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陪您走近当代教育家李希贵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7:14:31 | 只看该作者
李希贵访谈录

著名教育管理实践专家、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出书《学生第二》总结教育管理智慧。
对于李希贵,一位网友的描述充满了赞赏:
“在他的学校里,维修工人整天在学校找活干,并且和班级学生干部就维修费用‘讨价还价’;在他的学校里,任何工作做完之后,都要写‘工作后鉴’;在他的学校里,文件夹根据文件紧急程度的不同分红、黄、绿等颜色……”
李希贵在教育界也的确是因为他的善于管理而开始盛享其名的。从乡镇学校校长,到重点中学校长,再到教育局长,他的每一步似乎都走得格外成功。而支持他不断成功的是他头脑里装着的似乎无穷无尽的教育管理智慧。4月份,李希贵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这种教育管理智慧的阶段性总结——《学生第二》,顿时成了教育界的读书热点。
在现在的教育生态中管理何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寻找教育管理智慧?李希贵近日就一系列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自然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祝贺您。您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生第二》,据我们了解在市场上十分火爆。您为什么用《学生第二》作书名?
李希贵(以下简称李):这本书是我近年来管理随笔的一个结集,书中的文章大都从不同视角表达了我对教育或管理的理解,我试图与各位读者分享自己的心得。有些思维方式,如书中的“经营学校文化”、“在校园里创造市场”等,到现在还深刻地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学生第二”是其中一篇,这个题目其实是对教育管理者的一个提醒,说到底还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学生第一”的目标。
记:我们一直在说“以学生为中心”,您怎么想到让学生成了“第二”呢?
李:我曾经听过一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笑话,说是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的一个情境性题目是: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老师,还是该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我无法认定这件事的真实性,但是,我知道,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校长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以至于使他们战战兢兢地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理念”而失掉了自己。在一些学校里,看起来,他们是在直接服务于学生了,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但是,他们却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这个笑话,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也引发我们反思: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记:您是说我们一直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关注?
李: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有没有想一想,长年累月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的心情还好吗?他们的脸上还有微笑吗?
记:让教师微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李: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的。对校长来说,教师就是实现你教育理想的天使,只有当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时候,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这样做。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学校,给教师更多的是压力。不错,压力就是动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另一句话,叫做“没有压力不行,仅有压力不够”。对一个从事着塑造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而是仅仅来自于压力,这样的塑造其结果肯定是十分可怕的。
所以,我始终认为,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自然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记:您是说关注教师应是教育管理者的基础理念?
李:对。教师是教育管理者工作的第一对象,就像学生是教师的第一工作对象。
“当管理把人们的才华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时,才华就显示出不同的效益”
记:不只“学生第二”这样站在校长角度的发言,您在《学生第二》一书中,基本上都是在以一种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在发言,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管理的智慧,而且大部分是您实践过的。您认为管理在教育中应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地位?
李:关于“管理”有好多种说法,我比较喜欢把“管理”看作是通过组织才华与塑造才华,以实现团队愿景的过程。应该承认,教育系统是一个不缺才华的地方,而且一直以塑造才华为己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长期以来却在组织才华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我始终认为,管理的最高水平在企业,在公司,市场的力量练就了管理的才能,尽管教育与公司的目标不一样,但是,在组织才华上,却有许多共通的地方。所以,这些年来,我比较关注企业管理中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一些创新成果,通过吸收消化,运用到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也自以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对管理心存戒忌,总认为管理不是真正的学问,比较“虚”一点。其实,管理同样是一门了不起学问,而且,由于管理而带来的效益不是哪一门学科能够比得上的。当管理把人们的才华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时,才华就显示出不同的效益。
记:一个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对一个地方的教育实践影响有多大?
李:作为一位基层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被管理者心情舒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我深感责任重大。一项措施的出台,可能带来有效的教育,也可能带来许多表面文章。同样的事情做得多了,就必然形成一个地区的管理文化,最终成为大家的价值观。如果说,一个管理者始终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点都不过分。
记:在您的教育生涯中,您大部分时候担当的都是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色,而且有相当多的时间里您还是在最基层的教育管理岗位上工作。现在,有许多基层教育管理者对工作抱怨很多。您认为基层教育管理的最大困难在哪里?
李:现在基层遇到的困难很多,人事、经费、教育质量,等等,但是,最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还是责权利不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改革的旗号,不断掠夺学校的权力,却把责任全推给学校,学校成为一个具有无限责任和有限权力的公司。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法人地位受到侵犯。
记: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局面?李:有些地方,校长没有独立精神,整天被教育行政部门指挥得团团转,什么会议都要校长参加,什么检查都要进入学校,把学校变成了行政工作的附庸,实在是本末倒置。我们的教育官员必须清楚:教育部门因学校而存在,为学校服务是教育部门的本分。我们的管理应该回归本原,把学校当成一个法人,把本该具有的权力归还给学校。这样,校长和老师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他们应该干的事情。
我常常跟我的同事开玩笑说,既然我们在一些事情还不能给学校更多的帮助,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少给学校添乱。
“反思是成长的润滑剂,要想有效地反思,不读书是不可能的”
记:看了您的《学生第二》,感觉您的管理智慧似乎无处不在,也有网友在读了《学生第二》后评论说,您的管理到了孔子所推崇的“随心所欲”的状态。管理在您这里好像很简单?
李: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需要认真研究。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管理又特别简单。二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告诉我,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管理者首先要学会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如果你喜欢自由的话,那么你的管理对象也同样喜欢,所以,你在设计管理体制时,就不要以牺牲被管理者的自由为代价,否则,管理就会出问题。
记:您认为教育管理者应该怎样去寻找自己的教育管理智慧?或者说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智慧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李:我的管理实践固然是我成长的基础,但是,反思却是成长的润滑剂;再进一步说,要想有效地反思,不读书是不可能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经验大部分来自别人的书里,这些间接的经验帮助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的错误。
还有一个就是借鉴。我比较注意学习别人经验。每年我们都有一个“寻找制高点”的活动,各部门、各科室、各学校找准自己这个领域最先进的地区,不断工作多么忙,也要腾出一段时间去学习。所以,我们也特别感激曾经给我们帮助的人们。
当然,这些年我也特别关注国外教育同行的一些探索。每年我都要去美国待一段时间,沉下来思考一些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一次想不开,再一次,反复研究,终会有收获。我也感谢国内一些学者翻译了大量国外教育名著,成为我教育生命的营养。
记:在《学生第二》中,您有一篇专门的文章谈到了对您影响最大的几部书。您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哪些书不能不读?
李:作为一名老师,我还是主张多看一看陶行知的著作,最近教育科学出版社编了一本《陶行知名篇精选》,是一个很好的读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值得反复咀嚼;近年从日本翻译过来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原理》既通俗、又与当前我们的课程改革一脉相承;埃德蒙·金的《别国的学校与我们的学校》可以帮助我们与国际教育做一些比较,是一本可以开阔视野的通俗读本;我也很喜欢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只是很难找到好的译本。
记: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他们还应该有什么特别的阅读吗?
李:如果是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除上述的书籍外,还要认真读一些管理科学的书籍。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是必读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松下幸之助《经营人生的智慧》非常老道,而余世维的《赢在执行》及他的演讲录像片,十分有趣,全是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许多深刻的管理思想。
当然,如果有精力的话,还是要看一点哲学家的书,这有助于从本原上认识教育,认识生命,像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等,都是很好读、也是很容易让你产生联想的好书。
教育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不要以为新书内容就一定新,如果没有太多时间,还是少读末流书籍为好,因为,我们的时间毕竟有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18 , Processed in 0.0673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