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读屏知常熟[转帖]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23:35 | 只看该作者
燕园
     坐落于城区辛峰巷的燕园为江南著名古典园林。首任台湾知府蒋元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初名“蒋园”。道光中蒋因培扩建,请晋陵戈裕良筑黄石假山“燕谷”于园中,“燕园(燕谷园)”之名乃著。后园为张鸿所得,又名“张园”。园中有黄石假山“燕谷”以及“三婵娟室”、“天际归舟”等十六处景点。     
     燕园坐落在常熟城区辛峰巷内,东邻炳灵公殿,南临辛峰巷,西为民居区,其北原有五弦河(已湮没)。该园原为清乾隆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建,园西即为蒋元枢从父旧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任福建台澎观察使兼学政的蒋元枢,渡海遇险,回常熟后,即在其从父旧宅东侧辟建园林,并供海神天妃于其中,名为蒋园。
     蒋元枢因其父亲蒋溥与祖父蒋廷锡均任过内阁大学士,家世豪富,筑园极其精良,如窗棂、栏槛等都用名贵的紫檀、楠木雕刻而成。
     此园后被其长子赌博输却。道光九年(1829年),为其族侄、泰安知县蒋因培(号伯生)出资购得,大加修葺增饰,并请戈裕良用本邑虞山黄石在园中部叠成假山一座,取名“燕谷”。燕谷如真山幽谷一般,巧夺天工且洞壑中有清澈的池水,园名于是大著,园亦因此更名“燕园”,又名“燕谷园”。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园为邑人、知县归子瑾购得。光绪年间,燕园重归蒋家,元枢玄孙鸿逵重得,其所著《吾好庐诗抄》中“园林逢旧主”是为实[img=http://www.csdq.net/admin/webedit/uploadfile/200611316556747.JPG]黄石假山 hspace=2[/img]指。
     时至晚清,燕园于1908年为曾任光绪朝外务部郎中张鸿购得,故又称张园,张鸿且自号“燕谷老人”。张氏著述多种,所撰反映晚清史实的文学名著《续孽海花》即在此园完成。
     建国后,燕园先后为市(县)公安局、文化馆、皮革厂等单位使用。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根据常熟城市总体规划,市皮革厂开始动迁其在该园所建的部份用房,并即由市基建局(1985年改为市建设委员会)主持组织园林处陆续进行修复,目前,已大部完成。
  燕园占地约四亩余,平面呈狭长形,南北长而东西较狭,布局独运匠心,空间组合划分灵活而富有变化,曲折得宜,别具一格。
     全园总体可划分为三区。入园门至东西横廊为一区,利用园西长廊和东西横廊前庭院中丛丛翠竹,掩隐其后园景色,使人产生空间幽邃、深莫能测之感。该区之东又巧辟小园一方,北为鸳鸯式四面厅“三婵娟室”,原有蒋因培题匾。张丰玉《瓶花庐诗词抄》中有关此园图题句云:“新竹幽而静,新柳娇且妍,新月一笑来,成此三婵娟,傲他林处士,独抱梅花眠”。道出此室名之由来。室前有荷花池,池水曲折逶迤。池旁假山耸立,怪石嶙峋,状如群猴汇集,奔、跳、卧、立,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别具情趣,因名“七十二石猴”。山间植白皮松一株,高达数丈,苍劲挺拔,虬枝曲屈,气势雄伟,是为珍品。由庭院而至山林池水,极尽空间转换变化之胜。山南置“童初仙馆”,馆内为书斋四间,布局顺应自然地形,由园东临池短廊与小桥导入,曲折幽静,饶有趣味。“三婵娟室”东侧为两层建筑“梦青莲花庵”,登小楼可远眺虞山风光。由东西横廊至“五芝堂”为第二区,五芝堂为昔日园主人迎会亲友之所,在堂前置“燕谷”假山一座,咫尺山林,石景奇特,引人入胜,而假山之东沿院墙又有以高低错落之廊道与修竹构成的“诗境”,引人遐想,兴味无穷。由此顺廊道可北入“赏诗阁”,出阁下山,可至名曰“天际归舟”的临水旱舫,人移景换,组合巧妙,使该区以“燕谷”为主体之园景,曲折多变,新意迭出,堪称佳绝。假山之西长廊逶迤,沿园西院墙贯通全园南北,直抵五芝堂,廊中部置半亭名“亻宁秋”。人在廊中游,园景犹如连续画卷,美不胜收。五芝堂后至园后门则为第三区,西为“冬荣老屋”,东侧小院,建有“一希瓦阁”、“十愿楼”,该区为园主人日常生活起居之处。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中记有:“蒋园,台湾知府蒋元枢构。后五十年,其族子蒋伯生得之,倩晋陵戈裕良叠石一堆,称燕谷,园名燕园”,“园甚小,而曲折得宜,结[img=http://www.csdq.net/admin/webedit/uploadfile/200611316616230.JPG]白皮松 hspace=2[/img]构有法,余每入城亦时寓也。”戈氏之前,叠山置洞,洞顶均用“石梁平顶法”构筑,即以条石架于两侧山石之上,以为洞顶承重维系,虽亦有佳妙之构,但终不免为陈套。至戈氏始创“钩带法”,将石拱桥构筑桥洞的原理,巧妙运用于堆叠假山洞壑上,为一大突破,由此,将叠山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述其与戈氏论及堆叠山洞不用条石易于倾颓时,“戈曰:‘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余始服其言。”加之,戈裕良堆叠燕谷时,以虞山为蓝本,纯用本山黄石为之,故极逼真,而又运石如笔,变化万端,山以大块石为骨,小石补缀,拼锒对缝,不假外力,且山石纹理、色彩,相接自然、和谐,复又于山南置涧水一泓,蜿流入洞,浑然一体,实有巧夺天工之妙,堪称开我国造园史上一代新风。故钱泳评及“其堆法尤胜于诸家”,而为后世园冶家高度赞赏。戈氏作品除燕谷外,尚有苏州环秀山庄、虎丘一榭园、扬州意园小盘谷、如皋文园、仪征朴园、江宁五松园等,今唯燕园与环秀山庄两处尚存,殊为珍贵。
     自北山磴道而上,山巅植树栽竹,宛若天生,就中原有“五针松”一株,高不寻丈,而虬枝曲屈,倍添情趣。据张鸿《燕谷漫兴》诗:“手植东来二尺松,十年已见万针浓”句,可知此五针松为张鸿出使日本时携回所植,惜已于1982年枯萎。今在原址重新补植。沿山向东攀行即达燕谷峰峦最高处——“引胜岩”,宛如置身虞山剑门,是为揽胜高潮。
     燕园自蒋元枢始建时,有“三婵娟室”、“童初仙馆”、“七十二石猴”等名构胜景。
     蒋因培增修燕园后,在其《乌目山房诗集》中题有:“钱松壶为余作燕园图十六帧,书此奉酬”。从此,乃有“燕园十六景”之美誉。但该诗集未具体谈及园景内容,今据张丰玉《瓶花庐诗词抄》中“题伯生丈燕园图”提到十四景,即:1.五芝堂;2.赏诗阁;3.三婵娟室;4.天际归舟;5.童初仙馆;6.诗境;7.燕谷;8.引胜岩;9.过云桥;10.梦青莲花庵;11.绿转廊;12.亻宁秋;13.冬荣老屋;14.竹里行厨。又据光绪《常昭合志稿》记载,燕园有一希瓦阁、十愿楼、诗境、梅屋诸名胜。此说和张丰玉所述对照除重复者外,加一希瓦阁、十愿楼即为十六景。
     燕园历史上为园主与文人雅集之地,“赏诗阁”中曾罗列朝野名流诗章,如清代名人阮元、郭鹿各、钱泳等吟赏唱和之作皆罗列其中,益使园林增色。昔园中有清人(佚名)集蒋因培诗句所撰楹联曰:“虬桥树合楼对峙;燕谷天开涧半弯。”书斋有蒋因培撰联:“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涉猎传记,不能为醇儒。”
      燕园花木景观丰富。园中除现有白皮松、广玉兰外,昔有桂树、辛夷、紫藤、修竹、梧桐、柳树等,池中植以荷花。晚清更有牡丹种植极盛,品类繁多。燕谷老人张鸿在其《蛮巢诗词稿》中,即有《燕园种牡丹》、《燕园牡丹藤花盛开和李敬舆韵》等诗记盛。本邑诗人杨无恙,曾有《谢张隐丈摘赠魏紫》诗,着意描绘了燕园内种植的“姚黄”、“魏紫”等牡丹珍品(惜后为日寇摧残以尽),可见名花珍木亦为此园之胜。
     燕园历史地位与价值的重要,国内著名园林专家来此考察研究后均予以高度赞赏。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著名建筑师童隽先生即曾专门考察过燕园,记述和评价于《江南园林志》一书,并附有部份照片及现场估测平面布局图。1958年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来常调研后所著《常熟园林》一文中,又对燕园布局详加分析研究,高度评价其造园艺术特色与成就,并附有详细测量的燕园布局平面图,可看出建国初燕园除赏诗阁、绿转廊、天际归舟旱船仅余遗址外,其余均保存较好。此后至1982年交由市基建局开始整修前的二十多年中,园中童初仙馆、梦青莲花庵、三婵娟室、佇秋、一希瓦阁、十愿楼、冬荣老屋等,有的因破损较重已被使用单位拆除,有的被后来工厂改建作他用,燕谷东部的部份假山亦被工厂拆去,余有门屋、西长廊、五芝堂尚存,破损较重。但该园主体即燕谷与“七十二石猴”两处假山保存尚好,艺术价值很高。全园格局保存尚完整。周围古建筑亦存有平面图与遗迹,也可修复。
      燕园此修复工程于1998年6月开始,依次按原样落地翻建了五芝堂与门屋(已均属结构危房);在原址重建了童初仙馆、梦青莲花庵;翻建三婵娟室前临池廊桥;整修“七十二石猴”湖石假山与山间小径,重建假山前环池叠石,并整修恢复新发现的西侧山洞;重建了燕谷过云桥东部假山,并整理了西部假山北侧山体;重建了赏诗阁及与之相通的绿转廊与诗境景点;重建了天际归舟旱船与船前水池;重建完成了东园墙、园内各类铺地与主次园路的铺装工作;落地翻建了南园墙与大门,并在大门上方嵌置拓自燕谷老人张鸿手迹的“燕园”砖刻门额。2000年7月竣工,燕园有五芝堂、赏诗阁、三婵娟室、天际归舟、童初仙馆、诗境、燕谷、引胜岩、过云桥、梦青莲花庵、绿转廊、佇秋等十二景修复。尚有一希瓦阁、十愿楼、冬荣老屋与竹里行厨景观,需待后园已迁工厂的车间拆除后再行修复,全园主体已基本恢复历史原貌,使昔日精巧绝妙的造园艺术风采重现。
燕园幽居杂咏
[清]蒋鸿逵
故园荷净绝尘埃,怪石玲珑布绿苔。
岭上云归千嶂合,池中月映一奁开。
风廊水榭如盘转,玉竹银藤费剪裁。
长夜纳凉惟小饮,樽前稚子共栽培。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25:38 | 只看该作者
常熟别称“琴川”新解
      常熟别称“琴川”的由来,常熟地方志上素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常熟城内古代有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河道,像古琴的七根弦,故常熟别称“琴川”;另一是因为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在常熟所筑的“梧桐园”,又名“鸣琴川”,故常熟别称为“琴川”。这两种说法似乎还没有考出“琴川”的得名之源。常熟之所以别称为琴川,义源应当在上古书典《论语》里。《论语·阳货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说言偃从孔子处受业结束之后,到武城(今山东省费县附近)去做县长。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听到城内处处是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就微笑着对言偃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意思是说治理这种小地方,用不着实施礼乐之教。言偃当即回答道:“以前我听您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礼乐,就会有仁义之心;老百姓学习礼乐,就容易听指挥。礼乐之教有用啊!”孔子听罢,就向身边的学生们说:“大家听着,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怪他杀鸡用牛刀,不过是同他开个玩笑罢了。”
      从《论语》的这个记述中,可以看到言偃因笃行孔子礼乐治人的教诲,深得孔子赞赏。古人有“誉人及乡”的风习,言偃既然是笃行礼乐之人,那么他的家乡常熟自然也是弦歌礼乐之乡了。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中的“川”,可训释为“大地”(如“一马平川”之类),“琴川”,就是琴声歌声遍布的大地。常熟人过去把家乡常熟称为“弦歌旧里”,就是这个意思。由此看来,“琴川”这个称呼是古人对常熟此一礼仪之域的赞美之词。
      常熟别称“琴川”与《论语》有关,这一点其实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南宋范成大就说过:“言偃,……尝为武城宰,孔子过之,闻弦歌声……。常熟,世传一名琴川,本弦歌之说教也。”(见《吴郡志》卷二十)。清初徐菘、张大纯所编《百城烟水》引张元桢《琴川杂咏》诗曰:“四科文学仰前贤,遗泽流风遍海壖。敢是弦歌分两地,至今犹复话琴川”,诗中以《论语》言偃“弦歌”古事暗托出了常熟别称琴川之由来。
      至于吴王夫差在常熟筑“鸣琴川”园,这似乎也与《论语》所载言偃弦歌事有关涉。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夫差为越王勾践所灭是公元前473年。孔子称赞言偃弦歌礼乐之事,可能在当时就传扬于诸侯各国之中,故吴王夫差对言偃这位孔子高足中唯一的南方人的家乡常熟特别看重,特以“鸣琴川”称谓其在常熟构筑的园林。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29:23 | 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30:37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33:24 | 只看该作者
常熟市博物馆
  常熟博物馆座落于风光旖旎的古城虞山东麓先贤仲雍、言子墓旁。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由一主二副三个展厅、文物库房、办公大楼及辅助用房等设施构成。于1997年9月28日正式开放,是一座集多年前的崧泽、良渚文化,下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类文物11000余件。基本以书画、陶瓷、玉器三大类为主,无论藏品数量及等级均在全国同级县市中名列前茅。其中书画有155件被载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良渚文化玉器、六朝青瓷以及明代官窑瓷器已接连入选国家举办的第二、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并被编为目录。近年来,国内已出版的《美术全集》、《良渚玉器》、《四王画集》、《吴昌硕书画集》《中国天文文物图录》、《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六朝艺术》等文物图集都收录有该馆藏品。荟萃馆藏书画印章精品的《常熟博物馆藏画集》、《常熟博物馆藏法书集》、《常熟博物馆藏印》等专辑已相继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该馆还十分注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宣传教育。自1991年成立筹建处来,其主办的学术季刊《常熟文博》已坚持出刊七年,侧重于地方历史的弘扬和文物知识的普及,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全馆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较大比例,大多数在保管、宣传、鉴定、考古、修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识和技能,近年来已累计在全国与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
  开放后的常熟博物馆,将在市政府、文化局的领导下,为促进常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服务。与此同时,将努力推出具有馆藏及地方特色的精品或各类单项藏品展,以密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交往。面向社会,开门办馆,弘扬名城历史文化,促进国内国际间友好合作和交流,扩大常熟知名度,将是常熟博物馆现在和将来责无旁贷的主要工作方针和任务。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34:12 | 只看该作者
常熟美术馆
  常熟美术馆于2004年10月动土建设,2005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总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其建筑形态极具当代时尚大气和江南传统建筑相互交融的文化特征。内设5个展厅,1个多功能报告厅和6个书画交流培训室,展线总长450米,馆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书法家作品1000余件。美术馆突出展示常熟书画创作成果,开展书画艺术交流活动,征集、收藏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适合青少年特点,开展书画艺术讲座和专题培训。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34:58 | 只看该作者
常熟市书画院
  常熟书画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虞山东南麓书台公园内,与梁代昭明太子读书台相邻,又与两朝帝师翁同龢幼时求学之地——游文书院为伴,这儿山环水合,幽静清邃,是一幢近千平米的典型的江南古建筑,特别适合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常熟书画院自创办二十年来,已形成一支常熟最高层次、最具实力的专业创作队伍,其中拥有一批象言恭达、翁承豪、姚新峰等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书画家。书画院内部配套齐全、结构完善,是常熟唯一的集创作、研究、交流、培养、服务于一体的书画专业单位。
  长期以来,常熟书画院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努力抓好创作和创收。在二十年的创业发展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打造精品意识、创造艺术环境、营造学术氛围、提升文化品位,强调专业性、创造性、出作品、出人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国内外已享有很大的影响。书画院有百余件作品在国家级的展览上展出和获奖,有数百件作品在全国性和省级的展览上展出获奖,入编多种大型画册。众多作品还分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港台地区展出。出版专著和画册二十余种。院内著名书画家还出访美国、日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学活动。为促进国际、国内的交流,书画院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来常熟讲学、研讨、交流、办展。同时在文化下乡和服务基层的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常熟书画院把“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作为办院的根本,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新世纪新常熟的一个专业艺术窗口,作为一个曾孕育了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虞山画派创始人王翚、两朝帝师翁同龢、书法家萧退庵、篆刻家赵古泥及近代书画家、美学家陆抑非、庞薰琹、宗白华、温肇桐等等诸多影响中国书画史、美术史发展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江南名城的后代,书画院在继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为书画作品、书画艺术思想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在建设新常熟、繁荣新常熟、打造文化常熟、书画常熟的品牌,创造更优美的艺术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35:44 | 只看该作者
  
常熟城市文明展览馆

  《历史巨变 世纪辉煌——常熟文明发展大观》展览面积为4200平方米,位于常熟市新世纪大道国际展览中心一层东侧。展览包括序厅、历史篇、城市篇和文化篇四大部分,整个展览运用了详实的资料、新颖的艺术手法、丰富的影视效果,生动地再现了常熟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和发展前景,是全面推介常熟的窗口、市情教育的学校和高品位的文化场所。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37:41 | 只看该作者
大义文学馆
 
江花诗词馆
王庄戏曲馆
 
谢桥书画艺术馆
 
何市围棋馆
徐市灯谜馆
 
白茆山歌馆
 
练塘戏迷俱乐部
命名表彰
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古里镇——白茆山歌
省级特色文化乡镇:谢桥——书画、董浜镇——徐市灯谜、虞山镇——古琴
省特色文化标兵:董浜镇——袁松麒
苏州市特色文化乡镇:虞山镇——板报、淼泉——书画、王庄——戏曲、何市——围棋、沙家浜——旅游文化
苏州市优秀业余团队:虞山镇——黑板报编写队、新港镇——江花诗社、古里——白茆山歌队、练塘——张桥戏迷俱乐部
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谢桥小学——陶艺、莫城小学——文学、珍门小学——国际象棋、碧溪中学——收藏、徐市中学——灯谜
国家级儿童文化园:何市中心小学
省级儿童文化园:虞山镇少年之家、董浜中心小学
苏州市儿童文化园:藕渠中心小学、浒浦中心小学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38:48 | 只看该作者
历 代 书 院
文学书院
  古代书院。元至顺二年(1331年)邑人曹善诚在常熟城内醋库桥东行春坊内建讲堂、斋舍,始设文学书院。明宣德九年(1434年),知县郭世南在县学西侧重建,改称学道书院。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邑人王叔杲选址虞山山麓改建,恢复旧名为文学书院。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知县耿橘扩建,更名为虞山书院。
虞山书院
  古代书院。前身为文学书院。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知县耿橘扩建,更名为虞山书院。构建弦歌楼,开凿墨井,修筑方塘,堂中镌先贤像,两庑镌贤哲像,规制倍昔。后屡废屡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仅存言子祠。
东湖书院
  古代书院。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令毁乡间祠庙,邑人钱仁夫将位于古里湖口村的道院三官堂改为社学,内设孔子像,延师授课,生徒日众。正德间又拓建,取名东湖书院。清末废。
亭林书院
清代书院。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创设。院址在今唐市镇河西街,东邻从善堂。顾炎武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侍母避兵乱,流寓唐市语濂泾。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母闻城为清兵所破,绝粮不食,卒于寓室,临终遗命毋出任。顾炎武奉母教,励节终身。移居唐市近十年间,创立书院,招收学子,讲授经史,一时从学者甚众,为当地培养了不少文人学士。书院与从善堂相通,民国期间曾作小学校址,“亭林书院”匾额一度悬挂屋梁间。建国后改作粮库,匾额亦毁。
养贤书院
  清代书院。原为养贤堂。康熙四年(1665年)由海防同知鲁超集资创建,院址在今城区学前街县学明伦堂旧址前。后教谕沈业率诸生修,清末废。
思文书院
  清代书院。康熙十六年(1677年)邑人集资购地,由粮储道迟日震创建。院址在今城区书院街西侧。因中祀迟公,亦称迟公书院。年久渐废。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周岱龄集捐银2000余元,以半数作修理费,并增建书厅;另半及田租、学租等作师生修膳之资,仍名思文书院,并在院墙勒“虞阳义学”四字。道光十九年废。咸丰十年(1860年)屋宇悉毁,基址犹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书院旧址建思文小学。
正修书院
  清代书院。康熙年间常熟知县黎龙若在支塘就祠屋改建而成。前身为正修社学,设在城区西门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康基田改为书院。据《正修书院记》碑文载:“院故有堂,前后各三楹。其西为斋舍,左右厢廊若干楹,增建门三楹,以廓其制。”书院有屋16间,捐学田120多亩。咸丰九年(1859年)增设义塾,次年尽毁。光绪六年(1880年),里人许垚集众捐资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按清廷所颁“壬寅学制”,改办正修蒙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称正修两等小学堂,前后历百余年。先后由顾镇、周昂、徐石渠、姚古愚出任山长(院长)。1948年春,支塘小学以书院旧址建成新校舍。1952年支塘中学(现为王淦昌中学)迁入,并建“正修亭”,将《正修书院记》碑石安置其中,加以保护。
游文书院
清代书院。雍正三年(1725年),粮储道杨本植始创。院址在今虞山南麓读书台公园西侧。乾隆二年(1737年)由姚孔钅丙延师掌教。后屡次重修增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书院改办常昭学堂,后改名常熟公立高等小学西校,宣统二年(1910年)停办。书院旧址现为石梅小学及原市图书馆古籍部。
  游文书院梅李书院清代书院。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昭文知县康基田改西香堂祠屋而建。院址在今梅李镇。初有屋16间,公捐田140多亩。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里人张景镒、陆淳熙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书院附设义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乡人张善康等发起将书院改为梅李初等小学堂,为梅李中心小学前身。

琴川课院
清代书院。乾隆年间昭文知县康基田建。院址在今城区方塔园西侧。初有屋18间,年久渐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
学爱精庐
清代书院。光绪六年(1880年),昭文知县陈康祺建。院址在今城区塔弄内。主要用于县试童生,兼聘院长专课古学。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并入常昭高等小学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00:43 , Processed in 0.1425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