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教育,赢得尊严 文/海之韵 尊严是一种内在感觉,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但通过调动相关感性的体验,我们也不难捕捉其意蕴。教师的尊严是教师在教育场域各种关系之中,不被他人奴役也不奴役他人,尊重别人也被别人尊重,履行自己的责任也能行驶自己的权利时,即所有相关群体都能充分、恰当践履其职分,既不卸责、也不越位之时,所获得的从容、舒展的心理体验。在这种积极的生命情态之下,教师感到工作在自己的掌控之内,有较高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尊严与教师的自主、自愿、自我实现这样的词汇连结在一起,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保持良好职业追求的动力,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是“屈辱”。申说教师的尊严,其价值关切在于帮助教师摆脱种种外在束缚,创设积极自由的职业生活,成就自身的同时成就美好的教育。 有一个很相近的词叫“师道尊严”,有必要加以甄别。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典籍《学记》中,对师道尊严曾有阐释。“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这里,尊重教师的根由在于保证教师所传之道受到重视,教师传道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 “明人伦”,从而保证教育完成“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的重任。所以《学记》中这句话之后,紧跟着就有“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可见,“师严道尊”中的尊严观念,背后的支撑和旨归乃是“君主”和“国家”,尊师重道是一种“治世之道”,所谓“天地君亲师”。 “尊师”对于“忠君”, 就像“孝亲”对于“忠君”一样,具有功能上的同构性,实际上强调的是在权力序差结构中高位者的“唯我独尊”,其内涵所指迥然不同于我现在谈的“尊严”。后者充分浸润着经由近代思想启蒙而逐步挺立的个人观念,和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现代公民的教育目的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它实际是一个交互伦理的概念,就师生关系这个微观场域而言,尊严生发于教师和学生对彼此人格、权利的平等尊重的过程中。 教师的尊严直接与教育的整体品质连在一起,当教育的真意退隐,教育不复为教育时,教师的尊严也就无从谈起,而这正是我们当下的现实。教育在目标上缺少对人整全存在的关照,对心智的启发和对生命的润泽被弃置一旁,分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是学校日常运转的中轴,教师不得不与学生一起陷入茫茫题海和各种大考小考之中。与大量时间堆积相伴随的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耗损,焦虑和倦怠成为教师职业的寻常现象。教师就像应试教育这台巨大战车的零部件,在整个工作生活中处于一种被裹挟、被卷入的状态。按照我文章开头对尊严的理解,这种“身不由己”、“所做非想做”的情形,表征的正是教师尊严的缺失。 重建教师的尊严内蕴于重建教育的尊严这一过程之中,其中宏观制度变革的视角不可或缺,我说的是办学制度的变革。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考试,也都有选拔性考试,但只有中国的教育应试氛围如此惨烈。问题不在于教育中存在考试,也不在于存在选拔性考试,而在于政府垄断教育供给情况下选拔性考试的统一化。在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从计划、命题、到考试、阅卷、录取,整个过程都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进行的,在这种高度统一的高考制度下,一方面,考学机会单数化,考生“命悬一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使得家庭和学生本人不得不极度重视高考。另一方面,全国同一的考试内容、任何大学都使用同一张考卷、不管是谁都得在这一张考卷上胜出才能进入大学,使得“应试”成为可能,换言之,这种“高考”它确实是可“应”的,投入大量时间进行频繁的模拟考试、对历年试题进行的分析、对高考命题进行揣测,是保证学生高考取胜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这样做也会得到回报。要想在体制上突破应试的症结,一个核心的宗旨是:一定要考得不一样。当选拔方式多样化和评价尺度多元化的时候,题海战术这种拙劣的训练对于大学入学就会失去效用,不同大学录用学生所进行的考试在时间、内容和能力的标准上都有不同,这样的考试岂是大搞题海训练、分数排名所能应对得了的?对成绩的白热化的追逐才有可能让位于教育质量的内涵追求上来。打破教育的政府垄断,尊重教育的私人举办权,建立起真正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使大学能够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专业特色来自行主持并决定录取学校认为适合的学生,从而建立起多元的高考制度,是整体教育摆脱应试桎梏、从而也是教师获得职业尊严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我们实在需要睁眼看世界,洞悉国际范围内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向,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 在教育的政府垄断之下,教育评价的主体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应试成为必然、社会对教育的期待聚焦在升学率的情形下,教育行政部门实际上的评价标准必然是单一化的,那就是可量化的升学率。事实上不仅是家长在追求升学率,教育官员同样在追求升学率。于是,学校为升学而进行的打拼不仅是一种服从,更是一种迎合,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资源配置的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不仅如此,教育的政府垄断也直接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日常生活的过多干预,要接待的视察、验收、抽检接连不断,要参加的会议、评比、竞赛多如牛毛,要开展的主题活动层出不穷,甚至像家访、写教案这样完全应在专业自主范围内的行为也纳入行政管理的轨道。最后这一切都要体现为材料,以至于在中小学,材料建设成为一项需要专人来做的事情。教师在繁重的教学、试题训练之外,还要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由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各种事务中,所能施展的空间相当逼仄,并且极度劳累,这显然与我们所言的“尊严”相去甚远。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退出办学,使教育获得一种相对的独立性,这是教师获得尊严的基础性条件。在一时还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能尊重教育规律,收敛权限,尽可能地减少对学校教育人为干预。 教师尊严的缺失还明显地表现在微观师生关系领域教师地位的弱势和角色的尴尬,这点更让人沉郁。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惯性,假如师生之间发生冲突,错误就在教师,是教师爱心不够或者方法不对,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人们在极力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时,教师自身应有的权利却被无底线地淡化和搁置,教师因正当的惩戒行为而遭遇家长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告的例子并不新鲜,而这种控告的结果,往往以教师的败北为终。甚至有教师因为正当的说服教育而遭遇家长的殴打[1],更有触目惊心的学生“弑师”事件,有的教师仅仅是因为想去家访就遭致学生的杀害。与面对学生自杀和学生权利被侵犯时社会和媒体对教师的指控甚至妖魔化教师形象、学校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人员对教师的批评甚至欲将之除名的强烈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教师的自杀和教师权利被践踏乃至被残忍杀害,媒体、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似乎达成了默契:相当低调的回应甚至缄默。教师已然成为实实在在的弱者,可谓腹背受敌,孤立无援。 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身上寄托的双重期待:教师既要实际上为升学率而战,同时又必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中那些被极力渲染的人权话语。这种情况下的人权话语实际上只能是浪漫化的也就是虚假的(当然,理论素养的欠缺、思维方式的偏激,加上教育思考的懒惰也使得教育人权话语浪漫化。)对学生的尊重于是成为对学生错误的迁就,对学生的关爱成为对学生的取悦。本属于专业自主权的批评权、惩戒权就被轻而易举地牺牲掉了。包括批评权、惩戒权在内的教育权是教师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当这种最起码的权利得不到支持和保证,当教化变成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可能因此丢掉身家性命时,教师置身于职场中无奈、沮丧和憋闷可想而知,对工作的失控感也滑到了极致。教育部曾明确规定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利,实际上这恰好反衬了教师的尊严的沦落已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 至此,教师赢取尊严的路径也大致浮现。今日教育的恶化除了体制原因外,还与父母观念的陈旧、家庭教育的卸责、社会教育的缺位等息息相关。当我们绕过致使教育异化的诸多因素,仅仅就教育谈教育地谋求教育境况的改善时,教师群体就很容易被视为学校各种负面事件的罪魁,是师生冲突中永远错误的那一方,沦为人们不满情绪的集中发泄口,承载着过于沉重的希望,也承受着过多的社会舆论的指责。而更重要或者至少同样重要的因素却被遮蔽了。教育改善从而也是教师尊严获求的路径,除了前面所言的宏观办学体制的变革以保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外,还需要持续的教育思想启蒙以扭转家长的教育价值观,以及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教化责任的有效担负,需有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同情式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破除将师-生二元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成长绝不可能建立在教师的纠结痛苦之上,学生要发展,教师的幸福请先行。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分析绝不意味着教师自身在重建职业尊严上是被动的和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教师本人应是最值得倚重的力量。有三点需要强调,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一般说来,有较高专业化素养的教师对工作也会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更从容、更舒展一些,工作会多一点的自我实现的意味。二是教师内在生活的开启。这点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外部劣质环境对教师发生负面影响的程度。这其中又包含多重内容,比如教育信念的建立。在欢笑和泪水之间,在希望与绝望边缘,对教育不言放弃的深深眷注还是会给很多教师以珍贵的馈赠,那就是,不可能被剥夺殆尽的职业幸福感,它微弱地持续或者偶尔在一瞬间乍现,像致密夜色中幽暗的星火,虽明灭不定,但仍然温暖了教师自己。比如灵魂的觉醒和自我润泽以及对意义感的追寻。教师只有努力站立起来成为一个人,才能减轻在职业生活中沦为物性存在的危险。而这特别依赖教师的阅读和写作,阅读使人免于绝望,使心灵得到滋养,拥有更多弹性和明亮,而写作则能使教师内心积累的委屈、怨恨、无力感等负面的心理体验得到舒缓,它们实际上是教师赋予自我精神本质的过程,是教师在恶劣的教育生态中对自身病痛的自我疗治和自我救赎。三是各种身心养护的知识和技巧的掌握。一些心理学书籍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里面列举的诸多针对广谱人群的抗压、抗抑郁、抗疲劳的常识和方法,自然也适用于教师。也有为数不多的相关主题的教育著述,诸如《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这样的书籍,对教师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会有助益。同行沟通、博客圈的远程交流,也能够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支持,此外,教师也应该学会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获取必要的援助。 [1]假期妹妹就给我讲了两起个她周边学校发生的教师被打的故事,学生犯错,教师只是一种正当的批评,就遭到学生殴打,吓得其他老师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