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是现象,“进”才是本质
“后进生”现象一直是困扰教育界一大难题,只要有教育存在,我们就不能回避这类学生的存在。虽然这类学生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他们经常表现出的对教育秩序干扰作用以及与社会道德相悖倾向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更是不思学习,文化素养低下。近百年来,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教育理论推陈出新,对“后进生”研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合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现作如下综述:
与后进生性质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包括特殊儿童,问题儿童和困难儿童,在国外心理学文献中较常见的一个概念是“特殊儿童”和“问题儿童”。“特殊儿童”是与一般儿童相对而言,他们在智力、体力发展都低于或慢于一般儿童,这个概念不能提示出后进生的独特性质,与我们所理解的后进生概念相去甚远。“问题儿童”观点的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奎伊,他认为问行为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扰乱性的,如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不道德行为等;第二种是心理性的,如孤僻、自卑、退缩、抑郁,精神过敏,神经衰弱等;第三种是青年早期表现出来的在情绪上和社交上的不成熟,如活动过度、低级趣味、缺乏信心、注意力不集中等,从字面上理解,所谓“问题儿童”就是指有问题的儿童,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生也并非十全十美,不存在问题。所以这两类提法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用来特指后进生。
与后进生的行为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有行为异常儿童,行为偏差儿童,行为不良儿童和行为越轨儿童等,虽然我们不否认后进生的行为有异常,偏差越轨等特征,且这些特征往往可以从后进生的外部表现观察到,但据了解,后进生除了行为问题外,他们的品德,性格等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歪曲的人生观、世界观、颠倒的价值观、是非观、自卑观、自卑、妒忌、过于敏感的心理,以及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显然,这些问题内部的心理活动也偏离了常轨。从这个意义上说后进生概念的内涵外延比上述概念更广泛,恰当,我们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与后进生的各种表现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如难教养儿童、无能学生、落后学生,“难教养儿童”的提法只是突出了“难教养”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经过教育和转变也可能进步向上的一面,因为“再教育需要有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忍耐。”(玛卡连柯)
学困生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美国人侧重从病因学的角度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界定。以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最先提出学习障碍这一术语,美国国家儿童普及教育法,把学习障碍儿童限于理解或应用语言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异常状态,以致在听课、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显出能力不足。引起障碍的原因是有医学上的缺限与受损。这个概念含糊混淆,内涵与外延互相矛盾。在此基础上,哈密尔主持的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又对学困生提出了新的定义,含3个要点:①学困生是一个异质群体,②在获取和利用知识时的各种技能都表现出显著困难。③成因是个人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盖尔斯指出了这两个界定的不足,他提出了“相互作用论”,认为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由于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概念具有国家性与权威性。
苏联教育界常把学困生叫做“学业不良学生”,专指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学业不良的确定与评价的参照有密切关系,把学生分为A.相对学业不良,即以一个学生群体为参照,无论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总存在相对而言的学业不良的学生,总要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B.绝对学业不良。是指达不到该年级的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但标准是人为制定的,它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C.成绩不足的。指以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为评价的参照标准。即他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他的能力应达标准。它从学生自身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较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这种界定与我国现行的“差生”概念大同小异。
而国内长期把不如教育者人愿的学生叫“差生”,差生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表现为该生的“学业成绩不及格或虽有及格科目,但都属于勉强及格,”这种学生的不幸,就在于他们经常遇到学业上的失败。也有人称他们是“学习差生”;顾名思义即为学习质量差的学生,他们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却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业标准,学习成绩低下。与前面的“学业不良”的含义一致。
2、学习能力差。“所谓差生,是指那些比其他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勉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成绩、品行双差。这里所指的差生,就是指按《照中学生守则》的要求,在政治表现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未能达到合格的标准,按教学大纲的标准,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未能达到合格的要求。在就业准备上缺乏应有的训练和能力。成绩是主要的衡定尺码。
但“差生”这一术语的使用,最大的缺点是有损学生人格,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钱在森在综合上述意见后,提出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即他们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育大纲要求的学生。
此概念虽符合国内学情,但比较笼统。不够精细,不便于教育转化的具体措施的制定与使用。也没有明确肯定学生可进步性的一面。正如吴增强所言,“差生虽然一方面表现为高级认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他们与同龄学生一样都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能。因此,当今的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主张尊重学生人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这些所谓的“差生”改称“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后进生”。
通常所指的后进生,不但学习差而且品德、性格也可能存在不少问题。他们本身智力无明显缺陷,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主导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特殊学生。具体指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方面都达不到根据教育培养目标对该年级阶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他们在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业上都落后于同龄人。李洪元老师经过比较后进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以下分析。
首先后进生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其行为表现具有结构性特征。人的认知行为分两种:认知性行为和道德性行为,二者关系密切紧密集合于一个人的身上,表现为统一的行为结构,后进生的品德和学习方面的行为表现,也应联系起来看,后进生绝不能单指“学业不良”的学生。因为只要是因品德不良,不思学业,引起学生差的学生才符合要求,其次,后进生的行为表现具有力度特征。所谓力度特征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力量强度、深度和稳定程度。只有当品德与学业两方面表现一贯差下,而且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学生才叫后进生。在班上恐怕是小错大错照样犯,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对立面,反面性大,负面影响大,转化工作一而再而三。第三,后进生的行为表现具有动态特征。应具辩证性,那就是充分肯定后进生有变好的可能性。只要他们是学生,教育就有责任也有可能将他们转化,充分发掘他们的各种潜能。所以这一概念的关键,深刻的含义就在于“进”。“后”是这些学生暂时一段时间的表现,更要看到他们可能“进”的一面。
我们课题中的“后进生”是继承了上述对“后进生”概念的界定,专指农村初中,因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主导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特殊学生,他们在思想品德和学习及行为习惯上较长一段时间都达不到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对该年龄阶段提出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同时具有思想意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无自觉性,学习能力差的结构性特点,不含智力因素差而学习差的学生。因为素质教育认为,只要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他力所能及的全面发展,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他就是好学生。我校各班中就有因智障导致学习不良的学生,但他们都能自觉遵守各项组织纪律,劳动积极,思想品德发展达标。这部分学生不在我们的研究之列。
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界定。
(一)
(一)
进生是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我校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后进 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分析。后进生的形成与学校管理、体制、教师的教育教学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都有或轻或重的直接关系。 学校的管理体制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导向。决定教师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能升学的几个人。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教育的管理,评价都以升学杠杆来衡量。教育体现的是垂直选拔巧能,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培育,使一些学生自悲,失望而自暴自弃,逐渐发展成后进生。近年来,由于功利主义的驱使,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尊重。使学生离教师越来越远,把自己的心灵对老师关闭起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难,总脱离实际,甚至走向对立,最终使教师的教育失败,更有个别老师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据调查13-15岁的孩子是后进生形成的多发年龄段。这是由于学习任务突然增多到越来越难。学生的成长意识觉醒,学生面临新的一次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甚至原来不差的也变差了。教师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矛盾也就直线上升,简单粗暴,人浮于事的管理只会加重教育逆差。如打骂学生,乱惩罚,动不动就请家长等都会激起学生生的逆反心理,无论思想品德、学习、行为规范上变得越来越差。
也有学生本身动机不明,长期养成孤僻,自卑,懒散,叛逆等不良品行与性格,形成品格、思想、习惯与学业落后,正如前面观点所述,思想品格,行为不良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什么兴趣,学业可想而知。
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庭管教粗暴单一,或因单亲家庭管理不善,或家长过份溺爱,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行为散漫不思学习,四处结交不良朋友,逐渐变坏,甚至堕落。
社会不良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后进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上赌博、拉帮结伙、网吧、游戏厅等对我们的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大。直接造成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的后进。
(二)“后进生”的“后”是负面影响长期作用的结果。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总是在逐步学习,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中成长起来的。而“后进生”也在逐步学习,只不过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是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相悖的东西。而在知识上他们又长期处于“负积累”(所谓负枳累是:造成各种学习能力的障碍。他们越学越没兴趣,厌学情绪就更重,进而又在道德品质的变坏上加剧)。我们不认为,偶尔一次失误的学生或偶尔违纪,思想有小错误的学生,或单纯学习差的。虽然智力潜力大甚至可能超过优等生,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学习失败,成绩低下,体验不到学习的愉快,智力暂时得不到展露,造成他们学习上每况愈下,越学愈难,恶性循环。把自己的成功与自信到别的事物上去转型,于是好表现、逞能、通过做坏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心理矛盾异常突出。他们常常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言行长期矛盾,认识与行动不一致,导致出现性格分裂的征兆,这种征兆蔓延,已成为大量滋生后进生的心理土壤。
(三)“后”是现象,“进”是本质。后进生存在着学习潜力与学习成绩低劣的矛盾,他们的智力并没有问题。李洪元老师他们通过对400多名后进生调查,发现后进生的智力等于或优于优等生。他们缺乏的是自信心,上进心,导致智力暂时得不展露,造成愈学愈差,加上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态度不端正,易出现“智力麻痹”现象,导致不学好反学坏,成为后进生。后进生也是学生。他们是正在发展的个体,我们应坚信“魏书生老师的话”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从再树自信心入手,经过耐心的反复的教育转化,他们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已有许多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已经讲明了这一点。关键是要引导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从“学会做人”做起,才会学会学习,对他们要向丁有宽老师那样,对后进生“爱之深,知之备,导之以微,喻之以理”,更要把爱心给他们,把理信与信任给他们,让他们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人。
20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