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南通市小学语文教师暑期培训资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21:29:18 | 只看该作者
(3)扩大教育规模
    实施信息化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社会传播教育课程,凡是有电视或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一个教师能同时教成千上万的学生,大大节省了师资、校舍和设备,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在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KERNETL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建立的覆盖全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整体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自由地进行学习。信息化教育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信息化教育能扩大教育规模,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4)促进教育改革

    信息化教育的实施,会在教育上引起多方面的变革:在教育手段方面,信息化教育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进教育领域,使教育手段实现了多媒化;在教育方法方面,现代媒传教学法的应用,使教育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并为学生采用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育模式方面,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改变了原有教育过程的结构,形成了多种人一机一人教育新模式,而卫星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则使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在教育观念方面,信息化教育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并在它的支持下,促进了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等的形成。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在教育上引发的是一场全面、深人的历史性变革。

1.2.3 信息化教育与相关概念

    1、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是同一件事情一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称谓。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

    A、B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象资这就是教育信息化。

2、信息化教育与电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新阶段使用的名称。电化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前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是电化教育或视听教育,视听教育就是电化教育,两个名称同一个意思,可以相互换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是后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是电化教育或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电化教育,两个名称同一个意思,可以互相换用。也可以说,视听教育是工业时代的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两个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有所不同,但本质未变,仍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后发展阶段,电化教育的功能(优化教育教学)大大加强;主流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先进;内含(“三件”建设)更加充实、完善。《教育技术手册》一书中把教育技术分为更加具体的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一是硬件,指技术设备和相应教学系统;二是软件,指由硬件实物而设计的教材;三是潜件,(指理论构想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

    (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 20世纪 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提出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也是一个国产概念。我国自引进“教育技术”的概念后,按照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育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内涵与我国这一领域的实践有一定差异,因此,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以符合我国的实际。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相同。它们的名称虽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可以互相换用。

    5.信息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指信息科学与技术(不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从字面上看只提到信息技术,忽略了信息科学。而没有信息科学的指导,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用信息化教育比用信息技术教育更加精确。

    信息化教育需要在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指导下进行,但是,在信息化教育中起直接指导作用的,不是单纯的信息科学或教育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而是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例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媒体的理论和应用;现代媒传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如何转换成知识、技能、智慧、思想品德的理论和方法等。

1.3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993年9月,美国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其主题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亚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    ZI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教育概念随之兴起。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信息化教育浪潮。

1.3.1 国外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在国家政策调整、教育观念的转变、目标的重新制定和教育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综观全球,当前世界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现状是“美国一马当先,欧洲不甘落后,亚洲奋起直追,全球化的发展热潮”。下面从国家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和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国外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做一概览。

    1.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看做是关系本国世界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以政府行为的方式直接制定和推进本国的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美国的信息化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自1992年上任后,十分重视本国的信息化教育发展规划。1996年,美国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行动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们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中受到教育。

    2.全方位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为了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把中小学教育看做是本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重心、焦点和关键。围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技术的整合、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化标准等方面,展开了深人的研究和切实的行动。综观世界各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情况,可以看到如下几个特点:

    (1)从国家政策上高度重视,并且号召全民重视/参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

    (2)重新调整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突出把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必备的人才素质。

    (3)重新设置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把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4)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学习环境为中心展开研究和推进工作。

    (5)加大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6)重视教育资源的建设。

    (7)把信息技术教育素养纳人正规的教师教育计划之中,为塑造新型的教师

素质做不懈的努力。

    3.加速全社会网络远程教育发展

    由于构建学习化社会,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国的远程教育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远程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热点。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的远程教育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实现了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主的实时远程教育,二是实现了以   Internet为主的自主式远程教育。为了加速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美国国会在 1998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中,决定采取以下三项措施:(1)建立远程教育示范项目;(2)建立远程教育合作项目;(3)建立网络教育委员会。美国是目前远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远程教育的国家。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把传统的开放大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2月,英国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E-university”计划,要整合英国各大学的力量,建立一所网上大学。他们计划通过英国已有的JANET网络系统,向全球提供远程教育。英国政府将为此投入 5000万英镑,目的是和美国竞争,占据至少25%的海外英语国家教育市场,并在2005年前吸引超过75 000名海外远程学员。计划的拟订者表示E-university是个不需要校园的大学组织,学员可以选择任何一所大学提供的课程,而它的操作将按照公司的组织进行。

1.3.2 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

    20世纪ZO年代新的视听技术伴随着新的教育思想理论进人教育领域,引发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产生了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出现,到现在已有7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视听教育阶段和信息化教育阶段,

    (1)视听教育阶段

    20世纪30-70年代,是视听教育发展的前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新技术媒体,如幻灯、投影、电影、广播、录音等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形成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个阶段,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和戴尔的《经验之塔》

    20世纪80一叨年代前期,是视听教育发展的后期阶段。进人教育教学领域的新技术媒体,除幻灯、投影、录音、电影外,又有电视、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卫星电视系统等。其中,电视、录像发展较快,并显示了它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大作用,成为这个阶段视听教育的主流媒体。计算机虽已进人教育教学,但影响不大。这个阶段,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香农等的传播理论。

    (2)信息化教育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是信息化教育萌芽起步阶段,也可以说是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过渡阶段。

    20世纪后期以后,是信息化教育迅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进人教育教学领域的新技术媒体有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等。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标志。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理论。

    信息化教育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期正式起步,进人新世纪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1.4 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1.4.1 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第一层次,是学与教理论与传播理论。

第二层次,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

第三层次,是哲学和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4种学习理论

(1)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基本观点:

a.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反应概率的变化。其公式:S-R-S。

b.反应有两种,即应答性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反应)和操作性反应(有机体发出的反应)。

c.学习应是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特点: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J. Piaget)   基本观点:

a. 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

b.学习从属于发展。儿童学习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

c.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

    特点:强调智能的培养;重视认知发展因素(例如,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过程)。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R. Rogers)  基本观点:

a. 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它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b.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c. 有效的学习在于使学习具有个人意义。一个人只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信息对学习者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信息保持的决定因素。

d.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应受到尊重。只有当学生受到尊重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朝向自我实现。

e.情感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惟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

f.意义学习主要包括4个要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g.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习。

特点:强调个性的培养;重视情感问题的研究。

(4)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伯特. 加涅(Robert. M. Gagne) 基本观点:

a.“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

b.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种:内部条件,即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外部条件,即学习的环境。内部条件是基础,外部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两类条件是互相作用的。

c.学习可分为由简至繁的8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指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每一层次的学习,都是以前一层次的学习为前提。

d.学习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分为5类: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教学就是在使学生习得这5种能力。

e.信息加工模式是最典型的学习模式。   

f.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最充分的指导。

特点:强调多元智能的培养;重视学习两类条件的研究。

见P.29.图1.2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4种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基本观点:

a.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应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目标。

b.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应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2)布鲁纳(J.Bruner)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基本观点:

a.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

b.任何学科都能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c.要学习好,必须采取发现法。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基本观点:

a.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

b.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c.教学最优化,就是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果。

(4)加德纳(H.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基本观点:

a.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能力和自然观察智能。

b.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c.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d.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e.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上述8种智能,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     f.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

4种传播理论

(1)贝罗(D. K. Berlo) 的传播过程4要素理论基本观点:

传播过程包括4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传播的效果,不是由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所决定,而是由4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SMCR模型。

(2)罗密佐斯基(A. J. Romisjowski)的双向传播理论基本观点:

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的过程,传者和受者都是传播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对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

(3)宣伟伯(W.Sehramm)的传播效果理论基本观点:

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理:◇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原理

(4)罗杰斯(Errett M. Rogers)的创新推广理论基本观点:

    a.创新推广是指一项新事物通过特定的传播通道,逐渐为某些特定社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用的过程。一项新事物出现后,总是有一批人会率先采用,而后才逐渐散布给更多的人使用。

    b.创新事物具有5个基本特征: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c.创新推广过程包括5个阶段:获知(Knowledge)、说服(Persuasion)、决策(Decision)、实施(Implementation)、确认(Confirmation) 。

    d.担负创新推广的人士,是变革代表(Change Agents),他们是一种职业人士,通常比其试图影响的个人有着更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



教学媒体概述

   (一)教学媒体的含义

媒体的含义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三层含义:a.载有信息的物体 b.连接传者和受者的中介 c.储存、加工、处理、再现教学信息的工具(承载信息的载体;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教学媒体的含义  媒体用于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时,称为教学媒体,包含三层含义:

1.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

2.连接教师(教育者)和学生(学习者)的中介

3.储存、加工、处理、再现教学信息的工具。

一般的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教学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

◇媒体能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

语言媒体阶段: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事物与现象,是人类最早用来交流思想的传播媒体。

文字媒体阶段: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对继承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起了重要的作用。

印刷媒体阶段: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对人类社会保存文化、传播思想和发展教育起了重大作用。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19世纪末以来至今天,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其中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突出。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新传播媒体,人们把它们称为电子传播媒体在我国用于教育领域后将它称为电化教育媒体或称现代教育媒体。

(三)教学媒体的的分类

1.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 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媒体和非印刷媒体

2.按感官分类:听觉型媒体、视觉型媒体、视听型媒体、相互作用型媒体

3.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教学媒体、电声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

4.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媒体与非数字媒体

媒体分类方法

分类依据
媒体名称
教学媒体举例

信息传播的方向
单向传播媒体
教科书、电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

双向传播媒体
计算机、语言实验室、计算网络教室……

媒体对受信者感官的刺激及交互性
视觉媒体
粉笔、黑板、印刷品、图片、幻灯、投影……

听觉媒体
广播、录音、听力实验室、唱片……

视听觉媒体
电影、电视、录像、影碟……

交互媒体
教学模拟机、教学游戏机、双向有线电视……

多媒体教学系统
多媒体学习包、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

适应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
课堂展示媒体
投影、录像、黑板……

个别化学习媒体
印刷品、录音带……

小组教学媒体
图片、投影、白板……


二、教学媒体的信息理论

   (一)信息的本质含义

1.日常生活层次     “信息是指消息、情况和知识”。包括三层含义: (1)信息是一种传播的消息。(2)信息是一种能加以运算、加工处理的数据与符号。(3)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2.哲学层次(从信息的本质上)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性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自身显示,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信息分为自在信息和自为信息。这个定义揭示了信息的本质,揭示了正确认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几个重大问题:

(1)揭示了信息的普遍性(物质的普遍性)。(2)揭示了信息的重要性。(3)揭示了信息对物质、能量的依赖性(赖以存在的基础)。(4)揭示了信息对物质与能量的独立性。

3.学科层次上在信息论中,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人们获取这些信息就知晓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这些事物的不确定性就被减少或消除,人们也就掌握了关于这一事物的知识。因此,对某种事物来说,它具有的信息量,就是受播者为了消除对这种事物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量。在教育学中,信息就是教学内容。

(二)信息的产生与形态

1.信息的产生

a.信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

b.相互作用的方式 (1)物质直接作用方式(2)物质场的作用方式(间接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相互作用)

c. 作用的痕迹——信息

2、信息的的形态P.45.图2.2

a.信息体类型 (1)自然信息体 (2)机器信息体 (3)人类信息体

b.信息的形态 (1)自然信息 (2)机器信息 (3)人类感知信息 (4)人类思维信息

P.47.表2.1 信息的形态与特征。

(三)教学媒体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1.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获取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第一手信息(自然信息体)。

    2.从各种教学媒体中,通过媒体的符号去获取事物的信息,主要的教学媒体包括能形象、准确呈现教学信息的现代教学媒体和抽象概括呈现教学信息的印刷媒体(机器信息体)。

    3.教师的口头语言、表情、体态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媒体(人类信息体)。

三、教学媒体的符号理论

(一)符号的类型 (符号是表征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

1.符号的二分法

语言符号 A 自然语言 (1)口头语言(2)书面语言   B 人工语言

非语言符号 A 动作性符号:包括人利用自身的器官和物件去呈现出来的传播的符号。 B 音响符号:特定的音响也可以作为表达信息的符号。 C 图像符号:具有原来人或物的形态,但它已不再是原物,只是一种代表的符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D 目视符号:目视符号已没有原来事物的形态,但象征性地代表了特定的意义。

2.符号的三类法

    a.数序符号(Digital):包括口头语言、书写与印刷的文字符号。因为语言与文字是有先后顺序,不能打乱,如同数序一样,所以称数序符号

    b.形状符号(iconic):包括图画、图表、地图等。它是一种实际事物的抽象符号。

    c.模拟符号(analogue):包括音乐或动作的符号。模拟符号又可分为视觉模拟符号(如动作和事物的活动图像)和听觉模拟符号(如音乐和音响)。

(二)符号的本质

    1.符号代表事物:作为一种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真实事物的本身,它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一种符号只是一种事物状态与规律的代表。

    2. 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人从他有生命开始,很早便能把感观接触的东西加以组织,并形成意义。

    3.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意义来自个人的经验,是个人经验和个人对事物反应的总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应。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符号也因传播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教学媒体所使用的符号(印刷品、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课件)P.51.表2.2

四、教学媒体选择运用的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媒体的特性     1 呈现力(空间特征、时间特征、运动特征、颜色特征、声音特征)。 2 重现力 3 传送能力 4 可控性 5 参与性

特性
解释

呈现力
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表现力,是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重现力
是指教育媒体可以被反复使用。例如,书本可以反复阅读;录音、录像、幻灯片可以反复重播;计算机课件可按学习者需求重现内容

传播力
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例如,书本、杂志是一种通过出版、发行传播到各个地方的媒体;电视可以通过射频信号发射,利用卫星或信息高速公路甚至可以覆盖全球,到达世界的任何地方

可控性
是指使用者操纵媒体的难易程度。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都比较容易操纵,并适用于个别化教学;电影放映则必须接受专门训练,才能操作使用;至于无线电和电视广播,只能按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的时间去收听、收视,使用者难以控制

参与性
是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以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引导或诱导学生在情感上参与。


教学媒体特性表(教学媒体:教科书、板书、模型、无线电、录音、幻灯、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

日本教育技术专家坂原昂在大量调查、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学媒体的特性评价表,从功能、成本、使用等几个方面比较了自教科书至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各种主要媒体的个别特性。
















教科书
程序课本
黑板
模型
幻灯
电影
投影
电视
录像
计算机教学系统

功能
呈现信息











反馈信息


×

×


×



激起反应











控制反应











诊断、评价
×

×

×
×
×
×





知识











技能
×

×

×

×
×



能力











态度






×






准备的精力




×




×

设备投资








×
×

日常耗费




×




×

保存性











反复性







×



使用方式
便利性











个别指导




×

×




集体指导











实用性












  图例: ★很有利 ■较有利 ▲困难 ×不利



(二)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

1.共同经验原理 在教育传播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送与交换教育信息,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的范围内。

2.抽象层次原理 抽象是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去代表或说明同一类的事物。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只有形象,没有抽象,不能把学生获取的信息加工为知识与能力。因此,编制教学媒体选取素材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在这个范围内的各个抽象层次上下移动。

3.重复作用原理 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4.信息来源原理 传播学研究证明了有信誉的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教学媒体编制中,选用的信息来源应该是有权威、有信誉、真实可靠的。

5.最小代价原理 可能得到的教学效果/需要付出的代价=媒体编制利用选择

(三)教学媒体在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1.影响教师的作用 2.影响教学内容 3.影响教学方法 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几种利用媒体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 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2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

3 个别化学习     

4 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     

5 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21:30:20 | 只看该作者
公平而卓越国际视野中的教育质量新标杆
  



张民选
上海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
mxzhang@shnu.edu.cn

一、“质量”语义辨析
l     质量:事物、产品、工作的优劣程度。                   Quality: degree of goodness or worth.
l     标准:衡量事物的依据、指标和尺度。                                              Standard:Sth is used as a test,index or measure for weights, lengths or quality.
l     准则:判断、检验事物的标准,判断事物价值的原则。  Criterion (Criteria): standards of judge or principle by which sth is measured for value.
l     从上述语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一事物、产品和工作的质量是由多个准则、多项指标、多个尺度和构成的。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标准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质量判断。例如,对中国菜肴、欧美汽车的质量判断都有多个准则和尺度,而不同的人又可能对同一事物或产品(同一到菜、同一部车)得出不同的质量判断。
一、“质量”语义辨析
l     从上述语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教育质量可以依据多项指标、尺度和准则来评判,而教育质量的尺度指标和判断准则在不同的情景中、对不同的人,又不尽相同。

l     我们当下探讨的是,“新世纪”、发达国家和      国际组织提出的教育质量要求及其标志性      的、相关的构成准则、指标、尺度和标准。


二、教育发展文献
l     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普及男女儿童的小学
   基础教育。
l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一个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有               质量的教育,那就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          利”。提出“有质量的全民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的要求。
l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世界全民             教育监测报告《全民教育:质量规定》。
二、教育发展文献
l     2001年美国国会批准布什总统的提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我国的公立教育正在开始一个新时代,美国的学校将走上一条新的改革之路,一条新的结果之路,从而确保美国的每一个孩子都受到一流的教育”。
l      2002年美国教育部制订《2002-2007年发展战略》,题为《使命:确保教育机会均等  促进全国教育卓越》。
l      2006年美国通过《国家教育创新法》,旨
     在通过教育创新,提升“学前到16年级”的                        教育质量,“提高来自每一个主要人种群体                      及各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的高校入学比例”。
l     2010年奥巴马政府通过题为《力争上游》
   (Run to the Top)的教育发展战略,从托                           高全国教育底部,到攀登世界质量之巅。

二、教育发展文献
溯源——拒绝平庸
l     最早提出“拒绝平庸”命题的文献是美国教育部专家委员会在1983年发表的报告《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该报告惊呼:“我国社会的教育基础正在受到日益增长的平庸潮流的腐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
l     该报告还列出一系列数据,它提醒部长,美国在倡导“机会均等”并实现了教育普及以后,至少出现了16种令人担忧的“平庸”现象。
l     该报告深切地担忧:“美国以往各代,在教育、文化和经济上的成就都超过它的上一代。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还达不到父辈的水平,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l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2003年美国政府的一项委托研究的结论是:各种国际性教育测评结果表明,“1983年提出的危险至今仍然存在”。


三.1  公平而卓越:全民的、全纳的教育
l     200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强调:这个世界必须意识到“如果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和平幸福的未来,那么,为男女儿童提供平等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今天的唯一选择”。
l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从促进社会融合、保障基本人权出发,特别要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包括残疾儿童、家庭贫困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少数族裔子女、移民及客籍工人子女、母语为非本国通用语言儿童等群体的教育状况。学校要消除歧视,不排斥任何人。
l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联合召开“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就是“全纳教育”。没有“全纳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全民教育”,没有“全民教育”就不可能实现“有质量的全民教育”。   
三.2  公平而卓越:提高所有人的学业成就
l      奥巴马总统在《力争上游》中要求,让不同种族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并促进孩子取得他们所应达到的进步,提高弱势学生的学业成绩,缩小同龄人之间的学业“鸿沟”。要以统一的学业标准来规定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实现学业成就。
l      美国《2007-12年战略规划》要求: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业成就,为全球竞争作准备。要通过“补充教育服务”,提高不利处境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
l      UNESCO前总干事马约尔指出:全民教育、均衡教育并不是低质量教育的代名词,?°无论如何,重要的是避免让不利人群接受廉价教育。?±?°全民教育的目标是增加所有学习者的知识、发现所有学习者的潜能、提升所有学习者的能力。”
l      2006年欧盟的《2010教育与训练计划》提出:监测所有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素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和高中教育完成率。


三.3 公平而卓越: 关注差异 开发潜能
l     美国《使命:确保教育机会公平促进全国教育质量》提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努力满足有各种需求的所有学生,学校教育既要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又要考虑到学生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
l     英国《每个孩子都重要》重申1)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多元智慧)。另外,他们的身体、情感和智力上的发展和成熟都有其自己的速度和节奏、方式和契机。
(2)儿童从出生起就不断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3)除非儿童自愿,否则,任何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做法都将有损于他们的创造性。
三.4  公平而卓越: 终身发展
l     罗马俱乐部早就指出: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uncertainty) 。
l     学习的尺度不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而是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知识去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
l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测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学习阅读、数学和科学?
l     关注学生的用什么策略学习:记忆、理解、概括、精致、控制,等等。


三.5 公平而卓越: 国际教育
理由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
l     2005年,英国颁布的《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             之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并维持一个世界的       一流教育体系,就要首先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国际装备,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生活,他们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工作?±。
l     因此,?°在这个国家,如果不将国际维度作为年轻人学习经历中一个非常重要和真实的组成部分,就不可能真正地教育好年青一代。?±
l     人类生活半径日益扩大:农耕、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



三.5 公平而卓越: 国际教育
理由二:学会共同生活
l      1968年生物学家哈定发表《公地悲剧》,提出:?°羊群悲                剧效应?±,即如果每个人都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可能会               导致所有人的悲剧。因此,他提出,必须保护人类公共利            益:有限资源、共同规范、共存环境。
l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警告人类我们面临许多?°世界性问题?±。1979年罗马俱乐部又提出《学无止境》,为了克服?°全球性问题?±,人类必须发展教育,增进人类理解,保护人类的环境、粮食、能源等共同利益。
l      9.11事件、甲型HINI流感、世界金融危机、地球气候变暖等全球行问题,进一步刺激了各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视。
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于2001年召开了主题为?°学会共同生活?±的国际教育大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生活、和平进步,建设和谐世界。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以提升各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


三.6 公平而卓越: 创新与技能
l      2003年OECD首先在PISA中,试验大规模、跨国家的学       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
l      此项测试的设计者,根据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态度、知识、能力,分解出解决问题5大阶段的20多种能力要素。
l      由于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以及对这种能力进行大规模测试,涉及许多基础性思维、情感、认知、学习和评价理论,这项尝试受到各国脑科学及教育学者、教育决策者的极大关注。
l      最近,OECD把教育的主要职责定为:保证学生向就业的过度,要培养所有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包括应对变化的能力和陌生环境的能力。
l      2012年OECD将再次组织“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增加计算机模拟仿真问题处理。


三.6  公平而卓越: 创新与技能
l      2006年美国《国家创新教育法》确定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拨款,在全美500所高中和500所小学或初中实施基于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的体验式学习项目。
l      2007年组建“创新教育委员会”,拨专
   款开发实施创新项目。2007年拨款1
   亿美元,2008和09年各拨款2亿美元。
l      2008年美国公布《竞争法》将“技术”
   提到首要地位。
l      2008年英国颁发《创新国家》,强调每个人都有创新潜力,每个人的创新潜力都应该加以发掘和培养,这是保持竞争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保证。
l      同年,英国发表教育白皮书《世界一流的技能》,再次强调“技术课”的“国家课程”地位,并将多种技术、技能课程确定为“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科目和“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职业技术课程。





技术技能培养的重点:

l    生活和生产技能
l    设计与制作为核心
  的复杂问题处理技能
l    信息技术技能
l    人际交往技能
l    终身学习能力
   


l    技能学习:
  有助于促进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
  有助于激发部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l    技术教育的秘密在于:
    技术技能更容易使部分学生获得成就感。


四、公平而卓越:全新的质量尺度
l     从关注若干学生个体到关注整个学校,到整个区域、到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观。
l     以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为参照,到全球、以各国为参照的质量观。
l     从知识掌握单一评价维度到包涵学业成        就、社会公平、投入绩效、学生参与、         教师专业和学校效能等多维度评价的质量观。
l     从“选拔优秀学生”到“改善教育政策”的质       量测评观。


四、公平而卓越:全新的质量尺度
l    “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显现了这种新的质量观。
l     PISA测评的对象是各国(经济体)中15岁(完成义务教育年龄)少年群体。2009年共有65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学生参加。
l     测试的领域为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       及相关素养,并尝试测试问题解决能力、       财经素养,等。
l     测试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一领域主测,       两个领域辅测,若干领域试测;九年为         完整一轮。


四、公平而卓越:全新的质量尺度
检测尺度:素养成绩与影响因素
学业成就指标:参与PISA 2003的15岁学生的成绩


学业成就与社会公平(PISA2003)

公平指标: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数学成绩


Note: The ESCS index for PISA 2003 is derived from three variables related to family background:  
           highest parental education, highest parental occupation and number of home possessions related to classical
           culture.
数学成绩与对数学学习认同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21:31:04 | 只看该作者
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



写字教学如何轻负担,高效率?我们在硬笔字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取得了阶段成果。

理论思索

(一)

汉字纷繁复杂,在写书上,什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笔画和一般的结体规律。

笔画中最核心的内容又是什么?八个基本笔画!

一般结体规律是蕴含在字体之中的,我们能不能把蕴含这些一般结体规律的字找出来?能!同时要求这些字是字根、常用字、高频字。我们找出符合此要求的 100 个字,称其为基本字。

通过这样的筛选,不难看出写字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八个基本笔画和 100 字基本字。

这样的分析利于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大大提高写字教学的效果!

(二)

技能,可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写字属于运动技能。

近年来,我们对技能的形成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练习,即使最简单的动作,也要练上成百上千遍——看明白和掌握是两码事,这就是学生明白了“横”怎么写,却写不好的原因。

说一个小故事。

日本有个音乐教育家叫铃木,他在谈到如何培养一个人能力的时候,就提起他读过的一本书里讲的怎样利用“隐身术”去学跳高的事。书上说:“把一颗蓖麻的种子种到地里,等它出土以后,每天都从它上面跳过去。蓖麻长得很快,可是天天看着它就感觉不出来,而它却不停地每小时都在生长,只要你每天都不惜流汗从蓖麻上面跳过去,随着蓖麻的拔节不断练习,那么你就会轻而易举地、自自然然地跳过去。你的跳高能力就会和蓖麻一起与日俱增。”通过这件事,铃木博士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要遵循着同一途径——重复、重复、再重复而成为“参天大树”的。

由此,我想到了学生写字技能的形成,也要坚持不懈地重复;练写充分,才能形成技能。

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就是要精讲多练,且反复练,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是技能形成的标志)。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在现行写字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基本笔画教学、 100 个基本字的教学。

实践探究

笔画教学

笔画教学包括基本笔画、变化的笔画和复合笔画的教学,基本笔画是教学的重点。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笔画的教学不可能一次到位,要循环训练,逐渐提高笔画的书写质量,最终形成技能。

例如铅笔字中横画的教学。通过初步的讲解、示范、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横的写法,但起笔、行笔、收笔的动作还不够连贯协调,笔画显得稚拙生硬。在以后的练字中,教师便在练写前花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再练一练长横或短横。通过这样有重点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写横画的动作越来越连贯协调,有节奏感;笔画提按分明,行笔轻快流畅,有了一定的速度。有些尖子生写的横画圆润有力。

笔画循环训练的效果如何呢?我们曾在二年级中选两个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对比班学生均为 48 人,学生写字水平相当,两位写字指导老师业务水平也不相上下。两个班的写字教学时间完全相同,教学内容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实验班在讲授新课前必须进行五分钟的笔画练习,每次重点练一到两个。一学期后,对这两个班的学生写字水平进行考核,结果如下:

班 级
总人数
优秀
良好
及格

实 验 班
48
22
26


对 照 班
48
12
27





实验结果表明:对笔画进行循环训练,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训练方法。

有了一、二年级铅笔字教学的基础,到了三年级写钢笔字还要进行笔画训练吗?我们查阅学生作业发现,三年级学生的笔画似不如二年级学生扎实。什么原因呢?主要在于钢笔、铅笔虽然同属硬笔,但是钢笔比铅笔硬,且钢笔的执笔角度很有讲究,因此,三年级的笔画练习仍然是必要的。

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写好笔画是写好字的基础。一、二年级要重视笔画的训练,到了三、四年级还要有序地进行训练,即使到了五、六年级,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笔画有针对性的训练。对笔画质量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

第一层次的要求:运笔方法正确,笔画姿态基本符合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提按分明,笔画姿态符合要求;

第三层次的要求:轻重分明,笔画干净、自然、流畅;

第四层次的要求:用笔果断,笔画圆润,刚柔相济……

前三个层次是写字的要求,第四层次已经是书法的要求了。我们打个比方,笔画好比是布料,虽然同一种花纹,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化纤与毛料的手感绝对不同,用“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基本笔画是笔画教学中的基础。前人对毛笔字基本笔画的用笔方法研究得较多,对硬笔研究得很少,几乎是空白,这方面的资料也少,大家一般都认为很简单,不必讲,其实不然。据我来看,很多语文老师没有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如写横,在起笔、收笔处钻一个圆点;写点像毛笔那样回锋。这都是典型的常见错误,因此,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

基本笔画训练到位,变化的笔画、复合笔画学生就易于写好。

不能一味单纯地让学生练写笔画,应以笔画教学为重点,兼顾练字。做到“练笔画不忘练字,练字又不忘练笔画”。具体讲,就是“整体练——拆开练——合并练”,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单调、乏味。

寻找基本字

我们将《写字教学指导纲要》提供的 557 个范字进行归类,先选了 130 个字。这些字,一是字根性的字——常作为合体字的部件,如:口、小、水、心、也、工……二是高频常用字,如:我、为、女、有、在、的、地……三是在结构上具有代表性,如:

左右高低错落——都、即;

上紧下舒——青、象;

左右对称——高、言、百、其、典……

然后再从中选出 100 个基本字。

我们认为,抓住有代表性的基本字,重点指导,反复练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独体字:大、天、火、文、关,这五个字都有竖撇,结构特点相近,如果能把“大”写好了,其它四个字基本上也能写好。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我们曾对二年级一个班 54 名学生进行了一组实验。在教师不作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先让学生练写这组字:大、天、火、文、关。结果见下表,分析其原因是多数学生把竖撇写成了斜撇,字形不端正。接着教师对“大”作了重点指导,学生进充分练习,再让学生写这组字,结果见列表,学生进步显著。

指导情况

指导情况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不极格率

指导前
3.7%
64.8%
27.8%
3.7%

指导后
18.5%
68.5%
13.0%
0


再如下列三组合体字:

第一组:清、情、晴、晴、静;

第二组:过、远、连、道、途;

第三组:品、森、晶、众、矗。

第一组五个字都有相同的字根“青”,第二组五个字都有相同的“辶”,第三组五个字结构形式相同。考察学生的作业,我们发现第一组五个字,学生最不容易写好的是其中的“青”,上部写得太松,下部太短,不舒展;第二组的“辶”是学生书写的难点;第三组的字学生常把三部分写得一样大。

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师花力气对“青、过、品”三字先作重点指导,揭示规律,让学生充分练习,然后,让学生再练写以上三组 15 个字。结果显示,优秀率 22.4% ,良好率 67.2% ,及格率 10.4% 。

实践证明,抓住有代表性的字,重点指导,充分练写,利于学生写字技能的形成。

这是因为汉字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学生一旦掌握了规律,会很自觉地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其它字的书写中。 1998 年 8 月出版的全国小学教师写字基本功训练教材,第一章的第四节谈练字的方法与步骤,其中讲到:“在书写训练时,为加快写好字的速度,可采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方法。所谓突出重点,不是练难写的字,而是练那些有代表性、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教学急需的字。练好这些字,能触类旁通地写好其它字,达到举一反三、时间短见效快的目的。”   

100 个基本字的教学

这 100 个基本字,是三、四年级写字教学的重点,但是要从一年级开始教。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循环教学,逐步提高要求,反复练写,让这 100 个字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之中,呼之即出,及时运用于平时的书写之中。起始阶段进度较慢,后来逐渐放快,到五年级末确保绝大部分学生能随手写得端正、匀称,且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证明“描摹——临写——背临” 的训练模式是经济高效的。

描摹

描摹是传统的练字方法,可降低临写的难度。古人曾云:摹得其结构,临得其笔意。通过描摹可有效规范字的结构,比任何教学语言强一百倍。十遍可能没有效果,二十遍可能也没有效果……但是上百遍一定有效果。写字课要少讲多练,描摹是个好办法。

描摹,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忠实字帖,一丝不苟;不偏不倚,准确到位。

临写

临写与描摹相比,难度较大,要临写到位得下一番真功夫。

要教给学生临写的方法。临前要认真读帖,找出字形特点, 看准主要笔画起收的位置。 临完后还须与范字比较,找出差距再临,再比较,再临……直至达到形似。只有这样,练写才有效果,才能把字写好!

练字要持之以恒。这是老调,我们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持之以恒?那是因为练写没有效果。因此,练字有效果 , 持之以恒才有意义!持之以恒 , 靠的是练好字的信心和毅力,二者缺-不可!

起步阶段,临写内容不宜多,要务求实效。有了一定基础后,可逐渐增加临写内容。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把字写好,更重要地是通过练字提高学生的眼力 掌握结构的一般规律。 俗话说:练字先练眼。只有眼睛会看,且看得细,看得准,才能临得准;只有掌握了一般的结构规律,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背临

背临也是一种传统的练字方法。背临就是脱帖默写,不仅要记住笔画特点,而且要记住字形的特点。临写达到形似,说明字已记在眼里;背临达到形似,才说明字已记在心里。

背临是一种积极的练字方法,思想必须高度集中,积极思维,否则就记不住字形特点。

如果不进行背临,学生练字往往停留在临写的层次上——只有看见字帖,才能写得好,这样用的时候,还是用不上。如果背临了,练过的字就能记在心里,用时得心应手,能有效突破旧的书写习惯,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改变学生的书写面貌。   

100 个基本字的教学糅合了笔画、偏旁和结构的教学,结构教学是中心和重点。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摹到临,学生练得轻松,练写充分,进步明显,兴趣盎然。

学生把这 100 个基本字写好以后,没有指导过的字,也能写得相当漂亮!这是因为经过 100 个字的指导、观察、练习,学生掌握了练写的方法,养成了读帖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读帖和临写的能力。教,达到了不教的目的。   

实 验 成 果

此项实验我们历时六年之久,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循环往复思索论证,实验的结果使我们坚信:我们走的写字教学的道路是正确、经济、高效的!

成果有三点:

摸清了写字技能形成的规律;

抓住了写字教学的核心内容,构建了新的写字教学体系;

找到了一条科学训练的途径:“描摹——临写——背临”。

这新的教学理念,既有对传统写字教学经验的继承,又有大胆的创新!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专家的认可,新编的江苏省写字教材吸收了以上部分实验成果。

(此文的绝大部分观点曾发表在 1999 年 8 月的《小学语文教师》上,受到广泛的好评。这篇文章与发表的比较,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篇文章讲的是正楷,但同样适合行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9 11:15 , Processed in 0.0803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