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高中胡成佳先生题咏<教师之友网>栏目诗作一组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01:0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2:44: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6:5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5:27:26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09:15: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22:35:27 | 只看该作者
这群诗人很“守旧”(近距离陌生人)
——谁人吟哦黄昏后 经年成章百万篇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2日 12 版)
制图:蔡华伟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诗、词、曲的辉煌早已不再,平仄、对仗、押韵的奥妙知者已少。

  但还有一群人,就是喜爱“老古董”。中华诗词学会全国总会会员已达1.8万人,加上各省市县的分学会和诗社,会员数已破200万。

  旧体诗人到底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所身处的,又是个怎样的小世界?

——编 者  
    11月的北京,天意已寒。

  任长连诗集研讨会就在这样的天气中举行。但与清冷的天气相反,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不大的礼堂,坐满了几十位诗友,既有张胜友、曾凡华、石祥、王久辛等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也有不少20岁出头的新面孔。他们或上台发言,或即兴吟诗,其声抑扬顿挫,博得满场彩。

  诗人任长连现年59岁,投身旧体诗界时已过不惑之年,但他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上班前看一两个小时的书,下班后苦思冥想,“就是坚持写,先朗朗上口了,再琢磨格律,不断修改。”十几年下来,老任积累了3000多首诗词,已出版的四本诗集里,只收录了其中1000多首。

  200万旧体诗人来自各行各业,通过网络相互唱和

  写旧体诗,并不意味着守旧。旧体诗人不光会煮酒吟诗,也会使用手机和电脑与诗友们唱和。

  2010年除夕夜,书坛泰斗沈鹏、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周笃文、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福有和吉林省诗词学会会长张岳琦4人利用手机“接力”,完成了一首辛卯开岁七律:“兔毫落墨三江水,国事开春八阵图。日月经天黄道正,参商得所赤星殊。抟云直扫高峰雪,移海能青大漠芜。一派煦和昭万象,诗情豪气满神都。”大年初一,开岁诗被放上了中华诗词论坛,到正月十五共和得360余首同韵诗,网络点击量达13016人次,创下当今旧体诗词论坛之最。

  周笃文介绍,在旧体诗创作的方阵里,中青年诗人正迅速成长为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词创作出现了大井喷,”目前我国旧体诗词的“年产量”超过百万篇,“唐代300年共出了5万首诗,现在我们一年的创作量,就是整个唐代的20倍。”

  傅欣雨是个“80后”网站编辑,计算机专业出身,从小就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从文天祥的正气歌到毛泽东诗词,我喜欢大气磅礴、带有民族情怀的诗词。”她从2005年开始自学写诗,“主要靠自己琢磨,和诗友们一起讨论研究也很重要。”去年,在任长连等老诗友的帮助下,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

  据介绍,中华诗词学会全国总会会员已达1.8万人,加上各省市县的分学会和诗社,会员数已破200万。目前,除了中华诗词学会定期举办全国性的诗词创作活动,地区诗词学会、诗社以及诗词刊物编辑部,也常常举办规模不一的诗词沙龙。参加这些活动的旧体诗人来自各行各业,有书画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老板、教师,也有仓库保管员、下岗工人、还俗僧人。而诗人们的日常“业务”交流,更多还是在自发的小圈子中。老任他们在京郊租了一间小屋,每隔半个月,就前来聚会。“诗词讲究唱和,在这里,通常是一唱众人和。” 五六个诗人围坐一起,品茗吟诗、润色诗作之余,探索诗词风雅之美。

  今人作旧诗,用词、格律样样不马虎

  曾有学者质疑,当代旧体诗创作就是制造“假古董”,难以用旧形式来表现新内容。遵循旧式写出来的打油诗,倒是经常与大众“碰面”,造成了旧体诗词格调的下降。

  对此,周笃文认为,“在旧体诗词中,历来就有打油一派,比如牛山体。”网络上的打油诗,有的针砭时弊,有的独出新意,反倒是在游戏中关注、在戏谑下藏真。而且旧体诗创作,一般都是从打油诗、顺口溜开始。周笃文认为对年轻人来说,不能一开始就苛求格律,“应抱着‘求正容变’的态度,对传统是要心怀敬畏,但具体写作还得慢慢来。”

  当然,对入门的“不苛求”,不代表可以降低其对用词、格律和意象的要求。周笃文说,旧体诗词的形式美正是其魅力所在,想往艺术的顶端登攀,唯有严格要求。这一点,任长连深有体会,由于诗词对字数、押韵的严格限制,“写诗得字字斟酌,改十几遍是常事。有一首词,前后修改了一年多。”

  同时,旧体诗词也并非是“老古董”,不能变通。因为诗词本身具有打破语法束缚、颠倒跳跃的特性,利于诗人去创造性地突破。当然,创新应在格律的范围之内,偏离了跑道,比赛资格就得取消。

  老任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时事,从海湾战争到汶川地震,他都有诗章,对社会阴暗面,他也用诗词去抨击。还有不少青年诗人描写现代生活,拓展了旧体诗词的表现空间,如贺兰雪在《浣溪沙•V70手机》里写道,“客里逢君久记名,流光细鉴夜莹莹。相怜最是掌中轻。试转音容圆有迹,空收书信字无征。共谁传语到天明。”手机时代的爱情跃然纸上,被刻画得清新唯美。

  不靠写诗“讨生活”,创作只为表心声

  “目前旧体诗词的数量虽多,但鸿篇力作太少。”周笃文说,“主要还是诗人的创作水平较低。”在我国,高中毕业生有200首左右的诗词学习量,基础并不差,但诗词写作难度大、重技巧,这需要学校在教学上有意识地引导。

  旧体诗词要求诗人在意象构造、语言结构方面有所造诣,但目前诗人对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为此,隶属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中华诗词研究院已于今年9月成立,主要承担的就是诗词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评鉴与交流等事务。

  当代旧体诗人的组织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就当代文学团体而言,多数是公办性质,带有官方色彩的文艺团体常常闭门造车,对同类型体裁反复讴歌颂扬。任长连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匾,上书四字:“诗为心声”。“诗词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写诗不能随形势而动,而是要跟着自己的心走,用诗为人民立言,这样才能算得上是‘诗人’。”周笃文说,“没有家国大爱和悲悯之心,诗人写不出佳作。”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200万人的旧体诗创作队伍,也不足以让市场火热。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介绍,目前出版社不太愿意出诗集,“近几年都没有什么畅销书是诗集,对出版社来说,低于5000册就得赔钱。同时作者版税少,一般只是定价的8%到10%。”一本诗集往往是诗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按定价30元,印刷5000册来算,诗人只能拿到7500元的版税。

  周笃文感慨,“现在靠写诗生活,是要饿肚子的。”大部分旧体诗人都是在工作之余,做着“业余诗人”。小傅每天依旧朝九晚五,她说,“写诗没有物质回报,但它可以使我远离现实的浮躁。”老任现在兼职一家诗刊的执行主编,明年从机关退休后,他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专职作诗了。(记者 沈小根)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22:57:52 | 只看该作者
解诗注诗见功力


孙 郁
  旧诗在近百年一直不是流行的读物,仅被私人的圈子所喜好。南社出了许多诗人,人们能记得的只有几位。南社之外,诗词写得好的,多是写白话文的作家。这里自然首推鲁迅,世人早有公论。印象里郁达夫、聂绀弩的旧体诗也好,气韵自成一路,流布很广。鲁迅之后,好的五言、七言很多,能及鲁迅气象的,少得可怜。许多人看到鲁迅的旧作,多有感慨,像郁达夫、聂绀弩这样的人,也暗自感叹,就旧体诗而言,鲁夫子是不让别人的。

  我曾经做过鲁迅旧体诗的注解,因内力不足,后来放弃了。见过张向天的注释,宋谋玚的注释,周振甫的注释,思维多异,各有千秋。在我看来,注释旧诗,倘也是旧诗的写作者,大概会更好些吧。你看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俞平伯的《读诗札记》都有力度。他们自己的诗文,也是有功夫的。

  鲁迅写旧体诗,多为戏作,偶有吟哦,而气象不俗。他有唐人的遗风无疑,六朝笔意也可看到的。先生的游戏之作和苍凉之句间,好似有很大区别。但这里却埋藏着他的一贯思路和智性。看似随意,而爱意存焉。许多人喜欢鲁迅的诗,因了其沉郁里的豪气,及忧愤里的哲思。我自己觉得,他从旧诗句里借得形式,参之现代人的感觉,有荒谬感和使命感的盘绕,涉笔成趣,遂成奇音,历久而不失鲜活之态。旧形式终于有了新气韵,是大不易的。

  新文人写旧诗不过玩玩而已,但无意之间,也有奇异的闪光。或像陈独秀那样的狂放之风,或如郁达夫的晓畅之韵。学院中人则沿袭旧路,如陈寅恪的清秀哀婉,马一浮的儒者风范,都各臻妙处。鲁迅与上述之人不同,其诗有的仿佛天籁,回旋于明暗之间,血液里没有士大夫的因子。这就比同代人显得洒脱、自然,是天马行空的劳作,郭沫若叹其多为绝唱,不是没有道理。

  钱钟书对现代文化的看法很有意思,认为学无古今,术通中外,知识分子是不该囚禁在单调的世界里的。鲁迅是这样的人物。他写的旧体诗,多是馀时的偶得,没有故作雕刻的痕迹。先生在古书里泡得久,思路又在域外的文化间,于是杂以个人风采,意象在尼采、杜甫之间,取俄人之峻急,东洋之清秀,汉唐之苍凉,格律间的灵光暗动,一洗媚态,是解放了旧体诗的人。

  我个人读过多部关于鲁迅诗歌的研究著作。研究鲁迅的人,其实在表现自己。鲁迅作品在每个时期的读解都有特别的地方,每代人的思考不同也提供了诸多角度。注释鲁迅的诗,不仅涉及本事与内意,还有人际关系网络图,以及与时代之关系。历史留下的资料,有的未必准确,有的含混不清,所以读解之中,辨析与发现,都很重要。

  思想还活着的时候,诗歌就不会死去。在精神的表达里,是没有新旧之别的。鲁迅走进旧诗却不属于旧诗人的群落,其魅力的不衰则是自然的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8:4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3:27:12 | 只看该作者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6:28:34 | 只看该作者
邀请全国各地坛友欣赏/步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8:54 , Processed in 0.0606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