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作文与学习的关系
在理清作文和学习的概念后,我们来看两者的关系。学者祁寿华在《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中介绍美国很多大学时兴跨学科写作。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具体的学科(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课程里加入写作的成分,包括日记和小论文;一是在英语系专门开设跨学科写作课。这种跨学科写作课对学生适应社会,及在本专业内的语言交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P61)文中同时指出:关于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学生需要学习写作,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来学习”。对许多教师来说,后者已经取代前者,他们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发现有意义有着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写作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其实,在小学、中学,学习通过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袁浩认为:“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劳动、体育等学科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潜能、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思维和表达,都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作文训练是各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认识表达能力提高的统一过程。学生作文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加工整理,要加工整理则必须要以学过的各科的知识作智力背景。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知识,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指导他们多看、多听、多读、多写。反之,学习通过作文又可将所学的知识巩固、加深、改进和系统化,并促使他们进一步猎取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知识,进一步学好各门功课。” 伴随着学科的教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学科学习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提供能力的准备,同时,通过写作又促进知识的迁移,思维的畅通,能力的提高,把学科教学和作文练习结合起来可以双赢。
1、作文是学习的一部分:
作文本身就是学习中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作文,认识作文的一些基本特性,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把握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的基本表达方式,学会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过渡伏笔等,形成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能注意语言表达的对象、情景、分寸,较好地掌握作文策略,形成积极的写作态度,从而真正掌握写作这项技能。这一切都是在学习中获得,在不断的训练强化中提高,没有学习,就没有对作文的认识,兴趣及各种写作策略的获得,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具体来说包括:
(1)、作文知识的学习:按加涅的学习分类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这类的学习包括字词的书写运用,要有一定的识字量,能运用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写出连贯的话,用正确的句子表达造句的思想,会运用标点符号;观察的知识:知道观察的重要作用,了解观察的方法,知道分类观察、点面观察、空间观察、移步观察、跟踪观察、时序观察、体验观察、联想观察、实验观察、对比观察等多种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观察社会生活现象、自然景色、花鸟虫鱼、人物百态、天气变化、建筑结构、活动场面等;写作常识:即如何构思、选材、立意、谋篇,学习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详略的知识,掌握叙事、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知道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及相关的文体知识。
(2)、作文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包括书写能力、阅读能力、语言积累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起跑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制高点。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作文成功的一块蓝宝石。表达能力是作文能力结构中必备的“硬件”。一个学生有材料不会编排,有事情不会叙述,有道理不会议论,有感受不会抒发,运用表达手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文章就难以写好。这些能力训练按加涅的学习分类属于认知策略学习。
(3)、认识的提高:这一部分属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实际是知识、语言、认识等方面的综合。而认识事物的能力是行文表达的基础,你只有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说清楚,如果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可能把内容说明白呢?学生作文的肤浅就是因为认识能力的肤浅。要提高作文素质,首先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够“陈述自己的看法”,前提是了解。、识事物,否则纸上谈兵,海市蜃楼。
(4)、情感的丰富:这部分属于态度技能学习。“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五情发而为辞章”。情,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作文的灵魂,因而也是作文教学的灵魂。没有情感,作文就剩下空壳。
2、学习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阐述学习的概念时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它和具体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如校园的布局、教室的格调、融洽的关系、良好的气氛等,作为学习的环境,它们也可成为学习的内容。同时,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在学习中同学们商量、讨论、表演、游戏、竞赛、扮演、练习、模拟、甚至打闹、游离等,这种学习和社会相衔接,和生活相呼应,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有变化,表现为丰富的信息内涵,极大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往往延伸到课后,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学生经常表述的是:我们学习的课文如何、我们学了什么、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事、老师的表现、哪个同学表现好、自己的困惑、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同学的精彩发言等,可以说涉及小学作文的各种表现内容。
(1)、学科学习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的提炼、概括、抽象:
学科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和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等不同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从数学的学习到运用,课程标准始终强调要密切联系生活,要求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和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小学科学要求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能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关系科技,保护环境。内容选择要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特别强调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艺术,运用艺术美化生活。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要求学生能关心社会音乐生活,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美术教学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用美术手段记录、规划、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课,其目的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体育课程学习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身体素质、心里健康、适应社会目的就是更好的生活。体育和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生作文训练内容涉及:
写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玩具、生活用品、其他物品
写景:四季、气象、山水、街道、校园、田园、公园、游乐场所等
写人:自己、同学、老师、亲友、其他
写事:学校生活、一件有意义的事、熟悉的事、身边人的事、自己会做的事、和同学发生的事、成长的故事
写活动:游戏、体育活动、课余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等
想象作文:童话、故事
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共安排口头作文训练58次,小练笔27次,习作58次,合计作文训练143次,平均每一个学期近18次,基本是一周一次习作训练。从教材安排的训练内容来看,不超出写景、写物、写人、写事、写活动、想象作文、实用文体练习七大类。这些写作内容在学科教材中都有涉及,作文训练内容和学科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我们在附录中列出各年级作文训练内容和教材学习内容。
(2)、学习生活是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
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三段:一是在校生活,一是放学后的生活,一是周末假期生活。学生在校期间,从早到晚,都和书本打交道,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讨论、游戏、训练,一切以学习为中心。那么结束了学校生活后回到家,学生做什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文章对小学生每天放学之后,最经常做的事情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小学生排前三位的是:回家一个人学习,回家看课外书,在学校做作业、看书;东京小学生是:回家后去补习班、兴趣班或跟家教学习,回家看电视、玩游戏,在学校和同学打打球、玩一玩;首尔小学生是:回家后去补习班、兴趣班或跟家教学习,回家看电视、玩游戏,和同学在外面玩后回家。三国的小学生都把学习、做作业放在第一,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学生仍然是以学业为主。
学生的周末假期生活又怎么样呢?2005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发现:暑假有48.6%的中小学生参加过培训班,其中小学生有64.4%、中学生有39.1%参加过培训班,在参加培训班的学生中,74.8%的小学生、81.5%的中学生参加过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的的培训班。调查还发现,15.8%的小学生、29.8%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暑假生活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没有活动场所、没有伙伴、假期生活单调、空虚、时间不足等。除了参加培训班,学生的假期缺乏伙伴、场地和丰富的活动,往往在单调和无聊中度过,学生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切身的情景参与,能够写进文章的素材不多,也就是说,学生的假期生活能够留下深刻影响的也是学习生活。
(3)、学习活动丰富多彩,成为生活的浓缩:
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教育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育必须是生活的,即老师的教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学更是离不开生活。老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以理解消化运用。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习活动的内容向社会延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习活动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不少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尝试“走出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去学习”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课带领学生去观察桥,观察古庙建筑,观察森林中的美景,数学课带领学生去测试马路的长度来认识米和千米,让学生测量家里住宅面积的大小、书房的大小,计算爸爸工资利息等。科学课老师和学生一起去认识昆虫,一起去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一起去观赏阳光的七色构成。
学生在课堂主要进行的活动包括:
倾听:“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认识生活、了解社会的一条基本途径,是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更好地接受外界信息,才能更好的表达。课堂上倾听、生活中的倾听都是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更是作文积累素材的必要途径。
观赏:课堂的观赏包括观察和欣赏。每一节课都需要学生擦亮眼睛,仔细观察课堂发生的一切,老师出示的图片、教具、实物、教学课件、需解决的问题等,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课堂的学习。欣赏指艺术课中经典名画和精彩乐曲,甚至体育课的充满动感、技巧的动作等。
游戏:游戏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更富有娱乐性、情趣性、竞争性,它以特有的内容、形式、规则和情景吸引着广大小学生。小学生学习一直倡导内容、形式的游戏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全面素养。
讨论交流: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辩明是非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开展一些讨论能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
角色扮演:课堂角色扮演是在教学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角色设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规定动作,指导学生进入角色,领悟“剧情”,完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角色扮演要求打通学习内容和生活情景,自觉把生活的体验运用于角色扮演中,同时角色扮演也是一种生活的模拟,从而更好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角色扮演包括:真实角色的转换,如“我当小老师”“一天班长制”“小小班主任”;虚拟角色的模拟,是指文学、社会、历史角色的模仿。
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学生的课堂练习和练习情景、学习内容、思维方法、解题策略、具体完成过程紧密相连,作为课堂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作文的好素材。
3、学习为作文提供能力的准备
我们知道作文的能力包括: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选材立意的能力、布局谋篇、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选材立意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这些是语文老师特殊的职责,而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就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了,学科的学习也在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写是从观察开始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可能把事物写到文章中。鲁迅先生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我们写文章更要从观察入手。但观察能力的培养显然不仅是语文老师的事,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观察,任何学科的学习也在培养着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课上,同学观察图形,比较式子,把握区别,需要明亮的眼睛和一定的观察技巧;美术课,看图观察,欣赏作品,野外写生观察,我们不仅学习观察的方法,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体育课认真观察新学动作,看清体育老师的示范,揣摩动作要领,一边模仿,一边纠正,离开观察,不可能学好一个动作,不可能很好地参与体育活动。音乐课更是训练耳朵的听觉,学会把握声音的长短、高低、大小、快慢、好坏,学会体验声音表达的情感色彩,学会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耳朵观察,丰富了观察的渠道,提高了观察的质量。科学课更是离不开观察,每一项小实验,小制作,都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越精细越能发现不同的科学现象,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甚至借助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精细。
(2)、想象力: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想象力的魅力在于他可以将你带入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象力的作用就是他可以使你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学生脑中是否有画面、有想法,画面美不美、想法好不好可以作为文章的评判要素,充满想象力的文章,总是能给读者更多的惊奇和享受。想象力的培养更多的需要学科老师的关注,仅有语文课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学科教学都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要求,音乐课欣赏乐曲,美术课观赏名画,科学课探寻问题等都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好内容。
(3)、思维能力: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通过多维立体的思考找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方法的能力,属于理性认识。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思维力按其构成看,可以分为比较与分类的能力、抽象与概括的能力、理解与判断的能力等等。思维能力就其表现形式来看又可以分为一般思维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如果说观察是为了获取、积累 材料的话,那么,思维则是对观察过程中获取材料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这是从观察 生活到写出作文的关键一步,没有这一步,写作就无法进行,许多人之所以总是写不出作文 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力,要么面对材料,感到无从下手,要么堆砌材料,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此外象文章层次是否清晰、结构是否紧凑、内容是否具有新意等都与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素质,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核心的环节。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也是所有学科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数学课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科学课训练学生对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思品课对各种行为进行评判、音乐美术课对作品评价等需要学生训练思维能力,可以说每一堂的学习都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力紧密相连。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指人们用以表达情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表达力就是运用语言准确、清楚表达自己思想、感受、观点的能力。善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是人的重要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但仅有语文老师的训练是不够的。每一堂课学生都要表达自己的思考,谈观察所得,说解题过程,议看到的景象,评同学的表现,赏精彩的画面,小结一课的收获,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科老师都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表达,规范表达,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重视问题讨论或内容复述,随时随地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4、作文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学生学习需要经过注意、编码、转换、储存等认知过程,学生将新信息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技能(如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一些策略来加以计划和控制,使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得、处理、储存以及检索、迁移、运用。这其中就包括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元认知可以分成三部分:1、元认知知识,它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策略运用的知识。包括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比如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的学习状态如何、对本次学习内容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对老师的认同和基本判断;本次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中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等。2.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课堂上举办花的报告,自己展示观察报告,陈述观察情况,伴随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紧张、害怕、兴奋、强烈的表达欲望等,同学陈述观察结果,自己有什么想法,自己的观察是否一样,在比较和分析中获得另一种体验和提高。3.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比如背诵课文,根据老师要求先读几篇,试着背诵,记不住,要完成目标,怎么办,改变方法,一边抄一边默,错误的地方进行强化,最终完成任务。
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元认知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境有哪些变量(如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原有知识的基础情况、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学习的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学习风格,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时间、所在的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学习的测验类型等等),并意识和体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变化情况。学会自觉地选择、安排、使用和调整学习方法;知道自己拥有的各种学习方法的作用、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并且能选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元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激活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任务变化,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效果,客观地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总的来说:元认知能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当学生进行学科作文时,总是伴随着课堂情景的再现,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怎么讲的,重点在哪里,概念内涵是什么,同学出现了哪些理解上的错误,老师怎么纠正的,自己是怎么思考的,当时怎么想的,和老师的想法吻合吗?不吻合,问题在哪里,课堂上进行了哪些练习,老师提出了哪些问题,练习和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自己掌握了解决技巧吗等等,学习自觉运用元认知和背景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并把它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统整和反思,这无疑是元认知的最好体现。在解决问题中,元认知教学要求出声思维,即一边思考一边把思考的内容大声地说出来,以便他人清晰了解个体在解题时的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方便教师指导,这种出声思维,为作文奠定了基础。所以高明的教师让学生用文字记录解决过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写下摘要、提出问题,这都有助于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
5、作文提高学科学习效率
从广义的学习概念来看,当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情景,了解学习内容,理清学习思路,梳理学习收获,不仅为学生找到丰富的习作素材,而且在帮助学习有效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当我们有意识的写我们的学习内容、过程、收获,显然可以改善我们的思考,因为这样的写作活动是一种精细的复述,它要求学生澄清、梳理和表达他们所学的知识。(《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美】Patricia Wolfe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P142)复述是指学习者对新信息的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试图领悟和寻找意义,把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而精细的复述是在这种联系建立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加工,这种加工是对新知识的不断理解、深究而获得新旧知识的稳固的、密切的联系,从而达到真正的掌握并能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在课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观点,表述概念的内涵,用表格、知识图等建立知识点的联系,用自己的话对课文、说明、讲解进行回顾,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同学的讨论要点记录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辨析相互观点的细微区别,同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收获,这些文字的表述显然是一篇很有内涵的文章,同时,在表述的过程中,学习者也是在复习所学内容,提升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完一场电影、听了一次讲座、出外旅游考察、参加一次活动、举行一项竞赛,甚至参加一场派对、欣赏一场音乐、看过一场画展,做完一次实验、展开一场辩论等,如果刚经历的情景没有和人交流讨论,自己也没有及时记录,过去的情景就如过眼烟云,很快在脑中淡忘,在记忆中消失。如果我们能回顾刚发生的一幕幕情景,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平淡的无聊、不自由的酸涩,把发生的情景重新梳理,把精彩的镜头重点咀嚼,把心中的感受加以提炼,或者用笔记下这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这既是素材积累的过程,也是作文训练的过程,更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从下图我们发现,人脑在处理外界信息时,只有不断地加工整理,才能由感觉登记上升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最后成为心中永远的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