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琼浆入梦来
——知名学者刘国琼新著《寂寂竟何待》漫笔
文﹨欲穷千里目
前不久,曾经历过心脏11个小时大手术后的我刚从协和医院体检归来,就转接到了孝昌家乡学者刘国琼兄厚赠签名的新著——《寂寂竟何待》,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动!常言说得好:出书亦如生子,不可关门自乐。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书法的我一下子就深深地爱上了此书。因书名取自唐代孟浩然诗《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且其书法题签系我最喜爱的当代大书法家金伯兴先生所为。可想而知,这本装帧极为精良内涵特别丰厚的书,其间不知费了国琼兄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啊!槐荫论坛一位叫空中飘雪的朋友非常到位地为该书名作了独到的诠释:“寂者,人生之最高境界也。待者,人生之美丽等待也。天涯无处不芳草,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天马行空(系国琼兄槐荫论坛名),时代的歌者,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人,温文尔雅,又不失仕者风范。孜孜以求,始有今日之硕果。其文,展示了中文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充分阐释了国学之精华,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义,既描绘了一道美丽的田园风光,又带我们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琐事中见真谛,于朴实里呈精髓。凡此种种,无需赘述,尽在不言中。”凭心而论,连续几天,畅游于其字里行间,我被他执着的文字和丰富的情感所深深地打动了,激发起自己心底无限的情愫,随之脑海中一个清晰、立体、真实的刘国琼先生就矗立到了自己的面前,一种表达与感慨的冲动不禁在心底油然而生。于是,我这篇拙感在浓浓乡情的感召下自然而然地出炉了。今特奉于诸君,诚请斧削赐教,不胜感激!
“他文字的好,鲜活明朗,情致高远,好在温润妥贴,张驰有致;妙在文白相间,娓娓道来。一种快失传的古典的含蓄悠远之美,款款而来。这是天马行空多年心路历程的结晶,启开书页,我们可以和他一起且行且止,重温故园故梦,领略野味读书,轻轻判断,捕捉思想火花。寂寂竟何待?高山流水遇知音!”该书序中如是说。我的思绪正是围绕本书文采斐然的序言在不住地思索着悦读着……不错,一篇好的序言,的确可以给读者以正确的指引、有益的知识和审美的享受。鲁迅先生曾说:“去掉译序,是很不好的,读者失去好指针,吃亏不少。”众所周知,鲁迅历来是很重视图书的序言及后记文字的。
“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读书了。读书只是一种生存无忧后的余事。我的读书,百无禁忌。从不想附庸风雅,也不迷信任何成名人物开列的书目,更知道做不了藏书家。我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逛书店地摊,撞缘分,一眼相中,执手以孔方兄,与书偕归。一天的工作忙完之后,沏一杯茶,拧开台灯,打开电视,斜倚床头,一册在手,开始夜航船,不觉北斗阑干南斗斜,时闻虫声新透绿窗纱,是很惬意的事情。也仅此惬意,是极个人的事情,无关宏旨德量,也不干涉于隔壁的牌局吧。”是啊!书中此语不经意地道破了作者成功之秘,彰显出了其达观处世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实在妙不可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兄长身处红尘之内,心却在红尘之外的鸿鹄之志毕现!
《寂寂竟何待》应是一本难得的散文随笔集,倾注着作者全部的情感和心血,完全是一种新颖鲜活的思想观念所浸润的审美化的感情,给人以强劲的艺术感染力,读来如同身临其境。其分为“且行且止”、“无用之用”、“故园故梦”、“野味读书”、“轻轻判断”五部分,凡73篇。个中殷殷情怀,跃然纸上。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该著没有华丽的词藻,文字中也无半点心浮气躁,字里行间透身射着一种平实、诚恳的光芒,纯粹是一个文化人的灵魂印迹和心路历程。此乃本书之底色与风骨。国琼兄真诚的态度、坦荡的胸襟、深邃的思想赋予这些朴素的文字以惊人的伟力。人生因文学而丰富,文学因人生而发光!《寂寂竟何待》可谓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如同一个画轴,在君的面前徐徐摊开,哗啦一下,把你的神智定住。也许,这正是国琼兄的作品在文化圈内外都能广泛吸引眼球的缘由之所在吧!爱好文学写作的人一般皆知,散文易写而难工。散文是文人喜爱的文体。散文举要治繁,含宏万汇。高能至九天摘星,深可及沧海猎珍,大抵拥抱三山五岳,小达掇拾泪珠一滴。散文的触角无所不包,无所不亲。感情是散文的生命。国琼兄在散文随笔中恬静地表达着自己内心世界的挣扎与蜕变。行文过程中浓浓的情感见诸于笔端,让我深深地能感受到了一个生命的降临与重生,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相互折叠的碰撞。在作者平静诉说往事的时候,不仅呈现出他对亲人、朋友的怀念和感恩,更多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学者刘国琼的哲思睿智与历史文明之间的融汇交织,也让人品味到他的内心深处,那爱之广博好像已从心中升腾,进入到理想之境,那真是文学神游之旅的灵魂鸟瞰。此生谁料,身处红尘,心居《寂寂竟何待》!
陶潜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位文学家也曾说过:“当你阅读到一部好的作品,而作者也在其中倾注了足够多心血的话,那么你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触摸到作者的灵魂。”是啊!捧起《寂寂竟何待》,视线所及的五字书名,立即拨动心弦,琴音渺渺而来。我相信,沉默的心灵郁积得久了,是需要倾诉的快慰和听众的包围的。因为陌生,所以真实。每个人的悲欢,源自心灵深处的恣意流淌,打动我们的,唯有真情。悲欢离合有几多,渐行渐远渐无声。惟有文字,方能成为不败的记忆。也许就是这样的能力,让国琼兄有了更多感同身受的人生领悟。这样的“觉悟”如同冬日里照进窗户的阳光,让那些生活里的温暖摇曳生姿。于是,立即呈现出诸君眼前的美景一定是:《寂寂竟何待》之花,开了!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展读此著,不难发现,国琼兄在书中的许多文字,多存率性而发,直抒胸臆的韵味,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恣肆。无疑,这的确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的,非博闻强记而难为。即便手头有资料可查,也得了解其出处在哪、版本异同,作些专家学者式的研究考证,还不得不有个咀嚼反刍、理解消化的必要过程。不论怎么说,人文地理、诗词歌赋、古籍今声……所知已属不易,有悟就更难了,决不是一般人一朝一夕就能拥有、掌握和了然的。难得国琼兄乐此不疲,且视若家珍,不时地数一数,与同道分享。当然,知识的渊博和学养的深厚,是无止境的。显而易见,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究学问的脚步啊!作为一个文学的跋涉者,凭着对文学无限的崇尚,他文字的血脉里浸染着浓厚的楚文化遗风,恣肆汪洋,立意悠远,天马行空,傲骨铮铮。“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凫颈虽短,续之则伤”。 《寂寂竟何待》内之华章,无不是形与质的和谐统一。美哉!
寂寂竟何待?其实,国琼兄并不寂寞。他在《平常茶》中深情地说着:“去年某一个日子向晚,朋友携茶来,五六人相聚于小城复兴楼,一壶清茶,茶冲进壶里,话匣子打开,谈谈离开的日子,谈谈日常生活而至于家国事,真不让所谓西窗剪烛,促膝谈心。话题终究落到了李白王维的身边,刹那间小小屋子仿佛为大唐气象涵盖。茶越冲越淡,话却越说越浓了,不觉月已阑珊。”古人云:欲观其人,必观其友。刘兄的朋友阿零在论坛中这样精彩地评述:“刘国琼的随笔,一路读来,仿佛是在读诗句,句子精而短,质地温且亮,跳跃性强。意象纷繁,如天女散花;回音幽远,若石子落井,泛起涟漪阵阵,深夜凝神,就会听到水声撞击岩壁的清脆。”其贤内助——王爱红于坛中解秘道:“天马多年来坚守寂寞,赤脚行走于书林,终因邂逅李杜、王孟、钱张胡董、周氏二公子、木心以及诸位文学挚友而并不孤单。”坛友轻松飞扬在帖中真挚地写道:“《寂寂》的好,槐荫论坛会记住,历史会记住!凤凰带来了边城,如今,花园又带来了《寂寂》。花园,魂牵梦绕的当代边城,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淳厚的人,一定会去的!《寂寂》零距离亲密接触‘文字’,惊艳之极让同代人止步。《寂寂》带来了古典,带来了洁净,带来轻松,带来了5月7日坊间静静的聆听。生命还可以这样活着!望着《寂寂》,告诫自己,新的生活,要从‘认字’开始,唯此,才有希望。”《寂寂竟何待》文采飞扬,激情迸发的华彩,细密的思绪,细腻的笔触传递着国琼兄内心丰富的体验,还有他对文学的理解和执着,无不赏心悦目。作者对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当程度的理解与研究,这使得《寂寂竟何待》的文字极具古色古香。当然,这种古色古香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更融会在其“话语言说”的韵味和节奏感上。诚然,文学创作是人类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写作者只有深入生活,仔细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对生活的感悟,经过选择、集中、概括和评价,并打上笔耕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创作出文学作品。不是吗?国琼兄待人宽厚、温和、诚恳、亲切的作风皆一以贯之. 其深厚底蕴的文化散文随笔集,别具一格,耐人寻味。二十多年来,他于“寂寂”处苦读深思,潜心治学做人,不慕虚荣,不附庸风雅,不粗制滥造,不狂发作品,令人敬慕之至。正是:不鸣则矣,一鸣惊人!恕不知,唐代诗人张若虚流传至今的仅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竟成了全唐诗的压卷之作。由此,谁能否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写作,就是要将那种凝视内心的眼光化为语言,去探讨一个人幽居独处时所进入的那个世界。而且,他要怀着极大的耐心、执着和愉悦之情来做这一切。一连数日、数月、数年,国琼兄端坐于桌前,慢慢将新的词句写到空白的纸上,创造着一个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内心分娩另一个“天马行空”,就像有些人建造桥梁或是穹顶那样,他也要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往上砌,即是词语。显而易见,《寂寂竟何待》的文字明净澄澈、简洁凝练、清新婉丽,语言犀利、文笔老到,说理透彻, 饱含着丰富的意境,流淌着诗样的韵味。这得益于作者良好的古典文学的素养。不难看出,有相当多的词语是从古典诗词中信手拈来,尽管有些寥寥数语,却蕴涵着多个典故。借喻、通感、诗词意象的移用,令语言别有韵致情趣,耐人寻味。再说,饱读诗书者有之,是不是人人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呢?那还需要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和心灵境界。本书作者是一个有“诗心”的人,正因为具备一颗纯洁、浪漫的诗心,他的眼中的世界才会纤尘不染,他体味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会那么美好。其笔下细腻、纯美的文字给人以美妙的无限享受和熏陶。该著中处处充盈着人情和人性的大美,个中自然的声音远远敌过那些无病的呻吟或者故作高深的喟叹!
的确,中国最有出息的文人是诗人。如果一个诗人用他高贵的灵魂写散文随笔的话,我想这样的文字本身蕴涵着非凡的意义。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悟、思考自有独到之处。不是吗?国琼兄潜心研究唐诗数年,有诸多独到之解。在4月17日的“唐诗之魅”精彩讲座中,我就充分地领略到他儒雅谦逊博学多识见解独到之“魅”!从此,我们认识了。在他此首部的新著中,很多标题本身就蕴含有一种姿态,这姿态是作为真正文人的姿态来展示的,如:《学识》、《北京行状》、《寂寂竟何待》、《故乡原风景》、《〈病隙碎笔〉之碎屑》、《凤凰,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等等。每个标题都拒绝媚俗与虚伪,标题下的文字更是姿态鲜明,珠玑间串联的是铮铮傲骨学者型的独立精神。谈古,难免掉书袋;论今,不免拾人牙慧;谈天说地,也脱不过人云亦云。故国琼兄独辟蹊径,上下求索,言约旨远。其笔下的世界浑厚、奇异、跳跃、暗涌、丰润、醇美、缠绵……种种鲜活的感受丝丝入扣,构建起作品充满张力的想象空间。透过《学识》窥国琼兄之“学识”不言自明:“读时一串风铃,响于精神的大漠,或起驰骋大漠的豪情,要做龙门客栈的金湘玉,要不即是飞红巾,纵马扬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红旗漫卷,雪拥蓝关马不前,壮哉!读书贵学识。学以广才,识以择要。学的是知识、技能、手艺、历练,学不进难能扎实基础。识为见解、思想、判别的眼光、决断的力、无识自是呆子。”诚然,好的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文字,它是有色彩的。的确,国琼兄大著之色彩是通过他的情感有力地在传达着的,在他色彩斑斓阳光明媚的笔下,每个文字都是他情感的触角和感官神经,组合在一起便成了色彩的敏感区域,当我们的眸光触动这些温情唯美纯粹的文字时,便不自觉地就被感染了。
我轻轻地合掩上《寂寂竟何待》,却依旧停留在阅读的美“梦”里,思绪起伏中的我想到很多,很远。我的藏书很多,但很少有书能被读出这样的亲切与感慨;我交往的朋友很多,但很少遇到能有作者这样包容体恤、坦诚无私、情深义重的朋友。读这样的作品是我的眼福,有这样的朋友是我的幸运!在这个艰难崎岖的人生旅途中,在这个充满猜忌与拼争的现实里,在这个充斥戒备防范和缺少友爱的红尘中,我们都丢失了很多,错过了许多,忽略了很多,唯一能够支撑我们的大概就是“梦”了!
《寂寂竟何待》卷尾云:“文化薪火相传。相传有二:一雅,一俗。用代表说——一文字,一麻将。文字是小众的寂寞,麻将是大众的热闹。在寂寞和热闹之间养一方水土活一方人。雅俗共赏,文字与麻将无分。”于此,同食人间烟火的我们,此刻在内心深处究竟想到了什么呢?
一直以来,国琼兄的雅作——《寂寂竟何待》居然带来非常愉悦的心情,这的确是我始料未及的。与其说是文字的感染力量,毋宁说是他的真情与善良给予了我这种感受。本欲写则书评,却不料竟写成了一篇读后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力不从心吧。不过,这样也好,让大家多存一些想象的空间,再去细品《寂寂竟何待》时,诸君或许就会有另外一份意想不到的的感受和收获,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再回首,我心依旧!
(字数:5354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