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童化作文”之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50:28 | 只看该作者
童化”:让教材习作焕发活力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吴勇

2008年5月,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在我校举行 “童化作文”专题研讨会。一位与会代表突然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提倡“童化作文”教学,是否意味着放弃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另起炉灶?我一时语塞,因为知道,为活动提供的八节观摩课中,只有一节源自教材。尽管这次研讨会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南通小学语文界近几年少有的研讨得如此深入的活动”,但这个小小的质疑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童化作文”教学起源于2005年9月。在这几年里,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适合儿童的写作课程开发上,对教材习作重视不够。“童化作文”的根基要扎得更深,“童化作文”的理念要更具普适价值。必须定弥补这一缺憾。通过深度研读教材,与同事们进行广泛交流,我发现广大一线教师不喜欢教材习作根本原因是“难教”—— 习作教材寥寥数语,仅仅限于写作范围的指向,写作要求的提示,这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儿童来说,面孔过于生硬,任务过于鲜明,与当下的生活不相关联。这种空穴来风式的习作教学,不仅让教师无从下手,更让孩子无所适从。我觉得,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用教材教”——从教材出发,以儿童的文化视角理解教材,以儿童的交往取向建设教材,以儿童的多彩生活丰盈教材,逐步构建以习作教材为支撑点的“童化作文”课程。

基于这样的教学认知,一篇篇习作教材在“童化作文”的视野中,面孔变得柔润鲜活,教学变得自然动感,逐渐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总有尺码适合你”

五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堂习作课就是写老师:“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看到题目,就有不少孩子在摇头:“老师,可以不写这个题目吗?”他们的要求似乎不可思议!我随即追问:“与老师朝夕相处,为什么不愿写?”

“课文中田老师太好了,每一堂课,都将课文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出来,想想教过我的老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老师都写过好多次了,从三年级就开始写,都写了好几回了!写来写去,我真的没有新的内容可写了!”

“写老师,我们只能写他的好,内容无非就是成绩退步了,帮我补课;我犯了错误,耐心教育我。写着写着,就不知不觉地编了许多假话……”

看似很好写的内容,其实对孩子来说,很难!原因在于他们的年龄太小,对老师的教育方法还缺乏正确的理解,再说,教师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太近,难以产生美感,真正走进儿童心中的教师的确不多。所以,许多赞颂老师的名篇,都是学生在成年之后写的。孩子们这样的反应,我早有预见,因为我也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他们内心深处的言语痛楚,我心知肚明!于是,我话锋一转,“既然老师这么难写,我们不妨将这篇习作变变形,如何?”大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一组题目:

         1.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2.假如我来当老师

            3.我当了一次“小老师”

            4. 我和老师(       )


     









孩子的眼睛立即变亮了,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因为每个孩子都能从这组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从写作内容上看,有写实的,也有想象的;从写作对象上看,有写自己故事的,也有写教师故事的;还有写自己和教师之间故事的;从写作自由度上看,有命题,也有半命题习作。教材习作经过这么魔术般的“变形”,给儿童带来了更大的写作空间,离儿童的生活更亲近了,与儿童的心灵贴得更紧了!

我一直认为,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系统的写作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儿童当下对写作的态度,对写作的兴趣,以及个性化的言语潜质,对未来的有责任、有意识、有素养的“写作人”培塑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达成眼前具体而明确的写作目标,而忽视了儿童内在的言语诉求,轻视了儿童个体的言语心理结构,这样的习作教学,这样的写作训练,对儿童的言语和精神发展有何意义?

“将趣事进行到底”

出差回来,一走进教室,孩子们笑脸如花,神情间抑制不住言说的冲动。“离开大家一个星期了,咱们班发生哪些开心事?赶快告诉我!”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高老师给我们代语文课,学完《半截蜡烛》,他让我们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可有意思了!”

“老师,在数学课上,施佳回答卞老师提问,徐阳阳用脚轻轻将她的椅子移到了旁边,结果施佳一屁股坐下去,重重摔在地上……”

“上完体育课,曹嘉诚将上衣斜穿在身上当袈裟,把拖把倒立起来做禅杖,自称‘花和尚鲁智深’,走进倪佳凯面前,弯腰抱住他的身子,说要‘倒拔垂杨柳’,结果倪佳凯轻轻一抖,曹嘉诚就摔在了地上!”

“陈非凡在英语课上突然大叫一声,大家掉头一看,只见他满嘴墨水,手里握着一支钢笔。原来他平时上课喜欢咬笔杆,可是今不知哪儿出了岔子,送到嘴里的不是笔杆,而是刚刚才吸满水的钢笔尖!”

孩子们的情感闸门仿佛被一下子被打开,话语像激流一样前赴后继,掀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趁着势头,我出示了苏教版六下习作2——“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老师不知道的故事,发生过你从没对别人提起过的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教室里安静极了,不到半个小时,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文字便“应运而生”!

写完这篇习作,孩子们意犹未尽,仍不时追着我说:“老师,写写宿舍吧,我这里有许多趣闻呢!”“老师,还有餐厅,那里的故事可多了,今天中午……”孩子们写作热情高涨,我也深受感染,决心将趣事进行到底,一鼓作气开发出“趣事”写作的系列:

系列
故         事     

餐厅趣事
“王氏蛋炒饭”、 “嘴巴机关枪”、“香蕉地雷”等

校车趣事
“抢座位”、“尴尬的插嘴”、“发箍躲猫猫”、“四爪朝天”等

路队趣事
“冤家路窄”、“踩鞋带”、“站岗风波”等

宿舍趣事
“夜半铃声”、“扮鬼”、“个人演唱会”等。

家庭趣事
“车库急救”、“尿凳子”、“脸上的鸡屎”、“捉鬼记”等


身处童年的孩子,寻求新鲜快乐的生活是他们的本性。教室里的追逐 、楼道里的游戏、草丛里的寻觅、雨中的球赛、队伍中的私语、自习课上的哄笑……童年的故事就是这样毫无预设、漫不经心地发生着、行进着、消逝着,在教师和家长眼中,是“无知的嬉闹”,是“冥顽的童性”,可是在儿童眼里却是一次意外的快乐,却是一个特别的发现,却是一种别样的交往。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快乐的精神世界,都拥有一个丰盈的生活世界。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上,而是从教材出发,学会“往下看”——做儿童生活世界的全心体察者、细腻观察者、耐心发现者,及时为儿童开掘适合的言语通道。与此同时,我们用自己的细腻去影响儿童的细腻,用自己的敏感去激活儿童的敏感,引导儿童“向己看”——写作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的小游戏,小发现,小制作等等。只有这样,写作的雪球才会越滚越大,习作教学才会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写作才会儿童生命的美丽成长姿态。

“慢慢走,欣赏啊!”

不是所有的教材习作都不好教,都不好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让孩子们欲罢不能的习作内容:譬如苏教版四上习作6——“你喜欢哪些卡通人物?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中挑选出一两位,重新编个故事。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卡通人物,给他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他也走进你编的故事里。”遇到这样的习作训练,我绝不会“好风凭借力”,而要故意放慢脚步,让适合儿童的优质的写作资源不断放大,不断生成,不断丰厚,原本的单个的习作“训练点”被拓展成一条一个连贯习作“训练链”,让儿童裹挟其中,乐此不疲,从而成就一段丰富而美好的写作旅程。

于是,原本周训练被扩展月训练,原本的写作话题被增容为写作主题,一场声势浩大的“卡通写作节”拉开了序幕:

之一,“说说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明星,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为他撰写一份“英雄谱”;

之二,“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让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卡通人物形象,给他起一个名字,并为自己的创意写一份解说词;

之三,“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与自己熟悉的卡通明星放在一起,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先向自己伙伴讲一讲,相互补充,再试着将这个精彩的故事写下来;

之四,“写写卡通”——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复活了,来到你的生活中,想一想,你和他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试着写下来。

就这样,精彩的瞬间被延展成一幕幕精彩的故事,通过“慢镜头”,一帧一帧播放出来,让儿童徜徉其中,创造其中,表达其中;就这样,单篇的习作教材,被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写作单元,让儿童用梦想为自己童年描绘出一轴五彩斑斓的画卷。

“童化作文”就是要倡导这样的“主题性习作单元”。在主题的统整下,习作教材被重新“打包”,划分成连贯有序的训练点,点点相连,最会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这样做,一方面拓展了写作容量,增加强了训练的密度,同时提高习作训练的质量和厚度,为儿童创造一个立体的写作空间;另一方面通过点点落实,层层递进,形成一个自然的训练坡度,既化解了“篇” 的写作难度,又为儿童的整个写作过程搭建了一个有效的阶梯。

“搜索共同的言语频道”

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苏教版五下习作3)说实话,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不会未雨绸缪,预先为习作教学准备好。即使儿童以前经历过,作为“新闻报道”,已经失去了写作价值。因此,要进行这样的习作训练,必须当场举行一场体育或学习竞赛。

为了写作,去制造活动,我不愿为;让写作成为活动的“后缀”,使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孩子也害怕为。怎样让习作教学顺势而为、自然发生?我决定“借船出海”。本册教材的习作4是写一篇参观记,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快活林山庄一日游”,我是否可以将“新闻报道”训练有机地搭载其中?经过反复谋划,一个清晰的教学路线图便呈现在眼前(图略) 抓住特点描述

例文《秦兵马俑》

参观“快活林”山庄的“十八高僧”塑像群

写参观记

习作4

游览“快活林”山庄

写新闻报道

习作3

举行“快活林山庄之旅新闻发布会”

习作活动

习作活动

习作活动



      经过整合,教学分三步进行:学习课文《秦兵马俑》的写作方法,用片段描写“十八高僧”塑像群,为下面“写参观记”中的“选择代表性的景物重点写”这一要求做好了知识铺垫,有机化解了指导难题。而举行“快活林山庄之旅新闻发布会”则是为了交流活动发现,分享活动收获,却又为“新闻报道”教学提供了一个鲜活动感的教学场景。这三步环环相扣,针针见血,让文本教材、儿童活动、习作教学在共同的言语频道中同构共生。实践证明,利用同一“经度”的儿童活动将不同“纬度”的习作训练巧妙糅合在一起,不仅有效,而且事半功倍。

看似“异质”的习作教材,只要找到一个相通的言语频道,就可以巧妙地的“同构”在一起。所以我认为,习作教学不能够拘于“一城一地”,循序渐进;也不可以紧随教材的编排序列,按部就班。我们应该树立大的“习作课程观”,超越篇与篇的界限,跨越类与类的沟壑,将习作教材、儿童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放在一个共同的言语频道中进行整体性规划,利用不同的教学空间和言语纬度为儿童写作构划出一张张多姿多彩的心灵地图。



教材习作,不应当成为习作教学的“镣铐” !只要我们从儿童立场观照教材,就会发现一片广阔的教学天地;只要我们将儿童生活引入教材,就会获得一股不竭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用儿童文化丰富教材,就会给童年留下一串鲜亮言语足迹;只要我们用儿童活动重构教材,就会生成一张快乐的写作地图。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51:33 | 只看该作者
1# 教师之友网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吴勇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53:07 | 只看该作者
让习作教学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软着陆”

——以《我身边的小能人》教学立场选择为例



【摘 要】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映射出迥异的“制造式”和“生成式”两种习作教学观,其根源在于“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教育立场的差异。习作教学应当走下“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大力倡导“儿童写作”,让写作成为儿童言语和精神世界里的生长。

【关键词】制造式教学观  生成式教学观  成人本位  儿童本位  儿童写作



一个人的写作兴趣常常是在童年学习写作的阶段丧失的。因为教师揠苗助长的“教”,让写作偏离了童年生活的轨道;因为教师好为人师的“教”,让写作失去了探索与发现的历程;因为教师目中无人的“教”,让写作缺席了童年应有的品质。就这样,习作教学成了飘浮在儿童生命之上的“热气球”,高高在上,难以企及。如何让习作教学与儿童的精神相遇,并且在儿童文化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出蓬勃的言语和精神枝干,这是当下习作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升习作教学有效性关键之所在。

两种设计:映射出迥异的教学观念

在一次习作教研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呈现如下:

设计一:

一、盘点名人,切入课题(2分钟)

1.课件逐一展示国际、国内和本地的名人图片,请学生说说他(她)是谁。

2.讨论:为什么大家能一下子就能猜出他(她)是谁?

3.其实,我们班上也有很多小能人,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来夸夸班级中的小能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并向他学习。(出示题目)

二、说说能人,选定对象

1.课前,老师请每个同学都确定了一个班级中的小能人,现在,请你说说他的一技之长。

2.全班确定六到八位写作对象。以选择者比较多的为依据。

预设:运动健将、篮球小将、跳绳高手、小小军事家、琵琶好手、小科学迷、幽默大师、舞蹈家、画画高手、小百灵、演讲天才、电脑高手、小巧手……

3.根据确定的写作对象,重新调整座位,确定的“小能人”是组长,写的是自己,并准备好被采访。

4.小组现场采访,确定一到两件典型的事例。

三、对比教学,明确写法

1.出示《咱们班的运动健将》第一稿片段:

暑假里的一天,他感冒发烧了,还是坚持出现在训练场上。队友和教练都很关心他,叫他不要训练了,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个训练任务。

2.讨论如何将片段写具体,共同设计进一步采访的话题。

①那天你感冒发烧了,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②队友和教练是怎么劝你的?你又是怎么回答的?③在训练的过程中,你感觉怎样?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2.出示《咱们班的运动健将》第二稿片段:

暑假里的一天,他感冒发烧了,队友们以为他不会来了,没想到他又出现在训练场上。大家看他脸色苍白、精神不振,关心地说:“生病了还来,又不是正式比赛,快回去吧。”教练也走过来关切地说:“你还是先回家休息吧。”可他却说:“不,我能坚持!”训练的过程中,他仍然像一只勇猛的小老虎,似乎忘记了所有的病痛。他的出色表现使队友和教练都十分感动。事后,大家问他为什么生病了还坚持训练,他说:“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希望,都有一个理想,就是用我们的拼搏换取成功的果实,如果我不参加训练,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辜负了教练的辛勤辅导,同伴的刻苦训练也会受到影响。”

3.学习例文中把典型事例写具体的方法:

围绕人物特点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来写

五、深入采访,自主习作

1.小组合作讨论,编列采访的话题。

2.组织采访。

3.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把自己选定的片段写具体。鼓励采用“访谈”等创新的方式。

4.教师选择两三个片段,当堂评点。

评点标准:

①这个片段以哪几个方面的描写为侧重点?

②文中的具体描写部分能不能充分说明人物的特点?

5.学生根据点评,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由段到篇,指导两头

1.指导常见几种开头方法。

2.交流与开头呼应的结尾
  
设计二:

一、人人都是“小能人”

1.孩子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想想看,在我们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2. 自由交流:

听觉特灵敏(顺风耳)、嗅觉特灵敏(小猎犬)、手劲特别大(大力水手)、牙齿够坚硬(金刚牙)、点子特别多(智多星)、记忆力特好(活字典)、眼睛特尖(火眼金睛)、舌头特别灵(美食家)、人缘特别好(百得胶)、文章写得好(小作家)……

3.小结:这些有特别之处的同学,都是我们班的“小能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咱们班每个同学都是“小能人”!

4.想想看,咱们班还有哪些小能人?

二、“小能人”展示台

1.班级网站上将要开辟一个“小能人展示台”,大家出出主意,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展示这些小能人的风采呢?

2.交流讨论,小结:在照片下方配上一篇文字,图文并茂,既简便又直观!可是这段解说的文字怎么来写呢?联系以前写人的方法说一说。

3.再次交流,板书:

具体的事例

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

     4.无论是事例,还是细节描写,都必须写出主人公的“能”字,只有这样,“小能人”才会名副其实,让人心服口服!

三、“能”者风范

1.这里有一篇上一届同学写的习作,老师摘选了其中的片段,请大家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能”字的?

2.出示范文《开瓶高手——陆星播》片段:

哎,我的墨水瓶又打不开了,只得把“开瓶大王”请过来。陆星播信心十足地接过了瓶子,轻描淡写地说:“交给我吧,小意思!”只见他左手拿着瓶子,右手握盖,开始用力地旋瓶盖,可是小瓶盖像长了根似的丝毫未动,依然和瓶子紧紧抱在一起。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可惜了我的墨水,只能扔进垃圾筒了。可是,“开瓶大王”没有放弃,他找来了“秘密武器”——一小块干净的抹布。我不解地问:“你这是要干什么呀?”他解释说:“垫块布,增加摩擦,一定能成功。”说罢,他把布盖在瓶盖上,再次拿起了瓶子,看得出,这次他并没有轻敌,抓住瓶子的两只手青筋都冒出来了。只见他深深地吸一口气,咬紧牙关,憋足了劲,真像一位气功大师,将全身的力气都用到了瓶盖上,只听得“呀”的一声……“行了!”他高兴地将旋开的墨水瓶递了过来。

3.这个片段写得怎么样?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下的感觉?

4. 小作者除了用了我们熟知的一些写作方法之外,再读读片段,你还发现了什么?

5.交流发现,随机板书:

     对比衬托

     一波三折

6.小结:“对比衬托”——让主人公的“能”凸显出来;“一波三折”——让主人公的“能”更精彩,更生动!

四、“小能人”分享会

1.儿童自主写作,自行修改。

2.将习作读给主人公听,征求意见。

3.举行五三班“小能人”分享会

①当众朗读自己的习作,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②儿童自由评点

③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④发送班级网站


从现场的教学效果看,第二种设计表现出明显优势。纵观流程,两位执教者所呈现的教学环节没有太大的差距,基本体现了这样教学走向:确定写作对象→选择写作素材→用范文指导→自主写作→交流评点。但透视操作细节,却映射出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

●“制造式”习作教学观

这是当下习作教学中最为强势和盛行的教学观,可以说根深蒂固。它认为儿童只有在“教”的力量作用下,才能意言转换,下笔成文。这在教学设计一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教学伊始,教师带领儿童在班级人为地“制造”出一批“小能人”,诸如“演讲天才”“小发明家”“电脑高手”等等,并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在选择材料的环节,让这些“小能人”高高在上,作为组长,接受伙伴的采访,以获取所谓的“典型事例”。在指导写具体的环节中,教师选取的是一篇带病坚持训练的“篮球健将”的例文,“制造”痕迹更为深重——“那天你感冒发烧了,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队友和教练是怎么劝你的?你又是怎么回答的?带病坚持训练的过程中,你感觉怎样?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一系列追问下,一个“高大全”的能人形象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中诞生了。在例文的原型启发下,儿童习惯性陷入到一种人为的写作制造中,只有工艺,没有精神;只有产品,没有作品。“制造式”习作教学理念观照下的习作教学表现出以下特征:

建模性。“制造式”习作教学,旨在儿童的世界中预设下一个“言语图式”,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如何进行具体化表达,将一篇习作从起点到终点都“教”得一览无余,力求将习作指导直线化、平面化,以减少个体写作中不确定性,让每一个孩子好学又好写。为了圆满地实现这样的目标,“制造”出许多规定性,从而确保儿童在写作过程中一马平川,不会歧路亡羊。

生产性。“制造式”习作教学将儿童的写作行为视作一种集体行动。对一个儿童来说,一切都是现成的:素材现成的——组织参观、访问等活动统一搜集;写作方法现成的——教师借助典型的习作范例一一教给。写作就是一条流水线上统一规格的言语“生产”。甲生和乙生如果有什么不同,最多是选择的素材有所差别,但言语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便要表达一定的主观感受,也会有统一语式可以套用。

指令性。“制造式”习作教学靠的是一种“上传下达”的组织体系。习作课堂如同一座工厂,教师如同一位图纸设计师,儿童好像一个操作工人。习作教材是生产规划,教学设计是设计图纸,指导过程是分解操作要领,写作是按图索骥去达成设计目标,习作讲评则是产品检验。每一道工序都充满着秩序,没有沟通,无须互动。因为教师和儿童各行其道,各负其职:教师是负责“教”的,至于怎么“教”,那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决定,无须了解儿童的需求,就好像产品设计师无须向一线工人征求设计意见一样;儿童是负责“写”的,按照一定的“言语规格”完成习作是他们的即时性任务。

●“生成式”习作教学观

这是沿着儿童精神出发,以言语交往为动力,自然生长言语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二就体现着这样的价值追求:首先,它将“小能人”标准降低了,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每个孩子特点,这就是他们的“能”,这样的“能”在班级随时都有,目之所及;这样的“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让每一个儿童精神放松,觉得自己也可以做能人,自己也可以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这样的“能”建立了写作与儿童以及生命的关联,让每个孩子觉得这是在写自己的故事,在写身边有趣的故事,在写自己发现的故事。其次,为班级的网站建立“小能人展示台”,就是为了让儿童的言语有所为,为儿童写作生成动力。再次,在写作指导上依然沿袭“想下看”的姿态,一方面选择的习作例文很“小”——“开瓶大王”,贴近儿童真实生活,亲切自然,以此可以唤醒无数的“相似素材”;另一方面,从这篇例文出发,让儿童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生长出“对比衬托”、“一波三折”等写作技能,风行水上,自然生成。不难看出,“生成性”习作教学有着这样的特点:

普适性。“生成性”习作教学着眼儿童,能让每一个孩子从教学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命。教学不是为了“凸显”——为学业优秀的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言语平台,以达到立言立人,而是为了“涌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习作的主人公,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言语表达的尊严和成功。教学的过程让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在言语上丰富厚实起来。

常态性。“生成性”习作教学基于儿童的常态生活之中,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常态生活链接融合的过程。习作的素材是儿童常态生活的唤醒和开掘,习作指导是对儿童日常细节的回放和定格。“生成性”习作教学让儿童回归到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置身于儿童文化的土壤之上,不拔高,不求全,不伪圣,让儿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感受到熟悉的气息,都能舒展自己的感官和四肢,都能体验到写作的价值和使命。

交往性。“生成性”习作教学让儿童写作还原到它的应有之义——交往。在教学中,它坚持为儿童的言语行动的构建动力,让每一个儿童觉得自己的写作不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作业,不是为了让教师修改,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实的需要,而是和更多的伙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与经历,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精彩。“生成性”习作教学为儿童写作建立起“读者意识”, 让每个孩子在写作的起步阶段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言语表达的价值,尝试到使用文字的尊严和成就。

“制造式”习作教学是人为的,“生成式”习作教学是为人的。这两种观念指引下的习作教学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所产生的后续效应却千差万别。前者“制造”的是一个外在于儿童生命的习作任务,后者“生成”的一个内在于儿童心灵的言语精神;前者建立起来的是仅仅限于本次习作的“一堂课主义”,后者蓄积起来的却是一个人可持续性的写作动力。

教学选择:意味着教育立场的博弈

“制造式”和“生成性”两种习作教学观念不是横空出世的,在它们的后面站立的是一个人所秉持的教育立场,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源。一篇习作教材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设计,生成怎样的教学细节,教学立场才是始作俑者。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成人本位”和“儿童本位”这两种立场比较鲜明,它们各自有着明晰的教学取向和价值追求。

●成人本位:习作教学强调 “教给”

在不少语文教师的眼中,对于习作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知:在小学阶段,之所将写作教学称之为“习作教学”,是因为儿童原本不会写作,习作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教孩子学习写作、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应该重点要突出“教”——要教得充分,要教得完整,要教得扎实。

教给“知识”。在习作教学中,文体知识最明显,也最容易被教师当做“教学重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必须根据各自的文体特征来指导写作。有了知识这个抓手,教师的“教”便显得如鱼得水,总是试图通过一篇习作架构起一类习作的言语框架,甚至指望像数理学科一样,将一类文体的习作用知识来“公式化”:譬如写人——“对照特点找事例,具体描述一两件;一个特点多事件,巧妙构思出特点;结尾抒情或总结,呼应开头称佳篇。” 譬如叙事——“开头交代四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起因点明白,经过具体写出来;结尾交代事结束,首尾内容要略写。”他们一厢情愿的以为,儿童拥有这些“写作口诀”,就入了写作的门径,任何习作都会迎刃而解,从此一劳永逸。

教给“能力”。儿童拥有了习作素材,也掌握将这些素材转化成文字的知识,但真正言之成文,并且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这就需要一定的写作能力来支撑。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能力”是指儿童顺利完成写作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儿童内化而成的,是不可教的。但是在某些教师的眼中,这依然可以“教给”:譬如遣词造句的能力——遇到写人的习作,便向孩子提供一组描写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好词佳句,以备参考;遇到写景的习作,便向孩子出示一组写山、写水、写花、写鸟的词语或诗文,以应不时之需。譬如修辞能力——写到柳枝,就像“姑娘的头发”;写到“小草”,就要“向我招手”;写到活动,就得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这样的“教”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不一而足,解决了孩子的一时之痒,但是消解了儿童先天的言语生成机制,蜕化了儿童言语的自我生成能力。

教给“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1]这里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要靠长时间的修炼,达到一种自觉的意识。而现实的习作教学中,大多教师不是在集腋成裘地“养”习惯,而是一步到位地“教”习惯:开头必须怎么样,结尾必须怎样,写人必须怎么样,叙事必须怎么样……当一切都“必须”了,对儿童来说,失去了主动体察的过程,缺少了选择甄别的过程,只剩下被动接受的顺从。当外在成人强加的写作认知不断强化,甚至循环往复时,儿童再也无力拒绝,渐渐内化成他们的潜意识。这时,儿童再也无力出发,重新构筑个性的言语世界,因为他们真正地“被习惯”了。

●儿童本位:习作教学倾向“发现”

秉持儿童立场的教师认为:儿童本身就是一座写作资源的“富矿”,只要善于开掘,就会取之不尽,生生不息;儿童文化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最好的写作指导,因为一切“指导”就是让习作的主人公更像自己,言语更切合自己的生命状态。基于儿童的习作教学,一个重要的立脚点就是引导儿童去“发现”。

让儿童发现自己。儿童害怕写作,是因为让他写作不熟悉的生活和事情。而这些“不熟悉”,不仅在童年个体的现实生活没有发生过,即使在想象的世界中也缺少相关联的经历。于是,习作要么走格式套路,按图索骥,生搬硬套;要么就胡编滥造,敷衍了事,为作而作。在习作中,看不到儿童鲜活的生命,感受不到真切的童年语境。习作教学应该融进真实的童年生活,应该面向鲜活的童年个体,让每一个儿童觉得写作就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真实世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时尚,自己的想象……习作有了“自己”,语言就是呼之欲出;习作有了“自己”,精神就会振翅高飞。

让儿童发现故事。面对一个习作主题,在儿童身上即使发生过类似的故事,未必就能顺畅地成为写作内容。习作教学就是为儿童寻找到通向广阔言语言语世界的那一扇“窄门”——即唤醒儿童相似生活那一个“点”。写作“勇气”的故事——从美国人伯纳德·韦伯的图画书《勇气》出发,让孩子觉得原来“勇气”是这么寻常,这么简单,“勇气”就在身边;写作“童年趣事”——从古诗《池上》开始:“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个“偷”字隐含这多少童年乐趣,一个“偷”呼唤起多少童年故事:“偷看电视”、“偷摘未熟的梨子”、“偷吃冷饮”等等;写作“我身边的小能人”——从“开瓶大王”入手,原来当小能人就是这么容易,谁都可以成为小能人。其实,习作教学就是让每个儿童拥有一双发现自己故事的“慧眼”——做平常生活的有心人,多一份敏锐,多一份细腻;习作教学就是让每个儿童拥有一颗收藏瞬间精彩的“慧心”——用文字记录精彩的“童史”,用文字分享自己的快乐。

让儿童发现经验。儿童的言语智慧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慢慢累积,逐渐内化的过程。任何一次习作教学都不是空穴来风,从零起点的,而是以前习作教学活动的再出发,而是对已经占有的习作认知经验的再超越。因此,一次成功的习作教学,必须是对儿童已经获得的写作经验的认同,必须是在原有经验上的进一次提升和发展。“我身边的小能人”教学设计二就是基于儿童以往的写人经验——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写人,由此出发,在习作例文的研读中让儿童发现了“对比衬托”、“一波三折”等写作方法。纵观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说“发现”贯穿始终:一方面,让儿童发现自己拥有的经验,为教学寻找到一个生长点;另一方面,让儿童发现新的知识领域,从而拓展了认知框架,重建某一领域新的写作认知图式,使教学有了突破,让儿童有了新的成长。

让儿童发现成功。儿童的写作情趣不仅仅依靠情境来激发,更需要借助写作信心来不断培植和强化,而“写作信心”则源自一次次成功的写作体验。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就是要孕育出内心世界丰富的儿童,引导儿童内心萌发言说的自觉。要知道,儿童写作的目的不是让儿童言说什么,而是为了儿童拥有言说的力量。因此,习作教学成功不在于能够写作什么,而在于每一次写作都能让儿童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累积自我的写作信心。当然,这一切需要一个面向儿童的习作评价体系来维系,参照系不应当是优秀的儿童习作,也不应该是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而应该是每一个儿童原有的言语和精神水平。习作评价不应该“面”上的扫描——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语句到篇章,从言语到精神,条分缕析;而应该是“点”上的凸显——就其一点,竭力弘扬,并尝试建立成功档案,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每一次习作中蓄积写作的信心和力量。日久天长,何愁儿童不喜欢写作?何愁儿童写不出个性飞扬的优秀习作?

写作应当是儿童充满个性化言语交往行为,习作教学其实就是“儿童已经具有旺盛的活动力,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予以指导。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 [2]的过程,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在新课程实施近十年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关键在于大多数教育者习惯于“教学控制”,当这种“成人控制儿童”的教育机制一旦消解,他们就会无所适从,这就是“成人本位”大行其道根本缘由。所以,让习作教学走下“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这是教学立场的博弈,更是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也是小学写作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拐点”。

儿童写作:为儿童利益而“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将写作教学区分为两大块——小学阶段称之为“习作教学”,初中阶段称之为“作文教学”,是因为各阶段教学存在着内在的体征。以笔者之见,“习作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儿童写作”。在这个阶段,“教”的目的不是让儿童从未知达到已知,而是旨在培育儿童的写作情趣,培养儿童的言语意识,改善儿童的写作状态,为每一个鲜活的童年个体贮存一颗饱满的“文心”,让每一个儿童在写作中体验到到当下的幸福感。大力倡导“儿童写作”这一命题,是习作教学从“成人本位”下移到“儿童本位”的一次“软着陆”,它为“生成性”习作教学观的构建提供了温润的土壤和良性的平台。

●“教”的起点:是童年广阔生活的唤醒

许多教师认为:孩子不喜欢写作,最主要原因是繁重的课业负担阻隔了儿童与生活的关联。于是当下的习作课堂常常是“活动”先行,旨在为儿童写作炮制出新鲜的生活。其实,这种理解是极端片面的,是完全基于成人立场的。素不知,有儿童的地方就会有欢声笑语,有儿童的地方就会有精彩的故事在发生。只不过,作为成人的教师未尝进入,作为儿童的自身从未在意。因此,习作教学就是对儿童当下故事的唤醒。此时,写作内容选择常常就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起点——哪些内容是儿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哪些内容是儿童视野中根本不存在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判断。譬如“牙齿的故事”——在小学阶段,每一个孩子拔牙、换牙、牙痛、洗牙、矫正牙齿的经历,这就可以成为写作内容;譬如“零食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吃零食,每一个孩子都有与零食相关的许许多多的真切经历。当然,这是儿童比较普遍的生活,在一个班级集体,还有不少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记忆,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开掘,譬如“同桌的故事”、“宿舍的故事”、“餐厅的故事”等等,这些内容,每一个都是一本本厚厚的生活之书,只要一打开,就会图文并茂,精彩无限。作为习作教学,我们首先要“教”给孩子的就是:你的生活就是一本书,你就是书中的主人公。

●“教”的目标:孕育一颗饱满“文心”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3]。可是怎样的“教”才能达到“不用教”的效果?这是“儿童写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有一个近似“顽固”的观点: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的入门阶段,必须为儿童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必须对儿童的写作行为进行规范的训练。这种密不透风的“训练观”,的确让儿童会写作各种文体的习作了,但却是以夭折儿童的言语天性和灵气为代价的。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种外在于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为”,而不是蕴藏在言语和精神深处的“写作意识”,也就是“文心”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书面言语的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所有的“教”都应当留有空间,所有的“教”不是为了“规定”——用知识束缚言语,用训练限制精神;而是为了“解放”——让儿童的言语和精神更“自由”,更“自我”、更“自得”,更“柔软”,更“敏感”,更“思辨”,更“开阔”。习作教学不应当沉湎于外在的写作系统构建,而是要竭力创生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言语生成机制。只有这样的“教”才会伴随儿童成长,才会影响儿童一辈子。

●“教”的过程:写作意义的童年建构

对儿童来说,写作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习作教学需要构建的一个恒久的写作动力。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只管一味“教”儿童学习写作,却很少顾及到写作意义的建立和渗透,这也是当下儿童不喜欢写作的根本原因之一。笔者以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教学过程也就意味着一次写作意义的建构过程:在习作目的层面,要让儿童明白,这次写作的真实动机是什么——是分享乐趣,还是倾诉心声;是展示自己,还是介绍说明;在习作指导层面,不同的写作目的对应着不同的话语方式,教学应当引导儿童建立相应的话语应对机制;在习作交流的层面,写作是将自己的故事写给别人读,讲给别人听的,要让别人读得懂,就必须把意思写清楚、写明白;要让别人读得明白,就必须将内容写具体,写连贯;要让别人读得舒服,读得愉悦,就必须将文字写生动、写形象;要让别人读出感情,读出自我,就必须真心实意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儿童心中有了交往意识,写作就有了责任,笔下的文字便有了方向,此时此刻,儿童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写作主体。

●“教”的终点:留驻美丽的童年精神

习作教学能真正称之为“儿童写作教学”,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对“童心”的守护。这儿童的习作中,应该闪烁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芒,应当拥有自然恣意、神奇美妙的想象,还包含着天真烂漫、意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儿童写作,它盛行的童年之道,一切指导和评价都在“儿童文化”框架之中。这里也有言语“应对”,但不是面向成人世界的迁就,而使用的都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这里也有“成长”,但不是精神的成熟,而是让童心更加纯真,更加闪亮;这里也有“社会”,但不是对成人的道德体系响应,而是儿童诗性逻辑上的架构。这就是儿童写作中的“童年精神”,它需要习作教学中有一块温润的土壤来承载与容纳,它需要习作教学中有一种体制来呵护和维系,否则“儿童写作”就会纸上谈兵,成为空有其名的“标签”。

“我们对于儿童的帮助不宜过多、过早、过快,也不宜过少、过迟、过慢,应不失时机和恰如其分。”[4]这里的“不失时机和恰如其分”其实就是“儿童写作”的基本属性和方法:“不失时机”——指的是外在的情境有利于儿童言语表达时或儿童内在有言语交往的需求时,这也许就是习作教学在儿童精神世界中“着陆”的契机;“恰如其分”——指的是教师的“教”应该顺应儿童的言语天性和文化特质,这样可以让习作教学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对接”得更加柔软,更加自然。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等编.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5•2

[2]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32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4] 单中惠: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传[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7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54:08 | 只看该作者
驶向童年的月亮船

——我的“童化作文”求索之路

小时候的我和月亮有着特殊的情结。家离学校很远,与我同行的孩子极少,清晨,时常伴着一弯月钩上学;夜晚,迎着东方初升的圆月回家。一路上,只有蛙虫的鸣唱,只有远方闪烁的几点灯光。有月亮的日子,我特别幸福,因为我的心飞上了月亮,仿佛自己成了王子,坐在一艘月亮船上,漫游在天上热闹的街市。就这样,一路月色,一路遐想,所有的童年的记忆在此留驻,在此定格。长大后,这样的情景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这样的情怀也不知不觉融进我的教学和研究之中,“童化作文” 成了我现实版的一艘驶向儿童言语和精神世界的“月亮船”。

打造“问题链条”

——“童化作文” 沿着真切的问题前行

2004年8月,我在南通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年过花甲的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登台演讲,一个个有关儿童的故事,还有她对儿童的炽热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而学者李庆明关于儿童教育哲学的讲座,则从理性层面给听课者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将我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教育境界。正是这个特别的暑假,我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习作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此时一艘美丽的“月亮船”驶入我的心中——“童化作文”。专题研究常常就是问题探究,“童化作文”在问题的探索和求解中一路前行。

●问题一:我该怎么做?

一开始,没有完整的实践规划,凭着以前参与“小学作文系列训练”和“生活作文”研究的经历,我率性而为。先从一些鲜活的教学案例开发入手,当《秋天的“雨”话》、《鸡毛毽飞起来》、《藏在名字里的秘密》等一系列富有童真、童趣的案例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发表后,网友们表示了强烈的支持,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但是网友对“童化作文”提法抱有质疑,对“童化作文”进一步的做法满怀期待,让我不得不从“走到哪是哪儿”感性冲动中清醒过来,沉下心来,步入理性化的求索:“童化作文”到底是什么?它到底为什么?它要向何方去?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的诗篇》、刘晓东的《儿童精神哲学》陆续摆在我案头,“草莓红了”、“快乐粽子节”、“相约KFC”等一系列洋溢儿童文化意蕴的习作主题单元也相继登场。一年后,《“童化”:守望精神意义上的童年——“童化作文”教学的行与思》一文获得当年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问题二:为什么要这样做?  

2007年1月,《作文教学研究》在头版位置发表了这篇长文,随即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童化作文”开始有了一些影响,这时一些报刊杂志对童性教学提出了质疑:学科教学应当有自己的坚守,怎么能一味地迎合儿童呢?在当下的一些学科教学中已经出现“泛儿童化”和“过儿童化”的倾向。对于这样的质疑,“童化作文”教学必须积极应对,必须从教育的源头去开掘“童化”的意义,必须从经典的教育著作中去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必须在在儿童和传统的写作教学经验之间寻求平衡,否则,“童化作文”不仅在学理层面难以圆融,在操作层面更会没有生命力。于是,在儿童文化和传统的写作教学理念的双重语境下,“童化作文”开始了再出发,一年后,《童年:习作教学的一片芳草地——在儿童视野下的习作教学的重构》在《湖南教育》“专题策划”栏目中发表,“童化作文”也渐渐被同行熟知。

●问题三:怎样做才能更合理?

2008年5月,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在我校举办“童化作文”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会上有一位代表向我提出,提倡“童化作文”教学,是否意味着放弃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另起炉灶?我知道他的疑惑是有根据的,在我校提供的八节观摩课中,只有一节是教材上的。习作教材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与“童化作文”之间只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前期研究的欠缺,又为“童化作文”下一步研究打开了另一窗。于是儿童生活与习作教材融合的“儿童写作课程”呼之欲出,并且蓬蓬勃勃地在实践中拉开了序幕。一年后,《主题单元:行走在课程视野中的习作教学——“童化作文”课程的建构》获得了江苏省“师陶杯”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并且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发表。

●问题四:怎样才能更简单?

随着我外出讲学活动的频繁,各种媒体对“童化作文”关注度提升,“童化作文”连续几年走进了一些高校语文教育研究所的年度研究报告中。在网络和媒体上,只要提到习作教学,往往会说“吴勇老师认为”,这意味着“童化作文”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可是,我却感到莫名的惶恐,我担心自己的“一家之言”会干扰了大家对习作教学已经形成的成熟认知。此时,我觉得需要对这五年来的探索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再梳理,对原初的认识进行一个再定位,让“童化作文”永远处于一个开放的的状态之中。最后,我将“童化作文”归结成三句话:“梦想”,习作教学最丰富的资源;“交往”:习作教学最真实的动力;“文心”:习作教学最恒久的指导。这让“童化作文”变得简单,变得简洁,变得简练!在此基础完成的《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一种真切而朴素的教学走向》万字长文在《人民教育》上发表。

这些问题的发生,其实就是“童化作文”教学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童化作文”五年来行走的最真实动力,也是我重回童年的一条诗意而幸福的人生旅程!

搜索“童年频道”

——“童化作文”从儿童心灵出发

身处童年的孩子,寻求新鲜快乐的生活是他们的本性。教室里的追逐 、楼道里的游戏、草丛里的寻觅、雨中的球赛、队伍中的私语、自习课上的哄笑……童年的故事就是这样毫无预设、漫不经心地发生着、行进着、消逝着。“童化作文”就是不断地搜索童年频道,呼唤、捕捉、发现这些富有儿童精神、充盈童年意味的生活,让成人眼中“无知的嬉闹”、“冥顽的童性”成为一次次鲜活无比的教学契机,成长为一次次快乐动感的写作之旅。

●敏锐地发现故事

北风呼呼,大课间活动进行得热火朝天,突然一个孩子指着天空叫起来:“快看呀,一个垃圾袋飞上天了!”看着扶摇直上的垃圾袋。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真像一只大风筝,在空中自由自在!”

“我看是飞艇,我要是呆在上面该有多美呀!”

“这肯定是一只喜欢飞翔的垃圾袋!飞翔可能是它一直的梦想,今天它终于实现了!”

于是我对大家说:“孩子们,会飞翔的垃圾袋,很少见到吧!它一定很神奇,它一定有梦想,只要我们走进它的世界,可能会发现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悄然地生长故事

带领孩子学习《池上》一诗,诗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中一个“偷”字,一下子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白居易怎么将一个小偷写进自己的诗呢?通过联系诗境,激烈辩论,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诗中的 “偷”不是“偷窃”,而是“瞒着大人做事情”。这时孩子们的眼睛都变亮了,沈碧辉忍不住喊出声来:“老师,我也做过这样的‘小偷’,暑假里我在老师家补习英语,偷摘过没有成熟的梨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点说偷看过姐姐的小说,有的说偷看过电视,有的说偷吃过冰淇淋,有点的说偷看过爸妈年轻时的相册……我顺势而导:“‘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情景被诗人白居易记录在诗里,千古流传,你们想不想也学学诗人,将自己美好的童年瞬间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适时地创造故事

主题一:阅读“端午”

作前活动: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分“端午的来历”、“端午的习俗”、“千奇百怪的粽子”、“端午诗文”等四个专题收集资料。

写作内容:之一,在中国文化国际交流会上,有一位外宾对中国的端午节非常感兴趣。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怎样向他介绍呢?请为你的发言撰写一篇解说词。之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端午”,请你为端午节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

主题二:欢乐“端午”

作前活动:采访老师和食堂的师傅,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班级准备粽叶、糯米等材料,举行包粽子、品尝粽子等活动。

写作内容:以“我的粽子诞生记”为题,介绍自己的第一个粽子的制作经历,与伙伴、亲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主题三:品味 “端午”

作前活动:每人从家里带来一只最有特点的粽子;班级举行“五花八门的粽子”展示会;交换粽子,品尝粽子;评选班级“粽子王”。

写作内容:之一,给自家的粽子起一个名字,写一篇“粽子说明书”;之二,以“粽子展评会”为题,写一篇新闻报道,宣传我们班的活动。

“童化作文”就是由一个个连续不断的故事生成的真实生活场景,就是由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构成的鲜活生命共同体。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儿童,都是故事的主角,都是课程的主体!

构筑“交往平台”

——“童化作文”对时代话语的应对

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更让日益遭受戕害的童年生态雪上加霜。课间孩子聊的是网络游戏,习作中使用的是网络语言,手机短信、QQ聊天更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言语交往方式。我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尊重,存在即利用。习作教学基于网络的现实不可避免,因此顺势而动,化被动为主动,变威胁为资源,在写作的内涵上突破局限,在写作的方式上与时俱进,是“童化作文”应有的行走姿态。

从2009年9月开始,我的班级便开始以博客为平台的习作教学。班级人人建博客,篇篇习作在博客,习作讲评靠博客。通过博客的发表,培养儿童的读者意识——写作是为了分享,将自己的故事写给别人读,讲给别人听的。要让别人读得懂,就必须把意思写清楚、写明白;要让别人读得明白,就必须将内容写具体,写连贯;要让别人读得舒服,读得愉悦,就必须将文字写生动、写形象;要让别人读出感情,读出自我,—就必须真心实意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儿童心中有了读者,写作就有了责任,笔下的文字便有了方向。通过博客评论,营造的是一个话语世界——以习作为载体,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实现了多维互动,不断进行着言语对话,不断进行着情感融合,不断生长着言语智慧。在这个话语世界中,儿童、教师、家长、伙伴都是自由的话语者,平等的交往者,真情的赞赏者,诚恳的建议者;在这个话语世界中,使儿童习作不断走向完善,逐渐成为“作品”。《七彩语文》杂志在“博客部落”专题报道了我们班级的博客写作。

于此同时,我还利用祥和的民俗文化节日——中秋、端午、重阳、春节等,发掘充盈时代气息的“当代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根据短信的语言特点,引导儿童写作祝福短信,字里行间,角度、基调、人称、语气、内容的选择,让每一次写作字斟句酌,充满着应对的智慧。短信写作,让亲情在言语交往中变得更加浓郁,让言语锤炼得更加精彩。

在网络写作的基础上,我启动了“少年写作计划”,鼓励有言语天赋的孩子脱颖而出。在开博一年以来,我们共有16个孩子写出了整本的书,陈凯婷的《神秘小屋》、杨亦安的《五三班的坏小子》、朱加安的《偷拍》都长达数万字,发表在网络上,受到不少网名的好评!



如今,我虽临近不惑之年,但在月光下散步依然是我的坚持。此时的星空,繁星点点,每一颗都像是班上调皮而可爱的孩子,他们不停地眨巴着明亮的眼睛,不时地向我伴着鬼脸,不时地向我讲述最新的班级故事。渐渐的,我已经坐在了童年的那艘月亮船,徜徉在这灿烂的星光中,沉醉于辽阔美丽的梦想里……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55:48 | 只看该作者
让“勇气”看得见

——五年级习作教学《勇气》的教学历程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吴勇

【目标预设】

1.借助图画书《勇气》,唤醒儿童关于“勇气”的故事。

2.引导儿童抓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用文字具体生动地描绘“勇气”产生和展现过程。

【课前预热】

1.今天,和五(3)的同学第一次见面,打个招呼吧!

2.先做个自我介绍,本人姓“吴”名“勇”,板书:勇

咱们班还有哪位同学名字中带个“勇”字的?

3.想一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我们的名字里嵌进这个“勇”字呢?(板书:勇气)是呀,吴老师能不远千里来这里和大家上课,的确需要勇气的!咱们这堂课就从这两个字开始!(点击课件)

【教学历程】

板块一:勇气是什么

▲阅读封面

这是一本图画书的封面,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主人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站在跳板上,下面是一片海洋!

生:从表情上看,他似乎在考虑是不是跳下去!

师:“似乎”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你已经由画内想到画外了!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跳板好高呀,我好害怕!这样跳下去会不会淹死!

师:(学生笑)这是在犹豫!

生:如果不跳,别人会说我是胆小鬼的;可是跳下去,我实在太恐惧了!

师:这是在矛盾!猜猜看,他到底有没有跳下去呢?

生:一定跳下去了!

师:为何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本图画书的名字叫“勇气”,有了勇气,他肯定会跳下去的!

师:真了不起,你从封面上竟然读到这么多东西!其实,敢从跳台跳进水中,只是勇气的一种,勇气还有很多种,想继续看下去吗?让我们打开这本图画书——

▲看图联想

A.看到你会心笑了,图画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两块巧克力脆皮蛋糕,我几口就吞下一块,好香呀!刚准备吃第二块,妈妈说,不要再吃了,留下一块明天做早餐吧。我闻着蛋糕的香味,拼命地咽着口水,终于将蛋糕留到了第二天早晨!

师:是吃掉还是留下?需要“勇气”的抉择!

生:妈妈给我20元钱,准备捐献给地震灾区,可是路过书店,看到橱窗里放着一本我梦寐以求的黄蓓佳小说《亲亲我的妈妈》,刚好20元!如果买了,今天就可以大饱眼福,可是买了,就此丧失一次奉献爱心的机会。怎么办呢?最后,我咬咬牙,头也不会的离开了书店!

师:是勇气,成就了你的爱心!

B.(出示下一页)一个人独自面临对黑暗吗?

生:从奶奶家到我家要经过一条长长的胡同,没有路灯。有一次我独自回家,总觉得有一个黑影一直跟着我,不知道从哪儿窜出一只野猫,吓得我大叫起来!我刚想退回去,可是身后也是一片黑暗,于是我自己鼓励自己:世界上从来就没有鬼,只有“胆小鬼”,我鼓足了勇气,加快了步伐,一口气跑出了胡同,看到了家门口的路灯光亮!

师:知道吗?是勇气战胜了你心中的那个“鬼”!

C.(出示下一页)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谁有勇气说一说!

生:那天,我不小心,把同桌刚买的一本新书摔在了地上。同桌很心疼,发誓再也不借书给我看了。当时,我本想说声“对不起”,可是一看他涨红的脸,心里也很生气,不就是一本书掉在地上,干嘛这样小题大做,再说,我也不是故意的!一连几天,同桌都不理我。我很后悔,于是鼓足了勇气,对他说:“那天是我不小心,将你的新书弄脏了,请您原谅我吧!”同桌听后笑了。

师:是呀,勇气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D.下面还有几幅图,看看图画中的哪一种勇气勾起了你的故事?

生:我说的是第三幅图。妈妈带我和弟弟是做海盗船,看到一只大船在空中晃来晃去,老远就听到一阵阵尖叫声。我吓得脸色发白,连忙拉妈妈离开。可是小弟弟非要过一把瘾,死活不肯离开!妈妈说:瞧瞧你,个子这么高,胆子却这么小,还不如你的弟弟呢!再说了,坐海盗船的人成百上千,也没有听说你从上面摔下来的。妈妈的“激将法”起了作用,我拉起弟弟的手上了船,刚晃了几下,结果弟弟吓得大哭起来!

师:挑战自我,这是最大的勇气!

生:我说的是第四幅图,星期天,我连写带画,足足花了半天功夫,终于完成了一张图文并茂的读书小报。这时妈妈让我去超市去买一瓶酱油,回来一看,惊呆了,我可怜的小报已经被小表弟用剪子“大卸八块”,尸横满地!我好心疼,伸手就想揍他一顿,可是一想他是客人,年纪还小,便放下了高举的手。结果我又花了一个下午,重新做了一张。

师:宽容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美德!

生:我想说第二幅图。爸爸去香港,带了一盒正宗的意大利“费列罗”巧克力。我藏在柜子里一只舍不得吃。可是有一次,妈妈的一个同事带着小弟弟到我家玩,刚进门不久,小弟弟就发现了那盒包装精美的“费列罗”,他两眼放光,缠着妈妈要吃!妈妈知道那是我的心爱之物,一个劲的朝我抛眼色!我尽管心疼,还是拿出那盒“费列罗”,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他!

师:忍让自己的心爱之物,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3.(出示图画)勇气还是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

生:勇气还是别人动手打了你,你却忍住满腔怒火,耐着性子和他讲道理!

生:勇气还是作业没有做好,强忍着看电视的欲望,坚决不打开电视机!

生:勇气还是犯了错大家都一声不吭,你站出来讲出事情的真相!

4.小结:原来“勇气”是这样的寻常,这样的简单,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板块二:勇气怎样表达

▲读写过渡

看,一本图画书,唤起了大家这么多关于“勇气”的故事!如果一一画下来,一本《勇气》的续集就诞生了!除了用图画,我们还可以怎么表达“勇气”呢?

知道吗?“勇气”在作家的笔下也同样精彩!快速浏览这两个片段,想一想,分别写的是什么?

▲范文引路

(1)“勇气”是怎样产生的?

张灵灵喘着气,心有余悸地把那只盛有蚕宝宝的塑料袋扔到地上。“我不想再看见它们。”她转过身,飞快地跑进校门。

金铃独自站在树下,用眼角瞄着那只塑料袋。袋里的小蚕浑然不知发生了何事,依旧在努力地爬来爬去,连带着整只口袋都在微微掀动。金铃心跳如鼓,两手出汗。捡回去吗?捡不捡?这可是别人扔掉的东西呀!乞丐才会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同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她。可是就这么走了吗?让这些蚕宝宝躺在路边被行人踩死?被车轮压死?或者像那只可怜的小鸟一样,被顽皮的小孩子们一把捏死?

金铃站在初夏的阳光下,脸已经晒得微微发红,鼻尖沁出一颗颗汗珠。

她终于飞快地向四周扫一眼,觉得并没有人注意她的动向,就猛地弯下腰,把那只塑料袋一把抓在手里。

天哪,但愿不要有人看见,千万不要有人看见!

                                  ——摘自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

师: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主要写了一个叫金铃的女孩经过反复考虑终于捡起装蚕宝宝的塑料袋!

师:这是一个女孩子的勇气!金铃捡起蚕宝宝的“勇气”是怎样产生的?(板书:产生)

生:“让这些蚕宝宝躺在路边被行人踩死?被车轮压死?或者像那只可怜的小鸟一样,被顽皮的小孩子们一把捏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金铃非常可怜这些蚕宝宝!

师:但是她心中还有另外一股力量在阻止她捡起蚕宝宝,谁来读一读!

生:“捡回去吗?捡不捡?这可是别人扔掉的东西呀!乞丐才会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同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她。”

师:到底捡还是不捡,此刻金铃非常——

生:(齐说)矛盾!

师:鼓起“勇气”,常常需要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板书:心理活动)只有将这个过程写具体,文章才会真实、自然,打动读者!

(2)“勇气”该如何展现?

翻大雪山时,天已快黑了。路越来越险,强巴把车速减了下来,我悬着一颗心,暗暗祈祷:千万不要出事!千万不要出事!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出事了!我们的车又爆了一个轮胎。“怎么办?我们怎么办?”

这时候,强巴倒是十分镇定。他指挥我和老爸把车推到路边。我们要等辆三菱车来,如果车上有备用胎,看能不能先借来给我们的三菱车安上。天色已暗,要过山的汽车已经很少了。我基本上绝望了,好像全身的骨头都松塌下来:“我们是彻底地被困在山上了。”

“站直了,别趴下!”强巴在我后背上猛拍一掌,“男子汉嘛,没有我们过不了的山,没有我们闯不下的关——来,我们唱首歌来鼓鼓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因为小学课本里学过这首诗词,我也会唱。老爸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当然他也会唱,我们俩都加入了进去,一首雄浑的男声小合唱响彻大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山雨来势凶猛,雨点儿噼噼啪啪地打在我们的身上,可是我们谁也没有躲进车里去。我爬到顶上,张开双臂,仰头向天喊道:“暴风雨,来吧,我们不怕!”

强巴跑到崖边,那里有一颗挺拔的青松。强巴做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动作,唱的是京戏: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松,

顶天立地傲长空,

………

我看见山下的盘山公路有一串灯光在移动,惊喜道:“有车来啦!”

                                   ——摘自杨红樱的《男生日记》

师: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汽车轮胎突然爆了,天黑了,暴雨又来了,“我”和强巴鼓起勇气,战胜黑暗和暴雨,最后,终于等来了车子。

师:这是两个小男子汉的勇气。“我”和强巴在黑暗和暴雨中是如何展现自己的勇气的?(板书:展现)

生:“我”唱起《长征》!

生:强巴唱起了京戏!

生:强巴对我说:“站直了,别趴下!男子汉嘛,没有我们过不了的山,没有我们闯不下的关”

师:这是通过——语言(学生齐说,板书:语言)来展现勇气的,除了语言,还有其他方面嘛?

生:还有动作(板书:动作)——“强巴在我后背上猛拍一掌”

生:还有一句——“我爬到顶上,张开双臂,仰头向天喊道”

生:“强巴跑到崖边,那里有一颗挺拔的青松。强巴做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动作”,这句话也是!

师:作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将男子汉在危难之时的勇气展现得栩栩如生,读来特别痛快!

(3)小结:(指板书)在矛盾的心理活动中鼓起“勇气”,在果断的动作、热切的语言中展现“勇气” ,这就是作家带给我们的启示!相信大家,如果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一定不比作家逊色!

▲儿童写作

1.想和这些作家PK一下吗?请大家拿出稿纸,用一个片段将自己的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写下来!在写作过程中请注意:

友情提醒:

1.用一个片段写清楚“勇气”的产生和展现的过程。(请注意:写清楚)

2.能通过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等细节,将故事中最精彩场面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请注意:抓细节)

3.时间是8分钟。(请注意:比速度)








2.儿童写作,教师巡视,随时点拨。

板块三:“勇气”分享会

▲分享故事

现在,我们来举行一次主题为“勇者不惧”故事主题分享会,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需要勇气!当着这么多老师和伙伴讲述故事,你就是一个“勇者”,如果将故事写得非常精彩,读得声情并茂,你就是一个“勇士” !

▲互动评点。

生:“砰——”的一声,妈妈终于离开了家门。我拿出语文《一课一练》,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伸了一个懒腰,无意间瞄了一眼墙上的钟。呀!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开始重播了,昨晚因为妈妈看一部电视剧的大结局,我已经忍痛割爱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客厅,刚拿起遥控器,脑海中突然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作文和数学作业还没有写,你哪有时间看电视呀!是的,《快乐大本营》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看完之后,再做作业,天色已经晚了,再说,妈妈回家肯定要检查作业的!看还是不看?我的脑子里有两种声音在打架。最后,我还是毅然决定先做完作业,有时间再看电视!

师:写得怎样,大家都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心理活动这个细节写得特别真实,也写得非常具体!

生:我觉得这个有些虎头蛇尾!

师: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有勇气!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产生勇气”的经过写得很具体,可是“展现勇气”却一笔带过!

师:说得有道理!可以怎么改呢?大家一起来给作者出出主意!

生:“我毅然决定先做作业”这句话可以换成一段动作描写的句子——“我咬咬牙,跺跺脚,恋恋不舍地丢下遥控器,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客厅……”

师:(带头鼓掌)这样写,将勇气的力量充分显现出来了!

(其他交流略)

▲总结提升

刚才,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勇气,更触摸到一颗颗纯真闪亮的童心!我相信:童年有勇气相伴,就会充满温暖与力量;童年有勇气相随,就会成为一段金色的岁月!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齐读)

有责任的勇气,才能产生力量

有智慧的勇气,才能震撼心灵

有故事的勇气,才能留驻记忆



【教学感悟】

《勇气》一课,起源于美国伯纳德·韦伯的图画书《勇气》,当一幅幅内容真切、色彩的鲜活的图画逐一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心跳加速。一方面,它将我心中关于“勇气”理解成功解构了——作为成人的我,原以为面对坏人的刺刀无所畏惧、面对敌人的枪口奋不顾身,那才是“勇气” !而这部图画书的勇气竟然如此简单,如此细小,以至于在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执教这课时,一位常州的老师对我说:“将一块美味的巧克力留到明天吃,这哪是勇气,最多算是‘毅力’吧!”另一方面,它帮助我建构了儿童世界里的“勇气观”——原来儿童世界的勇气是可以“看见”的,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成人没有发现,即便是发现,也不认为那叫“勇气”。就这样,一本图画书,将成人世界中的宏大叙事在每个儿童个体的微观世界中复活了,坚硬的面貌已经变得可亲可近、柔软鲜活。

图画书《勇气》走进习作教学,并不平坦;习作课《勇气》教学之路也有些曲折。应该说,形成现在的格局,还是颇费周章的!

这本图画书描绘了三十多种“勇气”,呈现出浓郁的西方儿童文化色彩。由于文化差异,不少内容读来还比较生涩,与大多中国儿童言语和精神的现状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因此,对于这本图画书,我采取“用教材教”的教学定位:在教学前,经过反复比较和权衡,我选择与当下儿童精神最切合、生活最接近的七幅画面,与此同时,对图画书中的文字还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即便如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有位听课教师给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将七幅图文逐一呈现出来,形式是否显得单调,教学空间是否占得太满。我觉得有道理,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将前三幅图文依次呈现出来,当儿童交流逐渐活跃起来时,后四幅图文一起呈现出来,让儿童从中选择与自己经历相匹配的内容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儿童有了自主的阅读空间,另一方面,教学的节奏加快,富有层次感。可是教学结束后,一位教师迫不及待地来给我评课:这七幅图的交流花了将近半个小时,让听课者觉得没有起伏感,是否可以删掉后面的四幅图文。从听课者的立场看,她的说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这七幅图文呈现过程中,分别给儿童营造了不同的言语情境,可以让每个儿童都能从图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的影子。于此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们觉得:我和“勇气”并不陌生,“勇气”与我如影随形,朝夕相伴。再说,习作教学的最大任务是什么?就是唤醒儿童的言语和精神,唤醒儿童心中已经发生却在记忆中沉睡的故事,让他们产生写作的认同感以及言语的表达欲。

就在《勇气》第四次教学时,遭遇到意外。教学刚刚拉开序幕:这是一本图画书的封面,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主人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孩子的回答让全场皆惊:“他鼓起勇气,准备跳海自杀!”这个回答让我始料未及,我急中生智:“一个人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就去自杀,这是最懦弱的行为,毫无勇气可言,更不配使用‘勇气’这个字眼!”或许正是这样果断地引导,教学才没有偏离应有的方向。联系前几次教学中,在和儿童交流“勇气”的故事时,有个别孩子将背离道德、打破秩序这一类的事情称之为有“勇气”,我觉得习作教学发展儿童言语的同时,绝不能以偏废精神作为代价。于是在教学的结尾,我精心设计了一段话语:“有责任的勇气,才能产生力量;有智慧的勇气,才能震撼心灵;有故事的勇气,才能留驻记忆。”旨在告诉孩子们“勇气”不是鲁莽和冲动,它需要道德与智慧来维系。我坚信,这不是画蛇添足!

《勇气》尽管是一次习作课,但也是一堂“勇气”启蒙课。对于我来说,一个成人以儿童的姿态走进童年世界,需要一种勇气;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将记忆中潜藏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跃然纸上,让勇气可以“看见”,成为童年直觉对美的顿悟,更是一种勇气!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56:48 | 只看该作者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如何改变“作文难教”、“习作难写”的现状,“学程导航”教学范式就是一条突破瓶颈的可行之路。为了让“学程导航”范式下的习作教学切实有效,高质高效,有几个问题值得重新认识,必须在实践中大力推行。

一、从两节课走向两周课——让课堂走向课程                                                                                                                                                                                                                                                                                

扩展习作教学的周期,旨在丰富习作教学的课程内涵,保证习作教学的过程清晰真实地落实到位。

(1)习作训练需要一个过程

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写作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必须真实完整的呈现一篇习作的完成过程。首先让儿童明白,我为什要写这篇习作,也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的动机;其次,我怎样来完成这篇习作,这就是需要一定量的素材积累:在内容上需要观察,需要经历,蓄积丰富写作体验;在形式上需要获得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能,这就是需要通过同类教材“相似性”回顾,典型范文的阅读,从而直观地获得鲜活的写作知识;再次,我的习作目标达成度怎样,这就是需要修改、典型习作讲评、展示交流等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写作的成就感,都能感受到自己习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最后,我的习作经验是否可以迁移,这就是将一篇习作向一类习作延伸,将规范的入格写作向自由的出格写作延伸。这样的训练过程,在小学阶段需要周而复始,需要篇篇到位,需要常抓不懈。

(2)习作课程建构也需要一个过程

以往的习作教学比较单薄,形象地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不见古人”是因为习作教学凭空起步——孩子没有素材积累,没有方法准备。“后不见来者”是因为一篇习作教学的终结点在于孩子完成习作,教师修改完习作。这样的习作教学基本上属于“海市蜃楼”,下不着地,上不靠天,看上去很美,但没有任何实效。基于“学程导航”范式背景下的习作教学站在课程视野,为习作教学全程化,结构化,实效化。它将习作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前教学——通过主题实践,解放儿童的肢体和感官,充分累积习作素材;通过主题阅读——让儿童在阅读中累积好词佳句、诗文警言,体验写作方法。课堂教学——从儿童的需要入手,以教促写,以写定教,推进儿童言语的水平真实地提升。课后教学——通过同类拓展性练笔,让儿童自主迁移,自由表达,巩固内化。一篇习作文本,就是一类写作题材的习作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教材、生活四者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力丰富、扎实有效的课程系统。

二、“下水文”——习作知识的重要载体

1.“下水文”的意义

在习作课程视角里,“下水文”不是儿童言语的模版,更不是阅读教学的延续,它是习作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份资源,它弥散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是儿童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知识渗透、写作思维创造等方面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它是儿童动机的“生发点”。“下水文”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示范性,在思想内容上具有趣味性,在写作方法上具有启发性。儿童在读例文的过程中,潜藏在心底的情感就会被唤醒、被激发,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呼之欲出。另一方面是习作知识的“生成点”。习作教学不仅要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更要提升儿童的写作能力。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下水文”就成了习作知识最有佳的生成点。教学中,以“下水文”为载体,师生建立起对话的场域,从而让儿童获得了丰富而鲜活写作知识与技能,并具有一定的根植性和迁移性,能迅速外化成儿童的言语

2.“下水文”的标准

“下水文”在内容上应该体现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是每个孩子曾经拥有或者可能拥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读起来感到亲切,读起来情感能产生共鸣,读起来能够自然联想起自身类似的生活经历。

“下水文”形式上必须适合儿童当下的言语水平。“下水文”不是教师大展语言基本功,而是给儿童的习作带来启发作用。一篇成功的“下水文”应该和儿童真实的言语水平处于同一地平线,文中所体现言语技法必须适合儿童言语认知水平,必须符合儿童的言语表达习惯;一篇优秀的“下水文”,儿童读后能从中有所发现,从中有所收获。习作教学的师生的对话应该以“下水文”平台,习作知识的传授应该以“下水文”为载体。

“下水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必须和习作训练目标一致。“下水文”是儿童习作的“启发原型”,是有教师提供的“此岸”,以达到儿童言语的“彼岸”。“下水文”是一个言语范本,与本册教材同类课文应该站在一个言语和思想高度,让每一个孩子的“学”触手可及,让每一个教师的“教“得心应手。

三、 “以学定教”——让“教“和”学“相辅相成

1.教一课,写一课。

最近,管建刚的《我从不上作前指导》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是这样的观点要谨慎对待。对于刚刚步入写作的儿童,你不教就让他去自由写,到头来“习作讲评课“就会变成变相的“习作指导课”,这大大提高了习作教学时间成本。作为训练的“习作教学”,在儿童写作前,需要扎扎实实地“教”——教观察方法,教习作技巧,先让儿童的言语入格,因为这是“习作教学”,是让儿童学习写作的教学,如果不“教”,“习”何从谈起?对于我们的中年级习作教学,要教一课,写一课,以“教”导“写”,以“教”促“写”。在这里要强调,教师的教的不是“普通话”——笼统的习作知识,而是“方言”——针对本篇习作的具体策略,可以落实到具体的段落之中。

2.先写后教  

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完成习作。此时习作讲评就是就是第二次“教”的开始。在儿童“写”的基础上,发现儿童写作过程中“难点”、“疑点”、“盲点”,此时“教”顺势而生,以此为起点,引领儿童的言语水平更上一层楼。此时,讲评,就是一种“指导”。就像管建刚说的:“讲评”课,就是先“号脉”,再“下药”,药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了,有问题就进行诊断,然后开方治疗,这就是“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四、班级习作集——一个分享写作成果的平台

1.自我认同

将孩子的习作装订成集,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言语创造受到了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展示,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同。由此会焕发出更加强烈的言语表达欲望。

2.催进分享

写作的本质是为了交往。孩子的习作只有经过他人阅读,才会成为真正的“作品”。班级习作集就可以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在交流中,不仅可以展示自身的写作成果,还可以从同伴的习作发现长处,获得提升自我的契机。在班级习作集中,最好设有“留言栏”,让孩子阅读后,留下感言,留下建议,真正让班级习作集成为师生构筑的一个交往平台,一个言语生命的纽带。

3.培塑意识

在班级习作集中,可以培养儿童鲜明的读者意识——习作不是给老师的作业,是为了让别人读的,是和同伴在分享自己精彩的故事和生活。还可以培养儿童真切的修改意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要多改,“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只要常改,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4.建立档案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班级习作集其实就是一个班级的写作档案,一篇习作就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59:04 | 只看该作者
童年:“儿童写作”的进行时

——给习作教学一个基本的定位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在小学阶段,称之为“习作教学”,初中阶段被称之为“作文教学”。课程定位,决定着习作教学具有内在的本质属性。再从习作教学的本体——儿童看,小学阶段是写作的起点,在此阶段形成的言语意识、言语品质、言语智慧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语生命可持续发展。可见,童年的言语表现,承接过去,映照未来,显示出独特的本体价值。因此,我确证,小学的“习作教学”,与中学的“作文教学”和大学的“写作教学”相比,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儿童写作”—— 以童年生活作为广阔背景,以儿童文化作为丰富源泉,以孕育一颗饱满“文心”作为追求的教学,它不仅体现着一种教学理念,还隐喻一种教学方式,更成为一种美丽的童年生活姿态。

遗憾的是,这样的基本定位在小学语文界并没有成为共识。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以写作知识技能达成为目标的习作训练大行其道,无视儿童的言语特征,漠视儿童的言语诉求,轻视儿童鲜活动感的生活体验,将为人的“习作教学”异化人为的“习作制造”,甚至更有甚者在处心积虑地建构写作训练系统,殊不知,儿童的言语一旦被“训化”,被“驯服”,他们的言语生命从此香消玉损,将沦为“被写作”的言语机器。

回归习作教学的原点,认识“儿童写作”的本真,是我们当下习作教学的一条复归之路,更是一条复兴之路。

“儿童写作”让童年生命存在着。“言语使人成为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语),童年的确认在于童年的言语存在。“儿童写作”倡导儿童运用童年的“言语密码”进行表达:在言语内容上,面向儿童当下鲜活的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在言语形式上,适合儿童言语交往的需求;在言语技能上,以不丧失儿童“诗性”言语逻辑为前提。“儿童写作”凸显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我”,叙述的是“我”的故事——我经历的故事,我的发现故事,我想象的故事,我创造的故事,我独特的故事;抒发的是“我”的感受——感动、同情、赞美、激动、兴奋、愤怒;选择的是“我”的方式——自述、推介、辩解、说明。在教学过程,一切情境创设都是为了“相似唤醒”——推开童年的窗户,让广阔无垠的童年生活苏醒,纷至沓来;所有教学引导都是为了“敞亮心灵”——用一粒言语的火种,让教室里生命个体相互点燃,相互照亮,相互传达。用童年表达童年,用童年滋养童年,用童年映证童年。正如马正平先生所言:“写作就是缔造一种秩序,一种生存秩序。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和建构”。“儿童写作”缔造的是儿童的言语秩序,建构的是儿童的言语生活;“儿童写作”实质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我写故我在。

“儿童写作”让童年精神生长着。在童年生态遭受破坏的今天,呵护童年,守望童年,已经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应对。而“儿童写作”有着更深远的追求,那就是发展童年,让童年精神不断生长。儿童研究学者陈恩黎在阿城的小说《两儿童》的评论中说:“童年的世界柔软而坚硬,清澈而混沌,它孕育了人类的美好,也孕育了人类的邪恶。童真世界的舞台依旧演绎着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万象。”的确,童年的精神里存在着挤压,充斥着抗衡,本属于童性中的“柔软”、“清澈”、“美好”如果不生长,就会被成人世界中的“坚硬”、“混沌”、“邪恶”所侵蚀,所同化。“儿童写作”就是要让童年不断修复——用写作引领儿童发现自己的童年,珍视自己所拥有童年生活,用言语记录自己的童年历程;“儿童写作”就是要让童年渐进完善——习作教学除了让儿童用言语表现拥有的童年生活,而且面向儿童应有的生活,甚至还指向儿童可能的生活;“儿童写作”还要让童年走向茁壮——儿童言语因为童年滋养而灵动丰润,童年因为儿童言语的展现而鲜活丰厚,儿童言语在自主发展,童年世界在自发壮大。当一个儿童的童年世界强大起来,他的言语世界也随之枝繁叶茂,他的精神世界也拥有了辐射的力量。

“儿童写作”让童年生活丰富着。在儿童文化中,童话、游戏、活动缺一不可,这是“童之为童”的基本特征。习作教学要走向儿童,就无法绕过的三座桥梁;“儿童写作”要名副其实,就必须营建适合儿童言语生命的三种生活。“童话生活”让“儿童写作”充满磁场。童话会让习作教学品质发生鲜明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姿态;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写作的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游戏生活”让“儿童写作”饱含快乐。游戏是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它蕴含儿童无限的情趣,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是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儿童游戏在不断生成,习作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拓展。“活动生活”让“儿童写作”变得畅达。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不发达或不成熟,相应地,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四肢和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通过活动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筑了“儿童写作”丰盈而温润的“母体”。

“儿童写作”让童年言语精彩着。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身处信息时代的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参与欲,让他们裹挟其中,欲罢不能。习作教学要面向儿童,成为“儿童习作”,基于网络的现实不可避免。因此顺势而动,化被动为主动,变威胁为资源,在写作的内涵上突破局限,在写作的方式上与时俱进,是“儿童写作”应有的行走姿态。因此,我们应该引入“博客写作”,改善习作教学方式。通过博客的发表,培养儿童的读者意识——写作是为了分享,将自己的故事写给别人读,讲给别人听的。要让别人读得懂,就必须把意思写清楚、写明白;要让别人读得明白,就必须将内容写具体,写连贯;要让别人读得舒服,读得愉悦,就必须将文字写生动、写形象;要让别人读出感情,读出自我,—就必须真心实意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儿童心中有了读者,写作就有了责任,笔下的文字便有了方向。通过博客评论,营造的是一个话语世界——以习作为载体,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实现了多维互动,不断进行着言语对话,不断进行着情感融合,不断生长着言语智慧。在这个话语世界中,儿童、教师、家长、伙伴都是自由的话语者,平等的交往者,真情的赞赏者,诚恳的建议者;在这个话语世界中,使儿童习作不断走向完善,逐渐成为“作品”。我们还可以倡导“短信写作”,利用祥和的民俗文化节日——中秋、端午、重阳、春节等,发掘充盈时代气息的“当代节日”——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根据短信的语言特点,引导儿童写作祝福短信,字里行间,角度、基调、人称、语气、内容的选择,让每一次写作字斟句酌,充满着应对的智慧。博客写作、短信写作,让儿童的言语锤炼得更加精彩,让童年的精神彰显得更加精彩!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教学的勇气》,帕克·帕尔默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写作”就是一次次儿童精神和言语在教学“相遇”。因为“相遇”,童年才成为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因为“相遇”,写作在儿童生命中方才显现出不可或缺的价值。让“儿童写作”成为习作教学的原点,让“儿童写作“成为一个“写作人”的生命原点。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9:00:14 | 只看该作者
儿童博客:勾画童年的写作地图

——六(3)完美教室的故事



【发  端】

调查一:浙江一所初中对青少年使用的信息手段进行调查,回收的285份问卷中,仅有10位同学不了解QQ,有96%以上的同学拥有自己的QQ。同时有73.4%的初三同学在小学就拥有了QQ,80.9%的初二同学和93.3%的初一同学在小学就拥有了自己的QQ。而我刚刚接手的五(3)班也应证了这组数据,35个孩子几乎都拥有一个QQ号码,而且班级自发形成了三个QQ群。可以看出,海门区域,特别是海门城区,大多数小学中高年级儿童都具备运用网络手段进行言语交往的能力。

调查二: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针对少儿博客的相关调查显示:75%的人表示参与网络日志交流后,朋友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关心;“多知道了朋友的情况或想法”(64.4%)、“朋友更明白了自己”(52%)、“朋友间多了互相关心”(51.6%)。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儿童有利用网络进行言语交往内在需求。

可见,博客介入教学领域,在技术层面有条件,在精神层面有需要。将博客作为一个崭新的平台引入习作教学,用博客自身的优势改善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展示丰富的童年精神面貌,是顺势而行,是势在必行! 2009年9月1日,儿童博客写作在五(3)正式启动。

【召  唤】

经过广泛的动员和细致的指导,第一批跟进的孩子有21个,当时,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我知道家长心中有顾虑,他们担心写博客,肯定会成为孩子上网玩游戏的一个顺理成章的借口。一开始,无论孩子写多写少,写好写坏,我总是进行激励性评价,每篇必读,每篇必评!每周四夜课,就成了我们班不变的博客讲评时间。慢慢的,孩子们感受博客的魅力,家长也紧缩的心也渐渐放松,参与的孩子也日趋增多,每一个加入的孩子,我都印发一张“开博证书”!

故事之一    讲述着:陆嘉琦

吴老师一提出每个同学都要开博客,班上沸腾了,大家叽叽喳喳,对这个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

一回到家,我立马行动起来,可出人意料的是,笔记本电脑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失踪了。外婆告诉我,爸爸妈妈一方面担心我迷恋网络游戏,另一方面工作上要使用。我气急败坏地叹了一口气。

第二天回到学校,不少同学已经捷足先登,申办好博客,并且发表了开博日志。他们兴高采烈地从吴老师手中接过红彤彤的开博证书,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一天,两天,三天……我每天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爸爸妈妈从天而降,并且带回了电脑!可惜,大半个月过去了,他们仿佛销声匿迹,连一个电话都不给我打。国庆长假,他们终于回来了!经过半个小时的争辩和求情,再经过老妈在杨亦安、朱加安等人的博客上反复考察,终于同意将电脑留下来,并且提出几乎苛刻的要求:如果我利用电脑玩一次游戏,立即收回!

一开始,我的博客在班里知名度很低,无人光顾,冷冷清清!怎样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让我的博客成为“班级名博”呢?爸爸在我的博客留言中提出了一个建议:出其不意,以质取胜。老爸真是天才呀,如果按部就班地写,我的博客永远门可罗雀。我决定改变思路,发挥自己搞笑的天赋,准备写连载。经过我的反复酝酿,我的《陆氏笑“三国》第一季终于粉墨登场,一发表便引来关注,每当故事最精彩的时候,我总是立即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搞得大家心里都痒痒的,课间都忍不住向我咨询故事的发展。《陆氏笑“三国”》一炮走红红,吴老师多次将我的博文作为范文,读给大家听,每次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一下成了班级“博客达人” ,我的博客点击量也成了“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我的博文越写越好,有的令人捧腹,有的感人肺腑,有的耐人寻味,多次获得班上的“最佳剧本奖”、“优秀系列故事奖”等。

写博已经一年多,我的博文已经有一百多篇了,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博客,更欢迎大家留言鼓励,我相信,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会化作我写作的动力!

11月5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印制35份开博证书全部发完,全班35个孩子全部开博,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我感谢家长的大力支持,我感谢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但我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推  进】

开头容易坚守难,绚烂之后总归平淡。怎样保持孩子们开博的温度,让每一个孩子将开博时的新鲜、冲动转化为写博的热情和自觉。这就是需要构建一个长线而完善动力机制,来不断强化,不断支撑。在儿童博客写作的实践中,我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阶梯型”动力体系。

“博客之星”——每周评选一次,以儿童的博文质量、博客访问量、博文的评点率等指标综合评定。

“班级名博客”——每月评选一次,博文的点击量、博客的访问量、博文的评点量、以博客为基础的征文获奖次数这一系列指标来确定。

“班级小作家”——一学期评选一次,所发博文的数量和质量,博客的访问量,博客互动率,以及博文在报刊杂志的发表篇数。

“校园小作家”——一学年评选一次,乐于写作博客,已经养成写博的习惯,博客在校园内形成较大的反响;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博文再报刊杂志上发表。

故事之二                                         讲述者:蒋昊伶

博客刚刚开通,由于我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在班级很有些人缘,因此博客一发表,后面总跟着一串长长的留言。我仿佛成了一个大明星,这种感觉让我踌躇满志,激情满怀!

往后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回家写博客,懒得光顾别人的博客,即时勉强看上几眼,也觉得太网友交流,就算有人要加我为好友,我也是一看而过,不理不睬。渐渐的,我博文后面的跟帖越来越少,点击量也直线下降。我努力像往常一样,绞尽了脑汁,尝试了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博文语句通顺、优美,故事生动精彩。可是,我的努力好想并没有被上帝发现,博文的阅读量除了吴老师的以外,几乎为“0”。

这无疑给了我一个沉重地打击,我也想着要放弃,可是,我又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努力没有回报,于是,我去找了我们班博文访问量最高的吴老师。吴老师神秘地笑了笑,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了我,也同时告诉了全班每一位博友们一个使自己博客点击率提高的秘诀:试试开始访问同学的博客,多给人家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或者来到别人的博客轻轻留下自己的问候。我恍然大悟:投之以桃,方可报之以李。

于是,一回到家,我就立马点开了好多同学的博客,并添加他们为好友;并且认真阅读他们的博文,试着留下了自己的评论。一天一天过去了,慢慢地,许多老朋友回来了,不少低年级的小朋友纷纷加入了!我的博客访问量与日俱增,这些不起眼的数字,使我恢复了写作的自信!

截止到现在,我已经写了将近100多篇的博文,每当博友和同学们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评论后,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的心里都有好多说不出的高兴和感动!我的写博之路已经将近一年了,这平平凡凡的一年中,我收获了很多!写博客,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喜怒哀乐,不仅仅提高了我们的写作水平,激发了我们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使我结识了很多身边和蔼可亲、志同道合的朋友。

现在,写博客仿佛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什么都能忘,但是写博客,坚决不行!

在每一次写博前,我都给孩子这样的心理暗示:“这篇习作我拿什么来吸引读者?”有了这样的暗示,每个孩子在写作过程中便多了一份责任,在言语表达的便有了一些亮点。在培养“作者”的同时,我还大力发展“读者”:对于家长,我千方百计鼓动他们做孩子博文的第一读者,给予孩子的文字以真诚的鼓励和赞赏,同时还要读读班上其他孩子的博客,从而体认自己孩子言语发展的真实状态;对于同伴,我要求他们从他人的文字中发现惊喜,感受快乐,从他人的文字中获得启发,发表感受;对于自己,我总是尽可能地争取在第一时间阅读班上每一个孩子的新作,及时予以评点。有了“读者”的参与,孩子的言语中有了真诚,有了自信,更有了写作后的成就感。陈小婷的《餐厅趣事——疯狂的豆子》发表后,大家纷纷点评,《语文报》编辑阎慧老师正好读到了这篇博客,对同学点评也很为吃惊,于是就将这篇稿子及点评完整发表了!

故事三                                        讲述着:施沐凡

以前的上作文课,我总是觉得既枯燥又无聊:老师总会把书上的内容讲一讲,就开始让我们写作,我总会双手托着下巴,绞尽了脑汁去胡编乱造,或者翻开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去寻找灵感。要知道,那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作文课了,我有的生活,老师不让写;我没有的经历,总是出现在作文课上。作文,我觉得它就是天使,离我的世界太远,我总是够不着它,追不上它!

直到去年的九月一日,吴老师教我们语文,第一次上作文课就让我喜欢上他!教材上要求写我的老师,吴老师将这个老掉牙的题目进行了变脸——“假如我来当老师”、“ 我当了一次小老师”、“我和老师做……”,一连出现了三个题目,让我们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来写,哈哈,太好了!全班同学都笑逐颜开,因为每个人都从作文课找到了适合自己生活的尺码。第一篇作文,吴老师没有让我们誊抄在作文本上,而是让我们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不仅老师看到,可以评点到,全班同学都可以看到,都可以动笔评点。当我在博客上发表了第一篇博文——《假如我来当老师》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从那以后,每到星期四的作文课,都是我非常期盼的日子,因为在吴老师的习作课上,五(3)班的同学变得争先恐后,我们的教室也充满了快乐的空气。晚上回家,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习作发上博客,内心充满了作家的自豪感;再通过博客读读评评其他同学的故事,真让我大开眼界,其乐无穷。在吴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在博客上完成了“五三班明星录系列”、“校园趣事系列”、 “同桌的故事系列”、“零食的故事系列”、“看电视的故事系列”、“牙齿的故事系列”、“ QQ的故事系列”等二十多个写作单元,共发表了100多篇博文,每篇都在1000字左右,不知不觉,我成了班级里的“小作家”,吴老师多次将我的博文作为优秀习作推荐给全班同学阅读,我也有习作发表在《海门日报》《江海晚报》上。

我喜欢我们的作文课,我喜欢在博客上写作文、评作文!因为这种写作方式,让我在文字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

身处童年的孩子,寻求新鲜快乐的生活是他们的本性。教室里的追逐 、楼道里的游戏、草丛里的寻觅、雨中的球赛、队伍中的私语、自习课上的哄笑……童年的故事就是这样毫无预设、漫不经心地发生着、行进着、消逝着,在教师和家长眼中,是“无知的嬉闹”,是“冥顽的童性”,可是在儿童眼里却是一次意外的快乐,却是一个特别的发现,却是一种别样的交往。因此,我竭力倡导儿童博客写作“往下看”——做儿童世界的全心体察者、细腻观察者、耐心发现者,及时为儿童开掘适时的言语通道。与此同时,我们用自己的细腻去影响儿童的细腻,用自己的敏感去激活儿童的敏感,引导儿童“向己看”——写作就是写自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精彩,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情感。

故事之四                               讲述着:葛禾敏

爸爸妈妈远在北京工作,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我们之间并不遥远,因为中间有一个红线联系着他们和我,这就是博客!

每当我写好发表一篇博文后,后面总跟着妈妈的一段留言:

看着我女儿写的精彩故事,我非常自豪!

我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妈妈很开心!

最近发现,你的语文成绩退步了,一篇博文怎么会有这么多病句,要戒骄戒躁呀!

读者妈妈的留言,一股暖意席卷了全身,我仿佛感觉到妈妈并没有远离,而且就在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她在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我,指引着我!

已经两三天了,我正在为朱加安没经过我同意,为我报名参加运动会的事情生气,并且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博客上。朱加安看了博文后非常生气,也对我不理不睬!

算了,这样的朋友还是不要交!我决定和她一刀两断,从此绝交!晚上,我万般惆怅,打开博客,准备倾诉我的心声!我突然发现博客上有妈妈最新的留言:

小敏:

读了你的博客,我发现这件事你真的做错了!朱加安是你的好朋友,她知道你的长项,运动会为你报名理所应当!你真的不应该生气,更不应该将自己的情绪写成博文发在博客上,这样做对朱加安的伤害也很大,同时会让你们之间的误会越来越深!

妈妈的一席话,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我真的长大了,我怎么做出这么幼稚的事情呢?看看发表时间,才过去几分钟,说不妈妈还在等着我的回复呢!,我二话不说,连忙写道:“妈妈,的确是我错了,我该怎么向她道歉呢?”一发出,妈妈的回复跃然纸上:

写篇博文向她道歉!她一定会原谅你的!我看过她的博客,她是一个很善解人意的小姑娘!

按照妈妈所说,我怀着十二分歉意给朱加安写了一篇博文,并且附在妈妈的留言!发在我的博客上,我想朱加安一定会看到,因为她一直关注着我的博客。此时,我浑身轻松,看着窗外的星空,默默地许下自己的心愿。

    第二天,一到学校,朱加安立马跑到了我的身旁,悄悄地在我耳边说了一句话来:“我们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谢谢——你——还有——你的妈妈!”朱加安说完后,蹦蹦跳跳地跑回到座位,又习惯性地转过头来,对我眨巴了一下那对可爱的小眼睛。

博客,是架设在我们母女之间的一道桥梁,也是妈妈向我传递爱的一条高速公路!

儿童博客写作,营造的是一个温情的话语世界: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

儿童

教师

家长

伙伴

















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实现了多维互动:在博客平台上,以习作为载体,不断进行着言语交往,不断进行着情感融合,不断生长着言语智慧。在这个话语世界中,儿童、教师、家长、伙伴都是自由的话语者,平等的交往者,真情的赞赏者,诚恳的建议者;在这个话语世界中,使儿童习作不断走向完善,儿童的精神不断走向丰润。

故事之五                           讲述着:朱加安

习作课上,吴老师布置我们将课文《爱之链》改写成剧本形式。这可简单,我稍稍构思后,便奋笔疾书起来。文思泉涌的我很快就把第一,第二幕写完了。可是在第三幕中有一个细小的问题,把我给绊住了——老妇人需要付餐费,而这餐费,课文中又没有写清楚,只能靠自己的想象了——30吧!找零就写10元!我也没有花心思在数字上多想,便继续写下去。

晚上回到家,我打开了电脑,认认真真地把这个自以为“才华横溢”的剧本发上了博客,等待着网友的点评。第二天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打开自己的博客,嘿!已经有了新的评论。

这是一位名叫“雪儿”的新浪网友,细心的她竟然提出了一个让我汗颜的问题:“这个剧本写得很漂亮,不过你忽视了一个小细节: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都没有30元钱面值的纸币,既然没有,怎么会有10元找零呢?” 哎,真是“大意失荆州”、“一失足成千古恨”呀!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看出雪儿阅读我的博客很仔细,很认真,另一个细枝末节也不放过!或许我们每个人的文章里都存在着类似的小问题,但自己修改时是很难发现的,只有把自己的习作大胆得放到自己的博客上,勇敢地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你就会收获着更多的建议,更多的鼓励,在这些建议和鼓励中,你的心就会变得细腻,变得敏锐!

吴老师常说:“好文章不厌百回读!”这句话讲得真有道理!不过我觉得好文章不仅自己要反复读,还应该放在博客上,让别人一起读,多一双眼睛,自己写作水平就会更上一层楼!

在博客写作中,我特别强调“二度写作”。对于博客中的评论,特别是一些建议,我总是要求孩子认真对待。对于语意含糊的地方,要改得言简意赅;对于阅读“不过瘾”的地方,要增加细节描写;对于有典型问题的博文,我常常隐去姓名,进行重点评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受到教益,之后,再和作者一道商量修改计划。“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我经常用这句话来告诫每一个孩子;“好博文是改出来的”,我经常用这句话来提醒每一个孩子。每一次博文写作,都是一次个性化的展示;每一次博文交流,都是一次意外的收获;每一次博文修改,都是一次实质性的提升。

故事之六                                           讲述着:陈凯婷

暑假里,吴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至少发表15篇博文,上不封顶,并且鼓励我们写整本的书。正合我意,因为最近我在构思一部名叫《神秘小屋》的小说,正好利用长长暑假,来实现我当小说家的梦想。

暑假开始了,我的小说——《神秘小屋》也拉开了序幕。一动笔,才发现,这个故事远比我想象的复杂。一开始需要交代故事的背景,需要介绍主人公婷•文森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一连写了几天,似乎才触及到故事的边缘。

没想到的是,当我陆续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发在博客上时,立刻引来不少博友的关注,他们有的鼓励我不断写下去,期待欣赏到更加精彩的情节;有的对故事进行猜想,希望我沿着他们的思路写下去;有的对故事中的细节提出疑问。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每次写不下去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大家期待目光,于是我又宁心静气地写下去!

十五篇博文很快就完成了,尽管每一篇都千字以上,可是《神秘小屋》还远没有结束。因为此时此刻,我已经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我已经和命运悲惨的婷•文森捆绑在一起,每天和她共呼吸、共悲伤、共欢乐!我决定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写下去!

写着写着,我发现故事中好像缺少点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我翻来覆去地将已经完成的部分回过头来推敲。对了,故事太直了,没有波折。吴老师曾经告诫我们:“文喜看山不喜平!”对一篇小说来说,如果没有惊险曲折的故事,似乎还不能称之为小说。再说,《神秘小屋》中“神秘”二字也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于是我决定对已经完成的部分进行一次手术!

到底从哪里改起呢?我苦思冥想,有时在饭桌上也忍不住念叨出书中人物的名字。细心的爸爸看出了端倪,立即和我交流。我将自己的烦恼全盘托出,一直耐心当读者的爸爸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似乎早有预料,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的想法:“你不是写到威顿·奥古病危吗?我们可以接着写,写威顿后来去世了,家里发生了一场财产争夺战,这样,情节不就跌宕起伏了?”我一听,拍案叫绝:“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连忙冲到电脑前准备修改,脑中却冒出了一个问题:“爸爸,如果按照您的思路写,海·文森这个人物不就引不出来了吗?当初我好不容易才把海·文森推到读者面前的,现在总不能晾在一旁不管了吧……”爸爸一听,也又皱起了眉头:“也是,海·文森在小说中也算是配角里面算重要的了……对了,我们可以在威顿·奥古病危的时候,写海·文森来照顾他,这样不就顺理成章了么!”对呀!老爸真是一个天才的小说家,让他经商,真是糟蹋了他的天赋!

我的小说终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方面,压下去了怀特管家这个反面人物,另一方面,还体现出了稀娜·奥古和婷·文森之间的友谊,最后,终不仅让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并且让它变得一波三折了。

经过修改的《神秘小屋》终于出炉了!一共五大章,22篇,长达三万多字!看着不断增多,我激动不已,为自己自豪,更为我的家人、我的老师而感到骄傲!

“阶梯型”动力机制,不断给儿童确定新的目标,让每个儿童拾级而上,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写作博客成为习惯,成为最强烈的内在需要,不再需要任何动力支撑。当然,这并不是终结目的,我期望我的班级也可以培养出未来的作家。于是还谋划了一个“少年创作计划”,鼓励孩子写整本的书。陈凯婷同学就是其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年中,我们班参与“少年创作计划”的共人,共创作出书本。

故事之七                  讲述者:杨亦安

终于有一天,聪明的吴老师挖掘出一个绝妙写作点子——让我们为自己写书。选中一个同学,大家都为他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这个人性格特点,可以讲讲你和他之间的故事,博文发表后,请这位同学将大家的博文都复制下来,分门别类,编辑成一本书,请家长参与设计封面,制作扉页!第一本书写的是叶博宇,非常成功,我有幸成了六(3)班第二个明星。

习作文课上,大家纷纷讲起了我的故事,平静的教室变得热闹非凡,吴老师也不时被大家的讲述逗得哈哈大笑。

朱加安抢着说:“上次我们一起去楼上打扫包干区,范家钒嚷着要拖地,叫我们用脏鞋子踩一踩拖把,同学们都不上他的当,只有善良的杨亦安上了当。她两只脚一踩上去,范家钒就一抽拖把,杨亦安摔了一个大跟头!”

王晓蓉也笑着说:“杨亦安最善良,最好欺负了!每次有肉吃我都会和她抢,每一次她的肉都被我抢走了,杨亦安只能吃所剩无几的几片菜叶子了,好可怜!”

几个男生也抢着说:“杨亦安就像洋娃娃一样被女生欺负!一次上体育课,女生们闲着无聊就把杨亦安举重一样托起来,丢到了沙坑里!结果杨亦安哇哇大哭,朴池涓扶着她告老师去啦!女生们被姚老师骂得好惨呐!”

但叶博宇的想法不一样:“杨亦安这个人最凶了!每次我和她吵架都是她占上风。况且她还有三位老师保驾护航,每一次我都败得很惨啊!特别是她的‘拧人功’,痛了我好几天!”

被叶博宇这么一说,好几个经常被我欺负的男生也打开了话匣子。

薛陈威愤愤不平地说:“杨亦安真的好凶哦!每次我在课上做小动作,杨亦安就拼命拧我,叫我乖乖听课;只要我被老师批评了,她就在讲台下跟着一起骂我;只要我不做作业,她就盯着我,把我弄得汗毛都竖起来了!但是,她也是为我好啊!这个我还是知道的。”

大家的故事很快上了博客,很快被妈妈从网上一篇篇复制下来,编辑成了一本题为《我的故事》的书,我还为它设计了一个漂亮的封面——夜空,布满了金黄的星星,在一颗最大最亮的星星上垂下了一个秋千,上面坐着一个一个女孩,那就是我——爱幻想、爱自由、天真活泼的杨亦安!

习作课后,我按照吴老师的要求,把同学们写的所有的关于我的故事的文章都打印了下来,装订成了一本书。翻开这本书,里面都是关于我的趣事,是一个个不同的我,是一个个崭新的我;翻开这本书,里面都是我最最宝贵,最最美好的回忆!我要把它好好地保存下来,当我老的时候,可以翻开,看看我的童年是这样有趣!

从当初五(3)班明星录到今天的六(3)人物谱,“张轶杰的故事”、“邱子健的故事”、“朱加安的故事”等一个个粉墨登场或蓄势待发。我想,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班同学关注的焦点;每一个故事的结束,就象征着一个孩子的一段童年历史已经告一段落。博客儿童写作,正是见证着这段不可复制的金色岁月的载体;儿童博客写作,正是展示着每一个孩子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童年表情。

【影  响】

儿童博客写作运行一年多来,孩子们从当初的怕写习作到现在的乐写,从起初的情绪化的冲动到当下的欲罢不能的自觉。无论在老师还是家长眼里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故事之八                                  讲述者:悦来中学 陈娟

我是本校六(3)班学生杨亦安的妈妈,今天吴老师让我在各位领导和专家面前聊我女儿与博客成长的故事。我真的感到诚惶诚恐,一是我的文学素养不高。二是我的普通话不标准。好在吴老师一再安慰我。那我就献丑了。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我女儿与博客一起成长的故事。

自从五年级吴勇老师教她第一节语文课起,孩子便回来嚷嚷着说要开博客,说实话我还真不懂怎么开呢。本来就喜欢电脑的她,这下可来劲了,要在我面前“显摆”一下。一会儿功夫,女儿就根据老师的指导成功开设了一个,还为我也开设了一个。她兴奋地对我说:“妈妈,老师说,这样呢,您即使忙不能回家来看我的话,也能看到我的作文呢!用您的话说就是随时掌握我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女儿边说边朝我做了个鬼脸。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她又津津乐道:“对了对了,最重要的是您还可在我的博客上评论、留言,实现“遥控指挥”,可方便呢!”这时,我也被感染了,充满了期待,娘儿俩兴奋地蹦了起来。

自从女儿的第一篇博文上传后,我便开始天天抽空关注她的博客。随着点击率的上升,孩子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与日俱增。

记得她以前的作文也是很一般的啊!而如今,观察事物变得越来越细腻;细节、动作、语言描写越来越生动;感情抒发也越来越丰富和恰到好处。记得她写的一篇《喜从天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那只昨天还挺着大肚子,被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母羊,今天早上已经生下了两只可爱的小羊羔!

母羊爱怜地用舌头关爱地舔着两只刚刚出生的黏糊糊的小羊羔。乌黑的亮晶晶的小眼睛里面满是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两只小羊羔乖巧地趴在母羊的旁边,让自己的妈妈把自己舔干,好让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它们那亲爱的妈妈。羊妈妈把自己的孩子舔干后,深情地看着两个孩子,眼里流露出无限的温情。两只小羊羔慢慢睁开了眼睛,也同样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妈妈,艰难地站了起来,跑到妈妈那里去喝奶。看着这一家子幸福的样子,我的心里,暖暖的……

此时此刻我读着女儿的博文,觉得女儿早已把羊羔当成自己,而把母羊当成了我,我能感受到她笔下的感情,那种对母爱的体验和诠释。这对她幼小的心灵有着多么大的触动啊!这对她的成长,性格、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必不可少的情感体验。

随着孩子写作积极性的倍增,吴老师还适时地给予她“名博客”“博客之星”等“头衔”,而女儿回家来或双休日的第一件事就是写博客,她不再害怕写作文,总能记得把吴老师教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起来,有时我和她爸爸看了都感觉自愧不如。至今,一年零三个月多的时间里,孩子共写了132篇博文和《后面的男生向前走》、《五(3)班的宝贝们》两部小说。现在,她在作业完成后的闲暇时间里又开始创作第三部《梦醒之后》。

吴老师针对当今多元化信息时代的特点,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忙于工作等实际状况,把传统的写作文改成发博客这样时尚的做法,来激发孩子的写作积极性。他又精心设计,引导孩子们描写了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如我的故事、餐厅的故事、路队的故事、照片里的故事、美食的故事、作业的故事、QQ的故事等等,让孩子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十分生活化。读他们写的博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形象十分有趣,这也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写作持久的兴趣和动力。吴老师用“童化作文”的理念,让孩子永葆一颗童心,学会用童眼看世界,学会用童心感受世界,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觉得非常成功。

经常听同事和朋友说:我的小孩最怕写作文,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教。在写作文上,我的女儿几乎从来没有跟我们叫过苦,她总是劲头十足,乐此不疲。碰到这样一位良师,真的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最后,让我们一起追随“童化作文”的脚步,和孩子一起每天成长一点点。

儿童博客写作不仅影响着我们六(3)班的孩子,让他们沉浸其中,快乐其中,成长其中,同时也以开放的姿态,召唤着本年级同轨班级的跟进,儿童博客写作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儿童写作研究的团队也渐渐形成。

故事之九讲述人                             六年级语文教师:黄玉美

自从去年,吴老师加入我们五年级语文组后,就给我们年级的习作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以前的我们,只是按部就班的教学习作,孩子虽说也在进步,但是明显感觉进步不大,写作难一直是摆在我和孩子们的面前。吴老师和我们在一个办公室,让我们对“童化作文”的理念有了零距离的触摸,让我们对“童化作文”的实践也有了全方位的体验。

当初吴老师进行“儿童博客写作”的尝试,我们还是一个看客,不断地关注着这个实验项目的行进。渐渐的,从五(3)班的孩子的博客中发现:原来博客是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成为一个拥有读者的写作者。因为老师、家长、同学,甚至更多的读者来阅读他们的博文,于是孩子每次写作都会很用心的去写,因为他知道,这篇博文发表之后,会有很多的同伴、读者看到,自己的精彩故事可以分享,自己的快乐生活可以传递。于是,写博就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秀着自己。看着他们班如火如荼的开博,我们其他班有条件的同学也纷纷跃跃欲试,他们的博客内容都是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开展的,于是,我们也紧跟其后,就像上次他们班开发的趣事系列,我们年级的每个老师也都围绕“趣事”在自己班级让孩子们闪亮了一把,在和孩子们聊教室趣事的时候,没想到孩子们的情感闸门仿佛被一下子打开,话语像激流一样前赴后继,掀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不到半个小时,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文字便“应运而生”。孩子们写作热情高涨,我也深受感染,决心将趣事进行到底,比如孩子写到餐厅趣事的时候,王氏蛋炒饭,嘴巴机关枪,香蕉地雷等让同学们感受到吃饭的乐趣。写到校车趣事的时候,他们都回忆起了抢座位,发箍躲猫猫,四爪朝天等故事,写到宿舍趣事的时候,夜半铃声,扮鬼,个人演唱会也纷纷登台亮相,家庭趣事更是好玩,车库急救,尿凳子,脸上的鸡屎等,让同学们听了都忍俊不禁。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快乐的精神世界,都拥有一个丰盈的生活世界。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孩子身边的故事还真不少。

跟着吴老师的步伐,追随这六(3)班博客写作,我们写了很多的系列,比如同桌故事之酸甜苦辣,我的故事之喜怒哀乐,零食的故事,梦的故事,作业的故事,说谎的故事,美食的故事。在这一年多中,我们其他班的老师对于习作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从“童心”出发,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颗饱满的“文心”;我们整个六年级的孩子对于写作也有了一个认知:写作,就是写自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创造,自己的情感。

让儿童博客进行到底,我们产生这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会在吴老师的引领下,继续走下去,一年,两年,让每一个孩子的博客,成为他们童年的最闪亮的历史;让每一个孩子的博客成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没有过一件事情意义会超越儿童言语和精神的发展。儿童博客写作追求的就是:照亮童心,让每一个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童年生活;蓄积文心,让每一个孩子做一个内心饱满的写作人!

儿童博客写作,历经一年多,不仅产生了较好了教学效益,更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苏教版编委会主办的《七彩语文》报道了我们班的儿童博客写作,还在博客部落栏目,用多一个页面报道了我班博客写作的情况以及发表一组妙趣横生的博文。

2010年11月,《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发表了用整整五个版面,发表了我的研究报告《儿童博客写作:寻找我们共同的言语频道——基于网络背景的“童化作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当然,儿童博客写作还称不上完美,仍然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譬如网络语言对儿童规范语言学习的影响,譬如网络游戏对儿童写博的干扰,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儿童博客的路才会越走越远,完美教室的建设才会名副其实!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9:01:26 | 只看该作者
让生命在儿童的言语中守护

——“生命主题”习作教研活动在瑞祥中心小学举行

12月30日, 让生命在儿童的言语中守护——“生命主题”习作教研活动在瑞祥中心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海门市“童化作文工作室”主办,来自全市各校的百余名教师进行了观摩研讨,教育局副局长许新海博士,教研室丁建强主任莅临指导。活动中,“童化作文工作室成员”倪潜梅、张海兵,黄春玲及瑞祥中心小学的三位骨干教师袁建如、李慧梅、张建琴执教了六节研讨课,分别是底年段《花儿真美》,中年段《鸟儿的校园生活》《教室总动员》和高年段《爱的守护》《‘读’出来的故事》《有了生命》。这六年堂课或是在阅读中聆听生命,或是在观察中感受生命,或是在想象中创造生命,或是在分享中感悟生命,生命意识在课堂里升腾,生命情愫在笔尖流淌,生命的种子在儿童心灵生根。

观摩课结束后,工作室全体成员、执教老师进行了沙龙活动。沙龙由工作室领衔人,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吴勇主持,围绕“生命主题的习作,教学的开掘点在哪儿”“生命主题的习作,教学指导的点在哪儿”及“六堂课,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三个版块进行,大家进行了热烈的思想碰撞。沙龙结束后,许新海副局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大家深切地意识到,儿童写作“不仅要让生命在儿童的言语中守护,更要让生命在儿童的言语中栖居,最终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让生命在儿童的言语中扎根”。

本次活动是“童化作文工作室”在儿童习作课程领域的又一次隆重启航,关于生命主题的习作教学必将被更多的教师自觉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努力创造更多,更完满的“儿童在场”的生命世界,真正让生命地儿童的言语中守护、栖居、扎根。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9:02:24 | 只看该作者
有了生命……

(六年级习作指导课)

海门实验小学  倪潜梅

目标预设

1.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感激生命,珍惜生命。

2.把拥有生命的美好、幸福表达出来。

课程实施

一、游戏,感受生命的美好

1.(出示)泥土、阳光、小溪、鲜花、天空……

(敲掉“阳光”)如果敲掉这个词,代表这样事物在你的生命中的消失。你能不能接受阳光的消失。为什么?

(敲掉“鲜花”)鲜花,能从你的生命中消失吗?为什么?

那其他的泥土、天空、小溪,能失去吗?

2.(出示)书籍、游戏、伙伴、玩具、旅游……

愿意去掉其中的一个吗?说说为什么?

3.(出示)成功、困难、开心、难受、希望、失望……

这是我们人生的种种体验,我们现在要去掉一个,你选哪一个?

(把所有的词都敲掉)

为什么我要去掉失败、痛苦,结果却什么都没有了。

4.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我们发现,我们不愿意失去阳光、失去鲜花、失去空中的飞鸟,我们也不愿意失去亲人、朋友和自己的老师,我们更不愿意失去成功、幸福,我们甚至不愿意失去困难、难受、失望种种人生珍贵的体验……

可是,如果,我们失去了一样东西,那所有那些我们珍视的东西都会失去,而只要我们还拥有这样东西,我们就会拥有这世界上的很多很多……

那样东西是什么?

5.你觉得生命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

二、表达,写出生命的美好

1.今天,我们要写一写,告诉所有人有了生命,生活多么幸福!多么美好!

2.(出示例文)

喜欢这段话吗?你喜欢哪一句?

3.说一说:有了生命,我就拥有了……

4.选择刚才说的众多事物中的一个,大家一起,把它说好,说丰富。

有了生命,我就拥有了……。我能……我能……我能……

5.独立创作。

想一想,有了生命,你就拥有了什么?选择其中一个,把拥有生命的美好和幸福写出来。

有了生命,我就拥有了……。我能……我能……我能……

三、交流,共享生命的美好

1.交流自己写的片断。

2.同学们的创作都很了不起。如果把你们写的那些片断有机地连在一起,就是一首散文诗。这首散文诗的题目就叫:有了生命……(板书)

3.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这首诗还不能写得很长,下课以后,请把你的诗写完。这首诗写完了,你还可以创作一些和生命相关的其它诗歌。这些诗写完以后,我们就可以出一本诗集了。

给诗集取题目。

4.我们要把它珍藏起来。如果你遇到困难,如果你遇上了不开心的事,心中失望难受,请你把它拿出来读一读,开心、成功、希望其实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如果你身边的哪个人遇到困难,如果他遇上了不开心的事,心中失望难受,请你把你的诗集读给他听一听,让他也知道,开心、成功和希望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爱……

(五年级习作指导课)

海门市瑞祥中心小学    张海兵



习作目标:

1.借助视频《好一对“狗男女”》,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感受动物世界的爱,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引导儿童在观察中捕捉细节,在想象中体验情感,把故事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体察他们的情感,主动积累素材,自主表达。

学习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表现真情实感。

习作过程:

第一板块  谈话导入  感受真情

1.板书:爱。启发谈话:孩子们,当你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你的脑海中瞬间浮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交流后小结:父爱深沉、母爱伟大、师爱无私、友爱纯洁……这世间处处有真爱。可是,老师发现你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充满真情的生命世界。

3.出示:沈石溪动物小说片段。

母性的心是十分敏感的,霜点刚在横杈上站稳,就感觉到异常。巢内无声无息,安静得让它恐慌。嘎,它短促地啸叫一声;咿呀,过一会儿巢内才传来一声微弱的回应。它急忙弓起肩胛(jiǎ)钻进巢去,原来,两只幼鹰早已饿得支持不住了。它心里一阵隐痛,赶紧把幼鹰裹进自己的翼下,但愿自己的体温能缓解宝贝的饥饿,能驱解这彻骨的寒冷,能使宝贝恢复元气。

——沈石溪《天命》(片段)

你从哪儿读到了母鹰霜点的爱?(相机板书:捕捉细节  将心比心 体会真情)

4.小结:原来动物世界的爱也令我们感动。当然,这样的故事不只存在于小说中,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第二板块  观看视频  了解事件

1.事件回放。(视频《好一对“狗男女”》。

(1)故事的主人公小黄和小白是一对流浪狗。这一天,他们一起出去了。他们可能在干什么?

(2)虽然流浪,但两只狗一起觅食、嬉戏、一起看风景,是多么高兴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可是幸福在瞬间被撕得粉碎——

(3)播放视频。猜想一下,可能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一起看完这个故事。

第三板块  捕捉细节  体会真情

1.交流:孩子,你为什么感动?

2.故事回放,引导学生捕捉细节,体会小黄对小白的真情守护。

我们再一起来回顾这个故事。

(1)(出示第一段视频)当小黄最初发现小白躺在路边,它有什么举动?

小黄拼命地摇着小白的身子,仿佛在对小白说:“                        

                              ”它多么希望                           

(2)(出示第二段视频)虽然小黄可能意识到事情不妙,可它依然执着,没有放弃。你从小黄的哪些举动中看出它的执着?

(3)可是,小白真的死了,小黄却仍然守护在小白的身边。如果你是小黄,你心里在想什么?

第四板块  学生练笔  交流评点

1.我知道同学们都很感动,假如我们能用文字,把这些真实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写下来,打动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了。

2.出示写作提示:

从“无助、执着、守护”中选择一个小标题,写一个片断。

A.要抓住动作、神态等细节表现动物间的真情。

B.要通过想象描写动物的内心世界。

3.学生写作。

4.交流评点。

5.小结。把以三个小标题写作的三个片段连起来,再加上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我们就把故事写完整了。

第五板块  拓展思路  延伸生活

1.这个故事来源网络。那么,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看到过令你感动过动物真情故事吗?

2.交流。

3.出示:天涯社区“小动物们催人泪下故事”专题贴。

常看到各种动物的感人的事迹,它们的品行让人惭愧,它们的悲怆令人潸然泪下,现在有人爱在电视真人秀中寻找真情和感动,但或许小动物们的故事会让我们有更多感动和思考。

发帖人希望全国各地的网友将看到各种动物的感人事迹发上去,让人类有更多感动和思考。所以,利用两周时间,我们把身边的动物真情故事写下来,并上传到“百度”上。



教室总动员

(四年级习作指导课)

海门市瑞祥中心小学    袁建如

习作目标

1、展开新奇有趣的想象,能不拘形式及时记录,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2、一波三折地创编故事,把故事情节写具体。

3、培养关注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感悟生活  积累材料

1、组织学生开展倾听教室里声音的活动,并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

2、阅读童话,拓展思维。

3、组织收看电影《玩具总动员》

第二板块  欣赏视频,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家里有什么玩具呀?你听到过它们说话吗?说了什么?

2、前一阵,我们收看了电影《玩具总动员1、2》,今天老师给大家第三部的预告片,让我们一起享受一下那美妙的感觉。(视频《玩具总动员3预告片》)

3、交流感受

4、是呀,只要用心感受,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一群快乐的小精灵,它们变化万千,奥妙无穷。今天,他们也要来一次总动员,(板书:教室总动员)

第三板块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让我们一起以用热切的声音呼唤他们的名字:

播放课件

2、教师朗读:

夜,静悄悄的。月亮披着银纱慢慢地爬上半空,顽皮地朝人们笑眯了眼。风儿吻着学校的银杏树,发出“哗啦哗啦”有节奏的声响。喜鹊姑娘恋恋不舍地回了家,整个校园成了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这时,教室里的快乐精灵们又开始行动了。

  2、放飞我们的思绪,进行想象,这些快乐精灵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同桌互说

全班交流                     

第四板块  记录故事  交流评点

1、袁老师在试教的过程中有两个同学创编了这样的故事片断,我们一起阅读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个片断。

出示:

片段一:联欢会可精彩了。喇叭小姐和电视机博士抢先上台,一起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悠扬的歌声让风伯伯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跟着哼了起来。接着是桌椅和鸡毛掸组合表演舞蹈《小天鹅》,他们的舞步是那么轻盈一致,草丛边的青蛙呱呱地为他们伴奏,银杏树上的喜鹊拍着翅膀,高兴地鼓掌祝贺。

片段二:大家收拾好东西便向着海边出发了。黑板先生说:“我有魔法。”说着,他就变成了一条魔毯。大家迫不及待地跳上了魔毯,不一会儿就到了海边。

2、交流点拨  (板书:奇、趣、曲折)

3.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奇妙的想象,就让我们也当一回编剧吧!请你把你认为最新奇有趣的片断用文字记录下来。

写作提示:

选择最想写的,认为最精彩的一个场面,写一个片断。

A.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记录。

B. 情节尽量曲折。

4.学生写作。

5.交流评点。

第五板块  拓展思路  延伸故事

如果我们再补上起因和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写完后同学之间可以交换阅读,分享习作的快乐。老师会把你们的故事传到班级博客上,让更多的人阅读我们的故事。





“读”出来的故事……

(六年级习作指导课)

海门市汤家中心小学  黄春玲

习作目标

1.打通儿童的阅读感受与生活经历,启迪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习作资源。

2.从“读出感受”、“读出自我”、“读出创新”三个层次,引导儿童将独特的“阅读体验”以书信的方式真情表达。

3.引领儿童以一颗细腻的童心关注身边的动物、事物,感受生命的美好。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聊聊我“读”出来的故事

(一) 聊聊我的阅读感受

师: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什么?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阅读后的感受,那会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读了这一对白天鹅的故事,无不为之动容!

(交流后出示)

感动   惊讶   不可思议

紧张   担心   潸然泪下

赞叹   难过   期待奇迹

……

师:每一个词语后面都藏着你们最真实的体验,讲一讲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吧!

学生把阅读体会说具体,说清楚。

师:真是动人的故事,真实的感受呀。

(二)聊聊我的阅读故事

师:同学们,读书最幸福时刻是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当你在阅读《一对白天鹅》时,你是否不由得想到了你曾经看到过的、听到过的、读到过的这样的故事呢?

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

师:瞧,在阅读中,我们读出了自己的故事,读书是多么幸福呀。

(三)聊聊我的阅读创意

师:孩子们,最优秀的读者还能从故事中走出来,创编故事。

也许你就是其中之一。

当你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许有些地方你感觉不过瘾,也许你觉得故事的结尾你不满意,也许你还有续编故事的冲动。

如果有,能否说来听听!

师:(小结)非常了不起,读懂了故事,还走出了故事!真是一个优秀的小读者。

第二板块  写写我“读”出来的“故事”

1.激发动机

师:孩子们,你们的“读”来的感受、“读”来的故事多么真实、生动、精彩。

这样的体会,你猜猜谁最想听到也最渴望听到?(沈石溪爷爷)

那有什么好办法?

(信!)

师:真是个好主意!黄老师和你们想到一块儿去了,我已经为你们作了精心准备,打开桌肚里的材料。

2.明确要求

师:在动笔之前,我们再次明确一下要求。

本次习作的内容:

给沈石溪爷爷的一封信

写写阅读感受

讲讲自己发现的故事

创编故事

……

师:你可以通过这封信说说你读了《一对白天鹅》后的感受;

你可以讲讲读了《一对白天鹅》你发现的故事,说不定沈石溪爷爷的下一部作品就来自你的故事;

你也可以跟沈石溪爷爷聊聊你改编后的《一对白天鹅》,并说说自己改编故事的原因,也许沈石溪爷爷会采纳你的建议,那你可就是个合作者哟。

第三板块  分享我“读”出来的故事

1.交流分享

师:差不多,大家都写完了,分享一下,看看谁写的信可以直接寄送,谁的还需稍作修改。(交流分享)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瞧,“读”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读”出来的故事更是有意思。

瞧,沈石溪爷爷的《一对白天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感动,更让我们通过故事开始留心身边的小动物的生命,发现生命是多么美好!当沈石溪爷爷收到你们的信后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课后,你们把信稍作整理,可以请老师帮忙统一投递。

2.拓展延伸

孩子们,《一对白天鹅》的故事引发了我们的故事!其实沈石溪爷爷还为我们创作了许多精彩感人的动物故事。

(出示)《红奶羊》《鸟奴》《狼王梦》《和平豹》……

我相信:你们在这些充满爱、尊重、努力、不屈不挠的动物故事里面一定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故事!



花儿真美

(二年级儿童诗写作)

海门市瑞祥中心小学    李慧梅

习作目标

1.通过了解儿童诗的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儿童诗的知识,渲染儿童诗的独特表达魅力,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2.仔细观察后了解梅花这种植物的特点,集体创编梅花的小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过想象、模仿,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从梅花一种花迁移到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界的其他花卉,为这些可爱的花卉编写小诗,制成“班级诗歌集”,充分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感受诗歌特点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诵读诗文吗?

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首小诗,它们写的是同一种植物——梅花。

出示古诗——

(1)梅

腊梅花,鹅黄色,五个瓣,花香浓。别的花儿都怕冷,只有她最勇敢。

(2)梅花开

冬天来了,雪花飘了。玫瑰、牡丹、菊花都不见了。谁在盛开着?喔,是那不怕寒冷的腊梅花!

(3)梅花

梅花挂枝头,远看像铃铛,近看似玉珠。默默吐芬芳,从不要人夸。我爱这梅花,更爱她谦虚。

2.自由读一读。

3.这些梅花美吗?美在哪儿?

指名回答

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相机板书:颜色、样子、香味、想象、感受

总结:抓住特点

4.再次品一品这些美丽的梅花吧!(齐读三首小诗)



第二板块  集体创编梅花小诗

1.梅花的种类有很多,有红梅、白梅、紫梅、腊梅等。今天老师带来了腊梅的图片给大家欣赏。

2.出示腊梅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

3.问:这些腊梅怎么样?

预设:美!

问:美在哪儿?

预设:黄黄的(这是它的颜色)

看起来像蝴蝶、铃铛(这是它的样子)(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真了不起!)

4.相机板书,形成小诗:

那边飞来了一群黄蝴蝶,

好热闹!

冬天哪来的蝴蝶?

呀,原来是腊梅!

5.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编小诗,你们都成为了小诗人,真了不起!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创编花的诗

1.大自然的花卉有千百种,这些形态各异的花儿把世界装扮得格外美丽。

出示百花的PPT。

你们最喜欢哪一种花呢?

指名说一说,说出原因。

相机点拨:红色正是一串红的颜色,像鞭炮是一串红的样子。

请同学们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编一首小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欣赏到它独特的美丽。

2.学生创作,交流。

3.展示一部分学生的诗,给出点评。奖励写得好的同学小星星。

4.李老师准备把这些闪耀着你们智慧的小诗搜集起来,形成我们“启明星”班级的第一本诗歌集,到时候还要和我们的家长或好朋友一同分享这些作品。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像“春晓”一样演唱出来。



鸟儿的校园生活

习作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鸟儿的校园生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鸟的视角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感受鸟儿快乐的校园生活,不拘形式地把自己想象写下来,要求想象丰富,内容具体,语句生动,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谈话导入 启发思考

这节习作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张图片。【出示鸟窝图片】:

大家看,这是什么?

   很眼熟吧?猜猜老师是从哪里拍到的?

   我们校园里的鸟窝不止这一个,你还在哪里见过?

【出示鸟的图片】:

鸟窝里住着……(小鸟)

这些鸟在我们校园里安家落户好几年了?【组图展示】

据我所知,鸟一般都怕人,他们喜欢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搭窝,而这些鸟儿怎么会选择我们这个人群聚集的校园安家呢?



第二板块 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

1、【出示鸟叫声】:听,小鸟们可有很多话要说,现在你就是校园里的一只鸟?

2、我来采访一下。【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内容】

小结:原来,我们学校有这么多吸引你的地方。那你们肯定在这里生活得有滋有味吧?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校园生活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你们的校园生活。【板书课题:小鸟的校园生活】、

5、打开思路:聊些什么呢?校园里有些什么呢?你和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6、能把你的故事完整地说说吗?

先自己说说,再和伙伴交流交流。

(2)集体交流,师生点评。

                                                                                                     

第三板块 学习例文 完成初稿

1、刚才大家说了自己丰富有趣的生活,想写下来吗?

2、怎样写好呢?

   我们来看一下一只小鸟的故事【出示例文】

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正躺在暖暖的窝里做着美梦。突然,一阵响亮的音乐声把我吵醒。大清早的,怎么会有音乐声呢?我飞出暖窝,寻声来到操场想看个究竟。原来孩子们正在做操呢。只见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踢踢腿,弯弯腰,转圈圈……看起来个个精神抖擞(sǒu)!我的同伴们也纷纷被吸引来了,在孩子们上空盘旋着,跃跃欲试。“我们也一起来做操吧!”我提议。同伴们立刻排好队伍,跟着孩子做起操来。我们扇扇翅膀,扭扭脖子,伸伸腿……还不时变换着队形,真带劲。

3、谁来读一读?

4、你喜欢这个片段中的哪些地方?

(想象很丰富,故事写得很生动)

5、要想写好这次的习作【相机出示:大胆想象,把故事写得更生动。】

    我们介绍的是自己的校园生活,别忘了……【出示:用第一人称写】

6、记住这两点,就能把习作写精彩了。【出示:友情提醒】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板块 合作交流 分享快乐

1、修改:

(1)自改。

(2)互改。

2、展示:

自荐几篇习作投影展示。

集体交流,师生共评价



第五板块 课堂总结 课外延伸

这节课,老师很高兴地跟大家分享了有趣多彩的校园生活,课后把自己的作文再完善一下,等我们装订成作品集以后,再交流好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18:46 , Processed in 0.0732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