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研班总结报告】:从南湖到梅溪湖,与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相遇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22:03:53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拜访周庆元教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 00:53:30 | 只看该作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04:07:04 | 只看该作者
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
——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汤素兰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教育家,他的著作《教育与美好生活》从他自己养育两个孩子的经验出发,结合他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的思想和当时英国及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的种种情况,提出了许多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有启示的观点。
     罗素认为,教育的目是为了培养具有活力、勇敢、敏感和智慧等特性的人,由这样的男女组成的社会将与以往的一切社会不同,在这样的社会里,“感到不愉快的人将会屈指可数”。因此,“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科学的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而不是强制与束缚。

     全书由上、中、下三篇组成。上篇题为“教育与美好生活”,概述了现代教育的理论、教育的目的。中篇是“品性教育”,这是全书的重点,主要论述儿童从婴幼儿期到学前期的习惯养成和品性培养。下篇是“智力教育”,内容涉及小学、中学及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科内容和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
罗素教育思想的总原则是: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在自动自发中学习。因为自然的学习欲望是每个正常儿童都具有的,这种  自然的学习欲望应成为教育的动力。品性的培养应该通过儿童的游戏、家庭的教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6岁前完成。知识的传授应该以智力的传授为目的,而不可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从学生的方面来说,教学的目的部分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部分是为了使之获得所需的技能,以便他能自行使好奇心得到满足。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充满了真知灼见:
    1.“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必定依赖于我们关于人类性格的理想以及对他们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尤其是培养未来的人的工作。未来的人的工作决定了未来的社会的状态和人类发展的走向。因此,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式和课程的设置,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行为的养成和思想的发展。教育既能成为灌输某种明确信仰的手段,也能致力于培养未来人的独立判断能力、个人人格的完善。美好的教育培养的人应该能让社会更美好和谐,让人与人之间更少痛苦与憎恨,更多分享与合作,也能让人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记得曾看过一部法国电影《浪潮》,人们以为希特勒之后再不可能产生希特勒。但这部电影却用明确的事实告诉我们,在青年学生中,重造一个希特勒式的偶像和重建一种纳粹式的集权政治,只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今天的教育对明天的孩子会产生什么作用。我们的教育应“让生命成为美好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其他生命的工具”,这样的教育才有价值,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2.“早期教育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品性”。
    婴儿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寻求与快乐有关的东西,避开与痛苦有关的东西而产生的。“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美德,我们就要顺应并利用孩子的这种本能。在孩子稍微大一些、懂得表扬与责备的区别之后,还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表扬与责备这两样武器来发展儿童的美德,培养勇敢、诚实、无私和爱心,遏制自私、恐惧、说谎和残暴等行为。罗素还告诫我们:“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应以爱为前提,但教育者还必须充分懂得孩子,必须有科学的知识,才能对年幼的孩子施以合理的教育,因此,“必须将爱心与知识结合起来。”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心理学、懂得儿童保育,所以,罗素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和保育学校,让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来教导,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3“道德教育必须是直接的及具体的,即须从自然生长的情境中发展起来。”

    罗素认为,孩子说谎是对成人观察的结果。平等待人的态度也是从父母和周围人群待人接物的态度中学来的。孩子的爱心是父母恰当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任何人也无法命令孩子爱他的父母,即使孩子受到压迫表达出对父母的爱,这样的爱也不可能是真心的。泛泛地跟孩子说:“要勇敢,要友爱”是没有用处的,而要鼓励他去做一件足以体现其勇气或爱心的工作,然后再说:“好极了,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或者:“好极了,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因为爱不能创造,只能被解放。美德包含在具体生活中的人和事物身上,“要让事实在孩子的心灵上产生蕴含于其中的道德”,而并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形式、一个概念灌输进孩子的心灵里。
     罗素关于德育的观点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具有启迪意义。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求孩子爱国、爱家,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然而我们一边将这些美德的概念灌输进孩子的头脑中,一边又让孩子生活在诚信缺失、弄虚作假的社会中。比如孩子在学校里被要求要乐于助人,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却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报“彭宇案”——好心的彭宇扶起一个被撞倒的老人,反而赔了医药费。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定会非常困感,无所适从。又比如,有的学校为了让孩子感恩父母,由校长带头,集体给母亲洗脚——这样的美德教育近似于戏剧表演,既不真诚又不自然,不仅不能激发孩子的爱心和美德,反而会教给孩子虚假与做作,产生坏的影响。
    4.“热爱游戏是幼小的动物的特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
     罗素强调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他认为孩子在游戏中能产生一种比成年人环球旅行更生动的“见世面”的感觉。让孩子健康自由地游戏,孩子的生活就会成为快乐的冒险。
孩子在游戏中喜欢装扮成巨人、狮子或者火车等充满了力量和权威的人物,在这种虚拟装扮中,孩子获得了自由与解放,获得了安全感,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勇气和想像力。

    5.“要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这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而不是一种苦恼的秘诀之一。”
    罗素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求知上的冒险精神,有一种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罗素还认为,在学生的身上,好奇心、虚心、信心、耐心、勤勉、专心以及精确性,是最可贵的求知的美德。而在这些美德中,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且指向正确的目标,其他的美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他就会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但是,“决不应该让学生为他们的愚笨感到可耻。教育上的巨大的鞭策是让学生感到有成功的可能。”
    6.“务必让你的学生对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清晰明了,还要让他们了解怎样用知识来改造世界。”
罗素认为,在一个孩子的早期,老师对学生的爱至关重要,但到孩子年岁渐长,进入了中学阶段以后,学生对知识的爱则变得日趋重要。所以,从这个时候起,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天赋与特长,兴趣与爱好来选择自己擅长的专业,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罗素同时强调,那些琐碎的知识,那些凡是能在手册上、书页上找到的知识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冒险和自由精神,即出发远航、寻幽探宝的意识。”有了获取知识的热切愿望,聪慧的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充实自己,人们只要为这种努力提供各种机会就可以了。

    罗素还主张学生要走出教室去学习。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完全与农业、动植物、园艺、乡间生活绝缘,“其人生态度也会变得琐屑、浅薄、轻浮,——当然不是人人如此,但却相当普遍。”
    罗素认为,只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求知就会变成一种充满快乐的过程,教育本身就是幸福的。而由这种幸福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全新的公民,将有能力创造一种充满幸福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0:47 , Processed in 0.0583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