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根教师”的成长路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6:59 | 只看该作者
想尽办法与专家对话 

方西河

想尽办法与专家对话



今年暑假,我有幸担任教育部组织的远程研修指导教师,参加研修的同事纷纷表示祝贺:“指导老师好,这可是专家级别呀,请多多指导我哟!”专家倒不敢当,不过,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的培养下,我的确在不断地成长。

你的成长体会主要是与专家对话。师范毕业,我分配到了家乡的一所农村小学,那里条件不好,难得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就无法与专家对话。于是我自费订阅《湖南教育》《小学教学》等报刊,利用阅读的方式与专家对话,由于效果好,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直到现在,我一直保持着自费订阅报刊的习惯。我订报刊也别人不同,只要收到的报纸,我都存起来,一年结束以后再进行装订,还贴上封皮,并且用斩骨刀裁好边(别的刀效果不好),让它们整整齐齐地,好随时翻阅。我家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就有一米多高,成为宝贵的财富。

随了订报刊外,我还买书。家里的条件不好,我常常去旧书店,像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工具书,还有《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我都是在那里买到的。买书最“牛”的时候是前两年。我被评为学校首届学者型教师,除了在升旗仪式上戴大红花表彰外,最大的奖励就是两年可以报销1200元的书籍费。对我来说,这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我利用外出听课的机会买书,还与一些出版社联系买书。买到好书后就认真地研读,像《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我两年时间读了近二十遍。现在,我还没有把这1200元的书籍看完。

我与专家对话的另一种方式是听讲座。在农村时,我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是带好笔记本,最大限度地把讲座内容记下来,回来之后再不断地温习。在我的记忆中,霍懋征、朱作仁、熊川武、肖川等专家的报告给我的启发很大。他们的思想启示着我,让我似乎触摸到了语文教学的皮毛。

如果能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远的专家我不可能有机会,我只能在岳阳找这样的专家了。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参加一个班的班会,他是特邀嘉宾,我是带我的一个学生参加),我结识了湖南省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真微先生。后来在长沙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作学术报告的正好就是他老人家。我们在宾馆交流,后来又在返回的火车的交流,再到后来,我就来到他的家里,向他老人请教。李先生对我非常好,除解开我的困惑外,还鼓励我多读文化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把我的随堂课《新型玻璃》实录加以指导,并撰写《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的》评论文章,一起发表在《湖南教育》2006年第3期。当年,我在这份刊物上稿四次。

现在,我又远程研修指导教师,与学员们一起参加研修,在那里,我又结识了刘良华等专家,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交流。我与专家对话的方式以的质的改变,走上了高科技的阳光大道。研修期间,我班的作业多次编入全国简报,我的文章三次被平台首页采用。

回顾二十年来的经历,我发现,我们都是在与专家对话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希望更多的朋友从中受到启示,像我一样不断成长。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9:39 | 只看该作者
一花引出百花开——我的教育写作故事

方西河


    教育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成长的最好见证。看着100多篇被各级刊物采用的文章,我不禁感慨万端。

在寂寞中前行

    1987年师范毕业走上讲台,我根本没有想过教育写作这一码事。那时正好流行打麻将,我不参与,而是报考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1991年代表全乡参加区“十佳”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我选的就是冷门写字课。按要求,参赛老师必须上交一篇教学论文,于是我便壮着胆子写下2000多字的书法教学的论文交上去——其实那也只是自己学习路上的一点体会,还根本没有开始指导学生写字。结果“十佳”没评上,论文却得了一个三等奖。虽然只是个三等奖,在我所在的乡却也是不错的成绩。于是,我倍受鼓舞,开始了我的教育写作生涯。

    之后,每年我都要参加区里举办的论文竞赛,连续夺得七个三等奖之后才获得一等奖。那时的同事大多在麻将桌上消磨课余时间,我便成了教育写作路上的“独行僧”。他们也知道我的爱好,从不拉我“下水”。平时发表一些“豆腐块”,他们也全不看在眼里,因为一场麻将下来,输赢也不在这一二十元间。

    我就这样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断地读着,不断地写着。随着课堂教学水平的逐渐提高,论文的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特别是1999年参加职称评定时,教育局出台新政策,我的这些小玩意竟给我加了十分——相当于增加了十年教龄,这才让人羡慕不已。我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

在讲座中推广

    2001年,我告别工作了14年的农村学校,来到城里最好的小学教书。这里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着更具挑战的课堂。凭着已有的基础,我快速地成长着。我的论文开始频频出现在省市级刊物上。2003年8月27日,我的《选用教辅莫入误区》还上了创办不久的《中国教师报》。更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我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15篇,其中有5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上。我开始引起领导与同事们的关注。

    2006年暑假,我参加市里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并担任班长。在班主任的提议下,我在班上做了《怎样撰写教研论文》的讲座,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实实在在的案例,用心积累的经验,让老师们感到写作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于是,课余有老师向我请教,还请我修改论文。经我修改,有3位老师的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后来,我还在全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做过讲座,也应邀到兄弟学校举办写作讲座。一时间,写作成为很多老师们的热闹话题,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创建中提升

    虽然全区有那么多热爱教育写作的老师,但是我身边的同事们行动却不是那样迅速。也难怪,她们大多是女同志,班额大,家务多,总觉得时间不够,也觉得自己不是写作的那块料。去年,我送完毕业班后任教三年级,在年级组评比确定组内特色时,我便提出创建全校第一个“学习型办公室”的口号,得到大家一致同意。我先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消除她们的畏惧感,再带领她们一起参加读书写作活动。去年9月,学校举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演讲比赛,任务落到我的头上。我撰写《治治语文教学的“近视病”》获二等奖,之后,我又向外投稿,结果在《语文报·教师版》11月25日头版头条发表。看到这样的一篇演讲稿成了国家级刊物的头版头条,大家佩服之余,也开始跃跃欲试了。我便趁热打铁,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写作。

    今年刚开学不久,我收到《湖南教育·上旬刊》编辑来信,说第四期的话题交锋栏目的话题是惩戒教育,希望我找几个老师和家长进行讨论。我把话题一宣布,就得到同事涂慧与张芸的响应。很快,她们的稿件交来了。两个月后,我们三位的稿件都被《湖南教育》采用。这下,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5月21日,我们办公室的全体老师参与新的话题讨论,终于实现了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预定目标。

    一花引出百花开,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在我的带动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在教育写作的路上,我不再是“独行僧”,而是有着无数的同路人。

载《中国教师报》2009年11月25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40:4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年报刊情

陈宏文 李永忠



    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方西河老师是个十足的书迷。一有空,他就会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看起来,天天如此。与他聊起读报的事,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我与报纸打交道已经有三十年了。”39岁的他一语惊人。他从书柜(其实是菜柜)拿出两张1979年《中国少年报》复印件,讲起54斤稻穗订报的故事。

1978年下学期,他读小学四年级。一天,老师组织大家订《中国少年报》,价钱是5毛4分钱一个学期。他很高兴,就找父母要钱,结果没有要到。那时家里穷,连吃都有困难,那有闲钱来订报?抵不过报纸的诱惑,他便自己想办法。那时正好秋收,放学后就给生产队拾稻穗,一共捡了20多斤,每斤一分钱,也有2毛多。他又从姐姐的稻穗钱中讨一点,终于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

“《岳阳晚报》创刊时,我正在岳阳师范读书。没想到十年后会与她结下难舍的情缘。”方老师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向《岳阳晚报》投稿是1996年3月4日,他把采写好的《老花镜的故事》送到编辑手上,没想到3月6日就发表了。没有关系同样能发表新闻,他终于明白“作品是最好的敲门砖”的道理。

正因为有这么“特殊”的第一次,他便着力打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每一次写稿,都在标题、导语和正文上反复修改。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注重培养新闻敏感。在地处远郊的郭镇中学教书时,由于新闻的“新”不是强项,于是就在“特”字上下功夫。像采访敬老院里的孤儿兄妹后,《众人铺成幸福路》全文发表在《岳阳晚报》1998年6月16日第三版,还编发在7月7月的《湖南日报》上。借着这晚报的“特”字功夫,《平等相待,痛爱有加》发表在《长沙晚报》上,《三十年乡村育人赢得桃李芬芳》发表在《湖南工人报》上。

晚报教他写新闻,还教他写论文。以前《岳阳晚报》教育版有“灯下笔谈”栏目,他的《赞美的艺术》《后进生更需要爱》就是发表在那里。现在他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教育论文100篇,还真要感谢这“灯下笔谈”呢!

除了自己写稿,他还指导学生写稿。《岳阳晚报》发表了他写的《女儿当上小记者》,还发表了《“加油”的故事》《我终于叫了一声“妈妈”》等6篇学生习作。他班成为全校发表习作最多的班,《岳阳晚报》功不可灭。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也要打广告。我的广告就是这几本剪贴本。”聊到如何让学生也爱上阅读时,方老师说出了这样有趣的话。原来,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结合起来,是方老师教学的特点之一。正是有了这样读报成长的经历,他便把学生发动起来,让他们也与报刊书籍交朋友。

每接手一个新班,方老师第一堂课不是上新课,而是上一堂题为“读书好玩”的阅读指导课。他把自己保存的报刊与书籍带到教室,分发给学生们,让学生认真地阅读,在读出味以后,再辅之以自己读报与成长的故事会,特别是那几百篇发表的文章摆在学生面前时,大家一个个兴奋不已,此后,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老师榜样的影响下,学生不爱读书那就成了怪事了。

载《岳阳晚报》2008年8月17日第二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15:25 , Processed in 0.0599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