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散文作家作品选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5:33 | 只看该作者
门口塘的鱼故事                                        ·黄家双



这水塘再普通不过,连一个正式的名儿也没有。因为就在门前,一出门便是,约定俗成,都叫它门口塘;要是外人说起它,就称“你们门口的塘”,仿佛我们是门口塘的一部分。
我们曾的确是门口塘小小的主人。
春天,雨淅淅沥沥的。稻田里雪白的水哗哗的往塘里灌。塘里的鱼嫩子成批成群逗水而上。于是,我们穿上大人们的蓑衣,戴着斗笠,拿着捞子去捕鱼,在雨中弯弯曲曲的塘堤上疾趋。每到一个流水口,放轻脚步,伸出捞子,猛起朝水中一铲,舀起来,噢呀!满是活蹦乱跳的鱼嫩子,有鲫鱼、“塘边姑娘”、青皮嫩和一些不知道名儿的小鱼;有时还能捉到鲤鱼、草鱼一类的家鱼呢。
雨停下来,门口塘落得满满的,绿水酽酽。这时我们去砍水漂漂。四处寻找瓦片,堆积在塘堤上,然后,侧着身,扬开手臂,贴着水面一挥,嘟嘟嘟……瓦片一跃一落削过水面。每一落点都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来自不同落点的水圈相互碰撞,交织着。一平如镜的水面撒下了天罗地网!
夏天到了,还没起伏呢,我们背着大人,脱光衣服往水里钻,门口塘北部深,南部浅。起先,我们还不会凫的时候,只在南部玩玩,两手撑在水底下,用脚扑通扑涌打水响。清澈见底的水塘立刻被我们搅浑了大半边……
后来,胆子大起来。从家里带一个木桶;罩一桶空气在水面上,两手紧紧抱住木桶子,凫到中间去。有时试着停下,让两脚沉下去;极力向水下伸,力图触着水底。水下沁凉沁凉的,可怎也触不着底。咦呀!这么深呀!遂惶遽地掉转头……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伙伴们发生了分化。我们中间明显地分出“她们”来。伢子都会凫水了,妹子还在浅水中疯着玩。过了两年,她们终于不再来学凫水……“我们”成了水中快乐的王子,她们则只有在岸上洗自己的衣裳。
“你们怎不来凫水啦?”我们围拢去,认真地邀请她们。
“不呢,我婆婆讲的,塘里有水鬼……”
她们口里说着,脸上却泛起淡淡的红晕。
秋天的门口塘又是一番情趣。水浅了,南部浅滩裸露出来。鱼的世界在缩小。这样,钓鱼成了我们最大的乐事。
塘里有种叫“伏陆牯”的小鱼,呈泥巴色,圆头尖尾,爱伏在水底下,呆头呆脑,只须从家里拿来一根米把长的白棉线,在一头缠一小节蚯蚓为饵,撂到水里;另一头牵在手中,贴着地面慢慢拖,不久,便可看见有好些伏陆牯来追食了。一旦看到有一只把蚯蚓抢到口;就轻轻地把线往上一拉,伏陆牯也跟着被拉上岸来,口里还衔着食呢!小心地把蚯蚓从它口里拉出来,还可继续用。一条蚯蚓可钓上几十条伏陆牯。可惜用这种方法只能钓到小的,米虾那么小的。所以我们有时钓上大半天,条数虽多,可积起来也不过小牛碗,明明知道顶多钓大半碗,可一开始总是暗自下定决心:今天一定要钓满一碗。结果到底是一碗半碗,却也并不大计较。
可是,我们的兴致常常遭到大人们的阻挠和禁止,被他们的关心爱护所打断。但我们总是想方法避开他们的耳目,悄悄来到塘边玩耍。这倒更增加了我们的向往和乐趣。外婆曾请瞎子先生算我的“八字”,抽过签,说我身上披戴“水厄星”,要小心水!外婆笃信这些,更是防范我的一举一动。但她每一天里里外外事情多,我趁她忙的那会儿,就立马溜了出来;一出门,就是大半天……
冬天一来,天寒地冻。我敢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冬天成熟的。冬天的门口塘是最无趣。
我们只得徘徊在门口塘的岸边,塘堤上那几片拙瓦,曾是我们在春天遗弃的。一个铁箍,原是谁家木桶上掉下来的。
“快来看呀,这地方光光的,一根草儿也不曾长过呢,这般坚硬。”
“啊,你不记得了吗,这儿曾是我们钓鱼的码头呢!”
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冬天的回忆或向往,我们长大了,长大了,门口塘就疏远了。



作者简介:黄家双,男,宜昌市伍家岗区作协会员,现在供电公司从事宣传工作,业余创作多年。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6:06 | 只看该作者
行走于云彩之间

            赖天武


金秋之际,为了放松心绪,我与陈总、张主任相约到云南走一走,看看那里的景色,采采风。我们这次的行程是从海口坐飞机到大理,从大理坐车到丽江,接着从丽江到昆明,然后返回海口。

十月的大理,天高云淡,微风吹拂。我们一走出机场,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头佩“风花雪月”、身穿白族服装的姑娘,是我们约好的导游,叫杨丽,我们叫她杨导。杨导个子不高,只有1米58,但白皙的皮肤,一张瓜子脸,加上能说会道,笑起来露出两个小酒窝,使人不禁联想起电影《五朵金花》来。

  我们来到大理后,在杨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它位于大理城外,是大理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主塔名叫千寻塔,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站在塔下仰瞻,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有感倾倒之势。塔的基座是方形,分三层,下层的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柱,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西正中有石照壁,刻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有力,气势雄伟。

  接着我们来到蝴蝶泉公园,公园里12位白族“金花”和“阿鹏”唱着白族情歌,跳起欢乐的舞蹈欢迎游客。蝴蝶泉公园位于苍山云弄峰脚下绿树丛中,距大理24公里。蝴蝶泉在公园的最尾端,泉水透明清澈,它被两棵粗壮弯曲的百年合欢树浓荫覆盖,由于四季鲜花盛开,泉边的大合欢树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清香,于是引来了很多很多的蝴蝶,在泉的四周漫天飞舞,蝶大如巴掌,小的似铜钱,呈青、黄、红、蓝、白、黑、紫七色,品种多达上百种,无数的蝴蝶还钩足连须,首尾相衔,一串串的从合欢树上垂挂于水面,五彩斑斓。蔚为壮观。

  吃完午饭,我们四位稍作休整,就匆忙赶到洱海,坐上“洱海一号”游览洱海了。洱海堪称云南省著名的高原湖泊,海拔1972米,从高处往下府视,它如一轮新月,静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洱海有三道,四洲,五湖,九曲,由于受污染少,湖水清澈透明,被称为“群山间的无暇美玉”。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游轮来到金梭岛,岛上风景很美,绿树成荫,繁花盛开,游人络绎不绝。站在岛上隔湖观望苍山的景色,那里云雾缭绕,翠绿如玉,云雾一会飘过这边,一会飘过那边,给人一种人间仙阁的感觉。由于天色渐晚,我们返回大理住宿一晚。

  第二天早晨6时,我们又乘坐快车前往丽江。说到丽江,不得不讲讲她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丽江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坐落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段,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云岭山脉相衔接地段。这里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虽地处高原,但雨量充足,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之分。丽江是纳西族的家园,是我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这里还居住着白、彝、傈傈、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纳西族人口不足30万,世代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丽江地区,90%以上的人以从事农业为生。纳西族人口不多,但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纳西文化,却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很多人到丽江来的目的之一。同很多民族文化一样,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意译为智者,是东巴文化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心里琢磨着有关丽江的种种传说,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到了丽江,我们换了一个导游,名叫王鹰,是个典型的“胖金哥”。1米73的个头,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古铜色的皮肤,说话音质浑宏有力,爱说笑话,小段子很多,在车上,无时地把我们三人逗得哈哈大笑。据介绍,他父亲是藏族,母亲是纳西族,所以纳西语、藏语、普通话他样样精通。丽江的景色真的很美,美得让人无法用语言表达。丽江的地形地貌奇特多样,雪山、河道、深峡、草甸、平原相结合,造就出一番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让人宛若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

我们来到丽江来的第一站是游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它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纳西人修建古城不仅是为了居住,还有用这似铜墙铁壁般坚固的石砌城来抵御外族的入侵。故古城的布局采用八卦之形,外来的人初到此地,没有向导很难辨别方向走出去。四方街是丽江古城内部一块大约400平方米的小广场,它是以前人们赶集的地方,如今这里游人如织,周围小餐馆、纪念品商店不计其数,每周有三个晚上,都会有人组织“打跳”。“打跳”是在云南很多地方都被人们喜欢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活动。据传打跳起源于对摩梭人创世始祖哈玛达咪的祭祀仪式。相传远古时期,人世间没有光明和温暖,哈玛达咪为造福人类,去天宫盗取火种,得手后为保存火种,她用自己的身体当媒介,把火种传到了人间,自己却变成了火炬。为了歌颂哈玛达咪的功绩,人们便围绕篝火歌舞礼赞,后来就演变成了“打跳”。如今每当在四方街中间篝火升起,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便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手拉手地围成一圈,随着音乐节奏起舞,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晚上我们来到了丽江酒吧一条街,这里游人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在小河两边的街道上有很多风格各异的小酒吧,这些大多是用石头和木头制成的楼台亭阁,雕工精细,还有的是别具特色地在河边垂柳下,也摆上几张小木桌,点上蜡烛。我和张主任一起来到了一间名叫“一米阳光”的小木楼酒吧,拿了两瓶啤酒,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观赏纳西族“胖金妹”的歌舞和“胖金哥”的搞笑表演。真是有点悠悠然、很自在的感觉。难怪有人说丽江是个“艳遇”之都,到丽江,不泡酒吧一条街就白来丽江了。

第三天清晨,我们早早就去爬玉龙雪山了,在路上我们顺便去看东巴万神园和东巴文化走廊。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万神园有很多大大小小木头雕刻成的神态各异的神像。纳西族使用的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像型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与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了纸上,成为了东巴文经典。由于只有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丰富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文字,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确是个奇迹,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和发展的“活化石”。纳西族留有母系氏族的痕迹,在这里都是女性持家,男性配合。纳西人认为,女性胖一点,黑一点,表示身体健康,是持家的一把好手。所以纳西妇女衣服的背上都绣有七个黄色“日月星辰”的图案。

我们看完东巴万神园和东巴文化走廊,就坐车前往玉龙雪山景区。玉龙雪山是国家5A景区,也是去丽江古城一个必去的旅游景点,景区面积369平方公里,它把高山的冰雪风光,草甸风光和原始森林风光结合为一体。玉龙雪山由13座山峰组成,海拔平均在5000米以上,主峰扇子峰海拔5596米,是云南第二高峰,由于山峰终年积雪,山腰常有云雾,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玉龙腾空出世,故被称为“神外龙雪山”,它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的一座现代化分布的高山。旅游玉龙雪山的线路一般有两条,一条是走甘海子到白水河,然后坐小索道缆车上山,最后转坐电瓶车到云杉坪;另一条是坐大索道缆车上到海拔4506米的山峰去看万年不化的冰川。根据王导的提议,经我们三人商定后决定走大索道这条路线。我们每人租了一件羽绒服,陈总由于担心高原缺氧和身体不适,还特别租了氧气袋。我们来到4506米的高地后,在栈道上慢慢徒步往上走,由于海拔很高,氧气稀少,雾气飘来飘去,呼吸变得紧促,头有点胀,我们不得不久久停下来,靠栏杆站站或在栈道阶梯上坐坐,陈总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氧气袋,等到呼吸稍微缓和下来,我们才继续往上走,就这样一走一停十多次,我们才走上栈道的最高点4693米的山顶。也许我们的努力感动了上天,山上的白雾渐渐散去,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亿万年不化的冰峰,冰川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金色耀眼的光芒,我们真的开心极了,陈总激动地说“真的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差那么一点,就放弃了。”

10月5日我们来到昆明,这是我们此次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在昆明我们主要是游滇池,看西山和观石林。

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它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东西有金马,碧鸡二山对峙,南北有长虫、白鹤两山遥遥相望,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所提到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南翔缟素,北走蜿蜒”动人景象。滇池四周,风景名胜较多,乘船出游,只见烟波浩渺,四周美景迷人,使人如入彩色图画之中,特别是风清月圆,夜阑人静出游,更是令人为之陶醉。滇池盛产鱼虾,是天然的养殖场所,但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和污染,滇池早已不复当年的清澈明净。

西山位于昆明市西路15公里,由华亭山、罗汉山、大华山等组成。它峰峦连绵30多公里,均海拔2000米以上。西山森林茂密,花繁草盛,秀丽迷人,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从昆明城往东南眺望,它宛如一位美貌仙子横卧在滇池两岸,头、胸、腹、腿清清楚楚,历历在目,衣襟青丝飘洒在滇池的粼粼波光中,是那么的风姿卓越,妩媚动人。西山现已开发为一座森林公园,主要景点有华亭寺、大华寺、龙门石窟等。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市民云集西山,唱山歌,对小调,舞龙耍狮,热闹非凡。

我们最后参观的景点是石林。石林距昆明市区86公里,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它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石林风景区海拔1750米,在路南县境内的分布面积约有400平方公里。这里群峰万仞、奇石林立,游人不断,除石林主景区之外,周围还有古石林、白云洞、大叠水、叠云岩、长湖等奇峰、溶洞、飞瀑、湖泊等自然景观,整个景区上下浑然一体。此外,石林景区阿诗玛的传说,撒尼人(彝族支系)多彩的民风,彝族古老的火把节,热情奔放的“大三弦”,真使你观趣不绝,流连忘返。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据科学鉴定,这里在2亿7千万多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逐渐形成石灰岩沉积区,经过地壳不断运动,海底上升形成大陆,之后由于大自然的鬼爷神工和雨浊风化,逐渐形成这拔地而起的石峰、石柱、石笋,远远望去犹如一片大森林,这便是“天下奇观”的石林。

云南之行虽然短短的五天四夜,如白驹过隙,忽忙而过,然而大理苍山如屏,洱海如镜,风花雪月的由来,五朵金花的故事,蝴蝶泉的传说……丽江巍峨的玉龙雪山,宁静的高山草甸,磅礴的虎跳峡,古城早晨的小巷,泛着青光的石板很有质感,东巴文化的积淀和纳西古乐的音感,风情万种的摩梭族少女……昆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有“春城”之称,东寺塔、西寺塔、滇池、西山、金马碧鸡坊、翠湖公园、石林……真是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倘若行走在云彩之间,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真的,如果时间允许,我还要再来一趟云南,游览品味她十天半月。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6:30 | 只看该作者

乡下女人

                                               /王飞

乡下女人,似田间芬芳的花儿,朴素中带着几分华美。

乡下女人,一生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自从丈夫踏上南去务工的列车,留守乡下的女人,就没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时光。但她们只好把自己的爱和思念转移给庄稼,与脚下的土地为伍,蜜蜂、彩蝶是她们的好友。用纤弱的身体,雄赳赳,气昂昂,在故乡的田园里冲锋陷阵。晨曦中,挥舞着被岁月打磨的锃亮锄头,为禾苗除草。豆大的汗珠,从她们的额角滚落下来,融进充满希望的泥土中;沐浴夕阳,深一脚,浅一脚,为禾苗施肥。风里来,雨里去,她们从没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爱美是乡下女人的天性。她们虽然没有名贵的化妆品和衣物,但她们追求清新的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瞧,她们白皙的脸庞,清秀可人。瀑布般的长发,散发着洗发露的芳香,明眸皓齿。加上牛仔短裤、时尚衣裙,彰显出女性特有的风韵。她们爱在房前屋后种花;或劳动之余,从河堤边采撷不知名的小花,装扮卧室;或在裙角绣几朵冷艳的梅花,让花香给平淡的生活,带来诗情画意。乡下女人也在用一双巧手创造着美:把田里的玉米、棉花排成方队;柴草垛垒得滚圆,像一座座城堡;一隆隆菜畦,层次分明,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原野上。

乡下女人总是那么乐观。无论在故乡的田垄上、石桥旁还是在大槐树下、水泥路边,都能听到女人们的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闲暇时,她们常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新鲜事,似一场新闻发布会。“东家的女儿考上大学;西家的儿子在外领了俊媳妇……”有时,她们小声谈论女人间的私房话,清秀的脸上不由地飞起红晕;有的还相互逗趣:“别光在家,小心,你老公把你甩了。”“看他敢,别以己度人哟……”“再说我家的那位上次回来,还给我买了香水。”说话间,女人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是啊!也许,在乡下女人朴素的精神家园中,丈夫就是她的天,她的地,她的骄傲。“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她们对远方心爱人的牵挂,如奔涌的河流,从未间断。

乡下女人很孝老爱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嗷嗷待哺的婴儿;为卧床的婆婆端茶喂药,清洗被褥;在昏黄的孤灯下,为儿女们缝制衣物,她似乎要把自己的爱和时光,都融入细细密密的针脚。用女人们的话说,“老猫在屋檐睡,一辈跟一辈学。”我知道她们要把尊老爱幼的美德,传递给孩子们。

乡下女人淳朴善良,温情妩媚,而不娇气,构成了乡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正怀揣着梦想,用执著和汗水,把故乡打扮得更加迷人!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7:23 | 只看该作者

醉美赤坡村

李家严(琼海)

春雷轰鸣,万泉河泛起层层潋滟涟漪,琼海城乡响起阵阵激扬的回声。美丽乡村,横空出世,彰显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理念。我感慨不已!便择吉日良辰,走访赤坡村,感受其美丽的神韵和魅力。

市道直通石壁镇,约莫八十公里处,一尊水泥村碑,傲然挺立。其上翰墨挥洒的“赤坡村”,笔法苍劲娟秀,创意展示赤坡村男性阳刚伟岸,女性婉约温柔。碑旁伞状亭阁,悠悠静怡。我走进去纳凉,气足神闲地遐思:城市中高楼林立,使人失去自然环境与自然本性以及自然生态的陶治,都有回归乡村家园的渴望。于是,我不由得忆起马致远的词:“古道、西凤、瘦马。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诗:“何处是归程,长亭复短亭”。词诗借物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现代农村,往城市求学或打工的年轻人,都有“每逢节假倍思乡,故乡月圆花更好”的情思。我这么想,心底顿然涌动起一股急切走访赤坡村的情愫。

我信步于约二百米向村伸延的大道上,舒然,惬意!道旁风景树整然有序地挺立着,欲与路灯杆试比高,它们迎风摇曵,给行人送荫凉,让行人感悟赤坡人,率直、坦荡、豁达,潇洒的风采。大道尽头,便是宽广方圆平展的广场。周边蓊郁翠绿的树林掩映着村委会办公楼和文化室。其左右两侧有乡村风味食店,咖啡茶馆和诊所。这些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展现了赤坡村人朝气蓬勃和崇尚文化的闲情逸致的情愫。戏台和球场的灯具还悬吊着,可以推测节假日或周末的晚上,都有剧团或歌手团队与村歌舞队联合展演,或是外地球队与村球队竞技。这些文化活动,无不展现了赤坡人崇尚文化情结和赤坡村人阳刚健康的形象。

我在戏台上徜徉,宏观饱览着赤坡村花团锦簇的中心区,风物构成的鲜活画幅。不由得惊叹其与城市比匹,有其和谐,大气、唯美的独特神韵,而胜兴赐诗:春阳偏爱赤坡村,文化生态春满园。天赤坡村灵气,怀梦潇洒风光美。

此刻,我不期然地发现,从文化室走出一位老者向我招手,直呼我的姓名走来,我惊喜地迎上去,与不逆之交王老先生握手欢言,道明孤身此行,走访其村,先生一时乐得要蹦跳起来。笑谈间,我说:赤坡村的史脉运行,远古至当代,我不尽晓,但六十、七十年代阶级斗争的惨烈留下的伤痛也已经尘封了。历史跨进新世纪,改革开放,赤坡村人因追梦而奋然前行,敢为人先,创建美丽乡村,令世人倾慕!王老先生频频点头,笑逐颜开地陪同我饱览村容风貌。

沿河大道横贯上中下村。漫步其上,绿韵缕缕,清风轻抚面颊,顿觉爽心惬意!绿林村边合,路旁九里(香)笑。我油然感慨:保护自然环境,打造文明生态,福乐春常在!

王老先生陪同,走村穿巷,村中老式瓦屋刷新,新式楼房参差耸立,犹如“鹤立鸡群”。家家户户净化,整洁清新。庭前屋后花坛里,芳草鲜花斗艳,笑脸迎人。我不由兴叹:时仅一年半载,赤坡村人,凝心聚力,打造如此趋于完臻的清新人居环境。这是赤坡村追梦的呈现。我油然诗情勃发朗诵起来:骄阳艳抹,赤坡村,林海绿浪飘芳菲。村庄净化显灵气,“大观园”里风光美。

我们在村里蹓跶,聊村情,叙人情,不期然地走访几位孤寡老人,他们身体尚健,谈笑风生,津津乐道村干部有本事、能干事、干实事、带领村民改造居住环境构建文明生态村,还组建了孝老爱幼志愿服务团队……听着老者,真情谈吐,我不由想起孔子之训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美丽乡村的底蕴就在于人文关怀,弘扬传统美德。

我们步出民宅比邻栉次的村庄,信步于沿河大道上,大道尽头距石壁中小学近在尺咫,孩子们都在那里求学。沿河崛起的椰榔林带绿韵缕缕,林间群鹅伸脖向天歌,鸡鸭结群和谐谈笑,枝头鸟儿拍凌跳跃竞嗓放歌,万泉河水潺潺欢乐……如此鲜活的水乡风情,恰似画家挥毫在宣纸上的田园风光写照。

我们在壁块沉水的码头闲坐,观赏万泉河清流碧波,王老先生凝神沉思不假思索地说:清流碧波仿佛在诉说,当年红色娘军连在其村活动的故掌;当年琼崖纵队支队,驻足其村待命奔赴东线,配合渡海大军,把国军逃遁的残兵堵截,村民送粮支前的史略……。此刻我仿佛听到河韵椰风为其村的红色文化吟哦赞歌。于是,我陷入沉思:“自清末至民国,其村有秀才在县衙府门当史,时至今朝,更有屈指可数的佼佼者,在党政机执掌权把。尤其甚者,在商海冲浪大有其人。他们风流潇洒,淘金捞银,斩获甚丰,令人瞠目。其村可谓为:天华地宝,钟灵毓秀,天道酬勤之藏龙卧凤之村!

忽然间,我听见河畔垂柳间,几只黄鹂鸣翠柳,这分明是赤坡村的灵气。瞬间,看见绿林间一群白鹭向青天,这分明是赤坡村的豪气。这藏龙卧凤之村气气相通,推生了世世代代人不懈追梦。而今,因追梦奋然前行,梦想雏形已显现而美丽精彩!

智者爱林,仁者爱水。我两者兼而爱之。爱之真,情之诚,便想走访村干部。于是,脚下生风,向村委会办公楼走去。(他们下午上班)我不约而至,大家握手寒喧欢言,便正襟危坐,满怀豪情地笑谈美丽乡村中后期创建思路:赤坡村是万泉河畔特色鲜明,风情浓郁之村,在保护现有地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生态本底前提下,将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引入村乡,让村乡就地城镇化。这些思路的实现,务必在全村掀起宣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聊得情趣正浓,我不意间发现正墙上,赫然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裕、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此后,大家的语话形成,共识,把价值观融入各种活动中,推动村民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此刻,我舒然感觉周围弥漫着温馨的气息拂面掠耳。这也许是村民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灵气吧!

于是,我不假思索地说:赤坡村是美丽的,赤坡村人是可爱的。我记得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美丽的未必可爱,但可爱的必定美丽。”我发现其村美丽包含着可爱,是实至名归的美丽乡村!

谈笑间,不觉斜阳已恋树梢,我走出办公楼与干部们握手话别。我在村碑旁徜徉,不时回眸赤坡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万泉河滴水丝风皆是爱,赤坡村一草一木总关情。赤坡村人世代追梦,跋越穷山,涉过恶水,尤其忍受了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的残酷摧残,仍然矢志不移。改革开放新世纪赤坡村人,敢为人先,在圆梦的路上昂首阔步,奋然前行,笑傲山河,谱写美丽乡村篇章。

赤坡村,我感受了您的温情婉约,我更领略了您,大气磅薄,绿红夺目,深厚内涵,唯美非凡!这就是您神韵和魅力的张扬,从而净化了我的灵魂,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

于是,我陶醉了,若喝了茅台酒,沉醉于梦幻的村庄,激情飞扬,诗情流淌,赋诗《醉美,赤坡村》。

美不胜收赤坡游,丽质天生人俊秀,乡史人文情悠悠,村韵魅力似美酒。

附诗一首

   赤坡村游

田园风光哪里优?

翁妪笑指赤坡秀。

胜兴单骑村里蹓,

满目苍绿花招手。

清风送爽醉美酒,

村民笑脸交朋友。

爱悠悠兮情悠悠,

流连忘返画中游。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7:44 | 只看该作者

住院散记

儋州 唐耀习

“满甲”那年,我就办理了退休手续。昔日的繁忙,今日的清闲,心里觉得空荡荡的,不知所措。就在那些年,海南升格为国际旅游岛。我觉得,我是一个岛民,应该为旅游岛做点事。但我又是一个退休了的老人,又能做些什么呢?我反复思量,觉得还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趁着自己身体尚好,做些宣传推介工作。于是,我翻箱倒柜,搜出了在岗时所写过的那些东西。经过精心整理,辑录成了一本书,并交由海南出版社出版。那个时候,我的精神充实多了,心情非常怡悦。

但过了不久,风云突变,大病袭来,把我击倒了。记得是三年前那个除夕之晚。早在腊月二十几的时候,我就有点头痛。但不甚碍事,随便找些药来吃吃,就挺过去了。到了除夕之夜,突然病情加剧,非但不能进食,反而呕吐。好容易熬过了这一夜。初一清晨,好像病情减轻些。我想吃东西了,但还是不行。吃不上两口,就又吐出来。无奈,我只好在夫人的搀扶下到社区医院推了两针。还是不行,仍然呕吐不止。这时已是大年初一上午九点多十点钟了,正是全家团圆的黄金时段。呼叫离我们这里有七、八十公里的市医院来车接吗,又恐怕因时间耽误病情,“的士”找不到,公交车已停开。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找邻里商量解决。好在我们单位有好多人在外头做事。其中不少人也自驾私车回来过年。但就在这个“黄金时刻”,怎么好意思打扰人家呀?不是逢年过节,他们平时也难得回来一次。今日又是大年初一的全家聚餐大团圆黄金时段,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人家。正在我犹豫之际,一位姓羊的邻居,站出来答应拉我去市医院。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遇到救星了。那位姓羊小伙子的叔叔,还是一位退休医生,他也一路陪伴我去。我一上车,由于颠簸,呕吐得更厉害,好在有那位退休医生救助,不然问题也弄大。至此,我想起了一则古训,说是“远亲不如近邻”。此话浅显,容易懂。但真正践行起来,却非容易。常见的是,有些邻里,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亦乐乎,并且结怨成仇,长期鸡犬不相往来。这是何必呢?我这次能在宝贵的时间内,顺利入住市医院,便是在邻里的关照下实现的。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帮长期和睦相处的好邻里,好街坊,可能没有我的今天。邻里啊,你们永远是我的好街坊、好邻居,好大爷好大娘、好叔伯,好兄弟、好姐妹。我永远铭记你们的深恩大义。我也将尽量用我的言行来报答你们的恩情。

那年大年,我儿子因故没有回来过年。身边虽有女儿、女婿在,但已分吃多年。女儿女婿听到消息后,立即赶了过来。忙这忙那,并且与我同车去市医院。那年春节很冷。我女儿却忙得满头大汗。女婿却扶我去这里去那里检查,也忙得脚不踮地。终于把事情办完。院是住下来了。由于前几天我不能进食,呕吐不止,身体极度虚弱。每天只能靠吊营养点滴维持生命。女儿怕我有什么闪失,干脆就睡在我的旁边,扶我出入、上下床,帮我盖被子、倒开水服药等。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接到电话后,更是心急如燎,当天就去电询问机票,因当日客满,到大年初二上午才回来。儿子看到老爸病成这个样子,伤心至极。这一点我从他的表情看得出。我也因突然病袭,精神有些沮丧,也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儿子看出我的心思,但也不知说啥是好。好在儿子的脑灵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突然搬出我的一句诗来“教育”我。他说,爸,您不是写过“来到人间走一遭”这句诗吗?儿子的突然这一问,把我给镇住了。是呀,人在世间这一旅程,有长有短,有顺有逆,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既然病落到你的头上了,你急也没用。还是既来之,则安之吧。这当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顺其自然。现在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放弃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由此,我想到,一个家庭,尤其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没有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婆媳关系融洽,那是做不到的。

接下来便是积极配合治疗了。说实在的,多数病人都有烦躁,急于求好的思想。因为疼病难耐,很容易使人精神崩溃,要么漫骂殴打医生护士,要么是拒绝吃药打针,要么是产生轻生念头。病人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也要告诉普天下的病人及他们的亲属:医务人员也是人,他们也得有尊严。医生自古人们尊称为“救命大夫”,护士号称“白衣天使”,多高尚、多光荣呀。理应得到世人的尊重。我这次住院的体会是,他们的工作,责任重大,非常繁忙。尤其是节假日,例如像春节这样重大节日。谁不想呆在家里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使命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为什么?人命关天,救死扶伤。对于他们的工作,理应得到人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不能对他们动辄吹胡子瞪眼睛,甩凳摔杯,甚至出现过激行为,造成人命伤亡惨案。这就更不应该了。这次住院,我就做到了尊重他们的人格,积极配合治疗。我觉得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了社会和谐,共同实现“中国梦”。

由于得到了邻里的关照,妻子儿女的悉心照顾,加之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这次住院,用不到一个星期,我就康复出院了。

2013年3月1日于红岭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8:04 | 只看该作者
  我和父亲同一天生日

                                                                      叶其生

星期天早上,父亲就打电话来问我,今天回不回家?我说指定回家,下午就回。这是我当兵复员回来,在县文联工作的头一年。这天,是我和父亲同一天的生日,好几年没和父亲在一起共同过生日了。从父亲的话里,我听出了父亲眼睛的期望。每年的这一天,都是父亲砍下两个肥鸡腿给我,今天,我得给父亲砍下两个肥鸡腿,祝父亲生日快乐。

中午,到邮局领了两千块钱稿费,钱刚放进口袋,口袋里的手机跟着就响了。一看,文化馆朋友打来的,知道我得了两千块钱的稿费,非要我拿出五百块钱来请他们。我说,今天不行,改天……话没说完,那头换了一个声音,臭大了是吧,就指定今天要你请。还没得回话,那头又换了一个声音,请也得请,不请也得请。然后,是几个人共同呐喊的声音,老地方,玩吧酒店,马上过来,不见不散。

放下电话,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戏友,平时写的剧本,都是由他们排练、演出,得过省级、市级金奖。

捂着两千块钱回到宿舍,这头,想不出拒绝朋友的理由。哪头,父亲的眼睛在等着我。选择,按响了家里的座机号码。父亲听了(当然不能和父亲说,拿五百块钱请朋友吃饭。五百块钱是父亲种甘蔗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编了一个谎话,说几个很要好的朋友知道今天是儿子的生日,来家里搞一点小酒)说道,出门靠朋友,做人要讲情意,不要失信朋友,也不要太小气,八十——一百块钱,把菜弄像样子一点。父亲的声音苦涩,如几千年不见的感觉。

稍懂得一点事的时候,我就模模糊糊地知道,我的生日和父亲是同一天的。不过,那时候,我不知道是我的生日,只听母亲说,父亲生日,我是钻狗洞。直到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才知道,钻狗洞就是我的生日。我的老家都是这样说的,把孩子出生的时候叫钻狗洞,意思是把小孩当成一只小狗。小狗命贱,容易养活。

父亲生日和我钻狗洞那天,我都能吃上两只肥鸡腿。这是父母亲特地给我留的。父亲砍鸡腿的时候,是跟着我的年龄下刀砍的。记得刚会吃鸡腿的时候,鸡腿只有拇指般大。随着年龄增长,到了六岁的时候,父亲砍鸡腿就把我叫到旁边,刀按住整个鸡腿,问我够不够?我就用手指着要砍多长多大。我指到哪,父亲就下刀砍到哪。父亲砍好,就先给我吃上一个。上桌的时候,就吃第二个。吃得我满嘴流油。

一年冬天,我去了海南当兵,就没有和父亲在一起过生日了。父亲喜欢抽烟,每年到我和父亲生日这一天,我就买上一包较好的香烟,坐在军营的操场里,先点上一支右手拿住,再点上一支左手拿着,一支抽一口,心里默念,祝父亲生日快乐。

酒桌上,几个朋友举着酒杯给我敬酒,我如喝着几年的时间,有点酸涩的感觉。每年这时候,父亲就烧开了一锅水,然后,到鸡笼里把头夜就关好的肥鸡抓出来……

朋友不满意了,还要宰我到OKK歌,我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没想到,朋友更加不放过我,摆什么臭架子,没有我们这些绿叶,你的花能灿烂。

我举起酒杯,说,我敬大家一杯,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不过,在敬你们之前,我先敬我父亲一杯,今天,是我父亲的生日……

为什么不把老人家接来。一片指责声。

每年,都是我回去和父亲一起过生日,好几年不回去了……

你怎么不早说呢,又是一片指责声。

我当然不能说是父亲的意思。那样,形势就更乱了。朋友就会立马离开酒桌开车过来……

电话。朋友提议。

我拿出手机,按了家里的座机号码,电话立时就接通了。父亲的声音,书心,我担心你不会弄菜……

没等我听完父亲的话,朋友就抢过手机,齐声喊道,爸爸,祝你生日快乐。接着,唱起来:“祝你生日快乐……”

离开酒店,县城一片晚霞。

我拿着吃不完的酒菜,回到宿舍门外,一辆残旧的自行车靠在房东的院子门外,我一眼就看出,这是父亲的自行车。我跨进院子,看见父亲坐在我门外的小凳子上,旁边放着一个鼓囊囊的编织袋。

爸,你怎么来了。

十里路,猫几个腰就到了。

进屋里,父亲从编织袋里拿出鸡肉、蛋包、笋干、鱼丸、炸泥鳅放在桌子上,还有两个油亮油亮的肥鸡腿。看见我手中拿着的塑料袋子,问我,朋友还没到,刚才……

我说,在饭店给你打的电话。

父亲点点头,说,这样也好,我就知道你不会弄菜。

我拿出酒瓶倒了两杯酒,父亲知道我的心思,说,好几年了,来,父子俩干一杯吧。

父亲就这样拿着我们吃剩的酒菜走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8:48 | 只看该作者
全家福
·吴作望
                                                              
照全家福的那天,说好去照像馆的。母亲执意不肯,要在院子的那棵老梨树下照一张全家福。
没会儿,摄影师来了,见树荫下的光线不好,便让四个儿女给母亲商量,能否换一个拍照更佳的方位?不料母亲十分固执,坚持要在老梨树留下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儿女们拗不过母亲,最后,还是让摄影师按动了快门。
第二天,照片送来了。儿女们心里不太高兴,因为,老梨树的浓郁树荫,让他们脸上少了点灿烂阳光和笑容。母亲却十分高兴,像似完成了心中一桩多年的夙愿,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
母亲对四个儿女说:“这棵老梨树,是你们父亲和我结婚时栽的。虽然,他不在多年了,你们也都长成人……全家福的照片上,怎么能少了他呢?”
    结婚十年
                                    
结婚第一年,女人的表哥上门借钱,男人说你表哥好逸恶劳,爱赌博,这钱一分不能借。女人柳眉倒竖,说:“亲不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就借了5000元钱。结果,肉包子打狗有去无还。
结婚第二年,男人的舅舅生重病住医院。男人便与妻子商量,送1000元钱去,尽一份外孙对舅舅的孝心。女人把薄嘴一撇,说:“又不是你爹,500块钱就行了。”
结婚第三年,女人见人家炒股赚了钱,眼红了,执意要把买新房的钱投进股市。男人说你初次涉足股市,最好先探一下深浅。女人撒泼起来,说:“我们离婚好啦,明天就去法院!”
从那以后,男人就把自己常拉的二胡悬挂在墙上,沉默起来了。
从那以后,这个家里只有女人的声音。
终于,在结婚的第十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姻“危机期”,男人和女人离了婚。那一天,男人如释重负,带走了儿子。
那一天,女人则后悔万分,发怔望着墙上那一把布满灰尘的二胡,这多年为啥没有仔细听听它的声音……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9:16 | 只看该作者
黎家早春

黄会儒 (保亭)




   早春的阳光是煦煦的,早春的晨风是柔柔的,早春的雨露是甜甜的……

   禁锢一冬的枝条,偷偷抽出嫩绿的叶芽,迎着柔和的晨风慢慢舒展开来,轻轻接迎金色的阳光,痉挛的脉络里涌动欢快的春潮。

   内心交织着多么漫长的渴望和期待的泥土,经昨夜甜甜春雨的淋湿,冒出缕缕芬芳的湿气。小草拱破温润的膏土,钻出头来,手里托着的刚睡醒的露珠正惺忪着双眼,脸上却浮荡甜蜜的笑意;杂样的野花映着柔媚的阳光,都开始荡漾满脸通红的醉意;蝴蝶绕着那枝独秀的野菊,翩然起舞。蜜蜂兴奋地提来满篮的甜美,加入这春天的盛典。

篱笆上悄悄开放的喇叭花,迎着春风频频舞动,为联欢会吹响欢乐和喜悦。

   鸽子的翅膀滑过天际,擦亮了天空;忙着捕食的喜鹊也没忘洒下一串银铃般的歌谣。池塘的波纹中闪动着燕翅的娇影……

   晒谷场上,年迈的老人忙着编织金秋用的谷筐,他身旁穿着蝴蝶彩衣的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欢笑,嬉闹。

   远远地,在田间,在山坡,有一群黎家妇女,得意地拾捡春的喜讯,装在腰篓;肥壮的耕牛,伴着甜美的山歌,昂首欢鸣……

节 呵,要流连就流连在黎家的早春吧,流连在春姑娘拉开的一个真实、温暖、祥和的世界,让灼热的幻想充满你的心思,让欢乐和幸福浸润你的心田。




————————————————————————————————

作者:黄会儒,曾是《五指山吟草报》通讯员,在该报发表若干篇散文诗歌,现系海南乡土文化研究会、海南诗社会员,保亭乡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1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父亲的年味
文/青衫子

   腊月二十四这天,父亲用手机打来电话,问儿子作业写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回去;说明天就是二十五了,还不到时呀?我听出了父亲话的弦外之音,随口把责任推到儿子身上,说早就给他说了,让他少打会儿球,快点写作业,争取早回去……电话那端,父亲声音低沉,嗯了一声,说没事,然后电话挂了。  
  我不知道父亲是从哪里打来的电话,应该是在老家。每年这个时候他多半在老家,除了赶集上店准备年货,基本不出远门,多数时间在家里忙年。父亲在老家对外联络基本不用手机,多是用座机。座机安在里屋床头。墙上订着一张一尺见方的硬纸板,上面记着一些备以联络的电话号码,以家人亲戚为主。  
  家里安装电话以后,几乎每年的年三十晚上,远在东北的表姑总会打来电话拜年。有时候是表姑自己,有时候是她的儿子或是儿媳。别人接到来电,听到东北口音叫哥或是叫舅的,就连忙喊父亲接电话,说东北的亲戚。有时候父亲正扎着围裙在厨房里忙活,顾不得解围裙,乍伸着手,简单擦擦,很自豪地接过电话,脸上立刻迸出难以掩饰的笑容。父亲非常享受地一一问好应答,那种热情似乎一瞬间便消融了三千里地天寒地冻。接完电话,父亲会大声大气地向奶奶汇报,东北小喜儿(表姑的小名)挂着你哩,说等不忙了来看你。于是,奶奶每每笑厣如花,黄晕的灯光映满无牙的嘴洞。  
  父亲的手机是近两年才买的,原是为了出门打工联系方便,平时在老家很少用。每到一个新地方安顿下来之后,父亲总会用手机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现在所处位置、基本情况。于是在以后的日子中,估计父亲晚上收工吃过饭了,我会隔三差五打电话简单问候一下,吃的如何,住的怎样,活儿累不累,什么时候回家等等。  
  年前,今年在外地打的最后一份工收工前,父亲在电话中告诉我,工程没几天了,要准备回家过年了。听了父亲的话,听到父亲谈及的回家过年,我心中略感欣慰,感觉暖暖的。或许父亲的话只是为了说明一个时间,并无深意。可是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父亲是要把重点放在“回家过年”上,无意中向我透露出,他,作为一个父亲,一个老人,经历一年奔波之后,对于过年的重视,对于亲人团聚的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我自认为能够理解父亲的心思,特别是自己做了父亲之后,这种理解与自信与日俱增。它促使我悄悄阅读父亲的心事,尽量满足父亲的小小心愿。在这种心愿中,亲情挂牵应该是最重要的,含饴弄孙是最明显的。所以当父亲在外地打工的时候,有时我会特意将与父亲沟通的机会让给儿子,让他给爷爷说几句话,让父亲高兴高兴,以电子虚拟的方式满足一下父亲含饴弄孙的“虚荣心”。其实细说起来,这种虚荣一点也不虚,是实实在在的,从来都是。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慢慢习惯于将亲情表现物质化,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联系和沟通,从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造成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虚空。这种虚空对人的影响或是冲击都是难以避免的,是现实存在的,几乎与年龄成正比。对此,我自信能感受的到,虽然自己的感受不一定够深。我也相信许多人能感受的到,尤其是身边的亲人,比如父亲。  
  从外地打工回来以后,父亲的手机停了,说是用不着。现在父亲的手机又启用了,很明显的,他是借此向我传递一个信号,如果他的孙子------我的儿子一个人提前回家过年需要他接站的话,打手机就行了,不用担心因为打座机找不到人而误事。要知道,在父亲心中,亲孙子回老家过年是件天大的事,天经地义,不容质疑。虽然儿子在老家的几天中,大多数时间是和家中同龄的兄弟姊妹们玩儿,和父亲基本说不上多少话,甚至有好多时间沉浸在电视节目中、玩耍中,或是呆在睡眠中,可是由于儿子所创造的实实在在的“在”,父亲依然会很高兴,很满足。在我看来,儿子似乎是一种既神秘又简单的蛊,从出生之日起,就悄悄将父亲蛊惑了,并一直蛊惑着,直至父亲生命的终结。在这种过程中,我看惯了父亲面对儿子时的喜笑颜开、情不自禁,看惯了父亲一次次携了母亲屁颠屁颠地从乡下跑到城里来看孙子,不管我和爱人的满与不满,放纵着自己作为一个爷爷对于孙子的宠溺。在这方面,父亲亦不能免俗,多数情况下也是通过零食、排骨、水果等物质表现,仅有一次,父亲拿着儿子写的作文,给予指点,指出其中的病句和错字,让我哭笑不得,免不了挨爱人的挖苦,说我还不如老爷子用心。现在儿子放假了,要过年了,父亲有着充足的理由向我并间接向爱人下命令,让他的孙子回家过年,而且申明要早点回去!作业写不完的过完年后再写!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能称得上是一种理由或是规律,对于过年,我在心里渐渐有些漠然,感觉过年越来越像一杯渐冷的乏茶,颜色味道都淡了,激不起自己想之往之的强烈欲望------吃不想,穿不想,玩儿也不想。诸种不想后面似乎隐藏着一种浅浅的厌世,一种隐隐的悲哀和无奈。随着年关临近,作为一种惯性,有时候心里会不由自主地念叨,这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似乎想借此来激起自己对于过年的原初怀想和自然欲望。  
  最近一次这样想的时候,自己正在出小区。那一天阳光刚好,不淡不媚,按照惯长的弧线,掠过楼顶树丛斜斜地穿过来,将周围的一切照得温暖而亮堂。耳边隐隐传来花炮爆响的声音,由大到小,然后归于平静,寂然如常。这种寂然和平常像小区整洁的路径,天天走过,来来回回,无峰无谷,无波无澜;这种寂然和平常像路径旁修剪整齐的冬青,像半枯半荣的草坪,像草坪上没来得及打扫的落叶,像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像小区门口上了年岁的保安。那个保安一脸褶子,目光呆滞,在风中立着,像一截枯木桩,一身并不合体的蓝灰色保安服皱巴巴的,作为一种装备,大盖保安帽、红色袖章和手中持着的对讲机,丝毫掩饰不了他身上由里而外散发出来的百无聊赖。有一次,父亲进城路过小区门口,曾随口说起那些上年岁的保安,说年龄大了,重活做不了,干这活儿也行。当听说当保安挣钱少、值班紧,特别是过年时候放假没准等弊端时,又一口推辞了,说过年咱家里那么一大家子人,给多少钱也不能值这个班,受这个罪,言语和神情之中透出不容质疑的坚定。这让我既温暖感动又心生羡慕,羡慕父亲心中年味的浓重,感动源于父亲的年味传递。  
  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父亲心中的年味相对是浓重的,这从他对于年的重视程度上可以轻易看出来。相对于他自己,相对于过去,我认为父亲心中的年味其实也是渐渐变淡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早年时候对于年的重视程度比现在要高许多,差不多是进了腊月门就慢慢张罗起来。腊月初八腌“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扫房、送灶王爷上西天;然后是赶集上店置办肉蛋菜蔬,花炮祭品;二十六、二十七蒸馒头、蒸包子、蒸年糕;二十八炸藕盒、炸丸子;二十九蒸肉;三十上午贴春联,请爷爷娘娘、准备团圆饭,下午剁馅活面包饺子,晚上吃年夜饭,守夜;年初一拜年;年初二上坟,待客,一直忙到初十左右待完客才算忙完。和别人家的男人不同,在过年的问题上,作为当家人,父亲不仅劳心,而且劳力。因为父亲早年学过一点厨艺,所以在过年关于吃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上,基本上都由父亲亲历亲为,奶奶和母亲多是打打下手,干些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的粗活。当一切准备停当之后,父亲才能换上过年的新衣服,以当家人的身份,领着一家男女老少,按照当地过年的习俗规矩,或请或送,或跪或拜,或吃或喝,或鸣或放,来完成过年的盛宴。这些场景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既是明晰的,又是模糊的,既是严肃的,又是活泼的,既是神秘的,又是自然的,是夜幕降临时的长明灯燃起,是红纸黑字的新春联在门楣上熤熤闪光,是大小爆竹在院子中爆响时的硝烟升腾,是奶油蛋糕吃在嘴里时的甜美如蜜,是肉饺子咬一口嘴角冒油,是白酒抿一下绵、香、醇、厚,是一大群族人进门拜年大呼小叫……有着诗意的温暖,有着同族同宗的亲近,有着色香味俱全的具体实在。在诸多场景中,父亲首当其冲当仁不让,他是家庭的领导者、当家人,是基于血缘基于亲情的过年习俗的拥护者、实践者,他把自己的热情和责任倾注到每一个具体事件每一个具体细节中,用虔诚的跪拜、美味的吃食、如火的态度,将一大家子人的年火烧得旺旺的,热热的,甚至无暇顾及一年年过下来,自己越来越老,越来越疲惫。  
  爷爷去世早。爷爷去世之后,父亲口中的一大家子人可以概括为以奶奶为首的四世同堂。虽然在村子里,四世同堂的不只我们家,但是父亲对此依然很自豪,认为这是一种福。这种福和自豪在过年时候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我的记忆中,最为明显的是大年夜。由于同族中奶奶的辈分、年龄都最大,所以同族的男女老少吃过年夜饭之后,都聚到我们家,男人们喝酒吸烟吃茶闲侃,女人孩子们围着奶奶炕上地上挤挤挨挨的,吃糖嗑瓜子,叽叽喳喳像一群吵嘴的鸟。这种时候,奶奶是陶醉的,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父亲是陶醉的,既陶醉着奶奶拥有的同种陶醉,也陶醉着奶奶没有拥有的陶醉,比如一个族人、一个男人基于过年的成就感。  
  在我看来,在过年这件事上,父亲是有成就感的。这种成就感溢于言表,无法掩饰。在我的记忆中,无论家境贫富,对于过年,父亲似乎从来没有烦过,从来没有像母亲那样因为过年花钱或是干活劳累而牢骚满腹。多数时候,父亲总是吸着烟,提前默默盘算,依照往年先例把该准备的东西一样一样备好,再一样一样做好,整个过程显得有条不紊,那种过程和场景让人感觉很踏实。对于这些场景,这些经历,这些印像,我喜欢统称为年味。这种年味或许每个人都会有,都遇到过,拥有过,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年味。可是在我看来,我最为钟情的年味几乎都与父亲有关,都与父亲的传递有关。对于这种年味,对于这种与父亲有关的年味,我自信有足够多的细节记忆可以支撑。这些细节就像树木的年轮,从我出生时起一直到现在,一年一年一圈一圈刻在我的身体里,融化进我的血液中,从来不曾剥离,也从来不曾消失。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支撑着我关于生命、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亲情等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意义和价值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无声的,也是有声的,它们既像父亲用手机打来的问询电话,又像萦绕耳畔的鞭炮余音。当然了,还有许多许多,多得就像树上的树叶,就像田间的麦苗,就像满天的星斗,就像冬日阳光下河面上泛动的粼粼波光。这些意义,这些价值,这些细节记忆,几乎都与父亲有关,与父亲的传递有关。在接到父亲电话的一刹那,我又一次真切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一点对我很重要。在潜意识里,我需要这种召唤,需要这种来自父亲的唤醒,我期待着自己心中对于年的漠然在这种唤醒中得以荡漾、温暖,积极、向上,就像父亲一直希望的那样,就像父亲一直喜欢的那样。  
  作为一个父亲,接到父亲电话以后,我把父亲传递给我的这种与年味有关的唤醒传递给儿子,告诉他,爷爷来电话了,问他什么时候回去,让他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儿子正在戴着眼镜看电视,他躺在沙发上,穿着睡衣,裸着脚,沉浸在《蜘蛛侠》的情节里,嗯了一声,说知道了,什么时候回去也行。对于儿子的这种漫不经心,我心里隐隐生出一种怨气,感觉似乎自己的这种传递被忽视了,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父亲交给的任务,而造成这种恶果的正是儿子的漫不经心,正是《蜘蛛侠》里的蒙面人。当着爱人的面,我没有发作,担心起到反作用。依照往年的经验,按照爱人的“小人”之心,我这个作父亲的往往为了哄儿子早回老家过年,常常是毫无原则,恩威并重,萝卜加大棒。对此,我不置可否。为了父亲,即使有些不择手段也属正常。我的说辞是,老人还能活几年?老人不图吃不图喝,忙活一年了就盼这个时候,盼着一家团圆,做晚辈的应该尽量满足老人的心愿……于是,在儿子行前的几天里,我隔三差五地旁敲侧击,以问儿子作业为名提醒儿子。爱人对此嗤之以鼻,哼,从来没见你对儿子学习这么上心过!对于爱人的讥讽,我旁顾左右而言他,心里是隐隐得意与惴惴不安。我知道,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儿子离父亲酿造的、传递的年味是越来越近了。这,不容质疑。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20:27 | 只看该作者

船儿,你快些走

黄会儒

   

   空气中流动淡淡花香的清晨,这个整夜期盼整夜激动整夜不眠的清晨,我们背起装满母亲慈祥的叮咛和父亲殷殷教诲的书包,一起来到开满苦楝树紫色小花的村口……

呵,枝头的鸟儿哟,快扬起淡绿的小喙,啄开系帆的纤绳吧,让小船儿载着你载着我载着他,载着我们这些山村孩子的馨梦,踏上求知的征程吧。

小草青翠的叶尖上盈盈闪动的清露,是我们一双双渴慕的晶莹眸子,正映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清新诗句,映着小山坡深情牵挂着的骑黄牛的牧童的影子。

耳畔又萦绕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甜甜诱惑了。光脚丫采蘑菇的小姑娘哟,跟我们一起走吧,别再顾着采摘蘑菇了,快快把幸福的记忆装在那小小的背篓里吧……

风儿轻轻柔柔地飘动,荡漾起我们的心湖涟漪层层,牵动我们殷切的祈盼了。那是我们珍藏已久的希冀啊,如今要在风的海洋里放飞了。

哦,我们要去找寻那只绿水中浮着白毛,张开红掌拨弄清波的小仙鹅,去探访那个白云深处的人家,去听那两个顽皮的小儿辩日,去问卖火柴的小女孩如今背上书包了没有……

船儿啊,你快些走吧,把我们驶向希望的彼岸……


黄会儒,曾是《五指山吟草报》通讯员,在该报发表若干篇散文诗歌,现系海南乡土研究会、海南诗社会员,保亭乡土研究会常务理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29 , Processed in 0.0861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