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展讯:东湖墨韵---湖北省直青年书家十人展12月16日上午开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31:40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看《中国书法家论坛》网“武汉书坛”栏随札
——《阿金挑刺集》(类如上海《咬文嚼字》杂志)



①毛羽:“看了冷汗直冒,防不胜防呀。”
②徐悦民:“陈版主上的好课!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难处,趣味也就在其中。”
——《湖北青年书法家联谊会第三次作品点评侧记》
金老师、张天弓、黄德琳、新亚兄热心指点。葛会长热情洋溢的讲话。新亚的妙喻。张尤秘书长的“怪招”,女性的细心。好的书法生态。“硬坛”现在骂得正热闹!你看人家“软坛”,学着点儿!
——《黄老师送我一只猫》
黄德琳先生画的猫视力在3.0以上,真个炯炯有神!笔墨也潇洒,比常在《书法报》露面的严学章生肖系列强多多!拜托严先生少鬼画桃符!坏我眼睛!您画就画呗,还要“王倒吹”。
——《东西湖尚艺印社首届篆刻展》
①离开湖区20多年了,不知道东西湖已有了这么漂亮的展览馆。
②有几方好印!不太多!但已经不错了。能动刀的,统统是好同志!
——《陈金老师书法》
傅林海:“书法界了解陈金老师最多的是他的书论,他的美文,其独到的审美意识,令人回味的书法作品可能知道的就少了。”(有一点点拍马屁之嫌,不过我喜欢阿金的字儿是因为佩服他的学识。)
——《好一个散字了得》
好一篇充满辨证观的好贴。(冇得点文字功夫,想“歪究”都说不“团湖”)
矛珍:“心无俗迹,笔挟清风,莫恋虚名,诚实治学。”不知是夸还是骂?权且当好话。
——《阿金开博求踩》
阿金:出于好奇,最近试开一博客,过路君子若有兴趣,不妨一踩。http://cjcj99cj.blog.163.com/edit/
陈金成精,舅舅成精,饽饽,163人啃,还把牙齿“edit”了。孝南管季超是这样记住的。
——《说说武汉画廊》
好帖!很想与武汉的书画界师友们有点交流(武汉人总是瞧不起乡里人,这是我的印象),看个热闹。武汉的画廊业似乎比不上其他一些城市。
——《但得酒中趣》
好文章!过瘾!新生哥还是最擅长写生活化的东西。“掉书袋”你弄不过阿金的。
——《曾经的对联游戏》
佩服陈金。不得不佩服!人家才叫“笔杆子”!
他让许多书法家直冒冷汗,现在又让我这个语文老师直发虚。他还让不让人活?我跳楼他要负责任的哈?
——《东西湖尚艺印社成立》
这才知道易新生是副社长。(这在我意料之中!当社长不行,他好像不喜欢管人,又拉不来赞助,当个理事又太委屈了,毕竟他有名气。不邀他入会不行,那差一味“甘草”。当个副社长,两下不吃亏。)可不可托新生求一方印,优惠价。
——《喜得圣琥墨宝》
注意:是“蒋”圣琥!而非其他什么糊里糊涂的虎。是“喜”得!难得见到陈兄用文言。(回头再抄下来!)
白话文章写得好的人,大多是文言好!不信你再印证。
——《汉上书家素描之一——快刀老桂》
桂建民先生是个快活人。我喜欢他的个性。和长忠比,他应该更喜欢我才可能!长忠一身官气,老桂有点匪气,官匪自古不成一家呀。
——《严其昌与索美随笔》
严先生是我老乡。多年前拜访过一回。在报社。他憋个汉腔,我憋个pia通话。
——《昌明大法师圆寂》
我有两件昌明大法师的字,是1994年在《湖北日报》参加新闻培训学习时采访他,我又冇要,他盛情相送的。不“货”你。
——《武汉地域书风讨论的意义和期待》
武汉有好书家!这是肯定的。
是否存在地域书风,存疑!这是个“伪话题”。“期待”而已!
——《汤普汉来汉》
管季超一直以为汤先生还在武汉。
他写弘一法师一路。
我喜欢。汤现在的字好像不如从前平和。
——《邹志生、王惠中<书法教程>加印》
这是本好书。邹老师认真写的。可惜我不能帮着卖一些,因为冇当“部级首长”。(长忠兄是县局级)
——《汉上著名书法家——徐本一》
我学着桥口沈必晟叫一声:“本老,您好!”
——《汉上女书家——张秀》
想得到张秀一幅字,一直不给我!向书家求字,千万不要……。不要了!
——您想不想让我说实话?
想,就说了——
①最好的帖还是我见过三次面的陈金版主的,这家伙厉害!(我更喜欢看网上的好文章,书法作品有特别好的,也捎带瞄一下。坦白说,写得不是真好,请你家别挂在网上,坏眼睛。)
②很想和陈金成为朋友,或亦师亦友(他是师!)。但恐怕很难!一是我爱坚持己见,爱替朋友把事都想了,密交的朋友也不见得喜欢这一点。
③蒋圣琥先生也是我想结识的。武汉和孝感不太远,但也不是那么方便。我要是有一架空管局特批自由飞行的小飞机就好了。上午和国学还要“大师”文怀沙在北京“煽宝”,中午到杭州医院去探望当代楷书还要“第一人”姜东舒,午睡起来和蒋圣琥“夸天”,晚上再和雷超荣看维多利亚湾海景,指点他重临汉隶。然后飞回孝感,抱着老妻睡觉。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41:54 | 只看该作者
昙华林——武汉艺术新地标
 
       记者 黄明 通讯员 陈杰    本版摄影 记者 何晓刚
   
  在昙华林长1200米的狭长巷内,百年前的医院、学校、图书馆组成了一部近代文教卫的发展史,而围绕在它周围的湖北美院、美术院等美术研究创作机构,又增添了它的人文气息。
   

  2006年起,昙华林开始迈向新的里程,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4亿元,打造昙华林艺术村——一个以湖北美院、美术院等美术研究创作机构为龙头,以昙华林艺术文化街区为艺术产业福地,以当代湖北书画、雕塑、陶艺、创意设计经销展览为一体的典型艺术街区。
   

  武昌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几年来的保护和发展,目前昙华林艺术村已现雏形,吸引了各类艺术展览机构、艺术创作设计机构、艺术培训机构100余家,催生了艺术用品专卖、艺术休闲会所等关联产业的兴起,文化艺术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艺展沙龙讲座不间断

    今年4月,“汉绣基地暨杨小婷汉绣研究室”落户昙华林,汉绣——这门曾经面临失传危机的艺术开始焕发生机。
   
  汉绣基地艺术总监、汉绣大师杨小婷告诉记者,这条街上包括一间汉绣研究室,四家绣坊,均由武昌区政府无偿提供,旨在传承汉绣艺术。据介绍,每周六下午,汉绣基地会提供免费讲座,吸引各地刺绣爱好者前来学艺。现在汉绣基地招收的学员已有100多位。
   
  而就在数天前,一场名为“女人如花”的女陶艺家秋季沙龙在昙华林半亩园艺术中心落幕。半亩园负责人、艺术家马宏说,“我们的目标是抱团来推动湖北的艺术市场,因此艺术展览、沙龙、讲座会不间断地办下去,使艺术真正做到可感、可知、可接受。”
   
创意产业新增长极
   
走进原仪表厂院内,曾经的厂房院落变身“三汉雕塑文化园”。雕塑家李三汉承接的中华五千年文化主题公园“360行”大型雕塑创作项目,正在紧张的创作中。创作针对传统的360行,包括渔夫、织布、养蚕等行业,将于2012年完成,投资达5000万元,是中国雕塑史上重大一笔。
   
  李三汉老师告诉记者,这批作品建成后将打上“昙华林造”,“湖北造”的标签,也是艺术家以实际行动传承文化、让艺术和产业相结合的生动写照。
   
为休闲提供艺术背景
   
  记者采访时,遇上陈晓和蒋丽丽二位大学生,她们今年刚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正拿着相机在昙华林里一路走,一路拍。“听说这里是‘活的武汉近代史书’,专门慕名前来”。
   
  近年来,各种风格迥异的门店纷纷进驻这条百年老街,日渐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使得昙华林不仅受到婚纱摄影、创意娱乐等时尚机构及活动的青睐,也招来一些影视剧组选址拍摄。
   
  如今活跃在昙华林艺术村的,除了一些行内人,还有一家老小、三五知己以及游客。他们在这里看画展,喝咖啡,拍照片,昙华林宛如城市里一个巨大的艺术背景,供这个城市的人在此休闲,玩乐。
   
【名片】
   
   北京的宋庄因为艺术家聚居而发展起来,798和上海的M50因为利用废旧的工厂作为展览厅而受到大家的关注,现在武汉也有了颇有味道的艺术村落——昙华林。
   
  这条原本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街区,而今被艺术家和潮人们富有创意的工作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画家、摄影师、雕塑家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悄然进驻。今天的她,更像是一个不得不去追寻的桃花源,一个文化艺术的新地标。
   
▲修女堂如今是徐世鸣艺术馆。


    ▲昙华林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文艺青年热衷到艺术村过周末。



详情请看:
http://cjmp.cnhan.com/whwb/html/2011-11/05/content_4916126.htm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43:59 | 只看该作者


通渭酒事





                              易新生

    相对甘肃通渭而言,我属南方人。
   
    我所在的城市,人们邀客饮酒,多是靠嘴上的功夫,说得不好听点,叫做耍嘴皮子。谁能想方设法让你把酒喝下,算有本事。
   
    通渭的酒局则全然不同。
   
    初夏时节,我与另一位书法中人同赴通渭县,一时抛开各种俗务,在挥毫作书的同时,开怀豪饮,心情格外畅快,算是好好地领略了一番当地酒事。
   
    桌面已放下了大盘小碟的凉菜,餐具、酒杯一溜儿摆开,宾主围桌而坐。
   
    主人拿出上好的酒,郑重开瓶,将酒倒入酒壶中,并使人温上。据说这酒温热后喝下,不伤胃,日后也不会留下脚抖手颤的毛病。闲谈之中,酒温好了,主人拿来托酒小盘,从桌上取出三个酒杯,放入其中,再斟满酒。这里的酒杯很小,比拇指大不了多少。主人托盘向客人敬酒,算是酒宴开始了。别慌,桌上的美味佳肴不要动,得等客人喝下这三杯之后再动筷。这酒只需要客人自喝,主人并不作陪,也算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我的天!这样空腹饮酒,三杯下去,确实够人受的。但面对主人的恭敬与盛情,客人是万万不可推脱的。
   
    接下来再动箸用菜,宾主之间频频举杯共饮。酒过三巡,桌面开始热闹了,酒局渐渐进入高潮。主人一一端上热菜,于是猜拳开始了。只见其中某一人挺身而出站出来作东,与同桌其他人轮番猜拳。约定猜三拳,按猜拳输赢次数,由败者喝酒。连输三拳的就得喝三杯,这也算是公平竞争的了。这样作车轮战,一圈七八上十人地喝下来,作东的人弄不好就是十杯二十杯的了,北方人的酒量也真大。这还没了,其他人还要轮番作东,猜拳,接着喝酒。酒声喧哗,威震屋宇。猜拳者眼睛直视对方,志在必胜,同时大脑高速运转,精神高度集中,算计对方的指法,准备着自己如何出指;观阵者目光一齐集中在猜拳人身上,兴奋地为之鼓噪,或为赢者助阵,或为输者叹惜。
   
    酒令也特别好听,一点点啦,二好好啊,三桃园啦,四季财呀,五魁首哇……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一股土气,就如黄土地一般朴实、淳厚。
   
    在热闹气氛之中,通渭人要让客人喝好不喝倒,对客人自然不失尊重,一是客人猜拳输了,而又酒难喝下,就会有人站出来代酒;二是客人可以不作东与其他人猜拳。
   
    酒至半酣,为了放慢饮酒节奏,使气氛继续活跃下去,有通渭长者提出对对子,即作对联。找出笔,就着皱软的餐巾纸写上:
   
    七人无复姓
   
    其时,酒桌在座的七人姓氏各不相同。不一会有人对出:
   
    四海有同音
   
    该南方人出上联了。我已是第二次赴西北了,于是便写出:
   
    重游塞北领豪气
   
    主人对出了下联:
   
    再赴江南会知音
   
    一日,刚刚坐入酒楼,室外风雨骤起,于是有了对联:
   
    楼外风雨起
   
    座中拳声高
   
    不多时,云开日出,向窗下俯看,有小鸟在附近屋顶活蹦乱跳,欢如起舞。有人出上联:
   
    雨过天晴鸟舞
   
    再看,远山格外清新,仿佛一下子被拉近许多,雨云贴着山腰飞动,即刻有了下联:
   
    人醉山醒云飞
   
    猜拳、对联之后。主食上来了,愿意先吃的先吃,但酒局并没有结束,仍有人过来敬酒。在南方,只要谁先吃饭了,就意味着下面的酒可以躲过,而通渭则不然,还必须继续喝下去,不到最后主人举杯,满座响应,共饮团圆酒是不会罢休的。
   
    这就是通渭酒事。
   
    通渭酒事,大西北人的豪爽、热情、敦厚和智慧,无不一一寓于其中。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55:08 | 只看该作者
以文养书 书卷气足
                                 ——易新生兰干武陈金书法研讨会作品观后感
                                 
                                                                                        □ 石榴红
       5月26日,武汉书协专门为易新生兰干武陈金举办了书法作品研讨会,我因也是市书协会员,又是上述三人的老朋友,应邀参加了这一研讨会,故想借此机会谈谈对三位道友书法作品的印象。

       说是老朋友,其实平时除了搞活动以外,接触并不是太多。他们的作品我平时也零零星星看了不少,自以为已了解得比较全面,但等到现场看到他们展示的作品,才知道还了解得远远不够。这次研讨会他们每个人都带去了10多件作品,都是他们精心挑选的,有往年的,但大部分是为这次研讨会专门准备的;大部分为创作件,也有少数临摹件;充分注意了字体、书风和作品形式的多样性。

       他们年龄都在38岁上下,但都已有十多年的学习研究书法的历史,都是省市书协的书法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骨干力量,至少都在省一级书法展赛中获过奖; 他们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在进行书法创作的同时,都注重书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写作了大量的书法文论。或许是由于上述原因,他们的作品从总体上说,都呈现出秀雅的书卷气。

      这中间,易新生出道最早,成就最高,作品在湖北省四届书展、临帖临印展、文化部八届群星奖评选中都获了奖,还入选了中国书协举办的七届中青展、三届楹联展等多项展览。我以为他的近作,以小楷和章草最佳。其小楷,以魏晋为基,常常杂以行草,从而增加了作品的灵动性和节奏的多变性,十分雅逸,也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力。他的楷书曾入选七届中青展和文化部“群星奖”展,但在我看来,那时的作品线条生硬了一些,已不如现在的好。他的章草虽然主要得力于王蘧常,但却已与王氏有所不同,也与同样取法王氏同在湖北的陈新亚的书法面貌拉开了距离。这次展出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其代表。作品多用直笔,在书写时,减缓线条变化,避免笔画的突然性,因此,温润典雅。另外其《爨宝子》书体也写得颇具规模。他的这一书体的作品还入选过全国三届楹联展。他的办法就是在理解性地吸收《爨宝子碑》拙味的同时,再用他头脑中积累的隶书和行草资料对其进行艺术改造,因而巧拙互见,很是生动,远离了习《爨》者易形成的刻板。隶书则是易新生的保留节目,他自言学习时间最长,但成绩不佳,最多上过省展。其做法是在隶书中糅以篆书,但我总以为他隶书中的篆隶还没有完全融为一体,还有些做作。

      兰干武以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学创作上,从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现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100余篇。从90年代初期开始系统研究书法篆刻艺术,近年在书法专业报刊上发表文论数十篇。其行书、篆书、草书、章草作品都入选过湖北省、武汉市的展览,基隶书作品还被刻入中国大型文化工程——常德诗墙第三章。其行书纵横奔突,以气韵胜。在年初湖北书画艺术大展中获银奖的那幅《白朴散曲一首》可为其代表。但他的行书在追求气韵和神采的时候,有时显得急躁了些、直露了些。其章草直取汉晋,写得含蓄古拙,洒脱劲健,很见品位。其隶书,取法汉碑,求大气,求古拙,求金石味,亦见神韵,但有时显得有些刻意,还欠缺那种流畅自如的书意味。

      陈金,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书法,90年代中期进入省市书法圈。以理论促实践,曾获《书法家》杂志“全国首届书法知识百题竞赛”二等奖,在专业报刊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文论百余篇。书法主攻楷行,兼及隶篆和篆刻,书求古、拙、雅、淡,以格调胜。作品多次入选省市以上书法展,并时有获奖。他的行书大致呈两种面貌,一种是取法米芾、二王一路,追求精到、痛快,求与人同,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另一路则是专取古拙一路的大杂烩,对汉简、章草、魏碑、乃至古文字中的一些字形根据一己之理想进行了一些吸收和改造,于是形成了一己之风貌。在湖北省三届书展中获奖的那件分三书写的条幅《禅语小品一则》可作这种面貌的代表。为追求那种不食人间烟火、自由散漫的宗教境界,恐怕更多地来自《泰山金刚经》和弘一法书。陈新亚先生在展览述评中说,“陈金小行书笔线简淡而行款参差远照;字态奇崛,更辅以章法的大开大合”,具有很高的格调。他的小楷,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它主要取法钟繇和晋人写经,糅进了一些古文字的隶定写法,古、雅、散、淡,颇有书卷气,值得一观。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功力的不足,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或许是由于杂事多,近来练字较少的缘故吧。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55:53 | 只看该作者
书法三人行
                              ——“易新生、兰干武、陈金书法作品研讨会”述评
                                                                  □ 文卫
      
      日前,武汉市书协为青年书法家易新生、兰干武、陈金举行了作品研讨会,与会者对三位作者的50余幅作品边观摩,边研讨,学术氛围甚浓。大家皆以为这种形式极好。不搞虚空的形式,直面作品,实事求是,畅所欲言,已而获益多多,有好事者笑云:“此可谓‘书法三人行也’”。余以为此说甚是,遂沿其说,权作文题,并略申月旦之评。

     三位作者都喜欢读书,对书法理论、书法史、美学、哲学等多有涉猎、常著文章以示自己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不特如此,兰干武还有专著行世,易新生、陈金亦与人有合著出版,因而颇得师生同道称赞。有了学养作根基,他们的创作便少匠气,而书卷味足,这是其共处。

     在取法上,他们都向古人看齐,向古代经典学习,同时,时人俊彦的闪光点亦有所沾溉,因其各有侧重,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又是显而易见的。

      易新生隶楷行草俱能,书法作品温文尔雅,亦不乏厚重,以功力胜。所作章草,格调高古、纯正,有凝重之美,小楷活泛,有追求、有情味,清新可爱,隶书多篆意,并偶有篆体出现,这种作法很流行。好不好泥?笔者对此一直心存疑问,窃以为假篆书笔意为上,移其体则为下。篆有篆之美,隶有隶之美,隶中羼篆,自然冲淡隶之个性。尝闻一些个人高喊着要兼收并蓄,熔某某与某某为一炉。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或曰理想,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是其个性使然。每一种美都有排他性,不然,将弄得壮丽不似,秀丽亦不似,有邯郸学步之讥,易君以为是也邪,非也邪?

      兰干武真行隶篆都写,大胆着墨,作品沉着痛快,以气韵胜,所作草书,速度极快,似骏马奔驰,可泄胸中块垒。手札则有二王之风,清新儒雅,一任自然,未见做作,可谓雅人深致。兰干武所学故多(周志高尝云所含信息量极大),但不曾傍依一家,亦不偏体,均分时间。这样做,好处是常写常新,不易结壳。坏处是不能在短时间里建构自己的形象,长此以往,结果也有两种:要么融会贯通,蔚然成家,要么永远游荡,成为一个“不回家的人”,这就要看他的造化,兰生当努力。

      陈金主攻楷行,却于其中大量糅合篆隶之意,平淡简远,以格调胜,所作小楷行书,似信手为之,其实,深受楼兰残纸,写经残卷等书风影响,无法之外更有法,写得活而不板,恰似一群鲜活的小虾,机警可爱,行草书则是其楷行的派生,袅娜多姿,风流多情,他不愿受约束,亦不好“撒野”,深得中庸之美。陈君尝语余曰,恨其弗能大气,其实大可不必为此伤神,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艺术同理,得一美足矣。

    总之,这次研讨会,是交流,是会诊,看到了不足,更看到了希望,相信三位作者会以此为起点,来他个百米冲刺。
                                   (原载2001年10月16日《文墨书画》)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59:11 | 只看该作者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2:12: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届湖北书法艺术节之湖北省直青年书家十人展定于2012年12月16日上午(星期六),在湖北省档案局展览馆举行开幕式。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2:13:52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09:54 | 只看该作者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13:48 | 只看该作者


刘建国: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武汉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湖印社社员。钻研绘画、篆刻、书法数十年。擅长工笔绘画,写意鱼、虫,作品飘逸灵动,栩栩如生,尤其大写意鱼类,更具其独特的风格,人送“江城鱼贩子”雅号。1988年获文化部、广电部艺术大赛铜奖;1989年获武汉市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1990年参加中日美术书法赴日展,作品被日中友好协会收藏;1991年参加全国名家书画巡回展,获优秀奖;2000年之后,作品多次参展获奖;2005年应激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09年作品参加澳门回归十周年书画展;2009年入选庆祝建国六十周年60名书画名家展。已经出版的书有《当代画家精品集—刘建国》、《刘建国画集》、《墨友轩书画集》,刘建国画集被湖北艺术馆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0:53 , Processed in 0.0715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