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天红读书日记选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8:17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12月6日     周六   晴

继续读《富兰克林自传》。他说,我希望一生中,任何时候都能够不犯任何错误,因此,他为自己规定了十三条生活准则。人的成长,不能顺其自然,对自己更不能放任自流,这十三条,对任何人都有借鉴意义: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不是不饮酒);

二,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三,生活秩序。每样东西都应有一定的安放地点,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

四,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五,俭朴。用钱必须于人于己有益,换言之,切戒浪费;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一些有用的事;

七,诚恳。不欺骗人;

八,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又是你应尽的义务;

九,中庸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的处罚,你当容忍之;

十,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十一,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十二,贞洁。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不常举行房事,且戒房事过度;

十三,谦虚。效仿耶稣和苏格拉底。

摘录的目的为了效仿,尽管全面效仿很难,我也要选择自己急需克服的几点,努力去做。例如节制,沉默寡言,中庸适度,谦虚。

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8:44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12月19日   周五   阴




    读《庄子传》。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楚庄王之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读《庄子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人的生与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树立科学的生死观帮助很大。

    生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子百家中,对生死说得最透彻的就是庄周了。他认为,生是死的继续,死是生的开始,但很少有人洞悉其中的规律。人生天地间,就像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他还认为,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解开自己的加锁的束缚,毁坏自己的剑囊一样,魂魄走向哪里,形体就跟着走向哪里。因此,他夫人逝世时他非但不哭,还敲着瓦盆唱歌。当自己快要死了的时候,他的学生怕老师的尸体被老鹰吃掉,一致主张土葬。可是庄周不同意,他说:“在地上会被老鹰吃掉,在地下又会被蚂蚁吃掉,把我从老鹰那里抢过来给蚂蚁吃,你们不是太偏心了吗?”正因为庄子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的精神生活显得特别超脱,把世俗之事,视若敝屣(xi)。因此,他也就敢于向他所生活的社会里出现的种种黑暗进行无情的抨击、挑战,无所畏惧。由于这一点,他一生不被王公大臣所器重。

    对于死,恩格斯说得也很透彻,他说:“历史可以说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个,它不仅在战争中,而且在和平的经济发展时期中,都是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驰驱凯旋车的。人之出生就是死亡的开始,总是向着死亡之路前进的”。人生是艰难的,想得开,就无须有过多的慨叹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9:12 | 只看该作者
1987年1月3日      周六    晴

     我历来不把年节放在心上,包括生日(公历今天是我45岁生日)之类的事。我自认为是一个无神论者,几乎是凭良心生活处事,因此,对不起良心的事,我从来不做。

    读《光明日报》,在“我的书斋”专栏载浙江师范大学校长蒋枫的文章《“染尘斋”絮语》,有一段话代表了我的心意:“当我生活在这局促的书房里,每当能安静地在此室读书写作,我就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纷扰和烦恼。在这里,我看到了鲜花,也感到了阳光。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最充实、最富于希望的。我把这当做一种人生的追求”。我别无所求,尽量多读一些书,多写一点东西。

   读《巴金六十年文选》,巴金在致杨苡的信中写道:“人不该单靠情感生活,----把精神的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面,也是美丽的。”说得很好,人没有感情生活不行,单靠感情生活也不足取。

   读《寻常百姓》,作者韩东,小说写得不错,作品中的杜大平、二平、三平,都是平常百姓,活得很好。平常百姓,关键是平常。主人公说的几句话挺有意思:“什么是欢乐?适应环境就是欢乐;什么是幸福?掌握命运就是幸福;什么是满足?为所欲为就是满足。”“人是伟大的,伟大到无往而不胜。人是有无限的适应力的,人最大限度地掌握了自身命运,人能有意识的生活。”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39:39 | 只看该作者
1987年10月3日  周六   晴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对幸福的理解却千差万别。英国人詹姆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社会名流,曾从事过外交工作,他不是作家,但擅长诗文写作,在一篇题为《幸福者的特点》的文章中,他写道:“幸福的人知道活在世上,不是为了屈从别人的意志;他有正直的思想做他的盔甲,平凡的真理做他的行为准则;奴役的枷锁,不能使他屈服,富贵不能引诱他,贫贱不能威胁他;他不是田地的主人,但他是自己的主人,他一无所有,但他又拥有一切。”我在一些书中,可以找到使自己思想和心理得到平衡的支点,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

     重读《富兰克林自传》,对这本书我真是爱不释手,因为对我的启迪作用太大了,遗憾的是,买到这本书的时间晚了点。他在书中写道:“我希望我一生中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不犯任何错误,我要克服所有的缺点,不管他们由生具来的爱好或习惯,或是交友不慎引起的”;“正当我聚精会神地克服某一缺点时,出乎意料以外地另外一个缺点却冒出来了。习惯利用了一时的疏忽,理智有时又是癖好的敌手,后来,我终于断定,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德是与我们有利的,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加以培养。然后,我们才能希望我们的举止能够始终如一的正确。”人的成功,使得自己生命中转瞬即逝的片刻充满着知足和欢乐,因而显得生动活泼,而不是使它因愚蠢的急躁或懊恼而受到折磨。

   总结读《富兰克林自传》所受到的启迪,结合自己性格急躁,遇事压不住火的缺欠,今后在“制怒”二字上要下番功夫,按“制怒养身六法”要求,加强自己的修养:

     (一)不要自寻烦恼,应尽量避免无事生非的纠纷;劝解他人纠纷时,避免自己被卷入;

     (二)要学会让步,理智地让步不仅能表现自己的力量,还能引起他人的理解和同情;

     (三)要转移,当遇到生气的事又不能马上解决时,尽量快速离开,转移注意力,稳定自己的情绪;

     (四)要吐露,有气不要憋在肚子里,找知心朋友倾吐,藉以得到朋友的劝解和宽慰;

     (五)要冲淡,一旦发生令自己发火的事,尽快找点其他的事做,有意地来冲淡;

      (六)要宽心,遇烦心事时,尽量往宽处想,进行自我安慰。

      以上六条要牢记于心,尽力践行,坚决做到不躁不怒。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40:07 | 只看该作者
1987年12月29日   周三   晴

读冯牧纪念何其芳的文章。何其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职务。冯牧文章中有一段值得记录下来的话:“我认为,何其芳同志值得钦佩的品质,更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为人上,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善良的人,正直不阿的人。他是一个习惯于以自己的火去点燃旁人的火,以自己的心来发现旁人的心的人。他的热情、坦荡、平易而温和的性格,使他能够融洽和谐地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和他相处在一起的时刻,也总会感到一种热情、温暖、纯洁的气氛。他有时耽于幻想,有时对人又不免容易轻信,但在坚持真理的原则上,他有又是寸步不让的,有时甚至吵吵嚷嚷和疾言厉色的。”我喜欢这种人,我也有点这种性格。何其芳是一个级别很高的领导,想到我接触过的职位比何其芳低得多的某些领导,缺乏的正是何其芳同志的这种境界、道德情操和平易温和的作风。可惜,他们是不会读到这篇文章的,即使读到了也未必向何其芳学习,因为他们没有这么高的文化修养。

   为了保持乐观,美国纽约大学医学教授杰姆·洛卡德提出以下建议:“一,不要想着你身上的病,不要多分析你自己的感觉,以免自寻烦恼;二,对自己的工作要发生兴趣,善于适应新的工作,不要埋怨、不知足;三,养成一种业余爱好,陶冶性情,增添生活乐趣;四,要乐于与别人交往。孤独和不爱理人会导致忧郁和苦闷,对身体有害;五,当一件事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时,应就此罢休,不要苛求自己;六,当遇到一个人一生中都难避免的灾难和不幸时,要尽量克制自己,分散心思,不要在痛苦和悲哀中陷得太深;七,要经常学说幽默话,使你精神愉快;八,遇事不要犹豫不决,磨个没完,要当机立断,此外,一件事解决后,不要用心去想它。”这段话实在是金玉良言,我一定尽量去实践。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41:10 | 只看该作者
1989年8月29日     周二     晴

    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季羡林先生是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光明日报》刊登他写的一篇散文《室伏佑厚先生一家》,其中有一段很精彩:“一切事物几乎都如镜花,似水月,如轻梦,似白云,什么也抓不住。对待人生,我自认为态度是积极的,唯物的。我觉得,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用不着伤春,也用不着悲秋,谈老不必,嗟贫无由。将来有朝一日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也不会饮恨吞声。但是,如果能在一切都捉不住的情况下,能捉住哪怕是小小的一点东西,抓住一鳞半爪,我也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这种不怕死,不轻生的大彻大悟,值得我钦佩。

    读《潇洒风神》系写文学家、教育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的传记。其中对李叔同(弘一大师)为什么在生命最辉煌时期皈依佛门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教师,又是我信宗教的导师。----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容富贵,子孝孙慈,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种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上二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存在。他们不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这段话十分透彻地论述了弘一大师皈依佛门的原因,对自己的教育很深。我虽然没有上三层楼的想法,但要住到二楼,怀三楼的理智与意念。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41:41 | 只看该作者
1990年2月4日     周日   晴

     整日读书。作家卞祖芬发表在《十月》1990年1期上的小说《庐山女神》很有特点,读后难以忘怀。书中男主人公蒋一苇的思想颇有代表性,代表着一代知识分子。一苇取自宋朝文豪苏东坡的著名散文《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书中的女主人公邵葆真却是一个现代派,她剖析蒋一苇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十分透彻,我受到很大震动。她说蒋:“你入世很深,受的折磨很多,你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你又出不了世。出世要六根清净,你六根不清,功名利禄之心未死。你思想上崇尚佛老,可又下不了决心去当和尚道士。那就混世吧,与世沉浮吧,浑浑噩噩,随遇而安,也能过得舒心。可你赤子之心仍在,偏你又有抱负,有才华。混世与你无缘,要实现抱负,一展骥足,在目前的社会环境里,通过正常渠道,正常手段很难行得通。心狠手辣,狡猾奸诈,见风使舵,长袖善舞,你不具备条件,你不是个魔鬼,老实疙瘩一个,你玩世不恭,不会玩。你啊,入世太深,出世无根,混世无缘,玩事无策,天生一个悲剧人物。”这段话,我总觉得是针对我说的一样。这样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在少数,有一个适应过程。

   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从17岁开始就有出世的思想,一生茹素,清心寡欲。他的处世态度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他晚年的座右铭是:“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又说:“无我为大,有本不穷。”自己在修为中,应借鉴这些观点。一个人要活得与人不同处,这个不同处,才是真正的你。我已近天命之年,持己见而不改,这才是真正的我。八十岁高龄的老作家吴强说:“那就按照我的意志生活下去,比作违反我的意志的事情,要说真话,不说违反我内心真实的话。”这也是我的观点。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42:15 | 只看该作者
1991年6月18日     周二    阴转晴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全神贯注地读《弘一大师传》,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

    大师把五十年来反照功夫做十项总结,非常经典。

    第一,要学“虚心”。虚心并不是怯懦。

   第二,要学“慎独”。单人独处的时候,如对神明,只有在这时候,才能见到谁是百炼金身。

   第三,要学“宽厚”。在那种艺术待人的心情下,应该把自己当做释迦、孔子,善待每一个世人。

   第四,要学“吃亏”。不要计算你计算机上的一分一秒。上苍忌讳世人刻薄刁巧。老聃说“无道无亲,常佑善人”。

   第五,要学“寡言”。舌头是一口双锋的利剑,它一旦出了灾祸,一边伤自己,一边伤别人(弘一大师经常默坐终日,念佛自照,这是他的自省功夫)。

   第六,“不说人过”。管住自己的嘴,这与第五项异曲同工。是人最大、最浅薄的毛病,便是道人短长。

   第七,“不文过饰非”。不文,便是不狡辩弯曲。把过恶东推西诿地掩饰,实在不是大丈夫所为。

   第八,“不覆己过”。覆盖己过,隐忍不说,便是自欺欺人。六、七、八项,事实就是说明一件事——要光明磊落地做人。

  第九,“闻谤不辨”。弘一大师说,他三十年屡次经验,“息谤”靠的是“无辩”。,吃小亏不遭大祸。不过,平凡人,人骂他,谤他,只要弄到当事人耳朵里,总是满腹怒火,最后是彻底地洗刷一番。

   第十,“不嗔”(嗔,读chen:)。“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是“心贼”,除之不易。但是,学圣贤的人,为了不嗔,从此便修佛道,佛家要人们除“贪、嗔、痴”三毒。其实,贪、痴易去,嗔病难愈。

  这十条,总结得十分得要领。我如果早点知晓,就不会犯下那么多的罪错,特别是“寡言”,我是说得,说得太多了。

  我很早就想给自己订下几条戒律,一直没完成,今日,借弘一大师的法力,订出五款:

第一,要宽厚。不记恨,不嫉妒;第二,要寡言。不说长,不道短;第三,要超脱。轻利、轻名,重誉、重义;第四,要忍让。遇事退一步,大忍、小忍;第五,要勤奋。笔勤记,脑勤思,眼勤观。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42:55 | 只看该作者
1991年7月23日     周二       阴雨

  忽然想起,应将《金瓶梅词话》认认真真地重读一遍,故从第一回读起,读了四回 。大一时读过线装的删节本,早已忘却,重读,感觉不错,称之为警世、喻世之作不为过。书中的这首词挺有意思:

                                                柔软立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

                                                亏我些何碍,青史几场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巧安排,安分而今见再。

劝人安分守己,不要争强斗胜。书的开头写酒、色、财、气 的四首词也不错,读过对人有一定的启迪,说得很浅显,但又那么中肯。题为《四贪词》。

                                                                     酒

                                               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

                                               疏亲漫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尽是他。

                                              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实无差。

                                              失去万事皆因此,今后迎宾只待茶。

                                                                     色

                                              休爱绿鬓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

                                              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

                                              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

                                              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

                                                                     财

                                            钱帛金珠笼内收,若非公道少贪求。

                                            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

                                           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昼夜愁。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远忧。

                                                                    气

                                           莫使强梁逞技能,挥拳掠袖弄精神。

                                           一时怒发无名穴,到头忧煎祸及身。

                                            莫太过,免灾逆,劝君凡事放宽情。

                                           合撒手时须撒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酒色财气上有所节制,那么,这个社会该有多么温馨啊。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43:28 | 只看该作者
1991年8月12日  周一    晴

    《瞭望》37期载司马一勺撰写的《苏曼殊学诗锁记》。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古,学名玄瑛,曼殊是学佛时的法号。原籍广东香山。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他写过不少好诗,不乏佳句:“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尘埃”;“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苏曼殊与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交往颇深,他有一首诗《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契阔死生莫相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泪,纵有欢肠已似冰。”他与生于1880年的李叔同并称现代两大名僧。可惜的是他只活了35岁。陈独秀对他的评价是:“曼殊眼见,举世皆浊,厌世的心肠陡起,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作者司马一勺说曼殊的孤傲、忧愤的个性,使他走上了佯狂人世之途,他是清末民初的特定环境中出现的悲剧人物。

    《文汇读书周报》有一篇黄裳记宗白华的文章,写得很好。黄裳是  著名散文家、记者、藏书家、学者 ;宗白华 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年轻时写过不少抒情诗,颇负盛名,文中引了他的一首小诗:

                                                      生命的树上,   

                                                      凋了一支花,

                                                      谢落在我的怀里,

                                                      我轻轻地  压在心上 ,

                                                     她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

                                                     化成小诗一朵。

    写得多么美,美不胜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1:20 , Processed in 0.0916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