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书法传播学的建设
关键词: 传播学 书法学 书法传播学 中国传媒报告
[摘 要] 书法学与传播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是我国独特的研究资源,我们要大力推进我国书法传播学的建设。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一是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这一概念,并对书法传播学进行界定。作者认为书法传播学是书法学与传播学的双重子学科,它立足于书法学,建构于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融合型边缘学科。二是文章把书法传播的信息与符号作为书法传播学研究的基点,认为其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多维性、特殊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三是本文以“拉丝韦尔模式”为蓝图对书法传播学进行了立体建构。并从理论体系、应用研究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书法传播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 书法学 书法传播学 自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率先倡导艺术传播研究并于1992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艺术传播学》以来,艺术传播特别是音乐传播研究逐渐兴起,成为艺术研究中的新生长点。书法作为中国特有和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其浓厚本土特色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和传播环境原本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对象,但我们却对书法传播研究没有进行足够地关注,其研究成果几近空白。这种现象是很令人惋惜的。我们应该在艺术传播研究方兴未艾的当下,大力加强书法传播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书法传播学。为此,本文尝试进行书法传播学的学科界定,尝试构建书法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并从理论体系、应用研究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书法传播学的建设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书法传播学的学科界定 学科界定是关系到总体格局的大问题,书法传播学的学科界定必须明确何为书法传播学以及书法学、传播学和书法传播学三者之间关系。对于何为书法传播学?我们认为,书法传播学就是从传播学的视角对书法现象进行观照,研究书法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媒介、符号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揭示书法传播的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的科学。书法传播学与传统的书法学分支(如书法史学、书法美学、书法教育学等)一样,以研究对象的内容,性质规定和研究角度的不同来做明确的范围界定。 从传播学的构架看,书法传播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图1:
按书法学科的构架方式,如果把书法学作为第一层,那么,书法传播学与兄弟学科(书法史学)等一样属第二层,书法学与书法传播学的关系是母与子的亲缘关系,如下图2: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书法传播学与其他书法研究分支是共生的,如书法史本身其实也是书法传播史,书法美学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以书法传播美学的视角进行探讨;书法教育学更是如此,教育本身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传播学的知识可以与书法研究进行融合,通过嫁接和杂交产生很多以前没有的成果。更可以对书法学进行传播学分支化研究,建设书法传播学,以使传播学在书法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比如,我们还可以在书法传播学的基础上,根据其与书法史学、书法美学、书法教育学等分支学科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子学科,如下图3:
二、书法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其认识 书法传播的信息与符号是书法传播学研究的基点,其研究首先是围绕书法艺术符号展开的。基本内容是:书法艺术符号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探索——传者研究;对传播的书法符号本身研究——符号研究;对书法符号的欣赏者的分析——受众研究;书法符号传播的过程和方式——媒介研究;书法符号在传播中产生的效果——效果研究。因此,书法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法这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形态及其传播的行为与方式,传播的途径与媒介,传播的环境与效果,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以及形成的某种传播理论。对于书法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必须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对书法传播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的观照。书法传播学所要研究的不单是书法传播过程中的几个要素(书法传播者、书法信息、书法传播媒介、书法受众等)和一些单纯的书法现象,而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研究方法上,将整体与部分、要素与因子、内在结构与外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各要素之间整体互动的关系。这样,书法传播研究就可以达到一个立体的效果。 第二,对书法传播研究对象进行多维的审视。由于书法传播学本身跨学科研究的性质,对书法传播学研究对象、方法的探讨,必然使其在多学科的观照下呈现多维视角。例如:从书法文字学的角度,可以研究书体的流播、衍变、探讨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对书法的组成,风格和特色产生的影响,以及书法在不同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载体中表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和创作个性,从而认识书法在不同传播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功能。从书法史学的角度,可以研究中国书法在境外的传播,通过分析中国书法如何在异地文化交融中发生变异的现象,开展书法本土传播与异地传播的比较研究;从书法美学的角度,可以研究书法传播美学,即书法传播的美学特征,书法传播主体的审美创造和书法传播受众的审美接受及其互相关系;从书法心理学角度,可以研究书法在创作,传播、欣赏等活动中如何沟通传播的主体和受众。由此引起的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可以从宗教学的角度,去研究宗教对书法的保存和传播,分析宗教在书法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宗教对书法传播信息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探讨书法传播中的经济现象及其经济市场对书法传播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佣书市场”“法书市场”“赝品买卖”“写经市场”“鬻字窝”等书法经济现象的传播学特征、方式和意义;从政治学的角度,可以研究书法传播环境:“以书取土”的科学制度对书法传播效果的影响,探讨书法传播中政治因素对书法传播符号的影响,比如对馆阁体、台阁体形成的传播学观照,还可以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传播禁止和传播控制,比如书法史上有名的“曹操禁碑”现象,还有古代的一些门阀士族为了家族的利益,常常把一些贵重的书法作品攫为己有,或者封闭在自己家里,或者被当作殉葬品,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扼制了书法传播渠道,缩小了书法传播的范围,甚至使部分书法作品失去了传播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书法传播控制现象;也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书法的传播障碍与中国地域特征,进行书法地域传播的差异性、变异性研究、比较研究和书法地域传播空间扩散研究,探索书法符号与地域环境“质”的联系。甚至可以从材料学的角度,去探讨古代书法传播载体如青铜、绢帛、竹木简、碑石、宣纸等材料对书法信息传播、衍变产生质的影响,研究不同传播载体导致传播范围和受众层次的差异,比如汉代竹木简在书法传播走向庶民的传播学意义。以及书法传播主体在运用不同材料所产生不同的心态对书法信息的影响。……其研究范围不但宽泛,而且在每一个具体课题上,都会产生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这是书法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范围的宽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无疑是有好处的,一方面,书法传播学可以在诸学科的哺育下不断充实自己。另一方面,书法传播的理论,也能在不断的交叉研究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三,对书法传播研究对象特殊性的清晰认识。中国书法的基本对象是汉字,但是书法传播并不是传播文字符号所内涵的意义,符号的能指在这里并不发挥什么作用,而是符号的所指,也就是符号具中所包含的具有艺术价值的线条是传播的内容。换句话说,经过书法家创造的艺术符号,不是包含在语言信息之中,而是浓缩在变化多端的书法线条之中。书法家对于线条的苦心经营,使之达到“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的艺术境界,就成为书法艺术符号与语言文字符号的分水岭。然而在书法传播中,书法艺术符号又巧妙的依附于语言文字符号的体内,借助语言文字的传播功能达到艺术符号的传播效果,使我们很难分清它们的界线。看来我们已发现书法与传播的一个聚点——书法艺术符号。书法符号与一般的符号有相同之处,具备目的性、共享性、扩充性、模糊性、寄载性等基本内涵,同时也有自己的传播学特征:(1)审美性——书法符号得以传播的价值所在。书法传播的是艺术信息,其价值在于其美学特征,可以借助点画线条的变化来引起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娱悦,从而造成不同风格的艺术传播效果。(2)抽象性——书法传播内在空间的拓展。书法线条是书法传播的信息与符号的缩影,而线条本身是抽象的,很难用某一标准去衡量它的好与坏,美与丑、优与劣。书法符号的抽象性使书法传播的信息更加有了拓展的空间,并使之可以浓缩,可以积累,可以继承,可以遗传,可以传播。(3)精神性——书法传播的落脚点。“传播”的对应英文communication的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作为人对世界万物审美性抽象概括的线条是人类精神的迹化。常言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这种迹化禀有宇宙精神和书家情思。正如一学者言“这种宇宙精神和书家情思的流传不息,使得线条成为时间的、节律的、大化流行轨迹的写照。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涩的墨痕,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这种可视的线条符号,映衬出书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面貌。”[1] 书法学研究的线条,是传播的符号,同时也是传播的媒介,可以说书法线条在传播中同时充当了双重功能:一是传播符号,不仅蕴含艺术审美信息,同时也负载道德文化信息;二传播媒介,书法家情感的寄托,精神的迹化。因而我们很明确这种逻辑关系:书法符号禀有精神内容,书法的流传即是这种精神内容的传布。于是我们找到了传播“符号”这个基点。书法学研究的是能传递某种信息的“线条符号”,实际上是传播学研究的“符号”的具体化。我们把书法传通的符号作为书法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的一个基点和聚点,书法传播学便可以由此生长和发散开来。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书法传播研究对象的动态性结合开放性 [2]。我们说书法传播研究对象的动态性,是因为书法传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媒介作为传播工具,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都有离不开传播模式中设定的基本关系,即传方和受方的关系。传方与受方之间并非是简单的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是有选择,有反馈,双向交流的动态关系。书法传播的完成,并不以书法信息从传方抵达受方而结束。接受者实际上是在主动选择中接受信息,书法传播是双向交流的结果。我们说书法传播研究对象的开放性,是因为书法传播研究不单局限于书传播要素和关系,把凡是涉及书法传播的各种现象,不论内在的,外在的,直接的或者间接的,都可以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样不仅打开了书法传播学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书法传播研究作多层面、多变量的综合观照和透视。 三、书法传播学的理论构架 书法传播学的理论构架以拉丝韦尔模式为蓝图,以五大要素即五W(Who say what to whom through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谁在说(Who)——传者研究;说什么(What)——内容分析;对谁说(Whom)——受众研究;怎么说(Which channel)——媒介研究;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效果分析进行研究的构架。如图4。
按照拉丝韦尔模式,我们可以把书法传播学的研究分为五个核心部分:书法传者研究、书法信息与符号研究、书法传播媒介研究、书法受众分析和书法传播效果评价。当然书法传播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完成,传播环境研究是书法传播学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书法传播活动历史悠久,因而书法传播学必然包含书法传播史的内容;书法传播学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去研究书法现象,因而书法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也是书法传播学体系的一部分。于是我们把书法传播学的体系基本分为:书法传播理论和书法传播历史两部分。书法传播理论着重研究书法传播的基本原理,探讨书法传播的基本规律。书法传播史则是运用书法传播的这些原理去研究书法传播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去评价书法的创作,传播、把关、中介、接受、反馈等具体活动。因而,书法传播学的理论构架,如图5:
1、书法传播科学论。即对书法传播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模式、理论框架和学科建设方向的认识,是对书法传播学宏观的、整体的把握。以展示书法传播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大视野、大气魄。本文便是书法传播科学论的冰山一角。 2、书法传播本体论。即对书法传播活动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的认识,还包括对书法传播的特点,传播的功能,传播的障碍等问题的研究。。书法传播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以分为创作、展示、欣赏、评估,最后到接受,并循环往复。如图6。
3、书法传播主体论。是对书法传播者的创作机制和传播特点的认识。书法传播者即具备一定书法信息的人,既包括具备较高书写技巧的书法家,也包括从事书法行业的“书匠”、鉴赏家、书法理论家、裱画师和现在的书法网页设计师等。他们位于书法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是书法信息的创造者、发出者和加工者,不仅掌握书法信息呈现的风格形态,而且把持着书法信息的流量、流向和覆盖面。[3] 研究书法传播主体的目的在于把书法传播者放到书法传播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观照,分析和透视。从而揭示其主体地位,使命、创作、传播的动力机制和本质规律。 4、书法传播符号论。是对书法传播符号的传播学特点、传播机制的认识。书法传播的符号是特殊的线条符号,而非文字语言符号。书法传播的符号研究是书法传播学研究的基点,书法传播学的研究是围绕着符号研究展开的。 5、书法传播媒介论。书法的线条符号必须依赖于物质的媒介才能进入传播过程与受众(欣赏者)见面。所以书法传播学除了要研究书法信息——线条的性质和特点,还要研究承载书法信息的物质的特性和功能,以及对书法传播的过程和书法信息本身的影响。书法传播媒介主要有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片、木牍、碑石、摩崖岩石,帛、绢、纸和大众媒介等。不同的物质承载不同的书法信息,其传播的环境和效果是不同的,这带来了传播特点的巨大差异(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同时深刻的影响着书法信息的接受与选择。 6、书法传播受体论。书法传播受体即书法信息的接受者。他们位于书法传播过程的终点,但其接受活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书法传播其本质是审美传播,因而其接受也是审美接受。对于书法传播受体的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去传播受体的审美心理和信息接受过程的考察,揭示书法接受的特征和规律,积极为推进书法创作和传播服务。 7、书法传播效果论。书法传播效果指书法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根据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效果和社会效果。书法传播的个人效果指书法符号信息传播使受众在书法技巧、笔法(技术层面)乃至审美观点(思想层面)诸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4] 具体可以表述如下。见如图7。 传播效果 范 围 时 效 | 技法效果 | 视觉效果 | 审美效果 |
| 个人 效果 | 短期效果 | 摹仿 | 视觉冲击 | 审美的短时能动 | 长期效果 | 个人书风的转变 | 眼界的提升 | 个人审美观的变化 | 社会 效果 | 短期效果 | 技法认同 | 视觉接受 | 审美认同 | 长期效果 | 技法的不断成熟 | 视觉艺术的创新 | 社会审美趋向的改变 | 图7 对书法传播效果的研究还离不开对引起书法传播效果的因素和原因的探讨。比如书法传播环境对书法传播效果的影响。书法受体的审美趋向对书法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书法传播方式和载体的不同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等都可作专项研究。 8、书法传播环境论。书法传播活动不是某种抽象的、纯粹的存在,它是以具体的形貌或质的规定性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书法传播的环境不仅是书法媒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书法传播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书法环境的好坏导致传播效果的差异,好的环境引起书法传播的繁荣,坏的环境抑制甚至禁止书法传播的进行。书法传播的环境有大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小环境(地理地域环境),硬环境(物质物理环境)和软环境(精神心理环境)之分。[5] 不同的书法环境培育不同的书法风格,导致书法风格上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形成明显的地域流派。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对书法传播学建设的建议 书法传播研究尚处于蒙昧阶段。从学科建设的理论层面,尚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研究对象作各个部分、环节、要素的纵向和横向的考察,不仅要对书法传播学表层结构的作科学的现象分析,还要对其深层规律和整体结构作义理探究。对书法传播学建设取向的探讨,可以从理论建构和应用研究两方面来阐述。 1、理论建构方面的建议。学科的发展总是要经过一个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先破后立的过程。书法传播学也不例外。从传播学的角度,书法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移植”层面,就是把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直接移植到书法传播学的研究中。第二是“解释”层面,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书法传播现象。第三是“探究”层面。中国古代存在着大量的书法传播现象,通过研究书法活动中特有的传播现象,发现这些现象间某种联系和规律,并构成一个书法传播学的现象系统。对这一现象系统的研究,就可以形成书法传播学的基本构架。当然书法传播学要建构自身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于传播学对书法学的“移植”“解释”状态,而应着力培养“探究”的能力,使书法学与传播学在深层次融合、化合,而非表面上、浅层次的捏合、缝合。其次,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书法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加强多边协作,多层次的吸收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书法传播学的建立,同从多相关学科的哺育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就起步阶段的书法传播学研究而言,在还未完全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前,其研究尤其需要借鉴传播学,书法学(书法美学、书法史学、书法教育学等)和传播学分支学科(新闻传播学、音乐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政治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经济传播学等)诸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研究体系。这样我们可以对书法传播学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探讨,运用书法学、传播学、历史学、美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对书法传播学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梳理、演绎、比较、分析、拣择、淘漉、转释和重构。最后,在书法传播学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做好本身的不同层次的交叉与融合研究的工作。 2、应用研究方面的建议。怎样使书法传播更好地指导书法的传播实践,是书法传播学建设的重要目标。“书法传播”要成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学”(理论体系),科学意义上的“术”(技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业”(业务,职业),必须有二个层次的定位:第一、建立书法传播学科的理论体系。第二、拓展书法传播学的应用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真正能指导实践的学科体系。在书法传播学的建设中,书法传播理论是建设的核心,书法传播学的应用研究是方向,是理论研究的落脚点,理论最终为实践服务。书法传播学的应用研究首先是要解决书法展览的组织策划和传播,书法画廊、拍卖行以及相关画院的运作模式等课题。其次可以探讨当代传媒在书法传播的应用研究。高科技的介入使当代的书法传播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书法传播的单一状态,造就大众传播的格局。网络是当代传媒的杰出代表。书法的网络传播是书法传播史上的独特现象和伟大革新。对于书法网络传播的研究可以形成一门书法传播学的分支应用学科——书法网络传播学。把电脑、网络与书法传播结合起来,学习书法网页的制作与编辑,培养独立书法网页制作人和书法网络公司经理人。 3、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面对曾经辉煌传统的书法艺术今天日益萎缩的境地,我们更要必要对书法传播进行研究和人才培养。在高校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现在大多数美术院校的书法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创作而轻应用的问题,导致本专业基础范围狭窄。21世纪书法人才不仅要具备书法的技能,而且要学会传播的技巧,应该在书法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加入书法传播学的内容,将书法传播学有必要成为美术院校的书法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把对书法专业的学生的传播观念和传播技能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使新一代的书法人才不但能够创作,更有能力进行传播,进而开拓书法产业,为繁荣传统的书法文化服务。 总之,书法传播研究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希望书法研究界关注传播学的快速发展对书法学的影响,共同来解决书法传播学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完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书法传播学的建设。 注释: [1] 金开诚、王岳川著《中国书法文化大观》,页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 邵培仁著《艺术传播学》,页3-5,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 邵培仁著《艺术传播学》,页9-1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 邵培仁著《传播学》,页26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邵培仁著《传播学》,页238,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A probe into construction of the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study Zheng Liquan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5) [Abstract]With the trend of subdivis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study, the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study is a piece of virgin l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alligraphy and communication study will surely lead to an upsurg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study.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nstruct an academic structural system for the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study, analyze the research sources of this subject, investigate its orientation and its relations with other subjects, discuss its investigated objects,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a construction direction for the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study. [Key words]communication study;calligraphy;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study [作者简介]郑利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教师。 [责任编辑] 张健康 -----载于香港《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 2004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