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创新’的瓶颈在于上司是否真有眼光有容人之量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1-4 09:26:56 | 只看该作者
继往开来,创造我省网络教研的新局面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为了进一步深化网络教研工作,规范海南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8年度海南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会议。
一、回顾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们抓住课改契机,借助网络科技,在“以网络技术手段推进课改工作的整体思路”的指导下。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与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海南区域教研网、学科教研网和成长博客网。较好地解决了教研部门的指导与专业支持力量不足,与众多的中小学的需求的矛盾。在各市县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在网络教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的教研新体制。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先后建立起5个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新课程教研网站,即“师生成长博客”网站、“智慧人生”网站、“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网站、“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网站和“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站。全省教研系统,广大教研员和学校师生组成的大批博客群组,活跃在网站上。至2008年8月底,仅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群组就有48479篇文章,条评论,人次访问量。一共建设了“中学语文”、“高中数学”、“历史”、“物理”“体育”、“美术”等中小学、幼教学科频道26个。“澄迈教研”、“农垦教研”、“文昌教研”等区域教研网22个。部分学科和区域在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打造教研品牌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进一步调动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有关探索成为全国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的典型案例。
其中,“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网站,面对从零开始的课程资源,在首轮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资源建设同步教学设计资源、模块评价资源的建设,并通过“每月话题”、“每月在线”,把网站资源的建设与日常教学中的研究相结合,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研究的重点;“中学语文频道“开辟“课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栏目,引领广大教师科学地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需求与专业引领力量不足的矛盾;“化学频道”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通过“下校跟进指导,网上互动探讨”、“在线研讨”等形式,使教研活动得以延伸,实现了全省中学化学教师跨时空的大教研。……
广泛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有效地放大了教研的功能,通过展示、交流、评价、指导等方式,拉近了教研员和教师、学生的距离,大大扩大了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也大大增强了校本教研的活力。2007年,我院首次组织开展了各学科和各市县网络教研质性评价活动,化学科的“网络教研第二阶段听评课活动”、技术科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和地理科的“全省地理教师网络评优活动”被评为特色网络教研活动。又有澄迈、儋州、农垦、洋浦、琼海等等13个单位被评为“网络教研先进单位”。农垦教研室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结合起来,丰富教研内涵,编织起一张突破时空,覆盖全垦区的教研网,他们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将“加强博客建设,开展网络教研”纳入片区活动计划;召开全垦区“网络教研工作会议”,对各中学和中心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积极争取支持,千方百计为学校创造网络教研的条件;构建网络教研制度,出台了具体的网研规范;在全垦区范围内树立起了“直属一小博客群组”等3所学校以及邓桂琴等5名教师网络教研典型群体和个人,广泛介绍他们的做法、经验和成果,并聘请他们为垦区网络教研辅导员,引起了垦区各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起到带动和辐射的作用。三亚、澄迈、琼中、临高、文昌、万宁、琼海、昌江、屯昌等市县教研室也利用博客,拓展内涵,开创了网络教研新局面。
二、新形势下的工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形势下的网络教研需要更新的技术支持。成长博客(新思考平台)已不能完全适应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自主建立新的网络平台——海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www.hersp.com),该资源服务平台将由我院独立掌控,具有更加强大的资源管理功能,具有更加便捷的操作方式。
建设新平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今天来参加会议的各位老师都是各市县网络教研的负责人、各学科网络教研的骨干。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总结提升,促网络教研上新台阶
各市县教研室和直属学校要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强化网络教研工作,使网络成为扩大教研力量、创新教研工作的重要平台。各教研室主任要亲自抓,负总责。省教研培训院将对市县教研室和直属学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实行年度总评机制,从网上信息的“量、质、特”三个方面进行专项检查和综合评价,今后网络教研工作的业绩将作为市县教研工作评优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制度,为网络教研提供保障
各市县要对新的网络教研平台进行多方发动与宣传,引领广大教师聚焦新平台,建设新平台,在新平台上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要求各市县教研室牵头,在新平台上建立本市县教研网站,象省级学科网站一样,从网站建设的规划做起,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引导和督促各市县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和网络建设。
各市县和直属学校要建立建全网络教研的管理和保障机制。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本单位教研博客网站,对所属中小学校提出参与网络教研的具体要求,建立和扩大教研博客组群,吸引更多教师和教研员参与网络教研。具体要求:
(1)各市县教研室和直属学校在今年九月份之内要在新平台上建立教研网,所属各中小学要开通学校博客;
(2)各市县要积极支持省里各学科教研网的工作,组织本市县优秀教师开发网络资源;
(3)各市县、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的动态和过程要及时在网上呈现,引导教师参与网上教研活动;
(4)各市县要开辟有特色的网上教研栏目,发布教研信息和经验,凝聚和吸引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5)定期组织教研员和教师参与各学科的网上在线研讨活动。
3、构建团队,助学科网络资源建设
各学科要建立网络教研团队,不断发现培养网络教研骨干,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网络教研活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方面网络资源建设要与教研活动整合。教研活动借助网络得以延伸,放大活动的效益;同时,网络资源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得以充实丰富。另一方面,组建网络资源建设团队。以网络教研骨干为核心构建网络资源建设团队,依托团队开发同步教学资源,开展研讨活动。通过网络教研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的专业化成长,扩大团队成员的影响,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各学科要根据省教研培训院的统一要求,规划学科网络资源的建设,具体要求:
(1)确定学科网络资源建设团队;
(2)各学科教研员要在九月在新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开通学科资源网站,并按照规划上传一定量的视频、文字资源;
(3)将常规教研活动在新的学科网站上及时、动态的反映,吸引更多教师参与;
(4)定期组织各项网上在线研讨活动。
年末我院将对新平台各学科网站进行评估。
建设新平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需要奉献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今天来参加会议的各位老师都是各市县网络教研的负责人、各学科网络教研的骨干,今天下午各学科骨干教师团队将要具体讨论和制定出近期网站资源建设的工作细目和分工,希望各学科教研人员要认真做好组织和落实工作。
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新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将成为我省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教研活动的大舞台!
12#
发表于 2012-1-4 09:27:45 | 只看该作者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我省已经在网络教研方面作出诸多探索
2005年,海南省与教育部合作,利用CERSP平台,建立了由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指导的赛埔学院,对海南300名骨干教师和市县教研员进行了远程培训,这是海南远程研修模式的开端;2008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自主研发了集“教育资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大服务于一身的HERSP平台,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2009年至2011年,海南又在自主研发的HERSP平台上成功地完成了三次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研修人数累计达到2万余人。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效果良好,并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同。2004年以来,海南还建立了一系列网络教研相关机制,在推动网络教研常规化、常规教研网络化方面率先作出了有益探索。
(二)网络教研的优势明显,成效显著
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使研训走向一体,走向校本、走向全员、走向自主,走向教学现场、走向低成本高效益,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和培训的覆盖面扩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促进海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2006年来琼视察工作时对海南远程研修和网络教研模式予以了高度肯定,她说:“海南的基础弱,推进课改不错。用成长博客的形式,支持课改的推进,使教师在一个共同的载体下成长,这是个创新……教师正在改变职业生涯。”
(三)网络教研有待进一步深化
海南省在利用博客开展网络研修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且得到教育部、海南省有关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但是,网络教研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县政府和学校的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足,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负担,同时,网络教研的吸引力、内涵和效益还有待提升。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背景,我们认为,要促进网络教研的可持续发展,使网络教研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提升网络教研的品质与效益,完善网络教研的理论模式与实施框架,必然需要对网络教研开展系统研究,为网络教研吸引更多专业支持。为此,我们申报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希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炼总结网络教研的实施经验,形成网络教研的基本理论模式,完善网络教研的实施路径,扩大网络教研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研究适合区域网络教研的博客平台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组成。
2.探索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的新机制。
3.研究利用博客平台进行新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与途径。
4.研究利用博客进行省、市县、校三级教研网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
5.探索博客在教学教研中,带来教研员和教师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二)研究内容
1.建立并完善适合课题研究的博客平台系统。
2.建立省级基于博客平台的中小学学科教研频道,省级、市县级基于博客平台的教研网站。
3.开发基于博客网站的各学科新课程同步教学资源。
4.开展博客网络的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性研究。
5.基于博客网络的教研对校本教研和学校文化的影响的研究。
6.基于博客网络的教研对学校师生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搜集、查阅了与网络教研相关的大量文献、新闻报道等。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奠定了研究的基础。
2.访谈法
为促进研究工作的开展,海南省自2008年起每年召开全省网络教研工作会议,总结和部署网络教研工作、交流网络教研工作经验、评选网络教研先进,这种碰撞和头脑风暴为课题研究和网络教研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课题组也通过这种方法搜集许多珍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课题组在2010年初开展的全省教研队伍建设督导检查和每年的远程研修工作检查中,都与市县、学校负责人和一线教师就网络教研问题进行座谈或访谈,搜集一手研究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海南省在每年的远程研修期间都开展关于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工作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通过专门的问卷网站开展,教师在网上填写,平台自动统计,因此,调查的覆盖面广,效度较高。
4.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实践中进行的研究,也是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因此,课题属于行动研究。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8年5月。
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顺利开题。网络教研实际工作方面,建立和完善省级博客平台系统,市县级网上教研系统;建立建全相关网上教研的机制,在重点实验市县和学校开展博客教研的实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10年6月。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搜集一手研究资料,总结基于博客教研实验的市县和学校的方式方法和经验,探索省级各学科博客网站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大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整理出比较完整的各学科网上资源。同时,发现网络教研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1月。
在全省推广总结基于博客网络教研的各项经验和成果,进一步完善博客教研平台,并根据教研需要进行系统升级。整理和完善各项网络教研的规章制度和机制,在全省推广运用。形成课题最终成果,出版专著。

课题立项之初,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各学科教研员便主动申请参加该课题的研究,共立项15个子课题,2009年经课题主持人同意,增加一个子课题。各项子课题研究成果喜人。
为推动总课题和各项子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召开了专门的网络教研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有各市县教育局分管领导、教研部门负责人、省直属学校负责人、网络教研优秀个人等。此外,还先后几次开展课题研讨会,如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和2011年3月、5月、9月多次开展课题汇报会,每一次的汇报都产生新的火花,不断推动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如今,通过总课题和子课题研究,网络教研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已广为认可,参研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课题研究进程详见“海南网络教研”网站:http://my.hersp.com/9100/blog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这一课题研究历时4年多。实际上,课题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课题本身,它已成为我省今年来课改和教研工作推进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我省课改和教研工作的重要亮点。通过四年多的课题研究,我省不仅形成了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而且形成了大批网络教研的实践经验,促进了我省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师生伴随新课程共同成长。
(一)初步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理论框架
本课题最终对网络教研的内涵、特点、形式、模式、保障制度和网络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初步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理论框架。
1.网络教研的涵义
我们认为,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崭新的、系统的教研模式,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层面来界定。广义的网络教研是指运用了网络技术开展的教研活动。狭义的网络教研则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和知识管理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本课题所研究的网络教研特指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活动。
2.网络教研的特点
教研现场的开放性;参与对象的平等性;教研形式的个性化。
3. 网络教研的形式
主题在线研讨、网络协作备课、网络听课与评课、网络协同课题在线研究、远程在线专家讲座、基于博客的专家指导。
4. 网络教研的基本模式
模式一  个人博客
网络教研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的教研新模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走进了网络教研这个大平台,特别是教师个人博客,它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对某类教学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写下来;可以利用博客就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论文、案例等材料上传到博客中,作为资料保存并为以后备用;我们还能就某一问题通过访问其他同事的博客、留言给领导、有经验的教师等多种形式进行解决,以便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经常在博客中对自己工作中的得失进行反思,书写教育叙事,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自己专业素质,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成长。这比传统的教研中教师个人成长又多了一种途径,也是教师成长的最好途径之一。
模式二  学科教研组模式
传统的学科教研组主要围绕平时的教研内容进行工作,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评课、课题研究等,但这些活动需要统一时间与地点,必须有专人组织。由于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除了学校规定的时间外,教师很难集中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尽管学校倡导教师间的团结互助,但由于缺少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沟通,时间一久,教师之间进行合作教研的氛围就受到影响,真正进行合作的也就少。网络博客的出现,学科教研组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环境下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网络学科教研模式的具体形式有:
(1)网上“集体备课”。网上集体备课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各年级组备课组教师根据学科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精心备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初稿发布到备课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发帖回复修改意见。具体负责人根据大家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再上传到“博客圈子”上供大家参考。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较传统集体备课,拓展了大家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机会的充分均衡。
(2)网上“同伴互助”。平时听课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听完某教师的课后,本想及时与被听课教师交流,但遇到有课,过了这个时间,下次碰到往往没有了再交流的欲望,久而久之,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就流于形式。借助“教研博客”能有效弥补这种不足。平时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把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写成博客,上传到网上与执教教师共同研讨,分享教学智慧及经验、研讨教学方法,以达到互相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学校利用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手段也可向教师呈现教学研究的内容,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可以把上课的录像上传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合作教研平台,开展教师上网观课、网上评课议课活动,从而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3)网上“课题研讨”。课题引领是合作教研的另一种有效形式。针对不同科组与不同课题,在网上建立各课题组的“博客圈子”。各课题组每学期都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解决的问题与研究主题。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及时把平时的研究体会写成博客上传到网上;课题负责人也可以通过网上发布邀请,开展如课例研讨、问题探究等专项论坛。老师们通过博客谈所思、所想,大家畅所欲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也不受权威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同时也为课题结题准备了第一手研究资料。
(4)网上“专家引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位老师都会有许多困惑,如果这些问题或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了专家组。每位专家组成员都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教学实践中,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向不同的专家请教,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引领教学研究方向,提高研究的层次与水平。
模式三  区域协同教研模式
传统的集中式、面对面等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却难绝大多数教师的需求。区域协调教研模式则是利用网络平台,将区域教研(或称片区教研)搬到网络上来开展,以破解教研时间与空间限制的难题。网络教研可以说是校本教研的助推器,它能改变传统教研单一、固定的模式,集聚整个区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教师智慧,以专题式讨论或片断式讨论来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从而达到各抒已见,智者见智的作用,在模式上能打破时空,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如根据《关于举行海南省2011年初中数学教研组长研讨会的预备通知》,海南初中数学频道于2011年4月25日晚20:00~22:00在“海南初中数学频道”举行在线研讨,本次研讨就是一次典型的区域协同教研活动,吸引了大量教师的积极参与。同时,其他各学科每学年都会组织多次类似的区域协同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全面推进的今天,创新教研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模式四  学科教研模式
学科教研模式是目前海南省网络教研采取的主流模式,其基本做法是以学科为单位,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各学科教研员为核心,组建学科教研中心组,并通过教研中心组来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形成一个全省性的学科教研频道。通过成立学科教研中心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教研活动,主要有。
(1)建立“学科教研博客”。网络环境下教师合作教研如何组织,如何开展,开始思路并不明确。随着互联网上个人博客的使用,各学科纷纷在海南省教研博客平台上建立学科频道,如数学学科建立了“海南初中数学频道9007博客”这一教研平台。在建立学科教研博客的同时,各学校、教研室和教师个人也都纷纷开始建立教研博客,如“海南初中数学频道”建立好后,利用此平台发布教研信息,组建各校教研博客平台,开展了教学研究、案例研究、课题探究等活动。
传统合作教研中,由于受场地与时间的限制,教师难于集中在一起,评课、议课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通过“学科教研博客”进行,能吸纳全体老师的共同参与,评课、议课与课堂同步,教师参与教研不再受时间、地点与空间的局限。在“学科教研博客”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从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校80%以上的教师有了自己的博客,大部分教师参与了讨论与交流,老师们能及时上网关心教育教学的信息及讨论交流的情况。网络作为合作教研平台,拓展了教师合作教研的空间与时间,丰富了教学研究的内容,转变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方式与行为。
(2)建立学科资源库。随着教研的不断开展,各学科教研博客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建设学科教研资源,丰富教研博客的内容。如数学学科的“海南初中数学频道9007博客”这一教研平台教学资源较建立之初已经越来越丰富。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源,让每个教师都能享受合作教研带来的成果,各学科开始通过网络服务器建立学科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老师们可以通过此教研平台找到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
模式五  赛埔模式
以前教师的培训主要方式是上基地培训和校本培训,由于受场地、时间、空间、资金、人员的限制,能参加高级别的培训的老师不多,但赛埔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一切。在2005年12月18日,赛埔学院在海南成立了,它整合国内知名专家,为教师专业培训提供服务,并利用网络实施在线培训,让一线老师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分享优质资源。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开创了海南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能够大规模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很快得到教育部的推广,于2006年暑期首次组织开展了万人规模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部为了搞好这次远程培训,由师范教育司牵头,课程中心负责课程设计,开发了《学生学习》、《教师成长》、《课堂教学》三门课程,每门课程由15人组成课程团队,备课时间达半年多。当时要求三门课程学习内容一定是处于一线的新课程老师最关心的内容,通过学习,一定要对新课程实施能够提供帮助。
2009—2011年琼鲁两地高中教师暑期全员远程研修,就是在赛埔模式基础上的发展与拓展,三年远程研修取得了巨大成功,收益教师达上百万。
(二)推动了网络教研的实践探索
1.网络教研的主要实践
(1)破解资源不足难题,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作为首批普通高中课改实验区,海南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资源和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在实验之初,师生除了一本教科书之外,其他辅助性教学资源极少,能够得到的专业支持也很少。广大教师不仅要面对新课程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如自身的新课程培训、对学生的新课程教育和选课指导、尝试开展学分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还要承受课程结构变化、教学资源和专业指导少等困难,在钻研课标、熟悉教材、研制教案等方面花费的时间,几乎是原来的两到三倍。为解决这一难题,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海南省在组织全省教师开展学科培训和模块教学研讨会的同时,不仅大力推行校本研训,要求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来不断提升他们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还及时成立了普通高中15个学科(课程)中心教研组,为各学科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中心教研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借助我们创建的网络平台实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专家与教师的及时交流,一方面引导学科中心组教师及时上传与教学同步的教学设计(仅2008年每个学科上传的教学设计就达到100个以上)、视频资源和试题资源,为一线教师提供超市货架式的服务;另一方面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同一资源平台进行备课,并邀请课程专家定期在网上与教师对话交流,解答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和难题,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一做法有效破解了文本课程资源和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的难题,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特别是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开设提供了基本的文本资源支撑和专业支持。
(2)动态监控课程实施,构筑过程评价模式。网络不仅为海南省解决文本资源和专业支持提供了有效支撑,也为课程评价和监控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借助全省教研网络,海南省有关管理部门可以要求学校将某些难点课程及其评价工作的实施情况,实时呈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从而通过网络对各校课程实施和评价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
(3)推动研训走向校本,改变教师职业生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通过校本研训建立学校自主解决问题的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海南省自2003年推行校本研训制度以来,相关制度的推进并不顺利,直至新课程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模式逐渐成熟之后,校本研训制度才真正被中小学教师广为接受。
(4)推动学生学习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帮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直接学习和交流,我们在各类网站建设过程中,都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海南省合作建设和负责管理的师生博客既有“教师天地”,也有“学生天地”,“学生天地”就是专供中小学生发表美文、交流碰撞、抒发情怀、舒缓压力的场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作为学生展示和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记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过程与体验感受的专业网站。
(5)网络教研的拓展运用。海南在实施网络教研的过程中,从省到市、县到学校都深入挖掘网络教研平台功能,特色化地实施网络教研,拓展网络教研(平台)内涵和外延。包括从省到市县的教研系统办公电子化,学科网络备课制度,部分学校利用教研博客建立了无纸化办公平台,利用教研博客开展市县区域的小范围教师远程研修,建立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制作网络教研电子杂志等等。
2.网络教研的保障制度建设
为保证网络教研的顺利推进,从省道市县都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相关制度,尤其是省级层面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组织管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科研推进制度。如2004年《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意见》(琼教基〔2004〕62号)、2005年《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关于加强市县教研网站建设和网络教研工作的意见》(琼教研训〔2009〕94号)都对网络教研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和意见。省编委、省人劳厅、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2009年3月4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海南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琼教〔2009〕12号)则明确要求“省、市县教学研究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研条件,改进教研方式,尽快建立教研网站,并督促、帮助、指导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教研网站。”这意味着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必须保障的一种基本教研方式。市县层面,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也不断完善网络教研的条件建设和功能建设,积极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完善网络教研管理制度,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如文昌市下发了《关于加强教研网站建设和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一个相对完善的省—市县—学校三级管理机制已经基本形成,极大程度地推动了网络教研的常规化和特色化实施,为海南省网络教研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此外,海南省还建立网络教研经费保障制度,省财政投入专项经费用于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研、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建设,并将把有关项目列入经常性项目给予持续不断的支持;建立网络教研评价激励制度,制定《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络教研评价标准》,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对网络教研的先进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建立网络教研的科研推进制度,以课题研究推动网络教研工作的实施,围绕“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开展15个子课题研究,并建立课题定期汇报制度,课题研究极大程度推动了网络教研工作,促进了网络教研实施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网络教研的成效与影响
海南省网络教研通过采取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措施,加上网络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和网络内在的激励效果,得到了迅速发展,使专家、教研员和一线的骨干教师能够且愿意全天候面向全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琼岛上的每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也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获得所需的专业支持;专家答疑、评课、在线研讨和各项指导活动从双向互动变成多向交流。
随着海南省网络教研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的日益扩大,2005年6月,“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在琼召开,推广了海南省的网络教研经验。2005年底至2006年夏,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海南省又创造了运用博客开展远程研修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赛埔模式”),2006年8月,教育部又组织推广了这种模式,首次开展了“中小学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参加人数达到10140人。此后,教育部将这种研修方式不断扩展,从通识培训扩展到学科培训,从小学、初中扩展到普通高中,等等。2009年暑期,海南省教育厅与山东省教育厅开展了首度跨省合作,委托国家课程专家开发资源,两省自主开发设计研修平台并组织实施,并用3年的时间,利用远程培训方式,合作开展覆盖高中新课程所有模块的全员跟进培训,两省每年参加研修的教师总数达11万多人,把海南省的新课程远程研修工作推进到一个新水平。2010年,参加海南省新课程远程研修的初、高中教师达到12721人,而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海南省农村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32971人,是海南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远程研修。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海南教师座谈会上听取海南省关于课改、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工作的汇报之后,对海南省的有关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说:“用成长博客的形式,支持课改的推进,使教师在一个共同的载体下成长,这是海南的一个创新。”她还说:“海南的成长博客正在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涯。让教师共同介入网络,相互促进,课改与网络相互推进,这对教师的职业非常重要。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能仅靠行政命令来推动教师培训。”
2008年10月27日至31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研组在对海南省进行调研后,对海南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调研组认为,这是海南“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亮点,是十分独特的亮点,网络资源环境下互动模式机制非常精彩。”
2006年以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先后三次要求海南省以省教育厅乃至省政府的名义上报依托网络、突破难点、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经验材料,对海南省创造的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9年12月22日,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议”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陈夫义院长应邀参加会议并代表海南作《依托网络 突破难点 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交流发言。陈小娅副部长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研和网络培训逐渐成为教学研究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教师参与教学研讨的平台。海南省组织开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网络研修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也证明了网络教研和网络研修等新型教研形式具有的勃勃生机。当前,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规模大,发展不平衡,教研方式的创新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大面积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在2010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中,原院长蒋敦杰和陈夫义院长牵头申报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一等奖,再次得到学术界和教育部的肯定。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1.选题新颖
网络教研是海南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创新,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本课题的研究是填补了网络教研系统研究的空白,将为网络教研理论研究与教研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2.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理论框架
近些年来,网络教研模式也逐步在全国发挥重要影响,并在许多地区推广运用。但是,真正对网络教研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的并不多见,海南省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网络教研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提炼与梳理,形成涵括网络教研的内涵、形式、模式、实践经验、资源共建共享、拓展运用、师生发展、制度与技术支撑等在内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建构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3.学术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
“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是一项学术性课题,也是一项行动研究,也是一个实验、应用型课题。它的选题背景是,海南省已经在网络教研工作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研究的目的是梳理网络教研的成功经验,提升网络教研的理论模式,解决网络教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网络教研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机制是在实践中研究,以研究推进实践;研究的主体包括省、市县教研室和部分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教师,研究主体多,研究的覆盖面广。因此,可以说,本项课题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是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紧密结合,成果的可操作性强,推广价值高。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从立项到结题,历史四年多的时间,课题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基本达到预期研究目标。但是,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研究的理论深度还有提升的空间,子课题的研究与管理有待加强,尤其是对子课题学科性研究的普适性理论的提炼有待加强,对于网络教研文化尚需作进一步研究等等。这些都将是今后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的改进方向。

六、研究的变更
本课题在推进过程中,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变更:
1.研究进度的变更
本课题原计划于2009年底或2010年初结题,课题结题时间推迟了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增加了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影响了正常的研究进程。此外,我省自2009年开始与山东省合作开展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三年一轮的远程研修于2011年暑期结束,我们也希望在研修结束后,将更多的经验和理论体现在研究成果中,因此,课题延迟到2011年下半年结题。
2.子课题的变更
总课题开题之初,共立项15个子课题。随着研究的开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又增加了部分子课题,如关于网络资源开发与共享方面,如“乡土地理资源库的建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中后期子课题的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课题的结题进程,但是,随着更多的子课题的加入,总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加饱满,覆盖面增加,推广价值提高。
13#
发表于 2012-1-4 09:28:3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
的关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吴益  谢炜

《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关系研究》(简称“三研”课题)是海南省省重大课题、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
为厘清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校本教研之间的关系,明确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校本教研的内容及形式之内涵,从实践、操作层面提出网络教研应该遵循的原则,构建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有效管理机制,科学建设和有效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从2009年6月起,我们开展了本课题实验。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基本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况
网络教研是我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为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而首创的新型教研方式。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好传统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之间的三者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厘清关系,廓清认识,明确内涵,将有利于我们构建新的教研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以研促教(教师发展)、以研促学(学生成长)、以研促建(学校教研文化构建)的研究目标。我们申报《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人员,由省市教研部门、基层学校教师(各占50%)组成。其研究和实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相对具有可行性,提出的建议在操作性上较为符合海南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二、研究创新之点
反观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我们认为本课题主要有这样几个创新点:
首创性。网络教研是我省首创,它开拓了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学研究和实施网络在线研修等新形式,引导教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目前,全国各地对网络教研、对传统教研、对校本教研研究的很多,但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都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真正作为一个课题系统而全面地加以研究的,我省具有首创和先导性。
系统性。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从个体教研到校本教研,本研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关照,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基于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不同视角,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解决教研活动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始终围绕“优化教研方式,指导教研实践”的价值追求进行,以整体系统的目标观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式,开展多次交流研讨,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和材料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系统性的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突出了新兴的网络教研优势,以网络教研为突破口,以其作为支点,全面系统地研究网络教研与其他教研方式的关系。
实践性。教研活动是实践,教研工作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网络教研,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兴形式,作为教研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始终以实践为价值取向。我们的课题研究,其实践者以教师为主体,数据的获得,材料的收集,都来源于教学第一线。研究的成果在实践层面上具有操作性、可资借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我省教研工作的深化和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按照“总结实践经验,指导教研实践”的基本思路,本课题组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式,从多维角度切入,由个体研究到综合分析,在科学、翔实的研究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分别撰写了《网络教研成果述评》、《传统教研方式的利弊分析》、《关于网络教研、传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问卷调查分析》、《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反思》、《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等,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研究基本成果
1.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传统教研:也称常规教研,是指基于现场,教师本人直接参与,同行相对集中,面对面开展的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研讨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方式。
网络教研:是指基于信息技术手段、依凭必须的网络条件,跨越时空,以人机对话为主要形式进行交流的以观点发表、在线研讨博客呈现等为载体的新型教研方式。
校本教研:是指基于学校、植根科组、为了学生成长和自身专业发展,利用多元方式进行研究交流的教研文化制度和形态。
2.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
(1)关于传统教研
传统教研是伴随着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和反思而生的历史性校本教研产物。
教学需要研究。自古以来,教师这样一个群体基本上是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存在的,教学活动较多呈现的是个体性劳动方式。随着人的交往特性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合作需要,不同范围的三五成群的研究团体以各具个性的合作方式呈现。这些研究,基于个人的研究,同时又基于个体的倾诉、展示和求助需要,基于群体内部的组合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逐步形成。这些合作交流的研究方式,基本上是以现场方式,本人到场,同行参与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促进了问题交流,促进了人际关系融合,更主要是即时的效应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如见到名人、感官愉悦、心理调适、问题解决等)。
合作研究的传统教研方式。自有群体性教研活动以来,随着历史的进程,以学校为基本单元、以相同学科背景为基本组合,成为传统教研活动方式的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传统教研方式主要表现为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以及教研主题交流、竞赛等。这种形式又随着交流的空间扩容需求,进而形成形式大致趋同的校际之间、区域之间乃至国际间的合作教研方式。
传统教研存在有诸多弊端。
——空间的局限性。单就校本教研而论,空间的要求不高。但是,随着空间的扩展,这种教研方式就会出现诸多的条件性不足。
——时间的有限性。单就校本教研而论,时间可以设定,可以持续恒定坚持。但是,在教研空间扩大的时候,时间就又成了限制性因素。教师外出交流的活动时间不能太长,成本费用不能过高,时间长影响正常工作,费用高学校承担有困难。
——组织的低效性。传统教研是一种常规教研方式,这与组织者的教育理念、专业水平以及组织力密切相关。研究水平和教育质量高的基层组织或不同层级的机构,一般都能做到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征。但是,为数不少的学校基层教研组、备课组或者是高端的市县、省级机构乃至全国性、国际性组织,由于组织能力的非专业化,参与者众多以致主题无法满足需要等因素,往往收效甚微,浪费时间、浪费资金,浪费人的精力。
——内容的浅表性。就学校为单元的基础性教研而言,同样弊端多多。
●应付性。现今以传统教研方式开展的活动,组织者往往围着应试需要转,围着上级要求转,出发点往往不是立足自身,服务教学,而是应付要求,完成任务。
●被动性。学校教研组织通常是按学校要求,按单元计划安排开展教研活动,一般性地设定每学期几次活动,大多只有量的要求和考核,存在重形式、重数量、轻内容、轻质量的弊端。
●浅表性。由于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滞后,学科领袖的形成没有相应的机制,教研负责人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引领水平,造成研究流于形式,活动只是走走过场,缺少主动地研究,缺少研究的主题,缺少研究的引领,满足不了同行的专业发展需求,以至于造成形式化的不良循环状态。
(2)关于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我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为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而首创的借助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新型教研方式。
网络教研常见的形式有:查找资料,下载教学资源;参与BBS 论坛或在线研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利用个人博客,发表文章,与专家、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网络进行教研管理和评价等。
网络教研的优势明显:
——时空延展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具有必须的网络条件,掌握基本的网络使用技术,时空可以无限延展,从事网络教研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没有空间阻隔,享有自由平等的话语权,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达自己的专业观点。
——资源共享性。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又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库房和筵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资源加入这个库房,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研教学服务,享受网络所带来的内容丰富的盛宴。
——交互多维性。在网络共享平台上,地不分南北,时不分昼夜,年不论高低、身份没有贵贱高低,大家都可以借助网络与专家、同行、自己的网伴进行各种形式的广泛对话与交流,既可以无保留地输出,也可以各取所需地尽量吸纳,让网络研究和信息资源研究更具广度和深度。
——展示个性化。参与网络教研的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特长和需求,建立自己的博客、网页乃至网站,选择自己感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自己擅长、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或主动发起教研活动。
网络教研同样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条件的制约性。网络教研的开展必须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必须依赖于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及其功能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参与者必须拥有电脑并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方可参与其中。这对于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情境的虚拟性。网络教研是基于相应平台开展的虚拟性研究活动,直接的呈现方式是人机交流,缺乏具体可感的场景与情境,情感交流较为受限(尽管可以发布表情,但毕竟是虚拟的),不利于情感的直接交流,现场所具有的同步共鸣,对专家学者及同行佼佼者的人格魅力的直接感受体验缺乏。虚拟的网络活动无法替代。
●行为的无序性。由于缺少必要的规范约束,有些教师会将网络作为个人发泄情感、发表对他人不满甚至是攻击的平台,尽管可以辅之以网络下的交流沟通,但是网络上的弥漫效应则是难以控制的。
●评价的极端性。网络是个好东西,网络教研是好形式。但是在力推网络教研的同时,过分强调网络的优势或者是过于放大网络的功能,是一种值得我们警惕的狭隘思维方式。事实上,很多教师在利用网络的同时,同样认同和渴求现场性强的传统教研交流方式。
●管理的滞后性。目前,网络教研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教师的参与数量的设定及科学性,参与质量的考核和引领性,都还没有形成,基层面上的教师尚处于自发或被动的状态。特别是“基于博客”的前提性要求,更是难以实现。
我们认为,网络教研的发展潜力巨大,但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内在价值得以足够的彰显,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于以上两种教研方式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别。问卷统计显示:倾向网络教研的,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36%,5-19年教龄之间的教师占47%,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仅占15%;倾向传统教研的,以上三个年龄段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则依次为19%、41%、40%。由此可见,年轻教师和中年教师比较认可并乐于接受网络教研方式;同时,相当部分中年教师和老教师则更依恋、依赖传统教研方式。
问卷统计同时显示,更多的教师倾向两者并重的教研方式。诚然,传统教研的局限性正是网络教研的优势所在,而传统教研的优势又是网络教研的局限所在,二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
(3)关于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制度和文化形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以“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实践反思”为基本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为基本方式的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调查座谈和问卷统计表明,我省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形差强人意,问题十分突出。在1789份问卷中有1069份问卷认为当前我省校本教研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占问卷总数的61.2%;428份问卷认为主要原因是“组织不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占问卷总数的24%。
我们认为,无论是传统教研还是网络教研,作为一种形式都必须有“根”,必须附着于“校本教研”这块土壤上。
校本教研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基础,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要为催生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提供支持,校本教研要借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质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都是学校发展需要借重的方式,学校必须以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的结合为质量提升的基本途径。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
——造成我省校本教研现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教研制度流于形式,教研规划缺乏长效考量。每所学校都会有教研制度,具体的安排,但实际上的执行和操作没有落实,学校也没有很好地抓落实,以致教研流于形式。条件性资源较好的学校,在教研规划上也没有很好地研究,只是满足于质量稍高的研究活动一次次进行而已。
2.学校更多地考虑管理,但缺少对管理效应研究。学校在教
研方面有管理要求,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管理,比如教案的次数、书写的工整,教研活动的次数,教师到位的考勤等等。而对这些管理的效益缺乏研究。以致带来管理的负效应。
3.学校行政首长对校本教研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关注点过度聚焦考试结果,过度强调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进度提速和机械训练,直接造成教师负担过重(同时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导致教师缺乏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动力。
4.专业引领力量统筹乏力,造成效果消减。提供专业引领的主要是教研机构和培训机构,很显然,在我省强调研训一体的时候,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能够很好地统筹两股力量,形成合力优势,造成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资源等方面的重合、重复,给基层学校带来工作安排上的困难和教师工作上的焦虑。
5.专业引领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省级特别是市县级教研部门深入基层学校基于现场教学情境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校本教研的形式内容建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示范、校本教研的科学评价办法的研制等等缺乏思考和研究,导致校本教研只能停留在相互间的听课、评课或以往的经验沿袭上。好一点的也就是把外出学习看到的自认为比较好的教研形式复制粘贴过来,新鲜一阵子,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师内心深处实际体会不到教研对自己的帮助、推动,体验不到由此产生的专业幸福感。
——改变我省校本教研现状的几点建议:
就校本层面而言——
1.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当我们在讨论教研问题时,不要简单地提网络教研,将其功能无限放大,而忽略了校本教研这个“根”;也不要简单的强调条件而盲目地推崇传统教研。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为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2.认真抓好校本教研制度落实。
任何工作,不管理念多么先进,不管制度多么完美,关键在于落实。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管理要坚持以“效益第一”为原则,改变只重形式管理的 不足,更多地研究教研效益的最优化。
3.科学制订校本教研规划方案。
教研要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同时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本单位本学科的发展问题,科学制订教研规划。方案制订要从大处、高处、远处着眼,从小处、低处、近处发力,依循规划,扎实推进。
4.切实推动校本教研典型出炉。
校本教研在一所学校,十多个学科,定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学校要认真抓好校本教研的科组典型,提供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5.建立完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
要建立校本教研的科学考核办法,建立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示警机制。
就研究层面而言——
1.建立教师初始合格标准。
现在教师的教研能力低,专业化水平不高,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在于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缺乏科学公认的初始合格标准。教师的合格标准要以用人单位提供,而不是培养学校发证为算。
新教师的培训应该是有一个起始点的。这个点我们现在没有定位系统加以测定。大家的基本共识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他出校(高师院校)门到进校(中小学校)门,连个端口没有对接。以致于毕业生到中小学之后任教之后,就需要开始新的培训。以致培训任务重,引领责任大,经费耗费多,效益不明显。
2.加强师资管理和教科研部门统筹。
教师是一个专业化要求很高的职业,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都是十分必须的。问题是要把师资管理和教研科研两股力量有机整合,为教师提供短期继续和长期跟进的教育资源。要努力改变经费需求和使用严重不平衡、培训时间交错密集和内容较大程度重复的状况。
3.强化有效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培训。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旗帜,学校发展除了硬件建设之外,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培训必须得到强化。校长的办学理念、自身发展和个对学校的管理行为都需要强调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机构要加强过程性管理,教研机构要在实践指导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访谈对校长提供必要的专业化资源。
4.对校本教研制度提供专业支持。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是缺乏专业引领。为此,教研机构的专业人员应该重点做好现场性的专业指导,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师生,在与师生的现场交流中释疑解难,提供方法和技术指导;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基于网络的文本资源,引导一线教师学习阅读,组织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在线研讨,让教师以参加现场和网络教研为追求。
5.建设校本教研评价的参照标准。
学校发展基于校本教研的质量,校本教研的质量需要科学的评
价。现在学校差不多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但是大多表现为理念化、实践操作只有数量评价具有操作性,质量方面的评价亟需研究部门指导编制,或者由教研部门提供设定底线要求的规定动作标准和基于发展的自选动作建议。
6.开展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关系研究。
校本教研之所以没有得到包括校长在内的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个原因就是实际从事该项活动的人没有真切的感受到校本教研的幸福。为此,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开展相应研究,通过数据和事实,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到来的教育质量变化,让人们感受和明白教研和质量的关系。
14#
发表于 2012-1-4 09:29:55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效率行动研究”结题报告(节选)
吴益平

一、研究动因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育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与工作方式倍受关注。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工作。网络教研不同于面对面的常规教学研究方式,是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的,为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地域开放性、可再现性、即时性、不可预期性、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等特点。基于海南省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备、教研体系不完善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实施推进的要求,海南省教育厅以网络教研为突破口,率先在省政府主导下建立起了全省网络教研体系。刚起步的网络教研有不少的创新突破与实践总结,但在网络教研活动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其中网络教研的效率就是其中之一。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本省网络教研状况的研究,分析当前网络教研效率低的原因,提出提高网络教研效率的方案,通过在实践中完善,提高网络教研方案的效率,推动网络教研的发展。并在网络教研实践的过程中,满足一线教师在学习与工作中对网络教研的需求,培养海南省网络教研的骨干力量,从而实现行动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小组与研究平台
1、课题小组的建立为课题研究提供支撑
课题研究小组推进了课题研究进程,承担了研究任务,及时反馈了区域研究的进展和信息,为行动研究中形成高效率方案提供了支撑,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同时他们也担任着网络平台的轮值任务。表1是本省的网络教研小组负责教师名单及所在研究小组区域。
表1 网络教研小组负责教师名单及所在研究小组区域列表(略)
2、加强平台资源建设为课题研究提供保证
本课题研究伊始,课题组就着手了平台资源的建设。各任务分解到了各研究小组,课题小组都在如期完成任务,及时上传。表2 2009-2010年网络资源建设规划表(略)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平台资源的积累极为丰富,已经涵盖海南省初高中化学各版本各章节,有教案、案例分析、备课素材、视频、演示文稿、复习资料、练习题、测试题等。
平台资源的建设大量充实了教师们教学所需的资源,包括备课用的背景材料、同步练习题、单元测试卷、教案、课件、视频等资源,且与教材同步。这极大方便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平台挣了不少人气,不少老师都有了常来平台看看有无新资料的习惯,这为课题的进行提供了素材和参与人员的保证。
三、网络教研现状分析研究
1、2004—2008年网络教研效率分析
从2004~2008年各大教育网站搜集的信息表明,网站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多,有一定的阅读率,但是互动交流很少,但是发表评论少。网络教研的效率与文章的阅读量、研讨参与度、资源的利用率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本省教研平台在2004~2008年的教研数据统计,以及对我省中学化学教师的多个网络教研小组访谈,其结果为多数教师愿意从网上获取信息与资源,但主动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处于“潜水”状态。因此,2004~2008年本省教研效率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特点。
(1)参与评论的教师人数少
课题小组对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本省中学语文、小学语文、高中数学、中学化学、中学地理、中学物理、中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10个学科的文章与评论进行了统计,文章数为14478,评论数为30259,评论数与文章数比率为2.07。
(2)在线研讨参与人数少
自2007年始,各学科频道陆续组织网上在线研讨。从2007~2008年的在线研讨来看,每次在线研讨的参与面比较窄,参与人数一般在20~100人之间,评论数最多不过300条,少则几十条。从人数来看,参与度约为3%。
(3)资源利用率低
课题组对我院各学科频道进行了统计,统计时间自2008年新平台启动以来至2009年11月14日18:56,24个频道总文章数为19081,平均每学科795篇,以13个月计算,平均每天每学科上传文章数为2.01篇。可见每天都有文章更新。但是文章的被阅读数为658687,总评论数为31555,文章平均点击数为34.52,评论数与文章数比值为1.65。可见,资源使用效率较低。
2、教师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分析
(1)问卷与数据统计分析
针对本省网络教研效率低下的问题,课题组设计了本问卷,于2009年11月~12月,由各课题小组在海口、琼海、文昌、东方、万宁、洋浦、保亭、五指山等八个市县的中学教师(以中学化学教师为主)中进行问卷调查。下发560份问卷,收回514份问卷。以下是问卷及数据统计。
①    您平日上网的时段为:
分析:本题是从上网的时间上看各年龄段教师在网络浏览网页的量。数据显示周在线时间10~20小时各时间量呈较均匀分布。这与访谈中所了解到的信息一致,部分教师上网只下载些试卷习题,部分教师也还浏览其他教学资源,部分教师希望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资源浏览了更多的网站,而部分年青教师上网除了教学工作外,也还包括娱乐。
③从您的教学资源来源,请您对以下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进行选择并排序。




分析:从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可深入了解教师对网络的需求,从而可以通过丰富网络资源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活动,从而可以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数据中“网上获取教学资源”已经占到了资源总量的25%,已经超过教学杂志和相关专业书籍和其他方式,成为一种主要的资源获取方式。这是当今资讯迅猛发展相关,同时也显示出网络相关教学资源的丰富。目前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已经涵盖了教学资源的全方位,从备课资源、教学背景材料、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要点重点分析、章节归纳、考试与测评等传统资源,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的结合、新教学法的使用、教学课件、课题研究新资源都有全方位的覆盖。这些都是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需要,而且新资源更是传统途径所缺少的。
④您的教学工作,平日从网上获得哪些帮助?





分析:本问题是细化教师在互联网上活动的了解,了解网络对教学帮助的需求角度。在网络教研活动中,主要是以搜索教学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同时请教同行、参加网上讨论和参加培训学习比率不小且相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也推进,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中学教师明显感觉到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使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亟需充实和提高,因而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式来充实和提高,这和数据全面而均衡中都能反映。
⑤您希望通过网络得到哪些资源或服务?




分析:本题更深入了解教学资源各方面的需求,也能对比传统资源与新型资源间的关系。数据显示,与教学直接相关的资源内容各方面涵盖备课、考试、教学法、课件等日常教学各方面,且均匀分布,总量占到近90%,说明网络资源的在网络时代的实用性需求,同时访谈了解到,通过网络获取传统教学资源更快捷,更为丰富,更为直观。同时,传统资源与新资源间的比率不相上下,显示教学课堂已经发生根本性深刻改变,这与新课程在海南的实施与推进相关。
⑥在以下教学环节,网络在哪些教学环节在您或您的学校发挥了作用?














分析:教师各类的支持和帮助均有需求,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仍占绝大多数,而对学科前沿、教学论文、教学法资源、疑难会诊等需求比率很小。这反映出教师主要还是以自身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教学研究方式。在访谈中,有不少教师提到,新课程实施后教学任务重,同时还得常研究新教材和课标,常开区内校内组内研讨会,常参加各种区域性组织的培训会。包括节假日都没什么休息时间,使得教师忙于应对各种事务性工作。因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极大帮助的学科前沿、教学论文、教学法资源、疑难会诊各方面的需求偏弱。
⑧如果有教育网站邀请您参与网络共建,您是否愿意?有什么要求?




分析:网络共建考查教师主体的态度,而并非对教师做出共建要求。数据中有75%的教师愿意参与网络共建,说明教师的主体是要求进步的,积极上进的。
四、各种类型网络教研比较研究
网络平台数据对比统计中,文章数、平均点击数、评论数是网络教研效率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反映着平台的参与度,反映着平台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因此,研究点击数及评论数,以及各种因素对点击数变化的影响,是研究网络教研效率的有效方式。
1、同时期平台上文章数、点击数、评论数比较
教师的工作具有周期性,在一年的同一时期,所做的工作有相似之处,在平台上的研讨活动、话题等内容都有相似处。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为此,我们对分析了近两年平台在5月某一周的相关数据,见下列图表。
表3 近两年同时期对比表






表3数据显示,同一时期平台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变化不大,但点击率与评论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比09年与10年同期文章的点击,发现如下特点:①09年点击数超过100的数目为8篇,10年点击数超100的有10篇,这些文章的点击数及点击率都非常的高,其中有一次在线研讨活动点击数与评论数比为439:378,为本统计数之最;②除点击数过百的其他各篇文章的平均点击率很接近,每篇文章的平均点击分别为64.0(2009年)和64.1(2010年)。这些数据表明点击率高的各文章与其他文章间有本质上的差别。2009年和2010年这两周点击率高的文章大致有送教下乡活动、在线研讨活动、区域活动等。其他均为一般性资料文章,可见活动在点击率的变化上起着本质性的、决定性的影响。
2、在线研讨活动与平时专题活动比较
网络教研活动按全年的教研计划展开,为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节省教学研究的成本与时间,近两年来以网络在线研讨的形式展开。以下是随机选取的2009年10月到2010年5月的几次在线研讨活动,与普通教活动的相关数据比较(详细统计数据见附件3)。
表4 在线研讨与普通专题研讨比较表

研讨专题
日期
文章数
点击数
平均点击数
评论总数
在线研讨
有机化学基础
2009年10月12日
16
3706
247
492
化学用语(初中)
2009年11月6日
15
2419
173
477
元素及其化合物
2009年12月28日
8
1676
210
449
有机物分离与提纯
2010年4月5日
5
678
170
214
化学与生活
2010年5月25日
14
1865
124
419
2010年高考备考策略
2010年3月14日
20
3237
162
468
2011年中考备考策略
2010年5月6日
12
2836
236
722
普通专题
速率与平衡
2010年5月23日
5
290
58
3




从前年制定研究计划以来,每个月均由轮值教师主持在线研讨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教学研究的内容,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给省内的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了活力,也通过活动培养和锻炼了教学研究的队伍。这符合我们教学研究的初衷,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也给网络教研的发展做了新的实践。
在表4中,前面七项都是在线研讨的数据,最后一项选取的有代表性的普通研讨数据作为比较。数据显示,在线研讨的各项指标都远远超出普通研讨(图中速率与平衡项)。而且参与评论的数量相比,普通研讨的评论数几乎为零,在线研讨的数目高出很多,文章总数、点击总数、平均点击数、评论数等其他指标都高出普通研讨活动太多。其中点击数最多的数2010年的中考、高考备考策略研讨活动,点击数都在3000左右。这反映当前研讨方向仍受着高、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也反映着教师的需求。在线研讨也因能及时解决教师心中的问题、教学实际的问题而走得顺走得畅。正因在线研讨的形式符合教师们的实际需求,在而在点击数上有居高表现。
3、资源的性质差别比较
作为网络教研的常备资源,也是吸引教师们进入平台的资源,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在前期的调查中已经有显示。常备资源可分为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同步训练、单元测试等部分。为了充实本平台资源,除计划内的资源建设,各轮值教师对资源的要求外,另请本省资深教研员陈良兴老师(已退休)为平台资料管理员。这极大丰富了平台中的各种资源的收集与发布工作。当有部分教师提出需要某模块教学资源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提供并发布,包括内地不少网上的资料和一些名师手头的资料。但不同类别的资料对教师的吸引力的差别有哪些不同?以下是围绕不同资料点击数的比较。表6中的数据为随机取样,由任意相连的10篇文章进行的统计(详细统计数据见附件4)
表5 初中不同类型资源点击数比较

文章数
点击数
平均点击数
评论数
习题
10
1231
123.1
几乎没有
视频
10
1618
161.8
几乎没有
课件
10
1153
115.3
几乎没有
教案
10
1003
100.3
45










①视频资源必不可少。表三中明显看出视频点击数排第一,显示出教师们对视频资源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情变化,不少教师反映课都不太会“教”了,至少从内心渴望能看看别人是怎么教的,怎么在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怎么样的教学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视频资源的发展需求是随着时代要求在变化,成为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资源。
②习题资源满足了教师们备课备考的要求。新课程的推进不仅仅提出各种理念的实施,但社会对教学的期望仍在各类的成绩上。习题的选用顺应着双基形成的要求,顺应着学生学习的需要,顺应着中考、高考的要求。
③课件点击需求偏少。课件资源的使用对教学设备有较高的要求。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教室有多媒体设备,课堂教学能使用到课件,但那些农村中学是不可能有这些条件,因此课件的需求偏少在情理之中。这课件的使用也是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发展的一种方向,资源的存在有必要性。
④教案点击少但评论多。现行教材已经有大量教案在使用了,平时教师们更多的使用自己或教研组编写的教案,所以教师们大多有自己能用在用的教案,网上的教案主要是用于借鉴参考用,或是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使用,因而点击数偏少。但对于资源来说,也只有这部分内容,大多数教师能评头品足,能对教案说出自己的看法,或在本校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教案的角度方向等,因而在其他类型资源的评论数几乎为零(因数量极少,故数据中没进行统计)的情况下,只有教案这一部分有一些的评论,相比其他资源而言已是有巨大差异。
4、原创文章与转载文章对比研究
网络资源建设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在资源丰富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况下,原创文章就显得弥足珍贵。为此,课题组对“化学频道”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1月18日的原创文章、转载文章的关注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表6 (2010年1月1日—2010年11月18日原创文章、转载文章的关注度

文章数
文章被阅读数
文章被评论数
阅读/文章
评论/文章
所有文章
1159
227881
5283
196.6
4.56
在线研讨
6
3844
2717
640.7
452.8
原创文章
198
30667
1170
154.88
5.91
转载文章
955
193370
1396
202.4
1.46
上述数据表明,依托原创文章开展互动研讨的频次是转载文章的3.5倍。与转载文章相比,原创文章多数为我省中学化学教师撰写的听课感想、读书笔记,就学术水平而言,也许谈不上很高,但是,原创文章倍受关注的事实,让我们坚定了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这也是促进我省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途。
5、文章呈现方式对教师使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网络世界的速度使得人们对于便捷地获取资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实地访谈表明,在工作遇到问题时,多数教师乐于通过网络来获取帮助,但是,他们在网络面前的耐心是极其有限的。总是希望获得触手可及的资源,如果网络不能提供资源、或者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所需资源、或者……,都可能使他们不再回头。基于此,课题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课题组对“化学频道”2009年5月1日——2010年1月31日期间的853篇文章进行过分析,这853篇文章中,有593篇是以压缩文件的形式上传的,需要下载解压后才能阅读,称之为“压缩文章”;另外260篇是直接上传,点击即可阅读,称之为“展开文章”。其相关的指标对比分析如下:
表7  压缩文章与展开文章的相关数据比较
文章类型
文章数
阅读数
评论数
阅读数/文章数
评论数/文章数
压缩文章
593
38360
533
64.7
0.899
展开文章
260
26577
1888
102.2
7.26
上述数据表明,当文章呈现的方式不同时,其阅读量及参与评论的数量便有较大的差别。压缩文章上传方便,省却了网络管理员上传图片及表格的繁琐工作,但是,需要下载解压后才能阅读,导致了其阅读数与评论数的迅速下滑。为此,“化学频道”要求主持人尽可能上传“展开文章”,对于必须压缩方能上传的文章,通过“摘要”推出阅读提示,方便教师选择性阅读。
6、网络教研方案调整及追踪效果
了解到教师对平台的需求后,课题组根据教师们的需求,对平台内容作了足够的充实准备。不仅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对比的素材,而且在平台内容丰富中,培养了网络教研队伍,给一线教师们提供教学资源,从而达到研究推动教学发展的目的。课题目标确定后,参照平台与教师需求之间的差距,对网络资源及教研活动的推进方案做了些调整,以下是调整后的方案及落实本项工作的轮值教师。
表8  2010年轮值教师名单及研讨主题(略)
五、在线研讨参与度案例分析
1、课题研究前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中考及初中化学教学研讨
2007年7月8日——16日,海南省中考阅卷工作在琼海进行。阅卷期间,老师们发现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我趁势组织阅卷教师进行了小范围的交流与研讨。为了使问题的研讨得以延续,为了扩大研讨的范围与效益,中考阅卷结束后,我们于2007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网上开展了“中考及初中化学教学研讨”。
从7月17日至8月2日半个月的时间,相关的8篇文章共有访问量4781人次,评论163条。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老师们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加深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更准确地把握考试说明,提高了对命题的认识,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新课程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提供保障。广大教师对中考的关注,对我们命题组是激励、是鞭策,对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对提高我们的命题水平都有帮助。
案例二:“新课程高考复习的问题与对策”在线研讨
2007年4月,高三复习进入最后阶段,为了帮助老师迎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首届高考,推广成功经验,会诊疑难问题,促进教研活动,提高复习效率,“化学频道”于4月17日20:00——22:00举行“新课程高考复习的问题与对策”专题网络研讨。此前,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广泛征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面临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聚焦成6个方面的问题。4月17日晚的“在线研讨”,短短2个小时,共有评论132条,点击1110次,被评为“新思考成长博客”的评论热点、点击热点文章。
案例三:2007年海南省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比
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不仅取决于教研员对活动的精心组织与周密安排,而且还与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密切相关。
我们在“化学频道”设置2007年课堂教学评比专栏。活动前,通过“化学频道”,龙官吾副院长、吴益平老师先后谈了对活动的期待,提出了活动的要求,公布了课堂教学评比评价表,上传了课堂教学提问,布置作业,撰写反思等相关文章。为参赛教师提供及时的支持,为课堂教学评比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为后续网络教研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活动过程中,及时发布评比活动的各种信息、提供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源(所的参赛教师的教学方案、课件、课后反思、评委点评等)。活动后,吴益平老师连续撰写了《关于探究教学的一点思考》、《关于概念原理教学的一点思考》、《教学反思促教师成长》(一)(二)(三),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使课堂教学的研讨得以延续,放大了活动的效益。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评比结果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网络教研,主动发表评论,或谈听课感受,或言参赛教师成功的经验,或指出参赛老师的问题……,民主平等的交流互动开展起来了。一个月内,“2007年课堂教学评比专栏”共上传文章68篇,访问量15825次,评论320条。其中,2007年海南省中学化学(高中段)课堂教学评比结果公示,访问量1142次,评论83条,被评为“新思考成长博客”的评论热点、点击热点文章。
增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主动性是实现网络教研“跨时空、多主体、低成本、高效率”的基础,是网络教研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途。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网络教研以活动为载体,聚焦热点问题,极大调动了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因此,利用“化学频道”聚焦热点问题,增强了网络教研的吸引力。让教师品尝到参与网络教研的乐趣,获得专业化成长的信心是高效率网络教研的标志。
2、案例介绍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12月28日晚,“化学频道”组织《元素化合物》专题在线研讨,由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组织,参与的教师有各市县区域的教研员、轮值教师、各学校的化学教师代表。研讨时间为晚上19:30~21:30。当研讨时间过后,教师们的研讨热情不减,一直讨论到深夜。本次活动共发表评论418条,有价值的评论达90%。但其中寒暄、问候、欢迎词42条占10%。
开展网上在线研讨与常规的面对面的教研活动不同,虽然有主持人与研讨话题,但是在这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中,很容易出现研讨话题离散、中心不突出、各说各的现象,导致网络教研效率低下。
对比分析我们的一些成功的经验,认为网络在线研讨的组织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在课题研究开始以后,每一次的在线研讨活动都会先设置在线研讨方案。先由课题组召集核心成员电话会议,与各区域轮值教师共同讨论,对研讨中可能出现的话题做好预测,使研讨的主题话题提得更具体指向更明确。在研讨过程中,关注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并及时给予回应,适时发出“温馨提示”,提醒教师关注他人观点,增强互动性,从而提高教研的效率。
3、调整后在线研讨的案例
调整在线研讨活动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研讨话题的有效性、增强在线研讨活动的有效性。在线研讨在方案上要求更具体更深入,为了确保专业引领到位,课程团队成员预先对每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并准备了必须的素材。研讨时,除了鼓励学员大胆表达之外,课程团队成员还特别关注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给予回应,对于偏离主题的帖子,给予善意的提醒,确保了研讨问题的聚焦与深入。
4、高效率网络教研模式
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高效率的网络教研不仅仅有一个网络平台,而是平台后参与的人。决定网络教研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平台的内容以及使用的形式两方面。这都与参与和管理的队伍相关。也就是说平台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资源内容,还要定期定人定主题的形式相融合,才能形成各级各类的高效率的网络教学研究活动。从调查和本省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实际出发,把内容和形式融合,才能形成高效率的网络教研管理模式。即活动资源两线并行,省教培院、轮值教师(网络教研骨干)、区域教研三级管理模式。模式内各级管理任务关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六、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分类问题
本省my.hersp.com平台文章通过分类来管理,但如果分类不够清晰,就给教师使用带来一些困难。同时由于平台的管理人手不够,资源越丰富,这个问题越突出。目前平台资源已经丰富到各方面,但在需要用到时却常常找不到需要的文章,要是能提供网站内的搜索服务可以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目前尚无此功能。
2、呈现方式问题
目前平台不能直接将图片复制粘贴到网页上。因为化学等学科的特殊性,文章中常需要插入相关图片作说明,或资源中有各种装置图等,因不能直接不够直接复制粘贴,则要通过将图片等逐个上传,而将图片贴于相关位置。这要用到不少的时间去上传和呈现,且常因网速问题使上传时间很长,所以有不少教师在上传资料时,常用将word、ppt等文件以压缩包的形式上传,也就是说使用时要下载解压才能阅读。目前,从网络统计分析,部分教师更愿意直接在网上阅读文章,而不愿意“先下载再打开阅读”。抽样检查结果为,需要下载解压的文章阅读数为86.6,可直接在网上阅读的文章阅读数为113.7。课题组计划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进一步调查、访谈,并咨询心理专家协助分析。
3、核心文章问题
核心文章在使用时,希望它在首页的时间保留、置顶,以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但平台网页上传的文章较多、更新过快,核心文章在首页上保留的时间短,其作用被常规教学资源所稀释。
4、资源需求心理问题
平台提供的是全免费资源,有个别教师在下载后,因无法打开使用表现得特别无理。2009年10月26日10:03上传海南华侨中学林冬霓老师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课件。关注“游客”在无法打开课件又未能获得及时解释的时候的心理变化。可以看出,由于网络的无时空限制,更易暴露人的本性。                                          
七、结论
本课题研究历时两年,通过对教师的调查以及对my.hersp.com平台上相关数据的分析,对课题研究之前本省网络教研的成功案例分析,证实了网络教研的效率与教研活动与平台的结合、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案的落实、资源的类型与丰富度等因素相关。其中网络教研的轮值教师形式是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开展的活动不仅仅行之有效,且在形成本省网络教研力量、形成区域教研、推动课程改革、深化教学研究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精品资源促教研活动,借专题活动积优质资源”的网络教研模式,满足了本省教师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培养了网络教研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以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领导下的、轮值教师责任制的、以区域联合形成整体的“高效率网络教研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本省网络教研效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17:11 , Processed in 0.0724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