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感念洪丕谟先生1988年复函勉励并赠墨宝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5:28 | 只看该作者
追念洪丕谟先生
童银舫
http://www.cxnews.cn  慈溪新闻网  2007年6月14日
    自从洪丕谟先生去世后,我一次次写下一个个标题,又一次次将纸团拢,心里有许多话想说,却写不成一个字。两年来,我常常看着书房里那个洪先生著作的专柜发呆,脑海里浮现出他那亲切的笑容和挥毫作书的情景,怀念他对我的种种关怀、帮助和信任,以及他高标超逸的人生境界。一
    2005年春节前后,我打电话给洪先生,家里一直没人接听。我非常纳闷,隐约感到一丝不祥。大约二十几天后,终于打通了,是洪夫人姜玉珍老师接的,她说,洪先生刚从美国回来,生病住院了,现已有好转。几天后再打过去,又没人接了,我感到不妙,于是向他的学生丁先生询问,结果得到一个令人惊愕的消息:洪先生已确诊为肺癌晚期,并已扩散转移到脑部。于是,我与本市的三位朋友一同赴沪,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探望。洪先生住在15楼41号病房,已经不能躺着睡觉了。姜老师噙着泪说: “医生有话,不准探视。但你们是洪先生家乡的挚友,进去看一眼吧,请勿交谈。”洪先生伏在椅子上,见我们进来,只说了一句: “对勿起,对勿起。”就低下头去。我见到他的眼神飘忽,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
    5月22日,我们接到洪先生的儿子洪运的手机短信,说是洪先生快不行了,我与朋友急忙驱车赶往上海。那时,洪先生已转院至浦东东方医院。当我们在1339病房见到洪先生时,他已昏迷不醒,身上插满了管子,只能靠机械呼吸了。怎奈回天无力,洪先生在下午5点1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二
    我与洪先生相识二十年,他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长者。
    我喜欢藏书,对慈溪地方文献搜集较为留心,尤其是慈溪籍作者的书更是不遗余力。当知道洪丕谟是慈溪人后,就写信与他联系,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和一本本书。1992年10月下旬,我与朋友一同去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百尺楼拜访了他。当时他已出版了将近四十本著作,被称作中国文化界的奇人。我在访问记中写道: “洪教授比我们想象的还年轻,发未白,顶未谢,眉峰青青,容光焕发,英气勃勃,不像年逾半百之人,一袭西装,一副眼镜,潇洒斯文,风度翩翩。”洪先生对我这个小同乡格外关爱,说是我们缘分不浅,我们生肖都属龙,洪先生是大龙 (53岁),姜老师是中龙 (41岁),我是小龙(29岁)。那次访谈,十分愉快,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此,我成了百尺楼的常客,洪先生也把我当成了自家人。1996年,我忝列宁波首届十佳藏书家庭,洪先生闻讯后特来信致贺,并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将他的一部分藏书和书稿赠送给我,于是,我的临田斋里就增加了三千多册有关佛教、书画、历史、文学的书刊,以及洪先生的三十多部书稿和校样,使我的藏书总量一下子突破了万册。我请孙群豪先生专门为这批藏书制了一方篆印: “百尺楼旧物临田斋新宠”,还胡诌了一首不成样的诗——— 《谢洪丕谟教授赠书》: “赠书盈车有中郎,可惜我曾未姓王。百尺楼台殷情长,三千新宠争春光。”
    小子何幸,能得到先生如此宠爱,把他的许多学生都妒坏了。有人认为,洪先生的藏书应该捐赠给学校图书馆,或者分赠给他的得意门生。但洪先生笑而不答,他对我说: “人云:鲜花赠美人,良剑赠英雄。我的藏书就赠知己。送书犹如送出的孩子,把书放在爱书人的手里,我放心。不过,你千万不要当成负担。有的书你认为自己用不着,你也可转送朋友。藏书要让书籍发挥最大的效益。”洪先生的豁达与名士气度,使我们对上海人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三
    洪丕谟先生著作等身,一生编写出版一百二十多部书,二千余万字。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第一部著作以来,二十几年中,平均每年出版五、六本新书,八九十万字,工作量之大,常人难以想象。他不用电脑,完全靠笔一个字一个字在方格稿纸里写出来的,他戏称自己是 “砚牛”。他早年写的书都没有存稿,原稿都在出版社。后来为了提高写作速度和保存原稿,买了电脑,他写草稿,姜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为他打字。夫妻合作,成绩斐然。
    洪先生的勤奋耕耘与惜时如金是世所公认的,他一方面要完成教学研究任务,一方面撰写出版社的约稿,同时还要创作书法作品,仿佛生了三头六臂,他在与时间赛跑,让生命的每一秒都发出光亮。他对家乡的青年人特别在心,凡是见过的,基本上都能叫得出名字,还喜欢写进他的文章里。不仅如此,他还热情接待来访,有求必应,为他 (她)们写字作序。我的 《慈溪古今书画家》、 《临田斋笔记》、 《溪上流韵》等书,都由他写序。
    特别感动的是 《溪上流韵》一书。这是我编的一本慈溪历代风物诗选,有700页厚。我将校样寄给洪先生,请他担任本书的学术顾问,并作序。洪先生当时已开始人生战略大转移,即从著书立说转向书画创作,但收到我的书稿后,二话没说就应允了。他后来对我说: “你出书不易,况且这是一部能流传后世的书,我把它看成比自己的书还要紧。”他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将校样从头到尾认真校看了两遍,改正了不少误植漏校之处(有的我根本看不出来),最终写成了长达六千字的序言,对这部书作了高度评价,认为 “本书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收罗齐全,以及本书的资料价值、考据价值、学术价值等多个方面”。本书出版后,他还专程来慈溪出席了首发式,并作了题为 《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评讲,说“《溪上流韵》为慈溪打造了一个大的文化品牌,对扩大慈溪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本装帧精美的 《溪上流韵》,每一页都凝聚着洪先生的心血和无私的奉献。四
    洪丕谟先生不仅仅是个教授、学者和作家,还是世所公认的书法名家,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学术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他的书法雄健朴茂,结体厚重,气韵生动,自成面目,人称 “洪体”。他擅擘窠大字,独步书坛,被誉为当今榜书第一。先生为人有古风,以书结缘,惠及众人。他认为值得写的,就毫不迟疑,也不去计较有无报酬或多少。可以这么说,凡与先生有过交往的人,冷不防会意外地得到他的墨宝,或是他亲自邮寄,或是由友人辗转到你手中,尽管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中已身价不菲,但他却永远将情谊看作最珍贵之物。当然,先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但他取之有道,决不以自己的社会地位之尊而与金钱作等价交换。他可以自告奋勇地免费为一大群并不相识的普通市民现场赠写一百副对联,也不屑为一个有劣迹的暴发户所捧出的一刀刀崭新百元大钞而折腰动笔。
    我从小喜爱书法,但天资所限,结果眼高手低,知难而退。洪先生见我意不在此,只说了句可惜了,也不责怪。但对我的求书,总是拿出最佳的作品送我收藏。我自然不敢放肆,见好就收。二十年来,竟然拥有了他的十来幅书法精品,有对联、中堂、条幅、横披、扇面,这些成了我的镇斋之宝。其中一件,竟然是 他将我少年时代写的一首所谓的 《自勉》诗写成了小手卷,作为贺岁礼物赐予,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他晚年喜欢从我编的 《溪上流韵》中选录古诗佳句,以抒怀念故乡之情。他还发愿在故乡建一个书法馆,将一百幅书法精品捐赠给家乡。五
    洪先生是个非常善良和通达的人,他想别人的多,想自己的少,有时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给人添麻烦。对于人家的要求,他总是在最大限度上给予满足。他对人世的满腔热情,对学问的不懈追求,使他的生命质量充分突现出来,光耀照人。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和高贵,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他在弥留之际,表示 “人生如云舒云卷,花开花落,让我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所以他的家人、学生和有关单位遵其遗嘱,没开追悼会,也没搞遗体告别仪式,而在他去世后的第五天举办了一个特殊的告别仪式——— 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了 “洪丕谟艺术学术纪念展”。我在留言长卷上写了这样一副挽联:精通儒学、文学、书学、医学,百部著作,无愧奇才;深涵仁心、爱心、孝心、诚心,一代宗师,有口皆碑。
    自惊悉洪丕谟先生患上绝症乃至溘然弃世后,我有很长的一段日子感到胸中沉闷,觉得人生无常,百事无聊。但是在参观纪念展时,见到大雨飘泼中如潮水般涌来的他的读者和友朋,那一声声赞叹和一双双敬慕的眼睛,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人格魅力的感染与召唤。我仿佛感到洪先生复活了,他活在这一群群的人流中,活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我无法精确表述现场的气氛和它所传达的一种境界与心灵的震撼,但无可置疑的是,它将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生都难以抹灭。

稿源:慈溪日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7:40 | 只看该作者
思想的春风,吹绿了一片森林
--与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洪丕谟教授一席谈
张宏元
春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专程起点赴上海华东医院政法学院,百尺楼上面对面地与洪丕谟教授侃侃而谈,一个长者把浓缩在他身上书法春天的消息传递给我,让我沐浴在一片温馨的艺术世界里。
数日前,我在网上看到洪丕谟先生刚刚当选为上海市书协副主席,作为上海书法界创作研究的领头羊,其书法创作理论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拿上他赠送的刚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火热出炉的《点击中国书法》,心里感到相当的震撼和激动。此书作者凭籍雄厚的文学功底,从书法概论、汉字的创造与书法的产生,以及书法的内涵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又从字体结构、章法布局等方面层层展开,用一种宏观的、特异的、鲜明的、智能的、思想的眼光把中国书法上下数千年乃至现代书法进行梳理,让人们都能通俗易懂地搭上开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地铁。
我们的交谈从这里开始。
笔者:洪老师,你是如何进行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
洪老师:我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喜欢书画,工作后利用业余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法,为使自己书法有显蓍提高,我临池之余读了大量历代优秀理论著作如:刘熙载《艺概》、卫夫人《笔阵图》、蔡邕《九势》、冯班《钝吟书要》、张怀瓘《书断》等,这些对我学习书法认识书法很有成效。古人关于书法的创作研究是书法史上瑰宝,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历代书家无不从中受益。可惜一场文化大革命,原先社会上流传的这些经典著作大部分被毁,只留下了些残缺不齐,凌乱杂碎的篇章。当我由悬壶济世的医师弃医从文,进入华东政法学院执鞭后,爱好使我有心把书法理论研究和整理作为我的学术课题。当时改革开放,文艺复苏,书法艺术走向繁荣,而书法理论研究却是一个空白。原因在于古典理论没有很深的古文功底是不容易看懂的,而有古文功底若没有书法方面的实践知识也不易理解,而我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把古人的理论,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切身的体会破译出来,让书法爱好者不再雾里看花。我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这种方法对学习书法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通过研究和整理,使书法艺术理论逐步形成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笔者:你是如何看待书法理论研究的?
洪老师:书法理论研究是一项枯燥的、乏味的、很难见到成果的、更是不易被人认同的,甚至有的人认为做这项工作是捡拾别人的牙慧。我认为没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连牙慧也拾不到。尢其市场经济时代,向钱看的信念使得人心浮躁,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责任心,那么对书法学术理论的研究将会残缺不齐,弘扬书法艺术也只是一句空话。再就是把书法作为学术研究,从表像上看,似乎空洞无味,但是,一旦进入角色,并与自己的书法创作结合,有了成效,那心里的感受又是柳暗花明的境地。因此,无论我的《中国书法史话》、《墨池散记》、《古今书法名作鉴赏大成》、《书论选读》、《海岳名言评注》、《古典书法理论》、《法书要录》等数十本拙箸及发表在《书法报》、《书法研究》等海内外报刊的文章如《书法家必须学者化》、《功夫在字外》、《书法应有批评》等文章可以说在书法界的影响出乎我的意外所料。
笔者:您是如何将书法理论研究引用到书法创作中的?
洪老师:历史上王羲之深山学书,把山里的竹叶、树皮、木片、山石等等,不知写掉多少,虽然手上有了一定的功力,便还是不能使自己满意,后读了《笔说》、不到个把月光景,书艺便大进,可见借鉴古人、前人的对于书法认知的经验之谈,给书法学习和创作起到的作用是如斯之大。现在很多打着重量级旗号的书法家,他们对书法理论不去研究,却利用自己的位子、票子同,挤进书法家队伍,书法艺术掺进不少沙粒,他们在旋转的书风中摇摆不定,红尘滚滚之中,又有多少人能沉下去认真读古代书论。走快捷方式,讨巧的思想使这些“家”们浮躁着,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他们竟漠视历代书家们花了多少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是多么可悲!我学习书法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碑帖之外,也是的的确确通过借鉴历代书法理论引导了我的创作惯性的作用,出版社还是不断地找上门来,要我为他们写点书画什么之类的著作,前些年,我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人文学科上,也是用一种认真的态度去进行学术研究,为此丰害了我的学养,这几年中,朋友们说我的书法变化很快,内涵越来越丰富,这些全靠我的知识积累。
笔者:作为书坛的资深学者,您是如何看待书法,尢其是理论学术研究和发展的?
洪老师;书法热潮自改革开放至今,浮躁已随激流而去,沉淀下来的才是我们所要的金子,中华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墨海无涯,永无止境。书法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学术的正确引导,古人已给我们做出很好的榜样,我们怎样去效仿、借鉴古人,从而走出一条无愧于我们当今的路子,压在我们肩上的担子可谓不轻。规范书法学术研究,丰富书法创作内涵,是我们无法面对先贤,更不敢面对现代。值得庆幸的是,书法创作队伍在不断壮大,一大批书法志愿者知识结构多元化,他们勤奋好学,上下求索,让我们看到书法的希望和未来。
......
交谈在愉快中进行,我看到一个智者的思想熠熠发光。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在充满诗意的艺术时空里,长成了一排排郁郁葱葱和绿荫......
张宏元二○○○四年夏于杭州西子湖畔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9:32 | 只看该作者
洪丕谟书名印谱》创刻完成
丁建顺/撰文报道

在洪丕谟先生仙逝近五周年之际,全套99方的《洪丕谟书名印谱》创刻完成。
洪丕谟先生生前有“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之称。他一生编著创作出版了125种著作,其“洪体”书法亦为世人所称道。有感于成为洪先生的入室弟子后,我有幸在书艺研习和学术研究上得先生亲炙,获益匪浅,这为我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想自己近年研究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和绘画艺术史成果颇丰,三本学术论著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且奠定了我在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地位;中篇小说发表多部,有六篇被《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碉堡》还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权威的年度选本《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8中篇小说》,且引起了海内外的热评。更为可喜的是,我创作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收藏家》在2008年被列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在2009年又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小说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书法上也大有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书风,企业家和书画爱好者纷纷购藏我的书作,仅去年夏天就由画廊售出数百件……yishujia.findart.com.cn
常言说学生是老师的作品。我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自己勤奋工作和方法正确,更与当初洪先生的指导和他的精神鼓励密不可分。为感谢恩师的栽培,在我完成《金石千秋——中国古代篆刻审美评说》一书时,自然而然想到要用金石篆刻这一载体为老师做件事情。前贤钱君匋曾创刻《鲁迅笔名印谱》,当代刘一闻创刻《心经》套印,想洪先生生前出版125种著作,而我又收齐了这些著作的所有版本,可以为先生创刻一套《洪丕谟书名印谱》,唯洪先生才享得此殊荣。见贤思齐,于是马上动手运作。我计划在洪先生著作中选出96本较重要的刻96方印章,再刻一方“洪丕谟书名印谱”和“蒲斋珍藏”、“蒲斋墨汇”,以应九九之数,寓意传之久远。yishujia.findart.com.cn
感谢明云四宝堂主人曹民福的鼎力相助。
曹民福先生得知我要为洪先生创刻一套印谱后,先为我收集了150方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上好印石,后又为我引荐篆刻家王景群先生。人际交往讲究一个缘字。待王景群先生创刻了十来方印章,我细细品鉴觉得不错。为慎重计,我又将印章让姜玉珍先生过目。待得到了姜先生的认可,我才选出品质、印钮、色彩和造型俱佳的印石请王景群刻制。
感谢王景群先生的倾心创刻。
王景群字览丰,号铁山人,为山东邹县亚圣孟子故里人氏。1963年生,自幼学书习印。曾遍临颜柳,参以褚意,又上溯魏晋,深得二王笔意。在篆刻上曾摹刻了数百方秦汉古玺,又潜心研究明清流派印艺。成年后的王景群前往北京学艺,拜书法名家刘炳森先生为师。在刘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王景群刻苦研习,于书艺印艺大有收获,逐步形成了疏朗俊美的书风,亦形成了亦刚亦柔,收放自如,于方寸间显现万千气象的印风。王景群先后为其恩师刘炳森、外交家李肇星、雕塑家袁熙坤、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蔡楚天等各界名人治印百余方,其单刀边款也因风格独特而广受好评。
人到中年,王景群又游艺于京沪两地,先后求教于书画鉴赏大师徐邦达,著名篆刻家韩天衡、熊伯齐、吴颐人等,眼界大开,获益匪浅。王景群曾为多本著作刻制封面或封底印章,他的篆刻与书法作品在多种报刊杂志发表。这次王景群先生接受礼聘为洪丕谟先生书名创刻套印,他自知意义重大,一者是我作为弟子奉献给恩师洪丕谟先生仙逝五周年的祭礼,二者他也欲在篆刻艺术上有一番突破和创新。王景群苦思冥想多时,暑期返回邹县老家,花两个月设计出了全部印稿。金秋时节,王景群重返上海,一鼓作气创刻毕99方印章。他又反复捡视斟酌,将不如意者重刻,历时一年总算大功告成,此举亦得到姜玉珍先生的高度赞赏。
观赏如秦皇陵兵马俑一般排列的印章阵,我和王景群感叹良多。有人曾怀疑我有否定力主持完成这项工作,亦有人怀疑王景群有否能力创刻出这套印谱。常言说事在人为,有此心有此能力又有此定力,创刻完成的《洪丕谟书名印谱》比预想的还要好些,足以告慰洪先生的在天之灵。
99方印章静静陈列于蒲斋书案。印花和边款已经精拓完成,愿此凝聚了我、王景群和曹民福三人不少心血的《洪丕谟书名印谱》能顺利出版。
2010年元月3日于蒲斋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4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4:51:07 | 只看该作者
洪丕谟奖学金实施细则
发布人:国际金融法律学院      发布时间:2011-4-14
为奖励华东政法大学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洪丕谟先生的夫人姜玉珍女士特在我校捐资设立“洪丕谟奖学金”。根据《姜玉珍女士与华东政法大学关于设立“洪丕谟奖学金”协议书》的有关内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  评选对象
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第二条  评选条件
(一)遵纪守法,品行优秀。
(二)学习刻苦,成绩优良。
(三)热心公益,工作突出。
(四)家庭经济困难的优先。
(五)书法、写作有突出成绩者优先。
第三条  奖励名额及金额
共10名,每名2000元。其中5名为人文学院学生。
第四条  评选程序
(一)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凡符合条件者,于每年9月份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学院进行初审。
(二)学院初审后,确定候选学生名单,并将相关材料提交学生处。
(三)学生处汇总各学院报送材料,提交校奖学金、荣誉称号评审委员会审定后,将评审结果送姜玉珍女士同意后,公布获奖学生名单。
(四)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第五条  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归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20:50 , Processed in 0.1421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