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 感 市 楹 联 学 会 会 报 《 孝 感 楹 联 》征 稿 启 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17:17:51 | 只看该作者
春联作法

常江

     在对联的“家族”中,春联诞生较早,至晚到五代就有了史料记载。过年贴对子,就是贴春联。

     长期以来,中国的百姓,包括文人和以“书春” (摆摊写春联)为业的人,积累了写春联的丰富的经验,也为后世留下许多精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创作春联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描春景
     天回地暖,日丽风和,阳春白雪,满目生机,这与人们迎接春天的雀跃心情十分和谐。因此,春联自古以来就以描绘春景为擅长的笔法。如:

     春莺唱柳
     喜鹊登梅

     又如传统春联: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在描写春景时,常用一些具有新春特色的词,如:

     植物——竹、梅、杨、柳、桃、李、杏。
     动物——莺、燕、鹊、凤、鹏。
     器物——爆竹、酒杯、锣鼓。
     颜色——红、绿、金、碧。

     2.颂吉祥
     本来,祈福纳祥、驱鬼避邪,是远古桃符的原始功能,从桃符向春联演化过程看,吉祥话语是不可少的,如:

     春光播福
     和气致祥

     又如传统春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而今,吉祥话已不单是对个人、对一个家庭的祝福了,更多地是对祖国江山热情的赞颂,对祖国前程美好的祝愿,如:

     天地英雄气
     风云浩荡春   (赵朴初)

     八表同庥瞻丽日
     四民有庆乐丰年   (刘叶秋)

     3.限时令
     有些对联已用了几百年,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属于“长命百岁”的。用多了,便有陈旧之感,应该出新。对联出新的途径之一是限时令,这大致有两种情况:

     作干支联
     即在春联中嵌入当年纪元的干支(甲子、乙丑、丙寅等),如:

     甲兵洗净
     子舍承欢

     前人将每个轮回中六十年间不同干支纪元都作了现成的联,供每年选择使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创新,但也有缺憾。由于天干10字、地支12字在组词能力上有限,往往干支联文辞生涩,用典过僻,一般人读不懂。也有时干支联并不完全符合当年情况。即以甲子年论,1924年为“甲子”,那时各路军阀正打得火热,“甲兵”无法“洗净”,老百姓叫苦不迭,那里还能“承欢”呢?而1984年,已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八年了,“甲兵”早已“洗净”;到2044年,谁也说不清,大概也不会有“甲兵”的战事了。如果不承袭前人,结合本年实际作干支联,通畅易懂,雅俗共赏,则是上乘之作了。

     作生肖联
     即在春联中嵌入本年的生肖(鼠、牛、虎、兔、龙、蛇等),如: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此联是1981年《羊城晚报》征联作品,实际上可以用于今后任何一个“鸡年”(×酉)和任何一个“马年”(×午)。

     只用一种生肖的,有指示当年的作用,如笔者所作戊辰(1988)年联:

     顺雨调风龙气象
     锦山绣水凤文章

     用相邻两个生肖,可表示年份的交替,如笔者所作丙寅(1986)年联:

     牛耕绿野
     虎啸青山

     生肖可以替代,常用以“阳”代“羊”,如:

     阳春开物象
     丽日焕天文

     有些生肖,不是人们“喜爱”的动物,且不吉祥,因此很难直接入联,如鼠、蛇、犬、猪、猴等,就不一定生硬地入联,称“鼠年”、“蛇年”、“狗年”了。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做出趣联来。

     4.写时事
     以时事入联,是对联的传统,也是春联的传统。可写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正在发生的事以及将要出现的事。这些事件,都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借春联之机,表示群众的关注情绪。如:

     且把桃符纪国耻
     常看竹叶报平安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春联。又如:

     翻身休忘本
     饮水务思源

     这是土地改革时期农村的春联。这类对联是历史的记录,是生活的写照,如果有兴趣把各个历史时期甚至每年的春联搜集齐全,可能会成为小型编年史和中国大事记的。当然,写时事联要注意不要将标语口号合盘端出。

     5.抒胸臆
     有些春联,看起来没有什么春意、春景,也不嵌干支、生肖,纯是一些愤世之作。这是因为旧时一些知识分子生活凄惨,满腹牢骚无处渲泻,等到过年时,便触景生情,不禁舞文弄墨,直抒胸臆。如: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可以想见,此处主人一贫如洗,无依无靠。一般说来,这类春联有较强的艺术性。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11:58 | 只看该作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17:05:15 | 只看该作者
漫话春联



  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而春联则是春节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春联更是体现了我国悠久、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并且它已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继承和发扬广大。春节将至,按照我国过年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文化,而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进而最终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春联的渊流

  春联的渊源应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桃符是用来驱鬼避邪的,一般都是挂在大门两旁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把新的桃符替换下旧的。宋代著名的大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便是宋代人们在春节时挂桃符的这一风俗的最好明证。

  最早的春联应该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以后,题桃符、挂桃符逐渐演变成写春联、贴春联了。

  春联在明朝得以普及并开始盛行。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春联的形式和内容

  春联,俗称“门对子”,有时还可以称作:“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根据场所的需要,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又有单门心和双门心之分;“框对”贴于左右两边的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中心位置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比如:粮仓上贴“五谷丰登”,在院门外贴“出门见喜”等等;“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内容多为“福”字,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春联以工整、简洁、精巧的对偶文字描绘一个时代的信息,抒发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首先,春联的形式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格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要求其声调阴阳平仄相对;其次,这些春联还要配以文人墨客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才算完美。由此看来,春联是被古代文人视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形式。

  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春联发展到今天,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格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对春联的也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至少是不规范的对联。

  对联多以五字与七字盛行,此源自古诗的“五言”和“七言”,其他对联有六字,八字,九字亦常见。除上述举例外,五字联如“沃野千里绿,青山万木春”,“古城皆春色,神州尽朝晖”;六字联如“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蛇年春联),“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狗年春联);八字联如“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辞旧岁捷报传千里,迎新年春风吹万家”;九字联如“春风化雨又绿江南岸,瑞雪映日重辉英雄城”。此外还有更精炼绝妙的四字春联如“除夕除旧,春节春临”,“春回大地,劲满神州”,“满园桃李,一代风流”。此联亦可扩展为十一字春联“一代风流奋发抖擞抒壮志,满园桃李争奇斗芳竟英雄”。据说古人曾作长达百余字的巨幅对联,但这种太多字的对联用于春节毕竟不太适合。

  贴春联

  贴春联的时间并没有定数,有的人家喜欢腊月二十六、七就开始贴,有的人家则到年三十上午或中午才贴,总之图的就是个喜庆。在农村和城市,贴春联又有些不同。在农村,贴春联的活动可能要更热闹一些。特别是一些男孩子特别喜欢跟着大人贴对子,而且贴完自己家的和伙伴们又到邻居家帮忙,可以说是不亦乐乎。对于贴春联的顺序,一般而言都是从院子的正门开始贴起,然后是堂屋门,然后是左右的偏门。而贴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的顺序,一般按照从上到下,由左至右的顺序来。

  我国春联发展至今,人们在欢度春节之时创造了许多令人感奋、意义深远的好春联。新春佳节之际,当你访亲会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着雅兴留意欣赏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新春联,于字斟句酌与领略其意之中确实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并吟诵其中的妙联佳句,这无异于一种别有雅趣的艺术欣赏。因为当你看到和读到那些堪称绝妙的春联并加以品评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提高你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有益尝试。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6 17:05:46 | 只看该作者
为何叫“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19:26:18 | 只看该作者
兔年兔联赏趣

钟胜天

  作者简介:钟胜天,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常德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桃源县楹联家协会会长 桃源县农机局干部。

  2011年是农历辛卯年,因生肖排列为兔,也称兔年。“虎年将去春风暖;兔岁又来喜气浓。”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为增添几分节日情趣,特精选的数副兔联摘录如后,与联友们共赏。

对句求亲 喜结连理

  雪消狮子瘦;
  月满兔儿肥。

  传说这是清代才俊孙原湘向才女席佩兰求婚时二人合作的一副巧趣联。

  据传,才女席佩兰生性高傲,声称非学识渊博的才子不嫁。某日,雪停放晴,江南才子孙原湘上门求亲。席佩兰也不客套,决定出联求对,以观对方才气。眼看门口一对石狮身上那一层厚厚的积雪开始融化,她便随口吟道:“雪消狮子瘦”。不料此句一出,还真把才子孙原湘给难住了。尽管他脑子里装满了从魏晋到唐宋的五言绝句,但逐一过滤,却怎么也找不出一句现成的对句来。孙原湘满面羞惭,回到家中,便一病不起。直到元宵佳节被其母扶出赏月时,天上的那一轮圆月才激发了孙原湘的对句灵感。他想:我用“月满兔儿肥”对她那“雪消狮子瘦”,这不是一副绝妙佳对吗?孙原湘的这一对句终于得到了席佩兰的认可,他俩也因此结成了百年之好。

  笔者以为,此联虽笔墨不多,其想象力却非常丰富。撰联者仅用 “消”、“瘦”、“满”、“肥”这几个形容词,就将“狮子”和“兔儿”的体形变化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落在石狮子身上的白雪化去,狮子当然变瘦了;月圆时月亮最大,看见的月兔自然也就肥了。这一实一虚,真是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即兴对句 妙语连珠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 丝织锦绣;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 笔写文章。

  据传,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年幼时与其舅父合作的一副顶真巧趣联。

  黄庭坚自幼就聪颖非常,对此,在京城当官的舅父李常早有耳闻。某日李常回家,有意试探一下小庭坚。傍晚时分, 大家正在院中纳凉,一阵微风吹得院内桑树摇枝嘎叶。李常见此,随口出句:“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这可是一顶真连珠出句,且第一分句均与前一分句有关非常密切地联系,其难度显然不小。李常以为,这下可真把小外甥给为难了。此刻,正在院子里秉笔练字的小庭坚听罢,立马来了兴趣。只见他望了望手中的兔毫毛笔, 眼珠几转,立即有了主意,随即便从容不迫地对道:草藏兔,兔生毫, 毫扎笔, 笔写文章。这一对句不仅与出句的要求完全相符,而且其对句速度也令其舅父不得不对小外甥刮目相看。

联嵌数色 过目难忘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记载:关羽死后即被封神,且常常在玉泉山一带显圣护民。当地百姓为感其德,便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关帝庙,此后即有人四时致祭。这副对联便是玉泉山关帝庙中的一副知名门联。

  纵观此联,工稳奇巧,撰联者以色字、重言等技巧,对关羽的外貌,坐骑、兵器、爱好以及品德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概括与点评,尤其是联中“四赤”对“四青”,可谓精练、准确、全面,如此撰联功夫,非大家实难为也。

  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出碧波洞口;
  赤耳银牙白玉兔,望明月卧青草池中。

  据传,此联原来只有上联,尚缺下联。一日,时任清代康熙年间江南主考的周起渭游至碧波洞,见洞口右侧只有上联而无下联,稍加思考,便挥笔对下联于左侧。

  此联以颜色见趣,上联含乌、紫、碧,下联嵌赤、白、青。此外,周起渭还以“白玉兔”对“紫金龙”,以“青草池”对“碧波洞”。其联语之生动活泼,对仗之精巧工整,实在令人过目难忘。

类比述事 借典抒怀

  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鸟兔;
  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

这是山西省介休县“淮阴侯庙”的一副借典抒怀名联。

  上联借“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这两则典故,讲述韩信之不幸悲剧。韩信,本为汉初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赫赫名将,然而却因功高震主,被贬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又诬其谋反,最终,由吕后骗至长乐宫斩首。

  下联则借晋国忠臣介之推在绵山被烧死之故事,与韩信的遭遇进行类比。介之推,春秋时人,在随晋文公流亡最危难之际,曾割股奉君,是举国皆敬的贤良忠臣。晋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亲隐居绵山。此后文公有事相求,令其出山做官,介子推却至死不肯。文公竟然恼羞成怒,放火烧山,最终,介子推与其母抱木而死。

  鉴于韩信的“怀阴侯庙”与绵上介之推隐居处毗邻,且韩信与介之推两人的遭遇极为相似,古往今来,人们对于韩信和介之推的最终结局均十分同情。“淮阴侯庙”建成后,撰联者采用借典、类比之手法,借“百战十年空鸟兔,千秋一例感龙蛇”之联语抒发感叹,不仅切人切事,对仗工整,而且发人深省,动地惊天。

妙语借典 巧趣说兔

  熬红两眼因捣药;
  跑短前肢为逃生。

  这是笔者于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副对联,此联虽然无一“兔”字,但全联说兔,确属兔联。

红眼白兔,机敏乖巧,国人一直将其视为吉祥之物。上联由神州故事《嫦奔月》中的“白兔捣药”典化而来,下联从兔子擅长跳跃奔跑,善于自我保护的特征着墨勾勒而成。尤其是联语中“敖红”、“跑短”这两个词组,将玉兔的传说与其习性有机地熔为一炉,可谓精练形象,章法独到。

  未必死亡连累犬!
  何曾跑步不如龟?

  这也是从网上看到的一副对联。上联取自“兔死狗烹”之成语,下联源于“龟兔赛跑”之故事。全联虽无半个“兔”字,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也是一副地地道道的兔联。撰联者别出心裁,在其上、下联首选用“未必”与“何曾”这两个词组相对,使得全联更具新意。不过,此联中并列词组“死亡”与偏正词组“跑步”相对,不仅其组词结构明显失对,而且过于直白,韵味倍减。

联语同义 独出心裁

  蛤蟆蟾蜍玉嫦娥,花容月貌;
  猴子猢狲孙悟空,火眼金睛。

  据说,这是由全国著名联家李先鸿与吴鼎如先生合作的一副同义巧趣联。

  上联中的“蛤蟆”、“蟾蜍”、“玉嫦娥”同义,均为月兔之化身,且“容”和“貌”同义,“花容月貌”是常用成语;下联中“猴子”、“猢狲”、“孙悟空”同义,皆是猴子的化身,且“眼”和“晴”同义,“火眼金睛”也为常用成语。虽然上联所述“蛤蟆”、“蟾蜍”、“玉嫦娥”的来历不一,但嫦娥之美貌显而易见;尽管下联所表“猴子”、“猢狲”、“孙悟空”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猴儿之眼神格外出彩。

  也许有人说此联有合掌之嫌,然而笔者却以为这是一副别具一格的同义词联。所谓同义词联,即运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而构成的联语。其实,同义词联与回文、同音、谐音、绕口、复字,叠字等对联一样,是对联撰写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只不过,如此同义之联,的确十分罕见而已。

  纵观上述兔联,可谓副副漂亮精彩。撰联者或借典,或连珠,或类比,或同义,其联语或发人深省,或妙趣横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肖妙联,真不愧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人见人爱的奇葩。
16#
发表于 2011-2-23 12:56:5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交入会申请?能否直接提交至电子邮箱?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00:26 | 只看该作者
下月将表寄或送您处/亦可在参加区教研活动时集中办,比较节约时间。

您发我邮箱的联作已遵嘱集中上传于一帖中。


http://xnjyw.5d6d.com/thread-29137-1-2.html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0:19:0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您注册登陆《教师之友网》,参加本站内容建设,发帖转帖,共建分享


★★注册本网站会员

必须实名!

并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

否则

一律删除!!


==本网管约定即日起实行!

                                     2012。3。5。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8:38:30 | 只看该作者
借助网络诗词楹联能走向复兴吗?
2011-12-09    龙军、禹爱华    光明日报


12月2日晚,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在湖南长沙落下帷幕。从2010年8月启动至2011年12月2日圆满落幕,大赛共收到全国各地和海外63个国家或地区华人华侨参赛作品12万件,大赛官方网站点击量已达560多万人次,最高日点击量达10万多人次,本次大赛被诗词楹联界称为中国诗词楹联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是诗词楹联走向复兴繁荣的“分水岭”。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是由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旨在回归传统经典,弘扬诗词文化,让更多的诗词爱好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时代古典诗词。

    此次大赛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大陆的诗词爱好者投稿踊跃,港、澳、台地区以及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也积极参与。至截稿日止,大赛一共收到作品12万件,创下同类赛事收稿最多的纪录。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赵焱森兴奋地说:“这次大赛将成为中国诗词楹联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繁荣探索一条新路。”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如何赢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和人气?诗词楹联将会由此走向复兴吗?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网络打开了创作空间

    曾经有人预言,网络将成为纯文学的墓地,古典诗词在网络世界中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然而在长沙举办的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收到作品12万件。更令人惊叹的是,大赛以网络投稿为主,占来稿总量的85%。目前已有超过560万人次登录浏览大赛网站。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组委会也比较忐忑,毕竟全程采用网络平台运作,这在全国来说尚属首次,但是最后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绩。”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汤厚松告诉记者。现代科技手段与古典诗词结合所迸发出的火光,是这次大赛的一大亮点,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现代科技手段面前,现代科技如何为古典诗词提供空间,并对古典诗词进行改造?

    记者在互联网上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目前凡是有文学BBS的地方就能找到古典诗词栏目,聊天室也成为网络诗人每天即兴吟咏交流的场所。其中以天涯诗词比兴、榕树下的诗词曲赋、中华诗词网、国学网、中华国粹网、九天文化网等最为鼎盛,其次还有数十家有名的诗词论坛,还有专业的楹联论坛——联都网等等。

    对此,赵焱森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曾经有很多人不看好诗词在网络中的生存。然而综合考察各大诗词网站,可以发现实际网络中的古典诗词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有了明显的复兴迹象。这种现象多多少少纠正了我们以前的一种误解,反而是网络给古典情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空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更无功利趋向的空间。”

    有学者指出,网络的普遍性、公众性和互动性,降低了过去古典诗的“高门槛”,这些都给古典诗词带来了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从1996年到现在,古典诗词创作在数量上突飞猛进。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前后,为宣扬中华文化,各地举办了各种古典诗词大赛,其中“为奥运喝彩,我们的文明网络诗歌大赛”45天里即收到一千多位作者的3000余首诗词。此次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更有10万首作品为网络投稿。

创作呈现新特色

    专家指出,在数量大大提高的同时,以网络为载体的古典诗词创作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色。

    网络为所有文学爱好者创造了一个文学平台,每一个游弋在网络中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一些作者把生活中发生的琐碎小事,如买菜坐车回家、占了人家两元钱便宜等也可以成为其诗词创作的由头,诗词成为了倾诉自我的一种日常消遣。如网上“名家”霸王书生有一篇非常流行的作品《菩萨蛮·下班顺途于乐购买菜,欲乘免费班车》云:“七毛买棵黄芽菜,悠然独步长廊外。见我上车门,司机忽发昏。前街常堵塞,何况无他客。赠汝两元钱,请乘巴士还。”

    作者自我的娱乐是这类诗词创作的目的之一,这让诗词一改往昔典雅抒怀、怡情养志的“贵族化”表达方式,逐渐走进真正的民间。

    人们都知道,经典古诗词多率性而写,自然天成,一些好诗词虽平仄并不工整,但仍能流传千古。然而,断代的继承关系使新从事古典诗词写作的作者们往往注重于一些基本的理论,这种注重甚至变成了一种拘泥。由此还诞生了网络写作的两个派别:学院派和江湖派。学院派以来自大学校园的师生居多,写作上注重格律平仄,务求合规合式。江湖派多来自工作岗位或大学非文科专业,题材集中于婉约一类,不太讲求格律平仄,写作较为随意。2000年左右,两派曾在网络上爆发了一次关于格律、音韵的争论。以天涯虚拟社区的诗词比兴为主战场,覆盖到其他文学网站。网上的争议和现实的争议一样,自然是没有公认的结果,但也反映了诗词在网络上的深入发展。

    在许多人心里,古典诗词创作以老年人为主,湖南诗词协会及长沙一些诗词协会会员也多是中老年人。但是网络古典诗词创作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比如年轻学生们,他们一般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游弋于网络而且兴致比较固定。

数量巨大 精品难求

    “胜状如初,名楼若幻,楚风吴韵兴哉。玉盘螺影,堆雪浪犁来。唐宋明清阁榭,城墙暗、醉柳徘徊。轻舟过,长廊十里,山水自安排。烟波凌日耀,渔歌隐隐,鸟语猜猜。对诗碑吟唱,几许奇才。滕范骚魂远矣,何由了、忧乐情怀?和风里,欢声笑语,涌动汴河街。”

    这首《满庭芳·岳阳楼观景》是此次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中人气较旺的一首词,“在网络古典诗词中,像这种精品之作并不多。”赵焱森说,古典诗词艺术毕竟有其独特要求,其发展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古典诗词不是随手就可以写来的,它需要很多诸如平仄、对仗一类的古典文化基础。这对于网络上的年轻作者而言,只能靠作者自己在工作生活之余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揣摩。

    一名省老干诗协的资深会员也向记者道出了当前网络诗词创作的无奈。“现在的网络诗词创作有些明显的现实窘困。因为就网络本身而言,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本是一个让人放松和发展兴趣的地方,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创作不得不考虑现实。网络中,人们喜欢去点击阅读一些简单的、好玩的、搞笑的东西,一些‘下里巴人’的作品往往能获得网友的追捧,‘阳春白雪’反而无人问津。这必然会降低我们创作精品的热情。并且我们很多的创作者因为工作或者生活的压力而无法保证上网时间,其写作兴致也就慢慢被消磨掉了。目前,网络诗词创作的作者群,几乎每过一年,就会更换一批,但是写作的水平和内容却没有很大的改变,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虽说网络古典诗词创作看似热闹非凡,但是大多数人的写作仅为浅尝辄止,且往往只是单纯为抒发个人情感而写作,比较随意,这样也很难出精品。同时,赵焱森也指出,这些网络诗词的个人风格很不固定。“女作者们就一味地伤春伤秋,男作者们则游离在豪放和婉约之间,极少能拓宽视野,进而将个人的感情放置其中。”

    诗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更好地借用最新的现代技术、传播手段去介绍她、欣赏她和继承她,是我们需要做的。而在现实和网络诗词爱好者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如何保留诗词中的古典文化所独具的美、独有的韵味,同时绽放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芳华,更需要我们去思考。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18:52:05 | 只看该作者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之声、湖北省楹联学会
关于在汉口吉庆街举办第33届春联大奖赛颁奖晚会
暨为部分湖北文化名人现场赠送“名联写名人”对联的方案

    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广播电视台、中国楹联学会主办,湖北之声、湖北省楹联学会承办的第33届春联大奖赛已于春节前揭晓。湖北之声、湖北省楹联学会拟于2012年2月6日龙年元宵节在汉口吉庆街举行颁奖晚会,晚会将以湖北之声主持人带领听众和游客闹元宵的方式进行广播现场直播,直播中吉庆街民间艺人将表演具有浓郁湖北市井特色的曲艺节目,湖北之声主持人也将上演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
第33届春联大奖赛的其中一个竞赛单元—— “名联写名人,文化传万家” 活动也将于元宵节在汉口吉庆街举行颁奖,为池莉、朱世慧、熊召政、刘醒龙、何祚欢等50多位湖北籍文化名人献上为他们征集的对联。目前,湖北省楹联学会、湖北之声正在面向社会、面向楹联界为湖北文化名人征集撰写的对联,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届时,将邀请书法大师挥毫泼墨,将部分获奖对联书写并装裱成卷,邀请部分文化名人亲临颁奖晚会现场,接受湖北之声、湖北省楹联学会为其精心制作的对联。
为给本届大赛画上圆满句号,给大赛颁奖晚会增光添彩,拟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和副部长陈连生出席颁奖晚会,并为文化名人赠送名联,文艺处负责同志陪同出席。
【附1——湖北之声征联启事】
(男)名联写名人,文化传万家,
(女)第33届春联大奖赛征集“湖北文化名人联”,
(男)收听中波774、调频104.6湖北之声下午4:00开始的《第33届春联大赛〈名联写名人〉专栏》,
(女)根据《〈名联写名人〉专栏》介绍的湖北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30位文化名人的艺术成就、个人特色,撰写“湖北文化名人对联”,
(男)一二三等奖各10副,奖金分别1千元,800元,500元
(女)来稿请寄武汉解放大道1237号湖北之声,信封上注明“湖北文化名人联”,邮编430022
作品请用邮件形式在正月初10(2月1日)前投递给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皮治洪(邮箱15927663306@126.com)  湖北广播电视总台湖北之声许先明(邮箱157844766@qq.com

【附2——现场赠送的对象】
有可能出席2月6日元宵节活动的湖北文化名人有10位,这10位名人,要特制书法对联若干幅,现场赠送他们是——
陈应松  刘醒龙  梅昌胜  刘丹丽  朱世慧  
何祚欢  彭青莲  熊召政  池  莉  董宏猷  


【附3—— “湖北文化名人对联”撰写的对象】
以下总计51位湖北文化名人,需要为每人撰写一副对联。然后制作成册。
其中加黑字体为重点推介人员
湖北文化名人推介名单
1.碧野(1916-2008):省作协原副主席。代表作散文集《情满青山》、长篇小说《丹凤朝阳》。

2.莎莱:武汉市文联原主席。1936年参加革命。在延安毕业于中央党校。1939年元月调鲁艺音乐系,鲁艺首演《黄河大合唱》时,担任《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主创大型歌舞诗乐《九歌•屈原》音乐,获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湖北省“屈原奖”、武汉市“黄鹤奖”等。

3.陈伯华:湖北省文联原主席、武汉汉剧院原院长、汉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状元媒》、《柜中缘》等。1999年,陈伯华80华诞和舞台生活70年,中央以及省、市政府再次为她隆重贺寿,并授予她“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4.夏菊花: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六岁学艺,登台演出。《顶碗》1957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杂技比赛金质奖章。她的顶碗和柔术曾征服世界各地的观众,被授予“顶碗皇后”、“杂技女皇。

5.周韶华:湖北省文联原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代表作《大河寻源画展》、《世纪风画展》、《六十年艺术探索展》等。

6.余笑予(1935-2010):湖北省京剧院导演。他生于楚剧世家,三岁登台,七岁走红,未及弱冠,就已是楚剧新秀。后改学导演,执导过京剧、汉剧、豫剧、淮剧、花鼓戏、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新戏。代表作《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法门众生相》等。

7.沈虹光:国家一级编剧、湖北省文联主席。发表话剧剧本、电视剧脚本、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计百余万字,作品有《五二班日志》、、《丢手巾》、《同船过渡》、《临时病房》等,电视剧作品有《戏剧人生》、《有这样一条船》等,曾四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

8.朱世慧:湖北京剧院名誉院长,丑角,国家一级演员,当今中国京剧第一名丑。12岁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受教于丑角教师张哨庄和著名麒派老生陈鹤峰,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盛武为师,主演《徐九经升官记》誉满艺坛。

9.彭青莲:楚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楚剧的看家女”。2003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捧回了最佳导演奖和两个最佳表演奖。成为楚剧旦角史上,第一朵傲寒霜而挺秀的“梅花”和华彩四溢的“文华表演奖”的双奖获得者。

10.胡新中:1974年以《平原作战》在湖北省现代戏调演中一炮打响。1984年他在《家庭公案》中饰王向长在湖北省戏剧调演中获得演出一等奖。1990年以《原野情仇》中的仇虎获首届荆州花鼓艺术节主演一等奖和湖北省首届牡丹花戏剧奖。

11.杨俊:文华表演奖、梅花奖获得者。1989年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成立,被调至该团,担任主要演员,并任业务副团长。她主演的《未了情》,荣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她本人获戏剧表演“梅花奖。

12.刘丹丽:文华表演奖、两次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理事,女高音歌唱家。98年被评为省艺术界最年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青年艺术家。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

13.胡应明:国家一级编剧。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曲剧《刘秀还乡》获国家“文华奖”、“文华编剧奖”。
14.方石: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省“文艺明星”。主要作品:《亲爱的中国我爱你》、《有个小姑娘》、《我家就在长江边》等。

15.王原平:作曲家,湖北电影制片厂厂长,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第八届艺术节开幕式文化艺术晚会音乐总监。电视剧《家在三峡》音乐获“飞天奖”;歌曲《三峡,我的家乡》、《山路十八弯》、《我从三峡来》、《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土娃子》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6.周小燕: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1945年在巴黎以清唱剧形式演出齐尔品歌剧《蚌壳》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之莺”。

17.吴雁泽:历任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团长, 演唱有:《清江放排》《一湾湾流水》等。

18.蒋桂英:武汉音乐学院外聘教授,并被称为“评委专业户”。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群英会,出席了党的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被誉为“人民的歌手”。

19.陈孟昕: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美术馆馆长。代表作品有《帕米尔风情》《秋之祭》《暖月》等。作品曾被文化部、中国美协选送至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展出。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和国务院津贴。

20.陈立言:一级美术师,湖北省美术院院长、中国画研究室主任。现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专项津贴。作品有《秋忙》、《屈子怀乡图》、《莽莽中原逐鹿时》等。

21.李乃蔚:武汉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22.唐小禾:著名画家。曾任湖北省美术院创作员,一级美术师、副院长。1993年当选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1994年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作品有《楚乐》、《火中凤凰》、《葛洲坝人》、《生命的归宿和起点之舞》、《天籁》等。作品曾获全国、全省美展金质奖数次。

23.董继宁:现为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1990年作品《长河落日圆》等荣获北京国际艺苑首届水墨画5年成就大奖,1993年作品《春醒》获澳大利亚,93雪梨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亚军金奖。

24.冷军:现任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数次获全国美展大奖,声名海内外,是近年来大陆非常有影响的青年美术家。

25.傅中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毕业。现为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6.何祚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曲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

27.张明智:早年拜著名大鼓艺人陈廉闻为师,专唱湖北大鼓。长期潜心研究湖北大鼓的演唱和创作,使湖北大鼓走出了国门。代表作有《亲生的儿子闹洞房》、《如此媳妇》、《农家乐》、《找家家》等。

28.夏雨田(1938-2004):中国相声界首位大学生,歌颂型新相声的开路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

29.张其军:曾任省摄协主席,省文联副主席。作品《鼓动》被作为50年代新闻摄影代表作之一,载入教材。《祖国在您心中》、《驯龙》等获全国一等奖。

30.黄克勤:曾任武汉摄影家协会主席。作品《艺术大师梅兰芳》获国际一等奖。

31.梅昌胜: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大型民族舞剧《荷花赋》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创作舞蹈《碟子的心声》、《快板劲舞—特快专递》分获全国“群星奖”舞蹈比赛“金奖”、“银奖”。

32.邰丽华:当代聋人舞蹈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担任演员队队长、团长助理,同时兼任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她在2005年的央视春晚上“千手观音”的舞姿至今还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33.杨凤仙(1939-2010):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导,湖北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大型舞蹈诗《家住长江边》自2006年首次上演以来,先后获得文化部歌舞主题晚会优秀剧目一等奖,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一等奖、2006年文化部全国歌舞杂技主题晚会优秀剧目展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大奖,全国第八届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

34.陈方既:我国著名学者、理论家、画家、书法家。湖北省美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一级美术师。作品《我们当家作主》获全国年画创作三等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论书卷气》一文获全国首届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35.徐本一:历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书法报社副社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36.谢芳: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银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气质特殊的一位女演员,虽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浓浓的书卷气却难以掩饰。《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年代里最经典的三部影片。

37.袁泉:中戏96明星班毕业,在影视、舞台、歌唱各个领域如日中天。袁泉曾出演过一系列影视剧,电影《美丽的大脚》获第23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

38.徐帆:武汉人,获第0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演员,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23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女演员,第0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奖,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演员。

39.张以庆: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独立制片人、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代表作有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红地毯上的日记》、《英和白》等。

40.巴特尔:影视导演,现任武汉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一级导演,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国家级大奖。

41.陈美兰:曾任省理论协主席,武大教授。《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获省第二届屈原奖。

42.王先霈:曾任省作协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原型批评论》获省第三届屈原奖。

43.於可训:当代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与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论文奖二等奖,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大学版协等全国性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励多种。

44.方方:省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中篇小说《风景》、长篇小说《武昌城》。

45.池莉:武汉文联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活秀》、长篇小说《她的城》。

46.熊召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

47.刘醒龙: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天行者》,2011年8月,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特报部联系

48.陈应松:省作协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别让我感动》,《巨兽》、《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鸣叫》。

49.徐迟(1914-1996):省文联原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50.姚雪垠(1910-1999):湖北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

51.董宏猷——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著有《董宏猷文集》四卷,长篇小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等,以及长篇报告文学等多部。曾在海内外获奖30余次,曾三次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两次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五个一工程”等各项大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18 , Processed in 0.0705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