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辑--语文试卷编制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2:00 | 只看该作者
2、题目亲切,题型有趣,增强自我体验。
试卷题目的表述要亲切,避免死板的指令性。要做到试题名称更贴近学生生活,语言充满童趣。如“拼音宝宝迷路了,快帮他们找到家。”“连线题”美其名曰“我帮他们手拉手。”还有“智海大冲浪”“智慧大本营”“学法展示园”“快乐习作园”等等。实践证明,由于这样的试卷在试题题目上一改过去标准化的刻板面孔,学生从内心感到考试不再令人心悸,而是一次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学生能够在相对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信,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
在考试命题时,我们还应增强题型的趣味性,力求有新意、有特色,题型变常式为变式,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突出应用性,让试题发挥语文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要增强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应用价值强的内容,试题要强化感悟、理解、积累、运用的考查,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和面对问题的信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在灵活应用的过程中转化成一种永恒的语文能力。
1、提供语境,展示积累。
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成功之路从积累开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分别为50篇(段)、50篇(段)和60篇(段),可见,新课程把“积累”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平常的语文测评中,老师们往往采用背诵、填空、连线等形式检查学生的语言积累,这固然有必要,但是,我们在命题的时候,应该在此基础上再提升一个层次,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的“积累”在实践应用中真正成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例1:根据意境在横线上填写古诗句、名言警句或谚语。
①初春,我信步来到郊外,瞧,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不禁吟诵起朱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
②有的同学不读书,虚度光阴,我就用古诗句:“         ”劝说他。有些同学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会用“         ”这句名言告诫他。
③清晨,霞光万丈,我正准备去香山玩,妈妈说:“今天你就别去了,有一句谚语说得好_____  _      ,听了妈妈的话,我留在了家里,中午果然下雨了。
这样的试题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把语言积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到了语言积累的生成点、附着点,让学生在回忆、理解、感悟、运用等多种心智中完成试卷,用自己的语文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丰富的语境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认识语文的价值,体验语文的价值,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表现力,对教学的引导也更明确。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2:36 | 只看该作者
1、知识活用,形成能力。
命题要立足教材,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命题要指向死记硬背。课本中静态的知识只有在动态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内化成能力。命题要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试题的灵活性要求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
2、知识迁移,生成语言。
文本的选文本身都具有典范性,这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命题时,我们可以依托文本,把文本中最有特色的语言样式提取出来,我们要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回忆再现、理解揣摩、迁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能力。
例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多有特色啊!我要仔细读读,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仿写一句:                                                               
三、倡导开放性,让试卷满足不同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评价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因此,命题的设计也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留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打破传统试卷“就教材考教材”的单一、呆板现象,摒弃答案的唯一性,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让学生主动选择、自由感悟的开放性题目。
   1、向文本开放。
学生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个性喜好、情感态度都是迥然不同的,他们对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体验也是与众不同的。在语文试卷命题时,我们可以依托文本,编制一些理解性、感悟性、体验性的题目,给学生创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例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             ,我是从           这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向生活开放。
“链接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我们的语文试卷命题自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信息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1:下面是借助成语所做的广告,请你找出混用的字,并改过来,对此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你的看法。
A、某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    )
B、某蚊香广告词:默默无蚊(    )
C、某制衣公司广告词:百衣百顺(    )
D、某肉鸡公司广告词:鸡不可失(    )
例2:请你为学校的花坛或草坪设计一条标牌用语:                  
3.向课外阅读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五年制总量不少于100万,六年制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在试卷命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编制一些与课外阅读相关的试题,考查学生在课外读物中主动汲取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3:08 | 只看该作者
例如:我非常喜欢读课外书,这学期我读了        和        。读了这两本书,我知道了              ,还知道了             。
四、体现综合性,让试卷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并把评价的内容具体分为五个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份优秀的语文试卷,一定是全面的、综合的,旨在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整合知识要点。
试卷的容量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试题中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唯一的方法就是根据学习目标整合知识点,让学生在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前后跳跃的综合应用中,摆脱思维定势,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本学期的语文书中,我们不但欣赏了(    )的燕子和(    )的荷花,认识了(    )的阮恒和(    )的西门豹,我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贵的沉默》告诉我:               ; 《检阅》告诉我:               。
这道题目覆盖面广,以文本为依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体会,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综合语文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在一份试卷中,应该涉及多种语文能力的考查。
例如:“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是:            ,想象种葫芦的人说这话时的表情,你该用          的语气来读。
本题通过对朗读能力的考查,衡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对句子表达的不同方式的理解以及对人物个性的正确把握。
3.融合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们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检测和引导。
例如: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小英子认为爱就是掌声和鼓励,好汉查里认为爱就是        ,金吉娅认为爱就是        ,我认为爱是         。
这道题目,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欣赏、情感熏陶的过程。学生边答题,边感受语言魅力,边领略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地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于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的考查之中。
总之,小学语文考试命题应尽量拓宽命题的思维空间,注重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既成功显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得到情感的体验,使考试真正成为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3:41 | 只看该作者

以生为本,把握“五性”


——例谈语文试题命制的科学性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范芝芝



摘要】科学命制语文试题,就要切实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针对语文试题命制在层次性、准确性、新颖性、综合性、导向性五个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案例展开剖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语文学科
以生为本
科学命题


在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语文学科要达成新课标要求,“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试作为学校教学评价的一种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最关注的的一种评价方式。如何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科学命制语文试题,是命题者应该深思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审视时下一些试卷命制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案例1:关于试题的层次性

一节高三现代文专项测试讲评课,讲到一篇题为《青菜》的现代文阅读题,结果大部分学生说,这篇文章的训练在初三复习时已经做过了,而且题目也是一样的。《青菜》是一篇托物抒情寓理的散文,1993年全国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也许是字数比较少(共516字),初中试题倘有选用,纯属偶然。可放眼我们平时所见的试卷,却常见一些普遍的现象:把高三的拿来考高一,把名校的拿来考普通中学的,把期末试卷拿来当单元测验。究其缘由,恐怕是社会形成了一种定势,把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落在考试上,尤其是高考上,因此小学考试学中考,中考模拟高考,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和课程目标。。

应对策略:关注学情。上述试题命制的现象涉及的是试题设置的层次性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测试卷,同一语料应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来命制适合学生学习程度和要求的试题。因此我们平时在命制试题时,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和课程目标,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不妨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采用多卷化,或者增加一些附加题供学生选择,力求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在考试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全面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比如《青菜》这篇文章,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考查目标,93年全国高考分别从从原文补写、选材构思、措辞变化、主题旨趣、人称表达等五个角度设置了五大题目,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鉴赏分析和探究能力;而孙成翔老师在为初三学生出题时,则从筛选主旨句、选词填空、概括段意、指明技巧、品味句子等这些角度命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初步理解、鉴赏”的能力。相比较而言,明显初中的试题要比高中简单多了,这样恰当控制试题的难易度,就较好地体现出试题的层次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案例2:关于试题的准确性

刚刚尘埃落定的2011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第1题语音题就让人脑袋发晕,参考答案是“C”,而D项题干中的“神甫”的“甫”标注为上声,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神甫”的注音却是轻声,因此这道题目应该是两个答案。无独有偶,2003年全国高考第2小题“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参考答案为“A”,B项中“伶牙利齿”中的“利”属“俐”之误用,但查阅古代书籍,多见“伶牙利齿”与“伶牙俐齿”并用。高考是一次事关考生的未来前程的考试,它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却也发生出错现象,更不消说我们平时的大小考试,试题的准确性常常让人大跌眼镜。

应对策略:研磨试题。出好一份试题,首先是保证试题准确,这是试题命制科学性的前提保证,也是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最好例证。由于时间、学识和精力等因素,命制试题难免会出现较小的漏洞,但我们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力求试题的严密科学。为此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要在材料的选择、选项的构成、题干的表述、答案的拟定等四个方面严格把关,仔细研磨。另外,还不能忘记审卷、试做这两个重要的检查环节。

材料的选择要有依据和出处,比如字音、字形、成语题目就可以依据《现代汉语词典》;题目选项的构成当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在能力指向上尽量不重复;题干的表述要清晰,能够让学生明确考查的要求;答案的拟定要正确,不能模棱两可,比如2010年辽宁卷的《洗澡》的现代文阅读选择题的答案居然是“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如此答案真是咄咄怪事!

案例3:关于试题的新颖性

今年我们高三年级组为了向名校看齐,征订了杭州名校联盟的七套考前模拟卷来作为周考卷。我仔细阅读了所有的试卷,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陈题滥套。每套试卷中都有大量老题。当时真的很郁闷,这样的题目如果给学生做,真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呀,可看着这沉沉的一大包试卷,扔掉也怪可惜的,最后只能每套选择一部分试题给学生当练习。其实,这种照搬照抄试题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试题就是机械的粘贴而成,命题者只不过是做了搬用工的工作,小到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语言基础题,大到作文题,总是抄来抄去,千卷一面,学生经常面对这样的试题,就会丧失新鲜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应对策略:贴近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把语文问题生活化,把生活经验语文化,体现了“语文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是命题的源头活水,在命题时贴近学生的生活,重视现实生活中语料的积累和选择,编制试题的素材就会滚滚而来。一份卷子课可适当选用经典老题,但更应该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加以改编或原创的试题,这样的语文试题也就有了生活味、现实感、新颖性。

如2011年的浙江语文高考的第二题字形题语料来自招牌广告、单据合同、教室板报、作文评语等,第四题语病题语料涉及药品调价、食品安全等热门话题。与往年试题相比,今年的语料显得相当新鲜,取材于现实,立足于运用,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贴近,也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试卷的解答,感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能够学以致用,进而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案例4:关于试题的综合性

我曾经在高三语文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中,发现语文试卷前四题(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题)选择题做得全对的同学,语文总体成绩不一定高,其中部分同学的作文中还有很多的错别字、病句、词语误用现象;而前四题做得不太好的同学也未必语文总分就低。客观题和主观题考试能力的脱节,除开选择题本身所存有的弊端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到底是什么原因?按照道理,经过多年的母语考试积淀的高三学生,应该都能在考试中,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分析生成原因,跟我们现行的单一的考测学生的一种能力的命题方式不无关系。比如名句基本上都是单一的上下文填空默写,这样的考查方式,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能不能应用,是不得而知的。

应对策略:整合资源。语文综合性试题,就是一道试题不仅仅考一个语文知识点或一种语文能力,而是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知识积累情况,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容的学科,试题既要有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题,更要有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因此我们在语文试题编制中应多方整合资源,可以一题多能,可以渗透地史哲,甚至理科知识,这样命制题目打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凸现语文学科基础性,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比如改病句,不妨提供给一段来源于学生的文段,要求就文段中字形、成语、病句、标点等的使用情况,寻找错误并加以改正。考查名句不妨设计情景,让学生根据语境从头脑中选择最适当的名句加以填空。这样开放而综合的考法,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多种能力,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案例5:关于试题的导向性


去年跟学生一起参加2010年宁波市高三“十校”语文联考,读到的语病题的一个材料是充满地震和海啸场景的《2012》;点评的新闻是大学生舍生救人,打捞公司挟尸要价;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述的是“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生活现状和产生原因;作文提供的材料涉及昔日天子骄子的大学生竞当掏粪工的社会现象,当时我考完的心情相当沉重,整张卷子基调显得特别低沉灰暗,学生做完这份卷子,是否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认知:社会很可怕,读书没啥用。

应对策略:丰富意蕴。试卷不仅是学生接受考查的载体,也是获取新知的资料。一份理想的卷子应给学生带来思维的启迪,给以成功的学习体验,起到积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得学生把考试的过程也作为了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命题者,充分考虑试题材料和题目设置的意蕴。优秀的语文试题浸润了命题者的情感,蕴藏了人文关怀,应由一些富有文化含量、能够开启心智的语料制成。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陶冶个人性情。反之,可能会传递一种消极阴暗的负面情愫。

比如,2011年浙江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第7题的要求根据“象牙”的广告图片,创写公益广告语及评价图片的寓意,这道题有思想有情感,意蕴丰厚,发人深思,不但告诫世人“拒绝奢靡就没有杀戮”,而且还传达出关爱生命、保护动物、低碳生活、和谐自然等多种现代理念。

一份优秀的语文试卷是有灵魂的,它的“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要给学生多方面的引领。科学命制语文试题,就要以生为本,充分考虑语文试题的层次性、准确性、新颖性、综合性、导向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曹宗祺等主编. 200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褚树荣. 2008. 褚树荣讲语文. 北京: 语文出版社

郭世安,金钊主编. 2008. 高中新课程怎样教·语文.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5:28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试卷命题的策略
邹永荣

每位老师都应该是一首柔软的乐曲。
林格先生在书中写道,“要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曾见过,教师训斥犯错孩子的声色俱厉;曾见过,教师讥讽咬笔孩子的怒目圆睁;曾见过,教师厌恶调皮孩子的冰冷面孔……他们的言语、声形中流露的是霸气、煞气和怒气,哪里看得见一点柔软的影子。于是乎,孩子的创新意识、童真童趣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怯懦、自卑与盲从。惊呼,教育的希望何在?
首先,说一说:
一、试题的功能
教育考试的功能及含义
教育考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基本制度之一的教育考试,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评定、选拔、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教育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教育考试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功能:
评定与选拔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评估、鉴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是否达到规定的水平和标准,同时,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是一个大众公认较为公平、公正的途径。
诊断与反馈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检测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
提高和预测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和预测学生潜能及未来发展趋势。考试可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考试,可以在了解被试者现状的同时,看到被试者未来发展的趋势。
导向与激励功能:即人们都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就会朝哪里努力,以期达到考试的要求,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指导下,系统、科学地收集、处理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活动以及成果给予价值判断并以求改进的过程。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试卷研制是考试评价中关键一环,其质量当是关键的关键。
 如何提高命题的质量,是我们教研工作的重点。
 一份好的试卷,首先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阶段学生该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成绩,知道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够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接着说一说:
二、命题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发挥着反馈、诊断、激励和帮助等功能,起着促教促学的作用。不难看到,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学校,都十分重视考试。遗憾的是,不少试卷命题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有的过多注重了双基,忽视了能力的考查;有的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有的“面目”呆板,甚至“艰涩”,偏题、怪题让学生摸门不着;有的考查层次失衡,全面关注不够;有的只重视结果,不关注过程;有的偏离生活,缺乏人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依标据本
试卷命题首先要依据课标,立足课本,注意“五性”。
科学性  试卷在命题策略上要追求科学性。对照课标要求,准确把握课本中各个知识点的分布、目标达成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应该与级段要求、学生的实际、新课标的要求相匹配。注意分清考核和考查的区分度,合理实施。
基础性  语文的基础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取决于基础的扎实与否。基础性是学生学习能力逐步形成的首步,它包括对工具书的应用能力、常态下书写的规范程度、拼音字词的掌握、句型的转换等。基础知识的检测应该涵盖级段要达到的标准。
人文性  即以考试为平台,把学生当成主体和富有个性展示的具体化。使考试不再是机械的、凝固的、冷却的、纯粹的应试过程。关注学生的答题心理。命题语言富有情趣,在试卷的开始、中间和结尾用长辈的口吻、鼓励的话语、朋友的善意提醒简明扼要地写上几句,插上一些趣味的图,使学生放松心情,愉悦作答,让学生的发挥最大化。
综合性  试卷命题时,要减少单一的陈述性知识的检测形式,考查全面,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迁移和综合,突出知识和能力的深化与拓展,显现动手和操作能力的检测。
探究性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试题不仅照顾到学生发展的“均衡性”,部分试题也应该适度纵深,不仅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具有挑战性,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探究水平。
重点说一说命题的科学性:
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紧扣学生的实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最佳水平,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如,汉字识写原则“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命题时凡是只识不写的汉字只考认读不考书写。
2. 凭借教材
  考察语言积累的试题,尽量以教材中的词语、成语、古诗词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为材料。我们的考试命题题型应该以教材中每个单元安排的练习形式以及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形式和练习册为基本依据。
 3. 体现年段目标
试题应从基础积累到表达运用,从课文学习到生活实践,全面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情感世界,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考察。
(二)、贴近生活
生活是真实的,学生生活其中,有自己的独特观察和感悟。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可以说,生活赋予语文学习的多姿和多元。所以,命题无论从材料的选择(如阅读理解的选文)还是题型的设置及语言的表述都要给予关注。
注重体验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计试题,内容呈现生动有趣,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对“口语交际”的考查,可在这个环节上精心设计得以体现。
注重积累  这是对学生知识存储量的考查。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的积累。编委们在文本编排时特别按级段在“练习”版块做了安排。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让学生去涉猎。从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无论是古诗文、名言楹联、歇后语、成语,还是现代的经典短文,均应按课标要求考查。
注重开放  注重创新设置一定的情境,在适当的限制中使试题呈现较大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展示个性特质,激发和开拓学生思维,从而体现其思维品质、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注重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内化成为能力,必须通过考试来检验。这就需要在命题时有意识地对教过的知识做统一科学的整理和合理的编排,紧密联系学生的心理、认知实际。如对“习作”的考查,内容选择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体裁上,应不拘一格,最大程度地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考虑到地区、学校的差异,防止考试的不公平。
(三)、着眼发展
命题要从学生长久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出发,遵循命题原则,合理布局试卷结构。
1.遵循原则
(1)依标据本原则。“标”即新课程标准,“本”即教材。命题的目标、范围应在其中。
(2)稳中求变原则。试卷的风格平稳明晰,形式多样,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由易到难,严肃而不失活泼。
(3)整合创新原则。加强各知识点的有机整合,题型灵活,便于学生的发挥。
2.结构合理
(1)试卷一般分“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理解感悟”“习作表达”四大主要模块。识记内容量不宜过多,积累运用、理解表达所占比例增大。有一定的开放题加分。
(2)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约为15%、85%。
(3)难度分布,容易题、稍难题、难题的比例为70%、20%、10%为宜。
三、在命题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技巧与思路。
1、首先,对于第一板块“基础知识”的考查,应努力体现“立足积累重运用”之宗旨。
命题应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检测为主。考试要求的基础化,会引导教师按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师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考试的内容要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习惯.。
这些内容应该是语文的根,是语文的保底工程,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语文最本质的东西究竟有哪些?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语文最本质的东西究竟有哪些?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习惯就是语文的根,要留住. 命题的基础性就是要命题者立足文本,夯实基础,围绕识字与写字、积累与运用、感悟与理解、想象与表达、习惯与方法等方面来命题,正确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语文的本体。
(课件举例)
① 一是考查学生语言材料的基础积累情况,包括字、词(尤其是成语)、句(尤其是名言、谚语、歇后语等)、优美的段落、篇章(尤其是古诗词、古文)等。
【题例1、2、3】(幻灯)
(二)、命题应注重积累与实践
命题应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架设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突出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可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知道语言是神奇的,学语文是有用的,知道能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多么的美妙。
② 二是考查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实践能力。
【题例4、5、6】(幻灯)
    ③三是考查学生学习运用迁移的能力。
题例7:(幻灯)
例8:你注意了周围的生活用字吗?请你为下面的字诊治。在图中画出错误的字,把正确的字写在图下括号里。
(见图片)
(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实际用语文、学语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用词、用字的准确性。并体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
(三)、命题应体现功能整合
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命题的整合。我们应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打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卷丰富、多样的功能,尽可能使有限的试卷成为融合听说读写、整合三维目标、汇合课内外知识的载体,从而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说一说阅读题:
在这一点中,对于阅读板块的考查,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和迁移的综合能力。
阅读题设置得如何,经常被视为衡量一份语文试题“技术含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也往往如此。在平时的测试与考试中,能真正测试出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高低的,阅读板块,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如此,每年的期末试卷讲评会上,教导处、教科室人员往往会把阅读题的讲评视为重中之重的内容来分析。
在阅读题的设置,应要赞成“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思路,也即“知识在课内,取材于课外”,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题的测试材料应完全取自于课外。
与此同时,从教学的导向来看,测试卷中的阅读题如果来自于课内,容易产生教师上课或复习期间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此举,或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题无巨细式的讲解与分析;或造成在复习期间的重复训练,题海战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我们日常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为了试题中的一篇课内阅读题,在复习期间往往会准备几十篇甚至于上百篇的课内段落让学生去练习,甚至背诵标准答案。如此复习与教学,我们的孩子岂有不厌学之理?
题例:1、阅读题《望月》(四年级)中有一题:在横线上填写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句子。
【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题例;2、阅读题《山谷中的谜底》(五年级)中有一题:
本文给人的启示可用(      )这个成语开表述
能屈能伸    坚贞不屈    艰苦奋斗
本文的启示能使人想到的一个历史故事是(      )
闻鸡起舞    三顾茅庐      卧薪尝胆
【这道试题是把课内和课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又是考查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对课文中心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对于“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原则,或许我们中间的一部分教师会质疑:难道我们的文本教学不需要了吗?产生这种想法的教师,其实是对阅读的内涵与本质了解不够造成的。阅读题,考的并非只是阅读材料中的几个知识点,而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材料,考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水平。而这一阅读能力与水平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滴水成冰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到每一册教材的编制,都是各类专家经过反复论证与谨慎推敲过的。这些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之文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形成了一册册具有知识结构系统化,能力训练序列化的教材。通过一篇又一篇课文的学习,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落实,目的正是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教材是个例子”的说法。反之,如果撇开课文,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课外阅读,那只会是舍本逐末、语文就会像断线的风筝,无从把握而失去方向,失去归宿,就更谈不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高效率了。
另外,对于作文板块,笔者以为应尽量体现话题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依据《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具体教学建议,命题注重“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所倡导的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能力双重任务的作文教学,责无旁贷,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目前在中高段语文试卷倡导的话题作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与途径。目前盛行的话题作文,既有不规定文体的半命题作文,也有取材自由的命题作文,甚至于还有提供材料自选角度的自由命题作文、想象作文、看图作文等等。如“榜样”“我厌恶”(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五、六年级作文题)等便是一些十分具有想象性与创造性的话题。孩子们一旦拿到这样的题目之后,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再说说看图作文。(出示幻灯)
这是四年级的作文题,这属于写事类的记叙文。要求只有:看下面的图,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学生是有话可写的。
这是2011年六年级会考的作文题。和2010年五年级会考的作文题。
试题秉承教材习作内容的开放特点,制定灵活、自由、宽泛的习作要求,设计能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其生活积累的习作提示,使其能诱发出学生丰富的生活回闪和情感起伏,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同时,试题也注重作文过程“思维的开放”,根据《课标》“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的评价要求,我们对那些独具个性和创造性的作文,给予较高等级的评价。
最后说一说,命题的创新性。
可适当增加一些鼓励的话语。
低段可把版面设计成“闯关型”“图文结合型”等形式,还可以编制登词语山、对号入座连线等新颖的题型,具有创新性,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答题的兴趣。
可出一些“自助式题型”,让学生选择与自己学习、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试题进行解答,以便准确地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作文命题“二选一”,减少审题障碍,给学生自主选材的自由,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写作水平。
四、 探索与命题新思路相适应的复习新策略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我们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以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为导向,以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为主要原则的命题新思路。考试评价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势必统帅和指导着其它教学活动的实施。命题改革势在必行,复习课当然不能走老路。我们要改变“多练以求掌握”这种单一的复习观念,树立“夯实基础,注重语文实践;加强自主,培养语文能力;养成习惯,积淀语文素养”的复习目标,以探索与课程改革评价新要求、命题新思路相适应的复习新策略。
(一)把握学段要求,凸现复习重点
我们全面梳理整册教材,明确教材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同时摸清学生学习状况。复习课做到围绕单元目标,教学思路清晰,精心安排课堂练习。特别注意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不任意提高要求,切实巩固和提升学段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8组课文读写重点
组别 五上 六上
一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
二 体会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 抓住说明性文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学习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描写抒发情感
四 抓住并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五 了解汉字文化,热爱和正确使用汉字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六 学习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 搜集、整理、欣赏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
七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学习较快地阅读,揣摩真实具体地表达情感
八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
(二)优化复习方式,强化积累和运用
复习课的任务是温故而知新,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尽可以推陈出新,以激起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材中的选文内涵丰富,文体各异,语言各具特色,复习课上就可以让学生再读这些优秀作品,为厚实积累和学以致用提供可能。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引导再读,第一种是以再悟课文片断,课文中有的段落之前没有详读,复习课上就可以用来检测学生相关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及运用;第二种是变换课文类型,即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精读那些略读课文或自选课文。
我们还活化复习课形式,让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在欢快的游戏、紧张的竞赛、自主的交流等各类有任务、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得以深化和拓展。譬如为落实背诵和默写,我们组织经典语段诵读会、美文楷体字比赛,复习过程就是自主而愉快的活动筹备过程;为了巩固课内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我们组织开展“石城二小校本教材(经典诗文选读”比赛背诵、“语文百事通大讲堂”,让学生结合资料查阅来补充讲解教材中“资料袋”、“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交流平台”等栏目里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我们设计并组织班级“班级读书课”,教师充当主持人,在大量的获取信息、快速整理和分析信息的同时发展思维,再获能力。
(三)加强整合训练,积淀语文素养
复习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或加固知识与能力的重构,而这种建构要求个体必须经历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引导他们去归类记忆、寻找规律、整合知识,以加快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和有序储存。
我们特别注重各领域知识和能力、语言实践和人文精神的整合训练。一般,我们以阅读文章或片断为复习载体,把字词句等基础知识、阅读和习作等领域的学习目标联系起来,使之互相渗透,并融入其中。而设计好既富人文内涵、又涵盖读写重点的练习,则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既锤炼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地多元地解读文本,促使其表达独特感受。这种以阅读为核心,融“双基”于一体的整合式训练,能大大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当然,其中还要关注与习惯、态度、情感、方法与过程的整合,共同促成学生在相应学段语文素养的积淀。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相信,以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要求为指引,来研究命题新思路,探索复习新策略,一定能够使语文考试真正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作出实际的贡献。

谢谢大家。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经常交流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2011、8、24











邹永荣,女,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赣州市第四批骨干教师。从教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已有16年。工作中踏实肯干,敢于大胆创新,不断进取。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欢。撰写的论文曾多次发表在省级刊物上,自己参加市县级各类比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市级作文赛、演讲比赛等均获二等奖以上。最喜欢的教育名言是:“用一颗真心对待学生,用一颗童心接近学生,用一颗爱心呵护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试卷命题的策略
邹永荣
每位老师都应该是一首柔软的乐曲。
林格先生在书中写道,“要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曾见过,教师训斥犯错孩子的声色俱厉;曾见过,教师讥讽咬笔孩子的怒目圆睁;曾见过,教师厌恶调皮孩子的冰冷面孔……他们的言语、声形中流露的是霸气、煞气和怒气,哪里看得见一点柔软的影子。于是乎,孩子的创新意识、童真童趣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怯懦、自卑与盲从。惊呼,教育的希望何在?
首先,说一说:
一、试题的功能
教育考试的功能及含义
教育考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基本制度之一的教育考试,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评定、选拔、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教育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教育考试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功能:
评定与选拔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评估、鉴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是否达到规定的水平和标准,同时,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是一个大众公认较为公平、公正的途径。
诊断与反馈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检测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
提高和预测功能:即教育考试可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和预测学生潜能及未来发展趋势。考试可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考试,可以在了解被试者现状的同时,看到被试者未来发展的趋势。
导向与激励功能:即人们都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就会朝哪里努力,以期达到考试的要求,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指导下,系统、科学地收集、处理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活动以及成果给予价值判断并以求改进的过程。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试卷研制是考试评价中关键一环,其质量当是关键的关键。
 如何提高命题的质量,是我们教研工作的重点。
 一份好的试卷,首先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阶段学生该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成绩,知道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够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接着说一说:
二、命题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发挥着反馈、诊断、激励和帮助等功能,起着促教促学的作用。不难看到,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学校,都十分重视考试。遗憾的是,不少试卷命题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有的过多注重了双基,忽视了能力的考查;有的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有的“面目”呆板,甚至“艰涩”,偏题、怪题让学生摸门不着;有的考查层次失衡,全面关注不够;有的只重视结果,不关注过程;有的偏离生活,缺乏人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依标据本
试卷命题首先要依据课标,立足课本,注意“五性”。
科学性  试卷在命题策略上要追求科学性。对照课标要求,准确把握课本中各个知识点的分布、目标达成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应该与级段要求、学生的实际、新课标的要求相匹配。注意分清考核和考查的区分度,合理实施。
基础性  语文的基础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取决于基础的扎实与否。基础性是学生学习能力逐步形成的首步,它包括对工具书的应用能力、常态下书写的规范程度、拼音字词的掌握、句型的转换等。基础知识的检测应该涵盖级段要达到的标准。
人文性  即以考试为平台,把学生当成主体和富有个性展示的具体化。使考试不再是机械的、凝固的、冷却的、纯粹的应试过程。关注学生的答题心理。命题语言富有情趣,在试卷的开始、中间和结尾用长辈的口吻、鼓励的话语、朋友的善意提醒简明扼要地写上几句,插上一些趣味的图,使学生放松心情,愉悦作答,让学生的发挥最大化。
综合性  试卷命题时,要减少单一的陈述性知识的检测形式,考查全面,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迁移和综合,突出知识和能力的深化与拓展,显现动手和操作能力的检测。
探究性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试题不仅照顾到学生发展的“均衡性”,部分试题也应该适度纵深,不仅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具有挑战性,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探究水平。
重点说一说命题的科学性:
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紧扣学生的实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最佳水平,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如,汉字识写原则“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命题时凡是只识不写的汉字只考认读不考书写。
2. 凭借教材
  考察语言积累的试题,尽量以教材中的词语、成语、古诗词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为材料。我们的考试命题题型应该以教材中每个单元安排的练习形式以及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形式和练习册为基本依据。
 3. 体现年段目标
试题应从基础积累到表达运用,从课文学习到生活实践,全面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情感世界,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考察。
(二)、贴近生活
生活是真实的,学生生活其中,有自己的独特观察和感悟。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可以说,生活赋予语文学习的多姿和多元。所以,命题无论从材料的选择(如阅读理解的选文)还是题型的设置及语言的表述都要给予关注。
注重体验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计试题,内容呈现生动有趣,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对“口语交际”的考查,可在这个环节上精心设计得以体现。
注重积累  这是对学生知识存储量的考查。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的积累。编委们在文本编排时特别按级段在“练习”版块做了安排。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让学生去涉猎。从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无论是古诗文、名言楹联、歇后语、成语,还是现代的经典短文,均应按课标要求考查。
注重开放  注重创新设置一定的情境,在适当的限制中使试题呈现较大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展示个性特质,激发和开拓学生思维,从而体现其思维品质、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注重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内化成为能力,必须通过考试来检验。这就需要在命题时有意识地对教过的知识做统一科学的整理和合理的编排,紧密联系学生的心理、认知实际。如对“习作”的考查,内容选择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体裁上,应不拘一格,最大程度地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考虑到地区、学校的差异,防止考试的不公平。
(三)、着眼发展
命题要从学生长久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出发,遵循命题原则,合理布局试卷结构。
1.遵循原则
(1)依标据本原则。“标”即新课程标准,“本”即教材。命题的目标、范围应在其中。
(2)稳中求变原则。试卷的风格平稳明晰,形式多样,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由易到难,严肃而不失活泼。
(3)整合创新原则。加强各知识点的有机整合,题型灵活,便于学生的发挥。
2.结构合理
(1)试卷一般分“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理解感悟”“习作表达”四大主要模块。识记内容量不宜过多,积累运用、理解表达所占比例增大。有一定的开放题加分。
(2)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约为15%、85%。
(3)难度分布,容易题、稍难题、难题的比例为70%、20%、10%为宜。
三、在命题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技巧与思路。
1、首先,对于第一板块“基础知识”的考查,应努力体现“立足积累重运用”之宗旨。
命题应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检测为主。考试要求的基础化,会引导教师按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师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考试的内容要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习惯.。
这些内容应该是语文的根,是语文的保底工程,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语文最本质的东西究竟有哪些?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语文最本质的东西究竟有哪些?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习惯就是语文的根,要留住. 命题的基础性就是要命题者立足文本,夯实基础,围绕识字与写字、积累与运用、感悟与理解、想象与表达、习惯与方法等方面来命题,正确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语文的本体。
(课件举例)
① 一是考查学生语言材料的基础积累情况,包括字、词(尤其是成语)、句(尤其是名言、谚语、歇后语等)、优美的段落、篇章(尤其是古诗词、古文)等。
【题例1、2、3】(幻灯)
(二)、命题应注重积累与实践
命题应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架设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突出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可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知道语言是神奇的,学语文是有用的,知道能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多么的美妙。
② 二是考查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实践能力。
【题例4、5、6】(幻灯)
    ③三是考查学生学习运用迁移的能力。
题例7:(幻灯)
例8:你注意了周围的生活用字吗?请你为下面的字诊治。在图中画出错误的字,把正确的字写在图下括号里。
(见图片)
(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实际用语文、学语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用词、用字的准确性。并体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7: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试卷讲评中的教育心理学


  大连市旅顺二高中 郭芳池
  摘要:考试既能衡量出学生某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效,也能衡量出一个老师某段时间内的教学效果,那么考试作用不仅仅在此,对试卷的有效讲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的帮助学生查缺补漏。那么如何有效地讲解试卷呢?我仅结合我自己这几年工作经验,谈一谈试卷讲解中有效利用心理学来优化成绩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试卷讲评 教育心理学
  在我个人的教学过程中,试卷的讲解成为我语文课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教师应该重视的教学环节之一。
  试卷讲评是指在测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和点评。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教师也应该通过试卷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能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教师行之有效的知道,找出自己的不足,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怎样上好试卷讲评课呢?
  有人说形式与效果有这必然的联系。诚然,想要好的效果就要有可行的形式。把试卷讲评与教育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如何把教育心理学融入语文试卷讲评当中。
  一、讲评前抓住学生心理特点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及时反馈
  人类大多都有这样的一种习惯,遭遇挫败时总是喜欢再试一次,争取自己克服困难,找出失败的原因所在,这是正常人的共性。
  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刚刚考完试,几个人就在那里对答案,要么就有学生问老师刚刚的题应该怎么做,这就说明他们对考试成绩及未知解答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望--求知欲。他们渴望老师给他们评价,渴望老师对他们的试卷做出正确的评估,渴望老师给他们指点迷津,他们喜欢恍然大悟的感觉。因此,老师要了解并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对他们的试卷应该做出及时的评价,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渴求。同时,同学也会因为对讲解材料的关注而集中精力听课,并能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这样就为教师讲评试卷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基础。
  如果测试之后好多天才发试卷,学生对未知解答已经失去的兴趣,有的甚至忘了考试内容,教师才开始对试卷进行讲评,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及失分原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纠正及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长期不能及时的反馈学生的试卷,甚至不反馈学生的试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反而会对这样的考试倦怠,甚至厌烦。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优异成绩又从何谈起呢。
  "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可见,及时讲评、及时反馈,这样效果才显著。
  "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我们从奥苏贝尔的话中就能知道正确讲评试卷的重要性了。
  2、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即成败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了成就动机,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一次考试肯定有考得好的同学,也有考得不如意的同学。这个时侯教师的引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当试卷分发给学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成败学会积极归因即找出你这次考试的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把成功主要归因于内部因素,即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比较努力,这样会启发学生如果想要进一步取得成功还必须继续努力;把失败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即试题较难、运气不好,也可归因于可控的内部因素,如学习不努力、临场发挥欠佳等,为自己寻找解脱,获得心理平衡。
  这样的归因虽然有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但对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形成自我效能感。但应该强调,内因决定成败的道理,所以告诉他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程度、寻找学习方法、调整情绪状态等,从而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要求。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即鼓励原则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和鞭策兼顾是评讲时教师要做的首要工作,成绩优秀者要大胆表扬和正面鼓励,成绩欠佳者要予以鼓励并提出要求。
  对于考得比较好的同学,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且帮他分析出失分的原因,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同时激发后面的学生向他们看齐。
  我遇见过这样一个学生,期末试卷发下来之后就塞到书桌里了。我知道,他自己都不愿意看到寥寥几分的试卷。于是我就走过去,帮他把试卷展开,因为事先把每个学生的试卷都已经了解过了,所以知道他这次背诵部分答得很好,于是就对全班说,某某同学这次背诵默写是满分,我们要向他学习,看看下次会不会有更多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某某也要加油,保持背诵默写的冠军地位哦。然后某某同学使劲向我点头。从这点我就知道了,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好学生关心的问题,差生同样想知道自己这次的努力有没有是收获。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在他们的试卷中发现闪光点,哪怕一点点,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并且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成绩,并且树立榜样,这样让他觉得自己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好学生不如他的地方,这样他就会继续努力,这样他才有了动力,在好学生面前他不会再自卑,好学生也会知道这个同学有他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所以对他也很友好。
  卡耐基说:"我成功的秘诀是我对我的梦想不断地重复、想象,并且相信它是真的。"在教师不断的积极暗示中减轻后进生对学习的焦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达到最终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这样,通过讲评,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激发了勤奋好学的愿望,促进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讲评试卷时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1、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即主体性教学理论
  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起主要方向的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其主要方向的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是有他们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试卷讲评时最好做到以下几点:①在讲评课前,教师应做好详尽的考试分析,上课前把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纠错;②可把全班学生依据成绩好坏、影响力等因素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使每个组中的学生均有优生辅导,对试卷中的未知解答先在小组内、小组间讨论,通过互帮互学的途径加以解决。若还不能解决,最后由老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解决;③对于难度大的题目出现的好的作答及规范的表达形式大力予以肯定,并敢于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评讲;④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
  2、举一反三即迁移训练
  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起积极影响的称为正迁移,起消极作用的称为负迁移。在试卷评中,教师要针对试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变式练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及时巩固和提高。
  三、讲评后利用学生心理
  1、因材施教即注重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基础知识、智力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至于在学习速度、质量、方式上参差不齐,使教师难以顾及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整体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教育部《发展素质教育提要》也指出:"多几把尺子,就可能多一批个性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试卷评讲中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试卷讲评完后及时地对仍存在问题的后进生给予个别辅导,强化讲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
  2、总结归纳即知识系统化原理
  知识的系统化指根据分类或因果联系的原则将知识逐步形成一定体系的过程。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系统化的知识具有很好的记忆编码,既好记又好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很好途径。
  在试卷讲评完后,可要求学生对试卷进行归纳、总结,抓住试卷中的难题、关键题、易混淆题,把试卷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提炼,用网络化的图表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我就要求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积累本,把平时遇见的知识积累下来,考完试就对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到上面,并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为以后复习准备好资料素材。
  总而言之,在试卷讲评的时候抓住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发挥试卷的作用,才能让学生从考试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查缺补漏,才能不断拓展,最终取得令老师家长自己都满意的成绩。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8:37 | 只看该作者
[size=+2]2010年小学毕业会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0年我县小学毕业生参加了安康市小学毕业会考,全县1736名小学毕业生均到所在地中学参加全县统一组织的考试。试后由县教研室统一组织评卷,抽调各校非毕业班任课教师和中学语文教师(评作文)在城关中学集中评卷。
现将全县小学毕业会考语文成绩作简要分析。小学毕业生参加考试1736人,及格人数1685人,语文平均78.04分,及格率97.06%。分数分段情况是90分以上人数44人,占2.53%80-89分人数779人,占44.87% 70-90分人数672人,占38.7%60-69分人数193,占11.11%60分以下人数48人,占2.76%。优良率达47.4%,合格率97.06%,不及格2.76%,成绩优异,分数分布合理,应该说取得了满意效果。当然成绩不够均衡,校标之间差距大,平均分最高80.45分,最低69.06分,相差10分之多,合格率相差近17个百分点,充分说明校际之间教学质量悬殊过大,发展极不平衡。
我从全县试卷中随机抽取50份试卷,经过统计,各试题所得均分如下:
题号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满分
3
3
3
3
4
6
3
2
3
3
3
7
3
23
30
均分
2.5
2
2.5
3
3
3
3
2
3
3
3
3.5
2
18
24
从各题得分情况看,一至五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基本功,失分面较大,大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存在错误,这些最简单的基础题本不应丢分。说明学生对汉语拼音掌握不牢。识字、写字不准确,不规范。六至十一题均是考查学生句、段知识,错误较少,丢分不多,说明学生对句段的相关知识把握较好。十二至十三题积累运用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语文知识,丢分普遍,且丢分率高,这说明学生学得的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不能在生活实际中、语言环境中和社会活动的场景中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文字来解决生活中语文现象。十四题阅读,安排一个课内阅读,一个课外阅读,此题得分率只有七成左右,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很大问题。十五题习作,得分均在24分左右,得分率只有八成左右,不难看出写作是学生的薄弱之处。
借此我也想和教师们谈谈考试与试题:
1、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
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使语文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让考试成为学生一次精神的体验与愉悦,应让语文考试成为点燃孩子心灵的火种;成为老师的一次检验,一次关怀,一次企盼;成为学生的一次体验,一次展示,一次创造,一次满足。语文试题的编制更应发挥这种激励、导向功能,变严肃和刻板为生动有趣,并力求综合高效。此次会考试题无论在题型还是试题设计上显得死板,没有人文气息。在全国小语命题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是否应将我们试题变得更活泼有趣,让考试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与喜悦的创作。命题设计的角度新颖,题型富于变化,是当今试题的又一特点。
2、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积累。
语文考试的内容不管怎样变化都是要考查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习惯。这些内容应是语文的根,语文的本,是语文的保底工程,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语文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七个方面。试题的命制都是围绕识字与写字、积累与运用、感悟与理解、想象与表达、习惯与方法等方面的基础来命题的,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落实语文的文体,保住语文的根。重视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本试题的十二题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均应是印在脑子里的来自于书本,或父母、师长教人做学问或做人的道理的话,这又是人生的启迪、世界观的引导、价值观的导向、学习方法的暗示。今后他们会更留心父母老师的教诲。
3、一花独放不是春——加强整合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加强整合,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努力通过整合,在有限的试题,版面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本次会考试题,题目数量多达十五个题,每个试题的考点单一,版面量大拥挤。应在一题多点,加强整合上下功夫,让试题充分地体现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4、为有源头活水来——贴近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语文考试的命题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引发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本次会考试题十三题就是一个生活性命题,也是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语言场景,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让生活化试题充满语文味。尽管试题不够严密,命题者能够放眼生活,使语文考试充满了生活情趣。
试题的生活化旨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要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运用,在生活中创造。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放眼生活,让语文描绘生活,让考试成为一种学习资源。
5、实现试卷与学生对话,让考试回味无穷。
试题的人文性要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命题要摒弃过去那种陈旧的、呆板的、专制的、沉闷的、封闭的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指向学生,服务学生。此次会考试题在人文性上应有所改进。
人文性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在试卷上出现一些友情提示语和激励语,提高试卷的亲和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卷首赠语:“难,我不畏难,易,我不大意!”“我必得……我自信——写一句激励自己的话”。题目的呈现方式和蔼,要求委婉。卷首既有要求、有鼓励,卷末又有真诚提示:“恭喜你全部做完了,是不是再认真检查一遍。”倾听心声:“试题答完了,感觉如何,写下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虚心征询:“今天这份试卷你做完了吗?其中你最有把握的是_____ 题,你感到困惑的是    题。”
试题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试卷上出现了人文关怀语言,更要体现在试题的内容中。命题的设计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包括内容的开放和答案的多元,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放飞思想,有个性发展,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感到考试有趣,回味无穷,甚至成为学生饭后茶余的话题。学生在今后的一路的考试中心花怒放。


00年七月十六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9:19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分析  (精锐教育考试研究院独家)作为北京初中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起点,各区重点学校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种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实验与尝试,在语文教育培养目标的探寻过程中,语文能力的考核这一环节也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自2011年北京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为纲领,以2011年各区的一模、二模试题为依据,在今年的中考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里先说2011年北京中考作文部分的一些发现!

  导向仍在,主题回归

  回顾08年至10年的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二点。一是整篇试卷的编制有很强的一致性,就是作文与阅读、综合性学习在材料交叉和感性认知上是一致的;二是作文的主题大多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如:
  2008《向前,向前,向前》
  2009《     并没有结束》                                
  2010《凝聚》
  在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中提取主题在作文的写作基点上来说,属于比较上层,是由小我到大我,从个人、家庭、集体到社会的提升,但上述题目也并不是一味强调主旋律,在大的环境中让学生找到共鸣感的同时,也允许学生另辟蹊径,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寻找角度去阐释文体。

  相对今年的中考作文“日积月累”,在立意上就首先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很容易找到契合点,所以学生比较容易能够找到文题所承载的主题,如“执着”、“勤奋”、“信念”、“坚守”、“梦想”等,在这些主题里体现出了有关“品质”、“精神”,不再一味的鼓吹大而空式的教条真理,而是落到实处,强化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所应该感悟和体验的语文之美,这些特质在一模和二模的作文命题中也都得到了验证,如:西城区一模的《赏》,海淀区一模的《倾注》;西城区二模《找回》,海淀区二模《在没有     的日子里》。由社会、集体到家庭、学校和自己的生活点滴,这就是作文命题中的导向与回归!

  分值减少,综合性强

  今年北京中考作文的分值比往年要少10分,这对作文的要求反而更具体,更细化,综合性也更强,为什么这麽说呢?从考纲中对作文的要求来看,主要从审题读题、材料解读、段落详略、句式结构、开头结尾、语言准确、书面优美等方面来评价,粗略来看,仿佛和以往没有大的区别,但由半命题到命题,题目的范围更大,灵活性更强,学生可以由提供的材料和文体自我展开思考和构思,没有了以往填充部分的提示后,学生需要快速读题审题,如“日积月累”、知识的丰富、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加深、习惯的养成...”在这段简短的提示语里为我们展现了四组视角,但后面还有更多的内容是省略的,通常我们建议以出卷人提示的关键语为主要的解读方向,也就是知识(学习)、认识(体验)、情感(感悟)、习惯(品质),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分别可以映射出求学、亲情、观察与思维等,材料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历史、典故、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实写和虚写交叉均能产生很好的立意与构思。

  那么,从上述的情况来看,学生需要关注和判断的内容会更加细致,又因为分值的减少(但中考的整体考核并没有降低),在同等的竞争下学生要想独树一帜、独占鳌头,就必须在具体的结构、详略、语言等方面尽量做到规范、细致和完美,这样才能在50分的博弈中抢占先机!(文/精锐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 陈楚风)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19:56 | 只看该作者
透析答题情况,审视语文教学
浦阳第一小学 黄小妍
这份五年级期末试卷是一份较有价值的试卷,内容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突出,试卷难易适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层次性,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试卷命题特点
1. 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知识是指字、词、句的掌握情况,本试卷虽活题较多,但未脱离对学生字、词、句基础知识的考查。
2. 力求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考察。如选择填空关于“读”的词语一题的编制很有新意。组成词语是基础知识考查最常见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具体解释选择词语,不仅检测学生常用词语的积累,并且重在检测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及能否正确使用。又如阅读题“梅花魂”选段,考查学生对句中人物内心中心思想情感的深入理解和正确判断。阅读题(二)中关于“柳”的成语,既考查了学生阅读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3. 试卷题型日趋多元。试题改变了大一统的答题标准,紧密联系学生课外学习生活,命题的范围扩大了,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
二、本班答题情况
从学生的卷面可以看出,答的比较理想的是与句子相关的题目,词语与阅读比较薄弱。基本的字词掌握的不够牢固,失分现象较多。作文雷同的较多,能写出新意的较少,半数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没有写出真情实感,部分学生作文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得分最好的是“照样子补写句子”、“改成拟人句”和“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得分率为100%。失分最多的是“照样子写词语”、“猜字谜”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平时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整改措施
尽管以一次测试评价教学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次师生皆认真对待的期末考试确实能暴露出教学和学习中的弊病。翻看学生的试卷,发现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实问题的出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俗话说:“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分析问题产生的师生原因,尤其是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原因,找寻教学习惯中的痼疾,在反思中不断调整今后的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极为有效的方法。从这次考试情况看,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面狭窄,又缺乏灵活变通能力,语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1.吃准课标,提升理念
课标施行已近十年,但对语文教学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这一教学的依据,至今仍不甚明了。正是缺乏对教学理念的解读,所以平时的教学缺乏正确地导向。很多时候学习名师的教学,知道哪一环的设计好,但不能悟出支撑这一教学行为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学习理论,要用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2.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试卷中要考查的字音、字词,都是本册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从“看拼音写词语”这一题看,拼音拼错的情况由于平时强调已有所好转,但同音异形字相互混淆情况比较严重,如“漂泊”的“漂”,“再接再厉”的“厉”,“中流砥柱”的“砥”错误率很高,究其原因是不理解词义。字音方面,“埋怨”的“埋”因为多次多音字组词,所以得分率较高。反思上学期的识字教学,基本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做过指导,只是课后让学生自学,从作业中发现错误率最多的字词稍作分析,或结合“词语盘点”集中分析,从听写中反馈。从字词检测情况看,对于刚进入高段的学生来说,放得太快太多了。在今后的字词教学中,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会写的字要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淆的生字作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后面的“把各种‘读’与它的意思对号入座”一题中,学生将“阅读”与“通读”混淆的占59.3%,而对于并不陌生的“朗读”与“诵读”二词也有16.9%混淆。也说明平时的字词教学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词典解决,理解字词要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

“聒碎乡心梦不成”中“聒”的解释是词后明确注解着的,然而教学中我注重词的整体理解,没有点明单个字的解释,74.58%的学生在这个教材中重点注释的字上出错。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亟待提高。同样的还有“照样子写成语”一题,“写带比喻义的成语”其实在综合性学习《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一课的出现过,但因为是综合性学习,没有着重分析。所以即使《语段训练》的这一课中有类似的练习,这次测试中还有近三十人出错,其中全错或干脆不写的有17人。说明没有领会成语的构词特点,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即使做过练习也徒劳。也说明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只是生长点,一教材为依托,让学生举一反三。方法的重要性在“猜谜语”一题也反映出来,这个可以根据谜面中的字和叙述分析出的谜底,却有52.5%的学生出错。修改病句的第一句因为没有理解“佳节”的意思,所以看不出意思重复的语病,其实在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已学到过,但学生不会融会贯通。第二句中存在的“前后不搭配”的语病,更是与二年级语文园地中出现过,但学生对于已学的知识容易忘记,说明平时要加强知识的积累。
3.指导学习,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对于阅读教学的变革小语界从未停息过,学习名师观点和教学后确实也心有所动,但只有在开课前后几天内才会真正行动,平时的教学依旧我行我素。第斯多惠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器赚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自身的阅读教学,还是太多的灌输,缺少引导,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足。今后要树立过程意识,对语文教学而言,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样重要:只有合理的学习过程,才能带来正确的学习结果。要读写并重,让“每节课不少于8分钟的书面练习”落实到每一堂课中。深入浅出的备课,挖教材,对教材的理解感悟越多越好、越深越好,精选出教学内容。每堂课精心准备或许没有时间精力,但至少要每篇课文精心准备一课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朗读感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等。利用文章空白点拓展小练笔,让基于课文的小练笔成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试卷的作文情况看,内容主要集中表现父母之爱,选材主要集中在“辅导作业”、“背到医院看病”和“要求干家务”三各方面,说明学生作文思路没有打开,对生活缺乏观察感悟的敏感。其中问题较严重的是:1.写父母之爱,只写事情经过后面附带点感受,全班学生普遍不能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来表现人物特点,在学习了第六单元那么多的优秀课文后,作文仍停留原来的水平,甚至中段的水平上,这也说明平时结合课文,结合阅读教学的“小练笔”是极其重要的。不能只有到公开课才注重,要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的练起来。2.题目不新颖,老套、片面;3.错别字频出,同音字乱用现象严重,自造词比较多。4.句子不完整,前后不搭配,标点特别是引号的使用不当。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之一要有在重视平时的作文练习后还要注重讲评。
4.多想精练,提高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从“写带比喻义的成语”和“运用说明方法写蔬菜或水果”的小练笔看,我班学生的审题能力有待加强。如要求写成语的很多同学没有写成语,而是写词组,或自造词。要求写“蔬菜或水果”的确有三位同学写成了其他,要求80~100字的也有两位学生只写了30多字。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审题能力。在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这样落实:1.认真读题,抓住关键词。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读题,弄清题意再答题的习惯。2.举一反三,找准规律。教师不可能每种题型都料想得到,但要敏锐地根据现有的练习举一反三,找出异同点,找准规律,学会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平时也要注重作业和试卷的反馈,要重视作业和试卷的讲评。平时的测验,要在考试当天或第二天批改好,并及时讲评,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对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还有印象,也非常关心分数,急于知道答案及错误的原因。在批改后要对各题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学生的失分原因,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在讲评时,要让学生说说当时是怎么解题的,切实了解学生的答题思路,将试卷讲评从单纯的“对答案”提升到对解题思路、方法、步骤、技巧的讲解,对于难度较大的或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还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一名行者,学习,多运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先进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让自己教一年提高一年。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7:22:2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14:43 , Processed in 0.0812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