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生书呆子语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5:32 | 只看该作者
张海照镜子——谈新人展

海哥讲话,不讲则已,一讲必错,越错越讲,越讲越错。在新人展上,海哥又百忙之中来到评审现场讲错话。

海哥说:“要树立正确的报道观,把握正面为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对评审中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善意的意见”。对展览而言,实事求是的报道原则,就是按照展览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道,有什么说什么,有正面的就说正面的,有负面的就说负面的,这本没有错。海哥的荒谬在于,你即要求媒体实事求是,就不应该再要求正面为主,一个烂展览怎么能报道得即实事求是又正面为主?再有,张主席所谓“提出积极的、善意的意见”,对书协的工作,意见只有对错之分,不应该考虑什么积极还是消极,善意还是恶意,一个意见即使是消极地恶意地提出,只要他说的对,你就应该改正,胡圣琥在你海哥的一幅字里找到十几个错字,挖苦你没文化,看起来不太积极也不太友善,你能因为他批评态度不好就拒绝改正吗?

海哥还说:“-------四是评委也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包括自我监督,真正做到无愧于心--------”,我长这么大,听说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省自律,就没听说过自我监督,自己监督自己,怎么监督,这不是胡说吗,我估计海哥的办公室四面墙壁肯定都是镜子,他用这种一边工作一边照镜子的方法进行自我监督。韩复榘说过:“右车通行,左边谁来走呢?”海哥的水平跟这个民国军阀有一拼。

算了,他也就这样了,先不说他,讲点正经的,说说新人展和网络吧。

草书展和新人展是书法网络发展的转折点、分水岭。经此两展,书协已基本找到对付网络的方法和尺度,这个基本策略几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网络投靠书协日子,越来越艰难了。草书展,给辛苦费给路费就是不给你拍照,想让你们哑巴吃黄连,没想到你们闹,然后哄你玩儿说跟你们对话,然后你们就消停,然后就不跟你对话让你没面子,然后请你吃螃蟹赏月亮给你一甜枣,然后让你来新人展,这回给路费不给辛苦费,让拍照只拍10分钟,不能近距离拍,不能拍单幅,不能拍局部特写,不能拍评委正面,不能拍评奖过程-------,总之,不给你钱,不给你内容,招儿越来越高,心越来越狠,手越来越辣,小绳一勒,让你感到来不如不来,让你这回来了下回不愿意来。

上次的行草展你们是监督,展览透明了,你们得到了甜头,却断了某些人的财路和官路;兰亭奖红线一隔,把你们变成观察,你们开骂;九届国展陈洪武和你们交朋友,你们也配合,结果一张照片整出了何豪门,你们没骂网友骂;册页展不让你来让可靠的杨之来,结果一张照片使终评换评委;草书门给你们工作证不让你们工作,你们又开始爆料-------一桩桩一件件,几年的教训证明,对你们好也出事,不好也出事,你们在出事,你们不在也出事,想来想去,试来试去,终于想出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办法,象新人展这样,先把你们关进监狱,让你们与世隔绝,然后在戒备森严下给你们十分钟放风。你们骂白煦,骂郑培亮,这回新人展海哥来了,长青同志来了,对你们友好的陈洪武来了,给你们发邀请短信的朱培尔也来了,当然同来的还有落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关于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评审新闻采访意见》,这个《意见》,不是某个人耍的花招,而是代表书协基本态度的文件。这年头,谁也别相信,谁也靠不住,书协的这些领导,有的圆滑些,有的蛮横些,有的聪明些,有的SB些,但他们的基本立场基本态度都是一致的,在他们心中你们都是拆台添乱的恶棍,要不是有党纪国法,他们任何一位都会把你们剁了。

老齐一痴老傅杨之等等等等,该换打法了,书法江湖的得之曾经提到书法网络的骨气问题,我看现在骨气不重要,智慧和能量更重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6:06 | 只看该作者
百年图腾——致西泠105周年的庆典

西泠印社105周年的庆典就要主办了,在这次庆典活动中,将选出新的社长。看来这隆重的庆典,也将是一场权力争夺的角逐场。

谁能成为社长呢,网上已经传出了所谓的侯选人名单,网友有的投票,有的热议。在我看来,投票也好,热议也好,都没有什么必要,因为今日之西泠,已非昔日之西泠,一个新的社长,无论谁来担当,不过是城头变换大王旗而已,不能真正改变什么。

西泠入协事件,我们曾经谴责过所谓的卖社,但我们没有深刻、彻底地反思过卖社背后体制性原因。这个印社,不是一个民间的印社,也不是一个民主的印社。这个印社的负责人,当他作出决策的时候,很少受到监督,很少受到制约,很少受到惩罚。西泠入协这个重大文化事件,从发生到现在,在滔天的舆论谴责声中,我们没有看到来自这个百年老店的任何正式的、面向公众的反应和交代,没有看到任何人为此承担责任。这个社团,除了百年的招牌,除了商业的运作,他和中国书协有什么区别呢?西泠的换届,与书协的换届,张飙换成赵长青,沈鹏换成张海,有什么两样呢?

在这个非民间非民主的印社里,社员也不是昔日的艺术家了。面对入协事件,本来他们可以表明自己立场,他们也应该表明立场,可是,也许是面临压力,也许是舍不得利益,多数会员选择了沉默,有的好象说话了,可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今天他们这么说,明天那么说,今天站在这边,明天站在那边,也不知道那句是他们说的,他们究竟是怎么说的,他们到底是说了还是没说。

在书法江湖的爆料栏目里,充斥着跟西泠有关的话题,造谣,诽谤,侮辱,嫁祸于人,挑拨离间,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百年老店的气度吗,是百年老店的气象吗?

我真的希望,在经历了105年的风雨后,在经历了入协事件的风波后,在这个105周年的庆典上,或者至此以后,西泠的主管部门能够放手些,西泠的体制能够民主些,西泠的领导能够开明些,西泠的会员能够骨气些。只有这样,西泠才是百年西泠,而不是百年图腾!

最后,我满怀敬意地把南方周末吕明合的文章再粘贴下来,请参加西泠105年庆典的嘉宾们在推杯换盏的是,能够回忆起当代中国一个有良知媒体的声音:



104岁西泠印社并入27岁中国书协?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西泠桥畔,占尽“湖山最胜”的金石界“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现在正陷入尴尬之中。


    一个月来,由于它主动申请加入中国书协,引发反对声浪四起,至今仍未能平息。


    风波起于2008年2月27日。当天《书法导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中国书协会议召开的消息。报道称,“2008年1月25目,中国书协五届六次主席团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接收西泠印社、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为中国书协团体会员问题。”
   

   百年来精英云集、向以高精尖著名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要加入30岁不到的群众性普及艺术团体中国书协,与中国金融书协、中国铁路书协并列?此消息一出,舆论顿时哗然。各种艺术专业网站的论坛上,更是骂声一片。
   

  “斯文尽丧。”一位老社员评价说。

反对声浪

    “西泠印社不能加入中国书协。”4月17日,90岁的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在病床上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社长启功两年前去世后,郭是排名第一的副社长。

    “西泠印社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书协才几天?西泠印社就是西泠印社,不是书协的西泠印社。”郭仲选称,对于印社入协一事,自己毫不知情,也坚决反对。从去年12月20日入院以来,“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过印社要加入到中国书协,是刘江打电话问我,我才知道。”

    82岁的副社长刘江老人同样未被告知。刘江说,一直到3月底,社内举办春季雅集前,有朋友打电话问他,他还是将信将疑。直到那一周内,第三个人打来电话,他才觉得可能是真的。

    刘江立即给郭仲选打了电话,“他说也不知道”;打电话给代表政府管理印社的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印社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他说他也不是太清楚,也是《美术报》上看见的,‘正在看’。”

    南方周末记者遍询的十多位西泠印社副社长和理事、社员,均表示从未被告知过此事。“我们毫不知情,就被人悄悄卖了。”有社员说,他们怀疑其中存在不可告人的交易。

    “我建议应该开个理事会讨论,不能由哪一个人自己决定。”郭仲选说,按照章程,“如果要加入书协,应该开社员大会,由全体社员来决定”。

    3月27日,社长会议召开。除了卧病在床的郭仲选和在上海行动不便的韩天衡两位副社长外,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和刘江、朱关田、陈振濂几位副社长参加了会议。但即使在社长会议上,对于究竟是谁违反章程、推动印社入协,也未作出任何通报。

    刘江说,身兼中国书协副主席的朱关田在会上发了言。“朱关田说,中国书协某某人半年前问他了:有人提出你们印社要加入。”

    刘江随后发了言,“我说这么做欠妥——这么重要的事,社长会议也没权力决定。”刘江担忧,西泠印社既有国际会员,又有画家等会员,要加入书协,这些社员的身份不合适,欠考虑。

  这些意见被部分采纳。第二天,3月28日,春季雅集的上午,魏皓奔作了十多分钟的发言。“他借这个机会提了一下:‘这事我们社长会议昨天讨论过了,要等下次理事会、秋季雅集时再讨论。关于印社加入中国书协一事,须印社理事会甚至会员大会表决通过才能生效’。”刘江回忆。

    “我们有规定,个人不接受任何采访。”4月29日,被多位社员指为一手策划入协的当事人,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在电话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正值印社换届的敏感期,他不便表态。

    “谣言止于智者。”陈振濂说,“我们仍然在工作,看看我们搞的秋季雅集,三个展览、九个会议。你该知道我们西泠印社的人是怎么在工作的。而那些泼脏水的人又为印社做了什么?”但陈振濂拒绝对程序问题进行任何解释。

    3月31日,印社雅集后,吴昌硕之孙、88岁的西泠印社理事吴长邺,携同两位社员儿子吴超、吴越上书西泠印社副社长、理事和社委会,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申入书协,既然有悖社章组织原则,理应在社长会议上宣布无效。社长会议这么做,是在推诿。”吴超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从魏皓奔对社员的告知来看,等于是承认以前的申请仍然有效。只是需要进行理事会的追认即可。“这等于让艺术界的中国科学院去加入中国科协。”“章程已乱,原则践踏,印社今后的声誉地位、健康运转和持续发展,怎不令人迷茫与担忧?”吴氏父子在公开信中写道。“前几天我们都收到了一封不敢公开名字的匿名信,要我们不要破坏105年社庆的大好气氛。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抵制入协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才是献给105年周年庆的最大礼物。”吴超说。“不然,印社105年庆典之时,将是百年西泠终结之日。”

官民之间

    “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作风问题。”多位要求不具名的社员说。百年之前,印学大师朱孝臧题咏《西泠印社图》曾赞叹西泠人的雅洁高风,“留得西泠干净土,家风梦篆有斯人。”但百年后,“留得干净土”已成了隐忧。

  作为仅有的两个直接在民政部注册的民间社团之一(另一为宋庆龄基金会),西泠印社素以承继民间传统的同人结社标榜。但实际上,从1963年恢复印社以来,印社早已变成半官方的民间社团,被一名理事认为“沾染了许多机关的官僚习气”。“它的独立性没了,不那么纯粹了,影响了大家对西泠印社的看法。”一位社员叹息。104年来,几任社长和社员,均一直以印社的民间性为豪。“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首任社长吴昌硕被创社四贤推为领袖后,更手撰此联,以示印社的布衣本色。“同人结社,是充满人情味、非常温馨的团体。”多位老社员说,印社社员不多,百年来包括去世者在内,也不过403人,联络起来十分方便。但现在,社员和社员之间,领导和社员之间的沟通,却日趋淡薄。“这和官本位的思维有关。”一位老理事说,文人以艺服人,但印社现在却奉行以职务论高低。“社长、副社长、研究室主任一个个排下去。一个队伍出去,不管你成就高低,都是按行政级别来排。”“当官的人很风光,搞艺术的人坐一边。”一位知名画家理事以切身体验举例说。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篆刻创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崔志强同样对此印象深刻。他回忆,有次他在北京西泠开座谈会,主座上是西泠印社下属企业的老板,印社的一位副社长却坐在了边上。“当时我就指着老板说,你记住,未来的西泠印社再开会,如果是学术方面的会议,你们是没有资格参加的,更没有资格坐在主席台上。主席台上应该只有艺术家,只有西泠印社的领导才能坐。”

  令多位老社员耿耿于怀的是,在前社长沙孟海仍在世时,曾有数个入门性质的日本书法代表团前来西泠印社拜访,交流活动中,“这些刚学书法的日本老太太站台上,印社的理事社员则陪衬他们站在下面。每次来,还要求年事已高的沙老出面接待”。“沙老在日本都是备受尊崇的泰斗级人物。真是岂有此理。”一位理事愤愤地说。

    官位热的同时,对艺术和社员的基本尊重渐渐被忽视。

  “像印社入协这么重要的事情,连通报一声都没有,很能够说明问题。”社员们说,“印社里那些孑遗的老社员,现在很少人关心。他们艺术创作上有什么计划,进展啊,根本没人过问。”“现在省、市两级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去做文化产业。怎么维护、怎么继续发展,很少考虑。”一位社员担心,“大家都不镀金,只是剥金。用的多,培植得少。出了问题,牌子就敲一个角,再一个问题,再一个角,我担心,这块金字招牌总有天要敲掉。”“书法、书社不是某一阶层、某一组织的附庸,而应是一个独立的、严肃的艺术研究团体,要无所依傍,不受左右,才能发挥其功能。”沧浪书社社员薛龙春说。创立于1988年的民间社团沧浪书社,以保持较好的民间性和独立性而闻名。

    沧浪书社前总执事、苏州大学教授华人德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警惕民间社团常见的官僚气息。”“艺术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创作。”华人德说。

大师凋零
  “这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再这样搞下去的话,我觉得会导致学术的衰退,最终导致印社的消亡。”一位社员批评说,曾几何时,国际印学家都以能刻一枚“西泠印社中人”的印章为荣。但现在,这已渐成往事。“金字招牌怎么来的?不是海选什么得来的。搞大规模的活动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忘记最根本的东西——学术成果和人才的培养。”

    社员们说,百年庆典后的西泠印社局面的确开辟得很大,影响也扩大了很多,包括有争议的新社员“海选”活动,至少在破除门第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他们当然搞了很多好活动,印学博物馆什么的,但成立以后,更深层的东西,如何利用它们为学术发展作贡献,却缺少考虑。”社员们批评。“我反对活动搞得很热闹,效果却不是在学术上面。”重量级的学术成果、作品和人才很少出现,让这些热闹的活动最终成了“泡沫”。“搞了很多活动,最终要归结到提高——印社水平提高并发展了多少,你能不能出大师。”

    艺术的尴尬已经出现,在前任社长启功去世两年之后,西泠印社一直迟迟未能选出社长。

    无论是社员还是主管的上级部门,都很头痛,“找不到人。”画家张耕源解释说,西泠印社已经形成了以大师任社长的传统。从吴昌硕开始,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以及启功,无一不是国内德艺双馨的顶级大师。“和老先生相比,自然有个心理落差。”

    张耕源回忆,当年,在精英云集的印社中,即使声望如启功,因为于金石方面并不精通,担任社长后也曾在社里受到过质疑。“你来干什么,你又不刻图章的,不懂的。”

    “在这个时代,找大师太难了。”张耕源说,以后也许有新的大师出现。但现在文化断层造成的后继无人已经凸现。“大师的出现需要土壤。但现在是接不上气了。”

    “这一届下来,如果再不选出来实在交待不过去了。这只能证明西泠印社现在水平在下降,出不了人了。”

    张耕源回忆,日本籍的印社社员小林斗庵去世前曾慨叹,吴昌硕之后,西泠印社已走下坡路。“他是爱之深,责之切,讲了真话。现在我们是不愿讲,不敢讲。”

    漫步在西泠印社的长满苔藓的石阶上,一位老社员慨叹,让他日益担心的正是印社的命运。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6:50 | 只看该作者
言恭达们的末日心态

第六届篆刻展五个一等奖中,两个是展览工作人员,一个叫江远征,一个叫翟为民。以往中国书协的展览,也黑,也暗,但这么明目张胆的黑暗、光天化日下乱来的事,还真没见过,真是开了眼了。

对这个事情,好象没必要分析了,也没必要争论了,想辩解的,想掩盖的,都歇歇吧,谁也说不圆,越往下说,越是侮辱网友的智商。

六届篆刻展是谁操办的?有人说操盘手是崔志强,有人说是鞠稚儒,有人说是戴志琪,还有人说是言恭达,更有人说是崔志强与鞠稚儒,或者是戴志琪与言恭达,总之各种说法都有,都说的有鼻子有眼。我无意就这些道听途说的消息进行分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几位中,管组织的,管出钱的,当领导的,只要有一位有一点责任心、事业心,五个一等奖两个是工作人员的严重笑话就不会发生。如果把这样操弄展览的行为算做犯罪,这几位起码是共犯,这几位中,好象言恭达官最大,好吧,以他为代表,简称一下——“言恭达们”。

有一种现象叫末日现象,有一种心态叫末日心态。当世界末日到来之前,法律不管用了,道德不管用了,秩序不管用了,正义不管用了,廉耻也不管用了,人伦也不管用了,既然末日之后是虚无,谁还管这些呢?于是被约束的、压抑的欲望释放了出来,为所欲为,毫无顾忌。这时的现象就是末日现象,这时的心态就末日心态。

世界的末日现象,是一种极端的情形。社会生活中,也程度不同地存在末日现象,就是不受任何规则约束、可以随心所欲乱来的情况。第六届篆刻展就是典型的末日现象。当代篆刻大展,老崔玩的很漂亮,但也仅仅是漂亮,昙花一现,在那个官僚体制下,五十好几的老崔也没见有什么进步。何豪门,草书门,有些人玩的不漂亮,尽管不漂亮,也没见谁受到了处分和批评。既然连一点奖善惩恶的规则都没有,没有人管事,没有人负责任,那么谁还天真地、傻帽地、不识时务地想把六届篆刻展览办好呢?能捞的时候谁不捞呢?能以权谋私的时候谁不谋呢?这样的机构,难道不是末日的机构吗?言恭达们的心态,难道不是末日的心态吗?

这个社会,可不是什么机构都象中国书协这样明目张胆地乱来的,我是搞法律的,很多人说司法腐败,但现在的法院判案,一审不服有二审,二审不服打再审,很少有明显的颠倒黑白。社会在进步,法治在进步,各行各业都在进步,只有中国书协在退步,赤裸裸地退步。

听说中国文联的领导们安排专人看文艺类网站,我知道文联的领导很忙,看网的同志也不可能屁大事都向领导汇报,我只希望你们在领导心情好时在他们面前嘀咕一句“中国书协可厉害了,五个一等奖,整进去两个书协工作人员!”

哈图巴特尔们,我最近很忙,没时间斗嘴,你们就不要再反击我了吧。有精力还是针对流浪客打,他那里漏洞多,一打一准。不过也别打的太过了,真把他逼急了,他没完没了地扯偷税的事,有些人会难过。

最后一句话,就剩一句了,江远征、翟为民获奖的事,必须处理!

对了,还得讲一句,六届篆刻展的评委们,如果你们读过圣贤之书,你们应当感到惭愧!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7:34 | 只看该作者
郑培亮做的对!

几个月前,好象是册页展评选之后的某晚,一痴拉我参加的一个聚会,好象不是一般的聚会,有一些鸿门宴那样的背景故事。酒桌上,有培亮兄,有一痴,有杨忠良兄,还有若干人等,不便透露。那天我和忠良兄恶搞一痴,告诉培亮说一痴是我们的后台,我们批评谁、怎么批、什么时候批都是听一痴的,培亮一笑而过,感觉他和一痴还是很和谐的。酒喝多的时候,培亮非和我定个约定,就是从那以后,我可以批评他做的事儿,但不能批评他这个人,今天我才回味过来,原来培亮的酒量比我大得多。

草书展出事了,一痴不堪羞辱造反了,老齐这样讲和谐的同志也坚定地造反了,这世界变化真快!这几天接到四五个电话希望我修理郑培亮,有的动我以情,有的晓我以理,有的激将法,有的用挑拨离间,真难为这帮兄弟了,我谢谢了!

盛情难却,我就谈谈郑培亮,不过我可能要让各位兄弟失望了,我的基本态度是,如果真如你们所说,那些事真是培亮干的,我说他干得对,就应该这么干!如果那些事不是培亮干的,培亮,你就当下面的话是放屁。

从刘炳森张飙,到张海赵长青,书协的工作是老猫床上睡,一辈不如一辈,这样的协会,能长久吗?俗话说树倒猢狲散,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面对一派破落之象的中国书协,培亮要是指望老老实实清正廉洁地在里面奋斗一辈子,那他不是很傻很天真吗?

再说个人提拔,前些年会写字的刘正成下台了,这几天会写字的张旭光也被搞走了,会写的走,不会写的来,而且来的都是大干部,培亮这个级别,这个起点,想爬到秘书长以上位置,没戏吧。大官当不上,理事也未必能混上,今年增补的七个理事,陈绍基、黎晶、张陆一、李纯博、毛国典、孙峰、戴跃,书法水平一流的根本没有,有几个根本不知道老大贵姓。等到培亮快当理事了,哗啦,书协没了,不是白干了?

单位不稳定,升迁又不靠工作能力艺术水平,个人又没背景,北京的房子又那么贵,这种恶劣条件下要想个人利益最大化,必须搞短平快,来一些非常规打法,不能按常理出牌。

展览从来都是最大的肥肉,什么公开公正透明,真公开公正透明了,那肉怎么吃呀?谁看见过哪个国家的国宴从头到尾现场直播的?老百姓看着,怎么吃呀!

话又说回来了,你们几个破网站,得罪你了又能怎么样?八届国展得罪你了,九届国展也得罪你了,兰亭奖还得罪你了--------你把谁怎么了?谁因为得罪你下台了?谁因为善待你升官落好了?出来瞎鸡巴嚷嚷几天,你还能干什么?嚷嚷过后还不是接着象苍蝇似的往上叮?

也不是培亮一个人这么干,书协里的人多数都这么干,换你你也这么干,老齐,一痴,一鸟,JSH,--------换你你是不是也得这么干?叮铃铃,写到这,又接到一个电话,说那些事是白煦干的,好吧,那我上面说的就是白煦。

写到这,谁要是问我一句,“张海、赵长青有没有责任?”,我真想煽你一嘴巴,这样的智商,还出来混呀!

连培亮都这么干,这个书协呀,真真正正、的的确确、彻彻底底------------------没救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8:16 | 只看该作者
公开的黑名单--------关于九届国展

最近常有人问我:“呆子,你说九届国展能不能办好?”,我告诉他:“应该能办好!”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20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国展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就是有没有“出事”!什么叫“出事”?有猫腻大家知道了,才叫“出事”,有猫腻谁也不知道,就不能叫“出事”。

事是怎么出的?知道猫腻的人你传我我传他,百转千回大家都知道了,得,出事了;受害人、好事人把猫腻公布于网上,一下子地球人都知道了,得,出事了;哪个不怕死的或没照顾周到的记者比如蔡树农,如椽大笔一批判揭露,得,出事了!

任何一届书法篆刻展,都有猫腻,这两年的展览,不成功的兰亭奖有猫腻,成功的行草展、篆刻大展也有猫腻,九届国展不可能没有猫腻,好坏展览的区别仅仅在于猫腻的多与少、轻微与严重,更主要的在于猫腻有没有暴露也就是说有没有出事。

为了不出事,主办者必须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平衡能力,一个是控制能力。面对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利益需求,集体的,个人的,获奖的,入展的,投稿的,评委的,关系近的,关系远的,有背景的,无背景的,传统的,现代的,楷书的,草书的,等等等等,这么多的需求当然不能一一满足,能够做的只有平衡,平衡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你有苦不知道,有苦不愿说。

平衡术还不够,平衡术不可能使所有人都心理平衡,要想不出事,还需要控制,控制谁?首先是控制人,胡萝卜加大棒,让你有苦不敢说,不能说;其次是控制媒体,让你媒体闭嘴,让有苦的人没地方公开说。

一个张海、赵长青,再加上一个陈绍基,按照这三位目前的地位、处境,似乎不大可能挖空心思自己想搞点猫腻,他们没有理由不想把展览搞好。这三位都是深谙平衡术和控制术的高手,他们来平衡控制,出事的可能性比较小。从前一阶段的工作看,比以前也确有起色,钱也落实了,工作也很细,大有志在必得之势,别说,照这样下去,猫腻还真有可能露不出来,还真有可能不出事!

但是,这个社会毕竟是开明的社会,民主的社会,透明的社会,你纵有天大的平衡艺术、控制艺术,也不一定把所有人都搞定,所有的媒体搞定。你搞定了99%,那1%未被搞定的人里,就有可能有一个孙向群!一个孙向群,就折腾了八个月!范伟老兄说的好:“防不胜防啊!”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最近网上看到的“公开的黑名单”。名单实际是刘正成组织的六届中青展获奖名单,之所以称为黑名单,是因为在这个名单里每一个获奖者的后面都有推荐他获奖的责任评委名字,而很多获奖者和推荐人都具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这个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黑”字,在这个名单里我们能够看出获奖名额是怎样被各位评委瓜分的。之所以是“公开的”黑名单,是因为这个名单是公开的,也许刘正成主持的六届中青展也没有做到公平、公正,但他却起码做到了对部分敏感事实的巧妙的公开。

面对这个公开的黑名单,当我们指责这些评委以权谋私照顾学生、照顾关系时,我们似乎不忍心再指责主办者刘正成,因为我们能判断出这些猫腻是评委的猫腻而不是刘正成的猫腻,评委尽管是刘正成主持选的,但换我们自己也没有把握选出比他们更有水准、操守更好的评委,刘正成时代之所以至今还有人留恋,恐怕和他玩的聪明、玩的高级有关吧。

这就是展览“公开”、“透明”的意义,你不公开、不透明,没猫腻也让人怀疑有猫腻,你公开了透明了,有猫腻大家也不一定把责任推到你身上。

所以,检验九届国展是否办好的一个最最重要指标就是----------展览有没有公开,有没有透明!

这就是公开的黑名单:



想请问刘正成先生:你在中青展中倡导的提名制,目前在中国书坛还很盛行,这种评审猫腻东西太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师友关系\朋友关系,请问,你认为是公正的吗?
刘正成(2007-6-29 10:54):
      这件事情已过了十多年时间,你能关注历史,这实在是书法批评的大幸事。但你显然不是评审现场的当事人,为了让你更多地了解当时的相关情况,我将四年前撰写而尚未发表的一篇回忆录贴出来,以供参考。这样,你可以再与今天的现状相联系,参照你提供的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失,反对腐败,促进发展。如何?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52)
                           一票推荐在透明
    六届中青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它是1995年全年的书法批评话题。在征稿前,就由两位评委会副主任王镛和王澄先生以通信的方式,对这届中青展做征稿发动工作,展览完之后,又有大规模的评论出现。其中,批评的焦点之一是“一票定终身”评奖方法。由于部分人对“一票定终身”这种片面概括方法的误解,而没有从中看到它的重大的进步意义。
    专制体制、落后体制的核心是“黑箱操作”。让这个“黑箱”透明,不正是民主的进步吗?从五届中青展开始,到六届中青展最后形成了评审工作的“八字方针”:公正、民主、认真、透明。其实,八个字的核心就在“透明”二字。只要透明了,才能监督和检验公正、民主、认真的程度。如果不透明,其它的许诺和评价均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载于《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的《评审工作条例》上,将分阶段的“初评条例”、“终评条例”和“评奖条例”清楚地记载着。评审工作完全按全体评委审定、表决和执行的这个《条例》分步进行。一切评选的过程,如同工厂的质量检验科一样,可以对评选过程进行检验。六届中青展在《评审工作条例》中最重大的改革或试验的,就是“评奖条例”。一个展览是否成功,除了在全部入选作品中没有“掺水”现象外,最关键在评奖的结果。获奖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这次展览的水平高低。如果存在所谓“导向”作用的话,也往往由获奖作品所产生。大家知道,中青展的学术追求就在“继承传统、探索创新”这八个字上。而由几十个各具个性的艺术家担任评委的机构里,作者的艺术个性怎么保护,这是“探索创新”的试金石。这中间存在一个“悖论”:凡获奖者要大多数评委称好,而大多数评委称好的作品又是不是具有个性?艺术独创性在这种大规模展览评选淘汰机制中, 是最难以存活的。认识一种新的事物,接受一种新的审美标准,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怎么样在几天的评选过程,选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又为大家所公认,是考验评委会成熟性的标志。
    六届中青展的初评开始,就开始贯彻上述主张。我作为主任,和副主任朱关田、王镛、王澄四个人提前一周赶到沈阳海城,进行初选。完全改变几个初评小组标准不一的弊病,由几位有多年经验的评委主任组成一个初评组,按一致的口径进行初评。一万七千多件作品经过五天初评,把几个主任累得腰酸腿疼。大家想到的是对投稿作者的负责任,是保证有创造个性的作品不致遗珠。在初评时,如果有一件作品只有一个评委认可,而这个评委再坚持己见,那么,这件作品就初评过关。这张照片就是几个评委主任在进行初评时留下的照片。所以,近年来,对中国书协的一些重要大型展览作品评选,让初评工作交给一般工作人员来进行的现象简直不可思议。
    这次进行的复评和终评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按照“终评条例”将作品按楷、行、草、篆、隶、篆刻、现代书法分类张挂。再通过A、B、C三轮筛选。在终评前,规定任何评委都有权复查前此被初评淘汰的作品。所以,所有落选作品都整齐按省编号装箱运到沈阳终评现场。在终评规则中,还有两个重要规定,每位评委对本省、市作品推荐不得超过五件。展出和发表时作品下须标明推荐评委姓名。这个规定,不仅在展示被评审出来的作品水平,也展示出评委的评审水平。这个评审水平也包括着你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道德水平。  已经过4轮评选后,进入评奖。这时,按规则每个评委推荐两件作品进入评奖,而这两件作品又必须在A、B、C三类终审作品中的最好类别A类中选取。所谓“一票定终身”,实际上是在全部评审过程的第5轮中执行。而是否获奖,或是一、二、三等奖,当然也包括“获奖提名”,又是要经过主任评审团集体讨论评定,主任评出各类奖作品后,又要由全体评委认可,如有不同意者,即将准备拉下和准备换上的作品进行全体评委表决,过半数即有效。也就是在“一票定终身”的第5轮后,还有2轮评审程序,即总共经过7轮程序评选出获奖作品。一些评论文章作者并没有亲身参加评审过程,又未对《评审工作条例》作仔细研究,把这个“一票定终身”形容词偷换成一个人说了算,造成了对六届中青展在评审工作中追求透明的一种误解。 《中国书法》1995年第六期,将所有获奖作品发表时,以《我为什么推荐他获奖》为题,对被评上奖的作品写了一个“评点”。这些都是评委们“有案待查”业绩。评委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显示出了自己的水平和德行。是成是败均可查证,这就叫透明。这是民主和谐的真正实现。如果哪个评委选的作品砸锅了,是客观原因,这是评委的水平不高,如果是主观原因,是亲是邻,你的道德人格也就被扣分了。这种透明度,要求每个评委做出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已经八年过去了,有一件事我还耿耿于怀。在评审会上几个主任评委一致发言对江苏藉一位被怀疑“拉票”的评委进行了严厉批评,以致这位评委难过和委屈得落下泪来。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一位德高望重桃李满门的教授,竟至为一次评选作品而落泪,这除了说明评委工作的公正性外,也让我感到很抱愧:真需要这样激烈吗?这种牺牲广大中青年书法家买这本帐领这份情吗?
    六届中青展只评出5个一等奖,所以非常耀眼:施恩波、于明泉、赵雁君、邵岩、李木教。这五个人顿时名声大振。王冬龄一人独中两元,堪称伯乐。几个副主任所推荐的作品均未获一等奖,因为他们让其它评委先去挑作品。在评选开始前,统一定时间,评委们进场,我记得,当时王冬龄和聂成文等人跑得很快,去摘取他们理想中的“状元”。石开选了现代书法邵岩,独具慧眼,当然也冒了很大风险。他说,我没有意思要为“现代派”书法举旗呐喊,纯粹是这件作品感动了我!邵岩的这件“桃花乱落红尘雨”真成了九十年“现代书法”经典之作。他后来又连续获奖,但普遍认为,其水平仍未实现真正的超越,到底是否如此,这又是后话。
    这次评审中首次创立了“新闻监察团”,即由《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等好几家书法报刊的记者组成,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评审状况进行监督,报道他们认为值得报道的现象。这个新闻监察团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到第七届和第八届。第八届中青展的监察团作了进一步扩大,请没有评委的省、市、区书协派出一位代表参加监督团工作。
    评审的“新闻监察团”的建立,在最初的几届展览中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评审过程中的监督。然而,却很少有参加过评审的记者在展览后发表文章,总结监督情况,并进而总结评审得失的经验。当然,评委们也很少做这项工作,仅仅从实践上去摸索评审工作的经验,而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样,让广大参加展览竞争的作者仍然感到不透明,而怀疑评审的公正性。于是,出现的一些批评,与评审的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不在同一层面上,以致闹出“一票定终身”的消极批评话语,扭曲了事实真相。我还是要提到一点,这些批评虽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或者说还未与评审进程配套,产生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进步,但真敢于批评的声音见诸于各种报端,我还是要为之欣慰的:有批评,就证明有学术的民主环境存在。我在因病因事停笔半年以后续写这段文章的结尾时,又不得不想到今天的现实。据说,第二届流行书风展开幕前,中国书协分党组负责人因其自己原是新闻界中人,已提前通报各有关新闻媒体,对流行书风展不仅不要歌颂,而且连批评也不要搞,以免造成影响,实施完全的新闻封杀。后来事实确也如此,除了几个书法专业网站有报道外,其它书法媒体仅仅报了一个通稿,一点“批评”也没有。新闻的封杀还真是搞得很成功!试问,这样就真能提高你自己搞的那些个“全国展”的水平了吗?据说,“全国展”也搞个网站,发表了不少“龙”字、“虎”字的来稿,于是,老年书法作者大增,稿件已近4万件,算一算,这就120万投稿费进帐了。前不久,更奇怪,搞了一个有关汽车的全国书法征稿展,征集的书写内容几乎都是关于别克汽车的广告词,我实在不知书法家们作何感想,是不是觉得艺术的尊严受到了亵渎,报纸上没有任何批评的言论。这个展览还未展出,中国书协已经拿全体会员们的艺术信誉换了两辆排气量3.0的别克汽车,由一、二把手各坐一辆。书协的第三把手是秘书长,为此提出疑问:书协的局级干部汽车使用标准不能超过2.0,这是超标,要告发这件事。这位秘书长是女同志,还正在“停职检查”,公然敢于对此提出批评,但毕竟提出批语的着眼点尚未放到艺术作为商品的“等价交换”,其实就是“钱权交换”。从这上面来看,如果我们的书法家能用自己的作品换来高级轿车,这真是书法的幸运和荣誉。但是,这仅仅是中国书协个别负责人利用手中发号施令的权利,用会员们的利益去交换来个人的享用,而且是牺牲了艺术的尊严去作如此廉价的交换,这叫权力寻租。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某个书法家写一条广告书法赞颂别克——君威,换来两辆别克,多么划算。现在是用成千上万书法家广告书法才换来这两辆车,值吗?这位书记竟然在全年工作总结中大言不惭地表扬自己,用展览换来了书协的硬件设施。于是,书法的传媒把这个《总结》全文发表在头版上,这不仅证明书法媒体已经完全更新换代了批语的功能,而且也成了为虎作伥的工具了。实在悲哀得可以!
                                                                                  2003年12月15日于松竹梅花堂

赵匡丰
刘正成时代倡导的提名制,到现在还在实行,评委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值得怀疑?这不,你看看:

这是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作品集第(250页)后面的所有评委推荐作者的名单。
看上面照片,这是全国中青展的获奖作者的推荐评委:李刚田推荐刘绍典(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周志高推荐丁申阳和黄连萍(老乡,其中周志高是丁申阳的教师)
                 黄郭推荐金丹(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何应辉推荐刘新德(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林剑丹推荐白底和张萦(同一个省、师徒关系)
                 周永健推荐李文岗(同一个省,关系户)
                 伦杰贤推荐刘汀和王丹(同一个省,关系户)           
                 朱关田推荐周俊友(老乡,师生关系) 
                 聂成文推荐施恩波(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王冬龄推荐赵雁君(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石开推荐邵岩(朋友关系)
                 周俊杰推荐吴行(同一个省、师友关系)
                                                           华人德推荐季祥德(师生关系)
                                    薛夫彬推荐徐海(徐海是王镛学生,  薛夫彬同王镛是好朋友,都是北京人,关照王的学生)
    还有在入展名单中,同省份的评委基本上是推荐自己的学生和有关系的(由于名字太多,只选部分 的,足以说明问题):
     还有:上海刘一闻推荐上海的郑伟平、蒋英坚、蒋元林
   上海周志高推荐上海的张铭、包萍俊、郑振华
   河南周俊杰推荐河南的葛全明、黎忻、仝相和最大疑点?评委为什么都推荐的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刘正成老师能说明说明?

刘正成回贴:
      匡丰网友,对于你的认真态度,我很钦佩,现在就最缺“认真”二字!我希望你把这个贴子做成一篇论文,你自已就能很好回答你提的问题,同时将大有益于当代书法。论文我建议:
      1、把所有的推荐关系都理一理,这样就具有程序的统计学上的意义,也便于别人与你论证;
      2、对被推荐人的作品和其后的发展做一些跟踪调查,然后再做出你认为这个推荐成功与失败的结论--因为推荐是手段,出作品出人才是目的;
      3、再有可能的话,你再做两个调查,一个是推荐人当时的主观想法和现在的认识,比如说问他为什么要推荐本省作者等,而另一个是当时入展作者对这个评奖的想法。
      这样将会很有意义。不知以为如何?
[ 本帖最后由 刘正成 于 2007-7-1 11:37 编辑 ]

崔一兵
刘公原文:《中国书法》1995年第六期,将所有获奖作品发表时,以《我为什么推荐他获奖》为题,对被评上奖的作品写了一个“评点”。这些都是评委们“有案待查”业绩。评委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显示出了自己的水平和德行。是成是败均可查证,这就叫透明。这是民主和谐的真正实现。如果哪个评委选的作品砸锅了,是客观原因,这是评委的水平不高,如果是主观原因,是亲是邻,你的道德人格也就被扣分了。这种透明度,要求每个评委做出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质疑:一、记的此展是中国书协搞了二十多年唯一在作品集后面注上推荐评委的名字,听说当时作品集出版后,评委承受的负面压力很大,一致要求今后不要把名字印上集子。
  二、刘公原先愿望是好的,然而其他评委也是人,难道没有私心?从照片看确实“关系”存在,我不知道其他省的作者情况,但看看本省的,确定推荐的是关系户。
 刘公:你认为当前中国书协评奖,采用哪一种评奖是最科学的,又透明、公正、合理?
刘正成回贴:
      一兵网友,请你鉴谅,我的重点在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前的问题我当然有自已的看法,但是目前不便于我说出来,以免引起当局者的误会。
      我希望你们自己多加研究,细致总结前面的经验,认真提出好的建设性的建议来。如何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9:05 | 只看该作者
沈鹏精英班是梦之队?我看早晚解散!


和沈鹏精英班的窦希铭兄同桌吃过两次饭,好象最后都是他买单,没见他索要发票,官员自己掏腰包买单的很少见,加上不俗的相貌,满脑子的计谋,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在官场他还能进步,在书坛他也能混出名堂。说起吃饭,孙向群是我的朋友,从南京到北京我请他很多次,我又帮他忽悠了好几回,他只给下了一碗面条,放了几个鱼丸,我请他刻个印,两年也没刻出来,后来又说我名字不好刻,让我把名字改了。

希铭兄的知名度比班里的一些精英还有差距,但他能“混进”精英班我一点都不意外。那个精英班,本来就不是正经的书法学习机构,曾来德想大忽悠,沈老又不甘寂寞,精英们有的来捧场,有的想镀金,仅此而已。若真是学习书法的,一间教室足够了,何必三山五岳又是宣传又是报道的满世界折腾?

以前我对沈老很敬仰,写过一篇《沈鹏在想什么》,现在有点动摇,古人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这个人间不管你多高地位、多少金钱、多大学问,真正能够看透、超脱的没有几个。当然,沈老这些年在书坛没什么恶行,人望也比较好,即便不敬仰,我们也要尊重。

希铭兄说,精英班的争论气氛好,有什么说什么,很尖锐,很不客气。我说,凡是脸红脖子粗开骂的都是爷们,但都不太懂书法,不说话的才是识时务,才是高人。

书法的学习,一是技法,二是理念,三是基本知识。这三样,技法在精英班里是学不到的,沈老的字以才气胜,技法不是很过关;基础知识,书法史什么的,每个人都能一套一套地说,没必要在精英班上学;对这些精英来说,假设他们真的是精英,艺术理念和方向的指点还是有用的,关键是如何对症下药,对不同的精英给予有针对性的指点。大匠能够与人以规矩不能予人以巧,指点方向是需要大智慧的,我真怀疑沈老有没有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从古至今,那么多艺术大师对子女应该尽心指点吧,但事实证明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现象少之又少,所以指望上了精英班水平上变得更加精英,多数是做梦。

精英班里切磋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书法的交流切磋当然有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功效。有的时候,能在交流中获得启发,更多的时候可能被误导。脸红脖子粗地进行争论,一定程度地反映出那位很肤浅,很无知。

世界上任何动机不纯有名无实的活动都不会长久,有人说精英班是梦之队,我看用不了多久它必然会解散。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9:49 | 只看该作者
九评九届国展

再出手一次:九评九届国展

2004年11月,我在书法江湖发出了第一篇对书坛人物和书坛现象的评论《好友梦见了刘炳森》,至今已经三年了,回顾这三年,内心无限感慨,天气转凉了,我的批评热情也在消减,有一种厌倦的感觉,准备刀枪如库、马放南山了,对九届国展本不想多说话。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最近接到方方面面的很多电话,希望我再批批九届国展,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但电话中都很恳切、很迫切,看来呆子还是有价值的,一时半会儿还是不太容易被取代被忘却的,呵呵,有点成就感。盛情难却,我就再批一回。

评论一、九届国展是“评选最差的国展”、“史无前例的糟糕”么?

现在看这恐怕已经不是个问题了,看看下面这几个帖子,就知道九届国展失败到什么程度,你见到以前哪个展览被骂的这么狠?

网友1:
史 无 前 例 的 糟 糕
对 书 法 尊 严 与 神 圣 的 摧 毁.
对 中 华 传 统 文化 的 扫 荡
对 中 国 书 法 人 的 一 次 污 辱
对  书 法 信 仰 的 一 次 巅 复
对 党 和 人 民 信  任 的 一 次 背 叛
     看 了 楷 书 和 隶 书 获 奖 作 品, 气 的 吐 血, 先 生 们 你 们 要 把 中 国 书 法 引 向 何 处? 这 就 是 十  三亿 人 选 出 的 最 高 写 手? 这 就 是 中 国= 十 多 年 来, 书 法 取 得 的 最 高 成 就? 人 人 都 长 着 一 双 眼 睛, 天 上 也 有 一 双 眼 睛. 世 不 可 欺!
      这 些 先 生 平 日 里 的 挡 箭  牌 就 是" 你 不  懂".  好 了, 这  回 经 过 "九 届 " 的 教 育, 我 们 突 然 得 道, 全 懂 了. 在 你  们的 货 摊 上, 书 法 成 了 没 理 可 讲 的 玩  意.

网友2:
网上公布的楷书作品是我省的作者,以前他的作品省展都很难进,可没想到这次竞获全国奖?出人意外?(我们暂时不评论评委有没有受贿问题?),但至少说明几个问题:
 一、 为什么说张海还不如刘炳森时期,刘炳森是很讲究法度的,他在主持全国展时,故一些没功底的作品粗糙烂造的作品根本没有生存空间。像这位楷书作者根本没有机会入选.但到张海领导的九届国展时,很多粗糙烂造,没功夫的作品都进入评委的视野.这种作品获奖给国人造成很大的危害和误导:
  (一)、使大部分年轻人今后不想临贴,就直接模仿这些粗糙之作或这些评委的作品,来的出名早,见效快.
  二是给今后学书者,包括已学书十几年甚至二十几、三十几年的书法爱好者无所适从,不知今取法走往何处,到底什么是传统、什么精妙的用笔,高古的结体,和谐的章法布局?
   失败的九届国展!

网友3:

这是一次评选最差的国展!

可惜了广东人民的千万资金,可惜了全国书法票友的满腔热情,可惜了创作者苦心竭率虑的追求,可惜了中国的传统瑰宝,可惜了让道边写春联水平的评委把好东西糟践了,可惜了那些比评委写的好的书家,可惜了辜负了全国人民的期望,可惜了没给17大献上一份文化大餐的好礼物!!!!!!!!!!!!!!!!!!调定高了,其实一个展览而已!

我在以前的帖子里谈过,凡是人办的展览都会有不公正、都有猫腻、都有失误,现实地说,衡量展览是否成功,不是看有没有猫腻、不公正、失误,而是看这些猫腻、不公正、失误有没有曝光,也就是有没有“出事儿”,有没有出丑闻。

八届国展如果没有蔡树农的揭露,在不明真相的多数人心中恐怕还是好展览;去年的第二届兰亭奖如果不是安美老板被双规而导致缺乏资金进而产生退稿等连锁风波、媒体被红线阻隔不能进入评审现场而引发的舆论质疑,兰亭奖恐怕也是好展览。直到今天,尽管多数人都坚信这两个展览有严重的猫腻和黑暗,尽管坊间流传着这样那样的故事,但没有人能拿出真凭实据,所以说这两个展览不好,很大程度在于这两个展览出了事儿,有了丑闻。

我为什么把是否“出事儿”当作评判展览成败的标准,而不是把评审结果作为标准呢?这是因为,作为展览的结果,入选的、获奖的是否够格、落选的、没获奖的是否冤枉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有固定的标准,很难说的清楚。应该获奖的落选、应该获一等奖的获了二等奖,你难以说那就是不公正。

现在看来拿是否“出事儿”来判断九届国展的成败,好象不太合适,几天过去了,至少在网络上,我还没看到明显的、轰动的“出事儿”,而骂声却铺天盖地了!九届国展入选、获奖作品水平之差、之滥不需要高明的眼光就能看出来,这已不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这么说当然不是对全部入选、获奖作品的否定,只能说烂和差太多了,太明显了,让人难以置信,难以容忍。我想这一点恐怕用不着我对作品进一步评判了,滔滔的骂声说明了一切。

每一届展览之后,网络上和现实中都会有骂声,但是这几天九届国展获得的骂声好象超过了我记忆中的任何一届!不要以为网友只知道骂,不要以为骂人的都是不是好人,都是酸葡萄心理,上次行草展也是张海赵长青办的,那时网上骂的很少,好评如潮,我还在书法报上发文赞扬行草展,还是那句老话,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骂声说明问题,齐玉新、傅志伟、一痴等亲临过评审现场的网络媒体主持们的态度也值得玩味,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这几位对九届国展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要是九届国展办的好,他们是不会吝惜他们的赞美的。你看,老齐是这么说的:“我没有对展览、对书协批评的意思,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让展览更加完善,让展览真正推动中国书法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所有关心、热爱书法的每一个人的理想目标。”“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理性的分析、看待国展深层的问题,怨天尤人对于我们的书法创作与提高没有意义。”能听出弦外之音吧!

评论二:陈忠康们是怎么落选的

第一篇是对九届国展的总体评价,下面我分析一下大家普遍质疑的一些问题。

网络上关于九届国展质疑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陈忠康以及其他一些或者高手落选,或者没有获奖,我首先声明的是,陈究竟投没投稿我没有核实,不敢确定,暂时拿他做例子说事是因为他是写帖的为数不多的高手之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个高手比如陈忠康落选或没有获奖,有多种可能,可能是他的作品在手忙脚乱中被无意漏掉,可能是被不安好心的人有意甩掉,可能是评委无意中眼大露神把他忽略掉,可能是评委真心地认为他水平不高而拿掉,可能是评委别有用心地把他搞掉,也可能他水平退步或者别人水平太高他就应该被淘汰掉-------,透过这些可能,我们可以看到某一个高手的落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用一个或个别几个高手的落选来质疑整个评选,说服力未必很强,除非能够找到这些高手落选的真实原因并提供相关证据。

但是当高手落选或者没有获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不必是陈忠康这样的高手,当我们看到比获奖、入选作品写的好的我们身边的众多的中手、低手也纷纷落选,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量差烂作品入选获奖,这个展览就肯定有问题了。

下面我根据我掌握的情况把这个问题具体分析一下,有多种原因。

原因之一是时间紧迫。五六万件作品要在几天内评完,有人分析每件作品被评委关注的时间也就是几秒钟,这么短的时间难以完整详细深入地评判一件作品。

原因之二是评委的疲劳和麻木。据说组委会要求评委必须在某一时间内评完作品,不评完不准睡觉,好几天都评到深夜。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下据说评到后来很多评委处于极度疲劳和精神麻木状态,这种状态下评选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原因之三是评委的水准和眼光。评委里有人不太会写字,这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些名家也难免有艺术偏见,难免对他不擅长的东西看不明白,这次二王一路、唐楷一路作品没有预想的那么成功恐怕主要是这个原因。

原因之四是作品水平接近,难以取舍。五六万件作品中很多是水平差距不大的,而入选作品不过千八百件,在几万件同一水平作品中选出千八百件,其他的可能都是冤假错案。

原因之五是腐败。权力不被制约就必然会滥用,按照现在的评选规章制度,对评委的腐败根本不能有效地制约,评委搞掉一幅作品和选上一幅作品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便在一个评选小组中也是如此,面对一幅作品,一个评委说好,另外几个评委不大可能驳他面子说不好,况且评委之间还需要相互给面子。评委之间,你照顾我的人,我照顾你的人,这样的做法就更隐蔽了。

原因之六是东道主现象。东道主现象是历来书法展览都存在的,本届国展广东投入了大量金钱和人力,投入就要有回报,广东作者的入选获奖恐怕是最重要回报方式之一,等分省入选名单公布出来大家就能看明白。

原因之七是工作人员的失误。如果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者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他们在评委面前向评委展示作品的时候,有意无意漏掉几个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

原因之八是评选规则设计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复查、纠错机制,错误难以挽回。

以上八条原因,都不是我拍脑袋想象出来的,都有确切的消息来源。在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陈忠康们落选、不获奖,差的作品入选、获奖,九届国展结果一团糟,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评论三:网络有没有被招安?

在齐玉新和一痴起程前夕,我在网上提醒他们“小心不要被廉价招安”,现在看来这样的提醒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这阶段网络上的报道看,除了一些常规性报道和图片外,我们没有在网上看到多少有价值的报道,让我们充分了解评选的真相。

那么网络被招安了吗?我看好象没有,不知你们怎么看。

第一,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齐玉新、一痴对九届国展大唱赞歌,是否寐着良心唱赞歌是判断网络是否被招安的最重要标准。
第二,
除了中国书法网个别全力亲近中国书协的坛主之外,各网站对网友批判九届国展的帖子,基本都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并没有删帖,要知道删帖与否是检验网络是否言论自由的最后一道底线。
第三,
老齐和一痴用委婉的方式向我们透露了他们在九届国展现场的处境。一痴说,国展对媒体的接待很到位、很周到,很认真!还发出了陈洪武书记逐个单独找网络谈话的照片;老齐说,陈洪武书记对网络无微不至地予以关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工作新闻团成员守则》中,对网络媒体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该守则第6条规定:“新闻团成员未经许可,不宜将评审过程中的情况和细节以任何方式传播”,一面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一面是严格的纪律高压,靠书法吃饭的老齐和一痴还能怎样?还敢怎样?可以理解吧。
第四,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老齐和一痴们还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鼓励广大网友对九届国展发表意见,进行讨论。老齐的《对评委的思考》、《国展思考——行草高手与国展无缘的思考》就给那些看不出门道的网友指出了思考问题的角度;书法网总固顶的专帖《【九届国展有话您就说!】未注册网友可以发送手机短信互动参与13366080547》、中国书法网总固顶《说吧,说出你的感受吧——网络评说九届国展汇总》就是号召大家说出心中的苦闷。
第五,
网络著名写手丁剑的妙文《从网络反响看九届国展的开明》更是充分展示了网络精英的深刻、幽默和智慧,请看“本次国展从组织上来讲,我觉得是最强大,最开明的一届,你可以对它的结果持批评态度,但你要知道能够让你有批评基础和资本的恰恰是本届国展的开明的结果。”“网络的批判、网友的谩骂或许就是国展组织工作的真正胜利!就是国展的胜利!”

综上所述,参加九届国展现场报道的网络媒体的表现是:
未敢伸张正义,尚能不昧良心,表面严守纪律,心里想法干你,哈哈!

网络成立几年的经验证明,对中国书协网络只可利用,不可投靠,若和若离,有和有离,打一下,再拍一下,这样才能实现网络利益最大化,对网友也最有利,老齐和一痴都是这个打法。拿九届国展来说,评选结果出来之前,网友主要想了解展览的风向和信息,心态比较平和,这时候网络就应该与书协合作以获得相关信息, 满足网友的需求。当结果出来之后矛盾就转化了,入选的千八百人高兴,不会骂,而落选的几万人必然不满,必然会骂,这时候再抱着书协大腿不放,就会伤了几万网友的心。可怜中国书法网那个新坛主,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为了个人拍马屁,置网络利益于不顾,频繁删帖,真是幼稚可笑。

在这么多网络违着书协转的时候,书法江湖是个另类,它能够特力独行,我行我素,牛子这一点比较令人敬佩。

评论四:张海该不该下台

我曾经发帖〈办不好九届国展,张海可以考虑下台〉,现在看九届国展显然没有办好,张海该不该下台呢?


凭心而论,比之于兰亭奖,九届国展在组织上确实有明显的进步,张海主席对此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有一种志在必得、孤注一掷的架势。因为书坛对张海主席有高度的期待,因为广大书友对张海及中国书协的志在必得的态度满意,也因为广东的雄厚资金和征稿期间的工作满意,所以大家踊跃投稿,创下了五六万件的历史记录。在评选过程中,也吸取了兰亭奖的教训,借鉴了篆刻大展的一些经验,分书体评选,电脑统计等都是好的。在评委的组成上,王镛、孙伯翔、鲍贤伦等评委的大胆起用,体现了多元和包容。特别是,一改以往的弊端,把书协工作人员排斥于评委队伍之外,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肯定之处固然有,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评委队伍里还有相当数量的不会写字的人,也有曾经在以往评选中受到广泛质疑的有“前科”的人,评委分组也不完全合理;对于评委作弊的监督制约,还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造成相当程度的失控;在评选程序和机制上也有不科学之处,没有有效的纠错机制;对待媒体的过分控制,势必影响媒体监督的效果。

最大的问题是,对来稿众多和评选时间过短的矛盾的严重性事先估计不足,评选过程中未能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这种超快的评选方式,必然造成评选质量的严重下降。即使在超快评的情况下,如果张海陈洪武们有足够的敏感和智慧,在评选获奖作品时能够予以适当的干预,把获奖作品的质量提高一些,这样也能平息很多愤怒,不至于引来这么多骂声。

现在看来,所谓张海能力强,主要是在协调人际关系、权力斗争方面能力强,也就是组织领导能力强,在业务能力、应付紧急事务的能力方面比较差,思想陈旧,迟钝麻木,缺乏灵气,在这一点,他比刘正成差远了。一痴讲过,在别的领域内的三流人物,到书法圈就是一流人物,张海上任两年,把最重要的两个奖项兰亭奖和九届国展办成这样,其能力强弱不言自明,一痴的说法是对的。

客观地说,在现有的环境下,来一个比张海强的主席,也未必能把九届国展办好,别看区区一个展览,它是多种矛盾交汇的综合反映。于是张海需不需要下不下台,我还真一时拿不定主意,主要的顾虑就是,我实在想象不出,在这样的环境和体制下,谁上台会比张海干的好,我看还是让他凑合着干吧。

通过九届国展,书坛对张海的信任、期待甚至迷信都大大地降低了,网友要求张海下课的帖子也有十几个了吧。那些在年初我批评张海时对我攻击漫骂的张海粉丝们,你们的偶像倒塌了吧,你们还有啥话说?

评论五:评委该不该骂?

曾几何时,评委成了中国书坛特殊的权力主体,我就看见某著名书法家的名片上印着“中国书协评委”字样,而且比“某某省书协副主席”的字号还大还醒目。物以稀为贵,省一级书协副主席全国有几百个,一届国展的评委也就几十个。特别是,一旦某公被中国书协选为评委,他就对成千上万的投稿者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一届国展,张海不能把几十个作品轻易拿上,把几十个作品轻易拿掉,一个评委却能轻松完成,而且不露任何痕迹,不授人任何把柄。而在以展览为主要业务形式,“入展——加入中国书协、获奖——出名、出名——赚钱”为书法家奋斗模式的背景下,成为评委就意味着获得了巨大的权力,搞定评委也就是入展获奖的捷径。

我无法也不能说出哪个评委腐败,但我相信,在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惩治机智的情况下,活跃在各个展览中的评委,多数都有过以权谋私的经历,展览中的评委腐败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以往的展览,由于中国书协领导不利而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吸引了舆论和不满者的注意力,加上监督不到位,真凭实据难以获取,所以评委腐败问题没有特别凸显出来。这次九届国展不同,一方面资金雄厚,组织要好于往届,另一方面书协的工作人员也不能象以往那样直接操纵干扰评审,这种情况下当骂书协、骂书协某个官员于情不忍的时候,面对获奖入选的大量不堪入目的作品,不骂评委骂谁?评委不挨骂,谁挨骂?

尤其是,当落选者看到一些初学水平和老干部水平的人混进评委队伍,想到自己的心血可能就是被这些外行蹂躏抛弃时,强烈的不满和漫骂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客观地看,如我在前面列举的高手落选、差字入选的八种原因所说,有些问题出在评委身上,有些问题是评选机制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展览体制的问题,指望评委在三五天内把五六万件风格各异、多数水平差距不明显作品中评得让人满意、信服,恐怕神仙也做不到。

一句话,评委该骂,不仅仅是评委该骂!

评论六:落选活该!

有一句名言,愚昧的人才能被人愚弄。

你看那个郭心得,国展中落选,被愚弄了一把,网络发点牢骚,又被某评委打击一把。

他为什么被愚弄?因为他愚昧!愚昧的人落选活该!

说他愚昧,是因为他既然参加国展,就应该晓得国展不是诺贝尔奖那样的评选,而是一场游戏,参见游戏就要懂得游戏规则,想在这个游戏里胜出,要么你有好的运气,要么你有好的关系,要么你有特别出众的本事,多数时候有本事也要有运气,有关系也要有运气。运气、本事、关系,郭心得一条没有,落选不是活该!他不在游戏规则里找自己落选的原因,他不知道自己栽在哪里,反到天真地认为是王友谊等评委水平低导致他落选,进而天真地向王友谊挑战叫板,这不是愚昧是什么?

明年奥运就要开了,奥运百年,谁见过运动员落选要找裁判比试跳高、短跑的?这样的荒唐事书法圈发生了,那个郭心得干出来了,我劝他到精神病院先检查一下,没错吧。

从对待国展的态度看,看透了不参加的——明智,想参加觉得自己水平不够不敢参加的——傻瓜,郑重其事参加并寄予厚望的——幼稚,以游戏的投机的态度参加的——清醒,落选后不敢骂的——窝囊,落选后敢骂的——血性,落选后骂到点上的——深刻,落选后糊里糊涂瞎骂的——愚昧。

上面几句带有调侃的味道,各位落选朋友别太在意。但是,通过九届国展,大家是该全面而深刻地对展览机制、展览弊端、个人的艺术发展道路、书法的前途等重大问题反思一下了,人生苦短,可经不起几番折腾啊。这是我的善意忠告。

注:本文是我的系列评论《九评九届国展》中的第六篇,单独发到这里,做个广告,欢迎大家到《九评九届国展》帖子里扔砖头。

评论七:谁被张旭光骗了,请举手!

我的好朋友一鸟最近在装修房子,没时间上网写评论,我估计即使有时间他也不好意思评九届国展了,因为以前他预测过,九届国展二王书风将烂市,现在看不是烂市,而是退市!
张旭光,一个副秘书长,写了一手不错的王字,他提倡新帖学,明眼人一看就是利用职权,老王卖瓜,想当帖学的盟主。可怜很多的书法家们,没有自己的主见,拿鸡毛当令箭,以为张副秘书长提倡二王,就是书协提倡二王,那么国展就会偏向二王,于是一窝风地写二王。九届国展出来了,入选和获奖,有多少是二王?

张秘书长还提出激活唐楷,这个举动,实际上也是老张的沽名掉誉的一个手段。一些书法家脑子不好使,看不出来,于是开始写唐楷,投稿投唐楷,结果九届国展魏碑吃香,有人又开始骂娘。

这些愚昧的跟风者也不想想,中国书协一个主席,一个党组书记,还有几个副秘书长,和张旭光平级的比张旭光官大的权大的好几个,他怎么可能说了算?别人怎么能让他说了算?二王一统天下了别人怎么活?要真是书协的集体意见怎么见不到书协开会下文件?再说了,展览是评委评出的,评委有写碑的写篆隶的,有写明清的有写老干部字的,这些评委怎么可能听他张旭光的?张旭光怎么可能强制评委必须选二王选唐楷?这是不需要什么高智商,靠基本常识就能想明白的道理,说这些跟风者愚昧不过分吧!

20多年的书法史,从学院派、流行书风、民间书法、反丑书到新帖学、书法文人化、魏碑艺术化运动,都是掌权的、掌握资源的书法官僚大腕们对无知书法爱好者的不负责任忽悠活动,被忽悠的,受益的是少数,倒霉的是多数,倒霉有的早,有的晚,有的一辈子被蒙在鼓里。

你看郭心得写的篆书,那种胡乱的夸张变形,就是典型的被忽悠走火入魔的牺牲品,一般性格温和一点的能够及时地调整心态,他性格偏执于是行为出格。

至今还有人念念不忘导向二字,不是彻头彻尾的愚昧,就是处心积虑地想害人。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最好的导向!

评论八:国展命运

万众瞩目的九届国展,中国书协、张海主席以志在必得的姿态给予高度的重视,资金也前所未有的充足到位,在前期组织动员上也比以往有明显的进步,人们的热情也被空前的调动,投稿数量创下了历史记录,很多人都认为九届国展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必将成为多年以来最成功的展览。可惜的是,评选结果一地鸡毛,引来前所未有的滔滔骂声,人们的情绪一下子从高峰坠到了谷底。

这种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巨大落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疑问,唤醒我们来反思,国展怎么了?九届国展的失败是一时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是暂时的工作失误所致,还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致?国展未来的命运怎样?以展览为主要工作的中国书协的命运怎样?

在我看来,九届国展的失败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是书法发展到今天各种深层次尖锐的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前书坛的主要矛盾就是市场经济下的书法的艺术本位和官本位之间的矛盾。古人也卖字,但就全社会而言,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都不是把卖字当作目标来不懈追求,那时书法家的心态是安宁的、艺术追求是单纯的。现在不同了,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书法已经成为商品,卖字已经成为多数书法家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这是历史的必然,不可改变的现实。

一旦人人都想当书法家,都想出名卖字,那么当什么样的书法家,怎样当书法家,怎样出名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种书法家是艺术本位的书法家,谁写的好,谁的艺术水平高,谁就是书法家,水平越高名气越大越被社会承认,字卖得就越好;另一种是官本位的书法家,通过入选国展成为中国书协会员,进而成为理事、秘书长、副主席主席,名气大不大,字卖的好不好,主要取决于是否是书协会员,取决于在书协中职务的高低。艺术本位的书法家在当代不是没有,但很少,官本位的书法家现在是书坛的主流。

理想的状态是艺术本位书法家和官本位书法家的竞合,也就是说艺术水平高低与职务高低一一对应,水平最高的就是书协主席。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就需要一种由低到高的层层水平选拔机制。

现在中国书协的官本位运行体制是,由入选国展等相关展览到成为书协会员是,这是这套选拔机制的最低一层,是一种海选模式,然后是由会员到理事、副主席、主席,是以行政任命为主,辅之以选举制。靠行政命令为主来选拔理事、副主席、主席的过程,显然不是按照艺术水准高低来选拔的,20多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大家都明白,我就不再分析了,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国展这种竞赛式的海选模式。

国展这种竞赛式的海选模式能否理想,取决于它能否做到公正,把好的选上来,把不好的淘汰下去。而能否公正,评选机制的科学、评委的操守和评判水平等因素固然重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书法艺术本身是否适合用国展这种形式来评判。

艺术水平有高低之分,也有风格的不同。不同风格之间难以进行好坏的评判,即使同一风格的,比如都写二王的,如果水平不是相差过于悬殊,往往难以作出比较精确的高低判断。说穿了,近几年中国书协主办的规模教大的全国性展览,其作品除了极少数特别好的和一些特别差的,多数作品差距不是特别明显,半斤八两而已,无法准确分出高低,根本就是一本糊涂帐。也就是说,无论评选机制怎么设计、无论评委水平多么高、操守多么好,也无法在几万作品中选出几百件后,让绝大多数落选者心服口服。可见国展的不公正是书法艺术性质决定的,是先天的,是注定的!一个本来不可能公正的展览,假如展览组织不利、评选机制不科学、评委水平不高、操守不好,这个展览必败无疑。

把难分高下的东西人为强分高下,就是国展最大的弊端。这个弊端实际上有国展以来一直就存在着,只不过以前没有网络可以发泄情绪,报刊被书协控制着,所以矛盾一直被掩盖。

九届国展之所以遭到不同以往的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投稿众多,在入选名额不变的前提下投稿众多也意味着落选多,以往展览投稿三万入选一千落选二万九,九届国展投稿六万入选一千落选五万九,凭空增加了三万落选者也就是增加了三万失落者。另一方面,由于评选的失误九届国展进入终评、获将作品的质量又出人意料地过低,低得初学者都不服气,这就扩大了不服气者的范围,本来可能只有千百个水平较高的不服气,现在是几万个水平低的也不服气,这么多人不服气,不满情绪自然就汹涌澎湃地爆发出来。

可以说,九届国展的失败,是国展这种用搞竞赛的方法评判艺术水平这一本身就不科学的做法,与多年来形成的组织工作不严谨、评选机制不科学、评委素质不高、操守不好、监督不利的综合弊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总爆发。这个爆发的平台就是言论自由的网络。这个爆发是迟早要来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由官方的机构用搞竞赛的方法对书法家进行水平评判,这种不科学的做法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是不可能得到广大书法家的认可和满意的。国展已经成了名利场,书法家们的艺术追求、书法家的个性、书法家的人格尊严都在国展中泯灭,这种做法的后果,必然是对书法艺术的极大伤害。书法事业的发展一是普及,二是提高,现在的国展,我们已经看不出它对普及与提高有多大积极的作用,其负面左右已为有识之士的普遍共识,国展,已经成为书法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阻碍。谁再不识时务地推行国展,谁就是在制造书坛的不和谐,谁就会被口水淹没。

失去了存在的积极意义,阻碍书法事业繁荣进步的国展,用不了太久,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


评论九:书协之命运

《书协之命运》的题目刚拟好,我就有点写不下去了,因为我忽然想起这样的内容我已经在别的帖子里写过了,这个书坛翻来覆去就是那么点破事,一遍遍唠叨也实在没有意思,好在以九届国展为契机,很多人已经开始对书坛的弊端进行反思,以往我说未来十年之内书协必将消亡还没有几个人相信,现在相信的人已经很多了,这是一个很令人鼓舞欣慰的现象。

随着《九评九届国展》的完成,我对书法现象、书法人物的批评也应该告一段落了,各领风骚三五年,我已经批了三年,该歇歇了。回想书坛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令人敬仰的批评人物,梅墨生,马啸,蔡树农,我也算是继他们之后批评了一把,风云了一把,过瘾了一把。

我知道在书坛我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有人很喜欢,有人很讨厌,有人恨的牙根直痒痒,哎,任由他人评说吧!不过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天生书呆子是个敢作敢当、敢爱敢恨的人,这在当代书坛很稀缺。我也可以坦荡地告诉大家,天生书呆子三年来虽然名满天下,但是除了获得两三千块钱稿费外,没有拿出过字,没有卖过字,也没有靠自己的名声在书坛攫取其他物质利益,这好象能证明我批评的纯洁动机。

最后向三年来被我无辜伤害的朋友们道歉,请你们原谅!

批评暂时不再进行了,我会以另外的姿态、另外的方式在书坛、在网络玩耍!

祝书法好运!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50:30 | 只看该作者
行草十家展,书协又开始挂名,又开始乱来!


请先看一条消息:

行草十家展今天在京隆重开幕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主办的“行草十家”书法作品展今日上午9时30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林岫女士,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陈洪武先生,《中国书法》主编李刚田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先生等嘉宾出席了上午的开幕式。

本次“行草十家”书法作品展由胡传海、张学群、张锡庚、王厚祥、张纬东、刘京闻、陈海良、王乃勇、林峰、李双阳十位作者作品组成。这十位作者均是活跃在当今书坛具有代表性的行草书优秀书家,年龄上占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三个年龄段,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尊重传统、注重继承,同时,思想又比较活跃,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技法上有自己的探索创新。本次展出的作品既有丈二巨幅,也有手卷斗方等精美小品,形式丰富。十位作者将本次展览的主题确定为“梦回逸格”,并相约每年度举办一次。<转自中国美术馆>



看了这个消息,我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个老问题:中国书协是谁的书协,中国书协应该干什么?

如果说中国书协是上万名中国书协会员的书协,那好,你凭什么专给这十个人办个展览?

消息中说,“这十位作者均是活跃在当今书坛具有代表性的行草书优秀书家,年龄上占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三个年龄段,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尊重传统、注重继承,同时,思想又比较活跃,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技法上有自己的探索创新。”

这就是给他们办展览的理由?

因为他们“活跃”?活跃不能作为理由吧,况且比他们活跃的大有人在吧!

因为他们“优秀”?不只他们优秀吧,比他们优秀的也有吧!

因为他们“尊重传统、注重继承”?上万个书协会员哪个不尊重传统、注重继承!

因为他们“思想又比较活跃”?谁思想比较迟钝!

因为他们“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谁没有艺术追求!

因为他们“技法上有自己的探索创新”,说有探索对,说有创新,有点大吧!

因为他们占三个年龄段?这更荒唐了吧!

书协章程上说“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书法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 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本会以最广泛地团结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繁荣书法事业为己任。本会对会员有联络、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的职责”,书协既然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书法家、广大书法工作者的,既然以最广泛地团结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繁荣书法事业为己任,那么无正当理由地用中国书协这个带有公权力和公共资源性质的招牌为极少数书法家举办展览,这不是与章程的精神违背吗?

如果书协领导认为这样的展览是正当的,那么是不是上万个中国书协会员中随意找出十个“活跃”的、“优秀”的、“尊重传统、注重继承”的、“思想又比较活跃,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技法上有自己的探索创新”的、五十、六十、七十三个年龄段的书法家组合在一起,中国书协都应当给他们办个十家行草展、十家楷书展、十家颜体展、十家隶书展--------?按照排列组合来计算,弄出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十家展没问题吧,办得过来吗,书协领导不累死才怪!

我估计书协领导也觉得这么干不太地道,所以没有敢直接落上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名,而只是落上中国书协展览部主办,这也是欲盖弥彰、掩耳盗铃,谁不知道展览部是中国书协的展览部,没有书协领导的同意,展览部敢擅做主张?说穿了,这个十家展其实就是中国书协又一个挂名展,只不过是在近几年对挂名展览民愤很大的背景下,名挂的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罢了!

我估计这时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是挂名?”,说行草十家展书协是挂名其实是我的好心眼,是给张海、赵长青开脱,要说不是挂名,是真主办,其他会员还不造反哪!

别管张海、赵长青口号喊的多么响,该挂名还挂名,该谋私还谋私,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一套!

最后,来个声明:本人与十位书家没有过节,本文只是就事论事,不是对十家艺术水准和个人名誉的否定,各位不要一时眼障,以呆子为敌,相反,我的文章,会给你们的炒锅下,增加一捆干柴!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51:08 | 只看该作者
傻子、骗子、半吊子、二混子,闹市、乱市、黑市、鬼市
——这就是书法市场

前些年股市火的时候,一夜间冒出了成千上万的股评人,恨不得扫大街的都穿一身西服,戴上眼镜跑到电视搞股评了。这两年楼市火,买过两套房子的人就能成房地产专家,唾沫星子乱冒大谈房价。书画领域也是这样,这两年书法行情看涨,马上出现了一帮大嘴评论员,收藏啊,市场啊,投资啊,短线长线啊,保值增值啊,连篇累牍地用他们自己都不太懂的新名词糊弄人糊弄银,好象一夜春风来吹出了一个繁荣的书法市场。

书法这玩意儿,好歹咱摆弄20多年了,不敢说专家,起码懂点儿。最近又有意识地看看拍卖,去去画廊,做在办公室里抽空上网到书法超市逛逛,下班了一边喝两盅小酒一边朋友侃侃字画行情。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我发现所谓的书法市场其实就是傻子、骗子、半吊子、二混子横行的闹市、乱市、鬼市、黑市,根本不能称为市场,至少不是正常的市场。

研究市场首先要研究产品本身,当张海主席慷慨激昂地要制造当代的书法大师的时候,说明现在还没有大师,没有大师本身说明当代书法水平不高,要不怎么有人说收藏当代书法等于收藏废纸呢。水平不高也不是不能有书法市场,什么样的字卖什么样的价钱,物有所值市场也是好的。关键是多数交易成功的字,要么是领导的烂字要么就是不入流的江湖把式字,那些几十年写王写颜的看着顺眼的字根本就没有市场,假冒伪劣的产品占市场主流的市场能叫市场吗!

研究市场离不开市场主体。所谓市场主体就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包括,卖家,买家,中介人士等等。

现在字卖得好的书法家,除极少数启功沈鹏等确实有一定水平的书法家以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半吊子和二混子。所谓半吊子,就是靠写字起家写得不咋地却靠投机专营有个好位置的各级书协实职或挂名的头头脑脑们,所谓二混子,就是写得不咋地却混进书法家队伍里的官员、演员、教员、指挥员。现在的买字的,极少数是懂行的书法爱好者,多数是靠坑蒙拐骗贪污受贿有俩糟钱出自种种目的买字,但对书法基本一窍不通一蒙一个准的睁眼瞎傻子。在卖字的和买字的之间的人就是形形色色的骗子。有鼓噪吹捧的文章骗子,有出虚假证明的鉴定骗子,有牵线搭桥的掮客骗子,等等等。

再说买字动机,市场营销学上叫消费动机。现在买字的,出自真心喜欢而收而藏之供欣赏把玩的真正的收藏少之又少,所谓的收藏,其实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买债券、买股票、买房子在动机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说投资还不是太确切,更确切的说法就是投机,是偏离价值规律的投机行为。除了投机这个动机之外,还有大量的靠买卖字画行贿受贿、变相洗钱的违法动机。投机的动机就是谋取暴利,再加上一些违法的动机,一个个在市场里游戏的人都没安好心眼,这个市场能好吗?

再说书法的交易方式。目前的拍卖会上多数当代书法还没资格入场,既使参加拍卖也避免不了拍卖的重重黑幕,暗箱操作、哄抬价格,知假拍假,自拍自买,幕后交易,在书画拍卖业,这些勾当基本是家常便饭。拍卖会还有个举牌竞价的形式,画廊更是假冒伪劣充斥,赤裸裸地蒙你没商量,在画廊买东西,靠的不是画商的诚实信用,而是买家的眼力和机灵。拍卖画廊之外,还有各种通过二道贩子的私下交易,这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隐蔽交易方式更是你蒙我我蒙你,翻脸不认人,更别说什么退货换货了。到家里买总该放心了吧,也不一定,前脚出了门槛,后脚就不承认是他写的,这样的事咱也听过。

再说市场秩序。书画市场目前是政府监管的空白,税务局不管收税,工商局不管打假,公安局不管诈骗,中国书协不管市场引导,人民法院倒还是审案,但十几年了也没听说审过几起书法纠纷。缺乏市场监管,整个书法市场是正大光明地卖假,明目张胆地行骗,心安理得地偷税,不知廉耻地炒做,没有规则,没有秩序,没有章法,没有信誉,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是喧嚣如闹市,嘈杂如乱市,阴暗如鬼市,残酷如黑市。

从产品到主体,从交易方式到市场监管,整个书法市场存在太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居然还有人对这个虚假的繁荣表示乐观,真不知道他们是无知还是没安好心眼。股票被套牢了,还有回暖解套的希望,炒房子炒成房东,毕竟还有房子在,不至于一地砖头,买了假冒伪劣书法一旦被识破,则立即废纸一张,血本无归。书法市场出现泡沫还没几年,泡沫还在遮天敝日地弥漫着,很多有钱的愣头青们还在把买来的书法还当宝贝似的精心地藏着,一旦泡沫破裂,这些人发现原来用白花花银子换来的是上厕所都用不上的黑乎乎的废纸,他们就会不玩了,带着伤痛离开酱缸一样的书法市场,那个时候就是书法市场严冬。书法的严冬来临的时候,骗子、半吊子、二混子就会腆着酒足饭饱的肚皮幸犹未尽地离去,留下的将是下了几十年苦功的虔诚老实的书法家们希望的破灭,他们的希望破灭了,书法的衰落就开始了。

书法市场的泡沫何时破灭?当多数投资人发现受骗上当时这个泡沫就会破灭。不破不立,为了拯救这个市场,重建这个市场的秩序,我们首先要对这些泡沫轰他一轰,我先来一炮:

轰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51:51 | 只看该作者
态度决定一切



天生书呆子



前两年,一本美国人写的不太深刻的书《态度决定一切》居然风靡全国,还有一个老板朋友专门请我把“态度决定一切”这六个字写下来,他要挂在办公楼里,让员工们天天观瞻,时时自醒。我真是不可理解,态度就是态度,态度仅仅是态度,它怎能决定一切呢,光看书名就是一本人生指南读物,专门给白领青年读的,有什么看头?我书也没看,字也没写。



后来我发现,有的时候态度问题真还是特别重要,首届行草展和建党85周年展的一成一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态度问题。



关于建党85周年展的故事和传言很多,我们无法一一核实,也没必要在这里一一列举。单就《美术报》上的两篇披露和评论文章就能想象这个展览糟糕到什么程度。据说有位老兄看到这两篇文章后心绪郁结,到酒馆喝个酩酊大醉,对新一届书协的期望和好感荡然无存,抄了一篇告誓文,发誓永不参加书协举办的展览。



时过几月,那位老兄绝望后的发誓还言犹在耳,中国书协的首届行书大展、草书大展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评选那几天,包括本人在内的一些网络评手们整天盯着行草展的网络报道,间或给消息灵通人士打个电话,期望捕捉到一些批评素材,痛痛快快地整几段酷评,展示一下网络评手的犀利风采,可惜我们失望了,关注了三五天,除了错字一类旧问题,册页托裱一类新问题,整个展览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的,有人戏言,如果书协搞活动办展览都能整成这个水平,以批评书协为擅长的批评家们恐怕要改行写书家八卦了。



首届行书、草书大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建党85周年展是由中国书协主办、湖南省书画研究院、湖南省书协承办,两个展览都是由中国书协主办,书协的领导同样是张海、赵长青,时间间隔没几个月,都号称要“阳光评审”,结果缺是一个很成功,一个很失败,什么原因呢?《美术报》上那篇评论建党展的文章题目是《忽悠,继续忽悠》,显然是借鉴了赵本山的小品,我这里不妨也套用老赵一句:同样是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水平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态度问题。美术报披露的苏州书协集体投稿的83件作品全军覆没、来稿总数和入选获奖名单事后不断调整以及大展办公室某负责人对质询电话的恶劣态度等等,都是态度问题。如果中国书协象对待行草展那样的态度对待建党展,在主观上重视一些,态度上认真一些,这样的低级错误是很容易避免的。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一个充分重视,一个“草菅人命”呢?原因很简单,行草展是专业展览,建党展是主题展览,同样叫主办,一个是亲自操作的主办,一个是挂名的主办。亲儿子和干儿子,都叫儿子,感情可差了十万八千里。中国书协对挂名的展览和自己的展览亲疏有别肯定有它自己的理由,我们也不必苛求书协对挂名展览象亲生儿子那样对待,在现在的情况下,只要它能把兰亭奖、全国展、青年展、正书展这几个亲儿子管好就不错了,我们的期望实在不敢太高。



据说美国人对拉登现身的每一张照片都花几天时间认真研究,他们认为一张照片可能隐含了拉登健康状况及藏匿地点的重要信息,我平时也有研究照片的习惯。在网络上浏览行草展报道的时候,我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上张海主席午夜十分瞪着一双不太大的眼睛在评审现场巡视,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网上看到另一张照片,照片中某中国书协前张姓领导在秦皇岛首届大字展评选现场,高举右手带领评委们对作品进行表决投票。两张照片中两位书协领导的表情不能说不严肃,态度不能说不认真,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却大不相同,一个是用眼睛巡视的监督员,一个是带头举手表决的裁判员,这监督和裁判两个不同的角色选择,反映了新一届书协的成熟和进步,这种成熟和进步体现的不仅是主观态度,更是管理水平。



人是会变的,人的态度也是会变的,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办一次成功展览不难,难的是把以后所有的展览都办成功。过去的二十年,既有成功的国展、中青展,也有不太成功的兰亭奖、八届国展,未来也是这样,尽管有了一次成功的行草展,但我们还真不知道书协的对展览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张海主席能不能在每次展览中都瞪着眼睛熬到深夜,即使熬到深夜,也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视而不见的夜盲情况。



相比于变动不定的主观态度,我更相信制度。有了好的制度做保证,各项事业就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有了好的制度,张海主席、赵长青书记用不着大半夜瞪着眼睛在评审现场满场溜达,两双眼睛瞪得再大能看到多少内容?据说这次行草展的评审机制改革是几个月后兰亭奖的预演,我真希望兰亭奖后中国书协能够真正建立一套科学的、公正的、高效的、长久的展览评审机制,展览办了二十多年了,试验、探索的时间够长的了,该有一套成熟机制了,书法展览评审这种小事情二十多年都鼓捣不出个模样来这说不过去,这其实也是态度问题。





未来的阳光评审是艳阳高照还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37 , Processed in 0.0863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