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泠掌门人 幽兰满庭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3:02:34 | 只看该作者

大赢恃德

  
□蔡树农
  
  西泠,一个诗意的名字;西泠印社,一个老牌大牌的顶尖国际性金石篆刻学术团队,108年的资历让她积淀了足够的历史影像,站在画卷般的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湖山在眼,风情满怀。
  
  从吴昌硕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开始,西泠印社就一直持包容的态度,西泠印社的4个创始人的礼贤谦让精神尤其在今天更显得伟岸无比。因为他们的不争,西泠印社大纛擎起,俊彦投止;风云际会,演绎丰采。“西泠印社中人”不仅仅是一方印语,也是荣誉、自信与自豪。有辱斯文的事,西泠不齿。西泠印社百十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除了南社,西泠印社集聚了近现代最多传奇性的人物,不少都可以一人一书、一人一史。西泠印社从事的是浓缩的方寸篆刻艺术,西泠印社辐射的却是与金石篆刻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文化。一定方面讲,金石篆刻家往往较之一般的书画家知识修养要全面,接近古意,金石篆刻家有天然的优势。古意的失落,乃时代之痛。
  
  如果我们承认事实,园林别致的西泠印社已成为西湖最具含金量的景点之一,一则源于金石篆刻,一则源于西泠印社中人。
  
  九五之尊,德而颐之。香港通儒饶宗颐先生以95岁寿龄垂青西泠印社,乐做新西泠印社中人,并众望所归,执掌帅印,他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赢得了西泠印社中人的芳心。大赢恃德,西泠印社之所以选择饶宗颐出任掌门人,也许标准的首要是德高望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治天下,德参造化。西泠印社历届掌门人无不身怀绝技、口碑载道。“道德冲和温润玉,文章绮丽吉祥花”。精研儒、道、释,季羡林誉为“预流果”的饶宗颐先生诗、书、画迥出时辈,兼攻甲骨学、古文字,英威南天。他的“入社入主”给了西泠印社一针强心剂,冬阳爽气,健硕登楼,“班首”是瞻。
  
  21年前饶宗颐先生曾绘有一幅《湖漘西泠印社图》,冥冥结缘乎?年纪关系,他虽不能亲临杭州领略西泠胜意,但他心中的西泠印社依然清澈明净,不染尘埃。
  
  尽人事,听天意。西泠印社只有一个,让我们拥抱珍爱吧!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8:11:05 | 只看该作者
恢复西泠印社的往事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吕国璋 口述 张学勤 整理
西泠印社  摄影 吕红
 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

  西泠印社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是由4位著名金石书画家在1904年发起成立的,主要活动是每年在杭州西泠印社社址举行两次学术交流活动,上半年在清明节,下半年在重阳节;每10年举行一次全体社员参加的社庆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社员大会、笔会、展览、学术报告等。
  抗战期间,杭州被日寇占领,西泠印社的学术活动被迫停止。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西泠印社才召集各地社员来杭州重新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西泠印社派出代表,将印社社址及相关文物交给政府管理。此后,西泠印社便停止了社务活动。
  1956年,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在省人大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议案,主张恢复西泠印社。这份议案引起省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视,于是成立了“恢复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张宗祥任主任委员。当年就作出决定,在孤山社址开设一个经营碑帖、石章、印泥、笔墨的小店。有关部门还拨出了5000元开店费。沙孟海先生委托篆刻家韩登安去负责经营管理。这个小店就设在山川雨露图书室这座房子内。
  此前,作为学术团体的西泠印社,自身并不从事商业活动,所以也一直没有经营实体。上海曾有过以“西泠印社”为名的书店,那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吴隐开设的私人店家。杭州孤山的印社社址也曾出现过供应印泥、拓片的小卖部,那是社址管理员叶秋生开设的私人小摊。这两家私人店摊,都不是西泠印社的企业组织。
  1956年,西泠印社虽然还没有全面恢复,但却有了这个小店,这应该是西泠印社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实体,也是西泠印社从事经营活动的一个起点。
  1957年12月,省文化局将西泠印社的观乐楼辟为吴昌硕纪念室,接受了一批吴家捐献的文物,开始介绍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生平事迹。这应该是为恢复西泠印社所做的一项铺垫工作。
  获得一笔巨大捐赠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为迎接这个节日,杭州市提前一年开始做筹备工作,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把湖滨路建设为展示杭州特色产品的一条长廊。大街旁整修一新的骑楼内,引进了毛源昌眼镜店、王星记扇店、杭州丝绸门市部、杭州书画社等杭州特产商店。
  杭州书画社是新创办的单位,有关部门特别重视这个单位,叫杭州书画社的负责人第一个在湖滨路上挑选店址。所以,书画社选的店址是最好的,位于湖滨路与解放路的拐角处;书画社的店堂也相当大,有10多个门面。开张前夕,郭沫若还为杭州书画社题写了店名。
  这个书画社,楼下是卖纸张、笔墨、书画的门市部;楼上有汇集书画艺人作画交流的大画室和收藏室,经常举行笔会或书画展览等活动。1959年,杭州书画社正式开张后,孤山西泠印社的小店就划归杭州书画社管理,叫杭州书画社孤山门市部,或杭州书画社西泠印社门市部。这样,杭州书画社便成了西泠印社的主管单位。
  1962年,在各方有识之士的提议下,省领导作出全面恢复西泠印社的决定。由省政府挂帅,杭州市文教局承办,具体工作由杭州书画社负责。当年,在杭州书画社成立了“西泠印社筹备办公室”,开展恢复西泠印社的具体工作。办公室成立后,就开始联系各地的(西泠印社)社员。当年就做成了一件大事。
  老社员张鲁庵是杭州张同泰国药号创办者的后人,毕生研究篆刻艺术,更注重收集历代印章、印谱。他的收藏不仅丰富,而且珍贵,被誉为“海内第一家”。他常住在上海。筹备办公室的同志去上海拜访过他,他当时曾表示,要将自己的藏品无偿捐赠给西泠印社。
  1962年4月,张鲁庵病逝。西泠印社筹备办公室的同志赶赴上海,争取到张鲁庵家属的支持,接收了张鲁庵的全部捐赠。这是一笔巨大而又珍贵的财富。捐赠的1525方历代印章中,秦汉时期的铜印就有305方;捐赠的433部印谱中,有不少是孤本或善本。
  西泠印社还没有恢复,却拥有了这笔大财富。省领导专门拨了一栋房子,就是葛岭上的张静江别墅,来珍藏这些珍贵文物。
  开了一个隆重的大会
  西泠印社筹备办公室成立后,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召开了“建社六十周年社员大会筹备会”。把西泠印社老社员和各地著名金石书画家请到杭州,共商如何恢复发展组织,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和繁荣艺术创作,如何举办60周年的社庆活动。
  1963年是西泠印社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按照印社原有的规定,就是要举办社庆大会。如果这个大会能够成功召开,那么,西泠印社也就恢复了它的组织活动了!
  我是1963年4月调进杭州书画社,担任书画社的主任。此前,我的个人经历是:1947年考入国立艺专学习,并加入中共地下党,是该校地下党的负责人之一。解放后,我一直在杭州的中学担任校长,也曾是杭州艺校的校长。市文教局为何将我调到书画社呢?可能是因为我毕业于美术院校之故吧。
  我到杭州书画社当年,直接参加了西泠印社各项恢复工作,并亲历了西泠印社全面恢复的历史。1963年的重阳节那天,西泠印社建社六十周年社员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总结了西泠印社的历史,举行了“篆刻史上的几个问题”、“ 西泠八家的艺术特点”等专题学术讨论,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石书画展览会,选举产生了西泠印社首届理事会,推选张宗祥任西泠印社社长。大会制定了印社今后的宏大发展规划。会上,有一大批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应邀加入西泠印社。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泠印社举行的第一次社员大会,也是西泠印社建立后开得最隆重、组织最健全的一次大会。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陈叔通给西泠印社发来贺词;省长周建人等领导亲自出席了大会。
  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宣告了西泠印社学术团体的恢复,宣告了西泠印社全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当时,有关部门作出一个决定,把刚恢复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交给杭州书画社,由书画社负责管理,并承担其一切费用。这样杭州书画社就正式成了西泠印社的上级主管单位,具体负责管理西泠印社的各项工作。
  既然国家没有拨经费,那就只能自筹资金。我这个当书画社主任的,当时就确定了“以企业养事业,以事业促企业”的方针,尽力把书画社经营好,用所赚的钱把西泠印社的学术团体办好。
  躲避一场猛烈的风暴
  正当我们着手实施西泠印社宏大的发展规划之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文革爆发了。西泠印社建社六十周年社员大会制定的各项发展规划被迫停止。
  我先是被下派到郊区丁桥去搞“社教”(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编者注)。文革爆发后,我回到书画社。在疯狂的“破四旧”之风中,文化系统的造反人士将“砸烂封资修黑店”的大字报贴到了书画社的橱窗上;另一路造反派从岳庙一直砸到孤山,把西泠印社的丁敬、邓石如两尊石刻造像和后山的石制牌坊推倒砸碎。
  当年,西泠印社为老社员丁敬、邓石如建立石像,就是因为这两人是篆刻艺术中浙派和皖派的代表人物,却被“破四旧”给打碎了。
  面对当时的激烈形势,我也就组织书画社员工在门市部撕毁一些无价值的字画,表示主动破四旧。我们的“革命行动”见了效,避免了外来造反派进库房毁文物的行动。同时,我又组织员工将西泠印社社址中有价值的碑刻卸下转移进室;不能转移的,就用石灰涂抹覆盖。汉三老石室内放有珍贵文物,书画社员工就在石室大门上张贴主席画像和语录。由于书画社员工的努力,西泠印社的文物终于躲过了这场浩劫,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吴昌硕的铜像,本来已经被卸下藏到室内,后来却被驻社工宣队的人砸烂后卖给废品站。
  那时,西泠印社各地的社员都成了批斗对象。西泠印社的学术活动也都被迫停止。书画社、西泠印社,都被说成是“浙江的裴多菲俱乐部”。   不久,我也被当作“走资派”进了牛棚。但是,在混乱的岁月中,杭州书画社门市部的营业从没有间断过。
  我是在1972年重新被结合进书画社的领导班子。1973年,邓小平复出,国内形势有所转好。这年,日本书道代表团应我国文化部邀请前来中国访问。这是一个由日本各地最高级别书画家组成的访问团。中日双方的书画家在孤山西泠印社的题襟馆作了学术交流。此后,来西泠印社访问的外宾开始增加。
  随着外事活动的增多,孤山的小店就显得太小了,不能适应需要。后来,我们就用书画社的资金复建了一座“宝印山房”,作为外宾门市部,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
  造起了一座文物大楼
  “文革”结束后,考虑到西泠印社在国内外影响重大,上级部门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将原“杭州书画社”的整体单位名称,更改为“西泠印社”。西泠印社下辖6个单位,分别是:湖滨书画社门市部、孤山外宾门市部、裱画工场、杭州文物商店、印刷厂、出版社。这样,原先创办、扩大的经营部门都成为西泠印社的经济实体。
  那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激动人心,西泠印社的定名鼓舞了我们的信心。我当时定下的发展目标是:要把西泠印社做成与“荣宝斋”、“朵云轩”相媲美的大型文化经营单位。
  当时,最大的突破是,我们向国家出版局申请出版权获得了批准。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金石书画专业图书;还每年推出精美的年历、月历,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又组建了印泥制作部门,并在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新产品“西泠印泥”,受到了市场的热捧,畅销海内外。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979年12月,中断了10多年学术活动的西泠印社再次举办社庆大会——西泠印社七十五周年社员大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建人、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发来贺词;李丰平、王芳、薛驹等领导出席大会。会议期间,沙孟海先生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社长。
  这次大会,包括大会期间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所有经费全部由西泠印社自己支付。那时,我们西泠印社比较富裕,有了资金积累,我们就大搞基本建设。1979年,我们为适应自身发展,建起一座高楼——文物大楼,完全解决了西泠印社出版社和文物商店的办公用房、营业用房以及仓库等。1982年至1983年,我们又对孤山西泠印社的所有房屋作了全面整修,从山下一直修到山顶。使西泠印社社址面貌一新。   
  正在西泠印社参观的游客

  
  日本赠送吴昌硕铜像
  1979年,西泠印社在湖滨书画社展厅举办纪念吴昌硕诞辰135周年作品展览。日本歧阜市市长参观后,热诚邀请西泠印社把展览办到歧阜市去。1981年初,西泠印社应邀组团前往日本歧阜,举办“吴昌硕书画作品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泠印社首次组团出国访问,吕国璋是该团成员之一,亲眼目睹了这个展览在日本所产生的巨大反响。这个展览有效地扩大了西泠印社在日本的影响。
  那时,西泠印社与日本学者的交流相当频繁。也是在1979年,日本《读卖新闻》社社长小林与三次,来杭州参观西泠印社。当他获悉吴昌硕铜像在“文革”被毁一事后,当即表示:回国后一定请朝仓文夫的后代再塑一尊吴昌硕铜像,送给西泠印社,以表达他的敬仰之意。
  回国后,小林与三次社长便成立了一个吴昌硕先生胸像复原委员会,请日本著名雕塑家西常雄雕塑了一尊吴昌硕铜质胸像,并将胸像赠送给中国。1980年11月7日,小林与三次社长亲自率领日本“吴昌硕先生胸像复原委员会代表团”在杭州参加了由西泠印社举行的吴昌硕胸像揭幕仪式。仪式之后,两国书画家在西泠印社举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小林与三次社长挥笔写下了“真、善、美”三个大字。
  此前,丁敬、邓石如两尊石像已经复建,“文革”中用石灰覆盖保护的碑刻等文物则早已清洗复原。孤山后山石坊是在1983年重建。至此,西泠印社已完全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
  1979年,西泠印社在湖滨书画社展厅举办纪念吴昌硕诞辰135周年作品展览。日本歧阜市市长参观后,热诚邀请西泠印社把展览办到歧阜市去。1981年初,西泠印社应邀组团前往日本歧阜,举办“吴昌硕书画作品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泠印社首次组团出国访问,吕国璋是该团成员之一,亲眼目睹了这个展览在日本所产生的巨大反响。这个展览有效地扩大了西泠印社在日本的影响。
  那时,西泠印社与日本学者的交流相当频繁。也是在1979年,日本《读卖新闻》社社长小林与三次,来杭州参观西泠印社。当他获悉吴昌硕铜像在“文革”被毁一事后,当即表示:回国后一定请朝仓文夫的后代再塑一尊吴昌硕铜像,送给西泠印社,以表达他的敬仰之意。
  回国后,小林与三次社长便成立了一个吴昌硕先生胸像复原委员会,请日本著名雕塑家西常雄雕塑了一尊吴昌硕铜质胸像,并将胸像赠送给中国。1980年11月7日,小林与三次社长亲自率领日本“吴昌硕先生胸像复原委员会代表团”在杭州参加了由西泠印社举行的吴昌硕胸像揭幕仪式。仪式之后,两国书画家在西泠印社举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小林与三次社长挥笔写下了“真、善、美”三个大字。
  此前,丁敬、邓石如两尊石像已经复建,“文革”中用石灰覆盖保护的碑刻等文物则早已清洗复原。孤山后山石坊是在1983年重建。至此,西泠印社已完全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09:32:46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 “下棋有输赢,做人当平和”望百高龄 领袖西泠2012年01月18日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95岁高龄的饶宗颐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出缺6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长。
  深孚众望的学术宗师,于“天下第一名社”领袖群伦,成为文坛一时佳话。
  2003年大病愈后,饶宗颐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更极少出任社会职务。这次接任西泠印社社长,出人意料。
  幼承家学的饶宗颐,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已超过70年,研究范围极广博——涵盖上古史、甲骨学、经学、宗教学、史学、敦煌学等13个门类,研究成果卓著——《饶宗颐教授著作目录新编》一书,仅辑录饶先生著作名称、文章标题,竟厚达300多页。
  1904年创立的西泠印社,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等六位大师先后任社长。
  饶宗颐的女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艺术统筹主任邓伟雄博士介绍,饶公每天早上6时起床,到楼下花园散步,到9时多再小憩一下。然后看书、研究资料。晚上9时半前一定就寝。
  邓伟雄说,身边的人都劝饶老不要太勤力,但他仍然很注意新的学术资料,对时事、新出土文物都非常留意,看书看资料更是每日必不可少。“他在学术界朋友多,都来跟他交流,所以消息灵通。”
   饶宗颐自己也说,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这么多的方向,几乎遍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领域。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对中国文化的各 方面,都抱着很浓厚的好奇心,希望寻根究底。所以直到现在,我对各种新出土与学术有关的文物,都十分关注,尽量利用这些资料来定证及推展我的研究。
  李焯芬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在就任西泠印社社长仪式上,是他代表饶宗颐发言。李焯芬说,饶先生近年还在写论文和出版专著,感兴趣的问题他都在研究。“学术馆有一个研究团队帮助他。”
  饶先生仍然担任两个学报——《敦煌吐鲁番学报》和《华学》的主编,跟学界保持频密联系,还经常看稿子和新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会欣说,饶先生很喜欢跟人聊天,但听力不是很好,陌生人跟他说话,不太容易听懂,不过思维依旧敏捷。
  饶宗颐不上网,也不用电脑。别人给的资料,都要打印出来看。因为认为“下棋有输赢,做人当平和”,饶宗颐从不与人对弈。“饶先生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和消遣是写字,每天都要写半个小时。”邓伟雄说。
  出任西泠社长后,饶先生的名片,依然是只有“饶宗颐”3个字。95岁的饶老,会不会仅仅是任“挂名社长”?
  邓伟雄说,西泠有执行社长,普通事务并不用饶老协调。“饶先生的职责,是把握发展大方向。我们跟西泠有共识,事务性的东西,不用饶先生负责。重大事情他们与饶先生商量。”
  饶宗颐的治社大纲在出任社长的仪式上已然浮现,那就是“世界性”。
  当下,“东学西渐”渐成风气,来自东方的学问在欧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正是从这个角度上,饶宗颐提出,西泠应该走向世界,把金石学的重要性告诉西方的学者,作为他们研究东方的很好的资料。从这里进去,了解东方的事情会更加深刻。
  “其实,西泠已经很国际化了,很多国家都有会员,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都有。”邓伟雄说。
  半年前,西泠印社就已经跟饶老联系了,大家其实一直顾虑一个问题,就是饶先生年纪大了,但最终仍然下定决心请饶老出山。
  饶先生同意接棒西泠社长,首先是因为认同西泠对学术、艺术的贡献。他认为,金石学是很多学问的基础,包括书法、篆刻、古代史等。
  饶宗颐希望推动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现在欧美也知道中国要发展为一个经济大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很多。这就是饶先生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分析——中国将更加走向世界。
  饶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执着,除了做学问。”
  学术成就傲人的原因,饶宗颐自己还总结了一条——长寿。正因为长寿,时间多,所以可以研究很多问题。“饶先生的学术生涯已经有70多年,超过很多人的寿命,成果能不多吗?”一位与饶宗颐相熟的后辈学者说。
  不少人想给饶公写传记,他都是一笑了之。郑会欣说,可能是饶老认为自己的学术生涯还早着呢,未到总结时。
  前不久,在答谢“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时,饶宗颐说,对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方面,我所做的仍然十分不足。故此,这一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我现在虽然已经接近百岁高龄,但仍应当如《周易》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09:40:52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传(7)

2012年01月20日
作者:潮州郭瑞琳
  第七章  领袖西泠
  95岁高龄的饶宗颐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出缺6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长。
  深孚众望的学术宗师,于“天下第一名社”领袖群伦,成为文坛一时佳话。
  2003年大病愈后,饶宗颐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更极少出任社会职务。这次接任西泠印社社长,出人意料。
  幼承家学的饶宗颐,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已超过70年,研究范围极广博——涵盖上古史、甲骨学、经学、宗教学、史学、敦煌学等13个门类,研究成果卓著——《饶宗颐教授著作目录新编》一书,仅辑录饶先生著作名称、文章标题,竟厚达300多页。
  1904年创立的西泠印社,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等六位大师先后任社长。
  饶宗颐的女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艺术统筹主任邓伟雄博士介绍,饶公每天早上6时起床,到楼下花园散步,到9时多再小憩一下。然后看书、研究资料。晚上9时半前一定就寝。
  邓伟雄说,身边的人都劝饶老不要太勤力,但他仍然很注意新的学术资料,对时事、新出土文物都非常留意,看书看资料更是每日必不可少。“他在学术界朋友多,都来跟他交流,所以消息灵通。”
  饶宗颐自己也说,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这么多的方向,几乎遍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领域。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对中国文化的各 方面,都抱着很浓厚的好奇心,希望寻根究底。所以直到现在,我对各种新出土与学术有关的文物,都十分关注,尽量利用这些资料来定证及推展我的研究。
  李焯芬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在就任西泠印社社长仪式上,是他代表饶宗颐发言。李焯芬说,饶先生近年还在写论文和出版专著,感兴趣的问题他都在研究。“学术馆有一个研究团队帮助他。”
  饶先生仍然担任两个学报——《敦煌吐鲁番学报》和《华学》的主编,跟学界保持频密联系,还经常看稿子和新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会欣说,饶先生很喜欢跟人聊天,但听力不是很好,陌生人跟他说话,不太容易听懂,不过思维依旧敏捷。
  饶宗颐不上网,也不用电脑。别人给的资料,都要打印出来看。因为认为“下棋有输赢,做人当平和”,饶宗颐从不与人对弈。“饶先生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和消遣是写字,每天都要写半个小时。”邓伟雄说。
  出任西泠社长后,饶先生的名片,依然是只有“饶宗颐”3个字。95岁的饶老,会不会仅仅是任“挂名社长”?
  邓伟雄说,西泠有执行社长,普通事务并不用饶老协调。“饶先生的职责,是把握发展大方向。我们跟西泠有共识,事务性的东西,不用饶先生负责。重大事情他们与饶先生商量。”
  饶宗颐的治社大纲在出任社长的仪式上已然浮现,那就是“世界性”。
  当下,“东学西渐”渐成风气,来自东方的学问在欧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正是从这个角度上,饶宗颐提出,西泠应该走向世界,把金石学的重要性告诉西方的学者,作为他们研究东方的很好的资料。从这里进去,了解东方的事情会更加深刻。
  “其实,西泠已经很国际化了,很多国家都有会员,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都有。”邓伟雄说。
  半年前,西泠印社就已经跟饶老联系了,大家其实一直顾虑一个问题,就是饶先生年纪大了,但最终仍然下定决心请饶老出山。
  饶先生同意接棒西泠社长,首先是因为认同西泠对学术、艺术的贡献。他认为,金石学是很多学问的基础,包括书法、篆刻、古代史等。
  饶宗颐希望推动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现在欧美也知道中国要发展为一个经济大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很多。这就是饶先生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分析——中国将更加走向世界。
  饶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执着,除了做学问。”
  学术成就傲人的原因,饶宗颐自己还总结了一条——长寿。正因为长寿,时间多,所以可以研究很多问题。“饶先生的学术生涯已经有70多年,超过很多人的寿命,成果能不多吗?”一位与饶宗颐相熟的后辈学者说。
  不少人想给饶公写传记,他都是一笑了之。郑会欣说,可能是饶老认为自己的学术生涯还早着呢,未到总结时。
  前不久,在答谢“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时,饶宗颐说,对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方面,我所做的仍然十分不足。故此,这一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我现在虽然已经接近百岁高龄,但仍应当如《周易》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35:51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我的词心与整个宇宙相通










《文学与神明》书影。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编纂的《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一书,今年5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对饶宗颐学艺世界作一概括描述,既展示饶宗颐在史学、文学、经学乃至甲骨学、秦简学、敦煌学诸多领域的独特见解及建树,又呈现饶宗颐于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琴艺诸多方面的风貌及成就。
在饶老即将迎来96岁大寿之时,晶报特撷选施议对与饶宗颐的访谈,让我们增进对这位大师的了解。
以积极态度培养人的精神
施议对:先生曾较为专注地思考词学问题,遍和清真词,尤其是尝试创作形上词。就思想渊源及历史渊源看,帮助悟得这个理,并且达致超越境界的,究竟是佛还是道?
饶宗颐:佛与道都有,特别是还有庄子。思维一步一步深入,是有层次的。一个人,不能光是生活。要不然,就失去“灵”。“灵”就是高级的思维。要静得下,才悟得到。
施议对:看起来,创造形上词,除了借鉴西方哲思以外,主要依据,当还是中国原有的说理诗。
饶宗颐:诗里头比较方便说理。即如日本的俳句,一句话也可以说理。这是精粹的语言。既经过锤炼,也是各种觉悟的体现。
施议对:先生所创三种境界,是否也可用三句话加以体现?“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这是第一种境界。表示上下求索,与先生写诗、做学问过程,都可沟通起来。这就是诗人之境界。
饶宗颐:日本人以为,诗人都有孤独感,所以独赏芳菲。同时,正因为孤独,则更加求索(寻觅)。不在孤独里思考、感悟,就创造不出这种境界来。
施议对:还有,“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这是第二种境界。所谓“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同样包含着做人的准则。即:尽管并非赫赫如中天之日,却仍然有其光辉。这也是很难得的。
饶宗颐:不错。你把握得很好,正是这一用意。所谓更绿,就是更加美好。
施议对:但是,有些人似未必愿意进入这一境界。
饶宗颐:因为他们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越是没有光彩。
施议对:第三种境界,同样可用“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加以体现。乃以为,永远有一个美好明天相等候。因此,没有烦恼,身心康泰。
饶宗颐:这一事实说明,诗词对于培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其作用是积极的。这也就是所谓“指出向上一路”。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36:49 | 只看该作者
王国维只能局限于人间
施议对:王国维提倡境界说,写作哲理词,似已进入先生所谓第二种境界———学人之境界。
饶宗颐:当然。
施议对:但是,王国维的两种解脱办法——暂时解脱及永久解脱,似乎并未能解决问题。
饶宗颐: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诸多方面条件尚不具备,未能真正超脱,其于做学问乃至词学创造上之成就,也受到一定限制。首先,王氏只到过日本,未到西洋,未曾走入西方大教堂,不知道宗教的伟大。而且对于叔本华哲思,也不可能真正弄明白。这是阅历的限制。其次,王氏对佛教未曾多下功夫,对道教也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安顿自己。这是学识与修养的限制。所以,王氏做人、做学问,乃至论词、填词,都只能局限于人间。即专论人间,困在人间,永远未能打开心中之死结。
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就这点而言,我觉得,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未死就为自己先写下挽歌,以为“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了之后,自己能够与山陵共存。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我看已有所超越。
因此,我认为:王国维如果能够在自己所做学问中,再加入“两藏”———释藏及道藏,也许能较为正确地安排好自己的位置。例如:朝代更替,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小小波澜,算得了什么。但是,王氏就是想不通,不知道如何于宇宙人生中去寻找自我。
施议对:先生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广泛、深入,见解独特,甚可钦佩。
饶宗颐:宇宙观、人生观,提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决定创造形上词的条件;而利用词的形式、体制,将思考的结晶表现出来,则是我的理想,亦即我想走的一条路线。
做学问与“若有神助”
施议对:本来,人们视填词为馀事,而先生却以之探讨本真,将全部生命熔铸入内,是否变馀事为正事。
饶宗颐:我做什么事都求真。文学研究如此,艺术研究如此,历史、考古研究亦如此。中国历史很悠久。最近,于丰都鬼城发掘得到新石器时代城址,估计乃六千年前遗物。以前认为,西南地区文明开发迟于中原地区。这一观念,现在看来应该改变。任何事情,都应寻根究底,考其本源,即本真。要将地下的东西(地下之实物)、书本上的东西(纸上之遗文,包括异族、故国之故书与旧籍)以及最新出土的文物(实物与典籍)合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会通。
我觉得,每一件事都是现实的存在,都能够成为研究对象。我以生命融入,也就有所寄托。
施议对:先生所做学问,既如此广泛,又如此专精,样样都有独特建树,其过程,是否觉得有神明相助?
饶宗颐:有时候似有如此感觉。要不然,有些问题怎么想象得到。例如:两种东西毫不相干,相距九万八千里,怎么能够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联想,应该说若有神助,不过还不能提供具体证据。
我搞的东西很多,经常同时思考许多方面的问题。许多问题,颇为杂乱,并不容易驾驭。但是,有时候某些问题忽然连接在一起,忽然悟到,那就非常愉快。天天思考、天天有所感悟,非常奇妙。
施议对:思考,感悟,永远处于这一状态。画画、写字、作诗、填词,都处在这一状态当中。现代人说气功、气场,与这一状态是否相似?
饶宗颐:做气功的人将精神集中在气的运行上,其所形成的气场,当也是一种状态。
施议对:先生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其运行是否也是一种气功?说不定还是比气功更高一层的东西。
饶宗颐:实际上也是一种气功,因为气功也讲“通”。但是,要进入这一状态,也非常不容易。做气功的人,首先逐步累积,做到相当长的时间,逐步悟到,才算大气磅礴,学问也要做很长时间,那么多事物,那么多问题,才能在自己的脑袋里融会贯通。
施议对:因为永远在状态当中,所以,不管谈论什么问题,一下子就能够入题。
饶宗颐:可以指出有关问题关键所在,因为许多事物,许多问题,其产生以及发展、变化之基本原理,都可以打通。
施议对:做学问是否有神明相助及是否进入状态,除天分外,与宿缘有无关系?
饶宗颐:这两个问题都是今天没有办法解释的问题。什么叫天分?什么叫宿缘?太“形而上”了。
施议对:但二者都确实存在。
饶宗颐:因为天分之最主要表现在于觉悟,对某种道理体会得很明白,很快就能悟出来,这就是天分。而有些人则不行,即不明白,不觉悟,这也是天分问题。至于宿缘,这东西有来历,我也解释不了。宇宙万物,发展变化,到了今天,都以亿万年计,科学发达,文明进步,对于生命来源的研究,已有很大突破。但是,我觉得,人类所知道的事,仍然极其有限,宇宙奥秘,人类所能发掘得到的东西,很少很少。人,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能否解脱取决于自我
施议对:正如先生所说,平生所做学问,均以吾国精神史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并将有关论著纳入“中国精神史探究”系列,说明先生治学,着眼点极高,目标极远大。
以治史之法治学,即文化史方法,钩沉探赜,原始要终,上下求索,而力图其贯通,这一贯通结果,即为对于人类精神史之思考与感悟。以此为词,自然“别具一副心眼,在两宋诸大家外”(罗慷烈《选堂近词引》)。例如:《固庵词》之标榜幽夐之境,谓“词异乎诗,非曲折无以致其幽,非高浑无以极其夐”(《〈固庵词〉小引》),其对于深与高的追求,我看,已带有向上的倾向。而此倾向,正因思考与感悟所造成。
饶宗颐:幽夐之境,既体现深度,又体现高度。但我不主张深,而主张高。因为深,容易窄,而我却喜欢宽广。
施议对:要不然,在香港写《固庵词》,香港这么小,其境界就大不到哪里去了。
饶宗颐:我根本不会将自己局限于香港这个小地方。我的词心,与整个宇宙是相通的。
施议对:表面上看,香港这地方生活圈子很小,可以写入词中的题材似十分狭窄,无非与朋友饮茶、赏花或者品画、题诗而已,要想有何作为甚是艰难。
饶宗颐:正是如此。不过,我的活动空间却非常宽广。我到每一个地方,想法都非常特别。我的思路,决不因任何东西所规限。东坡酒醉归来,“夜阑风静縠纹平”,地方甚潇洒,但其思想不够潇洒,还没达到极高明境界。
羁旅怀抱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可将人捆住。但是,这条绳索,捆得住我的身体,却不能捆住我的心。一个人之能不能解脱,主要乃取决于自我。

文章来源: 晶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4:37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以诗心禅意印证画理

“国学大师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将在第七届文博会期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隆重推出,借此机缘本报记者专程赴港拜访饶公,亲聆其“学艺双携”之道——



饶宗颐



饶公在仔细审阅“书画册页丛刊”样书。
一代通儒饶宗颐先生的书画册页作品将在今年文博会期间隆重推出。这不仅是深圳海天出版社多方努力的一大收获,更是深圳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很多人或许还记得,两年前饶公在深圳举办敦煌学艺展,在开幕式上老人家满怀深情地讲了一句话:“我和深圳很有缘分。”这一次,老人家再次选择了深圳,将自己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交给深圳,由海天出版社以丛刊的方式辑印成册。这份信任让深圳人在感动之余也倍感压力。5月9日,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和副总经理何春华率队专程赴港,在英皇峻景酒店拜会饶宗颐先生,本报记者获邀同行,得以再次亲聆饶公谈书论艺,真是如沐春风。
◎“那么多书会把我压倒下的啊”
当饶公以一身深色西装、系着彩色条纹围巾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儒雅的大家风范令人眼前一亮。饶公与我们逐一握手问好,矍铄的精神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饶公的女儿饶清芬女士告诉我们,听说是自己系列画册的样书印出来了,饶公今天兴致很高呢。
落座之后,尹昌龙首先向饶公转交了深圳市政府和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联合颁发给饶公的“特别贡献奖”奖牌,以表彰和感谢老人家对深圳读书月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自2001年起,饶公就一直出任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而饶公十年前为深圳读书论坛所作的那场开坛演讲,更是极大地支持了刚刚起步的读书月活动。深圳市的各级领导,还有众多喜欢读书的深圳人,都对饶公充满了感激之情。饶公愉快地接过奖牌,也请尹昌龙转达他对深圳市各级领导和读者们的谢意。何春华副总将深圳读书月十周年纪念画册《书香十年》拿给饶公看时,饶公看着自己十年前在深圳作演讲时的照片,风趣地说道:“我的变化不大嘛,还是十年前的样子嘛。”
当负责“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装帧设计的雷雨先生将画册的样本拿给饶公审看时,老人家高兴地将样本端举在眼前,仔细看了起来。“这个帖子启功先生也临摹过,但是我们的风格完全不一样。”看到其中的一页临帖,饶公特意指给我们说。
据尹昌龙介绍,此次海天出版的“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共有六集,在第七届文博会期间,将首先推出四集、每集12册。这四集中包括书法作品两集,即《选堂临碑十二种》和《选堂临帖十二种》;另外两集为饶公的绘画,一集为《选堂游屐写生丛刊》,主要是饶公在海外游学时的写生,一集为《神州胜境——选堂中国写生丛刊》,是饶公在内地游历时的写生作品。“5月13日,今年文博会首日,您的48本画册将与读者见面!”尹昌龙郑重地对饶公说。
“48本!那么多书会把我压倒下的啊!”饶公这句幽默的话,把大家伙儿都逗笑了。在笑声中,大家都分享到了老人家的愉悦之情。饶清芬女士告诉我们,一次性集中出版这么多书画作品,这对饶公来说,还是首次,所以老人家特别高兴,也对这套书特别期待。
“我们会将印刷出来的第一套书在第一时间送给饶公过目。”何春华副总当即表示。
雷雨先生还透露一个细节,说明饶公对这套画册的看重:老人家为这套书的出版,专门为每一册重新题写了书签和包装盒上的书名。“这是很不容易的啊,老人家那么大的岁数,在几天之内题写了48个书名啊!”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5:18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以诗心禅意印证画理


饶宗颐书法作品。

◎“八大山人对我的影响最深”
在即将出版的这套画册中,我们可以看到饶公读书讲学,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而祖国的名山大川更是无处不留屐痕。在饶公的笔下,欧陆的皑皑雪峰、北美的莽莽丛林、埃及的金字塔、黄山的云海、西北的戈壁,尽展蓬勃生机。“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得饶公的书画作品境界博大,气象常新。
见饶公读画兴致勃勃,记者便趁机向饶公请教:“学者们通常将您的绘画归结到文人画,但在您的作品中,我们又分明可以看见来自敦煌佛教绘画(即敦煌白画,也就是线描画)以及中国民间绘画的痕迹和影响。那么哪种画风画派对您的影响最大呢?”
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饶公非常肯定地说:“文人画对我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八大山人对我的影响最深。”由于担心我们听不懂他的潮汕口音,饶公还特意将八大山人几个字写在纸上给我们看。
事实上,饶公对八大山人极有研究,曾撰写多篇文章专论八大山人,并概括出八大山人艺术的内在理念,“一是有骨气,二是得大自在。在这里面,学与艺的相资循诱,乃是深入到文化生命的根■处。”而这也正是饶公书画作品传递出的意境和精神。
那么游历了世界各地,看遍了各国的艺术珍宝,饶公的艺术风格有没有受到外国艺术风格的影响呢?面对这个问题,饶公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说:“还是有的,我非常喜欢毕加索的绘画。”
饶公告诉我们,他在法国讲学时住在他的学生江德迈家里,她家的附近就是毕加索博物馆,江德迈经常陪着他去那里看毕加索的作品。听饶公讲到此处,饶清芬女士不禁插话说:“有趣的是,江德迈本来是研究西方法律的,可是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后,转而研究东方的王道和艺术,后来成为一名东方学学者。”
听到这里,大家禁不住笑了起来,显而易见,在这个西方学生面前,饶公所展现出的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显然要比毕加索更吸引人。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6:13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学问是要串通起来做的”
饶公在谈话中一再强调一个理念,那就是融会贯通,尤其在艺术创造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方面。“今天的科学太发达了,以至于专门学科非常发达,人人都是专家,但却不能贯通,学和艺完全隔开了。”饶公对此不无遗憾,“其实整个世界的文化都是贯通相连的,我们可以从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流传中,看出世界各种文化发展的共性。可惜的是,目前我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局限于局部。分开容易串通难,而真正的学问是要串通起来做的!”饶公如是说。
黄苗子先生曾撰文评述饶公的书画,认为他之所以“落笔便高”,是与他广博的学问分不开的。饶公自己也喜用“学艺双携”来形容他的文化生命,并一直身体力行。饶公精通诗词、书画、古乐,对我们已经逝去的那个伟大传统有细腻的了解。饶公曾这样概括自己的治学从艺心得:“我写画同我做学问一样,做学问向来不讲人家讲过的话,写画不照人家走过的路走。我写画学古人,但也是写我自己,就像写诗步古人韵,实际上是写我心中的诗,是借古人的躯壳表达我的精神。”20世纪的中国文化困厄迭起,残荷犹有傲霜枝,饶公以自己的努力,续写了中华古文明的辉煌典范。饶公师古、师心、师造化,以诗心禅意、书道琴艺印证画理,力图改变学术与艺术“不相携手的局面”。通过他的学术与艺术,我们见到的是鲜活的传统。
在饶公的绘画写生作品中,饶公尤喜在画上题写诗词。所到之处,必留有诗句。这似乎是饶公记录旅行的一种方式。不过当我说出我的这种看法时,饶公却告诉我说,记录行程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就好比日记那样;更多的是想说理。“我们古人写诗,要么是寄情山水,要么见物言志,就是很少说理。而我就是要通过诗词来说理。”饶公说道。
说到诗词的话题,饶公谈兴更浓了,他说:“我以前出过一本诗词叫《长洲集》,里面有82首和阮籍咏怀诗,你们猜猜我用几天写出来的?”没等我们回答,饶公就自揭谜底了:“五天!”看我们惊讶的样子,老人家不无得意地说:“我只带一把古琴,在香港长洲岛上的朋友家小住,一边弹,一边就写出来了。很容易嘛,因为诗心和琴心是相通的。”
从饶公的描述中,我们依稀感受到历代先贤在诗意、琴心和画境中陶冶心神、创造艺术的美妙意蕴,不禁心驰神往。然而,一种失落和痛楚也随之而来:当今之世,能够具有如此诗心琴心书心画心而又能心心相应融会贯通的高人又有几何?在饶公身上所体现出的文人传统,似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而面前的饶公又是那么清晰地向我们传递着浓郁的文人气息,令人为之敬仰为之痴迷。这大概正是文化大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吧!
临别之际,我们由衷地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饶公向我们执拱手礼告别。饶清芬女士还请我们转达饶公对深圳读者的问候和歉意:由于年事已高不便远行,饶公不能出席13日在深圳举行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的首发式。但饶公与深圳的缘分还将赓续。据尹昌龙介绍,饶公诗词集《清晖集》即将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再版,预计今年读书月期间可以与读者见面。与此同时,海天出版社已经将出版饶公的著作作为长期重点项目来主抓,相关合作目前正在洽谈中。接下来,还将逐步出版饶宗颐画传、饶宗颐书信集,以及诸多散佚已久的饶宗颐海外著作。“我们希望海天出版社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深圳的城市文化积淀做一份贡献。”尹昌龙说。
深港一水之隔,深圳的文化人可谓近水楼台,从“文以化人”的角度而言,我们相信,饶公的学识、才艺乃至他的诗意生活方式,都会更多地惠及深圳人,而饶公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必将给我们带来宝贵的启迪和影响。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波/文  晶报记者 张明俊/图)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46:56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链接
饶宗颐书画册页
丛刊介绍
共汇编《选堂临碑十二种》、《选堂临帖十二种》、《选堂游屐写生丛刊》、《神州胜境——选堂中国写生丛刊》,凡四套48册。璀璨夺目,蔚为壮观。无论临碑、临帖或写生、绘画,既得古人神韵,又独具个性特色;且醉心写意于神州河山,佛心禅意弥透纸背,观之令人震撼。其博大精深的艺术襟怀非一个“静”字而可以囊括。
选堂游屐写生丛刊
饶教授游学、治学履及欧美,遍及亚洲佛国。偶有所感,则情寄丹青,绘写胸臆。此套册页汇集《梵土雪鸿册》、《印尼写生册》、《北海道即景册》、《吴哥窑写生册》、《浦甘写生册》、《白山画集》、《黑湖游屐》、《路易士湖风光册》、《大峡谷写生》、《埃及涉事》、《澳洲撩影册》、《北澳写生册》,凡12册。大都成画于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士湖光册》是今年饶教授的近作;写在日本有底色的纸板上,用色淡淡地涂抹出一个底稿,然后用重色重墨勾写点染。厚重之处,得未曾有。这与张大千用泼色技法或徐悲鸿、吴作人诸氏以素描描绘异国风景又大不相同。这是饶教授近年一次很成功的创新。
神州胜境——选堂中国写生丛刊
此套丛刊计《九州■绘册》、《羊城八景》、《丹山碧水》、《潇湘八景册》、《西子湖册》、《山阴道上》、《雁荡搜奇册》、《五台灵踪》、《黄山灵窖册》、《天山览胜》、《塞外风光册》、《楼兰写生册》,凡十二册。包罗大江南北风景名胜。你可以听到潇湘的琴韵;五台山的晚钟;见到苏杭的垂柳;黄山的烟岚松壑;羊城的记忆;天山的俊秀以及塞外的绿意……可谓满纸烟霞,美不胜收。饶教授贵在创新,2006年提出“山水画西北宗”的理论,而此前已有大量的创作实践;所用笔法具有极浓厚的素描意味,皴法亦不拘束于传统南北宗所用者,线条苍劲中带有一种坚实的感觉。这与西北的土壤、山石十分一致。
选堂临帖十二种
此套临帖共汇集《平复帖临本》、《右军十七帖》、《晋唐九帖册》、《十二月相辨文》、《颜鲁公竹山连句》、《怀素六帖册》、《临东坡桤木诗》、《临黄文节汉波神祠帖》、《书米南宫论书》、《白玉蟾书札》、《酒德颂》、《王孟津诗三首》,计十二册,其中《怀素六帖册》等两册分上下册。饶教授临帖绝非简单的临摹,以此番临“法帖之祖”《平复帖》为例,饶公参用了出土的汉魏木简章草笔势,故能不失此帖古拙气息,亦表达出原帖的郁涩的仪态;虽比原帖的字大,但结体并无松散的感觉,力求原帖神意。王羲之行草,乃“帖学之祖”。饶公临之,别有其法;先写欧阳询的行书,再写羲之法帖。饶公在六十以后,对王氏《十七帖》下力颇深,临写数遍,力求神形兼备。颜真卿的《竹山连句》,是饶公第一次临写,因他熟知颜书笔势,故写来无生疏之感。
选堂临碑十二种
饶宗颐教授曾言,早年习书,于晋唐诸家之外,亦曾取道北魏碑刻,求其刚劲,尤于张猛龙碑着力最多。亦间习汉碑,于张迁碑浸淫最深。稍后因研究西陲所出汉简,而取汉简中草隶之意。世人皆知饶氏汉简书法,深具汉人褒衣缓带之风。故其临汉碑,虽不斤斤于形似,但不失碑之特点,兼且以汀州、谷口之意趣,渗入其中,一洗汉代碑刻板硬之失,使隶体更见生动。后来曾遍读龙门千件拓本,又数度亲临龙门石窟,摩挲原石。故其临本实集张猛龙与龙门诸造像之神意为一,而以峻峭之笔出之。有魏体之清劲而无其粗狂,碑刻之沉厚而无其鄙野,别具一格,为世之习北碑者,另开蹊径。此套临碑计《开通褒斜道石刻》、《汉裴岑纪公碑》、《杨淮表记》、《夏仲兖碑》、《吴天玺碑临本》、《唐三藏圣教序》、《苻秦广武将军碑》、《痊鹤铭》、《晋建宁太守碑》、《魏张黑女墓志》、《敦煌石室唐拓化度寺碑》、《大唐王居士砖塔铭》等十二册。
(钟铁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1:59 , Processed in 0.0765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