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昌实小徐莉老师文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3:56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







您为我的文字命名――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不断回味着这个命题,眼中噙着泪水、嘴角挂着个标准的微笑。从不把恐惧、愤怒、嫉妒、抑郁、紧张、焦虑、烦躁和怨恨变成文字,这是我书写的原则。因为文字是供人阅读的,而不良的情绪往往会传染。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悲悯,我总是努力使自己不论对人还是对事保持好微笑状态。即使是痛哭也常常对着镜子一面拭泪一面努力挤出个笑容,告诉自己不可以放任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是我的生活信念,所以不论面对怎样的人和际遇,我都能报之以微笑,真挚而诚恳。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所有的不好我都会慢慢消化,所有的好会令我不断感念。 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也许自己都不是很清晰,我只是微笑,不论自己是清醒着还是糊涂着。在看清自己的时候,隐约感到有点恐慌和狼狈,当然还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喜悦。

   另起一行
  很久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了,憧憬假期。做学生的时候也很想放假,可是假期中又会盼望开学。工作之后,假期里盼望的就是没有人打电话让我去学校加班,不用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培训班里魂不守舍,最好是不要开学。
  “事业”进行中,“闲暇”这个词离我们越来越远,也许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特别的多吧,有时真害怕时光流转之后,我们发现今天的“疯狂”忙碌其实十分可笑,但现实中的我们似乎都有些身不由己。那天从篇文章中读到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努力做一个研究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的“按摩师”;教师要有半个演讲家的口才……顿时生气起来,甩甩头,想把这噩梦缠身般的诸多要求忘记掉。很想去思考,可是脑子有时是停顿的,因为疲乏。
  刚参加工作,我声明因为身体原因必须在晚上九点前睡觉,年长的同事说:“看你能坚持多久?一个好老师没有在十一点前睡觉的。” 很快,不能熬夜的我就习惯了彻夜工作。记得准备成家的时候,母亲一再交代让我尽量晚些:“如此辛苦的工作,婚后日子会很难过。”任性如我,没有听话,于是现在经常被先生抱怨:“总以为找个老师做妻子,孩子就有了着落,现在才知道,不仅孩子没有着落,连家都没有着落了。”以前是母亲念叨:“睡吧,不要再做了。”后来这话母亲也不大说了。成家后婆婆念叨:“孩子,可不要太老实,他们不是把所有的事都让你一个人做了吧?” 所有的老师都这么忙吗?是我的家人们全部的疑问,我的回答常常不能令他们满意。以前忙碌一天常常报不出账来,后来开始记工作日记,翻开“账单”,还是觉得这样的忙碌连自己都不大理解。作为教师到底有多少工作是为了孩子们?
  如果有晚自习,晚上七点多才能到家里,将近12个小时都是在工作状态中。进了家门,人会放松些,窝在沙发里发呆或者看电视,家人的任何话语此时都没有兴趣回答。渐渐的,我发现我的推门而入会使原本嬉笑着的家人突然紧张起来,敏感的我为这份排斥而伤心。先生说:“是因为你常常地不理睬使大家都感到压抑,是你把不愉快带回了家。”这话想想也觉得有道理,大家都辛苦了一天,看着张冷漠的脸,谁不会生出厌烦呢?从此,我不敢在家里放松自己,试着另起一行,振作精神:下班后买菜做饭带孩子、兴致勃勃地说些家长里短……于是没有了真实的休息。
  这些日子婆婆病了,我将之作为改善家庭关系的契机。每天奔走在单位、家和医院之间,渴望得到理解。昨天看着他坐在那里看影碟,心里是很难受和恼火的,我知道他也很恼火,因为我恶劣的态度,而我的努力是他无法真正理解的:“工作尽可能推掉,把家和孩子照顾好就行了,找这么多事令大家和你一起不开心。”我是这个家里一切不快乐的根源吗?我觉得无法承受,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就等孩子睡了,再熬夜赶活儿吧。坐在计算机前,一边工作一边用文字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眼泪,明天我的笑容依然会很灿烂。
  
   我在努力
  成功是属于少数人的,而每个人都期待成功。这样的悖论让许多人痛苦,对于我是一种还算平和的心境。初中时在《我的理想》一文中,我写道:我的理想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安定的工作。班主任打了我的板子,说我这个人毫无上进心。看着同学们成名成家的理想,我觉得老师没有读懂我的好强与进取。我是很努力的人,并不聪明凌厉,这种暗暗使劲地方式取决于我的性格。我在内心里告诉自己要试图做得更好一些。
  “邮差”马龙退役了,看到报纸上的报导,看着编辑特意选用的一张“呆若木鸡”的照片,我有些伤感。记得在喜爱NBA的日子里我并不喜欢马龙,每次看到乔丹在关键时一举奠定胜局我一定欢呼雀跃,马龙阴郁的脸色,只让我觉得他更加讨厌。解说总是调侃和乔丹生在同一时代是球员的悲哀,而不识时务的马龙的努力总是显得很可笑。当乔丹时代终结的时候,他手指间满是总冠军的戒指,我和世人都非常喜欢英雄,喜欢乔丹。乔丹退役了,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寂静的,而马龙还在那里,那时我就在想马龙以如此高龄还坚守在NBA是不是太过执着了?2003年马龙换了老板,媒体说是为了能得到一枚总冠军戒指离开了他效力了18个赛季的盐湖城队而加盟昔日敌人洛杉矶湖人队,因为这个队在当赛季夺冠呼声最高。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是徒然的。在退役的今天,媒体评价41岁的马龙是NBA历史上最优秀的前锋,职业生涯以36928分在NBA排第二,两次夺得最有价值球员奖(MVP),但未获一枚总冠军戒指。
  “不是所有的记录都是可以打破的。”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满意的回报,努力只是让自己感觉更踏实。读到马龙的话,我为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注脚。
  可是我的目标是什么?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
  我容易激动,一听到精彩的报告、一看到真诚的文字就热血沸腾,常常因此夜不能寐。此时若有人愿意和我坦诚地交流、激烈地争论,我的眼睛会发亮。为这个,许多人都取笑过我,认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承认,我喜欢感性的人,虽然他们常常主观、矛盾,可是他们却最容易令我感受到生命和生活的美好。当我通过话语和文字读到一颗善感的心,我都会格外的珍视,立刻生出一种朋友间的信赖和托付。我也承认,对理性的人我心存畏惧,我知道冷静是一种智慧,但那样的缜密令我有些莫名的脊背发凉。
  “看你这热血沸腾状态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能保持几天?”面对这样的诘问我总是信心满满:“有些变化一旦发生,我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我。”可是回到纷繁的工作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中我很快就喘不过气来了。
  我最怕电话,总是从那里“飞来横祸”,依照我的经验,一件事刚理出个眉目,心中刚有些欣慰,更大“灾难”就已经不远了。接电话的人是第一责任人,好多莫名其妙的任务因为接个电话成为了分内事,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要命的是一个领导交代了任务,千辛万苦地做完了,另一个领导说这不是你分内的事。
  最可恶的是公章,一件事本就很简单,进出几趟还没批复好,因为负责人手里是没有章的,这种幽默也许只有让人苦笑的份了。第一次章在领导不在,不能盖章;第二次去领导签字了,可是章不在,签字但不生效;第三次章在了,领导联系不上,对字是不是领导签的表示怀疑;第四次终于都在了,一阵狂喜。为什么要认章而不是负责人签的字呢?难道是章来负责而不是人来负责吗?
  最可怕的事是“创建”,面对这个词才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虚弱无力和万般无奈。“创建……学校”、“创建……城市”、“创建……”……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这个词,我一定要认真地考证,因为“创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非常容易和弄虚作假混淆。当我们为某些条款无法实现而苦恼时,总有明白人醍醐灌顶――创建啊,一定要创造性地重建。一个“创建”经常弄得我们神经兮兮,同时有种因邀宠而生的自我轻贱。
  现实是灰色的,我的梦想常青。
  
   错误的选择?
  很不容易地安排好手里所有的工作打算好好听两节课,可是现在不得不在办公室等待领导,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心中有些失落。我没有官瘾,我也没有任何享受什么特权的愿望,所以行政工作对我不仅没有多少吸引力更多时候是一种心灵的折磨。之所以经过反复斗争再次走上这个位置,是因为我看中它能带给我更多学习的机会,我当然知道为此我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断在质疑自己,自己是不是丢掉了自己最看重的,是不是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昨天就专业的问题大家简短的一番对话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心,大家都很看重自己的专业,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学科角色,一个学科就像一个人际圈子,针扎水泼不进。我很羡慕他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那感觉一定很好。而我多出的一份懦弱让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我不想和大家自相残杀,区里给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于是我放弃了我曾经心爱的语文教学,放弃了我同样喜欢的社会课教学,如今我在学校课程自主开发领域独自跳舞,有作为却很落寞。这是个令人常想动摇的位置,在人事安排出问题的时候,我经常要去代语文或者其他,这使我的专业角色非常地模糊,从中我收获了平视学科的自信,但我失去的是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我总寄希望于别人替我着想,因为我自认总在替每个人着想,我悄悄期待着理解和回馈,可很多时候都是我独自伤心。没有人错,那么是我错了么?我很羡慕性格强势的人,要什么就很直接地去争取,和他们比,我承受了许多莫明的东西。我有这样的能力却没有这样的勇气,我不想因我的存在增加任何人的痛苦,竞争激烈得几近残酷了,机会有限,如果可能,我更希望大家都因为工作开心点。
  
   谁来帮助我
  今天是星期天,晚上七点走进本很熟悉的校园,心里毛毛的――害怕,这种恐惧取代了接电话以后的烦躁心情。放着邓丽君的歌,大声跟唱,独自在寂静的校园里便不再害怕了。
  H老师外出参加全国的赛课遇到了麻烦,他需要一份课堂实录,而录象在学校里。校长让我去教导处拿到碟子,做好课堂实录然后传真过去。叫来负责后勤的师傅开门,因为是吃着晚饭从家里出来的,这个班加得我俩都特别难受。
  连续加了一周的班,每天回家宝宝都睡了,公公和婆婆因为太累颇有微词,两个老的因为心情恶劣还彼此翻了脸。于是这两天忙着把家里的老老小小摆平,这样跑出来,前功尽弃。两个眼睛因为熬夜红得像兔子,毕竟做完眼睛的手术还不到三个月,心里也很担心自己的眼睛,但是也不好以此推辞工作,心里很希望有些温情的东西――谁来关心我呢?对生活和工作没有太多抱怨并不代表我傻。我问自己,加班的为什么是我呢?越想心里越难过。我经常被斥责:“人太老实,不懂得拒绝。”
  看完录象,做完实录,打印完毕那一刻,校长又打来电话,不需要这份课堂实录了。叹气,回家哄女儿睡觉。
  在我需要的时候希望也有人肯帮我。
  
   都不容易
  暖冬终于还是冷起来了,从上周五到现在,一天比一天冷,没有太阳晒的日子,我的女儿便不能出门。她好久都没有下楼了,心里觉得很愧疚。总想把一种轻松愉悦带给她,可惜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在梦境里。
  这两天我处理了一位一年级家长的投诉,虽然艰难但终于是圆满解决,我没有伤害到老师,尽了提醒之责。老师是有过错的,她不应该把自己所面对和承受的压力转嫁给孩子。不否认教师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压力,学校虽然没有用强硬的手段去施压,但是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教师,内心给自己施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不论这压力有多大,我们都应该理智和冷静,不能突破那道底线。孩子何其脆弱和无辜,教育尤其不能只有功利没有善良,老师一定要给孩子一点温情,不能放任自己成为一种黑色机制的始作俑者和卫道士。说这些我没有指责这位老师的意思,只有痛惜,和这位老师谈过,我因为她的恐惧而叹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教师的不容易。
  家长有过错,他为了达到目的在有些问题上撒了谎。但我也能体谅他的不容易――社会的竞争太激烈,每个家长自身都承担着生存的压力,同时孩子的未来也是他们的不可承受之重。不可预知的未来,是一条越走越窄的道路,光明和黑暗都只是一种想象。孩子的身体――医疗费都是自己负担的;孩子的前途――高挫败感的升学……有几人能很平静和理智的看待这一切呢?当家长觉得无助和焦虑的时候,当社会的舆论对此不仅不加引导,还从侧面进行扭曲的时候,家长必然会迁怒教师和学校,迁怒我们的教育。我们需要理解和认同――教育既不像某些人说得那么好,也不像某些人说得那么坏,平凡人平凡事,如此而已。
  目前比较现实的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给教师提供一定的渠道,帮助教师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常常尽提醒之责。我总认为人性本善,重要的是让恶念得以宣泄,让善念常常得到鼓励,晒晒太阳。有时真叫一念之差,但是回头或者弥补就非常痛苦和艰难了。当底线给突破了,为恶变成理所应当了,再治病就是病入膏肓时剜肉剔骨的痛了。同时主动寻求家长的理解和认同,把学校也看作家长的学校同样是当务之急。对家长进行引导,做些必要的解释,帮助家长拥有颗平和信赖的心面对孩子、教师和学校,一定不能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阻力。
  我们不可以因为一件事就放弃某个教师或某个家长。
  
   荣誉面前的失败者
  许多人都认为我应该发展得更好,我知道这个发展不够好是指我所获得的荣誉实在太少,我是个荣誉面前的失败者。
  荆棘做的桂冠戴在头上,戴着人是痛苦的,没有戴上的人也是痛苦的。这样的黑色动力系统到底是成全了人、引领了人,还是折磨和摧残着人呢?我是个荣誉面前的失败者,可以这样理解――我正通过斥责这套系统而为自己寻求心灵的安慰。但也正因为我是个失败者,我才可以这么坦然的控诉它,因为我从未从中获益。既然我没有既得的利益,那么我就不需要去维护它,把它砸烂我才快活呢。不是优秀青年教师就不能参评学科带头人,评完区级的还有市一级的,最后才有可能是特级教师。各个学科含金量也是差距很大,小学里以语文、数学为最高含金量,其他学科就只能自己看着美了。每次看到学校的数据统计,拥有某级别称号的教师人数占学校教师人数的比率,就会格外沮丧,我是那些失落的百分数。其实在其中的人也未必就开心了,上面还有无数阶层等着你去努力。我也梦想有幸成为特级教师,当看到《人民教育》上那期关于特级教师的讨论之后,这样的想法也动摇了。特级老师也在叫,日子不是人过的,好了是理所应当,出点错就有人说你还是个特级?
  人口众多,生存竞争就格外激烈,近乎残忍,再人为的扩大甄别功能,将一个群体无限分化,用阶层进行区别,让上面的人有优越感,让下面的人有压迫感,大家一起沉重、痛苦、挣扎,强烈的挫败感令每一个人都沮丧、紧张、不安。
  
  悚然后怕
  每次课前,想着这些在学校名声昭著的孩子们,我都有些紧张。大家回避唯恐不及,而我却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深表感激和庆幸,这是我少数几次关于自己个人发展方向主动表达的结果,我很珍惜。这个六年级有许多特殊,因为开班时师资和教室不够,一个年级只设四个班,学生数都超过了50人。他们一直是学校里最闹腾的年级。记得三年级时我在3班试教,因为组织活动气氛比较热烈,学生把桌子都掀翻了,当时校长在后面听课,弄得我难堪至极。二年级时我在2班代了一个月的语文兼班主任,记忆犹新。
  上他们的课,非常疲累,是一场勇气和智慧的较量。我对他们说得最多得是:“不要放弃思考。”他们只怕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虽然他们也觉得学得很辛苦,但有趣的是,对其他学科的相对负担较少,他们却表现出对其他学科的轻视和淡漠――上课时什么都不想干,说小话、玩东西非常普遍。我曾问,是觉得我的活动很没有意思吗?他们回答:“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你的课算好的了,我们感到很轻松愉快。你严厉一些,我们就会怕你了,上你的课纪律会好些。”作为教师我希望让孩子们敬畏,可我发现件可怕的事,要想让他们敬居然是先得让他们畏惧,这居然和我的教学设计是否有趣以及我的学识没有关系。
  
  
   承担
  公公婆婆去了欧洲,那是他们的梦想,我不想阻止。一年多以来,我的父母因为要带姐姐的孩子,没有帮助我带女儿,最艰难的日子一直是公公婆婆在分担。现在他们想抓住最后的机会,除了支持,我还能说什么。只好找姐姐商量,把父母腾出来半年,毕竟我的孩子小些,而且女儿是那种难养型的宝宝,很担心保姆亏待了她。
  父母在我这里只不到一周,父亲的脑梗塞就又犯了,因为是第二次中风,我们都觉得很绝望,可能他今后的日子都要缠绵病榻无法自理了。安顿他住院后,我被满心的内疚折磨着,作为女儿让父母受累本就不心安,这样的结果更让我觉得我是个罪人。父亲住院当晚,女儿就开始发烧,带孩子看完病,为了明天能奔走在医院学校之间,不得不把发高烧的女儿送到亲戚那里。从出生起,每个夜晚女儿都是哭闹不休,要抱着走,一直期望能好好睡一会儿。突然孩子不在身边了,没有她的彻夜哭闹,晚上却依然无法睡眠。每每想起女儿在别人家里正哭闹着,心里就一阵阵发堵,痛彻心肺,坐起来大声地喘气,觉得窒息。很想女儿,可怜她一定也想我们吧,为了她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我按照亲戚要求很少去看她。不认同亲戚的做法,却为了孩子不想去斗争。
  一段很糟糕的生活状况,令我感到不堪重负,过去了,很多痛苦也随之淡忘了,回想起来真算不了什么。


   等待流星划过天际
  明夜有流星雨,我很想很想看。孩提时就知道对着流星许愿,愿望一定能实现。还知道流星划过天空的时间非常短暂,能抓住这短暂的人非常幸运。我从没有看见过流星。即使是狮子座流星雨光临地球称多少年不遇的那次,我也没有看到。其实之前我如今日般兴奋了好久,可是在我激动地提出要去看流星雨的时候,家人均冷漠地表示没有丝毫的兴趣。虽然非常非常地失望,但是我知道如果提出在下半夜一个人去旷野看流星,是向全家下挑战书,我宁可放弃。生活实在是件很实在很具体的事情,我没有权利强迫全家人去爱那漫天飘飞的星光,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和喜欢的东西,我不仅理解而且接受。那夜我从睡梦中突然惊醒,悄悄站在窗前往外张望,失落但不怨怼,这是我的选择――宁静的生活。我不想有争执,我的心已经很累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7:41 | 只看该作者
是“忙”还是“累”




  曾经问一个同伴,你认为自己真的很忙吗?她诧异地说:“难道你觉得还不够累?谁敢说自己不忙?让校长明天再安排点事给你做如何?”我赶紧打住这不合时宜的问话,转而自己想想得了。  
  如果我说教师不忙,一定有许多的砖头砸过来,可是作个横向的比较,看看不同职业之间、回望不同历史时期、比较中外教育现状,我们都会发现,目前国内教师的工作量都不算是最高的。教师职业倦怠具有一定普遍性,并不是现在特别突出。我看到的,教师更多是“心累”,因为太“累”,所以抱怨太“忙”。用我的鄙薄姑妄分析之:  
  职业愿景的缺失使教师失去动力。  
  职业愿景的缺失我已经在《清醒的疼痛》中提到,便不赘述。职业愿景的缺失是教师工作流于应付的原因之一,此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与程序,使得工作内容更加的有序,工作方法更加有效。”便十分被动,失去激励机制的教师会选择放弃主动权。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常常抱怨,害怕改变。而工资晋级和评选先进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教师跟随评选标准而不断“改进”自己工作的时候,加剧了教师自主意识的缺失。  
  巨大的反差使教师困惑。  
  学生的人身安全目前是学校最大的心病,教师最大的心理阴影。进了校门,学生一切意外伤害都由学校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费用,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以后,学校并没有充足的经费来应付这类开支,那么对学生安全事故的敏感是病态的:不春游、不秋游、减少外出游戏,课间教师值勤站岗……同时,随着社会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一切的焦灼变为对教师更为严苛的要求。而伴随着高责任的是低尊重。现在教师的社会形象不佳,舆论焦点一个是教育收费,一个是师德败坏。义务教育阶段收费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财政不堪重负,教师的工资水平仍旧很低,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运转没有经费支持和投入……于是学校在义务之名下的收费替经济落后教育投入不足背了黑锅。钱是教师揣兜里了吗?这些钱到哪里去了?这值得追问。黑锅背了,社会对教育便失去了理解和信心,一片指责声中,教师要无私奉献是最响亮的尖叫,可是谁有权利说祭坛上被封堵上嘴巴的祭礼是不道德的呢?媒体对教师的报道处在一个很恐怖的怪圈里,优秀的近乎神化的,为了学生可以不计一切,不求回报地去爱、去宽容、去奉献,不赚些眼泪就不是好老师。这样的定位只会让公众认为他们所遇到的平凡人、普通人都是妖魔。我并不是要去干涉新闻自由,妨害新闻的真实性,但是我只求报道的真实性和人性――教师需要的和一切正常人一样:渴望真实的尊重和欣赏。而这些鲜少。  
  缺乏合理规划的恶劣生态使教师痛苦。  
  那天一个老师问我在忙什么?我说我在整理资料。她说,学校已经有许多教师提出要成立一个资料组,专门负责整理资料,应对各色检查。她建议这些人最好什么工作都不安排,专心把这项困扰全校教师的问题解决好。我苦笑,权当笑话。校长们、教师们总感叹:这样复印来誊写去的东西有价值吗?我苦笑,谁都知道没价值的事居然就是我们的工作,做好既累也不甘心,做不好觉得不安惶恐,也累,厌倦便越发的强烈。这样的应付多了,教师渐渐分不清那些是该应付的,哪些是不该应付的了。班额问题目前也是教师最痛苦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教师拒绝新观点、新理论最主要的理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一个班二十多个孩子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使让每个孩子充分地被关注成为可能。而实际上许多学校的班额数已经大得有些惊人,连控制都很难,奢谈互动、交流。教师编制是一个困扰校长和教师的大问题,几乎所有学校都超编,所以教师每年都要接受考评,实行末尾淘汰,可是居然总是缺人上课。反对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已经渐渐变成全面追求升学率。好笑地是向左的力量有多大,向右的力量就有多大。教师被撕扯得找不到北。譬如对学生成绩不允许排名公布。可是在保护学生的同时谁考虑过要保护教师?我也站出来呼吁,首先是行政管理部门不要给学校排名,这样校长才不会给教师排名,教师才可能真心实意地不给学生排名。如果调考成绩显示学校教学质量下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理应单独当面训诫。但不要把一个区域的分数帐单一样公布出来,使分数之间微小差距便是名次的悬殊,脸面的痛苦。校长才能对教师更心平气和一些,教师对学生才是真实的宽容。        
  “累”和“忙”不是一回事。许多问题存在着,不清晰,心便累了,心累了,干什么都忙乱。改变是一定的,即使仅仅是摇摆不也是在运动着吗?责任与良心之中我更看重的是良心。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9:12 | 只看该作者
教材、教师、学生及其他……

  


  谁在实在地、真诚地关注我们的孩子们?当我们奢谈教育、奢谈责任和良心时,我们心里真的有孩子们吗?我通常会在与教育有关的文字中去寻找,在与教育有关的人的眼神中去寻找,这其中哪怕有一点点对孩子真实的悲悯我都会觉得欣喜。我并不高尚,我过多地沉浸在自己的得失之中,沉浸在恐惧和不安之中,所以我常常把孩子们忘记了。当我无力地放任甚至迎合时,我受到里自己良心的折磨,我为自己感到悲哀。
  我是一名教师,我是教材的使用者,我也曾参与过教材的编写。当我一次次妥协,我只能质问:谁的眼里真的有孩子们?我的声音是空洞的。所以我从不等待教材的修订,与其这样不如靠自己,这是我感觉最实在最可靠的途径。
  奉上我的教材观:
  教材的局限:
  1、课程标准的局限
  课程标准面对的是全体(全中国)学生,它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共性,解决学生发展中共性的问题,因此他无法完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需求。
  2、编者的局限
  虽然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所编写,但是因为编者的个人经历(包括童年时接受教育的经历)和文化背景,每套教材都会有其明显的“编者特色”,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编写人员个人的价值取向,客观的说,每套教材都不可能100%完全、完美地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3、审定者的局限
  与编者的局限类似。他们一般具有教材通过与否的生杀大权,所以编者在编写中会有意无意的迎合审定者的需求。
  4、实施者自身的局限(不展开,教师都明白。)
  4.1实施者对教材理解有局限
  4.2实施者将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进行融合的方式有局限
  4.3实施时好的教材内容和好教学方式之间的取舍有局限
  教材的其他问题:
  1、教材的选定权在教育主管部门。
  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不展开,只说教材选定目前常常不具有连续性,教师使用中需要对此做出应对。
  2、教材的审定者是专家们。
  他们中有人缺少一线教育教学的经历,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停留在理论和规律层面,通过和教师、学生接触也会积累一些认识,但是间接经验为主。用他们所经历的教育来揣度学生的需求是他们最大的局限。
  3、学校和教师个体需要有对教材的选择权吗?
  教材选择最好是家长、教师、学校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和教材发行商之间的事情(可以很好的避免教材带来的腐败)。教师需要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家长需要能帮助学生发展的教材;学生需要形制皆美的教材。那么大家商量着决定吧。
  这样的教材观使我对教材有这样的认识:
  我这样使用教材:
  1、为学生呈现多元选择的可能性
  2、和学生一起讨论和预期各种选择背后可能的结果
  3、学生自主选择,倾听他们的想法
  4、肯定学生选择背后善意的成分
  4.1去矫情和虚伪
  4.2尽可能弥合课堂选择和生活选择的裂痕
  
  最后将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也算我的结语:“别的人,即便是诚心地期望研究和理解教育的人,如果不是长期置身于教师的生活之中,他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正在发生中的教育吗?他能够在这样的意义下感受到教育的本身吗?他的感受和天然地置身于教育之中的教师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他能够确信他在教育现场的出现没有使他原本想看到的教育本身发生改变吗?长期参与,可能使一位研究者更接近教育本身,但无论怎样,都不会像一位教师那样直接。”――摘自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30:09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的“小学教师的乌托邦道路”



  从香港弄到一套小学教材和教师用书,看过以后最大的感慨是把老师当“人”而不是当“神”。在教师用书上,教材编写的意图做了非常详尽的说明,所有问题都有简单、明确、统一的答案。诸如“我们居住在地球的----上。”横线上红字注明“地壳/表面”。哪里要用配套的“工作纸”,哪里要用配套的资源“互动电子教材”都一一写清,我笑,连白痴拿着都可以立即去上课。
  看过一所日本小学的教学工作计划,清楚具体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一天的每一课的教育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规定。还认真看了一位日本教师的教学计划(类似教案),也是具体得很,而这些都必须在开学前就完成(我们一般都是边上课边备课)。我问,定这么细能做到吗?万一有变化怎么办?答曰:严格执行,几乎不能做任何的调整和改变,增加减少都不允许。再问:定这么细很辛苦吧?答曰:每个学期都差不多,变化不大,所以做习惯了会觉得很容易。
  这其中可以分离出这样几个优点:
  1、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操作性增加。
  2、工作计划性强,避免了盲目和随意,教师的工作状态比较稳定,变化不大,确定性增加。
  对应的可能的缺点是:
  1、教师缺少创造性,可能会影响工作的主动性。
  2、不够灵活,无法适应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
  如果我们效仿可能收获的好处是什么?
  1、教师不会在课堂上犯所谓的低级错误,避免出现教师对自身的过分置疑。(我个人认为教师可以犯任何错误,即使再低级的知识性错误也是正常的。)
  2、避免教师角色频繁转换和教师工作随意性过大带来的职业倦怠。
  
  我一直期待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更多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并认为这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一条思路。联想到刘老师《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乌托邦道路》一文,便想拉杂着说说我的乌托邦。
  首先要表明立场――我认为身小学教师工作的纷繁具体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出改变的,就好象幼儿园以保育为首,而保教次之的道理一样。让小学老师拿思想这样的要求过高了,即使有教师能做到,也应看作是超额完成任务。说到这里诸君一定认为我是个“愚民”政策的拥护者,甘愿小学教师永远处在被奴役的地位。实际上,只有定位低一点,小学老师才可能真正能有比较恰当的自我评价和认知,一个一生勤恳工作没太多想法和创造的小学教师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尊重。
  目前在小学,最糟糕的是知识传承的任务被无限夸大了,实际上从个人体验来说,我认为这个人生阶段更主要的任务是好性情和好习惯的渐成。和一个身心健康、行为举止优雅从容的老师亲密相处就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生活最理想的状态,令每个教师有教育家的眼界、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教学手段方法这些都是很奢侈的,如果用教师轻松快乐的生活去换便有些得不偿失。小学教师更需要工作上的轻松感,人生的幸福感,然后用快乐和善意去感染熏陶孩子们,悉心培养孩子们的品性。
  我的乌托邦:
  1、甩掉“道德”的大帽子,教师需要被当成“人”――真实的人:会生气、会出错、会生病、会有各种小毛病……而这些和道德没有关系。
  2、每个班的学生少一点,再少一点。尽财政最大的能力多养活些老师,让每个班的学生人数控制在20左右。
  3、小学知识传承的任务轻一些,再轻一些。目前的课程标准仍太难了,因此教师把知识的学习还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真正需要关注的孩子本身却被忽视了。
  4、教师不分三、六、九等,只有“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阶层(这样我都有些嫌多)。真正做到师师平等,少些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为名义的各种竞赛、评比,让学校内的人际生态好一些。让教师享受没有职业远景的宁静和欢乐,让教师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同于对家长付出真实的理解、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之后的情感认同和尊重。
  5、教师应具有对上级和主管部门听课、检查说“不”的权利。如果这太理想化,起码教师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没有征得本人同意的听课行为。教师对任何令自己和孩子不愉快的检查和参观可以坦然拉上班级的窗帘。
  6、教师可以安心请病假,不会因为身体原因担心被人事制度末尾淘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32:45 | 只看该作者
向潦草告别




  对自己的服饰品位一向是不自信的。我从不逛街,衣服都是直接到姐姐衣橱里淘,要不来就付钱买。我们这里有新娘子不穿旧衣服的习俗,婚礼前一天,在妈妈、姐姐的看护下用了两个小时,在商场里一口气把所有需要的衣服都买齐了。因为标准简单:只要合身,价格比较贵就行。我边试装边威胁:“快点快点,累死了,再蘑菇我可是不奉陪了。”营业员“昏”掉一大片,一溜小跑帮我快速换装。朋友说你能花三个月画幅工笔,却不愿花三个小时逛街买衣服,真是白做回女人了,一点都不懂得享受购物和穿新衣的乐趣。我承认,这方面我比较白痴。
  每次上公开课都有专门的“班子”为我打点服饰。曾有同事说,你上课我们放心,我们就问问你穿什么。于是我不得不带上所有“还可以”的衣服,在学校里一件件一套套试给他们看,不行就被勒令或者押解去买。那情形很丢脸也很尴尬,但我的确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穿上演出服,我就不敢再吃东西了。不知道为什么,吃东西时总是能在身上留下点“纪念”。精心侍侯着我的演出服,心中是无比愤恨的,到底是衣服打扮我还是我成了衣服的奴隶?!
  我衣服少,衣橱里很清净,从不为挑选衣服花时间和气力,因为没有挑的余地。一个季节就那么换洗的两、三套,同事说有时你穿得也不难看,就是老是那几件穿来穿去的,看烦了。对于只能干洗的衣服,我都不将之当衣服看,整个就是一“祖宗”,只能供奉着,谁有空去把它送洗衣店去啊,还要记得去取,干脆放衣橱里看得了。因此,太贵的衣服我不大愿意买,三下两下,不是这里挂了丝,就是那里弄了些怎么也洗不掉的污渍。洗衣粉的广告都是骗人的,洗不掉就是洗不掉。鞋子一般只买黑的,没有搭配的烦恼。一个季节最多三双,换季就扔掉,不是浪费,是破了。再好的鞋子也耐不住我天天穿啊,何况天天还东跑西颠的。
  服饰不当常令我感到尴尬。明知道要出门办事,却经常缺根弦地穿了身太休闲的便装,那双黑乎乎没有后跟的休闲鞋虽然穿着舒服,但总令人感觉怪异,留下无数邋遢的恶劣第一印象。在办公室里,整日难免迎来送往(不要误会),一不小心被人从头到脚打量,我就羞愤不已。都快三十岁的女人了,还被称做“潦草女孩”,真是可怕!装嫩发嗲?恶心死了。要改改,不能总这样放任自己。
  率性不等于潦草,这一点一定要澄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33:49 | 只看该作者
对自己的期许





  (一)高贵
  傅聪先生曾在武汉举行钢琴音乐会,之前我心动了一下,因为曾读过《傅雷家书》。终究没有去,虽然湖北剧院距离我家非常之近。我的痼疾――只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听我喜欢的音乐,享受宁静。后来从报章得知,音乐会氛围不佳,老先生多次起身抗议听众的无礼,心中怅然。我相信那样激烈的做法是源自先生对音乐的虔敬,同时对于傅雷先生一次次在家书中嘱咐儿子为人行事的准则有了新的“明白”。
  如果留心每封家书的日期,不难想象先生在怎样的身心痛苦之中无一字颓废、抱怨、憎恨地为儿子指引人生。“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后代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来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的清明平静的面貌,决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决不让眼泪把它沾湿。”当我读到傅雷先生专为儿子译的这段话,就断定傅雷先生也具有这样高贵、沉着的灵魂。虽然这种高贵以血亲为前提,但我不仅认可“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更认可朱梅馥女士在家书中对儿子说的:“孩子,像你爸爸这样无微不至的教导,真是罕有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遇到这样一个为自己指明方向的人,智慧、真挚、无私。所以我对自己的第一个期许便是拥有高贵而沉着的灵魂。其二,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具有傅雷先生的智慧和真挚,并将之无私地给予我的女儿和学生们。
  
  (二)浅近
  居然读不懂中文?!因此所有读不懂的文字都令我惧怕。其实只要有足够的兴趣和耐性令自己去啃这些“骨头”,大不了就用更加广泛的阅读和字典来对付那些乏味的说辞。多数时候道理往往浅近,可有些笔者偏喜欢将思想提炼至玄妙,这当然是一种境界,但同时也是一种可怕的傲气。只要察觉作者有故弄玄虚的嫌疑,我会因反感而生排斥,缺少真诚的文字为我所弃。还有个毛病,不喜欢读译著。语言是个很微妙的东西,认同周先生说的:作者提供文字,读者赋予意义。而译著往往被赋予了太多新的意义,对这些仿佛被咀嚼过的文字,总难亲近。英语又不好,没有能力读原著,实在很矛盾。傅雷的作品是个意外。读过《傅雷家书》,对先生有份固执的好感。于是连文字的浅近也成了我阅读译著的一把标尺,我从文字间读到先生的灵魂,感觉那些话就是先生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我期望自己的文字也是浅近的,既不“结网”亦不“断丝”,只尽力轻柔地用美好的字句述说真实、真诚和真挚的情怀。
  
  (三)周正
  ”为人当率真,治学当严谨。“这便是我眼中的周正。先生的译稿一律非常齐整,字如其人,可知其为人的“认真”。
  
  (四)不顺从
  人秀:
  尽管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是在我们家里搜出的,百口莫辩,可是我们至死也不承认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系寄存箱内理出之物)。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因为你是梅馥的胞兄,因为我们别无至亲骨肉,善后事只能委托你了。如你以立场关系不便接受,则请向上级或法院请示后再行处理。
  委托数事如下: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故老母剩余遗款,由人秀处理。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
  六、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存单一纸六百元,请交还。
  七、姑傅仪寄存之联义山庄墓地收据一纸,此次经过红卫兵搜查后遍觅不见,很抱歉。
  八、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由的同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
  九、三姐朱纯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亦被一并充公,请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贰只(三楼)暂时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将来待公家启封后由你代领。尚有家具数件,问周菊娣便知。
  十、旧自用奥米茄自动手表一只,又旧男手表一只,本拟给敏儿与XXX,但恐怕妨碍他们的政治立场,故请人秀自由处理。
  十一、现钞53.30元,作我们火葬费。
  十二、楼上宋家借用之家具,由陈叔陶按单收回。
  十三、自有家具,上你处理。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便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 梅馥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当看到美好的东西在眼前化为尘烟,我突然对这世界绝望起来。读傅雷的遗书,看着他冷静地安排好自己身后的“琐碎”事务,携妻子“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脆弱如我居然没有流泪。我只会默念“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摘自傅雷为《约翰克里斯朵夫》作的译者序)
  这是先生对自己生命彻底负责,为尊严而战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我”把美好撕碎,你心痛吗?如果“我”不用这么残忍的方式,你可知这世间的残忍对“我”的伤害?觉悟吧,如果你尚有向往美好的本性。
  读着遗书我感伤而欣慰――最坏人们还有选择这种独特“自由”的权利,还保留着用死亡反抗所有人的权利,这是神出自对人类的悲悯而赋予人的权利吧。想想这个,我便能继续微笑着面对一切伤害和疼痛。活着就是不顺从,为了那份高贵,决不苟且,甚至可以慨然赴死。您说这是玉之坚冷或玉之温润呢?
    
  (五)不同的视野
  通过文字我走进傅雷,从中获取了我期许的高贵、平易、周正和不顺从。写到这里,所有的人都会明了我对先生之敬爱。但若换个视野,便会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傅雷家教甚严,据说“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儿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就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往墙上撞。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受到摧残,也使傅聪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刺激。”这样的恐怖如果单看起来不知要被怎样的诟病,而我的好感很固执。爱不应被简单的指责,我肯定先生是个平常的父亲,他有他的局限。一个人在我们心里很美好,并不需要去刻意掩藏其他我们认为不美好的东西。一个人在我们心里很卑劣,也不应该抹杀他的一切。人存在过,我们便真的要诚恳地心存敬畏。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34:54 | 只看该作者
我视“有些”论文如垃圾





  《读者》上有文《我视论文如垃圾》,读后抚掌大笑,够狂妄!我并没有贬损论文的意思,只是站在一个小学教师的立场,发现有人对谁都可以写论文,谁都必须写论文提出质疑而称快。因为做教育科研等于写论文,于是许多教师视教育科研为畏途,我为之无奈。一定有什么不对劲了,是什么呢?一刀切的莫名其妙吧。
  常有老师向我抱怨需要挤篇论文出来应付学期结束的“要求”或者用之作为敲门砖,因为论文获奖、发表之后才能有业绩。常有老师网上下载论文之后忘记了换名字,灰色的幽默。不是真实的需求造就了说假话、空话、废话。既然如此,何苦伤心耗神浪费纸?有个念头,起码对于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让他们写论文实在是有些“残忍”,不如让他们写些“有趣”而生动的真实故事。姑且称之“我写(说)我的故事”,把日常教育教学中印象深刻的片段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
    1、学会说自己懂的话
    2、学会说真话
    3、学会用一颗“有心”的心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4、培植教师的敏感度
  也许还有更多的好处,但其中学着说真话我看是最重要的。这总比写那些连自己都不忍卒读的垃圾论文有用吧。反正也是得不了奖的,等到能写会写想写,再去写那些经济文章混取点晋级资本,这样的要求对青年教师也许更人道。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36:49 | 只看该作者
提前到来的圣诞节


  这个学期接了个很皮的班,男生比女生多十几个。好动、容易激动、逆反心理还特别强。三年级了,好几个孩子上课还坐不住,一不留神某某就会满教室晃悠。Z会边举手边一直跳一直跳,嘴里嚷嚷“我!我!我!”,点起来答问,连我问什么都没闹清。女生大多野蛮,急了伸手就给某男生一巴掌或一拳头。和他们斗智斗勇了三个月,学期结末我得到的高评价是:“徐老师有点怪,但是我们喜欢。”追问一句:“我哪里怪了?”他们答不出来。而我给他们的最高评价是:“有心有肺有情义。”
  上月的某次课前,我提前到三年级办公室和他们的班主任聊闲天,班上一小姑娘在办公室门口张望,她试图引起我的注意。我看见了,却偏不理她。说他们好多次,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掖着藏着自己难受,我还会说“自找”。她看我没理她的意思,只好硬着头皮喊“报告”。进了办公室,班主任老师问:“有事吗?”她不敢答话,支吾着对我说:“徐老师,上课了,我们都等着您呢?”“我没听到铃声啊?”虽然嘴巴上辩解着,我还是慌张地迅速起身往教室跑,难不成学校的广播系统又出毛病了?一进教室门,我傻眼了,教室里静悄悄的,课本、笔盒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角上,大家坐得笔直笔直地看向我。他们班从来没有这么“齐整”地做好课前准备迎接过我。
  “怎么了?今天可有点不对劲啊?”我警惕起来。
  “老师,其实还没有打上课铃。上节课您批评我们‘没心没肺’,每次上课乱糟糟,您都不想再组织我们开展活动了。今天我们课间不休息,提前把课前准备做好了请您来看……”
  “不会吧,太夸张了……”我松了口气,因为惊喜开心地大笑起来。
  “徐老师,是您说如果我们还这么不听话下学期就不教我们了。”那个“请愿”的小姑娘得意地撒娇起来。
  我嘿嘿地笑:“那是你们逼的。”
  我突然感慨起来,并决心放任自己的感慨:“太感动了,这节课我不想上了,我们先聊聊天吧。”我的话音没落,教室里一片欢呼。
  “安静!今天聊天的话题需要很静很静,能给我5分钟吗?不允许任何‘动静’打断我的美好情绪!”我非常诚恳而正经地说。教室里真的安静了下来,并漫溢开一种浓浓的情谊。
  “送给大家一个故事,故事的主题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体会’……”
  故事说完以后,孩子们眼睛都亮晶晶的,对这样的效果我很满意。继续笑着说:“有话就说出来,也许你有感受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没关系,那就对我对自己笑一笑。”我深吸口气:“没什么说的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那天的课上得很温馨,充满了温情的味道,可上的哪部分内容我却忘记了,实在是课前的“意外”刺激太强,削弱了我的记忆力。
  后来一次的课他们想故技重施,课前又来叫我去,被我一眼识破,强烈要求打铃上课,并表示绝不再提前进教室,劝他们该玩的时间也不要坐教室里。无奈中,那些小东西又想出“心思”,某次上课时来了个礼物轰炸,以提前给我过圣诞的名义,打断我的课,往讲台上放了一大堆圣诞卡和小手工,理由是“爱需要表达”,我回复“我很会体会。”
  为这个提前到来的圣诞我开心了许久,认真地把他们的卡片和纸片收到我的记录本里,记录下他们的“用心”。我在班上展示了我的“用心”,并宣布:“老师发现你们有心有肺有情义。”孩子们大笑。
  他们还是很皮,但是我们之间已经有了情谊。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38:59 | 只看该作者
新年计划之――读和写





  喜欢写日记,开朗如我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确切地说是不善于准确和精致地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文字是我的朋友,我常常让它站在我的对面,以达到一种自我观照和平衡的效果。谁愿意相信一个笑声朗朗的人原来很沉郁呢?大笑之后必然沮丧,只有文字客观而宁静。
  喜欢读书,因常常为自己的空洞贫乏而恐慌。怀揣着书,是为了在书中寻找热情、真诚、共情还有就是种踏实感。书不会出卖我,不会丢弃我,他们和文字一样是我的朋友。在孤单难过的时候,我选择聆听感召。
  对读和写的沉溺让我警惕自己是否有自恋倾向,于是我约束自己,少读少写,最好是傻瓜一样不读不写了。减掉情绪化的阅读和写作,写些“经济”文章,读些令人“上进”的专业书便好。这样严刻的自我要求让我一段日子里什么都不读不写了,心里却是难受的,直到发觉自己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我才又有了不再约束自己的理由。
  为人生还是为艺术实在是个问题,为自己一时之快还是为了自己长远的“利益”也是个问题。新的一年中我决心不去想这些了,放任自己,让自己率性地读和写,看看自己会疯魔成什么样子?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40:01 | 只看该作者
课堂选择和生活选择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材第三单元我爱我们班这部分内容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东东的孩子跑得非常慢,但是他很想参加运动会,为集体争光,让不让东东参加运动会呢?不让他去,他会伤心;让他去会影响班级的团体成绩。课堂上我们假设东东是大家的同学,请同学们作一个选择。
  记得有一次课上,同学们读完东东的故事,发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出于爱同学让东东参加,另一种是出于爱集体不让东东参加。我分别统计了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人数后,开始同学间的自由辩论。在自由发言中,这个班的孩子绝对多数都说愿意给东东一个机会,让东东参加运动会,即使他使班集体得不到第一也不埋怨他。这时,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大声对我喊:“徐老师,那些说要东东去的同学都在撒谎,他们才不会让东东去参加运动会呢!”这个冷不丁冒出来的声音让我和全体同学都愣了,我先回过味来,笑着问他:“小江,你是说大家都不会让东东参加运动会是吗?”他点点头,脸一下涨得通红。同学们不乐意了,他们很有默契地齐刷刷给了最后一排的小江许多白眼,用很不友好的目光看着他。短暂沉默之后,同学们纷纷抗议:“不,我们真心愿意给东东一个机会!”教室里一下开了锅。看着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小江含着眼泪说:“老师,他们说假话,其实他们心里都不是这样想的。”他的声音湮没在孩子们的抗议声中,还没等我做出反应,他又大声喊起来:“那么你们为什么不让我去参加运动会呢?”当他在教室里痛哭时,教室里静了一小会儿,接下来是更加汹涌的抗议浪潮:“没有,我们没有不让他去。”
  这个故事来自台湾的国语教材,放在这里,并不是道是非判断题,让不让东东参加运动会不是问题的关键,不设标准答案,面对这个两难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只要本着从“爱”出发将心比心处理这件事就行。可是我明显感觉到教学中孩子们自发地想统一出一个答案,这让我有些意外。
  当同学们激动的情绪渐渐平息之后,我就小江参加运动会的事做了个小小调查,我发现小江的确没有撒谎,这次运动会,虽然小江努力争取了,但是大家就是不同意让跑得很慢的小江参加,这本就让小江非常失望,而这节课的讨论正好深深刺痛了他,他不平则鸣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一下子发现很多问题:为什么孩子们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对东东和小江产生截然相反的态度呢?为什么明明小江指出了问题,招来的是大家的反感和抗议呢?为什么孩子们明知道自己态度不一致,被指出后还要不停辩解?他们到底意识到自己的前后行为的矛盾没有?对这个矛盾他们自己怎么看?
  课堂上,我没有批评孩子们,因为我不想进一步强化同学们和小江之间的对立,我笑着说:“这样好吗?下学期的运动会如果小江仍坚持参加,请这些决定给东东机会的同学也能投小江一票,行吗?”在孩子们还算响亮的应承声中,这个环节很快过去了,因为有了这个突发事件,我更加着力于通过故事续编引导孩子们:为集体争光有很多途径,要发挥自己的所长。可是后半节课,我分明看到小江眼中的不平没有减少。
  在仔细分析审视这个突发事件之后,我由衷感激小江,他提醒了我:故事再怎么假设都不是孩子的真实生活,故事中的选择不一定就是孩子生活中的选择。孩子们在处理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时候,有时就是双重标准。而我曾以为,让孩子们假设东东是自己的同学就是在让孩子们处理自己的事,看来我错了。
  感激小江,正是小江的抗议,使现实与理想在孩子们心里有了一次真正的交锋,回想起课堂上孩子们的尴尬、孩子们的反感,我觉得这次的课真正引起了他们的不安与震动,而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是有益的。如果把学生比作一朵花,那么每朵花都是与众不同的,这是一种个性美,但身处集体之中,还有和谐美的问题。我不能忽视孩子们的共性问题的同时,我也不应忽视小江的个体问题,如何指导他在集体中快乐的生活接纳这次的不公平呢?于是我和小江进行了个别交谈,帮他进行自我的解脱。
  课上完了,可是震撼和思考仍伴随着我,由这个小插曲,我想到很多。你看,在提供两难选择的案例时,我们以为给了孩子们最恰当的价值引导,可是我发现,孩子们早已经习惯唯一的答案,并习惯通过揣摩教师的需要,找到这个唯一的答案。他们在努力地迎合老师,迎合一种标准,他们由一种近乎本能的东西支配着,我清晰地感到了这种东西带给我的压力。看来需要要反思的不止是我。
  我不想因为我的品德与社会课而造就出更多人格分裂的孩子,因此我一贯强调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对于出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要持好奇心耐心倾听,不轻易说“错”;老师不能因为观点不同批评同学;不同的观点如果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值得鼓励。我要让每个孩子知道,老师足够真诚坦白,能听进他们的“真言”;老师不说假话、空话,不斥责他们的观点。但愿我以我的真诚,能走进每个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22 , Processed in 0.0635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