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思维科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49:4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大学生思维拓展方案作者:大熊猫王永峰
思维训练几乎涉及人类所有活动领域,也就是说,只要人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总有思维活动相联系,不仅仅单纯的以信息的方式增加我们的认识,还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思维模式的建构、适应和调整相伴随。

思维拓展与素质拓展是两码事,当然二者关系很紧密,但前者主要以精神活动为主,以交流为介的思想理论和观点的对比认识,而后者则是通过各类非理论认识的活动来强化某种心理认知,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形成某种稳定持久的健康或积极的心理品质。

但是我们也清楚,没有经过思维训练的人和有专门思维训练的人对同一问题认识的角度、深度和广度都不一样。当然,打乒乓球也可以锻炼人的机能反应能力,但我们强调的更是智慧层次的思维训练。

我简单介绍我工作三年来,对我的学生进行思维拓展的一些经验。
年青人喜欢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性,这是我设计所有思维拓展训练活动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发挥这种品性,让大家秀出个人风采,是激发学生潜力的非常有效的法宝。
而这一点,在我看来也正是未来社会的自由之源。恩格斯1843年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中阐明了傅立叶自由劳动的理论。“因为每个人天生就爱好或者喜欢某种劳动,所以这些个人爱好的全部总和就必然会形成一种能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力量。从这个原理可以得出下面一个结论:如果每个人的爱好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即使没有现代社会制度所采取的那种强制手段,也同样可以满足一切人的需要。”
思想、知识、理论是“固态的”,而支持它们的蕴含于它们中间的思维能力、智慧水平,则是“液态的”。固态的往往以内容表现,液态的往往以形式出现,如同我们研究逻辑学一样,通过分析语言来确定思维,我则是侧重研究辩论、演讲、写作、总结和素质拓展等虽然传统但又新颖的形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用把事物简单化、片面化、抽象化的方法来描述复杂事物的,为了让任何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表述都能被对方有尽可能唯一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顺序予以规定,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形式的规范化,在这种规范化过程中,产生了形式逻辑。所以我们结思维拓展的方式仍然是从语言文字开始。

对于很多人来说,辩论是理论兴趣的起点。

尤其是对刚刚接触学术理论的年青人来说,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环境下,更容易培养个人对某个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争论可以让迷惑的人更迷惑,让清醒的人更清醒,迷惑之人从质疑各类观点中寻找自己的平衡点,从前排除我们那些曾经自以为是的不加思索的观点。清醒之人借鉴他人的观点强化自己的认识,以增加理论引导作用。当从概念和文字符号游戏上升到语言思维时,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体验到观点冲击的快感,从而也会对抽象理论更容易理解。
因此,在观点争论方面促使大学生思想成熟的具体做法就是,给大家提供自由的辩论平台,通过课堂辩论比赛、大学生辩论赛、网络论坛、焦点冲击以及“我也是大师”等活动,让大家体验的思维互动的快乐。

演讲是一种从形式技巧到思想内容上都要征服观众的有效的体验成就感的方式,学生有了成就感,自然在理论学习方面有会有一定的参与性。为了在大家面前表现的好一点,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就会做充分的准备,做到情理触动人心,在语言思想方面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理论创作是思想升华的必经之路。
阅读当然是思想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但如果思想能内化为行动方式,必然要经过一定的理论才能有效。这里我就不详细说明了,可以参看《为什么要开通博客 》《明学思辨之演讲培训》《热血年青需要热血平台》《如何学好理论 》《主题辩论与学术演讲培训情况了解
而在这里,我还是重点强调理论写作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很多人担心,当今大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浮躁、迷茫、世俗等,但在我看来,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其自觉的走向自学之路,研究之路。

利用当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参与创作。
网络越来越人性化的表达着人们的需求,而我们的任务只是简单的把它利用好,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就是了。写作在传统纸媒时代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现今,只要是网民,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精华为文字,用以表达自我。据统计,当今90%以上的作者都以网络作为思想来源,并借助网络创作。
创作是最有效的思维锻炼工具。因此,我要求我的学生都要写论文,写博文。肯定有人怀疑这样做的形式主义的性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学生因参与创作的过程,其收获比被动的听课效果要好的多。可以分小组,也可以命题或指定研究范围,结合网络复查技术核对学生原创性比例,并给予优秀的博文、论文适度评点。可参看《优秀学生博客介绍

还有一个心事,那就是一直想结合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把理论课堂与体育项目或各类互动性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希望下学期可以实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51:4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如何创建智慧地球?作者:思考者
电脑、互联网、无线通讯、传感器,已经能够将我们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成为有机的整体。存贮技术和计算技术可提供远程计算支持,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存贮和计算技术的结合,构成了智能化的基础。智能化的基础不等于现实的智能化,而仅仅是在硬件层面的可能性。真正智能化需要智能理论的完善、智能结构的搭建、智能活动的运作、智能水平的维护等。

智能化如何发生?我们将尽可能囊括可能产生智能的各个环节:
1、人的参与是智能化的天然组件,因此如果整个系统中有人的环节,就自然带有智能属性。
2、科学理论和规律的程序表达。科学理论是人类总结出来的,是人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下的理论。而通过程序实现,就能够实现应有的价值,表现出很好的预测性、适应性、灵活性。
3、机制的智能化。如果系统的组成本身具有反馈机制和学习机制,就可能在系统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知识,使系统越来越完善,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智能机制。
4、自然进化智能。就是由于系统在尝试活动产生出一些功能和机制,这些机制在竞争活动中得到继承和放大,从而成为智能结构的一部分。

智能的属性
预测性,能够对将来发生的事准确预测,从而实现目标价值。
适应性,根据环境变化产生相应变化,保护特定目标价值。
创造性,能够在活动中产生新结构、新功能、新方法。
发展性,结构能够不断发展,功能不断增强,灵活性不断提高,整体性不断增强,并且这种趋于整体化的趋势不会停止。

智能水平的衡量。尽管我们对智能化有着感性的认识,但是如何衡量和比较?
如果能够进行反馈类、程序类运算,我们称之为程序类智能;
如果能进行知觉归结、模式识别,我们称之为归纳类智能;
如果能进行概念的产生、形象化描述,我们称之为抽象类智能;
如果能进行逻辑推理、范畴认识,我们称之为理性智能;
如果能够通过意识进行整体统筹,我们称之为觉醒的智能。
如果能够具有目的性、具有人格特质、哲学思辨、多角度思维,我们称之为成熟的智能。

如何创建智慧地球
1、连接阶段,就是将尽可能多的组件连接上网,并提高连接信号带宽和减少信号延迟。相当于神经系统的组网。
2、关系形成阶段,就是确定组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主从关系和建立局部机能。因为一个硕大的网络,各部分之间不是平级关系,只有理顺了这些组件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整体有机运作。
3、匹配调节阶段,就是各组件之间匹配、子系统之间匹配,实现效率提升。比如摄像头的清晰度与带宽、功能定位之间匹配。
4、整体功能提升阶段,组建智慧地球,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实现生活现代化、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提升人类生存能力和环境应变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增进社会和谐程度等。
5、智慧地球阶段。这是智慧地球的目标,各部分之间功能更加紧密,活动协调一体,呈现出人类的整体智慧和整体意识,能够运用集体智慧,强大而精准地解决人类遇到的各种问题,届时很多世纪难题将迎刃而解,人们将形成问题提出-〉问题推举-〉组织攻关-〉解答评议的规范流程,并能够系统化地研究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作为神经细胞的人,作为运动细胞的各类工具,作为感觉细胞的传感器和科学仪器,作为神经传递的互联网,共同组成有生命、有思想的地球生命体。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58:1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经典的东西须强烈转载)作者:我思故我变
    你为何能处理一些你以前从未遇到的事情?在数学课堂上,你为何能解出你以前从未做过的算术题?这种思维的神奇魔力实际上本身是一个潜在的计算过程,这个计算过程帮助我们处理大千世界每个人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难题。那么思维是如何工作,我们又如何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计算机,计算机现在能处理非常复杂和多变的问题。思维比计算机更强大。比如,你能很快地同一个你以前毫不相干的人交谈起来,你能读懂以前你从来没有读过的书,或者说,进入到一个陌生的购物广场,你依然能快速地了解广场的店铺分布,然后逛完自己感兴趣的店。

    大脑的学习过程有时候并不依赖你的行为,就是说,在你行动之前,大脑已经对如何做这件事有了大致的决定。有时候,你能对自己大脑的决策过程有所察觉,但是有时候,大脑做出决定完全是潜意识的,你察觉不到,所以,大脑的决策过程是一种人类的天然认知能力的结果,并不依赖行为。

     我想你应该有过类似经历,就是如果你要尝试解决一个问题,当你对这个事情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当你知晓解决办法之后,你对这个事情看法的角度和方式都会有所提升,那么接下去如何行动应该是一目了然。你也许会说,或许你在大脑里面对如何做已经有了主意,但是现实中,要实现这些想法还是有困难,比如天体物理学很多理论就无法得到实验的验证,因为实验无从做起。我要说的,那也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小问题依然缺乏深入的理解,我们以为我们解决了所有问题,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宏观上对这个大问题有了定论,但是对大问题派生和隐含的小问题,我们依然要继续深入了解。比如,你开始意识到,对你当前这段婚姻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离婚,另找一个人生伴侣。你对这个解决办法深信不疑,但是你依然有很多现实的工作要做,比如你应该如何告诉妻子你的想法,谁应该从房间里搬走,孩子抚养权问题,等等。

“一个练习”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组的。这个练习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简单。

假设,我告诉你说我搬家了,然后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新房里头书房的灯太暗了,请你给我建议,应该怎么办?
你可以慢慢留意自己是如何想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当你已经有一个主意的时候,回想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解决办法的。

好,现在你就会发现,尽管这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显而易见,而且各人的解决办法都不一样。也许最直接和简洁的答案就是装一个亮一些的灯,或者安装更多的灯。还有一些回答,比如选一个灯较亮的房间作书房,或者请一个专业的照明专家,让他帮忙解决。对每一个解决方案,都会存在很多小细节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果你决定要买一个更亮的灯,那什么型号的什么牌子的灯比较好,何处能买到,多少钱,等等,也是你要考虑的。当让,我们并不在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只是个测试,我们的核心是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完成这个思考过程的。对于大脑的工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每个人思维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有些东西是彼此相通的,请看:

“瞬间会意”-这个指的是问题一出来你已经有了答案,你并不需要去考虑。
“多重选择”-你的大脑给出了几种可能性,你从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最好的方案。
“显意识分析”-你不断地审视问题,然后不断试图地给出一个逻辑上可行的方案,还要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空间等因素。
“需要更多信息”-你觉得你无法在已有的信息上给出判断,所以你需要更多信息,比如房间的照片,你需要在房间里做什么样的工作,你对光照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墙面的颜色,等等。
“怀疑”-你怀疑我给你的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巧问妙答,只是想误导你,从你的回答里面推出一个荒谬的论点。
“淡漠”-你对我给的这个问题毫不关心,并不想去考虑这个问题,只是接着读文章。
这里面同时也存在很多其他可能性。可能你的大脑会综合考虑上面的所有方案。
事实上,除了你的显意识在思考这个问题外,你的潜意识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潜意识有时候比显意识的能力还要强大。

“智能的方方面面”不管你的思考过程到底如何,我都断言这个过程必定包含几个核心要素,即使你并没有很认真地做上面那个测试。

“认知预处理”-当你一行一行地在阅读我的问题时,你的大脑就已经对通过你眼睛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些信息以一种大脑能识别的方式存储起来,变成一种可想像的信息。因为这个问题里面涉及我的书房,所以你的大脑里面应该会想像我的书房具体是什么样子,并且这个书房是如何的灯光昏暗。即使你并没有这么多的视觉想像,问题的描述信息依然存入到你的大脑的“内存”当中。记住,你大脑对事物的存储方式和事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物理存在方式是不同的,你的大脑存储的只是你对这个外在信息刺激的感知输入,和真实的物体是什么样子是有偏差的。你只需要记住,你大脑里面记住的都是大脑的想象而已

“联合想像”-一旦你的大脑对这些外在物体的信息进行预处理,你的大脑就开始调动与这件事情相关的记忆。你回忆起来的一些东西有些非常清晰,有些则比较模糊。这些记忆可能是视觉上的,听觉上的,肌肉感觉上的,情绪上的,或者完全是抽象的无法描述的。或者,你会回忆起自己以前碰到过这个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的。你同时也会觉得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根本不算是一个问题,本篇文章里头的练习都不值一做。但是,请记住,你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你的大脑存入你从过去经历中学到的东西,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经验”,而现在你则能在遇到问题时想起以前与此相关的事件。这些回忆可能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清晰的。如果你对我说的问题的这个场景没有任何记忆,那么你是不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模式配对”-当你与此场景相关的记忆浮现后,你的大脑就开始着手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是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你从来没有来过我的书房,我的书房的布置和灯光肯定是你无法预测的,这对你而言算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但是,你依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为何?因为你可以将我的这个问题抽象化,然后将它同你大脑里面存储的一类已经抽象化的解决方案进行匹配。显然,你容易发现,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地就讲相匹配的解决方案提取出来了,这个过程就叫做模式匹配。

“期望”-一旦你的大脑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你就会对这个解决方案的作出一个判断,就是如果真的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会发生什么。这些对可能发生什么作出的判断同样来自对以往类似事件的回忆。你可能会想像一间房子变得更亮之后是什么样子,或者你只是觉得自己的方法肯定可行,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当你的大脑觉得解决方案确实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之后问题确实能够得到解决,那么你就基本上有了定论。

“大脑是如何思考的”为何更好地分析智能,我们可以考虑将大脑同计算机做一个比较。
电脑能够将物理世界进行某种处理后保存呢?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电脑可以将传感器的数字信号实时地存储起来,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预处理,这些信息的存储和处理都非常精确和可靠。从某些方面来讲,电脑记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已经超过人脑,比如,一个电脑可以从一个红外传感器取得数据,它同样可以测量某些对人而言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而且,电脑的存储介质寿命很长,可以长时间稳定地保存数据。

电脑可以运用联想记忆么?电脑现在的联想记忆能力还不如人脑,但是它们确实能进行一些类似的联想处理。比如,搜索引擎就可以将类似的信息集中起来供人选择。你可以点击你觉得和你想要的信息接近的链接,然后仔细地读取链接打开的文章。所以说电脑已经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

那么,电脑能够对解决方案的结果进行分析么?是的,但是电脑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因为目前为止,电脑程序的模式匹配能力还非常有限。我们并不指望电脑对我们的未来做出预测,但是电脑确实能对某些彼此联系的行为要素进行分析。比如,我面前的这台电脑就能将我的各种输入马上转化为它的输入,快捷键,鼠标移动,链接点击,等等,都是独一无二的。然后,电脑对输入的反应也是半智能的。电脑真正欠缺的,是他们处理那些它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的能力。当电脑面对一些设计程序时没有考虑进去的输入时,它们会无所适从。但是对人类,我们有很强的学习和对未知事件的适应能力

那么,电脑能进行模式匹配么?如果我们指的是人类的那种的模式匹配,那么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依然还能主导电脑。今天开发的最具智能的电脑的匹配能力我无法同一个小孩相提并论。在语音识别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并不如大家想想的那么强大(否则我就用电脑来写这篇文章了)。人类拥有的模式匹配能力如此之强,以至于世界上最好的超级电脑相比之下都相形见拙。有趣的是,我们的神经元进行一次运算的时间是毫米级,但是电脑则只需要纳秒级。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对某些模式在几秒钟内就做出识别,但是电脑花上几天的时间都难得计算出来。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就是人类储存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而我们对模式的识别能力也是构成我们学习和适应新问题的关键,而这正是电脑欠缺的。

“不变式”
电脑将数据都以数字形式存储起来。电脑按照要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压缩和转化,但是最后的结果依然是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是精确的,准确的,而且可以永久保存,但是不利之处就是这些数据都过于死板。可以想象,一个二进制的数字,不是1就是0,代表要么是要么不是。

对人类而言,我们并不将数据以数字方式存储。我么的记忆并不是现实物理世界的准确映射,记忆是模糊的,不精确的,不准确的。在很多方面来讲,人类记忆的能力看上去都比电脑差。但是人类记忆的最强大魔力就是我们存储信息的方式,这些方式如此强大以至于弥补了上面我提到了那些不足。

你的大脑按照一种我们称之为“不变式”来存储和预处理信息。

当你每天经历很多事情时,你的大脑将所见到所听到所闻到的所有一切都存入自己大脑的数据库。但是我们并不存储所发生事情的每个细节,我们的大脑只是试图识别出这件事情的一些特征,然后将事情以某种抽象的方式存储起来。换句话将,我们的大脑将我们的所见所看所闻都已一种抽象的方式存储起来,这些存储的方式就是我们人类智能如此强大的真正秘密所在。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稳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很难用文字来定义,但是你的大脑知道“人”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我指着房间里的一件东西问,那是个人么?你很快就能给我一个回答。你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这些,你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的这些。

然后,所有这些抽象的概念都彼此联系着,在你的大脑中以网状形式存储起来,按照各种联系方式,比如并行,分层等方式存储起来。

“个例到通例再到个例”对一台电脑而言,它是通过给定的数据和事先设计好的算法来运行,但是人脑却并不这样运作。人脑会从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一件特定的事中提取抽象模式存储起来,然后再下次将这些抽象模式应用于碰到的新问题。

这其实就是“学习”的精髓,学习就是将自己经历的事情都按照抽象的方式存储起来,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依然有能力却解决,人类有启发思维的能力。比如,一旦你看到过很多轿车,你就将轿车这一类的东西以轿车的概念存储起来。你看到的轿车种类越多,你对轿车的概念也就越稳固和可靠。

建立了稳固的概念之后,你就会从中思考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从“通例”到“个例”的过程。比如,当你看到不同牌子不同样子的一辆轿车,你依然能成功地说这是一辆轿车。对比你第一次被告知这种东西被称之为轿车而学习到这个概念可能还颇费周折,这次你说出这是俩轿车不费你吹灰之力。除非你面前的这俩车和你以前所见到的轿车都很不一样,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么你又会很快对自己大脑里面存在的轿车的概念进行修正。

你应该已经意识到,这种抽象的存储方式一定意味着数据的不精确和不可靠。这其实也意味着有时候你遇到完全陌生的情形而不知所措,或者你今天看到一个人你不能确定那是个男人还是个女人,或者,你认不出一个手写的汉字,或者,你看过一部电影后,你不知道应该将它分类为戏剧还是动作片。尽管如此,“不变式”依然拥有难以置信的魔力。你每天经历的每件事都会被你处理然后对自己记忆中的那些已有的抽象概念进行修正

“如何学习”
你的大脑能同时进行显意识学习和潜意识学习,大脑在多个层面对记忆中的概念进行修正。比如,你对车,摩托车,交通等概念的定义。但是,如果有时候你遇到的新的事物和你的记忆是吻合的,那么你的潜意识会加固这个概念,这个时候你的显意识并不参与,所以你意识不到这个过程。但是,如果有些事情出乎你的意料,那么你就需要调动显意识来修正记忆了。

所以,学习在你碰到的事情和你预想的不同时就自然发生了。当你经历一些以前从未经历的事,你的大脑对这件事完全是空白的,那么你的大脑将会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就像辞典里头多加一个新的词条

你记得最清楚的事情可能就是那些和你的原本概念不太一致的一些例子。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你会记住这些事情很长时间。但是当你事情在你预想之中时,你并不会对它过多留意,记忆就比较浅层,你就不会记住这件事情中的很多细节,过几年之后你可能就彻底忘了这件事。

我想大脑对那些你意料之外的事情记得特别深刻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事情是帮助你修正你既有的概念的。当你碰到这样一件事后,你的大脑显意识会对自己已有的概念进行修正,但是之后,在你做其他事情时,你的潜意识依然在继续工作,更加细致入微地修正概念。或者暂时你无法很正确地将这件离奇的事情分类,所以大脑只能选择将其记住,将这些事情按照不同于其他事情的方式存储起来,然后慢慢分析。最后,当你碰到另外一件事情和这件事情有某些共同点时,你就会受到启发,回转头来对先前的这件事情重新进行分类和分析。我觉得你肯定有这样一个体会,有时候你出现“顿悟”,就是某天你突然对以前发生的某件事情恍然大悟,这就意味着你经历了一次突破。

“人类智能的本质”你到底有多聪明,也就是说你对于在新环境下处理新问题的能力有多强,很大部分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大脑存储和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智能可以说是来源于从一个一个的经历中的学习,学习之后还要知晓如何将其应用去新的环境。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变得聪明基本上就是说你对潜在的解决方案能做出更精准的估计。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你越聪明,见识得越多,那么就能理解现实中更多的事情。这并不不是你一定知道什么事情将会发生,而是说,你对事情的走向能够比较了解,事情最终结果不会出乎你的意料。所以,如果你超级聪明,那么没有什么事情对你而言是不可理解的。

我们并不会有意地去学习如何学习,因为我们一出生就具备学习能力。所听所见所闻都给我们大脑一些粗糙的信息,我们穷尽一生地从我们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里面学习,然后运用经验去处理面临的种种新问题。这个过程贯穿我们一生。

所以,最终而言,我们的知识和智能都来源于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和我们如何把信息按照抽象的模式存储。所以,这就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它与我们大脑里面存储的模式都无法匹配起来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变得更聪明”抽象的概念存储方式是人类智能的高明之处,所以要变得聪明的很重要一个方法就是获取更多的经验。你的经历越多,而且你从这些经历里面体验到的东西越多,那么你就越聪明。这些经验会让你在以后遇到很多新问题的时候游刃有余,更能适应新环境,一些问题对别人很难,对你而言可能就很简单。

经历各种各样的东西能让你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能让你的存在显得更有价值。经历造就专家

想想达芬奇,这个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算得上天才的人物。你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艺术,音乐,科学,解剖,工程学,建筑,等。有些人说他在这些领域广泛的兴趣是他智商的体现,但是我觉得多很多领域的兴趣是他在这么多领域都取得成功的原因。让自己在这么多迥然不同的领域去探索,能让他获得很多别人无法获得的经验,所以他的大脑存储了更多的抽象概念。此外,他的大脑也能对在不同领域获得的经验进行组合,彼此联系起来,所以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获得的知识往往能应用在另外一个领域。

让你自己重复地解决同样一类型的问题并不能增加你的智能你仅仅是从一次又一次在你预料之中的结果中获得满足。习惯和墨守成规是聪明者的大敌。如果你想变得更聪明,你必须让事情忙碌起来,让自己面临更多的选择经历不同的事。让你自己去经历新的东西,去吸收新的想法。你的智商不是固定的,除非你的生活方式也固定下来。

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在一个领域呆久了,人们自然会习惯按照固定方式做事,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们都毫无创造力。在一段时间内,习惯的固定的做事方法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当有时候情况稍微发生变化,那么旧的做事方法就不再那么奏效,那么人们在做事判断上就会犯错误。

想想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很多人都错过了这次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机会,因为他们观念都很陈旧,他们从其他领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这个新新领域完全不适用,他们搞不清楚互联网浪潮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们拒绝将他们的生意放到网络上来,或者他们对网络生意不屑一顾,根本不用心去做。但是对那些头脑灵活的人而言,他们很快就抓住了互联网的优势和规律,能够很快地利用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生意和收益。

所以,请务必认识到,我们所有的推理都是由处理现实映射过来的概念处理而来的。即使我们的所听所见所闻都包含有我们自己的主管情愫在里面。这种内在的抽象表达方式越精确,数量越多,那么我们就越聪明。所以,智能并不是某种固定的东西,它是一个可以从学习和适应中不断提高的东西。

如果你知道一个领域的经验是如何可以被用于其他领域,那么你一定会感到吃惊。比如,我认为锻炼自己的自律能力就像锻炼自己的肌肉一样,所以我把肌肉锻炼的那一套拿过来用于自律的练习,结果我成为了一个很自律的人。你可以查看本站关于自律的文章。

“如何变哑”关于智慧最糟糕的事就是你陷入到一个固定思维和行为模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没有变化,你的生活中没有让你吃惊的事。这并不意味着每天都是相同的,这只是意味着你每天从生活中见到的东西在你看来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是说你处理信息和外界刺激的模式已经固定,你的大脑已经没有主动地对生活中出现的新东西进行分类,产生新的抽象概念,你因为没有新的体会,所以也不会进行一些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陷入到这种固定模式呢?你可以列下来过去30天你的体验。自然地回想,列出能立刻跳出你脑海的那些事情。如果过去30天对你而言都是模糊的一片,你觉得回想出有意思的事情并不容易,即使你觉得事实上你过去 30天做了很多事,那么可以说,你陷入了固定模式了。这种情形很常见,但是客观的来讲,对智慧的成长并没有好处。

讽刺的是,你在一个固定的和稳定的环境里反而会变得很聪明,但是你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可能又变得不那么聪明。一旦你的环境变化,(变化总是无处不在的),那么你就会立刻感到压力,同时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

所以,经历越多的新环境,你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对于一个期盼有长期固定的工作的人而言,被辞退是一个很严重的打击。但是对一个一直坚持创业的企业家而言,失去一个客户只是他学习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企业家已经学到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知道如何去做以便在其他方面增加收入,但是对于普通职员而言,在这一点上面就显得不如他们了。同样的,那些每天都和人交际的人,在交际方面就会显得聪明和成熟很多。

“你的挑战”

我再强调一次,墨守成规是智慧的大敌。每天做固定的仪式,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做同样类型的工作,和同样的一批人打交道,吃同样的食物,看同样的电视节目,等等,都会让你自己智能下降。墨守成规能给人提供稳定感和安全感,但是同时也阻碍你每天勇敢地去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想法。所以你要驱动自己每天去接受新的东西,去看看那些你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你就能变得更聪明。至少,你每天应该交待自己去做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读一本新书,听一首新歌,走一条新的路,见一个陌生人,吃饭选一家新的餐馆,玩一种新的游戏,装一款新的软件,无论如何,做一件新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要开始持续地留意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将自己遇到的所有事情转化为抽象概念。留意自己是如何标记区分自己认识的所有人,事物和活动,比如老板,水龙头和文件。留意你对这些事物还用那些概念来描,你如何标记自己?并且要质疑自己已有的那些抽象概念,他们精确吗?那些是阻碍你做正确判断的概念?你能持续地对这些概念进行提高吗?[url=]$[/url]

~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58:55 | 只看该作者
思维科学界:
推介著有《创造思维》的汪育才教授的博客<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文摘(网络版)创刊号 2010/11/0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0-25 07:46
希望大家都来附议司马亮先生:做改善国民思维的义工(2010-10-25 09:24
回归国学之源--用“观象”构建通向和谐世界的思维通(2010-10-26 07:24)
陳濤先生在費城期間首次發佈和展示了《中醫辕熤腔刍o助系統》(中英文雙語版)
中華傳統醫學考察團蒞臨華埠<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文摘(网络版)创刊号 2010/11/0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0-25 10:37
人工智能方面军:
如何创建智慧地球?(2010-10-26 06:53
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困境(2010-10-26 07:31)
人类认识的三次觉醒(2010-10-26 10:31)
蜜蜂的小脑袋打败电脑<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文摘(网络版)创刊号 2010/11/0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0-26 15:27)
纪念钱学森: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和贡献(2010-10-27 11:27)
三代科学家造"智能梦"(2010-10-28 21:39)
自动化学界在京纪念钱学森去世一周年(2010-10-28 21:56)
智慧研究新生面:
对智慧的探索(转)(2010-10-30 16:25)
钱学森的理想正在霍金斯手里稳步实现?!(2010-10-31 14:37
形象思维与象思维
思维的本质 (2010-11-01 07:29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文摘(网络版)创刊号 2010/11/01"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象”与“象思维”引论 (2010-10-26 07:21)
内部消息:
上海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日前发出倡议书及加入学会意向征询表,筹备组成员冯、王、汪、朱等已率先填写表格完毕
由中国知网出版《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已然落实,近日将再次审定稿件并发出
《教育研究》杂志近期将发出《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报道,附照片,一页篇幅

附录
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专辑 13(2010-10-22 20:46)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3:59:2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思维的本质作者:自由撰稿人郑军
什么是思维。目前大陆心理学教材依然这样表述“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严格来讲这不是心理学定义,是个哲学定义,是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条哲学结论硬搬到心理学领域来的结果。如果使用这个定义,等于是说任何人的任何一次思维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这根本不符合实际。
例一:哥白尼穷一生的科学思维总结了“日心说”体系。现在看来,他的体系里有很多不符合宇宙真实的地方。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日的轨道是正圆,恒星也都围绕太阳转。哥白尼的思维结果里之所以有这些不反映现实的地方,并非他不如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手头的天文观测资料比我们少许多。
例二:某甲使用电脑时,发现电脑经常死机。他认为这是天气炎热造成的,于是把电脑主机搬到通风的地方。发现不管用,又拿来一台风扇对着机箱吹。最后终于去请电脑维修员傅入户检修,结果是软件中了病毒。
例三:某商人A在宴会上遇到商人B,听后者详细介绍了一个大项目。A认为前景可观,收益明显,便决定投资。事后才发现商人B向他隐瞒了许多资料,他被套住了。
在这些很容易理解的例子里,思维的结果都与现实不符,原因都是因为思维者缺乏相关资料。因此,单纯思维活动本身不可能直接做到客观现实相符。它只是对现有资料进行加工的过程。
什么是思维呢?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想”,是按照逻辑在意识里对感性材料和文字符号进行加工的过程。思维的规则是“自圆其说”。至于自圆其说的结果是否和现实吻合,思维根本解决不了,只有进一步的检验才行。现实中之所以有很多偏执现象,就是因为当事人的思维虽然也能自圆其说,但与现实并不吻合。
在这里,我们还要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进行分析。在具体时代背景里,这句话曾经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伟大作用。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它有着明显的语病。真理——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根本不需要检验,需要检验的是那些尚不知其真实与否的思维结果。因此,确切的表述应该为“实践是检验思维结果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思维是对感性资料和文字符号进行加工的过程。前者是形象思维,后者是抽象思维。在心理学体系里有两条“潜原则”:感性认识低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低于抽象思维。虽然它们没有被明确表述,但从定义上,从心理学家研究的着重点上都能够看到这两种倾向。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是低级的,它们都是我们面对问题时需要的。
由于抬高抽象思维,轻视形象思维,心理学对后者研究得很少。实际上,相当多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
1,艺术家的思维都是形象的,但它们在心理学中不是重点。
2,“遗觉像”现象提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此消彼涨的现象。当一个物体从我们面前消失时,我们对它的形象进行追忆,一般只能追忆起大致轮廓。但有的人却能够在脑子里浮现出清晰的形象,仿佛实物仍然在他眼前,或者在看它的照片。这种清楚的形象追忆称为“遗觉像”。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在少年儿童中,能产生遗觉像的较多。年纪越大,产生遗觉像的人的比例越少。
在思维领域,是什么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化呢?正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知识的增加。伴随着我们脑子里充斥大量文字符号,形象思维的能力便下降了。当然,并非抽象思维发达了,形象思维就一定要下降。只是因为在一个知识社会里,尤其是在以抽象思维为主导的学校教育里,形象思维不受重视,这方面的潜力被压抑了。
1,  马玉林个案。
马玉林是解放前内蒙包头的一个牧童。他为地主放羊。如果丢失了羊只就要挨罚。所以他没事就观察羊的脚印,慢慢能从一枚脚印里分辨出是哪只羊。出于兴趣,他又在大街上看人走路的特点,观察人的脚印。
最后,马玉林养成了一种近似“特异功能”的本事。只要看到一个脚印,脑子里便能出现这个人的身材和行走特点。于是当地公安部门就请他办案,通过现场脚印来抓捕疑犯。有一次,公安部门为了检验他的能力,安排两个人在某现场留下脚印。然后一路逃走。中间他们爬到树上,踏过河沟,还由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走了一段。最后马玉林仍然跟踪到了这两个人。
还有一次,疑犯在现象遗留了一个脚印。马玉林描述出此人身高体重等特点。但疑犯已经潜逃。一年以后,马玉林在当地车站遇到一个人,身材特点很象他脑子里出现的那个形象,结果正是疑犯。
仅仅通过脚印便能追踪到疑犯,这可是刑侦技术里从未有过的奇迹。公安部门肯定要请他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传授出去。问题来了,马玉林是个文盲,他根本讲不清自己是怎么“想”的。只是看到一个脚印,脑子里就出现相应的人体形象。公安部门只要给他配了专人,把他的经验总结成教材。里面对人类的步伐特点还下了许多定义。教材是有了,也能够拿来办班授课,但用它来传授这门技术的效果却不佳。
马玉林个案是形象思维的典型。因为脑子里根本没有文字符号,他只用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在今天,文盲已经是人群中的少数,是“非正常群体”,是“扫”的对象,他们思维的特点也因此没有被好好研究。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01:2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思维科学网络版文摘第二期 2010/11/12
一,旬日评论:
马林先生的建言[size=+0]--[size=+0]思维科学研究要变被动为主动(2010-11-10 17:48)
[size=+0][size=+0]二,纪念钱学森:
中国科学院怀念钱学森专辑转载(2010-11-06 08:19)
钱学森评价自己的最大贡献<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二期 2010/11/12"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08 10:19)
李政道破解"钱学森之问":(2010-11-08 10:26) 钱学森的思维科学将开启伟大的技术革命(2010-11-08 10:38) 对钱学森未完成的纪念(2010-11-08 10:38)
读懂钱学森这本丰厚的大书<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二期 2010/11/12"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08 10:55)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和贡献(2010-11-08 13:00)
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二期 2010/11/12"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08 13:03)
三,象思维:



概念化思维与象思维(2010-11-05 09:20)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在语言态度上的共同话语(上)(2010-11-06 09:07)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在语言态度上的共同话语(下)(2010-11-06 09:07)
从概念思维到本源思维(上)(2010-11-06 09:08)
从概念思维到本源思维(下)(2010-11-06 09:08) 典型信息法:中西文化互补与科学技术创新案例(2010-11-06 09:09
从中西语言的差异追溯中西哲学的差异(2010-11-06 09:10)
中国思想世界中的形与象之辩<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二期 2010/11/12"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06 09:10)
两种思维方式下的中西文化与科学(2010-11-06 09:10)
文化观转型与“象思维”之失(2010-11-06 09:10)

四,思维科学应用研究:
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2010-11-05 15:20)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经典的东西须强烈转载)(2010-11-05 09:09)
人类的预测能力不可谓不强(2010-11-01 10:44) 记忆力强并不等于聪明(2010-11-01 10:15)
尹红风:《知识搜索引擎雅虎的兴衰》(2010-11-08 10:47)
历史上最著名的评判式思维的公开课(2010-11-08 10:58)
读《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2010-11-08 13:27)
从思维科学导出搜索引擎(2010-11-10 17:22)
五,新动态:
中科院在京启动“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专题研究 (2010-11-04 21:47)

戴汝为院士传授钱学森经典思想<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二期 2010/11/12"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08 20:10) 智慧教育之行-广州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2010-11-07 07:41)
六,新观点:

大声疾呼:中国人迫切需要战略思维!
     --[size=+0][size=+0]推介《智者的思考――鲁迅的思维方法》(2010-11-10 17:28)
思维科学是系统与全息的统一(2010-11-10 20:06)
  附录:
中国思维科学文摘(网络版)创刊号 2010/10/01(2010-11-01 08:10)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01:5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三期 2010/11/24

旬日评论:
传承钱学森更要传承思维(2010-11-24 08:22)
钱学森与思维科学:
三大预言、三大革命与21世纪思维科学的发展1(2010-11-11 10:04) <IMG title="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三期"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三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钱学森催生新一代搜索引擎(2010-11-21 18:11)
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三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15 20:53))
教育与思维科学:
通识教育再认识(2010-11-20 14:43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总课题2010年结题年会(2010-11-17 10:09
2010剑桥在中国招生面试题: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2010-11-21 18:41)
纪念钱学森系列博文:
一,纪念钱学森  理解钱学森(2010-11-15 10:53)
二,传承钱学森 感悟大智慧 A(2010-11-15 11:15)
三,传承钱学森 感悟大智慧 B(2010-11-15 11:26)
四,传承钱学森 感悟大智慧 C(2010-11-15 11:50)
五,传承钱学森 感悟大智慧 D(2010-11-15 12:04)
六,传承钱学森更要传承思维(2010-11-24 08:22)[

[size=+0]附录:
[size=+0]中国思维科学文摘(网络版)第二期 2010/10/1…(2010-11-12 09:47)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04:04 | 只看该作者
一,旬日评论
[size=#]二,[size=#]专家论文选登
     [size=#]陶伯华最新论文
生物智能的演进1(2010-12-10 18:28)
生物智能的演进2(2010-12-10 18:30)
三大预言、三大革命与21世纪思维科学的发展2
三,公益广告
《思维科学通讯》简介(2010-12-08 11:19)
《思维科学通讯》简介(2010-12-08 10:43)
四,思维学界动态
第二届逻辑与思维科学论坛暨广东逻辑学会与广西思维科学学会学术年会通知(2010-11-27 07:43)
五,思维科技产业化尝试
六,思维科学应用于教育
说课的思维科学基础(2010-12-08 08:30)
难以释怀的“钱学森之问”[size=#]<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4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27 14:34)
思维科学图书已然进入中学图书馆[size=#]<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4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24 12:39)
七,“情势思维”聊备一说
八,思维科学研究之重镇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size=#]<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4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1-23 09:12)
九,上海思维科学界重大新闻
上海思维科学专家学者对筹备中的学会殷切期望(2010-12-15 19:11)
十,附录
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三期(2010-11-24 13:40)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04:37 | 只看该作者
旬日评论(代新年贺词)
祝贺第二届逻辑与思维科学论坛暨广东逻辑学会与广西思维科…(2010-12-31 16:11)
思维学论文
生物智能的演进3(2010-12-20 16:26)
生物智能的演进4[size=+0]<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5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2-20 16:22)
生物智能的演进5(2010-12-20 16:22)
[size=+0]《复杂性思想导论》在复杂的世界独自冒险 2010-12-20 15:36
纪念钱学森院士
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
纪念钱学森[size=+0]提出“知识密集型五大农产业”26周年(2010-12-16 10:24)
思维科学界动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先生访问西南交通大学2010-12-25 10:06 )
第二届逻辑与思维科学论坛暨广东逻辑学会2010年学术…[size=+0]<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5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2-28 09:20)
新手上路
[size=+0]零逻辑(2010-12-20 16:07)
思维科学重镇
广西思维科学学会有关资料[size=+0]<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5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2-24 09:13)
思维科学与教育
张健柏讲论语第一讲现场讲课记录2010-12-30 15:42
名师指导逻辑性高中生作文的重点2010-12-28 13:50
钱学森“思维说”格义
敬答袁、吴二位对我的《传承钱学森》的博文的评论(A)(2010-12-17 17:33)
转载敬答袁、吴二位对我的博文《传承钱学森》的评论(B)(2010-12-19 17:10)
敬答袁、吴二位对我的博文《传承钱学森》的评论(C)<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5期"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0-12-21 10:24)
敬答袁、吴二位对我的博文《传承钱学森》的评论(D)(2010-12-21 17:29)
三位博友围绕钱学森关于“思维的划分”的对话正在继续(2010-12-17 09:45)
袁劲松先生此举不妥--将“钱学森思维科学体系对错”的辩题加…(2010-12-26 13:38)
答袁劲松所认为的“钱老关于思维科学体系的错误大前提”A(2010-12-31 11:49)
答袁劲松所认为的“钱老关于思维科学体系的错误大前提”B(2010-12-31 15:07)
关于思维的划分(2010-12-29 19:10)
钱学森指出用脑科学的方法与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思维(2010-12-23 09:53)
我用心理学方法研究思维的一个例子(2010-12-23 14:20)
RE我用(思维)心理学方法研究思维的一个例子 续(2010-12-23 16:38)

中国思维科学网络文摘 第4期(2010-12-15 19:26)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0:07:40 | 只看该作者
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这都是怎么想出来的)转引自大鹏鸟博客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农民注:这个问题在
“公平:怎么做才正确?”中也有涉及)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解读: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8.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
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政治时事,或者看过动作电影,那么你对于“定时炸弹”思想实验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


解读:
与电车难题类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它一般被用作对那些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它也被用作在极端形势下法律——就像美国的严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归功于像《24小时》的电视节目和各种政治辩论,定时炸弹情景已成为最常引用的思想实验之一。今年早些时候,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看法。这份报纸提议说,如果那个恐怖分子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



7.爱因斯坦的光线(Einstein’s Light Beam)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是受启于他16岁做的思想实验。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道他当时幻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他推理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解读:
事实上,没人确切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科学家一直都在争论一个如此简单的思想实验是如此帮助爱因斯坦完成到狭义相对论这如此巨大的飞跃的。在当时,这个实验中的想法与现在已被抛弃的“以太”理论相违背。但他经过了好多年才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

6.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读: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5.伽利略的重力实验(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
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解读:
这个思想实验帮助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无论物体的质量,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自由落体的速率都是一样的。

4.猴子和打字机(Monkeys and Typewriters)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 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解读:
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2003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根据研究者,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3.中文房间(The Chinese Room)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的理论,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解读:
Searle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Searle,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2.薛定锷的猫(Schrodinger’s Cat)
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
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的就属“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1.缸中的大脑(Brain in a Vat)
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解读: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26 , Processed in 0.1364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