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趣闻集锦]:赵薇女儿读报萌照曝光 网友惊呼:太可爱了(图)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17:32 | 只看该作者
国外娃也不轻松 考题刁钻晦涩考晕大人小孩2013年02月11日
来源:广州日报





在中国,很多小升初的考题之无厘头,一直备受争议。其实,很多国家也都有类似现象。近日,东京著名某私立中学入学考试中的题是:“为何‘小叮当’不被认为是生物?”该问题难倒了一帮成年人,该题答案为“‘小叮当’不能成长,也无法繁衍后代”。
其实,无论是小升初,还是进入重点高中,国外孩子们都不轻松,都面对各种或刁钻或晦涩的考题。日本小升初考试难度不小,需要孩子们上知天文、下知时事;法国高考作文题给人感觉的是,出题者一定要把每个高中生逼成哲学家;而英国“11+考试”则让成人专家组都抓狂。
日本:时政题需读报 理科考知识面
在日本,每个私立初中都有自己的入学考试,孩子们可以选择参加全国范围内任何一所私立初中的入学考试。
一般有意向考名牌私立初中的孩子,都会在小学三年级后上校外培训班,然后在六年级期末(每年的1月)开始参加初中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的科目除语文和数学是必考科目外,另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化学、物理、自然、生物)可选择考一门,也可选择考两门,到时换算取一个分值。
其中政治题难度可谓挑战小学生的极限,论述年金问题、北京奥运会以及近年日中关系等时事问题,也需要小学生多读报纸甚至收集一年以来网络上的社论准备。
日本的小升初也不容易,数学题比较接近奥数的路子,例如:1,2,3,4,5,6,7,8,用8个数组成3位数的整数,问:如果允许每种数字用多少次都可以的话,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整数?
其实,日本小升初考试中最让人头疼的是理科试题。理科试题往往背景宏大,需要联系天文地理和社会知识综合作答。
例如日本一所名牌中学入学考试的考题是:“有人说,如果以白米作为主食,将会比以面包作为主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原因是日本食用的米以本地生产占绝大部分,而小麦则以输入为主。因为运送的距离很长,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过,用来做汉堡的牛肉,却有可能是美国产的,要比日本产的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什么可能的理由呢?请以一篇文章说明之。”
法国:作文题探讨人生哲学
在法国的中学,不管你是读文科、理科哪怕是唱歌跳舞的,哲学课都是跑不了的。而法国高考作文题如“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追求真理,却涉及利害关系怎么办?”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向哲学家的高度。法国的高考作文一直很难,学生的高考语文常常不及格。
法国高考分文、理、经济社会三科,每科的作文题都是三选一。2012年法国文科类作文题为:人们在工作中到底获得了什么?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评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一段关于“国家”的论述。而经济社会科则是:与生俱来(无法抑制)的欲望是否存在?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评点伯克利在《论消极服从》中关于“公权力”的一段论述。理科的学生也不轻松,他们需要论述:没有国家(政府)我们是否会更自由?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评点卢梭《爱弥尔》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
英国:“11+考试”学生闻风丧胆
英国的小升初考试被称为“11+考试”,其难度让不少小学生闻名丧胆,想要上教学质量比较有保障又不用自费的公立重点中学也就是文法学校,必须要考出最顶尖的成绩才有希望,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中国的升学考试。而成绩一般的孩子也就只能就读普通的公立学校或者昂贵的私立学校。
有一道“11+考试”的试题是这样的:有5个孩子,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5岁、14岁、13岁、13岁和12岁,哈立德比雨果大2岁,杰克比阿姆里特小2岁,山姆比雨果大,问他们当中哪两人同岁?英国小学生们要面对的数列题也不简单,这串数列30,28, 32, 30, 34的后面一个数字是什么?
而语文题也很费思量,例如请将Scarf(围巾)中的一个字母移至Rail(铁轨)当中,形成两个新词。(答案是移动F形成Scar和Frail。)英国小学生需要在平均45秒内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整个考试要答对360道才能过关。
“11+考试”到底有多难?英国某机构曾做过测试,邀请9名英国教育、文学、媒体界的知名人士,来回答为10到11岁孩子设计的“11+考试”。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马特就是体验者之一,当他翻开试卷第一感觉就是难,马特表示他花了两分钟才读懂第一题,而做到第七题时就被彻底难倒。
其实,“11+考试”并非英国教育体系必考项目,但仍有不少家长争先恐后地让孩子报名参考,原因在于文法学校非常热门。为了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些父母甚至搬家只为孩子能够上个好学校。
德国:每门课只答一个题
德国高中毕业考试的特点是时间充裕,气氛轻松。由于人数少,所以每个人都拥有很大的工作空间,可以随时吃喝上厕所,自由选择休息时间。学生们可以在题目中选择自己擅长的来回答,题目很少,每门课考生基本上只要解答一个问题即可。但这一个问题往往很复杂,需要以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深入地去探讨和分析。
考试时,每个人都会得到学校发的一摞草稿纸,上面随便你记录、画图、整理自己的思路,但草稿纸最终是要和学生们写的文章一起上交的,因为批改试卷的老师必须寻找学生的思路,沿着思路再去考察考生的见解。因此,草稿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不会被轻易放过。假如一个学生在文章中没有提到某个关键的看法,但这个观点在草稿纸上出现过,阅卷老师还是会为这个观点的出现给出一定的分数。(文字:萧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18:20 | 只看该作者
64岁儿12年坚持给89岁爹妈读报


2011年09月29日
来源:东北新闻网


每天上午,当桌上的老式座钟敲过9下,本溪市范宝福家的“家庭读报会”就开始了。
一张半旧的圆桌靠在陈旧的铁床前,两名听众——范宝福年近九旬的父母坐在床上,母亲还拿着烟卷。桌上,蓝色的搪瓷杯里晾着开水,而64岁的范宝福就是这场“家庭读报会”的读报人。
这场景在范家已经持续12年了。
范宝福的父亲退休后一直在各机关单位打更,就养成了个习惯:看报纸。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看起报纸来就费劲了。
咋能让父亲高兴呢?范宝福决定自己每天给父亲读报纸。他把报箱订到父亲楼下,每天取报纸上楼把报纸的主要内容念给父亲听。
范宝福说,报纸一般是每天8时许送到,不多会儿他就拖着脑血栓后遗症的身体赶来,取报纸上到5楼的父母家。他说好在两处相隔不远,只有七八十米。
范宝福上楼时,已经89岁的父亲就会把家里那张用了几十年的圆桌摆起来。“一开始寻思就父亲一个人听呢,后来发现瘫痪在床的母亲也喜欢听”,范宝福告诉记者,母亲年轻时还识字,年纪大了基本就不认识了,可是听儿子读报纸却听出了乐趣。
时间长了范宝福就了解到父母都爱听感人的故事,老爷子更爱听些政策方面的新闻,老太太更喜欢听家长里短、奇闻异事什么的,有时两位老人还能把听到的政策和自己享受的待遇结合起来,发一阵议论。
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使,范宝福读报的声音很大,好多次他妹妹从外面进来说,走到二三楼就听见哥哥的大嗓门儿了。有时,邻居也会敲几下墙提醒他。“我这么大声读报也累,可是有什么办法,声小了他们也听不着啊”,范宝福说,现在自己能抓住“重点”了,每次读报也都需要1个半小时,“还得给他们讲解啊,有时没听明白母亲就提问,就得一遍遍地说。 ”
虽然每次范宝福都给自己准备大量饮水,可读到最后嗓子也还是哑的。可范宝福说读报这一个多小时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光。“60多岁的人还能给快90岁的爹妈读报,其实是上天的恩惠。”
范宝福说12年多其实不是有意坚持的,“不想坚持也得坚持,习惯了。 ” 王源 特派本溪记者 金松
每天上午,范宝福都要赶到父母家读报纸。这是儿女对父母爱的回报,更是一种难得的天伦之乐。 记者 金松 摄
(辽沈晚报)
[责任编辑:牛鑫]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19:17 | 只看该作者
妻子瘫痪脑坏死 80岁老人每天早晨到医院为她读报
  昨日,贺正仁在病床边为老伴读报纸
  夫妻俩年轻时的照片
华龙网讯(记者 郝瑶 陈林 通讯员 蔡昌怀 摄影报道)昨上午8点,长寿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80岁的贺正仁一手拿着蒲扇,一手拿着当天的《重庆晚报》,为病床上的妻子、78岁的广仲芳读报———每天8点,贺正仁都会准点到医院为老伴读报,风雨无阻。
“这个习惯有50年了,即使现在她的大脑组织有2/3坏死,即使她时常听不清我的话,我也要读下去。”病床边的贺正仁说。
半年了,80岁的贺正仁每天早上8点,都会准时到医院为老伴读报纸,风雨无阻
“今天的报纸好精彩哦。我们重庆首个直升机观光旅游项目在黑山谷可以耍了。”贺正仁身体往下俯,嘴巴尽量贴在老伴耳边。
“老伴最喜欢听时事政治和社会新闻。”贺正仁说,他看到《49岁黑玫瑰9天从宜宾漂回重庆》,又俯下身对老伴说:“给你说个好耍的事,7个漂流者从宜宾漂回重庆,其中还有个网名叫温柔的女娃儿,确实了不起。”
半小时里,贺正仁先看报纸,然后为老伴做讲解。贺正仁说,今年初,老伴心脏病和高血压发作,现在瘫痪在床,脑组织三分之二坏死,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状态。
“我是4月份来照顾婆婆的,爷爷每天都定点给她讲报纸上的内容,一讲就是半小时。”看护梅女士说。
“从医学角度讲,爷爷说的话婆婆估计很多都听不到也听不明白。”责任护士孔德秀说:“令我们每个人都感动和不解的是,这半年婆婆在医院里,爷爷不管是刮风下雨,读报这个习惯是不会变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0:13 | 只看该作者
“为老年人读报让我感到快乐”(图)
2011年03月24日
来源:解放牛网 作者:祝玲




每次荣嘉寅读报的时候,老人们都听得很认真
晚报 何雯亚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茅冠隽 祝玲
3月23日上午10点,南昌路44号老年日间照料站里,老人们眯着眼静静躺在沙发上,正在听旁边一名长相阳光的年轻人读报纸。年轻人逐字逐句地朗读,老人们时而点头微笑,时而睁开眼和年轻人探讨报上内容。
这位年轻人叫荣嘉寅,今年25岁,是一名残疾人。自去年4月份起,他坚持在老年日托站为老人读报,和老人聊天,一年来从未间断。他的到来,使日托站充满了欢颜笑语。 “在这个日托所里当一名志愿者,我感到很快乐!”荣嘉寅说。
坚持不懈为老年人读报
3月23日,记者在南昌路44号瑞金二路街道社区服务综合楼见到了荣嘉寅。他穿着休闲的连帽衫和牛仔裤,略显腼腆。 “我刚才在旁边的老年日间照料站为老人们读报呢。 ”他笑着对记者说。
如果不经特别介绍,很难想象这个阳光的青年其实是一名残疾人。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常感觉自己听不清声音,成绩也大受影响。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他有听力中度残疾的症状,只能辍学在家自学。然而,腼腆而坚强的荣嘉寅却靠着自身努力,在区残联组织的电脑培训中,拿到了电脑初级资格证书。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去年春天,荣嘉寅向瑞金街道 “心悦夕阳红”心理工作室毛遂自荐,要求为老年人们提供服务。经工作人员的鼓励和支持,他于2010年4月27日正式以“慰老服务志愿者”的身份走进老年日间照料站,为老人们读报。从那时起直至今日,荣嘉寅坚持每天都去照料站为老人们读报一小时,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荣嘉寅说,他读的报纸一般都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前阵子全国两会中关于医改的内容,平常读一些养生类的文章,老人们都很喜欢听。
“他的到来使老人们又惊又喜,以前从未有人来这里为老人们读报,这里的老人们都特别喜欢这个孩子。 ”“心悦夕阳红”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很喜欢听小荣读养生类文章,看到他我就像看到自己的孙子一样,他为我们排解了寂寞,带来了快乐! ”照料站里的李阿婆对记者说。
收集资料拉近与老人的距离
荣嘉寅思维敏捷,说话文质彬彬,非常有礼貌。他告诉记者,为了能更好地和老年人打成一片,寻找和他们的共同语言,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到社区活动中心去上网查阅养生和医疗保健的资料, “这样和老年人们聊起天来会更加融洽。”
在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荣嘉寅也在不断探索。最初给老年人读报时,他用的是普通话,但他发现不少老年人都听不太懂。于是,他就将报章内容 “翻译”成上海话, “这样老年人听起来会更亲切。”“翻译”其实并不简单,荣嘉寅练习了很长时间,开始的时候,每天要练两小时,把自己外婆当听众。由于自己听不见,一开始他的发音很别扭,但渐渐便能流利表达了。
除此之外,荣嘉寅爱好广泛,他喜欢看书和集邮,尤其喜欢历史方面的书籍。“我特别喜欢钻研以前发生的那些波澜壮阔的事,而通过集邮,我也可以给老年人们讲解历史翻天覆地的变迁。”去年世博期间,荣嘉寅去参观之后不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老人们分享;元宵节时,他又会应景地选择各个地方的传统活动和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讲给老人们听;平时学了新的穴位操、好玩的保健操,他也会耐心教给老人。
以后还准备去其他社区服务
每次结束志愿者工作后,荣嘉寅都会拿出日记本,将当天的情况记录下来,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近一年来,荣嘉寅的每篇日记的第一句话都是 “我觉得还有一些想法。” “我总是想着下次还可以做什么让老人更开心,读什么内容让老人更受益。”
荣嘉寅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残疾人而自暴自弃,相反,他渴望工作,在超市当过理货员,在快餐店做过勤杂工,也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但由于听力问题,他没有得到许多机会。即便如此,他依然不向命运低头,转向了社会公益事业,成了一名慰老服务志愿者。
“志愿者的经历让我感到开心又心酸。开心的是老年人对我的认可,心酸的是,不少老年人虽物质生活丰足,可以安度晚年,但精神生活却相对空虚,非常需要有人陪伴和倾听。我想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不断探索。”谈及未来的打算,荣嘉寅眼睛发亮: “跟老年人一起我感到很快乐,我会将志愿者工作一直做下去,还想去别的社区做同样的服务!”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1:50 | 只看该作者
从电视读报看报纸的发展
2006年11月08日
人民网



电视媒体一向以其形象生动的表现特征和速度及时的时效性为受众称道,但就在2004年,凤凰卫视首先播制了《有报天天读》这样一档读报节目,近而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电视读报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几乎每一个电视频道都有一档自己的读报节目。
为什么电视会舍弃自己快捷的媒体资源,转向时效性稍弱的报纸呢?这样的做法对报纸和受众有什么影响?而报纸面对电视对自身资源的抢夺,又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做简单探讨。
一、电视读报的原因
在分析电视读报的原因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原因和结果的不可分离性,因此,电视读报的原因,也就是它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有利影响。
1、扩大信息量,节省采制成本
由于媒体自身占有信息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有许多突发新闻和异地新闻电视媒体不能及时采访播发,通过对多种报刊的信息筛选,可以对电视新闻进行及时的补充,扩大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和时间。
以《马斌读报》为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04年8月9日至8月13日,共摘读报纸新闻55条1,平均每天的播报数量为11条,根据十五分钟的节目时间(包括广告和片头片尾宣传语),基本每分钟就要播报一条新闻。而节目对新闻源的选取则十分宽泛,其中国内报纸包括《中国青年报》、《北京现代商报》、《新京报》、《深圳商报》、《环球时报》等十余份,国外报纸《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海峡时报》等1,涉及新闻事件更是类型各异、分布广泛,有国内外政治新闻、文体新闻、社会新闻和一些奇闻异事。如此迅速而大范围的对新闻进行报道,单靠电视台一家媒体去采访制作显然在成本和时间上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读报则轻松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地域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的同时,省去了亲自赶赴采访的路费、机器耗损费、人力资源和后期制作的成本,只靠几张报纸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做成一档既新鲜好看的咨询节目。这对电视台来说,显然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在精减成本上做的最彻底的是读报节目的先锋者《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读的报纸没有一份是专门为这个节目订的,中文报纸是凤凰卫视资料室的报纸,外文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则是为公司管理层订的。杨锦麟每天利用管理层上班之前的时间对这些报纸进行筛选,看完了再还回去,真可谓不折不扣的“零资源”节目。2
2、汇集多家观点,增强报道深度
报纸由于即时性和交互性的迟滞,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汇集往往不够及时,因此报纸上的言论往往深刻有余、失之单调。和报纸专门的评论版块相比,电视新闻在评论方面则略显单薄,无法深入。电视读报则很好地弥补了双方的缺陷,在简短叙述新闻事件过程后,对多家报纸言论进行整理,呈现多方观点,给观众全面的视野,自己则可以在保持相对客观的立场基础上,通过转述报纸评论犀利独到的评论语言,弥补了电视媒体深度和理性不足的缺陷,增加了报道的深度。
2003年9月1日,在报道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时,《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选读了九篇报纸的新闻:
英国《卫报》:美朝无意延续六方会谈
韩国《朝鲜时报》:朝表示六方会谈有害无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六方会谈仍有作用
台湾《中国时报》:六方会谈后北韩决定强化核武
韩国《朝鲜时报》:北韩无理是一贯行径
新加坡《星洲海峡时报》:中国必须继续出手把北韩拉回到谈判桌上
香港《亚洲周刊》:北韩不再信任中国
北京《国际先驱导报》:日本是六方会谈赢家
香港《信报》:朝鲜半岛非核化可带旺亚洲经济3
这几份报纸观点各异,如果读者想以一己之力获取全部信息的话实非易事,但是杨锦麟通过对这几份报纸的选读,不仅满足了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多元的世界,而且给了不同报纸媒体展示自己观点的平台,维护了节目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2:09 | 只看该作者
3、提高电视媒体的权威性
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在受众心目中最为权威、可信的媒体,一些大的党报、全国性报纸更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许多电视台在读报时都很注意选择报纸。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占有资源的不足,除了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央视的《马斌读报》、东方卫视的《早报早知道》等一些大的电视台的读报节目在受众中比较有影响外,许多地方电视台创办的读报节目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较大的收视率。像《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读报》、《杭州数字电视》中的《报人读报》以及辽宁的《沈视早报》、吉林的《守望都市》中的读报板块,除了在当地有影响外,其知名度很难扩展到省外城市;而且,由于当地媒体的整体素质中存在的问题,读报节目想获得较高的权威性也并非易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报纸的选择就十分重要。选读知名度高的报纸,不仅可以证实消息来源的确实可靠,而且在转引报纸观点时采取的与其贴近的态度,可以表明电视台的立场,提高媒体的权威性。这是电视媒体(尤其是一些地方电视媒体)提升自身品位,在受众范围内树立权威的有效方式。
浙江卫视经济频道的《经视新闻》读报板块《峰言蜂语》在利用大报资源与自身资源时的灵活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05年1月24日主持人叶峰在读《工人日报》的一篇题为《不要对农民工境况改善过于乐观》的文章时,用上了《经视新闻》曾经作过的相关调查数据。这以做法不仅凸显了电视台对政府工作的积极响应,也拉近了新闻和百姓的贴近性,增强了评论的说服力。
4、顺应新闻娱乐化大趋势
尽管一些电视媒体拒绝承认读报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现,但无法否认的是电视读报与新闻娱乐化之间密切的联系。
我们可以看到的读报类节目,多是主持人+电脑+个性道具的组合,主持人或对新闻事件绘声绘色侃侃而谈,或圈点屏幕、摆弄道具,或对新闻评头品足一番,从其表现方式上来看,已经脱离了一般的电视新闻节目,而具有了评说的性质。从此角度分析,其实读报,无非也就是说新闻的演变。
说新闻最开始的目的只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个商业化的目的,在原本模式单一的电视新闻界一经推出,除了经济上达到了他的目的,更在传播效果上迈出了一个新的台阶。因为主持人在选取新闻角度、主持方式上的戏说化,给观众营造出一种亲切新鲜感,使得信息更容易接受。电视读报也一样,不管是为了照顾传播效果,还是翻新表现形式,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娱乐化的手法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电视读报对受众的影响
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电视读报也一样。它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有正有负,都值得分析。
正面影响:
1、索引报纸信息
读报类节目将不同报纸的信息汇集到一起播报,实际上为受众起了一个信息索引的作用。面对市面上的多种报纸,读者往往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哪份报纸有自己需要的信息,除非把报纸详细的看一遍是不可能尽知的,电视读报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读者通过看电视对新闻进行了简单的了解,随后有目的地向特定报纸寻求详细深入的报道。这样即节省了读者的读报时间,又为读者做出了指南针的作用。
2、方便读者获取
现在的受众在阅读报纸时面临这样几个困难:没有时间读报,读不到外地的报纸,读报不仔细漏掉重要信息,以及因为个人因素无法理解或误解报纸所传达的信息。
电视读报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对各家报纸的筛选,提炼出比较重要的内容,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不仅可以弥补个人读报中存在的缺陷,还可以对同一时间内的报道加以整合,多角度分析问题。受众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作到博览天下事。
3、易于读者接受
报纸多以文字和图片作为传播符号,失之单调,再加之书面语言的抽象性,在阅读时难免枯燥乏味,有一些深入的报道会出现难以理解或记忆浅薄的现象。电视读报的鲜活图象和口语化的表述,则能令受众精神为之一振,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主持人有鲜明的风格,能通过技术手段(如在屏幕上圈点重要信息)引导观众阅读,并能够搭配犀利独到的评论,给受众一种交流的感觉,那么受众在接受时也更为容易。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2:26 | 只看该作者
负面影响:1、易形成信息惰性
过于方便的信息获取会使人们形成惰性,习惯并满足于每日在电视上接受简单的信息咨询,而不愿再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看报。但电视转播的信息是有限的,完全依赖电视读报会使人们丧失接收更多信息的机会,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电视读报只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解说,要想真正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影响,必须向报纸寻求解读,这也是报纸存在的最大优势。
2、易导致信息变形
电视读报最吸引观众的,无外乎主持人对新闻的独具特色的评点,但这也正是读报类节目的软肋。有些主持人为了追求个性化特征,或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都会对报纸新闻作一番点评,这其中不乏一些点评睿智的观点,但有一些则过于个人化。电视读报本来就只是对新闻的一个简单的、不完整的介绍,加上主观色彩浓重的评说,必然会造成信息的变形和误读。5这对观众形成一个完整正确的世界观是极为不利的。
三、报纸如何应对电视读报
1、电视读报对报纸的影响
电视做为目前最普及的媒体,根据2004-2005年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调查显示,现在我国电视的人均每日接触率高达97.22%,而报纸则仅有63.41%,半年没有接触报纸的人数占18.47%。6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学者提出了报纸消亡论,悲观的预测报纸将在30年后消失。但电视读报却对无疑是对这一理论的有力反驳。不管这是否是电视媒体的本意,电视在读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除了为报纸证明其寿命,电视读报实际上也起了一个为报纸宣传的作用。电视媒体在做读报节目的时候,往往会把报纸的名称一并读出来,这等于是为报纸做了免费的广告。尤其是知名度大的电视节目,由于其高受视率,接触的人群多,在读报过程中给报纸带来的商机也就越大。能够在央视被马斌读上一次的报纸,产生的效果要远远超过它在当地花大力气做的广告。由此可见,报纸以电视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范围,提高了知名度,不仅在当地可以获取更多的订阅量,更可以打开异地市场,带动全国的发行。
但是相应的,电视读报也会抢夺报纸原有的受众。读报节目就是送到嘴边的饭菜,虽然口味不一定合适,却不需要花费力气和金钱。因此受众如果习惯于电视读报,自然不会再特意去买报纸,这必然会对报纸的发行量有负面的影响。那么如何去巩固报纸原有的市场,就成为纸质媒体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2:44 | 只看该作者
2、从电视读报的特点寻找报纸的出路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想要和电视争夺市场,就必须了解对手的特点。电视读报作为一种新闻的表现形式,最主要的特征是“软”:新闻内容选择上的“软”和主持人播报方式上的“软”。这是电视媒体的表现方式所局限。
首先,读的新闻要偏软,内容过硬的新闻既不好读,也不好解。如:《有报天天读》节目时间只有25分,却要传送40到50条信息,《马斌读报》时间为15分,平均传送信息也达10余条。即便不考虑主持人语速和串场词,每条信息也只有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新闻的分析和解读自然无法详尽,而图象和声音的转瞬即逝性也决定了受众的接收能力,强行传达硬新闻只会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硬新闻的选择自然不如软新闻优先,即使真的选择了硬新闻,也要做软化处理,使它的语言更口语化,平易近人。
其次,主持人在做节目时,语言、表情和举动也要向“软”处理。过于呆板僵硬的主持给人的感觉甚至不如看排版精良、写作新颖的报纸舒服,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并让受众接受所传达的信息,必须使节目软下来。这也是电视读报节目娱乐化的一个表现。
正因为这个特征,给报纸提供了一个机会。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工具也会变的越来越技术化,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真实、准确、及时的传达出受众需要的信息,才是新闻媒介的最基本的任务,讲求深刻、平实的报纸仍可在各种追求速度、浮于质量的媒体中独树一帜,难以替代。
因此,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扩展新闻的视角和力度,超越电视因即时性带来的流于表面的缺点,深入的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从电视无法达到的角度去寻求突破,在现在的媒体市场中维持其生命力,是报纸要坚持走的路。
3、竞争合作化和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在与竞争媒体对抗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并不是互相抗争,而是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从另一个角度看,电视读报代表了媒体融合互动的趋势,它作为电视传播的一种补充,并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新闻传播形式,或者说,我们可以将电视读报看做电视媒体对纸质媒体的一种屈从和妥协,它表明了电视媒体的“偷懒”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报纸可以从这点入手,向电视伸出合作之手,共同进行新闻的创制,以期取得双赢。
与网络的合作。现在不少门户网站仍是大量的转载报纸内容,但如果报纸可以为自己创建一个网站,分派专业工作者将新闻采制成视频新闻,配合报纸内容独家发布,也是一种扩大受众面的手段。
报纸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取决与它对待自身定位的态度,以及对技术的适应性,在突破报纸发行这方面,我们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着许多次的失败和挑战。电视读报只是对报纸造成压力的一种而已,面对读者的更新更多的需求,报纸要走的路还很长远,并要不断在实际操作中得出最好的结论。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3:59 | 只看该作者
103岁老人天天读报 培养出医生世家

2013年10月09日
来源:台海网



原标题:103岁老人天天读报 培养出医生世家
台海网(微博)10月9日讯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新北市汐止区103岁老人余周葱,8日获颁马英九、新北市长朱立伦致赠的重阳节金牌、金戒,余老太太不仅是街坊公认的慈祥阿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培养出多达30位“医生儿女”、“医生孙”。她仍坚持每天读报,了解大事,借此教导儿孙做事道理。
余周葱出生后9天恰好发生辛亥革命。20岁时就嫁给医生丈夫,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但她相当重视教育,生了3男4女中,有2子当医生,1子连任汐止镇长,而4个女儿也学识渊博,不仅台大药学系毕业,其中3位也嫁给医生,下一代延续家风,20多位孙子女也是医生,而新北市议员沈发惠是余老太太的外孙,可谓儿女子孙都相当有成就。

沈发惠谈起阿嬷所教育的“医师世家”,透露他的大舅舅余福祺是现任台大医院小儿科医师,小舅舅也是医师在美国执业,二舅舅余达德担任两届汐止镇长,父亲沈友仁则是前任台大医院副院长,哥哥则在国泰医院担任牙医。
对于“育儿经”、“育孙经”,余老太太表示,第一就是要让儿孙“慎选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是生活作息要正常,有良好健康才能吸收知识;第三则是“不道人长短”要宽以待人,帮助他人,每天才能开心生活。
余老太太透露自己靠“太极拳”养生,65岁开始学习太极拳后从未间断,除保持良好运动习惯外,“手脚要动、头脑也要动”,她每天读上好几份报纸,以了解时事脉动,借此与家人讨论时事动态,从中谆谆善诱儿孙做人、做事的道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25:19 | 只看该作者
作文有骨无肉不妨每天读报
2011年04月07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戴秀文




本报参与主办的“阳光招考在线”名师支招备考咨询活动昨日开始 综合科咨询最火爆
本报讯 (记者黄茜、伍仞 通讯员戴秀文)“阳光招考在线——教育专家、名师支招备考”专场电话咨询活动昨日举行,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和广州市高考研究组各科目的成员接听考生和家长的电话,为最后的备考“支招”。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以及广州日报社、信息时报社和大洋网等多家媒体联合主办。活动从昨日开始,连续举办三天,时间为每天的20时至22时。参与方式有电话和网络两种,详情请参见“广州招考网”相关公告。
昨晚的咨询活动中,最火爆的当属文/理科综合科目,平均一两分钟就有一个电话。学生们共同的苦恼在于:时间不够用、分数提不高。对此,特级教师钟阳建议学生多加训练书写速度,形成相对熟悉、稳定的答题顺序和节奏。
有意思的是,昨日咨询的“主力军”仍然是家长。家长们的期盼、担心、焦急都体现在咨询过程中,有的家长还邀请接听电话的老师“到从化来吃荔枝”,十分热情。老师们则表示,咨询的内容关系到学科知识,建议还是由考生来“主力”发问更有效果。
学生最苦恼时间不够
老师建议平时练书写速度
问:今年高考综合科的试题难度估计会怎样?
答:估计今年和去年的试题难度差不多,可能会稍稍增加,但不会像“一模”难度那么大。
问:我在“一模”时做文综卷感觉时间不够,怎么办?
答:“一模”比高考难一些,在“一模”中时间不够,不代表正式高考时时间不够。毕竟“一模”时大家复习进度有的快有的慢,而且我们在命题时也会让难度稍大,所以“一模”时时间不够是正常的。
同时要注意应试策略,要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训练。首先是在做题顺序上,第一遍做题时,不要纠缠于需要思考很长时间的题目,先把不需花太多时间、能顺利做出的题目做完,剩下有时间做第二遍时再去考虑剩下题目。这样即使时间不够,也不至于把原本可以得的分丢掉。第二,在平时训练自己的写字速度。一些同学,平时做题,尤其是文科问答题时,可能只在心里想想大概怎么答,最多口头组织语言、用笔写下一些要点。但真正考试时,是需要把答案条理清晰地写出来,如果平时没练习,肯定来不及。
问:文综成绩总是上不去,“一模”总分考了513分,文综才195分,地理只能拿到60分左右。我想干脆放弃了。
答:相对于政治和历史,地理有理科内容在里面,如地质、洋流、气流、气压,文科生学起来稍微吃力。而且地理很多设计的内容是初中内容,但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太令人满意,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太好。初中地理书如果还存着,最好是请有经验的地理老师专门补一补地理课,因为短时间自习地理估计难度较大。
“放弃地理”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也有些冒险,因为分数越低的,相对越容易进步,投入复习的“性价比”比较高;而且如果地理科有缺陷,是否会对做文综时的心理状态有影响?可以让老师针对你情况诊断一下,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有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可能。
问:文综如何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答:政治、地理、历史放在一张卷中,各类题目混搭在一起,对学生的答题思路可能会有影响。首先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答题顺序,选择自己做得最舒服的顺序。我们的建议是:第一遍,按照题号把一看就会的所谓“送分”的题目先做完,一看就卡住了的题目先放下。文科综合300分,高考平均分200分,实际上还是送了许多分。第二遍再回头做比较难的,先做剩下题目中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科,最害怕的放在最后。
问:还有两个月,综合科怎么提高?
答:现在更重要的不是做新题、各地的模拟卷,主要是把曾经做过的卷子仔细做分析,绝对会做的、完全不会做的都不要管,看上去好像会做、好像不会做,做一做又做不下去了,自以为做对其实没得分的题目,要回头看一下若能从中发现之所以没得分的原因,正好是自己的弱点,而且是可以弥补的。在发给学生的一模分数条中有各个得分点的得分情况,没有拿到的可以找老师要。学生可以对照得分点,一道一道题目地分析,按自己回答的得分情况进行自我诊断。
语文
每天读报分析练笔对作文有助益
问:写作文时,我能够审题,也能够将文章的“骨架”搭起来,但总觉得缺少合适的材料,章不丰满。如何改善?
答:高考的作文题往往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些陈旧的例子,在遇到很鲜活、生动的题目时,就会感觉材料用不上。
我建议:你每天都买一份报纸,重点看时事新闻、社会新闻、时评版面三部分。每天在其中挑选一个事件。你以这个事件为素材来练笔,写这件事的过程,如何评价,探究事件原因和影响。
每天都分析一个事件,从现在开始做,到“二模”时你也能积累15个练笔材料了。有所积累之后,你再将这些练笔材料去对应你之前练习过的作文题。好处是什么呢?就是让你真正地去分析、了解、积累材料。这样,你上考场、写作文的时候,材料才能灵活运用。否则,即使你买一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但没有思考过、运用过,上考场时还是不行。
问:是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基础题就好拿分,阅读题、作文题等题目就难拿分?
答:实际上,从考生的得分情况来看并不是这样。比如默写题,似乎也算“死记硬背”的范畴,但学生的答题情况也比较参差,有的学生失分很多。高考的题目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阅读的材料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完全读懂,不一定15分都能拿到。但学生应该立足于将能读懂的、能拿到的分数都拿到。
问:我做基础题的时候,总是错得很多,怎么改善呢?
答:还是取决于训练。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总结错的题目,针对错过的题目反复训练。就像你见一个人,见第1次的时候不认识,到第5次、第10次就一定熟悉了,不会再认错了。
问:都说语文的选考题中,实用类文章是比较容易读的,但我总是得分不高,原因何在呢?
答:我觉得实用类的文章阅读有两大要素,一是尽可能地将文章读懂;二是记住:题目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丢分就丢在“答非所问”。
英语
读写任务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
问:我的读写很慢,怎么办?读写任务要多少时间写完?
答:在时间上,我建议你45分钟内做完。读写任务,最重要是先把文章读懂,从文章总体的布局着手。不要一句一句地翻译出来,这样只是翻译不是写作。
问:英语主观题的评判,会不会因为老师的喜好而受影响?
答:写作的评分可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有些老师会抓住英语词汇错误、语言等问题给个低分,老师希望让学生惊醒:自己还是有些不足之处要改善。这才是一模最重要的功能。但基础写作是根据内容打分的,只要答到那个点就可以了。另外就是篇章连贯性,在文章的角度上,不要老师说应该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首先是引入一个问题,然后是解决方案,实施这个方案能起到什么好处,不要生搬硬套。
数学
填空选择应细做 争取检查一次
问: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题应该怎样突破?
答:一个是分类讨论,要认真记专题讲座。函数和导数的知识点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整合也很重要。一般做到最后两道题的时候时间已经很紧了。学生的策略应该是:前面120分能拿的尽量拿,后面两大题也不要放弃。建议看一看近几年广东高考的最后大题,总结一下答题技巧。
问:我的数学平常总是“大起大落”。现在不知道是重点“攻”一下最后两道大题,还是着重改善填空、选择题?
答:到了高考,宁可放慢一点。选择题有40分,分量不轻。很多选择题是迷惑性较强的,容易犯错。我建议,分值占70分的选择、填空题用40分钟做。最后两道大题能做出前面的两问就好了。如果选择、填空题做完还能回头检查一次就最好的了。
问:最后这两个月,有没有一些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的?
答:高考题跟我们的一模还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于立体几何里面。我认为今年会出有新意的题目。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勾股定理隔一年都要出的,要重视它。5月10日左右,立体几何、函数等知识点要提高;到了5月下旬至6月份,回头去看看课本,重新温习一下。
问:最后这个阶段,做题还有没有必要?
答:这个阶段做题还是很重要的。但到了5月中旬之后,就要回归课本。到了5月中旬,可以看看自己以前做错的题。
问:到时候高考的语文科目考完之后,要不要趁着中午的时间再攻一下数学?
答:语文考完之后,浏览一下数学公式就算了,这么短的时间没有必要去看难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05 , Processed in 0.0724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