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管季超郑重推荐[书法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6:27:35 | 只看该作者
书法与春联转载


   贴上一幅大红的春联、喜爱的对子,是中国人欢庆春节的传统方式。所谓“午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这辞旧迎新之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不会忘记这一习俗,以此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同时寄托对来年生活的渴望和赞美,祈福吉祥。
    春联是春节贴于门上的大红对联,由上、下联和横批组成,对联讲究紧围主题,内容相关,字句数相等,词性相同、句法相似、平仄相协、节奏一致等等。横批是全联的总结、概括、补充,与对联浑然一体,与对联配套和独立使用的还有贴于门心上的“福”字以示福气、福运、福到(倒贴)。
    春联上下联及横批的粘贴:一般春联尾字是仄声的上联,平声是下联。以面对大门的方向分,上联贴在门的右侧,下联贴在左侧,横批贴在门楣上方正中间,按现习惯从左向右写,书写体以楷、行、隶书为宜。
    对联起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据传秦汉时期,中原士民过春节,都以两块桃木板悬挂门旁,上画善抓鬼的“门神”,用来镇邪纳祥,后来文人墨客便用毛笔在大红纸上书写吉祥庆语来代替门神挂像。明朝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道不尽无限喜悦。由于皇帝的一道圣旨,春联由宫庭豪门普及到百姓门户,直至今日,春节粘贴春联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仍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国书法艺术是书写汉字的艺术造型,是诸多中国元素的代表,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的一朵奇葩,已列入联合国“非遗”目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书法的评价是:“人类社会历史最悠久,表现形式最独特,最具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汉字是方块字,由八种笔划组成,有一定的空间和点划,由软毛笔书写,体现在用笔、墨、纸上,看似简单,内容深奥,诸多变化。书法作品讲究章法、布局、字的间架结构、点划的连接,转折的变化,书法讲究精、气、神和功力、气势、整体和谐。书写要有力度和线条、线质、线形变化的丰富多彩。其形象的可塑性,体现书法家道法自然的造化,深刻体现人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法功力可以勤奋地伏案练就,而书法艺术之造诣是人生履历、修养与人格的综合体现。
    汉字书法艺术造型,自甲骨文至今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篆、隶、真、行、草各书体和代表性的著名书家,留下不少“书法”、“书论”、“书谱”及碑帖等,可供后人研习、欣赏,是座艺术宝库。
    汉字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傍书(楹联)中堂、横批、斗方、扇面、春联等,尤其是手写春联过大年,虽然使用时间有限,不及世代相传、顶礼膜拜之书法大作,但手写春联是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和传统春节习俗的相结合,翰墨的飘风,金点的红纸,春联成了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缺少的“年货”。尽管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春联印刷品增多,但随着文化水平、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还是怀旧昔日手写春联的楹联文化,这种传统习惯不会被印刷品所削弱。直至今日,手写春联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充分显示手写春联旺盛的生命力。
    书法家联袂为群众手写春联,是弘扬和普及书法艺术的推手,起到表率作用。尤其是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及小写手们的参与。喜看书法有传承,乐见春节红似火。
    让书法贺岁、春联迎春吧。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579&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579&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579&extra=&page=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6:52:4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报-书法版》-----到成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6:53:27 | 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6:54:43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7:04:37 | 只看该作者



http://sfb.blog.zhyww.cn/index.html
http://sfb.blog.zhyww.cn/index.html
》》欢迎访问《语文报-书法版》。日前,方正字库已经与崔显仁正式签订了《方正字库委托创作协议》。或许以后方正字库会增加一种新字体,而这种字体来自青岛街头一位以乞讨度日的卖艺者——“粉笔奇人”崔显仁。
按照创作协议,方正将提供给崔显仁5万元生活费,让他可以在半年时间内安心创作1000个简体汉字。创作完成后,方正将其开发成字库。据了解,这个字库将以创作者的名字命名,叫“方正显仁简体”。此外,这个字库在开发上市后50年内的全部利润都将归“粉笔翁”崔显仁所有。
49岁的崔显仁是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惠七满族镇人,1993年在驾驶三轮车外出时发生意外,油桶爆炸将双手和脸严重烧伤,左右手都只有食指和无名指能轻微活动。为承担起对家人的责任,酷爱写字的崔显仁开始用残手练习粉笔书法,苦练10年后才开始流浪卖艺。
10月9日,有网友发了一张崔显仁在街头写字乞讨的照片,立刻被微博网络大量转发,“粉笔翁”一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诸多网友感慨,“粉笔翁”身残志坚,苦练十年,不是乞讨,而是卖艺,虽然残疾但却没灰心,值得大家学习。10月10日,方正字库在其官方微博发文,全国寻找“粉笔奇人”,并最终于12日中午在青岛将其找到。方正字库表示,崔显仁所独创的字体古香古色,并且设计感很强,经过创造开发后,比较适合应用在广告业、杂志的文章标题,以及雕刻在古典家具上。
在方正字库中,从个人手上购买字体版权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例子为数不少,开发出来的个人字体大都来自名人,比如徐静蕾、启功。“方正显仁简体”将是方正字库迄今为止收录的第一个“草根”书法爱好者的版权字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3:19:22 | 只看该作者
徐寓捷(15岁)神韵:书者心境与书法意境之统一

    华夏丹青七色,神州墨宝千年。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被称作“无言的诗,戴镣的舞,无色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不仅是美的载体,还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同于纯粹追求艺术效果,书法家以书法流露感情。所以书法家在写字时,就好像武者的人剑合一一般,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到一笔一划当中。
    不同书者的心境是不同的,而字由心发,不同的心境也就决定了所写出字的意境的不同。所以书写时的心境对于书者来说非常重要。书者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心境,这就赋予了书法作品不同的风格和效果,也使书法作品有了不同的意境。要使作品拥有好的意境,我觉得书者应有的心境,分别有三种,就是静、畅和驰。
    “静”,不仅仅是指写出来的字静,其意在心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负面情绪会给人带来严重的影响。书法令人延年益寿的原因之一就是使人心静。书法不是用来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的,想要真正写出好书法,必须要放平心态。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写,若是急功近利,在纸上体现出的只有一片名利之心,无法体现出书法修心养性的一面。只有气定神闲,才能挥洒自如,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贴近自然,正所谓“夫书肇以自然”,这样的字才是好字。
    以平静的心写出的字也给人静的感觉——不是说写出的字波澜不惊毫无变化。无论是《颜勤礼碑》、《玄秘塔碑》、《胆巴碑》还是《九成宫》,虽然字各个工正却不死板,恬静却不死寂,字虽静,却是静中有动;《千字文》、《兰亭序》,虽然流畅洒脱,飘逸自如,却是动中有静,好像微风轻抚树林,清泉自林中流过,令人感到安逸闲适,情不自禁地放松。真正静的字,可以给人灵魂上的慰藉,使人浮躁的心瞬间安静下来,真正将观赏者的心引入到作品当中。这样的字岂不是有修身养性的功效么?
“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写道:“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与友人“畅叙幽情”,其写出的字也如此时此刻的心情一般舒畅。若是以郁结的心情去写,怎么可能写出这么飘逸的字呢?
    人体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沟通,字也和人一样,贯通着经脉。小说中写练武之人要将自身的经脉打通,使气可以在经脉中流转。若是经脉不通,武功必受阻碍。字也是一样。汉字由一笔一划纵横交错而成,随形断而意连。以舒畅的心境写字,字看上去也就顺畅了,就好像字中经脉被打通,使字中的气在字内流转,生生不息。如此舒畅的字给了人们同样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字和普通的字的区别,就好像一个内家高手和一个普通人的差距一般,根本不是在一个境界之上,字中的势由字形当中冲出,将原本贴于纸上的二维平面变成了立于虚空中的三维空间。这样字就不再是简单的笔画的构成,而是像一个生命一般从纸上跃出,直入观赏者的眼球。而若是将一幅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经脉打开,让势在字与字之间流转,则整幅作品就流畅无比,就好像一群人布出了一个阵法一般,其威力绝对是1+1>2。曾经诸葛亮以几块石头布出八卦奇阵,而如今你以不过几十字同样布出一个奇阵,岂不快哉?舒畅的作品就好像流淌的溪水一般灵动,令观赏者也心情舒畅身心愉悦,这也是书法养生的诀窍之一。
    “驰”。想象一下大漠连天,万马奔腾的场景,那是何等的气势磅礴啊。书法在用笔上虽有“法”的禁锢,但在情感上却不用加以任何束缚。当心灵如同开闸的洪水,脱缰的野马一般,无拘无束,尽情挥洒之时,胸中的豪气、抱负、壮志已在纸上一览无余。以这样的心态写字,起笔收笔间,就感觉好像身处高台之上,俯视麾下百万雄师,只手操控千军万马,这是何等的豪情和成就感?若不将胸中之豪情挥洒于笔下,心中之感想跃然于纸上,还如何称得上是艺术?艺术的殿堂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他将精神升华到了美学的境界。只有精神上的令人无法捉摸透彻的,称之为感觉的东西,才无愧于艺术的称号。
    比如***所写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他所描写的是一片冰封千里的北国风光,那是怎样的宏伟景观。***用同样气势磅礴的字为人们展现出了这一片风光,写下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壮志,感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满胸的豪迈跃然纸上。凝神细看之下,只感觉一片王霸之气扑面而来,大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再如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字里行间透出潇洒与奔放,使观赏者也感同身受,随着书者的情绪而波动。这不正是书家所艰辛探索的境界吗?
    书者心境所带来的独特意境,使书法作品从单纯感官的享受升华到了精神的享受,使书法作品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这样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作品所含的意境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有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效。而当书者将自己的心境写进作品之时,自己的心境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所谓“修炼即修心”,当书者的心境渐渐提高时,书者的境界便会更上一个层次,此时的书法作品也会成为不朽之作。


何嘉易(12岁):书法伴我成长  
       我学书法已经有五年了,之所以去学书法,是因为我小时候太好动了,为了能让我“静”下来,爸爸送我去学书法。在这五年的书法学习中,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确,书法艺术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
    练习书法不单单是练习技巧、形式,正所谓“技进乎道”,还要求书者不断地提高文化素养。如果光会写字,文化素养不高,那就只是个写字匠而已,作品就会显得“俗”,反之则显得“雅”。古代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还有现代的于右任、沈尹默、启功等书法家无不都是饱学之士。因此,我在学习之余,尽量多读些文学名著,除了读一些唐诗宋词外,还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诵读了《论语》、《道德经》、《三字经》、《中庸》、《大学》等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与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庸之道讲究的是和谐,其实和谐美也是我们在书法中追求的艺术效果。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一切照着礼法的要求去做,就是仁。练习书法,都是从临帖入手,临帖时要求我们克制自己的个性,静下心来细细体会、模仿古这些书法家的字的特点,也就是照着“礼”(法规)的要求去做。比如临智永千字文,表面上看平平淡淡的一本作品,但是,要真正临好他却非常不容易。他的字露锋居多,笔画线条其实非常饱满圆润,看上去很潇洒。刚开始临时,我感到很困难,是因为他多用凌空起笔,写这些露锋的笔画,特别要注意落笔的轻、重、快、慢;重一点慢一些,墨汁就化开;轻一点快一些,整个字就飘在纸上,没有张力;只有落笔干脆利落,笔尖如有弹力,收笔时沉着有力,才能把千字文写好。
    书法是语言的符号的艺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书法也是文化的载体。我送给同学、老师的书法作品,总是写一些有意义的句子和格言,或者是优秀的诗文。因此,书法临贴、创作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文化的过程。如王羲之《兰亭序》,不但书法精妙绝伦,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让我沉醉;又如***的词《沁园春•雪》,每次创作,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
    从我刚学书法开始,老师就告诉我,学书法,不但要写好字,还要人品好,正所谓“字如其人”。柳公权的字铿锵有力,他的人品也是向着正义的,就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心正则笔正。”同样,秦桧和蔡京的字也写得很好,其书法水平甚至超过了苏轼,但是他们的人品不正,他们一个是奸臣,一个是陷害民族英雄岳飞的凶手,所以,他们的书法不为后人称颂。
    书法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的核心,蕴含着阴阳变化、克己修身、中庸之道的文化精神。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做到书法与文化的提高,书法与学识的提高,书法与人品的提高,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书法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我觉得练书法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是通过练书法,学习书法蕴藏的智慧,培养我感知、联想、思维和情感的能力,使我变得更细腻、更严谨、更勤奋,懂得更多的人生哲学,那才是我最大的收获。



施雨辰(十岁):墨之舞  情之韵 ——临习兰亭,品悟形势之美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是蔡邕《九势》中关于势的解读。以我学书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势”不仅是指笔势和形势,更重要的是一种情势。
   书法作品中笔势和形势是密不可分的,书法作品中的“形”是由人的书写动作而产生的,运笔速度的快慢、运笔方向的曲直、运笔力度的强弱,这些都和笔势有关。手中的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实用虚用,腕灵则笔活,意到则笔到。柳公权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而决定这一切的,我认为就是一个人的“情” 和“思”,它对书写起主导作用。
    祝枝山曾说:“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这就是说书法家书写的文句会影响他们的心理,从而影响作品的形势美。我在临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深有体会。
    初习兰亭时,我注意每一个字的结构,笔势往来,轻重快慢,单独一个字看起来,我觉得也挺像的,可是,一段一段写的时候,无论怎样看,每个字都是形单影只,上气不接下气,不能形成行气,也构不成形势之美。
    后来,我细细地阅读王羲之的传记,了解他的生平故事;并且阅读了关于《兰亭集序》的解释,通过《古文观止》才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内容,临习起来,慢慢地有一些感悟,也看了一些关于这篇佳作的赏析,比如:《兰亭集序》的第一段,主要是叙事、写景,重点渲染了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和朋友一起聚会的快乐。“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王羲之在这一部分的书写中,体现出一种清新秀丽,圆润雅致的形势之美。临习时,我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将自己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优美环境中。笔端自然流露出一种诗情画意,那行气自然而然地就具备了。
    文章第二、三两段是王羲之关于生死和生命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得到满足时,就会兴味全无。往事在“俯仰”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尽管我还不能体会他文章中的深刻含义,但在这后两段的书写中,从字里行间的布局中,我感受到一种坦然,一种痛与悲,我也就懂得了兰亭后面部分为何与前面的风格截然不同,张扬、不拘束,大小、粗细变化多端。最令我震撼的字是“痛”与“夫” 这两个字,粗犷,豪放而又凝重,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思。尽管我写不出这种韵味,但我知道,书法的形势之美,也是由书法家的“情”“思”来决定的。我想,这也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留给后人的思考吧,正如他在文章中最后一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卷末的那一个“文”字,更是他所有的情感和寄托的集中体现吧!
     墨之所舞,韵之欲生,然“摹本易写,唯一个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千年兰亭,千年情韵,你该让我怎样才能与你共享翰墨之香?
林冬瑜(14岁):“势”——书法中的连通器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的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在没理解书法的真正含义之前,我一直认为书法就是写。现在我长大了,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渐渐地明白了书法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应该是有感而书,并不是为了艺术而书。
    就拿书法中的“势”来说吧!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记得东汉的艺术家蔡邕写过《九势》,所谓的“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蔡邕还在《九势》中说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顾名思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告诉我们的就是:运笔时应当挥洒自如,不可以犹豫、拖泥带水;势去收尾的时候,也应当顺其自然,避免急切阻遏。“势”在一手漂亮的字中起了连通器的作用。举例来说,书法中的“势”好比是一棵树的根,将一些营养物质输送到树的其他部位。只有有了根,树才可以长的高长的好。
    可是“势”是看不见、摸不到、不存在的;势是一种虚拟的形式。“势”必须要你通过自己的内心去真正的感受它,了解它,体会它。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稍微想象一下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尽管知识和想象力两者都很重要,但是,有了想象力就可以创造出一切。没有想象力,知识就只能永远局限在某种领域里;没有想象力,学再多知识也是毫无用处的。可想要有好的想象力,就要有些基础来当做铺垫。因为,没有知识,想象力就不是想象力了,想象力只能是天马行空,没有任何的根据;没有知识,想象力就只会显得苍白,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当你真正学会想象的时候,你应该就明白了“势”的含义。“势”体现了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呼应。
    在楷书中,笔画与笔画之间看起来是分开的,其实“势”一般在楷书中不显现,要靠我们的毛笔去连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形断意连;有很多人会认为草字中连笔连得太多,其实并不全是,草书是有断有连,若断若连的;行书是介乎楷草之间的笔画,运笔时不能完全如楷书,也不能完全如草书。行笔要快而稳、圆而折,草势多的笔画要快写而不潦草,楷势多的地方要注意方折。每个字的不同笔画中,“势”的不同,整首字的感觉也会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在写字中认清楚,这样错了的话也可以及时改正,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把临帖当做抄写。
    书法的情感不但陶冶自己,同时也在感染别人。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一些大书法家,他们的修养与书法艺术都是同步的;历史上也有一些奸臣的字写得也很好,但没人喜欢他们的字,字写得再好,可是得不到人的认可,还有什么艺术价值?
   “势”就像一名运动员上了跑道,不管前面的路再怎么凶险,都会坚持到终点,分秒都不能懈怠。“势”从开始到完成,就应一气呵成。
   到那时,书法就不单再是书法了,而是融合入了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将感情和书法合二为一,完美的达到了书法的境界!


傅  楠 (十七岁)书法的节奏感

  
    何为节奏?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音乐快慢激烈缓柔是节奏;文学作品的铺垫高潮结尾是节奏;大山大川的起伏跌宕是节奏;动植物的生老病死是节奏;太阳黑子的运动周期、地球的公转自转也是节奏;甚至我们每天生活都是吃饭、学习、睡觉也是节奏。在如此广义的范畴中,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规律性。由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话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有规律的。从这里不难得出节奏不光只是音乐、诗歌等领域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同样也是指事物均匀而有规律的进程。节奏有规律的变化可视为事物发展的本原。那么书法何来节奏呢?
    究其源头,恐怕对于21世纪的我们根本无从知晓,最多也只是从文献新闻上或是长者口中得住,略似荒诞的不过就是仓颉造字,有了字之后才有了书法,而更具科学依据的就是书法起源于甲骨文。而使用甲骨文便是方便了当时人记事,与同时期的文明古国一样,也属于象形文字。然而之后智慧的华夏祖先使用了毛笔,孕育出了灿烂的书法艺术,尽管这也似乎只是道听途说,而正是毛笔这工具改变了文化进程。劳动创造出了人,那么劳动工具则彻头彻尾改造了人的生活。这是一种历史的进程,如同人的进化史一般,书法就在这不可逆转的历史长流中轰轰烈烈地诞生了。书法二字看似抽象,却如同磁场一般时时刻刻默默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当然和磁场一样,书法也是一种物质,因为它是自然创造的,是随着人类漫长的进化演变而随之产生成熟的。“夫书肇于自然”更是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书法更是随着中国古代政权的更替不断进化丰富,创造了多色多样的书体,也缔造了多才多艺的书法天才。上述中就能看出,书法是一种事物,由人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而无论是作为自然界精髓的集结还是艺术界的主旋律,书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
    书法又是如何表现节奏的呢?
    首先是时间与空间、空间与平面的对立统一。书法中,往往是空间融入时间性中,而时间又是由空间来体现的。时间,狭义地讲,就是指快与慢。在书法中,就是一个行笔的过程。那有人会说,书法艺术不就是一张纸上写着几个字来欣赏的吗,和书者的行笔过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错了,试想没有行笔过程,那么宣纸上的字是怎么产生的呢,难道真的光凭书者的意念无中生有,那就太奇幻了。作为一种农耕文化的代表,书法还是得靠人力完成,一笔一划,一横一撇,一钩一捺。行笔的快,则时间的表现就是毛笔运动的迅速,写出的笔划就会显得比较细。而快与慢的对立表现在字中就是细与粗的反差。在乐曲中有快板慢板之分,更多的是快慢结合,便轻而易举地赋予人舒适的节奏快感,那么无论是观看书者行笔时的快慢还是欣赏白纸上凌然而现的粗细对比明显的方块字,你能说这不是一种节奏吗?你难道感觉不到一种旋律的刺激和艺术的享受与共鸣呢?对于行笔的动作,空间中还能表现出轻与重,提笔与按笔,转锋与折锋,同时为了表现横竖撇捺等不同笔画,手臂驾驭着毛笔时横向移动,时竖向移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这些不同方向的循环变化,不同笔法的穿插使用,不也给人一种层次感和韵律美呢?舞蹈者操控着自我,用肢体语言诠释着美的真谛,带给人视觉的冲击,节奏的起伏,那么书者手中的毛笔不也扮演着舞蹈者的角色吗?它用长长的笔杆和轻柔的笔尖在三维的空间里尽情演绎着一场不是舞蹈家的传奇。
    在极富节奏感的行笔过程后,留下的自然是同样富有节奏感的作品。转锋与折锋带来了圆与方以及柔与刚,轻重提按带来了虚与实,加上书法作品的汉字本身就特有的各种笔划的纵横交错变幻万千,这就给了我们平面上罕有的立体感与审美冲击。笔划与笔划的差异性,笔划与笔划间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个字中各个笔划的主从关系,字与字的对比,不仅在白纸黑字中透露着一种虚无却存在的联系,更在字里行间带来作品所蕴藏的文学韵味。朗读本来就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很强节奏感和参差感的艺术,而将书法艺术作为朗读材料的载体,不也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趣味?
    其次是形与势的对立统一。“形得应势,势得就形”这句话中就能看出形与势的关系了。势抽象但举足轻重,“笔势往来”的说法很好的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字以及一幅作品的字与字之间,就是靠势来连接的,势就更像是书法节奏的规律性总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势背而形不往”。而形则是书法节奏规律在势引导下的表现。打个比方,现在的我们都还没有完全了解生物学中的基因概念,而对于遗传学的研究,基因起着主导的作用,而生物的基因型却根本不可能直观的研究发现,我们只能通过由基因型作用下物种的表现型来研究,从得出生物基因的某些规律。再举个更浅显易懂的例子,文章的开头我就曾说“大山大川的起伏跌宕是节奏”,而这是我们眼里所能见到的表现,而引起这现象的本源就是地势的不同。笔势亦是如此,也能得出同样作为宇宙上的一种现象背后的规律,笔势是书法的灵魂所在,也是表现书法节奏感的核心所在。
    众所周知,演奏乐器时必定先找准节拍,踩上乐点,才能演奏出悦人双耳的旋律;篮球中的投篮需要找到投射的节奏才能轻而易举的命中;生活中更是如此,如果生活节奏紊乱,那么身体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症状。那我们该如何掌握好节奏从而写好书法呢?
    第一,应该审势,识势。对于临帖,我们不光光只是为了临摹几个字而已,更应理解整幅作品的内涵以及书法家的心境,通观全局,把握好书写时的节奏基调,《兰亭集序》的潇洒轻快,《祭侄文稿》的悲痛凄凉,《寒食诗帖》的惆怅孤独;对于创作,我们更应先理解要创作的内容,先用语言朗诵来寻求它的节奏所在,再用毛笔表现出来,而不能只是将该内容抄写下来,留下的只是文字的外壳,却没有躯体中的灵魂,这就称不上有节奏的书法艺术。
    第二,用笔时应根据此前审视出来的节奏巧妙综合运用笔法,做到“笔势往来”,一气呵成,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自我的情感融于其中。书写书法作品时也可以像是弹奏一曲旋律,起伏不断,抑扬顿挫。
    第三,可以将完成的作品悬挂起来观察,用整体的角度来审查作品,哪里的笔法还需要改进,哪里的结构不符合规律不够和谐,哪里显得呆板,哪里显得停滞,哪里还不够流畅,并在今后加以改正不断进步。
    如果说朗诵歌唱是表现语言的艺术,那么书法就是语言的符号文字特别是汉字的艺术加工。同在艺术的大洋之中,歌唱朗诵乃至乐器舞蹈都用独特的方式展现着韵律节奏之美,那么书法岂甘旁落,书法用更为轻盈更为直接更为玄妙的方式带给人们无限的浪漫与快感。迈着书法节奏的鼓点,为书法奏响更加华丽的乐章吧!

纪思钰(16岁):书法中的儒家之道


       自古以来,各种文化的形成,必有其规律,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也在与其它文化不断交融,借鉴的过程中壮大,发展。古曰,文可通也,既文化是相通的,书法艺术中也自然蕴含了思想文化,哲学文化等
      《易经》中,谓天为阳,地为阴,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对立的阴阳组成的,而蔡邕《九势》中则曰“夫书天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式生矣。”不管是哲学思想中的阴阳之道,亦成是书法艺术中的阴阳之道,必有其相融合之处。
       儒家创始人孔子,可谓是思想,道德的极大成者,“为政以德,克已复礼,中庸之道”以及被后世奉为经典的论语,向世人阐述了人生伦理的规律,为世代相传。其中,在书法艺术中,也蕴含了儒家之道,孔子之道。


中庸之道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认为,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孔子把 “中庸”看出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既可以说,中庸既中和,不只是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宇宙洪荒都是相互协调,恪守中道,无过无不及。在书法历史过程中,曾出现过所谓的丑书,怪书,但最终都被时间淹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违背了中庸之道,在打破中庸创造的中和,稳定之美时,也注定了淘汰,灭亡。
       《书法雅言》中曰:“若而书叶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此中行之书也。”可见,合乎中庸之道,正如书法中合乎法度,章法,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元代赵孟頫的作品,则体现了一种“中庸”之道,他临习二王的作品,取其精髓,除却平庸,弃其张扬,取之中庸,笔法精妙,又富有灵动之感,飘逸潇洒,却能不失庄重,气势流畅,不显死气,气韵流动,跌宕起伏,将书法的秀雅,洒脱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现,或许没有米芾的豪放,颜真卿的粗犷,柳公权的肋骨,但其却具有一种雅俗共赏,平易轻和之感。行文之间,能够感受到气的联和。将草书于楷书结合,用锋巧妙,体现和谐之道,每以临其贴,都会有一种平和之感,心如止水,似乎在这种淡的谦和之中,可以体会它的博大精深以及其独特的中庸之美。
       《兰亭序》,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以说它是中庸之道的完美体现,其字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全文气势连贯,变幻多端,疏密有致,《兰亭序》中的疏密处理的极为得当,计白当黑。在用笔中,偶尔的巧妙用笔,如“毕”字,竖稍长,打破了原来的紧密的排布,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做到了阴阳互济,黑白互补,取其中庸。王羲之受道教影响深远,其作品中也体现了道家所谓的浑然天成,同时也契合了儒家的中庸之美。点画或凝重,或轻爽,提按自如,圆滑苍劲,结构灵动,但又体现了“复归平正”之道,章法和谐自然。全书贯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做到无过无不及,为端美也。
       思想哲学文化在书法艺术中也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给世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共融呢?
为政以德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主德,礼治。虽古今异时,以道无可违。内在道德外化为礼,既礼是内心品格的外露,凡事之本,不在于外化的礼的优越,含情,而在于内心是否做到有德。书法也亦如此。外在书风,字形只是表面,笔势,气韵才是内含。如何富于笔画生命力,关键在于用笔是否到位,如:在一个字的笔画间,空间动作即为提按动作,在笔离开纸面,到下一笔落于纸上之间,仍然要按照一定方向,笔势,不可忽略空中的动作,因为它将决定字的灵动于本质之美,常说“笔断意连”即在作品中,要始终贯穿一条无形的线,将字与字串连起来,构成统一的整体,使作品真正有生命力。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要关注其内在的笔势往来,而非外在的“丑”,与“美”。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是否为君子,关键在于其内在的道德修养,而非单着眼于其外在所表现的礼。内心品德的高尚,礼自然而成,同样内在笔意相通,则外在形式自然灵动端美。
       子贡曾问政于孔子:去食,去兵,去民信,于斯之者何光,孔子曰: 去食,去兵,不得去的民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粮食,军备都可去,唯独不可去民信。因为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国家便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局面,最终走向灭亡。现在社会,也亦如此,唯有一个政治大原则中的“信”,必须坚守。人民信心坚定,然后才能产生力量。可见“信”的重要性。书法中也是如此,不可忽略“信任”,书法历史悠久,自甲骨文起,距今 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字体,如颜体,柳体,赵体等,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他们都各具风格。面对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必须相信,先人对书法的总结与创新,但自然不是全盘接受,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所谓系其师,信其道,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信任前人的成就,蔚为我用,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德为本,亦如书法中“意”为根,强调“信”,正如书法中需要信任,借鉴以谋术发展一样。
克已复礼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已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以“克己”为前提,推己及人。所有行为都合乎礼,合乎义,就是“仁”,要克制自身的妥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书法中也应做到克己,不管是在书法中的临摹或是创作中,都要学会首尾呼应,映带左右,有了势的作品,艺术作品才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这势的产生,则需要书者有一定的克已能力,巧妙地把推整幅作品的结构,形势,让作品有所统一,更加连贯,从整体谋划,顾全大局。
       书法家如果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那么他必定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然而懂得克制自己的人,也必是有所德行的人。正如古代那些掌管国事的人,都自由其勇和魄力,那么亦然,优秀的书法家也比是有所为之人,书法大家,王羲之曾任“右将军”,颜真卿则曾为太守,后册封郡公,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在各方面都颇有造诣,可见一个人的成就,与其自身有众大的关联。懂得克己之人,便懂得将其运用至书法或是生活之中。
       儒家的“克己复礼”与书法中的形势相互应,强调书者应注重克己,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同时阐明了,书法艺术是离不开内在修养与自身德行的道理。
       《论语》儒家思想,或是《易经》道德思想都与书法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思想哲学的深刻理解与运用,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书法素养。
       正如古人所说,文化相通,巧妙地把握分析文化之间的共通点,将“理”的思想实践于书法之中,会产生一个本质的飞跃,因为那时的书法已不单是一种文字,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而是文化融合的载体,精神的展示者。

赵佳晨(11岁):书法与运动
     书法与运动,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书法因有了运动时的力量而刚劲有力,有了运动的节奏而笔势高低起伏,有了运动的技巧而更加美观。总而言之,生活因运动而美好,书法也因运动而更加尽善尽美,让人赏心悦目。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高度追求以及对祖国文化了解的深入,书法更被人们所关注,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2008年,北京奥0运会中,许多标志都用毛笔写成,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文化瑰宝。例如太极人,用毛笔写就,使人看出运动的快乐,给人以一种悠然的漂浮感。而其中,又不乏稳如泰山的从容,沉稳与磅礴气势。还有,北京奥0运会标志上醒目的“Beijing2oo8”令人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显示着运动中的和谐与潇洒。
     不仅是奥0运会,就连亚运会也用上了书法。亚运会的体育运动标志是由56个小人组成。小人全为黑色,底面则是全为白色,运用了书法中白纸黑字的原理,看上去一目了然。细细品味,余味无穷。因为,书法赋予了它们生命,让它们变成了一个个活脱脱的汉字立在眼前。
     书法与运动,形影不离。它们都是多元的,都讲究力量、技巧与修养。如一撇,像体操运动员跳跃自如,灵巧轻快的身影;反捺,像举重运动员举重时肌肉的绷紧与凹凸。它有时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有时又遒劲有力。
     书法的精气神也来源于运动天赋。从运动中的有力与无力,轻松与紧张,快速与慢速等中感知,再用毛笔表现出来。书法便有了轻重缓急、提按运转,这是中国人把自己的精气神淋漓尽致地融入了书法。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要学好书法,只有用心去理解,去感知,感知运动的力,节奏,笔随心动,手由心定。把书发看作是一个活的生命体,通过对比、疏密、注重、颜色等各种方式来体现它的生命。

陈昊(13岁):快乐的隶书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包含着许多不同的书体,不同的内涵,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书法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便有了记载,直到今天,书法还经久不衰,发挥出许多的作用,创造出了许多艺术价值。
    书法中有许多种书体,如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等,而其中对后世有重要价值的书体之一是隶书,它的影响力十分广泛。
    隶书最早开始于秦朝,是由一个关在狱中的囚犯程邈所创,后经大量的修改和创新,形成了现在的书体——隶书,而《汉曹全碑》是隶书中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也是具有较高价值的作品。
    《汉曹全碑》是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构匀称著称于世。它的字唯美秀丽,给人一种十分愉悦的感觉。《汉曹全碑》的字绝大多数有一个特点——扁。这个特点同样也是隶书的特点,同样也是隶书的总体特点。虽然每个字各不相同,但组合在一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扁。
    虽然隶书的字绝大多数是扁的,却也不乏长的字,而有些字也粗细分明。比如一个“携”字,它就打破了扁的特点,而是变得很长,它的笔画也粗细不一,却又恰当好处。这是要打破隶书中的单调感,突出对比两个字,这就好比是看惯了城市高楼大厦的人到乡间就会耳目一新一样。这是十分巧妙的,突出了隶书的一种对比强烈的特点。
    隶书的风格与其他书体不相同,它没有楷书那么一丝不苟,也没有草书那样随意,行书那样洒脱,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柔美匀称。看着隶书的每一个字,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的特点。
    隶书的风格虽不同其他书体,却拥有书体的一个共同特点,拥有行气。观看整幅隶书,就能感受到这一点。隶书中每两个字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隶书的字十分优美,这不仅仅表现在结构、笔画上,更表现在其中的内涵上。比如一个坚韧的坚,虽然结构匀称,造型秀丽,对比强烈,但是人们对它的感觉是十分坚强,仿佛有一股很强的冲击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就是隶书的内在表现。每个字都是有其不同涵义的,这些不同的字会给人带来不同的震撼力。
    隶书不仅有书法的艺术价值的体现,更包含着许多哲理。比如我们可以从隶书中看到一种乐观精神,因为创隶书的程邈虽然在狱中受到了酷刑,但他却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乐观地面对这一切。他创造的书体活泼生动,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哀伤的情绪在其中。那个囚犯是那么乐观啊!这仿佛在告诉我们:不用惧怕一切困难,要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们,这样,你才会有可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又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协调性的重要性。隶书的每个字都是左右衬应的,肯定是一边大一边小,一边粗一边细的,这体现出一种映衬之美。做人也是如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得讲究协调,不能顾得了这件事就顾不上另一件事,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合理协调时间,按顺序做好事情。
    隶书是书法中的一种代表书体,具体不同方面的不同价值,比如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等。我们应当爱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去努力探索它们,以便取得行为上和思想上的双层突破,使自己得到升华,人生得到飞跃。

施霄涵(12岁):书法与学习     弹指一挥间,我已在浩瀚的书法海洋里游弋数年。不知不觉地,练习书法已成为我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论语•为政》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着遵循古训,我也从书法的学习、思考、学习这个循环往复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赵宧光提倡的“作字三法”:一用笔、二结构、三知趋向,让我不仅在书法练习中受益匪浅,而且在学习上感悟颇深。
    用笔,要努力做到“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画银钩、方圆周整”,更要入木三分、收放自如,神采丰实。如果说笔势是漫天飞舞的雪花,那么结构就是那银装素裹的冬季。
    所以,相比较而言,“用笔”固然不能忽视,但“结构”却犹为重要。结构,是点画的有机组合,是一个字的脊梁。点画之间,错落有致、顾盼有情;方寸之间,递相映带、自有天地。“用笔如聚材,结构如堂构;用笔如树,结构如林”,结构之于用笔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知趋向,是令字有其规矩,无固执。善用笔,能结构,则可知趋向。结构若是大雪纷飞的冬天,那么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作字三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禁令我联想到学习其实与“作字”是如此地相像。
    学习文化知识就如同“用笔”,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但是,盲目的、无计划性的学习,就象书法不懂得如何“结字”,也就无所谓结构了,再好的“用笔”,也都是枉然。“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大抵都是这样。
    所以,虽然通过学习能让我们长知识,但我们学习的时间跟精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制订详细有效的学习计划,以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个学习计划,就如同书法中的结构。字的结构有其节奏、格调,那么就算“能结构不能用笔”,仍可“犹得成体”,学习亦然。
    书法中若不仅能取结构,而且能用笔,就不愁写不出好字来;学习中如能制订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运用好的学习方法,也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学习中的“知趋向”吗?


胡听雨(12岁):形得应势,势得就形
——谈书法艺术中势的重要性
                                                
    相地术中,有形势之分。形为百尺,势为千尺;形为近者,势为远者。形就是地形,是表面形象;势则为地势,有远近高低之分。“形得应势,势得就形”就是从相地术中而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地形体现出地势,地势使地形更完整。书法艺术也注重讲究形与势的关系。相地术里所讲的形与势的关系迁移到书法艺术里也同样成立。在书法艺术中,形是表面形象,是由点画组成的字;势是内在的力量,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关系。 “形得应势,势得就形”的意思就是:点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势,势使点画之形更适宜。打个比方,如果说形是一张脸的五官,那么,势就是脸上的表情。一张脸,五官齐全,表情生动,才会富有生命力。书法艺术也是如此,光有形,那只是字;有了势,字才成为艺术。
    汉字书法是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色的画”,“无声的乐” 。从书法的本质来说,书法和诗歌、舞蹈、绘画、音乐这四种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书法的形是文字的外在表现,带有势的形才能使书法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势才是文字的骨、筋、肉、血、气。中国古代书法家无不重视势在书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正如近代学者、书法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指出的:“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蔡邕)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
   书法艺术中的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笔势、体势、气势。
   笔势就是每个笔画的一笔之势,把握笔势的关键在于力。力就是运笔的力度。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入木三分的故事正可见王羲之的书法极有笔力。唐代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赞“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也说明力是用笔出势的关键。
    体势就是多个笔画的组合之势,把握体势的关键在于向。向就是字形的运动趋向。向不同,势各异,形所传达的情感也就不一样。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共有20个“之”字,但这20个“之”字的写法无一雷同。也许,王羲之是要借这变化多端的“之”字来表达他人生无常的看法。细观这20个“之”字,其体势表现为两种运动趋向。文章前半篇重在写聚会的乐,因而“之”字体势平稳,显得和乐安详。后半篇重在抒无常之悲,因而“之”字体势沉重,捺多用反捺,常常写的很粗,顿势多。书体不同,体势不同。隶书横,篆书纵,楷书静,草书动。所以,写创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书法内容和主题来选择适合的书体。**的《沁园春•雪》风格豪放,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用动感十足的草书来书写,真是再合适不过。
    气势就是作品整体的综合之势,把握气势的关键在于联。联就是落笔与结字,字形和字形,行和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照应联通。蔡邕在《九势》里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这就说明书法艺术不仅要注意形的映带关系,更要重视势的联通。上下呼应,疏密有致,奇正相生,主次分明,如此联通,才能写出气势。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全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难怪明末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笔势有力,体势有向,气势相联。做到以上三点,势就成形了。形势一词,虽然是形在先,势在后,形带势出;但只要势在笔力中,形从笔端出,那么一定能够做到势从形生。
    形得应势,势得就形。势,才是书法艺术生命力所在。



朱胤杰(13岁):道在书法中的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道家中,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儒家学派的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教中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而我这篇文章所要阑叙的,主要是道家中的“道”,即规律。
    在平时的生活中,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拂晓,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傍晚,太阳又从西边悄然落下;到了花季,花儿竞相开放,百花争艳;而到了它该凋谢的时候,它的花瓣决不会停多留数日,而是翩然飞舞。万物,都随着“附”在它身上的道而变化着,谁都不会偏离“道”而远行之。
    在书法中,也有多处“道”的体现。例如:我们在写书法时,每写完一个笔画,写完一个字时,就不能再去改动。这和道又有什么联系呢?书法,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磨练下,它从一种语言的符号渐渐升华,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客们宣泄情感的工具。于是,书法开始讲究“天人合一”,即将自己身边的事物全部忘却,只剩下自己与书法,然后求得一种最真实、最自然地情感表达。所以,我们在书法时一定要写出最真实、自然的字,不掺任何的掩饰,因此不能也不应该写后再去改动。这样,书法作品中才能做到符合自然、天人合一。正如书法理论经典—《九势》中提到“夫书肇于自然”。由此可见,书法与自然之道是密不可分的。
    又如,世间万物都有其的对立面,即阴阳、攻与守、进与退、重与轻、按与提……阴与阳有着阴阳同根、阴阳消长的关系,它们具有相对性。重要的是,怎样使阴阳能共存,且不乏单调?书法中,也有如此的问题。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根本阴阳。一个字的阴阳体现在重轻、提按、行笔快慢等方面,而一幅书法作品仍应体现出阴阳,大小、疏密、高低……甚至,在每一点画中也有阴阳的变化。例如:“記”字中,左边的偏旁中的一点应稍稍靠右,一横的末端与点相互靠近,左端应拉长,且起笔应稍重些;两横的末端与第一横近乎平齐,“口”也如法炮制,与上面三横末端相齐。右边部分的上部分应靠近偏旁,且写得稍小些,构成“中宫收束”的效果,最后的一笔“上向钩”应朝右方拉长,与上半部分形成明显的阴阳效果,构成对比性视觉,使观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字中所体现出的“阴阳”。这,就很好地体现出了书法中的阴阳之道。
    再言,书法是语言的符号的艺术。那么,书法与语言之间就一定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一定十分注意语音、语调,在重要、关键的字眼上总是用比较重的声音来表达,这也称为“逻辑重音”。在书法中,也有这种“逻辑重音”的体现。在书写每个字时,总有一两笔重要的笔画,我们通常将这些笔画着意书写,使其成为整个字的“点睛之笔”。例如:“天”字中的一捺就应写得粗壮有力,从而体现出一种气势磅礴、君临天下的感觉;“華”字,其中间的一横与一竖应写得稍长,而竖要有刚强之劲,彰显出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与博大,使观者看后能为之一振,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涌上心头……这就是书法的艺术价值所在。通过观赏一两笔“主笔”及整体的搭配,可以产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与书者产生共鸣。这,就很好地诠释了书法与语言中的“逻辑重音”的密切联系。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无容质疑。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内敛、蕴含,是事物内在的一种美;而对于事物的外表、形式美的赞誉,在西方常有,在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思想中,更是讲究内涵。书法所讲究的是“势”,而非简单的“形”。一个字的结构优美,笔画匀称、协调,却不一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字需要有“势”。“势”既能体现在笔画之间的联系、呼应、照应、对应之中,也可体现在书者的文化修养、书写态度、书时情绪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势”。要使自己的作品中有“势”,就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更加努力、刻苦地练习书法。“形”的出现远比“势”要来得容易,它需要多日的练习;而“势”则要在练习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在书写时投入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书法中“形”与“势”的关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相吻合的。
    以上的千余字中,我只简要地向大家叙述了书法中所体现的自然之道、阴阳之道、语言之道(即“逻辑重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即重“势”轻“形”的思想)。在书法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还有许多和“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经典的“道”有规律、选择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书法这门伟大的艺术。
    所以,我认为,要想在书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反思,反思那些名家们的字“为什么能够显得如此精巧?为什么能够再书史上永垂不朽?”等等。这些短暂的反思,往往会比几小时,甚至几日的练习更加有效。最后,我希望所有热爱书法的人们能够在书法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发现越来越多的“道”,为书法—这项中国传统艺术做一份贡献,将其永生不灭地传承下去!




陈星铼(14岁):书法中的形和势

    任何事物都有形,书法当然也是有形的,通过对不同字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字的好坏。但是势却不同于形,它是靠我们感觉出来的,是无形的。所以形与势是阴阳关系,势阴形阳,当两者相互协调,将自身发挥得淋漓尽致时,书法就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起笔时逆锋起笔,锋藏而行,最后全力收毫,回收锋尖,使力渗入其中,入木三分,才彰显出雄厚的势,使字产生肌肤之丽,赋予了灵魂。有了人肌肤的光泽,字才会显得美丽,字才有势,所以形和势是相互联系,是相互变化,相互依存的,所以形和势是紧密相连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曰:“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书法源于自然,当初仓颉造字时就是依事物的形而来的。而大自然中存在着相对相生的阴、阳两气,它们相互碰撞,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了力,而力中又透出势来。因此,我认为势是形运动的体现,形是势产生的载体,所以,没有形就没有势,但有形却不一定有势。形只是字的外表,就算这个字写得再漂亮,但没有势就好像一身金银绸缎套在一具死尸上,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势在一个字中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好的作品在字里行间就能透出势,比如颜真卿的《勤礼碑》,字形横细直粗,气势雄伟;《祭侄文稿》气势磅礴,如豪雨倾泻,一泻千里,可感受到他失去侄子的沉痛悲愤之情。
    正如“形不欲大,势欲大”,形的大小不影响势的大小,张怀瓘《玉堂禁经》中曰:“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好的作品字形不大,但气势十足,都做到了内收外放,笔势往来,成为不朽之作。
势要通过形才能表达,越高的东西讲势,越是低的东西讲形,这就好比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立在树林中,气势磅礴;而一株小小的树苗想要长成大树就得先培养自己的形。
    那么,我们又怎样去让自己的字有华丽的外表,又有灵魂的存在呢?漂亮的字形是需要我们反复临摹字帖后炼就的,要的就是认真的心态。临帖的认真,就像嚼枣,越嚼越有滋味,区别于囫囵吞枣。当临贴临到几乎一模一样的境界时,形就培养出来了。当然我们在临贴时不能抄贴,也就是仅得其点画,而没有表达笔意。但势的培养与形不同,它需要我们用心书写。要在字形中看出古人的笔势,并通过对这种笔势的领悟,提升自己的字形。在创作过程前先要明白内容所表达的情怀,之后再怀着满腔热血将情怀渗入字里行间,使字更具气势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在书写时运笔笔势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字形。在这些不同的字形中,又能看出书写的笔势来。因此形状是空间,笔势是时间,认势惟难,观形则易。形不是描出来的,形是笔势自然结果的体现。
形和势固然都重要,但我认为书法中势略胜一筹。然而现在的书法界有许多人只注重形,而忘记甚至根本不知道势的重要性。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只会是单纯的形上的美,而缺了势的存在,创作就是失败的。我认为,如果只在字形上苦练,倒不如花时间在字势的理解和参悟上。
    书法的形势奥妙无穷,它不仅是书法作品的经脉,只有沿着这条经脉走,前方才会是一条前途光明的艺术创新之路。



陈佳波(12岁):“形得应势,势得就形”

    蔡邕在九势中说道:“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可见,书法中是不能缺少形势的。
    书法中的形势源于风水学。形势,相地术指地形和地势。形与势有区别。风水先生认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形比势小,势比形大。古人就经常利用形和势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曹操击败袁绍后,计划乘胜攻破二袁。郭嘉根据当时的形势建议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曹操十分赞同,于是改变计划去南征,轻而易举的分别击破了袁尚袁谭。
    在书法中也一样,我们应该根据形势去创作一幅作品。我们对形的要求是:形要尽量以藏为主,但不能以模糊视为藏锋。形应内收外放,王羲之说过:“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书法中的轻与重、快与慢、提与按、转与折、方与圆等规律进行创作。例如”聲”字,如果中间的空隙分得太开,一撇一捺过短,整个字就会显得很臃肿,而只有中间收紧,笔画疏密得当,撇捺舒展,才能使整体和谐,不至于错误百出。形是字的基础,应勤学苦练,临摹字帖、对照字帖,时间一长,字形就自然而然的铭记在脑海中了。打好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够加入自己的理解。
    我们对势的要求则是:势必须要流畅,流畅才能使意境升华。势不应像形一样藏而不露,应不畏表现,贯穿于整幅作品之中。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笔势往来。在行书、草书中显而易见:游丝牵引、字字连贯。但在楷书中,它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形断意连。势,建立在形的基础上,而当势与形结合,就能使结构更加具有书法的意境美,这正是风水学中的“形得应势,势得就形”。形势就如同穿衣打扮一般,上下相配,颜色和谐,才能给人以一种舒服的感觉。
    从一幅作品中看出问题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当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不足时,不能单从结构上去与字帖对比,更应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想象这幅作品所突出的“势”,再联系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看看自己有没有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正确地表达出来,有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只是为了写字而写字,整幅作品毫无情感,从本质上来说就相当于“抄书”。我们既不能着重于形而忽略了势,也不能着重于势而忽略了形。
    形势,是书法的基本功与意境的结合。一幅作品中,缺少了形或势,就如同人缺少了某个器官一般,是不完整的。因此,形势是书法的内涵美的前提,是必不可缺的。



俞嘉炜(12周岁):临帖与创作的体会
   书法的形势都表现在临帖与创作上,而临帖和创作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想借助一下这次写论文的机会,和大家交流下我对临帖与创作的体会。
    先说说临帖吧,我觉得要临好一本字帖,应该了解一下字帖作者的生平,作者的为人的性格,以及他书法的风格和特点,这样,练字时的进步才会更大。比如我临的是柳公权的字,先去查他的生平和写字的特点:柳公权一生为人正直,他的字一直和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可见他字的刚劲有力。柳公权曾经学过颜真卿的楷书,但他将颜体丰肥的笔画改成了清劲挺拔的笔画,取长补短,自成一家。他的书体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他曾经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格言,加上他正直的为人,他的书法作品更被世人所传诵。
    知道了作者的生平,临他的字一定会更加容易。比如我临柳体时,就一心想要字要刚劲有力,要把“柳骨”的特点突出来,这样,写也来的字才会更像柳体。临帖时,还应该对字帖上的每一个字的结构、笔画认真研究。从初练习的“大”字到后来整张的宣纸临碑,都离不开对字的揣摩、研究和刻苦的练习。只有对每个字的笔画都熟悉了,才能越写越好。所以,临帖时还要尽力把字写得和字帖差不多。哪怕是字帖上的错误也要把它照样写下来。举个例子吧:柳公权《玄秘塔碑》上的一个“当”字,它的上半部和下半部连接有点歪了,但我却把它写正了,其实这是错误的,也是临帖临得不仔细。所以我认为临帖临得好的真谛就是写的和字帖的字一样。
    关于创作,我对它的理解并不多。我只是认为创作是让人自由发挥,写的自然,不用像临帖一样照着字帖写的一模一样。创作还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融入到字的中间,使字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我认为临帖与创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临帖临得怎样只能反映你学习书法的基础扎不扎实,而创作才能体现你对书法的理解和灵感。当然,要想能十分巧妙地把心情和想法融入到书法作品中去,需要多思多练多揣摩。就像东晋书圣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不但是因为他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还有他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体现在了字的里面,被当之无愧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至今未被后人所超越。                       
    而临帖为什么要和字帖一样呢?因为你需要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临帖时要平和、不要急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才会有真进步。而你的字也不可能和字帖一样。临帖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临帖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临帖是每一个书法人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和应该养成的终生习惯。临帖水平有多高,创作水平就会有多大的潜力。创作时要随意一些,要活泼生动才有生命力。




蒋若愚(10岁)疾势在书法和生活中的体现      

     这里的“疾”,指快,迅速。 汉代的蔡邕在《九势》中对怎么运用“疾势”是这么说的:“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意思是说,想要点画得力,必须“高速起笔,加速疾行”,即疾势而书。
    疾势的意义就在于使点画得力,笔力劲健。疾势,在书法中是指一种速度较快的笔法。 在方笔中就有“疾势”这个动作。比如:方笔中的逆锋,起笔就要快、重、按,如果用慢、轻、提,那么方笔就做不出来了。有一次,我写“梁”字时,那一横的起笔就是方笔,我就遵照了“快、重、按”的原则,结果方笔写得很好,爸爸还夸奖了我呢!我们写挑点时,也要用到“疾势”,动作要干脆,不然墨就会化开,变成其他形状。有一次,我写“淡”字 三点水的挑点时,因为思想不集中,写得很慢,结果那个挑点化开了,成了一个三角形,很难看。另外,我们要注意,写横钩时,也要写得快,但不能按太重,不然也会化开变成其他形状的。
    疾势,在生活中是指一种速度比较快的动作。比如,打乒乓球,对手把球打到了台子的某一处时,你就得快速过去接球,如果动作稍微慢一些的话,就接不到球,输了一分;跑步时,你如果不跑 快,就会比别人落后几秒,甚至几分;下雨天,地面上有大量积水,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得走快点,不然鞋子就会被湿透……
    疾势,在书法和生活中都是常见的动作。为什么书法动作能与生活联系起来呢?因为“夫书肇于自然”,书法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梅琛晗(10岁):我与书法

    书法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比如欧阳修的欧体,字体虽小,但每一笔画都透露出一丝不苟的精神;颜真卿的颜体,无论从哪个字来看都是特别的雄伟、雄壮;柳公权的柳体,它既结合了欧体又结合了颜体,从而让字更加漂亮、美观。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还是一种艺术。书法的境界已远远超出日常生活之外。它可以把大家的生活融入进去,你这一天是喜、是哀、是怒、是乐,都能在你写得字中展现出来。它以奇特的精神给了我们一种美的感觉。
    学习书法完全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一天,我和妈妈正在小区里打羽毛球。突然我听到旁边一个小房子里传来一阵阵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发现一位书法老师正在跟同学们教书法。这时,老师看见了我,把我叫了进去,问我想不想学习书法。我看了看别人写得字非常漂亮,于是,说:“学”。在当时我就已经对自己立下了目标:将来一定要用功写字,超越他们。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书法学习生涯。
    在第一次上课时,我看到别人写得作业是那么整洁、漂亮,觉得书法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呀!可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慢慢地感觉到学习书法其实并不容易。就拿我第一个写的字“大”来说吧,在我刚看到这个字时觉得要写好它实在是太容易了,就三个笔画。可是一写才知道“大”字是多么难写。不是一撇写得太长,就是捺没捺好。从那时我就体会到要写好书法并不容易,否则世界上的人不都成为书法家了吗?那时我就开始认真写书法,每一笔都按照字帖上来写。终于把字写好了起来,并且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学习书法就是要把自己的风格写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如果一味的抄写则无大收获。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http://zgjypl.5d6d.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发表于 2011-11-18 14:12:05 | 只看该作者
管老师tie出来的这些文字,很不错.

歷代書法論著一覽

  


沐雲堂案:此論著一覽見於網絡,後面署名為謝建華先生。覺得很有用,故轉至本博客。


所收各论著以历史朝代为序, 同朝代的大致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 但南北朝以各国为序, 1949年以后的按出版先后排列。
  所收的论著中有的书名有疑问或是作者伪托的, 因在长期流传中已成陈说, 则袭其旧。
  所收论著不分原书单刻丛刻,尽可能注明版本,并注出刊行朝代或年份, 以便读者查询文本内容。


秦汉


  《用笔论》一篇,书论,旧题秦•李斯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小学类。
  《草书势》一篇,书论,又名《草势》,汉•崔瑗著。文见《晋书•卫恒传》、唐•张怀瓘《书断》、唐•徐坚《初学记》。
  《篆势》一篇,书论,汉•蔡邕著。文见《晋书 •卫恒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唐《太平御览》。
  《笔论》一篇, 书论, 汉•蔡邕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势》一篇,书论,又名《九势八字诀》,汉•蔡邕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非草书》一篇,书论,汉•赵壹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太平御览》、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魏晋南北朝


  《飞白赞》一篇,书论,又作《飞白书势铭》,三国•魏•刘劭著。 文见宋•陈思 《书苑菁华》、 唐•张怀瓘 《书断》。
  《隶书体》一篇,书评,晋•成公绥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成公子安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四体书势》一卷,书体,晋•卫恒著。文见《晋书 •卫恒传》、宋•陈思 《书苑菁华》、 元•陶宗仪《说郛》、清•敕撰《佩文斋书画谱》、 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草书状》一卷,书体,又名《书势》、《草书势》,晋•索靖作。文见《晋书•索靖传》、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玉函山房辑佚书》、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草书赋》一篇, 书论, 晋•杨泉著。 文见宋•陈思 《书苑菁华》。
  《笔阵图》一卷,书论,又名《卫夫人笔阵图》,旧题晋•卫铄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明•陶宗仪《说郛》、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等。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篇,书论,又名《题〈笔阵图〉后书说》,旧题晋•王羲之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清《四库全书》、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翠琅荽允椤贰ⅰ队笤按允椤贰⑸虾J榛霭嫔纭独榉畚难 贰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一卷, 书论, 又名《王羲之教子敬笔论》、《笔势论略》、《笔势论》,旧题晋•王羲之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韦续《墨薮》、宋•朱长文《墨池编》、宋•陈思《书苑菁华》、明•陶宗仪《说郛》、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清《四库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论》一篇,书论,又名《右军笔阵图》,旧题晋•王羲之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用笔赋》一篇, 书论, 旧题晋•王羲之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清•孙岳颁等 《佩文斋书画谱》。
  《记白云先生诀》一篇,书论,旧题晋•王羲之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清《四库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笔经》一卷,器具,旧题晋•王羲之著。文见民国《古今说部丛书》。
  《草书百韵歌》一篇, 书论, 旧题晋•王羲之著。又名 《草书百韵歌》、《笔诀歌》、《草诀百韵》。文见明•唐顺之《稗编》、明•杨慎《丹铅总录》。
  《行书状》一篇,书论,晋•王珉著。文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唐•张怀瓘《书断》。
  《飞白书势铭》一篇,书论,南朝•宋•鲍照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 《佩文斋书画谱》。
  《文字志目》一篇,书论,又名《古今文字志目》,南朝•宋•王愔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
  《古来能书人名录》一卷,史传,又名《采古来能书人录》、《能书录》,南朝•宋•羊欣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明•陶宗仪《说郛》(清•顺治三年(1646)刊宛委山堂本)、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书表》一卷,书论,南朝•宋•虞龢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题文“《梁中书侍郎虞龢论书表》,”宋•朱长文《墨池篇》所载《二王书事》即录于此表,因此文流传已久, 故文已不相连属。
  《论书》一卷,书论,南朝•齐•王僧虔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朱长文《墨池编》、宋•陈思《书苑菁华》。
  《笔意赞》一篇, 书论,南朝•齐•王僧虔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图书集成》、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十二法》一篇,书论,又名《梁萧子云十二法》,南朝•梁•萧子云著。文见清•冯武 《书法正传》。
  《草书状》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著。唐•张怀瓘 《书断》、 宋•陈思 《书苑菁华》。
  《古今书人优劣评》一卷,书评,又名《评书》、《书评》,旧题南朝•梁•萧衍著。文最早见于《淳化阁帖》,后有宋•朱长文•《墨池编》重编本,宋•陈思《书苑青华》本、明•陶宗仪《说郛》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一卷,书评,又名《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南朝•梁•萧衍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清•戈守智《汉谿书法通解》、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答陶隐居论书》一篇,书论,又名《梁武帝与陶弘景论书》,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书》一卷,书论,南朝•梁•庾元威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宋•朱长文 《墨池编》。
  《古今书评》一卷,书评,又名《书评》,南朝•梁•袁昂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陈思《书苑菁华》、宋•左圭辑《百川学海》、明•陶宗仪《说郛》、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品》一卷,书评,又名《梁庾肩吾书品论》,南朝•梁•庾肩吾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续百川学海》、《汉魏丛书》、明•陶宗仪《说郛》、《湖北先正遗书》、清《四库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书启》一卷,书论,又名《与梁武帝论书启》,南朝•梁•陶弘景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书表》一卷,书论,北魏•江式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古今文字志目》三卷,史传,北魏•王愔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杂艺篇》一卷, 杂著, 北齐•颜之推著。文见 《颜氏家训》。

隋唐五代


  《心成颂》一篇,书论,传隋•释智果著。文见宋•陈思《书苑历代书法论著一览菁华》、清•刘墉《书法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名书录》隋•姚最著。文见唐•窦 《述书赋》。
  《欧阳率更书三十六法八诀》一篇,书论,又名《欧阳结字》,旧题唐•欧阳询著。传世各本大多有差异, 又有以 《三十六法》与 《八诀》分别刊行,列为二种, 《三十六法》亦称《欧阳结体三十六法》或《书法》,《八诀》亦称《八法》。文见明《续百川学海》、明•陶宗仪《说郛》、清《唐人说荟》、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传授诀》一篇,书论,传唐•欧阳询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用笔论》一篇,书论,传唐•欧阳询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笔髓论》一卷,书论,传唐•虞世南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陶宗仪《说郛》、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旨述》一篇,史传,又名 《书旨术》,唐•虞世南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笔法诀》一篇,书论, 旧题唐•李世民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书》一卷,书论,传唐•李世民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指意》一篇,书论,传唐•李世民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王羲之传论》一篇,史传,又名 《书〈王羲之传〉后》,唐•李世民著。文见《晋书•王羲之传》、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后品》一卷,书评,又名 《后书品》,唐•李嗣真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陈思《书苑菁华》、明•陶宗仪《说郛》(清宛委山堂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品书》一卷,史传, 旧题唐•李嗣真著。文见清 《四库全书》、明•陶宗仪《说郛》、宋•朱长文《墨池编》。
  《书谱》一卷,书论,又名 《书谱序》,唐•孙过庭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陶宗仪《说郛》、清《四库全书》、马国权《书谱译注》(上海书画出版社年版)、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以及多种 《书谱》手迹单行本。
  《法书论》一卷,书论,唐•蔡希综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文字论》一卷,书论,唐•张怀瓘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估》一卷,书评,唐•张怀瓘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朱长文 《墨池编》、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议》一卷,书评,又名《议书》,唐•张怀瓘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朱长文《墨池编》、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二王书录》一篇,书论,又名《二王等书录》,唐•张怀瓘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朱长文《墨池编》。
  《六体书论》一卷,书评,又名 《六体论》,唐•张怀瓘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断》三卷,书评,又名 《十体书断》,唐•张怀瓘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百川学海》(重辑本)、明•陶宗仪《说郛》、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评书药石论》一卷,书论,又名 《药石论》,唐•张怀瓘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用笔十法》一卷,书论,传唐•张怀瓘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玉堂禁经》一篇,书论,传唐•张怀瓘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书》一篇,书论,又名《二字诀》,唐•李华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述书赋》二卷,书论,与其注合称《述书赋注》,唐•窦著,窦蒙注。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朱长文《墨池编》、清《四库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述书赋》语例字格一卷,书评,又名 《字格》,唐•窦蒙著。文见明•陶宗仪《说郛》(宛委山堂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论书》一卷,书论,又名《书法论》,唐•徐浩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朱长文 《墨池编》。
  《徐氏法书记》一篇,杂著,唐•武平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宋•朱长文 《墨池编》。
  《叙书录》一篇,著录,又名 《开元记》、《书述记》,唐•韦述著。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朱长文《墨池编》、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
  《干禄字书》一卷,字体,唐•颜元孙著。唐大历九年(774年),唐•颜真卿做湖州刺使时,亲自手书上石,自此《干禄字书》名播于世。主要的刊本有南宋初年成都刊本、宋宝佑丁巳年衡阳陈兰孙刊本、明崇祯十三年张延登刊本、清康熙五年陈上年刊本,乾隆初年刊本等。
  《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篇,书论,又名《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长史十二意笔法》、《颜公笔法》。旧题唐•颜真卿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宋•陈思《书苑菁华》、明•陶宗仪《说郛》、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怀素别传》一篇,书论,又名 《唐陆羽怀素别传》,传唐•陆羽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引其一段标题为《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一篇,书论,又名《上李大夫书》,唐•李阳冰著。文见宋•姚铉《唐文粹》、 清《全唐书》。
  《论篆》一卷,书论,旧题唐•李阳冰著。本文实乃将《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一文, 去其后半, 又以张彦远《法书要录》中关于八分草隶之语杂续于后而成。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言: “此文自韦续《墨薮》中录出,然韦续不著撰人,而后竟题为阳冰撰。”有明•陶宗仪《说郛》本、《篆学琐著》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
  《冰阳笔诀》一篇,书论,又名《阳冰笔诀》,旧题唐•李阳冰著。文见明•陶宗仪《说郛》。
  《笔法论》一篇,书论, 唐•李阳冰著。本文已失传,余绍宋《书画书录题解》著录,列入散佚之部。
  《授笔要说》一篇,书论,唐•韩方明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拨镫序》一篇,书论,又名 《拨镫四字法》,唐•林蕴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
  《送高闲上人序》一篇,杂著,唐•韩愈著。文见《昌黎先生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临池诀》一篇,书论,又名 《临池妙诀》,唐•卢携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 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五十六种书法》一卷,书体,又名《五十六种书并序》,唐•韦续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宋•陈思《书苑菁华》、明•陶宗仪《说郛》、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唐人书评》一卷,书评,旧题唐•韦续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 明•陶宗仪 《说郛》。
  《续书品》一卷,书论,旧题唐•韦续著。文见明•陶宗仪《说郛》。
  《墨薮》二卷,书论,附法帖释文刊误(一卷),传唐•韦续著。 文有明•程荣刻本, 《唐宋丛书》本、 《格致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壁书飞白萧字记赞》三篇,杂著,唐•崔备、李约、张宏著。文见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 宋•朱长文《墨池编》。
  《法书要录》十卷,书论,唐•张彦远著。本书版本有明•王世贞《书苑》本、《津逮秘书》第六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
  《续书评》一卷,书评,又名《续古今书人优劣》、《书品优劣》,唐•吕总著。文见 《宋史•艺文类》、宋•陈思 《书苑菁华》、明•陶宗仪《说郛》。
  《唐人书评》一篇,书评,又名 《书评》,唐•佚名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 明•陶宗仪 《说郛》。
  《书述》一篇,书论,旧题五代•南唐•李煜著。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历代书法论著一览选》。

宋金元


  《汗简》三卷,书体,宋•郭忠恕编。主要有清《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续编经部本、《汗简笺正》光绪乙丑广雅书局刊本等。
  《十八体书》一卷,书体,宋•释梦英著。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编》、 清•孙岳颁 《佩文斋书画谱》。
  《试笔》一卷,杂著,又名 《欧阳文忠公试笔》,宋•欧阳修著。文见《百川学海》、 明•陶宗仪 《说郛》、《欧阳文忠公全集》等书。
  《六一题跋》十卷,杂著,又名 《集古录》,附杂题一卷,宋•欧阳修著。文见《欧阳文忠公全集》、《津逮秘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笔法门》一篇, 书论, 宋•佚名著。 文见宋•朱长文 《墨池编》。
  《续书断》二卷,书评,宋•朱长文著。文见《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墨池编》原作二十卷,明以后有的作六卷,书论,宋•朱长文著。主要的版本有明隆庆二年(1568)李荷刊本(二十卷),薛晨续编三卷; 明万历八年(1580)李时成刊本 (六卷), 清《四库全书》本 (六卷)。
  《法书苑》一卷,杂著,又名 《古今法书苑》、《书苑》、宋•周越著。文见明•陶宗仪《说郛》、《五朝小说(大观) •魏晋小说品藻家》。
  《论书》三卷,书论,宋•苏轼著。文见《东坡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东坡题跋》六卷,杂著,宋•苏轼著,明•毛晋编。有清乾隆五十年(1785)又赏斋刊本、明 《津逮秘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论书》一卷,书论,宋•黄庭坚著。文见《山谷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山谷题跋》四卷,杂著,宋•黄庭坚著。有明•黄嘉惠校刊本、明《津逮秘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
  《书史》一卷,史传,又名《米海岳书史》、《米元章书史》,宋•米芾著。 文见 《百川学海》、 明•陶宗仪 《说郛》、《美术丛书》、《湖北先正遗书》、清《四库全书》。《海岳题跋》一卷,杂著,宋•米芾著,明 •毛晋编。文见明《津逮秘本》、《丛书集成初编》。
  《海岳名言》一卷,书论,宋•米芾著。文见 《百川学海》、 明•陶宗仪《说郛》、清《四库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砚史》一卷,器具,宋•米芾著。文见明 •陶宗仪《说郛》、清《四库全书》。
  《评纸帖》一卷, 器具, 宋•米芾著。 文见 《美术丛书》。
  《石门题跋》二卷, 杂著, 宋•释惠洪著, 明•毛晋编。文见明《津逮秘书》、 《丛书集成初编》。
  《淮海题跋》一卷, 杂著, 宋•秦观著。文见明汲古阁 《津逮秘书》。
  《法帖通解》一卷, 著录, 宋•秦观著。 今有 《百陵学山》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法帖释文》十卷,著录,又名 《历代帝王名臣法帖释文》,宋•刘次庄著。今有元刊本、宋刊本、 《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
  《东观余论》二卷,附录一卷,杂著,宋•黄伯思著。文见明《王氏书画苑》,明 《津逮秘书》、清 《四库全书》。清•陆心源有 《东观余论校》。
  《法帖刊误》二卷,书评,宋•黄伯思著。文见《东观余论》、《百川学海》、 明《津逮秘书》、清《四库全书》。
  《广川东跋》十卷,书评,宋•董逌著。文见明《津逮秘书》、清《四库全书》、 《丛书集成初编》。
  《翰墨志》一卷,杂著,又名《高宗翰墨志》、《高宗皇帝御制翰墨志》、《思陵翰墨志》、《高宗书评》,宋•赵构著。文见《百川学海》、明•陶宗仪《说郛》、明《王氏书画苑补遗》、清《四库全书》。
  《草书礼部韵宝》六册,字体,宋•赵构著。有元•至元戊子(1288)建安小斋刊本及日本延享四年(1747)东都书林翻刻本及其影印本。
  《籀史》一卷,史传,宋•翟耆老编。文见清《四库全书》、民国•沈光莹 《静园丛书》。
  《汉隶字源》六卷,书史,宋•娄机著。今有宋刊本,汲古阁本、《四库全书》本。
  《隶释》二十七卷, 著录, 宋•洪适著。 有万历十六年(1588)广陵王云鹭刊本、清同治间泾县晦木斋洪氏合刻本, 中华书局1985年11月影印了晦木斋本。
  《隶续》二十一卷,著录、宋•洪适著。本书有元泰定(1324—1328)刊本(仅前七卷)、清同治(1862—1874)间泾县晦木斋洪氏合刻(隶释、隶续、隶释刊误》本,中华书局1985年11月影印了晦木斋本。
  《晦庵题跋》三卷,杂著,宋•朱熹著,明•毛晋编。文见明《津逮秘书》、《丛书集成初编》。
  《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著录,宋•岳珂著。有清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本、 清《四库全书》本。
  《负暄野录》二卷,杂著,宋•陈槱著。有 《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洞天清禄集》一卷,杂著,又名 《洞天清录》,宋•赵希鹄著。文见明•陶宗仪《说郛》、《唐宋丛书》、《海山仙馆丛书》、《美术丛书》。
  《续书谱》一卷,书论,宋•姜夔著。文见《百川学海》、明•陶宗仪《说郛》、明《王氏书苑》、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清《四库全书》、邓散木《学习学习书法必读——续书谱图解》 (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绛帖平》六卷,著录, 宋•姜夔著。有清武英殿聚珍版本,《四库全书》本。
  《禊帖偏旁考》一篇,书论,又名《白石禊帖偏旁考》,宋•姜夔著。文见宋•周密《齐东野话》。
  《王羲之笔势传》一篇, 书论,宋•佚名著。文见宋•陈思 《书苑菁华》。
  《永字八法并详说》一篇, 书论, 宋•佚名著。文见宋•陈思 《书苑菁华》。
  《翰林禁经九生法》一篇, 书论,宋•佚名著。文见宋•陈思 《书苑菁华》。
  《翰林秘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一篇, 书论,宋•佚名著。文见宋•陈思 《书苑菁华》。
  《草诀百韵歌》一卷,书论,宋•佚名著。本书原本已佚,现存有元至顺间《1330—1333)建安椿庄书院刊陈元靓《事林广记》收采真子改编本,明万历十二年(1584)的改篇本有万历中连奎馆范文明石刻本,万历四十一年(1613) 韩道亨写本。
  《二王帖评释》三卷,书评,宋•许开著。有清雍正洋溢堂刊本、《横山草堂丛书》本。
  《书录》三卷,附《外篇》一卷,又名 《皇宋书录》,宋•董史著。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四库全书》本。
  《兰亭考》十二卷,书评,又名《兰亭博议》,宋•桑世昌著。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
  《兰亭续考》二卷,书评,宋•俞松著。有 《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
  《法帖谱系》二卷,著录,又名 《谱系杂说》,宋•曹士冕著。有《百川学海》本、明•陶宗仪《说郛》本、《四库全书》本、《王氏书苑》本。
  《宣和书谱》二十卷,著录,宋徽宗赵佶勅著。有明 《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源》本、清 《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学丛书》1984年顾逸点校本。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书体,又名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宋•薛尚功著。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木刻朱印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影印本、1986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石刻铺叙》二卷,著录,宋•曾宏文著,清•翁方纲校。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贷园丛书》本、风雨楼《秘笈留真》本。
  《宝刻丛编》二十卷,著录,宋•陈思著。有《十万卷楼丛书》本、吴式芬刊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书小史》十卷,史传、宋•陈思著。文见《四库全书》、《美术丛书》。
  《书苑菁华》二十卷,书论,宋•陈思著。有汪氏振绮堂本、《四库全书》本、《述古丛钞》本、《翠琅荽允楸尽贰ⅰ恫匦尢么允椤繁尽
  《金石录》三十卷,著录,宋•赵明诚著。现有宋刻本,藏北京图书馆。
  《金壶记》二卷, 史传、 宋•释适之著。 文见《六艺之一录》。
  《云烟过眼录》四卷,杂著,宋•周密著。有明刊本、《唐宋丛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 《美术丛书》本。
  《思陵书画记》一卷、杂著,宋•周密著。文见明•陶宗仪《说郛》。
  《文房四谱》五卷,器具,宋•苏易简著。文见《四库全书》、《十万卷楼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元丰题跋》一卷,杂著,宋•曾巩著。文见明 《津逮秘书》。
  《书史》二十五卷,史传,宋•郑昂著。明 •陶宗仪《书史会要》引用书目, 原著明初之后失传。
  《放翁题跋》六卷,杂著,宋•陆游著。文见明 《津逮秘书》、民国《丛书集成初编》。
  《宣和博古图》三十卷,杂著,宋•王黼等奉敕撰。有《格致丛书》本、 《四库全书》本。
  《草诀百韵歌》一卷,书体,宋•采真子改编。有元至顺间建安椿庄书院本、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写本、马国权《元刻草诀百韵歌笺注》、香港万里书店单行本。
  《汉隶分韵》七卷, 书体, 宋•佚名编, 有明嘉靖九年 (1530年)本、《格致丛书》本、清辨志堂本。
  《草书韵会》五卷,书体,金•张天锡编。明洪武中刻本按《洪武正韵》编次, 日本东都书林有复刻本及影印本。
  《遗山题跋》一卷,杂著,金•元好问著。文见清《奇晋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书画目录》一卷,书录,元•王恽著。文见 《美术丛书》。
  《雪庵字要》一卷,书论,又名《雪庵大字法》,元•释溥光著。文见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秘笈》。
  《雪庵永字八法》一卷,书论,又名 《永字八法》,元•释溥光著。文见清•冯武《书法正传》、 《四库全书》。
  《周秦刻石释音》一卷,书论,元•吾丘衍著。有明嘉靖十年(1531)刊本,清光绪(1875-1908)年间 《十万卷楼丛书》本。
  《三十五举》一篇,书论,元•吾丘衍著。文见《说郛》、《四库全书》、《学津讨源》、《篆学琐著》、《丛书集成初编》。
  《衍极并注》五卷,书论,元•郑枃著,元•刘有定注。文见《说郛》、清《十万卷楼丛书》、《四库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云烟过眼续录》一卷,著录,元•汤允谟著。有清光绪年刻本,附于《云烟过眼录》后, 又有 《十万卷楼丛书》。
  《书则》二卷,书论,又名 《笔则》,元•赵𪛌编。本书有传抄本。
  《书法三昧》一卷,书论,元•佚名著。文见明《格致丛书》、清•冯武 《书法正传》
  《文房图赞续》一卷,器具, 元•罗先登著。文见明 《欣赏文房》、《说郛》。
  《书诀》一篇,书论,元•董内直著。文见元•苏霖《书法钩玄》。
  《翰林要诀》一卷,书论,元•陈绎曾著。文见清•冯武《书法正传》、《美术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法书考》八卷,书论,元•盛熙明著。文见《四库全书》、《十万卷楼丛书》、 《四部丛刊三编》。
  《书法钩玄》四卷, 书论, 元•苏霖著。本文见明•王世贞 《书苑》。
  《书经补遗》五卷,书论,元•吕宗杰著。文见《涵芬楼秘笈》,民国九年影印本。
  《古今集论字学新书》七卷,书论,元•刘惟志编。今有旧抄七卷本,明刊摘抄本、《王氏书苑》本、《詹氏书苑补益》本。
  《古字便览》一卷,书体,元•虞集著。有明万历年刊 《格致丛书》本。
  《墨史》三卷,器具,元•陆友著。文见《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古今文艺丛书》。
  《篆法辨诀》一册,书体,后又名《篆法点画辨诀》,元•应在编。今有上海书店本。



  《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续编一卷,史传,明•陶宗仪著。有洪武九年(1376)初刊本,明崇祯三年(1630)朱谋垔重刊本、《四库全书》本、1939年武进陶氏景明洪武本, 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了陶氏景明刊本。
  《法书通释》二卷,书论,明•张绅著,周履靖、陈继儒同校。文见《夷门广牍》、《丛书集成初编》。
  《春雨杂述》一卷,杂著,明•解缙著。文见《广百川学海》,《续说郛》、《古今说部丛书》、《丛书集成初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画传习录》四卷,书论,明•王绂著。有嘉庆癸酉稽氏层云阁刊本。
  《书纂》五卷, 书论, 明•周瑛著。文见 《四库全书》。
  《格古要论》三卷,杂著,明 •曹昭著。文见《惜阴轩丛》、《丛书集成初编》。
  《新增格古要论》十三卷,杂著,明•曹昭著,舒敏校,王佐增订。今有淑躬堂刊本。
  《珊瑚木难》八卷,杂著,明•朱存理著。有民国•缪葵孙《适园丛书》本、 《四库全书》本。
  《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一卷, 书论, 明•李淳著。文见清•冯武 《书法正传》。
  《书学会编》四卷, 书论, 明•黄瑜编。 有明刊本, 清刊本。
  《南濠居士文跋》四卷,杂著,明•都穆著。文见民国十三年(1924)苏州文学山房木活字排印《文学山房丛书》。
  《金薤琳琅》二十卷, 著录, 明•都穆著。有 《四库全书》本。
  《寓意编》一卷,书论, 明•都穆著。有 《四库全书》本, 《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铁网珊瑚》二十卷, 杂著, 旧题明•都穆著。 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 刻本。
  《文待诏题跋》二卷,杂著,明•文征明著。文见清《学海类编》、民国《丛书集成初编》。
  《书辑》三卷, 书论, 明•陆澡著。 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俨山外集》本。
  《明书画史》三卷,史传,明 •刘璋著。有《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瘗鹤铭考》一卷,杂著,明•顾元庆著。文见明•正德嘉靖间阳山顾氏家塾刊本《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清宣统中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民国三年《1914)古今图书局古印本。
  《墨池琐录》四卷,书论,明•杨慎著。文见明《格致丛书》、《说郛续》、清乾隆、道光年间《函海》、《四库全书》。
  《书品序》一篇,书论, 明•杨慎著。文见杨慎 《升庵全集》。
  《书品》一卷, 书论, 明•杨慎著。文见清 《函海》。
  《法帖神品录》一卷,著录,明 •杨慎著。文见清《函海》、《丛书集成初编》。
  《水经注碑目》一卷, 书论, 明•杨慎著。 见《四库全书总目》。
  《书说》一卷,书论,明•蔡羽著。文见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
  《法帖释文考异》十卷,著录,明•顾从义著。有明顾氏露香园刊本、清《四库全书本》。
  《玄牍记》一卷,杂著,又名《苍润轩碑跋》,明•盛时泰著。有民国年间南京国学图书馆排印本、《风雨楼秘笈留真》本。
  《钤山堂书画记》一卷,著录,明•文嘉著。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书诀》一卷,书论, 明•丰坊著。文见清《四库全书》、民国上海神州国光社《美术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笔诀》一篇,书论,明 •丰坊著。文见明•王世贞《古今法书苑》。
  《真赏斋赋》一卷, 杂著, 明•丰坊著。有 《藕香零拾》本。
  《笔玄要旨》一卷,书论,旧题明•徐渭著。文见清《四库全书总目》。
  《玄钞类摘》六卷、书论,传明•徐渭编。有明万历年间刻本、鸣野山房抄本、日本宝历四年(1754)泽氏复印明万历年间刊本。
  《笔道通会》一篇,书论,明 •朱象衡著。《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四友斋书论》一卷,书论,明•何良俊著。文见民国《美术丛书》三集第二辑。
  《孙氏书画抄》二卷, 著录, 明•孙凤著。 有《涵芬楼秘笈》本。
  《弇州山人题跋》七卷, 一本五卷, 杂著, 又名《弇州题跋》、 《书画跋》, 明•王世贞著。文见明 •孙鑛 《书画跋跋》、《弇州四部稿》。
  《王氏书苑》十卷, 书论,又名 《书苑》, 明•王世贞编。有明万历年刊本、民国泰东书局影印明刊本。
  《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书论,明•王世贞编。有明王乾昌原刊本、明天启年间其子王逢年印行本。
  《帖笺》一卷,杂著,明•屠隆著。文见民国《美术丛书》第六辑。
  《书画跋跋》三卷, 续编三卷, 杂著, 明•孙鑛编。有《四库全书》本。
  《画禅室随笔》四卷,杂著,明•董其昌著。文见《四库全书》、《笔记小说大观》第五辑、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艺林名著丛刊》、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画眼》四卷,杂著,明•董其昌、李日华著。有清康熙年间天盖楼精刊本。
  《游鹤堂墨薮》二卷,书论,明•周之士著。有明刊本、《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书画史》一卷,杂著,又名《眉公书画史》,明•陈继儒著。文见《续说郛》、《广百川学海》、《丛书集成初编》、《美术丛书》。
  《书画金汤》一卷,杂著,明•陈继儒著。文见《续说郛》、《美术丛书》。
  《妮古录》四卷,杂著, 明•陈继儒著。文见 《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初编》、 《美术丛书》。
  《平泉题跋》二卷,杂著, 陆树声著。有明刊本。
  《六研斋笔记》十二卷,杂著,明•李日华著。文见《四库全书》、民国《国家珍本文库》。
  《味水轩日记》八卷,杂著, 明•李日华著。文见 《嘉业堂丛书》。
  《紫桃轩杂缀》三卷,又缀三卷,杂著,明•李日华著。文见《李竹嫩先生说部全书》、《国学珍本文库》。
  《铁网珊瑚》十六卷,杂著,又名 《赵氏铁网珊瑚》,明•赵琦美编著。有《四库全书》本、 欣赏斋刊本。
  《书苑补益》十二卷,书论,明•詹景凤编。有明万历年刊本、民国十一年 (1922) 泰东书局影印明刊本。
  《东图玄览编》四卷,附一卷,杂著。明•詹景凤著。有民国三十六年 (1947)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墨林快事》十二卷,杂著,明•安世凤著。有明崇祯年间原刊本、传抄本。
  《书法雅言》一卷,书论,明•项穆著。文见《四库全书》、《夷门广牍》、《美术丛书》、《丛书集成初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寒山帚谈》二卷,附录一卷,拾遗一卷,书论,明•赵宦光著。文见明《说文长笺》、清《四库全书》、民国《美术丛书》。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著录,又名《历代书画舫》,明•张丑编著。有《四库全书》本、清鲍氏 《知不足斋》刊本等。
  《真迹日录》五卷,杂著, 明•张丑著。见 《四库全书》本, 《知不足斋丛书》本, 民国七年 (1918) 本。
  《法书名画见闻表》一卷,著录, 明•张丑著。有鲍氏《知不足斋本》、《述古丛钞》本、《翠琅开馆丛书》、《四库全书》本。
  《南阳法书表》一卷,著录,与作者《南阳名画表》合称《南阳书画表》,明•张丑编。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述古丛钞》本、《翠琅荽允椤繁尽ⅰ端目馊椤繁尽
  《清河书画表》一卷,著录,又名《清河秘箧书画表》,明•张丑编。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述古丛钞》本、《翠琅荽允椤繁尽ⅰ端目馊椤繁尽
  《石墨镌华》六卷,附录二卷,杂著,明•赵崡著。文见, 《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学古斋金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金石史》一卷,史传,明•郭宗昌著。文见《知不足斋丛书》、《昭代丛书》。
  《书法离钩》十卷, 书论, 明•潘之淙著。有 《四库全书》本、《惜阳轩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书史会要续编》一卷,史传,明•朱谋垔著。有明•朱统鉷重刊《书史会要》合刻本, 《三续百川学海》本。
  《书画题跋记》十二卷,续十二卷,杂著,明•郁逢庆编著。有《四库全书》本、宣统三年(1911)顺德郑氏风雨楼铅印本 (此本无续集)。
  《珊瑚网》四十分卷,杂著,明•汪珂玉编著。有《四库全书》本、民国•缪荃孙《适园丛书》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1985年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
  《书法粹言》一卷,书论,明•汪挺编著。文见《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 《美术丛书》。
  《历代名家书画题跋》四卷,杂著,明•项德新编著。有明长洲章氏四当斋传抄本、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汪辟疆《书画书录解题补》。
  《变化永字七十二法》一卷,书论,明•高松著。文见清邹氏楼外楼刊《书画同珍》。
  《书指》二卷, 书论, 明•汤临初著。有明刊本、清•倪涛《六艺之一录》。
  《书法纶贯》一卷,书论,明•宋啬编著。文见清•倪涛《六艺之一录》。
  《书法约言》一卷,书论,明•宋曹著。文见清《昭代丛书》、《美术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大书长语》二卷,书论,明•费瀛著。有《高昌秘笈甲集》本。
  《文字谈苑》四卷,杂著,明•王弘海编著。有《格致丛书》本。
  《平生壮观》十卷,著录,明•顾复著。有1962年上海美术出版社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清钞本影印。
  《古今碑帖考》一卷, 著录, 明•朱晨编著。 有明 《格致丛书》。
  《草书要领》五集,书体,明•佚名著。有光绪戊子(1888)孤竹李云麟翻刻本。
  《清秘藏》二卷,杂著,明•张应文编著。有《述古丛钞》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美述丛书》本。
  《墨志》一卷, 器具, 明•麻三衡著。有 《昭代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美术丛书》本。
  《篆书字法》一卷,书体,明•陈纪校书、郑汉音释。有明崇祯九年刻本、清金陵刻本。
  《篆法探源》一册,书体,又名《篆法偏旁歌诀》,明•朱之蕃原本,李登重订。有安徽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影印本。



  《闲者轩帖考》一卷, 著录,清•孙承泽著。文见清《知不足斋丛书》、 《榆园丛刻附•娱园丛刻》、民国《风雨楼丛书》、《古今文艺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庚子消夏记》八卷,著录,清•孙承泽著。文见《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 《风雨楼丛书》。
  《论墨》一卷,器具,清•万寿祺著。今有《美术丛书》铅本。
  《王奉常书画题跋》二卷,杂著,清•王时敏著。有宣统二年(1910)刊本。
  《书影择录》一卷,杂著,清•周亮工著。文见民国上海神州国光社《美术丛书》。
  《赖古堂书画跋》一卷,杂著,清•周亮工著。文见民国上海神州国光社《美术丛书》。
  《天发神谶碑释文》一卷,著录,清•周在浚著。《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史部目录类存目。
  《求古录》一卷, 著录, 清•顾炎武著。 文见 《四库全书》。
  《全石文字记》六卷, 著录, 清•顾炎武著。有 《四库全书》本,
  《借月山房汇抄》本、《亭林遗书》本。
  《石经考》一卷,书论,清•顾炎武著。文见《亭林十种》、《指海》、 《亭林遗书》。
  《篆隶考异》二卷, 书体, 清•周靖著。文见 《四库全书》。
  《钝吟书要》一卷, 书论, 清•冯班著。 文见清•冯武 《书法正传》、《昭代丛书》、《美术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嵩阳石刻集记》二卷,著录,清•叶封著。文见《四库全书》、《湖北先正遗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筏》一卷,书论,清•笪重光著。文见清道光本《昭代丛书》、《美术丛书初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石鼓文定本》二卷,著录,清•刘凝著。《四库全书总目》列入经部小学类存目。
  《书法正传》十卷,书论,清•冯武著。有《四库全书》本,道光戊子(1828)刊本及多种石印本,世界书局1937年排印本, 北京中国书店影印世界书局本。
  《湛园题跋》一卷,杂著,清•姜宸英著。文见《小石山房丛书》本、《昭代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美术丛书》。
  《曝书亭书画跋》一卷,杂著,清•朱彝尊著。文见《曝书亭集》、《美术丛书》。
  《漫堂书画跋》一卷, 杂著, 清•宋荦著。 文见 《美术丛书》。
  《式古堂书画汇考》六十卷,著录,清•卞永誉著录。有康熙间卞氏仿宋刻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十年(1921)鉴古书社影印本。
  《式古堂朱墨书画记》八十卷,著录,清•卞永誉著录。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书画记》六卷,著录,清•吴其贞著。有1963年4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据故宫博物院藏《四库全书》本影印。
  《草书要诀》不分卷,杂著,清•佚名著。有清康熙丁卯刊本、坊刻翻,清嘉庆 (1796-1820)年间听香室精刊本。
  《江村书画目》一卷,著录,清•高士奇著。有民国十三年(1924)东方学会铅印本。
  《江村消夏录》三卷,著录,清•高士奇著。文见《四库全书》、《风雨楼丛书》。
  《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二卷,续记一卷,著录,又名《续收书画奇物记》,清•姚际恒著。有 《续画斋丛书》本、《美术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砥斋题跋》一卷,杂著,清•王宏著。文见清•顾湘《小石山房丛书》、《涉闻梓旧》。
  《书学汇编》十卷,书论,清•万斯同编著。清有刊本。
  《石经考》一卷,书论,清•万斯同著。有清常熟蒋光弼省吾堂本、 《四明丛书》本。
  《七颂堂识小录》一卷,清•刘体仁著。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昭代丛书》本、《美术丛书》本。
  《分隶偶存》二卷,书论,清•万经著。有《四库全书》本、道光十二年 (1832)刊本等。
  《绿阳亭集》二卷,杂著,清•陈奕禧著。此书原本为陈氏手书墨迹,道光中李树香得之,后孙云鸿曾刊于味古书屋,宋泽元又刊入 《忓花庵丛书》。
  《隐绿轩题识》一卷,杂著,清•陈奕禧著。文见清•顾湘《小石山房丛书》。
  《金石遗文录》十卷, 著录,清•陈奕禧著。
  《六艺之一录》四百零六卷,续编十二卷,著录,清•倪涛编。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著录,清•孙岳颁、宋骏业、王原祁、吴暻等奉敕编著。有清康熙内府刊本、静永堂刊本、《四库全书》本、1984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扫叶山房本。
  《书画考略》四卷, 杂著, 清•杨宝镛著。有稿本、传抄本。
  《大瓢偶笔》八卷, 书论,清•杨宾著, 杨霈编。有清道光丁未(1847) 粤东粮道署刊本。
  《侯氏书品》一卷,书论,清•侯仁朔著。文见清•宋泽元《忏花庵丛书》、清•李元春 《清照堂丛书》。
  《玉燕楼书法》一卷,书论,清•鲁一贞、张廷相著。文见《美术丛书》。
  《隶辨》八卷,又名 《隶书字典》,书体,清•顾蔼吉著。有清康熙年间项氏玉渊堂本、乾隆年间黄晟重刊本、《四库全书》本、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
  《分书笔法》一篇,书论,又名《分书》、《笔法》,清•顾蔼吉著。文附作者《隶辨》一书之后。
  《隶八分考》一篇,书论,清•顾蔼吉著。文附作者《隶辨》一书之后。
  《隶书偏旁五百四十部》一卷,书体,又名《分书偏旁五百四十部》,《偏旁五百四十部》。有《隶辨》附刊本。
  《中州金石考》八卷,著录,清•黄叔璥著。文见民国《顾氏金石舆地丛书》。
  《续金石录》无卷数,著录,清•叶万著。本文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书法论》一卷,书论,清•蒋衡著。文见 《游艺秘录》。
  《拙存堂题跋》一卷,杂著,清•蒋衡著。文见清•陈洙《房山山房丛书》。
  《瘗鹤铭辨》一卷,书论,清•张绍著。文见清《昭代丛书》、《张亟斋遗集》。
  《寓意录》四卷,著录,清•缪日藻著。文见清道光年间上海徐氏寒木春华馆刊本、清光绪年间《湖海楼丛书续编》、《春晖堂丛书》。
  《石经考异》二卷,书论,清•杭世骏著。文见《四库全书》、《杭大宗七种丛书》、《食旧堂丛书》、《石经汇函》、《明辩斋丛书》。
  《墨缘汇观》六卷,又名 《墨缘汇观录》,著录,清•安歧著。有清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天瓶斋书画题跋》二卷, 杂著, 清•张照著。 有清乾隆年间原本,《丙子丛编》本、 《美术丛书》本。
  《天瓶斋书画题跋补辑》一卷, 杂著,清•张照著, 张兴载辑。有丙子丛编》本。
  《书画缘》三十六卷, 史传,清•沈辰著。 有嘉庆年间刊本。
  《玉台书史》一卷, 史传, 清•厉鹗著。 有清《昭代丛书》本、《赐砚堂丛书》本、《述古丛钞》本、《翠琅荽允椤繁尽
  《草韵汇编》二十六卷,书体,清•陶南望著。有清乾隆间南村草堂原刊本、 道光年间刊本。
  《一角编》二卷,著录,清•周二学著。有清•吴昌绶《松邻丛书》本、民国七年(1918)仁和吴氏双照楼刊本、上海美术出版社1986年的校点本。
  《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十卷,附录二卷,著录,清•王澍著。本书有正八年(1730)天都汪玉球秋藕花居刊本、乾隆间冰壶阁刊本、《四库全书》本、《后知不足斋丛书》。
  《古今法帖考》一卷,著录,清•王澍著。文见作者《淳化秘阁法帖考正》之后。
  《论书剩语》一卷,书论,清•王澍著。文见冰壶阁《淳化秘阁法帖考正》附刊本。
  《竹云题跋》四卷,杂著,清•王澍著。有乾隆初钱氏人龙刊本、乾隆戊申 (1788)温氏重刊本、海山仙馆本。
  《方石书话》一卷, 书论, 清•于令淓著。有嘉庆间原刊本。
  《九宫新式及初学要论》一卷,书论,又名 《九宫新式》,清•蒋骥著。文见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蒋氏游艺秘录》、《古今文艺丛书》。
  《续书法论》一卷, 书论, 清•蒋骥著。文见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 《蒋氏游艺秘录》、《古今文艺丛书》、《美术丛书》。
  《秘殿珠林》二十四卷,续编八册,三编四册,著录,清•张照、阮元、英和等奉敕编。有《四库全书》本、续编有传抄本、三编有传抄本、民国三十七年(1948)影印本。
  《汉谿书法通解》八卷,书论,清•戈守智著。有清乾隆霁云阁刊本,民国上海朝记书庄石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沈培方校正本。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卷,简称《三希堂法帖》,著录,清•梁诗正等奉敕编。有乾隆抔本、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4年 《北京日报》出版社影印本、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石渠宝笈》四十四卷,著录,清•张照、梁诗正等奉敕编。本书有清《石渠宝笈续编》、《石渠宝笈三编》,有《四库全书》本、 民国七年 (1918) 上海涵芬楼石印本。
  《吴越所见书画录》六卷,著录,清•陆时化著。有清乾隆年间怀烟活字本、 风雨楼铅印本。
  《书画说铃》一卷,杂著,清•陆时化著。文见清乾隆年间怀烟阁《吴越所见书画录》附刊、清•许增《榆园丛刻》。
  《频罗庵论书》一卷,书论,清•梁同书著。文见清•许增《娱园丛刻》、 民国 《美术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频罗庵书画跋》一卷, 杂著, 清•梁同书著。文见 《美术丛书》。
  《笔史》一卷, 器具, 清•梁同书著。 有《美术丛书》本。
  《书法菁华》八卷,书论,清•刘墉编著。有民国十三年上海图书公司石印本。
  《书法辑要》六卷, 书论,清•江垂青著。有清乾隆年间刻本。
  《湘管斋寓赏编》六卷,著录,清•陈焯著。有清陈氏听香读画楼刊本、民国 《美术丛书》本。
  《书苑拾遗》四卷,书论,清•张牧仁著。有清乾隆年间孝友堂精刊本。
  《草字汇》十二卷,书体,清•石梁著。有清乾隆年刻本、道光年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扫叶山房石印本,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
  《隶八分辨》一卷, 书体, 清•方辅著。 有清乾隆年间刊本。
  《论书十则》一卷,书论,清•邹方锷著。今有 《艺海一勺》本。
  《蒋氏游艺秘录》二卷, 书论, 清•蒋和著。 有清乾隆年间刊本。
  《汉碑隶体举要》一卷,书体,又名《汉隶异体举要》,清•蒋和著。有清乾隆年间《蒋氏游艺秘录》本。
  《学书杂论》一篇,书论,清•蒋和著。文见《蒋氏游艺录》、《古今文艺丛书》。
  《书法正传》四册,书论,又名 《书法正宗》,清•蒋和著。有清乾隆年间刊本。
  《笔法精解》四册, 书论, 清•蒋和著。 有清刊本。
  《论书法》一篇, 书论, 清•王宗炎著, 文见《美术丛书》。
  《书势》一篇,书论,又名 《笔势》、《书势五事》,清•程瑶田著。文见清 《通艺录》、 民国 《美术丛书》。
  《评书帖》一卷, 书论, 清•梁𪩩著。文见清•方士淦诗文集《啖蔗轩全集》之后, 民国 《美术丛书》。
  《承晋斋积闻录》八篇,书论,清•梁𪩩著。有民国三年(1914)安徽宦纸印刷局排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洪丕谟点校本。
  《国朝隶品》一卷, 书评, 清•桂馥著。文见 《雪堂丛刻》。《环宇访碑录》十二卷,著录,清•孙星衍编著。有清《平津馆丛书》本、《行素草堂金石丛书》本、民国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飞白录》二卷,著录,清•陆绍曾、张燕昌编著。有民国《静园丛书》本。
  《南北书派论》一篇,书论,清•阮元著。文见作者《揅经室三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1987年华人德《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注》。
  《北碑南帖论》一篇,书论,清•阮元著。文见作者《揅经室三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1987年华人德《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注》。
  《石渠随笔》八卷,杂著,清•阮元著。文见清•伍崇曜《粤雅堂丛书》。
  《小沧浪笔谈》四卷,杂著,清•阮元著,有清•阮亨辑《文选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淳化秘阁法帖源流考》一卷,著录,清•周行仁著。有清道光年间《昭代丛书》本。
  《淳化阁帖跋》一卷,书论,清•沈兰光著。文见清道光年间《昭代丛书》辛集别编。
  《滋蕙堂法帖题跋》一卷,书论,清•曾恒德著。文见清道光年间《昭代丛书》。
  《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著录,清•王昶编著。有清经训堂刊本、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
  《书学捷要》二卷, 书论, 清•朱履贞著。文见清《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苏米斋兰亭考》八卷,著录,清•翁方纲著。有清苏斋刊本, 《粤雅堂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 《美术丛书》。
  《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著录,清•翁方纲编著。文见作者《苏斋丛书》、 《贩书偶记》著录。
  《天际乌云帖考》二卷, 书评, 清•翁方纲著。 文见 《美术丛书》。
  《苏斋题跋》二卷,杂著,清•翁方纲著。文见《涉梓旧闻》、《丛书集成初编》。
  《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一卷,书评,清•潘世璜著。有清山阴吴氏聚珍本及《美术丛书》本。
  《初月楼论书随笔》一卷,书论,清•吴德旋著。文见清•蒋光煦辑《别下斋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聩聩斋书画记》四卷,著录,清•谢诚钧著。有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书学》一卷,书论,清•钱泳著。文见作者《履园丛话》、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汉碑大观》一册八集,著录,清•钱泳编著。有碧梧山庄影印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
  《书概》一卷,书论, 清•刘熙载著。文见清《昭代丛书》、《古桐书屋六种》、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江苏美术出版社《刘熙载书法论注》。
  《颜书编年录》四卷,著录,清•黄本骥著。文见冯兆年《翠琅荽允椤贰 《艺术丛书》。
  《惜抱轩法帖题跋》三卷,书论,清•姚鼐著。文见作者《惜抱轩全集》、民国 《四部备要》。
  《国朝书画名家考略》四卷, 续编六卷, 清•晏棣著。 有道光十七年(1837) 咸丰三年 (1852) 先后刊本。
  《草法汇考》十二集,书体,清•姚燧著。有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辛丑消夏记》五卷, 著录, 清•吴荣光著。 有清南海吴氏刊本。
  《安吴论书》二卷, 书论, 清•包世臣著。文见《咫进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美术丛书》、《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艺舟双楫》六卷,附录二卷,书论,清•包世臣著。文见清《安吴四种》、《国学基本丛书》、《艺术丛书》、 《艺林名著》、 1987年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的视嘉《艺舟双楫疏证》、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法津梁》二卷,一本四卷,书论,清•包世臣著。有民国上海三益书局石印本。
  《书法金鍼》一卷,书论,清•白德馨著。有洗砚斋原刻套印本。
  《一亭考古杂记》一卷,杂著,清•毛庆臻著。有清原刊本,民国南陵徐乃昌影印袖珍本。
  《临池心解》一卷,书论,清•朱和羹著。文见清•葛元煦《啸园丛书》、民国《美术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南村帖考》四卷, 著录, 清•程文荣著。 有清 《聚学轩丛书》、《续槜李遗书》。
  《右军年谱》一卷,著录,清•鲁一同著。有清咸丰五年(1859)刊本、民国 《美术丛书》本。
  《临池管见》一卷, 书论, 清•周星莲著。 文见民国二十五年(1936)《美术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书画鉴影》二十四卷,著录,清•李佐贤著。有清同治年间刊本。
  《芳坚馆题跋》四卷,杂著,清•郭尚先著。文见《述古丛钞》、《芋园丛书》、 《吉雨山房全集》。
  《楷法溯源》十四卷,又名 《今隶篇》、《隶篇》,书体,清•潘存原辑, 杨守敬编。 有清光绪间原刊本。
  《帖目稿》十一卷,著录,清•杨守敬编著。有清光绪年间稿本。
  《学书迩言》不分卷,书论,清•杨守敬著。有原稿本、日本东京东西书房樋口铜牛 《学书迩言疏释》本,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陈上岷注本。
  《邻苏老人手书题跋》二卷,杂著,清•杨守敬著。有民国五年(1916)武昌杨氏观海堂石印本。
  《禊帖余绪》四卷,书论,清•曾廷枚著。有清光绪年间原写刻本。
  《书学绪闻》一卷, 书论, 清•魏锡曾著。 文见民国二十五年(1936) 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 《美术丛书》。
  《字学忆参》一卷, 书论, 清•姚孟起著。 文见民国二十五年(1936) 《美术丛书》
  《艺林悼友录》二集,史传,清•郭容光著。有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清仪阁金石题识》四卷,杂著,清•张廷济著,陈其荣编。有光绪十八年 (1892)石埭徐氏观自得斋刊本。
  《董华亭书画集》一卷, 著录, 清•青浮山人编著。文见清•江标辑《灵鹣阁丛书》、 《丛书集成初编》。
  《曲园墨戏》一卷,杂著,清•俞樾著。文见作者《春在堂全书》。
  《续三十五举》一卷,书论,又名 《黄氏续三十五举》,清•黄子高著。文见民国六年(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神州国光社《美术丛书》。
  《广艺舟双楫》六卷,又名 《南海书镜》、《书镜》,书论,清•康有为著。文见光绪十九年 (1893)康氏万木草堂本,《艺林名著丛刊》,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崔尔平校注本。
  《张文襄公论书语》一册,书论,清•张之洞著。有清武进赵氏惜阴堂仿宋骤珍本。
  《古缘萃录》十八卷,著录,清•邵松年著。有光绪年间石印本。
  《国朝书人辑略》十二卷,史传,清•震钧编著。有清光绪年间金陵刊本。
  《书品》一卷,书评,清•杨景曾著。文见民国 •何藻《古今文艺丛书》。
  《游艺卮言》二卷,杂著,清•叶德辉著。文见作者《观古堂所著书》、 作者 《园生先全书》。
  《稿诀集字》一册,书体,又名《增改草字诀》,清•王世镗编著。有文物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迟鸿轩所见书画录》四卷,著录,原题清•杨岘著。有民国苏州《江氏聚珍版丛书》。
  《语石》十卷,书论,清•叶昌炽著。有清宣统年间原刊本,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集古求真》八册,补正四册,续编四册,著录,清•欧阳辅编著。有民国十二年 (1923)江西开智书局石印本。
  《玉烟堂帖本急就章草法考》九卷,书论,清•李滨著。有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玉烟堂帖本急就章偏旁表》二卷,书体,清•李滨著。文见民国三年《玉烟堂帖本急就章草法考》之后。
  《草说》十五卷,书体,清•李滨著。有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
  《我川寓赏编》一卷,著录,清•佚名著,文见民国《美术丛书》。
  《我川书画记》一卷,附录一卷,著录,清•佚名著,文见民国《美术丛书》。
  《盛京故宫书画录》七册,著录,清•金梁编著。有民国刊本。
  《习字诀》一篇,书论,清•陈介祺著。文见现代•张超《书论注释辑要》、教育科学出版社 《书论辑要》。
  《书法》一篇,书论,清•李象梓著。有清光绪年间《艺苑零珠》本。
  《古籀拾遗》三卷, 书体, 清•孙诒让编著。 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 刻本。
  《古籀余论》三卷, 书体, 清•孙诒让著。 有清光绪十九年(1903) 刻本。
  《名原》二卷, 书体, 清•孙诒让著, 有民国年间石印本。
  《论书绝句》一卷, 书论, 清•胡元常著。 有中国书店排印本。
  《草字入门》一册,书体,清•许桐君著。有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皇清书史》三十二卷,史传,清•李放编者。有《辽海丛书》本。
  《铁云藏龟》一书, 书体, 清•刘鹗编著。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抱残守缺斋石印本。
  《墨史》一卷,器具,清•程义著。有清•邓之诚五石斋藏有孤本。

民国


  《书学源流论》一册,书论, 民国 •张宗祥著。有民国八年(1919)印本。
  《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十四卷,著录,民国•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编。有民国十四年 (1925) 铅印本。
  《国朝画家书小传》四卷, 史传, 民国 •叶铭著。有西冷印社铅印本。
  《石渠宝笈三编目录》三册,著录, 民国 •罗振玉编。有民国六年(1917)上虞罗氏影印本。 1968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影印《罗雪堂先生集》本。
  《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著录,民国•罗振玉编著,有民国二十六年上虞罗氏百爵斋影印本、1976年台湾大通书局《罗雪堂先生全集》本、 1983年中华书影印本。
  《雪堂书画跋尾》一卷,著录,民国•罗振玉著。文收入作者《永丰乡人稿》、 《罗雪堂先生集》。
  《流沙坠简》三册,著录,民国•罗振玉、王国维编。有民国三年(1914)罗氏宸翰楼影印本、1969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影印 《罗雪堂先生全集续集》。
  《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一卷,著录, 民国•罗振玉编著。有民国年间铅印《贞松老人遗稿》本、台北《罗雪堂先生全集》本。
  《殷文存》二卷,书体,民国•罗振玉编。有民国六年(1917)影印本。
  《殷墟书契考释》三卷,书体,民国•罗振玉著。有民国年间石印本。
  《殷墟书契菁华》一册,书体,民国•罗振玉著。有民国年间石印本。
  《碑别字补》五卷,书体,民国•罗振玉著。有槐庐丛书校刊本。
  《碑别字拾遗》一卷,杂著,民国•罗振玉著。有1939年墨缘堂刊印本。
  《增订碑别字》五卷,书体,民国•罗振、罗振玉编著。有民国十七年(1928)上虞罗氏石印本、1957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影印罗氏本。
  《书学源流论》一卷,书论, 民国 •张宗祥著。有民国八年(1919)聚珍本。
  《海上墨林》四卷,史传,民国•杨逸著。有民国九年(1920)原刊本。
  《十六家墨说》二卷, 器具, 民国•吴昌绶编。 有民国十一年(1922) 仁和吴氏双照楼刊本。
  《绛帖题跋》一卷, 杂著, 民国•罗原觉著。 有民国十二年(1923)南海罗氏排印本。
  《金石家书画集小传》一册,书史,民国 •西冷印社编。有西冷印社仿宋聚珍本。
  《论书》一篇, 书评, 民国 •党晴梵著。 有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三秋阁书画录》二卷, 著录, 民国 •关冕钧编。 有民国十七年(1928)关氏铅印本。
  《文征明汇稿》二卷, 史传, 民国•神州国光社编。 有民国十八(1929) 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谈艺录》一卷, 杂著, 民国 •邓实编。 有《美术丛书》本。
  《美术丛书》四集,杂著,民国•黄宾虹、邓实编。有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四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改为三册精装影印本。
  《艺术丛编》四十五种,杂著,民国•保粹堂编。有民国年间保粹堂印本。
  《章草考》一册, 书体, 民国•卓定谋著。 有民国十九年(1930) 《自青榭丛书》铅印本。
  《增订草诀歌》一册,书体,民国•佚名著。有民国年间卓氏自青榭本, 艺苑真赏社本。
  《壮陶阁书画录》二十二卷,著录, 民国•裴景福编。有民国二十(1931) 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本。
  《书法南鍼》一卷, 书论, 民国•徐仙舟编著。 有民国十二年(1933) 知行斋石印本。
  《弄翰余渖》一册,书论,民国•刘咸沂编著。有民国年间成都排印线装本一种。
  《书画书录解题》十二卷,书论,民国•余绍宋著。有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铅印本, 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画苑秘笈》初编八种八卷,二编五种八卷,著录,民国•吴辟疆编。有民国年间辟疆画山楼排印本。
  《书法》一册, 书论, 民国•张鸿来著。 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 北平文化学社本。
  《清人书评》一卷,附录二卷,书评,民国•王潜刚著。有民国年间石印袖珍本。
  《书通》不分卷, 书论, 民国 •高道天著。 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 铅印本。
  《艺海一勺》四册, 杂著, 民国二十三年 (1934)铅印本。
  《书林藻鉴》十二卷,史传, 民国•马宗霍著。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84年文物出版社据1935年版与 《书林记事》合订一册重印。
  《书林纪事》四卷, 史传, 民国 •马宗霍著。 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84年文物出版社据1935年版与 《书林藻鉴》合订一册重印。
  《书法》一册, 书论, 民国•陈钟年著。 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 天津铅印本。
  《艺林名著重刊》七种, 杂著, 民国•朱剑芝编。 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国学整理社铅印本、1983年中国书店影印本。
  《标准行书之研究》一册, 书论, 民国 •黄仲明著。 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 石印本。
  《法帖提要》七卷, 书评, 民国 •张伯英著。 有1936年稿本。
  《书法精论》一册,书论,民国 •丁文隽著。有1936年印本,1940年再版, 1983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
  《石鼓文研究》一册, 书论, 民国 •郭沫若著。 有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商务印书馆本,1954年人民出版社重印,1982年科学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收入。
  《中国书学浅说》一册,书论,民国 •诸宗元著。有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百科小丛书》本。
  《书法秘诀》一卷,书论,民国•杜锡五著。有民国年间无锡锡成印刷公司排印本。
  《中国文字与书法》一册,书论,民国 •陈林和著。有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本。
  《西泠印社全书》七十一种,杂著,民国•吴隐编。有民国年间活字本。
  《行草书例》一册,书体,民国•陈公哲编著。有1988年影印本。
  《名山书论》一卷,书论,民国•钱振锽著。有《名山全集•名山丛书》本。
  《金石学》一册,书论,民国•朱剑心著。有1940年商务印书馆本,1948年再版,1955年重排再版,1981年文物出版社影印本。
  《笔志》一卷,器具,民国•胡蕴玉著。有民国年间《朴学斋丛刊》本, 《古今文艺丛书》等本。
  《石刻题跋索引》一册,著录,民国 •杨殿珣编著。有1941年商务书馆本、 1957年增订再版。
  《汇帖举要》二卷,著录, 民国•郑裕孚编著。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 阳曲郑氏排印本。
  《颜鲁公之书学》一册,书论, 民国•蒋星煜著。有1944年排印版,1986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
  《书学格言》一册,书论,民国•祝嘉著。有1944年上海教育书店初版、1948年修订再版、1987年成都古籍书店校订重排本。
  《益州书画录》一卷, 史传, 民国•薛天沛编著。 有民国三十四(1945) 成都崇礼堂刻本。
  《书学史》一册,史传,民国 •祝嘉著。有1947年上海教育书店初版, 1984年成都古籍书店重排再版。
  《标准草书》一册,书体,民国•于右任著。有中华书局1948年第六次修正本。

现当代


  《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一册,著录,现代•郭味蕖编著。有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初版、 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重印本。
  《中国书法简论》二卷,书论,现代•潘伯鹰著。本书上卷曾于1955年由上海四联出版社以《中国的书法》为名出版,196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1年出版增订本。
  《草书写法》一册, 书论, 现代•邓散木著。 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本。
  《欧阳结体三十六法诠释》一册, 书论, 现代•邓散木著。 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本。
  《孙过庭书谱笺证》一册,书论,现代•朱建新笺证。有1972年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初版、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
  《艺舟双辑疏证》一册, 书论, 现代•祝嘉著。 有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年版本。
  《篆刻学》一册,现代•邓散木著。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本。
  《汉印分韵合编》一册,印体,现代•上海古籍书店编。有上海古籍店1979年版本。
  《帖考》一册,书评,现代•林志钧著。今有稿本、1962年有陈叔通校印本。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册,书论,现代•沈尹默编著。有196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影印本。
  《古代字体论稿》一册,字体,现代•启功著。有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本、1979年第二次印刷本。
  《甲骨文编》一册,古文字学论著,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1965年中华书局版,有1982年重印本。
  《兰亭论辨》一册,书评,现代•文物出版社编。有1973年北京文物出版社铅印本。
  《书法美学简论》一册, 书论,现代•刘纲纪著。1970年湖北人民版社出版, 1980年重印本。
  《书法论丛》一册, 书论, 现代•沈尹默著。 有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本。
  《沈尹默论书丛稿》一册,书论,现代•沈尹默著,马国权编。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版、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本。
  《鉴余杂稿》一册,杂著,现代•谢稚柳著。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本。
  《历代书法论文选》平装两册,精装一册,书论,现代•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本。
  《现代书法论文选》一册,书论,现代•上海书画出版社编选。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版本。
  《书谱译注》一册,书论,唐•孙过庭著,现代•马国权注。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版本。
  《古文字类编》一册,字体,现代•高明编著。有中华书局1980年版本。
  《中国书法大字典》一册,著录,现代•林宏元,欧洋、白金编著。有光华出版社1980年版本。
  《米芾的书法艺术》一册,书评,沈鹏著。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本。
  《丛帖目》四册,二十卷,著录,现代•容庚编。有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0年分册出版铅印本。
  《广艺舟双楫注》一册,书论,清•康有为著,现代•崔尔平注。有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本。
  《中华书法史》一册, 史传, 现代•张光宾著。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本。
  《元刻草诀百韵歌笺注》一册,书论,现代•马国权著。有香港万里书店1981年版本。
  《书法百问》一册,书论,现代•邓散木提纲,邓国治补文。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本。
  《增补校碑随笔》一册,著录,清•万若著,现代•王杜弘增补。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本。
  《启功丛稿》一册,书论,现代•启功著。有中华书局1981年版本。
  《书画鉴定简述》一册,杂著,现代•王以坤著。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本。
  《碑帖叙录》一册,著录,现代•杨震方编著。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本。
  《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三卷,书论, 现代•高二适著。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本。
  《书学论集》一册,书论,现代•侯镜昶著。有华东师范大学1982年版本。
  《论〈兰亭〉书体》一册,书论,现代•刘汉屏著。有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本。
  《书法探求》一册,书论,现代•冯亦吾著。有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本。
  《草字编》四册,书体,现代•洪钧陶编著。有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本。
  《蔡襄书法史料集》一册,史传,现代•水赉佑编著。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本。
  《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一册, 史论, 现代•徐邦达著。 有上海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本。
  《中国书法简史》一册, 史传, 现代•包备五著。 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本。
  《云南古代石刻丛考》一册, 书论, 现代•孙太初著。 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本。
  《篆刻丛书》二册,杂著,现代•中国书店编。有中国书店1983年版本。
  《印学史》一册,史传,现代•沙孟海著。有杭州西泠印社1983年版本。
  《善本碑帖录》一册,著录,现代•张彦生著。有中华书局1984年版, 文又见 《考古》1986年第五期。
  《科学书法论》一册,书论,现代•梁厚甫著。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本。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本。
  《云南碑刻与书法》一册,书论,现代•顾峰著。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本。
  《中国书法大辞典》二册,著录,现代•梁披云主编。有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联合出版本。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册,书论,现代•熊秉明著。文见1980年第六卷第三期起至1981年第七卷第五期香港《书谱》杂志,有香港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本。
  《书法美学谈》一册, 书论, 现代•金学智著。 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本。
  《古代书法家轶事百则》一册,史传,现代•洪丕谟、沈培方著。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本。
  《书学论集》一册,书论,现代•中国书学研究会编著。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本。
  《简牍书法》一册,书体,现代•黎泉著。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本。
  《日本书法史》一册,史传,日 •榊莫山著,现代•陈振濂译。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本。
  《金文编》一册,书体论,现代•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有中华书局1985年版本。
  《云峰诸山北朝刻石讨论会论文选集》一册,书论,现代•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书协山东分会编。有齐鲁书社1985年版本。
  《文征明书画简表》一册,著录,现代•周道振编著。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本。
  《书画论评》一册,书评,现代•沈鹏著。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本。
  《中国楷书大字典》一册,书体,现代•严庆祥、范韧庵编。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历代印学论文选》二册,印论,现代•韩天衡编订。有西泠印社1985年版本。
  《篆刻丛谈》一册,印论,现代•叶一苇著。有西泠印社1985年版本。
  《碑帖鉴定浅说》一册,书评,现代•马子云著。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版本。
  《怎样临帖》一册,书论,现代•邓散木著。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本。
  《日本现代书法》一册,史传, 日•金子、手岛、宇野主编,现代•郑丽芸、曹瑞纯译。本文译自日本《现代书专典》(昭和四十五年初版》,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本。
  《书法通论》一册, 书论, 现代•丁文隽著。 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本。
  《中国书法》一册,书论,现代•蒋彝著。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本。
  《书法艺术》一册,书论,现代•王冬龄著。有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本。
  《怀素自叙帖书法析解》一册, 书论, 现代•冯景昶著。 有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本。
  《书法述要》一册, 书论, 现代•陆维钊著。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本。
  《书法概论》一册,教材,现代•启功主编。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本。
  《治印管见录》一册,杂著,现代•黄高年著。有天津古籍书店1987年影印本。
  《沙孟海论书丛稿》一册,书论,现代•沙孟海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本。
  《中国历代书法》一册,史传,原名 《书的历史——中国篇》,现代•(日)伏见冲敬著, 陈滞冬译。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本。
  《中国书法史论》一册, 史传, 现代•陈云君著。有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本。
  《中国书法简史》一册,史传,现代•吕更荣著。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本。
  《书法美学引论》一册, 书论, 现代•叶秀山著。有北京宝文堂书店1987年版本。
  《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三册,著录,现代•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有文物出版社1984年至1987年出版铅印本。
  《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一册,书论,现代•沙孟海主编。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精装本。
  《书法小辞典》一册,著录,现代•谢德萍、孙敦秀、杨增权合编。有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本。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注》一册,书论,清•阮元著,现代•华人德注。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本。
  《海外书迹研究》一册,书论,现代• (美)傅申著,葛鸿桢译。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本。
  《历代书论选注》一册,书论,现代•楼鉴明、洪丕谟合注。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本。
  《海岳名言评注》一册,书论,现代•洪丕谟编注。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本。
  《中国书法理论史》一册,史论,现代• (日)中田勇次郎著,卢永璘译。有天津古籍出版社版本。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一册,书论,现代•王景芬著。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本。
  《书论辑要》一册, 书论,现代•张超编著。 有教学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本。
  《中国美学史资料类编•书法美学卷》一册,书论,现代•侯镜昶主编。有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本。
  《中国历代书法鉴赏》一册,著录,现代•董文编著。有辽宁大学1988年版本。
  《中国书论辑要》一册,书论,现代•季优昆编著。有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本。
  《书法常识》一册,杂著,现代•启功、秦永龙著。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本。
  《书法与现代思潮》一册,书论,现代• (日)伊福部隆彦著、徐利明译。有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本。
  《苏轼论书选注》一册,书论,现代•李裕康编注。有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本。
  《书法学习心理学》一册,书论,现代•张天弓著。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本。
  《中国书法美学》一册,书论,现代•陈廷祐著。有轻工出版社1989年版本。
  《民国书法》一册,著录,现代•王朝宾主编。有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本。
  《尚意书风郄视》一册, 书论, 现代•陈振濂著。有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本。
  《中国书学论著提要》一册,著录,现代•陈滞冬编著。有成都出版社1990年版本。
  《书概评注》一册,书论,现代•金学智编注。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本。
  《中国书法论著辞典》一册,著录,现代•张潜超主编。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本。
  《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一册,著录,现代•李名方、常国武主编,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本。
  《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一册,史传, 现代•佟韦编著, 有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本。
  《书法艺术大观》一册,杂著,现代•徐利明主编。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本。
  《中国书学》一册, 书论, 现代•韩玉涛著。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本。
  《中日书法艺术比较》一册,杂著,现代•陈振濂著。有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本。
  《徐渭书法艺术》一册,书论,现代•苏东天著。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本。
  《书法学》二册,书论,现代•陈振濂主编。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本。
  《书论》书论,现代•李志敏著。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
发表于 2011-11-18 16:13:26 | 只看该作者
管老师:
       可惜这些写学书心得的孩子都是网辑的。我们的报纸需要类似的稿子啊。
         请您帮忙组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b90cc80100q6a8.html

关于武汉市第三届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竞赛的通知
一、活动宗旨:
    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切实提高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技能,全面展示我市小学写字教学水平与成果。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武汉市教育局
    承办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评委会:由本市书协会员、市区语文(写字)教研员联合组成(名单待定)
    联系人:光谷二小胡老师   18971656315
    三、活动内容:
    (一)活动时间:2011年4月—2011年6月。
    (二)报名办法和时间:4月4日—4月20日以各区小学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所属学校自愿报名,集体报送。参赛、评审费每人8元(已获市物价局审核通过)。
    (四)比赛时间:5月13日下午。
    (五)比赛形式:抄写试卷给定的短文于方格内。
    (六)奖项设置:1.参赛学生按年级设一、二、三等奖,2.比赛设指导教师奖,3.以区为单位设组织奖2个。
    (七)获奖比例:获奖总比例为10%,其中:一等奖2%,二等奖3%,三等奖5%。
    四、赛事流程:
    (一) 4月1日上午召开专题工作会,启动大赛;
    (二) 4月4日—4月20日各校组织学生报名,填写好武汉市第三届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竞赛学校汇总表[一]和武汉市第三届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竞赛各区汇总表[二](见附件),发至指定邮箱Huhuangtao1971@126.com,并交参赛费;
    (三) 4月25日—4月28日各区统计汇总参赛人数,收缴参赛费并报大赛组委会办公室;
    (四) 5月11日—5月12日由组委会发放试卷至各区;
    (五) 5月13日下午正式比赛,比赛结束后各校按班级分装试卷并汇总送区教研室;
    (六) 5月16日—19日各区教研室将试卷送组委会;
    (七) 5月21日—22日由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评审;
    (八) 6月8日公布比赛结果。
    五、新闻宣传:
    从活动启动开始,组委会将在本市相关媒体推出关于“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的相关报道。
    六、注意事项:
    (一)本活动为一次性赛事;
    (二)本活动正式比赛必须在校内和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得带回家抄写,以防家长代笔;
    (三)本活动以各校为考点,各班为考场,不再另设考点考场;
    (四)本活动评审工作由组委会负责组织落实;
    (五)本活动不制发参赛证,组委会依据各区汇总上报的分组和人数,调送试卷。

書法普及傳承的困惑——誰還在用毛筆




浙江日報2010128 | 作者: 王婷 王樂 金曉依



    沒有一種藝術像書法這樣尷尬,各級書法組織會員達百萬之眾,但書法藝術卻面臨傳承的危機,面子上美觀,基礎上不牢,即便是設有書法專業的院校,書法師資情況也良莠不齊。

  今天在杭舉行的“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上,專家們都表示,書法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書法教育需要進入中小學課堂。

  “現在的孩子有幾個會寫毛筆字?”中國美院書法系書記、副主任沈浩的提問一語道出資訊時代對書法的衝擊。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當代書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和變異,電腦網路的普及導致學生漢字書寫能力下降。

  書法人才的困惑

  不僅是書法的傳承普及有困難,書法的高端人才也經歷著現實的尷尬。

  目前,全國各高校招收的書法本科生每年約為1500人,但其中多數畢業生面臨著就業困境,不少人改行做了文秘、行政助理等工作。

  南京航空航太大學邱世鴻認為,如果書法能夠進入中小學課堂,勢必需要大批中小學書法教師,書法人才的就業去向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所著落。

  “現階段高等書法藝術培養的人才大多是去搞書法藝術教育,但就業缺口沒有幾年就會補齊,以後怎麼辦?”西安交通大學的楊鎖強說,希望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發展能為書法藝術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專家認為,當代高等書法專業教育的生源瓶頸日益彰顯,主要是生源的品質問題。很多報考藝術類的學生基本上是文化課不好而來學習藝術類的,而事實上,藝術學科對人才的文化素養要求應是很苛刻的。

  國學缺失的困惑

  缺失承載的國學土壤,是書法傳承中最難的問題。鞍山師範學院梁繼認為,目前的書法專業教師“半路出家”的多,自身的國學素養就不深厚,教出來的學生更缺少國學素養。

  “音樂、美術學院都有自己的附中,規範的專業訓練從中學就已經開始。而書法沒有附中,大學前的書法教育很不規範。而在大學有限的時間內,要求培育國學素養更是困難重重。”梁繼建議,書法專業可以在招生環節上加強國學相關知識的考核,以引起考生對國學修養的重視。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主任祝遂之很擔憂書法藝術的傳承會面臨斷代的危險,“去年書法申遺成功,高興之餘也讓人感到尷尬,因為我們希望書法不僅要像遺產一樣愛護,更重要的是能讓它傳播開來。”

  “書法技法的修煉是短期可以完成,而精神境界卻是一生的追求。”南京航空航太大學邱世鴻也認為,書法高等教育需要國學素養做後勁才能走得長遠,希望更多的孩子從小就結下“書法情緣”,感受國學思想,用“筆”調“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
发表于 2011-11-21 08:23:28 | 只看该作者
管老师更加进入状态了。
呵呵
20#
发表于 2011-11-21 08:53:17 | 只看该作者
梁先生:

      勿催。

      记得。

      缓一二日发稿来。
                                            季超 拜上

http://xnjyw.5d6d.com/thread-867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8673-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20:55 , Processed in 0.0853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