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当代浮躁的消费文化氛围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让孩子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向传统仰望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自觉的选择。很多中小学校开展诵读古典、学习书法等校本课程。而且,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推广下,这些活动都开始取得较好效果,比如书法的教育,有人说,现在甚至可以看到近代以来中断的书法教育传统正得以恢复。这是最乐观的态度。但显然,书法教育仍然是比较粗疏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教材的问题、书法教师的任职资格问题等等。因为很少有人会把书法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教育,它其实有着更广的内涵,在它身上折射着我们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去强调书法教育的价值,而是从各个细微的层面去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书法,学习传统文化。
要以通达的眼光看待书法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 刘守安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这话说得很对。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样的入门介绍会让他们顿生敬畏之心。学习书法的起步阶段,首要的是破除儿童对书法持有的神秘感,培养儿童对于书法的亲切感。有了亲切感,儿童才能学下去,才能有兴趣学。
书法的启蒙教育应该深入浅出。学帖之前,要先讲解帖的来源、背景,像《九成宫》、《兰亭序》都要讲清它们的出处来历。再比如说拓片,小孩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黑底白字呢?就要跟他们解释拓片是怎么制作的;很多字帖里的字连不成话,就要告诉他们这些选字只是碑帖的局部,在帖文中不是前后相连的。
同样的道理,选帖要选易学的、常见的、小孩自己也喜欢的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夯实基础。起步阶段可以先练习楷书或者隶书,这两种字体的笔画变化小,容易学;它们着重锻炼学习者对于字体结构的把握,字体结构把握好了,硬笔字就会写得好看,也为其他字体的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选定了帖,就要照着帖练,并且要写像。古人的碑帖与现行的印刷体是两个系统,二者对于“好字”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有些碑帖中的字在今天看来可能不美,但是习书者必须照着帖中的样子练。为什么呢?就是要通过这种模仿改变习书者脑子里固有的审美标准。儿童可能会有他自己的书写习惯,他觉得这个字就应该这么写才好看,而照着字帖练习就是要改变旧有的错误写法。作品的笔法、字法、章法,都要写像,不能擅自更改——点划的处理、结构的安排、文章的布局缺了一样,写出来就不会像。写像了,对孩子也是一种鼓舞,可以增强学习的信心。练习的起步阶段不求量,只求质,可以先练几个字、十几个字,但是要练好。练好少数的字以后,其他的字即使没练过,也可能写得像了。
学习书法可以使儿童学会凝神静气,有助于培养儿童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视觉准确度,但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该往书法家的路上走。要以通达的眼光看待书法的学习,区别对待学习书法和写好字,要因材施教。一般的孩子学写字达到两个标准就行了,一是写对字,二是把字写得规整好看,在这个基础上行有余力,再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来学习。
而目前中小学校中普及性的书法学习,我认为其目的首先应该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书法曾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有悠久的传统,也留下了许多墨迹,比如古代刻石、简牍帛书等,这些都可以当作学问来学习和研究。学习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学会欣赏书法,了解书法美在哪里及其价值所在,不一定人人都要会写,这就像人人都可以欣赏电影,但不必人人都要会演电影。上书法课不该是单单学写字。
儿童要想深入学习书法,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对书法感兴趣,二是要有修习书法的天分。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书法学习的效果才会好。我提倡“快乐书法”,反对强迫式的书法学习。另外,儿童练习书法不要过于看重比赛拿奖,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奖价值不大,盲目追求这类荣誉,不利于长远的发展。(王莹 采写)
重欣赏重笔法重基础——对小学书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朱天曙
现在的小学书法教学中,多让学生临写颜、柳两体。少年宫的老师有的还主张学生学魏碑,一段时间练下来,效果明显,学生就能写几个大字去比赛、获奖。还有不少老师拿自己写好的作品,让学生反复临写,很快他们也能出成绩。但从书法史和书法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短期行为”,不利于学生今后在艺术上的发展。
一上手就临写颜、柳,小学生掌握了起笔、收笔的提、按、顿、挫、回锋等技法后,以后再让他临摹王羲之一路的行书,就出问题了:如写到转折的地方,就想到颜、柳转折处的顿、挫,老要在这些地方停顿、按下去,与王羲之一路的书法相距甚远。什么原因呢?较之东晋、北朝的楷书,颜真卿与受其影响的柳公权的楷书在审美意义上都有明显的变化,他在晋楷的韵味、北朝楷书的质朴之外开掘出雍容博大的楷书“庙堂”系统,字形变大,强化起笔落笔之顿挫,在笔画起止的两端,点、钩、翻折关节处都多加顿挫、挑剔的装饰,以此丰富、弥补楷书放大后的空乏。这种美化现象在初唐禇遂良的楷书中已见消减,薛稷、薛曜更趋明显,至颜真卿中晚岁作品达到极致。在书法史上,以颜体为代表的中唐楷书,成为一个独立的书写系统,用笔上与行书的衔接多有障碍,点画本身规律化、独立化,改变了自晋楷成熟以来与行书笔法相互贯通的用笔规律,非常不利于初学者。清代中叶之后,碑派书法崛起,人们将北朝碑版统称北碑,因为北魏石刻最著名,故称魏碑。在清人的解读中,北碑成了与南方书翰相对的另一审美典型,与南方文人书家以流美为特征的书法相比,北碑更多的表现出豪放、刚健的雄浑之气以及古拙、朴质的意味。但魏碑中不少是雄奇角出、锋棱毕现的作品,学生在书写中难以体味到古拙自然之趣,也常常写不出那种出角、方折的感觉,就会由书写发展为“描字”、“填字”,失去了书写的意义。我还不提倡学生起步阶段都站着写大楷,长期下来,运腕、运指这些关键的书写技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小学阶段的书法课应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提高书写技能,是一种普及性的美育教育。我主张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提倡多上书法欣赏课,利用多媒体和各种字帖、卷轴实物,介绍常见的篆书、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包括各种碑版、刻帖、器物、作品等,丰富学生的笔墨知识和文房修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捕捉学生的艺术灵性;二、不要直接取法颜、柳,提倡起步阶段临写晋楷一路的中楷作品,如王羲之的继承者隋代智永的《千字文》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其完整地继承了东晋楷书的传统技法,结构谨严,法度精熟,点画之间有呼应,无明显的顿挫,用笔利索,有利于学习上手,找到书写规律,摸到门径,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由楷书向行书过渡;三、鼓励学生多进行基本功训练,重视基本点画、形态的反复锤炼,才能得心应手。适当参加一些比赛,提高学生兴趣,但不能为了各种各样的比赛而奔波,以免奖得的不少,却不能持续发展,这是很可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