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寂寂竟何待》,一本精美的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5-10 14:21:28 | 只看该作者
由《寂寂竟何待》看读书写作

文/一剑行天下
  
    刘国琼先生是不折不扣的行政官员,看了他新近出版的《寂寂竟何待》,你又不得不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读书人。
  
    时下,真正的官员还在读书的恐不会多,并且能够读深读透的想是少之又少。
  
    官员,官场,应酬场……大抵是应接不暇,想有整块时间读书是不可能的,若真想读书,就必须挤时间,马下,床上,厕中……莫不是读书的去处。
  
    然真正迷恋官宦前景的,谁又能够安静地去字里行间行走呢?
  
   “书里自有黄金屋,书里自有颜如玉。”这只是一种督学的境界而已。
  
    读书是一件寂寞的事情,快乐且痛苦。
  
    在书籍中,你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和哲者对话;在书籍中,你也可以随书者喜怒哀乐而沉浮……在这里,你可以上接千年,博古览今。
  
    “行万里路,读千卷书。”这是一种气魄,也是一种禅定。
  
     能够像刘国琼先生那样不囫囵吞枣认认真真地去读,并非易事。
  
     刘国琼先生每有所读每有所获,其思不落窠臼,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先生的读书已经是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他读书和写作,仅仅是读书写作,不为别人读,不为他人写。
  
     故能够去芜杂,略旁枝,使得他的文字很干净很自我,这很难得的,值得真正的读书人去仿效、去静观默赏。
  
    《寂寂竟何待》洗练,如璞玉,自不待说,读过便会知道。
  
          有朋友说,这书是槐荫第一,我虽举了反对票,但《寂寂竟何待》是槐荫精品无可置疑,我的观点,丝毫不减损《寂寂竟何待》这本书的魅力。  
   
    我相信《寂寂竟何待》是槐荫文学丰碑的组成部分,无论我多么喜欢这本书,我不想用“第一”这个词,我坚信槐荫藏着龙卧着虎,相信槐荫会更加繁荣,不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只有这样,刘国琼先生才不会孤寂,才不会高处不胜寒,才会在读书写作的旅途中,有更多的同行人。
12#
发表于 2011-5-11 06:02:41 | 只看该作者
帖主/春江花月夜



这几天晚上一直在读。

中途眼睛休息的时候,心里在感叹,感叹孝昌的文友们,真的很牛。

如果把每个人按特征串起来,就是中国的文学史了。

邱籽——诗经年代

望秋——与陶渊明同在

。。。。。。

深水狼——明清传奇

天马——民国才子

。。。。。。
13#
发表于 2011-5-12 13:01:47 | 只看该作者
帖主/深水狼




如果一定要给自己找个年代,我个人希望是山顶洞时期,不是因为早,是因为如果从那里开始,一切皆有可能。

不过,春江说得好,是传奇,

我这样理解,如果是在明的时代,是因为没有被阉掉,才会成为传奇,如果是在清的时代,只要没有跪下,就会是传奇,
在明或清那样的年代想成为传奇很容易,想快乐的自由自在的活着却很难。

无论在哪个年代,提一把长剑,仗剑天涯,独行天下,都是一件很爽的事,最好还要有酒,有马,有美人,

无论是哪个年代,在白天都要有太阳,明明媚媚的,可以放马狂奔,一路狂歌。
无论在哪个年代,夜里都要有月亮,幽幽清清的,月下最好还要开满鲜花,花丛里最好还要有一壶酒,把酒的最好是一位美女。

当然,如果换成女侠,那把酒的人自然应该换成帅哥。

至于狼,还在水里吐泡泡,
14#
发表于 2011-5-13 10:05:38 | 只看该作者
国学琼浆入梦来
                                   ——知名学者刘国琼新著《寂寂竟何待》漫笔
                                                 文﹨欲穷千里目

        前不久,曾经历过心脏11个小时大手术后的我刚从协和医院体检归来,就转接到了孝昌家乡学者刘国琼兄厚赠签名的新著——《寂寂竟何待》,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动!常言说得好:出书亦如生子,不可关门自乐。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书法的我一下子就深深地爱上了此书。因书名取自唐代孟浩然诗《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且其书法题签系我最喜爱的当代大书法家金伯兴先生所为。可想而知,这本装帧极为精良内涵特别丰厚的书,其间不知费了国琼兄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啊!槐荫论坛一位叫空中飘雪的朋友非常到位地为该书名作了独到的诠释:“寂者,人生之最高境界也。待者,人生之美丽等待也。天涯无处不芳草,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天马行空(系国琼兄槐荫论坛名),时代的歌者,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人,温文尔雅,又不失仕者风范。孜孜以求,始有今日之硕果。其文,展示了中文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充分阐释了国学之精华,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义,既描绘了一道美丽的田园风光,又带我们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琐事中见真谛,于朴实里呈精髓。凡此种种,无需赘述,尽在不言中。”凭心而论,连续几天,畅游于其字里行间,我被他执着的文字和丰富的情感所深深地打动了,激发起自己心底无限的情愫,随之脑海中一个清晰、立体、真实的刘国琼先生就矗立到了自己的面前,一种表达与感慨的冲动不禁在心底油然而生。于是,我这篇拙感在浓浓乡情的感召下自然而然地出炉了。今特奉于诸君,诚请斧削赐教,不胜感激!
      “他文字的好,鲜活明朗,情致高远,好在温润妥贴,张驰有致;妙在文白相间,娓娓道来。一种快失传的古典的含蓄悠远之美,款款而来。这是天马行空多年心路历程的结晶,启开书页,我们可以和他一起且行且止,重温故园故梦,领略野味读书,轻轻判断,捕捉思想火花。寂寂竟何待?高山流水遇知音!”该书序中如是说。我的思绪正是围绕本书文采斐然的序言在不住地思索着悦读着……不错,一篇好的序言,的确可以给读者以正确的指引、有益的知识和审美的享受。鲁迅先生曾说:“去掉译序,是很不好的,读者失去好指针,吃亏不少。”众所周知,鲁迅历来是很重视图书的序言及后记文字的。
“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读书了。读书只是一种生存无忧后的余事。我的读书,百无禁忌。从不想附庸风雅,也不迷信任何成名人物开列的书目,更知道做不了藏书家。我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逛书店地摊,撞缘分,一眼相中,执手以孔方兄,与书偕归。一天的工作忙完之后,沏一杯茶,拧开台灯,打开电视,斜倚床头,一册在手,开始夜航船,不觉北斗阑干南斗斜,时闻虫声新透绿窗纱,是很惬意的事情。也仅此惬意,是极个人的事情,无关宏旨德量,也不干涉于隔壁的牌局吧。”是啊!书中此语不经意地道破了作者成功之秘,彰显出了其达观处世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实在妙不可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兄长身处红尘之内,心却在红尘之外的鸿鹄之志毕现!
      《寂寂竟何待》应是一本难得的散文随笔集,倾注着作者全部的情感和心血,完全是一种新颖鲜活的思想观念所浸润的审美化的感情,给人以强劲的艺术感染力,读来如同身临其境。其分为“且行且止”、“无用之用”、“故园故梦”、“野味读书”、“轻轻判断”五部分,凡73篇。个中殷殷情怀,跃然纸上。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该著没有华丽的词藻,文字中也无半点心浮气躁,字里行间透身射着一种平实、诚恳的光芒,纯粹是一个文化人的灵魂印迹和心路历程。此乃本书之底色与风骨。国琼兄真诚的态度、坦荡的胸襟、深邃的思想赋予这些朴素的文字以惊人的伟力。人生因文学而丰富,文学因人生而发光!《寂寂竟何待》可谓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如同一个画轴,在君的面前徐徐摊开,哗啦一下,把你的神智定住。也许,这正是国琼兄的作品在文化圈内外都能广泛吸引眼球的缘由之所在吧!爱好文学写作的人一般皆知,散文易写而难工。散文是文人喜爱的文体。散文举要治繁,含宏万汇。高能至九天摘星,深可及沧海猎珍,大抵拥抱三山五岳,小达掇拾泪珠一滴。散文的触角无所不包,无所不亲。感情是散文的生命。国琼兄在散文随笔中恬静地表达着自己内心世界的挣扎与蜕变。行文过程中浓浓的情感见诸于笔端,让我深深地能感受到了一个生命的降临与重生,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相互折叠的碰撞。在作者平静诉说往事的时候,不仅呈现出他对亲人、朋友的怀念和感恩,更多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学者刘国琼的哲思睿智与历史文明之间的融汇交织,也让人品味到他的内心深处,那爱之广博好像已从心中升腾,进入到理想之境,那真是文学神游之旅的灵魂鸟瞰。此生谁料,身处红尘,心居《寂寂竟何待》!
        陶潜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位文学家也曾说过:“当你阅读到一部好的作品,而作者也在其中倾注了足够多心血的话,那么你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触摸到作者的灵魂。”是啊!捧起《寂寂竟何待》,视线所及的五字书名,立即拨动心弦,琴音渺渺而来。我相信,沉默的心灵郁积得久了,是需要倾诉的快慰和听众的包围的。因为陌生,所以真实。每个人的悲欢,源自心灵深处的恣意流淌,打动我们的,唯有真情。悲欢离合有几多,渐行渐远渐无声。惟有文字,方能成为不败的记忆。也许就是这样的能力,让国琼兄有了更多感同身受的人生领悟。这样的“觉悟”如同冬日里照进窗户的阳光,让那些生活里的温暖摇曳生姿。于是,立即呈现出诸君眼前的美景一定是:《寂寂竟何待》之花,开了!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展读此著,不难发现,国琼兄在书中的许多文字,多存率性而发,直抒胸臆的韵味,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恣肆。无疑,这的确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的,非博闻强记而难为。即便手头有资料可查,也得了解其出处在哪、版本异同,作些专家学者式的研究考证,还不得不有个咀嚼反刍、理解消化的必要过程。不论怎么说,人文地理、诗词歌赋、古籍今声……所知已属不易,有悟就更难了,决不是一般人一朝一夕就能拥有、掌握和了然的。难得国琼兄乐此不疲,且视若家珍,不时地数一数,与同道分享。当然,知识的渊博和学养的深厚,是无止境的。显而易见,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究学问的脚步啊!作为一个文学的跋涉者,凭着对文学无限的崇尚,他文字的血脉里浸染着浓厚的楚文化遗风,恣肆汪洋,立意悠远,天马行空,傲骨铮铮。“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凫颈虽短,续之则伤”。 《寂寂竟何待》内之华章,无不是形与质的和谐统一。美哉!
寂寂竟何待?其实,国琼兄并不寂寞。他在《平常茶》中深情地说着:“去年某一个日子向晚,朋友携茶来,五六人相聚于小城复兴楼,一壶清茶,茶冲进壶里,话匣子打开,谈谈离开的日子,谈谈日常生活而至于家国事,真不让所谓西窗剪烛,促膝谈心。话题终究落到了李白王维的身边,刹那间小小屋子仿佛为大唐气象涵盖。茶越冲越淡,话却越说越浓了,不觉月已阑珊。”古人云:欲观其人,必观其友。刘兄的朋友阿零在论坛中这样精彩地评述:“刘国琼的随笔,一路读来,仿佛是在读诗句,句子精而短,质地温且亮,跳跃性强。意象纷繁,如天女散花;回音幽远,若石子落井,泛起涟漪阵阵,深夜凝神,就会听到水声撞击岩壁的清脆。”其贤内助——王爱红于坛中解秘道:“天马多年来坚守寂寞,赤脚行走于书林,终因邂逅李杜、王孟、钱张胡董、周氏二公子、木心以及诸位文学挚友而并不孤单。”坛友轻松飞扬在帖中真挚地写道:“《寂寂》的好,槐荫论坛会记住,历史会记住!凤凰带来了边城,如今,花园又带来了《寂寂》。花园,魂牵梦绕的当代边城,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淳厚的人,一定会去的!《寂寂》零距离亲密接触‘文字’,惊艳之极让同代人止步。《寂寂》带来了古典,带来了洁净,带来轻松,带来了5月7日坊间静静的聆听。生命还可以这样活着!望着《寂寂》,告诫自己,新的生活,要从‘认字’开始,唯此,才有希望。”《寂寂竟何待》文采飞扬,激情迸发的华彩,细密的思绪,细腻的笔触传递着国琼兄内心丰富的体验,还有他对文学的理解和执着,无不赏心悦目。作者对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当程度的理解与研究,这使得《寂寂竟何待》的文字极具古色古香。当然,这种古色古香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更融会在其“话语言说”的韵味和节奏感上。诚然,文学创作是人类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写作者只有深入生活,仔细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对生活的感悟,经过选择、集中、概括和评价,并打上笔耕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创作出文学作品。不是吗?国琼兄待人宽厚、温和、诚恳、亲切的作风皆一以贯之. 其深厚底蕴的文化散文随笔集,别具一格,耐人寻味。二十多年来,他于“寂寂”处苦读深思,潜心治学做人,不慕虚荣,不附庸风雅,不粗制滥造,不狂发作品,令人敬慕之至。正是:不鸣则矣,一鸣惊人!恕不知,唐代诗人张若虚流传至今的仅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竟成了全唐诗的压卷之作。由此,谁能否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写作,就是要将那种凝视内心的眼光化为语言,去探讨一个人幽居独处时所进入的那个世界。而且,他要怀着极大的耐心、执着和愉悦之情来做这一切。一连数日、数月、数年,国琼兄端坐于桌前,慢慢将新的词句写到空白的纸上,创造着一个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内心分娩另一个“天马行空”,就像有些人建造桥梁或是穹顶那样,他也要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往上砌,即是词语。显而易见,《寂寂竟何待》的文字明净澄澈、简洁凝练、清新婉丽,语言犀利、文笔老到,说理透彻, 饱含着丰富的意境,流淌着诗样的韵味。这得益于作者良好的古典文学的素养。不难看出,有相当多的词语是从古典诗词中信手拈来,尽管有些寥寥数语,却蕴涵着多个典故。借喻、通感、诗词意象的移用,令语言别有韵致情趣,耐人寻味。再说,饱读诗书者有之,是不是人人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呢?那还需要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和心灵境界。本书作者是一个有“诗心”的人,正因为具备一颗纯洁、浪漫的诗心,他的眼中的世界才会纤尘不染,他体味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会那么美好。其笔下细腻、纯美的文字给人以美妙的无限享受和熏陶。该著中处处充盈着人情和人性的大美,个中自然的声音远远敌过那些无病的呻吟或者故作高深的喟叹!
       的确,中国最有出息的文人是诗人。如果一个诗人用他高贵的灵魂写散文随笔的话,我想这样的文字本身蕴涵着非凡的意义。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悟、思考自有独到之处。不是吗?国琼兄潜心研究唐诗数年,有诸多独到之解。在4月17日的“唐诗之魅”精彩讲座中,我就充分地领略到他儒雅谦逊博学多识见解独到之“魅”!从此,我们认识了。在他此首部的新著中,很多标题本身就蕴含有一种姿态,这姿态是作为真正文人的姿态来展示的,如:《学识》、《北京行状》、《寂寂竟何待》、《故乡原风景》、《〈病隙碎笔〉之碎屑》、《凤凰,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等等。每个标题都拒绝媚俗与虚伪,标题下的文字更是姿态鲜明,珠玑间串联的是铮铮傲骨学者型的独立精神。谈古,难免掉书袋;论今,不免拾人牙慧;谈天说地,也脱不过人云亦云。故国琼兄独辟蹊径,上下求索,言约旨远。其笔下的世界浑厚、奇异、跳跃、暗涌、丰润、醇美、缠绵……种种鲜活的感受丝丝入扣,构建起作品充满张力的想象空间。透过《学识》窥国琼兄之“学识”不言自明:“读时一串风铃,响于精神的大漠,或起驰骋大漠的豪情,要做龙门客栈的金湘玉,要不即是飞红巾,纵马扬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红旗漫卷,雪拥蓝关马不前,壮哉!读书贵学识。学以广才,识以择要。学的是知识、技能、手艺、历练,学不进难能扎实基础。识为见解、思想、判别的眼光、决断的力、无识自是呆子。”诚然,好的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文字,它是有色彩的。的确,国琼兄大著之色彩是通过他的情感有力地在传达着的,在他色彩斑斓阳光明媚的笔下,每个文字都是他情感的触角和感官神经,组合在一起便成了色彩的敏感区域,当我们的眸光触动这些温情唯美纯粹的文字时,便不自觉地就被感染了。
        我轻轻地合掩上《寂寂竟何待》,却依旧停留在阅读的美“梦”里,思绪起伏中的我想到很多,很远。我的藏书很多,但很少有书能被读出这样的亲切与感慨;我交往的朋友很多,但很少遇到能有作者这样包容体恤、坦诚无私、情深义重的朋友。读这样的作品是我的眼福,有这样的朋友是我的幸运!在这个艰难崎岖的人生旅途中,在这个充满猜忌与拼争的现实里,在这个充斥戒备防范和缺少友爱的红尘中,我们都丢失了很多,错过了许多,忽略了很多,唯一能够支撑我们的大概就是“梦”了!
《寂寂竟何待》卷尾云:“文化薪火相传。相传有二:一雅,一俗。用代表说——一文字,一麻将。文字是小众的寂寞,麻将是大众的热闹。在寂寞和热闹之间养一方水土活一方人。雅俗共赏,文字与麻将无分。”于此,同食人间烟火的我们,此刻在内心深处究竟想到了什么呢?
        一直以来,国琼兄的雅作——《寂寂竟何待》居然带来非常愉悦的心情,这的确是我始料未及的。与其说是文字的感染力量,毋宁说是他的真情与善良给予了我这种感受。本欲写则书评,却不料竟写成了一篇读后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力不从心吧。不过,这样也好,让大家多存一些想象的空间,再去细品《寂寂竟何待》时,诸君或许就会有另外一份意想不到的的感受和收获,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再回首,我心依旧!
                                                   (字数:5354字)
15#
发表于 2011-6-1 17:34:56 | 只看该作者
艺术人生不能没有的七种状态[转]

著名书画家、诗人范曾先生在做客中央电视台《我们眼中的中国》节目时,主讲《中国书画之美》和《中国诗词之美》,其中讲到艺术人生不能没有的七种状态,我认为很好,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是我整理出来的笔记与大家共勉。
他在讲话中引用了德国尼采《查理斯图特拉如是说》中对五色牛村的人讲的话:
其一、若狂也。他认为人就是应该狂一点,狂者勇猛进取,孔子曰:“狂者有所为,狷者有所不为。”
其二、若忘也。即为人做事不能患得患失,踌躇不前。
其三、若游戏之状态也。艺术追求心灵的情态自由,书画本来是一种快意的事,你拿起笔来痛苦不堪,还不如不画。
其四、若万物之源也。唐朝画家张璪有著名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这个道理,清代郑燮(郑板桥)也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故事。
其五、若自转之轮也。说的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而不是依从一个古人或范本。
其六、若第一之推动也。是说艺术活动要开启视觉审美,即创新。
其七、若圣神之自尊也。强调艺术要有个性。
16#
发表于 2011-12-6 18:47:09 | 只看该作者
刘国琼文集《寂寂竟何待》出版
来源:孝感日报 作者: 时间:2011-05-15

刘国琼文集《寂寂竟何待》出版
■特约记者项建华
本报讯   近日,孝昌县文化工作者刘国琼文集《寂寂竟何待》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发行。
刘国琼,大学文化,公务员。业余读书,偶有文字散见诸报刊。《寂寂竟何待》一书共20余万字,分为“且行且止”、“无用之用”、“故园故梦”、“野味读书”、“轻轻判断”五辑,收录了作者最近几年行走、读书、杂思等相关文字。文化浸润,岁月沉淀,文风典雅,见识独特,意境深远。该书装帧设计、篆刻、插图、书法题写,基本为孝昌本土文化人所为。
17#
发表于 2011-12-6 18:48:45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0b60a0100wbsf.html

想必是王兰荣的博客了。


孝昌文人印象(

转载▼



    早闻得孝昌乃有名的书画之乡。不以为然。一者因为我与文人无缘,二者因为我心中所谓的文人,皆是一群酸得透顶的知乎者也之形象。有幸得与这类朋友相识,似与想象有不同之处。
     “邓跑跑”者,其实是后认识的,但印象之深于其它人。书时光前两期都出过他的文章,阅《风景之外看风景》之后,想象此人一定是儒雅之艺人。不料一睹此人风采,才发现此人长得贼眉鼠眼,黑不溜秋。见了他我蛮想把他的脸捂起来,免得观众看了难受。不过,他倒不乎我们的看法。美女前美女后的套近乎,没什么架子。好让人亲近。就是一逢到要他喝酒,他就假装上洗手间或其它事情,蹬蹬蹬往外跑。或者点上一瓶啤酒,然后兑上一大半饮料,美其名为鸡尾酒。忽悠整个桌上的朋友。啊——我只和美女喝酒——其它人免谈——见色轻友的邓跑跑也。
     不过,后来第三辑又出了邓跑跑《盲人摸象》一文。我又对他刮目相看了。看来他虽然没有把大象的全身摸遍,但至少知道大象长着鼻子嘴巴手脚屁股等。而且他也不执著着摸到什么就是什么,你摸到鼻子,他赞叹,你摸到嘴巴,他奖赏。看来他是个通达的人。丑人是容易通达的。丑嘛,业障少智慧多多。
    而且,我注意到,他告诉我们是盲人摸象。睁着眼摸不准。开窍的难开悟,开悟的一定能开窍。谁叫你长着眼耳鼻舌身,且不如盲人也。
    再说说我认识的高人,“天马行空”,话不多,冷得酷呆了。文字更好。不过,来汉川那天,我请了好朋友相陪,喝多了,话就多了些,很可爱,一个劲儿说,“你们都没保护我”,我们都为自己辩解,然后他还是一个劲儿说,“你们都没保护我”,然后就呼呼呼大睡了。全然不管我们接下来的活动计划。不过,他可能要到野外读书了,哦,不对的,野味儿读书,到他乡读书,不知是否可称为野味儿读书。不管了。
   第二天早兴致勃勃游汈汊湖。天马把孝昌的栀子花都摘光给老婆画了工笔画,又忙乎着把汉川的荷花捧到家里增色。莲心禅韵皆——流泻于笔端。让我们流连往返——

   徐老师,不知网名有否,直呼算了,有幸见面三四次。读其文,温文尔雅,平和,淡然,如读庄周梦蝶。当然,字也如其文。在一起说话,吃饭,没人领导的架子。象朋友一样亲切随和。看来,不自然的倒是我了,我一向看见领导就吓得慌,不知所云。呵呵呵……

   听秋馆主,做事情严谨细腻,书法功力深厚。看了他的文,感觉他少年老成,其实是一小伙子。年龄小我好多。进了他的主页,读了他的文章与诗。再看到他的跟贴,也想对他说,伙计,看不懂哦,能不能搞点儿通俗一点的东东。汉川人民都被你吓跑啦。

   天涯芳踪,美女才女,书者文者。皆用得形容她了。文章清丽秀美,欧字临得颇有灵气,处事有条有理。两次睹其风姿,赞叹不已,是咱们女子的学习偶象。
          ……
    孝昌文人各有特色,笔者功力有限,认识之人亦有限。信手拈来,皆出于性情也。
    有不周之处,请道友们海涵!
18#
发表于 2011-12-6 19:23:15 | 只看该作者
故乡原风景
作者/刘国琼
    网名天马行空969,真名刘国琼,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公务员。自言“喜读书,兴之所至,并无术业专攻;偶为文字,于朋友间相顾一笑。”其生活中的思考、工作中的理论调研文章散见于国内各类报刊杂志。有集《寂寂竟何待》,崇文书局出版。他的文字,鲜活明朗,情致深远。浸润着古典文学遗风,糅合了个人气质性情,脱胎于程式化的表达,含蓄典雅,敏锐知性,长长短短,随心而至,不拘文体,信手写来。






    文化薪火相传。相传有二:一雅,一俗。用代表说:一文字,一麻将。文字是小众的寂寞。麻将是大众的热闹。在寂寞和热闹之间养一方水土活一方人。雅俗共赏,文字和麻将无分。
    我趋向安静。在不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尽可能读一点书,偶尔也写写,怡然自得,跟隔壁的麻将相安无事。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如何的雅致,也就一向安于民间的生活气。生气在民间,不会错的。
    小小村落,在山坳中,前面一口塘(门前塘),半月儿依偎着湾子。北面一口塘(吃水塘),方方正正安定着屋檐。依着青山,密密地筑起一溜儿院墙,前面一汪空地平敞,沿院墙根一围沟,明暗水可排。沟之外一排青石板路,连接着内外世界。寻常有狗、猪、鸡在湾子里自由自在徜徉。有小孩子光着屁股依着门槛怯怯地打量陌生人。有老人一脸沧桑在屋檐下晒太阳。有鸭,三两只,雪白的,在水面上沉思。鸡犬之声相闻。
    初秋的时候,山里的野花稀疏了,所有树的叶子开始换装,绿色褪下,红的黄的流行。山色更加缤纷。岩上长长地垂下稀落而艳丽的野果。即便是松树远远看去常绿依然,走近去看看,看得见里层松针渐渐着红黄妆,金色的黄,一夜风舞,撒落满地,次日晨有山民轻轻打扫,回家,是上好的柴火,最易于蒸饭烧锅巴粥。
    靠山吃山。有人以为山里一定不缺少柴火,情况不然。恰恰是家家愁烧的。开荒造田,开得山间的树一步步后退到悬崖的边缘。村庄四周那些松树,就是砍光也烧不了几顿饭。山里人家打柴,一则是烧,更重要的是卖,换回日用之需:食盐、火柴、肥皂、红糖,孩子的一件年初一的新衣,亲戚之间的往来之礼。松树不许砍,黄荆条砍得差不多,栎树砍得只剩下一蓬蓬指头样的枝子。地里的秸秆各家各户都看得很重。然而,秸秆并不都经烧。麦秸秆脆而轻,塞进灶膛里,一蓬火就灭了;稻草重实些,烟大,灰多,火弱,实际没有劲;油菜秸空心,着火噼啪响,很有气势,声音还在,火势已退了下来。倒是棉秸秆,实心,质地硬,火旺不算,火势还久长。然而田地少,口粮重要,棉种的有限。比较要紧的就是家家户户的田埂,田埂上的茅草杂树枝子,砍得干净,扎成柴把子,晒干,挑回家烧,茅草易燃,杂树枝子耐烧,一把柴递进灶膛,管用得很。有经验的主妇就在这一把把柴火烧着的当口,俏皮地料理完了家务。
    最好是秋后的霜风一打,山间的松针落了。家家大人小孩子上山打松针,一片地一片地地刮,刮得干干净净,水洗一般。扎堆,打捆,小孩子背,大人们挑,精精致致码在各家的屋檐下,等着寒冷的冬天来临。松针递进灶膛,燃起来,一根根黄铜似的,烟少,灰白,劲道足,余烬还可用:小孩子烘红苕,老人们煨火坛。
    山村冬天的夜特别长,寒风呼叫得忒狠。
    山极静。田野极静。村子极静。一两声犬吠破空而来。
    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围着树篼子烤火。
    外婆又开始给我讲故事。外婆肚子里一肚子的故事。外婆的故事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是外婆的故事不是婆婆的故事,婆婆不也是外婆吗?可是外婆的故事确实比婆婆的多,比婆婆讲得好听。
  “我们湾子往东二十里地,有座山叫笔架山。就是你大姨妈家后面的那座山,你去过的,看见过的,还记得吗,知道为什么叫笔架山吗?”
  “长得像笔的架子?”
  “聪明,外孙儿!是啊,这山就长得像笔架山。这笔架山啊,看风水的说了,是孙悟空大闹天空那会儿,玉皇大帝带着一帮神仙逃难,文曲星从这儿经过不小心落下的。风水先生说了,这地儿要出状元郎的,就是地上的文曲星,是不得了的事。”
    “真的出来状元吗?外婆。”我问。
    “本来是要出状元的,那是你姥姥外公手上的事了。说是湾子里出来一小孩子,落地会说话,一岁就能认得百把字,见字熟,三岁搭着木凳写对子,写得比教书先生还好。一条冲的轰动。不得了,真要出状元呢。”
    “这么厉害,是真的吗?”我问。“当然真的。”外婆看看我,接着讲,“这家的大人着迷了,叫小孩子写字卖,能卖钱。就不学习了。”
    “算命先生又来了,看看小孩儿写的字,摇摇头,连说可惜呀可惜。又疑惑不解。”
    “怎么啦?”
    “算命先生上山查看,原来,笔架山的山脊上不知什么时候搭建了一座庙,那庙的墙脚正好横在笔架上。风水破坏了。状元郎没出来。”
    “是谁干的呢?”
    “那后来呢?”
    “后来这孩子回去教私塾,是当地有名的条陈。”
    “可惜了。”我说。
    “一点不好玩。”
    我真困。月色依旧凉。
          (通联:孝昌县文体新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1:00 , Processed in 0.0624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