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特殊教育学——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模式与课程设置作者:梅知
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模式与课程设置 一、文化教育和学习技能训练模式与课程设置 以文化知识及其相关技能学习作为多障儿童教育起点和教育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据是:基础的文化知识及其相关的学习技能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按照该模式,尽管也进行针对其他障碍的治疗和训练,但教育训练的重心放在认知发展上。相应的课程就会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以及为了学习这些知识进行的相关技能训练和教具研发,如将拼音字母、数字或文字经过特别处理,借助教具呈现,以利于儿童学习。总体而言,这种模式不适合大多数多障儿童的发展要求,属于比较落后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我国还是严重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主导模式。 二、发展模式与课程设置 发展模式的根据是:儿童的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合理的、稳定的发展模式。实践中,教师或治疗师参考正常儿童在感知、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常模,根据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确定教育训练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形式,有序发展他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与此相对应的课程,如感觉训练、运动训练、认知教育与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交往沟通训练等。该模式是多障儿童节教育训练的重要模式之一,已被广泛应用。 三、环境模式与课程设置 环境模式是着眼与多障儿童未来实际活动范围及其涉及的真实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训练的模式。多障儿童大多是严重障碍儿童,他们最基本的和最有可能实现的需要是日常生活自理,所以,从他们开始接受教育训练起,教育内容就来自于现实生活,培养的目标就是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相应的课程设置,如比较好的,还可以进行职业教育,掌握生存技能。实践中,教师或治疗师要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了解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然后同样在真实环境中训练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技能。 四、综合主题课 上海市盲童学校开展的综合主题课实践,在我国大陆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与训练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综合主题课程是指在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中,围绕特定的、与学生日常密切相关的主题,从每个学生的智力、能力水平出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而发展学生认知、技能水平及适应能力的课程。该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内容的实用性,教育训练形式的灵活性、层次性和整合性,适应不同对象不同需要的差异性。 由于多重障碍儿童的巨大差异性,实践中有时会以某一种模式为主,同时结合其他模式。随着儿童能力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教育训练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五节 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实践 一、目标的制定 多障儿童教育训练目标的制定需要在充分分析儿童障碍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儿童需要发展的技能作出选择。制定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以儿童目前和未来生活必需的技能为首选目标。 (2)设定的技能经过儿童努力可以实现,最好是能够达到孤立操作程度。 (3)团体训练中,目标要有层次性,适应不同障碍程度和不同学习能力者的需要。 (4)设定训练项目注意与其他治疗师或教师训练科目相衔接,不同学科间的整合教育有利于儿童实现目标。 二、教育训练的规划 (一)任务分析和教育训练的需要准备 教师或治疗师在训练课开始之前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师或治疗师掌握任务分析或围绕任务分析技术开展准备工作。 任务分析指的是把一项作业活动按这种活动的实际过程或动作步骤,将它分解成一些最简单的成分的过程,是把复杂的或有系列步骤的生活活动项目教得简单的技术,是对多重障碍儿童进行教育训练必需的技术之一。任务分析分为简单任务分析和具体任务分析。 1、简单任务分析(5W-H)法 (1)什么活动,既教育训练的具体内容。 (2)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活动,既教师选择一项训练内容的理由。 (3)活动将在哪里进行,既设计好训练期间所涉及的所有场景。 (4)什么时候进行,既制定训练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进行活动的时间应符合障碍学生的需要和遵循生活常规。 (5)有什么人参与。 (6)怎样进行活动。 总之,简单分析是就教育训练涉及人、物和过程的总体规划,为教育训练者制定实施案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 2、具体分析 一项技能往往涉及多个步骤,所以,教师或治疗师在训练时大多需要将该项目做具体的分解,以便于讲解和示范,也便于儿童学习掌握和教师对儿童掌握程度的实时评估。下面是“上厕所”的具体任务分析。 (1)感知并表达上厕所的需要; (2)识别男、女厕所标志: (3)到厕所,操作相关器具(器具的稳定性及安全); (4)脱裤子(涉及多个环节,还可细分); (5)坐在马桶或其他便器上(不需要便器的地方,训练蹲下排便的动作及有关辅助工具,如吊环、手枝等的使用和有关肌肉力量的训练); (6)伸手取手纸; (7)折好手纸; (8)擦干净; (9)将手纸丢进旁边的纸篓或其他家用废纸收集器里; (10)站起; (11)穿裤子并整理(仍可分解); (12)水冲马桶; (13)洗手并擦干手; (14)男、女厕所标志的再识别(熟悉后省略)。 不同的儿童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有侧重地训练上述某些或全部项目。 虽然具体分析任务较复杂的过程,需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是为了能准确选择教育训练的项目,使之符合或满足治疗的需要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作业治疗师来说,任务分析是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 (二)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设计 多重障碍儿童差异很大,实践中可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实施训练。 1、一对一式:教师和其他辅助人员只对一名儿童进行个别训练,是多重障碍儿童教育训练常用的组织形式之一。该形式适用的对象是极易受环境因素干扰而分心的儿童,他在团体中无法静心学习。有时也运用在团体训练的某个环节上,当儿童学习某一内容需要特别帮助时,也要采取一对一训练。属于隐私性技能,只能采用这种形式。该形式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压力大,学生间交流观摩等互动机会少;需要有相当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 2、序列式:这是一对一式的变式,儿童按次序一个接一个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同样的技能。这种形式看起来像是团体式,但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一对一式。与典型的一对一式相比较,序列式提高了教师资源和教具的利用率,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学生观摩学习的机会,创造了社会化的学习环境。 3、累加式:指同样的内容让儿童学习训练多次,强化累加达到训练目的。这是非常符合多重障碍儿童特点的教育训练组织形式之一。训练某一技能时,第一位儿童接受训练后,继续参加后几位的训练。如果有六位儿童接受累加式教学,第一位儿童重复训练的次数将在六次以上。采用累加式训练组织形式实施训练时,教师需要将儿童进行能力排序,能力最差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接受训练,能力好的放在后面。不足之处是时间花费比较多,往往需要辅助人员的积极配合。 4、分组式:这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或治疗师轮流进行指导和训练的方式。分组可以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同质分组便于实现分层目标,不同能力组学习的内容和难度不相同,小组内可以形成竞争气氛。异质分组提供儿童间交流模仿的机会,特别是为能力较差的儿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模仿对象。 5、同伴教学:让学生当“助学伙伴”教同伴的教育训练组织形式。同伴当老师在学校教育中非常普遍,他们之间交流压力小,教与学有时更容易进行。同伴教学的前提是,同伴中要有这样的小老师,至少在这项技能的学习上明显强于他的“学生”;而且他还肯教,有能力教。 6、团体式:教师和治疗师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训练的形式。这是一种节省资源,耗时少,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多的教育训练组织形式,适合于个体间差异不大,又有比较好的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的教育训练单位。当然,这种组织方式也是那些师资力量和其他资源均比较缺乏的机构最有可能开展教育训练的一种方式。 7、合作学习:几个儿童围绕一个共同目标互助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其间,教师介入相对较少,以观察和实时点拨为主。实践中,可以先进行分组,然后再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如果学生多,超过5~6人,有些学生只合而不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这种方式在多重障碍儿童之间比较难以组织实施,特别是在他们接受教育训练的初期。当然,如果学生是随班就读的话,开展合作学习就比较方便,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形式。 三、教育训练的实施 训练的实施是一个将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教育训练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得以实现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保持和自动化的过程。 (一)技能获得 1、完整示范全过程:在学习技能开始时,教师应该将要学习的技能加以完整示范,各环节过渡要慢。有时可以从以前学习过的并且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内容开始,内容向后探一点,更易于学习新内容。示范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教师或治疗师实况示范、通过多媒体示范等。 2、分步骤学习:教师按照事先任务分析的结果,分步骤进行精细教育训练。如词汇教学就可以采取图片提示逐步消退法进行,使学生对食物图片的依赖性逐步减少,直到不依赖实物图片也能正确理解目标词汇所指的具体物品或行为。 3、语言和动作的整合:无论是教育训练开始的完整示范全部教育内容,还是分步骤学习的精细教育训练,教师出示内容最好将动作和语言密切结合,尽力促成学生感觉间的整合,创造大脑不同中枢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在指导或训练的某些环节,教师的动作适当夸张往往是必要的,语言的抑扬顿挫、儿童化更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4、及时纠正:在学习技能的初期阶段,出现错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错误需要及时纠正,不能任其得到练习和强化,因为“错误”一旦被巩固,需要花费比获得更多的努力才能纠正。 (二)技能保持 当技能初步获得后,提供练习的机会是保持该技能所必不可少的.练习是目的是强化完成技能的正确性,而不是速度和效率。在还阶段,教师的指导、实时的评价和反馈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将学生个体完成的情况反馈给学生的。反馈方式可以是言语形式,可以是表情伴肢体言语,也可以是强化物,对学生正确操作的肯定和鼓励。为了使习得的技能得到很好的保持,该阶段的练习往往需要变形式和场景,以避免学生在单一形式和单一场景下唤醒水平的下降,导致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不练习、不配合的现象发生。 (三)技能自动化 学生能够流畅、自然、不费多大努力就能够完成学习过的技能时,该项技能的学习就进入自动化阶段,是我们教育训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该阶段的学习将求技能完成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变通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形式,促使学生间展开学习竞争,提供学生展示技能和成果的机会。一项技能自动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多次循环,而不是一次,所以,教师或治疗师要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对该项技能进行复习。有些多障儿童由于记忆和认知能力较差,即使训练期间技能达到自动化,也并不意味着这项技能成为其稳定的“私有财产”受用终生。定期的复习是必要的,最好的办法是每天坚持应用,密切联系生活。因此,必须加强家庭与安置机构之间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