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成为优秀的IT业评论家?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6:04:59 | 只看该作者
我眼中的IT业“十大”(未完成稿)
方兴东
2006-4-7


    说明:本内容是我为“博客中国”编写的,化了老鼻子的力气,参考了许多国内外的排行榜,也重新梳理了自己这么多年的知识积累,毕竟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当时还远远完成(有些10大还只有5大、9大的,有的10大还没有最后筛选,还有15大,而且还有后续计划中的20多项各类“十大”),就放在博客中国最早的测试版上,不想很快被人转载,令我尴尬的不是转载本身,而是转载居然不写作者名字,也不写文章出处。原来自己写得兴致勃勃,这样一来,我就再没有兴致把它做完了。因为不但文章费掉,而且还很可能被人认为是我抄袭。当然,转载者是我朋友,是出于无意,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作为一名作者,文字不再属于你,而且变成了你的对立面,再没有比这样的局面更令人悲哀了。我是倡导共享思想,鼓励大家多转载,也不需要任何经济条件,但是我认为,对作者和出版者表达一点最微薄、最起码的精神尊重,还是应该的。留着作者名字和原来出处这两个基本的要求还是应该做到的。我自己也会以此自勉。也许,哪一天我还会把它最后修改完成,献给读者。今天发表这个未完稿,仅仅是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以免到时候被太多人误解。


10大国外专栏作家1 Walt Mossberg:《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专栏作家的最高理想是什么?想不清楚,那也不要紧,看看Mossberg就可以明白了。1991年就在《华尔街日报》的《个人技术》版开设专栏,凭借媒体平台和个人渊博知识,几乎每年都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IT专栏作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亲自品尝最新产品,以实践经验来支撑文章。每周两篇专栏,一篇深度的分析评论,一篇机智幽默地回答读者提问。《华尔街日报》是收费网站,但是Mossberg的专栏却可以免费进入,固然是个"特殊"人物。
http://ptech.wsj.com/ptech.html

2 Stephen Wildstrom:《商业周刊》专栏作家。镇守每期的"技术与你"专栏。主要分析最新产品与技术,可以接触最新产品的深度分析,深受消费者好评,人气还在看涨,与Mossberg要有一拼了。http://www.businessweek.com/technology/list/flash01.htm

3 Dan Gillmor:《San Jose Mercury News》专栏作家。2002EFF先锋奖获得者,以表彰他的写作成就,这对一个专栏作家来说,获得这样的荣誉实属不易。他文笔大胆,总能以敏锐的错觉最早发现网络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不过他的网站好像很难上去。http://www.siliconvalley.com/mld/siliconvalley/business/columnists/dan_gillmor/

4 John C. Dvorak:写专栏也能写成一个公司。这位产业界的"牛虻",极度嘻笑怒骂,70年代就投身IT,资历无人可及。文笔锋利,更是高产,在ForbesPC MagazineBoardwatch等开设多个专栏,堪称IT界的"专栏专业户"。想看他的专栏,先上他个人网站,然后再选择你感兴趣的其中一个,慢慢欣赏。http://www.dvorak.org/fast.html

5 Kevin Maney:《今日美国》。专栏作家的灵魂就是新观点和新思想。Kevin Maney当然不会缺乏灵感,但他更像猎狗一样捕捉产业最新热点问题,拥有很大的读者群。http://www.usatoday.com/tech/columnist/kevinmaney/archive.htmk

6 Stewart Alsop:《财富》专栏作家。在IT出版界摸打滚爬20年,担任过《Infoworld》总编辑和《Inc.》执行主编,办活动,搞会议,是产业活动家。然后洗手不干,在《财富》上固守一个专栏,一手做风险投资,一手写嘻笑怒骂。他骨子里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喜欢媒体,也喜欢赚钱,两不误,但更喜欢制造让别人很愿意掏钱的东西。http://www.fortune.com/indexw.jhtml?column=Alsop+on+Infotech&channel=column_archive.jhtml

7 George Gilder63岁的产业博学家,在《Forbes》等开设专栏,有这许多本著作,有一个著名的"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对电信行业的分析堪称一绝,并自己编写每年12期的技术报告,分析技术趋势,推荐潜力股票,收费295美元,生意红火。组织电信会议,也是产业一景。http://www.gildertech.com/

8Andrew Leonardhttp://www.salon.com/directory/topics/andrew_leonard/index.html

9 Stephen Manes:《Forbes》、《PC World》编辑、专栏作家。
http://www.forbes.com/manes
10Dan Farber
http://techupdate.zdnet.com/techupdate/filters/columnarchive/0,14239,462,00.html


10大国外IT媒体1、
PC Magazine,双周刊,2001年广告收入2373万美元,为第一大IT媒体。是ZD集团的旗舰刊物,以产品和技术评测著称。是消费者和企业采购的很好参考。它的专栏"观点"也聚集着一批业界资深评论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值得一读。http://www.pcmag.com/

2、
InformationWeek,周刊,2001年广告收入2090万美元,发行量为44万份,为第二大IT媒体,是CMP集团的旗舰媒体。以企业IT应用为核心的深度报道见长,2000年曾经超越《PC Magazine》,成为第一大IT媒体,但2001年又退居第二。http://www.informationweek.com/


3、
PCWorld,月刊,2001年广告收入1489万美元,为第三大IT媒体,是IDG的旗舰媒体。主要以产品为核心,与《PC Magazine》竞争。作为月刊能够取得如此佳绩,实属不易。http://www.pcworld.com/magazine/index/0,00.asp

4、
EWeek,周刊,2001年广告收入1323万美元,发行量44万,为第四大IT媒体。原先的《PC Week》,互联网冲走了PC的龙王庙,以IT企业和信息化应用为主题,面向企业读者,自称"企业家的新闻周刊"http://www.eweek.com/

5、
InfoWorld,周刊,2001年广告收入1241万美元,为第五大IT媒体。围绕IT产品、方案和技术,提高深度的技术分析。其评论专栏也不错。http://www.infoworld.com/

《连线》:http://www.wired.com/wired/current.html
Business 2.0》:http://www.business2.com/
Optimize》:http://www.optimizemag.com/
Computer Reseller Newshttp://www.crn.com/
Computer Worldhttp://www.computerworld.com/
10大国外商业媒体1、《华尔街日报》:日报,每天近200万份的发行量,确立了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媒体的地位。其"技术"板块也相当出色,以对市场热点的透视报道见长。但可惜的是,它是一直坚持付费的网站。对于我们这些不想交钱,也不知道如何交钱的普通百姓来说,只能看看它的门面?quot;望门兴叹",而且也没有中文版。http://online.wsj.com/public/us

2、《商业周刊》:周刊,每周近100万的发行量,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周刊。IT产业的篇幅比重很大,常常超过1/4。封面文章追踪热点十分及时,而且很有深度。过去可以阅读好多年的过刊,现在只能看最近的几期,因此为了不会错失,需要你时不时去光顾一番。不过,如果你熟悉了其中的门道,就可以看到近几年所有IT的重要文章。目前有中文版月刊,内容自然少了许多。http://www.businessweek.com/

3、《财富》:双周刊,每期近100万的发行量,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双周刊。IT的比重也不轻,其中对公司和人物的报道最体现水准。可以看到最新杂志内容,以及最近两年的过刊。可以每周一逛。目前有中文版月刊,但只有高级宾馆、少数报摊有售。http://www.fortune.com/

4、《今日美国》:日报,每天发行221万份,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其"IT"板块也十分精彩。以新闻见长,专栏也不错,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进入技术栏目。平时想起来就上来看看。http://www.usatoday.com/tech/front.htm

5、《纽约时报》:日报,每天发行量119万,有一流的编辑与记者队伍,因此其"IT"相关的内容也比较精彩。需要注册,但是免费。美国的报纸都很厚,网站内容也太多,为了不在迷宫里摸索,我们也直奔主题。http://www.nytimes.com/pages/technology/index.html

6、《Forbes》:双周刊,每期发行近100万份。《财富》的老对手,一直没能超越成功。但也保持自己的特色,尤其有一班IT业的"老狐狸",其文章和评论别无分店。因此,你可以不重视它,却不能忽视它,每个月还得上来会会老朋友,也经常会惊喜。其技术季刊《Forbes ASAP》值得花点时间。http://www.forbes.com/technology/

7、《红鲱鱼》:月刊,33万发行量。执着于技术创新,从风险投资的角度,分析最新技术趋势、投资市场状况和创业故事。虽然,股票大跌,产业混乱,但是低潮时期它的广告收入却依然坚挺,逆势上扬。说明,它对高科技的把握还是有着自己的"两把刷子"。因此,对于想提升自己对高科技的敏锐感,那你就不能没有它。http://www.herring.com/index.htm

8、《Upside》:月刊。发行量不大,但是由于位处硅谷,"站得高,看得远",而且以尖锐的批评见长,逮着谁狠狠地报道一下,一定也是内幕毕现。因此也是了解IT必不可少的读物。前两年也受了互联网热潮影响,网站内容远远大于刊物内容。但是互联网退潮,网站的新内容也停止建设,但还是会比纸媒体更及时地刊出最新文章,当然内容少于出版物。最诱人的当然还是其中从94年以来的所有杂志内容。是了解硅谷的第一参考。http://www.upside.com/

9、《Business 2.0》:月刊。互联网热潮中崛起最快的新经济刊物,后来为时代华纳集团收购,终于避免了互联网股票崩溃而落难的命运。口号是反映新经济浪潮中最好的创意、公司和人物,可以看1998年创立以来的所有刊物内容。是新经济的最好见证人。http://www.business2.com/

10、《连线》:月刊,创刊于1993年,随着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刊物,曾经互联网的第一旗帜媒体。网络广告、网络媒体、网络文化的最早实践者和塑造者。重点反映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但是,由于没有及时趁着热潮成功上市,只能安分地固守一本杂志,最后被《花花公子》出版人收购。依然有深入、新颖的报道。http://www.wired.com/wired/current.html


10大国外IT网站1http://news.com.com/ IT第一新闻网站,每天值得浏览一番,IT天下的大事基本不会错过。其中名为"观察Perspectives"的专栏,也比较精彩而有深度,可以每周一看。http://news.com.com/2016-1071-0.html?tag=fd_nc_pr

2http://www.zdnet.com/ 曾经的第二大IT网站,失去了许多IT传统媒体的内容,被Cnet收购,如今以产品评测为主。但也有精彩的专栏"anchordesk",观点独到,主题广泛,往往有惊人之语。可以隔一天就瞄几眼。http://www.zdnet.com/anchordesk/

3http://www.salon.com/tech/index.html 互联网热潮中崛起的新媒体,是纯粹的网络媒体,时尚、新锐而富有人文精神。涉及内容广泛,比如人物、政治、生活,甚至性,当然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其"技术与商业板块",里面的文章活泼而富有新意,对自由软件也推崇备至,是特色栏目。可以半个月来此一游。可惜,股票跌得厉害,广告入不敷出,让人为它的命运担心,很可能哪天上来,就跟我们说再见。好媒体也不一定有好命运!

4http://www.brint.com/。互联网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知识的海洋,这当然是一个抽象的比喻。而进入Brint,你就可以领略一个具体的、真实的知识海洋。这个号称"商业、信息、技术、知识管理者、专业人士和企业家的第一门户和全球知识网络"的网站的确内容丰富。在我下载的网站中,这是第一个我不知道何时能够下载完毕,而中途放弃的网站,不信,你自己进去逛逛吧。

Yahoo Techhttp://news.yahoo.com/news?tmpl=index2&cid=738
Google Tech Newshttp://news.google.com/news/gntechnologyleftnav.html
TechWebhttp://www.techweb.com/
Internetnewshttp://www.internetnews.com/
Vnunethttp://www.vnunet.com/News
IDG.nethttp://www.idg.net/

十大国外IT研究机构
eMarketer
Forrester
Gartner
IDC
Nielsen//NetRatings
Yankee Group
Nua
Cahners In-Stat
CyberAtlas
comScore

10大产业分析家1 David Smith vp and research area director Gartner widely respected views on platforms like .Net, Java

2 Rob Enderle research fellow Giga Information Group most quoted -- on broad array of computing issues

3 Roger Kay director IDC often sought for views into desktop technologies

4 Dwight Davis vp/practice director Summit Strategies few provide insight into Microsoft like he does

5 Stephen Baker director of IT research NPD Techworld longtime commentator on PC biz, hardware trends

6 Jeff Kagan telecom analyst ---- independent self-described ?quotemeister? noted authority on telecom

7 Dana Gardner research director Aberdeen Group focus on messaging and collaboration services

8 Lisa Pierce research fellow Giga Information Group informed views on telecom services, broadband in particular

9 Carl Howe principal analyst Forrester tracks effect of tech changes

10 Ryan Jones research analyst The Yankee Group online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10大投资银行分析家1 Richard Sherlund managing director Goldman Sachs & Co. high profile, well-regarded expertise on enterprise software

2 Daniel Niles research analyst Lehman Brothers most quoted; shaper of PC hardware and semiconductor markets

3 Andrew Neff senior managing director Bear Stearns & Co. strong, informed voice amid HP-Compaq merger, IT slump

4 Jonathan Joseph semiconductors analyst Salomon Smith Barney recognized for well-timed calls on chip stocks

5 Donald Young managing director UBS Warburg bullish on both IBM and Apple

6 Holly Becker research analyst Lehman Brothers critical -- even of eBay; most watched Internet analyst

7 Laura Conigliaro managing director Goldman Sachs & Co. key report on delay of tech spending rebound

8 Paul Sagawa senior research analyst Sanford C. Bernstein & Co. discerning analysis of volatile data networking

9 Nikos Theodosopoulos managing director UBS Warburg consistently puts telecom turnaround at least a year out

10 Toni Sacconaghi hardware analyst Sanford C. Bernstein & Co. longtime bear has power to move HP, IBM stocks

11 Dick Phillips managing director Morgan Stanley software guru won bet with Tom Seibel -- if bet was real

12 Richard Gardner managing director Salomon Smith Barney smoothly adds enterprise coverage of John Jones

13 Jack Grubman telecom analyst Salomon Smith Barney under scrutiny but still prolific commentator on telcos

14 Anthony Noto Internet analyst Goldman Sachs & Co. still touts upside of e-commerce brands

15 Steven Fortuna hardware analyst Merrill Lynch took a bite out of Apple and its iMac timing


IT产业思想家(IT产业层面)1、
自由软件运动精神领袖:理查德·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http://www.stallman.org/

2、
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http://web.media.mit.edu/~nicholas/


3、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法律专家: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http://cyberlaw.stanford.edu/lessig/

4、
IT梦想家、"超文本"概念创造者、Xanadu计划:泰德·纳尔逊(Ted Nelson)。http://ted.hyperland.com/


5、
WWW(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http://www.w3.org/People/Berners-Lee/

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Haas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家: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http://faculty.haas.berkeley.edu/shapiro/


7、
未来学家:唐·塔皮斯考特(Don Tapscott)。http://www.dontapscott.com/

8、
ICANN主席、产业分析家:埃瑟·戴森(Esther Dyson)。http://www.edventure.com/esther.cfm


9、
产业分析家、理论家: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http://www.gildertech.com/

10、
Howard Rheingoldhttp://www.rheingold.com/



重要管理学家(IT应用层面)1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http://www.people.hbs.edu/mporter/

2 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http://www.tompeters.com/

3 管理学家:罗伯特·里奇(Robert Reich)。http://www.prospect.org/columns/reich/

4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http://www.lib.uwo.ca/business/dru.html

5、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eter Senge

6、管理学家:加利·S·贝克(Dr Gary S.Becker

7、伦敦商学院: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

8、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

9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与系统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R. Varian)。http://www.sims.berkeley.edu/~hal/

10Texas大学信息系统管理计划主管、知识管理学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6:07:4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IT业的新锐青年——博客方兴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 法制日报
  主持人的话
  互联网是盛产各种“客”的地方,从“黑客”到“闪客”,从“闪客”到“博客”,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2000年8月,“博客中国”开通,成为最早在国内普及推广博客概念的网站,其网站的董事长方兴东也成为最有代表性的博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博客人生。人物简介
      
  方兴东,长期从事IT研究、分析和评论,出版《IT史记》、《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等IT专著15部,被誉为“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中国“数字论坛”成员,“博客中国”发起人,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创始人之一。曾当选2000年“中国十大新锐青年”。1994年,方兴东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1996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电机系博士,1999年9月休学创办IT咨询机构互联网实验室,2002年8月方兴东创办博客网站“博客中国”。中国IT业的新锐青年——博客方兴东本报实习生石磊
  “《平凡的世界》改变了我平凡的世界”
  对方兴东的采访,是在北京海淀区蓝旗营的一个书店里进行,说是书店,其实是书店内的咖啡座里。书香、咖啡香、茶香,淡淡的纠缠在一起,在鼻前游走,我心里暗想:真是找了个采访的好环境。采访方兴东之前,我已经看过方兴东登在各大网站上的文章,感觉他是个很犀利的人,而坐在记者眼前的这个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年轻白领却给人一种藏锋敛锷的感觉。
  刚一坐下,方兴东递过来一本书,笑着说:“我的书,你看看,可能对采访有帮助。”接过来一看,我傻了眼———《零点地铁诗丛———你让我顺流漂去》,一本诗集?翻开一看,果然是一行一行的诗,总共大概有两千首之多。我一时有点呆住了,西安交大的工科学士,高电压硕士,清华大学在读的电机系博士,怎么和眼前写一本纯文学诗集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呢?
  面对记者的疑问,方兴东开始讲述他中学时的经历。“我上中学时,特别爱读课外书,什么书都看,从农村考进我们那个义乌小县城时,我到处找有课外书的地方,千方百计的找着看。于是,中学时代我的成绩从来不是最好的,因为分了不少精力在课外书上了。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平凡的世界》。当时是1987年,我在《花城》上看到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分,我很快被吸引住了———路遥在书中描述的那个世界我太熟悉了,和我的经历太相似了,我也是从乡下好不容易考到县城的农村孩子,书中的主人翁孙少平的心路历程简直和我一模一样,我深深的被书里的每一个情节所感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直到1989年、1990年,《平凡的世界》后两部分出版,我都非常认真地看,不仅是看,也在不断地拿自己的生活和它进行校对,我看到了只有考大学才有出路,看到了小县城外还有那么广阔的一个世界存在,看到了人还可以活得那么充实、纯粹而崇高……《平凡的世界》改变了我平凡的世界,我看到了我生活中平凡的事情还可以被赋予更多的意义,从书中我也学到了对待苦难对待挫折的态度,自从看了那一本书之后,我不再是一个爱看课外书的中学生,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开始成熟了起来,面对这个世界,我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孙少平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对文学的爱好,这也鼓励了我坚持自己对文学不变的爱好。”
  “从那本书里学到的东西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我当时直接的指导性的意义,又有受用一生的意志力的磨炼。后来我做事业,做IT,面对困难,我从不放弃,尽管很多人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我只信奉面对困难,永不放弃。2001年下半年,纳斯达克股市狂跌,当时,一夜之间,第二天起来,互联网泡沫破灭了,我正在做互联网实验室,那是一个专门从事IT行业咨询的企业,1999年我从清华休学创业办的一个公司。互联网泡沫破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倒闭了,以前我的很多客户有的彻底倒闭了,没有倒闭的也财政紧缩,根本没有钱到我这里做发展规划咨询了,公司没有收入,开支却照旧,风险投资受纳斯达克股票狂跌的影响,投资没有信心,互联网实验室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当时有很多朋友劝我,方兴东,算了,放弃吧,把精力集中到别处去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是善意的,但是我心里却是非常清楚,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刻,也是最需要坚持的时刻,挺过去,一切就会好起来!于是我没有放弃,那一天我打了两百多个电话出去,发动我一切能够动用的力量,为互联网实验室找项目、找业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当时我们老家义乌市政府要做信息化规划的一个业务,我们接下了这个业务,当时那个月的工资立即就能发了,我的公司又活过来了。后来,从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下半年,共有5次,互联网实验室都到达了倒闭的边缘,但是,5次,我都一次一次地挺了过来。到2003年,整个IT业回暖了,类似互联网实验室的IT业咨询公司由以前的四十多个只剩了不到十个,互联网实验室就是这十家之一,业务量增长了好几倍。”
  “我一直都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
  “你只是告诉我了《平凡的世界》对你人生意志力的塑造,那么你的兴趣是怎么从文学转到IT业来的呢?”记者好奇地问。
  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方兴东笑了笑,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我一直都是个不务正业的人”,他的话又让我一愣。“中学时学习是我的本职,可是我疯狂的迷恋课外书,上了大学我本科学的是电信方面的,可是我狂热的读文学、写诗,硕士博士本来都是读高电压,结果接触了互联网之后又沉迷于
  IT业不能自拔,你看看我哪一样不是一种不务正业?”听了他略带骄傲的自嘲,我也不由的笑了。
  “但是,在表面‘不务正业’的背后有些东西是一直不变的。我中学时爱好文学,只要是老师不命题作文我就写得好,一命题就糟糕。所以,我就告诉自己,文学只作为我的爱好,我上大学了就选择工科的电信方面的专业学习,作为饭碗。上了大学对文学的热情只增不减,后来成为我们西安交大的文学社社长,专门写新诗。我记得特别清楚,上大学时,因为精力都放在了文学上,大一时我拿一等奖学金,大二我拿二等,大三我拿三等,到了大四时,我干脆就拿不到奖学金了。经历了很多变故,我对文学的热情、爱好从来没有褪色。”
  方兴东进入IT行业同样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故事。1996年3月,方兴东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电机系博士,刚进校的方兴东有点无所事事,一个朋友找到他,让他帮忙写点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文章。因为他在西安读硕士时和电脑打的交道很多,不少实验都是借助电脑运算完成,方兴东对电脑没有陌生感。1996年时接触电脑的人还不多,互联网在中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会用电脑的都算个专家了。“我虽然有电脑底子,但我当时还是很卖力地跑到清华的图书馆,把所有互联网发展史的文章找来看,慢慢研究。一个月的时间,清华阅览室里所有的《计算机世界》、《电脑报》,还有一些其他的英文的计算机类资料全被我浏览了一遍。当我全面地了解了互联网历史后,和那时的很多IT界的先入者一样,我对互联网充满了信心。随后的两年,我陆陆续续在各种计算机类杂志上发表自己各类评论。一方面我清楚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和方向,另一方面我因为爱好文学,文字表达能力还不错,所以逐渐在IT圈内有了一点名气。”
  1996年开始关注IT业的发展,关注中国软件业的发展,2年之后,即1998年,对在IT圈里摸爬滚打的方兴东来说是个转折点。因为这时,方兴东开始注意到微软在中国的一系列举动,比尔·盖茨也频频访华,到处做宣传,俨然一副中国软件业园丁的架势。方兴东从中看到的却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软件垄断中国的软件市场,危害中国软件业长远发展的事实。“我一直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所以让我的思想有很多质疑的成分,当时大家对微软欢声一片,只有很少的几个人意识到一枝独大的微软会给中国的软件业带来什么。后来我写了《起来———挑战微软霸权》一书,系统地分析微软的垄断行为给还不发达的中国软件业的制约。因为这件事,赞我的人多,骂我的人也多,很多人以为我是为了自己成名才专门挑战微软。其实我是个很简单的读书人,衣食无忧,对名利看的很淡,但是眼里容不得沙子,我看到的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就一定要指出来,和《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男孩一样。我在网上发的很多文章,喜欢用‘最好’、‘最差’、‘极好’、‘极差’类的很极端的词,别人以为我是故意引人注目,其实我都是很小心的去用,在我的视野范围内,最好的我就说最好,最差的就说最差,从来不会用‘比较好’、‘还不错’这类模糊的词。”当他说到这里,我觉得我才真正看到了网上那个锐气十足的方兴东。
  “‘博客中国’是逼出来的”
  2002年7月6日,周末的一个普通日子,成了方兴东一生中不寻常的一天。这天,他将《向微软投降》和《微软为什么》两篇稿件发给8家有着长期关系的网站和媒体。一两个小时后,他的文章陆续出来,许多都在重点推荐栏目上。再过一两个小时,这些文章却令人惊讶地陆续消失了。他联系各家网站后,才知道———周末的微软也反应迅速,其公关人员给各相关媒体做工作,施加压力;没有效果的,就搬用一些特殊的人际关系,要彻底封杀他的文章。他一边忙着争取文章复活,一边把拷贝记录在案。他忙了一个周末,微软也忙了一个周末。这是他进入IT业以来,第一次遭遇如此“强大”的封杀。
  “我当时觉得很感慨,因为传统媒体的商业化已经深入了媒体的各个角落,感谢很多编辑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努力不少都发挥效用,使我的文章回到原来的位置。但是毕竟,我个人的能量和微软的能量,是不可比的。他们拥有巨大的金钱,我除了一点道理之外一无所有。发我的文章‘不能带来现金流,还要得罪人’。好在,这个世界上钱还不是惟一的道理。从来没有像这一天那么忙碌,这一天我暂时不去关心IT业,不去关心国家大事,只是关心我个人的言论自由。对微软来说,这仅仅是两篇批评文章。它完全可以组织更多的反驳文章。如果需要,它甚至可以把我告上法庭。但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个人的言论自由,这是我的基本人权。我倒要看看,一个市场价值3000多亿美元的业界巨头,一个刚刚在中国发表过冠冕堂皇言论的跨国公司,一个来自口口声声在全球以维护人权为己任的国际化企业,能否有足够的能量剥夺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的言论自由,这肯定不仅仅是我的个人问题。如果照此办理,总有一天我们所有中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都会加上一个前提:在微软的利益面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002年6月,好友孙坚华就给方兴东推荐过一种名为“博客”的网络媒体出版方式,引起了他的兴趣。“博客这个中文名字还是我的好友王俊秀灵机一动的产物。博客的英文名词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该词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简单的说,它就是一个傻瓜的个人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贴自己喜欢的东西,供其他人浏览。如果把论坛比作一个开放的公共广场的话,博客网站就是一个开放的私人房间,在这个私人房间里,你既可以贴出你自己的生活感悟、思想历程,也可以转贴你看到的妙文精帖、重要信息。当时我在国外的博客网站上申请了一个博客网页,发了自己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没有任何人的封杀和阻挠,所以,在我的文章在传统的网络媒体遭到封杀、打算办个人网站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博客网站。我不仅要有自己的博客网页作为自己在网络世界的思想阵地,还要把‘博客’这个概念引到中国来,给其他像我这样需要呐喊阵地的人也提供傻瓜化的个人网站。于是,2002年8月,‘博客中国’诞生了。”
  “说到底,还得感谢微软。”方兴东笑着说。“‘博客中国’建起来后,我发现,它能干的事远比我想像的还要多,功能还要强大,现在的博客跟十年前的互联网一样,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会被广泛应用到互联网媒体中来,这是大势所趋。‘博客’对新闻传播和知识积累体制都有颠覆性意义。像克林顿莱温斯基丑闻,最早就是在一个著名的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上被披露出来的。随后电视、报纸跟进采访,最终真相大白于天下,博客网页起到了传播学中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9·11”时,美国的各地网站因为访问量太大,网页打不开。这时,很多“9·11”的亲历者们把自己在“9·11”中遇到的每个细节,自己手里拍到的照片传到自己的博客网页上供人浏览,这是美国博客第一次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民众根本不相信主流媒体的报道,而巴格达的一个工程师把自己每天的遭遇、感想全部贴到自己的博客网页上,用一个巴格达平民个人的视角来看待这场战争,这个叫SalamPax的博客的网页敌过了西方所有的随军战地记者……”
  “博客是自由的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一级一级的审查,所以有速度快、互动性强的优势。但是,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一个人的自由不能大到妨碍他人自由的程度。作为一个博客,不能在自己的博客网页上贴色情的内容,不能贴反社会的言论。在这个方面,一切用于网络出版的法律都是适用于博客的,像《全国人大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地区互联网站电子公告服务倡议书》等。另外一方面,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出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必然会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新兴事物我觉得自律最重要。第一点,坚持真实和诚实的原则,不能变成一个传播谣言的平台,随便乱写,在博客有很多来源可以写出链接,必须把可靠来源都写出来;第二点,尽量减少伤害,你明知道有一些东西对于弱势群体可能造成伤害,你也要遵守原则尽量避免;第三点,要承担后果,既然要发布了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我要做互联网上的诗人兼农民”
  在和方兴东的交谈中,我一直在思考,方兴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仗义执言的书生、一个敢想敢干的互联网创业者、还是一个一往无前的挑战者?方兴东给我了一个标准答案。
  “我要做互联网上的诗人兼农民,我对自己说。”
  “农民是指我要像地里勤勤恳恳干活的农民一样,用扎实的行动一步一步的打造我的事业。互联网是个知识更新极快的行业,在这个圈子里,你一个月不接触、不浏览各种信息,你的知识就陈旧了,我每天的上网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要看二百多个网页,其中三分之二是英文网页,读各种最新出版的IT方面的书,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博客中国’前200个专栏作者是我一个个打电话、发邮件‘软磨硬泡’,解释和鼓动下‘拉’过来的,被动地成为‘博客’。这200个作者都是各界名家大腕,其中工作的劳累和快乐都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从2002年8月份开通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200多个加盟的‘博客’,90%以上人员的文章都是由我个人上传。每天2-3个小时,我就担任搬运工的差使,实在是又土又笨的‘重体力活’。要是没有我的‘农民’精神,肯定‘博客中国’早就撑不下去。累虽然累,在像农民般辛苦工作的背后,支持我的是强大的激情和动力———总有一天,博客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博客会改变互联网的信息传输方式,改变这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
  “大学时代我写了很多诗,尽管现在写的少了,但我认为自己在骨子里还是个诗人,诗人的激情在我的身上从来不曾褪去,诗人的敏感在我身上从来不曾钝化,我在享受着从网络世界不断啜饮信息精华的诗意人生,别人觉得枯燥无趣,其实我一直自得其乐。”博客是什么?朝晖
  Blog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网上有专门的网站为网民提供上传文章的空间,只要能上网,就能通过极简单的操作很方便地建立、更新、编辑自己的网上日记本。这种被称为Blog的网上日记的应用人群被称为Blogger,根据其发音在中文中译为“博客”。具体说来,博客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像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
  共享精神和交流需求是博客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是以直观简单为武器的网络日记……”“博客中国”的一位负责人在网上对记者说,“‘博客’就是以网上日记为表达方式,把个人一天所见、所想的东西随意地发表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内容就是一个个倒叙排列的日记体帖子,频繁更新并充分利用简单的操作方式。”
  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评论、新闻到个人的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相关主题包括电视节目、计算机语言、新闻、法律等数万种。正是因为它独特的性质,这种被称为网络日记的交流形式,已经成为了网络的新“弄潮儿”……
  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
  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6:08:4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IT业最热门话题
发表时间:[2009-11-30]  来源:艾鲁  对于中国的IT业来说,二十一世纪的元年绝对是一个热闹的年头,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新网站、新人物像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然后又像秋天的落叶一样随风而去,时髦的.Com在纳斯达克的大起大伏和投资者的脸色突变中体尝到了大喜大悲的滋味,传统产业在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仍调整方向摇曳前行,一切都在以网络速度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互联网愈行愈疾的脚步。
IT业的2009年是充满喧嚣和热闹的一年,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不乏精彩的亮点,更不乏炒作的噱头,下面让我们拿起鼠标,点击这一年来的主要热点话题,就算是对2009年的总结和回顾吧。

【上市】

上市是贯穿一年四季自始至终的一个亮点。鸟语花香的春天里,网站在播种着希望,烈日炎炎的夏季里,网站在挥洒着热情,凉意萧瑟的秋日里,网站在忍受着失落,寒风刺骨的冬天里,网站在痴痴地等,目标只有一个:上市,尤其是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春天的时候,某权威评论员一声令下"中国网站要批量上市",拨动了国内网站登陆纳斯达克的春心,当时几乎所有稍微有点名气的网站(哪怕成立刚几个月)都把上市列入了议事日程,没有上市打算的网站可以说少之又少,举网上下顿时出现了一片IPO(Initial Public Offer,首次公开发行,即上市之意)的热潮。纳斯达克也不负众望,一举攻下了5000点大关。

4月10日,被吹到极限的网络泡沫终于破裂了,纳斯达克飞流直下,在一周之内连续五天狂泻不止,经历了一个"流血的星期五"之后,大盘重挫355.49点,创下历史单日跌幅之最,最后报收于3321.29点,下跌幅度高达到9.7%,较一个月前的最高位"失血"高达34.2%之多。以此为分水岭,.Com风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很多网站悄悄地从承销商的名单中撤了。

号称"中国网络三剑客"的新浪、网易、搜狐不畏艰险,克服重重难关,在巧妙地"易容"之后终于圆了梦。不过,它们把握的时机都不太好,新浪上市当天虽未能重现中华网当年的井喷行情,但逆市而上并小幅盘升,也还算说的过去;搜狐的IPO防线支撑几天之后便告崩溃,网易的股票更是从一露脸就开始表演跳水。国庆过后,中国四大门户网站股价全部跌到历史最低位,并且低的"惨不忍睹",搜狐、网易在三四美元附近飘摇不定,就连最被国人看好的新浪都数度险些跌破"垃圾股"的底线,曾经牛气冲天的中华网也被压到了10美元以下,除中华网外,其实三家网站的股票都已跌破发行价的三分之一。

当然,上市的还有好多,目的地也不光是纳斯达克,如亚信、中国联通、中国石化、裕兴电脑等都IPO了,还有通过其他途径(如借壳、股权交换等)间接上市的。即便是现在寒冷的冬季,信誓旦旦声称要上市的网站仍不乏其人。

上市是创业和资本结合的兴奋点,是2000年中国IT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e化】

相较于触网、转型、调整等词,"e化"跟它们所指相同,但因其"学贯中西"而更受青睐。

今年几乎各行各业都在搞e化:.Com是没的说,人家本身就是e时代的产物,联想、方正、实达、用友等传统IT巨头也要把以前的业务e化,海尔、美的、TCL等家电大户也在积极触网,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更是"为e消的人憔悴",建材、家具、加工、医药、进出口等行业都在不遗余力地搞e化,惟恐被网络经济所抛弃。

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出人意料地大涨40%之多,在各路领涨的诸侯中,e化的力量功不可没,即上市公司触网,以新概念和想象空间把股价炒上去,先圈些钱,能不能产生效益以后再说,如此一来,大盘像洪水一般朝上涨,但股民腰包中的钱却只出不进,最后落了个"赚了点没赚钱"。这些搞e化比较出名的上市公司想必炒股的朋友都是耳熟能详的:上海梅林、综艺股份、海虹控股、三九医药、青旅控股等。e化生出金蛋没有咱不知道,但股价的狂涨风景咱可都领略过了。

千军万马上e化桥是今年中国经济中的一道奇观,当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泡沫】

泡沫是什么?想必大家都能从字面意思猜出来,就是名不副实吹起来的啦。

似乎美国人很早就从股市的雄起中注意到了泡沫的存在,所以华尔街教皇格林斯潘手中加息的大棒始终没有放松过,自1999年夏天以来,他已经连续6次采取了加息措施,这在美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一为遏止通货膨胀,二为打压股市中的网络泡沫。

国内第一次为泡沫争执的面红耳赤的是吴敬琏老先生和方兴东、姜奇平两位青年评论家,他们首先从网络股开始,接着就上升到互联网,再接着又扩大到新经济,争论的主题就是"要制度还是要泡沫"。后来又有众多企业与媒体人士加入,争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得到增强和延伸,这是媒体和网站上一场规模空前的论战。

4月中旬,纳斯达克开始"大吐血",网络股是不是存在泡沫的论战不争自破,但互联网和新经济是不是存在泡沫却依然模糊着大众的视野。

【VC
首先,需要声明,这个"VC"指的不是维生素C,也不是我们编程用的Visual C++,而是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英文首字母的缩写,这个估计我不说很多人也都知道的。

纳斯达克低迷也好,网站钱景不妙也好,VC却始终热浪袭人,这与互联网的火爆是一致的。风险投资十多年前在中国无疾而终,但在2000年又迎来了第二春,这次换了个英文名字叫"VC",气势和诚心也较上一次要派的多。

今年关于VC的"大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几乎每天都有,并且很多还盛况空前,在北京的一次简直比当年的传销会还火了一个档次。

今年在中国搞VC的呈现了"五极分化":一是传统的国际投资银行,如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德意志银行等;二是互联网专业投资商,如CMGI、Softbank等;三是国际传统行业巨头,如IDG、新闻集团、英特尔、戴尔、康柏、微软等;四是国内IT厂商,如联想、方正、用友、长城等,它们通常都是双管齐下,既玩VC,还玩策略投资;五是国内广大中小规模的创投公司,这些简直多如牛毛。

资本运营时代的互联网,VC是其中最闪亮的明星。

【烧钱】

"烧钱"这个词的发明,是用来形容网站花钱的奢侈。

钱怎么个烧法也有学问,总不成点把火烧吧。网站是注意力经济的忠实信徒,奉点击率和pageview为圭臬,而要提高点击率和pageview,必须要先吸引到眼球,疯狂打广告成了首选,其次就是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展览会,总之要跟老百姓混个眼熟,先得圈眼球,然后才能圈地、圈钱呀。

在CNNIC上半年网站评选揭晓之前,电视、报纸等媒体广告已经很难再吸引到人们吝啬的一瞥了,于是,北京的地铁站、公共汽车、路牌又成了网站广告的"轰炸地",现在回想起来,上半年铺天盖地的网站广告无异于是人们视觉中的最大冲击波。而打广告是需要付钞票的,更何况如此猛烈的广告攻势,都是需要用"烧钱"鸣锣开道的。

烧钱还不仅局限于打广告,气派和讲排场一个方面,别看网站不赚钱,人家办公地都是高档写字楼,员工出差非飞行不坐,住宿必须在三星级以上的宾馆,开个新闻发布会还动不动就到五星级饭店甚至人民大会堂。

秋天过后,银根发紧,网站不得不开始节俭度日,"烧钱"一词才逐渐淡出人们的嘴边。

【倒闭】

纳斯达克遭遇"流血星期五"之后,投资者似乎恍然大悟,慷慨度再不如从前,一谈融资张口闭口都是如何赢利,这可把钱已花的所剩无几并且尚未学会赢利的网站逼进了死胡同,与此同时,以前唱赞歌的舆论界也突然追杀起网站来了,有一专业机构发布消息说年内将有一半以上网站倒闭,此言一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网站倒闭论立刻甚嚣尘上,接着,有人干脆就把这个预测数字上升到了70%或80%,更有甚者,还有人来的夸张透顶,说是95%,总之,放出这种瞎扯淡的话又不用报税,能大就大呗。

现在马上就要到年底了,知名的网站虽都相对低调但却还安然无恙,出了问题的却都是一些基本上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访问过的小网站,如国情网、R518、7e39.Com等,人家自己没有宣布倒闭,但却都成了"植物人",风头曾经劲健一时的亿唐和博大发生危机,也只是因为它们前一阶段太擅长烧钱而离赢利却遥遥无期以至于得不到新的融资罢了。

网站倒闭风潮来势吓人,但还没有也不至于摧毁95%的网站。网站倒闭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是很自然的事,没必要过分夸张和渲染。穿插其间的裁员也是很正常的人才流动,远没有把网站带入"大萧条"。

【并购】

下半年又开始流行一种说法:今年是网站的并购年。

并购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最有冲击力的并购说法来自于美国一著名投资银行,它认为中国三大门户新浪、网易和搜狐应合并。

但把并购推向高潮的却是联想、Tom.com、易趣和搜狐。8月的一天,联想宣布收购赢时通(Yestock.com),"撒腿跑向互联网";以资本运营而见长的Tom.com更是大手笔频出,先是和国内领先的内容供应商合作,后来觉得还不过瘾,接着又把羊城报业、鲨威体坛(Shawei.com)和163.net收于旗下;易趣挟美刀号令拍卖战场,先后把5291、虎嘉(whogot.com)和中原标局(Chinbid.com)编至麾下;搜狐收购ChinaRen,要打造第一中文门户;此外还有"梦想家(dreamer.com)"收购中文热讯(yesite.com)、嘉德在线收购网猎、乐友收购乐家、广东证券收购Stock2000、中华网收购中国旅游资讯网、携程(Ctrip.com)收购现代运通等等。总之,在并购潮中,有网站之间互相并购重组的,也有传统企业收购.Com的,还有网站收购传统企业的,可以预见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并购发生。

并购是做大做强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国际并购事宜得出的结论。中国的网站并购,是变成大而强还是变成大而弱,让我们拭目以待。

【WAP
无线上网今年炒的挺热辣,也难怪,把本来就热的汤手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可能不热吗?"移动+互联网"的美好概念曾经一度迷了无数人的"钱眼",当时甚至有一名政府官员说.MOVE要取代.Com成为下一个热点。于是,各路英雄纷纷杀入WAP领域淘金圈地,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等手机厂商找到了新的卖点,中国移动、联通这两个运营商也不愿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网站也趁机赶紧推出WAP专区,国际巨头也都嚷嚷着要WAP委员会和WAP论坛采用自己的标准。

设想美好不等于现实美好,手机屏幕的窄小、访问速度的缓慢、资费的居高不下、内容的单调等成了制约WAP走近大众的门槛,尽管各大手机厂商、移动通信运营商、网站齐心协力要把这块蛋糕做大,市场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尴尬,WAP的热情还是挺高涨的。

【3G
WAP的尴尬也反映出了人们对3G的期望。

3G是相对于目前2G(GSM)而言的,移动办公、娱乐等数据和多媒体通信是其最诱人的地方,它将以100K至2Mbps的速度提供信息浏览、电子邮件、传真、文件转换等服务,使人们彻底摆脱速度瓶颈的烦恼。

今年3G的标准之争可谓是狼烟滚滚,继中国大唐电信的TD-SCDMA入选为国际电联的3G提案之后,中关村连宇的LAS-CDMA号称其频谱效率比CDMA2000高出3倍,公然与高通叫板,意欲逐鹿3G

如此看来,中国的3G似乎也不比美国和欧洲落后多少。

【WTO
今年,中国越过了步入WTO的几道关键门槛,虽然尚未进入,但已相当于一只脚跨入了门,这自然就激起了国人的几多兴奋和担忧。

IT圈子里的人把WTO作为一个热门的谈论话题,并不在于WTO本身,而在于加入WTO之后,国家的、区域性的保护和壁垒将逐步销蚀,中国IT业在面临一个全球范围的广阔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如何把握机遇和迎接一体化的冲击,这将影响到IT业的方方面面,关键是如何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硅谷】

据经济学家吴敬琏计算,全国目前约有53个城市加入了角逐"中国硅谷"的队伍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自是首当其冲,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大连、苏州等城市也凭借其自身优势,纷纷提出要建设中国硅谷的口号,当地政府提供优惠的政策条件和优越的硬件环境,由主管领导挂帅组织管理班子,招商引资,要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众多的科技园区、软件园、光谷在全国各地处处开花,既是明证。

这么多城市一拥而上建硅谷,会不会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北京一著名企业家语出惊人,"中国硅谷,中关村一个足矣。"
当然,还有人认为硅谷不是能够刻意模仿出来的,既要有人才优势,还要有成熟的投资机制,更要有完善的法律环境,等各种条件具备的时候,中国硅谷就水到渠成。

【CXO
前些年问朋友的工作情况,都是说"最近混的怎么样啊",今年,在IT圈子里,流行问"你O了吗","O"就是CEO、CFO、CIO、CTO、COO等单词中的那个"O",表示高升的意思,咱们一般都习惯于把带个"O"的管理人员称为"CXO"

可能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吧,今年国内公司管理层也出现了一股CXO现象,报纸报道、电视专访令CXO风光无限,众多CXO们在登台亮相时也比较擅长作秀,都快让影视明星黯然失色了。

网站管理者叫CXO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传统家电企业的总裁也不甘落伍,赶紧换名片,称呼改为CEO,就连十几岁的毛孩子建个网站,也把自己封为CEO兼CIO兼CTO

CXO,本来属于高层管理精英的称谓,现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黑客】

2000年,本是神秘一族的黑客,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黑客闹的最凶的一次莫过于年初美国Yahoo!、CNN、亚马逊、eBay等五大网站被黑,震惊白宫,被有关人士称为"珍珠港事件"。

在国内,有几个电子商务网站曾互相借网站被黑搞炒作,这种炒作的创意简直空前绝后。为国家利益而战的"红客"今年也抛头露面了。

前世界著名黑客、现ISS总裁克劳斯访华期间,其公司中国站点却遭攻击;海信以防火墙摆下擂台,挑战全球黑客,却没想到其公司网站反被"黑妹"捅了一刀,海信居然还为此高兴的不得了;天极网在北京召开黑客大会,无数"黑道"人物前往参加英雄会;"天才少年黑客"满舟抄袭他人作品被揭发,却又出人意料地被保送到复旦大学,引起人们争议声一片;ICANN委员选举揭晓,一德国黑客居然入选,号称要对此互联网域名管理机构进行彻底摧毁并从头重建;固若金汤的微软网络被黑客折腾的天翻地覆,黑客够"黑"的,不过微软也显出了"软"态······
黑客"黑"吗?黑客到底是些什么人?随便你怎么理解都行,这就是黑客。

【.Net
微软说出的每句话就能在IT圈子里砸出个坑,.Net战略的出台已经不仅仅是砸出几个坑的效果,而是要"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即彻底消灭"数字孤岛",挖掘和实现互联网的全部潜能,打造第三代互联网。

自今年6月在论坛2000上向全球正式推出了Microsoft.NET计划以来,.NET就成了整个IT业界关注的话题。微软的.Net计划主要就是把互联网设备的范围超出桌面PC,延伸到蜂窝电话、PDA等掌上终端中,这就意味着要为无线和互联网制订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野心是够不小的,但.Net目前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前瞻式的概念阶段,它将成为第二个夭折的"维纳斯计划",还是将成为微软再度垄断互联网的"Windows"?那得看微软自己的实力,还得看其他厂商的反应。

首先,国内的软件厂商就不甘示弱,金山立即发布"中国软件.Net平台",其实体部分的iWPS.Net、金山词霸.Net 2001、金山快译.Net 2001、金山毒霸.Net 2001等也随后亮相,欲与微软一较高下;实达铭泰更忍不住窃喜,还以为这些都是跟了它"I"软件战略的风呢,铭泰曾以东方虹、东方拍卖王、东方网页王、东方购物王、东方影都等一系列号称"Internet Inside"的软件热闹过好长一阵子。

.Net,这个光鲜的词好象比.Com来的更朦胧。

【ASP
两年前,不少做网站的都使用ASP(Active Server Page),在ISP、ICP、B2C、B2B光环散尽之后,今年又冒出来个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译为汉语即是"应用服务提供商",它号称是"互联网上的水龙头",其实就是提供业务外包模式的租赁服务,客户可以直接租用ASP的服务器、系统、应用软件管理自己的业务,同时免去升级、维护等种种麻烦,而将精力集中于主营业务。按照ASP的说法,只要打开这个水龙头,就能得到想要的各种信息和服务。

曾经有很多市场调研机构预测了ASP美妙的市场"钱"景,于是乎,ASP热潮就来了,做接入的ISP转型干ASP,做技术产品的软件厂商也开始扮演ASP的角色,市场营销和咨询顾问公司也向此领域大举进军了。

热的快,凉的也快,几个月过后,ASP就显出颓态了。没准儿这又是一个圈钱的把戏。

【IDC
ASP过后,IDC悄然而至,它号称是继ISP和ICP之后"互联网的第三乐章",此IDC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而不是大名鼎鼎的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能为企业和网站提供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器托管、空间租赁、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VOIP、WAP、电子商务等业务平台,简而言之,IDC就是入住企业、商户或网站服务器群的托管场所,是各种模式电子商务赖以安全运做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持企业及其商业联盟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平台。据我理解,IDC似乎就是ASP的增强版。

做接入的ISP顺理成章地朝IDC转型,电信运营商开始提供IDC服务,系统集成商也要来分块蛋糕,房地产商也在搞IDC······
今年11月份263将业务重组为ISP、ICP、IDC三大部门,网通的CNCnet也大张旗鼓地要搞IDC,看看这些就可以知道IDC有多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32 , Processed in 0.1087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