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永新先生网文选读专帖-----《教师之友网》管季超辑选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07:32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关注我们的教育
作者:朱永新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0-09-11



    ■演讲时间:2010年7月
   ■演讲地点:北京大学
  ■演讲话题:新中国60年教育历程及反思
  ■教育专家讲述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分数与就业,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
  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
  ■要真正做到优先发展,建立教育强国,首先的一个问题还是经费
  ■演讲者小传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出版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等多本论著,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 30 余种。
●教育成就●
■我国教育的五大成就
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由积弱积贫走向初步繁荣富强。教育作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中国教育也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个成就是,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有了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以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起占世界20%人口的教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1949年初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文盲率超过80%,现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九年制教育。2009年,全国在校学生为23399.55万人,中国在校学生的人数远远超过许多国家全国人口的总和。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从1949年的25%增长到2008年的99.54%。整个普九的工作也基本完成。
第二个成就是,教育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不同的阶段,教育还是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第三个成就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素质逐步提高。高校比1949年增加了近13倍,高校教师比1949年增长了近80倍。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2007年达近500万人,比1949年的6.66万人增加了七十多倍。小学专任教师也增加了很大比重。
第四个成是,教育布局、结构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日趋合理。特别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构逐步调整。
第五个成就是,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若干成果,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教育问题●
■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仍然较低
60年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罗列了一下,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有:
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仍然较低。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世界十分之一左右的文盲仍然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劳动力素质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也都比较低。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5%的水平。这与我们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落后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同样的东西,在日本、在德国装配,和在中国装配,质量差别很大。
●教育问题●
■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水平差距过大,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80年代以来,整个国家教育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发展很快,但是我们教育资源的配置,基本上采取了“锦上添花”的策略。北大的王蓉教授到安徽去考察,发现一个小学投资一个亿。各地政府在发展教育中,往往重点投资一两所重点学校——政府的一些教育工程,如中小学的示范校,大学里面的211、985计划。这导致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差距太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
从外部来看,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调查表明:东、西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一项的差距就超过3倍。由于投入不足,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
从教育的内部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部机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如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各类教育间比例不合理。学前教育比较薄弱,目前的普及率只有48%左右,国家教育经费中给学前教育的比例只占1.3%左右,很多省学前教育经费连总教育经费的1%都不到。而且很多省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从民办教育来说,全国民办小学4846所,只占全国小学总数不到1%;民办中学4571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5.7%,而且数量还在不断萎缩。
大家知道,随着我国免费义务教育力度的增加、教师绩效工资的提高,民办教育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很多民办学校的式微或者倒闭。据统计,大概全国每年要倒掉约一百所民办高中,这样的话,再有二十多年,民办学校就倒闭得差不多了。而且,民营资本并没有真正进入教育领域。
此外,大学都是走研究型的道路,所有的学校都要跟北大、清华去比,研究型、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型、教学型大学以及培训型学院之间缺乏合理的层次结构。
●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为中心
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这是普通教育阶段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整个教育都围绕考试来展开,考试的选拔功能导致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许多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最近的调查表明,今年很多学生选择放弃高考,他们觉得没有希望去竞争,干脆就放弃。这样教育生活和他们今后的经历就没有关系了。教育是为了考试存在,学校的高低贵贱也靠分数来衡量,应试教育左右着教育的发展。整个义务教育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导致了很多恶果,如许多孩子失去了童年与童心,体质明显下降, 2005年7-18岁的男、女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206毫升和122毫升。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08:0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问题●
■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浓厚
第四,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大学里,行政权力强化的情况非常严重,中小学校长缺乏办学自主权,知识分子无心学问。在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校权力两者应该是相互制约的,但现在是行政权力控制、领导、支配着学术权力。必须拥有行政权力才能拥有学术权力,所以所有的学者都想去当官,想去当处长、院长、系主任和校长,然后再去瓜分课题、瓜分学术资源,这导致知识分子很难沉下心来去做学问。
教育决策的制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决策的制定缺乏比较规范的程序,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往往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以行政命令下达的,更多的受制于领导者的水平,有些领导头脑一热做出的决策,可能会影响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很多教育政策,比如说名校办民校,过去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经验推出的,当时教育部指出“名校不择校,名校办民校,择校到民校”,导致一段时间内很多著名的中小学都去办民办学校,导致了大量真正的民办学校倒闭,因为它们无法同公办名校办的民办学校来竞争:名校公共教育资源多,有传统声望,而且也拉大了真正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因为公办学校办的民校可以反哺原来的学校,教师待遇更高、资源更多。经过若干年,修订义务教育法时才把这一条路堵上,没有把它当作公共政策来继续执行。
●教育问题●
■教育经费依然短缺
教育经费依然短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落实。我们以占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了占全世界20%的教育人口,这样看来,我们的教育经费再怎么增长也不嫌多。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在3%左右徘徊。这次修订纲要,大家也正在为4%努力。但是即使达到了4%的目标,教育经费问题是否可以圆满解决,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教育经费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投入不足,对地方财政没有一个硬性的考核指标;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所占比例是在不断下滑;公共教育经费分配的机制还不够合理。
4%解决以后,钱怎么用是个大问题。我认为由一个部门决定钱怎么用,应该是有一个机制,成立拨款委员会,比如职业教育,中央财政拿出100亿元,给每个在校职业学生一年1500元。我们不禁要问,这笔钱有没有必要去花呢?当时我在苏州就发现,很多学生拿到这笔钱,一晚上请客就把它用掉了。家里富裕,根本没把这笔钱当一回事。其实国家只要承诺经济困难的学生免学费就可以了。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职业技能训练不够,如果把这100亿投到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上,用在技能训练上,可能效果要比这个好得多。
有了钱以后怎么花本身也是个学问,所以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要进一步合理化。包括过去211、985等计划,从重点资助学校应该转到重点资助学科。资助学校的话,这个钱到了学校以后每个学科分点儿,所有学科都得不到长足发展,重点支持一些有竞争力的学科效益会更好。
还有人才培养结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方法、内容、培养模式等问题。
●教育建议●
■拓宽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渠道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民族强。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
要真正做到优先发展,建立教育强国,首先还是要增加教育经费。关于教育经费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我曾经提出过一些建议。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国家整个财政收入大概占GDP的20%左右,如果我国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两个20%乘起来就是4%,这样4%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现在很多省都觉得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有困难,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这个比例就越小。
第二个问题,要建立健全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制度。
第三,要加强对地方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督机制,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把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作为考核省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指标,这点很重要。
其实拓宽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渠道很多。比如:适时对外资企业开征教育税附加;在没有开征地方教育附加的10个省开征教育附加;土地出让金和政府基金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教育;从现在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里面拿出一点经费用于教育。
另外,要完善教育捐赠的优惠政策。一个是个人所得税很少用于捐赠,这部分钱没有流到教育的血液里去。我们都交了这个税,但是就没有想到捐给学校。美国大学怎么活?就靠校友把个人所得税的那部分捐给大学,几乎70%、80%的校友都是给学校捐钱的。他捐的钱相当多的部分是缴税的部分。
还有个重要部分是民间资本。中国的民间资本基本上没有到教育里面来,包括这么多年来的民办教育发展,基本上是自我滚动发展。一开始很多人是借个房子开始招生,用学生的学费来开始运转,慢慢积累起来,再盖房子再发展。2008年,民办教育的投入才几十个亿,只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0.5%,太少。因此,一定要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比如说,可不可以采取国家配套,民间资本1,国家配套1。尤其是在接下来的学前教育和国家重点鼓励的专业领域,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都可以采取国家配套的方式。另外,建议每个省拿出一所大学作为转制的试点。
我觉得应该培养几个北大清华的竞争对手,这样北大清华才能走得更快,飞得更高。曾经有很多的国外资金想到内地来投资办教育,但是门槛太高。比如办大学要申请。从专科开始,专科有毕业生3到5年才有资格申报本科,本科院校通过以后再到3-5年才有资格申办研究硕士生。所以现在学院要升大学,大学要拿学位点,很难。我建议应该设立国家标准,香港科技大学用了10年的时间,很多排名已经超过了北大清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当年跑马会拿了一大笔钱来投资,聘请全世界著名的学者,一下子把很多学科的顶尖学者请来了,它起点很高,一下子就可以培养硕士、博士,做顶尖的研究。如果让它等十年二十年,肯定没戏。
经费问题应该按国家标准来,现在各省之间的经费差别很大,比如上海小学生生均公用教育经费比贵州要高7倍,比江西高9倍,如果制定一个国家最低标准,最多分三类,ABC三类,这样就能保证整个国家教育基本在同一个水准上。
●教育建议●
■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
应该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本质,回到教育原点。教育不是为考试而存在的,而是为人的成长、社会的成长存在的。教育是为人类不断地走向成功,围绕这个来设计整个教育制度才是最关键的。我们似乎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恰恰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在我们的大学,就业成为最急迫的任务,成为判断大学最关键的指标。分数与就业,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
要达到教育公平。公平这个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走的就是一条效率优先道路。现在开始应该自觉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道路,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应该成为下一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尽可能建立城乡比较均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这个过程中,重点对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西部的教育来关心,应该是下一步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保证整个教育品质往好的方向走。根据管理学的木桶原理,这个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最长的板而是取决最短的板。
教育公平的问题在哪里?最大的问题在教师。当然经费是个问题,经费以外我觉得就是教师问题。因为现在学校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差的最大就在教师上。农村的好教师,村里好的到了镇上,镇上好的到了县城,县城好老师到了市里,市里好老师到了大城市。基本上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包括江苏经济这么发达地区,我认识的很多名校长老师,他还是愿意到北京、深圳这些更发达的地方发展。
在解决教师差别的问题上,我提一些建议,比如现在的免费师范生制度,即免费读师范做老师。也可开具优惠政策从毕业生中招募优秀学生到农村去。同时,我们国家还有大量优秀的60岁、55岁左右退休或刚刚退休的优秀教师,这是个很大的资源,我们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应该让农村拥有最好的教师资源,国家也在提倡、探讨教师流动问题。但教师长期以来是学校所有制,教师的培养任务落在学校,教师的流动也会造成一些新的问题。怎么让薄弱学校去发展,都有很多道路需要探索。我在苏州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时,就成立了教育集团,把差学校交给好学校,基本上2-3年的时间就可以改造成相当高的水准,因为可以很快吸收到优质教育资源,对教师成长也有好处。
●教育建议●
■要取消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给大家更多机会
考试怎么改,都要认真研究。前段时间有人提出取消高考,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相当一段时间还是需要的,这里关键不是要不要考试。第一要取消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要给大家很多机会,可以考很多次,选最好的成绩。另外不同学校之间的立交桥要搭建起来,很多国家各种学校之间是有立交桥的,我是北京其他学校的大学生,如果成绩优秀我就可以申请到北大清华来读书。这个管道要打通,要有这样一个机制,不应一次定终身。
还有,我们国家的公务员体系,以学历还是学力作为标准,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在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社会,应该以学力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还有分配制度,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让大家认为必须要上大学,必须上好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只有进好的幼儿园才能进好的小学,进了好的小学才能进好的中学,进了好的中学才能进好的大学,进了好的大学才能找好的工作。这个链条已经形成了,要打破这个链条,做到上什么大学不重要,找工作不取决于我上的大学,工作收入的差距也不像现在这么大。
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丹麦和不丹,这两个国家有个共同特点,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在丹麦大学教授可以住别墅,工人也可以住别墅,教授的邻居可能就是个工人。表面上的工资收入可能差距比较大,但国家通过税收来调节,高收入就高税收,低收入的就不收税还给予补贴,最后大家钱差不多。这样一来,就不是那么迫切地要上名牌学校,要找好工作。那时候大家凭兴趣选择职业,可能对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品质,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要通过专家引领、行动反思、共同体互助,为教师的进修研究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享受教育的幸福。我认为一个好老师的成长,必须跟教育思想对话,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要通过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要有好的团队,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现在一些大学的师范教育并没有真正把握教师成长的规律。
我们新教育实验在各地推动的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以及在教育在网站上创办的“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10:01 | 只看该作者
朱永新: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奥秘,其实就是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因为解放了农民,我们的餐桌开始丰富起来;因为解放了工人,我们的日用消费品开始丰富起来;因为解放了资本,我们方方面面的发展速度快了起来。
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世界公认:我们创造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是我们的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还没有达到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程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解放仍然不够。
6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曾经呼吁教育的解放:“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种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所以,他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小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时间与空间。
现在看来,陶行知先生的呼吁仍然没有实现。教育的解放仍然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首先要解放学生。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孩子,让他们不再为分数而活着,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其次要解放教师,从考试的镣铐中解放教师,让他们不再成为考试的囚徒,让他们真正地享受幸福完整的教学生活,体验教师职业带给他们的成长、尊严与快乐;还要解放校长,从评价排名的恐惧中解放校长,让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教育,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教育的行家里手;最后还要解放教育厅的厅长、局长,从一个个升学的指标中解放厅长局长,让他们不要“跑部钱进”,不要“仰人鼻息”,从对上负责变为对下负责,从对分数负责变为对未来负责。
一句话,解放教育的关键是“还权”,把那些本来属于学生、属于老师、属于校长、属于厅长局长的东西还给他们自己。
在3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尽管教育的能量没有充分释放,还是有许多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在制度的夹缝中顽强而执着地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创造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教育奇迹,为中国教育增添了些许春色。无论是湖南汨罗的素质教育探索,还是山西前元庄的农村教改新政;无论是江苏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突破,还是山东杜郎口的教学改革风暴;无论是政府推动的新课程改革,还是民间自发的新教育实验,30年来教育改革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问题在于,由于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没有根本的变化,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间力量,基本上还是在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是有形的镣铐,各种考试、评比、检查、评估,让你无法动弹超越;一方面是无形的镣铐,各种心理的压力、舆论的压力,让你无能为力。
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作为民间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1999年萌动,2002年开始行动,至今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时间,发展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9个县级实验区、近600所实验学校,100多万教师与学生参加了实验。新教育实验以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努力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新教育实验的“晨颂、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地图以及“每月一事”等项目,受到了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一大批平凡普通的教师在新教育实验中脱颖而出,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而我们的孩子们,通过新教育实验,与那些人类最崇高的思想对话,享受到教育本身的魅力。因此,新教育实验被一些媒体评论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
尽管新教育实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它的成长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尽管事实已经不断证明新教育实验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在分数的压力下,许多学校仍然心有余悸,不敢放开手脚。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教育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的“解放”。
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间的智慧是无限的。你给民间多大的舞台,它就能够创造多大的精彩;你给民间多大的空间,它就能够演绎多大的辉煌。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汲取民间的教育智慧,更多地引入民间的教育资本,更多地释放民间的教育能量。一句话,期待教育的更大“解放”。解放了民间,也就解放了自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26:42 | 只看该作者
马玲的新教育“毛虫与蝴蝶”资源导航


网址    http://bbs.eduol.cn/2009-4/22/23571932465.html


【如何开始毛虫之旅】

关键词一:叩问自己

在你了解了新教育儿童课程之后,如果你也想参加这个实验,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开始我们的毛虫之旅,那么首先,你要问自己:
我是谁?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不管你是家长,老师或者是校长,在你的职责内,你能够有所担当吗?这个实验要求老师会有额外的付出,但会改变学生和老师的生活方式,改善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使师生在这个旅程中都得到成长。但是,这些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
这是对自己灵魂的叩问。请做出忠于自己生命的选择。

关键词二:行动步骤

1. 登录教育在线http://bbs.eduol.cn/bbs_index.html,并注册网名,建议用中文名,便于联系。
2.进入“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论坛http://bbs.eduol.cn/list_65_1.html,浏览重要的项目帖。
3. 寻找和你同年级或者年级相近的榜样毛虫帖,细读他的全部帖子,和他联系,提出疑问,索要必要的资源。为自己寻找一个“先行者”,先亦步亦趋跟着走,直到你能够超越他,自己走得更快,更远,更深。在附  件中,会提供各年级段的榜样帖链接。
4 . 如果你有条件,那么请在毛虫与蝴蝶论坛,建立班级的主题帖。关于如何建帖,以及怎样书写,请参看“论坛技术操作帖”
5.  申请加入毛虫群落,QQ号:24924751。把你主题帖的链接发到身份验证,经审核后即可加入。可以共享群资源,参与讨论。具体请参看“技术操作帖”

关键词三:联系方式

项目主持:马玲
邮箱:maling74320@126.com
QQ号:381335994
博客:http://blog.eduol.cn/user1/7176/
项目助理:杨娟
邮箱:lanpishu0411@126.com
QQ号:515109188

关键词四:附件(优秀榜样帖链接)

☆☆小舟成群:
小舟成群,小虫成蝶(一年级上学期)  
[粉红毛虫]“小舟成群,小虫成蝶(一年级下学期)”
小种子之家(二年级上)
“小舟成群 小虫成蝶”(二年级下)
向着梦想飞翔——我和我的一(1)班孩子(2008年秋冬)
☆芳草
[粉红毛虫]芬芳小屋
[粉红毛虫]精彩每一天——娄葑二小一(4)班小毛虫的快乐生活
☆梅林仙子(郝玉梅):
一(3)班的小毛虫  
一(3)班的小毛虫——新教育小学一(3)班的故事(2008年春夏)
继续往前走——新教育小学二(3)班的故事(2008秋冬.2009春夏)
☆红芳:
[粉红毛虫]虫儿追追蝶儿飞飞——一群小毛虫的点点滴滴  
[粉红毛虫]虫儿追追蝶儿飞飞——我和小毛虫的快乐故事  
[粉红毛虫]虫儿追追蝶儿飞飞——娄葑二小二(1)班小毛虫们的点点滴滴(2008春夏)
☆快乐小荷:
[粉红毛虫]从头再来——[濮阳油田第一小学一三班专帖(上)]
[粉红毛虫]从头再来——[濮阳油田第一小学一三班成长专帖(2008年春夏)]
【粉红毛虫】二三班“毛虫们”的精彩历险——濮阳油田第一小学(2008年秋冬)
【粉红毛虫】二三班“毛虫们”的精彩历险——濮阳油田第一小学(2009年春夏))
☆史桂华:
欢乐梦幻岛--二(4)班的精彩故事  
欢乐梦幻岛—新教育小学二(4)班的精彩故事(2008年春夏)  
满天星——新教育小学一(12)班孩子的成长故事(2008秋冬)
54颗星---新教育小学一(12 )班孩子的成长故事(2009春夏)
☆紫藤物语:
(粉红毛虫)毛毛虫上路了——海门市海门镇中心小学二(1)班08年秋冬
(粉红毛虫)小青虫的梦——海门市海门镇中心小学二(1)班09年春夏
☆☆伊人(陈美丽):
[一群成都毛虫]五年级九班: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向着明亮那方——三(2)班的男孩女孩  
向着明亮那方——新教育小学三(2)班的男生女生(2008春夏)  
彩虹之上——新教育小学四(2)班的男生女生(2008秋冬)
一步步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实验进程)
☆麦子麦子(新教育小学 马继芬):
五(3)班的坏小子——新教育小学五(3)班成长专帖(2008年春夏)
上车!走啦!——新教育小学六(3)班成长专帖(2008年秋冬·2009春夏)
☆齐齐(新教育小学 祁华忠):
[同一片天空·同一个梦想]——新教育小学五(4)班的美好旅程(2008年春夏)
※     留下美丽永恒的记忆※——六(4)班向你打开最美的画卷(2008秋冬·2009春夏)
☆高丽霞:
[粉红毛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运城人民路小学一(1)班(2008年秋冬 2009年春夏)
☆桃花仙子:
[粉红毛虫]山娃娃和山妞妞——一(丙)班孩子成长专帖
【粉红毛虫】春暖桃花源——二丙班成长专贴(2008年秋冬-2009春夏)
☆小风习习:
粉红毛虫:黎明,我们悄悄出发河南新郑薛港小学一年级(2008秋冬)
☆禹心:
【粉红毛虫】爱上学校 爱上读书——恩村二小的孩子们(2008秋冬 2009春夏)
☆青鸟:
刻你们的名字在树上----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四二班(2009年春夏)
【浅绿毛虫】刻你们的名字在树上----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四二班(2008年秋冬)
☆☆芷眉:
在农历的天空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27:5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2iBX24jt0M/

马玲女,新教育实验研究中心成员。1991年中师毕业,从事小学语文和班主任、学校教科研管理等工作达15年之久,饱尝苦乐,获省(河南)市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及论文比赛大奖,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国教师报》《小学青年教师》《师道》等数十家教育媒体杂志上发表教学随笔百余篇,在儿童阅读、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6年7月加入新教育实验,主持“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的研究工作,关于儿童低段读写绘的研究成果、晨诵和整本书共读课程的大量案例,为众多“毛虫”所认可并共享。  现在,马玲老师正在内蒙古东胜区的小镇罕台支教。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她努力为孩子们的人生写下明亮诗篇的第一行。



书名:孩子的早期阅读课
原价:28.00元
作者:马玲 著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3948787
字数: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孩子三岁以前就会“涂鸦”,通过写写画画来理解和表达,这就是“读写绘”的雏形。
  “读写绘”是充分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口头和文字表达等能力的极好方式。
  本书详细介绍了孩子3岁以前、3岁、4—5岁、5—6岁、一年级、二年级各阶段的“读写绘”的具体内容,属教育部的重点课题。如何一引领孩子阅读、理解和表达,如何指导和评价孩子的作品,书中列举了30多幅孩子的写绘作品进行分析,精选儿歌童谣、绘本、童话故事、儿童诗80多篇,并介绍了世界著名儿童专家的观点,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书中强调的教育误区和给家长的建议,更是作者大量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所在。
  阅读课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这一观点已在新教育数千个教室开展的“低段读写绘”实验中得到印证,其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效地改善了师生、家校关系,改变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本书具有指导性和极强的可操作性,适合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父母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帮你了解读写绘
第一节 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三个特质
一 生命的故事就此展开
二 儿童课程的三个特质
三 儿童生命要素发展表
第二节 什么是读写绘
一 童年:一段彩色阶梯
二 儿童时期精神的最佳营养
1.绘本
2.经典民间童话故事
3.儿歌与童谣等
三 写绘:生命在儿童时期的完整讲述
1.怎样理解儿童画
(1)画即孩子。
(2)切忌临摹,不强调技法。
2.如何评价写绘作品
(1)不以画得像或者画得好为评价标准。
(2)注意年龄特点。
(3)注意个体差异。
3.评价原则
(1)给所有学生以展示的平台。
(2)从多个维度表扬优秀作品。
(3)档案即历史,关于成长的过程记录。
4.基本操作流程
5.学生写绘作品举例
第三节 读写绘之后……

第二章 如何进行读写绘
第一节 别小看儿童的“涂鸦”--3-6岁孩子的读写绘
一 3岁前涂鸦:体验动作带来的快乐
给家长的建议
关于涂鸦
关于语言
二 3岁时涂鸦:拟人化的表现
给家长的建议
关于涂鸦
关于语言
三 4-5岁涂鸦:形状越发清晰起来
给家长的建议
四 5-6岁涂鸦:对色彩的体验与探求
给家长的建议
第二节 一年级的读写绘
一 儿歌童谣
1.相同节奏的儿歌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进行
2.一段时问内可进行主题诵读
3.不要勉强仿写,重要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二 绘本
1.绘本最重要的是故事
《三只小猪》
……
第三章 我们都在读写绘中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42:4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阅读史
文/干国祥
   
      
      
     在教育在线上写下这个标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正如我在几天前写下的一个帖子里所交代的那样,“两年前的干国祥是一个最平常不过的师范生,他从来不知道有个写诗的叫海子,不知道他卧轨自杀也不知道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至于里尔克,卡夫卡,乃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后现代,解构或者建构,他都没有听说过,他只认识一个‘司机(斯基)’,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他只读过席慕蓉和泰戈尔、叶赛宁等人的诗,近十年来几乎没读过什么小说……”而这个坛子上颇有一些每个细胞里都浸透了书臭(音“秀”)的朋友,譬如范美忠,恐怕要有上百个较勤奋的教师,才可能有他一个人的读书量——至于“质”就更不好比,一本黑格尔的《小逻辑》,恐怕是比全部中国当代小说散文加在一起还要重一些的。
所以一个读书无几的人要大言不惭在这里写下《我读过的书》的标题,不是无知,就是十足的狂妄。只是既然刘钢诸兄诚恳地要求我“务必将自己读过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书籍详细列列”,所以也就只好斗胆,冒论坛之大不韪,来整理一下这个头脑中虽然数量不多却芜杂零乱的书柜。

大概在九岁那年,我拥有了第一本自己的书:《激战崔家庄》,黑白连环画,人民币九分。从那时起,购书就一直是我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件需要定期去满足它的本能。但显然这并不是一件什么特别高尚的事,至少它并不比另外的孩子玩弹子和另外的男人玩纸牌更高尚。这可能只是我偶然的一次选择,先是我选择了它,后来便是它选择(改塑)了我。
第一本真正进入生命的书是《水浒传》上集,是从文革抄四旧即将烧掉的书中偷出来的。我来来回回地大概看过数十遍,直到初一时借给一位同学而从此失去了它。反复地读,是因为对我而言在当时没有任何其他的一本书可以与它相比。在一大堆抓特务保卫羊群的连环画中,它显然突兀与厚实。刚开始读的时候是小学二三年级,手头也没有字典,自然只能是蒙着读。蒙着读,任书中带有许多我尚不能够理解与确定的信息,却坚持着读下去,这多半是我从这本书的阅读中开始养成的习惯。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我的每一次阅读,都只是走近一本书,走近一个故事,但我不可能完全地把握这个故事,——哪怕我认识了其中所有的字。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习惯实在太重要了。相比于遇到拦路虎非得设法解决后才可以继续往下读的阅读神话,这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不仅是自由的,是培养了想象力的,而且它更培养了一种探求书中的意义而不纠缠于表面字词的阅读态度。
然而,我进师范后开始知道,《水浒传》并非是真正的杰作。同时我已经明白,如果当时不是《激战崔家庄》而是《海的女儿》或《小王子》,不是《水浒传》而是《红楼梦》或者《约翰克利斯朵夫》,成为我的第一本书和童年最重要的书,那么我的一生将会彻底地改变。即使仍然会与现在同样清贫,但我的精神肯定会比现在要来得高贵一些。我身上颇带有几份说得好听一点是“侠”,说得难听一点是“流氓”和“强盗”的脾性,究其根源,除了当时整个社会处于文革的遗留症状中之外,那个一百零五个男强盗与三个女强盗的故事,还是对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的。童年的阅读是一生精神的奠基,我用半册《水浒》打下了强盗的底。更可惜的是当时找不到下半册,所以终于来不及学会招安,学会把流氓与强盗身份转换成合法的官兵。这真是不幸之后的又一不幸!
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红小兵改称了少先队员;连环画中也开始颇有些西方的东西。当时少先队报上的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是我每个星期期盼的盛餐。而印象更为深刻,给我无穷遐想的,是《鲁滨逊漂流记》。此生热爱动植物,并最终选择流浪,一定可以从遥远的童年找到合适的理由的。
大概就在那个时候到初中一二年级,开始阅读《三侠五义》、《隋唐演义》、《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印象最深的一本是“三言两拍”的选本《元明清白话》,虽然对有关***与封建糜烂生活作了大手术,但毕竟剩下了一些带色的段子,弥散着那些远去的朝代的特殊的气息。这些对身心渐渐发育的我颇有神秘的吸收力,况且它里面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特殊的英雄,似乎都只是我的左邻右舍,我可以随时随地地回到那个奢靡繁华的年代,而远离这个我并不喜欢的“幸福的社会主义”。我大概是从初一开始就被这些腐朽的书启了蒙,所以一生没有入团,想来也不会再有招安入党的机会了。
中学旁边就是乡政府的图书馆,开始读到《福尔摩斯探案集》、《基度山伯爵》、《三个火枪手》、《茶花女》等作品。但总体上来说,我并不是一个有明确阅读目的和有外显的阅读状态的人。虽然我以几乎不学习的态度考上师范后,家乡也有一些关于我平时勤于自读的传说,但这只是一种后加的附会。那时候我特别会跟朋友们疯玩,同时也特别忧郁,喜欢一个人长时间地独处,但就是极少读书(现在想来,当时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因为那只不过是和现在的孩子喜欢看电视一样,是在寻求一种快乐罢了)。
现在流行一种读经或者读经典的说法,我除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过一点点批评外,并没有对这个问题作过深究。因为童年到底读什么书好,仅从我个人的经验,是得不出任何可以安排他人一生的结论的。我自己想来,当初读的都是故事性的读物,情节与人物是让我在没有任何督促下快乐地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当然,后来才知道,这世上还有许多读来更爽的小说与传记。只可惜我很早地就过了读小说的阶段,后来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外,就再也没有一本小说,像当初那样扑上来把我攫住,让我无法罢休,只能废寝忘食地把它读完的。
小说(以及与小说相似的神话、童话、历史故事)中有着人类全部的思维结构、文化结构与文明结构,而且这个结构虽然不是明示的,却也没有像哲学一样高度抽象化与符号化,它是以暗示的形式告诉你,让你掌握,消化,但也许你一生都不会显性地明白它。譬如,蕴含于《西游记》中的反叛与服从,成长与磨难,信念与力量,自由与团队……可能你一直不自觉地用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方式来处理你的生活,但却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导师是他们中的某一个。
未读金庸之前,从同学那里接触到几本武侠,读得我索然无味,相信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谬论:读武侠是有害无益的。后来进师范,读到金庸,又后来读到古龙,这才恍然明白,世人论书,多半是瞎子发论,聋子附和,而少有用自己的心去读去议的。当时我认为,金庸是仅次于鲁迅与曹雪芹的大师。这样的论断自然引得周围一片嗤笑,因为这两个人的作品,在当时基本上列入庸俗文学和流行文学之列,学校里还专门开过讲座进行批判,一道受批的还有琼瑶,一个我认为价值不大但害处也没有他们说的那样严重的“青春小说”作家。
近二十年过去,金庸的地位自然已经是今非昔比,甚至有越出小说家的范围向文化界扩张的迹象,但似乎只有范美忠那里,我听到了相同的结论。而我之所以说金庸的作品可以列入杰作的行列,是因为我把金庸小说视为一个民族的童话与神话。童话人物与神话人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原型,而我们除了可怜的没有半点血肉的精卫与夸父之外,便只有西天取经的四个和尚可以取用。神话与童话原型的匮乏也就是一个民族丰富性的匮乏,然而,东方不败,东邪西毒,萧峰,小龙女,老顽童,楚留香、小李飞刀……我们终于拥有了一个足够丰富的形象库,可以为后人提供源源不断的阐释(也就是填充使其丰富)的原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在孩提的时候,让他们阅读金庸。
然而阅读金庸毕竟只不过需要一两个星期,长长的三年中,我都读了什么?这几乎是一个我自己也解不开的谜。因为几次回忆,脑袋中竟然都空空如也。
师范岁月是我此生最黄金的季节,如果可以,我愿意人生就在那里长驻。那三年,我曾经化过相当长的时间阅读唐诗宋词,以至于当时唐诗宋词的修养,自以为已经在那些老师之上(偶尔他们也作报告讲座,抄袭一些全国任何一家新华书店里都可以找到的观点)。但三年中更多的时间化在音乐、美术和爱情的启蒙上。这时候,我已经离小说渐远,《杰克•伦敦》、《红与黑》、《巴黎圣母院》、《复活》等,都是语文老师怕我误入歧途而推荐给我的,但当时它们在我心中的重量,已经抵不上一首唐诗,一首钢琴曲了。
师范最后一年,因为恋爱的原因人生受挫,于是开始了陶渊明、嵇康和佛经等另类文化的阅读,其实这种另类文化的种已经在阅读唐诗与金庸的武侠时有所埋伏,譬如《射雕英雄传》,我最喜欢的便不是郭靖和黄蓉,而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式的世外高人,后来知道,这其实是魏晋人物的武侠版复活。
如果人生到此时告一段落,对我此生影响最大的阅读是这些书:
《基度山伯爵》、《水浒传》(上集)、《鲁滨逊漂流记》、《元明清白话》(三言两拍)、“金庸小说”、“唐诗宋词”。

而同样重要的许多事情没有在这里记下,姑且简略地补上几笔:我投入在种花、绘画上的时间精力,恐怕比阅读还要多一些;音乐与恋爱,是非常重要的经历;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一二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给身边的比我小的孩子讲故事,信口编造故事,是我童年最重要的精神生活。
离开师范那年,我18周岁。到一个山村中学教初二语文。身边有两位大学出来的姑娘,我们几乎生活在一起,很多时间形影不离。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已经确定无疑的恋爱,就像姐妹不可能妨碍兄弟的恋爱一样。
从这时候起,我的灵魂已经开始需要完全的独立。即使去女友家,手中也不放下某本书,当时握得最多的是龙榆生编的《唐宋词选》,此书终于读得韦编三绝,连封面封二都给磨擦得所剩无几,不得不一再修补。同时经常读的还有《人间词话》、《赵鑫珊哲理散文选》、《七里香》(席慕蓉诗选)等书。径由赵鑫珊,我走入了尼采、雅斯贝尔斯、萨特等哲人;径由席慕蓉,我走入泰戈尔、叶赛宁、惠特曼、纪伯伦等诗人;径由诗与哲,我走入了诸子百家,《论语》、《大学》、《中庸》、《庄子》、《老子》是我比较喜爱的几本,其中郭象注的《庄子》几乎用去了我整整一年的时间。那一年,我下放到一所山村小学,晚上便一个人关上校门读书。在邻居猪舍的猪叫声中,开始了与庄子一道御风而行的逍遥游。
这时候,我仍然不为任何外在的目的而阅读(在许多读书无几的师范同学都拥有了大学本科文凭之后,我至今仍然只有专科的文凭),而仅仅只是因为我孤独,需要有能够对话的人,需要找到一件令我满意的能够度过时间的事。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机,没有纸牌。而有了这些之后,我便丢下书,去看电视,玩牌,打游戏,不亦乐乎,且是个中高手。
我的一生在25岁上有了重大的转折。这一年我结了婚,而且生病住了院,这两件事是一道完成的(于是我此生也就永远地欠妻子一笔债,再也还不清)。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决定做一个真正的教师了,即:我不再把教师当成换取工资的工作,而是当成足以寄托此生的事业。
如果在这里也清算一下我的阅读的话,这前面的阅读实在太贫乏而且散漫。诸如种花养鱼写情书作报告的书也不少,而影响最大的是与禅有关的一些书。我这个人属于不读名著的怪类,越是名著我越可能读不下去,倒是一些旁门左道的书,我倒可能会读得很上瘾。那些书现在是连书名也记不得了,且大多连尸骸也找不到。如果那段时间还有什么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话,那就是《庄子》、《人间词话》、《瞧这个人》(尼采)、《禅与西方世界》(弗洛姆)、《禅与艺术》(铃木大拙)、《吉檀迦利》(泰戈尔)、《叶赛宁诗选》、《草叶集》(惠特曼)、《野草》(鲁迅)、《圣经》、《希腊神话故事》,等。

决心投身教育的第一件事是和妻子一道到绍兴背了一筐教育书籍回来。这些书后来大都没有阅读,因为大多写得很烂,只不过是西方落后教育理论的曲解与稀释。第一本走进灵魂的教育类书籍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巨大就像是童年阅读《水浒传》上集一样,这是历史的错位,但错位之后业已成为不可修改的历史。此书让我进入了成功教师的行列,也许比这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此书,我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一影响微弱而深远,但对一生而言,它比魏书生式的巨大冲击还要重要。
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仍然是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中国人从他所有作品中集装起来的苏氏教育思想合集。后来《后现代课程观》、《课程与教师》等教育著作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但都是饱食人按时到豪华饭店进餐,虽然味美,却只是快乐而非狂欢;只有在饥饿的时刻吃到洁净美味的食品时的那种狂欢,才能形容阅读此书所带来的最大的快乐。
这样从95年起,我陆陆续续地读了许多教育著作,可惜真的没有多少是经典。这倒培养了我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批判性阅读。以前在阅读泰戈尔和尼采等人的著作时,我喜欢作注释性阅读,将另外相关的东西记在旁边,或者将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而那些质地疏松的教育书籍经不起注经式的阅读,我就改用批判性阅读,或赞其偶然的精到,或批其逻辑的荒谬,或提供反例向自己提出疑问……这时候,我基本上已经从麻将纸牌中走出来,学生是我最大的快乐,妻女是我安定生活的保证,阅读是我精神的娱乐之地。对学生而言,我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导师式的教师;就作者而言,我是一个顽固但认真的读者。
我的阅读时间仍然是极少的,因为我将极大多数时间用在与学生共同生活上。我精心批阅每一本周记,许多批语的长度超过了原文,——我们有约定,一次周记至少在一页以上。当然,我的学生喜欢写周记,一次写三五页,没过半学期就将周记簿写完的人不在少数。这消耗了我大量的时间但也给了我最大的快乐,我喜欢倾听,对话,帮助信任我的人度过精神的危机。这让我感觉自己没有白白来此世一遭。
后来做了教导主任,便不再享受批阅周记的快乐,但依然更多时间地陪伴着他们成长,组建文学社,组织辩论赛,用每个学年创建一本精美文集的方法来吸引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从那时起,我开始阅读流行于学生中的电视和文学作品,那一年,我购买了《灌蓝高手》的影碟,阅读了韩寒的《零下一度》和《三重门》。前几天和李玉龙主编到成都新教育书店,我如数家珍地说出了郭敬明、张悦然、安妮宝贝和几米的作品,让他非常吃惊。这些书都相当不错,它们带着名著所没有的当下的、青春的气息,这种气息固然很难沉淀下来成为经典,但是你若想理解当下,理解生活于一定时代与潮流中的学生,你就应该怀着欣赏而非敌视的眼光来阅读它们。
即便到2003年我远离家乡进入万里国际中学,我也并没有正儿八经地阅读过任何一本语文教育著作。或者可以这样说,到今天为止,我仍然没有阅读过。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王尚文的《语文教学对话论》和《语感论》,这些是老早就放在桌上的,但都只读过一章半节。从事语文教学而不愿意读语文学专著,这确实让我自己一直感到纳闷,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我的阅读一直是服从趣味的。
从2003年1月7日上网以来,我经历了大半年的读网的岁月。网络没有名著,但所有的声音蜂拥而至,这是一个多声道的对话场,这是一个没有权威的自由王国。我开始接触一些陌生的名词:现代性,后现代,结构主义,解构,阐释学,新批评,现象学,分析哲学……
我不会再轻易地、盲目地进入阅读了,我必然用批判的方式向任何一个名词提问,在对话中确定自己的趣味与禀赋,确定可能的阅读。
但是私立学校的生活几乎榨干了所有课余时间,阅读成为一件太奢侈的事。直到遇到范美忠,遇到郭初阳和阿啃,我才知道,生活必须由自己来拯救,而阅读已经成为我再向前走的惟一动力。
2004年是疯狂购书的一年,如果我说这一年购书费用达四五千元的话,恐怕也不会是夸张。但购书并不是阅读,这一年有哪些书进入了我的灵魂中?
没有一本教育书。
因为长期的批判性阅读,已经让我养成了与任何作者展开血肉撕杀的习惯。《后现代课程观》批注满后丢失了,购买新的又给批注得密密麻麻。另外《课程与教师》,《教育的目的》,《民主主义教育》,都成为我汲取教育灵感的源泉。但是,他们更多的只是在知性的层面给予我启发,深刻地打动我的,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荣格,弗洛姆,马斯洛,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巴尔特……这些人的著作有些我读了很多,有些还只是浅尝一二,但他们的天才式的思维,总能让我从矛盾重重中发现灵魂的光芒,虽然只是一线,却撕裂了整个存在的黑暗。
我不会任自己这样沉醉于任何一个大师的声音中太久的,因为我不想成为谁的信徒,我只想把他们作为我的朋友。同时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我不是哲学家,我只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以前是教师,现在是编辑。
所以,在阅读的同时,我开始用批评和阐释的方法来解读我面前的文本。或者说,我开始用他们理解世界与人性的方法,来理解语文与教育。
这就是《丑小鸭》、《斑羚飞渡》、《一场青春的宿命》、《假如兔子并未中途睡觉》等课堂与文章的来由。现在,没有孩子围在我的身边听我信口开河地编造故事了,我开始用全新的方式讲述老外婆讲过的故事。

那么,我读过什么书?有什么书我认为是非读不可的呢?
没有!正如我曾经在一个帖里所说的:
任何一本书,都可以被另外至少十本书替代。即使伟大如《圣经》,孔子、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们也并没有阅读过。
最好的阅读是基于个体的传统结构的阅读。一本恰好有百分之三十难懂的书,也许是最好的书;超过百分之五十,恐怕就读不下去了;没有一处障碍的阅读,只能算是消耗时间的消遣罢了。
兄想要获得的,其实不是一个书目,而是一个知识结构的问题。知识结构来自阅读,但又不是简单的阅读所能完成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认知结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已经在《成为课程开发者》一文中有了简单的表述,也可以再用另外的表述法表述之:
他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应该掌握一些阐释学和结构主义、文学新批评的方法。有关的理论书不少,不必全读,不必一定要读哪一本,网上一搜就是。但是要紧的是他自己切实地试着去解读经典的文本(包括小说、诗歌、童话、神话、重大历史事件等),在实践中习得默会知识。
他应该是一个人本主义、人道主义者。这方面的文章更多,比文章好的是追随历史上伟大的人本学者与人道主义者,从他们的故事中体会其精要(如哈维尔,马丁路德•金,耶稣,史怀泽等)。最重要的是他应该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人本与人道主义者,或者说他是一个人本与人道的实践者。
他应该是一个博学者,能够对更多的领域进行思考。同时更重要的是思考要成为他的生存方式。试图读几本书而拥有智慧是不可能的,我只是努力用整个生命去体验所面对的世界,但醒悟既晚,所得也就有限。
比书更重要的,是人,是心,是灵魂。

还是列一个书单吧,只是这个基于我个体经验的书单,它绝无普遍性与仿效性:
所有著名的童话;
《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中国神话》;
《圣经》及相关阐释作品;
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
鲁迅小说与《野草》;
四大名著;
西方和日本的读得下去(自己觉得有味道的)小说名著,建议先读古典经典,再读现代经典;
泰戈尔、海子、穆旦、里尔克、纪伯伦、惠特曼、波德莱尔等人的诗歌(先读自己喜欢的,不喜欢就放下);
沈从文散文(小说);
《庄子》、《论语》、《大学》、《中庸》、《孙子》等读得下去的诸子作品;
所有喜欢的唐诗宋诗,《人间词话》;
西方哲学名家中选择与自己趣味相近的一至三个,深读之(西方哲学味道全不相同,如叔本华本质是诗人,黑格尔是解剖学家);
《给教师的建议》、《后现代课程观》、《理解课程》、《课程与教师》、《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目的》等教育名著;
了解结构主义、新批评、后现代,可以读一些西方人编著的综述性著作;
《甘地传》,《苏东坡传》,《史怀泽传》,《李白传》,《马丁路德传》,等。



种一棵三叶草——新教育实验海门行 [1 2 3 ...6 ]
烟花三月下扬州——新教育小学开放周叙事(2009年四月份) [1 2 3 ...5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新教育小学晨诵课程之农历的天空下专帖 [1 2 3 ..4]
专业发展加盟者年度作业※相约星期五讨论通知:绘制你的专业阅读地图(第6页172楼有重要通知) [1 2 3 ..10]
我们在这里歃血为盟——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诚邀正式加盟者 [1 2 3 ..5]
更多 “新教育实验”指南(加盟新教育实验须知) [1 2 3 ..7]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47:53 | 只看该作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49:03 | 只看该作者
优秀博客

1朱娟清:阳光下的小草

2、追梦人:老妈涂鸦
3朱永新:朱永新教育随笔
4北国之春:行道乐
5李镇西:与青春同行
6nw3xqlf蒲公英
7书韵:智慧教育之旅
8野渡过客野渡过客的博客
9清清小溪清清小溪的博客
10赵庆林赵庆林的博客
11点心点心的博客
12、卢志文:卢志文杏坛絮语
13心雨梦痕心雨梦痕的blog
14袁琳有梦才有快乐
15且读且思且行且读且思且行的blog
16、干国祥:一个新教育人的理想与追求
17、许新海:许新海教育博客
18、刘祥:阳光的足音
19、萧山:萧山茗典博客
20、朱雪晴:心情小屋
21、熊芳芳:麦子的声音
22、马玲:朴素岁月朴素心
23、淀边渔者:淀边芦笛教育博客:
24、张桂玲:心灵的舞步
25、王开东:斜风细雨不须归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52:15 | 只看该作者
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干国祥谈新教育

















新教育管理·底线+榜样




新教育管理的关键词之一,是“底线+榜样”。具体运用非常简单,在全校或者全部门中推广一个项目一个举措时,它首先要确立一个最可为大家接受的底线。这个底线要定的足够地低,低到老师们认为,这太容易,太简单,不做到它甚至说不过去。而管理的秘诀正在于,它总是表扬从这个底线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者,那些最大程度超越底线的人,被新教育实验称为“榜样”。管理的秘诀就在于,它永不表扬达到了底线的人与事,它甚至极少直接批评没达到底线的人与事,因为它不会将目光与精力,耗费在消极的因素上,而只是毫不吝惜言辞与诚意,去表扬榜样,言说榜样,在会议上呈现榜样——是呈现榜样的故事,榜样的细节,而不是笼统地说某某某是榜样。




就这样,榜样激励新的榜样,故事引发新的故事,细节推动新的细节,精致引来更多精致,精彩引来更多精彩,专注引来更多专注……










在这个学期,新教育小学外延扩大,翔宇宝应实小经过一个月的彷徨之后,决定全校推进新教育实验。但是,校长们担心,老师们准备好了吗?他们真的会愿意做吗?




要等老师们全部准备好了再启动实验,再进行改革,那么我要告诉你,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实验与改革的目的,从一个角度讲,就是为了用一种方式,让大家变得“愿意”,“心甘情愿”。


我们决定,先从晨诵等项目开始全校行动。我们制订的底线是:利用学校项目组提供的晨诵资源,至少每一个星期进行一次晨诵,晨诵之后,至少在相关专帖上写一句,写明何时何班上了哪首诗。当然,最好有些过程,有些感受啦,但这些都不作强求。





这就是底线,低到无可最低的底线,你要拿似乎是现成的诗歌,甚至PPT,打开自己教室的电脑,先范读,再请孩子们来读。然后,用一句话记录下来。


做到这些是不会受到表扬的,做不到这些是会被质疑的。
但是,难道人们真的只会做到这些?今天,我们看到一个晨诵记录,一位新尝试这个项目的二年级老师这样写道:


诗人谢默斯·希尼这样说“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在另一种意义上说,它又是无限的。”因为人类社会不管如何变迁,从来不曾停止过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今天的社会,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但在儿童这里,我们给予他们的精神,怎能少了“诗歌”这一餐呢?


儿童思维方式具有浓郁的诗化色彩:月亮是张脸,星星是眨眼的……这种思维与诗人的艺术思维是相通的。


培根说:记忆力归于历史,想象力归于诗歌,理解力归于哲学。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因此,读诗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悟性的极佳途径。


我们的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重显然很轻,数量明显不足。那么如何引领我们的孩子走向诗歌,欣赏到更多的优秀诗篇呢?新教育倡导的“晨诵”给了我们老师也给我们的孩子们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雨后的清晨显得格外的新鲜与干净。深呼吸,空气如此的香甜。又一个新的早晨开始了。早早来到教室,为今天的晨诵做准备。打开精美的ppt图片,多媒体大屏幕打出这样几句话:


凉爽的风带来秋的芬芳。
亲爱的孩子们啊,

用你们最美妙的声音开启美好的一天吧!


为美丽亲切的文字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整个教室立刻明亮起来,一股温馨与柔情弥漫开来……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一张张小脸上都流淌出了惊喜。他们悄悄的互相问着:今天怎么呢?孩子们都带着笑容偷偷瞄着我,他们一定在想平时一脸严肃的吕老师今天好象不寻常哟。呵呵我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呀,他们还不知道今天我将带着他们开始我们全新的旅程,今天我们就要开启明亮诗篇的第一行!


晨诵开始了,我深情地朗诵:凉爽的风带来秋的芬芳。亲爱的孩子们啊,用你们最美妙的声音开启美好的一天吧!孩子们听完,刚刚还在嬉笑的小脸上立刻浮现出柔和的表情。我不禁突然感觉自己的心开始柔软融化……短短20分钟,我带着孩子们学了《听听
秋的声音》。



我一直以为他们还小,不能理解诗歌里蕴藏的那些美丽的东西。但我错了,因为每个孩子都学得那样的认真,读得那样的美妙,说得那样的动情。在美丽的画面中,在舒缓的旋律中,在清脆悦耳的诵读声中,每个孩子的脸都是那样的生动。从他们闪烁的眼睛里,从他们绽放的笑颜里,我知道今天,今晨,此“课”,此时,他们是开心的,他们的心与文字是一起飞扬欢舞的。


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朵凌晨沾着露水的鲜花,那么在开满鲜花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路同行!


瞧,这就是榜样,它就是榜样,这个帖就是榜样。它必须被彰现,必须被言说,必须让所有的人看到,必须在学校的会议上呈现,甚至宣读。它比所有理念,所有命令都要有效,它用事实向所有没有准备好的和已经准备好的人宣称: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个过程是美妙的!


在所有为实现底线,以及根本就认为底线是一个荒唐的太粗劣的线的行为,寻找一种叫榜样的精致艺术。它是我们的前行者,它是我们的领导,它会领着人类,从粗俗走向美好,从平庸走向卓越,从犹豫走向坚决。












新教育碎思·理念






层不出不穷的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是它不断地在贡献着新鲜词汇。但词汇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学术的真正繁荣与思想的真正丰富。任何真实有内涵的教育思想,它不可能是一个校长、一个老师或一个教授在某个晚上天才式的灵感涌现,尤其是在一个教育思想资源比较匮乏的环境里,任何灵感式的词汇,往往经不起学理的推敲与事实的检验,最终人们可能会发现,某个新的口号,其实不过是历史上某个失败尝试的翻版。反之,任何经得起追问的、经得起检验的,并最终能够持久地结出教育果实的教育思想,它一定是长在教育历史话语的土壤里,是和自己所处时代的其它领域的思想精华一道涌现的。


新教育实验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它源于大教育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民主主义教育学和以经验为核心的机能心理学;从远的来说,它源于孔子或者说原初儒家“全人”的教育、修身济世及理想主义的教育。如果说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上世纪前叶受杜威思想激励,发起过“新教育运动”的话,那么朱永新老师重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也可以视为是重拾陶行知先生未竞的梦想。当然,当这个词语被重新提起时,它事实上已经是用近百年来在不断发展的心理学来改进了杜威和陶行知时代的心理学,用这百年所经历过的哲学、社会学思想,来丰富和修正了实用主义哲学和民主主义教育。譬如,它在与后现代思想的对话中,更清晰了认识到了科学主义的迷梦,但它反对后现代的思想碎片和建基于此之上的沙砾化个人主义,仍然信守孔子的社会梦想,以及杜威的民主的共同体思想;它在和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对话中,吸取了存在的诗意、无蔽、自由,但反对停留于存在主义的虚无与阴暗,而相信人类书写的历史仍然是人类可以依凭的惟一证据,而这一证据或者说这一历史,并不指向虚无。


在持久的思想对话中,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思想,并把它视为自己的使命与愿景。这一理念声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生活本身,它既是儿童成为合格社会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阶段、黄金阶段的生活,也是教师全部生涯中最漫长与宝贵的生活。它和师生的生命一样,本身就是存在的目的,而不能视为达到其它目的的手段。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所以,它整体的状态,不应该是炼狱式的,而应该是幸福的、完整的,是符合人性的。当然,“幸福”不只是快乐的意思,它的意思教育要考虑到生命中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渐次满足;“完整”的意思是知识、灵魂、精神以及人的身体的全面发展,是个体性灵与社会要求在成长内部的和谐实现。


在此基础上,新教育实验吸纳了过程哲学的“浪漫、精确、综合”思想,吸纳了苏霍姆林斯基“尊严”、“思维”的教育思想,吸纳了心理学中的儿童发展阶段和需要层次,以及自卑与尊严等概念,吸纳了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建构思想,吸纳了儒家思想中“生生不息”、“辩证与平衡”、“积极入世”的精神,吸纳了道家思想中“顺性而为”、“诗意”、“个体”的因素……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简单、明了、朴素的教育话语。同时,这些思想不是作为抽象的玄思而存在,而是整合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也就是说,新教育在实验的过程,逐渐开发出了一套源于本土实践的课程,经过这些课程,它使得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不再遥远。






新教育碎思·课程




新教育实验再度从历史深处涌出,距今不过六年。和其它教育实验先提出一套完整的假设,然后在实践中证明这套假设的合理这一流程所不同的是,新教育实验的发展过程是:先有一个梦想,然后,大家因共同的相似的梦想而汇聚起来,通过交流碰撞,更重要的是对话和反思,不断地提出模型、扬弃模型,并让实践的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美,也越来越有解释力。


通过这个途径,新教育实验先是提出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为主要项目的“六大行动”,后来又努力从“外部增加式”的活动项目,改造成为“内部渗透型”的实验项目。到现在,新教育实验已经拥有一个初步涵盖基础教育主要领域的课程框架,这个基本架构的主体内容是:新教育儿童课程、构筑理想课堂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课程。这其实是校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侧面。在研究中,实验分项目来进行,但是在实践中,事实上它统一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除非作整合的思考,否则就会做新教育实验做成活动与项目的拼凑,形成与传统教育教学架层叠床的冲突与浪费,而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它力图解决“教师职业认同”和“教师专业发展”两大问题。通过对以往教育实验及教育改革的反思,新教育实验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事实上一直成为教育改革的瓶颈,没有攻下这一根本的问题,教材改革,时间改革,校舍改革……都只是在解决了局部某一问题之后,未能触动教育生活的全局。但是,作为内在体认的教师职业认同的提高如何可能?作为学校教育第一生产力的高度的专业发展如何获得?新教育实验把解决这些紧迫的老大难问题,当成了实验成败的起点。


有人说,新教育实验与其说是一个实验,不如说是一个号召大家彻底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带有宗教意味的改革。“非此即彼”,“如果你没有梦想,请你静静地走开”,新教育实验中,大家确实自始至终,对教育和生命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激情、期盼与信任。它用不断唤醒人们起来成为榜样的方式,滚雪球般地推动着实验的进展。通过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推动梦想的方式,新教育在各地寻找着“尺码相同的人”,然后,通过授予有针对性的课程,让这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们获得可见的可靠的教育教学上的成功,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榜样,不断地言说榜样,让榜样们言说自己的历程,新教育实验重新唤起了许许多多人的激情。


激情可不可以被实验?梦想是不是实验的内容?实验要不要有梦想、激情与虔诚?这个问题,并不是当前依然笼罩在量化、实验室试验中的教育科研所能理解的。人的生命永远不是笼子里的小白鼠,也不是实验场上的被控制,作出条件反射的高级动物,人的生命永远追求有意义,有价值,追求只此一生的生活的充实与永恒,新教育实验,冒天下之大不韪,旗帜鲜明地重提教育乌托邦,理想主义,强调激情与梦想,强调职业认同,这是新教育实验最鲜明的一个特点,舍此便无新教育实验。


爱与激情,对职业的高度认同,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但不是全部保障。为了实现教育人爱的承诺,让激情化成教育的果实,新教育实验提出,教师要有高度的专业发展,或者说,要修炼教育的神通。只有具备了教育的神通,教室里的事,校园里的事,才会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孩子们来说,变得神奇,富有魅力。


为些新教育实验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词和模式,其核心有“新教育专业阅读地图”、“新教育专业写作研究”、“新教育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等。


“新教育专业阅读地图”,是新教育实验意识到原来的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并没有能够让一个站上讲台上的老师,具备足够丰富、深邃的解决教室里事件的知识,作为一个要面对世界上最精细之物灵魂的工作,教师需要拥有一个构造合宜的大脑,或者说拥有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个构造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他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他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普世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从丰富逐渐到透彻的了解。为此,新教育实验开发了“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这个地图既是框架性质的,包含了一个卓越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若干方面的知识,它同时还是阶梯性质的,它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浪漫、精确、综合”的不同发展阶段,它提供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块必需的知识里,最合适阅读的书籍,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是什么。


新教育专业写作研究”,采取一种叙事哲学的视角,将人生,将职业生涯,使为一个完整的叙事。又吸纳了解释现象学的视角,研究一种最大限度呈现丰富生活的叙事方式,研究一种不被偏见所遮蔽的叙述和反思的书写。在这个研究里,它既有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几十年认真的书写,撰写出一个人丰富多彩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叙事;也有一个日常故事折射出教育方方面面的全息叙事;更有通过专业视野的分析,让老师突然窥见以往教育的问题所在,从而获得教育教学上的重大突破的案例反思。“书写一个人的教育史”、“(师生、亲子)相互编织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写作,检测你的深度与寂寞”……从这些新教育专业写作研究项目所提出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它的意义与追求。作为新教育实验的一个外显,新教育实验的支持平台之一“教育在线”网站上,每天有数以千计的实验老师在写坚持着写个人博客、班级成长专帖,成为中国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从中涌现出一大批实践型教育专家,和一大批教育流行著作。




新教育实验认识到,当一个人决心开始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后,他的热情极可能会在不断的挫折,以及周围的冷漠中日渐消散。所以,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相互取暖,相互提供灵感,资源共享,相互激励,惟有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激情与梦想,成为理想教育的起点,并最终开花结果。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为些有“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项目。它放弃了教育改革中的平均主义师培观念,坚定地认为,教育理念,也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它的共同体模式,不是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不是在同一个学校里领工资,而是有着共同的梦想的人们。通过底线的要求,再通过榜样的力量,一个最初仅仅靠梦想而汇聚的团队,最终便能够形成一种风尚,成为一种文化,席卷整个教研组、校园,以及某个特定的区域目前,在贵州,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等地,以及跨越地区的互联网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种组成方式的新教育发展共同体,它们或者因共同对语文教学的爱好,或者因为想要寻找解决问题学生的方法,或者是因为想要推动地区的教育质量,而利用互联网、QQ、现实的论坛,自发地形成了各种非正式的专业发展团队,共读教育经典,共读文学和哲学名著,共议一个文本的教学,共议一个教育叙事的理解,一个教育难题的解决……正是这些团队,激活了他们所在学校和地区的教育氛围。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个与一般培训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坚定地认为,专业发展中的读、写、对话,都是为了服务于实践,也就是教育教学生活。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教室里的事,而被有共同愿望的人组建的。所以,虽然实验研究中这个项目是和“构筑理想课堂”的研究是分开进行的,但在实践中,它们却是一个从未被割裂的整体。研究知识,研究课堂,研究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哲学及心理学,成为这两个项目的共同的事务。


在自己的逻辑上,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针对当前教学中课堂效率低下、课下应试成风,公开课表演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知识在教室里显得枯燥乏味,师生生命在课堂上机械呆板等现象,提出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理念系统。在第一层面,它设计出一个“有效教学框架”,这个简明而解释力极强的框架系统强调了准确、合宜的教学目标是课堂之魂,强调了学生的独立学习是学习的真正本质。在课堂境界的第二层上,它提出了要挖掘出知识内在的魅力,因为人类的值得被教学的知识,正是人类几万年文化发展史中的精华部分,它在形成或被发现的刹那,一定有过“泣鬼神”的感动与惊喜,课堂教学,正是要重现这个困惑、惊奇、感动的过程。在课堂境界的第三层上,它提出了课堂上师生的生命,要与知识、社会发出一种深刻的共鸣,知识要能够解释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而生命要能够与这个世界和社会息息相通,学会知识,就是学会用知识拥抱去把握世界。为避免重新沦入应试之风中,但又要把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当成教学的第一生命力,新教育实验在有效教学框架的基础上,正开发着每一学期的学生学习标准,通过清晰的知识梳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避免盲人摸象般地跟随老师在题海之中捞取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的“应试知识”。


显然,新教育实验也认识到,今天的课程,以及教材是远不够完美的。它一是无视儿童浪漫期的特点,过早用精确训练的方式传授自以为精确的知识,让儿童的生活在应该丰富浪漫的时期变得狭隘贫瘠,进而也无法为高中及大学这一精确时期奠定基础,二是教材编选上仍然是经典不足,拼凑过多。所以,为了让儿童获得一个丰厚的智力背景,有一个丰富浪漫的当下生活,能够更好地接触经典,吸纳经典,新教育实验开发出了一个名为“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系列课程,因为这个儿童课程有机的思想与方式,它还被视为是一种古典式的儿童生活方式。这个最受欢迎的课程由若干个精彩的项目组成,这些项目逐一编织在小学生六年的生活中,成为一个生命的整体。


针对幼儿园和一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达到高峰,而抽象思维尚未显现的特点,新教育实验设计了“读写绘”课程,这个以近几年刚刚兴起的图画书为主要读物,让儿童用“绘画、口头、语词片段”这三种语言共同创作自己的梦想与生活的项目,既激活了这个特定年龄儿童的想像力,更照顾了、安慰了那些在过早精确化课程中受伤的孩子,让他们以润泽的方式,逐渐获得灵魂的舒展与更新。许多动人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幼儿课程中出现,令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感受到了另一种教育的希望。


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新教育实验设计孩子们逐渐地从三种语言的复合,过渡到精确的语言和文字中,即开始整本书的阅读。这个项目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通过亲子、师生的共读,开始是演绎、传递经典的故事,然后是探讨这些经典故事中的文化道德意蕴。通过穿越人类历史上积淀下的所能够看到最经典的儿童读物,孩子们在几年时间内,其视野、识度、精神面貌、语言修养,都在整体上有了一个可观的提升。新教育实验认为,这个时代正处于社会价值分崩离析与重建形成的交替期,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这个社会的全部成为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它们在最重大的问题上,有共同的价值尺度,有共同的梦想追求,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正是一个从校园开始,从家庭开始的社会重建计划。


配合着六年级故事阅读的,是新教育儿童课程的另一个项目:晨诵——与黎明共舞。从低年级的儿童童谣,到中年级的趣味盎然余韵缭绕的儿童诗,到中高年级的古典诗词之旅——在农历的天空中,到高年级的经典诗歌……新教育实验希望通过晨诵,孩子们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通过晨诵课程,让我们的学生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


暮省,就是借着晨诵的语言,借着图画书的语言,借着经典故事的语言,审察自己当下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再加上若干特殊的课程,以及一个跨越涵盖六年的自由阅读百科书柜,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正在建立起一个重塑儿童精神世界的蓝图。


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心怀教育梦想的教师,但不一定会有心怀教育理想的校长。任何一个心怀教育理想,想在自己的校园里开始一场教育改革的校长,也一定会遭遇到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改变生活、改变现状。所以,新教育实验框架的第四项内容,是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上的变革。通过清理历史、希望,学校能否达成一个共同的务实的使命的与愿景?通过自我修炼,能否把理论词汇渗透到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使得日常的教育教学教研产生一种质量?能否先用设置所有人许可的“底线”的办法来开始第一步,然后,用不断表扬榜样、言说榜样,庆祝所取得的每一点改革进步的办法,来使积极的力量汇聚到足以改变现状?为了试验先进的管理与文化理念能否在基础教育的校园内实施,新教育实验在一所名为“新教育小学”的校园里,开始了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方面的试验。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数百位心怀梦想的校长,在中国大地或富裕或贫困的不同地区,探索着一条尚未明朗的道路。




就这样,当一位老师开始心怀梦想,他就能够踏上新教育之旅,改变他的课堂与学生;当一位校长开始心怀梦想,他就能够领导着一个校园开始酝酿一个新教育之梦;一个局长或者教研员、教研室主任心怀梦想,他就能够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汇聚起一支能够逐渐改变地区教育的老师。新教育实验,在这几年中,逐渐地形成了一种从下而上的实验模式。这种视愿望为种子,让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范围内承担起自己职责的方式,成为国家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自上而下模式的积极补充。


新教育实验的外延里,其实还包括教育NGO的探索,教育公益事业的探索。在四川大地震后,应北川教育人的召唤,新教育人在灾难尚未完全平息的第一时间里,赶到了四川,和北川的师生们共同面对灾后的教育生活,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魅力,抚慰孩子们受伤的心灵,用新教育的精神,激励老师们重振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几年来,它还在贵州、山西、甘肃等地进行了积极的公益探索,以及一个民间教育研究机构如何在中国的语境下生存下去,并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新教育碎思·思想之源






总是太忙,研究中心团队,有太多的功课要做。现在开始,皮鼓他们开始重溯心理学百年历程,从弗洛伊德,到荣格,阿德勒,一路读下去,直到马斯洛,威尔伯,叙事疗法……




而我心里想的却总是更多,譬如,我一直希望大家能够重温或加深新教育理论背景之一儒道思想的经典阅读:《老子》、《论语》、《大学》、《中庸》、《易传》、《学记》、《庄子》、诸子选读……现在有了现象学,人类学,存在主义以及复杂性理论为根底,重读这些,大家一定会大有发现的。




有太多的线索值得重溯,文学批评是一条路,科学方面逼近人文,是另一条有意思的道路,脑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以及广义进化论的整合……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6:53:23 | 只看该作者
干国祥:在文化创生的根源处
作者:干国祥













在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知识之后,现代人突然发现有一样重要的东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而且想要再度找到已经极为困难。它就是可以称为“生命意义”的那种存在感觉,那种知道自己是谁,为何而活的感觉。
我相信,人类的财富和知识,将继续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政治的改善而增长。但对于我们能不能比先辈生活得更幸福,或者说有更真切的存在意义,却并不敢保证。
你可以说以前的人们是蒙昧的,在许多事情上他们甚至是“无知”的。譬如连孔子、耶稣这样的人类智者,也都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在转。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他们的存在感觉中,他们是有来处有去处的,或者说,他们是有根系的,是天空和大地中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可以让他们在同样也曾本能地恐惧于死亡的同时,拥有一种无惧死亡的充实。因为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存在确乎是大生命中的有机组成,他们是承天命而来,受天命而去。你可以说那一代代人为自己的去世营造坟墓只是一种迷信,但是你不能否认在他们的存在内部,确实有着明确的意义感、充实感、永恒感。
这种感觉,是一种和更大的存在紧密相连的感觉。那更大的存在,或者是至高的神性,或者是辽阔的天空与深厚的大地,或者是一个悠久绵延的传统。而自己的生命就是从那里诞生,又最终归于那里;终其一生,作为个体的生命与那个大生命息息相通。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现代人的意义感的丧失,形容为“失根”。当然这个比喻过度强调了大地意象,而对基督徒来说,他们的根系在天空。

在我们熟知的伊甸园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文本中的上帝早已经知道,发现赤身裸体的真相(失去神话和宗教的庇护)是人类的宿命。
人类不可能永远生存在无知而快乐的伊甸园中,在步出童年期之后,人类最终将会发现一个事实:自己是自由的(裸体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先天赋予与规定的,上帝是可以违抗的,而自己同时也因此确实是孤独无依的存在。
失乐园其实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实,只要有一个人醒来,发现自己的自由与无依靠,这就是失乐园故事的重现。我相信,这个故事在佛陀、孔子、耶稣、苏格拉底、柏拉图、王阳明等伟大哲人的身上都曾经发生过,也同样在罪犯、酒鬼、纵欲者身上发生过。只是从来没有像现代这样普遍地发生着。
在关于月球的真相如此快捷地摧毁嫦娥神话,在关于太阳的科学解释如此早地摧毁阿波罗神话的时代,连我们的孩子,也早早地在小学三年级左右,人的个体意识刚刚萌生的时候,就失去了人类的童真,被驱逐出了伊甸园。

在我看来,失去伊甸园纵然不能说是人类的一个进步,也应当视为人类的一次解放,一个宿命。(同时我会在教育学维度,强调保护儿童早期的伊甸园状态。)
虽然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返教堂、佛寺,重返基督教和净土信仰,重新去相信上帝的慈悲与安排;虽然我相信这种重返与重信,不失为疗治现代性创伤的一剂良药;虽然人类也许确实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面对死亡而不得不仰仗上帝的力量……
但是我相信,自由毕竟已经来到,那种由一个或几个文本规定全部存在意义的做法,事实上已经不再可能。
我的意思是说:
人必得去寻找意义;
有两种赋予人类意义的途径,一种是先在的规定和“他力”的帮助,一种是后天去寻找,靠的是“自力”;
先天地规定(如基督教,如佛教的净土宗)是最安全可靠的,而后天的寻找是自由但并不可靠的,因为没有神可以保证你找到。
我并不反对净土信仰,我也极其赞赏基督信仰,而且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是找到存在意义感最便捷的两条途径。但我坚持认为,在现代之后,人类将最终只能依靠自己去重新找回意义。也就是说,我对现代条件下的神话信仰的纯粹性,表示一定的质疑。

我前面曾说,孔子、耶稣、苏格拉底,都曾在内心的深处,对存在的意义产生过深刻的质疑与追问——我并没说他们怀疑他们的信仰,而是说,他们认为信仰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作为不在我们眼前直接显现、言说的上帝,我们如何能够知道自己所走的道路是正确无误的?
那些经典还存在着,而且世间有着许多宣讲经典和上帝的人,但是并不表示你照文句去行事,更不表示你照着法利赛人和教士的解释去行动,就是真正地信仰上帝,且能够获得存在的意义。
如果是这样的话,苏格拉底和耶稣都不会死去,而孔子也无须去重整经典,且讳言神鬼上帝。
在几大文化的开源处,那些文化典范的创始人已经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传统(经典文本)与自身存在的交织处,并不是死抠章句,盲从他人可以获得灵魂的解脱的,真正的信仰是怀着信任去独自远行,直至用生命印证到那个存在的真理。
他们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更活出来了。人们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成为经典,命名为《论语》和《福音》。但是渐渐地,这里面的精神丧失了,他们革命性的言行,再一次成为新的教条。于是我们就有了中世纪的故事,和三从四德的封建礼制。

人类曾为自己创造了两种知识。一种向外,说明这个宇宙运行的规律的,包括我们生物性的身体也是这宇宙万物之一;另一种向内,是解释人的精神现象的,诸如信仰、理性、诗意、意义……这两种知识既是从同一个存在源泉冲涌而出的,而且也始终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绝不能说哪一种知识更高尚或更重要,而只能说,如果它们中哪一种知识出了问题,或者被忽略,或者独占人类生存的事务,那么它都将有损人类的幸福。
对某些宗教者来说,人类的幸福本就无关紧要,所以找到终极的意义就足够了。因此科学、民主、经济、国家,都只是毫无意义的世俗事务而已。但他这样说的时候,至少还会用别人布施或供奉的食物维持身体。
而在一个族群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因为战争或者饥荒,人们被迫更为关注眼前的事务:如何对抗强敌,如何解决温饱。在这种时候,人们往往会暂时地认为精神之事只是空泛领域的无聊之谈。但只要他们一旦解决了最为紧迫的生存危机之后,衣食无忧的他们将时时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阴影。他们最终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存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一部中国近代史,中国人关注的重点就像是钟摆,像上面所说那样一忽儿左摆一忽儿右摆,但在根本处,总是两个问题都没有被完全放弃。如果说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其中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另一个问题必将随之而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文化在近几百年中的命运是十分尴尬的。
当希腊被罗马征服时,我们说那是野蛮战胜了文明;当宋皇朝被辽、金、蒙古不断侵略最终覆没时,我们仍可以说那是野蛮战胜了文明。
作为当事人,我们的文化中心(自居中国正统的部分)曾被北方的蛮族入侵(其实他们一直是广义中国的一部分,更不必说他们后来也融入文化正统之中),我们殊无骄傲可言,但多少还保留着一点点文明人的自尊。而对被罗马征服了的希腊,我们则会以一种崇敬的目光投射到他们的失败中去。
但是对中国文明这数百年败北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事实,我们并无任何一点骄傲可言。
我相信,不仅是中国文明,而且世界上的许多文明都是在这样的西方强势征服前,因为他们在根本上丧失了文化自信。丧失了这种文化自信的后果,是许多文明事实上已经彻底地消失——即使留下了语言的外壳,那也不再是一种能够原创出文化的、有生机的文明。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也处于类似的命运:我们徒然留下了语言的外壳,但是语言中的精神曾经不复存在。我们认定能够作为精神实质的,那似乎只能是西方的科学、政治、宗教、技术、经济、文艺……
这似乎未尝不是一条便捷的出路:借着被征服的事实,我们成功地嫁接上一个更先进的文明,无论是向外的知识还是向内的知识,都可以来一次彻底地换血。
——只要我们愿意承认:我们的文化是无可救药的。

但是语言真的只是一套可以任人使用的外壳、一套可以承载任何信息的工具么?
我们的唐诗宋词,只是古典韵律的优美么?
我们的道家的神秘,兵家的智慧,儒家的正义,禅宗的灵性,书法和国画极高的抽象美,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创造出无数传奇的前辈,都只是无意义的语言外壳么?
基督神学或者民主政治,可以帮我们本真地理解《山居秋暝》中的满盈之“空”,帮我们理解《春晓》中的寂静之“觉”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正气歌》中赴死者的勇气与信心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阳明在临终前“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宣告么?
难道那些创造者,那么信奉者,在此之前的创造和信仰,全是无根据的盲目,无价值的冲动么?
答案当然是不。在许多年前,中国人中极少有人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等人可谓文化的先觉者)与文化自信,有人甚至认为中国需要经历三百年被殖民的历史,将中国文化全部根除干净之后,才能够获得拯救——当然他没有问自己,那时候被拯救的究竟是什么,当一个文化与文明已经不再存在的时候,还谈得上中国被拯救么?那只能说,这片土地成为西方世界的延伸与扩展,更适合人类这种生物居住。
那时候,除了地域意义上的“中国”二字,将不复有文化中国的概念。唐诗宋词,诸子百家,那些历史英雄传奇,文化先知们,就当成考古学,或者外国的神话故事去课外学习吧。
这将是超现代版的大同世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人自觉割断文化历史,而用一个尺度拉平所有人类文明的尝试。

但只要语言还活着,神话传说还活着,唐诗宋词还活着,儒的精神,道的智慧,禅的灵性还通过人们使用的语言而存在着,文化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它会呐喊着、挣扎着让自己存在下去。
如果这种文化确实是非人性的,确实是无创造的,确实是和未来的世界格格不入的,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地呼喊、多么恳切地哀号,它也不配在未来的世界上存在下去。
它只配像古埃及的木乃伊一样,供奉在博物馆里供人们瞻仰。
于是在许多人仅凭文化的疾患处、臃肿处、腐烂处得出中国文化无可救药的同时,另外一些人不相信一个曾创造出绚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会在根本处就是错误的。
在西方,基督的精神也曾经被教会组织蒙蔽住,好在人们不曾因为教会的错误,而否定基督的精神和整个基督文明。于是在相当的程度上,它一次次地复活着。
中国文化也不能仅凭它闭关锁国之后的丧失活力,而武断地认定它的无价值。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泉处,去寻找那曾经创造不息的生机,和它一次次地被遮蔽,以及一次次地重新涌现的契机。
除非我们找到一个清澈的源头,理清它被一次次遮蔽和梳通的历史,否则我们或者盲信自己的传统,或者武断地否定自己的文化根源,在两种狭隘之中来回奔徙,往返无已。

如果把神话当成神话,悬置在文明的起源处,那么我们狭义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事实上是从商周文明,以及周公和孔子处开始的(我们依从一种把《道德经》的诞生放在孔子之后的学术传统)。
如果说《易经》是中国人的《旧约》的话,我们可以说《论语》就是中国人的《新约》。
“旧约”告诉我们宇宙的诞生,人类的诞生,以及祖先的历史;“新约”告诉我们何者是正义与公理,人类如何依靠内心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在耶稣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去待别人”之前,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他用这两句话,表达了“仁”的两重含义。
在《旧约》和《新约》中,一以贯之的,是“信”。
在《易经》和《论语》中,一以贯之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因为“仁”,就是不麻木(麻木不仁),就是生命的恻隐心和同情心,就是立己立人的责任心,就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在人身上的体现。这是儒家,或者说中国先人所体悟到的存在真理。而道家所说的“自然”,也只是对这种宇宙生机的有益补充——我曾经考证过“自然”的源初含义,它就是让万物以自己本来的样子涌现于世间。
另外的彬彬有礼,孝悌,忠信,社会正义,都须建立在这个“仁”和“生生不息”的基础上,才有生机与意义,否则就成了一张没有灵魂的死皮。

但是孔子的伟大,正和耶稣或者苏格拉底一样,他们都不是哲学论著的撰写者。我相信他们会对今天许多哲学教授的生涯嗤之以鼻的,因为他们的真理性,就是他们的全部真实存在。
如果悬置死后复活的传奇,那么这三个人(还可以再包括佛陀等人)将是何等的相似。在佛陀和耶稣被门人神化,成为教主的同时,苏格拉底和孔子依然以人的真实面目,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
也因此,在阅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读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创生出中国文化之根源的罕见者。
没有必要把《论语》和孔子神化,在一个人格之神毕竟已经只能作为神话存在的时代,人性而不失神圣人性的孔子,将比一个神人或圣人,更能够引领我们步入创造与寻找到存在意义的道路。
如果说真理是一不可思议的“大全”的话,那么体现真理性的历史人物,同样是那不可思议的“大全”。我们可以视为孔子是存在真理在孔子身上实现的结果,按照月映千川的体用原理,这个存在的真理既是那绝对的大全,同时也是那特定的境域、际遇、时空、历史。
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对这个“历史的真理”不得不小心地察看,这里哪些只是境域的因素,哪些才是真理。譬如当年的服饰与仪礼,就只是一个特定的境域,但人与人相处,人与历史相处,却须凭着一定的仪礼(包括服饰),这却是一个超越历史境域的真理。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我们可能会把孔子的一切神化,而唯独没有看到真理本身。
十一
面对经典,中国古人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说法。这也是西方解释学上的两种对立:“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
前者想要严谨地得出文本绝对真实的原初意义,后者认为意义终归只是我赋予文本的。它们都说对了一半。阅读的意义,既不是文本先在规定而且自动赋予的,也不是读者后来强加而且可以随意而为的。事实上,阅读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共同存在,文本以及隐匿了的书写者、言说者,凭借着我们的重新言说与书写而复活,我们凭借着对文本的阅读而步入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
所以,标准既不在文本里面,也不在读者里面,而在那个重新创造出的意义上面。
美妙的阅读,会有一种存在的意义感流动于阅读和对话行为之中,这时候,文本和我们一齐澄明、畅亮。
而这既不是文本在言说,也不是我们在言说,而是那隐蔽了的真理,现在通过阅读这一行为,而重新出现在此时此地。
所以,我们的《论语》课程,不是训诂学的考据,不是古典解释学的章句,也不是文化批评者的用另一种观点贸然攻击的行为,而是一种欲通过阅读,让隐蔽的真理重新在阅读中显现的创造。
它需要训诂、章句、义理,但是更需要文本和我们共同向着今天的存在境域畅开自己,道出自己。
十二
无论是从“天(天道、天命)”的概念,还是从“仁(礼、孝悌、信、义、恕、忠)”的概念,或者“乐(悦、和)”的概念,我们都可以藉此步入孔子的世界。
但是我们在这里要千万警惕用单一的标签,去形容一个神圣的大全。
我的意思是说:把这种存在描述为“乐”或者“逍遥”,事实上彻底地丢失了这一文明创造之初因感受到“天命靡常”而产生的“敬畏”与“忧患”;把儒家文明视为只求内在超越的宗教性追求,又丧失了它直接作为文明创造者的博大与精微。
也许我们将不得不通过“乐感”(孔颜乐处)、“内在超越”等词语来重新理解孔子、《论语》和原初的中国文化,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必须清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窄化,而存在的大全,却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这种窄化而不复存在,只是它将不复在我们自身的存在中生机盎然地涌现。
当然,源泉毕竟还不是江河本身,更不是大海本身。我们从源泉处找到它的清澈,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浩浩荡荡地穿越了数千年,作为一条宽阔的大江,它既想知道那源头活水,又想知道它沿途的汇入,更想知道它将贯注而入的大海。
于是永恒的返回就是永恒的前行本身,在存在中,时间并不是单维的。
真理总是一次次地在特定的境域中重新涌现,在遮蔽与沉沦之间,历史并不是简单地进化或者退化,而只是当下的我们自己,究竟是那沉沦者还是涌现者而已。
2010年1月31日于扬州宝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3:26 , Processed in 0.0874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