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一中灵泉文学社
灵泉文学社的创立
灵泉文学社,是我校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十多年来,它从小到大,从分散到统一,从扎根校园到走向社会,成为培养学生文学兴趣的百花园,培育文学新苗的芳草地。
灵泉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是由原来的灵泉文学社、清泉文学社、红枫文学社、红豆文学社、奔马文学社、满园‘芳草'绿、‘春花'向阳娇等合并而成。各个文学社成立初期,只是考虑培养学生兴趣发展某些特长,开展课外活动,活跃校园生活,至于如何理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使社团活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则尚未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加之各自为战,力量不集中,社刊质量低,因此文学社时兴不到半年,人们便由热情的欢迎转而冷静地对待了,非议,责难甚至嘲讽也相继出现。为了理顺关系,争取支持,1984年9月教研组长李少章召集各年级文学社团联合会讨论,确定要坚持三个原则,处理好两个关系。三个原则:1、坚持课余,服务课堂;2、讲求实效,不搞形式;3、加强计划,严格管理。做到既不挤占课堂时间,又不抢其它学科的基地,将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活动时间、场地由教导处分配。新的灵泉文学社应运而生,我校的语文第二课堂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文学社团由分散到联合。“灵泉”取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诗中“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的“灵泉”二字。
其宗旨是:立足校园,全面培养,发展特长,提高学生文化涵养,关注生活,思索人生,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观。她由一年级灵泉文学分社、二年级文学分社、三年级文学分社共同组成。社刊《灵泉》报已发行114期(1984年以前《灵泉》期刊未计)。
灵泉文学社的活动 文学社设社长一人,副社长四人(各年级选派一至二人),每年六月举行交接手续,由下一界接管文学社工作。文学社除举行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外,还主办社刊。社刊编辑部设主编一人,副主编四人(由辅导老师担任),编委若干(各班一人,选派写作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年级分社组织稿件,每月一期,有时出特刊,文学社设有辅导组,由语文较研组长、备课组长及有关业务骨干担任辅导老师。为办好《灵泉》社刊,则做了以下工作。①精选稿件。一般选送稿件由文学社成员初选后,交辅导老师指导修改,最后由编辑部定稿。②广开栏目。常设栏目,如:“教与学”、“佳作点评”、“高考漫谈”、“心海漫游”、“考场佳作”、“语文天地”等,此外,还根据形势增设新的栏目。活动形式有:文学专题讲座、文学沙龙、文学联谊会、作文竞赛、辩论会、朗诵会、学生作品表演等等。文学社还注重实战练兵,多方培养能力。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期间,组织文学社员成立“小记者采访站”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培养他们拍新闻照、现场报道、专访录音等能力。
灵泉文学社的硕果 自1984年成立以来,共有社员8010人,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作品650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87篇,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400多人次,1984、1986、1988、1990、1994、1996、1998、2000年连续八届被孝感市评为优秀文学社团,其社刊于1984、1988、1994、1998、2000年被孝感市中学文学联谊会评为优秀文学社刊,指导老师王槐松、胡钜国、钱世道、胡进明、吴桂清、陈绍明、范火清、廖志文、丁洪生、王东红等都分别被孝感市文学联谊会、应城市文学联谊会评为优秀辅导教师。此外,1993年“灵泉”被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研究会第一界第三次会议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社刊《灵泉》获二等奖,廖志文、胡钜国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1996年10月文学社员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套中人》、《葛朗台》、《阿Q新传》等受到了来自全省各地专家学者特别是省教研室雷秋山主任的好评,其社刊《灵泉》中的优秀作品多次被《蒲花》、《应城报》、《优秀作文选》、《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作品选》、《100个世界?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成功之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报刊转发。
文学社立足校园,立足本市,面向师生,面向未来,对促进教师教研,传播交流教学信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活跃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灵泉文学社深受孝感市、应城市教研室、教科室各位同仁的赞赏,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灵泉》报也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为了适应新的大好形势,全面提高应城市语文教学质量,全体文学社成员将力争不断创新,丰富文学活动,将社刊《灵泉》报办得更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