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凤霞:做一个会上课的老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6c0eb0100bcri.html
能够近距离聆听 武凤霞老师的讲座,实在是一件极荣幸的事情。
11月22日上午,校信通名师讲堂及校园征文颁奖活动在我校多功能厅举行。我坐在第二排正中间。颁奖时,武老师并没有到主席台上就座,而是跟校信通的李婧经理坐在我前面的那一排,我跟这位全国名师近在咫尺。
颁奖仪式热烈且隆重。可身为语文教师的我,更期待早一点听到武凤霞老师的讲座。武老师的大名如雷贯耳,她是河南的骄傲。她在校信通开博后,时常前去拜访,《教育时报》最近刊登她的几篇文章也都一一拜读了,尤其是最新一期的《人民教育》发表的那篇对小学语文教学30年改革变迁的回顾,更是令我着实佩服。如果没有对语文的热爱,没有深厚的积累和持续的研究与实践作铺垫,这样的文章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终于,武老师靓丽登场。富有亲和力的微笑、圆润甜美的嗓音以及时尚感很强的整体形象,使在场听众眼前一亮。期待已久的精彩即将上映。当大屏幕上呈现出报告主题《做一个会上课的老师》时,我的心头不禁微微一颤:从报告主题不难看出武老师的敏锐洞察力和强大思想力。她知道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实际的生存状态,她了解大家真实的成长需求是什么,她懂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应当把“会上课”、“上好课”作为重要突破口的道理。看了这个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把题目作为问题追问了自己一回,答案是我目前只能算个能上课的老师,还当不起一个“会”字。既然如此,剩下的时间里只有一件事好做了,那就是全神贯注地听,联系自身实际对照思考。
这些年听过不少专家报告,其中有不少“大腕”级专家学者,听他们谈教育,你能够增加对教育的宏观认识,你会了解新课程改革在各实验区乃至全国的最新进展,你可能听到最新的教育理论或者接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回到自己的岗位时,你会发现自己刚刚看到、听到的那些新东西,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很难派上用场。当然,大学教授、教育专家学者们的讲座还是需要听、应该听的,但每天都得上讲台的我们更应该多听听武老师的报告。因为武老师本人就是一位在讲台上成长起来的名师。她的路,对于处在教学一线的广大老师而言,是具有标本意义的。她对于语文的思考和实践,是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和极高实践价值的。正因为如此,武老师报告期间几乎没有听众提前离场,期间会场的安静程度无声地证明了此次“校信通名师讲堂”的受欢迎程度。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听下来,对武老师的敬意与仰慕迅速攀升,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听武老师讲语文,你不可能不开动脑筋想问题。坐在台下的我们,就像是武老师班上的学生,她的课充满智慧的灵动,她总会在不知不觉间把你带入某种问题情境,然后引发你的深层次思维活动,继而帮助你进入一种豁然的境界。此时,如果再来回顾武老师谈的那些观点、列举的那些课例,你会发现坐在台上的实在是一位会上课的老师。
比如,她关于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应学会读书、读课、读人的观点,就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关于读书,武老师抓住读什么、怎么读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讲述,期间穿插了她个人的许多阅读经历,对自己读某些书籍时遇到困难以及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的心路历程,武老师也都毫不隐讳地和盘托出。我以为这种直言不讳正说明武老师的善意与真诚,她是想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老师们为什么要读,读什么,应该如何去读。透过武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她的专业阅读体现了细、深、广的特点。“细”,即精细地读,字字句句段段地读。特别是遇到那些比较难读的书,武老师会采取这种做法,不像我们遇到此类书籍便将它们束之高阁。“深”,即带着思考读,结合实际地读,而不是空泛地、缺乏个人理性思索地为读而读。每有好书,她总习惯于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这跟大多数老师热衷于摘抄存在本质差别。“广”,即广泛地读。武老师举了自己读哲学和美学的例子,还介绍了自己是如何把读哲学、美学的收获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案例,生动形象地让大家认识到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绝不应仅仅是语文。
关于读课。武老师从解读文本和掌控课堂两个角度深入浅出地做了阐释。客观地说,每位语文教师每天工作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这两件事。教师与教师间能力和水平的差异,也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会上课的老师跟不会上课的老师最大的区别也正在于此。我觉得武老师解读文本的核心部分在于深入文本和跳出文本。“深入文本”,是指把文章读透、读懂文字本身的意思。这里强调的是一个“透”字,任何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得完完全全弄清楚;“跳出文本”,是指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占有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使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立体化、深刻化,达到读懂文字背后声音的境界,形成个人对文本的独到见解。武老师对《检阅》一文的解读,无疑是深入文本与跳出文本完美结合的最佳典范。“让残疾孩子博莱克站在队伍的第一排参加检阅,难道就是对他的尊重吗?有没人问过博莱克的意见?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武老师面对文本的一连串质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是如何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真善美的种子的。谈到课堂,我确切地感受到武老师不主张表面热热闹闹,实则缺少学生深入思考的课堂。她更喜欢以学生为思考主体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思维的小溪始终在流淌和跳跃,绝不是老师问什么就答什么,课文讲什么就是什么。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语文才能实现本色的回归。
关于读人。武老师认识很多人,这是听她报告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印象之一。她所认识的这些人,我们大多只在网上或教育报刊上看到过他们的名字,再或者是读过他们的书,跟我们不同,武老师和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人里有窦桂梅、薛瑞萍、张文质、王崧舟、闫学、张康桥……在许多同行们眼里,他们要么是名师要么是专家,绝不是我们想认识就能认识,想讨教就可以讨教的。武老师不这么看,她说:“走近一个人,其实就是走进了他思想的场域,我就用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来丰满自己,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宽广”。原来,武老师的读人完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阅读。或许相较于捧书而读,读人更为专业,收获更大。
感谢武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报告结束时,我们张校长跟我说:“咱们只安排40个语文老师来听这个讲座是个失误,应该让全体老师都来听一听。”我想武老师听了这话一定会很高兴。 梅 花 香 苦 寒 来
——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 书霞
2006年11月25日,在我们乐陵这一小城下了一整天细雨,,给初寒的冬日更增添了一些寒意,但就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我有幸听到了河南省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课,下午又听了她的个人成长报告,深深被她独特的讲课艺术所感动,又为她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的成长经历所感动,激动加感动叩击着我的心灵,可以说是对我生命的又一次提醒。
一、独特的教学艺术:在充满激情和人文关怀中生成。
纵观武老师执教的整个过程,自始自终都充满了激情。她充满感情的语言引领孩子们反复朗读、积极思考,然后或读、或写,但是她有时时处处纠正孩子们的读音、写字的笔顺,这些小小的细节无不体现着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仿佛她不是在该孩子们上课,而是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爬山,引领他们往高处爬,但要小心岩石的危险,又欣赏他们的勇敢,有一起和他们共同领略大学自然的奇趣。望着孩子们一个个兴奋的笑脸,高高举起的小手,自信而又稚嫩的发言,不由不赞叹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是印证了哲学家尼采说的话:“艺术是对生命最强的刺激”。
二、成功的名师人生:心中有梦,在不断学习中自信、顽强成长。
1、武老师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她和我们一样也是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但她从小就认为自己不应该在农村待一辈子,不愿和自己的姐姐一样当一个农村妇女,一定要走出农村,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快乐、幸福地生活,于是她努力地学习考上了师范,实现了这一理想。走向工作以后,她又有了新的人生目标——当前全国的著名优秀教师。于是她又为这一目标而努力了十年,我想她此时一定又有了新的人生目标,人生须有梦想,这是她充满激情的一个根本原因。
2、武老师是一个自信顽强、用于坚守的人。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为梦想而身体力行,努力实践,更不是每个人都能数年减收自己的梦想,而顽强拼搏、愈错愈勇,但武老师确实这样一个人,她的成长历程也不像常人那样顺利,而是及其曲折的。工作以后,由于讲课这一关的障碍,使她受尽了挫折,饱尝了失败的痛苦,至今想来泪流不止,但她总能找到突破点,从管理、教学成绩、写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可她从来都没放弃对讲课水平的提高,对教学艺术的追求,终于历经了十年的磨砺,一鸣惊人,开始走向全省,走向全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守,势作名师,心灯不灭。
3、武老师是一个善于学习、积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无论是对学生的点评,还是对于整个八十分钟课堂的驾驭,武老师都能从容自如,用词确切,表达条理,可谓出口成章,她那娴静、自信的表情真叫人叹服,不由不佩服她的才学,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从她介绍成长经历中才知道,她从都师范时就读了大量的文化书籍,背诵了许多古诗词,并坚持天天写作,她举起自己带的书包,她说她天天带大包为的是装书,装笔记本,有空就读,有感就写,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说有人问她一节课为什么没有充分准备充分就能上得那么好,那么就只有一个答案,因为她一节课早就备了十年。善于学习和积淀,那才是一个人自信的基础、资本和源泉。
4、武老师是一个善于感恩、胸怀宽广的人。
武老师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始终感谢着帮助过她的人,有为她上课时垫了两块砖的主任,又为她鸣不平的领导,关心她的同事,这种感恩的精神,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智慧,使她始终心怀梦想而努力工作、学习,不会为个人恩怨而伤心耗力,同时她现在又热心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她帮助指点的人,这种宽广的胸怀更令人钦佩。
总之,武老师的优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她标准的普通话,极好的口才和音质,敏捷的思维等等,走近武老师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走近武老师给我带来了生命的提醒——尊重生命,珍惜在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