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个剧种--百度资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09:51:51 | 只看该作者
川剧:行走在保护与发展之间





  从来“不开会”的余秋雨开会了。2010年11月22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魏明伦从事文艺60周年”祝贺活动在成都拉开帷幕,余秋雨在座谈会上一坐就是3个小时。
  
  23年前,余秋雨曾以一篇《魏明伦的意义》对魏明伦的戏剧创新表示热烈支持,如今再次“审读”魏明伦的余秋雨如此感慨:“他的作品与中国戏剧史上的元杂剧有一种呼应力,和大地、民众、普通观众联系在一起,又把知识分子的情怀通过民间的转折喷涌而出,这是他的作品特别有生命力的原因。”
  
  魏明伦,这位见证川剧起伏兴衰的巴蜀“鬼才”,在其从艺60周年之际,再次掀起了关于川剧振兴的讨论。
  
  “鬼才”已不可复制
  
  魏明伦的60年艺术人生,与振兴川剧28年息息相关。
  
  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的方针,魏明伦也生逢其时,以一系列精品力作串起了川剧“金链条”:不仅催生了一批名导演、名演员,还赋予了川剧这个古老剧种新的市场活力。《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巴山秀才》《变脸》《夕照祁山》,戏戏掀狂澜,台台引话题。
  
  然而,“巴蜀鬼才”不可复制,川剧盛景风光难再。近年来,年届七旬的魏明伦已经在川剧创作领域“封笔”。尽管很多人都希望魏明伦在川剧创作中再出新篇,但魏明伦也有无奈,他曾对媒体如此“实话实说”:首先,只写川剧怎么生活呢?当初写的川剧《变脸》引起很大反响,但他通过永久演出的授权合同只拿到了1.5万元,“仅这1.5万元,这十年我怎么生活呢?”其次,要想将自己想说的东西告诉社会,通过戏剧这个渠道,“太难了”。
  
  在“魏明伦从艺60周年座谈会上”,96岁高龄的马识途对魏明伦的选择表示理解,“魏明伦精力没有集中放到戏曲创作上,不仅是他个人的转向,也是中国艺术界的情况促使他如此。”马识途说,过去的剧本创作者,可以从演出收入中分成,但后来这个传统没有了,“不能靠写剧本来生活”,成为掣肘川剧发展的一大因素。
  
  作为川剧界的标志性人物,“鬼才”尚且如此,川剧的发展状况可见一斑。
  
  与魏明伦作品频频引起轰动、川剧名角在国内频频获得大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走入20世纪90年代后,作为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的川剧,院团已从1979年的126个减至44个,而其中的13个院团人数在15人以下,19个院团人数在25人以下,有的只是“挂牌院团”而已。全省县级剧团几乎为零,能坚持常年演出川剧的市级剧团极为少见。“创作人才、演出人才都出现了断层现象,现状令人堪忧啊。”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杜建华感叹道。
  
  川剧,该怎么办?川剧,今后的路在何方?
  
  审视“墙外香”现象

  
  2010年12月4日,成都宽窄巷子某家川西特色的饭馆里,刚到成都的四川大学土耳其留学生欧德睁大了眼睛,津津有味地看着饭馆舞台上的川剧表演。“真是太奇妙了!”面对欧德痴迷的神情,陪同的几位川大学生不禁抿嘴而笑。“你们常来看这样的表演吧?”欧德问,而得到的回应,是清一色的摇头。“你们缺乏对本土文化的热情。”这一次,轮到了欧德摇头。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用在川剧上,恰如其分。在成都的锦江剧场、悦来茶馆、宽窄巷子、锦里等文化场所,观看川剧表演几乎成为一种接待手段。“我们就是让外地朋友感受一下四川特色的东西,平时都不怎么来的,他们看得兴致盎然,我们却觉得索然无味。”省内某知名公司总经理王永波如是说。
  
  “‘墙外香’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彭东焕说,“苏州本地人几乎不听苏州评弹,北京人也不爱欣赏京韵大鼓,具有独特韵味的地方曲艺,消费群体却是由外地游客甚至是外国人为主体。”
  
  在许多人看来,川剧的荣誉和掌声,确实来自于外部,而非自身。“咱们的作品只要出去参评,一定获得大奖。”杜建华自信地表示。陈智林、崔光丽、陈巧茹、刘萍、何苓、刘谊……数量高达16位的川剧梅花奖得主,也证明着川剧在全国戏曲界的地位。
  
  “墙外香”,还香出了国门,香出了“滋味”。
  
  2007年5月,改编自古典名着《西游记》的川剧《火焰山》,赴法国南希市参加欧洲“Passage艺术节”,这是四川省川剧院首次海外大型商演。《火焰山》以其诙谐的表演、老到的唱功和精彩的绝活让欧洲观众叫好不迭。在卢森堡、法国、瑞士等国的13场演出,场场爆满,广受好评。
  
  继《火焰山》之后,历经三年创作排练的神话川剧《镜花缘》再度在欧洲刮起川剧旋风。2010年3月23日晚,《镜花缘》在欧洲卢森堡卡昂剧院首演,连续上演4场后,剧组于3月27日前往法国桑贝利,进行了为期5天的演出,欧洲观众对精彩的演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和长时间的喝彩声。在剧组赴瑞士梅基耶尔展开巡演前,演出预售票就已售出一万余张……
  
  “川剧人要从艺术家变成企业家。”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说。
  
  “墙外香”固然赢得了喝彩和掌声,但根植于本土的艺术,还是需要本土的滋养,才能有长盛不衰的希望。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认为,川剧要复苏,离不开四川文化环境的营造,不要只是眼光向外,想着如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当然,川剧是可以被其他国家和其他城市的人喜欢的,可是,她毕竟是四川的艺术。川剧生存得好坏与否,关键不在于外地人喜不喜欢她,而是四川人喜不喜欢。”
  
  在傅谨看来,立足于本地,立足于传统,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致力于川剧的保护和发展,川剧才能生存得更好。

  时代题材的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川剧在弘扬时代主旋律、探索戏曲现代化上,开拓了许多新路。

  
  2010年10月27日晚,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宜宾市委市政府和筠连县委县政府共同打造,以筠连县春风村为主要素材的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在宜宾酒都剧场举行首场演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新初到现场观看了演出。
  
  春风村是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的一个小山村。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春风村人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发扬“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原本贫瘠的石头山上建起了幸福美好的新农村。为大力弘扬“春风精神”,以春风村为故事背景的大型剧作《槐花几时开》应运而生。
  
  为让更多的基层百姓透过《槐花几时开》这部原创川剧了解和学习“春风精神”,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剧在进一步完善后将在宜宾全市巡回试演200场以上,覆盖全市区县、乡镇和部分有条件的村。在条件成熟时,《槐花几时开》有望到成都和北京展演。
  
  “双手捧起是那汗水浸熟的稻谷,肩膀扛起那天下的粮仓……”一曲川腔民歌唱开了川剧《巴山红叶》。2009年9月1日上午,在王瑛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故乡巴中,《巴山红叶》举行全省巡演首场演出。在场的近2000位观众,看着自己熟悉的形象以川剧艺术的形式再现舞台时,献上了热烈的掌声。
  
  以优秀共产党员王瑛事迹为基础打造的这台川剧,自首演后,在全省巡演超过60场。
  
  川剧绝活的融入,让《巴山红叶》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在“连心桥”落成典礼这一庆贺场面上,变脸、耍狮子、舞龙灯等具有强烈观赏性的川剧表演绝活热闹上演,强烈的视觉冲击掀起演出高潮。此时,王瑛突然倒下,揪心的字幕、敲打键盘声、凄婉的唢呐声,使观众情绪迅速落入悲中。一扬一抑的精巧设计,让演出扣人心弦。
  
  “川剧要发展下去,必须找到与时代脉络实现契合的关键点。”《四川戏剧》副主编尹文钱认为。在他看来,将阿来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尘埃落定》改编为同名川剧、将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经典之作《榆树下的欲望》改编为川剧《欲海狂潮》,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川剧革新的有益尝试。
  
  保护,就是一种发展

  
  2006年5月20日,川剧作为巴蜀文化的优秀代表,毫无争议地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有300年历史的川剧来说,第一次取得了在国家文化坐标上的准确定位,意义非同寻常。”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杜建华说,“从‘非遗’角度对川剧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在对其实施抢救保护的同时,赋予其恰如其分的文化担当,这对川剧的生存环境改善极其重要。”
  
  2010年6月5日,由四川省文化厅举办的“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示范演出暨第二期川剧传习班”在成都锦江剧场拉开帷幕。晓艇、刘芸、陈巧茹等10位川剧非遗传承人悉数登场,用亲身示范对川剧后起人才进行“传帮带”。“3场示范演出、10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4台经典剧目,此次示范演出可谓是川剧传统流派代表剧目的一次全面展示,旨在让着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的流派代表剧目、绝技绝活得以传承。”杜建华说。
  
  而此前的2009年底,第一期川剧传习班在自贡川剧团开班。“其中一些流派名剧已销声匿迹多年,此次重现舞台不仅是恢复传统演出,还有所发展创新,是对川剧流派代表剧目保护传承的有益尝试。这也是川剧演出史上第一次专门由传承人担纲的名家展演,是具有开创性、传承性和示范性的重要演出活动。”
  
  “墙外香”,最终还是依赖于“墙内开花”,在许多川剧研究专家看来,川剧自有其生生不灭的基础。从2002年起,遂宁市川剧团先后与长乐街小学、遂宁四中联合创办了遂宁市少儿业余川剧艺术学校和遂宁市青少年业余川剧艺术学校。近8年来,学生们由不懂川剧到看川剧、学川剧、演川剧。每年“六一”和“五四”前夕,剧团都要为孩子们献上一台集趣味性和可看性一体的川剧综艺节目,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对川剧艺术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长乐街小学先后有4人考入省川剧学校,其中的两名优秀生已回到遂宁市川剧团工作。通过这些努力,川剧观众队伍已初具规模,现已发展到600多人,川剧观众队伍年轻化、梯次化的局面悄然形成。
  
  “其实,在四川许多乡镇,川剧还有很大的市场,川剧从民间来,滋养她的土壤仍然没有失去营养,只要从基础做起,川剧就有希望。”杜建华说。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艺术样式,川剧不可能像她曾经有过的那样普及与辉煌。但因为保存了太多中华文化的精髓,川剧必将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保持它独有的生命力和效用。“川剧既不会像人们担忧的那样轻易消亡,也不会像置身其中对它富有感情的人们期待的那样繁荣红火,这是由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当今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属于川剧的天空中,始终透着一缕暖暖的阳光。
(编辑:张其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09:53:23 | 只看该作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09:55:17 | 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09:56:29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jingju.com/

=《中国京剧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01:08 , Processed in 0.0749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