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2011。5。21在《赵金禾曹军庆文学对话》茶叙活动现场的即兴发言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2:22:39 | 只看该作者
我眼里的赵老师和曹老师


文/尘烟


       我眼里的 赵金禾老师

    无论走到哪里,赵金禾老师都能成为中心。他象个顽童,有顽皮的天性。和金庸笔下的周伯通一样,在玩中练就一身好功夫。不管走到哪里,男人女人都喜欢他,这种喜欢是不由自主的,他太好玩,太自然,太率真率性了。这样的修养、境界、智慧和幽默,一般人是达不到的。

    文字到了他这里,就成了一种把玩,象京城里提着笼子溜鸟的人,甚至象葛朗台,数着他的金币,眼睛里发着金币一样的光。他讲《红楼梦》,讲语境,他就讲一个字,袭人一见宝玉便说道。“我正四处找你呢,原来摸到这里来了。”他说,一个摸字,简直好得不得了。换了任何一个字你试试,再也没有这种味道了。

    文字的海洋无边无涯,如何放舟才能行得更远,是一种取舍,更是一种阅历和修为。赵老师鼓励我们读经典。他说“每一次读经典就象一次新的远航有新的发现。”喜欢他的远航两个字,似乎可以让人远离芜杂的现实,去到一个无限远的地方。
金圣叹说,雪夜闭门读禁书,为人生至大幸福。赵老师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能做到这样是福。一个人读书读到怎样快乐,才说得出这样的话来?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好一场尘缘如梦啊!

     “一个人要走多少的路,才能看见天堂”?我想赵老师必是跋涉了很久,才成为他今天的模样的。他的通达和智慧,皆藏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赵老师说,我们对于气候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添加衣裳。

    听赵老师用陶笛吹那首《滚滚红尘》的时候,那种空谷回音般的感觉,让人如同置身无人的旷野,内心陡生苍凉,我把头深深地低下去,有种想流泪的冲动。

    面对赵老师,我想起海子的一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眼里的曹军庆老师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我想用这几个字描述曹军庆老师。静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瞬间参禅。周围再喧闹,他也如一个被隔离的人,一下子进入自己的世界里。然后,又在某一刻,从他的世界挣脱出来。不知有没有人用动若脱兔来形容一个人的目光?曹老师坐在那里,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的谦虚的。但是他目光在某个瞬间传递过来,如一道闪电,带着一种穿透力和洞察力,那里面的深邃和智慧,是藏也藏不住的。

    看曹老师的小说《隐身日记》,我被那样的文字击中。中年人的恋爱在今天,是有些薄凉的。“中年的人恋爱里没有纯粹,只有苍凉,没有绝对,只剩下随缘。”没有人敢这样投放自己的感情。可是他安排男人和女人仅仅是目光的相遇,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终于有一天,我们的目光飞到一起,会心一笑。这差不多花了我一年半的时间。”这样的感情,在我眼里有一种静静绽放的美。我很想问他,你怎么可以让你笔下的人物那样的舍得和付出?这样的舍得和付出,让人为他和她心痛。

    读曹老师的小说,想起一段话:“在我们张牙舞爪的外表下面,跳动着同样的心,男人或女人,无论强势的、羞怯的、和善的、暴躁的,小肚鸡肠的、温情脉脉的……谁也没有区别,大家最深刻的唯一共通点,就是缘自人类柔软心脏的无限爱意与同情。”他的写作,是用他的善良和慈悲,去成全生活中残缺的美。
曹老师说:“人类是恐惧的,所以人类总是不停地划火柴,文学就是这样一根火柴,用它的光亮安慰我们的内心。”人在很多时候,内心是无依无靠的,所以总想寻找一个个可以投靠的地方,文字让我们的心远离世俗,一点点走向安静。

    曹老师的随笔《诱惑与敬畏》,我反复读了几次。这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自已问自已答。他说:“从十八岁到二十三岁,邂逅诗歌五年,为之癫狂。无论如何,那都是一段无可救药的美好时光。”纵是如此痴迷,最后他还是离开了。他说,“离开诗歌和当初对它的归依一脉相承。当初的归依是因为喜爱,后来的离开则是因为敬畏。既然达不到某种高度,离开也当为明智。”一个对诗歌对文字心存敬畏的人,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的怜惜和热爱?

    生活是不完美的,现实是不完美的,感情也是不完美,“唯其不完美,才需要信奉”!对文字的虔诚和热爱,就这样让曹老师踏上一条朝圣的路……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2:25:54 | 只看该作者
冽个[尘烟]君又写了一段,把老管我转帖忙坏了。。。。。他说




那天,我迟到了,我是唯一迟到的人。
始终不是那种落落大方的人,人多的场合,总是本能的选择逃避,所以那天不打算去的。不打算去的另一个原因,是朋友芳踪说的,没接触过他们和作品,觉得去得有些贸然,也是不尊重。我很认可她的话。
最后是江南的电话,让我做了一个冒失的人。有幸见到了两位老师。为此,我内心充满感激!
以我的笔力,根本不应该写赵老师和曹老师,因为我写不了他们。这样很稚气的写出来,不知他们会不会怪罪我。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对那天的迟到和早退(早退是因为有同事打电话说等在某个地方急于从我手中取资料),向两位老师及当时在场的朋友,表达我深深的歉意!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2:30:1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209617-page-5.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209617-page-5.html
冽个[清风]兄弟,把我随手勾的速写也发上翘。。。。。。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2:35:08 | 只看该作者
[千斤作家]春江说。。。。




清风说:热爱文学的人错过了这次交流,实在是一大损失和缺撼。默然遗憾是对的。

私底下,默然肯定还有机会跟河西交流,但讲台上的河西是另一个人,讲台上的河西比中文教授精彩得多。

而赵老师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的,他连大学的客座教授都推辞,说是会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6:27:58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风铃]是冽样说的。。



没有见过赵老师真人,但早闻其名,细心地读过他的文字。

与曹老师较熟,跟他见过几次,也交流过几次。读他的文字更是多次。

上周六,一同事结婚。本来吃罢午饭就去似水年华的,无奈一顿饭吃到快2点,下午又帮同事处理一些杂事。很遗憾错过了一次学习机会。

好在一个热心的朋友,把两个老师的视频和讲课内容都传给了我。

昨夜,静静的夜晚,我反复地学习,反复地聆听。对文静的我来说,更喜欢这样安静地学习着。

现在,读着烟眼里的两位老师,我对两个老师的文字和人品,有了更多的喜欢。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2:49:2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朋友胡春晖走错了路,错过了活动。
他肠子都悔青了,俺同情中。。。。。。





21日下午一时许,我乘6路车到血站门前下车,参加赵、曹二师的文学讲座,往前走到乾坤购物,没有看到“似水年华”,就打电话风情版主紫檀,没有接听,又打电话一朋友,说不知道,再打电话一友,言“似水年华”在文昌中学这里,就赶到文昌中学旁的“似水年华”,找二楼的服务员,说不晓得有没有这个活动,又下着大雨,只好打道回府了。到下午5点多,紫檀版主打电话我,说从乾坤购物往前几步就到了,该“似水年华”好像是文昌中学旁“似水年华”的分店,唉,就差最后几步,失之交臂,惜也!!看来,以来要多看路了,没有方向好难行!!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13:54:37 | 只看该作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14:09:12 | 只看该作者
曹军庆作品研讨会发言提要




陈应松:
  湖北长期坚持短篇小说创作的只有一、两个人,曹军庆是其中的一个。曹军庆的小说具有开阔的视野、精妙的构思、成熟的技巧、丰富的智慧、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老到的叙述语言。
但短篇小说是一种很难的文学体裁。写短篇难以获得巨大成功,可以适度转向中篇创作。
刘益善:
  军庆在全国是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是《长江文艺》的一个重要作者。《长江文艺》是新中国文艺第一刊。一年在上面发一篇都难,而军庆每年发二到三篇。《什么时候去武汉》获2003度长江文艺年度奖。军庆是诗人改行写小说,在底层写作中间表现出哲理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诗意的东西,语言非常干净,给人很深的回味。我觉得军庆可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刘川鄂:
  军庆的小说对小城、小镇的生存状态有一种精准的描写。同时他有一种对于死亡故事的痴迷。在爱与死亡中精心的、多侧面的铺垫,因为误会、灾难、疾病、车祸等等,使故事峰回路转、戛然而止。他的小说象一把隐形手术刀,解剖残酷的真实。
  但陡转的结构有时有点太陡。深层的突然的改变要展示得细一点。他的小说是中篇的骨架,却是短篇的篇幅。丝丝入扣、严密合缝的陡转是一种技巧。在细节的捕捉和心理的铺垫方面可以加强一点。
张洁:
  曹军庆的小说寻找现实的真相,寻找双面生活中的隐秘,很有自己的特色,他是个相当不错的作家。不过在技巧方面还有加强的必要。有的名家名篇非常短,但读了让人一辈子都记得。 军庆的小说显得虚了一点,不是严格意义的先锋小说。可以用很好的写实的功夫表达。期待军庆有让我们震憾的作品。
何子英:
  短篇小说呈衰落状态。而曹军庆对文学有一种内在的长远的追求,对文学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沉得住气。这次研讨会非常必要。我们要加大关注的力度。我们刊物也可以作更多的推出的工作。
不足的是军庆的小说太关注人生背后的东西,负面的、阴暗的东西。缺乏一些阳光。
刘醒龙:
  写短篇小说是一种悲壮的选择。我喜欢曹军庆的两句话。一句是他说我真正意义的写作才刚刚开始。处在开始的状态。另一个是他反复提到的乡村。这个词我最喜欢。你的文学基点、文学修养、文学情怀。乡村当时叫农村。现在叫田野。军庆的小说未来需要一个更广阔的过程。他的才情没问题,技巧没问题,想象力很奇妙。他有一个问题,怎么样让自己的写作变得博大一些。写中篇是个硬道理,是个正确的选择。
刘富道:
  我参加了很多研讨会,也主持过很多研讨会。到最后我就对当事人说:你别听他们的,你写你自己的吧。
中国小说缺乏虚构,大部分是写实。曹军庆虚构细节的真实,是个成功之道。他是独树一帜、有个人特色的一派。这样的人不是很多。他创造了一个烟灯村。他对中国人人性的各个阴暗的角落进行扫描、清理和晾晒。《脸面》中的主人翁为了脸面不要生命,这个小人物的死去对社会不产生多大影响,但他的死却震憾了读者的心灵。
  曹军庆是冷静的现实主义,没有浮躁的不追求经济利益的难以获得文学大奖的文学。
  曹军庆的小说从标题到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哗众取宠。他只印一千本,不请名人写序。不产生任何冲击力。但他的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不可低估。我说小地方有高人,曹军庆就是小地方的高人。有些外国先锋派作家,在本国不出名。是那些大学教授、评论家搞热了的。
  他的小说有些神秘的东西。但他不是一个有神论者。有很多神秘的东西给你想象的空间。中国的苦难太深重了。所以总要求作品有震憾力。曹军庆小说特有的魅力在他身上表现到极致。他的小说很简洁,甚至不表现。精练。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有的结尾简单得不得了,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他的语言结构比较好,技巧非常纯熟。
向午:
  军庆的小说别具一格,很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宁可把他划到先锋派小说家的行列。先锋文学的出路在于本土化。不过军庆一下子红不了,他要走的路很长。但我敢断言,十年后,军庆绝对是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
金禾:
  我是军庆的同事,也是军庆的朋友。他经过了很多很艰难的过程,这个我最有发言权。包括他对生命的思考,广泛地阅读,内在的气质,我都熟悉。我当时调他来就对他说:你就是当作家。一开始就对他定位。走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军庆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要对军庆说的是,胸怀要更宽阔点,大气一点。自己微调自己的轨迹。醒龙、应松、富道都是从下面出来的。文学的大森林有军庆的一席之地。
  我还要说的是,安陆要把他象文物一样地保护起来。
曾忠安:
  送两句话:靠人品立身,靠作品说话。
梁必文:
  曹军庆的小说创作关注现实,关注人性,以纯熟的技巧、严肃的探索态度、对人性的敏锐的洞察力,对底层社会作了多层面、多视角的解剖和折射,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次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象这样对签约作家单独开作品研讨会曹军庆是第一个,安陆是第一家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15:03:17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5-31 19:45:01 | 只看该作者
文学会死吗?写小说还有前途吗?

  
“现在的小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是不是太边缘化了?似乎纯粹的文学,越来越虚弱无力了?”邱华栋就这样的疑问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达了下述看法:
 1、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回到了它应该在的地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具有的代言人的性质在今天几乎消失了,作家甚至只是代表他自己。今天的当代文学,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多元景观,各种各样的美学圈相交、相切甚至是相离,这都是文学本来就应该具有的面貌。
 2、商业化其实不见得会伤害一个作家。有时候,是读者造就作家的。
 3、今后的作家将尝试更多的文学传播的手段,对文学来讲,今天多媒体的互动和撒播,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生存条件。
 4、文学会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还在使用着语言,而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

对此,红袖作者作如是说:
黄孝阳:
  文学当然是不会死的。但文学是在边缘化,至少,是越来越脱离所谓主流的视野。它在不停地往后退,最后退到人们的心里。
  这里有必要对文学给出定义。快餐文学不是文学,妓女文学不是文学,短信文学也不是文学……那些都是“伪文学”。
  文学是内心的需要,是获得救赎的门,是通向彼岸的桥梁。它是智慧的沉思,是生命的荒芜,是历史的尘土,是语言的盛筵。
  它是美的。文学也需要更多手段来传播。网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还有其他。
红领巾1976:
  我想,既然整个世界都是在螺旋中上升的,那么小说也应该如此,繁荣也好,没落也好,都是进化的必然。至于个人感受,小说不是理想,也不是生活,我们只是相互索取,相互利用,前面说过的。

梅轩花主:
  “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回到了它应该在的地方。”从哪儿回到哪儿呢?简言之,是从“为政治”回归到“为人生”。即写作重心的转移。
  中国的传统小说提倡“文以载道”,即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认识是片面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作家声称要重写文学史,提出了“新时代文学”的概念,即把以政治为中心的写作方向转移到“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表现写作者的个性,人格。通过写作成为真正的个人。
  关于纯粹的文学的出路。这个问题其实是高雅文学与流行文学的市场效应。显而易见,流行文学因其世俗化更具生命力。床头放两本书,一本是世界名著,一本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人更愿意读后者。
由于写作方向的改变,国家养着的作家已经很少了,文学是商品已被大家认可(以苏青、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作家观点:为生活而写作),文学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走向了平民化。
  生活是小说的叙事资源,叙事是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在继续,文学当然不会死。

秦潮:
  综观当今文坛,我对邱华栋“当代文学不仅没有虚弱无力,相反呈现了接近真正繁荣的时期”的观点不以为然,只要我们仔细浏览当前上架的小说,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当今文坛还没有真正文学意义上的精品小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是急功近利的,是资本驱动的结果。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种资本驱动的结果加之于文学本身的轮回和社会的进步,势必促使文学再一次回归它的本源,这时候,一个文学的真正繁荣时期也就不远了,所以,对邱华栋的“我,或者比我年轻的作家,有望成功。”这一论点,我又十分赞同。

艾旻:
  首先我们要区别一下作家和写手。
  真正的作家,是用心看世界,用灵魂感悟世界,面对名利的诱惑,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坚守自己的原则,踏踏实实写作的人,与平庸的写手最大的区别,是他们会了解市场,分析市场,但是决不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他们也许会有为了生活卖字的时候,但是决不会把卖字当职业。他们写出的东西,结合了市场,但终究也会引领潮流,引导市场。
  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只要还有这批坚实的文学守护者在,文学就有前途,就有明天。
  从唐诗松词的鼎盛时期,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稳定,人们生活的富足,原来与文学也是息息相关的,或许,起码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才有闲情逸致来侍花弄草、吟诗做赋。
  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席卷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心态浮躁,一切追求效益,也是情有可原的,是所有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经历。走过这段时期,我们进入繁荣富强的社会,文学也终究会走向欣欣向荣的明天。 或许,这个时期,可以叫做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黎明前的黑暗,一段无比地接近光明的黑暗。相信西方发达国家也曾经过这么一段时期。
  跟80年代或许以前的年代相比起来,如今的文学摆脱了很多的桎梏,不必承担太多本不应该属于它的使命,获得了自由,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点将更加突显。文学的明天将更加辉煌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对于目前文学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文学的盛事,很多传统纸媒被市场左右日益媚俗,而很多纯文学网站受市场冲击相对较小,有一份属于文学的纯净,越来越多的纯文学爱好者凝聚在网络,成为文学最坚实的守护群体,这是文学的幸事。
  经济的发展,是文学的希望所在,是纯文学爱好者的希望所在,也是文学网站的希望所在。
我赞成邱华栋的话:只要文字还在,只要语言还在,文学就永远不会死。 

杨中标:
  邱华栋是我比较喜欢的青年作家之一,他在《当今写小说还有前途吗?》一文中的很多观点,我是同意的。近年来对什么是“纯文学”,文学“边缘化”等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大家争来争去,莫衷一是。
  我想问的是,有“纯文学”这个东西吗?纯度是多少才算“纯”呢?这就像我们平时喝过的白酒,乙醇含量为38度的,你能说它不是白酒吗?再拿58度和65度的相比,58度的白酒就不是酒吗?我看乙醇含量真正达到96%的,那才不是白酒,而是工业酒精。我们要知道,文学从来都没有停滞过,它发展到今天已经派生出许多新的样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要。正如邱先生所说,“当代文学不仅没有虚弱无力,相反呈现了接近真正繁荣的时期”,我们不妨把当下的文学称之为“泛文学”。
  关于文学的“边缘化”甚至“消亡”的问题,早就有人提过——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中国作家叶兆言、韩少功等人,都曾在10多年前指出过文学创新的危机和文学消亡的可能。但他们主要是在创新不易、甚至不可能这个层面上谈及的。本质意义上的文学从来就不在中心,用“中心论”这个话题来讨论文学,本身就是对文学的一种嘲笑,这是一个被颠倒了却不断被当成事实又不断加以引用的基本常识。回过头看看,唐诗宋词不在“中心”,明清小说不在“中心”,只有所谓的“革命文学”才进入过“中心”。因此,那些企图把文学拉进“中心”的行为都是短命的,恰恰,只有当文学真正“边缘化”时,文学才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前景。

卢江良:
  文学会不会死?这一点上我跟邱华栋的意见一致。文学不是那么容易死的,说文学会死那是某些人的杞人忧天。对邱华栋所说的“当代文学不仅没有虚弱无力,相反呈现了接近真正繁荣的时期。”我觉得他过于乐观了。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文学繁荣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换句话说是一种伪繁荣,繁荣只是表象,实质跟真正的繁荣相距甚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中国的作家太过于聪明了,他们只知道迎合、追风。他们中间很少有真正为内心而写作的,他们的笔只是在一味地为利益而摇摆。但不管如何,中国的文学还是不会死,因为总有极少数的作家坚持着心灵的写作,文学的生命会在他们笔下维系和延伸。

终身监禁:
  没有必要关心小说的前途与文学的命运。既然总是有人在写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文学就还会延续。谈当代文学的寂寞或某些文学的风靡是无聊的事。有些类型的文字注定是要寂寞的;风靡的文字是“时尚”,超出了文字本身,比如很久以前的“革命”与“政治”文学,比如现在的“痞子/流氓/人渣文学”,“女性身体文学”,“少年叛逆文学”……,是时代的品牌标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21:36 , Processed in 0.1188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