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ISA为何关注阅读素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2:25:23 | 只看该作者
PISA测验因素



  PISA研究报告强调,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阅读素养性别差异的因素都不是绝对的。教育者在考虑这些性别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将这种差异过度夸大。


  PISA测验认为,离学生最近的是个人的生活,然后是学校生活、工作以及闲暇时的活动;距离学生最远的是科学内容,它包括了抽象的证明、数字的概括以及空间的模型等等。因而,当设计评价任务时,PISA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真实问题的关联上,这种关联应该涉及参与者的实际经历和实践、来自真实世界中具体的实践和经验的联系。



  PISA的测试题不仅是对名篇名作或者科普文章的分析理解,而且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应用。阅读内容有报税单、货物收据及说明书、智力问答、报纸新闻报告和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等,以充分考验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PISA阅读测评的形式非常灵活,做起来也非常有趣,有别于我们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



  PISA的研究报告指出,总体来讲,男生的阅读广度不如女生,在涉及日常生活甚广的PISA测验中,男生存在劣势。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上海、法国、德国和日本,男生的阅读多样性要大于女生。所以,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阅读素养的男女生性别差异因素都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条件下、针对不同的个体,其影响因素可能差异非常大。



  在考虑这些差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PISA测验的学生年龄是15岁,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发展阶段,其心理还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此,我们不能将现有的性别差异结果无限推广。而且,这种差异结果也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个体。在重视阅读的性别差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男生和女生发展阶段中的共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2:26:38 | 只看该作者
桥梁书是一个伪命题吗

 作者:王林 

  国内第一套在封面上明确标着“桥梁书”的童书,当属广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我爱阅读”系列丛书,这套翻译自法国巴亚的图书,在欧洲也是按照分级阅读的概念,分成了红、黄、蓝3个难度级别。



  童书市场需要创造力



  短短两年时间,桥梁书似乎已经成为童书出版领域的新热点。到童书市场上看看,标有“桥梁书”字样的书虽不至于泛滥,但蔚为可观。于是,有人说桥梁书有泡沫,有人说桥梁书缺乏学理依据。



  中国的童书市场总不缺乏这样的“冷眼观察者”或“理性思考者”。当任何一个新的出版热点出现时(或许还没有出现时),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想象:这一定是在炒作,一定是出版社在愚弄读者。因为这些新的概念(其实可能只在中国还是新概念而已),如近几年童书出版中比较热门的图画书、分级阅读等超出了他们阅读经验的范围,让他们感到不安,所以,他们总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让一些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的读者作出否定判断。例如,当大家讨论图画书的作用时,他会说我小时侯没读过图画书不也挺好的吗?当大家讨论分级阅读时,他会说我5岁就开始读《红楼梦》,怎么解释?这样的言论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略加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以个体替代整体、以特殊替代普遍。



  桥梁书已经很热了吗?有一次,我给家长作讲座时,顺带提及桥梁书。演讲结束后,有一位妈妈来问:“请问您刚才提到的‘桥梁书’,是不是讲如何修桥的书?为什么小孩子都要读这些书?”从这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可以看出,桥梁书可能只在小圈子里有一些讨论,出版上有一些数量,大众其实对其知之甚少。我常说,中国童书市场最大的下滑不是码洋而是创造力,中国童书市场最大的“敌人”不是新话题而是粗制滥造的书。去书店里看看或者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吧,看看《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有多少个版本?去一般的家庭看看书架上的书吧,有几本是真正值得孩子阅读的?再看看已经出版的制作精美的桥梁书吧,哪一本拿出来不比一些烂书强?所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吹童书市场上的一些新鲜事物(图画书、桥梁书、分级阅读等),是因为我们的童书市场需要这样的创造力,哪怕这些新概念来自国外,哪怕有些炒作、泡沫和参差不齐。“水至清则无鱼”,不要低估读者的判断力,泡沫就让市场去消解吧。



  从图到文的平稳过渡



  桥梁书来自欧美一些阅读和阅读研究的大国。英文的桥梁书是从简易读本开始,直到章节书,再往上可以衔接系列书。在《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中,专门有一个针对5—7岁年龄段的推荐,其实就是桥梁书。不可否认,桥梁书刚开始并不是有理论指导的出版物,而是来自小读者的需求。经典桥梁书《小熊》的编辑灵感,来自于哈波柯林斯出版公司的编辑厄休拉经常听图书管理员说,不少孩子去借书时常常会说:“这书我能自己读!”于是,她萌生了要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编一套图书的想法。慢慢地,这类书在市场上被读者认可后,才越来越成为编辑的自觉,到后来分类越来越细化,有些出版社在简易读本中就会分出四五个不同的级数,跨越的年龄大约从学龄前到三四年级,以知名度最高的哈波柯林斯公司出版的“我会读”系列为例,第一级的适读年龄正是学龄前到一年级。



  桥梁书概念的提出,既是童书出版观念的创新,也是呵护儿童阅读能力的表现。过去的童书出版常常只有题材概念,如儿歌、童话、儿童小说等;或者只有时间概念,如年度最佳儿童文学选、新时期儿童文学选等;或者只有作家的概念,如某一位作家的作品集等。在所有这些角度中,最缺乏的是阅读理念和读者年龄的概念。例如,儿童的阅读是如何起步的?他要经历怎样的阅读历程?儿童在每个年龄段阅读的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很少有人研究,书店童书柜台的摆放也常常是按体裁来分类。桥梁书正是看到了孩子们在迈“坎”时的困难,作为特定的读物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图像阅读过渡到文字阅读,对很多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引导孩子成为成熟的阅读者



  桥梁书不只是书籍文图比例发生变化,还意味着阅读方式的变化。如果说图画书主要是亲子共读的话,桥梁书则要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独立阅读后才能大量阅读,直到成为成熟的阅读者。这个时期的小读者,多多少少也认识了一些字,但还不能自动化地一见即知,阅读的流畅度也大受影响。根据调查,很多孩子就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放弃了阅读(读教材不算在内)。这时候,桥梁书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例如,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桥梁书“小妖怪童话”系列,每本书约有4000字,从整个版式看,每页图占了2/3的篇幅,文字有40—100字。对5-7岁的孩子而言,阅读之后会有一种“我也能读一本书了”的自信。



  当然,不是所有的小读者都需要桥梁书,儿童的阅读有速度和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可是,对于阅读研究者而言,要思考的恰好是这些“读困生”的问题。因为造就一个成功的阅读者,就是为教育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一个会阅读的孩子,总能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成长。而对于一个不会阅读的孩子,再多的教育弥补措施都收效甚微。很多桥梁书都是经典之作,例如“花袜子彩乌鸦成长故事”系列就在全球畅销了14年,顽皮的花袜子也已经成为很多孩子最喜欢的角色。所以,退一步讲,即使不从桥梁书的角度,这些图书本身也是值得孩子阅读的好书。



  目前桥梁书仍然是引进版居多,但本土原创也已经不少,而且品质很好。例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桥梁书开心读——方素珍系列”,海燕出版社的“我爱阅读”桥梁书系列。我认为,桥梁书的编辑一方面要有清晰的编辑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更关注学理。毕竟,我们还缺乏对桥梁书的一些关键要素,如文字、词汇难度、句型结构的基础研究。等到桥梁书成为成人口中的常见词语时,这个类型的童书才算真正成熟。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儿童阅读研究者 王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2:28:44 | 只看该作者
从PISA看中国上海学生阅读素养
 作者:罗阳佳   











  

  ■《上海教育》记者 罗阳佳



  去年岁末,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试并且成绩排名“全球第一”的消息甫一放出,立马占居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贯被西方人看作只会死读书的中国学生居然能在一次国际性的素质能力测试中取得最佳成绩,这让全世界深感震惊。



  PISA2009测试结果的公布,在掀起“中国热”、引来海外教育界集体“围观”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成功案例——“上海经验”的同时,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学生阅读素养问题的关注、审视和思考。



  潜在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低



  缺乏汲取大量信息资源的能力,不太会读图、读表等非连续性文本,不善于自己选择、判断、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这些都与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偏少有一定关系。



  上海学生在PISA2009中表现出色,阅读素养的平均成绩在参加的全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而且成绩分布差距小,在许多指标上都占有优势,由此可以推断,上海学生具备较好的阅读素养。但是在高分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足。



  PISA2009将文本认知方式分为“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方面。测试发现,上海学生在认知方式各方面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均位居第一,但是在访问和检索上比较薄弱。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组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汲取大量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习惯了由老师提供现成的材料”。



  根据形式来划分,文本可以分为小说、散文等连续性和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性两种,测试反映出上海学生比较善于阅读连续性文本,但不太会读图、读表,而图表是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项目组分析认为,这是由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机会偏少所致。



  上海学生在学习策略运用中,概括、理解和记忆策略接近或高于OECD平均值,但自我调控策略低于平均值。这说明学生还不善于自己选择、判断、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



  PISA将学生阅读素养分为7个精熟度等级,最高级为6级,OECD认为达到6级的学生将来在知识社会可胜任领袖级任务,达到5级的学生被看作明日潜在的世界级知识工人。上海总体水平占有优势,17%的学生达到5级,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达到6级水平的学生仅占2.4%,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具有创新和决策水平的阅读素养高段竞争力上并没有很大优势。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2:29:18 | 只看该作者
世界性难题:男生不爱阅读



  撇开男生独立、自控能力的形成比较晚等生理因素,教育中的“失衡”与“偏心”,如教材所选文章中少有男生喜欢的题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男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令人担忧的是阅读成绩的性别差异。测试结果显示,上海男生阅读平均成绩比女生低40分,OECD平均值为男生比女生低39分。从各个分量表的表现来看,男生也普遍低于女生,上海有6.6%的男生阅读素养低于2级水平,而女生的该项比例只有1.6%。从全球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女生成绩高于男生,连多年来在PISA测试中排名高居榜首的芬兰,男生也比女生低55分。



  这是一个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的强烈关注。芬兰罗素高中校长阿里·霍卫宁(Ari Huovinen)在谈及对PISA测试结果的看法时说:“我担心的第一个问题是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巨大差别,女生的阅读素养明显优于男生,这是芬兰多年来始终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始终不能很好地解决。”



  为什么在同样的教育体系之下,接受同样的教育,男女生的阅读成绩差异如此之大?



  “这可能和男女生的成熟期相关,但既然这个现象在教育中具有普遍性,那么我们的教育体系肯定存在缺陷。”阿里认为。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助理谭轶斌一直比较关注PISA阅读素养测试。她认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理的差异。从大脑来看,有关语言机制的大脑功能,男女有别,女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语法能力要高于男生。从青春期来看,女生的青春期大约在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在16岁,可见,男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期比女生晚,独立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形成也比较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



  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失衡”和“偏心”。谭轶斌指出,学校的语文教材选的大多是散文、小说、诗歌等,其中少有男生喜欢的体育、军事、历史等题材,对男生缺乏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男生对阅读的兴趣。



  但学界对这一现象却有另一番解释。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邵志芳介绍,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学者普遍认同男女相似性大于相异性。他认为男女生的学习风格不太一样,女生是联系型的学习风格,男生是分隔型或者独立型的学习风格。比如,看同一本小说,女生会把自己放置到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觉得自己和小说里的人物有一定关联,而男生往往能置身于故事情节之外。



  显而易见,不能尊重和满足男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的教育方式,对男生阅读成绩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2003年启动了一项“为了所有人的性别和教育”的调查,调查报告里提供的一份PISA测试结果显示,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都胜过男孩。由此,报告提出,21世纪的基础教育更需要关注男孩的教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2:29:51 | 只看该作者
改变教育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与阅读成绩高度相关。若想缩小男女生的阅读差距,除了在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外,还应鼓励男女生进行合作学习,保证男女生都有发挥自己优势的舞台。



  从PISA对与阅读表现有关的因素分析来看,阅读兴趣与阅读成绩高度相关。“我们必须解决动机问题”,阿里所说的“动机”正是阅读兴趣。阿里感到,现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生了转变,许多年轻人将大部分空闲时间用于上网,而学校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加以引导,以维持他们对文学的热情。



  目前,许多学生迷恋上网浏览页面,满足于“浅阅读”,不少专家指出,缺乏深度的网络阅读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我们必须更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不要让男生只想着玩电子游戏!”阿里呼吁。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是怎样帮助男生爱上阅读,是一项需要人类社会并肩攻克的世界级课题。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建议,学校可开展阅读计划,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调整阅读时间、内容,研究男女生阅读的差异问题和改进办法。



  PISA2009分析发现,师生关系、语文课纪律风气、教师激发阅读参与的策略都与学生的阅读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上海的教师在很多方面都做得比OECD平均水平好,但是在“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向学生推荐一本书或某个作者的书”方面除外。项目组认为,这说明目前阅读教学的挑战性和延展性不够。而男生往往更喜欢参与有挑战性、能够开拓视野的阅读任务,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策略的欠缺可能是导致男生不爱阅读的因素之一。



  按照谭轶斌的主张,要拯救男孩的阅读危机,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需要下很大功夫进行调整。在教材中,要适当增加男生较感兴趣的各类题材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男生的行为要持宽容态度,多给男生表达的机会,多对男生的表现加以鼓励,让男女生进行合作学习,调动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减少单纯考查记忆性知识的题目,注意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保证男女生都有发挥自己优势的舞台。



  OECD在分析影响学生阅读表现的因素后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财务、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文化资源等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对学生阅读成绩有影响。这一点给家长们带来的启示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在家庭环境中适当进行趣味性阅读的引导。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浪潮,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国外在探索中的一些做法或许可资借鉴。德国实行了一项阅读促进计划,提出父母在孩子一岁、三岁和入学前应该分别在儿科医生和市立图书馆得到相应的儿童读物,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而日本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是开展“晨读”,这种做法正在不断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01 , Processed in 0.0639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