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勤:少儿报刊应以童为本
谈到我们少儿报刊协会究竟应该给少儿报刊工作者带来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这是大家渴望的。
今年中少总社办了新编辑的培训班,青年编辑积极性特别高,精神非常振奋,他们很需要这种学习。我觉得我们这些老少儿报刊新闻工作者有传承的任务,通过协会把优良传统传承出去。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章讲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说明书报刊等文化产品对孩子成长影响非常巨大。但是这次参加全国优秀少儿报刊奖评选,我心里还挺沉重的,我发现了一些教育的误区被我们弘扬出去了,有些作法违背了“以童为本”的教育原则,想了想大概5条是应该反思的。
一是为大人做秀还是为孩子成长。
目前在儿童教育中该抨击一种现象,就是孩子替大人做秀,孩子帮大人抬轿子,这点上是违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也是违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记得几年前,全国妇联、团中央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贵州举行的一个有关儿童的工作会议,承办单位请了一个学校的鼓号队在门口奏乐,时间是上午九点,联合国官员非常生气,要拒绝参加会议,说你们是侵害儿童的权力,九点钟是上课时间,凭什么让孩子给大人敲敲打打,我们需要这个吗?后来安排学生回去才开会。对这种现象我们很多同志已熟视无睹,见怪不怪,许多成人的会让孩子去表演助兴,取悦大人,孩子们却因为练习时间过长脸上一点快乐的表情都没有。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全国少儿报刊好新闻作品评选中,一些忽视儿童权力的作品竞作为优秀作品被推荐上来。某省《少年报》头版头条刊出报道《我们陪总理种树》。种树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总理种树为什么要让孩子陪呢?如果说“《我们和总理一起种树》不是更合适吗?”
更有甚者,另一家少儿报在头版报道这件事时还做了如下描写:“……为了圆满完成这次光荣的任务,全校四、五、六年级共推荐了200多名学生参加初选。经过‘海选’和'PK'的过程,老师组成的评委从外貌气质、姿态礼仪、口齿表达等方面精心挑选,陪总理种树的24名同学才税颖而出。”“从被挑选出来的那天开始,这些同学就进行每天两个小时以上的训练,内容包括走姿、站姿、礼仪,语言交流等。”要使“递铲子的角度方便对方,而又不失礼节,重重的水桶如何拿稳保证不溅出水花……既使动作枯燥也要反复训练,直到完美无暇为止。”
看了这两篇新闻报道,我的汗都出来了。总理陪外宾种树,本是国事,但是却麻烦那么多孩子几天不上课,我想要是总理知道了,不会满意的。基层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但我们把这样的报道推荐为好新闻,就奇怪了。这说明我们做少儿媒体的同志,忘记了少儿媒介要以维护儿童权益为本,缺少基本的新闻素养,缺乏基本的儿童观。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联想近期新闻媒体报道的两件事,更说明维护儿童权利的重要。
一件是2007年冬天,在中国南方,一名父亲把10的女儿黄澧的手和脚捆上,看着她在冰冷的江水里游了3个小时;另一件是海南一名弱小的女孩,从家乡海南跑到北京,她的父亲骑电动自行车在后面跟着她。这两名父亲都说,他们是在帮女儿实现梦想——一个希望女儿游泳穿越英吉利海峡,一个希望女儿参加奥运会赛跑。香港大学人类学教授格兰特·埃文斯说:“现在,中国小孩要在某方面做得优秀,竞争非常激烈,压力很大。但作为父母以此为骄傲的资本,也许还能赚钱。”
面对这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有些媒体作为头条新闻,用大篇幅、大照片报道这些“壮举”,一些清醒负责任的媒体援引旁观者的话,质疑这些活动是否危险或者不于利健康。但是批评就到此为止。中国公众才刚刚开始注意到儿童的权利。
埃文斯说:“在这里,对儿童及他们在家庭中的关系的观点与美国的现点迥然不同。认为儿童的权利应该超过父母的观点,在这里属于外来文化。”
中国的孩子承负着父母、祖父母和其他成年亲戚的期望,压力巨大,作为少儿媒体,要理直气壮为孩子说话,旗帜鲜明地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竭诚为少年儿童成长服务。
二是伤害孩子还是保护孩子。
我非常感谢一位叫江林新的同志,他在参奖论文中写了“媒体关爱不当对未成年造成的隐性伤害”,这是我看到的眼睛会发亮的一篇论文,虽然他写法上不是太讲究,但是他提出来的问题非常的好。江西一个叫邱李幸的孩子,生下来浑身发紫被称为“紫娃”,许多媒体在报道中左一个“紫娃”,右一个“紫娃”,连篇累牍,而邱李幸却说“我不紫了,我好了,别叫我紫娃了”。在我们用“紫娃”做标题,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时,想过这个孩子的感受吗?“艾滋遗孤”曝光后被伙伴孤立,没有人理他们,成了“非常孤独的小蚂蚁”。当我们在报道受伤害的孩子世界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孩子自身的利益?是否能想到孩子第二次受到媒体的伤害?作为少儿报刊我们不考虑的话,那我们能对得起孩子吗?我记得《中国少年报》记者曾经发现了一个案件,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纠纷,被他的远亲绑架了,当我们的记者知道以后,非常迅速地赶往了现场,找到了孩子被绑架的地方,及时写了一篇报道,该不该发,我拿不定主意。发吧,孩子还没被营救出来,不发吧又怕新闻变“旧闻”,被别的媒体抢发。我拿到那篇报道时,正好去中宣部开会,我碰到了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同志,我请教徐部长,这样的文章能发表吗?徐部长
说不能发表,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那孩子还没有营救出来,我说那前两天有个被绑架的孩子媒体报道后两天就找到了,他说:“当中宣部发现这孩子被绑架的时候,连夜通知公安局一定要找到孩子,两天之后就破案了,你们把这东西暴露出来,谁来解决啊?孩子是接受型的,他们不会判断,当你把一个事件放大的时候,他用放大镜看这个血迹的时候,孩子会感到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太不安全了。你必须把他找到,才能报道,你找不到就不能报道,不能把包袱扔给社会”。这是很多年前的事,给我印象很深。所以有的时候编辑记者常常很冲动的拿来很多东西,
我告诉他没有结果,不能报道,因为我们是儿童的报纸。我们要告诉孩子世界是不太平的,但是我们社会是能保护孩子的。连个孩子都保护不了,孩子哪有安全感?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这篇论文值得很好的看一看,他提出的问题和选的案例,都特别值得深思;我们如何保护孩子,包括一些比较差一点的孩子,在出现报纸形象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大家看清楚,要不然他怎么活在同学之中。
三是活在今天,还是活在明天。
好像我们的孩子永远活在明天,爸爸妈妈说,你好好学习为了你的明天。今天孩子烦死学习了,觉得学习太累了,从而对“明天”也不抱什么希望。父母每天都说“今天逼你全是为你明天好”,所以今天的孩子没有今天,苦不堪言。所以我们在回答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解除烦恼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哦!告诉你明天就好了,明天会更好,那么孩子说今天我都不想学习了,还有明天哪。某出版社最近出了一本漫画书《三毛流浪
记》,有个男孩的妈妈特高兴,买了给儿子说,儿子,你好好看看,看人家三毛多可怜呀!儿子看了跟他妈说,妈,我真羡慕三毛,天天流浪不上学。他妈找到我,满脸困惑地说:“这孩子算是没治了”,我说这是孩子的特点,他已经对学习很反感了,他烦死了,他觉得三毛多快乐啊,这是儿童视角。告诉他活在今天,今天退到这问题,你怎么去做,你才能获得快乐,不是说为了明天,你就忍着吧,小孩忍不住。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理解孩子看问题的方法。如果你告诉孩子,假如你是三毛,学校大门紧闭,里面书声朗朗,因为你穷没有钱,不让你进去,你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是三毛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帮助三毛?当孩子进入角色,才能真正理解三毛。而进入角色,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结交个贫困山区或城市务工子弟的穷孩子,和那里的孩子手拉手,城市孩子亲自去贫困地方体验,才能感受到今天还有贫困存在,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
四是为了少数孩子,还是为全体孩子。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少先队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都是经营教育,“选拔”成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今天选拔这个明天选拔那个,其结果呢?选拔出来的孩子被孤立了,为什么呢?因选拔的标准及方法有问题。
这次评选中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做老师的小帮手》,想想现实生活中,这种“小帮手”老师喜欢同学们不喜欢,一选干部老师就要选他,而孩子们不选他,为什么?他只是老师的帮手,不是同学的知心的朋友,所以他被孤立起来,那些好学生都被孤立起来,因为跟老师好,就被孤立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使用他,而同学们孤立了他。你说这孩子能好受吗?所以我们今天很多评选中的选拔精英,对孩子来说伤害巨大,能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党的十七大提出优质教育资源要均衡化,提出发展成果要和人民共享。对每个孩子来说都应该有机会担任干部,学会做集体的小主人,干部的岗位不该只是少数孩子的特权。让每颗金子都发光,让每个孩子受到教育,让每个孩子喊出“我能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五是要关爱孩子更要让孩子知爱。
这点是我今天特别想说的,因为最近胡锦涛总书记给一个残疾小朋友回信,在《中国少年报》上首发出来,这个残疾小朋友叫刘丹阳,是湖北宜昌的一个聋哑孩子,他的父母也是聋哑人,还离婚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这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孩子,充满了快乐的孩子,他给胡锦涛爷爷写了一封信,因为他爷爷是一个老革命,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胡锦涛,爷爷告诉他你的好生活都是胡爷爷带来的,都是党和国家带来的,所以他从小对共产党、对总书记充满感激,党的十七大期间,刘丹阳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胡爷爷,就想给胡爷爷写信,老师支持他,但他不
太会写,他第一次写信,写了大概提纲,老师告诉他怎么去表述。这封信写得非常非常的具体,他是把这五年的变化,从一个孩子生活中全表现出来了。他的信是这么写的:
敬爱的胡爷爷:
您好!
我是刘丹阳,今年9岁,是一个聋哑孩子,在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读五年级。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他们离婚很久了,我只好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这几天,我都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您在讲话。老师告诉我,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激动人心的报告,虽然有些地方我们不是太懂,但我知道这5年是我最快乐的日子。
2003年我上学了,在学校我学会了画画,获了很多奖,我感到成功的快乐!
2004年我二年级,湖北省残联免费给我配了1万多元的助听器,我第一次清楚地听到了声音。我非常喜欢各种声音,有了声音的世界是这样可爱。
2005年我三年级,开学时我不用交学费了,因为,国家为我们免了。我还得到了生活补助,爷爷高兴地说,这免下来的钱都给我买画画的颜料,我高兴地蹦了起来。
2006年我四年级,奶奶告诉我,她增加退休金了。她说有钱了,每天都给我做好吃的东西!我抱着奶奶开心地哈哈大笑。
2007年我五年级,我们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要檄到一个很大的新学校了。我长大了就可以不去武汉,就在家旁边读高中了。
胡爷爷,您看我是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我知道我的幸福快乐离不开您的关心和帮助。胡爷爷,每次从电视、报纸上看到您,我感到您好亲切,就像我自己的爷爷。您总是处处为我们着想,让我们这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有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虽然悲在那么远的北京,我却常常感到靠您很近,因为您是一位好爷爷!
我画了一张画送给您,画的是我们残疾孩子和您在一起。告诉您一个秘密:画中您的左边第一个男孩子就是我!
我知道您工作很忙,我真希望您有时间看到这封信,因为我想亲口对您说:“我们爱您,我们想做您的朋友!”
祝您身体健康!
您的小朋友刘丹阳
2007年10月18日
中国少年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丹阳给胡爷爷画这张画的时候,他跟胡爷爷两人并排在一边,他脑袋和胡爷爷一样大,老师跟他说,胡爷爷不是你一个人的爷爷,是全国小朋友的爷爷,这样他才画了一群孩子,其中也有他自己。信和画寄到了中南海,总书记非常感动,通过中办了解了一下事实基本属实的时候,总书记回了信,这信写得非常的简练,但是非常的感人,信中说“谢谢你送给我的画,我从中感受到你纯真的情感。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同你的爷爷奶奶一样爱你!”根据中办的精神,在《中国少年报》上首发出来。
为什么总书记没选一个惨兮兮的孩子回信,而选了一个生活不幸,却充满了幸福感的孩子回信?因为幸福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感受到的。所以,我们配发的言论题为《感受幸福感受爱》,文中告诉孩子:“幸福和爱就像太阳和月亮,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温馨”。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做个幸福的人。但往往幸福和爱就在你身边,有的人却因为心灵的荒芜而视而不见。而刘丹阳小小年纪,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早早懂得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我们今天的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太差,感受爱的能力也很差,如果成人报刊在提倡关爱
孩子,我们少儿报刊一定要告诉孩子知爱,要有感受爱和幸福的能力,这才是我们的责任,说社会对孩子关爱不够,这不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大报的责任。为了培养孩子感受爱的能力,《中国少年报》在孩子中发起了一个活动:“在孩子中,把我的幸福告诉你”,让孩子能感受到祖国在变化,家乡在变化,党在爱我,国家在爱我,周围的人都在爱我。我建议协会大年会举办一次论坛,给大家一个交流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的机会,这样我们的编辑记者就有神了。要不然整天在底下就是编啊写啊,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回事,人家摈弃的东西我们还拿来当好东西,这对我们少儿报刊是一种悲哀,明年的年会,真的很希望开一个像样的一个论坛会,请各位、请大家都来发表意见,使我们的编辑、记者的素质能够得到一个提高。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