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03:51:09 | 只看该作者
书和儿童的精神生活(二)


我们既在课堂上朗读故事,也用课外时间来读。我们图书室的这一部分,可以同专供集体欣赏音乐用的音乐 作品的收藏部分相媲美。



我们班图书室的第二部分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现代作家写的故事,它们描写我们今天的生活、苏维埃人的劳动、争取和平的斗争、伟大卫国战争年代英雄们的业绩和少年英雄们。我的学生以极大的兴趣读C.米哈尔科夫的C.马尔沙克的诗,A.盖达尔、Л.卡西尔、H.诺索夫、M.普里列扎耶娃、M.特鲁布莱尼、Ю.雅诺夫斯基、Ю.兹巴纳茨基、M.林科夫、O.伊瓦年科、Л.沃龙科娃、Б.日特科夫和З.亚历山德罗娃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童话、诗歌和寓言。这些书只用作课外读物。每个孩子自己挑选他感兴趣的书来读(而兴趣是由优美的插图和看过这本书的教师或同学的叙述引起的)。



班图书室的第四部分是古希腊的神话。这里收集了一些花尽心血才找到的书籍,它们以孩子能够接受的形式叙述希腊神话。古代神话在儿童的智育和美育方面能起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为孩子揭开人类文化辉煌的一页,而且激发想象,发展智力,培养对远古时代的兴趣。



从第一学年的中期起,我们就开始集体朗读。同一本书有好几册,我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家里阅读。这是集体朗读的预习。难道到童话室去是为了朗读孩子们早已熟悉其内容的故事吗?孩子们怎么会有这样的愿望,这样做为的是什么,读一点新东西不是更好吗?



是的,新的、不熟悉的也要读,我们也读新书。可是只有当一个孩子想把打动了自己心灵的东西读给自己的同学们听时,想把自己的情感和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时,作品才能进入他的精神世界。第一部分图书中的每一本书,我们都朗读过不下十遍,但是兴趣并没有因为重复朗诵而稍减。一本书是在两三周前读的,但是孩子并没有忘了它,而很想再读一遍,并且专门为此目的来到学校。三四个月过去了,孩子们又想重读一遍心爱的书,于是它重又成为集体阅读的书籍。



可是只有孩子在学会阅读之前就能感觉出语文细腻的文采,作品的力量和优美才能感染他的心灵,激动他的理性。凡到思维的发源地去“旅行”而还领略不到语言魅力的人,永远也不会有把已经知道的作品听上两遍、三遍,乃至十遍的兴致。



有的课我们是专门用来朗读心爱的故事的。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为朗读作准备。每个孩子都读他最喜爱和最使他激动的段落。



朗诵诗歌在我们班里占有特殊的地位。那些已列入人类文化宝库的优秀的诗歌典范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茹科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弗特、舍甫琴柯、列夏·乌克拉因卡、席勒、密茨凯维奇、涅、别兰热以及其他一些诗人的诗,我都背诵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产生了要学会背诵自己喜爱的诗歌的愿望。在四个学年中,学生背诵了很多诗。但是在他们尚未感受到诗句的美妙音韵之前,他们绝对不会去背诵的。



优秀的诗作,总是把语言、形象和音律的美融为一体。我极力使孩子们在幼年就能感觉到这种美学性和一致性:我背诵了俄罗斯和乌克兰诗人的诗歌。我们多次朗诵了普希金的诗《先知奥列格之歌》和舍甫琴柯的长诗《女工》。这些作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背诵(并没有专门下功夫去背)。孩子们也会背诵好多首篇幅不长的、描绘大自然美的抒情诗。作品连续朗读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在“幻想角”里,我们接连几周朗读《汤姆·莎耶历险记》。孩子们周围的环境强化了从书中得到的印象。我们还用连续朗读的方式读了高尔基的《童年》、B.卡达耶夫的《雾海孤帆》和П.巴若夫的《孔雀石匣子》。



随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举力表情朗读晚会和晨会。每个愿意参加的人都为朗读自己喜爱的故事或诗歌作准备。许多别的班的学生也来参加这种晚会和晨会,于是这种朗读活动就逐渐成为全校性的活动了。



我们一年两度庆祝语文节,一次是在第一学期末尾,另一次是在学年末尾。这一节日的某些仪式已成为传统仪式。孩子们邀请村里的长者来参加,由他们来评定谁的故事或诗歌朗诵得最好。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创造性的竞赛,赠书给优胜者作为奖励。年长的农庄庄员──爱好和珍惜祖国语言的人,把奖品授予孩子。他们自己也讲童话和背诵诗。有时,学生和年长的庄员朗诵的是同一个作品。四年级的春季语文节持续了两天,希望朗诵故事、诗歌和寓言的真是大有人在。



同长辈,也就是同父亲、母亲、祖父和祖母们的经常接触产生了另一个有意思的传统:我们优秀的朗读者开始在家里读给父母听,成年人开始经常到学校来听孩子们朗诵。产生了好几个语文爱好者和朗读者小组(小组由成年人,而且是很受尊敬的人组成)。孩子们如同是这些小组的组织者,这一点更增强了对已知和阅读的兴趣。



全校性的图书节也成了传统。在开学的前夕,8月31日,孩子和家长都到学校来。在这一天,大家互相赠书:孩子们互相赠,父母赠给孩子。集体农庄的管理委员会在这一天向语文爱好者小组的优秀领导人赠书也成为常规。



我尽力使每个孩子逐步补充自己的藏书,使阅读成为孩子最大的精神上的需求。在孩子们上小学的头两年中我就已做到使每一个家庭都有了藏书。在一些家庭里,藏书超过了五百册,在另一些家庭里,要少一些,但每家的藏书都逐月增加。如果一个月之中家庭藏书连一本也没有增加的话,那我就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



自我教育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从书本开始的。在教育过程中总有这么一个时刻,始终小心翼翼地拉着自己学生的手领着他前进的老师终于认为可以放开他的手对他说:“你自己走吧,去学习如何生活。”决定走这一步,要具有很高的教育智慧。为了培养一个人能在精神上独立生活,必须把他引进书的世界。书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明智的教导者。我认为使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向往单独与书相处──向往默想与沉思,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使命。单独与书相处并不意味着孤僻。这是思维、情感、信念和观点的自我教育的开始。只有当书作为精神上的需要进入幼小者的生活时,这样一个开始才有可能。我通过个别谈话弄清楚某个男孩或女孩对什么书感兴趣,这些幼小者在书中寻找哪些问题的答案──我怕以要知道这一切是为了向他们提出忠告,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要看的书。



只有当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这四种心理是: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本族语的崇拜。



早在我还没有教这一班学生之前,我就听够了关于少年教育工作的难处。人们对我说:“教育幼儿最容易。可一旦幼儿成为少年,他就变了,变得叫你认不出来。善良、同情心和腼腆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粗鲁、生硬和冷漠。”以后,我确确实实地认识到这些话是非常错误的。一切好的品质在少年时期“消失”必然有一个前提,即好的品质根本没有形成,教育工作者认为美德是儿童天生就有的。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如果阅读没有成为他一生的精神需要,那么到了少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似乎不知从哪儿来的坏东西就会蓦地出现在他身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34 , Processed in 0.0596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