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辑-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30:5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开展全市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0-3-11 
宝市教研发[2010]14号
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
关于开展全市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
各县(区)教研室、宝鸡幼儿园:
为了解掌握当前我市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状况,推动我市幼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决定开展全市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内容
调研工作围绕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即教职工编制、招聘录用、待遇、教师资格认定等方面进行,具体详见调研提纲(见附件1)。
二、调研方式
调研工作采取面上了解情况和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请各县(区)根据调研提纲,先行组织调研,认真填报有关统计数据,撰写调研报告。
(二)三月至十一月,市教研室将对各县(区)和幼儿园进行重点调研。
具体时间安排:
三月下旬:陈仓区、凤翔县、千阳县。
四月下旬:岐山县、扶风县、麟游县。
九月至十一月:太白县、凤县、陇县、眉县、渭滨区、金台区、宝鸡幼儿园。
三、具体要求
(一)各县(区)教研室要高度重视调研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扎实有效地开展调研工作。
(二)调研工作应本着“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力争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上有新突破。
(三)各县(区)教研室要对现有幼儿园教师队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填报有关数据。调研报告和调研表格请于5月30日前报市教研室小教组。文本类和电子稿各一份,电子稿发至小教组邮箱:xiaojiaozu2009@163.com。本调研统计数字截止时间为2010年7月底。本通知及有关表格可登陆宝鸡教研网下载
附件:1.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提纲
          2.幼儿园编制情况调查表
          3.近三年幼儿园教职工录用及今后三年预计需求情况调查表
          4.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及学历达标等情况调查表

                      二0一0年三月十一日
附件1:
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提纲
一、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情况及建议。
三、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补充情况。
四、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学历达标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表彰情况。
五、幼儿园教师待遇的落实情况(含工资、住房公积金、医保等)。
六、对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31:45 | 只看该作者
解放营小学、幼儿园实施新课程校本教研制度的调研报告
解放营总校教研室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显突出。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究的问题。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乡在推进课改进程中,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成果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
  一、积极探索,增强开展校本教研的自觉性
  校本教研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乡新课改实验在已进行到第五个年头,大家深深体会到,每一个课改成果的取得,每一项实验内容的深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和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实践,只有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实验进程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各校纷纷开辟新的教师成长途径,使得校本教研走入课改进程并发挥其独特作用的现实条件。
  (一)、加强学习,增进认识。各校能从理论上弄清校本教研的定位、实施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定、共同体的产生、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这种沟通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
  通过学习,转变角色,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不仅仅是专业研究人员份内工作,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科研也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高深东西,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产生于教学生涯之中。如小学决心让课改成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依托:以办学理念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以设施建设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点,以师资培训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点,以科学管理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着力点,以教育科研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增长点。而幼儿园则以“实”为本,实施校本:1、正视现实,从宏观调控中做到微观把握;2、 求真务实,确保了校生命力朝气蓬勃,如以努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为出发点,把开展校本培训作为关键和突出的任务;3、狠抓落实,支撑着学校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向前发展,如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总结经验,探索理论的提升与规律和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为归宿点,把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作为新课改深入发展的重点工作狠抓落实;4、体现真实,凸现出学校在教育创新中超越的无可非议的社会价值。
  (二)、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如解小校本培训注重抓“熟”、“练”:熟悉课标,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练胆(敢于在教学上张扬个性)、练说(说课标要求、说设计理念与思路、说教育的成功与遗憾)、练笔(写反思后记,写教学随笔,写听课心得,写实验报告)、练做(做课题,做实验,做学问)。解幼的校本培训着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1、确立一个目标: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2、侧重两个方面:做好全体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培训;3、抓好三个结合:长训与短培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4、完善四项制度:校本培训规划制度、管理制度、培训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三)、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展开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如解小能重建校园文化,提升课改品位。建文化墙:校本文化的重建是制高点,课程实验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是立足点,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是着眼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是切入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生长点,校本教研活动的落实是落脚点。
  (四)、开展培训,建立队伍。解小讲究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抓师德、抓教育科研、抓教改实践为主要培养途径,促进一般教师成为骨干教师,促进骨干教师成为名师。1、树旗帜,2、引路子,3、搭台子,4、给机遇,5、享优惠。解幼则着力培养反思型教师。1、认识其基本特征,明确努力的方向;2、多渠道施以反思训练,形成教学反思品质,强调在学习研讨中反思,在课教中反思,撰写“教育随笔”,提升反思质量;3、改革评价制度,维持教师反思动力。
  二、大胆实践,为校本教研提供有力支撑
  1、建立高效的教研集体,完善规章制度
  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主体,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必须并实施构建校本教研制度。如小学从《立足校本成就师生幸福的人生》的高度,履行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主动承担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之责;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单位,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校本教研的骨干力量,以全体教师都是校本教研的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开展合作备课制度:1、个人主备:资源开发。2、集体备课:资源整合。3、教前增减:资源优化。4、教后反思:资源升华。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同伴互助,互学互长
  首先,开展师徒结队,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如解放营小学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
  其次,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如解放营小学等明确要求,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达到一定节次,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之后一定要集体评课,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有时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解放营幼儿园实行“四课”制:1、随堂课:学校领导随时的点课;教师间随时听“不打招呼”的课。2、合格课:新教师开课,学校领导、指导教师检查听课,组织其他教师听课、评课。3、研讨课:中青年教师开课,组织集体听课、评课。4、示范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课,集体评课。”。
  最后,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如解放营小学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课的实录拿过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起为戒。。实践证明,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研讨方式,得到广大教师真诚拥护,其参与面之广、所讨论问题之广泛、深入。  3、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各小学等要求教师的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为了督促教后记的写作,他们把教后记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教后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教研文章,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三、直面现实,努力开拓校本教研的新局面
  经过努力,校本教研的独特优势和积极成果已初步显现,但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决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轻松事情。
  首先,校本教研的兴起,需要学校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方针。校本教研是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最终指向的,其目的在于改变学校的实际状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因而,一个有远见的学校,理应把学校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向建立在科研基础上,以科研促效益,以科研求质量,但在实践中,有不少学校对此在理论上是明晰的,而实际做法却是大相径庭的,传统的经验管理,加班加点的苦干作风,仍然占有不小的市场,科研在很多学校处于一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不少学校的一谈到科研仍然停留在比课题数量、级别而不顾课题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导致大量科研泡沫产生。要改变上述局面,决非轻而易举,它需要教育管理者切实转变科研观念,全面把握“科研兴校”内涵,转变科研的作风和管理方式,创新科研方法,只有这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生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校本教研,才能真正兴起并逐步壮大。
  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校本研究既然以学校内部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否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能否得以落实。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教书匠”的别称,很少有人把教师也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另一方面,过去的教师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是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很少涉及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一方面缺乏研究的意识,把科研看成是教育专家的事,教研人员的事;另一方面缺少研究的能力,很多教师不善于从实践中发掘提炼问题,不熟悉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不知道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和科学的总结,仍然停留在凭经验教书,按传统办事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校本教研广泛开展和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改变这一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不仅意味着要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职业习惯,甚至改变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在农村学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再次,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尚不稳固,专家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的协作,靠团体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但从目前情况看,教研人员虽然与小学教育密切联系,但一方面,校本教研在要求教师角色改变同时,也要求教研人员角色的转变,这种也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研人员面对的往往是十几所、学校,深入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在时间、精力、条件等方面客观上也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探寻新的工作方式,而这种新的工作方式的形成和完善仍在摸索之中;从教师共同体形成来看,由于过去教师习惯于个性化的工作方式,对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同体形成意识淡薄,目前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约束制度。
  最后,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学校班级数量减少,班额过小,开展校本教研困难重重。如何切实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又氛围有效果地开展研究,是需要教育主观部门和学校共同研究解决的。再比如,真正有成果的研究往往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而校本研究的成果又往往表现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以某种论文、论著等可见形式呈现,如何衡量研究所付出的劳动及取得成果,并且在升级、评优等方面体现出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是今后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中应探索一个重点。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更加艰巨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务实求真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途径与方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巨大作用。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33:09 | 只看该作者
赴南京、武汉新课改考察总结报告
□成都石室中学
翁明
2010102429日,在成都市教育局组织、成都市教科院的安排下,本人有幸参加了由成都市教科院谭文丽副院长带队的成都市教育考察团,对南京和武汉两城市实地学习考察高中新课改。考察团听取了两地教育科研部门领导关于两城市高中新课改进展情况的介绍,并深入到南京雨花台中学、武汉49中等学校,听取了校长关于本校新课改进展情况的介绍,并与部分教师座谈,就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交流。通过这次考察,深感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了思路,进一步转变观念。
一、南京
2005年,江苏省继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之后,第二批进入了新课程改革。长期以来,江苏的基础教育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江苏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普九任务,接着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江苏的目标定位十分明确: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虽然经历了起伏与沉浮,但是还是义不容辞地走到了江苏的前头。
1、南京市教研室
在南京市教研室,杨昭主任(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南京市2000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先代表教研室欢迎了大家并全面介绍了南京市进行课改的总体情况。
杨主任介绍道:南京市课改总的思想是积极稳妥;逐步进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的提升。在课改过程中,我们积极调整工作的思路,重新整合教育、教学的资源,初步搭建起我市课程改革工作的“333”架构——把“三课”(课程、课堂、课题)作为课改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高中新课程改革主要应该“做什么”;把“三分”(分步推进、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作为课改工作的基本策略,明确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应该“怎么做”;通过“三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保驾护航。

在“三课”、“三分”、“三机”的“333”总体架构下,我们继续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把校本教研作为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抓手,把学科教学管理作为课程实施有序进行的保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但是目前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现在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社会对办学质量的要求;
2)如何适应高考的要求;
如何做好这两方面的协调工作。课改与高考的关系:一方面在课改中推进教学质量;统一二者的关系;二方面是课改的一些办法(不许补课、加课);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网络知识系统等。
课改是一个对原有学校格局重新洗牌的过程。过去一些比较一般的学校,如南京十三中、雨花台中学等都是抓住了课改的契机,在课改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学校。现在仅对外界的接待就已经应接不暇了。所以课改就是一个再发动和再学习的过程。
南京市普通高中各学校面对改革进程中的诸多困惑和变数,努力用改革的思路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南京市教研室分管高中教研工作的副主任肖林元(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接着进一步作了介绍
南京市从教学研究部门的角度去看如何实施课改?我们的工作理念:推进改革、提升质量。整体上看,南京的新课改是有成效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事例可以证明:
1)高考成绩显著。如果高考的质量下降了,肯定就是研究工作的问题。经过5年的课改,高考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这说明高中课改很有成效的。
2004年,南京经历了著名的高考之痛。这一年,据报道,南京当年有26105人参加高考,本科线上的考生人数为4700人,比03年减少600人,其本科上线率为18%。而江苏当年本科录取的全省平均比例为35%左右,当时南京本科上线率之低可见一斑。而到了2010年,南京市高考据统计,本科录取合计16328人,本科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51.81%
2)新课改成果得到方方面面的肯定。包括2009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现场会、2010年全国高中新课程教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全国比较高层次的课改专题会和现场会都在南京召开。
3)南京这些年兴起学生出国热,不参加高考,出国的学生素质好,基础好。在国外的学习反馈非常好,受到很多国家的尊重。这都是课改带来的变化。
南京市是怎么做的呢?
(一)坚持的原则:手拉手,向前走。
课改过程中学校内部如何管理;怎样去设计课程、把握教学进度;对学生的评价怎么搞?特别是学分制,如果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比较难操作的。课改的一些理念与学校的具体操作、适应高考的具体要求是有一段距离的,单凭学校、个人是搞不定的,因此大家必须联合起来,手拉手,往前走。
1)教研室内部手拉手:
教研室要设计全市的课程设计。教研室的教研员一改过去各学科单干的工作方式,规定一周、一月、一学期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大家坐下来集体大家来讨论工作安排、整体的流程设计,怎么调整原来的做法?大家一起来出主意。大家说怎么做好就怎么做。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反对单干。
2)教研室与学校间手拉手:
与不同层次的学校手拉手。在课改中,大家都做主人。集中所有的各位领导,包括教研室与各学校的校长、主任都坐下来共同开会讨论。这样就将南京市所有的学校都绑在了一辆马车上,从而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学校的校长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工作,杜绝了特殊学校的存在。共同的事业把所有的学校都团结在了教研室的周围。
3)学校间的手拉手:
将不同层次的学校分成七个不同的联合体,生源差不多的高中相对集中在一起,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定位,从而提高了针对性。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必须强调合作,反对单打独斗。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得到推进和落实。
(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全面、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支撑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科学性、实务性很强的工作。为了强化教学管理,南京市教研室把管理工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强化。他们认为高考考的差就是学生差,学生差就是教师差,就是学校管理差,也是教研室差。所以南京市教研室在认真学习、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持续提升高中教学质量的18条建议,学校可以根据校情,选择其中若干条建议付诸实践。但是,任何一条建议的落实,都要和学校的校情结合起来,都要花大气力,都要在实践中不官断生成。用课程改革的精神,引领高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针对高考后各学校对各自学校的高考成绩自夸自吹的现象,推出了《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绩效评估方案》,该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坚持全面性
《方案》没有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把“学生发展性评估(学生高考考了多少,考的好就重奖,学生竞赛获奖也重奖10万)”、“教师发展性评估(论文、教学水平、竞赛等)”与“学校发展性评估”等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积极引导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学生是学校的发展根本;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之和是学校发展,二者不可偏废。所谓“学生发展”着重强调四个方面:一是遵纪守法;二是身体健康;三是学有所长;四是学业成绩。“教师发展”主要评价教师所教学生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强调两二个方面:一是师德建设,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着重强调三方面:一是课程实施,二是办学绩效,三是服务质量,从而积极引导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2、强化责任性
《方案》既为学校“明责”,也为学校“减负”。明确学校的责任就是专心致志搞教育教学,而公办学校里的硬件建设是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指标。这样就强化了学校的质量责任,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为学校发展和质量提高提供保障。
3、注重有效性
由于评估是围绕“教育绩效”展开的,教育效益被凸显出来。教育活动要讲效益,要兼顾教育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情况。在教育评价实践中,只看产出不看投入的现象大量存在,使得一些地区、学校、教师没有效益观念,主要靠耗时间、耗体力和增加学生负担来出成绩。《方案》以整体的教育效益观为价值取向,引导着人们把质量的持续提升建立在效益的平台上。
4、突出操作性
《方案》基本做到了简约、可测和管用,评估者和被评估者从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中,感到应当努力去做,可以努力去做,明确了我“在哪里”,并“往哪里去,真正体验到了评价目标的渐进性和工作成果的累积性。
5、重视发展性
教育绩效评估是学校赖以感受发展的喜悦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方案》强调发展起点评价的观念,坚持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排队”,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绩效评估”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重点衡量“发展率”、“推进率”,看学生、教师和学校是否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强调“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的可持续发展观,帮助学校、教师与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做得更好。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差异性,《方案》尽可能的体现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我们感受到,评价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好教师与好学校。
《方案》的每个方面有具体的条文,都将摆在桌面上评估。学生在高一进校的时候都会对分数情况进行排队(五分一段),按照学校层次确认,工作指标的下发将按照这个排队情况进行确认。每年谈高中发展性评估目标的研讨会,集中10多所学校进行讨论,最终下发工作任务到学校,让各学校明白工作目标。过去的期末统一考试,有些学校以教材、进度不一样等种种借口不参加,导致有些工作的想法在下面得不到推进,不好做工作,给学校的评价带来了一些困难。《方案》实施后,工作搞得不好的学校,就是名校也不再有名,从而掉队。从那以后,没有哪个学校会开会迟到,增强了教研室的话语权,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学校的发展性评价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假期中搞的教师全员培训,没有人不来,(教师发展性评估会扣分,职称等都会受到影响,不来的会上网通报)规范了办学行为。每年的绩效评估有市政府组织召开表彰会,共设置850万奖金,重奖学校的,包括60多所学校。850万全部发到学校手中、教师手中。每年评选100名高三教师教学质量奖,授予南京市教学质量奖(省级),和50名优秀班主任(省级);这是评特级、学科带头人和高级的有力的支撑材料。对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的动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使了教师的工作投入。850万的十分之一即85万奖给校长(一等奖有1/3),指定发给个人(校长),促使校长一定要抓管理和高三,就有了效果。激活了校长抓质量的内在动力。
(四)从教学研究和教学制度看,制定了分类要求和分层指导的工作方案。对不同类的学校要求不同,分类要求,加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每个年级的工作要以三年整体来思考:所有的工作不搞一刀切。三年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等提前制定。
(五)课程管理:
1)全市选取了5个样本学校(不同层次学校,起到标杆的作用)。
2)抓选修课的专题研讨:关键是怎么学?怎么教?怎么评价?
3)校本课程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校本课程不系统、质量比较低的问题。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所谓的校本课程是以高考复习的资料多居。
教研室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精心组织学习材料;思考如何进行质量评价。不能搞浮夸,实实在在的搞课改。重点抓的是南京市的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借课改的东风,要求学校要去配备教师、硬件等,极大扶持了弱势学校和弱势学科,所以南京的通用技术、劳技等的推进是很有成效的。在课改中只抓高考是上不了台面的。
(六)教学怎么抓?
课改的关键是课堂。那么教学该如何去抓呢?
1)强调教学的起点:每个学科每个模块的教学首先是起点要准确定位。教研员听课要看起点的定位。在现有起点上展开的课堂就是好课堂。按照三维目标设计的课比较合理,让多数学生明白并逐步提高。
2)着重实效:课堂的表面热闹学生是学不到东西的,有没有实效是这节课好坏的评价标准。教师上课必须开门见山,不要绕弯,但是开门见山也要激发兴趣;情景学习比较浪费时间。推行二次备课(一备是集体备课),要有统一的教案。
3)质量监控:教研室组织考试(学校自愿参加),然后上报数据和数据分析,反馈;确保了质量。
(七)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抓培训。每个学科精选20个人,种子培训,生根发芽。
(八)学会反思工作:每一件事都要反思。高中课改中的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整理(编成13本书),供今后的工作参考。这是南京工作的特色。
在南京市教研室,我们还等来了一名校长,南京十三中的王军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为我们热情介绍了南京十三中的课改情况。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于1955年建校,1960年被评定为江苏省36所省重点中学之一;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兴办省重点中学时落选,生源素质大幅下滑,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大幅退后,几年前的南京十三中还是江苏省处境比较尴尬的“知名中学”。
带领南京十三中走出困境的是2001年新上任的以王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他们紧紧抓住了国内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扎扎实实的推进“新课改”,短短几年就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走出了限制学校发展的瓶颈,重铸了十三中的辉煌。如今的南京第十三中学,已经成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连续多届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今天的南京十三中成为全国中小学课改的楷模。
王校长重点谈了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一:课程如何落实
新课程规定,高中三年,每个学生必须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大学习领域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还要获得28个以上选修学分,其中在选修中至少获得22个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这么多的学科课程怎么落实呢?其中第一大问题就是通用技术的问题。通用技术课时南京十三中的特色,它主要是对劳技课的整合,特别是电子、电工的整合,同时还通过机器人项目整合必修课和选修课。那么师资从何而来?学校自己的老师主要教必修课,选修课由理科老师兼课或者外聘、招聘。学校给钱,由教师自己定时间。学校养这批人也很困难。社区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和开展。基本设备的购买,设备管理人员热心管理,训练到位。经常都会到外面参加比赛。
问题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分类、分项(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社会学科),校本课程。搞不好就没有人能开这个学科。怎么解决?其实并不需要另起炉灶。按照社区服务,重新整合(共青团的活动)与社区联合,固定起来,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整合成课程,分到社区去,由团委组织,回来以后评价等组成。
社会实践活动分解
1、军训:军事活动体验。与军训不一样。从课程的高度来要求,精细化目标,提升要求。七天体验。
2、秋游、春游整合成社会调查,明确目标,固定时间(比如高一军训;高一高二期中考试后安排23天的社会课程体验)
3、劳动体验(学农、学军等,安排在高二大型考试后,共67天,到农村事先建成的基地)。
共计20天的活动体验。
问题三:校本课程的操作
校本课程各地、各校千差万别,理念也不尽不同。十三中是将6个学分渗透在高一和高二之间。分成三大块。思想精神领域与德育整合起来;赏石文化千万不要把校本课程编书上课!诗歌鉴赏、书法、音乐等等,欣赏性的,互动性的、生活性的。借助于专家编了一本书,图文并茂的,非常美,不是读的,是看的,学生爱不释手。石头的专题展览;开展活动:石头展览会有石头评价:专家评(80%)+学生评(20%),结果学生的评价与专家的评价是差不多的,学生的创造性是惊人的。接着就开展有关石头的征文活动,评奖,学生愿意写,完了就有关于石头的诗歌、剧、故事等的汇报表演。孩子终身不忘。校本课程要生命化,互动化,借助于各种资源的整合。这样的活动学生一辈子难忘。
问题四:研究性学习
十三中对于研究性学习切块分段:
第一阶段(高一年级第一学段):对教师、学生理论培训。2个学分。
第二阶段(高一年级第二学段至第四学段):初级课题研究,6个学分
第三阶段(高二年级):中级课题研究,7个学分。
第四阶段(高三年级第一二学段):附加课题研究,视研究情况奖励学分。
小结:研究性学习解决了学科课程中的重点和困惑。三句话概括:三年计划,一次安排;三年课程,一次落实;三年组织;一次到位。年级组长分管制度(三年一步到位,第一负责人)备课组长为学科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班级第一负责人,各方面都有各自的责任。
研究性学习开展以后,老师们是担心的。主要是担心学生们能否完成任务,是否影响学习成绩。但是从成果来看,事实证明了孩子的能力非常强,视角与成人不一样,创新能力非常强。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每年的高考学生的成绩都很有帮助的。比如现在语文的命题作文已经改为话题作文了,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高非常的有用。
问题五:新课程与高考的关系
新课改不能回避高考。过去南京高中主要分两个层次,市属的(一流的)和县区管的(二三流高中)。但是有的学校在课改以后由于教学质量、高考成绩大幅度提升打破了这样的局面,重新洗牌了。南京十三中就是由于凭借新课改一举打破南京市高中教育格局,从而进入一流的行列。
那么新课程到底解决了什么?
1)学习方式的改变;(2)学习能力的提高;(3)学习负担的减轻。
课程改革的重点就在课堂,问题最多,效果最差,搞不好就会回到老路上。但是花了功夫就会有效果的。关键就是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基本认识。三维目标的认识是否到位(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三维目标必须要考知识。最后要在课堂体现。课堂要学会、会学。会学是教学目标。教是为了不教,会学是要建立在学会基础上的。会学是经验积累的结果,从更高层次去建立知识。除了课本以外,更重要的是积累的知识,特别是内涵知识。内涵知识是教不会的,要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方法没有对和错!(对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当然都不对),问题是老师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只要有效果就对,大家一定要因材施教、提倡同一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学。
问题六: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课改一定要转变到自主学习上来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的关系一定要搞好。比如:课堂的引入部分设计得不好,就很难进入到下一步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是前提。合作探究是手段。要给学生时间、要做好铺垫,这样合作就是自然的了。
自主学习从某种程度看应该是自主教育。人所有行为的好与差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表现就是你教育的体现。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主要的是生活,素养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的表现。我们往往培养孩子的教育是与生活分离的。为什么不通过这个过程来解决?不把学习与生活分离。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往往跟他的素养差是有关系的。改变教学与德育工作的两张皮。德育与教学工作的结合与相融。要用教育的高位审视学习。比如:语文的字典,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有的。有了字典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工具。老师的作用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用字典。
孩子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主能力差,不是大学的问题。岗位是创造的,不是别人提供的。成绩好的孩子都是自主能力强的孩子。敢于提问,敢于动手,敢于思考。自主学习的效果怎么样?一进课堂:学生自行做准备,改变学生等课的习惯和字不会查、题不会相互问的习惯。这种孩子进了社会就是等给饭碗、等工资、等机会。因此,在学校就要让学生形成自主能力,敢于思考。
以前是学生、家长把作业当成任务,完成作业就理解为任务完成,很难再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强制性的任务型的学习没有什么用的。不准布置作业是不准布置强制性的和任务型的作业。作业也是学习,要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的内涵。所以,不能没有作业:没有作业就是没有任务,没有巩固和发展。教师必须指导和关注学生的作业情况。自主学习必须把时间让给学生,必须留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逼着学生去学是没有用的。要想到达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就必须课前把大量的资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整合,不懂的问题有碰撞,互相商量了就会有解决的办法。一个问题提出后在班级里没有解决的情况是很少的。小组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再交流一般都能解决的,一个完整的思想就会在课堂上体现了。一个问题要解决的深、透的表现是举一反三,要看到点与面之间的关系。能从68个方面解决问题的是很了不起的老师。纠错到底。老师心目中要有200500道题目去思考、揣摩才是水平。
2、南京雨花台中学
南京雨花台中学时我们在南京的第二站。雨花台中学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国家级)示范中学,是雨花台区重点投资打造的一批中小学现代化亮点工程之一。学校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考成绩连年攀升,继0506年取得优异成绩后,2007年学校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受到了区政府嘉奖和市教育局的表彰,高中教学绩效综合评估050607连续三年获南京市一等奖。学校已成为南京市发展速度较快、颇具影响力的窗口学校。
在雨花台中学,首先是教务处赵光辉给我们介绍了雨花台这些在新课改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是我们一行深受启发。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学校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群策群力,探索科学高效的育人模式。一是开发“4100”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组织“俊秀”书法社、“青春”表演社、“朝雨”文学社等近100个社团活动,开设学科拓展类、体育艺术类、生活技能类、心理健康类等近100门选修课,为学生提供100个探究实验机会,编印《仰望星空——百位名人成长故事》一书,供学生自主选择。每年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活动,拓展学科知识,熏陶学科文化。每年的圣诞狂欢、经典诵读、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已成为校园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二是实施“315”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大力构建“315”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师生互动30分钟,自主建构、独立练习10分钟,反馈、交流与拓
5分钟,强化以“以学促教”的理念,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开展主体育德。积极构建主体育德范式,把“参与、展示”作为德育的切入口,把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作为培养目标,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开展自主策划升旗仪式、自主参与各级管理、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的爱乡、爱校意识,学校专门兴建了雨花石文化馆,并编写了《南京雨花石》这本校本教材,供学生选修。每周一下午选修课时段,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进入馆内了解雨花石文化。就在我们到达南京的前几天,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馆正式开馆。
雨花石文化馆建筑面积150平方米,40多个展柜内存放了460多枚形态各异的雨花石,“桃渡临景”、“东山秋月”等金陵四十八景以及展现奥运风采的“摔跤”、“击剑”等石头都活灵活现。

接着穆耕森校长(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副局长、全国百名优秀中学校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个人)为大家作了题为“为了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的专题讲座”,让大家大开眼界。

穆校长认为学生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发展在机制。雨花台中学注重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发展的机制,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职业规划,引领教师关注自身成长。学校提出“115教师培养”计划,更新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引领教师,积极培养有人格魅力、有教学艺术的名师、大家。学校还成立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习会”,根据年龄层次,组建分会,由分管校长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制订《五年成长规划书》,自立目标,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反馈。二是开展校本教研,用教师的智慧解决教师的问题。学校重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培养,注重教研组文化建设,积极践行“反思性教学”的策略,深化开展“三写一考”活动(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育随笔、教学基本功考核)。积极推行集体备课与周六主题研训,关注学校每日一课、备课组每周一节推磨课、教研组每学期一节示范课、教师的常态课以及市区赛课,引导教师在磨课、评课、议课中体验合作的力量,品尝教研的魅力,促进共同专业成长。三是实施多元评价,激励教师专业成长动力。学校注重发展性评价,试行教师多元评价。不仅对教师的个体进行评价,还评价教师所在的团队,如教研组、备课组、年级部等合作群体的整体绩效。同时组织同事、学生、家长等对教师进行评价,尤其关注教师自主性评价。在每年年终表彰时,除常规表彰外,还引导老师们申报个人奖项,满足教师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四是培育丰厚底蕴,为教师精神储蓄增值。每学期举办3届教师读书报告会,让教师分享读书感悟,交流读书体会。以“教师三论”(教师人品论、教师发展论、教师审美论)和“理想三论”(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为主题的报告会,以“我的教学主张”为主题的报告会,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精神境界,而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境界。学校定期聘请魏书生、任小艾、成尚荣、肖川、张文质等知名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教师自发的主题沙龙活动,让教师们在睿智的思辨言说中,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梳理自己的教育故事,构建自己的教育哲学。
雨花台中学在课改过程中始终坚持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心,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实践,重本职,重成效。通过深入学习、认真调研,明确了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理清了学校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全校上下一致认识到,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始终围绕着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创设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一是促学校转型。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学校发展从规模扩大到内涵丰富、办学优质转变,从课程设置、学分认定的有形变化到常态教学中教师思想观念、教学行为的自觉转变,从硬件建设到优化管理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从单一结果性评价向多元形成性、发展性评价转变。二是谋学校创新。即注重课改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提升,注重人文管理制度的完善,注重“五严”背景下的减负增效,注重绩效工资后的多元激励,注重现有办学规模下管理模式的新突破。三是带学校跨越。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品味、教学质量效益品质和师资队伍的数量品牌,进一步扩大学校社会影响的辐射范围。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十二五”规划,确立学校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新目标。
在穆校长的讲话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学校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致力于在常态的工作环境中营造多元发展的空间,以“笃行求真、民主平等、尊重生命、为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为核心的雨中文化,润泽并引领教师实现自主自觉的专业发展。
结束了南京的考察,考察团乘坐和谐号CRH1动车组D3002次动车沿新修建的沪汉蓉高速铁路前往武汉。

二、武汉
武汉是我们考察的第二站。湖北省2009年正式进入课改实验的。尽管早在06年湖北就开始着手准备高中课改,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正式进入,还曾经受到教育部的批评。
1、武汉市教研室
在武汉的考察过程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点:
(一)在学校积极推行核心学科模块测试:
抓好主干学科和核心学科。毕竟高考出口的事情是面子事情,考不好就没有办法交代。由于生源、师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各学校必修模块教学情况参差不齐,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将来甚至要影响到高考质量。每个必修模块结束就是全市的模块统一测试。除样本校的都要考试。试卷的结构式100分基础题,另外有50分发展部分测试,解决部分高一学生爬坡的问题。这种考试尽管众口难调但是还是很受欢迎。
(二)备课组工程建设:
每个备课组从从高一开始对着手进行队伍建设。目前已经推进了三年了,希望以此工程来推进以校为本的课程,每年评比(如优秀备课组、十佳备课组),并进行表彰。
(三)高中新课程的培训工作:
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武汉市采取了跟进式骨干教师培训。一校一科一人;一月一次一天培训。培训内容自己设计。一堂课上完以后教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评价。授课尽量的请年轻人。只要是对新课程的理念到位了,课堂就会变得非常精彩。这个培训是长远的对于高中课改的推进。培训要规范、创品牌。
1)样本校的推进策略:一般选择全市大约1/4左右的学校作为样本校,各层次都有,主要是省级和市级学校,没有一般中学。样本校实施的工作意见由教研室给,然后就开始实施样本校联系人制度。目前汇编了各区各校的经验成了8本书。定期召开样本校联系人工作会:把各学校的特色工作发掘出来,汇编成册,再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开展,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为此,专门拨出75万的课题经费,采用以奖代拨的形式。
2)综合实践和通用技术活动:研究性学习方面,对全市进行广泛调研,加强学科教学、创新高考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研究性学习综合性的问题,怎么与学生实际和生活的结合。目的在提高学生的能力。最终的落脚点是高考。引导、指导、和督促各学校的通用技术的装备实施。1000万首先对样本校以奖代拨,市属学校也一样。课改经费单独在通用技术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发现的问题是:专业培训要多个方面的沟通。到华东师大或者南京去由专家培训,通用技术有地域性和专业性:培训老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设计,要求管理要信息化,课堂的连堂性。学生的动手实践,课堂的地方性的体现问题,通用技术教研活动模式的探讨、摸索,开课模式的研究,城区、农村;条件好的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如何开课的问题等的探索。
课改经验:
1)课改一定要一把手重视,这是政府行为。课改决不能降格为教研行为或者教学行为,所以应该由政府买单。
2)课程计划的执行是基础。如果从高一一开始分班就没法执行课改。
3)教师队伍是关键。
4)课堂教学是根本。变来变去,刚开始热闹。初中课改和高中课改是两回事。高中课改是专业化,初中是活动化。初高中衔接的问题更严重。有鸿沟。
5)条件改善是支撑。没有钱就不用搞课改了。没有教室无法实施走班制。20人以上才开课,后来就只能指定学生选课了。
6)构建机制:绩效目标管理;市区校联动推进;行政、教科研人员一起参加,共同研究;样本校与非样本校一起互动;要有明确的实施指导方案。
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武汉课改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
其一,开课不规范,4类课程开设打折扣。一些学校艺术课、信息技术课、体育与健康课未开齐开足,有的只开了1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开课不到位,有的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变成了各学科的培优补差课。
其二,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特别是新增的通用技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缺编严重。其中,研究性学习课教师缺编最严重,信息技术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教师也不够用。
其三,教学条件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实验设施不达标、场地不足等问题突出。新课改所需要的理化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药品或没有,或数量不足,或品种不全;大多数学校只能满足教师演示教学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动手操作需要。
其四,教学的有效性不足,教学内容增加与课时矛盾比较突出,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以把握。
2、武汉49
武汉市第49中学是武汉市重点中学。位于长江之滨,十里钢城。这里环境幽美,钟灵毓秀。湖北省进入新课改不到1年,武汉市第49中学以充分的准备、积极的行动、扎实的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成为湖北省课改样板校。
在武汉49中,副校长郑中海热情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述了课改中的“说三道四”。

(一)说三——如何看待课改的三大变化。
课改体现了三大变化:教师、课程(课程资源)、课堂的变化
1)第一变化:教师观念的变化
课改的核心是如何把教师这一块做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最需要转变的观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个观念的形成。
学校面对的是学生。武汉49中借用了国际通用的是ISO的标准,这是一个从企业过来的9000系列标准,以顾客(学生)为中心,学校的顾客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用人单位(大学)及其家长,他们都应该是顾客。我们教师的产品是什么?教师的产品是服务。学校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服务去让学生成才、成人。
我们的教学的备课过程应该是备学生,老师是如何思考备学生的?学生的基础如何?这是浅层次的。动态的和静态的是高层次的。比如:学生上课时候的眼神、表情表示出学生是否懂了,我们是否懂了学生?备学生就是备学生需要什么?观察一下学生的眼神,就知道学生是否在思考。因此,备学生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我们怎么样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是我们课改要真正解决的问题。一个抓不住课堂、抓不住学生的老师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
2)第二大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时过去大家关注比较少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有的课程资源是看得见的,比如教材、教具、专业教室等。但也不可忽视看不见的资源,学生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形成的对问题的探究氛围就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关注这种资源,并及时的发现和运用。过去的组织教学,今天就叫课程资源,而且教学理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开发。
3)第三大变化:课堂的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问题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去思考,把读书的方式和习惯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课堂的活跃关键是学生是否有思考的空间?简单的问题没有思考空间。不能为了课堂的活跃而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等。
(二)道四——克服课改的四大难点:
1)课程的执行:
新课改规定的课程这么多的,与过去不一样。对于学校来讲怎么安排?课程的执行力是对学校的具体的考验。国家的课程是规定了的,一定要执行的。国家规定的一定要执行,顶着压力也要执行,比如:检查(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高中要规范办学必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通用技术怎么办?研究性学习怎么办?为此湖北出台了专门省级的评定平台来进行评定。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考察主要利用节假日和假期执行,其他的考察放在平常的时间执行。高三就不再搞课题,进行高考备考,一切按照常规办。高一高二把课题做完。
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不是活动,是一门课,这是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位。但是它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它要求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当成课题去做。必须要有管理和操作的具体办法。首先要形成课题:可以有教师实现拟定课题,然后教师再指定给学生;也可以学生自己形成课题,寻求资源。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阻力还是很大,有时候学生和家长还不接受。比如停课到外面去搞研究性学习马上就有家长打电话告状了。因此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当然还得要注意安全和责任事故问题等。甚至有些问题是学校解决不了的。
3)学分制的管理:
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学分制。这是狭义的学分制管理,换算式的,真正的学分应该是选择式的。应该是学生在充分的选择课程以后的管理。考虑用既有选择的也有规定的学分制模式。武汉统一的模块测试等也可算做学分考评。
4)综合素质评价:
武汉专门有一个综合素质评评价平台。与过去不一样的是增加了学生有相互评价的过程,这个评价的封闭的,班主任和其他的老师、同学都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做出积极的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高校怎么认定?这些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但是纸质的档案和电子档案都准备好了,以备后用。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活动,本人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1、认识到位,坚决实践。江苏是2005年起全国第二批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实验省之一,湖北虽然2009年才进入新课改,但是准备活动做得早。面对新课改,省、市、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认为新课改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新课改可以使教育资源重新整合,是一次难得的重新洗牌的机会。因此,两地的教研部门、中学都积极响应,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方案,大刀阔斧地实施。
2、加大教师培训,转变教育理念。除积极参加国培、省培、市培外,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组织骨干教师全员去北京培训,有些教师已数次外出学习培训,同时,聘请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校讲授辅导,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起新课改是对以前教育的传承和对以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反思而不是全面否定,教学目标校本化,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等新课改理念,增强参与课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正确把握新课程实验的精神实质,提高驾驭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3、加强校本教研,确保课改实施。高中新课改中最难操作的当属制定实施方案、学生选修课的开设、学校排课、“跑班制”中学生的管理、学生的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性评价等,为此,各校均依靠教研室进行相应研究。
4、课堂教学改革既是起点,也是落脚点。教学改革应当是课程改革最艰难的内容,更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这些学校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想方设法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了首位。注重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团队协作精神,用好教材,推行学案教学,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多在学生的“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有利于教学的平等参与和多边互助,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5、研发校本课程,办特色教育。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赋予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办学的自主权,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实行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相结合。这些学校都能结合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系列校本教材。南京雨花台中学研发出《南京雨花石》等校本课程系列读物,具有鲜明地特色。
6、多元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国防知识技能课、校园公益课、公益性劳动、社区服务少年团校、学生业余党校、研究性学习等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
当然,在高中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与困惑,比如:阻碍新课改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与新课程对教师知识广博性的要求还有差距,模块化教学的困难,学分认定工作难度大,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和困惑也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极力克服的。但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并进,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就一定既能逐步完成新课程改革,又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34:05 | 只看该作者
[/tr]
巴州、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高中课改实施一年多来的基本情况与推进高中双语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

2009-12-1  出处:自治区教科所  作者:刘军  

[/td]
  2009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自治区高中课改调研评估团第三组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三中、阿克苏地区一中、二中、库车县四中和库车县齐满镇中学进行了专题调研,与此同时,利用双休日时间,随机对温宿县二中、拜城县一中和二中、沙雅县二中进行了调研,返回途中又对巴州轮台县一中、库尔勒市一中和焉耆县一中进行了各一天的考察。下面主要就两地州少数民族高中课改与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现状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巴州和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高中实施新课程一年多来的基本情况
  根据2008年底统计,我区高中在校学生总数为418701人,其中少数民族高中学生数为160238人。2008年9月,在进入课改的高一年级147931新生中,包括在汉语系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占61965人,其中在单独设置的少数民族高中一年级就读的学生数为37590人。目前,2008年9月进入课改的这批学生已经进入了高二年级,到11月初大部分开始进入各学科选修模块教材的学习。巴州和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高中在读生约占全区的四分之一,我们调研的学校分别包括有地区、县(市)和乡镇三个办学层次,所反映出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两地州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课改工作的认识基本清楚,按照教育厅相关要求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有本地区高中课改具体的各项实施方案或办法。学校在课程开设、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及学分管理、研究性学习指导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办法,不少工作已经在积极稳妥地进行中。总体上看,从地区、县(市)到乡镇高中都已顺利进入了新课程,突出表现在基本能够按照高中新课程的课程设置计划安排教学工作,并完成了首批学生初期学分认定工作。
  2、两地州都很重视对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工作,从2008年7月以来投入了一定的经费,通过安排区内外面培、网上和校本培训等方式,培训了一批课改管理和教学骨干,保证了课改初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巴州州、市两级教研室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的认可。
  3、两地州在高中学校建设上都有较大的投入,高中办学有了一定的规模,办学格局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如阿克苏地区投入了数亿元改、扩建和新建高中,特别是新建的库车县四中配套设施齐全,住校就读学生占到90%以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阿瓦提县三中、库车县齐满中学也在办学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4、两地州的师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近三年来通过区内外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了大批新教师,如过去从未有过汉族教师任教的齐满中学引进了汉族教师,库车县四中初步形成了民汉师资队伍结构。年轻教师事业心强,工作热情高,民汉教师之间团结协作,互教互学,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办学氛围。
  5、两地州的高中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方面发展较快,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阿克苏地区二中与相邻的技工学校联合办学,创造条件开设了汽驾、电工等通用技术课程,库车县四中通过内地支援培训了专职的少数民族通用技术教学人才,配备了充足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这些工作在全区已处于领先地位。
  6、两地州的大部分高中学校都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如巴州教研室引领州一中、二中、和静县高级中学等多所学校联合开发《走近巴州》等系列校本教材,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三中、库车县齐满中学等也都在积极开发《美丽的阿瓦提》、《龟兹风光》等校本教材并在进行教学实验。阿克苏地区二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上千名学生在第一学年即完成了上百个研究性小课题,形成了初步的学习成果。
由于高中新课程刚刚起步,两地州都存在着高中新课程指导尚显薄弱、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学分管理尚不规范和及时、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全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方式还没有得到彻底转变等问题,但以上基本情况表明,两地州已在积极而稳妥地进入高中新课程,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可以在以后的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二、少数民族高中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现状
  由于高中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还较薄弱,两地州少数民族高中双语教学的规模都还不大,如阿克苏地区一中双语班开设班级还不足一半,库车县四中更不到五分之一,齐满中学至今还没有开设一个双语班。这种状况与巴州相比差别还比较大。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对推进双语教学的认识是清楚的,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做好这一工作。
  1、实际上,自治区少数民族高中课改是与推进高中双语教学工作同步进行的,少数民族高中无论是普通班办学还是开设双语班都已无法回避高中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问题——因为高中新课程中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已是双语的。但少数民族高中进入课改显得困难要更多些,因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过程不仅时间短,而且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这也是高中双语教学难以较大规模实施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巴州目前从州属中学、库尔勒市辖中学到各县办高中,每个年级都开设有一个以上的双语班,这主要是重视了抓好原来办初中双语实验班与开设高中双语教学班衔接的问题。阿克苏地区直属、县(市)及部分乡镇少数民族初中虽然或早或晚开设了双语教学实验班,但在与高中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上的衔接上重视不够,师资培养起步较晚,这是目前高中双语教学班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2、少数民族高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如无论是普通班还是双语班的教师,在高中理科课程的教学中都在使用汉语板书,汉语备课,所参考的教学辅助材料都是以汉文为主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与汉语系授课教师能做到互通有无。我们观察到普通班学生即使使用的教材是母语言文字的,但辅助学习用的许多材料却是汉语言文字的。这说明少数民族高中学生无论是在普通班还是双语班就读,他们都不满足于目前的汉语学习,而是尽早地利用已有的汉语能力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不管你承不承认,高中课改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促使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自觉地转入双语学习,自然也促使少数民族高中各学科授课教师自觉地转为双语型的教师。
  3、少数民族高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学生反映:他们非常重视学习汉语,因为学好汉语意味着能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由于高中汉语新课程必修和选修系列教材虽然面向全体少数民族学生但却不分普通班与双语班而仅提供了一套教材,从学习内容上看显然有利于双语班学生的学习。尽管如此,普通班的学生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都备有汉语字、词典等工具书,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自己查字典来学习生字词,部分学生可以挤出时间阅读汉语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学生在利用汉语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同时,已经开始认识到仅凭一本汉语教材学汉语的局限性。在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做好学习笔记,在合作小组里积极发言,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们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讲少讲,而要给自己留出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4、少数民族高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我们在阿克苏和巴州所观察的十多所高中校园,都努力营造了民汉双语的学习环境。他们大力倡导民汉教师相互之间学习语言,少数民族教师努力学习汉语,用汉文教学辅助材料准备教案、用汉语板书,并且积极参加与友邻汉语系授课学校之间的教学研讨活动,用汉语听讲座、做笔记等。80%以上的教师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达到了HSK六级,部分年轻教师达到了HSK七、八级以上水平。学校优先安排汉语程度较高的教师直接去上海、厦门和苏州等地参加培训学习,图书馆(室)开始重视汉文图书资料的购置,部分学校的新图书装备量可以达到40%以上。如库车县四中的图书馆全天向师生开放,鼓励学生借阅汉文图书。这种现象在两地州的少数民族高中学校正在日益增多。
  5、阿克苏地区的少数民族高中各年级教学班的学生结构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我们在阿克苏地区调研评估的五所学校中,都存在着初中上“民考汉”的学生到高中转入双语班学习,而初中原上双语班的学生到高中则转入“普通班”学习的情况。如在阿克苏地区一中和库车县四中,这样的学生在有的班级里可以占到20%左右。他们因有较高的汉语表达能力而在班里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特别是那些有有志于文科学习而转入“普通班”学习的同学。由于市场上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辅助材料以汉文材料为主,可以用于辅助学习的民文材料非常稀少,汉语阅读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因能直接利用最新材料占有明显优势,他们的选择范围因而也就更大。高中生源在这方面的变化是在其他地州不多见的。这一现象虽然特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地区少数民族高中办学质量在整体上不致下滑太快。
  6、两地州的少数民族高中师资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年轻化程度高,二是双语型教师数量增长较快。近三年来,他们通过特岗招聘、本地区和县(市)自主招聘等方式,从区内外引进了一大批各类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如库车县四中仅引进内地院校汉族毕业生即达20人以上,使原来单一的少数民族师资队伍转而成为民汉协作的师资队伍,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巴州焉耆县一中三年来引进师资达30人以上,学校想方设法为新教师提供周转房,建立教工食堂等,较好地解决了新教师的食宿问题,稳定了教师队伍。但由此带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也较明显,一是新建高中发展较快,所需师资除从原初中学校选拔外,即要靠补充新教师来解决,办学初期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从总体上看,阿克苏地区在高中办学硬件设施投入上力度很大,但在少数民族高中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尚显得薄弱。巴州在推进少数民族高中双语教学上依托民汉合校优势,重视抓好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因而在推进高中课改和少数民族高中双语教学上有较强的后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阿克苏地区和巴州两地州调研期间,我们通过召开五所学校近百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各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到了大量情况,特别是通过数学、汉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20多节课堂教学实地观察,发现两地州在高中双语教学上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高中学校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尚不适应推进高中双语教学的紧迫需要。如阿克苏地区一中有学生2680人,专任教师173人,2008年教师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类培训总支出仅7.5万元,其中教师个人承担部分即占2.5万元。全年中仅有11人参加过外出短期培训。库车县齐满中学有高中教师21人,2008年全年中教师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类培训总支出仅10479元,其中教师个人承担部分即占4727.7元,全年中仅有5人次参加过外出短期培训。拥有全新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库车县四中高中专任教师共93人,2008年全年中教师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类培训总支出仅9600元,2008年全年中仅有1人次参加过外出短期培训。以上事例说明,学校在教师在岗培训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这种现象肯定会对推进双语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2、教师普遍缺乏对高中双语教学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课堂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未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未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如阿瓦提县三中部分学科教师在双语教学中频繁使用母语翻译知识点,而不顾学生大部分已能直接听懂汉语授课的实际情况,人为地造成了课堂教学容量太低。在库车县四中和库车县齐满中学,也有部分教师完全用汉语授课,丝毫未考虑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讲些什么。
  3、在民汉高中办学交流上仍显不足,突出表现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科研和民汉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上。与巴州少数民族高中推进双语教学较为明显的一个区别是:阿克苏地区各办学层次的少数民族高中大部分是独立设置的,显得较为封闭。如阿瓦提县三中开办有少数民族高中,马路对面的阿瓦提县二中开办有汉语系高中,但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科研和民汉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交流上明显不足。同样的情况在地区一中与二中、库车县四中与二中等之间也存在着。拜城县一中与二中同有一个校园,但两校相连的教学楼之间建有严密的钢制栅栏,人为地造成了天各一方。这样的办学环境如何能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4、两地州少数民族高中学生都有近80%来自农村和牧区,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的特点。实施高中课改首先增加的负担是课本费用急剧上升,寄宿就读生活费用支出较高。学校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学生进行相关费用的减免,但大部分学生反映继续读下去信心不足,特别是担心今后上大学会给家庭增加更多的负担。这种状况的存在势必会对今后全面推进高中双语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5、少数民族高中学生中大多数无力购买教材以外的各类辅助学习资料,他们几乎是仅凭一本教材在进行学习。学校图书馆(室)所能提供的支持也很有限,尤其是在汉文图书方面。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感到高中课业负担远高过初中学习阶段,他们疲于应付每日各学科布置的作业,能够用于自己读书的时间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校现有图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地利用。
  6、即使部分学校配置了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但电子类教学资源的匮乏状况非常明显。如在库车县四中,数学和汉语等一些学科的教师虽然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但苦于没有可选择的资源,也只能做到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照搬到屏幕上,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7、两地州在少数民族高中推进双语教学方面对初、高中教学衔接方面的研究都显得不足。高中生源情况复杂,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到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但对学生的具体学情做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的情况并不多见。如来自乡镇初中的学生大多数未学过双语班用《汉语》教材,而来自城市或乡镇双语班的学生却又相反,他们在汉语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分层次地直接进入高中必修和选修系列教材的学习显然会使一部分学生感到非常吃力。数学等学科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校未能发挥好大多数学生寄宿就读的优势,解决好高一新生初期的分层次教学问题。
  8、汉语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是学生进入高中新课程双语学习的基础,但在我们与近百名学生进行的集体或个别访谈活动中,包括阿瓦提县三中、库车县四中等学校都有占近80%的学生不能用汉语进行流利自如的表达。如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关于高中新课程和进行双语教学方面,你对自己的母校有什么希望和要求,请说一下自己有什么心愿”,对此问题每个学校都是仅有个别学生能简单地说几句。我们给出几分钟时间要求写在书面上表达,仍是仅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这一情况令人震惊,如果少数民族学生经过十年以上的汉语学习,累计汉语学习已超过1200课时以上,但用所学过的汉语不能自由交际表达,仅能做些书面的试题,这意味着这样的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根本起不到对推进双语教学的任何支持作用。
四、一些思考及对策的探讨
  1、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切实重视抓好少数民族高中教师新课程及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阿克苏地区在少数民族高中新课程及推进双语教学中的教师培训工作尤为显得薄弱,急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和工作计划,重视解决好培训经费的落实问题,做到培训活动经常化,培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富有针对性。应安排专人专职负责这项工作,有学期和年度的监督评价管理办法。
  2、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学校应建立双语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跟踪管理机制,指导双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做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给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教学反思制度应抓实抓牢,但不应强求课课都细细反思,可采取校内外同伴互助的方式,通过有效的评课指导提高教学技艺和水平,以免流于形式,
  3、民、汉学校的党政工领导密切协作,采取切实有力地措施加强民汉学校之间在教育教学管理、教科研及民汉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将具体化的工作方案进入党政工领导的工作绩效考核中,月月有落实,学期和年度有专项工作总结。民族团结课程应落实在具体的团结协作行动中,不应只在课堂上空谈泛谈。如动员汉语系授课相应年级的班级学生学习小组为少数民族同学录制《汉语》教材课文录音、示范表演汉语课本剧并录制光盘提供给少数民族同学使用等,这些做法进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成绩中。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民汉教师相互学习语言,特别是鼓励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教师努力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使双语教学成为有感情的教学行为。
  4、现行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模块教材除少数民族母语文外,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考试评价上完全相同,各学科模块的教学辅助材料不仅出版物众多,有非常大的选择性,而且在网上也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少数民族高中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靠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上水平。但教师要注意适时、恰当和有效地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设施,切不可本末倒置。
  5、加强双语教学研究和指导,按照双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抓好双语教学工作。两地州在推进双语教学上应宏观指导,不分学段,全程管理。初中和高中学校都应了解生源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开办双语教学班上预先制定规划和计划,不能再出现送上来的双语班学生无双语班上,只得重回普通班上的现象。根据本校办学条件、师情和学情实际,制定有科学依据的推进双语教学方案,认真研究并解决好双语课堂教学中教材使用、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和教学方法适用性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双语教学办学特色。
  6、下大力气解决好学生汉语能力问题,为双语教学走得更远奠定基础。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至少有一定的汉语词汇量,但主要存在问题是来自农村和牧区的学生汉语听说交际能力较低,汉语课外阅读量达不到要求。同时也应看到学生并不是仅通过汉语课在学习汉语,他们在其他课程上都在接触和学习汉语这一优势。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汉语听说能力低及阅读量少的问题,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步骤、有分别地补缺查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新课程和双语教学的要求。一开始可能有些慢,但教师要有耐心。只要学生学有所获,培养和发展了学习兴趣,就有信心赶上来。


                                     新疆教科所    刘军
                                      2009年11月16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35:13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市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研究调研报告
日期: 2005-03-29   来源: 中国教育博客网 

<![CDATA[一:课题的提出: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践表明: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的高低与学校教科室的建设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九五”期间,我区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机构——学校教科室,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在理论与实践上缺乏对全区中小学进行教科室建设的系统与具体指导,不少中小学对学校教科室的地位与作用还认识不清,对学校教科室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还重视不够,致使目前我区中小学教科室在总体上,实际地位还不高,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的开展。
  新世纪之初,我区的中小学教育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如怎样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怎样推进新课程教材的改革实验,怎样搞好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大面积提高我区中小学的办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靠开展教育科研。因此,如何搞好中小学教科室建设,提升中小学教科室的地位,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保证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的开展,就成为了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何搞好中小学校教科室的建设呢?据我们所查资料,还未发现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用来借鉴。为此,我们将“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研究”作为我们的课题,以便以课题的形式,以研究的态度,在研究的过程中,推进我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我区中小学“十五”教育科研工作出现一个新局面,进而推动我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我们对课题中的核心概念“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界定是:“中小学教科室建设是指在目前已建立的中小学教科室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中小学教科室给予完善和加强,使其地位得到明显提升,职能得到应有发挥,有力推进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的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高全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总体水平,提升中小学教科室的地位,增强中小学教科室的职能;
(2)提高全区中小学科研领导自觉建设学校教科室的能力;
(3)推动全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地开展;
(4)探索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由于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研究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深化对中小学教科室建设规律性的认识,补充和丰富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理论;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由于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在实践上还有许多操作性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在中小学教科室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硬件建设、职能建设和信息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地实践探索,推动全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以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的开展。此外,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策略和方法,可以为同类地区、同类学校的教科室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搞好研究的整体设计,多种策略并举,多方力量结合,正视学校差异,注重实践效果。
2、 理论依据:
(1)系统论理论: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各组成部分的整体”。各组成部分(要素)构成系统的实体,离开各组成部分(要素),系统就不存在。
  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系统功能不是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整体功能。各部分(要素)结合的不好,就产生一加一小于二的效果;各部分(要素)结合得好就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系统具有联系性: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要素)之 间;各组成部分(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是联系、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
系统具有优化性: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达到最佳结构,可以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
(2)教育科研管理理论:教育科研要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用科学方法来管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空、信等要素的效用,以完成教育科研任务。
(3)发展哲学理论:人类社会存在着创新规律。通过创新变革原有的客体,使其发生新的质态的变化,进而能满足人的需求,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建立起新的更高的协调统一关系。
3、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指将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研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整体设计、整体把握、全面实施研究。
(2)协同性原则:指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聚合各方面的力量,搞好研究的协同与合作。
(3)科学性原则:指以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保证研究的方向正确,并努力使研究工作切合客观实际。
(4)层次性原则:指研究正视学校的差异,依据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层次的建设要求。
(5)阶段性原则:指研究的实施,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要努力完成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6)可行性原则:指研究的措施要具有可实施性、可操作性,研究欲达成的指标要具有可检测性。。
(7)实效性原则:指研究不搞表面文章,注意所采取的每一项措施和所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能产生好的实际效果。
(8)发展性原则:指研究要时刻不忘研究的主旨,努力促进既定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基础的研究;
主要研究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的组织现状、思想现状、制度现状、硬件现状、职能现状和信息现状;
2、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定位的研究;
主要研究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建设的内容定位。
3、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实施的研究;
主要研究能推进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六项建设即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假设、硬件建设、职能建设和信息 建设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4、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评价的研究;
主要研究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评价标准和和实施评价的办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在全区中小学范围内进行中小学教科室的“六项建设”的研究,有利于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可以提高全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总体水平,使学校教科室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职能得到应有发挥,从而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高质量的开展。
  学校教科室的建设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教科室的组织建设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机构保障;教科室的思想建设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方向保障;教科室的制度建设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机制保障;教科室的硬件建设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物质保障;教科室的职能建设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活动保障;教科室的信息建设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智力保障。
六、课题研究预计达成的重要指标
1、全区95%的中小学教科室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硬件建设、职能建设和信息建设达到区教科室规定的规范化一般化标准;30 %的中小学达到区教科室规定的示范化标准;
2、全区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在科学性、规范性、实效和成果方面水平普遍有明显提高;
3、95%的中小学科负责人能明确学校教科室建设的目标、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和办法,能比较自觉地与学校其他领导一起加强学校教科室的建设;
4、探索出一套对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具有积极推进作用的策略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变量分析
1 、课题研究的自变量:
区教科室为推进全区中小学教科室“六个建设”所采取的基本策略和具体措施;
开放学习;课题带动:多方协同;评价导向;分层推进;自主发展;
2、课题研究的因变量:
全区中小学教科室“六项建设”的达标程度;
全区中小学教科室地位的提升程度;
全区中小学校教室功能的发挥程度;
全区中小学科研负责人自觉建设教科室的能力水平;
全区中小学“十五”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
各中小学教科室的原有条件;
各中小学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待学校教科室的原始态度和认识水平;
各中小学的财力与物力;
上级有关部门对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重视程度;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基础的研究采用调查法,将调查对象定为全区80 所中小学科研负责人,调查方式为问卷和座谈,问卷为全员调查,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座谈抽取部分中小学科研负责人参加;
2、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定位研究采用文献法,学习与教科室建设有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文献,对全区中小学教科室的现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理论与实际对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目标与内容进行科学的定位;
3、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实施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假设的建设策略与和方法进行尝试与实践,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发动各中小学科研负责人对学校教科室建设的成功实践,进行 经验总结,撰写个案。
4、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评价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参考有关文献,制定中小学教科室建设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下校实地考察,进行成品分析,开展问卷调查,并将以上研究活动与先进科研校、先进教科室和先进科研负责人的评选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
九、课题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是总体,为全区80所中小学校的教科室。
十、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查阅了数十本教育科研专著和近两年的《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北京教育研究》、《天津教育》、《江西教育》等教育或教育研究专刊及《中国教育报》,未发现国内有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同类课题研究。只有高长梅、白昆荣主编的,1998年九洲图书出版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学校教育科研全书》和199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以及网上所查的绍兴室教科所制定的《绍兴市直属学校教科室工作规范》中有与本课题相关的一些研究的介绍,其主要内容是:
关于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建立的历史与现状;
关于教育科研机构建立的原则;
关于教育科研机构的任务与职能;
关于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动、组织与管理。
  这些研究内容多是关于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建立与任务职能的一般要求,涉及不同级别,多个层面,但关于中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的研究只停留在建立学校教科研 组织机构的重要性的论述和一些具体要求上,而且很不全面,很少涉及建立中小学教科室的实践,没有人对“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概念进行过界定,更没有人进行过“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专题研究。
国外关于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研究,由于我们未能查到有关资料,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主要成员为顺义区专职科研员,具有较高的课题研究能力和课题研究指导能力,善于合作攻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水平可以得到保证;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区教科室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时间可以得到保证;
课题研究有区教委和中小学校两级领导的积极支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可以得到保证;
十二、研究资料的收集及整理
1、课题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确定专人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根据课题研究每一阶段的进展情况,有计划地将各方面的研究资料集中,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核查和归类;
3、负责本阶段研究任务的课题研究人员借助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进行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形成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撰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
4、需要中小学上交的研究资料,由学校科研负责人负责收集,并按区教科室的要求如期上交区教科室。
十三、课题的成果检测及成果形式
1、成果检测:
(1)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研究实施前后和过程中的情况对比测查;
  制定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评价标准和办法,采用下校考察的形式对各校教科室的“六项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用各校加强学校教科室建设的作法与效果的案例材料检测区教科室采取的教科室建设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十五”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检查与结题鉴定验收,检测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质量情况;
  通过对中小学科研负责人的调查与工作检查测查中小学科研负责人自觉建设学校教科室的能力。
2、成果形式:
(1)主要形式:研究报告、论文、总结、方案;
(2)辅助形式:照片、录像;
十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进度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1、11—2002、2)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组建课题组,查阅文献,进行课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具体安排;
(1)初选课题(2001、11);
(2)组建课题组,进行课题组人员分工(2001、11);
(3)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2002、12—2002、1);
(4)撰写课题论证报告(2002、2);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002、2);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2、3—2004、12)
任务1、做好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动员(2002、3);
具体安排:
(1)研讨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动员要点(2002、3、5);
(2)召开全区中小学校主管科研工作领导和学校科研负责人大会(2002、3、16);
  提出加强学校教科室建设的任务,讲明建设思路和有关要求,使全区中小学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和学校科研负责人明确学校教科室建设的方向,统一思想和认识,为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任务2、开展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基础的调查(2002、4—2002、5);
具体安排:
研讨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基础调查的基本思路(2002、4、3);
设计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基础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2002、4、4—4、15);
进行问卷的试调查(2002、4、18);
修改调查问卷(2002、4、19);
对全区80所中小学科研负责人进行正式调查(2002、4、23—4、24);
分析整理调查问卷,统计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2002、4、25—30);
  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目前全区中小学教科室的基本情况,为进行顺义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定位研究和建设的实施研究提供基本的实践依据。
任务3、对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进行定位(2002、6—2002、8);
具体安排:
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理论,找到支
持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定位研究的理论基础(2002、6);
搜集国内外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成功经验,
找到支持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定位研究的借鉴(2002、6);
结合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的基本现状,认真听
取区教委和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等部门领导的意见和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建议(2002、7);
深入研讨,全面论证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
的基本目标定位和基本内容定位(2002、7);
撰写关于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定位的专题论文,制定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指导意见。(2002、8)。
任务4、进行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实践探索(2002、9—2004、8);
基本思路:
  采取“开放学习”、“课题带动”、“多方协 同”、“评价导向”、“分层推进”和“自主发展”等六个策略,围绕“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硬件建设”、“职能建设”和“信息建设”认真进行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在推进各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注意下校指导,组织交流,典型引路,收集信息,并根据实践的需要及时修订研究的实施方案,使方案更加切合研究的客观实际。
具体安排:
实施开放学习策略:
(1)组织和发动全区中小学科研负责人学习有关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开展学习研讨与交流(2002、7);
组织区教科室人员和“九五”科研示范校、先 进校的中小学科研负责人到其它区(县)教科室建设搞得好的中小学校参观考察(2002、10);
(3)组织中小学科研负责人参加的区内学校教科室建设的观摩现场会;(2002、12);
实施课题带动策略:
制定顺义区“十五”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以
课题管理办法指导中小学教科室建设(2002、6);
抓好学校“十五”市、区级各类课题研究的
过程性指导和检查,以课题为载体推动中小学教科室的建设(2002、6—2004、12);
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的汇报与交流活动,以活
动推动中小学教科室的建设(2002、6—2004、12);
实施多方协同策略:
(1)与区教委领导和教委有关部门协同,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推进力度(2002、7)
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部门协同,制定中小学“校校通”实施方案,加快教科室计算机的连网;(2002、8);
(3)与区教委有关部门协同,制定中小学教科室建设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2003、3);
与编辑部协同,在《教育动态》和《顺义通讯》上开辟“教育科研”专栏,加强教科室建设的经验与信息交流(2002、9);
与师训、干训部门协同,搞好学校科研负
责人和学校科研骨干教师的有关培训(2002、9);
实施评价导向策略:
(1)制定中小学教科室建设评价意见并将意见贯彻 到中小学各校(2002、9);
开展有关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评比活动,如
  先进科研领导小组评比、先进教科室评比,先进课题中心组评比、先进科研负责人评比、先进科研骨干教师评比、教科室建设优秀论文评比等(2002、9—2004、12);
实施分层推进策略:
依据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制定中小学教科
室建设的两级评价标准:一般性标准和示范性标准(2002、11);
分不同阶段、不同项目、不同级别开展教科
室建设的达标(2002、11—2004、12);
实施自主发展策略:
制定中小学教科室建设自主发展政策,鼓励
学校在区教科室制定的教科室建设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具有特色的学校教科室建设(2002、11);
发现教科室建设的典型学校,及时将他们好的经验进行传播(2002—2004、12);
发动中小学科研负责人和学校其他领导撰写关于学校教科室建设的文章,探索学校教科室建设特色的规律(2002、11—2004、12)。
3、实施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评价(2004、8
—2004、12);
制定科学可行的《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
评价方案》(2002、12);
依据《方案》中的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对各中小学教科室的建设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价,用以检测各校教科室建设的达标程度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实践成果。(2003—2004、9)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05、1—2005、7);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全面总结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实践,形成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汇总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研究的各阶段
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统计相关数据;(2005、1—2);
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的最终结论;
(2005、3)
撰写《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研究成果报
告》;(2005、4—7)
编辑《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的理论与实
践》(内容包括有关教科室建设的意见、方案、论文、总结、案例、照片等)(2005、4—7);
(5)编制《顺义区中小学教科室建设研究》活动录像(2005、4—7)
十五、课题组主要成员分工:
1、赵文增:(教育研究考试中心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研究的总体实施工作;
工作;
2、张海:(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副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保障和组织、协调工作;
朱元兆:(教育研究考试中心教科室副主任)协助赵文增组织全区小学的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殷桂金:协助赵文增组织全区中学的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袁日晨、张秋爽:协助赵文增进行课题的研究设计和各阶段的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谢焕辉:负责课题研究的资料收集及档案的管理工作;
王道岭、刘润英、李国清:参与课题的有关研究和临时性工作;
十六、课题研究经费的预算
1、 资料费:3000元,2、 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书籍和资料;
3、 调研费:10000元,4、 用于开展调查和进行课题研讨;
5、 小型会议费:10000元,6、 用于召开实施课题研究的各种专题会;
7、 差旅费:20000元,8、 用于外出考察、学习;
9、 印刷费:4000元,10、 用于学习资料、研讨资料、研究资料和成果资料的打印、复11、 印和印刷;
12、 管理费:10000元,13、 用于专家指14、 导,15、 专题讲座、阶段性研究情况交流、中期检查和结题鉴定验收等活动;
16、 其他:3000元,17、 如用于上网查询有关课题研究信息、开展能够促进课题研究的相关活动等;
以上预算经费合计60000元。
<![CDATA[否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40:54 | 只看该作者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进展情况报告——2005年度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   执笔:付德
二OO五年,是基地研究工作实施阶段的第二年,继2004年探索“区域性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管理策略”并初步提出“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城乡联运,片组交流”的工作模式之后,我们把今年的研究重点,确立为“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级别教研机构的行动方式研究”。为全面落实研究工作,我们利用寒假制定今年工作计划如下所示: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
2005年年度工作计划
——株洲市芦淞区教育局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的管理机制。
2、提炼、推广比较成熟的校本教研实践方式。
3、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尤其在农村及薄弱学校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举措
(一)专题调研活动
1、主要目的:(1)进一步了解学校教研工作的现状;(2)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师对校本教研工作的认同度、满意度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求:(3)发现教研典型并及时推广;(4)为2005年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2、基本要求:(1)由学校教研部门牵头分校组织;(2)可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开展调研;(3)提交书面调研报告。
(二)全民读书活动
1、活动目的:(1)在校内营造理论学习及对话交流的良好氛围;(2)帮助教师及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教研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2、活动建议:(1)学校应制订“全民读书”活动方案并于2005年3月开始实施;(2)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或推荐优秀书刊(不限于专业书籍);(3)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举行导读讲座或沙龙活动:(4)教师可以采用个人研读、集体讨论、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5)学校可通过征文、读书笔记评选等活动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
(三)“片组”教研互动
1、互动形式:(1)由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课改能手面向农村学校及城区薄弱学校同学科教师提供“开放型”课堂;(2)农村中心小学举办主题研讨活动;(3)区级学科教研员组织农村学校及城区薄弱学校教师举行教研沙龙活动。
2、互动要求:(1)研究内容应集中于学科教学、教材教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2)应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主体作用;(3)及时收集、整理过程性教研资料并汇编成册。
(四)分类专题研究
“两类”课程建设
1、主要研究单位:所有城区小学
2、基本研究思路:(1)以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方案为突破口,以全面落实“学分制”管理及评价模式为主要举措,以教学常规检查与优秀教案评选相结合的方式为推动策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进一步落实各校的课程设置及实施工作,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2)先集中力量扶持少数比较优秀的“标志性”校本课程,再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向相同类型的课程进行推广,力争在今年推出4---5门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程。
评价改革研究
1、主要研究单位:辖区内所有中学、部分小学
2、基本研究思路:(1)结合2005年初中毕业生中考及中招工作,同步开展新中考、新中招改革研究与实践(详见相关工作方案)。(2)由各学科教研员牵头,以小课题、小专题研究的方式开展学生学科素质评价研究工作。
3、预期理论成果:(1)《新课程学生学科素质评价改革研究》(暂名)
                (2)教师论文、研究故事、典型案例等。
                (3)新中考、新中招改革方案及研究报告。
三、工作安排
2月:制订年度实施计划
3月:召开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专题会议
4月——9月:(1)分校完成调研工作并形成调研报告。
            (2)分校制订年度实施计划。
            (3)各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10月:分类分项总结研究工作。
11月:提炼研究成果。
12月:总结全年工作。

今年三月,新学期伊始,在区教科中心召开了由学校校长和主任参加的“芦淞区第六届教育学会年会暨校本教研工作会议”。在会上,与会代表研讨并通过了年度工作计划。自即日起,本年度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究工作拉开了序幕。这一年,我们在去年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尤其是紧紧抓拄“交流与合作”、“反思与提炼”作文章,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回顾全年的工作,我们认为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片组教研主题开放活动
片组教研自课改来已经成为芦淞教研的一大亮点。从去年开始,我们改革了片组教研的内容与形式,使之突破了单纯的学科教材法研讨及单一的教研课说、授、评的组织方式,将之提升为以片组整体为单位,以年度校本教研成果展示为途径,以研讨、互动为根本目的主题开放日活动。它既是片组内开放交流的平台,也是对全区、全片、全校全年教研工作的展示性评价。因此,每年的10月至11月,各片组的主题开放日就成为芦淞教研战线的一大盛会,也成为所有芦淞教育人共同关注的区域性研讨活动。与去年相比,今年我们组织的第二届主题开放日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变化:
其一,开放主题更丰富。去年五个片组均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校本课堂教学研究”两个领域,今年增加了“校本德育研究”、“校本科研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三项内容。这充分显示了学校教师对芦淞区教育局提出的“以校本研究为抓手,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工作原则的认同与理解,也说明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更加宽泛的展示内容也使得片组开放日活动显得丰富多彩。
其二,业务指导更细致。去年五个片组的开放活动均由区教科中心主任兼理论教科员付德同志一人进行业务指导。今年则采用“分片承包责任制”,将指导任务分给了区教科中心其余几名学科教研员。如果哪个片组有公开研讨的教研课,那么对该教研课的指导也成为对应学科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众人拾柴火焰高”,所有教研员的共同参与,使专业引领在开放日活动筹备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此今年展示学校活动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已成为所有与会人员的共识。
其三,自主反思更到位。去年的开放日活动给予每个片组半天时间,从上午8:00至11:30,均由开放学校自行组织安排。五个片组开放活动全部结束之后,区教科中心组织了大规模的集中研讨。由于开放日活动历时一个多月,结尾时的研讨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研讨的实效也大打折扣。今年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每个片组的开放都分成两个阶段,前面一个半小时由学校组织,向来宾呈现展示内容,后面一个半小时由教科中心组织全区性的研讨活动。研讨活动中既有专家的即时点评,又有教研员的现场评课,还有与会教师的自由发言。尤其是同片组内其余几所学校针对该主题所进行的“自主反思”,既体现了同片组“教研任务共担,教研资源共享,教师成长共进”的良好教研作风,又通过反思联系了自己学校的教研实际,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让其余片组的教师收获颇丰。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自主反思”较之去年同片组其余学校将自己的教研资料搬运到展示点让他人观摩的做法,更便捷,更有效。我们觉得,开放的目的就是在于交流,而交流强调的是多向信息传递,因为信息只有流动才会增值。在开放之后,抓研讨、抓反思,既能够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假交流、假研讨,也能够促进与会人员提炼、概括、学习、借鉴等研究能力的发展。
其四,经验提炼更有理论高度。我们要求每个开放校的校长或教研主任必须有一份 紧扣主题,提纲挈领的汇报材料,也指派专人帮助学校撰稿。因为这份材料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对教师零散的原型教研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提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专业引领的。对这个环节的重视和引导,不仅使开放学校提高了理论水平,也使开放学校的教研经验具有了集中、凝炼和可迁移、可操作的特性。
例如,我区第一片组的何家坳小学和第二片组的红港学校,向大家展示的都是“校本德育研究”工作经验。两校的德育工作具有“立足实际育德、见微见细育德、与时俱进育德”的共同特征,也体现了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基本原则。但两份汇报材料还是十分鲜明地概括出了学校以校为本的研究特色。市内名校何家坳小学提出的是“构建以活动为载体,以分组专题教研为保障,以家、校、社三结合育人环境构建为主要途径“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而红港学校则提出了“以大队部主题活动为主体,分别以品德课教学、他科学校渗透和以环境优化、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为两翼”的德育机制。
再比如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城区薄弱学校——高家坳小学,以优化教师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几年来一直坚持组织“快乐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今年的开放日里,他们呈现了“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校训,展示了以“快乐书香”校园文化创建为背景的“快乐课堂”教学研究,他们从名词界定到教学策略地提炼,再到评价手段的实施,都表现出对“快乐”一词的深层次理解。一所教师人数不足二十人的小学校,竟然同时开放了十余节公开研讨课,而且优课率高达80%以上,让大家叹为观止。而我区的南方公司一分校,选择了最有挑战性的“校本科研课题研究”作为开放主题。校长在汇报发言时,不但详细介绍了学校“十五”区级课题“作文与学生生活沟通研究”课题工作的全过程,介绍了该课题所提出的多项研究成果及其推广使用的情况,更是阐明了他们对于“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实效性”的独特看法。他们认为,做课题要讲求一个“实”字。首先,选题要“实”。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问题中捕捉研究项目;其次,研究任务要“实”。切入口要小,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再次,研究目标要“实”。要立足于教师的“教”的学生的“学”,不可好高骛远。最重要的是,研究过程要“实”,要规范科学、扎实地开展研究工作,把小专题、小课题的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个人研修结合在一起,也要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师训工作结合在一起。另外,提炼成果也要“实”。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科研的价值,切忌在“科研万能”、“科研无用”的论调中迷失自我。他们的区级课题研究,因为一个“实”字,其效果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高级别的立项课题,他们提出的科研经验,也让立志于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受益匪浅。
在今年的片组开放活动中,有一所农村小学也参与了开放,这是第一所敢于向城区学校开放的农村小学,它就是选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作为主题的 建宁乡早禾坪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生源质量等各方面原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可谓是举步维艰的。早禾坪小学是一所只有六个班,十余名教师的小学,他们都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课程设置到资源开发,从教师培训到课程评价,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研究提炼出一整套适用于农村小学的课程实施策略。例如,在区教科中心教研员的指导下,他们依托本校实际,对地方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造,解决了制约课程发展的三个问题:课时问题、师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及实施的基本情况(节选)
2002年,是芦淞区步入新课程领域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向我们走来。因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确实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决定在3——6年级全面铺开。为了顺利设置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通过研究和探索,逐步解决了以下三个棘手的问题:
一、教学时间从哪里来?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3-9年级必须全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周课时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我们创造性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所有地方课程如劳动课、科技活动课、社会课、班队课等相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地方课程领域得以施展,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年级至少平均每周2-3个课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年级:班队半课时,科学1课时;4年级:研究性学习1课时,班队半课时,科学1课时;5年级:信息技术及品德各1课时,科技、班队、劳动各半课时;六年级:信息技术及社会各1课时,科技、班队、劳动各半课时。)因为本课程设置的特殊性,所以课时计算以全期课时累计的办法计算总课时,要求教师在学期教学计划及主题活动方案中均注明课时的分配方法和总课时量。学校则将全期的课程安排情况以学期课程设置安排表的形式在开学后第二周上报教育局基教股。
二、教师队伍从哪里来?
我们把3-6年级所有班主任和地方课程如社会、劳动、科技、品德、信息技术等任课教师组织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队伍,负责所有主题活动全程指导并且他们的工作量进入周工作量,这就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不再是额外的工作,而是份内的事情;其他学科教师全员均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骨干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相机参与指导,因没有进入教师的周工作量,所以由学校对于这些教师发放课时津贴。当然,所有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学校都会算作加班,具体发放办法详见相关制度。
三、“教学内容”从哪里来?
对于活动主题的选择,我们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其一是以我们芦淞区根据国家指导纲要研制并统一下发的《芦淞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结构表》为指南,在四个活动领域内自主选择主题,学校确立跨年级、跨领域的综合性主题以后,不同学科的教师依托本学科的教学特色组织活动落实学校的综合性主题,这种做法能够使课程较快地呈现出校本特色;其二则是由上述骨干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的教学对传统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即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模式来教传统教材,从备课到上课,均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原则;其三,是压缩传统教材的教学时间,挤出约一半的课时来自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管理小组将对骨干教师的教学方案及活动指导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教师应尽力避免将本课程“学科化”的做法。原则上,每个学生每学期应参加两个以上的主题活动。
当我们在早禾坪小学观摩“走进唐人神”主题实践活动时,根本无法把眼前活泼、自信、开朗、聪慧的学生与传统观念中“乡下孩子”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除了分片组举行现场开放研讨活动,学校还自行拍摄并制作了“校本教研研讨活动”的光盘,这也为教师培训和研究积累了素材。另外,每个片组的组长学校还组织全片教师编撰了本年度的校本教研成果汇编。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稿体侧重于“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级别教研机构的行动方式研究”,稿件的形式有案例、总结方案、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等。书稿的质量比年有了进步提高。通过对片组及学校本年度汇编的教研成果进行鉴定,我们认为比较有特色和实效的是以下几项:
1、栗树山小学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芦淞区栗树山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行动方案(节选)(1)“专题行动研究”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基本实践方式。

(2)课题研究:狠抓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并以龙头课题的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带动其他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沙龙式教研:在学校组织的沙龙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研究专题、课例、案例等进行讨论,也可以就一个教学热点或专题研究有感而发。由学校出面邀请各级各类专家参与沙龙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教研信息。
(4)网上教研: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互动式教研平台,不同年级、学科的教师,可以打破教研时空的限制,就某一年级学科的专题研讨或就某一位老师的课例、案例等发表见解,利用网络进行集思广益的思维碰撞,实现教研信息的流动与增值。
附一:栗树山小学推进校本教研的行动策略

△以“专题行动研究”为我校校本教研的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以下四个环节。

四步循环推进
△以课例为载体:围绕一堂课的教学,把解决课堂中的现实问题同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结合起来。
△以教育叙事为抓手:教师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教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可通过叙述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显现其内在意义,并与自身专业发展联系起来。
△以教研组为中介:教研组应成为校本教研的基石,以问题为核心,进行实践反思,同伴互助。
△以研训结合为途径:除对教师进行共同的培训外,利用教研组自身优势,以学科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课题为载体,将专题研究和实践贯穿于整个研训过程,即可推动教研组工作建设,又可促进教师研创结合的发展。
△专题多轮研究课的变式:
一位教师围绕专题,针对同一内容,连续上三轮研究课。
一位教师围绕专题,针对不同内容连续上三轮研究课。
几位教师围绕专题,针对同一内容,连续上一轮研究课。
几位教师围绕专题,针对不同内容,分别上一轮研究课。
附二:芦淞区栗树山小学以校为本教研管理网络
























附三:芦淞区栗树山小学以校为本教研培训网络




2、何家坳小学校内专业团体管理办法
何家坳小学校教师学术委员会基本职能

一、学术委员会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开展教育科研,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而成立的学校学术机构。
二、学术委员会具有研究、指导、咨询和评价功能,其职责是:
1、对学校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学校面临的重大学术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积极的建议。
2、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指导培养中青年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推荐、评选工作,参与教学竞赛、论文评选等学校举办的学术活动评价工作。
3、指导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选题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对教师科研课题的选题、开题、结题以及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学术委员会成员必须是在职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学校骨干教师,由校长聘任和领导,日常工作由教科室组织开展。
何家坳小学“师生话吧”管理制度
为加强师生交流,实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动地位,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效率,特建立“师生话吧”制度:
1、畅通师生对话渠道,每期举办两次师生座谈会。
2、设立师生信箱。每月开展一次“给老师写封信”、“老师给学生回信”活动,并建立专项档案。
3、每个班级教室的板报设立“学生心语”、“教师心语”专栏。
4、每期举办“教师课堂用语、作业批语、品德评语”的征集与评比。为改变传统的公式化的教师用语与评语,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充满情感和激励的个性化语言。学校每期举办一次“教师课堂用语、作业批语、品德评语”征集活动,征集佳句,汇编成册,印发全校。并由学生对教师的作业批语、品德评语进行评议,评选出“最令人感动奖”、“最佳个性奖”、“最有新意奖”、“最善解人意奖”、“最佳幽默奖”等奖项。
5、教师通过网络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批阅和纠正学生的作业,增强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何家坳小学“十佳学习型教研组”基本条件
1、教研组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学习制度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研组成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研组有学习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学习活动有记录,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并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工作;
4、组内有一个围绕校级以上课题的子课题,有方案、有计划,有落到实处的研究过程,并且有组内、校内交流和推广的活动;
5、每个组员每年校本教研经验论文至少一篇,组内交流;组员每人每期上好一节校本教研课,组长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开展听、评、议活动;每期推出1-2节校级展示课;
6、教研组认真开展“六学”和读书活动等学习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果;
7、教研组大部分成员获得计算机高级证,并学习和掌握外语基础知识及法律基础知识;
8、教研组在完善组员知识结构、创新学习方法、激发组员潜能和鼓励学以致用等方面有一定的成绩。
何家坳小学“十佳知识型职工”基本条件
1、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突破,达到市级以上先进水平的;
2、在市级以上专业性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并获奖,或经市级以上出版部门认定有价值的专著或译著;
3、课题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4、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总结出本岗位、教育行业中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较大贡献的;
5、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和理论素养,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并且成绩突出在全市或全省有较大影响。
3、贺家土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节选)
芦淞区贺家土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 骨干教师管理办法
一、管理对象
本《办法》所管理的对象是本校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是指: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学校某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较高的水平,并且在学校范围内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的在职教师。
二、管理办法
1、实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由校委会负责管理,校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
2、任期。对学科骨干教师的管理施行年报年审制。即学校聘任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原则上每届任期一年,学校每期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一次。并根据考核情况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适当奖罚。
3、职责。学科骨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示范。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科骨干教师在同教学专业领域内指定一到二个教师作为指导对象,双方签定结对合同,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结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应进行认真指导。
4、待遇。学科带头人按50元/月的标准享受津贴,骨干教师按30元/月的标准享受津贴,由学校行政部门每期一次性发放。
5、奖励。积极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并在学习、的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优先考虑。优先推荐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评区、市级学科带头人。优先推荐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晋升职称。
6、罚则。学科骨干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任期时间限制,即时解聘,待遇同时取消:
①在学校组织的对学科骨干教师年度考核中,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
②有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受到局级通报批评及以上处分的;
③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出现重大的教学事故或因错误言行在社会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三、考核细则
学校在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中,采取每学期一次考核的办法,每年6月、12月进行评价考核。(细则见附表)
四、本《办法》的最终解释权在校委会。
4、樟树坪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策略(节选)
樟树坪小学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方案
(2003——2006年)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目标
1、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热爱教育工作,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希望对教育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
2、成为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能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反省自己,对学生关心、亲近、和蔼、公正。
3、养成善于学习、勤于实践的品质,具备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对教育的功能和规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能自如同时有创造性地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够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本校教师近五年业务能力发展目标
1、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达到大专以上水平,条件性知识要求对新课程理念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实践性知识要求在教学中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并加以整理,文化知识要求拓展与任教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面。
2、专业技能:凡届时教龄满五年以上的教师要具备:A、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B、进行反思性教学,将经验上升到理论,有效控制教育、教学的能力;C、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科研能力;D、比较熟练地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的能力;E、恰当地将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等艺术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能力。
三、工作措施
1、学校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要点,作为促进教师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成员的重要工作。
2、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中心,将校本培训、校本研究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有效统筹安排,以利“学用”统一,相互促进提高效益。
3、有计划组织参与社会活动,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学生成长与学校教育具体环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4、由教研室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组织、督查与评价工作,做到有位、有序、有效。
5、将全校教师普遍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列为必修项目,部分教师需要的列为选修项目,组织讲座和训练。
6、按条件选送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观摩活动,以及外地确有价值的相关业务活动。
7、以年段组为单位组织班级工作和常规教学研究,重点研究如何依学定教,结合学习关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等方面的理论。
8、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学专题(课题)研究,重点根据学科特点施教,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特有的问题。
9、选订必要的教育报刊,添购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连接互联网,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10、在校园网点建立“学研用”平台,为教师在网上自主自由地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11、每学年进行一轮全员课堂教学展示。展示分30岁以下教师的“展能课”、31岁至40岁教师的“特色课”、41岁以上教师的“创新课”三个层次,分作两个学期安排。每一堂课都录像登录校园网,保存一年,供执教者和同行研究。公认的精品课长期保存。每一堂课都由本校学科带头人和外聘专家组成的评价小组写出评价意见,反馈给执教者,并存入执教者业务档案。
12、经常收集教师教学、教研成果,向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教育报刊推荐,为教师参加校外的业务竞赛创造条件。限额对外推荐的优课、论文,按公开、公正的原则选定。
13、教研室每年暑假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制订好下学年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计划,对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工作逐项作出具体安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组织落实、时间与经费等均有保障。
14、每学年末举行一次教师专业发展成果展评。展评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每一位教师各自对照自己专业发展计划评价,写出自评情况;第二步,学校开辟成果展览室,每位教师都把自评情况书面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陈放在展览(按年龄段分组),全校教师互相观摩;第三步,采用群众推荐和领导审查相结合的办法评选专业发展先进个人。
四、教师个人研修的要求
1、充分认识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实现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是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法定责任。
2、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要求,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制定一年或几年的专业发展实施计划。计划有可检测的具体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必修项目培训和适合自己需要的选修项目培训。
4、认真完成学校选送培训的学习任务、外出观摩学习任务。
5、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选读报刊、网上的文章和有关专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自己适用的内容。
6、积极参加年段组和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活动及网上研讨,做到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相统一,互相促进。
7、以开放的胸怀和同事开展学习互助,既虚心向同事求教,学习同事的经验和发现;又真诚向同事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体会,供同事借鉴。
8、每学年末对照计划和自己发展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反思并写成书面评价材料存入业务档案。同时根据一年的发展情况,继续执行或适当调整原计划,或制定新的计划。
另外,所有的片组组长学校,都用写“研究教学”的方式,阐述了对片组教研的理解和认识 ,也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片组教研故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片组教研这种诞生在新课程中的新型教研方式,将会在芦淞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二、教研人员管理方式改革
从2003年起,区教育局就颁发了《专业人员下校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管理办法》。到了今年,区教科中心规范内部管理,对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大幅度的修订、重建。在新颁发的教科中心内部管理制度中,增加的内容主要有“下校听课日制度”,、“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年度目标考核制度”。这些制度其实都是对原有《专业人员下校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管理办法》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年度目标考核制度中”,我们规定教研员每年自定的年度工作目标中,要分“规定内容”和“自定内容”两个板块。其中“规定内容”是指教研工作“六个一”:每年向教师推荐1—2年优秀书刊并率先导读;每年举行面向农村的教研沙龙活动两次;每年主持或指导片组校本教研开放日活动一次,每人主持或指导学校科研课题一个以上;每年下校听课并导课100节以上。在“下校听课日制度”中我们规定每周不少于两次下校进行教学教研检查指导,在每所学校都要填写“教学教研检查情况反馈表”并组织分层次的反馈交流会议,我们要争取去一次就有一次的实效,成为最受教师欢迎的“检查组”。在“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中我们规定每个学科教研员都要积极带头主持专题研究活动。从今年起,我们要求分学科建立资料档案,目的就是在于促使教研员“研”字当头,每个人手中要都有一个以上的专题研究项目。
我们对教研员进行年度目标考核时,要分学科检查学科研究档案的建挡情况并酌情评定等级,其结果与教研员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直接挂钩。另外,从今年起,我们邀请学校的教研主任作为全体教师的代表,对所有的教研员进行考查。评价指标共分成“常规教研”、“教育科研”、“校本教研”三项,分别从“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工作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最受学校称赞的是“关注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教师”、“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长期深入基层面向一线教师开展工作”等具体指标,这反映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些新的管理措施,给教研员施加了压力,也增加了动力。他们普遍认识到,芦淞教研要开创新的局面,自己肩负着重任,一个优秀的教研员,在新深改的新形势下,就应该成为新课程理论的诠释者、实施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行者、引领者。目前,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研究、数学学科的学生学科素质评价研究,英语学科的越洋英语实时教学研究、美术学科的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一批由教研员牵头的课题及专题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有的已经产生较好研究成果和教学实效。学科专题研究也成为教研员培养骨干教师,组织教师培训的新形式,我区分学科的“研训一体化”师训模式业已成熟。
三、其他相关工作
除了片组教研主题开放活动和优化教研员内部管理机制之外,今年我们组织的另外几项相关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校本教研专题调研
从今年3月到4月底,我们采取“分校制卷、分校调查、分校总结、集中汇报”的方式对全区所有教师进行了校本教研专题调研活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今年的教研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希望聆听到一线教师最真实的心声,深入了解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真实看法和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各个学校的教研部门都认真细致地开展了调研工作并撰写了调研报告。从调研报告中我们发现,这项工作拉近了教师与管理者的距离,使学校今年的教研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调研就是对几年来教研工作的一次盘点,它没有外部压力,目的只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调研基础上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更科学,更深入人心。在所有的调研报告中,我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刚刚从铁路子弟学校转变成为区属小学的立人小学教研部门提交的调研报告:
校本教研工作效果调研报告(节选)
株洲市芦淞区立人学校   苏  醒

2005年3月,为了解我校校本教研的现状,了解教师对校本教研相关问题的认识、感受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校本教研工作有的放矢的进行,我们特制定了教师问卷调查表,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之前将本活动的目的与教师广泛交流,也听取了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师的意见,达成了一致共识。从问卷情况来看,参与问卷调查的48位老师都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学校的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如实地填写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为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最真实的依据,也传达了自己的心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调查的具体情况:
一、职业素养
对于现在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教师100%地持热爱的态度,并且有科学的、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支撑,能够衷心地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教师的心理压力过重,面临的各种学习、竞争乃至聘任工作都给正常的教学或多或少地造成过困扰,家庭、学校、社会都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但是,我们的老师时刻牢记着:教师的事业是塑造人的工程。因而,调查涉及“你是否因个人的情绪波动随意迁怒于学生”?75%的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来不”;仅仅12人的回答是“偶尔有”;“经常有”的为0。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到正因为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是否积极向上、他们的情绪是否乐观、豁达、他们是否后顾无忧。这些都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密切关注、及时解决的大问题。作为学校,更应该在怎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快乐地工作上下功夫。那么,教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感障碍或心理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41人的回答是“密切关注”,仅7人(而且全是科任教师)说是“见到了才过问”。当问及“在课堂教学中,你是否能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等积极情感的教育和熏陶?”时,“经常这样做”的教师高达98%,只有1人回答“偶尔这样做”。这充分说明教师是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
二、新课程
首先,对于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们普遍感觉比以前有所改进,甚至有46%的教师认为有很大改进。实施新课程后,只有5人说备课的时间与以前相比差不多,89%的老师花更长、甚至几倍的时间备课,而且,100%的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后,要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其难度与以往相比更大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大的转变就是不再一言堂了,传统的师道尊严被粉碎了,所有的教师都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积极地创造机会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是教师的任务所在,甚至有39位教师认为这是评价一堂课、一个教师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研究
教师中有50%把“实践活动”列为最喜欢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其次分别是沙龙、专题论坛、培训、课堂教学比武。81%的教师认为最有收获的培训方式是“有指导性的讨论、研讨”,37.5%的教师认为听“报告或讲座”对自己最有帮助;谈到参加校本培训后的收获,28%的老师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56%的老师了解了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目标;70%的老师改进了教学方法。同时,我们还对现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活动满意度进行了调查,94%的教师非常满意,并且积极参加,认为很有成效;只有邹玉、孙艳芳、陈跃辉三位老教师表示不满意。我想我们的活动不光是考虑中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也应该关注老年教师的工作、心理需求,尤其是这些有着丰富育人经验的有思想的教师,是学校求之不得的宝啊,一定要给他们发光、发热的机会,给搭建他们一展身手的平台。
四、评价
通过问卷可以得知,教师们对于什么是科学的教师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已经心中有数,特别是学生评价,教师普遍认为: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考试加平时;作为班主任,最有效的评语是个性化的、以鼓励为核心;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宗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95%的教师认为学校、老师不应该张榜公布学生的成绩;67%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评价需要一个明确的指标体系;100%的教师意识到教学评价工作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一定要认真对待。
但是,当谈到对课堂监控中的评价问题时,有10%的教师还概念模糊,甚至有个别教师认为顾不上,这也暴露了部分教师忽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当然通过问卷也给他们提了个醒;62.5%的教师认为对教师的教学现状评价的结果是教师隐私。只要职能部门掌握,通知教师本人就行。这既说明了教师法制意识的加强、对于个人名誉的重视,同时也不能不说是有点心虚。当然,我们更关心学校目前的教学检查、校领导听课等工作究竟有没有促进教学质量的实效?有66.6%之多的教师认为“有效果,但作用不太大”;只有15人觉得“效果很好”;还有1人说“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是我们学校管理工作要改进、要提质的地方。
五、反思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社会使命,全凭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推动历史的车轮的。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最需要学校提供哪个方面的支持呢?这也是我们校本教研的责任所在。75%的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外出学习的机会、专业培训、技术指导。还有13%的教师诚恳地说:希望领导能经常与我们真切交流,重视老师的每一点进步,予以鼓励支持;在每一次的研究课后,能听到领导和其他教师直言不讳的意见,这样才能促进自己专业的提高和发展。更有一批素质较高、有上进心的中青年教师发出呐喊:“我需要学校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和发展自我的平台!”人数达11人之多。
在教学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有些什么困惑呢?通过问答的形式我们发现,教师普遍感觉:
1、教学以外的事务太多,时间不够,分身乏术,真正留给教师坐下来认真思考自己教学并深入研究的时间太少;
2、现行的评价体制(社会评价与教师评价等等)与新课程理念自相矛盾。教材中安排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较大差距,自上而下的改革不科学、不配套,给老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
3、研究行为的连续性无法保证;
4、学生程度不一,教师如何运用新的理念改变学生不积极发言、不敢上台表现、实践意识和能力都不够强、偏科等诸多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发展?……
最后,我想作为教师,他的人生目标究竟是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份清贫的职业,难道真的只为桃李芬芳?然而,在回答“回顾您的教学生涯,您最得意的成绩是什么?”时,不论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踏上讲台三五载的小年轻,不论是不管严寒酷暑,兢兢业业、硕果累累的成功教师,还是平日里下班就走,俏皮活泼、初出茅庐的混小子,统统众口一词:学生的成长、孩子的进步、家长的认可就是我最引以为荣的事。
2、全民读书活动
在十一月二十八日结束的芦颂区全民读书活动汇报交流会议上,我们看到了全民读书给学校带来的新面貌,给教师队伍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队伍注入的活力与生机。从城市到农村,每所学校都重视读书活动,做到了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经费投入、有评比驱动、有实际效果。读书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必读与选读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文章与电子相结合,读书与写作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灵活多样,名目繁多。读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专业书刊,教研故事,励志丛书等等,不一而足。在交流会议上,大家对于“如何激发教师读书的热情”及“如何克服经费困难”两个话题兴趣颇多,也提出了许多妙计良方。例如,有的农村学校倡导教师将私人藏书拿出来互借互阅,还有的学校为激励教师自己购买专业书刊,采取公费补贴的办法。更多的学校为了帮助教师读好书、读懂书,组织了多次专家导读和专题研讨活动。读书,已逐渐从教师“额外的负担”转变成“生活的需要”。今后我们会把全民读书作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更新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常抓常新,常抓不懈。
3、“两类”课程开发与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摆在许多人面前的难题,也是今年我们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自2002年开发校本课程以来,在经过了最初的开发阶段之后,这项工作就陷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似乎教师的开发水平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水平总是停 在一个初级阶段。从今年起,我们指导学校狠抓标志性校本课程的建设,并要求学校以专题研究为措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从标志性课程的理论认识、内容选择、实施、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专题教研,尤其是针对“校本课应该怎么教?”进行了长时期的研讨,也多次举办教学观摩活动,慢慢摸索出一套标志性课程建设的实际经验。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区一直是以课题方式运行的。省级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于2004年8月顺利结题之后,我们一直致力于课题成果的推广和完善。今年,我们针对周课时不足的情况,经反复研究调整了全区的课程计划,从地方课程中调整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授课的教学时间,又从地方课程的任课教师中组建了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师,并指导学校合理设置、科学实施,通过确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方法,逐步凸显学校的课程特色;通过学分制管理手段落实课程内容;通过档案袋评价法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可以说,是校本研究保障了“两类”课程的质量,也保障了“两类”课程在芦淞的地位。
除了按方案和计划开展研究以外,我们在今年还组织了部分骨干教师一起提炼教研成果,编撰了《区域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探索》、《学生学科素质评价》和《“两类”课程开发与研究问与答》三本书,正准备正式出版,书稿的编撰、审议、定稿的过程,花费了大里的人力、物力及时间,但同时也使我们有了一个对校本教研工作全面整理、自主反思的机会,这让我们明白将来的工作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明年是基地建设工作的第三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地工作,尽心尽力完成研究任务,把芦淞教研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5年12月4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41:38 | 只看该作者
西吉一小音乐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西吉县第一小学
罗学智


    为了很好的落实新教材,为了很好的配合第二期课堂质量工程活动,也为了更好的促进我校音乐教研活动的良好开展,在学校总体工作的的部署下,我们音乐组将协同学校教务处,对我校音乐课堂进行了深入调查。在为期一个月时间的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座谈以及调查问卷等,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现将调研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如下,以便寻求改善我校音乐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的有效进行。
一、 调研时间、内容与方法
(一)时间: 
听课时间:2月26日——3月10
听课的班级有:一年级《小动物唱歌》
二年级《小红帽》、《大鹿》
三年级《快乐的dao re mi》、《对鲜花》
四年级《手挽手》
五年级《枫桥夜泊》
(二)调研内容:以各个年级段新课标的标准来评价课堂,有针对性的和有目的性的去发现问题。
     各个年级段新课标要求为:

一、二年级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音乐,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变化。能区别各种形式的演唱。能感受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能够打击模仿,聆听歌曲的时候能相应的做出情绪和体态反应。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能感受乐器的声音。感受并描述音乐中的力度速度。

三至六年级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区分各中演唱、演奏。区分音乐主题变化。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能对自然界的音响和各种声音感到好奇。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音乐进行哼歌,体态上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类型的男声和女声,能辨别节拍的不同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的主题,乐句和乐段的变化,能够根据音乐做出体态和旋律线变化。
(三)调研方法:实际深入到班级听课,共计听课20节次,评课20节次,课后走访学生150多人,吸收了听取了各方反馈信息。做到现场师生交流研讨,课后总结归纳。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调查结果

授课环节都符合要求,细节都很周到,能体现音乐学科特点,如:音乐中的音阶、旋律、节奏、音符等内容都有体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足,就是普遍感觉缺乏什么,都算不上完美的一节音乐课。都是一个模式,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动的少,课堂没有亮点。
    1新的教学理念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开展和深入拓展。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正常进行。教师能够认真完成教学计划,教学中体现出新课标、新理念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各环节教学任务完成较好,师生合作愉悦、和谐。能做到用备好的教案上课,体现了备课的实效性。学生学习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审美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学生逐步掌握了音乐语言并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能够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积极参与表现,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在分享音乐活动的过程,获得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课堂效果有大步提高。


2、音乐教学被学校高度重视
  认真落实学校行事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音乐课更是如此。这次调研过程中,音乐组协调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况都给予及时的反馈。在课后研讨中,学校对音乐教学以及音乐第二课堂中问题都提出了可行性评价,为音乐教学在我校的很好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学生动的成分过少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师生活动这一环节,尤其是男教师。新课标提倡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重要之一。能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距离。教师的动,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

2教师说得多,让学生听得少
    教师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让学生多听、多体验、多感受、多表现和多创造音乐,在享受的过程中学习音乐。

3青年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青年教师要提高教师基本功。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生动、有激情。准确使用音乐语言。示范准确、规范。演奏流畅,富有感染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课堂应变与调控能力强。

4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过程层次不鲜明
    教师的教法单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课堂效果,教学中重点、难点把握的不准确,缺乏难点体现。

5教学目标把握的不准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堂教学的核心,核心模糊就使一堂音乐课很散乱。制定要准确体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及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学习能达到要求。要富有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并贯穿音乐教学始终。这要求教师要深入备课

6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教法老化,学法不明确

课堂教学中感觉个别教师的教学过于简单、内容比较单一,反映出个别教师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资源。依然要求教师要深入备课。

7、教学评价缺乏和不够及时
  教学评价要随堂及时开展,但有的教师不重视。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的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闪光点等及时的给予肯定或否定,要体现出教学的动态进行。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价。这也是一种经验积累。

8、教学中缺乏关注学生年龄特征
    小学生年龄段相差较大,一二年级属于低段,三四年级属于中段,五六年级属于高段。每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这决定了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备学生,不能用教高段的方法去教地段。由于音乐学科教师兼任教学的班级比较多,几乎每个教师都担任几个年级的教学,因此出现忽视学生年龄差异,用相同的方法教几个年级段。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很好的备课。

(三)几点建议

1、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准确把握新课标,努力是自己的课堂有属于自己的亮点。要想办法上动态的课堂教学。

2、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正确对待音乐课堂教学,从实际出发,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师个人技能都不错,缺乏的就是敬业意识,从教学的准备可以看出,备课需要加强。创新教学,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样式。
    4、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音乐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以情感教育为纽带,注重音乐教育方式和音乐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5、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以情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

6教师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让学生多听、多体验、多感受、多表现和多创造音乐,在享受的过程中学习音乐。

7 讲求教学效益。力求用最简捷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合理严密的安排教学过程,分配教学间,追求课堂教学效益和效果。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课改春风吹来的暖意,看到了音乐教师的爱岗敬业,看到学生们爱上音乐课、喜欢音乐的张张笑脸。我坚信,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音乐专业素质的提高,我们的音乐教学一定会绽放出创新教育的奇美的花朵。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小学音乐教研工作的重点将侧重向课堂要质量、要特色、要成绩,力争把我校的音乐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资料:新课程标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42:21 | 只看该作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报告
临猗县教研室/杨贵生
摘自:《中国数学课程网》
一、调研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的适应性、疑难与困惑、意见或建议
二、调研对象
11所学校的100多名数学教师和1--4年级部分学生
三、调研结果
1、教材的优势
整体来讲,与原来使用的旧教材相比,大多的教师更喜欢北师大版的教材,尤其是连续使用2年以上的教师。下面是教师们的共识,也是教材具有的明显优势:
(一)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突出新颖性
(二)呈现方式多样,丰富有趣,体现灵活性
(三)以活动为线,探究、合作、交流,落实过程性
(四)主题图内涵丰富,有创新价值,富有拓展性
(五)数学文化内容多,关注素养,突出人文性
(六)数学信息鲜活,时代气息浓,凸显时代性
(七)领域分明,知识螺旋上升,符合建构理论
(八)章节思想方法明确,适时渗透,具有前瞻性
(九)知识面广,题型多变,侧重思维发展
(十)教材开放灵活,留有空间,适于教师自主发挥
使用后效果:
使用此教材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善于发言,思维敏捷,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问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情景有趣,学生喜爱;习题少,负担轻,学生愿意学数学;探究活动多,学生喜欢做。应当说能让学生喜欢学数学这才是教材满意的标志。
使用此教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数学专业素养增强,新课程理念自觉的加以实践运用,创造性使用教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多种媒体综合运用改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成教师课前必需的环节,极大的促进了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觉搞起了与教学同步的数学实践活动,如:生活中发现有关含有这节所学的数学知识、口算竞赛、数学日记、办数学小报、实际测量计算等,班级交流落实学生新知识的掌握及应用,促进了教材知识的活学活用、牢固掌握。应当说留有足够空间,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提高、发展,能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改进教学,能促进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教材这就是好教材。
2、教师的不适应
作为一种新教材,北师大版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众多的赏识之处,但也有教师觉得不太适应的地方,一线教师不适应教材的观点和建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的课题只见情景,不见教学内容。尤其是数与代数部分课的题目,让人感觉内容华而不实,数学味冲淡了。
建议:在课题后加上二级题目,如:一年级的课《可爱的校园》(数数)、《小猫吃鱼》(0的加减法)等,让教师看后明确教学内容。
(二)教材更适合于城市学生。本教材蓝本出自大城市北京,更多的考虑城市儿童的生活经验。教材中的许多情景图更多的是来自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农村学生较少有这方面的经验。
建议:教材虽然已经在这方面有所重视,但还做的不够令教师满意。作为全国儿童的使用版本,应当更多的考虑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搜集农村儿童喜欢的活动、熟悉的场景纳入教材情景图,可以分为城市版和农村版、或北方版和南方版,为不同地域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不同地域的教师更好的把握和使用教材做一次大胆改革。也可以在主题图内容方面考虑,提供两者兼顾或更多的资源,教材充实些,教师使用时更有自主选择性。
(三)教材数与代数单元内容知识量较大,基本计算练习题目设计较少,学生很难达到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对较差,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建议: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多种形式的计算技能培养练习,加大计算练习内容量,单元小结后附单元练习题,,增加计算练习课,强化计算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
(四)教材用解决问题代替了原来的应用题,分散于各章节,信息形式变化多样,有些图信息量太大,开放性较大。为教师提供自主发挥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把握教材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建议:解决问题需要生活化,但不要过分在教材中为生活化而生活化,应当关注学生认知特点,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在单一的基础上再逐渐加强信息量,有层次性,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策略。
(五)教材思维含量要求高,个别题型偏难,不具有普遍性,适合于高智商的学生,大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
建议:小学毕竟是基础教育的最基层,根稳才会塔坚。教材应考虑普及性,要照顾“精英”,更要顾及一般,尽量在习题设置上降低思维难度,少些特殊题目,多些基础题型。
(六)教材安排的学生活动较多,对大班额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要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
建议:教参上应考虑到实施中的困难,提供这方面的案例和策略。
(七)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些零散,重难点不明显。练习中涉及的新知识点多,只是点到为止,相应的练习却很少、几乎再没有,学生知识无法得到巩固;教学用书对于某些题目只做简要说明或只给出答案,教师不知其来龙去脉,疑惑很多。
建议:练习中的一些新知识点应当在教学部分有所体现,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知识的“度”;教学用书是指导性书籍,应当详细讲解,让教师少耗费些琢磨编者意图的时间。
(八)缺少与教材匹配的资料、教学挂图、教具和课件,给教师的平时教学带来不便。
建议:明年实行教材免费,与教材匹配的资料、教学挂图、教具和课件应给学校大开绿灯,配套到位,尤其是农村学校。
(九)教材估算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合理都对,教师难以把握学生使用估算策略的正确性。
建议:估算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相应的策略,在教学用书上应当加上估算策略内容的讲解说明,供教师阅读参考。
(十)本学期使用的练习册(希望出版社出版)与教材有些不符。
建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伴你学数学》。
以上十点意见和建议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心声,由于一些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以传统的观念审视教材,不明确编者意图,可能使教材的不足有些放大,但是我想真实的评价语言也许会对教材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进言献策的作用。
3、实践中的教材问题
一年级上:
1、P18练一练2.选哪个钉子好?
选钉子没有好与不好之分,选中长的合适,选最长的牢固。
建议:改为“选哪个钉子?”既有思考的价值,又有开放性。
2、“认识左右”的知识安排在第五单元,但课本P53却出现了此类练习题,是否合适?(3.圈一圈。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3、P453图片、表格、问题、算式排版存在问题,学生读不懂题意。
建议:问题算式标出小题号
二年级上:
1、P8连一连
综合性过强,学生掌握起来困难
建议:能否降低难度。
2、P17数学故事
难度较大,算起来比较繁琐,综合性太强,离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太远。
建议:要降低难度,去掉第二幅图中的“5元”环节。
3、P44买水
图中的瓶装水县城的学生也很少见过,学生表述上不统一。
建议:换成普通的瓶装水图,或者署名,便于表述。
4、P71月球旅行
“一共需要几艘飞船?”是针对于多少人来讲的?图意不明。
建议:更正为这句话应当由售票员讲,才有实际意义。
三年级上:
1、P10植树
北方9月份创设植树情景,甚至课题定为植树,不大合理。
建议:课题应加上二级题目,即使情景变化,课题变,但数学味不变。
2、P394、P408
教材在三年级第五册中只有估计的活动,估算在二年级解决问题中渗透过,练习五却出现了4、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下面计算并改正。8、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最接近图中的数,把它们连起来。教学费时效果也差。
建议:8题难度过大,适合于四年级上册估算教学内容。
3、P36买矿泉水
买矿泉水(连乘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学完之后,P37练一练的习题练习的知识却与所讲内容没有联系。
4、P16观察物体
侧面的观察要求不明确,到底是左侧面还是右侧面?
四年级上:
1、P37利用估算的知识解决时间问题
经过的时间超过24小时,学生在此之前只学过24小时以内求时间的问题。
2、P56出现“等腰三角形”,
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分类和特点并未接触过。属于四年级下册内容。
3、P1004.节约用水
题目中提到容积的单位“毫升”,这是五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却在四年级教材中出现,学生如何能够体验到流失水的多少?
4、估算方面,教材强调合理即可,并未对估算作必要的方法指导,教学实施中困难很大。例如:P385是应当计算准确值还是近似值?有待肯定。
P37这列火车有大约多少个硬座?118×12≈?教学用书上答案是1400,教师看不懂,不知如何得到的。
5、教材中时刻和经过的时间单位都是使用了“时”,不符合一般生活习惯。
建议:在语言叙述过程中,经过的时间单位改为“小时”,显示区别。
6、读数:200005000万级的4个0读出吗?
改写成万级为单位的数:34500万如何读?专家都有争议,无定论。
7、P72(2)“学生数”应当是具体的数,去掉单位名称“人”比较合适。
(3)10万人和20万米2是数量,不能称作“这两个数”,改为“描述10万人和20万米2的大小”。就不会产生歧异。
四、分析与思考
1、教师素质问题
从传统教材过度到新教材,观念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变化,都给一直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师带来空前的冲击。尤其是新教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师,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知识领域、板块结构的更新,许多知识对教师来讲可以说是盲区,需要进一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学习势必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造成偏差。其次,教师受多年使用旧教材的束缚,以传统教材的眼光看待新教材,穿新鞋走老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忽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势必歪曲教材的编写意图。再次,农村青年教师从98年开始分配的小计划生达千人,知识底蕴浅,领悟能力低,吃透教材方面困难很大。第四,电脑、多媒体创设情景方面,多数农村教师不熟悉,甚至不用,对教材资源的优势有所削减,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调研中发现,多数的教师提前一个月教学内容上到了期中检测的进度,可能与学校设置的课时有关,也与教材练习题过少有关,从教师的素质方面考虑,教学中教师“溜教材”现象严重,惰性思想困扰,没有“二度开发”教材的意识,同步练习设计跟不上。就题论题、资源不能充分加以利用,资源合理运用意识差。就以上几点,我想说,不要把农村的教师也定位于城市教师一样的素质和研究水平。他们适应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离专家理想、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还有很大差距,不容乐观。
2、研训的困惑
教材实施中教师困惑较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的同步培训没有及时到位。以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看出从教材的实施、内容、结构、知识点等方面教师都急待培训,但年级众多,年级教材培训实施困难重重。
首先,由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相关资料欠缺,我县各乡镇中心学校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虽然建立了问题积累制,但只能在教师的共识中解决部分问题,还有更多的细节性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值得商榷。欢迎专家常来农村学校了解教材实施中的问题。
其次,北师大出版社高处着眼,网络教研如火如荼,设立了基地校,开展了网上论坛,有专门的网页提供教材培训,但那些培训好像都是粗线条的单元培训、公开课,城市学校教师可以经常性参与学习研究,而农村学校教师不具备网络学习教研条件,如何提高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回访是一种好办法,现在还应当从低处着手,教学渴求,为广大农村教师教研、教学提供必备的教材培训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同时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师》杂志应专门设立“教材问题专家解答”栏目,为一线教师解答教材实施过程的疑难困惑。
第三,出版社每年一度的教材研讨会开展的声势斐然,可其中的有关年级教材培训的内容好像没有,有的只是专家讲座、公开课。教材培训不是几个国家级专家引领能够解决的事情,也不是几个宏观的讲座能达到目的。务实讲,应当启动使用该教材的优秀教师、教研人员的年级教材培训,再开展分年级的层层培训,通过互动研讨,让每位教师先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提升新教材的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再谈教材教法创新改革。
3、课堂实效性
教材实施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教材的使用价值。新教材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第一,数学并不都是生活实例。教材创设情景,几乎节节课都有,为追求生活化而生活化,有些淡化了数学味,情景的创设要适可而止,能引出所学知识即可;第二,课题束缚了教师使用教材的范围,课题应当是知识的题目,见题目就明确所学内容。第三,数学讲究严谨、科学。教材算法多样化、估算方面,却让学生自由发挥,合理都行,方法自选,既费时间,教师还不好把握。最终应当优化----落脚到一种最基本的算法上,那就是多数学生喜欢、容易教容易学、对后续学习有价值的方法。这样便于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第四,小学数学毕竟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教材计算练习的习题少,应用问题重点训练不突出,同时教材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内容,相对削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担心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思想负担重。
新教材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的完善,发现问题和困难便于改进,不能求全责备。我们更应看到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给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激励我们鼓足勇气,发挥才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点感触,有感而发。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43:01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呼唤素质教育
——镇巴县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调研报告
镇巴县教研室    唐必信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上学期期末考试各校交来的质量分析和样卷,九、十月份,我利用两周时间到四所中学对语文教学进行调研,听课20余节,查阅了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走访了部份教师,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以资同行借鉴。
一、对学生期末检测反映出来的质量问题
教师交来的上学年末七八年级考试《质量分析》,反映出全县学生在答卷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积累与运用:
1、对字音、字形掌握不全面,如把褴褛(lǚ)误读为(lǒu)。
2、对现代文优美文段默写不出,有的写出来的也写了错别字。
3、对名著的内容了解很少。
(二)、综合性学习:
知识面狭窄,分不清昆虫与哺乳动物的关系、俗语与诗句的区别。对于图案不善于观察,不能准确理解,不会联想,描述不够详细。口语交际不会使用委婉用语。
(三)、现代文阅读:
1、缺乏阅读常识:如对说明方法辨识不准、分析其作用也不到位,对“全文的结构是总分式”的“总分式”文章结构形式答不出来;
2、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提取相关信息,概括能力较差;不顾及原文和语言环境,也不懂答题方法;
3、分析问题不全面;
4、对文章结构分析和语言鉴赏能力差。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词汇积累少,不能融会贯通,翻译不能根据语感推测。
(五)、作文:
1、审题时没把握住文体;
2、发现生活的眼光不犀利,感悟不够深刻,描写不细腻,缺乏真情实感;
3、文笔欠优美。
4、书写问题严重。
5、内容结构无新意。
二、影响教学质量原因分析
(一)、教学环节原因
1、积累与运用:
1)、教师不能作较好的书写示范。格式上,课题无原因的不板书在黑板上部中间,而板书在了中部;作文批语不分段。在工整程度上,个别时候教师板书潦草得连听课教师也难以猜读。如教师板书的一组形近字注音组词:髫、髻、鬃,因为“髻”字下面不知怎样舞了两笔,听课教师戴起眼镜横竖认不出来,直到一名学生提出也认不出,教师予以说明,听课教师才明白。有的作文批语书写字迹大小随意、潦草甚至个别出现错别字。
2)、资料、试卷上留的答案位置过窄影响书写。
3)、大作业量导致学生不能从容书写。
4)、不注意纠正不良书写姿势和习惯。
5)、不强调学生动笔,不注意面向全体。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板书了八个词语,叫了四个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直到四个学生做完,教师订正后,坐在下面的学生像与自己无关一样不动笔。学生在黑板上把“贮蓄”的音错误注成了chǔ
xǔ,教师进行了纠正,给学生强调“字典常在身边”。如果改成要求学生人人动手查字典,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注音,再抽人到黑板上改正,印象就加深了。如果再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是因为将近音字词语“储藏”的“储”的音读混了,学生不仅掌握了两个字的读音,而且对于“贮”的正确读音印象更深刻了。
6)、不注意养成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如教师在教学“沉甸甸”一词时,强调“甸”是个多音字,这里读diān, 而在表示地名时读diàn,如“草甸”。到底是不是多音字,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个音,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证实。动手查一查,还可以掌握更多义项词语的读音。顺便指出的是,当时这个班大多数学生课桌上还都摆放着字典。有的可能认为上课查字典耽误时间,尤其是公开课的时间耽误不起。实际上,学生只要经常查字典,速度会越来越快,有时只需几秒钟就可以翻到字典正文中的字。更重要的是可以养成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7)、一些教师懒于板书。教师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生字词时,只口头强调了:芜湖、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业已。没有板书字形、字音,也没有让学生书写。
8)、不善于教给学生规律。一名九年级教师在订正《练习册》第二单元三篇课文的作业时,对词语“陨落、登峰造极、兼而有之”作解释时只让学生跟老师一块儿泛泛解释,不能抓住比喻义、并列关系、文言词汇进行点拨。如一位教师在教七年级《夏感》“春华秋实”时,就没能点出“华”是“花”的文言通假字。没能说明“黛色”的“黛”是下形上声的形声字,具有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的作用。形声字具有帮助认字解词的作用。对七年级《人生寓言(节选)》中的词语“险象迭生、心旷神怡、得失之患”的解释主要弄清文言词汇“迭、怡、患”的意思,相关词语的意思就基本明白了,但教师只对“险象迭生”作了这样的处理。
9)、布置机械重复作业,重复抄写字词和拼音。极少数老师爱布置学生课外抄写生字并注音组词若干次,有的次数多达五六次。学生对于同一个词开始书写还可能正确,后来反倒出现错误,这说明学生书写就没有用心。还倒不如只让学生写两三次,或者改成第二次默写,第三次听写。字词学习最好结合阅读、写作进行,见得多了,用得多了,记得就牢固了。
10)、对于背诵、默写重视不够。因为教材编写原因,课后规定背诵篇章、段落太少,于是教师布置学生、默写篇目仅限于课标规定必背篇目,默写往往也只限于课内教读古诗词及经典古文名句。而且下学期不管上学期事,八年级不管七年级事。有三名老师在《期末质量分析》直接反思:“有关的几篇文章是课程标准中不要求背诵的,故教学时要求不严,学生失分较多……第9小题已学过了半年,学生都已经遗忘了,所以几乎没有人得分。”“由于近年不怎么考现代文填空,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有疏漏,如第3题好多学生不会填写。”
盐场初中彭光和在七年级教学《春》一课时中,14次安排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学生每学完一部分就能基本达到会背诵,而且整个阅读教学过程表现出:以人为本,设计精心;行云流水,润物无声。
文言诗文教学课内完成背诵默写指导有一个较好的示范:渔渡中学蒲忠华老师在七年级四班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注重课文的反复朗读,有教师范读一次,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熟悉读二次,全班齐读一次,男生齐读一次,女生齐读一次,共读了六次。加之他在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时又找出每一句的逻辑关系;对背诵难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易错背为“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板书显示诗句的先后顺序、指出由小(“日月”)到大(“星汉”)的逻辑顺序,先“中”后“里”的语言标志;讲完以后又和学生一起对诗歌内容做整体回顾,最后让学生把诗歌内容在头脑中回顾一次,学生应该基本会背了。因为是理解记忆,学生也不会很快忘记。加之蒲老师对难写易错的字“碣石”的“碣”、“澹澹”、“竦峙”、“萧瑟”的字音字形加以强调,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默写关也就很容易过了,课外背诵、默写的任务就轻了。
11)、一些教师在期末质量分析中反映因为没有复习以前的知识,导致学生答卷严重失分。
12)、因为中考不直接考语法,不直接考名词概念,教师就忽视教材附录等基础知识教学。
(二)、综合性学习
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安排许多不适合我们这一带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加之又缺乏搜集资料的运用电脑的条件。因为安全,学校课外活动少,校外活动几乎禁止组织。而一般教师又不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胆识和热情,对校内活动组织起来又嫌麻烦,不能根据本地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增减。因此,这类语文学习就成了弱项。在有的课堂,教学内容芜杂,没有明确目的,没有重点,蜻蜓点水。
(三)、现代文阅读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上,根据文本的特点,或许各有侧重。而且人文性的教学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渔渡中学罗跃跃在九年级五班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一节课做了较好的示范。第一个教学环节是罗老师列举九年级学生平时在教室感情上的朦胧表现挑明“爱情”是学生最想而又最怕接触的话题,接着肯定爱情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再接着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秘密并对爱情进行诠释,10名男女生举手,3名学生回答,下来教师小结。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课文内容教学,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写作特点。最后总结主旨前,她板书意大利薄加丘关于爱情的名言:“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的才能。”指出,如果学生一天因为思想抛锚,那就赶快割舍这段不值得拥有的感情,学会放弃。整节课,学生学得既严肃,又轻松,课堂发言积极。下课,罗老师告诉我,他对班上学生的思想动向很了解,一是通过日记周记,二是学生都把她当作自己的朋友,乐于向她说知心话。
青水初中罗其申在七年级教学《第一次真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一个范例。特别是沟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更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写法的同时,开头让学生分享第一次经历,中间引导学生哪些第一次应该勇于尝试,那些第一次应该坚决抵制,并说明为什么。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详略得当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分详略处理。
过犹不及。阅读教学的新弊端是弱化了工具性,特别是对于语言运用的仔细品析纯属于课堂珍稀现象。李菊能教学《故乡》,讲到中年闰土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时,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再联系三四年前她教过的一个学生写自己母亲因为割苕藤,手黑而开裂,专心做出来的饭菜,因为客人嫌母亲的手脏,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显出不屑的样子。下课前,李老师给学生布置小练笔,要求学生写自己父母外貌的某一处特征。写作指导时,李老师让学生回忆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台阶》,文章写了父亲洗脚的情节:“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啦刷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露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经过这样的比较、联想、读写结合,学生不仅理解了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还训练了观察和写作能力。再如蒲忠华教学《观沧海》,一名学生对“水何澹澹”翻译成“水面上荡起了许多波纹”。教师问大家:“大海上的水是怎样的?”学生答:“波涛汹涌。”(程度又夸大了)教师说:“‘波纹’用来写池子里的水还差不多!”通过这样的比较咀嚼,学生就能真切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
一些课堂,要么调动不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共鸣,要么忽视语言教学。
2、整体感知问题。盐场初中李菊能九年级鲁迅《故乡》和长岭初中万文秀九年级《我的叔叔于勒》教学,都能注重教学整体设计,运用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全篇故事情节和主人公形象。李菊能把教材附录的文体知识短文《谈谈小说》与课文教学对照起来,取得了巩固知识和指导学法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教材中的小说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篇幅一般较长,有的情节曲折,人物众多,教学时如果不得法,就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教学就事论事,按部就班,不联系历史与现实,不搜集整合运用课外语文资源,使本该生动的语文教学反而死气沉沉。如一节八年级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导语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安定幸福,但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反映了真善美、假恶丑。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战争的作品(出示课题)。在点明作者后,教师系统介绍并板书新闻知识:什么是新闻,广义、狭义的范围,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这里的导语能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CCTV上天天在进行新闻联播,报纸上有许多新闻,生活中有许多新闻,最近有许多热点新闻,完全可以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关于新闻的知识如果在教学课文时分散渗透,结合课例,也许效果较好。如果非要系统介绍,也可以在课前印发讲义或让学生搜集资料。相反,另一名教师万文秀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时,先是多媒体播放《流浪歌》,接着问学生:“大家听了这首歌联想到一个什么形象?”生答:“流浪者。”师又问:“你对流浪者产生什么感情?”生答:“同情。”教师讲到:“可是,有这样一个流浪者,好不容易家里人才见着他,却又躲着他。你知道这个流浪者是谁吗?为什么吗?”引起悬念,自然导入对于课文的学习。
4、充分感知教材问题:
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感悟课文的时间就开始提问。如一名教师在七年级一个班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在初次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是: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学生答不出。第二次,教师提示:浏览课文,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学生答不出。第三次,教师提示:用文章里的一个词语说明,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五名学生依次回答为:宝地、慈善、响晴、有山有水、温晴。第四次,教师提示,看整个文章,从全文考虑。一生回答:理想的境界。第五次,教师提示,再读课文,把这些答案再放在头脑中想一想。一生回答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教师批评其连什么问题也没有搞清。一生回答:温晴。一生回答:没有风声的。第六次,教师提示,文章到底围绕哪一个写的呢?全班学生齐答:温晴。整个问答过程约摸在十分钟以上。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还没有怎么理解就回答问题,气氛肯定是沉闷的。即使最终有一名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也不免有瞎碰之嫌。而教师最后选择性的提问,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当然,如果教师反问一句为什么,再将前面的错误答案的错误之处找出后,再一一排除,也会增加些思维的含金量。不过,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倒可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起学生的悬念,等学生学习了第二至五段,再学习第一段时再来回答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操之过急,反而欲速则不达。本该对教材细嚼慢咽的时候,却采取浏览式的速读,答不出问题再去一次次浏览,或者凭空臆想答案,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再如教师问学生:文章描绘了哪三幅山景画?要求学生自由寻找答案用三分钟回答。一名学生不准确地回答的是:雪景。另一名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便越俎代庖地将答案板书了出来,省掉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教师应该反思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对问题或教学作出调整。这里的问题首先是思考时间太短,其次是一次问得太多,还有就是不够明确。如果改成填空题:----------的山,学生就较容易回答了。
一名九年级教师在订正《练习册》第二单元三篇课文的作业时,有一道句子仿写题目,因为这类题目比较难,可能一般学生课前都没有做出来。教师要求学生一分钟得出答案。在规定时间到达后,学生没有人回答出来。在对于长达1200字左右的议论文五道题的回答时,教师只给三分钟的阅读时间。其结果,有两题是人云亦云的齐答,另一题是教师直接告诉答案。
阅读教学不仅读得太少,而且有的读得没有目的,没有层次,读的形式单一且缺乏合理选择。如检查式的读应该采取个别朗读,答问思考式的读应该采取默读,体会感受式的读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等。像董仁茂在教学《三峡》时,学生第一次读采用四人个别分段朗读就比较恰当。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本应采取默读合适,学生却用的是朗读,显得就不够合适。李在章老师教学九年级《敬业与乐业》,在出示课文的教学要求后,又补充要求划出富有哲理性、教育性的句子,学生采取自由小声读的方式就比较恰当。还有课堂背诵,除了个别检查过关,为了达到大面积检查,满足全体学生的表现欲,可以安排接龙背、全班齐背。
5、没有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考余地:
教师教学七年级《人生寓言·(节选)白兔和月亮》时提问:白兔在得到月亮前后的心理活动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接着教师运用生活假设提示:一个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后心理状态有怎样的变化?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探究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应该给与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智力活动,思考讨论,可惜没到一分钟,教师就急不可耐的将答案和盘托出: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不免让人惋惜。
6、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间的对话问题。长岭初中胡希教学七年级《人生寓言·(节选)白兔和月亮》最后放手让学生对课文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答案丰富多彩:生一、拥有财富不一定是好事;生二、人不能贪得无厌;生三、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把道德放在第一位;生四、拥有不该属于自己的财富,不一定是好事;生五、贪图占有,心里焦虑,适当放弃,心中宽阔。
7、多媒体运用换来了语文教学的崭新面貌。长岭初中给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大屏幕设备。听了五名语文教师的课,其中三人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梁克兵在八年级二班多媒体呈现有代表性的花木,并注明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词句,令人赏心悦目;万文秀选择播放相关歌曲,引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情共鸣。万老师语文课使用多媒体已成习惯,本学期就上了二十多节运用多媒体的课。李在章老师教学议论文《敬业与乐业》在介绍作者梁启超时,大屏幕同时呈现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肖像,并指出康有为是梁启超的老师,使学生对近代史上这两个著名的思想家、维新变法人士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遗憾的是在有的学校听课,竟然没有一个人运用多媒体。
但有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呈现答案转瞬即逝,学生来不及抄写,不利于课后复习反刍。
8、在阅读题作业和试卷批改上,对于有一定道理只是不符合标准答案的答案完全判错,抹杀学生的思维成果,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9、课堂作业教师较少布置阅读题,某校七年级某班学生开学以来语文课堂作业就见不到阅读题,教师布置这类型题一般在该类作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从这次下乡调研汇总,唯有长岭初中九年级教师康晓平多到23道。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酷似外语教学,用的时间多,力气大,但考试成绩很低。究其原因,一是教师采用了串讲的方法,对教学内容大包大揽,致使学生学习不主动,没重点。二是学生自读文言文太少,没有在阅读经验中形成能力,文言语感很差。青水初中董仁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面对155字却知识点密集的短文,他在第一课时就扎实地让学生过了通读关和翻译关,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边讲边一一归类,得力于他的细致备课,对板书的精心设计。
(五)、作文
1、多数没有内容具体的作文指导与讲评教案,只有盐场初中新任语文教师侯昭兰备有详细的作文讲评教案,有共性的优缺点分析和片段摘抄,正楷字书写。
2、课堂作文批改多关注内容,写法指导较少,而且不够到位。有的评价武断,如一名教师对一名七年级学生作文的总批语只是:“三岁小孩只知道玩,你给他唱歌、讲故事、(教)礼貌用语,合适吗?真有效果吗?值得怀疑。”教师批语不严谨,在写作上不能给学生做写作语言示范。如教师给九年级学生作文总批:“既然是翻阅历史的美,那可以再从长长的浪花里再采撷几朵水珠,展示他们之间体现出来的不同的美。”短短四十余字的一个长句,语法错误多达4处,错误类型有语序颠倒、搭配(关联词语、修饰语和中心语)不当、用词累赘、表意不清四种错误。当然,教师对作文也不乏精心精彩的批语,如万文秀对九年级覃艺作文《无月的中秋》一文批道:“一篇美文,语言流畅自如,富有诗意,感情丰富细腻,深刻表达了‘无月中秋’的各种怀想,很不错,再接再厉,相信:无论天上是否有月,心中有月才是最主要的。”热情鼓励,富于哲理。康晓平对九年级学生王洪梅作文批语:“写文章应在开头揭题,结尾点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前呼后应!你对陶渊明了解得较为深刻,但更多的应谈到他的田园诗,谈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不可在‘酒’上过多地用笔墨!因为他的‘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下’等悠闲自得的心境更值得人们去学习。既注重思想教育,又注重写法指导,表达了自己的鲜明态度,显露出一定的文化意蕴。
3、课外练笔缺失:查2所中学各4个班,各有2个班没有;某校6个班,有4个班没有;某校12个班,10个班没有。李在章老师安排九年级学生周内每天写一篇日记,这些日记篇幅一般在五六百字,质量上乘。如学生王钥写的日记语言“生命是一种过程,使你无法超越”,酷似名句。
4、教师遴选、推介、发表学生作文的意识不强。像泾洋中学张桂芳老师时不时推荐学生作文在《汉中日报》报刊发表的教师是凤毛麟角。
三、校园文化环境和教学管理原因
1、校园文化环境
十月份去了四所初中,图书室、阅览室因各种原因本学期开学以来没有开放的就有三所,占75%。只有渔渡中学图书室、阅览室正常开放。有校园广播、校刊文学园地的3所,但校刊都是上半年出了一期。长岭初中在教学楼各层悬挂古诗及其作者介绍、赏析牌28块,使学生耳濡目染,接受经典文化熏陶,强化课内学习,课外拓宽视野。四校17个班级只有四个班级教室后面有壁报,其中一个还是过时的元旦板报。渔渡中学校园有由各班板报组成的板报长廊,但16个班的板报有15个班限于安全主题。该校在教学楼一侧墙壁悬挂巨幅书法作品荀子《劝学篇》,提醒过往学子认真学习。各校超过半数教师办公室无书架,即使有也很小,图书册书一般只有几十册,很少有反映前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有的教师办公室纯粹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些教材解析、教案、练习册之类的教辅用书。学生上语文课,只有个别班级像渔渡中学七年级四班几乎人人拿出了字典,少数班级只有几个人拿出字词典,多数是桌子上没有字词典。学生所读课外书有限,一是少有适合他们的书读,二是没有读书时间,三是缺乏读书的氛围,四是缺乏读书的兴趣培养和方法上的指导。
2、教学管理
1)、学校没有重视《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师不熟悉《课程标准》,新任教师没有《课程标准》,一些老语文教师也没有《课程标准》,学校没有配发,教师也不知道在互联网上下载,课程法规意识淡薄。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刚转科到语文教学岗位的教师配发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并督促放置案头经常学习翻阅,把它作为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命题考核的指南。
2)、新任教师缺乏及时系统的学科教学培训。新任教师还没有掌握常规教学模式,如对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阅读教学的各类文学作品、文章的教学等模式要尽快掌握,学校要拿出计划,制定措施,安排教研组长、同学科教师尤其是同学科同课头教师要加强对其业务的日常指导,并对指导效果经常考核,同时对新任教师提出阶段业务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有的教师因为似乎缺少这一段培训,教学一两年了,还不会制定教学目标,有的课堂教学不知有什么任务,效率很低。一篇文言文阅读教学,一节课就只介绍了一下作者和通读课文。课上还把字词作业留到课外。学校要给新任教师提供新课程通识和学科培训基本资料,如《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
3)、教学常规检查要注重实际和实效。查备课,主要看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情况,看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可操作性,不以面面俱到、详细程度为唯一评价标准。查作业批改,既要考虑书面作业,也要考虑口头作业、实践操作性作业;既要考虑课后作业,也要考虑课前作业、课堂练习、平时检测;既要考虑到题量,也要考虑到题型;既要考虑到批改形式,也要考虑到批改效果。对于教师备课,应要求有作文教案,像我上半年看到的巴庙初中要求教师用专门的备课本写的作文教案,质量就很好。
4)、考核奖惩存在局部偏差。期末考试评阅主观题有把参考答案当作标准答案的现象,造成学生完全丢分。个别学校和年级作文阅卷对评分把握不准,存在差异。
5)、学科教研流于形式。多数学校没有给教研组订学科教学杂志,几乎没有教师自费订阅教学杂志。像我看到的三元中学这样给语文组订业务杂志好几种的学校恐怕是只此一家。一些教研组工作计划局限于双常规检查、县上统一安排的赛教、教育教学成果评比。连县上规定的听课也可能流于形式,如一名语文教师本学期听课记录的四节课,没有一节是语文;教研组长听新任教师的课才一节;新任教师听教研组长的课也只有一节。期末考试后,一些教师写的质量分析没有案例,反映不出学生答卷的具体得失情况。
语文教学需要改善大环境,要有良好的大气候。就像大自然一样,要维护生态平衡,过多的侵害它,是会受到惩罚的。该怎样坚持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都值得时时思考和勤于践行的事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建设。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语文学习时间,不要过多挤占学生语文学习时间,学生字写不好,读不懂文章,写不好作文,会影响各科学习,会影响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学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他们喜欢读的书,有时间读书,懂得怎样读书,感受到读书的充实、乐趣和智慧增长、修养的提高。要想丰富写作素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情感,激活思维,就得沟通校内外、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师要能够独立地处理教材,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合作行动,巨大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语文教育目标,无愧于自己的光辉事业。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08:44:26 | 只看该作者
春江水暖鸭先知—关于我县“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的调研报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创办特色学校或办出学校特色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长期的教育实践也验证了“特色兴校”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振兴彭水县的基础教育,伴随着08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的圆满落幕,我县启动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程。此项工程不仅标志着彭水迈出了构建渝东南教育高地的坚实步伐,同时也意味着彭水教育确立了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如何创建特色学校。   
  为了落实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的成果,发挥和突出思想引领、指导实践的作用,形成“立足校本,强化内涵”的创建模式,进而推动我县创建特色学校活动的开展。县教研室在县教委的指示下,于2008年10月——11月安排专人开展了“创建特色学校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听、访、看、谈、理的方法:听——听校长介绍、听各课教学;访——访问校长、教师;看——看校园建设、看管理资料;谈——和校长、教师座谈;理——帮助学校班子人员理清创建思路等,对县城六所直属小学及城外鹿角中学、鹿角中心校、平安中心校、龙射中心校、鹿鸣中心校、保家中心校进行了调研。经过近两个月深入基层学校的调研我们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我县“创建特色学校”工作获得了基础材料,现就这次调研活动报告如下: 
   一、创建工作已初见成效
(一)明确创建工作思路
  自县教委明确提出创建特色学校的要求以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县不少校长都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他们在加强学习,深入思考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创建思路及工作流程。比如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设有特长的师资队伍;与全体教职员工沟通,形成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分解计划、目标,明确分工和责任;建设与特色实施相匹配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做好自我宣传和对外沟通,建立对特色创建有利的外部环境等。
  (二)确定创建特色项目
  特色项目的选择不仅是校长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决定着学校创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因而它是创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县部分校长在外出参观考察之后,对学校特色项目的确定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组织本校干部、教师从哲学、文化、组织和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认真思考、并结合自身师资队伍以及客观实际进行了积极论证,进而慎重地确定了各自学校的创建特色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鹿角中心校与鹿角中学,他们把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均放在了县内旅游资源与中小学教育的整合上,凭借他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特色鲜明的人文环境,其区域性的办学特色有望成为彭水教育乃至重庆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
二、创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县教委多次组织干部、教师外出考察市内外办学有特色的学校,以此推动各校加大创建特色学校的力度以来,不少学校的创建工作已纳入学校的工作实施规划之中,但少数学校的创建工作仍停留在概念层面。通过对各校创建工作的摸底,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办学理念流于平常。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要创建特色学校,关键是作为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的校长,他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特色鲜明,而且还要能够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有我特,人特我优”。
   (二)缺乏创建目标规划
我们知道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实践证明,有的特色学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有好的愿景固然是可贵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的目标及措施。目前还有少数学校的创建规划仍停留在思考层面上。
(三)忽视自身脱离实际
  调研发现,个别学校对创建工作只注重形式创新而忽视内涵提升,甚至寄希望于社会专业公司来包装学校办学特色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在此依赖心理下,其创建的办学特色肯定不会从自身的常规教育教学中挖掘,因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另外,个别学校的办学理念貌似科学,但忽视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础。由于理念架构得过高,因而找不到目标和抓手,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三、关于创建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升理念
  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科学工程,需要科学理论做支撑。所以,要系统学习特色学校理论,掌握特色学校的理论精髓,把握要义。学习中,一定要重点理清以下两种关系:
  1、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者的关系。
  这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所对应的特色理念、实施规划和具体措施也应有所区别,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它们的科学内涵,合理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实事求是、科学有效的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保证创建工作不断深入、不断发展。
  2、特色和全面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创建特色学校不能偏离这一思想。在特色建设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培养学生特长并重的原则。如果为了特色而特色,片面追求特色,把个性教育绝对化,那就忽略了教育的共性要求,忽视了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忘记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所以在创建过程中要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把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特色的选择、策划、组织实施和巩固提高等环节。我们认为应抓住以下四个关键:
1、校长培训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学校创建特色的设计师。我县应针对特色学校的创建,通过自主培训与送出培训、挂职锻炼与干部交流、理论培训与岗位实践等培训方式,全面提升校长前瞻性、创造性的理论素养,使其由事务型校长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思想引领者。
2、师资建设。
  特色发展需要特长教师,培养出具有特长的优秀师资是特色学校创建具体实施工作中的核心。学校要走校本发展之路,在加强本校师资培训力度的同时,大胆启用特长教师挑大梁,让他们到最适合、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
3、校本课程。
  特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走课程化之路,因为学校特色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将学校特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所以我们要将学校的特色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将特色学校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一种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只有课程化的特色才会更常态,更加有效。
4、统筹规划。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创新、实践、积淀、提炼和发展的过程。创建活动应本着“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这样一个发展思路,实事求是地制定出科学的具有特色的近期和长远期规划,立足本学校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具体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
(三)科研引领,课题牵动
特色建设需要科研的支撑,因为创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特色教育的研究和推进应该是严谨、科学的,它应该按照教育科研的程序,从起始到过程、到阶段性结题,以及经验材料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所以,特色创建要坚持科研引领,要通过科学研究找准自己的特色主题,要通过科学研究丰富自己的特色内涵,要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倡导全校教职员工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而不断推动特色的创建进程。
  (四)笃行创新,提升品味
一是提高标准。经过多年的发展,个别学校已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办学风格,但特色学校的发展应该是动态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水平,应有纵深发展。
二是提高品位。高品位就要有内涵,要有历史渊源,培养“老字号”。但继承传统并不表示一切照搬过去,而应该是对学校的传统进行合理的扬弃,取其精华。
三是开创未来。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最主要的是不但要认识现在,还要能预见未来,预见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视野,提升站位。
(五)管理支持,服务到位
    一是教委牵头,督导、基教、计财、人事、教研等科室,在学校考评、课程改革、经费保障、教师流动、师资培训等方面,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同时保证校长的任期相对稳定。
二是搭建平台,组建彭水县创建特色学校联谊会,凡有志于特色学校创建的单位均可加入。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定期开展创建工作的经验交流与问题探讨。县教委应适时对创建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
    三是整合资源,实现彭水教育跳跃式发展。在我市试点实施教育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校、专业教育研究机构、各级示范中小学等资源,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彭水教育的大发展,并以此推动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
在本次调研的过程中,在与城乡校长、教师的对话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彭水教育的春天已扑面而来。由此有理由相信,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在我们求真、求实、创新、进取的打造中,将愈发彰显出生机与活力。我们也坚信:创建,定会一路凯歌;彭水,定会成为教育的一方热土。
彭水教育的明天,值得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14:41 , Processed in 0.2656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