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在国家汉办工作多年,并长期负责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工作,能否对整个国家对外汉语师资培养的情况作一个介绍。
程棠:我在一次会议上,曾把解放后我国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概括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六十年代末采取的,从中文系毕业生中遴选,进行外语培训。当时的汉语教师大部分都是从中文系毕业生选的,个别是历史系毕业的。外语培训就是学外语。并没有考虑到普通话或其他技能的要求。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样的培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些老师中国语言文化的底子都比较扎实。这批人后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骨干。1999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为这批师资发了纪念牌,并在说明中指出:“三十多年来,这批由我国政府培养的出国储备汉语师资已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多次由我国政府派往国外任教,足迹遍布五大洲。作为一个教师群体,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他们都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不怕艰难,不辞辛苦,努力向世界推广汉语,介绍中国文化,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第二种方式是在文革中,国家在各地在职的中学教师中选拔了一批人员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培养。也是进行外语培训。
第三种方式,是成立“对外汉语专业”,专门培养师资。最初在北语试办,到1985年,北语、北外、华东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这四所学校里成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本科专业。后来又招研究生。四年本科的教育,让学生既学外语,又学中文。不久分配时出现了问题。毕业生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流失了,留在对外汉语教学岗位上的比较少。于是我们后来就加强硕士生的培养。到九十年代,大概1992年开始,语言学院设立了双学位,效果不太好,所以办了两年也就不搞了。硕士生就业的情况还是比较好。这是第三种模式。从1996年开始,酝酿要设博士点。为了提高这个学科的研究水平,必须培养博士。我们需要往国外派出人员,而国外高校博士才有资格任教。这样,第一个博士点就设在北语。因为北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资料最丰富。
现在,对外汉语博士培养,在专业目录中,是设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之下的。硕士比较复杂,既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下的对外汉语方向,也有属于“课程教学论”的。后者是属于教育学范畴。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目前看法不一致。
记者:那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资格审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程棠:大概是在1987年前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受教育部的委托,着手研订教师管理条例。为什么要制订这个条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整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对外汉语教学迅速发展,教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就不够了。于是,有的学校就把什么人都塞到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中来,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能教汉语。有的学校,护士也被叫去教外国人。所以就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师这支队伍非常混杂,良莠不齐。我们于是准备开始整顿,一方面是要整顿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这些老师。
1990年9月份,以教委主任李铁映的名义发布教委主任令,决定在全国推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决定成立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是原高教司的司长夏自强同志,我是副主任。到1997年换届,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来担任主任,我还是副主任,一直到2000年,我就彻底卸任了。
记者:资格审查的方针是如何确立下来的呢?
程棠:资格审查一开始,就遇到很多政策性的问题。比如,要确定审查对象,要界定对外汉语教师的范围。其次是审查办法问题,对老教师和年轻教师要有区别,我们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教师采取考核的办法,对年轻教师既考试又考核。
记者:开始的时候只是对现职外汉语教师中开展这样的考核么?
程棠:是,一开始规定只对现在正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认证资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像司机一样,先拿驾驶执照再驾车,而我们这个呢,等于是司机先上路了,然后再拿证,所以我们这个资格认证就规定:必须已经有一年以上的教学经验。
通过审查,确实加强了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不能随便往对外汉语教学单位塞人了。过去,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想顶也顶不住,现在有了挡箭牌。
通过审查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对外汉语教师这支队伍水平差距很大。在这支队伍中有不少堪称一流的专家教授,也有素质很差的教师。不少人说我是温和派,能放过去就放。但每考一次试,我就越来越坚持要考试。我们不能只埋怨人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不理解,我们自己必须要争气。你要社会承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你自己必须要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对外,要提高自己的水平。
记者:实施资格认证制度,遇到的特别大的困难在哪里呢?
程棠:最大的困难是证书的效力问题。本来我们想规定,如果没有资格证书,就不能上岗,也就是要持证上岗。但是做不到。因为人事权不在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而是在各大学。比如学校里有个教师在教外国人汉语,但是没有证书,你让学校把这个人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另外到国外教书,如果是教育部派出,我们选择有资格证的人。如果是校际交流或因私出国任教,就不好控制。对方要不要这个证书,是他的事。所以弄了十多年,最后只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由教育部公派出国的人必须要持有这个证书。经过我们几年的宣传,这个证书有一定国际知名度了。而且应该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过我讲的是过去的事情,现在的办法已经变了,我就不了解了。
记者:近几年关于学科定位的争论非常激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程棠: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点想法。我的观点是应该把对外汉语教学归属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不要归属于教育学。现在有些同志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归属对外汉语教育学的研究。所以这个学科应该属于教育学。这没有问题。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有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就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就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英国也一样,《应用语言学导论》这本书主要讨论的就是第二语言教学。加拿大有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但是有些国家,比如苏联,应用语言学则指机器翻译,日本也把外语教学法归属于教育学。就是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分法。这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国内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分歧是各有道理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可以归在语言学,也可以归在教育学。这两方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但是牵涉到培养对外汉语教师,问题就比较多。什么原因呢?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中国语言本体。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你一定要了解,不了解就没法教。所以重点应该放在本体上。我给你举例子:比如我们培养数学教师,不是培养教教学法的人,而是教数学的人。数学老师应该懂得应该怎么教数学,但是,你首先应该懂得数学本身。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解方程式,却大谈特谈教学方法,那不是无稽之谈么?所以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得懂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你才能去教。这是教什么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才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不能先解决怎么教,再解决教什么。我认为一定要把本体搞清楚。这才是你的安身立命之本。其次才是教学的方法。所以培养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上。因为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是专门去研究教学法的。
我不是看不起教学法,教学法当然很重要。但过去有人把教学法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有人说,教外国留学生,王力来也教不好。我对他说,王力也许刚开始教不好,可是过一两个月就会了,而王力所懂得的东西,你一辈子都可能学不会。
我的想法是:培养学生,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前途。比如我的学生去国外高校求职,如果他说,我的专业是第二语言教学,那美国人不会聘请你,为什么,因为在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已经比你强,他不会聘用一个在国内可以聘到的人。在那个方面,别人懂得比你多得多。而本土的东西,才是你的立足点。我们的立足点是把中国的东西介绍到国外去。因此你必须把教学的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牢牢掌握,然后才能研究怎么去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