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6:02:08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作者:李昕珂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
》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
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6:03:1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 刘士英   
谈我对美术欣赏课的理解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从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有关的教学内容。能起到指导性的重要作用。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 了。


在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6:05:52 | 只看该作者
生成性教学在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张黎明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生成性教学在各课的实践运用中越来越广泛,儿童美术欣赏教学设计的思路进一步拓宽,美术欣赏教学更注重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要求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交往互动,以求共同发展,并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真正使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得更轻松自如、更富于创造性,进而使欣赏教学不断地生成、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美术欣赏
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所谓生成性课程是儿童与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成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既不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课程,也不是教师有计划的行动,整个教学过程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工作,充分激发每个孩子的潜力,使之不断地生成变化。生成课程本身是动态的,具有不确定性。
生成课程从哪里来?生成课程既不是国家规定的现成课程,也不是专家设计的、现成的、拿来直接可以用的罐头式课程,而是以突发事件为起始点而生成的课程。首先,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传统教学中的预设一般先发生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并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具有一定的模式。而生成则主要发生在教育学活动之中,虽然它也需要教学之前的宏观设计,但教学前的设计只是生成的一般指导,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怎样只能在教学过程之中得以体现。其次,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生成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构建。再次,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生成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就可以了,它必须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还需要有生成的情境、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总之,生成是师生以及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必然是动态的。
一、生成的起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生成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教师科学地分析,灵活地引导。生成需要多种条件,但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就是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生成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深化,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不可能生成,若低于这个生长点生成也就无所谓生成了。出现这两种情况师生都不可能得到发展,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美术欣赏涉及到学生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作品背后还必须涉及到文化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由于小学生相对缺少丰富的知识背景,也较缺乏深入观察事物的能力,所以,在提供儿童欣赏内容时要具有选择性。我们必须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来选择和安排艺术欣赏的内容,为生成提供条件。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的特点。备课时,在吃透教材的同时,一定要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筛选材料,选择生成性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欣赏教学中,儿童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也就是欣赏、探索生成的开始。这种体验不是被动的,它包含了主动探求作品涵义的行为。对儿童来说,确定一幅画的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这幅画能否使他们喜欢,能否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他们对绘画的讨论都是随意性的、自由联想的、随感而发的。然而,在美术欣赏的过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微妙的、变化多端的刺激,这不仅需要培育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还需要培育一种对复杂的视觉以及它的深奥意义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对儿童美术欣赏过程的指导,必须在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欣赏技能和审美概念,引导儿童一步步地从对作品的最初印象引申到对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
其次,在选择作品中,要遵循儿童可接受性的原则。选择在艺术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的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和建筑四类作品供儿童欣赏。其中,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而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一些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恰恰与幼儿经验相吻合。齐白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李可染画的牧童等均深受幼儿的喜爱。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因其新鲜与多变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如梵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民间艺术作品以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儿童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渊源同一,在对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更适宜于儿童欣赏。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的立体性、可操作性,非常适合于幼儿和儿童欣赏。以上内容在教学中,很适合生成性教学的形成。
皮亚杰在与孩子相处时,曾通过观察来研究不同年龄的儿童对生命的不同领会能力,以考察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他发现,对那些年龄越小的儿童看来,世间一切事物不管动的还是静的,都具有生命和意识。如斑驳脱落的墙壁可以看成各种有生命的动物或各种人物;稍大一点的儿童,便开始把运动作为区别有无生命的标准(举例来说,一辆自行车被认为是有生命、有意识的,而一张不动的桌子被认为是无生命、无意识的);更大一些的儿童便能够区分哪些是由自己内在的力量所支配的运动,哪些是外力推动下的运动;相当成熟的儿童,才能够区分出意识和存在、生命的运动和非生命的运动。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观察欣赏图片或实物时,多凭经验和兴趣,容易离开观察的目的,对于形状常常表现出笼统、不精确和综合特点的理解。中、高年级学生对形状、大小的知觉能力在不断发展,某些学生能思考画面美不美等问题。根据这些儿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我们的欣赏教学内容一定要有选择性。审美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应当尊重不同年龄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观摩方式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来考虑生成教学。
根据以上这些特征,我们可得出结论:选材料要符合与儿童生活实际相贴近的要求;要符合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相接近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要求;选择的艺术作品本身是富有童趣的,易于理解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突出作品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关注是提高视觉审美能力的前提,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注意学科之间横向联系和美术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以及儿童的审美心向,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情意性,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丰富多彩的表达表现活动。为他们开辟一方自由欣赏、创作的天空。
二、生成的动力:交往互动
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生成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生成的动力,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学即交往,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交往即人与人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多项式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感情的材料。通过互动交流使他们在欣赏名家名作的同时,也是对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是人类早年创造的艺术珍品。原始人在上面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如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这些动物画得很生动,有些正在追逐奔跑,有些则带伤挣扎。它们有些画得比真的动物还要大,线条粗健有力,奔驰走动的姿态表现得很生动,而且使用了多种颜料和色彩来渲染。儿童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老师先与他们一起简单讨论一些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原始人是什么模样?原始人生活方式是怎样的,等等。这些讨论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和欣赏原始壁画打下了基础。当儿童欣赏这些壁画时,他们一方面被这些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形象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疑问。他们边感觉、欣赏生动有力的线条刻画、动物的各种姿态,边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一起讨论着画面上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和共进。
虽然在预设的课堂里也有交往,但是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师生间的交往,而且还有学生间的交往;不仅是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而且学生在接受来自他人信息的同时也向外人发出信息,整个课堂是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网络,并且信息的流动方向也不是固定的,整个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
现代美术欣赏课程强化了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欣赏能力的提高。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把争论带进课堂。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另一方面,儿童又通过与教师、与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收到别人的与自己相同或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带着这些对话所产生的新的感受,儿童又开始了一轮与作品、与教师、与同伴的对话。在整个感知、理解、欣赏、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令人吃惊的快速发展。所有这些能力的发展会迁移到他们其他学科的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要把争论带进课堂,发展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
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动态生成的动力观,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动态生成的动力是课堂教学的内因,即学生本身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学生未知的东西,它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水平。这种教学要求反映到学生的主观上,就会变成一种心理的需要,在思维内部矛盾中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这种新的需要又会引起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启动探索的需要。当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就产生了新的需要与原有思维水平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课堂发展的动力。
具体地说,新的要求确定之后,新的需要便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要求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够解决问题。而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新的需要面前,也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新的思维课题。这样,矛盾的双方既统一,又对立,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当新的思维课题被原有的知识结构所同化,思维结构便发生量的变化;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与新的思维课题相适应,则发生知识结构的顺应过程,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而产生的新的需要与原有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是美术欣赏课堂动态生成的根本动力。
三、生成的目标:共同发展
生成追求的目标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过程,过程的可持续性,处于向上的阶段;二是指结果,结果是发展。处于生成的教学情境之中,师生对将要出现的情况不能确定,教学的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构,踊跃参与,因此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被动的,而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所生成的东西才会对人产生实际的影响。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杜威提出的命题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本身即构成教育的目的。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非但不是教育经验的预先具体化,反而是教育经验的结果。此外,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在儿童美术欣赏的文本中有许多空白空缺,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期待欣赏者,需要欣赏者运用想像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有多种文本、课程的解读。观赏者融入作品的任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
抽象作品并不直接描绘真实的物体或具体的人物,只是用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组合而成。儿童欣赏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给儿童提供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像的广阔空间。在现代派的抽象作品中,艺术家本身就表现出了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而儿童则透过对这些具有丰富想像力和创造性的作品的解读和欣赏,也引发和培养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轻松、幽默、富于想像的抽象作品,儿童在欣赏这幅作品时,随着艺术家的想像和创造,也想像和创造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解释。孩子们有的说,这幅画描绘了在沙滩上有一个人,这个人手在沙滩的后面,一只脚站在沙滩上。他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给它一个石子。有的说:我感觉是一个人在变魔术,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脚变没了,把小鸟的沙滩变成一条直线。还有的说:我闭上眼睛,脚变没了,把小鸟的沙滩变成一条直线。还有的说: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左右、上下、前后摇,因为这个人身体是歪的。当他们自己设计和创作一幅变形的脸的画时,他们则把人物的脸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都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分别把它们变形成了正方形、圆形、月牙形、长方形、三角形、线形、五角形、爱心形、蛋糕形、水滴形、花形、不规则形、云朵状、螺旋形以及火箭、葫芦、信封、把手、蝴蝶、树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把五官移位、距离变化或特别夸张某一部分。这种变形、夸张练习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中也体现了设计和装饰的启蒙教育。
此外,在通常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对作品情感表现性的讨论,透过作品对画家心境和个性特点的猜测,给作品起名字等,都有助于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有效发展。这样的艺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儿童发展想像和创造能力的特别有力的手段,是儿童的想像自由放飞,不断创新的广阔园地。
美术欣赏中允许对文本作多元解读,是我国美术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课程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文本课程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我们说这样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是基于生成性目标取向的。
总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在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时有形成,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想境界。
生成课程是儿童和教师之间相互呼应而生发出来的,它既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经验、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的环境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儿童的充分了解、研究的结果。它是在儿童和教师的互动中形成的。课程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开放式的。因此,它既不具有蒙台梭利课程内容的永恒性,也不具有我国传统课程中教师的权威性。它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在瞬息万变的活动过程中作出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儿童共同创造奇迹。课程不会在某一个规定时间内戛然而止,它是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为此,教师要记录、分析、反思,要开展集体性的研讨,要为儿童创设种种探索发现的环境,要寻找刺激儿童产生新难题的激发点,使儿童更积极地学习,使每个儿童都产生很强的参与动力,并有可能在课程中迸发出自己的潜力。活动的持续性取决于它的深度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技巧和永不停止的追求精神。

参考文献
[1]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道远.宏丽.论生成性教学.福建教育2004.7.22-23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6:06:58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6:07:46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6:09:13 | 只看该作者
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
作者/来源: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 陈晓然   


同学们请看一下这些外国小朋友的画与我们中国小朋友画的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画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想一想: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绘画方法和视觉角度中学到些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07 , Processed in 0.0766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