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24:31 | 只看该作者
■思考“开机”的三种方式

一加一等于几?不是数学题,思考越独特越好,答案,越想不到越好。

小乙第一个抢答:“等于一。一杯水加一杯面粉,和起来,成为一团湿面粉。”

“等于三。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生了我,我们家有三个人。”戊中的回答引来一阵笑声。

“等于四。妈妈生了对双胞胎。”阿丙也难得风趣起来,教室里的笑声升温了。

笑声里,丁丁手举得端端正正,眼里写满了迫切,怕自己的答案,给别人说出:“‘1+1’等于‘王’,不信,你把‘1+1’竖起来看。”

“1分钟加上1分钟,等于120秒。”一个灵感激活了另一个灵感,大甲激活了戊中:“1公里加上1里,等于1.5公里,也就是1500米。”

做数学题,这样答,肯定错。写作文,这叫精彩。你的思考越开阔,你心里想的越多,你写下来的话,越多,哪用担心什么字数。我公布第一种让思考“开机”的方式:

摆脱标准答案,敢于“胡思乱想”,敢于将“胡思乱想”写下来。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

猜,猪会说什么?小乙举手答道:“猪的嗓门大,绵羊和奶牛的嗓门没有它大。”

“猪要减肥。”阿丙的异想天开,使戊中想起了什么:“猪听了,说,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捉我,那是要我的命啊!”

大家笑了,笑过之后,又觉藏有深意,不笑了。

绵羊和奶牛嘲笑猪,那是它们没站在猪的角度想问题,没有换位思考。我给大家讲了另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坐车去游山,半途下山。后来,听说没过多久,车遇到塌方,车上的人全部丧生。

你是其中的一个幸运者,事后,会说什么?

“我很幸运,感谢命运对我那么好。”小乙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把大家的思维拨了个向:“要是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呢?”

“他们很不幸。要是车开得快一点,或慢一点,就能躲过这场灾难了。”丁丁不无遗憾地说。

丁丁的话,加速了大甲的思考:“‘我们’不下车的话,说不定,车早开过了塌方的地方了。‘我’很内疚。”

换位思考,不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善良和宽容。换位思考,能使你的思考,多了一个、两个乃至好几个角度,你不只有了“绵羊”的角度,“奶牛”的角度,还有“猪”的角度,还可以有“牛”的角度,对不对。



我随手画了一张冰山图,冰山的下面是什么?大家说“更大的冰山”。

我们看不见下面的冰山,,然而我们知道,下面是更大的冰山。人的眼睛是有限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外面的一部分,很多埋起来的部分,海底的、地下的,我们看不见。看不见,不表示不知道,人还有一双“思考”的眼,能“思考”到外在的眼所看不到的地方。

讨厌作业的同学,你只看到了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要看到冰山后面的一部分:老师为什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呢?老师布置多了,批得也多,老师不是自讨苦吃吗?

“我知道,老师也是为我们好,希望我们将来能考上好的中学。”大甲率先发表看法。

“学生的成绩考不好,老师要被校长批评。老师也是没办法。”小乙站在老师的立场说。

“一些家长也希望老师多布置点,我在家里,除了老师的作业,妈妈还给我别的作业,他们觉得老师布置得少了。”阿丙站在家长的立场,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校的成绩不好,校长也会很没面子。所以校长允许老师多布置点作业。”戊中站在校长的立场,看这个事情。

“校长为什么要多布置作业呢?教育局要校长拿出好的成绩来。”丁丁想到更深的“冰山”去了,“听爸爸说,中学里考大学,都有指标。考得好,政府就奖励;考得不好,要挨批评。”

“为什么要这样你批评我,我批评你,你考我,我考你的呢?”大甲疑惑地问,“难道不这样,我们就不肯好好地学了?老师就不肯好好地教了?”

想到冰山的下面去,想到看不到的地方去。只写自己看到的东西,人人都会。作家的一项重要本领,想到了别人用眼睛看不见的内容。我们的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然而,写作文,不是做计算题,本质上没什么“对”和“错”。

每一个错的思考,你把它写出来,它一定充满了作文的价值。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25:09 | 只看该作者
■作文,一种“深思考”

有个人看到邻居的小男孩横切苹果,苹果核居然像一颗五角星。故事出现在哪篇课文里?

“《苹果里的五角星》。”我的话音刚落,大家齐声回答。故事一点也不复杂。叫我惊奇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的思考——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这叫“深思考”。写作文一般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安静,人没有干扰,容易进入“深思考”。

有一家公司的老总,看到文件纸都只用一面,另一面空着,觉得浪费,下令:纸要正反两面用,既能节约用纸,还能节能环保。这事,好不好?

大家自然说“好”。

一段时间后,公司所有的用纸,都两面使用。负责印刷的工作人员说:已经用过一次的纸,上面有油墨,油墨会滚到滚筒上,导致卡纸,印刷的速度慢了,复印机、印刷机的寿命也会减少,维修的频率和费用也会增加。维修产生的垃圾多了,且是有害物质,影响环保。现在你认为,纸双面使用,值吗?

一时之间,大家难以取舍。

深思考后,你会发现,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对作文来讲,事情越曲折、越复杂,越好写,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能想得很复杂。

一枚曲别针,要你写一篇作文,有难度吧?你想复杂了,写篇作文,小意思啦。

曲别针能夹纸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用途?

学生分成N组,每组想10种曲别针的用法。看哪一组想得快,想得别出心裁。不出声,用笔,不然被人家剽窃。

我玩了点小聪明,用笔,能留下思考的痕迹。

过了五分钟,大甲汇报他们的成果:(1)夹在书页当中做书签。(2)拉长后,当攻击人的武器。(3)用来做成一个胸针,做装饰品。(4)做成数字“0”。(5)做成数字“1”。

我插话:“数字类的,2、3、4、5之类的,就不算了。”

大家会心地笑了。大甲说,数字“1”不算,继续:(5)做成英语字母“L”。(6)做成汉字“口”。(7)可以导电。(8)做表的指针。(9)和别的东西进行化学反应,变成新的东西。(10)当发卡。

一根曲别针,能不能写成一篇作文?——大家说“能”。

要是没人和你讨论,是不是写不出来?

学生说“是的”。我否定,不和别人讨论,你可以在内心里,自己和自己讨论,自己和自己争辩,争辩出一大堆的话。

经常有人说,写作文,没有故事。不是的。根本在于,你没有思考。

芝麻大的事情,也能写成好文章、大文章,事情或许有限,对事情的思考,却没有局限。你觉得没话写,那不是你词汇枯乏,而是,你没有好好思考,你的内部的“话”,太少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26:02 | 只看该作者
睁大你的思考的眼

早上,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嚷:“昨天晚上,我刚从澳大利亚回来。”

学生“哇”地叫出了声。丁丁调皮地问:“老师,有没有给我们带礼物?”

“没有,我忙着呢,没时间。”我一本正经地说,“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悉尼港大桥,邦迪海滩,日光浴,冲浪。对了,我还去了凯恩斯,大堡礁,白色沙滩,哎,乘坐玻璃船,看海底的珊瑚和热带鱼,太棒了。”

一张张图片随着我的话语,呈现出来,大家看得入了谜。突然,大甲想明白似的,问:“管老师,上周五,你还在学校,昨晚又在家了,你来得及吗?”

“怎么来不及,我乘飞机的。”我理直气壮。

“去澳大利亚,飞机上要12个小时,来回24个小时,你不吃不喝,也来不及呀。”

“切,”我露出鄙夷的神色,“我不是还拍了很多风景照,它们都证明我去过。”

“不对。管老师,照片你从网上下载的,照片的左下角还有网址呢。”前排的阿丙,念出了图片上的网址。

我投降了。一切都是我编出来的。很多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没有想到,老师瞎讲。习惯了听别人讲,忘记了一边听,一边要用脑子来思考、判断。

由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呢?

戊中明白了,我们要时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只是“听”。

丁丁说,老师故意骗我们,心是好的,方法有点怪。“为表达我的歉意,给大家带来一张早已灭绝了的珍奇动物的图片。”我打开一个图片夹,说,“你觉得它像什么?”

小乙觉得它像一匹骆驼,又像一匹马。大甲觉得它像四不像,又不像“四不像”。丁丁问我,它到底叫什么。

“它叫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动物,谁也没有见过。”

“老师,你又骗我们了。”又是大甲第一个觉醒,“既然早灭绝了,谁也没有见过,你怎么会有图片呢?”

其他同学也醒悟过来,发觉再次上当,忍不住埋怨起来。

为什么会再次上当?课上,一味依赖老师,以为老师讲的总是对的;家里,一味依赖家长,以为家长什么都懂;伙伴间,一味依赖伙伴,以为伙伴有水平。依赖别人惯了,遇到事情,总听别人的,忘了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学生缺少一种思考:“验证性思维”。对于别人的观点、看法,不去验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

请看一条短信:

哥哥,我出门在外,钱包被偷了,手机没电了,借同学的手机发的短信。请汇点钱到我的账号里面,账号为……

戊中嚷:“那是骗人的、骗人的。”

凭什么呀?

戊中说:“我是独生子女,没有弟弟、妹妹呀。”

要是收到短信的人,正好有个弟弟,或者是表弟、堂妹什么的呢。

“账号有名字的,要核对一下。”看来,大甲蛮有生活经验。

“回个电话过去,让弟弟或妹妹听一下,确认一下。”阿丙话不太多,却很稳,他的点子,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有了“验证性思维”,生活中不会吃亏,写作文也会有很多的话。随后,学生就此事写作文。《不思考的代价》《要用自己的大脑》《不要总相信别人》《老师撒谎了》,我推荐给报刊社,发表了两篇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27:11 | 只看该作者
■亮出自己的观点

新学期开学,我问大家,自己选同桌,还是老师安排?

教室里炸了锅,大部分认为,自己选好;小部分认为,老师安排好。闹后,做一道选择题:支持自己选,支持老师安排。

阿丙问能不能中立。

不行,要有自己的立场。中立,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不肯深一步思考,定夺。

很快,分成两派,进行辩论,看哪一方更有理。两方各选择三个代表,代表们整理大家的理由,辩论。

第一轮,讲述选择的理由。

A方,选择“自己选的好”,理由:(1)自己选,能和好伙伴一起坐,心情愉快,学习效率自然高。(2)自己选,能够培养我们的能力,学会当家做主人。(3)人都喜欢新鲜事物,尝试新鲜事物,自己选座位,就是。

B方,选择“老师排的好”,理由:(1)老师排,能考虑同学的互补,如,纪律好的和纪律差的,一起坐;成绩好的和不好的,一起坐。(2)老师排,能考虑到身高的搭配,不会乱。(3)老师比较有经验,不会出什么乱子,自己排肯定有问题,到时候,还得老师出马。

第二轮:辩驳对方的理由。

A方,认为“老师排座位”,有以下坏处:(1)坏人和好人在一起,不一定是坏人变好,也可能好人变坏。纪律好的和纪律不好的一起坐,不一定都变得遵守纪律,也可能变得都不遵守纪律。(2)身高配了,性格上不配,合不来,还会有问题。(3)班主任排的座位,主课上不乱,不是主课,还是乱。

B方,认为“学生自选同桌”,有以下坏处:(1)自己选,肯定选和自己关系好的,上课会说悄悄话,影响了学习。好朋友坐在一起,反而会出现矛盾,连好朋友都做不了。(2)尝试新鲜事物是好的,可不是所有的新鲜事物都要去尝试的。不好的新鲜事物,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呢。(3)前三天做同桌,有新鲜感,时间一长,新鲜感就没了。

第三轮,后援团补充证据。

A方的后援团补充:自己选同桌,应该尝试;不尝试,你怎么知道好或坏?有问题,大家得到了教训,那也是收获。两个好朋友在一起,要真影响了学习、友谊,他们一定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B方的后援团补充:这些年,一直老师排座位,那说明老师排座位有成功的地方,要不然,全国都自己选座位了。老师排座位,也会征询同桌的意见,不适合的再换,里面也有“自己选”的成分。

末一步,从“嘴上谈兵”到“纸上谈兵”,写成作文,好的作文,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或“班级博客”,看谁的作文,最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类似的“两难话题”,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争辩中,学生的思维的广度、深度、慎密度都得到了锻炼。一次的锻炼自然不够,思维的锻炼和身体的锻炼一样,要长久,持久。这些年,我们开展的“两难话题”辩论有:

(1)流行歌曲进课堂好,还是不进好?(2)网络游戏,该不该玩?(3)压岁钱自己花,还是给父母?(4)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5)“严”老师好,还是“不严”老师好?(6)做“乖”乖学生好,做“鬼”学生?(7)你崇拜歌星吗?崇拜歌星好不好?(8)小学生该不该把手机带到校园?(9)好朋友做了错事,该不该报告老师?(10)兴趣广泛好,还是专一好?……

报上的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H,在某IT行业工作。一天晚上,回家路上,H捡到一个钱包,内有信用卡和身份证等。那天晚上,H看电视,节目里说,很多人将自己的信用卡的密码,设为自己的生日,那很危险。H心里一动,拿着那张信用卡和身份证去取款机,一试,果然成功。信用卡内有10万元钱。H分几次,将钱取了出来。忐忑不安的H,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让他马上归还失主。H联系失主。失主是个年轻人,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很开心。就在这时,警察到了,将H抓起来。原来,失主已经报案。

我问学生:H有没有罪?大甲、小乙、丁丁、戊中都认为“不应该”。我公布了答案:H被判有罪。

这不只是一次辩论,一次作文,也是一次法制教育。

每月,发一个“话题”到班级博客,一个月后,“班级作文周报”专门辟出一块,刊发学生的辩论记录。那也是一个很“潮”的做法。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28:0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力隐藏于批判力
写作文,不能只有大概的结论,“我不喜欢考试”“我不喜欢作文”“我不想去上学”“我不喜欢家长的管教”,“不喜欢”的背后是什么,不能不去想。

你喜欢考试吗?戊中很鄙视地看了我一眼,嘀咕道:“喜欢的是疯子。”

你能说出不喜欢考试的10个理由吗?戊中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压力大”“怕考不好”。

我反驳戊中。第一点,压力大,才能动力大;有压力的学习效率,高于没有压力的学习。第二点,有后三名,也有前三名;有考不好,也有考好的。你光想到考不好、家长没好脸色,怎么没想到考好了、家长有求必行,给你买100多元的溜溜球呢?

学生继续思考“不喜欢考试”的理由,拿出的理由越多,越能使人心服口服:(1)考试多,作业自然也多,没时间锻炼身体,一天到晚做作业,身体不好,视力差了。(2)考试多,压力过大,不会成为动力,成了反动力,能躲一天是躲一天,家长那儿,能瞒一天就一天。(3)一次考好了,也不敢开心多少;下次考不好,人家会说你骄傲。(4)没时间看喜欢的书,没时间做喜欢的事。

我帮学生补充了几条:(1)考试导致死记硬背,那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只要上网百度一下就行了。花那么多时间去学“百度一下”的知识,不值得。(2)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分数就是命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没有了。而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只是、不是考试,而是将来的实践能力。(3)考试的作用大了,导致作弊。从小考到中考到高考到公务员考试,到处都有作弊。考试使人不诚实、不诚信。(4)导致只看分数不看人。德才兼备,应该德在前、才在后。现在正好倒过来。这样衡量人,用人,危险。

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的现象,我们要批判,批判不能停留在“不好”上。我扫射了一下安静的教室,丁丁专注地看着我,等我往下说:“你的批判,要用一条条的理由来说明。一般来说,你想的前三个理由,大家都想得到,你往后想的第四、第五、第六个理由,那才是真正的批判力。”

班上有不少同学喜欢看流行小说,网络小说,读名著的,不多。我请学生写出不喜欢读名著的理由,至少5个,越多越好。绞尽脑汁地写,越后面的理由,越是别人想不到的,与众不同的。

大甲的5个理由:

(1)写的故事跟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2)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都是古文,读不懂。鲁迅的、巴金的,也有些读不懂。(3)名著一般都很厚,看见了就头疼,没有了看的勇气。(4)老师说要考试的,跟考试挂了勾,我就不喜欢。(5)名著的用词造句,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和我们很近,三分钟就抓住我们的心。

有了5点理由,才真正有批判力,才让人刮目相看。

批判的作文,别人往往不接受,人家说,你说得倒轻巧,你说怎么办?你写的作文,没有解决问题,反闹出了矛盾,那不行。

光有批判,没有建设;光揭别人的短处,不帮人解决问题,不行。批判力的背后,还有一个“力”,建设力。

以“考试”为例。考试不可能取消,只能改善,你批判了考试的问题,要提出别人能够接受的改进意见。

大家讨论后,提出了3条改进意见:

(1)考试次数不能太多。一个月不能超过两次,最好只考一次。

(2)考试成绩可以有平均分,可以有排名,但要保密,只限于学生本人知道。

(3)考试后,对考得不好的同学,要帮助,而不只是批评。

至此,学生就考试写作文,一点也不觉得难。为什么不难?你有那么多内部的思考的“话”了。

利用“班级作文周报”,我经常性地,让学生争鸣,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你说你的理的时候,会抓住对方的弱点;我说我的理的时候,也会抓住你的弱点。这就是批判力。

批判力,与正要进入逆反期的毕业生,心理特征上,最相匹配。抓住“批判力”,训练“思考力”,可行。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28:4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描写力”训练



第一节  说话力

小学生写作文,第一苦恼叫“字数”,毕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不只是一种表达,也是一份作业;字数,作业完成与否的显性标志。字数是温饱。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谈什么审美。连字数都七拼八凑,谈什么好坏。轻松过了“字数关”,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能消减大半。

■原来“人”那么会说话

为“字数”苦恼的学生,你读他的作文,作文里的“人”几乎全是哑巴:

有一次,我在做暑假作业,他没劲,跑过来跟我讨论电脑游戏。我让他等会儿再说。他立刻抓起了我的作业本往楼上放。后来我上楼去找,没想到他藏东西的能力那么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过了一天,他才在奶奶的追问下把本子交了出来。我翻起来一看,被他撕破了一页,连忙用透明胶粘好。

“电脑游戏”怎么“讨论”的,“讨论”了什么,有多少话呀。“他立刻抓起了我的作业本往楼上放”,“他”总会说上一两句再上楼吧;“我”的作业本被“他”拿了,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不吭一声吧。

“后来我上楼去找,没想到他藏东西的能力那么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作业本被藏,怎么也找不着,总要急吧;一急,总有埋怨的话吧。

“他才在奶奶的追问下把本子交了出来”,“奶奶”怎么追问的,“他”怎么回答的,又有很多话。“我翻起来一看,被他撕破了一页”,有点脾气的,会说上一通;好脾气的,也会嘀咕上一两句吧。

“我”“他”“奶奶”,明明说了很多的话,作者硬把他们的话,咽下肚去,“写”成哑巴。

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正在上班,爸爸也在上班,只有爷爷在家。爷爷得知我发烧后,打电话给妈妈。爷爷带我去了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

爷爷怎么“得知我发烧”的?“我”忍不住告诉爷爷的?爷爷发现我不对劲,问的?“告诉”也好,“问”也罢,都有话呀。爷爷打电话给妈妈,一定有话;孩子是妈的心头肉,妈妈一定会问个明白,电话里,有多少话呀。

“爷爷带我去了医院”,要去医院,爷爷总要和我说吧,不可能无声无息地上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妈妈来了,除了“急促的呼吸声”,一定还有急切的询问声吧。

一些作文,不是“全哑”,也是“半哑”,不肯让“人”多说半句。

一个人一分钟,一般说120个字,你一天会说多少话,伙伴一天会说多少话,爸爸妈妈一天会说多少话,老师一节课会说多少话。

一节难忘的XX课,要写五百字,思来想去,难。有什么难的?一节课,老师会说多少话,同学会说多少话;老师开口说话,同学开口说话,哪用为“字数”愁?

大甲、小乙、丁丁们,一想,对啊,多少话呀,把话写下来,这就是作文啊。童话,不就是让动物开口说话嘛?

上课到现在,才几分钟,我播放了刚录下的音。播放,大家记录,吓一跳,全写下里,只怕你记得手酸,嘿嘿。



做晚饭时,妈妈发现没有盐了,叫我去买。我正在看电视,不肯去。妈妈非要让我去。我只好去。

多少“说的话”没有写出来?学生七七八八地说开了:妈妈怎么叫“我”的,没有说话。“我”不肯去,怎么拒绝妈妈的?妈妈非要让“我”去,会有好几个对话。“我”只好去了,心里不情愿,会有“话”。

同桌俩,一个演“妈妈”,一个演“我”,会有什么对话,会有什么动作、神态。大甲和小乙自告奋勇,演给大家看。我要求大家“三看”:一看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二看对话“来回”多不多;三看对话的动作、表情,是否活灵活现。

“我觉得妈妈不太像,妈妈见‘我’不肯去,肯定很生气。”“妈妈正在做菜,发现没有盐,说话应该很急切的。”“妈妈非要‘我’去,至少设计三个来回的对话。”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

表演要到位,很难,那要有表演的天份。我们不是演员,我们只要写下来,把不到位的地方写到位就行。写后,我出示范文:

放学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立即打开了电视。我一边看着《虹猫蓝兔七侠传》,一边大声喊着:“妈妈,我饿死了!饿死了!赶紧给我拿点吃的!”

“冰箱里有面包,你自己拿,先吃点,我正在做饭呢!”正在厨房里切菜的妈妈高声喊着。

我快速爬起,打开冰箱,拿起面包,立即回到电视前。清纯可爱的莎丽又遭马三娘陷害,毒药让她失去右手剑法,差点丧命。“这个坏三娘,气死我了!”我从沙发上跳起来,跑到电视跟前,指着马三娘说,“你敢再害莎丽,我就把你杀了!”

正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跑了出来,对我说:“我们家里没有盐了,赶紧到下面小商店买袋盐来。”

“我正在看《虹猫蓝兔七侠传》,我不去!”

“没盐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来再看。”

“不行,回来我就不知道莎丽怎样了!”

“你今天晚上要不要吃晚饭?”

“我就看电……”

“视”字还没有说出来,妈妈拿起遥控器,按下了红色键。我正看到紧要关头呢,情急之下,喊:“我就不去,就不去,你把电视打开。”

“你再跟我这样说话!”妈妈虎着脸,把遥控器扔到了沙发上,举起了巴掌,向我——

“好,好,我现在就去,我现在就去!”我见没妈妈真发脾气了,好汉不吃眼前亏,马上软了下来,接过妈妈手里的钱,飞向了楼下。

没有人说话,连标点在一起,不过36个字,哑巴开了口,近500字。“人”开口说了话,了不得。

一家人总有聊天,总有讨论吧,回家,录下来。专门制造“哑巴”的阿正,感叹道:原来,“人”那么会说话呀。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29:55 | 只看该作者
■说话句的四种形式
不能光写人“说的话”。说话句,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提示读的人,那话谁说的,怎么说的。两部分的组合,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头,如: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头,如:

“还有多远?”没走几步,唐飞就吃不消了。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如: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和“说的话”,大都连在一起。也有“提示语”、“说的话”独立为一节的,这,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说的话”独立一节,在前;“提示语”独立一节,在后: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第二种,“提示语”独立一节,在前;“说的话”独立一节,在后: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第二种,也有“提示语”后,不用“冒号”,改用“句号”的:

马小跳早就看唐飞不顺眼了。

“唐飞,我看你今天有点不正常。”

杜真子早就看马小跳不顺眼了。

“马小跳,我看你才不正常。人家唐飞、毛超和张达见到我都很高兴,就你不高兴,你什么意思呀?你是不是不愿意我去?”



认识了说话句的几种形式,马上找课文中的说话句。平时不注意,没留神的,都“跳”出来了。这个兴奋地举手,那个兴奋地嚷:“找到了、找到了。”

拿出课外书,课外书里找,更多,更新鲜。找了,再背,形式,借例子背下来,才记得牢。

叽叽喳喳背了一通。我做了个暂停的动作,说:“注意我的话,我的动作,等会儿,说一个完整的说话句。”

我指了指墙上的奖状,说道:“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小乙的“提示语”在前:

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大甲的“提示语”在后:

“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

阿丙的“提示语”在中间:

“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大甲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

小乙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

你“说话”,我“练句”,气氛很热烈。



有的时候,要省略提示语;大都发生在两个人的对话,前面已经交代是谁,读的人一看上文,能知道谁说的。如课文《第一朵杏花》中的: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第一句是竺爷爷,第二句是孩子,两者交替。我又出示《变色龙》里的:

啊呀!”小李的叫声震惊了寂静的田野。大家以为他碰上了毒蛇,急忙赶了过去。

“什么事?”

“刚才我采豆荚时,手碰到冷冰冰的东西,一看是条‘怪蛇’,吓了一跳。”

“在哪里?”

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蛇”,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什么事”“在哪里”,谁说的?

阿丙认为,大家说的。

是“大家”里的一个人说的,还是“大家”一起说的?

一合计,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人说的,也可能是某几个人一起说的。没有提示语,读了,又不知道究竟谁说的?这样写,可以吗?

学生答不上来。我说,没问题,这里的对话,谁说的,不重要。 省略提示语,显得简洁、干净。

回家作业,读课外书,抄各种形式的说话句;有能力的,写一段对话,注意提示语的内容、位置。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0:44 | 只看该作者
■精彩藏在“提示语”里

我板书“您好”,请小乙说。小乙说出了“您好”的原意。大甲写了下来:

小乙大声说道:“您好!”

“你们听我说,看听出了什么。”我用虚情假意的谄笑,说“您好”,“您好”的意思变味了。

我咬牙切齿地说“您好”。大家听出来了,“您好”里有太多的“您不好”。

我又说“我好害怕”,一种真的很害怕;一种搞笑的,大家听出了“我一点也不害怕,你尽管来”的意思。

同样是“您好”“我好害怕”,为什么听出了不一样的意思?

“管老师,你说话的语气、表情变了呀。”老喜欢躬着腰的大甲,挺了挺了背。

看来,写说话句,不能只注意说的话。说的话,最多把啰嗦、重复的话,去掉,其它,怎么说就怎么写。说话句最要花功夫的,是提示语,提示语的功夫,是真功夫。



我说:“我自己走回家。”

爸爸说:“你考得很好啊。”

不少同学的说话句,“我说”“他说”“爸爸说”“妈妈说”个没完。谁能改一下提示语,使句子有了新的意思。

戊中有了答案:

事到如今,我只能赌气道:“我自己走回家。”

——其实,我并不想自己走回家。”

小乙一脸的兴奋,她也有了不错的答案:

爸爸不无嘲讽地看了我一眼,看得我心里发毛:“你考得很好啊。”

——这是说我考得很不好。

写说话句,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精彩就藏在提示语里。表示“说”的意思的字、词有很多,讲、喊、答、叫、问、训,都是。还有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字又一个字,出现在黑板上:

呼、吟、读、斥、责、骂、吼、劝、告、评、议、赞、论、述、夸、辩、曰……

写说话句,要想,用哪个字来代替“说”。不要总用个“说”字。

两个字表示“说”的词,谈话、讲话、叙述、议论、商量,还有吗?

集体的智慧就是多,黑板上留下了一长串:

复述、声明、谈论、辩论、议论、畅谈、商讨、狂言、发言、婉言、谎言、直言、说服、评说、怒斥、驳斥、批驳、辱骂、诅咒、申诉、劝说、劝告、解说、讲解、分辩……

很多成语也表示“说”,振振有词、滔滔不绝、一语中的、窃窃私语。还有吗?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小乙喊道。

“快人快语、打开天窗说亮话、一语道破天机、妙语惊人。”戊中一口气报了四个。

以前学过的词,一一激活了:

明人不说暗话、妙语连珠、唇枪舌剑、巧舌如簧、能言善辩、能说会道、道听途说、强词夺理、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大放厥词、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整整一黑板,全是表示“说”的。

读、背五分钟,记得越多越好。之后,我让丁丁挑一个不大用的词,考大家:谁能用它做提示语,说一个说话句。

第一个“振振有词”,大甲接招:

有些养狗人很不道德,狗拉屎拉在小区里,别人批评她,她还振振有词:“谁家的狗不拉屎,拉屎怎么啦!”

第二个“婉言”,小乙接招:

“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游戏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一个接一个,练了一会儿,停,抄黑板上的词语,回家大声地读背10分钟。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1:39 | 只看该作者
■不带“说”字的提示语

王老师火了:“作业到现在还没完成,你居然,还有心思打篮球!”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人!”我狠狠地跺了一下脚,转身走了。

好的说话句,不只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上的“话”,有“立体感”。

人说话,多少会有肢体语言,平时不注意,肢体语言溜走了。我们说“不”,会“摇摇头”、“摆摆手”,活狠狠地看对方一眼;我们说“是”,会“点点头”、做个“OK指”;“赞扬”别人,会面带笑容,翘起大拇指;愤恨、生气,眉头皱紧,或握紧拳头。人紧张了,手足无措了,习惯摸鼻子、摸下巴、拽衣襟……

小乙笑着揭大甲的老底:“大甲紧张的时候,会使劲吸鼻涕。”

大甲羞了,也揭小乙的老底:“小乙紧张的时候,腿肚子会抽筋。”

阿丙报料,陈老师有个口头禅,一堂课不知道要说多少个“我们说,我们说”。

一想起陈老师的“我们说”,大家笑了起来。我把手食指放在嘴上,说:“嘘,别说话,安静。”

“用我刚才的话、动作,说一个说话句,注意,提示语不能有‘说’字。”

学生一时没回过神来,我再显了一遍,大家才恍然大悟。

丁丁说: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嘘,别说话,安静。”

“有声音,有动作,有画面,充满立体感。”趁此,复习了几种形式的提示语,“谁能将提示语放后面?”

戊中说:

“嘘,别说话,安静。”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阿丙说:

“嘘,”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别说话,安静。”

“还有一种,提示语和说的话,都独立一节,”我在黑板上写道: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嘘,别说话,安静。”

人的表情很丰富。喜、怒、哀、乐、惊、吓,镇定、平静、慌张、无所谓,等等。

单单“喜”,有很多种“喜”;单单“哀”,有很多种“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深藏不露的人的“怒”,脸上可能很淡,你看不大出来;胸无城府的人的“怒”,可能把脸都气歪了。

表情作提示语,也很精彩。

我拿起一个作业本,表演:“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

大甲答:

“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管老师一脸的大惊小怪。

我盯着小乙,表演:“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

小乙答:

“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管老师一脸严肃,死盯了我好一会儿。

大甲演,小乙说句子;小乙演,大甲说句子。戊中演,阿丙说句子;阿丙演,戊中说句子。一转眼,快下课了。

小学里的作文,大都写故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写故事,要想使故事有声有色,你要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要想使说话句精彩,要思考,能不能不用“说”字,能不能用别的字,能不能用“人”的动作、表情、神态。这一想,你进步了,这一变,你有水平了。

几乎每一本童书,都以精彩的对话,赢得小读者的喜爱。读课外书,注意对话,更要注意提示语,下月的“班级读书推荐会”的主题:精彩的对话,精彩的提示语。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2: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语形式的微妙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提示语在前,一般地,它强调提示语里的话,强调“停下脚步”。

“我数一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

说的话在前,一般地,“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一些。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在中间,一般地,突出前面的说话内容,也使得前后的意思,得到了区分。

我把第三句变化了一下:

“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

大甲答:说话的内容在前,强调了马小跳说的话。

我又变了一下: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小乙答:提示语在前面,突出马小跳怎么“说”的,“说”之前做了什么。

提示语有这些细微的变化,谁能把握住它的细微,谁就是高手。上次,看了《第一朵杏花》中的对话,省略了提示语。有个同学,给它加了提示语。我出示: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问道。

小女孩急忙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看着小女孩说:“什么时候?”

“刚才。”小女孩赶快回答。

“是第一朵吗?”竺爷爷笑眯眯地问。

小女孩爽快地回答:“是。”

一朗读,一对比,学生发现了,没有提示语,对话紧凑,不拖沓,显出“人”急切的心情。提示语,“用”还是“不用”,也有讲究。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各自为一节的,句子短,段落短,读起来很轻松,既突出了说话的内容,也突出了提示语中的内容。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丁丁一点就通,发言:这个形式,既突出了马小跳的“瞪”,也突出了他说的“你不能去”’。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都得到了强调。

五种不同位置的提示语,作用的细微变化如下: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一般突出说的话。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突出前后说的话,提示语既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有意思上的停顿。

第四种,省略提示语,使得对话流畅,急切等。

第五种,提示语和说话内容各独立一节,既强调了提示语,也突出了说话的内容。

写作中,几种形式要交替使用,只有交替使用,才有灵活,灵动,读起来才“气顺”。我下发文章《军神》,学生重点感受其中的对话。

(1)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

(2)沃克医生查看了他的伤势,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字?”

(3)“刘大川。”

(4)“干什么的?”

(5)“邮局职员。”

(6)“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1)句,提示语在前,强调诊所的主人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含有尊重、尊敬之意。要是将提示语放后面,那就强调了被土匪打伤,急切地要求医生给自己看病。

(2)(3)(4)(5)句,没有提示语,简洁、干脆;好的医生应是干净、利索、果断的,军神刘伯承也是干净、利索、果断的。

(6)句,有人当面撒谎,一般会很不高兴,沃克医生只是“有些不悦”,必须要加以说明。中间有了提示语,稍作停顿,语气舒缓了,沃克医生的宽容,也传递得充分了。

此外,沃克医生的两处说话有提示,也表明了这里的主角是沃克医生。

提示语在前、在中间,没有提示语,三者交替使用,语气很顺,提示语用还是不用,用前还是用后、用中间,要考虑读起来是否“顺口”“顺气”,是否连贯,紧凑。

山水画里,总有“空白”;书法里,也总有“空白”。

“这叫‘计白当黑’。”阿丙跟小城里的书法老师,学了五年,自然明白。

绘画、书法、写作,都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作文里,对话多了,要想办法省略一些提示语,那省略,正是“计白当黑”之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33 , Processed in 0.0926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