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造“五子工程”,构建优质教研网络平台[原创/本站首发稿]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6-1 17:17:21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29273-1-2.html

网络教研/大有可为。西河教育/乐意再深入了解,贡献绵力。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 ... o=lastpost#lastpost
12#
发表于 2011-6-1 17:21:01 |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6-1 17:53:18 | 只看该作者
改革走向常态化

赵福楼

现在关于课改已经不是舆论关注。这是好事,说明课改已经从被人当作异态行为,而趋于平复,成为常态行为。课改进入深化阶段。2010年教育部在南京召开深化课改的会议。之后江苏等省市也出台了深化课改的文件。

我对课改重新审视有些偶然。因为读王策三先生的一篇关于台湾课改与我们改革的比较文章,于是对于台湾课改有了一些兴趣,相应查阅了资料。有了这么一个审视的视角,便有了对于我国课改现实状态的判断和思考。

台湾课改与我们几乎同步,1994年策划和准备,2000年颁布《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2001年开始实施。

他们也是立足新课程的构建,力求突破升学主导教学的困局,推进素质教育。一些行动口号也与我们在本世纪初启动的课程改革类似,如“打倒升学主义”;“反专业、反知识本位”。

观其实验过程也是充满波折的。改革初期教育生态重建,教师普遍感到不适应,处于“茫、盲、忙”的状态之中。2002年9月28日有十万教师游行,反对课改;2003年百名教授发布《重建教育宣言》书,后有人称之为万言书,诉课程改革罪状。有人分析这种民意反弹,对改革的排斥主要因为教育生态丕变。而且,对推进改革现实问题的估计不足。升学体制固然导致了升学主义在学校教育中的泛滥,但是社会依赖升学维系的一种资源的公平配置与人力发展的公允性,却也是必要的。不要升学成绩,怎样对于学生进行未来角色的划分,这需要社会形态的相应改变。而教育对此颇为无奈。

这一时期台湾就要不要继续改革是有很大争议的,一些推动改革的专家被鄙夷为自以为全知全能的白痴。到2006年事态趋于平稳。一般媒体表态都称为:课改从争议走向常态。一般学校和教师开始接受课改理念,也就是经历了关于课程改革的头脑风暴之后,对于教育的发展定位和出路何在有了一些共识,而且改革者也做出了一些妥协。也就是说,改革已经从燥热状态转而增加了现实考量。改革的重心也逐步下移,舆论的主导声音在强调:课改成败在教师。

教师的工作被尊重。与之同时,教师也在新的生态中,逐步形成适应性,接受了学生快乐学习,增加学习选择性和发展主动性等教学方式。2010年王策三注意到台湾有《重建教育宣言》,而撰文《台湾课教改与“我们的课改”》,进行比较,指出课改存在的相类问题。其实,当时台湾对于教育改革的舆论已经趋于平缓,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改革思想和设计。

在教学的上位,从课程的层面,进行教育的改革这是世界潮流。我们需要两点基本判断:一是,课程设置决定了基于此课程体系学习的学生的学业素养和学历基础。通俗来说,你的所学所知和所能,很大程度上是由课程给予的。在学校教育层面人才发展的决定力在课程。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进行课程规划和设计是必要的。二是,从国际视野看,教育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本世纪初几乎所有国家都启动了类似课改的实验,谁都不甘于落后他国。在台湾虽然改革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是其主流趋势是无人可以改变的。

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也已经十年,中间也不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而且到今天一些问题还表现尖锐,不好解决。但是,我们这里也基本形成新的稳定的适应态。一些行动策略也与台湾的现行政策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前面提到的教师本位的一种改革策略,把促进改革和实施改革的精力更多专注于教师的素养的提高,包括思想的改变,给予草根教师以充分尊重和提供给他发展的机遇。再比如,素质教育的难点在高中,突破口在小学,而小学阶段改革的瓶颈是缺少一大批能担当学校主动发展责任的校长。于是台湾在推行一种“大手拉小手”计划,让大学老师和小学校长结缘,或者委派一些大学老师到小学当校长。通过改变引领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学校为基本改革单位,依托教师力量,进行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另有一个优势条件,我们有一个教研员队伍,可以深入学校和教师之中,具体提供教学实践的服务,如同为各位老师找到了行动导师。这对于推进课改在学校的落实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对于课改应该有一个更好的预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5:18: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对于课改应该有一个更好的预期”。

谢谢管季超先生 对西河教育的关注。
15#
发表于 2011-6-4 17:43:11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
《教师之友网》点击率超过110079次的热帖。
16#
发表于 2011-8-19 23:22:42 | 只看该作者
发挥好乡镇教研组的作用

 2010年03月24日 作者:张德华 郭仁华  来源:人民教育

  ● 张德华 郭仁华

  乡镇中心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对乡镇基层学校教学教研业务的指导。在常规的教研活动中,乡镇中心教研组如何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工作,推动区域内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感到乡镇中心教研组要突出抓好以下三点:

  用好载体抓培训。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组织好教师的业务培训是关键。我们中心教研组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级理论培训的基础上,紧紧依托光盘、业务杂志等载体,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一是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光盘,利用“名师效应”推动培训。具体做法包括:选取名师教学光盘的某个片段,组织教师观看,随时进行镜头回放;或根据研讨主题的不同,反复观看某个教学实录。培训活动按照“拟订观摩主题——观看学习——反思评课——领会运用”的步骤进行。中心教研组长根据课堂实录内容及教师们存在的共性问题事先拟订观摩主题,经过观看学习环节之后,组织所有教师参与反思评课。评课以校为单位,中心教研组长带头评课,为教师们做示范,鼓励教师们一起讨论,大胆评课议课。

  中心教研组长引导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名师的课反复琢磨、剖析,一课多看多评,让教师真正走近名师。如观看评议武琼老师执教的《黄河象》一课,第一次组织教师观摩,学习的主题是“课堂上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学习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实现”;第三次再看这节课,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实现课堂向课外的有机拓展”。这样,同一节课,研讨的话题不一样,教师在观摩时关注的重点也就各有侧重。许多老师为了写好评课稿,自觉查资料,相互探讨,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充电,开阔了眼界,促进了思考。

  二是充分用好《人民教育》、《湖北教育》等业务杂志载体,采用业务学习轮流主持制度,将业务学习引向深入。每月指定学习篇目,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困惑,自主确定学习主题,写好学习的反思体会,并在学校或教研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收获。这样做克服了业务学习盲目无效的现象。

  建好平台促研讨。中心教研组结合本乡镇教学的实际,积极为教师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每月编发一期《教研简讯》,向教师们传递最新的教改信息以及本镇教师撰写的各学科优秀案例、论文、说课及反思文章等。同时,利用网络创办了“教学沙龙”QQ群,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中交流互动,及时沟通信息。为帮助教师解决使用新课程教材中的困惑及问题,中心教研组长改变以往下校听课高高在上的“我评你听”,而是先与讲课教师一道研讨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教案。在课后评课时,先由上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大家在一起进行深层次的研讨。中心教研组长真正融入了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伙伴。

  对新上岗、新调入教师,中心教研组更是集中精力,跟踪听课评课。马良镇小学新调入的李老师,对60多人的大班教学极不适应,几次偷偷掉眼泪。中心教研组配合学校对她进行了3个星期的跟踪备课、听评课指导。具体到一节课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设计提问,如何设计练习,一步一步地与李老师交流,逐个环节抓落实,直到她的教学工作走入正轨。

  抓好衔接保质量。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调研,中心教研组发现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各自存在的普遍问题,狠抓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磨合。主要从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互动研讨入手,强化三条措施搞好沟通。一是组织各小学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到中学课堂中听课,研究中学教师是如何抓课堂落实的,并组织部分中学骨干教师交流提高课堂实效的经验。各小学再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二是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评课。小学开展活动,抽调部分中学骨干教师观摩学习,反思评课;中学开展活动,组织小学教师参观学习,增强沟通,并以此为突破口,缩短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之间的差距。三是实行“先学后教”、“兵教兵”的做法,提倡中小学教师落实“堂堂清”。中小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取得了显著实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推动了全镇学校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系湖北省保康县马良中心学校、保康县教育局)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1期)
17#
发表于 2011-10-17 19:18:12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01:25 , Processed in 0.0711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