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码时代摄影艺术创作手法的发展 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5年第十五期,总第107期 摘 要:数码摄影是摄影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摄影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给传统摄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是技术上的改变,电子储存代替了银盐感光材料,随之带来了电子暗房取代了传统暗房,电子取景屏代替了单眼取景器目镜,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技术的操作更为简便;其次是改变了摄影观看的方式与摄影创作的习惯;最重要的是拓展了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摄影艺术的创作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摄影艺术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阅读方式等都产生了新的变革,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将对数码时代背景下,分别从创意摄影手法的增多、抓拍与摆拍的新发展、与其他艺术媒介的新联结三个方面,就摄影艺术创作手法的发展进行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数码摄影技术 摄影艺术创作手法 发展
毫无疑问,今天的我们生活在数码时代,数码技术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手段,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对于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数码摄影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现语言,引发了艺术观念与视觉形式的变革。数码摄影是摄影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摄影技术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给传统摄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是技术上的改变,电子储存代替了银盐感光材料,随之带来了电子暗房取代了传统暗房,电子取景屏代替了单眼取景器目镜,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技术的操作更为简便。其次是改变了摄影观看的方式与摄影创作的习惯。最重要的是拓展了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摄影艺术的创作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摄影艺术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阅读方式等都产生了新的变革,有了新的发展。
(一)数码时代摄影艺术创作手法的发展:创意摄影手法的增多
数码摄影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码摄影最大的优势莫过于是电子“明室”代替了传统的暗房,这一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摄影输出方式的改变,而且也促使了创意摄影手法的运用的增多,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拓展了摄影艺术的创作手法。传统的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以记录写实为主,创意性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虽然暗房特技如中途曝光、实物投影、蒙太奇影像集锦、局部烧黑与遮挡、多次曝光等也可以帮助作者完成创意的成分,但是由于传统摄影技术与传统暗房的种种限制,大多数摄影者还是热衷于摄影的记录表达手段。数码摄影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摄影表现手法局限,使得创意摄影手法的增多成为可能。数码摄影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将拍摄的影像输入电脑,利用图形处理软件中拼贴、合成、借用等技巧,将原来的图像加工成具有创意的影像,甚至是变成另一种影像。这种通过数码摄影技术所带来的表现手法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摄影以记录瞬间形象为表现语言的方式。正像阮义忠先生在《摄影美学七问》中所论述的,数码摄影改变的已不仅仅是光学和化学上的问题,而是艺术创作方法上差异的。虽然传统摄影也可以在暗房里合成各种影像,但它毕竟是以人的现实经验为基础。而新媒体影像既可以是拍摄的影像,也可以是纯粹地无源制造。无论是拍摄前的控制;还是拍摄后的制作;或者是纯粹地无源制造。电子影像都可以做出不存在于人现实经验界的影像[1]。
数码摄影技术给摄影艺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自由的实施手法。与传统银盐的摄影图像制作相比,利用数字技术就意味着制作的快捷与简便。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要将一幅图像正片反冲,传统银盐的做法会是拷贝反转冲洗等等,而在Photoshop中,我们只需要一个Invert(取反)命令就可以在瞬间(视图像文件大小而定)完成;各种图层组合模式以及素材裁取变换等等也同样如此,它使摄影图像的制作更快捷、更开放。在数码摄影技术与电脑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条件下,幻想和现实其实就存在于同一个空间里,不分彼此,只要是不断去拍摄、去记录、去合成。也许并没有更多锐利的细节表现以及完美光照条件所带来的影像痕迹,但是只要是数码摄影技术就可以创造出错综复杂的色彩层次以及纵横交叉的影调结构来。
数码时代,数码摄影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契机。近年来,创意摄影手法也越来越被业内人士所重视,为此,各种国际摄影比赛专门列出创意摄影类,各种创意摄影大赛层出不穷。今年,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的同济大学艺术工作场与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巴斯夫携手合作,举办以“和谐的魅力”为主题的首届创意摄影大奖赛。这些活动的举办都是以时代的发展为前提,将数码技术与创意摄影手法融为一体,在拓展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同时,丰富了摄影艺术的创作语言,促进了摄影艺术发展。
(二)数码时代摄影艺术创作手法的拓展:抓拍与摆拍的新发展
抓拍和摆拍作为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过去摄影界曾一度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可以摆拍是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的专利,而抓拍则反映的是纪实生活。但是有经验的摄影师都知道,这是一种略带夸张的误解的说法,把抓拍和摆拍这两种手法完全对立起来,这种狭隘的抓拍观念使抓拍这一能动的拍摄手法变得呆板起来。因为,抓拍和摆拍两种拍摄手法是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例如,英国著名的绘画主义摄影家雷兰达曾以《人生的两条路》,使摄影跻身于艺术殿堂,就曾经拍摄过《流浪儿》,是在雷兰达开设的照相馆门口拍摄的。这天来了个流浪儿,他不合身的衣衫、光着大脚丫,一付惊惶不定的神色,瞪着大眼向雷兰达身边的照相机张望,雷兰达立即适时抓拍了下来,流浪儿所处的位置,光线适中,神态自然,构图也符合这个不辜少年的环境。这幅作品说明:即使最有代表性的绘画主义派摄影家,也不拒绝以纪实手法来反映现实。所谓抓派和摆派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2] 在摄影史上,摆拍先于抓拍,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由摄影器材的历史局限所决定的。最初的银版法,后来的湿版法、干版法,因相机笨重,镜头进光量小,底片感光度低等原因,一般只能用摆拍法拍摄。随着小型相机的出现,感光材料感光度的提高,人们逐渐将镜头对准身边的生活,抓拍法被越多的摄影师所运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抓拍的目的,除了技术、技巧,还要有相应的器材设备。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摄影器材的完善,抓拍变得更为容易。
到了数码时代,摄影创作手法呈多元化发展,表现手法日趋多样,抓拍与摆拍则拓宽了它们更多的生存空间。数码摄影的发展趋势实在惊人。数码相机的研究始于1981年,1984年完成样机,1988年进入市场。目前,全世界已有300多家生产数码相机的公司。最初的数码相机只有30万象数,现在家用的都在200万像数以上,专业的已达千万,个别配备数字后背的产品已达2600万象数以上。数码相机的发展速度可想而知。[3]数码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民用相机的普及,由于对技术难度的取消――拿着傻瓜机谁都不会拍得太走样,瞬间会碰巧颇为生动,质感又会相当逼真,那么一个业余爱好者可能比专业摄影师拍到更生动的“决定性瞬间”。[4]数码相机的出现,它带来的不光是摄影技术史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使摄影变成了平民的艺术。相机的普及直接带来了图像的泛滥,尤其是数码相机增加了连拍模式,连拍速度更快,一秒钟之内就可以拍到几张照片。现在,抓拍的、偷拍的图片到处可见,什么样抓拍的照片、偷拍的照片都可以看到,现在只要拿过相机的没有抓拍过都难,尤其是新闻摄影界,目前,几乎所有的新闻记者都换上了数码相机。数码相机自动化程度提高,各种模式的增加,尤其是即删即存的优越性,为新闻摄影师抓住新闻的一瞬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抓拍法可谓得到了空前的运用。过去新闻摄影一直存在的不许摆拍的做法,到了数码时代,新闻摄影界应该如何对待抓拍与摆拍的关系?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数码时代,艺术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抓拍法与摆拍法的运用更加广泛,二者的关系也更加紧密,抓拍与摆拍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抓拍中可以运用摆拍的手法,摆拍也可以与抓拍结合起来使用。
(三)数码时代摄影艺术创作手法再发展:与其他艺术媒介的新联结
数码时代产生时期正是后现代文化繁荣发展时期,后现代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呈现异彩纷呈的景象。不但表现手法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创作方法上也跨出了单一的局限,与其他媒材综合并用,逐渐从摄影传统的社会记录性发展成为艺术家抒发个人思想感情、表达个性和大众传播所需要的影像。尤其是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都可以掌握这门技术,再加上摄影本身的记录属性,它自然成为其他艺术家乐此不疲用来创作的表达手段之一。摄影被看作与绘画的颜料、铅笔一样,成为了艺术家使用的创作媒材。实际上,摄影不光具有记录属性,最能表现它的艺术属性的还是它的表现性。当影像被当作记录媒介的时候,摄影艺术家们也在考虑如何使摄影由记录提升为创作。在新的艺术观念以及当代电子文化的激发下,摄影逐渐地转化为可直接完成艺术家观念设想的重要表现方式,摄影艺术也由记录属性为主转变为摄影艺术的表现属性,摄影完成了由作为其他艺术表现的手段转变为可以直接表达摄影师观念的艺术。这种从"手段"到"目的"(作品)的转变是意味着摄影作为艺术在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化--摄影从此具有了不同以往的观念诉求。[4] 另外摄影还与大多数当代艺术家所从事的行为、装置等观念艺术的创作活动发生着这样和那样的联系。但正是在这种联系的发展中,摄影的地位才变得愈来愈重要起来的,以至于发展为具有独立品性的观念摄影。观念摄影也就是在这种契机中产生并得以发展的。首先,数码摄影为观念摄影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流为其培育了艺术土壤。观念摄影是数码时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发展的产物。
观念摄影注重作品观念的传达,它利用其他的艺术媒介在镜头前制作创作的效果,与其他艺术媒介产生了新联结。许多后现代摄影家,不再到现实世界中寻找素材,而是到其他的艺术媒介中寻求联结。他们利用其他艺术元素与自己的观念相联结,再用摄影的手法摄取下来,创造出观念摄影作品来。例如,美国女摄影家巴巴拉•卡丝丁,用各种几何体、小道具、以及镜子等材料构筑起一个精致复杂的微型的世界模型,然后用摄影的方式将其拍摄下来,用来展示一种崭新的现实。正如顾铮先生在《国外后现代摄影》中所说的那样,她的照片飘散着一种令人想起20年代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摄影课程作品的余韵。[5]美国摄影家桑迪•斯各格兰德创作的《巴黎的猫》,就是将摄影与雕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融为一体的产物。他将雕塑的猫置放于各种空间,让它们与人类生存的空间产生某种联系,最终用照片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观念。国内近年来观念摄影也发展迅猛,例如邱志杰的系列影象作品《好》,他以表现现代白领生活为创作题材,运用摆拍摄影法,他摆拍的人物衣冠楚楚、笑口常开,以此来反映白领阶层僵化统一的“意识模式”。在《好》的一个系列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被马赛克虚化--一种非真正电脑技术所为的手绘马赛克面具,它们被表演者带在脸上,以此达到对技术无所不能的讽刺。他所要揭示的不仅仅是当代人非个性化的技术克隆属性,更为关键的是表达他的艺术观念:以手工技术戏访电脑技术的无所不能,并由此还原技术对人类异化处境的真相,进而达到确立其艺术方法论的最终目的--这就是邱志杰的艺术诡计。[6]再比如高大鹏的空间摄影系列,他受达利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利用装置艺术、电脑特技体现他的空间意识。闻丹青的《瞬间》系列作品,他用一些油漆、一只木棍、一只桶搅出了一个个美妙的瞬间,再将这些美妙的瞬间摄取下来。他通过这些行为方式最终诠释了他对瞬间的理解。
从以上所举的观念摄影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数码时代的摄影,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摄影观念,摄影已从“照相”演变成了“造相”再演变为子虚乌有的“虚相”。[5]数码摄影术的发展给摄影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造成了一种虚幻的虚拟现实感的产生。后现代摄影与其他艺术媒介之间的交杂,促使了摄影创作手段的拓展,带来了观念摄影的发展。
数码化与全球化相伴而来,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与生存空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勿庸置疑,数码摄影、数码影像为摄影艺术与艺术摄影创造了无限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照相器材的更新换代,更带来了摄影艺术观念的改变,传统的摄影习惯、摄影方式、观看方式被动摇,随之而来的是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创作观念、创作手法、阅读方式的根本性的变革。由此可见,数码时代,摄影艺术家在提高数码技术技能的同时,应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艺术作品的飞跃。但最需要指出的是:数码时代的摄影艺术创作,技术不是决定艺术品高低的标准,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与作品的思想内涵才是摄影艺术创作的真谛。
参考书目:
[1] 阮义忠 《摄影美学七问》 中国摄影出版社
[2] 网站: 摄影资源与文摘 “流浪儿/雷兰达”
[3] 丁遵新 “数码时代的摄影观”
[4] 邱志杰 “摄影之后的摄影”
[5] 顾铮 《国外后现代摄影》 江苏美术出版社
[6] 高氏兄弟 观念摄影:中国当代艺术新浪潮?
(本文系作者就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硕士研究生时所作)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作者:曹昆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