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考生僻字怎能难倒“神孩子”?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6:36:4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评析:从“听写汉字”说“手写文章”
完颜平

    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在广大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这一档节目,开始只是在科教频道播出,随着观众关注度持续攀高,改为一套周五晚8点黄金时间播出,进而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中掀起了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

    大赛的帷幕虽然落下,但在键盘时代,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汉字情结却正在唤醒。而笔者则想到了另一面:汉语言文字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书写固然重要,但书写的根本目的是“以字成文”,表达思想,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写”文章。于是,由字及文,思考起“现在还有多少文章是‘写’出来的”。

    电脑“作文”,键盘“写字”,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无键不成文,更多的文章是“敲”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当然,习惯于用电脑写文章的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笔和键只是不同的书写工具,以键代笔是一种进步,怎么用笔就是“写”,而用键就是“打”呢?

    笔者体味两者还是有所不同。以前,我一直是用笔写的,不用笔就硬是写不出“自己的东西来”,现在偶尔也用键盘写,但键盘上展现的和笔尖下流淌的东西还是不完全一样:当用笔书写的时候,笔尖和大脑有一根无形的神经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互动,甚至在瞬间碰出火花、产生灵感,这样产生的文章,不是生硬的文字组合,而是有血有肉的思想和艺术。当然,这仅是个人感受而已。

    当下,“手写行为”日渐退化的同时,现实中文章的“电脑病”正蔓延开来。电脑在给我们写作提供海量信息和便捷方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有的有电脑依赖症,选题确定后,不是进入“自我创作”状态,而是“打开电脑”,输入关键词,四处搜寻,而后剪剪贴贴,一篇文章很快便“写”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脑往往“主导了人脑”,甚或“取代了人脑”,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让渡了思考的权利”。那些成文的东西,好像是你的,实际上又不完全是你的。这也许就是信息时代有的人“几天可以写一部书,却往往写不出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在改变书写习惯的同时也改变了思考的习惯,甚或在键盘进化、纸笔退化中消解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千古名篇出自手,如果“天下文章电脑抄”,殃及的则是中国传统写作文化的传承,而我们对此恰恰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醒。就像有些人在汉字听写现场才发现自己原来不得不“举白旗”一样,假如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档《中国汉文写作比赛》,又有多少人能在现场,用笔即兴“写”出好文章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19: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文化思考

2013年10月19日
来源:光明日报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关注热潮。10月18日晚总决赛在央视一套、十套并机播出,以很高的收视率,为这个以严肃题材创造了流行文化消费奇迹的节目画上了完美句号。节目除了为流行文化产品竞争带来了种种启示之外,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语言文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诸多语言研究专家,从学术角度考量这一文化现象。

  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之忧

  尽管总导演关正文一直在强调,节目的创意初衷并不是因为出现了所谓的“汉字危机”,也绝不是要扮演在键盘中拯救汉字的英雄,汉字书写能力还谈不上危机,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大多数语言专家还是对目前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忧心忡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江蓝生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汉语,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忽视和轻视。”在他看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所以影响巨大,是因为其创意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国家语委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大学生将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外语的学习上。一些博士生导师也反映:能写出文从字顺、逻辑清通论文的硕士、博士并不多,更别提错别字问题了。

  对于这种状况,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的反应更加激烈:“我个人认为危机已经来了。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好几次汉字危机,我觉得都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根本问题。因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最关键的是民族生存状态。我们现在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使得大家提笔忘字,其实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世界历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随着她们文字的消亡,伴随着对母语情感的淡化,这是文化层面的危机。它短时间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放在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的时间里,它的弊端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在这个历史的当口,我觉得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有意义的,不管后面路有多么艰难,我们相信一句话:这种事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何时做?”

  “修复”能力退化必须创新路径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进行,“汉字”成了今年夏天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媒体广泛而热烈的反应也不难看出汉字书写能力问题的严重性。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应对?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说:“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打字,手写的几率势必就会相对减少,这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数码的使用是一个潮流,而且还要进一步发展,不可逆转。”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对这一进程持开明态度:“信息化时代一定会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焕发青春,我们不能够因噎废食。以后提笔忘字的现象恐怕会越来越多,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由于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我们认的字以后可能会多一些,但会写的字却越来越少。这个情况在日本已经出现了。”

  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境遇。总导演关正文认为,用传统思维解决汉字书写能力退化问题一定无解,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用新的书写工具。而且书写工具只会变得越来越便捷,你现在敲一个字,电脑可以联想提供几个词语的选择,将来一定可以提供更多词语甚至短句的选择,也许十年之后你就不必再敲击键盘,只要出声甚至只要想到一个字,剩下的事电脑就给你办了。要让我们的民族保持汉字手写能力,就必须有创新的方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希望成为这种创新的一种尝试。如果五十年之后它还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那时候它就是每年一度的全民亲近汉字的节日,而不仅仅是一个节目。

  在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看来,这种创新的求解,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必然表现:“这说明我们的汉字,我们的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引发的效应,是我们文化的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字书写在现实境遇面前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的体现。正是这种健康的基因使中华文明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始终保持进步和先进性。”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搞“两弹一星”的专家,他们搞一辈子科技,也能写得一手好字,没有提笔忘字。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大家要热爱自己的文化,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19: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还能像祖先那样敬畏文字吗

  在江蓝生看来,书写首先是一个对待汉字的态度问题。“技术化时代电脑和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和书写的工具,电子阅读正在日益取代纸质图书的阅读。其结果就是浅阅读、快餐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敬惜字纸’,是说如果这张纸上有汉字,是不可以被随意扔掉、不能拿来做别的事情的。这种对于汉字、对于自己母语的敬畏尊重的传统,我们现在到哪去找?相反,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郦波强调了书写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它有一种整固性。整固的特点表现在精神层面。中国文化讲外圆内方,天圆地方,方是指什么?内在精神的坚持。写方块字的时候,自我精神的重塑达到一个层次。古代科举考试,要看字写得漂不漂亮。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尤其在精神层面上很多是通过书写进行的。”

  手写能力对汉字具有特别的意义,对此,王宁给出了非常生动的解释:“汉字有这么个特点,你光看着它,它没有亲和力。你只有自己动手写它才有亲和力。你一写字,它就到你身边来了。”“作为一个老年受众,我看这个节目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不是去看字。而是看写字、看孩子,看孩子跟看写字这两个都很可爱。孩子们写字不光是写字,他是在动脑子。他会写错,但是他的错有他的思想在里头,他已经懂得形声字的字旁有类别。对汉字他开始有不同的考虑,虽然可能写错,可是汉字的理念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很可爱,这个节目不只是让大家认几个字,而是让大家对汉字有感觉。汉字已经成了大人的老师,看孩子们优秀的表现是内心里的一种高级娱乐,当你会写的时候这种愉悦性就更大了。在这个节目中,艺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得到了体现。”

  更重要的意义是文化传承

  关正文坦言,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收到的各种反馈中,最让他困惑的是很多人对题目难度的质疑。“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批评我们的题目选词冷僻,认为应该考常用词。听上去这种意见似乎很正确,但经不起推敲。一个语言之所以优秀、优美,恰恰体现在其对微妙差异丰富准确的表达能力上。相近语义的词汇量越大,语言的能力才越强。一个英国农民一生可能仅需要800个单词就够了,这是语言能力退化的表现,而不是语言效率提高的标志。强调将汉字书写能力局限在常用词范围,是快餐文化价值观的折射,而词汇在常用语之外的宽度,才是形成美感的源泉。”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本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长刘丹青先生说:“大会从选词、命题到读词、解释、评判,一直到嘉宾的评说讲解,这些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基础之上,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使得这个节目能够在传承、传播规范汉字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这是它理性的力量。”

  王宁认同了这一基本判断:“这个节目开播以来所出的题目我个人是挺欣赏的。咱们要先把小孩子引导到‘喜欢写’这个层面上。你看他写对了以后是很高兴的,‘荦’字能写出来我都非常吃惊。这说明他对汉字有亲和力。还有很多科技名词我也认同,因为汉字的书写每个学科的老师都要管。现场有评论,讲点道理他就记住了。”相比之下,王宁倒是担心将来持续举办,如果光找难字就出不来题了。“小孩子的记性特别好。如果能够进入大赛,他们能够把一本字典背一半。不可能完全不去背,因为孩子记性太好了。”

  在谈到题目难度时,郦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笔忘字的不是正在比赛的孩子而是成年人。孩子在中学生阶段必须延展汉字的难度,说难的大多是成年人。做这件事情不光是为了书写,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是传承。有些词写起来很生僻,但是它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内容,这种词在听写的过程中,旁边有文化专家进行解读,这就是文化传承,这是书写背后更深刻的价值和内涵,也是这个节目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所以所谓的生僻字、难字是大家的误解,没有完全理解设计者的初衷。

  北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邓虹说,其实有好多词,社会上有很多人觉得难,可我们中学老师觉得并不难。比如说“荦荦大端”,高三复习中,成语里必有这个词,只不过很多成年人不知道罢了。

  很多专家也指出了目前汉字听写大会题库改进的方向。王宁教授说:现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考虑“字”的难度多,考虑“词”的难度还不够。有的时候,一个很容易的字放到词里会变难;有时候这个词非常难,但写出来的字却很简单。这个节目不要助长小孩去死背,要让他们背完后能理解。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建议,听写大会的考题,难度字应该更多关注需要当代青少年和国民应该记住的对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的记载词语,提醒大家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关注。现在我们《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只有三千多一点,一二级字加起来也就是六千多,这是符合汉字使用规律的。现在有人编字典,把所有的字都收集起来,八九万个汉字,里面有好多汉字早就退出了使用领域,这就造成一个误解,说汉字太多了、太难了,不利于对外汉语推广。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0:16 | 只看该作者
仓颉灵感不灭 美丽中文不老

  记者了解到,随着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结束,它的第二届筹备工作已经启动。与第一届相比,最大的不同将是参赛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所有在校的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这一活动的体验之中,而最终由各省优胜代表队参加的全国比赛更是让人充满期待。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向记者介绍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争取每年都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

  在国家语委的语境中,中国梦有着对应的语言文字梦,这个梦想的实现标准,就是全民语言能力的提升。

  社会各界的支持让语言学家们倍感鼓舞和欣慰。江蓝生说:“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润物无声、点滴在心,要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有效。我相信,每年一度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必将提升学生书写兴趣,激励广大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加自觉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带动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李挺表示,中央电视台始终坚持它承担的社会责任,坚持文化传播的责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是我们承担这个责任的具体表现。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电视表达、电视传播的爆发性上加以改进。让更多的受众能直接通过现代技术、新媒体直接参与互动。观众现在已经在看、在默写、在测试,未来我们计划能让全民的书写状况在这个节目平台上更广泛、真实、有趣地反映出来。我们也会根据这样一个节目给我们的启发,认真思考如何建构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创新我们其他文化、历史、科技节目。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记者 贾宇)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0:44 | 只看该作者
基本数字

  海选人数:超过20000人

  全国决赛参赛人数:160人

  节目总期数:13期

  播出周期:2013年8月2日-10月18日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1套、10套并机播出

  播出时间:中央电视台1套周五20:06,10套周五20:00

  非总决赛最高全国平均收视率:2.16%,与同时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相差0.03

  相关人物

  总冠军: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 陆佳蕾

  总顾问: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 江蓝生

  裁判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刘丹青

  裁 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张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 谭景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 程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副主任 孟蓬生

  题库解密

  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题库总量3000道,录制现场题库耗用量约为1157道,节目播出题目量860道。题库分为十个难度等级。

  媒体反响

  自2013年8月开播以来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海内外华人鼎力支持,“汉字书写”成为整个暑期的热门词汇,这项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已经化作全民共同行动。各类专题报道近300篇,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

  自第一期节目播出24小时百度搜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关词条数目已达到42万条。截至总决赛播出前,相关词条数目已达360万余条。

  微博互动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微博消息呈爆炸式出现,微博话题开展后迅速登顶热门榜排名全国电视节目第一名,点击率高达18万余次。网友参与话题、留言、转发总量从第一期的27000余条持续飙升到总决赛节目播出前超过100万条。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6:25:11 | 只看该作者
崔永元录制《成语英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位置

2013年11月02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立湘

新京报讯 (记者吴立湘)昨天,河南卫视《成语英雄》节目在京录制,作为节目嘉宾,崔永元亮相活动现场。谈及是否已经离开央视,崔永元并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表示自己也是从网上看到这个消息的,“网上说得很热闹,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什么位置。”

近日有传闻称,崔永元因抨击转基因食品引发央视高层不满,不得不离职。在《成语英雄》启动仪式上,节目组透露崔永元确实刚从美国调查转基因归来。在现场崔永元还表示,“热心的网友为我推荐了很多出路,像进军娱乐圈、电影圈、成立工作室。我看得晕头晕脑,我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我,但我肯定有一点没变,我还是我女儿的父亲。其他不知道。”

河南电视台台长王少春向记者表示,目前虽然崔永元和河南卫视签订的都是节目约,但“如果崔老师能(跳槽)过来会求之不得”。而且除了《一起读书吧》《成语英雄》,接下来河南台还将和崔永元有第三档节目的合作。至于崔永元是否从央视离职,王少春表示并不知情。

■ 画画猜成语

《成语英雄》这档节目属于《汉字英雄》的姊妹篇,将从11月21日开始,每周四、周五晚21点25分在河南卫视播出。节目邀请了崔永元、学者钱文忠、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担任“成语先生”。

节目内容采用画画猜成语的形式,每两位参赛者为一组,其中一名选手看到成语后开始画画,另一名选手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猜出正确成语。如能按时答对足够题数,可以进复赛,反之则被淘汰。

三位“成语先生”将有不同分工:钱文忠负责剖析成语渊源,讲述成语背后的文化故事;蔡志忠负责指导选手画技,通过绘画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崔永元则发挥主持特长,负责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

“虽然蔡志忠先生的一小幅漫画就卖几十万,但在节目录制现场,他经常会随随便便把自己的作品送给选手。他的作品不是用价钱衡量,我看到的是高贵的人格。”

“任何文化问题我都会向钱文忠请教。前一阵我给一本讲内山完造的书写序,为此看了半个多月鲁迅的书。我认为这代表了我写作的最高水平。但后来钱先生为我补充了90%的内容,真是一个渊博的人。”

17#
发表于 2013-11-4 23:49:36 | 只看该作者
"提笔忘字" 我们究竟忘掉了什么? 看汉字之困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2013-11-4



    10月18日晚,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听写大会》”)总决赛在央视一套、十套同时播出,这档持续了两个多月的节目,以极高的收视率,画上了完美句号。

  两个多月来,伴随着《听写大会》的播出,不少电视机前的成年人边看电视边拿着纸笔“听写自检”,和节目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初中生们一较高下。在自叹不如的同时,人们心中蓦然升起一丝隐隐的恐慌:怎么有这么多字我都不会写了?

  面对母语文字,我们为何频频“提笔忘字”?

  70%的成年人,不能正确写出“癞蛤蟆”

  “‘蹊跷’怎么写?究竟是‘势微’还是‘式微’?”

  10月18日晚,《听写大会》冠军之夜,当选手们在比赛中作答时,家住南岸的“70后”罗建明也在电视机前“抓脑壳”。

  自从8月份《听写大会》播出以后,罗建明就一直跟着电视里的中学生们“听写”。

  “咋(zé)舌”写成了“咂舌”,“髋关节”写成了“宽关节”,“瓮中捉鳖”里的“鳖”字直接就不会写……罗建明觉得很无力:“对这些字都有印象,可就是记不起来怎么写了。”

  同样无力的,还有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们。

  据了解,《听写大会》节目组在现场观众席中特设了“成人体验团”,他们与选手同时参与听写测试,可结果着实令人汗颜。

  比如“癞蛤蟆”,谁都会念的动物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只有30%;还有“间歇”这个常用词,很容易辨识,但是成人组居然有40%的人书写错误;而当生僻词出现时,错误率就更显惊人。

  “孵化园”的“孵”字怎么写?“关汉卿”的“卿”字也写不出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群,“提笔忘字”也是常有的事。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的于洪就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很少拿笔写字,真到需要手写汉字的时候,常遇到某个字就被‘卡’住了,只好用拼音代替。”

  记者选了“邋遢”、“尴尬”、“妖孽”、“觊觎”、“伽马刀”、“肇庆”、“拥趸”等20个常用词汇,在50名20-40岁的成年人中做了一个调查,结果,能完全写对的不到10%。超过90%的人坦言,常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况。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2517人参与)也显示,98.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受访者中,“90后”占18.9%,“80后”占48.5%,“70后”占23.8%。

  “说汉字正在遭遇书写方面的危机,并非危言耸听。”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表示,人们现在开始抱怨提笔忘字,再过50年、100年、500年,你想想会是什么样——可能那时候我们的后代真的变成硕士级文盲,拿起笔来真不会写字了。

       我们习惯了键盘打字,却忘记了如何写字

  中国汉字共有8万多个,日常使用的,也就几千个。为什么面对这种从小就学习、天天都会用到的文字,我们却集体患上了“失写症”?

  造成现代人“提笔忘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数码时代,现代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书写工具的改变。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钟维克表示,随着电脑、移动终端等信息化设备的普及,写作发展为无纸化,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国要走向世界,外国也正走进中国,我们无法拒绝现代信息社会便捷的交流方式。

  于是,各种拼音、笔画输入法让“写字”变得很简单。甚至,在只有12个键位的手机上,也可以完美地通过拼音输入汉字。

  “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打字,手写文字的几率就会相对减少,久而久之,人们的书写能力日益下降,就渐渐忘记了如何写字。”钟维克表示。

  钟维克称,汉字可以看作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音、形、义三者结合在一起。

  英语、德语、法语,在键盘上打字的过程,就是书写的过程。但是汉字不一样,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可能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汉字本身的音、形、义特征,决定了即使你通过键盘快速输入达到交流目的,但未必你就会真正写出这个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以音求字”的书写方式让汉字变得拼音化,而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图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

  此外,网络语言对汉语文化的冲击是人们“提笔忘字”的又一个原因。

  鲜于煌表示,江淹有诗云:“囧囧秋月明,凭轩咏尧老。”这样的诗句在今日却有了别样的意思。

  网络热词“囧”已被赋予了“尴尬、郁闷”的全新含义,其象形的本意“明亮”早已被很多人遗忘。在“囧”之外,“杯具”、“坑爹”、“肿么了”、“神马”……大量的网络用语纷纷涌现,并呈现出粗鄙化、戏谑化的倾向,消解着汉语的美感。

18#
发表于 2013-11-4 23:49:56 | 只看该作者
    放弃汉字书写,会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提笔忘字”,我们究竟忘掉了什么?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建称,长此以往,我们丢掉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听写大会》四位解读学者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表示,汉字是维系我们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最后一个载体。

  张颐武也表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影响力。汉字承载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一定的文化意蕴,“提笔忘字”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伤害。

  然而,正如《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所言,“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用新的书写工具。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保持汉字手写能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对于“失写症”最严重的成年人,曹建表示,要根除“提笔忘字”,“最重要的是提起笔来书写。”我们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

  我市青年书法家周龙伟建议,相关部门、大众媒体应加大对汉字文化的宣传,多举行类似《听写大会》的节目,还可以举办一些“说文解字”的栏目,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激起人们对汉字的热爱。

  在美国有一档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 Spelling 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

  台湾每年举办“汉字文化节”,宣传汉字之美。在“汉字文化节”上,市民还可以带着孩子感受活字印刷术,了解汉字的历史。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指出:“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

  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和汉语,欣赏汉字之美,并努力规范使用,才能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民族的未雨绸缪,要从娃娃抓起

  作文中常常出现“9494”之类的网络语言;课程表上的书法课,被“掉包”成了语文课;曾经火热的书法兴趣班,如今却乏人问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水平并不乐观,而书法教育在学校中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买的毛笔一次也没用上

  今年9月,看到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课程表有了书法课,家住沙坪坝区的刘女士专程到书店给儿子买了毛笔和字帖。

  没想到,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新买的毛笔却一次也没有用上。原来,儿子课程表里的书法课,在正式上课时,都变成了语文课。

  遭遇到类似情况的,并非只有刘女士一人。家住南岸区的李先生也向记者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据了解,在我市不少小学,书法课都被换成了语文课。

  据了解,去年8月,教育部就下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相当一部分小学,对书法课的重视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的加重,到了初中、高中阶段,书法课更是“绝迹”。

  书法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并不理想。巴蜀中学语文老师蓝婷婷对记者说,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太重视自己的书写,“他们不太明白什么叫‘字如其人’,觉得什么都可以用电脑解决。”

 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超过母语

  “尽管‘提笔忘字’现在更多地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面普及,如果不在青少年中唤起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不重视汉字书写,我们终将会离我们美丽古老的文字越来越远。”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对记者说,每次看到《听写大会》里“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宣传语时,他就特别有感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教授指出,“目前,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视超过了母语,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外语,导致孩子们将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发生混淆,打破了孩子们母语认知的规律。”

  事实上,不仅仅是书法,在古代,“琴棋书画”都被认为是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在上世纪90年代,能写一笔好字是非常荣耀的事。当年的书法班十分火爆。比如市少年宫有30多个课外班、4000多名学生,我们的书法班学生最多时也达到1200多人。”硬笔书法家郭少强在市内一家大型培训机构教了近30年的书法课。

  郭少强说:“但从2000年以后,学写字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他每周只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不到70个。

19#
发表于 2013-11-4 23:50:14 | 只看该作者
让汉字教育重回课堂

  鲜于煌称,对汉字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我市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书法专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都有,书法已见振兴的端倪。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对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练字、习字。

  但有专家表示,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的“地气”,提高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鲜于煌认为,抓好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抓民族的未来。他建议,应该把汉字书写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课程进行考核,要制定出书写考核标准,“像重视英语那样重视汉字书写。”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要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记者 兰世秋

汉字背后的小故事

  “章”:“立早章”应该为“音十章”

  今天,不少人把“章”说成是“立早章”,其实,这是不对的。《说文解字·音部》指出:“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为万物之终。“音”和“十”合起来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

  “友”:先民见面时用握手表现朋友之情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妻”:上古社会,妻子是被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似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记者 兰世秋 整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1:42:15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杂志指“汉字听写”总决赛裁判有误(图)2013年11月08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祖薇
分享到:




昨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消息,认为听写大会总决赛中“鸡枞菌”应为“鸡(土从)菌” ,大会的裁判组存在明显误判,并因此影响到了冠亚军的名次。大会裁判组则认为根据正字和正音工作中“酌古难今”的原则,判选手书写正确是合适的。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自开播以来,引起了社会重学汉字的热潮,也引起了 “语林啄木鸟”《咬文嚼字》编辑社的关注。昨日,编辑部发布消息,听写大会总决赛存在明显误判,并因此影响到了冠亚军的名次。
《咬文嚼字》:总决赛音错了,字也错了
2013年10月18日,听写大会进行年度总决赛,主考官为央视主播李梓萌。15名选手经过几轮淘汰,最后由两位浙江选手陆佳蕾和于加敏上演冠军争夺战。二人通过五个回合的较量,最终决出了胜负。第一回合两人都过关。第二回合,李梓萌念jīcōngjūn,陆佳蕾写“鸡枞菌”,判过关;于加敏听写“伊犁河”,也过关。第三、第四回合两人也都过关。第五回合,陆佳蕾听写“婉娈”,过关;于加敏听写“佯嗔”,但写成了“佯瞋”,判错。陆佳蕾获得总冠军,于加敏屈居亚军。
《咬文嚼字》编辑部认为,第二回合的裁判有误。首先,荧屏上出现的答案“鸡枞菌”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鸡(土从)菌”,小选手写的“鸡枞菌”应该判错。其次,李梓萌读的也是错的, “(土从)”应读zōng,而不是cōng。《咬文嚼字》编辑部解释说,鸡 菌是菌的一种,菌盖圆锥形,中央凸起,老熟时微黄,味道鲜美,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鸡 是俗称,古代典籍中一般就写作 。这种菌生长在泥土中,所以字从“土”,古时也称“土菌”。《玉篇·土部》:“(土从) ,土菌也。”由于味美如鸡,所以俗称“鸡(土从)”。《本草纲目》 :“谓鸡(土从),皆言其味似之也。” 后来为表示植物类别加 “菌”写成了“鸡 菌”。而 “枞”有两个读音。一读“cōng”,木名,即冷杉。二读“zōng”,是地名用字,安徽省有“枞阳县”。都与食用菌无关。
《咬文嚼字》编辑部副主编黄安靖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把这个差错告知了央视。央视认可了《咬文嚼字》的意见,承认发生了误判。“听写大会”节目组还特意打电话到《咬文嚼字》编辑部解释:“当时节目都是请专家把关的,但题量太大,有5000多道题,还是出了重要差错。目前正在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法。”
听写大会:裁判组的解释截然相反





昨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时,又得到了新的说法。关正文介绍,节目组接到《咬文嚼字》通知时,确实非常重视并向编辑部电话致谢。“不过,今天(11月7日)问这件事的人很多,我特意咨询了大会的裁判组,他们给出了相反的解释,具体的说法他们将通过邮件发给媒体。”关正文承认,首次做听写大会确实压力巨大,“节目组,只能承担具体的制作工作,学术方面我们没有能力做出判断,需要听裁判组的。《咬文嚼字》和裁判组无论谁对谁错,都提醒我们,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准确把握、运用并非易事。规范汉字书写,我们需要更加慎重、严谨。”随后,记者得到了“听写大会”裁判组对鸡枞菌一词的解释:对鸡枞菌一词,首先应该明确,现场的情况是判“鸡枞菌”的写法正确,而不是判“鸡 菌”的写法错误。按照汉字构形的习惯,“木”字也可以重新分析为义符,泛指“植物”或“菌类”,选择“枞”字从字形上看是合适的。“枞”有两读,选择该字来记录,语言上也是合适的,所以民间自然选择使“鸡枞”成为现代通行的写法。根据正字和正音工作中“酌古难今”的原则,判选手书写正确是合适的。
到底是 还是枞?2012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支持了《咬文嚼字》的说法——“鸡(土从)菌”。但在记者试图通过输入法查询这个词组时,最常用的几大输入法——搜狗拼音、智能abc等输入法字库中都没有这个字。也就是说如果你选用了键盘输入,就等于说自己默认了“鸡枞菌”这个说法。对此,黄安靖也很无奈,“在我们发给媒体的通稿中, 字也是通过图片贴到文章中的,这不能不说是汉字在网络时代遭遇的尴尬。” 文/本报记者 祖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14 , Processed in 0.0937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