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市莲花小学钟传祎的“学科作文”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9:59:31 | 只看该作者
二、什么是学习?
    广义的学习概念,既包含人类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是个体在活动中通过经验引起的行为或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侠义的学习仅指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这样一种特定环境中的文化继承活动。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其产生的变化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技能的熟练、情感的熏陶、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产生等。我们要探讨的是狭义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显然,学生的在校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学习,只有那些对学生的能力和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学生机械地抄写生字,最终生字还是生字,这不是学习,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脑袋还是一片空白,这也不是学习,学了一个新的动作,仍然不知动作要领,更不会模仿,也没有练习,和先前没学一个样,这也不是学习。坐在教室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游四方,麻木不仁,这是对学习的亵渎。变化是学习的一大内涵,这变化包括知识技能、兴趣爱好、习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变化是在一定的活动情景中产生的,并且这种变化是相对稳定的。
    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对学习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一现象。由于学习本身的复杂性,学习的分类同样也是复杂的。本文不是探讨学习心理的专著,我们只是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学习分类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把握学习和作文的关系。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分类的主要含义是对学到的东西的系统归类,即对作为学习事件的结果被个体获得的各种能力的归类。分类的派生含义是指学习事件本身——学习类型的归类。”(《学习心理与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卢家楣主编P6)依据这一标准,加涅将学习分为:
       1、智慧技能的学习:即学生习得“使利用符号成为可能的能力”,让符号和具体的事物建立联系,它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问题解决)学习,其中辨别学习是智慧技能学习的基础,是指学生学会对许多不同刺激作出不同识别的反应,如对物体的名称、大小、颜色、形状、轻重、位置、性质等的识别,对文字或运算符号、抽象概念等的识别。
        2、言语信息的学习:指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包括事实、名称、原则和概括)。言语信息。相当“双基”中的基础知识。它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言语信息学习包括:①字词知识的学习;②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③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言语信息的学习离不开表达和书写,正是在表达中学习运用语言、学会组织语言,把握语言的信息,了解语言的内涵,形成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的实施只是另外一种运用语言表达思考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言语信息的学习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长时记忆,为学生真正掌握。
        3、认知策略学习:这是指学会调节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等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在这其中就包括观察策略、选材策略、构思策略、思维策略、创新策略等。
观察策略:要明确观察在学习中重要性,了解观察的一般程序: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方法,实施观察并做好记录。选材策略: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话就是文章的内容,也就是作文的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构思策略:构思是学生在头脑内部建立文章的心理图示的心智过程。(《作文心理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月第一版),构思的方法包括抽象式构思、类比式构思、模型式构思。构思的类型包括过程构思和文本构思、抽象构思和语言构思、内容构思和非内容构思。

    认知策略和作文教学关系密切。作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部分。认知策略理论为作文策略研究、运用提供理论指导、操作性指导,为作文策略的发展提供广泛的支持,而作文教学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作文教学问题的方法、途径,对作文教学意义重大。
        4、动作技能的学习:这是指学会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而协调骨骼和肌肉活动的能力。动作技能是在运动规则的支配下,因练习和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在许多学科中都有。如小学生学写钢笔字、毛笔字;语文课要学会朗读,朗读中有复杂的声带肌肉的协调运动;音乐课要学会弹钢琴;美术课要学会作画;体育课和劳技课则以学习的动作技能为主。
写字技能的掌握为作文提供了必要的书写前提,写字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快速完成构思的内容,提高行文速度,增强作文信心。朗读、画画、运动等动作技能的学习作文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作文素材。
        5、态度技能的学习:指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其核心成分是情感。其中包括作文的动机、兴趣和态度。
    态度与品德影响着作文的内容,好的情趣和善良的品行,其作文的内容传达着美好的信息;不良的思想和品行将导致行文的不洁。我们强调作文和做人的重要性,就是基于态度品德对文章素质的影响。高尚的人格,其文品也高洁感人。同时作文动机、兴趣、态度的培养也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目标时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就相当与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言语信息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就相当与认知策略的学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类似与态度技能的习得,因此加涅的学习分类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是有指导意义的。对我们探讨作文和学习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学习的内容总是和作文具有一定的联系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0:00:13 | 只看该作者
三、作文与学习的关系
    在理清作文和学习的概念后,我们来看两者的关系。学者祁寿华在《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中介绍美国很多大学时兴跨学科写作。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具体的学科(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课程里加入写作的成分,包括日记和小论文;一是在英语系专门开设跨学科写作课。这种跨学科写作课对学生适应社会,及在本专业内的语言交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P61)文中同时指出:关于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学生需要学习写作,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来学习”。对许多教师来说,后者已经取代前者,他们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发现有意义有着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写作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其实,在小学、中学,学习通过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袁浩认为:“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劳动、体育等学科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潜能、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思维和表达,都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作文训练是各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认识表达能力提高的统一过程。学生作文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加工整理,要加工整理则必须要以学过的各科的知识作智力背景。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知识,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指导他们多看、多听、多读、多写。反之,学习通过作文又可将所学的知识巩固、加深、改进和系统化,并促使他们进一步猎取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知识,进一步学好各门功课。” 伴随着学科的教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学科学习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提供能力的准备,同时,通过写作又促进知识的迁移,思维的畅通,能力的提高,把学科教学和作文练习结合起来可以双赢。
        1、作文是学习的一部分:
   作文本身就是学习中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作文,认识作文的一些基本特性,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把握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的基本表达方式,学会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过渡伏笔等,形成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能注意语言表达的对象、情景、分寸,较好地掌握作文策略,形成积极的写作态度,从而真正掌握写作这项技能。这一切都是在学习中获得,在不断的训练强化中提高,没有学习,就没有对作文的认识,兴趣及各种写作策略的获得,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具体来说包括:
   (1)、作文知识的学习:按加涅的学习分类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这类的学习包括字词的书写运用,要有一定的识字量,能运用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写出连贯的话,用正确的句子表达造句的思想,会运用标点符号;观察的知识:知道观察的重要作用,了解观察的方法,知道分类观察、点面观察、空间观察、移步观察、跟踪观察、时序观察、体验观察、联想观察、实验观察、对比观察等多种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观察社会生活现象、自然景色、花鸟虫鱼、人物百态、天气变化、建筑结构、活动场面等;写作常识:即如何构思、选材、立意、谋篇,学习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详略的知识,掌握叙事、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知道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及相关的文体知识。
   (2)、作文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包括书写能力、阅读能力、语言积累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起跑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制高点。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作文成功的一块蓝宝石。表达能力是作文能力结构中必备的“硬件”。一个学生有材料不会编排,有事情不会叙述,有道理不会议论,有感受不会抒发,运用表达手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文章就难以写好。这些能力训练按加涅的学习分类属于认知策略学习。
   (3)、认识的提高:这一部分属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实际是知识、语言、认识等方面的综合。而认识事物的能力是行文表达的基础,你只有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说清楚,如果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可能把内容说明白呢?学生作文的肤浅就是因为认识能力的肤浅。要提高作文素质,首先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够“陈述自己的看法”,前提是了解。、识事物,否则纸上谈兵,海市蜃楼。
   (4)、情感的丰富:这部分属于态度技能学习。“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五情发而为辞章”。情,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作文的灵魂,因而也是作文教学的灵魂。没有情感,作文就剩下空壳。
        2、学习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阐述学习的概念时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它和具体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如校园的布局、教室的格调、融洽的关系、良好的气氛等,作为学习的环境,它们也可成为学习的内容。同时,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在学习中同学们商量、讨论、表演、游戏、竞赛、扮演、练习、模拟、甚至打闹、游离等,这种学习和社会相衔接,和生活相呼应,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有变化,表现为丰富的信息内涵,极大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往往延伸到课后,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学生经常表述的是:我们学习的课文如何、我们学了什么、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事、老师的表现、哪个同学表现好、自己的困惑、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同学的精彩发言等,可以说涉及小学作文的各种表现内容。
    (1)、学科学习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的提炼、概括、抽象:
学科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和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等不同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从数学的学习到运用,课程标准始终强调要密切联系生活,要求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和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小学科学要求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能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关系科技,保护环境。内容选择要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特别强调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艺术,运用艺术美化生活。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要求学生能关心社会音乐生活,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美术教学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用美术手段记录、规划、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课,其目的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体育课程学习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身体素质、心里健康、适应社会目的就是更好的生活。体育和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生作文训练内容涉及:
写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玩具、生活用品、其他物品
写景:四季、气象、山水、街道、校园、田园、公园、游乐场所等
写人:自己、同学、老师、亲友、其他
写事:学校生活、一件有意义的事、熟悉的事、身边人的事、自己会做的事、和同学发生的事、成长的故事
写活动:游戏、体育活动、课余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等
想象作文:童话、故事
   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共安排口头作文训练58次,小练笔27次,习作58次,合计作文训练143次,平均每一个学期近18次,基本是一周一次习作训练。从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来看,不超出写景、写物、写人、写事、写活动、想象作文、实用文体练习七大类。这些写作内容在学科教材中都有涉及,作文训练内容和学科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我们在附录中列出各年级作文训练内容和教材学习内容。
    (2)、学习生活是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
    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三段:一是在校生活,一是放学后的生活,一是周末假期生活。学生在校期间,从早到晚,都和书本打交道,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讨论、游戏、训练,一切以学习为中心。那么结束了学校生活后回到家,学生做什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文章对小学生每天放学之后,最经常做的事情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小学生排前三位的是:回家一个人学习,回家看课外书,在学校做作业、看书;东京小学生是:回家后去补习班、兴趣班或跟家教学习,回家看电视、玩游戏,在学校和同学打打球、玩一玩;首尔小学生是:回家后去补习班、兴趣班或跟家教学习,回家看电视、玩游戏,和同学在外面玩后回家。三国的小学生都把学习、做作业放在第一,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学生仍然是以学业为主。
    学生的周末假期生活又怎么样呢?2005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发现:暑假有48.6%的中小学生参加过培训班,其中小学生有64.4%、中学生有39.1%参加过培训班,在参加培训班的学生中,74.8%的小学生、81.5%的中学生参加过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的的培训班。调查还发现,15.8%的小学生、29.8%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暑假生活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没有活动场所、没有伙伴、假期生活单调、空虚、时间不足等。除了参加培训班,学生的假期缺乏伙伴、场地和丰富的活动,往往在单调和无聊中度过,学生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切身的情景参与,能够写进文章的素材不多,也就是说,学生的假期生活能够留下深刻影响的也是学习生活。
   (3)、学习活动丰富多彩,成为生活的浓缩:
    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教育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育必须是生活的,即老师的教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学更是离不开生活。老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以理解消化运用。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习活动的内容向社会延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习活动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不少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尝试走出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去学习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课带领学生去观察桥,观察古庙建筑,观察森林中的美景,数学课带领学生去测试马路的长度来认识米和千米,让学生测量家里住宅面积的大小、书房的大小,计算爸爸工资利息等。科学课老师和学生一起去认识昆虫,一起去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一起去观赏阳光的七色构成。
    学生在课堂主要进行的活动包括:
    倾听:“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认识生活、了解社会的一条基本途径,是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更好地接受外界信息,才能更好的表达。课堂上倾听、生活中的倾听都是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更是作文积累素材的必要途径。
    观赏:课堂的观赏包括观察和欣赏。每一节课都需要学生擦亮眼睛,仔细观察课堂发生的一切,老师出示的图片、教具、实物、教学课件、需解决的问题等,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课堂的学习。欣赏指艺术课中经典名画和精彩乐曲,甚至体育课的充满动感、技巧的动作等。
    游戏:游戏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更富有娱乐性、情趣性、竞争性,它以特有的内容、形式、规则和情景吸引着广大小学生。小学生学习一直倡导内容、形式的游戏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全面素养。
    讨论交流: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辩明是非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开展一些讨论能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
    角色扮演:课堂角色扮演是在教学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角色设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规定动作,指导学生进入角色,领悟剧情,完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角色扮演要求打通学习内容和生活情景,自觉把生活的体验运用于角色扮演中,同时角色扮演也是一种生活的模拟,从而更好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角色扮演包括:真实角色的转换,如我当小老师”“一天班长制”“小小班主任;虚拟角色的模拟,是指文学、社会、历史角色的模仿。
    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学生的课堂练习和练习情景、学习内容、思维方法、解题策略、具体完成过程紧密相连,作为课堂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作文的好素材。
         3、学习为作文提供能力的准备
    我们知道作文的能力包括: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选材立意的能力、布局谋篇、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选材立意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这些是语文老师特殊的职责,而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就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了,学科的学习也在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写是从观察开始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可能把事物写到文章中。鲁迅先生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我们写文章更要从观察入手。但观察能力的培养显然不仅是语文老师的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观察,任何学科的学习也在培养着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课上,同学观察图形,比较式子,把握区别,需要明亮的眼睛和一定的观察技巧;美术课,看图观察,欣赏作品,野外写生观察,我们不仅学习观察的方法,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体育课认真观察新学动作,看清体育老师的示范,揣摩动作要领,一边模仿,一边纠正,离开观察,不可能学好一个动作,不可能很好地参与体育活动。音乐课更是训练耳朵的听觉,学会把握声音的长短、高低、大小、快慢、好坏,学会体验声音表达的情感色彩,学会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耳朵观察,丰富了观察的渠道,提高了观察的质量。科学课更是离不开观察,每一项小实验,小制作,都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越精细越能发现不同的科学现象,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甚至借助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精细。
    (2)、想象力: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想象力的魅力在于他可以将你带入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象力的作用就是他可以使你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学生脑中是否有画面、有想法,画面美不美、想法好不好可以作为文章的评判要素,充满想象力的文章,总是能给读者更多的惊奇和享受。想象力的培养更多的需要学科老师的关注,仅有语文课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学科教学都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要求,音乐课欣赏乐曲,美术课观赏名画,科学课探寻问题等都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好内容。
    (3)、思维能力: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通过多维立体的思考找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方法的能力,属于理性认识。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思维力按其构成看,可以分为比较与分类的能力、抽象与概括的能力、理解与判断的能力等等。思维能力就其表现形式来看又可以分为一般思维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如果说观察是为了获取、积累 材料的话,那么,思维则是对观察过程中获取材料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这是从观察 生活到写出作文的关键一步,没有这一步,写作就无法进行,许多人之所以总是写不出作文 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力,要么面对材料,感到无从下手,要么堆砌材料,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此外象文章层次是否清晰、结构是否紧凑、内容是否具有新意等都与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素质,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核心的环节。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也是所有学科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数学课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科学课训练学生对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思品课对各种行为进行评判、音乐美术课对作品评价等需要学生训练思维能力,可以说每一堂的学习都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力紧密相连。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指人们用以表达情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表达力就是运用语言准确、清楚表达自己思想、感受、观点的能力。善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是人的重要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但仅有语文老师的训练是不够的。每一堂课学生都要表达自己的思考,谈观察所得,说解题过程,议看到的景象,评同学的表现,赏精彩的画面,小结一课的收获,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科老师都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表达,规范表达,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重视问题讨论或内容复述,随时随地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4、作文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学生学习需要经过注意、编码、转换、储存等认知过程,学生将新信息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技能(如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一些策略来加以计划和控制,使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得、处理、储存以及检索、迁移、运用。这其中就包括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元认知可以分成三部分:1、元认知知识,它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策略运用的知识。包括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比如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的学习状态如何、对本次学习内容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对老师的认同和基本判断;本次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中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等。2.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课堂上举办花的报告,自己展示观察报告,陈述观察情况,伴随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紧张、害怕、兴奋、强烈的表达欲望等,同学陈述观察结果,自己有什么想法,自己的观察是否一样,在比较和分析中获得另一种体验和提高。3.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比如背诵课文,根据老师要求先读几篇,试着背诵,记不住,要完成目标,怎么办,改变方法,一边抄一边默,错误的地方进行强化,最终完成任务。
    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元认知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境有哪些变量(如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原有知识的基础情况、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学习的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学习风格,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时间、所在的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学习的测验类型等等),并意识和体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变化情况。学会自觉地选择、安排、使用和调整学习方法;知道自己拥有的各种学习方法的作用、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并且能选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元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激活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任务变化,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效果,客观地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总的来说:元认知能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当学生进行学科作文时,总是伴随着课堂情景的再现,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怎么讲的,重点在哪里,概念内涵是什么,同学出现了哪些理解上的错误,老师怎么纠正的,自己是怎么思考的,当时怎么想的,和老师的想法吻合吗?不吻合,问题在哪里,课堂上进行了哪些练习,老师提出了哪些问题,练习和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自己掌握了解决技巧吗等等,学习自觉运用元认知和背景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并把它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统整和反思,这无疑是元认知的最好体现。在解决问题中,元认知教学要求出声思维,即一边思考一边把思考的内容大声地说出来,以便他人清晰了解个体在解题时的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方便教师指导,这种出声思维,为作文奠定了基础。所以高明的教师让学生用文字记录解决过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写下摘要、提出问题,这都有助于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
         5、作文提高学科学习效率
从广义的学习概念来看,当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情景,了解学习内容,理清学习思路,梳理学习收获,不仅为学生找到丰富的习作素材,而且在帮助学习有效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当我们有意识的写我们的学习内容、过程、收获,显然可以改善我们的思考,因为这样的写作活动是一种精细的复述,它要求学生澄清、梳理和表达他们所学的知识。(《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美】Patricia Wolfe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P142)复述是指学习者对新信息的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试图领悟和寻找意义,把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而精细的复述是在这种联系建立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加工,这种加工是对新知识的不断理解、深究而获得新旧知识的稳固的、密切的联系,从而达到真正的掌握并能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在课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观点,表述概念的内涵,用表格、知识图等建立知识点的联系,用自己的话对课文、说明、讲解进行回顾,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同学的讨论要点记录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辨析相互观点的细微区别,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收获,这些文字的表述显然是一篇很有内涵的文章,同时,在表述的过程中,学习者也是在复习所学内容,提升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完一场电影、听了一次讲座、出外旅游考察、参加一次活动、举行一项竞赛,甚至参加一场派对、欣赏一场音乐、看过一场画展,做完一次实验、展开一场辩论等,如果刚经历的情景没有和人交流讨论,自己也没有及时记录,过去的情景就如过眼烟云,很快在脑中淡忘,在记忆中消失。如果我们能回顾刚发生的一幕幕情景,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平淡的无聊、不自由的酸涩,把发生的情景重新梳理,把精彩的镜头重点咀嚼,把心中的感受加以提炼,或者用笔记下这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这既是素材积累的过程,也是作文训练的过程,更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从下图我们发现,人脑在处理外界信息时,只有不断地加工整理,才能由感觉登记上升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最后成为心中永远的回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0:01: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学科作文教学中非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学科作文教学的参与者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多元智能教与学系列)者: (美)坎贝尔(Campbell,L.)(美)坎贝尔(Campbell,B.),(美)迪金森 著,霍力岩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出版p36)指出:对于很多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来讲,他们在本学科就有大量的内容需要教授,因而就不愿意再承担语言课程教师的角色。然而,在所有的学科中,都存在能够促进语言技能发展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书中简要概括了以语言技能为基础的各学科领域的活动:历史和社会领域的学习:包括1、学生可以制定有关当地历史的学习方案,然后将他们所学的内容编辑成报纸或新闻广播。2、在一些学校里,具有技术专长的学生可以在电脑网络上为他们的政府立法机关做研究。有关地方社会问题的信函可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杰出市民或团体。3、城乡两地的学生之间可以通过通信进行联络,以此使他们能够洞察两类群体相同或不同的经历。世界语和双语教育:包括1、在聆听完一些外文歌曲之后,学生可以用陌生的或熟悉的词汇为一些流行歌曲写简短的解说,或写出歌词的反义词、同音异义词,以此来玩自己的文字游戏。2、学生把他们的学校环境和当地风景拍成照片,并将照片带到学校,在照片背面写出该照片所描绘的内容。在一些学校里,这样的活动已经得到拓展,这些照片已经成为新生、不讲英语的学生及其家庭提供的学校指南。3、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选择民间传说、诗歌、谜语及字谜带到教师中来,读出所选作品的一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将作品补充完整。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所建议的结局与原创文学作品的结局进行比较。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学习:包括1、日记或日志课作为记录课堂上所讲内容的解释或例证的笔记,也可以作为罗列他们问题、疑惑或评论的笔记,以及作为提供改进课堂学习经历的建议的笔记。2、数学和科学课上布置的带回家的方案可以围绕当地社区的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可以研究和写出当地发展以及影响地方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内容。3、学生可以观看电视上的科幻节目,并就此对哪些部分是现实而哪些部分是虚构的进行简单的分析。语言艺术学科的学习:英语教师通常不愿意将科学或社会研究的内容纳入他们的课程中。然而,很多科学和社会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思考的具有启发性的主题。这些内容包括环境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也可以涉及空间项目、基因工程、电脑、电动游戏、能源替代以及营养等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乐于写有关流行文化或当前及未来职业市场状况的文章。(英语教师对应的是语言教师,对于我们的课程指的是语文教师。)任何学科领域,学生在实地考察旅行之后,在看到示范或录像带之后,在聆听完来宾有趣的演讲之后,都可能产生特殊的写作冲动。这些冲动经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写作任务,与传统的写作任务不同,学生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主题和形式,有效地使用写作技能,用个别学生提供的例子和证据说明核心思想的细节等。可供学生选择的写作任务有:戏剧、电视剧本或广播稿、布告栏、研究成果、画卷、诉状、广告、虚构的日记、教室内的时事通讯、说明书或方法指南、诗歌、自传材料、民间故事或神话、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写作、小册子或宣传手册、歌曲、信件、对话、自我评价、裁决书、核查表、海报、续编、书皮、访问、某一内容领域的帮助建议、目录单、自由写作的范例、社论文章。《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强调跨课程写作,指出跨学科写作是教与学的一种策略,并就学科写作内容、写作形式给学科教师作了具体的明示。学科教师如何参与跨学科的写作,把作文作为教学的策略,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自觉参与到学科作文教学中来。
      1、形成学科作文教学理念:学科作文从大语文、大作文的角度提出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作文是学习的工具,是研究的工具,是创新的工具。作文既是学科学习内容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教材就是由一篇 篇的文章组成的,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在理解文章、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字的进一步解读。所以,学科老师首先也是一位阅读者,一位阅读的引领者,在此基础上开展自己的教学,和语文老师的出发点是一样的。结果呢,学科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学生素质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学科教师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同时,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写作常识和一定文字表达能力,其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力在走上讲台之前应该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师需要撰写教案、记录反省日常教学现象,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把写作作为教学研究的工具,作为教学创新的工具,作为自身发展的工具,推动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自身需要来看,写作是学科教师教学教研的助推器。一个不断成长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老师,一定具备较好的语言组织功力。反之,一个不善于沟通,不善于总结的老师,只能是个平庸的老师。学科教师把作文作为学习、研究、创新的工具不仅是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数学老师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要求学生记录课堂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学数学。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让学生编写图形世界的童话,借以整理复习有关图形概念,构建清晰、稳固的学习框架,这对于习惯习题演算的学生来说,这一创新的作业改革打开了学习数学的一扇新门。美术教师要求学生为所画的图画配上一段文字,为自己的手工作品写一段介绍,为书本中的名画写一段观看心得,甚至让孩子记录课堂教书情景,帮助教师用第三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 2、明确作文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脑与学习》( [美]DavidA.Sousa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p126)中指出:写日记是非常有效的促进迁移和增强保持的策略。几乎所有年级水平的学生在各个学科中都可以使用它,尤其作为总结活动使用的时候特别有效。并建议: •学生应当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学科写不同的日记; •使用总结活动,让学生写出下面三个问题的回答:1、“我们今天学习了有关……(插入特定的学习目标)”避免这样的问题,“写下今天我们所做的”,这是因为年纪小的学生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外部活动上,二没有集中在学习内容上。此问题有助于获得理解。2、“这些与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关……(插入某些过去帮助学生正迁移的学习)有怎样的联系或关系?”可以给学生一些暗示,指导他们去思考,毕竟,我们想提高准确性。此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将新学习的知识组块到已存在的网络中。3、“这怎么帮我们,或者我们将来如何使用这些学习/技巧”如果需要的话,给予暗示。此问题有助于发现意义。 •如果有一天的课程是与之相关的话,你可以将和、这一天的日记作为第二天的准备活动。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同样告诉我们写作对促进学习的意义。“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指出: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 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 看图能够记住30%; 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 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美国缅因州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跟戴尔差不多(我在作文与学习章节中引述过)。高效率的学习是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做报告需要写作,给别人讲为口头作文,亲身体验和动手做可以引发更多的写作冲动,帮助进一步提高体验的效果。 ①、复习学习内容:学生学完新课后,老师都要布置作业,写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复习巩固学习内容,所以做作业前,学生应该阅读教材内容,回忆课堂教学内容,查看课堂记录,便于更好的完成作业。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回顾一下课堂教学的过程,老师怎么切入课题的,提出了哪些问题,同学怎么回答的,自己怎么想的,和同座怎么讨论的。整个学习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过一遍,这样才明白什么东西好写,也能够写好。甚至,每天只简单记录上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记录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复习。作文也加强了我们对知识的记忆,是一种更高程度的对知识的复述、理解、运用。 ②、理清学习思路: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好比身在庐山中,整个学习的过程,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活动,只是零碎地掌握着一些知识,而这些知识和前后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有什么联系,并不清楚,好比进入知识的迷宫,学了很多的知识,却都是散乱的、零碎的,不成系统,这时候如果没有一根线把知识串起来,让所学知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开放的系统,所学知识是呆板的、容易遗忘的。经常要求学生写一写: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怎么学习的?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在生活中可以怎么运用?让学生经常把学习的内容理一理,把知识点前后关系及和生活的联系想明白,把学过的知识归归类,搭搭桥,构建稳固、清晰、开放的知识框架。 ③、迁移学习成果: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运用,好比我们从商店采购回来的食品,在一定的有效期内没有食用,就只能变成垃圾清除了。学生自觉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断总结反思,进一步明确理解基本原理,把握基本规律,建立稳定清晰的知识结构。学了三角形,看看身边的三角形,动手制作三角形,考察建筑中的三角形运用等,写成文章,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二、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者
       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人类认识世界,了解自然,搜集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分目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在观察实验制作项目中具体要求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等。在小学科学课中,观察无处不在的,它对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的能力,提高其思维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中的观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发现问题而收集事实的观察。它的目的就是发现与原来的生活经验不同,显得比较特别而又值得研究的东西。要求以原有的生活经验作参照物,通过与观察到的现象作比较来不断地选择新的观察对象;另一种是为验证假设或否定假设而收集事实的观察。它的目的是寻找可以支持肯定假设或否定假设的事实。因此,观察的目标比较集中,不必理会观察对象的其他特点,而只看这些事实是肯定还是否定假设。科学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第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①制订计划,明确目标。只有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才能保证观察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的计划不一定拘泥于形式,复杂的观察,应作出书面计划。计划里要明确观察目的。②观察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只有思维参与观察,才能获得更完整、更深刻的观察效果。如鲁班通过丝茅草割破手指,对丝茅草进行观察并经过一定的思考发明了锯。③做好观察笔记。观察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笔记,以便进一步归纳、概括、分析和总结。做观察笔记应注意实事求是、准确无误,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要求去记;注意记录的完整性,将观察到的情况一一记录,不能丢三落四;记录要有序,不能随意颠倒。第二,教给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科学观察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变化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或验证一个科学假说,是对观察对象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进行发现、准确观测并进行客观记录的综合活动。科学观察的方法有: ①、验证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通过观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例如,在《茎的组成》一课教学时,先让小学生观察采来的几种植物茎的外形特征,小学生从茎的粗细、软硬、光滑程度等方面说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教师追问:“它们虽然有不同之处,可是既然都称为植物的茎,一定有相同之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小学生分小组观察比较,教师在巡视中给予不同的帮助指导。同学们在交流汇报中总结出:这几种植物的茎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也有相同之处,每种植物的茎上都长有节,节上长芽和叶。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步步的告诉小学生如何做,只是给小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既然都称为茎,一定有相同之处”让小学生学会学习,由小学生自己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然后小学生再根据茎的特征判断更多的植物体是茎还是根。运用验证观察法,使课本理论具体化、真实化,而且在验证过程中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小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 ②、比较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小学生运用比较观察法。例如,在观察豆芽的成长,实验组和对照组豆芽种子膨大、种皮破裂、出现根、长出叶的情况各有什么区别,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甚至拍照以便细细分析比较,并根据两者的不同得出实验结论。利用比较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小学生还可以初步获得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③、全面观察法观察的物体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从表面到内在都要认真地进行观察。《秋冬季的生物》一课,要求学生对秋冬季的植物、动物进行跟踪观察,要求全面、细致了解动植物生长情况,了解季节环境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列表记录:观察对象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菊花 白杨 鸡或者鸽 猫或者狗 鱼 蚯蚓 ④、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是让小学生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地。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如观察猫,先看头的形状与器官,再看猫的身体、四肢、尾巴、最后观察猫的习性,使孩子获得对猫的整体认识。培养观察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了“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要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应该从观察兴趣入手,在课前、课上、课后就要多创造条件给学生观察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上海到广州,可以乘火车,路程约1811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1690公里;还可以乘坐飞机,行程1200公里,为什么坐飞机路程最短?因为陆路或水路交通受地形、水情的限制,路线弯弯曲曲,而飞机在空中飞行,所受条件限制较少,一般情况下是沿直线前进的,所以坐飞机的路程最短。丝瓜、牵牛花的茎细弱而蔓长,为采取阳光,它们攀附在近似于圆柱体的树干上,如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而茎蔓缠绕的轨迹则是这长方形的对角线。由此可知,“在连结的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个真理渗透在大千世界,不仅为人类所承认,就连一般的动植物也要遵循,使他们感到数学“真神奇”。油然而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对观察具有浓厚的兴趣,促进他们进一步观察,寻求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观察由无意观察逐步向有意观察过渡,培养了观察的持久性。同样,作为数学老师也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美术课主要训练学生观察把握事物形体、色彩、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的能力。美术课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明确观察任务,使学生视觉的盲目选择变为有目的性的选择。美术学习的观察任务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即物象的基本形、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黑”、“白”、“灰”关系,人或事物形体相貌的主要特征。抓特征是对观察的主要要求,它要求去粗取精,是概括提炼的过程。如画人物肖像时,嘴唇厚的人画时要强调表现出厚度,眼睛小的人甚至画的比原形更小,强调至夸张变形的地步,以使其特征更加鲜明。二是观察事物的个性、共性、区别与联系,在共性中求个性。如画人物头像时掌握好面部五官位置的共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区别出表情的变化、年龄的差距、发式等个性特征,这样人物头像的特征就表现出来了。对画面这个对象的观察主要是看关系,如绘画中的构图与画面总体的比例关系;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它区别于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看,然后拼凑起来的观察方法,它要求作画者在看到每一部分时,都考虑到它和全体的关系);黑、白、灰的层次关系;色彩配置协调关系(有一个基本色调)等。同时还要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一是整体的观察法。先观察整体大关系,再深入局部细致观察,然后再回到整体关系上观察,这是被艺术家的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宏观—微观—宏观的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就是全局、整体、物质间架结构、虚实等。局部观察是为了深入、看得仔细、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再回到整体就是避免强调个性而忽视总体效果,它是为了把局部纳入整体之中。二是比较的观察法。在美术课上要进行物象、位置、相互关系、基本形的比较。如:在画一组两个完全一致的石膏圆柱体时,若其中一个改变了位置,与画者的角度不同了,就产生了形状大小与透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解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地观察,其中包括:两个圆柱体的比例是多少,还包括亮调子与暗调子进行比较,区别出明暗的两极,确定最黑与最白及黑、白、灰大色块关系,暗部与暗部相区分,比较出暗部色调的层次,亮部与亮部相比较,取得明暗色调的协调和整体调子的层次关系。体育学科学习一个新的动作,教师往往先示范,并根据示范逐步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观摩示范,明确动作要领,进行动作训练,观察参与动作学习的全过程,没有观察的参与就没有动作技能的掌握、熟练。体育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2、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的丰富取决于表象的丰富,只有头脑中储存了丰富的表象,学生对表象的加工、改造、组合才可能,如果表象贫乏或者根本没有表象,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学生头脑中的已有表象从哪里来?一是和社会的接触,从各种社会现象和景观中获得,一是学校的学习,在各科教学中,学生获得视觉的、听觉的以及触、动觉的表象。后者是获得表象的重要途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课堂都伴随着学生的听、看、活动,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有可能形成表象,这些表象成为学生想象力的基础。因此各科教学都肩负着培养想象力的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的地位中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中又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数学是生活的抽象,学习数学需要还原生活的真实,在生活中学数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数学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观察物体”,老师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在教室里从不同角度拍出照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拍照的方位;在练习中找出几位正做好事的同学背影照片,让学生猜一猜,找一找是谁做的;把撕破的照片拼完整,并说说这张照片拍的是物体的哪一面;想一想从哪一个方位给别人拍照最合适等等。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的活动,使空间知识贴近了学生,同时也延伸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表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教学特别注重欣赏和联想。学唱一首歌,可以从歌词着手欣赏它的文学美,音韵美,乃至画面美,甚至作曲者的音乐灵感。孔子学乐的故事很有说服力。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手法越来越熟。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乐曲也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妙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赶紧离席拜谢,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孔子从乐曲弹奏到联想作曲者的样子,其丰富的想象来自对曲子的不断熟练及对历史故事的了然于心。音乐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从一段旋律展开联想,譬如先弹奏一曲学生熟悉的曲调,然后请同学回答这一首歌曲的歌名。接着再弹一曲陌生而轻快的曲子,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段乐曲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其中包涵着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在欣赏中联想,在唱游中联想,在联想中唱游,加深对歌词、对乐曲的理解,在无忧无虑中得到熏陶,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美术课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教学中的造型游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特征或具体情境设计形象,凭感觉、联想和想像来进行造型活动。在这种制作行为中,学生获得快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造型游戏中学生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性,以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例如从用过的纸杯、纸盒引发联想,进行造型,使它改变形象,成为一件艺术品。美术课结合语文的学习,为课文配插图,为日记、作文配画;或者选一童话或科幻故事为脚本(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自己选择角色设计形象,用各种材料制作简易木偶、服饰或皮影戏的形象,并设计和制作小舞台和必要的道具、布景、乐器和海报。这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形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提供多样的表象,只有大量的表象积累,学生才能更好的加工、改造、组合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第二,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在学科教学中经常进行头脑风暴训练。第三,经常进行类比、联想训练,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让各种表象嫁接、组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通过多维立体的思考找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方法。常用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具有指向性、层次性。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作文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思维是作文的物质基础,思维贯穿整个作文活动,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作文活动,没有思维的敏捷就没有作文的流畅,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作文的深度,没有思维的创新,也就没有作文的新颖。思维活动伴随着选材、立意、构思、行文、修改等写作活动,各种思维方法有效促进写作活动的高效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各科学习训练的重要内容。学生解题的过程就伴随着演绎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需要演绎思维、逆向思维等的参与,学生画画、唱歌、参加文娱表演、参与体育活动也都伴随着各种思维活动。刚开始学习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也是浅层次的,不需要太多的思维技巧和方法,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复杂、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强,思维能力也要求越来越高。
      4、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课堂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往往借助语言来实现。教师讲授的内容,训练的要点、开展的活动,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训练的反应、参与活动的情况也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课堂上师生对话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况。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不仅在语文教师的任务,也是其他学科教师的职责。课堂上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提倡探究、交流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从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往往会出现一种怪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往往只是用一、两个字、词或公式,干巴巴地回答,并且总是不能紧扣题目本身。不但缺乏了最起码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应有的条理性和内容的准确性。因为课堂表达的随意随行,不清晰,不规范,导致作业和平时思考也是不严谨。也因为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课堂上数学语言的准确规范训练,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注意数学语言的严谨和科学性,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表达,大胆地向其他同学展示他思考、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让学生清楚的用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叙述解题的思考过程,不断提高学生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数学语言的形成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具有娴熟的数学语言的基础上流畅、完美地进行数学表达,实现在本学科领域与人的沟通、交流,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新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要:“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科学语言合乎逻辑地对问题进行讨论和质疑。”长期以来,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学生争相发言,绝大多学生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在书面表达时,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用了许多文字,表达不清所要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甚至完全错误的表达所要说明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表达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科学表达能力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科学问题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科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科学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的。唤起学生的交流、表达意识,使课堂的表达成为学生的一项主动行为。能用最合适的语言、文字、图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课堂的交流更加顺畅。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展示自己,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肯定,增加自信,也学会尊重他人,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科学课本身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目标。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为了理解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课堂上组织讨论我们在哪里能听到音乐?看到绘画、雕塑、戏剧和舞蹈?艺术为什么出现在这些地方?尝试描述第一次听音乐会或观看美术展览后,对生活和自然的新感受,将自己对某些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例如,把自己对天气的体验与描绘这种天气的儿歌、绘画、舞蹈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爱的艺术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课堂上让学生聆听、观看和分辨大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各种人造物和人造环境中的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组织原理,识别它们在不同艺术中的表现,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倾听、观看、探究、讨论表现婚嫁、宴会、比赛、收获等生活情景的艺术作品,讨论这些艺术中的生活情景与现实的联系和区别,加深自己的艺术和生活体验。在音乐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描述性语言,学会陈述经典名画的画面内容,学会陈述欣赏音乐中脑海中出现的意象。欣赏《动物狂欢节》能够描摹音乐中的各种情景和各种动物的表现;观赏齐白石的《荷花》,能够描述看到的景象,表达细腻的观感。同时适当培养学生解释性语言,教会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相关文化的了解,解释作品的主题,历史背景,探讨作者的表达的意图。还应该培养学生评价性语言,根据自己初步形成的审美观对艺术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同学交流看法。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0:01:5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学科作文教学的基本课型
第一节  学科作文课型含义
一、课型、作文课型内涵:
课型是课堂教学的形态,即根据教学需要所划分的课的类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同,课堂教学形态就不一样。课型的特征是由课的性质、任务、结构和功能决定的,所以,其构建要遵循教学模式的结构进行。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作文课指向特定的教学内容,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具备了独立的课堂教学形态,区别于阅读课、口语交际课、语文实践课等课型。一般来说阅读教学课型,以阅读基本规律为指导,以师生互动体验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是:一、初读感知,自定目标,分层要求,获得对课文整体意义的大体感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二、细读领悟,精心设问,渗透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去领悟、理解教材,帮助自我吸收、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使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三、精读品味,探究意蕴,积累内化。训练朗读、分析、比较,反复体会,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品味欣赏,鼓励诱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而作文课型则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主,根据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组织教学。其基本课型包括:
1、观察式: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观察,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认识,直接获取作文题材,直观性强,真实有趣。这种课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训练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感知能力,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及时用语言表达观察内容,提高对事理的理解能力。其课堂教学思路是观察—一比较——发现——认识——表达。具体步骤大致如下:第一步是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第二步,提出目的要求,教给观察方法,进行初步训练,为学生的思维定向。第三步,具体指导观察。这是观察课的重点,学生整体感知,发现事物的特点,通过比较,把握事物独特之处,同学相互沟通交流观察心得,形成稳定细致的观察成果。第四步,及时反馈,组织表达,先说后写,以写片断为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第五步,交流片断,适时评改。这种课型,观察是基础,发现是关键。一堂课经历观察、思维、表达、评改的全过程,训练密度大,信息反馈及时,效率高。  
2、活动式:这种课型的特点是把课堂变成“作文现场”,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游戏、比赛、表演、实验等学生参与性的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现场气氛,目睹眼前情景,触发表达的欲望,形成作文。其课堂教学的思路是参与——体验——感受——表达。具体步骤大致如下:激情引趣,交代活动内容——组织准备,提示活动规则——调动情绪,积极开展活动——及时反馈,口述活动经过——确定中心,理清写作思路——突出重点,写好重点片断,交流评改,完成全文。这种课型的难点,是从活动过渡到表达。在活动阶段,课堂活跃,场面热烈,但是一到表达,弄得不好便会进入低潮。这是因为从活动到表达,综合性大,过程复杂,形成了难点。这一步,教师应进行“慢镜头”教学,“小步子”前进,把综合表达分解成若干个片断进行;先想——组织内部语言;再讲给自己听——外化为“自我中心”语言;然后讲给同学听——变为交际语言;最后写下来——变为书面语言。每一步之间,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反馈进行调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这种课型,组织好活动是基础,认真体验是关键,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使之真有所感。
3、交际式:这种课型的特点是通过师生间的亲切交谈,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交流思想感情,唤起学生回忆,调动生活积累,挖掘写作材料。这种课型的基调是“亲协、轻松、愉快、和谐”。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口语交际训练后的作文,大多属于这一类型。谈话的内容有自我情况,家庭情况介绍,有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介绍,有对某种文具、玩具或日用品的介绍,有对某一种现象的评价议论等等。谈话的形式有谈心式、问答式、讨论式、采访式。谈话的主题有集中式——突出一个主题,也有自由式等。例如,接一个新班,就可以用谈心的方式,师生互相介绍情况,教师先介绍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哪儿的人,多大年纪,家住哪里,家中有些什么人,进行引发。接着学生可按相同的内容介绍自己。然后,通过交谈让学生的谈话内容涉及到自己的爱好、特点,以及心中的苦恼甚至秘密,然后让学生讨论。
其教学步骤是:第一步提出谈话课题,引起兴趣,激发思考。第二步展开谈话内容,在轻松自由的交谈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的深处,不断拓宽选材的广度与深度。启发学生将沉睡在记忆深潭中的材料打捞起来,倾吐出来。并在谈话的过程中,将表达的顺序大致理清,表达的重点基本确定下来。第三步,讨论定题,提出写作要求,进一步筛选材料。第四步,写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第五步抽样评改,有针对性地再指导。交际式,能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识和积累生活,启发学生“以小见大”,从身边普通的人、平凡的事、不起眼的物中发现“美”。由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谈,“心理互换”,课堂容易创设语言的交际环境,学生心目中有了听的对象或“读者”,使“写什么”“为什么写”“写给谁看”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共鸣,使之“有感而发”一吐为快。
4、阅读引路式。这种课型的特点是以文引文,以情激情,以读带写,唤起共鸣,举一反三,读后作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认识生活的方法,扩展选材思路。这种课型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启发谈话;提出课题——初步阅读,感知引趣——深入理解,激发感情——借鉴范文,联想选材——自由命题,起草成文。 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基本上根据单元阅读重点设计作文训练题目,让学生及时运用课堂训练的知识。
5、童话想象式。这种课型的特点是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迎合儿童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从而激发儿童的写作欲望,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这种课型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第一步,启发谈话,激发兴趣。第二步,出示编童话的依据,或出示图画,或出示实物,或出示故事的开头;或进行游戏活动,在画一画、拼一拼、做一做、剪一剪、贴一贴、演一演的过程中,提供编童话的条件。第三步,启发学生依据提供的条件,展开合理想象,编写童话。这种课型,提出编童话的依据和起点是基础,想象是关键。难点是第三步,如何引导儿童进行合理想象,展开童话故事的情节。既要让儿童大胆想,又要想得合乎情理。这就要求教师即要善于调动儿童的直接生活经验,又要利用儿童从读物中间得到的知识来编童话。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0:02:3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学科作文教学基本课型介绍
学科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形式,它立足作文和学科的整合,从大语文、大作文的角度对作文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和上述作文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它独立形成自己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课型。它从提高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出发,从学习内容、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入手,拓宽学生写作视野,让学生把作文作为学习的工具,倡导学科教师都参与作文教学,其基本课型包括:课堂实录型、内容整合型、学科主导型。
一、课堂实录型:
课堂实录型是以语文老师为主导,学科教师配合,立足课堂教学丰富的情景和多样的活动,通过拍摄课堂画面,再现课堂情景,回顾教学流程,确定恰当的作文训练点,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思路,明确学习重点,分享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愿写,从而实现作文和学科学习的共同提高。
其基本流程是:语文教师通过全面浏览各学科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性强、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情景性比较突出的学习内容,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从作文教学和学科学习的目标入手,沟通整合,确定共同的训练点。第二步:语文教师深入学科课堂,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扑捉课堂生动有趣的画面,分享学生学习的快乐。第三步:语文教师从课堂教学画面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过程,分享课堂学习感受,交流课堂学习体验和收获,确立作文素材,进行作文训练。
下面我们以一堂作文和数学整合课例来进行说明。“位置与方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3页内容。其教学目标是:教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认识方向并能够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观察的对象在什么地方,这是观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数学课中关于“位置和方向的”训练,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往往也是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辨别位置和方向的能力,在生活中学数学,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这一内容训练既是数学学习的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观察能力训练的起点,更是作文训练中写景状物的训练关键点,要写好景物,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空间概念,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在什么位置,景物之间是什么样空间关系等。三年级作文训练内容就有介绍学校,学校在哪里?学校教学楼、操场等各在什么位置,我们的教室在哪里?要学生一一写清楚。教师在教学位置和方向时,可以出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说一说学校植物园、操场、教学楼、大门等的具体方位,这是学科教学内容,也是作文训练的要解决的重点。语文教师和数学老师有共同的教学目标、训练要求,课堂教学中都要求训练学生的空间能力、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课堂在情景的描述中展开,在生活的体验中进行,表达和训练为主线。数学和作文教学的结合解决了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形成大作文观念,通过作文,密切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强化学生空间能力,从而达到数学学习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共同提高。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
一、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总面积……
: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比如故宫、颐和园、万里长城……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大的活动中心,每天要接待上万名游客……
师:同学们查到的资料可真丰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天安门广场是我们首都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几乎所有的游客到了北京都要来这里看看。你们瞧(出示天安门广场情境图),这里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天安门城楼、故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你们去过这里吗?那我们请去过的同学当一次小小导游员,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建筑的具体位置。
:这里是国旗,从这儿向上走就到了天安门城楼,再向上就到了故宫……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人民大会堂,向右走就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再向右走就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欢迎来到天安门广场,这里是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北面是故宫,南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向南是毛主席纪念堂……现在开始自由活动,活动完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集合。
师:这三位小导游介绍的各有特点,都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集合了吗?谁愿意上来指指?
学生指的位置不同。
师: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弄错了?
生:不是弄错了,是所处的方向不同。
师:那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表示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哪一面呢?
生: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北面。
师:“北”这可是个新名词,你们听说过吗?“北”是表示什么的?和北一样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生:东、南、西、北。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方向:东南西北。谁来写课题?
指名学生板演。
师:你怎么知道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北面呢?
生:从地图上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出示标志)
师:人民大会堂在广场的哪面?毛主席纪念堂在国旗的哪面?你还知道什么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东面。
:国旗在天安门城楼的南面。
:故宫在广场的北面……
师:其实东南西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呢?
:太阳从东方升起。
:冬天要刮西北风。
:我家住在深南路的北面……
师:看来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辨别方向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出教室到外面去看一看,找找方向。找方向时我们同样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活动中着重解决以下内容:
1. 你们小组首先找到了哪一个方向,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 怎样根据这一个方向来判断其他三个方向?
3. 站在操场中间,看看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具体情境中的方向
教师带领学生去户外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找方向。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到你们各个小组合作得都非常默契,你们找到方向了吗?你们首先找到了哪个方向?
:我们首先找到了东方,是根据太阳找到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师:你们这么快就找到方向了,真聪明。那就请你们组拿着标志牌站到操场东面的圆圈里。
:我们首先找到了北方,是根据指南针找到的。指南针指针所指的方向是北。(学生观察指南针)
师:那就请你们组拿着标志牌站在操场北面的圆圈里。
:我们首先找到了西方,是根据影子找到的。早晨太阳在东方,影子在西方……
师:现在我们站在操场的中间,用手指一指东南西北,你有什么感受?
:东南西北各占一方。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面对东方,向右旋转,分别是东南西北……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们组商量一下东南西北各站一人。
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面朝东方,如果知道了东方,怎样辨认其他三个方向呢?
生:我们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过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学生回忆儿歌)
师:现在我们一起面朝北方,如果知道了北方,怎样辨别其他三个方向?
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师:如果我们面朝其他方向,又该怎样辨认呢?
师:现在你认准方向了吗?那好,老师考考你。先绕着我跑一圈,再指指方向。
全体同学将身体转向东方。右手食指指向南方。向北走15步。
师:同学们认得可真准。现在请同学们再向远处看看,我们操场的各个方向都有些什么?
:操场的东面是游乐场。
:教工宿舍楼在操场的北面。
:我们的西面有花池。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建筑,你们喜欢他们吗?那我们想办法把他们画下来,好吗?
师:我们准备回教室。想一想,我们从学校东门那边回教室,该怎么走?
教师带领学生又回到教室。
(二)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坐在教室里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你站在操场的中间,操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生:操场的东面是游乐场,操场的西面是花池,操场的北面是幼儿楼,操场的南面是艺术楼。
师: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你能把你刚才想到的做成校园的示意图吗?
教师给学生发示意图纸,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出现多种画法。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几种画法一样吗?
:不一样,有的上面为东,有的上面为北。
:一样,无论怎样画,操场的北面都是教工宿舍……
师:同学们画的都非常正确。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便于观察,利于操作,我们画图时都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那现在,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将手中的地图变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形式呢?
学生将示意图旋转。
(三)认识其他情境中的方向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如果我们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你还有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组里的同学。
学生汇报。
一组 :看树叶,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面。(观察大树)
二组 :看年轮,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南面。(出示木桩教具)
三组 :看标志,道路上会有指示方向的标志……
                                             (课堂实录摘自人教网)
分析:
情景导入后,开始探究新知。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指南针及生活常识自己找方向,辨别学校各处建筑物所处的具体方位,画出方位图,标示出建筑物的位置,然后根据一定的方向路线回到教室,进一步体会方位在生活中运用。在这个活动中,人人参与,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方位问题。大家怎么分工、怎么合作,怎么去辨别方向,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最后获得怎样的结果,大家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有什么心得体会等等,可以作为叙事的材料,以《一次有意义的合作》、《我找到了位置》、《我们在操场上考察》、《指南针给我们的帮助》等为题,写出精彩的作文,作为活动的总结,提升活动的质量。活动描写也是三年级作文的一个训练重点,要求写清活动过程,学生怎么确定合作任务,实施合作内容,获得合作成果,鲜活的体验,丰富的情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表达。
学生回到教室,围绕着地图上的方向展开学习,要求学生把学校的各处建筑物用平面图标示出来,在画平面图之前,老师提示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如果你站在操场的中间,操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确定了各自方位,学生画校园示意图。学生怎么画的?怎么想的?画的结果如何?大家交流绘画成果,看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在交流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从同学的绘画中,你又有怎样的心得体会?这又引出新的作文素材和表达意愿。作为数学老师,这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效果如何,从课堂提问及示意图展示可以了解一部分,但更多的了解还是来自学生亲身的讲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课后和学生交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收集第一手资料。现在让学生记录上课情景,阅读学生的作文,了解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况,获取大量的鲜活信息,有助于教师观照自己的教学效果,改进并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认识了方向,有了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如果换一个情景,换一个陌生的环境,大家怎么辨别方向呢?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书本的学习到生活实践的运用,学生汇报辨别的方法,这是数学的生活化,也是科学知识的生活化。学生介绍了根据树叶、年轮、标志牌辨别方向的方法,同学怎么介绍的,怎么根据树叶、年轮来辨别方向的,你还有更好的辨别方向的办法吗?生活中,你有迷路的经历吗?你为什么迷路,最后怎么找到了家?学了方位一课,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写一个小故事,谈一下自己的对方位的认识。可以写一封信,邀请好友到家作客,写清楚自己家的位置,标明来访路线,画出路线示意图,方便好友找到自己的家;或者邀请笔友到学校参观,告知来访路线和学校参观路线,这可以作为数学学习后的作业,也可以作为语文教师布置的作文训练。
语文教师深入课堂,了解了课堂学习内容,拍下了很多精彩的镜头,对每一个环节的数学教学都作了作文上的思考,引发出丰富的作文素材。接下来,就是作文指导课。首先,要把握作文训练点,三年级学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什么?作文训练内容有哪些,数学课上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作文训练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起步阶段作文的要求是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找好了作文训练的切入点,这是关键。三年级要求学生能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作文训练中安排了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描绘一处景物,介绍自己学会的一项技能等,这些写作内容完全可以和这一课的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观察能力训练入手,让学生学会把握物体的位置,有顺序的描绘景物,把景物写具体,能恰当的运用方位词语,准确表达物体的方位。第二,确定训练形式,语文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作文心态和作文水平,以学生喜爱的指导方式进行训练,可以范文引入式,老师根据课堂学习情景和作文要求自行写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文章,给学生参考模拟,并结合训练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完成作文;可以是观察发现法,把课堂上的精彩镜头或片段展示出来,引发学生观察兴趣,指导学生细致体会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堂辨别方向,把学生指明方向的镜头呈现课堂,说一说同学辨别方向的神态、动作,细致入微地了解当时的情景及旁观者的表情;可以谈话交流式,课堂上我们学了什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老师怎么教的,同学怎么学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等,通过交流,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素材,确定写作思路;甚至完全开放,在学生习惯通过作文进行学习,自觉把作文当作学科学习的工具,形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教师稍加点拨,提出作文要求,学生完成作文任务。第三,作文评改,语文在批阅学生的文章时,收集学生关于学习的一些感悟、迷惑、意见、建议,和学科老师沟通,借机促进学科教学,分享作文教学的快乐,让学科教师自觉参与学科作文教学。第四,相关指导一定要及时,最好学生一上完课,接着进行学科作文指导,强化鲜活的印象,提高指导效率,激发表达欲望。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0:03:14 | 只看该作者
二、内容整合型:
语文老师往往兼任思品、心理、综合实践课,这些课往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竞赛、动手实践等活动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充分、体验丰富、思维活跃,上课的内容也是作文的内容,课堂学习和作文指导可以融为一体,既教学教材内容,又辅导学生完成文章,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开。
内容整合型的教学流程是:第一,根据教材中作文训练要求和学段作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确定作文和学科整合的内容。下面是人教社五年级下册作文训练内容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
园地一 书信

园地二 看图作文

园地三 发言稿

园地四 难忘的事

园地五 缩写

园地七 有特点的人

园地八 自由创作
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  
2 拥有好心情  
3 尝尝苦滋味  
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  
1 吃穿住话古今(一)  
2 吃穿住话古今(二)  
3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  
4 汉字和书的故事  
第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 伟大的先人  
2 我国的国宝   
3 我们的国粹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1 蔚蓝色的地球  
2 我们的地球村  
3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确定学科整合内容:给朋友、同学写信,说说自己的快乐和烦恼;通过了解父母的成长故事,介绍父母的故事,写出父母的特点;在逆境和挫折中,自己饱受酸甜苦辣,有很多难忘的故事,这些是作文训练内容,也是品德课学习的内容,两者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述,在课后进行作文,先说后写,说写结合,相得益彰,省时高效,教师通过批阅作文,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意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二,突出学科教学,穿插作文指导。教学中以学科教学为主,巧妙设计各种竞赛、游戏、表演、讨论、演讲、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多说、多动、多想、多体验、多感受,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及时运用所学知识适应生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通顺流利的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故事、体验,不断诱发学生作文的冲动,相机指导写作技巧,让学生及时把课堂上的思想、认识、情感、顿悟以及精彩的故事记录下来。第三,提出作文要求,完成作文训练。围绕课堂学习内容,结合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拟定一系列作文题目共学生选择,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和内容。
课型范例分析:
尝尝苦滋味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学科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的,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它们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
2、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作文训练目标:

1
、真实记录自己遭受挫折和失败的一件事,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酸甜苦辣。
分析: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失败。温室里的花朵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不经风雨,不可能见到彩虹。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老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素质比较差,经不起批评、失败,性格比较脆弱,一遇到问题、困难就逃避。思品课安排这一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和失败是常见的事情,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没有挫折就没有坦途,失败并不是坏事,挫折可以磨砺意志,摔倒了可以爬起来,只有经历失败和挫折,才能更好地分享成功的喜悦。每个都有烦恼,每个人都会遇到逆境,我们应该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它,用坚毅的毅力去战胜它。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失败的经历,都有痛苦的体验,这些事情都是难忘的,都是有意义的,怎么把失败的事情讲出来,怎么表达当时的酸甜苦辣,这既是品德课的训练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两者目标合为一体,课堂上怎么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作文辅导的重点。怎么样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失败的经历,尤其是失败的心路历程,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只有讲出来,和同学分享,老师和同学才可以帮助他正确面对,没有深切的体验,没有融入课本,只是学习课本,听别人讲述,对失败的认识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心态。教师应该交给学生讲述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尤其是当时的想法、感受等,因此课堂上,结合学生的交流,训练表达方法,教会陈述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过程:
一、听听大人的故事:失败不可避免
课前,让大家访问、调查一位身边的大人,可以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邻居、老师或周边的人,了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苦和挫折,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现在将调查报告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1)我爸爸小时侯上学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回到家还要干活。爸爸说,小时候多吃一些苦,长大了遇到困难就不会退缩了。
2)我妈妈刚考上大学时,面对班上那些大城市来的见多识广的同学,觉得自己是那么孤陋寡闻,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种危机感,于是妈妈开始制订计划,发愤学习,不断激励自己努力赶上去。这个过程培养了我永不服输的品质。现在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我也能勇于面对。
师:从采访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听了大人们成长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班交流。播放采访录音,介绍照片、实物背后的故事等)
生:困难是可以超越的,看你怎么对待。
小结: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身处逆境的时候,人生就像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当面对挫折和逆境,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二、讲讲自己的经历:失败是宝贵的财富
1、让我们来读一读一则真实的故事,美国一名演员的成长经历。出示教材:爱迪生曾经说过“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由发言,失败带给我们什么。
2、你遇到过什么挫折和失败,遇到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我们需要的是反省自己的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试着把下面的内容填出来,你就会知道失败是什么样子了,再想想你收获了什么?
填表:
我所经历的一次失败和挫折

失败的起因

失败的经过

失败时的感受

失败的结果

从挫折和失败中得到的启示和教训

3、大家讲讲自己失败的故事,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当时是怎么做的、想的?为什么失败,失败后有什么心理体验?
为了便于同学表述自己的心理活动,我们一起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每一个同学都经常面对考试,考试不可能次次成功,大家都有失败的经历和体验,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直接描述法:怎么想的就这么说出来,直截了当,坦白率真。写考试失败的心理:看着手里的试卷,我真希望这不是我的卷子,考前还跟妈妈说没有问题,一定能考好,这下好了,就这样的分数这么见人。同座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想当初,她一直是我的手下败将,现在可好,真是无脸见人。
内心独白法: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例如: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有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幻觉展现式: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眼前的试卷变成了巴掌,那红红的叉仿佛是滴血的刀,我拿着试卷的手颤抖着,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和妈妈说考试的情况。
环境折射法: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紧张的状态下,人会焦虑、烦躁等等,因而对声音、光线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如: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动作神态呈现法:语言神态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的状态下他(她)的语言行动就会扭曲,就会与平时不同。如: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学习五种表达心理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谈谈自己失败时的心理和感受。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导学生完整通顺地表达心理想法。
小结:当我们交流失败的感受时,也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失败是成长的精神营养,在大家的讲述中,明显感觉到我们在长大。
4、用文字记录自己失败的故事,找一句格言作为总结的座右铭,附在故事的结尾,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分析:
这是一堂很规范的品德教育课,较好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理念:关注儿童的成长,关注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适应生活。教师让学生课前访问、调查一位身边的大人,了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困苦和挫折,听听大人对困难和失败的看法,结合名人的故事,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为学生的讲述交流做好了铺垫。第二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在这个表格中,暗含了讲述和写作的基本线索,只要把表填好,讲述的内容、条理都清楚了,也就说文章的框架已经出来了。接着,老师根据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表述心理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表达清楚并抓住重点。学生课堂上的交流为写又作了一层铺垫。大人的故事是引线,表格的填写是构思,方法的训练是技巧,口头表述是桥梁,帮助学生顺理成章的写好作文。作文教学和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也更好的体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0:03:57 | 只看该作者
三、学科主导型:
学科老师结合讲课内容,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写出课堂实录、科学观察、音乐美术欣赏等类的文章,以此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方式,评估学生学习的情况,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种课型完全由学科教师实施,需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运用作文来促进学科学习。
下面的案例摘自《中国教师报》,一个诗意的生物老师,孙明霞用实际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课型。
生物课还是作文课
杏树的自述 初一(1)苏晓旭
我是一棵杏树,经过整个冬天的休息,现在的我精力充沛,要向人类展示我的生命。
阳春三月,我开花了。我的花是漂亮的粉红色,里面有雌蕊和雄蕊,靠昆虫传粉。昆虫在雄蕊的花药中将花粉带到了雌蕊的柱头上,慢慢地我的花粉会长出一个花粉管,它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里的精子与胚珠内的卵细胞结合,就完成了受精作用,形成了受精卵。我的果实可供人们食用。
白天,我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还释放出一些氧气。到了暗处,在见不到光时,我要消耗一部分体内的有机物,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小的时候。
当我还是一颗种子即将萌发时,我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现在,我变了,我要把以前用的有机物和氧加倍地还回来。
这就是我——杏树,一株普通但快乐的种子植物。

文章很短,却是一篇杏树的成长史。同时,它更像一篇生物学习笔记,把课堂上的知识,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独特地整理出来。通过文章,我们了解到作者很好掌握了银杏树花、果、叶、种子的特点,灵活建构了这一学习内容,把逻辑严密的知识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表达,充分显示出孙老师高超的教学智慧。让知识活起来,就要使教学过程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孙老师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教学理念。学习是成长的过程,学习中收获知识、经验、技能,这些收获都将应用于生活,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分,作文和学习也是必不可分的,用作文表达学习的历程,记录学习的心得体会,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文章,孙明霞的学生写了很多。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后,孙明霞让学生写《小麦的成长自述》;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让学生写了《仙人掌求水记》;学习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学生写出了《西瓜子历险记》……“人的生殖发育”这一内容经常被很多老师跳过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学。

《秋冬季的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节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观察兴趣;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教材由小树生长、小毛虫长大引出对秋冬季生物的观察,要求学生选择几种常见的植物、动物进行跟踪,细心了解生物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填写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菊花




白杨




鸡或鸽




猫或狗









蚯蚓




怎么观察生物并做好记录?这是学科教师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物,教师可以结合法布尔的《昆虫记》,引发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观察效率。语文教材也有相关内容的学习,法布尔观察的故事,同学也听说了,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观察记录:
狼蛛猎食
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们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作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如果它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在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打在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它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持之以恒,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窜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狠一样。
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迫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窜了。所以它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 “举世无双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对昆虫世界进行研究,写出十卷巨著《昆虫论》,揭示了昆虫世界的种种秘密,鲁迅先生称法布尔是科学上“肯下死功夫”的人。蜘蛛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昆虫,蜘蛛的种类很多,《昆虫记》中都有介绍,这里我们选学《狼蛛猎食》也仅是法布尔观察蜘蛛吃东西的内容,从法布尔的记录中,我们发现:观察应该全面、细致,从蜘蛛的外形、习性、动作到小狼蛛扑食特点,观察很仔细。学科可以结合《狼蛛猎食》的学习,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填写好观察记录表,模仿法布尔,写出自己的观察文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2:16:59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2:17:42 | 只看该作者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2:18:2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06:39 , Processed in 0.0845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