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
1、“专业”与“职业”的区别
一提到专业人员,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是水暖工等,而对教师(班主任)职业是否也是专业人员,长期以来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班主任教师科缺少作为专业人员所应有的技巧、技术,不像医生、律师那样具有不可替代性,曾听老人说过“当老师还用这考那考,以前老师考不起中学的人就教小学,考不起高中的人就教中学”,当然是真是假我们不用去考究,但我们必须承认,在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入职资格要求非常低,而且教师来源也十分复杂,似乎“人人皆可为人师”。正是这种参差不齐、来源复杂的教师队伍赋予了人们“教师非专业人员”的观点。
那么教师作为一门专业,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专业与职业两个名字术语的基本含义(见下表)
项 目
| 专 业
| 职 业
| 从业的难易度 | 从业资格不易获得
| 从业资格容易获得
| 入职条件 | 一般要接受专门的教育,学习教师教育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等
| 一般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即可
| 工作基础 | 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为基础
| 工作实践以模仿或经验为基础
| 工作要求 | 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 工作中日益熟练
| 工作目的 | 服务社会
| 谋生手段
|
简单地说教师的专业是需要特殊训练和特殊技术的职业,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代表一类特殊的职业类型。
2、“教师专业”与“学科专业”的区别
所以教师专业又区别于学科专业。学科专业中“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如英语专业、会计专业、数学专业、物流专业)。而教师专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类型。
3、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教师专业化,这里的“化”是指使变化、使转化的意思。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动态发展过程和结果。
4、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 “班主任专业化”就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基础,以专业的观念和要求对班主任进行选择、培养、培训、管理和使用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二、为什么要提出“班主任专业化”
1、班主任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明确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94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也是教师身份做了法律的界定,即“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要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同样,也要求班主任职业的专业化。正如美国学者赛克斯所说:“所有的教育类职业都力求专业化,并倾向于在专业化的策略上相互借鉴。”200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时期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文件。《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 “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意见》指出:“在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努力承担育人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由此可见,相对于教师专业化而言,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更重要、更微观的领域,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班主任专业化是改变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做了大量教育和管理工作,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问题上,存在“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的“三不”现象。“不愿做”是态度问题,认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难管理,班主任工作很辛苦,风险大,吃力不讨好,弄不好两头受气,自寻烦恼、不值得。“不会做”是水平问题,一些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能够胜任,但缺乏当班主任的能力, 不会管理班级、组织活动,不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中没有威信,虽然工作也很辛苦,但效果不佳,自己也常常感到很苦恼,领导和学生家长也不满意。《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题为《班主任,在负重中前行》一文,文中就有这么一段话“有些班主任付出了体力,付出了脑力,付出了精力,最后仍得不到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认可,工作没有出成效,其原因就是不会做班主任,不懂得如何才能当好班主任。”“不宜做”(不合适做)是思想素质问题,有些教师虽然有管理班级的能力和水平,但并不是出于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而是考虑到有班主任津贴和评职称的需要。一个科任教师不合格,影响的是一门学科;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就会影响一个班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此,人们逐步认识到,新时期的班主任不仅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同时还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必须具备专门的职业理论、专门的职业道德、专门的职业技能。由于班主任对学生影响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在职业道德上,要求班主任从“一般的道德”向“专业精神”发展;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要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在工作方式上,要求班主任从“经验型”向“专业型”发展。 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不是“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工作,它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岗位。班主任专业化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它是改变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迫切需要。
一是外在的支持系统。1、政策保障(2004年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2、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待遇(如1979年教计字489号文件明确指出班主任的月发津贴为4元-5元,在此以后,有几个文件谈到提高班主任津贴的问题,较多表述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拨发的班主任津贴上,适当增加津贴。”);3、进行班主任的专业培训。近年来,班主任培训在全国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教育部还将启动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我2006年12月到教师进修学校至今,选送中小学班主任参加省市级培训120余人次,县教师进修学校在2007年、2009年举办二期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达240余人次,可以说,全县每个班主任至少都参加过一次培训。二是班主任自身的努力。班主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自身怎样努力,向哪些方面努力,这是我们这堂课探讨的重要话题。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求发展。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己,才能永葆教育的青春与活力。 因此班主任终身学习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又是做好班级工作的需要。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有两种:一是在阅读中学习。通过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尤其是阅读教育教学经典,它能让我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从中汲取自己专业发展的养料。如读“孔子”,我们就会领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的启发诱导观,“性相近,习相远”的个性差异观,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乐学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观;读“杜威”“陶行知”就会让我们明白“生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接受美学》又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认识文本的价值不仅仅在它本身,还在于接受者(学生)的个性、情趣与潜能…… [案例一] 有一位老师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读书使自己麻木的心开始解冻。于是,我的视野投向了所有我能接触到的教育杂志和理论书籍之中。我开始感觉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尴尬,我这个在当地还算一直走在前列的老师,竟然感觉到自己被这个时代甩得好远好远!我无法掩饰自己一脸的羞愧,并开始在羞愧中扪心自问:我对“教育”究竟懂多少?我所做的一切,究竟离“教育”有多远? 这位老师能够如此彻底自觉地解剖自己,主要原因就是他把视野投向了所有他“能接触到的教育杂志和理论书籍之中”。 [案例二] 我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初恋”(李镇西) (李镇西简介: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成都市 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我在大学是很不喜欢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不单单是因为这些课的教材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当时我还一厢情愿地做着我的文学梦……每次上这样的课,我多半是坐在最后一排写自己所谓的“朦胧诗”。 这种“惯性”甚至一直持续到我已经分配到乐山一中――在参加工作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从来没想过要读什么经典教育学著作…… 那是我出手打了学生之后,校长狠狠批评了我一顿,叫我好好想想。当时,年轻气盛的我顶撞道:“我早就想过了,没什么可想的!”其实,我当时何曾不知道老师打学生是极其不对的,只是嘴硬罢了。在那段时间里,我心里十分难受:不是对自己的错误后悔莫及,而是对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当教师产生了怀疑与自卑。 星期天,我去逛书店。在玻璃书柜中,我看到了一本薄薄的名为《要相信孩子》的书…… 这本书,并没有具体的某一句话是针对我打学生的,但全书的灵魂――对孩子的爱和信任,使我认识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越了“打学生”这个具体的错误,并使我积极地从人性角度来审视我的学生和我的教育…… 就这样,苏霍姆林斯基开始走进了我的教育生活,也走进了我的心灵 …… 本来我是在因打学生而产生苦闷心境中打开苏霍姆林斯的这本小册子的,但当我在那个夜晚合上这本书后,我的心中已曙光初露,霞光万道! 以后十几年中,我对民主教育的思考和探索,都是从这个朴素的观点开始的。 从此,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我所能买到或借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在我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之初,我就有意识地学习他:学习他对学生的挚爱,学习他对教育的执著,学习他坚持不懈地写“教育手记”。后来我在写有关教育论文或著作时,我的行文风格也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苏霍姆林斯基味儿”――夹叙夹议,以情动人,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会融会于一个个教育故事之中;甚至我的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到中学生的一百封信,在体例和书名上都是模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李镇西的学习是发生在一个特殊的问题情境里:自己打了学生,正处于苦闷之中,怀疑自己、懊悔自卑。这时,他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学习使他明白了困扰自己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有意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模仿他的行文风格,最后自己也走向了事业的成功。 二是在培训中学习。教师要树立“学校提供我们的培训机会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福利待遇”的新观念。参训教师必须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每一次培训的机会。可以说,如果我没有好好把握、认真的对待每一次培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反思自己专业成长路上的培训学习,主要是做到:训前,要作好一些准备,带着问题去参训。我第一次参加培训是1992年8月,当时在高阜镇中心小学校任教,到资溪县实验小学参加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培训,听了曾曙春老师的报告,杨佩君老师执教的阅读课《翠鸟》,程远平老师习作课“怎样写好人物动作”,一天的培训收益很大,回到高阜后就为我镇的老师上观摩课,获得听课教师的一片赞誉。94年曾曙春老师要在全县找出县、镇、村三位教师代表到乐安送教,我有幸作为镇级教师代表与程远平(县代表)、胡月红(村代表)老师一行前往乐安,没想到那堂课竟成了我的成名作,课一结束教室内外掌声一片,一位中年女教师握着我的手说:“听了你这堂课,我才真正明白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能力训练’教学过程中。”那堂课为我们一行争足了光,去时没被他们看好的乡下女孩,回来后,教材主编曾老师主动询问了我的工作生活。此后,每年的县、市,乃至省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班教师培训我都要去上课。是不是我很聪明,是不是我的悟性很高,一次培训就领悟到小语“能力训练”实验的真谛。其实都不是,记得我在那次培训前一个月足未出户,专门阅读了从余成林老师那儿借来的与“能力训练”有关的资料,如“能力训练”实验报告,还有曾老师和程老师写的一些文章,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后来我渐渐发现这项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教学过程公式化,有些像数学,少了些情感,少了些趣味。我带着这个问题1998年8月和实验小学戴丽萍老师到江苏南通参加全国“情境教学”培训,回校后我开始进行了《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情景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天津师大田本娜教授,听了课之后,赠送专著并欣然题词:坚持教改实验,创出语文“能力训练”的独特风格。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也题词鼓励:语文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本质在于求真;语文教学是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教材主编曾曙春老师评价:“这项课题研究继承了小语“能力训练”教材教法实验的精髓,丰富、发展了实验的内涵,培育了科研型的教师,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教学效益,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希望之路”。 训中,认真地聆听专家的讲座,做好读书笔记,积极主动地获取教改前沿的最新动态和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2000年-2001年我到江苏省南通师范参加教育部第三期全国中小学语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三个月的集中学习,作了近四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获取了大量最新的教改前沿信息,对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学习。可以说那一次培训让我受益终生。比如今天我讲到的《接受美学》就是在那次培训时获取的崭新的理念。训后,梳理培训所获,写好学习总结,以便回学校后有意识地进行实践。2006年12月调入县教师进修学校以后,2007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研修班培训,那次培训让我对教师教育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写了题为《在参观中思考 在学习中收获-——江西省首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总结》的学习总结(当时参训校长很多人不解,你功成名就干嘛要学得那么辛苦。那次培训安排特别紧张,有时晚上都要去,南方人1月份到北方去真的很不适宜,室内室外温差很大,我一直感冒着).那次回来后,我的工作方法与思路就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7月分的全县中小学教师的英语培训,得到了上海外国语学院的专家们好评。比如这次班主任培训课程的安排。
2、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在反思中求发展。 比尔.盖茨说:“我是一个爱构想自己人生地图的人,这是我成就事业的基础。”作为班主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管理学生或教育学生,更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终身专业发展制订规划。首先,班主任要对自己客观地进行s w d 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一个好的发展规划,能准确地反映自己的人生发展思路、期望和努力方向,也能反映出自己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成长轨迹。它不仅是对班主任自身发展的引领和督促,也是班主任教师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实施个人规划的过程中,“反思”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班主任作为“特殊类型的教师”,其专业化发展同样适合这种反思性成长模式。 [案例三]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一位班主任苦于学生不听话,列了一份“黑名单”,准备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但是,后来事情却发生了变化,她写了这样一篇反思案例。 家长会如期进行,家长们首先集中在操场上,听学校领导讲话。忽然,我发现有些学生居然还在校园里玩,便大声喝斥:“放学了还不走,看你们什么样,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学生们低下头走了,其中一个走了几步又跑到我面前小声说:“老师,我们只是想一边玩一边等散会后把班上的凳子搬回去。”那时,我无言以对,一种复杂的心情不喻言表,一方面,我愧疚,因为我错怪了学生;另一方面,我又高兴,没想到这几个小家伙还想着集体;还有就是我很困惑,以前我怎么就没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呢?由于受这件事的影响,我终究没有念出那份“黑名单”,没有把家长会开成“批判大会”。后来,我还鼓足了勇气向学生坦诚了我的内疚与歉意。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班主任在实践(开家长会)中遇到事先没料到学生主动准备搬凳子的事情,这件事引发了班主任的反思,使她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于是,在这一反思结果的促动下,她及时修改了预先设定的家长会方案,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四] 这是一个典型反思型班主任工作案例: 某小学二年级有个男孩性格特别外向,经常扰乱别人的活动,并多次打人。老师们多次批评教育也没见效果,这让班主任陈老师伤透了脑筋。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制止他扰乱别人和侵犯别人的行为呢?陈老师决定找些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资料来看看,希望能找到新的解决办法。通过查阅资料,参照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陈老师了解了这个阶段儿童的一些特点,以及像他这样的儿童应该如何加以引导。于是陈老师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奖励,并决定验证实施效果。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陈老师开始对他进行细致观察,将他的行为表现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第一周:观察该学生行为,摸清该学生扰乱行为发生的频率。他请学生帮忙记录该学生一天内扰乱他人和侵犯他人的次数,作为行为基线。在第一周的五天内,该学生平均每天发生扰乱他人的行为8次。 第二周:陈老师决定对该学生行为实行干预,他找该学生谈话,双方约定如果每天无扰乱他人行为就给一个奖品(该学生喜欢的小礼物或食品)。该生的扰乱行为降至每天2-5次,平均每天不到4次。 第三周:停止奖励,该生扰乱行为频率又开始回升到4-9次。 第四周:再次恢复奖励,扰乱行为又下降至1-4次。 以上四周观察的情况来看,奖励确实对改变该学生的行为有效果。但是陈老师开始有了新的忧虑,一来不能总是这样给奖品,二来一旦该生对奖品没有什么新鲜感,奖励就会失效,于是陈老师又开始思考和寻找新的策略。 陈老师查找阅读了儿童奖励相关理论的文章,了解到关于儿童奖励,很多心理学书上不仅提到了“即时满足”“延时满足”“超前满足”。虽然即时满足对矫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效果明显,但如果经常采用也会使孩子感觉到奖励来得太容易,体会不到心愿达成后的满足与快乐,因而也就不会珍惜得到的东西,特别是容易使孩子养成急功近利的坏习惯。所以,要以延时满足来都会孩子学会约束自己耐心等待,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于是陈老师决定加长给奖品的间隔时间,从以前每天都发奖品,到3天内如果不发生扰乱行为给奖品。这样又坚持了两周,学生的打乱行为还在减少,然后又改为一周,再后来干脆用言语奖励代替奖励,陈老师发现一样有效果。在实施奖励期间,他不仅没有出现过一次侵犯他人的现象,而且原先好动、做事缺乏耐心的习惯也在慢慢地改变。 通过这个案例,陈老师认为,采取批评式教育的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一样有效。有时候,奖励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奖励的时间和方式方法也同样需要不断变化,否则,一种方法用多了或者把握不住奖励时机,教育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更加利于孩子的成长。 与一般班主任相比,这个案例中的教师更善于思考,善于在工作中的寻找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寻求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中,陈老师不是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而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学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陈老师并不满足当下问题的解决,而是反思新的策略有可能带来的新问题,然后,再次对过去的教学行为进行修改和完善。整个教育过程体现了教师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也是反思型老师与一般老师的区别。 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两者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前者的工作不仅依靠已有的经验,而且通过不断的批判性的反思来持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工作充满自信与热情,在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很少怨人尤天,而是面对现实,仔细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应对的办法。可见,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既是对班主任能力的考验,也是促进班主任反思成长的机遇。 3、进行教育研究,在工作中求发展。 看到研究俩字,是不是感到“高深莫测”“敬而远之”;听到班主任搞教育研究”,是不是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其实,研究地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个孩子蹲在路边观摩蚂蚁如何搬运食物;家庭主妇探索一道新菜的烹饪方法;农民根据天气变化、旱涝情况确定当年种植作物的时间和种类……此凡种种,都是研究。同理,教师细心地观摩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记载下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寻找孩子学业成败的原因,也是一种研究。而科研人员在特定仪器的帮助下发现人体基因的结构和类型、社会调查人员用特制的问卷和表格调查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这些又是另外一种研究,可见,研究是分层次、分类别的,即有广义的研究,也有狭义的研究,从广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程都称为研究,比如上面提到的孩子观摩蚂蚁搬运食物,家庭主妇探索新菜肴的烹饪方法。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研究比较随意,它可以随时发生,随时结束。而狭义的研究是指学术研究或科研究,一般来说比较规范、严格。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选择什么的研究?又如何从教育研究中寻求自己专业发展之路?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众多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已成为教师教育科研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正逐步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的思路。 (1)案例研究。又称“教育叙事”,它是以叙事的方式,再现教学实践时空中发生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及场景,从中反思感悟,得出个性化的结论。“教育叙事”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背景下广泛流传的一种教育科研的方法。面对理论研究的深奥和复杂,在教育一线的大部分教师也只能望之兴叹,即使勉强为之,也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而案例研究法则可以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主动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因为,在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在身边发生。这些带着鲜活、生动、本真生命气息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哲理,如果能把它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作适当反思,在对实践的反思中获得理念的转变和提升,从中得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结论。这就是案例研究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所在。请看一班主任的案例研究 [案例五] 临近期未,又要撰写学生评语了。觉得肚子里没什么词儿,便请来几位同学,帮我先拟个草稿,也好让我看看他们眼中的同伴是什么样儿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也很热烈――结果也很让我吃惊。 ――你很聪明,活泼、善良,虽然有点粗心,但做事积极,待人热情。你知道吗?老师同学都把你当成朋友,希望你也成为老师的朋友,上课不要太随便,有什么问题举手提出,这是尊重老师、尊重同学的表现。你会很出色的! 写得多好!一个平时被唤作“大嘴”的爱插嘴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难以发现他的许多优点,这个学生帮我找到了;同时也代我委婉地提出了批评和意见。 ――你下棋很棒,性情温和,从不与人争吵。就是内向了点,捧出你的心吧,有了烦恼,大家都会替你分担;学习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到那时,你会发现,太阳会毫不吝啬地将光辉洒向每一个人。 诗一般的语言,向一个平常默默无言的伙伴伸出了友谊之手。即使是老师也未必能写得出。 ――你是个能歌善舞的小姑娘,每次精彩的表演都能赢得大家阵阵掌声;学习上从不马虎,总能博得大家羡慕的目光。即将迈进中学大门的时刻,老师、同学都相信:你会更棒的! 平实的言语,概括了学生的长处,寄寓了美好的祝愿。 …… 一个个精彩的评语让我汗颜,也坚定了我的想法:多让学生当当这样的“老师”,这绝不是老师懒惰的表现。 (2)个案研究。就是对一个或少数优生、后进生进行个案分析,也可以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修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既可是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未来的发展。 个案研究法操作的一般步骤:一是确定对象,对个案现状进行全面的评定;二是收集与分析个案历史资料。如个案每学期的品德评语、升学考试成绩、单元测验成绩,近几年的作业本、日记等等;三是探研病因;四是个案发展指导。在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对个案如何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设计一套因材施教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五是追踪研究。教育是长期活动,特别是个案研究,有必要进行一段较长的追踪观察,以测定、评价其指导措施的效果。 [案例六] 我的个案研究例举: 一个学困生的成长
案例的基本情况 张长期,男,1981年出生,1992年秋开学,学校将 12岁的他安排到我班读三年级。他母亲说,让我收下他,作为旁听生(期未统考成绩不计入班级总分)放在我班。他母亲说孩子身体不好,在一、二年级已读了四年,也是一直作为旁听生,孩子年纪太大了,不能再复读。看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是站在身体臃肿的母亲身边无助地看着我,母亲满脸的无奈,憔悴,我一阵心酸,没多说就收下了他。翻了翻孩子的暑假期作业基本没动,看了看他的成绩单,老师在评语栏中写着:该生因为生病,时常不来上课,且偏科严重……一看语文26分,数学83分。读了四年,语文只有二十几分,难怪他一直是旁听生。虽然是旁听生,可我一直在关注他,上课时很安静,但注意力不集中,写字很慢,一般的同学生字已抄完,他才歪歪斜斜地写了三分之一;听起写来十个字最多能写对三四个;再看看他的作文本吧,一小段话,语句不通,错字连连;课间一个人孤独地站在一边看同学玩耍;放学回家,倒跟伙伴玩得欢,应该说那孩子智力没什么问题,可能是因为课缺得太多,成绩跟不上,老师、同学对他缺少关爱,慢慢地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当然我也可以把他放在一边不管,因为他只是个旁听生,他成绩好坏不会影响我班的成绩排位。可我想到那孩子将来怎么办,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大字不识几个,以后走向社会怎么办。所以我决定不放弃他,但我深知:要将一个这样的学困后转化,自己的付出可想而知,但我必须要那样做。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个人而言,他将成为是我们教育的“牺牲品”;对他家人而言,他将成为寄生虫;对社会而言,他将成为附属品,于是我决心改变这一切。 教育的理论依据 1、后进生的最显著特点是具有“双向性”——既落后又有进步的空间。 2、后进生的心理:自制力差做事既没耐心又没恒心;自卑不上进,很难体会学习的快乐;假自尊,难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3、 “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4、后进生的教育,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对‘后进生’的转变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探其病因 其一、张长期这孩子生于农村,爸爸患有严重的哮喘,一年到头不能干重活,家里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这孩子从小就得了遗传性支气管炎,因为家庭贫寒,病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天气暧和时好些,一到冬天,更为严重,根本无法来上课。其二、因为这孩子身体差,又是家中的小儿子,母亲事事顺着他,可以说有些溺爱。其三、这孩子在班上长期作为一个旁听生,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关注、重视和爱护,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厌学情绪,以至上了三年级连最基础的识字拐杖声母、韵母都认不全。 教育方法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怎样使自己的教育方法能触及长期这孩子的情绪意志与心理需求呢,我是这样做的:
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眼睛里应该装着每一个孩子,并且要让他们都能受到到你的那份关注,尤其是让后进生感觉你对他关注的真情。上第一节课,同学们在朗读,他安静地坐在位上眼睛看着我,嘴在做读书的动作,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羞惭得低下头翻开书认真地读了起来。下课的时候只要我有空就跟他聊天,聊他的爸爸妈妈,聊他的进步,聊他应该改正的缺点。慢慢地,他学习自觉多了,我布置的作业基本都能完成。不知是因为长大了些,还是因为我的关怀让他感到心情舒展,自从他到我班后,病情明显好转,到冬天也难得请一、二天假。 我跟他提出一个远期目标:尽自己所能多学点知识,以后走向社会不会吃亏。近期目标:听写生字一定要及格,否则你必须重写,直到过关为止;课文一定要读通顺,其他同学背全篇课文,你必须从文中选几个好句或小段将它背出,否则一样要留下。好几回因为他,放学后我顾不上嗷嗷待哺的女儿,在教室陪他读书写字,先生跑到教室大发雷庭,叫我把床搬到教室里睡,我看到他当时非常的内疚。 (三)真纯地鼓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我的具体做法是为他创设受表扬的机会。这个机会是无形的,不能让所有同学以及他自己觉察出来,否则会适得其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有一次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他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他开始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结果他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羞涩的笑容。还有一次,学校在征编优秀作文集-《小蓓蕾》,我班孩子踊跃参加,没想到他也交了一篇,选材不错,就是语句不怎么通顺,错字较多,我跟他往返多次修改,终于入选。同学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他脸上露出甜蜜蜜的笑容。 (四)指导学习方法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任何教师都可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张长期是个典型的学困生,只有教给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他才能很自然很自信地会扬起生活的风帆。 要从根本上提高这孩子的学习成绩,必须要从补学拼音开始。告诉他为什么要学拼音,及学拼音的好处,然后教他拼音该如何记如何读,孩子聪明一点就懂,接着让他借助拼音预习课文生字,再从读课文入手,一句一句读通,然后读顺。习作指导是从写通一句话开始,总之,遵循孩子的学习规律,进行辅导,效果不错。 教育效果 通过三年的学习,张长期语文学习进步了,从二十几分、三十几、四十几分……到1995年6月,他作为我班的一个正式生参加了全县小学毕业统考,语文得了63分,数学86的成绩进入中学。 个案追踪 小学毕业后,我第一次看到他,是在1998年(我刚调到县实验小学)资溪繁华街路旁的一个眼镜店,那年他18岁,个儿长高了不少,但看上去还是那样单薄,叫我一句曾老师后,就羞涩地躲进店里,倒是他母亲热情地招呼,千恩万谢我对他儿子的帮助和关爱。我无不惋惜地问:“为什么不读书?”他母亲还是一脸的无奈:“不愿读书,算了,做做小生意,有在你那学到的知识就够!” 第二次见到他就在今年8月6日,我正在写这次培训的讲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曾老师,我是徐敬明,我和长期想见见您呀!”我心里想:徐敬明是谁?接着,电话那头换了另一个人的声音:“曾老师,我是长期,您还记得我吗?我真的很想您,您能见见我们吗?”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长期,张长期,那个病秧秧的孩子,那个见了我怯生生的孩子,今天这么自信地叫着我,过去的一幕幕如同昨天:“长期呀!你在哪儿,怎么样,过得好吗?”“我现在就在资溪,您在哪儿,我开车过来接您吃午饭,我们在桌上聊好吗?” 车开到教育局,从一辆小轿车里走出来二个人,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那位高大挺拔英俊的帅小伙就是长期。但确实就是他,五官没多少变化。另一个也是我的学生,不过只在我班读了一年书,难怪我的记忆不深。在酒桌上,我才知道今天的长期已是烟台阿公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资产上千万的张董事长。 下午他将能联系到的同学都聚在了一起,一定要曾老师也去,他要当着同学的面,谈谈自己的创业之路与我有密切的关系。席间,他端着满满的一杯酒向我道歉,说他那次在资溪看到的我无理的举止;接着又是满杯酒,向我表示深深的谢意,他说:曾老师对我说的两句话,成就了我,伴了走过今天,我真的非常非常的感激。一次曾老师让我到她家去背书,我当时觉得老耽搁曾老师的时间,很对不起她,就哭了。曾老师以为我生气,就说:“生气不如争气!”还说了一句:“吴玲英(我班一个成绩优秀的女孩,四年级时就和五年级同学一同参加抚河杯赛获)用十分钟背出来,你就用三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总可以背出来吧!”说真的,刚到山东那会,一切都非常艰难,到处糟人奚落,那时就想到曾老师说的过话:“生气不如争气!”生气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自己争气,别人一天做七个小时,我就辛苦些,做十个小时甚至十四小时总可以吧!就是曾老师那两句话,让我在创业路上趟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长期一开头,在坐的学生个个都说出我影响他们成长路上的小故事。我真的没想到,一个小学教师,一个小小的班主任对孩子们说的那些平常的话,做的那些平常事,竟能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在ktv,孩子们一首《妈妈,我们爱您》唱得我幸福得热泪满框。 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新工具-blog
blog―一种网络日志。它于1997年在美国出现,此后,在全球迅速发展。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它,教育领域也开始大量应用。在国内,博客中国、惟存教育网群都有大量的教育网志,任何人都可以分享其中的思想。教育博客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笔者认为blog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工具之一。
1、博客是个人教学资源库。通过书写博客日志,将自己日常的教育随笔、教学心得、教学策略上传发表,在一个操作便捷、相对稳定的空间里积淀属于个人的丰富资源,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欧美,绝大部分中小学师生都已经将博客工具用于加速了他们的成长。很多学校都正在全校范围推动博客,包括在学校自己的网站上搭建博客平台。 2、 博客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博客提供了个人反思的载体,它记录下了个人思想活动、教育活动。书写博客日志的过程,能刺激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控制和调节;随着教师博客日志的日积月累,教师通过阅读和回味自己的日志内容,会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从而修正自己的观点主张、调整教学方法策略等,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研究的态度。 3、博客平台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为教师提供讨论问题的平台。可以让一大群志趣相投的教师博友走到一起来。新课程改革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教师个人力量能完成的了的,我们应该通过博客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探究活动。 4、 教师通过自己书写博客日志和发表评论,可以达到练笔的目的。长期坚持写日志和对别人日志发表评论,参与交流,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之间通过相互阅读博客日志,在增进理解的同时,也能互相借鉴写作方式、写作风格等,从而促进教师写作水平的提高。 5、 博客可以引导教师正确上网。不少学校存在个别教师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看娱乐视频,甚至玩游戏等现象,学校领导非常头疼,而教师博客可以引导教师正确使用网络,避免上网产生的负作用。博客一般分为工作博客很生活博客,写博客时要注意分清时间。 拥有自己的blog空间就像申请一个邮箱那么简单, “我的地盘我做主”,也就是说自己blog空间如何装扮,内容如何选定都由自己说了算。如我的博客色调素雅,很文气,内容较丰富,设的栏目有:教与学疑难解答、试题宝典、在教材编写的日子里、在学习成长、教师教育、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优秀案例展示、女儿的作品、养生保健、与你一起分享、工作生活随笔、心在梦境中飞扬等14个栏目。有位名叫“凡人之旅”的博友说我的blog,像一本百科全书,让她体会到老师的欢乐,父母的艰辛,朋友的真挚。 在日益倡导个性化服务的网络化时代,blog无疑将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为班主任的终身学习与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总之,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懈的努力方向,有了这样一个方向,班主任才能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才能真正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班主任自身也才能真正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的,因此,最成功的教育者是那些提供给学生教育机会的人,是那些唤起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就在身边,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勤于学习与反思,善于思考与总结,借助现代教育网络,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会走向成功。 讲到这儿想到了一个哲理故事《那条小鱼在乎》。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也许我们今天所付出一切别人不在乎,甚至不理解,可我们那些孩子在乎。这是一位学生给班主任写的一首诗,我将这首诗献给在座的各位班主任。
百官里没有您一席地, 工资制中您的级别很低, 奔驰的轿车与您无缘, 豪华的别墅您也住不进去。
然而您一笑置之, 您始终坚定如一, 因为值得您自豪与欣慰的 有九州大地。
每天,您在现实与理想中徜徉, 耕耘着一片神奇的土地, 您奉献全部的激情和心血, 只为把稚嫩童心的门扉轻轻开启。
于是,气势滂沱的母亲河的奏鸣 在同学们心中响起, 振兴中华的理想, 融进他们青春的血液里。
也许,您不应该称“主任”, 形形色色的主任中只有您特异 如果世间耸起主任的金字塔, 您既是峰顶又是塔基
二0一0年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