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校如何合作?-案例一]:孩子头破之后。。。。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8:50:40 | 只看该作者
种萝卜的启示
                                刘继智

    夏秋时节下萝卜种子的时候,妻子总是反复叮嘱:“这萝卜的种子行间的距离要隔开一点,等到它长出幼苗之时,还要不间断地梳理,毫不吝惜地把那些密密麻麻的萝卜秧子扯掉一部分,最后行间的距离要有五六寸远一棵为好!”
    可我这个人做什么事情总是太吝惜,就像一个吝啬鬼,自己种下的东西往往爱之过甚,往年,我在下萝卜种子的时候总是太密,梳理萝卜秧子的时候,总是对于那些密集的有些快成行的萝卜舍不得拔掉,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萝卜的间距太密,长出的萝卜个儿虽然多,但都不是很大,到了秋收时节,自然谈不上有太大的收获了,弄得妻子常常戏语我:“你这人呀,生来就没有太大的出息,不舍不得,舍得舍得,你永远是没有大的获得的!”
    今年暑夏我下萝卜种子的时候,便留了意,多了一个心眼,首先是下种的行间距离故意放宽了许多,采用的是打凼下种的方法,行间距离大都在五六寸、尺把远之间,下种之前当然也撒了适当的复混肥,而且把园子里的土翻挖之后晒了好几天,使得土壤细腻,松软,干燥,带到萝卜种子种下之后,因为夏天无雨,我有经常去浇灌,保持园子里土壤的湿润,等到萝卜秧子冒出地面之时,首先给萝卜秧子喷一遍农药,以防止病虫害。萝卜稍稍长出苗来,我便开始对萝卜梳理了,把密集在一起的秧子扯掉一部分,一兜只留下三两棵秧子,等到萝卜完全成熟时,便每隔五六寸或者尺把远只留下一个萝卜,其余全部拔掉。再每隔二十天的时间便给萝卜打一次叶子,把每棵萝卜下面的叶子打掉,只留下上面的几片,这样就可以保持萝卜能够吸收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又能够保持空气的流通。
    当然,少不了给萝卜不间断地浇水,萝卜是水性植物,不能够缺少水分,足够的水分可以使土壤经常保持一定的湿润。浇水过了几天之后,便用锄头在间距之间松动一下土壤,这样进行五六次之后,就再也不用松土了。
    深秋时节,菜园子里的萝卜果然长势喜人,个头粗大,拔起来之后,一个萝卜起码有一斤多,一个萝卜可以炒两盘菜,我种植的小小的一块萝卜,收获了200多斤,除腌了一部分咸菜之外,还晒了大量的冬菜。妻子喜出望外,我也乐在其中,沉浸于自己劳动收获之后的喜悦里。
    这种萝卜真的是简单之中蕴含着很深奥的道理:勤于工作,出类拔萃,优胜劣汰,培优拔尖,呵护有加,还应该不要过于吝惜,该舍得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育出真正的人才来。
    【432824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中学刘继智】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09:5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7:07:22 | 只看该作者
名嘴崔永元的教女六大原则(图)




崔永元
名人经常很忙碌,相信他的教育原则会给忙于工作的父母们一些启发。
一、教育女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小崔同志和爱人的意见和做法是一致的,基本上没发生什么矛盾,因为他俩受的教育差不多,从事的工作差不多,在教育女儿方面当然也就差不多。总的来说,他认为教育女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有时候,女儿画画,他坐在沙发上看书、看报纸,家里很安静,很温馨。
女儿画完画,画笔、画纸扔了一地,又去拿其它的玩具出来玩,他不会对她大喊大叫,只是用眼睛朝她望,一般情况下,女儿都能领会他的意思,乖乖地去收拾自己的画具。有时候她也会磨磨蹭蹭地不想收,他就索性帮她收,并要求女儿和他一起收,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行动是一种信仰。亚-鲁斯金曾说:“行动是最了不起的事,因为你如果做得对,我就会越来越喜欢你做的事。”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二、对女儿永远只有最低要求
崔永元说他不会刻意为女儿安排什么,他希望她能走自己想走的路。将来固然重要,但成长的过程和成长的快乐更重要,对女儿他永远只有最低要求,那就是健康、快乐和平安。
三、家长和孩子相互体谅最重要
崔永元说他一般不会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承诺就不会轻易改变。工作再忙如果答应星期六陪女儿出去玩,就一定努力做到,不得不违约时,就会对女儿说明情况,请求她原谅,表示下次会加倍地补偿她。女儿非常通情达理,他觉得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是朋友关系,相互体谅最重要。
四、工作再忙双休日一定抽一天时间陪女儿
崔永元说他的女儿很可爱,也很乖、很懂事,一点也不吵,也从来不无理取闹。他在电视台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只有到了家里才感到轻松一点。和女儿在一起是他最开心的事情,只是这个愿望常常无法实现。因为工作的缘故,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很晚才回家。有时下班后还要和工作上的朋友约会,回家就更晚,但是孩子是需要大人花时间多陪陪、多交流的,为了能和女儿有更多的时间相处、沟通,他规定自己每逢双休日一定要抽出一天的时间陪女儿。带她去划船、爬山、吃快餐,只要是她喜欢的事情,就尽量满足,让她开心。
在崔永元最忙的一段时间里,他半个月几乎每天的9:00-23:00都在办公室。他说,“我女儿每天都给我打电话,问我几点回去,因为我现在就和女儿一周见一次。每天我下班回家她已经睡觉了,我起床的时候她已经上学了,所以周末要是有时间,我会尽量陪陪孩子。”
五、让孩子学好一种本领首先要让她喜欢
小崔说女儿比他聪明。她喜欢画画,比他画得好、画得有思想。她画画从来不看画册,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常常会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经典”之作。他评价女儿的时候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什么“长脑袋的桌子”“四条胳膊的人”,只要她能解释,能自圆其说,他都认可。他尊重女儿的意愿,也从来不去干涉她,或对她的画画技巧有什么高标准、严要求。我觉得要让孩子学好一种本领,首先要让她喜欢,要让她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是最重要的。”
六、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收视兴奋点
女儿最爱看《樱桃小丸子》了,爸爸曾给她推荐了《中国电影动画精选》,里面的《小蝌蚪》《三个和尚》《草原英雄小姐妹》,她都很喜欢,看了十几遍。其实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收视兴奋点,她看《哪吒闹海》时,简直就和里面的主角同呼吸共命运,因为孩子是很有包容心的。小崔认为现在有些媒介在破坏孩子们的包容心。他们说现在的文化是多元的,要给人们更多选择的权利。可是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很少了,游戏节目比比皆是,还有何选择呢?传统文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来源:强国社区教育论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8:28:07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享受乐趣
南昌
钅监


教学比较抽象,小学生又比较习惯于形象思维?熏对于抽象思维还不太适应。因此?熏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对数学教师而言?熏 应当努力提高教艺?熏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让孩子们学得饶有兴趣。而作为家长,应当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帮助他们建立数感,关注他们读数、认数和写数。到了小学低年级,还应帮助他们理解加法中的“凑十法”和减法中的“破十法”的原理,并渗透“集合”、“对应”、“凑整”、“化归”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即或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仍然应当关心。随着知识的增多,孩子们会接触许许多多的数学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往往令孩子真伪莫辩。如面对“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类似是而非的命题,家长可以与孩子一道研究、讨论,启发孩子发挥想象力,通过形象思维举出反例来发现命题的谬误:少先队小队旗是三角形的,它的面积比解放军战士的平行四边形领章的面积大得多,怎能说三角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一枚一角硬币的直径怎会是一个自行车轮半径的两倍?而要把建筑工地上一个圆锥形沙堆的沙全部装进一个圆柱形竹筒,并使这竹筒仍剩有三分之二的空间,这样情景只有在神话故事中才会出现!


我认为家长与孩子的这种辨误活动十分有益:首先,它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使抽象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形象思维的强有力的支撑,能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其次,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原来如此有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完成对数学命题正误的判断,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我能行”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心对孩子学好数学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条件。


当然,这种辨误还不应到此为止,还应使孩子认识到:“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必须有“等底等高”之类的条件;“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必须加上“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而“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也必须对它们底面积与高加以限制(如二者的底面积与高分别相等)。从而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提高到应有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心孩子的数学学习时,家长一定要端正心态,要在一种近于游戏的状态下与孩子交流,共探数学之奥秘,共享数学之乐趣。要允许孩子失误,允许孩子理解得慢些、计算得慢些。不要拿孩子与某些“尖子生”比,不急于求成,不动辄呵斥,要多表扬、多鼓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他们树立自信心。要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有些家长由于望子成才心切,往往对孩子要求过高,当孩子出错时,总忍不住要教训一番。我希望这些家长要有耐心,切忌一面辅导一面责骂,因为这种以责骂声“伴奏”的“辅导”不仅徒劳无功,恐怕还会适得其反,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牢记:“我是孩子的朋友”。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0:10:19 | 只看该作者
儿子,请你给我们创造出一颗蛀牙                                               
                         文/李艳芝

         有孩子在身边的日子,虽然琐碎,但是热闹而快乐,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生活中小事拉锯斗智时,常常事后回想起来依然忍不住想哈哈大笑。      
         就说一件小事:当孩子不想刷牙的时候怎么办?
        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有想当海盗的愿望,为什么?因为可以无拘无束,不刷牙,不洗脸,玩个通宵,当然做海盗也有不好的地方,不过孩子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对他有利的事情,大人不也是如此吗?
        德昀不想当海盗,他想当赵子龙,可是他也是在刷牙的时候耍赖,哼唧着不想去的原因不是他不爱刷牙,而是因为刷牙是睡觉的前奏,他不想睡觉,因为还没玩够。
        妈妈说:“宝贝,你去刷牙,然后我们讲故事睡觉。”
       他走到洗手间门口,又返回来,“哎呀,妈妈啊,我还不想刷牙。”
       “快去刷牙,要不该长蛀牙了。”妈妈催促。
       儿子跑去洗手间,手扶着门框,“哎呀,妈妈,怎么天天要刷牙啊?”
       爸爸过来了,一脸的认真:“就是,儿子,咱今天不刷牙了,以后三十天咱们都不要刷牙了,我和你妈妈还没看见过蛀牙的样子呢,儿子你给我们创造出来一个看看。”
       儿子挣脱爸爸的亲密怀抱,跳上洗手间的凳子,爸爸赶紧去抓他:“不要去刷牙,不要去刷牙,你要是刷牙了,我们找谁去看蛀牙啊!”
       儿子哈哈大笑:“我就要好好刷牙,你们别想在我这里看蛀牙。”爸爸被推出洗手间,儿子认真地仔细地刷自己的牙。
       刷完了,张着一口小白牙,嬉嬉笑着说:“让你们看蛀牙,找也找不到。”
       我和先生对视着会心地笑。
       想让孩子干什么,偏不让他去做什么,正话反着说,刷牙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事情自然是要积极地做好了,刷牙问题顺利解决。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2:13:5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家长?有人回答说:哦,那太简单了!生他养他,供他吃穿,给他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让他好好读书,到他能够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不就得了!其实,当一名家长很容易,容易得只要一登记结婚,机会就悄然而至;然而,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家长,却又难上加难……
21世纪:家长最难当

21世纪的家长,大概是最难当的。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家长们不仅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业优秀,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艺术特长、学习能力、技能技巧等综合素质。为了全方位地培养孩子,使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家长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自己“锻造”成为教育、心理、艺术、启发思维、开发智力等各方面的专家。结果却是,孩子渴了,家长给的却是面包,期望与需求对不上号。他们情戚戚,意切切,吃了苦,流了汗,却偏偏不为孩子领情,甚至搬起石头来砸了自己的脚。
一位中年妈妈无可奈何地说:“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家长,但我肯定是个矛盾、痛苦的家长。平日里,督促孩子学习紧了,我担心他会成个书呆子;松了,我又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考试分数高了,我担心他将来没有潜力;分数低了,我又担心他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孩子爱读书,我担心他的眼睛视力下降;孩子不读书,我又担心他的知识面不够丰富……诸如此类的矛盾还有很多很多。静心想一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我真的不知道!”
“孩子说,这次考试是最后机会。要再考不好,她一定去死。谁能帮我想办法劝劝她啊?”
“我的孩子一周跟我说不了三句话,一天到晚冷若冰霜,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养他到这么大,落到现在这个结果,我图的什么呀!”
一位家长在网上发表议论:“作为一个中国孩子的父母,实在是悲哀!中国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在历史长河里教育孩子的方法举世瞩目,但在当今的时代,一切都变了。一项调查中发现,对中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联合调查中,比较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美国、日本两国中学生在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位中必有一位是父亲或母亲。日本调查结果顺序: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调查结果顺序:父亲、乔丹、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了自己喜爱的歌星、影星之后,母亲排在第10位,父亲排在第11位。面对这个结论,难道中国的父母不感到伤心吗?”
总之一句话:做个新世纪的家长,难!

为孩子的学业疲于奔命

家长的种种急切和无奈,传递着对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关切。面对教育资源的增多,社会变幻的纷繁复杂,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家长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困惑:要不要择校?要不要上补习班?上普高还是职高……
女士的孩子今年两岁多。半年前她就以家为圆心,“搜索”了离家一公里左右的五六家公办、民办幼儿园,最后选定一家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育试验班。虽是民办,但同样是省级示范幼儿园。长辈感慨地说,过去的孩子上不上幼儿园无所谓,书照样读,学照样上。现在的孩子呢,不但要入园,还要分公办民办,示范园普通园,一个月几百上千,开销实在大啊。
然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花多少钱不在话下,只要孩子有出息,哪怕砸锅卖铁摆地摊。他们更关注的是,孩子能否上一所优质学校,能否遇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好老师。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希望给孩子提供一片更好的未来前景。
“择校”可能是近年来使用频率特别高的一个词,听说近年又改称“捐资助学”了。王女士的孩子从家门口的幼儿园跳到大老远的一家名牌幼儿园,小学再从某小学跳到另一省级小学,中学又辗转了两所学校。回顾择校之路,王女士觉得代价不仅是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还有家人自尊的丧失,和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苦痛。即便如此,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许多家长总是想方设法地给孩子尽量多一些、再多一些。
不仅要择校,还要择师。孩子英语不好的,希望找英语老师做班主任;孩子学习不大主动的,希望找个“盯”得紧的班主任;孩子内向的,又想找个工作细致、管理相对宽松的班主任……家长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口耳相传”的知名老师班级里。
另外,还有庞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家教市场,作文、奥数、英语、钢琴、体操、绘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眼前的这些城市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有几个没有被家长哄着骗着诱惑着去参加一两种、三五种培训的经历?笔者见过的一个小学四年级女生,曾经在一周时间里同时参加9个培训班!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选,还是不选,选哪里?交,还是不交,交多少?上,还是不上,上几个?”无数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在不断的抉择中疲于奔命,焦虑不堪。

冷漠与冲突:家长心中永远的痛

有关部门在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实践、创新、生活八大素质中,家长最关心的前三位是求知(85.95%)、做人(83.67%)、健体(41.35%);而最困惑与无奈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家长所为远非孩子所需,孩子所想也远非家长所知,显示出目前家长与孩子之间严重的代际冲突,亲情淡化也已经达到了令人心寒的地步。
“见到爸爸妈妈问话就心烦,我情愿独自呆在自己的小房间。”“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聊天的人,只好到网上虚拟空间去寻找情感发泄。”……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叹:自己在父母眼中越来越不听话,父母则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内心,好像彼此都跟对方过不去。

深圳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每日与父母直接沟通的时间为40分钟,只有课外活动的10%左右。同时,中小学生与父母一起做得最多的活动则是看电视。小学生平均每月与父母有11.8次的聊天沟通,到了高中则只有6.4次。

一位孩子刚上中学的年轻母亲忧心忡忡:“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觉得自己和孩子间一天天更陌生。”她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便关起房门来,要么做作业,要么独自在网上驰骋,颇有点与父母“不足与谋”的味道。
心理学专家郑重指出,这种亲情淡化与代际冲突足以引起教育者尤其是父母的重视。家庭是孩子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也理应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和引导者。如果这样“亲情淡化”,亲子之间长期对抗,极易引发孩子逐步形成青春期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疾患,影响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家庭教育中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好如下三对矛盾:
一是高期望与低实现的矛盾。一项调查显示,当前,48%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是本科生,42%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然而,现实中这可能吗?就连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达不到这么高的比例!所以,要避免代际冲突的持续发生,首要的因素是,家长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避免“高、大、空、远”,力求“近、小、实、亲”。在孩子成功成才成大器之前,先好好培养他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吧!
二是情感关怀与行为苛求的矛盾。由于家长对孩子付出较多,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使孩子感受不到关爱的温暖和快乐,“在爱的包围里却又缺少爱”,品尝到的只是苛求和压力的苦涩。其实,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变“要孩子做”为“孩子要做”,才是双赢的途径。当然,这中间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程。
三是家长知识观念陈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家长的知识面以及接受知识的渠道与速度跟不上孩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许多孩子都感觉与父母缺少对话的平台与空间,有些甚至因此不愿与父母同桌吃饭!看来,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家长,在知识学习方面也要与时俱进才行!

做家长,需要不断学习
有个教育家问总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驾驶员难呢?还是做父母难?”总统很奇怪:“这还用问?当然是做父母难!”教育家更觉得奇怪:“可是,为什么做驾驶员必须先通过培训,还要考个驾驶执照才行;而做父母却可以不接受培训,更不用通过考试呢?”是啊,既然做家长这么难,为什么家长不需要接受教育和培训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管在观念上、方法上、具体的技巧上,环境营造上,很多家长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是挫折。这郑重地提醒我们:做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工作压力太大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再说,作为家长,我只要努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就行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啊!
不错!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是,如果缺少了家庭教育这重要的一环,缺乏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努力,单靠学校教育一条腿走路,我们可以断言,孩子这一路上不是瘸就是拐,肯定走不长远!有研究发现,目前出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80%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因素。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问题,基本都是“问题出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
因此,作为家长,也要做一名勤于学习、及时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的人。
懒得学习、不思进取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也很难有资格当一名好家长。如果家长是这样的“懒”人,你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在父母身上,他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常常听到一些成年人在家里说:“累死了,烦死了,真懒得再动脑子。”也有些成年人认为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工作阶段,对于读书、学知识十分冷淡。这必然会严重地影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与精神激励。
印度文豪泰戈尔小的时候,曾因学习不好被学校除了名。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儿子。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颂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爷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泰戈尔的求知欲越来越浓,父亲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使泰戈尔饱览名著,终于写出第一部诗剧。在父亲的精心引导下,泰戈尔经过自身努力,成为名扬全球的大文豪。我们应从泰戈尔父亲“求知善思”的榜样中受到启示,努力做一个不断学习的好家长。

新的世纪,如何做个好家长
孩子的全面成长不能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长的良好素质。只有好家长,才能培养出好孩子。那么,在这新的世纪,我们如何做个好家长,教育好子女呢?

给孩子一个真正温暖的家。爱是家庭教育的灵魂。没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成龙成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倾其所能,尽其所有。

物质方面的满足无疑是今非昔比了。即使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也都普遍地享受到了他们祖辈、父辈没有的很多东西。但这就是一个温暖的家吗?

事实上,一个温馨的家的内涵远不止此。教育专家认为,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因素,任何时候都比物质方面的内容重要得多,它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1
公正无私的爱。建立在父母正直人格、有清晰的是非曲直观念、不偏袒不循私基础上的爱,是形成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石。

2
民主的家庭氛围。较之于专制独裁型或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型的亲子氛围更能促进孩子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学习型的家庭环境。建立学习型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交互式家庭学习模式,树立知识面前亲子平等、互助互学的观念,是现代家长的明智之举。
4.使孩子成长为“人”的最基本的东西。在要求孩子成长成器、“成龙成凤”之前,还是先让孩子踏踏实实实做一个正直、合格的社会的人吧。孩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基本的亲社会行为,比什么东西都要重要得多,基础得多。
给孩子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现代家长,应该理性地送给孩子一把开启心灵大门的钥匙,让孩子敞开心扉,释放内压;让孩子解脱困惑,悦纳自己;让孩子懂得调节,学会休闲,亲和社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体验、享受和对待生活。

以平等的身份去做孩子的朋友,以朋友而非家庭长者的身份,心平气和地坐下、蹲下与孩子谈心聊天,与孩子共享欢乐、共解忧愁,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又教育了家长。

也许,有时你只须做一个静心倾听的听众。就这么简单。
给孩子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人际关系处理时的友善、宽容大度,对哪怕是再简单工作的勤勉与执着,对学习知识时锲而不舍的奋进,是一盏永远指引孩子前进的明灯。

父母不一定处处比孩子强,知识面也不一定比孩子宽,但一个具有人格魅力、善于指导、教育孩子的现代家长,则是值得孩子学习的榜样。
1.理解孩子。面对孩子的困惑,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予以充分理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提供咨询、建议和善意的帮助,这不仅会使孩子对你心怀尊敬和感激,而且能激起孩子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2.不吝鼓励。关注并且不吝惜自己的言辞,积极鼓励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与成功,都会令你的孩子觉得自信百倍、动力无穷。如果你什么都不会做,那么就仅仅做一个期待、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成功的“皮格马利翁”吧。
3.适当督促。缺乏必要的督促实则是对孩子的放任,不自觉的孩子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但旨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规律、严谨作风、良好心理素质的督促,无疑比简单地辅导、监督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
4.鼓励求知。进入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掌握相当量的科技知识,尤其是不具备不断求知、善于求知的能力与策略,在未来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5.指引品行。性格要靠性格来塑造,道德要以道德来完成。现代家长不仅要在大原则、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念,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上予以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这就是你,一个新世纪的现代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最珍贵礼物。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8:49:24 | 只看该作者

==网人[江南可采莲]推荐的转帖:


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是检讨。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的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先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了呵斥、不满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暴躁,黔驴技穷时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每当打过孩子,尤其是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每到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跟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自己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爸爸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打一个古典文化的底子的时候,我连续两年的寒暑假,哪里也不去,陪孩子背论语,背三字经,背千字文,他背我也背,当时没有看到什么效果,现在孩子再看电视时,特别爱看文化类节目,看到经典内容有一种亲切,有一种自豪,我知道,当年的功夫起了作用。去年带他和朋友的几个孩子一起去旅游,别的孩子爱去游乐场,我的孩子喜欢跟我欣赏名园,能安静的喝茶,默默的欣赏苏州评弹,去伍子胥死难的胥门,他有凭吊的忧伤。这些细微的变化,别人不可能注意到,每当此时,我都为孩子身上有了些文化的影子而欣慰,仿佛也是一种收获。

  孩子二年级时候,开始写作文,写作文特别吃力,一憋就是半天,过上半小时去看看,本子上也写不了一行字,怎么办呢?每到他有作文的作业,我都如临大敌地紧张。后来在写作文之前,我先给孩子聊,确定作文的素材,听他聊活动的经历,感兴趣的场景,往往绘声绘色,充满童趣,有时对某个细节的关注,出乎大人的预料,往往又让我欣喜快慰。我告诉孩子,你说的话就是很妙的一篇作文。结果,想不到的是,写出来还是干巴巴,寥寥几行,我意识到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书写能力,没有协调发展,说话的时候好歹有我的目光我的问话给他鼓励和引导,当他独立写作时,书写的速度赶不上语言的流动,等写到那里时,已经忘了刚才想的什么了。如果学校进行的是说作文,而不是写作文,他的作文一定是出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改变学校的传统呢?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再给孩子聊的时候,我用铅笔悄悄的记录,由于匆匆记录,书写潦草,孩子看不懂,我再用正楷字重新誊写,写完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十分兴奋,根本就想不到,他能构思出这么好的文章。告诉孩子这就是你的作文,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字不落的抄下来,交给老师一定会让老师满意的。如我所料想的一样,课堂作文评点时,破天荒的被老师在全班范读,直到放学回家孩子的兴奋劲都没有消退。这样坚持了一年,他的作文一直保持了很高的范读率,后来即使我不再干预,也没有明显的退步。

  在遇到老师规定的题目,他感到无处下笔时,我会搬着我的手提电脑坐在他的旁边,约定他用钢笔在本子上写,我用键盘在电脑上写,然后互相交换阅读,看能否有启发。我的有几篇能拿得出去的散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我的孩子现在虽然在写作上比很多更优秀的孩子比并不见得有优势,但毕竟不再怕写作文,前几天在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时,虽然只要求写六百字,他居然洋洋洒洒千余言,直到没有地方可写,成就感溢于言表,反复问:“爸爸,你觉得能比得上你的文章了吗?至少能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了吧?”

  对孩子的写作的辅导,已经取得的效果,让我认识到,孩子未必是很差,他只是跟别人不同?可是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适合他的教育,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成人世界对不起他吗?

  在千万个不如意中,能使我稍感欣慰的是,我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太大的障碍,我们可以一起散步,他入睡前,如果我有时间,能坐在他的床边说会话,他甚至跟我们两口子一样有了喝茶的爱好,周末一家人,摆上功夫茶,漫不经心的闲聊也是我们交流的方式。

  虽然呵斥还是有,但更多的还是提醒,当说话不爱听的时候,我就写了放在他的书包边。放假时,写张小条提醒制定他学习和娱乐的计划;当跟同学、老师有冲突时,请他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怎么总是我?当他认为别人在践踏他的自尊的时候,我告诉他:“尊严,是自己用行动长期树立的,不是哭着叫着给别人要的”。当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堆成堆,他已经熟视无睹时,我写信、我写文章,也会就听来的新闻,看到的报纸有意思的信息,彼此深度交换看法,有时他的见解也会高于我的认识,这样就能形成我对他欣赏的文章,我的博客上就有这样的篇目。孩子能看的进去我的文章,爸爸会写文章也算是他的一点小骄傲,这恐怕不是因为爸爸写得多好,也不是爸爸讲了多少道理,而是里面不仅有我对他的失望和无奈,也有孩子带给我的快乐以及我对他的真正的赏识。

  近来,我切实感觉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是他约束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欠账太多,没有能力赶上,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关于作业,我们从小就要求,注意整齐、洁净,要求多少年,他不洁净不整齐多少年,是因为听的时候知道,做的时候忘记;要求务必把老师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又能做到几回呢?是因为其实要么课上没听懂,要么没有好好听,总之没有能力改,做了多少年无效的作业!于是这个学期我改变了策略,从每天的作业抓起。他的数学、物理作业,他做完后,我一定要重新做一遍,给他一一指正,什么地方应该加细节,什么地方应该完善步骤给他圈注出来;讲给他听,让他重做,重做的结果是,第二天的课堂讲评,他反应比别人快,经常获得代替老师给别人讲的机会,这对他又是巩固的机会,他也从这里收获快乐。半个学期以来,我几乎没有一天耽误,一直坚持着,即便是有非去不可的应酬,我也要让孩子把作业放到桌子上,先睡觉,我回去再批改,让他次日早起再订正。

  现在孩子有了些进步,我在意的不是名次的变化,而是他有了坚定的追求。

  地理、生物结业考试,我告诉他要考到B等,才能有升高中的机会,孩子想了一会说:“爸爸,我不能把目标定为B,那样有考到C的危险,把目标定为A,努上力,最坏也是个B”。作为孩子的爸爸,经过了这样的一些艰难历程,还有比听到这样的表述更高兴的吗?

  我急切地给杨老师发短信,表达我的喜悦。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真诚的感谢杨老师,是她一直在忍受、在鼓励、在不放弃他。于是我在饭桌上给孩子说:“你杨老师多好,不管你过去多差,多讨厌,多麻烦,都没有放弃过你。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跟你妈妈要跟杨老师保持联系,要成为好朋友”。没有想到,孩子立刻纠正我:“也要跟陈老师、常老师保持联系,他们都很好,孩子说的对,老师们真的很好,他们几乎每天都跟我或者孩子的妈妈发短信,不是群发的那种,提醒作业,表扬他的一点点进步,孩子终于懂得感受了。都说十三四的孩子叛逆,欣慰的是这个时候的我的孩子内心已经知道感恩了。

  谁说我的教育没有收获,这可能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一、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二、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四、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五、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亲,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3:46:18 | 只看该作者
让坏情绪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日期:2013-01-24 作者:倪海英 来源:文汇报



让坏情绪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学期即将结束,这一周,正是学校公布考试成绩的时间。当孩子拿着难看的分数回来时,你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失望、气愤和焦虑,对孩子“狂轰滥炸”一番,还是装作若无其事地宽慰他下次再努力?相信大多数家长愿意选择后者。因为现在的育儿潮流是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快乐与否成为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科学研究要告诉你的观点正相反:一味地宽慰孩子,想方设法让孩子高兴起来也许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糟糕情绪的体验对孩子来说也是成长的经历。家长要做的是,注意孩子情绪中的语言,不要让坏的情绪变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倪海英  


  糟糕情绪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学生的厌学出现低龄化。同样对于孩子的调查则显示,经常有“孤独、泄气、紧张、心烦,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对成功没有信心”等六种不良心理感受的儿童占受调查总数的13.6%,表示时常有这其中的某些感受的孩子为43.1%;同时将近80%的孩子经常感到紧张,70%的孩子经常感到心烦。同样是对这些孩子的家长调查却显示,家长对于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关注的是怎么让孩子高兴起来。   


很多时候,成年人可能认同糟糕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坏事,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激起自己的斗志。但是很多人看到孩子闷闷不乐时,焦虑的却是怎么让孩子高兴起来。其实,负面情绪也有两种,一种是让人在失败中放弃,还有一种是让人在失败中成长。让人能够成长在于让人对负面情绪的“抵抗力(Resiliense)”增加了。好消息是让人在负面情绪中成长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坏消息则是让人在负面情绪中放弃的能力也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科学家发现,选择放弃的人往往是习得性的无助。比如,如果对小白鼠持续地电击,它会逃跑,但是一再持续地电击,却不逃跑了。因为无助感被习得了,动物有习得性无助,人也同样。心理学家的实验里面发现,当一个人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是失败的时候,如果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的干预,就会获得习得性无助。而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获得跟无助相反的感受——那就是征服感。

  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了,家长会认为,完美爸爸或者完美妈妈应该是对孩子说“宝贝,没关系,你一定可以的”,或者是说“宝宝,别难过了,考得不好下次再加油吧”。但是,如果家长仅仅是这样做的话,孩子在几次失败以后,很可能会说“老是失败,我不玩了”。因为他在连续的失败中获得了对自己的认知——那就是“我肯定不行的”。而此时,家长继续鼓励,效果则非常差。当孩子失败时,或者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家长也许应该让他体会到失败的情绪,同时也不要太纠结于孩子的心情是不是好,而是应该帮他了解到,考试失败或者任何事情失败并不能代表对他的评价。  


 其实,儿童需要失败,家长只是帮助他们感到满意,并不能让他们产生征服的快乐。而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失败,感受悲哀、不安和悲愤,这些所有的负面情绪如果处理得好,可能变成孩子成长的原动力,如果处理不好,则会成为孩子放弃的动力。  

  注意孩子解释成功或者失败时的三个特点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孩子们在失败的时候想什么,那我们也许就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调整。家长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成就归因,即一件事情发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要把它的原因找到。比如,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家长说:“今天考得不错嘛。”有些孩子会回答“题目出得比较简单”。有些孩子会回答“运气比较好而已”。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解释风格,从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中可以看出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后者比前者悲观一点。  

 了解孩子如何归因,那就要非常敏感地来捕捉孩子的解释风格,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永久性。  

 孩子在说失败和成功的时候,说的是永远吗?比如:“妈妈总是这样骂我”,“我总是考不好”,“为什么你总是骗我”。这个叫做永久归因。这就是他的解释风格,也是孩子的想法,而永久归因的孩子总是比较悲观。如果家长能调整孩子的解释风格,调整他的想法和认知,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就会变得乐观一点。  


 第二、普遍性。  


 “妈妈,为什么你总是这样对我?为什么我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对的呀?”当你只是让他把浴室里面的毛巾放好,而不要摊得满地都是,却听到孩子这样的抱怨。或者是“妈妈,你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要让我做呢?为什么你对我所有的东西都不满意呢?”这就是孩子归因的普遍性。孩子认为一般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他的话就是他的认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捕捉他的话,调整他的说话风格。   

第三、人格化。


  某件事情上妈妈态度比较严厉。孩子说“你真是个坏妈妈”,这就是把妈妈定格了。


  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孩子对自己进行人格归因:“我就是个笨蛋,我很差”,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归因,他就告诉自己反正是永久的,反正我这个人很差的,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行,那我就不要做努力,放弃算了。因为孩子发现无论他怎么学,都达不到要求。   


当坏事发生时,如果孩子对于这件事情做的是永久归因,就被称为悲观的风格,比如这样一句话:“肯定再也考不好了。”所以家长们真正要纠结的是,孩子在成功了或者遇到困难或者遭受失败时,他的反应是什么。尤其是在遭到失败或者困难的时候,对于孩子的话一定要小心,因为孩子的话代表了他们的认知,如果他对这件事情有这样的认知,其他事情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比如“反正我再也考不好了,我就不想学了”。   而且,这样的认知是可被调整过来的,孩子越小,解释风格越容易调整。而且家长的语言风格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尤其对孩子,他们在听成年人的话时,也会把家长的解释风格一并学走。所以,悲观无助是可以学会的,这就叫做习得,乐观也可以习得,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孩子的乐观和积极,那孩子的“抵抗力”就能够增长起来,他的自尊评价、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螺旋式上升。   

【相关链接】 最好的资源不一定教出好孩子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多科学家都做过研究。有三个著名的实验也许会给父母们一点启示。  

 第一个研究开始于1939年,持续了35年,这个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非常有名,即“Cambridge -Somerville YouthStudy”。这个实验调用了全球顶级的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学家,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儿童成人以后的行为犯罪。  


 这个实验选了506个年龄介于5到13岁的男生,把这506个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另外一组由研究组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各类科学家每个月有两天时间到这些家庭给孩子各种帮助。一直坚持了5年,随后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了30年。结果非常让人意外,两组孩子中进入监狱的比例基本一样,但是享受更多教育资源的那一组进入监狱的人中,“二进宫”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普通组。而且这一组孩子成人后,因为酗酒或者行为不良而造成进医院的比例要高于普通组。  

 而第二个实验是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Karen Reivich所作的实验。30年前,美国在教育领域开始实行高自尊运动。因为当时的美国孩子也有很高的课业压力,很低的自我评价。为了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有更强的抵抗力,学校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当孩子失败时,告诉孩子“我很好”,甚至在教室里也张贴上了各种对孩子的鼓励。但是调查发现,儿童成年后抑郁的状况并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比例还增加了。  



 所以Karen Reivich和他的同事们带着干预项目到全球21个国家进行实验,在北京也有他们的干预学校,这个项目10天。他们到学校里为孩子做的事叫Cognitive Therapy,认知调整。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他们的效果,做完这个10天的项目的孩子,在接下来的2年内,他们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抵抗力同比没有做这个项目的孩子高8倍,而这一方法被称为认知调整法。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皮格玛利翁实验”,有一批教育学家进入到一个学校,选了一个班级给他们做了一个测试,测完以后他们出来,找到这个班的所有的任课老师,跟这些任课老师说,经过测试,你们班名单上的这四位同学,我们已经测出他们将来会非常有成就,然后这群心理学家就撤走了。其实,给孩子的测试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智力测试;而且排名前面的学生是随机选的,一个学期过后,心理学家重新回到这个学校去研究这些孩子的变化和他们的情况,发现名单上的孩子和名单外的孩子无论在学业、体育甚至是身体上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不同,名单上面的孩子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这三个实验都是与孩子的自我认知有关,无论外界的情况如何变化,变好还是变坏,孩子的自我认知显然决定了孩子的发展。而孩子的自我认知和他身边的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也是父母能够做的事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0:56:33 | 只看该作者
杨振宁:中国学生不要太乖
杨振宁:中国学生不要太乖 “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在清华大学给予渴望成功的年轻学子这样的建议。 杨先生认为,与中国小孩相比,美国小孩从小就喜欢这样搞一下,那样搞一下,结果是耐心不够。美国小孩可以知道很多东西,但每样东西都不深入。中国的小孩则很听话,让做三角习题就乖乖去做,如果天天做,做了一个星期以后,美国小孩的水平就没法与之相比了。“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杨先生说。 杨先生认为,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从小就让孩子做种种决定,这当然有它的坏处,可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让小孩“乖乖的”,所得出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小孩比较胆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较相信所有重要的东西书上都写了,这不是有形的,几乎是下意识的,觉得已经有这么多人研究这么多东西了,我怎么能跟这些人比呢?这一点是所有跟中国学生有过接触的西方人都认同的现象。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7:06:42 | 只看该作者
图画书相伴童年的最美记忆  2013年01月24日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伴童年的最美记忆
  ——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懿谈图画书阅读
  图画书是孩童成长的缩影,里面蕴含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不但滋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他们学到如何有智慧地待人处世。让孩子感知图画书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图画书进课堂、进教材。
  图画书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儿童文学作家、图画书研究者彭懿的回答是“很重要,而且人应在童年、成为父母之后、老年3个人生阶段阅读图画书,那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如何阅读图画书?给孩子选择哪些图画书?近日,彭懿向记者讲述了他心中的图画书阅读。
  “现在是图画书阅读的最好时代”
  据了解,国内对图画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彼时市场上鲜有销售。自2000年以来,国外优秀的图画书陆续被引入中国,最近几年达到高峰。在彭懿看来,如今国外最顶级的图画书几乎都被翻译出版,在国内基本都能买到,“可以说是进入了图画书阅读的最好时代”。
  国外经典的图画书被引进出版,并不意味着图画书阅读深入人心。说到图画书,尚有相当多的人以为文字配上图就是图画书,更不知道有哪些堪称经典的图画书。出于回答什么叫图画书、怎样读图画书、什么是好的图画书等问题,彭懿出版了《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
  据彭懿介绍,这本书是他对5年前已出版本的全面修订,同时增删了一些东西。例如,去掉了纯英文版的插图,换之以国内已出的版本。在筛选原则上,排除个人喜好,根据国外权威儿童阅读指导机构,如国际安徒生奖、美国凯迪克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美国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等,交叉比对,确定书目。之所以没有选择本土原创图画书,是“作品总量和精品均不多”。
  在该书中,彭懿对图画书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不仅梳理了图画书的历史,还从图画书封面的设计、环衬的作用、开本的学问,到图画与文字的关系,画面的连贯与叙述、大小与色调的变化、视角与框线的构思等,都予以了细致的分析,并辅之以具体的图画书加以说明。
  “现在对图画书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一些成人质疑一本图画书都是画,文字很少,既不能帮助识字,又无助提高考试成绩,没有意义。”在彭懿看来,对图画书的这种质疑可以理解,因为“我们都不是读图画书长大的”。图画书是艺术品,是世界孩子共同的财富。在西方,图画书陪伴孩子的童年。而置身图画书中,人生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一般人都会被那些优美的故事所冲击、感动,“可悲的是,现在市场上浅薄、搞笑的书占了大部分”。
  “图画书非常适合在课堂上阅读”
  “阅读图画书与场合、心境以及自身经验有关,不能抱着实用、功利的心态。”彭懿举例说,曾有一位母亲跟他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孩子的姥姥去世了。在办完丧事返程的机场,孩子偶然读了英国作家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故事让孩子很感动,也让其心情渐渐平复。“其实,好的图画书不必在乎孩子能不能立刻读懂,只要反复去读,那种感动自然会读出来。而且,一旦读过,那些或生动或感人的故事就会沉淀在孩子的心里,成为永久的记忆和财富”。
  “图画书在艺术表现和思想主题上是很深刻的,不是只给孩子读的,更是帮助成人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最好工具。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应多读图画书,而此时,教师的作用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在美国,图画书有学生版的,装订相对简单,价格比较低廉。而国内的图画书一般比较贵,在图书卖场往往是塑封的,不能随便翻阅,这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担起责任来,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让经典图画书走近孩子。一旦孩子拥有了海量图画书,就会有丰衣足食的感觉”。
  彭懿认为,真正促使那些生动的画面、美丽的故事、积极的价值观深入童心,最有效的途径是将图画书阅读引入课堂。从现实角度讲,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北方的中小学,目前在推广图画书阅读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许多学校图书馆里甚至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南方一些发达城市如深圳、广州、南京等地的中小学,由于经济和观念等原因,图画书阅读状况相对较好,图画书在课堂上讲授得也比较多。
  在彭懿看来,图画书进课堂完全可行。而今,许多小学教师甚至直接用图画书教学,而且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园,老师可以给孩子读故事。到了小学,孩子可以自主阅读,读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发表看法,自由讨论,把书中的话题延伸开来,进行更广范围的拓展阅读。在这方面,《敌人》、《铁丝网上的小花》、《让路给小鸭子》、《高空走索人》等都是不错的素材”。
  “图画书应进小学语文教材”
  据了解,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有很多经典图画书完整地进入了小学教材。而且,图画书不仅画面充满着艺术张力,文字也很优美,是非常不错的阅读素材。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教育主题在图画书中都可以找到。日本图画书作家松居直就说过:“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式都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如以团结友爱为主题的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充满奇趣幻想的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等。
  彭懿强烈呼吁在课堂上阅读图画书,并使图画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图画书的美丽。但他也指出,图画书是一部独立的艺术品,在引入小学教材时不能删减。彭懿说,可喜的是,现在一些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在借鉴图画书中的作品。同时,他也建议,在用图画书教学中教师不必被书中的导读所束缚,导读只是参考,让孩子沉浸在情境中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图画书与电影不同,讲究的是阅读享受,哪怕只是默默地看着书中的一幅幅画面。”
  图画书是人生的缩影,里面蕴含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不但滋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他们学到如何有智慧地待人处世。例如,《我等待》、《爱心树》、《我永远爱你》等作品都能让孩子对人生、对命运产生长久的思考和深刻的感受。“我始终觉得,图画书一旦错过就不再,童年有图画书相伴,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彭懿说,国外许多大作家、大艺术家都积极投身于图画书创作,有的虽然一生仅创作几本图画书,但却历经岁月的洗礼,为一代代孩子的精神打底。
  的确,图画书没有重样的,都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一旦看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就会与别人不同,而这种不同会慢慢融入孩子的生命,并在其成长过程中慢慢显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5:28 , Processed in 0.1933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