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弃汉字书写,会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提笔忘字”,我们究竟忘掉了什么?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建称,长此以往,我们丢掉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听写大会》四位解读学者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表示,汉字是维系我们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最后一个载体。
张颐武也表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影响力。汉字承载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一定的文化意蕴,“提笔忘字”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伤害。
然而,正如《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所言,“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用新的书写工具。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保持汉字手写能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对于“失写症”最严重的成年人,曹建表示,要根除“提笔忘字”,“最重要的是提起笔来书写。”我们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
我市青年书法家周龙伟建议,相关部门、大众媒体应加大对汉字文化的宣传,多举行类似《听写大会》的节目,还可以举办一些“说文解字”的栏目,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激起人们对汉字的热爱。
在美国有一档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 Spelling 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
台湾每年举办“汉字文化节”,宣传汉字之美。在“汉字文化节”上,市民还可以带着孩子感受活字印刷术,了解汉字的历史。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指出:“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
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和汉语,欣赏汉字之美,并努力规范使用,才能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民族的未雨绸缪,要从娃娃抓起
作文中常常出现“9494”之类的网络语言;课程表上的书法课,被“掉包”成了语文课;曾经火热的书法兴趣班,如今却乏人问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水平并不乐观,而书法教育在学校中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买的毛笔一次也没用上
今年9月,看到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课程表有了书法课,家住沙坪坝区的刘女士专程到书店给儿子买了毛笔和字帖。
没想到,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新买的毛笔却一次也没有用上。原来,儿子课程表里的书法课,在正式上课时,都变成了语文课。
遭遇到类似情况的,并非只有刘女士一人。家住南岸区的李先生也向记者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据了解,在我市不少小学,书法课都被换成了语文课。
据了解,去年8月,教育部就下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相当一部分小学,对书法课的重视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的加重,到了初中、高中阶段,书法课更是“绝迹”。
书法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并不理想。巴蜀中学语文老师蓝婷婷对记者说,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太重视自己的书写,“他们不太明白什么叫‘字如其人’,觉得什么都可以用电脑解决。”
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超过母语
“尽管‘提笔忘字’现在更多地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面普及,如果不在青少年中唤起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不重视汉字书写,我们终将会离我们美丽古老的文字越来越远。”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对记者说,每次看到《听写大会》里“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宣传语时,他就特别有感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教授指出,“目前,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视超过了母语,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外语,导致孩子们将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发生混淆,打破了孩子们母语认知的规律。”
事实上,不仅仅是书法,在古代,“琴棋书画”都被认为是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在上世纪90年代,能写一笔好字是非常荣耀的事。当年的书法班十分火爆。比如市少年宫有30多个课外班、4000多名学生,我们的书法班学生最多时也达到1200多人。”硬笔书法家郭少强在市内一家大型培训机构教了近30年的书法课。
郭少强说:“但从2000年以后,学写字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他每周只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不到70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