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晖同道审阅:《教师之友网》建议市博物馆建立‘博物馆之友’周末沙龙=2013。4。8。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2:26:55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博物馆“博物馆之友”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11-1


2011年 10月26日下午3时,武汉博物馆“博物馆之友”活动在武汉博物馆成功举办。武汉博物馆副馆长朱莉、“博物馆之友”会员、全馆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本次活动围绕着近期我馆推出的精品临展——《武汉地区近十年出土文物展》,以“考古知识与墓葬文化”为主题展开,并特别邀请了武汉市著名考古专家、武汉文物考古研究所许志斌主任为我馆“博物馆之友”会员进行了有关考古知识的专题讲座。许主任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武汉地区近十年来,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并对其中的明代楚王室家族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使在场的会员们受益匪浅、意犹未尽。随后,会员们又兴致勃勃的参观了展览,对讲座中提到的重点墓葬和文物又加深了了解。
“博物馆之友”组织将不断总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会员从更多面的角度来了解展览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和生命力。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2:28:32 | 只看该作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2:29:13 | 只看该作者
“国家博物馆之友”探索公共服务的新途径

[发布时间:2011-06-07]

作者:甄元森

  “国家博物馆之友”的现实职能

“博物馆之友”是大多数博物馆设置的常规机构。有的博物馆这类机构不叫“博物馆之友”,但其职能在改革开放前是近似的——联系、组织社会各界的观众,以展览的形式和手段对公众进行社会教育。所以,有的博物馆此类机构又叫社会教育部(处)或群众工作部(处)。

作为国家博物馆特设的职能部门,“国博之友”是国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和交往互动的平台;并利用一切方式和渠道建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世界各国国家博物馆的馆际合作关系,成为增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间了解的媒介、对外交流的窗口。

“国博之友”的工作在国家博物馆的全局工作中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日益凸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为,“国博之友”的职能已经突破了旧有的社会教育部(处)和群众工作部(处)的职能范围和工作方式,更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其职能更现实、工作方式更灵活多样。当然,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更好!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值达到1000美元时,社会消费就会倾向于精神文化领域。“人们不仅要求更好地享受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希望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美好多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博物馆应该“向一个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和公众为首要目标的、功能与使命更加多样的公益性机构转化”(见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因为,据近期统计,我国一年中进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人数已近两亿人次,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4%。也就是说,每年每十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半人走进博物馆。虽然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观众人数相比还只能望其项背,考虑到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口现实、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数字也就差强人意了。问题在于:博物馆工作者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稳定现有的观众群,开发更广泛的、更高层次的观众群体?

笔者以为:“国博之友”的工作不是“广结善缘”,而是“情有独钟”——要想方设法在文化消费上“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国博之友”的工作对象应该是社会高端人群,以有别于社会教育部(处)、群众工作部(处)的工作对象。这样,有利于更全面地覆盖博物馆的受众。因为,此前博物馆的工作对象基本上着眼于大众,而忽略了小众——高端人群的潜在的势能。
  高端人群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品位使他们可以捷足先登,迈进文化殿堂——博物馆。高端人群更是文化高消费的潜在市场。新闻报道显示:我国的那一部分在物质上“先富起来的人群”,确实存在精神上、文化享受上也要先“富裕”起来的普遍诉求。

“国博之友”的工作应充分利用国家博物馆的特殊地位、门类齐全的馆藏文物、人才济济的专家学者及先进齐备的设备设施等优势,通过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高雅的活动项目,把社会公众中的高端人群优选出来,使他们成为国家博物馆的良师益友和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国家博物馆之友”机构和工作方式的设想

“国博之友”是国家博物馆的公共关系部门。基于全馆的工作大局和本身的职能、工作任务,“国博之友”可内设宣传策划部和组织联络部。宣传策划部负责对外的宣传和项目策划工作;组织联络部负责会员发展、联络及活动项目的组织落实。

“国博之友”的服务对象是VIP会员(高端会员)。因此,它的工作方式应该是组织、举办讲座、沙龙、文化专题旅游等高雅的文化活动项目,以满足这部分人特殊的文化消费需求。当然,讲座也好,沙龙也好,文化专题旅游也好,乃至我们创意的、会员们要求的其他项目也罢,都要争取做成精品,直至形成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成为国家博物馆无形资产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国博之友”的VIP会员不仅可以在社会角色上能以是“国博之友”为荣;而且,也可以切实享用国家博物馆为他们特制的精神美餐。

国家博物馆的VIP会员既享有种种优于其他人的荣誉、待遇和权利;也应承担高于、多于其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国博之友也开发运作一些相关的项目,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家博物馆之友”的项目设计
  组织参观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各类高水平的国内外展览。请相关专家为VIP会员作专题讲解,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组织观摩馆内各类文物的仿、复制过程。组织会员亲临田野、航空和水下考古现场,近距离接触考古发掘工作并普及相关知识。
  举办文化沙龙。交流世界各地文化文物信息;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切磋流散文物收藏的经验和体会,鉴赏馆藏的各类珍贵文物。
  举办系列文化讲座。为社会公众系统、深入地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客观、全面地介绍世界各类文化。
  根据社会团体、大专院校、公司企业、机关单位的具体要求,为其员工进行文化培训和进修。或以文化元素为其设计、承接年终总结、奖励表彰大会等活动。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文物旅游项目(如:百越文化),开发有别于一般旅游活动的特色品牌文物旅游。利用国家博物馆的优势条件,让会员鉴赏相关文物、参观相关展览并由专家全程进行讲解。
  承(接)办国家博物馆领导及社会各界要求的可行性项目。

结合具体活动,配套出版演讲文集、活动纪实的音像出版物。
  总之,国博之友要运用一切方式和手段,调动所有的优势与条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服务于社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也将为“国博之友”的工作提供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国家博物馆的实力和地位,决定了它在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角色。基于此,“国博之友”可以牵头组织一个全国博物馆系统的“博物馆之友”的协作机构。在项目运作中把各自的藏品、人才、资金、经验整合联动在一起,加强合作,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互助互利。
(来源:福建论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2:30:52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2:32:00 | 只看该作者
宜都市博物馆“博物馆之友”成立
发布日期: 2010-10-31     
  10月27日,宜都市博物馆“博物馆之友”成立座谈会在市博物馆举行,标志着宜都市博物馆“博物馆之友”组织正式成立。   座谈会由市博物馆馆长赵平主持,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世界博物馆之友”的历史和中国“博物馆之友”组织的发展概况,并对宜都市博物馆“博物馆之友”今后的机构和工作方式提出了设想。
  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任阳代表市文化局对宜都市博物馆“博物馆之友”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宜都市博物馆“博物馆之友”组织的成立,扩大了群众基础,加强了与群众的联系,这既是市博物馆主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该馆创先争优和行风评议工作方面的创新之举。他同时也对“博物馆之友”要强化组织管理,多开展一些取得实效的活动等具体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参加成立座谈会的有潘家湾土家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市一中、市杨守敬中学、市杨守敬小学等市内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和热心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
  “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最忠实的支持者和朋友,也是博物馆最坚强的社会基础。1972年6月,第一次“世界博物馆之友”代表大会在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召开,宣告国际博物馆组织成立。(汪永凯       丁梦)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2:46:56 | 只看该作者
=录市博馆长蒋俊春语:

    收藏是博物馆的内涵,陈列展示是博物馆的外延。

                                        --见《博物馆与城市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07:12:05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kaogu.cn/cn/index.asp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07:28:01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7:49:14 | 只看该作者
《带你走进博物馆:常州博物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常州博物馆新馆。内容包括:馆长寄语;第一部分我们的博物馆;一、龙城常州;二、常州博物馆新馆;第二部分创意大气的陈列;一、基本陈列 龙腾中吴——常州古代历史文化;神奇的自然 美丽的家园——自然资源陈列;二、专题陈列谢稚柳艺术陈列;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第三部分独具风韵的馆藏;一、史前遗珍;二、原始青瓷;三、南朝画像砖;四、宋代漆器;五、两宋名瓷;六、明清书画;结语。该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文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是一本全面了解常州博物馆的普及性读物。相信该书的出版能更好地向未成年人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增进未成年人对博物馆的喜爱,吸引未成年人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目录
第一部分 我们的博物馆
一、龙城常州
二、常州博物馆新馆

第二部分 创意大气的陈列
一、基本陈列
龙腾中吴——常州古代历史文化
神奇的自然美丽的家园——自然资源陈列
二、专题陈列
谢稚柳艺术陈列
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

第三部分 独具风韵的馆藏
一、史前遗珍
二、原始青瓷
三、南朝画像砖
四、宋代漆器
五、两宋名瓷
六、明清书画
结语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7:57:36 | 只看该作者
张少鲲:从后台到前台 由配角变主角
—对博物馆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新认识与定位





【关键词】公众服务 社会教育 定位 认识


前 言

公共服务,是指博物馆依托藏品和陈列展览,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参观、学习、服务、社会教育服务、科学研究服务、旅游休闲服务等,它体现得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公益性、文化性机构的特点和性质。博物馆公共服务不是仅仅体现在各种服务设施上,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服务的理念上、服务的态度上和服务的手段上及项目上。由于博物馆对社会开展公共服务的最终目标和对象是社会大众,因此,我们有时也可把它称作公众服务。
社会教育是指博物馆围绕陈展和藏品,为社会公众开展和提供各种各样的专题讲座、展厅讲解、主题游玩、教学辅导及各种辅助性、知识性读物和视频资料等教育性活动。社会教育展现了博物馆的独特性和优势,他不仅是博物馆公众服务中的一项核心内容,而且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灵魂,是博物馆有效地发挥各项职能,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社会价值的最主要手段。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公共性社会文化机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是其全部工作的主旨和目标,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主动地去适应、满足社会和人民大众的需要,并以之为取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优质的、丰富多彩的以教育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活动。
然而长久以来,中国博物馆始终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始终不能真正走进社会、走近民众,始终游离在社会及大众关注的边缘地带,始终摆不脱门前冷落车马稀状态。国内媒体所报道的主标题是博物馆:繁荣掩盖下的尴尬边缘化的博物馆博物馆:给我一个爱你的理由等等,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博物馆还没有真正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没有明确全部工作的中心、对象和目标、方向,没有把握住博物馆发展的自身脉动,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没有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准确定位和充分认识。本文试就相关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公共服务和教育职能的产生与彰显,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他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其角色、地位和功能的演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换句话说,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是推动博物馆前进和变化的唯一动因。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客观要求,就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脉动。
人类爱美、好奇的天性,以及战争等行为衍生了早期的收藏活动,并为博物馆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由此产生了要素不完全的初期博物馆形态。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出现和大批产生,则是在18世纪前后,如世界上几个最著名的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以及美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卡洛莱纳州博物馆等,都产生于这个时期,而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动因就是18世纪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他所引发的科学教育,民主自由的思潮,直接影响了社会。博物馆从此由少数贤达和皇宫贵族的收藏室成为面向社会开放的、独立的公共文化机构,成为国家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也随之产生了对社会、对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教育活动的功能。
博物馆对社会和民众的开放,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公共服务和教育功能的完善。19世纪时,博物馆开始对藏品进行科学分类,注重陈列形式,如复原陈列手法开始在历史博物馆、工艺美术馆、自然博物馆陈列中得到应用,陈列作为博物馆沟通社会的桥梁,作为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和教育的主要手段,得到规范和加强,并为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世纪中叶后,博物馆日益认识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1892年美国波斯顿美术博物馆开设学术讲演课,学生和教师可以享受免费参观,并在1906年首创了讲解辅导的参观制度。圣路易博物馆在1903年,实行文物标本出借制度,他们在馆藏品中挑选一万件文物标本,放入不同规格的箱子,并附上详细说明,以供学校教师借用。同时,他们还在博物馆专门开放四间教室,展出世界各地历史、气象、民俗与自然等方面的文物标本和有关资料,以供学校教学辅助使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1928年,英国人迈尔斯(H·Miers)把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的出现,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教育机构的确立,视为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繁荣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爆炸时代,而这一时期也恰恰是世界博物馆大繁荣时期和博物馆爆炸时代。博物馆的数量和类型有了巨大的发展,有学者惊叹:博物馆已经占据了整个社会空间。由于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校教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更新,因此社会上出现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方式,而囊括人类亘古至今创造的含有域内域外、人文自然和科技发明成果的博物馆,无疑在社会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重要的场所。
人们要求博物馆走下神坛,把博物馆由政府和少数贤达支持的社会福利性机构,演变为广大民众参与并支持的公益性组织;由傲慢的贵族转变为谦和的平民,与民众平等交流,真正成为民众喜爱的文化场所,成为民众终身教育的优秀课堂,充分提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公众学习、教育、休闲需求和服务。后人把这次对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再认识,称为第二次博物馆革命。
1971年,国际博协第九届大会的主题就是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会议强调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文化行为中的潜在作用,并认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为首先而且必须为所有的人服务宗旨。这是国际博协第一次提出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观念。1974年,国际博协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届大会上,给博物馆下的新定义写到: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博物馆由此明确了工作方向和目标,开始进入服务时代。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被推向了前台。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西方博物馆的发展遇到了空前的压力:财政紧张,资源紧张,观众流失等。博物馆为了增加门票收入,为了同其他文化娱乐行业争夺观众,并借以争取社会财团和富人的关注和支持,保持博物馆财政平衡和发展,于是对传统博物馆管理方式进行转型,引进现代营销学最新理念:关系营销。博物馆馆长也由过去从业务人士中选拨,变成从在非营利机构工作过,有经营能力的人士担任。实际上现在西方许多博物馆馆长就已经被称作经理人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被重新构建了,博物馆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以管理服务为中心。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开始把社会和观众的需要和趣味作为选择的方向舵,并积极为社会各层次观众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供学习、研究、进修、参观、购物、餐饮等相关的服务;博物馆积极与公众建立长久联系,保持双向沟通,关注潜在观众和观众的个性化特征,采取更多的观众调查,关注服务质量,着力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博物馆在公众中的形象,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由此被大力强化与彰显,并被突出到博物馆一切工作核心这一主角的位置;博物馆真正认识到服务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并认真研究社会需要、观众需要,努力把博物馆行为放到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并逐渐形成了自觉的社会服务意识。西方国家传统博物馆实现了又一次华丽转身。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公共服务和教育功能的产生、发展和彰显,其角色由配角变为主角,是博物馆作为社会物产的一种必然反映,是博物馆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要求的一种客观发展结果,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自身发展的脉动。
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之所以在社会中有着较高的人气和地位,是与他紧紧把握自身角色位置和社会脉动,积极适应社会大众需要和时代呼唤,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并把公共服务和教育作为其全部工作的中心分不开的,而这也正是当代西方博物馆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公共服务和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博物馆发散社会效益的最大释放点和倍增器


博物馆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以其有用的资源作了什么,美国史密森学会副秘书长乔治·布朗·古德的这句名言,被美国博物馆界奉为圭臬。
当今欧美国家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公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为人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其吸引观众的数量、举办各种展览和教育活动的数量,成为衡量博物馆社会影响、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关键指标,也成为博物馆争取社会支持、资助的主要理由和依据。
他们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手段,并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研究性、教育性、娱乐性、大众性的文化服务项目,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方式来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观博物馆。
他们在公众服务项目和设施上可以说是层次齐备,无微不至,如:为观众提供咨询、导览、餐饮、购物、休息、失物招领处、婴幼儿换尿布设施、急救电话、公共电话、邮政邮递、藏品和展品陈列展览的说明、图录、以及导览手册、活动日程、杂志期刊、休闲图书等服务;为研究者、进修者、培训者和教育者等提供图书馆、资料中心、影像库和开放的藏品库等服务;为博物馆之友及赞助过博物馆的人和单位提供各种优惠服务;为工商企业或公司、以及社区活动提供场地;为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提供新闻材料和专场参观等服务;建立网站,并在网上介绍与公布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内容、服务项目等。特别是为各年龄段的学生和成人、残障人士开展和提供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巡回展览、展厅教学、上门教学、远程教学、音乐会、演讲会、学术报告、影视放映、动手制作、社区活动等等。教育服务成为博物馆公众服务中一项最重要、最广泛的内容。
美国博物馆协会将教育为公众服务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其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埃博(Edward H·Able)更是明确指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协会下设的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在其历时2年研究后出版的《新世纪博物馆》(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中指出: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Heart,那么教育工作则称为博物馆的灵魂(Spirt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年500万观众中,有约100万参加过博物馆的各种教育活动。在2001-2002财政年度里,教育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为21528个,参与人次为963789人;在2005-2006财政年度里,观众总人数为450万。网站访问量:2000万;馆内教育活动:20773个;馆外教育活动:1473个;活动参与人次:830607人次。其数字委实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博物馆理论家斯蒂芬·艾德华·威尔(Stephen Edwar Weil)说过这样两句话:
丰富的收藏是很多人的向往,但是,如果这些收藏不能被充分利用,他就不能体现博物馆的价值,那就不如一笔壮观的捐赠,或是一座壮丽的新建筑;
就其土地、建筑、设备、藏品和捐赠来看,博物馆体现的是公共的物质投资,不能有效地使用这些投资,就会导致浪费,这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最大的、最具特色的资源就是其珍贵而丰富的藏品,最大的教育服务平台和与社会沟通的最主要桥梁就是其陈列展览。然而藏品的背后有许多非专业观众方能知晓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和传奇经历,只有充分地研究开发,并以图录、画册、文著、影像、复仿制品、以及近距离鉴赏、专题性讲座,甚至开放库房及藏品修复室等多种方式提供给社会,才能真正发挥这些人类文化瑰宝的作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由于各种局限,不可能把内容和展品中蕴藏的大量知识信息都能表现出来,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不同层次观众的知识需求和心理趣味需求,那么只有不断推出适合社会大众需要的高质量陈展,并以此为平台和主阵地,开展满足不同层次社会大众心理趣味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博物馆的陈展才能真正让观众受益。使知识在这里得到充实拓展,使思想在这里得到觉悟启迪,使情操在这里得到熏陶升华,使精神在这里得到愉悦快乐。唯如此,博物馆才能真正变成艺术的殿堂、知识的课堂、休闲的乐园;唯如此,博物馆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近民众,并真正成为文化的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教育的实验场、宣传的集团军、专家的资料库:博物馆才能真正吸引社会大众,也才能充分发挥他的独特作用,真正实现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
因此,积极主动地开展以教育为核心的公众服务活动,不仅是博物馆实现社会价值的效应倍增器,彰显社会效益的最佳途径,也是破解博物馆始终处在社会大众文化娱乐消费边缘地带和尴尬境地的不二法门,更是其使命所在、责任所在。


公共服务和教育职能的重视与强化是时代对中国博物馆的呼唤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新世纪以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和政府又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列为四位一体建设内容中,并提高到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高度,对博物馆发挥公共服务和教育功能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强力推动:
20031222,《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文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把社会和观众的需求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观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文化市场的日益丰富,博物馆要做到定位准确,树立良好形象,改进服务理念,突出自身优势,向社会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积极推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社会普及活动……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相互认识,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探索博物馆联系公众、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00422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随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落实意见的通知中,均要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设计适合未成年人参与的活动项目,激励和培养未成年人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当年919日,国家发改委、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0余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博物馆等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艺术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和文化艺术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008123,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宣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联合发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并指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符合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职能,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要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职能,积极推进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和建设数字博物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努力强化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党和政府这一系列重要的针对性很强的指示,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世界博物馆发展趋势,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考虑到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现象所做出的重要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性,也大大地推动博物馆进一步走向社会,走近民众。免费开放后各大博物馆出现的爆棚现象,民众对博物馆认知度的提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冷静的、理智的目光所及,反射回来的是一串串疑问:中国博物馆中有多少是把以教育为核心的公众服务摆在全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投入了几多财力、人力?有多少馆真正把观众的需求和服务当作指导各项工作的纲领去贯穿体现?有多少馆浩瀚的宝藏,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束之高阁,密不示众?坚持每年积极、主动地针对社会大中小学生、成人、残疾人、家庭主妇等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群开展适合知识需求和心理趣味需求的,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参与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多少次?有多少观众走进博物馆的藏品库、图书馆、电教室、报告厅、商店,并享受到关怀备至的人性化服务?
博物馆免费开放带来的显著成效是观众的增加、服务设施的改善、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博物馆认知度的提升,公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这一切都是政府在后面强力推动着博物馆迈开步子走向社会,以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公益性功能,让文化成果为大众分享,而不是博物馆自身自觉地、主动地迈开步走向社会、走向公众去积极发挥他的社会功能。博物馆尚没有真正以此为契机,主动放下身段,彻底改变工作理念,高度重视服务和教育功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博物馆独特的资源和社会价值。
不能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讲解工作也一直十分重视,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增加,但是,在开展以教育为核心的公众服务的活动内容上、方式上、数量上、力度上,特别是吸引观众参加活动的人次上、社会效应上、社会大众的认知上却明显的薄弱和落后。
不能否认,我国有一些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效果良好,几与国外的情况相同,但是不少博物馆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没有开展什么活动。即或开展了这一活动的博物馆,也大都是没有制度化、经常化,活动方式还比较简单,活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样不能否认的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中国的博物馆绝大多数是国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没有欧美博物馆财经危机的倒逼压力;中国的博物馆多数还只是吃饭财政,没有宽裕的资金;中国的大众知识文化素质还较低;中国的教育还主要是应试教育;中国对商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资助公益事业的政策力度还不够。
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人们对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渴求;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人们对在职教育、继续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追求,都必将日益旺盛;随着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必会越来越紧张,因而博物馆必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输血,最终定将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寻求支持和发展空间;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将进一步促使广大民众呼唤博物馆张开臂膀去吸引他们、容纳他们、贴近他们、关心他们。所有这些都是博物馆应当客观面对和积极应对的客观形势,也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界在上世纪面临的同样问题。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博物馆也到了一个关乎前进方向的十字路口,思路决定出路,这里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
因此中国博物馆应当审时度势,紧紧把握时代的脉动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以免费开放为契机,适应时代要求,倾听民众呼声,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把公共服务和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成为指导一切工作的纲领,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广泛开展各种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教育宣传活动和服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去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独特作用,在时代的洪流中高挂云帆,张扬博物馆的个性风采和无尽魅力!


结 语

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与学校、图书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拥有无数珍贵的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所留下来的鲜活的、直观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使我们后人得以零距离地触摸人类的历史,感受人类的气息,谛听人类的足音,审视人类的历程。博物馆也因而被誉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名片、科学知识宝库和民族精神家园。然而博物馆的真正生命力和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珍贵的的藏品和多么炫目的光环,而在于它如何发挥这些珍贵资源的巨大社会作用。博物馆如何才能让这些林林总总、洋洋大观的藏品和那些琳琅满目、内容丰富的陈展让社会大众看得到,看的明白,看出兴趣,有所收益,充分满足他们的各种心理需求,并让他们爱上博物馆,这是当代博物馆应当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
博物馆的自身性质和使命,以及国外博物馆的实践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博物馆只有革新传统思维,把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作为指导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之由过去的配角变成主角,紧紧围绕藏品资源和陈展平台,充分为社会提供适应各阶层、各领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关怀备至的、有自身特色的公共服务,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实现上述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杨玲、潘守永主编,学苑出版社.
3.《现代博物馆学》,杨成志著.
4.《关系营销:博物馆营销新趋势》,李晶,《上海文博》2008年4期.
5.《从博物馆作为论其价值》,作者:爱德华·威尔、大海 译,《上海文博》2008年4期.
6.《博物馆公共服务与教育》,宋向光.
7.《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01-2002财政年度报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12:49 , Processed in 0.0644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