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特供:学困生转化问题-辑帖-供您参阅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04:36 | 只看该作者
“后”是现象,“进”才是本质
─── 国内外有关后进生研究的综述

“后进生”现象一直是困扰教育界一大难题,只要有教育存在,我们就不能回避这类学生的存在。虽然这类学生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他们经常表现出的对教育秩序干扰作用以及与社会道德相悖倾向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更是不思学习,文化素养低下。近百年来,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教育理论推陈出新,对“后进生”研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合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现作如下综述:
与后进生性质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包括特殊儿童,问题儿童和困难儿童,在国外心理学文献中较常见的一个概念是“特殊儿童”和“问题儿童”。“特殊儿童”是与一般儿童相对而言,他们在智力、体力发展都低于或慢于一般儿童,这个概念不能提示出后进生的独特性质,与我们所理解的后进生概念相去甚远。“问题儿童”观点的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奎伊,他认为问行为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扰乱性的,如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不道德行为等;第二种是心理性的,如孤僻、自卑、退缩、抑郁,精神过敏,神经衰弱等;第三种是青年早期表现出来的在情绪上和社交上的不成熟,如活动过度、低级趣味、缺乏信心、注意力不集中等,从字面上理解,所谓“问题儿童”就是指有问题的儿童,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生也并非十全十美,不存在问题。所以这两类提法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用来特指后进生。
与后进生的行为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有行为异常儿童,行为偏差儿童,行为不良儿童和行为越轨儿童等,虽然我们不否认后进生的行为有异常,偏差越轨等特征,且这些特征往往可以从后进生的外部表现观察到,但据了解,后进生除了行为问题外,他们的品德,性格等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歪曲的人生观、世界观、颠倒的价值观、是非观、自卑观、自卑、妒忌、过于敏感的心理,以及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显然,这些问题内部的心理活动也偏离了常轨。从这个意义上说后进生概念的内涵外延比上述概念更广泛,恰当,我们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与后进生的各种表现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如难教养儿童、无能学生、落后学生,“难教养儿童”的提法只是突出了“难教养”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经过教育和转变也可能进步向上的一面,因为“再教育需要有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忍耐。”(玛卡连柯)
学困生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美国人侧重从病因学的角度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界定。以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最先提出学习障碍这一术语,美国国家儿童普及教育法,把学习障碍儿童限于理解或应用语言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异常状态,以致在听课、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显出能力不足。引起障碍的原因是有医学上的缺限与受损。这个概念含糊混淆,内涵与外延互相矛盾。在此基础上,哈密尔主持的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又对学困生提出了新的定义,含3个要点:①学困生是一个异质群体,②在获取和利用知识时的各种技能都表现出显著困难。③成因是个人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盖尔斯指出了这两个界定的不足,他提出了“相互作用论”,认为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由于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概念具有国家性与权威性。
苏联教育界常把学困生叫做“学业不良学生”,专指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学业不良的确定与评价的参照有密切关系,把学生分为A.相对学业不良,即以一个学生群体为参照,无论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总存在相对而言的学业不良的学生,总要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B.绝对学业不良。是指达不到该年级的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但标准是人为制定的,它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C.成绩不足的。指以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为评价的参照标准。即他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他的能力应达标准。它从学生自身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较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这种界定与我国现行的“差生”概念大同小异。
而国内长期把不如教育者人愿的学生叫“差生”,差生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表现为该生的“学业成绩不及格或虽有及格科目,但都属于勉强及格,”这种学生的不幸,就在于他们经常遇到学业上的失败。也有人称他们是“学习差生”;顾名思义即为学习质量差的学生,他们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却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业标准,学习成绩低下。与前面的“学业不良”的含义一致。
2、学习能力差。“所谓差生,是指那些比其他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勉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成绩、品行双差。这里所指的差生,就是指按《照中学生守则》的要求,在政治表现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未能达到合格的标准,按教学大纲的标准,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未能达到合格的要求。在就业准备上缺乏应有的训练和能力。成绩是主要的衡定尺码。
但“差生”这一术语的使用,最大的缺点是有损学生人格,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钱在森在综合上述意见后,提出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即他们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育大纲要求的学生。
此概念虽符合国内学情,但比较笼统。不够精细,不便于教育转化的具体措施的制定与使用。也没有明确肯定学生可进步性的一面。正如吴增强所言,“差生虽然一方面表现为高级认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他们与同龄学生一样都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能。因此,当今的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主张尊重学生人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这些所谓的“差生”改称“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后进生”。
通常所指的后进生,不但学习差而且品德、性格也可能存在不少问题。他们本身智力无明显缺陷,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主导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特殊学生。具体指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方面都达不到根据教育培养目标对该年级阶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他们在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业上都落后于同龄人。李洪元老师经过比较后进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以下分析。
首先后进生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其行为表现具有结构性特征。人的认知行为分两种:认知性行为和道德性行为,二者关系密切紧密集合于一个人的身上,表现为统一的行为结构,后进生的品德和学习方面的行为表现,也应联系起来看,后进生绝不能单指“学业不良”的学生。因为只要是因品德不良,不思学业,引起学生差的学生才符合要求,其次,后进生的行为表现具有力度特征。所谓力度特征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力量强度、深度和稳定程度。只有当品德与学业两方面表现一贯差下,而且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学生才叫后进生。在班上恐怕是小错大错照样犯,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对立面,反面性大,负面影响大,转化工作一而再而三。第三,后进生的行为表现具有动态特征。应具辩证性,那就是充分肯定后进生有变好的可能性。只要他们是学生,教育就有责任也有可能将他们转化,充分发掘他们的各种潜能。所以这一概念的关键,深刻的含义就在于“进”。“后”是这些学生暂时一段时间的表现,更要看到他们可能“进”的一面。
我们课题中的“后进生”是继承了上述对“后进生”概念的界定,专指农村初中,因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主导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特殊学生,他们在思想品德和学习及行为习惯上较长一段时间都达不到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对该年龄阶段提出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同时具有思想意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无自觉性,学习能力差的结构性特点,不含智力因素差而学习差的学生。因为素质教育认为,只要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他力所能及的全面发展,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他就是好学生。我校各班中就有因智障导致学习不良的学生,但他们都能自觉遵守各项组织纪律,劳动积极,思想品德发展达标。这部分学生不在我们的研究之列。
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界定。
(一)
(一)
进生是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我校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后进
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分析。后进生的形成与学校管理、体制、教师的教育教学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都有或轻或重的直接关系。
学校的管理体制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导向。决定教师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能升学的几个人。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教育的管理,评价都以升学杠杆来衡量。教育体现的是垂直选拔巧能,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培育,使一些学生自悲,失望而自暴自弃,逐渐发展成后进生。近年来,由于功利主义的驱使,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尊重。使学生离教师越来越远,把自己的心灵对老师关闭起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难,总脱离实际,甚至走向对立,最终使教师的教育失败,更有个别老师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据调查13-15岁的孩子是后进生形成的多发年龄段。这是由于学习任务突然增多到越来越难。学生的成长意识觉醒,学生面临新的一次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甚至原来不差的也变差了。教师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矛盾也就直线上升,简单粗暴,人浮于事的管理只会加重教育逆差。如打骂学生,乱惩罚,动不动就请家长等都会激起学生生的逆反心理,无论思想品德、学习、行为规范上变得越来越差。
也有学生本身动机不明,长期养成孤僻,自卑,懒散,叛逆等不良品行与性格,形成品格、思想、习惯与学业落后,正如前面观点所述,思想品格,行为不良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什么兴趣,学业可想而知。
也有一部分学生家庭管教粗暴单一,或因单亲家庭管理不善,或家长过份溺爱,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行为散漫不思学习,四处结交不良朋友,逐渐变坏,甚至堕落。
社会不良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后进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上赌博、拉帮结伙、网吧、游戏厅等对我们的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大。直接造成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的后进。
(二)“后进生”的“后”是负面影响长期作用的结果。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总是在逐步学习,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中成长起来的。而“后进生”也在逐步学习,只不过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是与社会道德价值观相悖的东西。而在知识上他们又长期处于“负积累”(所谓负枳累是:造成各种学习能力的障碍。他们越学越没兴趣,厌学情绪就更重,进而又在道德品质的变坏上加剧)。我们不认为,偶尔一次失误的学生或偶尔违纪,思想有小错误的学生,或单纯学习差的。虽然智力潜力大甚至可能超过优等生,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学习失败,成绩低下,体验不到学习的愉快,智力暂时得不到展露,造成他们学习上每况愈下,越学愈难,恶性循环。把自己的成功与自信到别的事物上去转型,于是好表现、逞能、通过做坏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心理矛盾异常突出。他们常常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言行长期矛盾,认识与行动不一致,导致出现性格分裂的征兆,这种征兆蔓延,已成为大量滋生后进生的心理土壤。
(三)“后”是现象,“进”是本质。后进生存在着学习潜力与学习成绩低劣的矛盾,他们的智力并没有问题。李洪元老师他们通过对400多名后进生调查,发现后进生的智力等于或优于优等生。他们缺乏的是自信心,上进心,导致智力暂时得不展露,造成愈学愈差,加上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态度不端正,易出现“智力麻痹”现象,导致不学好反学坏,成为后进生。后进生也是学生。他们是正在发展的个体,我们应坚信“魏书生老师的话”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从再树自信心入手,经过耐心的反复的教育转化,他们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已有许多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已经讲明了这一点。关键是要引导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从“学会做人”做起,才会学会学习,对他们要向丁有宽老师那样,对后进生“爱之深,知之备,导之以微,喻之以理”,更要把爱心给他们,把理信与信任给他们,让他们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人。




2002.10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07:02 | 只看该作者
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研究
时间: 2010-01-22


  摘要:本文试着从后进生的形成特点分析后进生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等原因。并通过对后进生的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性格和学习动机、学习需要等的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后进生的形成。本文将重点放在班主任对后进生的帮教和转化方而,试着从后进生的心理方面、学习等方面来形成一种对后进生帮教的合力。
  关键字:后进生 班主任 转化
  一、后进生转化国内外研究状况
  转化后进学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学习困难学生的“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论研究。在国内,上海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二等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1983年,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先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Edward Gardner)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至今历时20年,它对美国及世界教育产生的影响却方兴未艾。“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一般传统智慧理论所信奉的两个基本假设:(1)人类的认知是一元化的;(2)只要用单一、可量化的智力就可适切地描述每个人。“多元智能理论最大优点是能够根据孩子不同的天赋智力类型而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更能激发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琳达·坎普尔说:“在过去的15年里,多元智能理论己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基本思路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07:42 | 只看该作者
并为教育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这一理论正在使人们重新设定教育目标”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们解决后进生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工作思路。但我觉得,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在转化相对后进学生(即优生再度提高的问题)的具体途径、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尤其在示范校的层面上通过研究性学习不断探究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困难的个案研究和家庭、集体、学生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的研究方面比较薄弱。  二、后进生的定义和概述
  所谓后进学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会考、高考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习困难,也称“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 。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S. 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我国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研究。有关学习困难的定义较多,目前国内较普遍的看法,是指智力正常,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严重困难,而又没有生理上和智力上的原发性缺陷。这些学生不但学习差,而且常常带有一些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据国外调查,在全体学生中的发生率为8%--12%,国内调查约为6%左右,即使按最严格的标准,也在3%左右。
  根据学习困难的程度,可分为学习求精困难、学习轻度困难和学习严重困难:求精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品行较好,但在继续拔高和全面发展方面存在一足难度;轻度困难的学生经过教师或家长督促、辅导,各科成绩能够勉强及格,或仅有部分课程不及格,在行为和情绪方面问题较少;严重困难的学生虽经教师或家长督促、辅导,但仍然全部或大部分课程不及格,同时伴有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较多问题。
  根据心理特征可分为智力迟缓型、学力欠缺型、行为——情绪型、动力障碍型和心高手低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08:15 | 只看该作者
型:智力迟缓型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和理解能力显得迟钝、缓慢,常常被指责为“脑子不开窍”。他们在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方面,都比正常学生要差些,有些学生还有明显的拼写、阅读、计算等方面的困难,对知识不能变通运用,生搬硬套,很难跟上班里的正常教学。他们在班里不爱说话或乱说话,自尊心不强;学力欠缺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习惯、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速度、学习组织能力、自我检查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缺陷,因而成绩较差。尤其遇到较为复杂、需综合运用己学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时,便束手无策。其中不少人虽然专心致志,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效果并不好,常常顾此失彼;行为一情绪型的学生由于行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而造成学业不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品行问题。由一于成绩较差,经常受到教师、家长指责、训斥,同学们的嘲笑、歧视,因而产生与班集体、教师对抗的情绪,常常表现出敌意、挑衅或破坏性行为,有较强的攻击性(这种感情下的对抗不消除,即使最公正、友善的教育也没有效果)。②不适应或不成熟行为。如学习懒散,不爱动脑筋,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觉性;贪玩,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怕困难;受教育后虽能改过自新,但用不了多久,一旦受到诱惑,又动摇、退缩,依然故我。行为一情绪问题可以引起学业不良,也可能是学业小良导致了各种行为一情绪问题。两者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较为复杂;动力障碍型的学生学习态度不良,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缺少发自内,自的学习欲望,学习是他们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具体,自信心低,自卑感强,对学习感到恐惧、焦虑、厌恶,缺乏对学习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业责任心不强,不知“勤奋”为何物,缺乏坚持性,不思进取等。动力障碍也是中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后进生的个性倾向性
  (一)个性倾向性的形成和发展
  人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总会以一定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这种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08:49 | 只看该作者
有选择的态度逐步稳固下来,便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倾向。个性倾向性,(即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对一人的行为和行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是构成人的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系统。一般说来,3岁前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点极不稳的,属萌芽状态。学前期儿童开始有了稍稍固定的个性倾向性。这首先表现在兴趣方而,如有的幼儿爱听故事,不喜欢唱歌:有的爱画画,不喜欢跳舞;有的在良好的早期教育影响下,开始萌发了写字的兴趣、计算的兴趣等。其次,学前期儿童的个性倾向,在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中也开始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情况来说,他们的个性倾向性是耳、稳定的,很容易发生改变。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个性倾向性逐步得到发展,这在兴趣、动机、理想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来。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具体表现。小学的儿童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学习兴趣。如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都能激起他们的求知兴趣。但这时的兴趣还很笼统,并未分化。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教学因素(教材、教法、成绩等)的分化,学习兴趣逐渐开始分化,只是这种分化尚不够稳定,常因外界条件或某种原因而改变。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和未来生活的愿望和祖国建议的前景相联系。虽然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选择还没有完全确定,但与之相联系的幻想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兴趣。在兴趣的范围方面,从对课内学习逐步过渡到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从兴趣的对象看,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中直观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相联系,而高年级学生开始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以及非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开始发生兴趣。一些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兴趣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学习成绩、成人对不同学科的倾向程度、家庭的环境影响等因素有关。一般地说,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也是成绩最好的科目。当然,总的看来,小学生的兴趣也还不够稳定。行为动机是从直接的、短暂的动机逐步向自觉的、远大的动机发展,从不稳定的动机逐步向稳定的动机发展;学习的动机则是由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过程性动机逐步向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结果性动机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动机的外部强制性日渐减少,自觉性日益提高和增强。
  小学儿童理想经历着从直觉的、幻想性的、易变的向理性的和分化、明确、深刻、稳定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理想起初都很具体并带有幻想的性质,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向远大的、现实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理想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个性因素(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能响等)密切有关。在选择某种志向时,还常常受到家庭的重要影响。但是,总的说来,小学生的可塑性还相当大,他们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理想信念还未真正形成,而只能说是在形成过程之中。
  少年期是形成个性倾向性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很迅速、突出,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也是如此。少年的兴趣比小学儿童表现出更加明确的目的方向性,兴趣的范围进一步扩一大。尤其突出的是,他们的兴趣出现了愈益明显的分化现象,而且爱好日趋稳定卜来,逐渐形成中心兴趣。例如,有的孩子可能特别喜欢某儿门功课,有的可能对某些科技活动尤其偏好,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提高、生活定向和职业选择都有重要意义。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少年还同时形成了一些良好的、正确的需要,如学习的需要、创造的需要、从事社会活动与交往的需要等,学习的动机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尤其重要的是,他们还逐渐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理想、比较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态度,所以少年期是形成个性倾向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
  青年早期是个性比较稳固地形成的时期。他们已具有比较稳固的个性倾向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面貌。青年己形成比较明确的生活理想,并能与当前学习统一起来,因而比少年期更能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青年的兴趣更加分化而且稳定,例如对某些学科的兴趣往往能和自己的理想、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青年的兴趣范围更广,同时中心兴趣史加突出。青年在系统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用科学方法分析各种问题,用一般理论原理理解具体现象,同时由于他们比较广泛地接触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所以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土义观点也逐渐确立起来。青年渐渐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开始有了一定的系统的看法,这就标志着他们己经进入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即个性形成的成熟时期。
  (二)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目的是经过努力要直接达到的目标,而动机则是驱使人去达到这个目的
  的内部原因。例如,获得优异学习成绩,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想达到的共同
  目的,可是,其动机却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是出于父母之命;有的可能是慑于惩罚:有的可能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赏;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考虑到将来长大了要为人民做贡献。可见,同一个学习目的,它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所驱使。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不但要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看作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学习的成效,与其说是取决于学习目的本身,不如说是取决于学习动机。
  (三)后进生的需要
  动机是激励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去行动的内驱力。那么,这种内驱力的源泉又是什么呢?人的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源泉,一是外部的源,例如个人所处的环境特别吸引人或扰乱人等;一是内部的源泉,那就是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
  (1)生长需要。生长需要可以说是儿童和少年身体发展的基本需要。有的男孩子经常喜欢登高爬树,走路非蹦即跳,有的喜欢舞棒弄棍,穷追穷闹等等,都是生年需要的正常表现。通常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在各种活动中比试和增进自己的能力。如果家长或教师不是从正面进行积极的诱导,而是消极地加以禁止,孩子就会感到有一种不能理解的束缚,这在客观上就是“剥夺”了他们正常的生长需要。我们知道,凡是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希望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就越加强烈;正当的、合理的需要不能满足,就会用变相的、不当的方式去补偿。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背着教师和家长做出更多使人担惊受怕的举动来,因而变得越加麻烦和不好教育了。
  (2)交往需要。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交往需要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但这会给成人带来不安全感,担心他们交了坏朋友会学坏,所以孩子的交往需要也很容易被剥夺。这样一来,反倒使他们对交往需要的满足显得更加急切。另一方而,从后进生本身讲,由于他们在家庭和班集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所以就特别喜欢在同龄人中间交友结群,有时在自己的班集或跨班、出校拉帮结伙。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获得人们的关照和注意,从而减轻因交往挫折而引起的严重焦虑。无怪乎后进生体验到的这种需要比一般学生尤为强烈。总之,这种需要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满足,就会使他们走上另一极端而带来许多麻烦。
  (3)适应需要。适应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维持和加强。一方而,在社会环境中要维持自己的一定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环境中加强自己,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环境。
  四、班主任转化后进生对策分析
  在学生的所有问题中最严峻的是学习上的落后生问题,因为其它问题多数是直接或间接由此派生出来的。作为班级教育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无权选择学生,只有正视现实,招进来了好弄都是自己的学生,班主任都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为此,班主任必须认真研究教育策略,为落后生启开知识的大门,点燃理想的火炬。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正确认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育过程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育影响就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和知识。因此我们在对落后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注意启发他们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觉悟,采取和风细雨般的民主对话,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落后生的心坎上,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错了,老师言之有理。压服式教育虽可使学生畏惧而凑效一时,但不可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良性转变。
  所以应避勉采用“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家长制教育方法。
  (2)正确认识学生在发展变化中的特性
  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都在发展变化,因此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落后生也不例外。只要引导得法,落后生也是可造之材,我们只有这样看待落后生,才能认识到教育落后生的意义,才能坚信我们的心血不会白费,而且必将开花结果。我们还要认识到落后生发展变化的反复性和曲折性,这是因为落后生的意志比较薄弱,长期形成的不良思想和习惯不可能一下子连根拔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消极的东西,可能导致正在进步的落后生的故态复萌。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育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转变落后生不可能一戚而就。必须坚持对落后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教育,不要指望立竿见影。
  (3)班主任要树立起后进生亦能成才的信念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素质较低的既定事实,这使他们失去了与其他同学较量的重要资本,他们认为,即使“好胜心”再强,也无法实现其个人目标,这时班主任的信念特别重要。班主任应相信他们和其他好学生一样,都学习生活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外部世界对所有学生的热情关爱他们也会感受到,他们也会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切心理。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又具有自身不太容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学习基础差,意志薄弱,易出现“三分钟”热度。易反复,顺利时沾沾自喜,一遇到挫折马上就垂头丧气,心理波动大。不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好等等。关键是他们缺乏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表现在学习上惰性大,少耐心,不想付出努力,只想坐等奇迹出现。这严重影响着后进生的精神状态。作为班主任,应当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当好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多向他们介绍历史上“后进生”成才的故事,使之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精神支柱。事实上后进生也并非是“朽木”不可雕,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况且,他们身上仍有许多闪光点,具有很多可以转化的突破口。更重要的,他们仍普遍存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上进心,有了这些,就好比有了促使化学反应加快进行的催化剂。使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具有潜力可挖。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赞可夫说:“就教育的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的关系如何。”一个取得了学生信任和爱戴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即使是严厉的批评,学生也能感觉到言词之间的关心、爱护之意,因而能心悦诚服。如果师生感情相悖,关系对立,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给予的反应往往是不理踩,不服气,不配合。所以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之大忌。
  (1)要深入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既要了解学生外在的优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对学生的了解就是对学生的关注,落后生也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关注。对学生全面了解才能找到打开他们心灵的钥匙,才能“长其善,救其失”。
  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落后生的知心朋友,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落后生大多受够了不同程度的冷落和歧视,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闭锁性,常常以玩世不恭的外表掩盖内心纷乱如麻的矛盾。他们象迷航的水手,不知自己的生命之舟该驶向何方。班主任应以宽阔的胸怀、诚恳的态度,不以教育者自居,主动去与落后生交朋友,从生活小事做起,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们的健康,解除他们的烦恼,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才有可能启开他们的心扉,倾听到他们的心声。
  (2)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可以使学生有尊严感,能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美好前途的向往。一般说来,班主任比较容易喜欢优秀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悦乎?”孔夫子尚且如此,何况凡人,但落后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尊重。然而落后生的种种不良表现又常使班主任心焦头疼,让班主任很难尊重、信任他们,稍不留神就可能说出伤害落后生的话来 。班主任必须理智地对待落后生的缺点错误,要善于克制和宽容。断不可盛怒之下,恶语相加,或动辄处罚。一旦造成落后生的怨恨,再好的道理都无法传达到学生的心灵,一切正面教育都将付之东流,造成班主任工作的被动。宋代理学家朱熹讲过:“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教育落后生,适当的批评、训诫、处罚都是必要的,但学生一出事就搬校规、班规未必是好办法。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捕捉落后生大大小小的闪光点,在批评落后生的缺点错误时,从表扬他的优良品行切入,采取迂回战术,这样做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好得多。对落后生来说,我们往往过分吝惜表扬,而批评太多,这不利于优良品行的强化。“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这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经验之谈。我们不妨拿起表扬这个“法宝”,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人情味。
  (三)班主任要以爱心和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理念,帮助后进生成才
  (1)要有真诚、持久的爱心。教师有爱心才会热爱每一个学生,这种师爱,包含着教师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人人都是有感情的,教师热爱、尊重后进生,一要真诚,二要持久。教师对学生施爱,这种“爱”的信息将会通过种种途径有效地传递给后进生,使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得到了激励,产生了对老师的好感和热爱,这种信息反馈给教师后,又增强了教师爱的发挥,形成了一种促进学生信心增强,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良性循环,“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快地促进了学生的进步,一种成功的教育,是绝对离不开这种“师爱”的。
  (2) 要有细致入微的发现。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时存有一颗捕捉后进生身上“闪光点”的耐心。对后进生一时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等积极因素,要抓住不放,并及时表扬。因为,后进生的上进表现,大多具有非稳定性,常常是“一闪念”,如果此时得不到强化,便会很快陷回到消极的泥潭中去。而教师适时地表扬、鼓励,将使他们燃起希望之火,鼓起继续前进的勇气,使这种“闪光点”成为名符其实的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后进生的闪光点有时表现得可能比较突出,有时也可能是微弱的。他们的闪光点的表现也是各方面的,有的表现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中,有的表现在他们对“三好学生”的羡慕之情。因而,教师一旦意识到这种闪光点的出现,不管动机如何,背景怎样,都应竭力扶植,使它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直至成功。若后进生心中始终燃烧着不灭的上进之火,成才就有希望。愿我们的班主任做个有心之人,及时地点亮拨大他们身上的上进之火。
  (3)要以共同进步的理念,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彻底转化。注意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这是后进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必须具有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能深刻意识到自己和集体以及其他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对班主任来说,如何把集体的教育力量和个人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呢?首先应把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思想和理念传递给全班学生,使他们强烈意识到“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形成一种合力,使全班集体中大部分同学和教师一起关爱后进生、影响后进生。这样就使受教育的对象兼具了教育主体的功能,使教师个人的教育力量变为学生集体的教育力量,由个体教育变为集体教育,使后进生在参与教育其他后进生的过程中反省自己,改进自己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班主任要力争把后进生放到集体中实行转化。只有在集体中,后进生才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才会有集体的意识和学习的动力,也才能真正被彻底转化。
  (四)关键的问题是提高落后生的学习成绩
  差生面宽是当前学校巫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可以说学生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大量学生成绩差。长期成绩不良的学生,心理就经常受到挫伤,因而就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体会不到读书的快乐,对学习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奈。有的学生是宁可下苦力也不愿再跨人学校大门,但迫于家长压力身不由己来到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很难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试想学生不愿读书,还能做什么呢?事实可以说明,问题严重的学生,多数都是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的差生。因此改变学生成绩差的局面是当前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 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如果不在这一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就很难摆脱班主任工作的被动局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毕业学习成绩就一直没有起色。影响他们 学习成绩的第一位因素是知识基础差、听不懂课、看不懂书;其次是学习习惯差、不愿学习;第三是学习方法呆板,缺乏创造性。
  提高差生的成绩尤其是提高特差生成绩,教师必须要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采取非常规的教学手段。这项工作涉及的矛盾很多,制约因素也很多。无论如何,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班主任能为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做些什么呢 (1)帮助差生树立人生理想“志不立则事不成”,理想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拼搏进取的力量源泉。后进生的普遍缺点是没有理想,不知该追求什么,稀里糊涂度日。而不间断地刻苦学习是很艰苦的,需要理想作精神支柱。凡是树立起理想的后进生,学习成绩都能提高,甚至后来居上。这在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多例子 。班主任要千方百计拨亮学生理想的心灯,使他们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拿出恒心来,迎头赶上,立志成才。
  (2)帮助差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有的差生认为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有的认为自己欠账太多,现在努力已经晚了。班主任要多为差生打气鼓劲。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名人故事,如爱因斯坦曾被老师视为低能儿,林肯、牛顿、爱迪生、童第周读小学时都是差生,后来他们都成为了不得的人才。我们周围的同学中也有不少差变优的例子。要让他们知道:“若总认为自己不行,就一定会成为后进生。”要求他们每天以“我不服输,我能成功!”自勉自励,帮助差生消除自卑心理,摆脱畏惧,增强自信。当他们经过努力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时,班主任也应倍加珍惜,热情表扬,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他的进步,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光荣与喜悦,从而激发出追求新的成功的强烈愿望。
  (3)帮助差生学会学习差生的共同缺点是不会学习,学习方法笨拙,学习习惯差。我们经常看到差生学习毫无章法,这本书翻几页,那本书翻几页,或者将一本书无目的地翻来翻去,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好习惯是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则是偿还不清的债务。我们应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开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要培养学生八种好习惯:一是好读书的习惯;二是好记忆的习惯;三是好思考的习愤;四是好问的习惯(学贵知疑);五是集中学习注意力的习惯;六是预习与复习小结的习惯;七是按计划有规律学习的习惯;八是自学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美]奥舒伯儿等著,余墨南译:《教育心理学一认识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2]李洪元 陆士杰著:《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王道俊王汉谰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班主任之友》1999. 2000. 2001.2002版
  [5]杨廷英 : 浅谈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9年第四版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09:25 | 只看该作者
小学儿童理想经历着从直觉的、幻想性的、易变的向理性的和分化、明确、深刻、稳定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理想起初都很具体并带有幻想的性质,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向远大的、现实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理想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个性因素(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能响等)密切有关。在选择某种志向时,还常常受到家庭的重要影响。但是,总的说来,小学生的可塑性还相当大,他们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理想信念还未真正形成,而只能说是在形成过程之中。  少年期是形成个性倾向性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很迅速、突出,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也是如此。少年的兴趣比小学儿童表现出更加明确的目的方向性,兴趣的范围进一步扩一大。尤其突出的是,他们的兴趣出现了愈益明显的分化现象,而且爱好日趋稳定卜来,逐渐形成中心兴趣。例如,有的孩子可能特别喜欢某儿门功课,有的可能对某些科技活动尤其偏好,这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提高、生活定向和职业选择都有重要意义。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少年还同时形成了一些良好的、正确的需要,如学习的需要、创造的需要、从事社会活动与交往的需要等,学习的动机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尤其重要的是,他们还逐渐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理想、比较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态度,所以少年期是形成个性倾向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
  青年早期是个性比较稳固地形成的时期。他们已具有比较稳固的个性倾向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面貌。青年己形成比较明确的生活理想,并能与当前学习统一起来,因而比少年期更能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青年的兴趣更加分化而且稳定,例如对某些学科的兴趣往往能和自己的理想、职业选择联系在一起。青年的兴趣范围更广,同时中心兴趣史加突出。青年在系统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用科学方法分析各种问题,用一般理论原理理解具体现象,同时由于他们比较广泛地接触社会,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所以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土义观点也逐渐确立起来。青年渐渐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事物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10:08 | 只看该作者
和现象开始有了一定的系统的看法,这就标志着他们己经进入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即个性形成的成熟时期。  (二)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目的是经过努力要直接达到的目标,而动机则是驱使人去达到这个目的
  的内部原因。例如,获得优异学习成绩,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想达到的共同
  目的,可是,其动机却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是出于父母之命;有的可能是慑于惩罚:有的可能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赏;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考虑到将来长大了要为人民做贡献。可见,同一个学习目的,它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所驱使。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不但要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看作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学习的成效,与其说是取决于学习目的本身,不如说是取决于学习动机。
  (三)后进生的需要
  动机是激励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去行动的内驱力。那么,这种内驱力的源泉又是什么呢?人的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源泉,一是外部的源,例如个人所处的环境特别吸引人或扰乱人等;一是内部的源泉,那就是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
  (1)生长需要。生长需要可以说是儿童和少年身体发展的基本需要。有的男孩子经常喜欢登高爬树,走路非蹦即跳,有的喜欢舞棒弄棍,穷追穷闹等等,都是生年需要的正常表现。通常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在各种活动中比试和增进自己的能力。如果家长或教师不是从正面进行积极的诱导,而是消极地加以禁止,孩子就会感到有一种不能理解的束缚,这在客观上就是“剥夺”了他们正常的生长需要。我们知道,凡是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希望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就越加强烈;正当的、合理的需要不能满足,就会用变相的、不当的方式去补偿。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背着教师和家长做出更多使人担惊受怕的举动来,因而变得越加麻烦和不好教育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10:46 | 只看该作者
(2)交往需要。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交往需要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但这会给成人带来不安全感,担心他们交了坏朋友会学坏,所以孩子的交往需要也很容易被剥夺。这样一来,反倒使他们对交往需要的满足显得更加急切。另一方而,从后进生本身讲,由于他们在家庭和班集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所以就特别喜欢在同龄人中间交友结群,有时在自己的班集或跨班、出校拉帮结伙。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获得人们的关照和注意,从而减轻因交往挫折而引起的严重焦虑。无怪乎后进生体验到的这种需要比一般学生尤为强烈。总之,这种需要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满足,就会使他们走上另一极端而带来许多麻烦。  (3)适应需要。适应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维持和加强。一方而,在社会环境中要维持自己的一定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环境中加强自己,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环境。
  四、班主任转化后进生对策分析
  在学生的所有问题中最严峻的是学习上的落后生问题,因为其它问题多数是直接或间接由此派生出来的。作为班级教育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无权选择学生,只有正视现实,招进来了好弄都是自己的学生,班主任都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为此,班主任必须认真研究教育策略,为落后生启开知识的大门,点燃理想的火炬。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正确认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育过程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育影响就不能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和知识。因此我们在对落后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注意启发他们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觉悟,采取和风细雨般的民主对话,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落后生的心坎上,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错了,老师言之有理。压服式教育虽可使学生畏惧而凑效一时,但不可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良性转变。
  所以应避勉采用“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家长制教育方法。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11:20 | 只看该作者
  (2)正确认识学生在发展变化中的特性
  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都在发展变化,因此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落后生也不例外。只要引导得法,落后生也是可造之材,我们只有这样看待落后生,才能认识到教育落后生的意义,才能坚信我们的心血不会白费,而且必将开花结果。我们还要认识到落后生发展变化的反复性和曲折性,这是因为落后生的意志比较薄弱,长期形成的不良思想和习惯不可能一下子连根拔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接触到一些消极的东西,可能导致正在进步的落后生的故态复萌。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育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转变落后生不可能一戚而就。必须坚持对落后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耐心的教育,不要指望立竿见影。
  (3)班主任要树立起后进生亦能成才的信念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素质较低的既定事实,这使他们失去了与其他同学较量的重要资本,他们认为,即使“好胜心”再强,也无法实现其个人目标,这时班主任的信念特别重要。班主任应相信他们和其他好学生一样,都学习生活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外部世界对所有学生的热情关爱他们也会感受到,他们也会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切心理。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又具有自身不太容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学习基础差,意志薄弱,易出现“三分钟”热度。易反复,顺利时沾沾自喜,一遇到挫折马上就垂头丧气,心理波动大。不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好等等。关键是他们缺乏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表现在学习上惰性大,少耐心,不想付出努力,只想坐等奇迹出现。这严重影响着后进生的精神状态。作为班主任,应当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当好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多向他们介绍历史上“后进生”成才的故事,使之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精神支柱。事实上后进生也并非是“朽木”不可雕,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况且,他们身上仍有许多闪光点,具有很多可以转化的突破口。更重要的,他们仍普遍存有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上进心,有了这些,就好比有了促使化学反应加快进行的催化剂。使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具有潜力可挖。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1:11:46 | 只看该作者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赞可夫说:“就教育的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的关系如何。”一个取得了学生信任和爱戴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即使是严厉的批评,学生也能感觉到言词之间的关心、爱护之意,因而能心悦诚服。如果师生感情相悖,关系对立,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给予的反应往往是不理踩,不服气,不配合。所以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之大忌。
  (1)要深入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既要了解学生外在的优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对学生的了解就是对学生的关注,落后生也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关注。对学生全面了解才能找到打开他们心灵的钥匙,才能“长其善,救其失”。
  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落后生的知心朋友,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落后生大多受够了不同程度的冷落和歧视,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闭锁性,常常以玩世不恭的外表掩盖内心纷乱如麻的矛盾。他们象迷航的水手,不知自己的生命之舟该驶向何方。班主任应以宽阔的胸怀、诚恳的态度,不以教育者自居,主动去与落后生交朋友,从生活小事做起,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们的健康,解除他们的烦恼,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才有可能启开他们的心扉,倾听到他们的心声。
  (2)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可以使学生有尊严感,能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美好前途的向往。一般说来,班主任比较容易喜欢优秀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悦乎?”孔夫子尚且如此,何况凡人,但落后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尊重。然而落后生的种种不良表现又常使班主任心焦头疼,让班主任很难尊重、信任他们,稍不留神就可能说出伤害落后生的话来 。班主任必须理智地对待落后生的缺点错误,要善于克制和宽容。断不可盛怒之下,恶语相加,或动辄处罚。一旦造成落后生的怨恨,再好的道理都无法传达到学生的心灵,一切正面教育都将付之东流,造成班主任工作的被动。宋代理学家朱熹讲过:“学校之政,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7:19 , Processed in 0.0612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