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探索中追寻农村教育的新境界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38:57 | 只看该作者
祝站中心小学《春苗》二期系列之童言稚语、101班李娜
春天,梨花开了,苹果花开了,柳树也开花了。小树长高了,小鸟飞回来了。
101班胡沛祺
我爱熊猫,它可爱极了。
熊猫有一双黑亮的眼睛,瞧,它吃竹子的时候还在咕噜咕噜地眨着眼睛。它长着一对圆圆的耳朵,圆圆的鼻子,四只脚全是黑的,毛绒绒的。身体胖胖的,大部分皮毛是黑的,只有肚子是白的。
它走起路来一扭一扭、慢吞吞的,有趣极了。
101班盛斯珂
我最喜欢吃苹果,因为苹果很红,吃起来很甜很甜,很香很香,它的样子圆得像皮球。
101李佳雪
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小草绿了。
101班李佩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
101班余文恋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得很美很美。
101陈冠男
春天来了,桃花红了。
101班李佩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
101班余文恋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得很美很美。
101陈冠男
春天来了,桃花红了。
101班乐天
我喜欢吃西瓜,西瓜大大的,圆圆的像皮球。
101余思龙
春天到了,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也醒了,小草长绿了。
101班李家
春天梨树开花了,苹果树也开花了,小草绿了,小朋友们走进了美丽的春天了。
101班沈卓然
春天来了,花红了,小草绿了,小燕子飞回来了。
101班刘佳艺
我喜欢吃苹果,苹果圆圆的吃在口里很香。我还喜欢吃香蕉,香蕉弯弯的吃在口里很甜。
101班田心怡
我喜欢吃苹果,它圆圆的、红红的,吃起来很香;我还喜欢吃香蕉,它弯弯的、黄黄的吃在口里很甜。
101班王梦
苹果圆圆的、红红的,吃起来又甜又香。
101班余琼
我喜欢吃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像小皮球,吃在口里很香。
202余润禾
今天,我放学回家的时候,看见了云彩上面划了一条长长的痕迹,不知道会是什么。我惊奇地问奶奶:奶奶,那是什么留下的?奶奶回答说:这是飞机飞行划下的痕迹。听了奶奶的话,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名的科学家。
202 李登
今天,我与妈妈去田里插秧,来到田边,我卷起裤脚,走到妈妈身边,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手拿秧苗,右手往田里插秧,不管怎么努力学都不会,反而弄得全身是泥。妈妈笑着说:“你怎么搞的,像个泥娃娃一样,还是回家去吧。”听完了妈妈的话,我很不情愿的洗手回家了。
202 魏毓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园玩的时候,看见了很多的植物。大树长出了碧绿的枝叶,树上的小鸟出来寻找食物,绿绿的小草也发芽了,人们的菜也长出来了。我觉得这一切真美好呀!
202 余思
今天放学,妈妈来接我,她看上去好像很累,我连忙问妈妈:“你怎么了,病了吗?”妈妈笑着说:“没有,只是没有休息好,明天就好了。”我这才放心了。
妈妈夸我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知道关心长辈。
202 余小涛
今天,我和哥哥一起去河边玩,我看到蜻蜓像一架飞机落在荷叶上,还看见草地上有几个人在捉蝴蝶。我对我哥哥说:“我们捉一只蝴蝶吧。”我哥哥说:“好吧。”哥哥躬着腰,蹑手蹑脚,在后面跟着着它,一下子扑过去,捉到了一只蝴蝶,然后把它送给我,我很高兴地接受了。
小蝌蚪死了,我好伤心
201   余梦文
有一天,我和我哥哥一起去河边玩耍,看见河边有一堆小黑点,问哥哥:“那是什么?”哥哥说:“那是小蝌蚪,真多呀!,我们去捉一点好吗?”我点点头,同意了。就去找了一个塑料瓶捉了一大瓶蝌蚪。
我们带着蝌蚪回家后把蝌蚪放一边,去外面玩了一会,回家之后看见蝌蚪竟都死了,我们觉得小蝌蚪们真可怜,哥哥说:“我再也不捉蝌蚪了!”我伤心地说:“我们再也不要残害生命了!”
小朋友们,你们要记住我们的教训,也不要残害生命哦!



参观动物园


                                               201
程霜
去年暑假,妈妈带我去汉口玩。那天是星期天,爸爸不用上班,带我和妈妈去动物园参观。走进动物园的门前一看,啊!动物园真大呀!我说:“去看猴子表演吧。”爸爸说:“好!”只见一只只猴子正在骑自行车。有几只猴子站着骑,还有几只猴子转圈骑,每只猴都很听饲养员的话。表演得真精彩呀!我真忘不了去年暑假猴子玩耍的情景,就像在我眼前一样!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39:49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区“小学语文老师日常教学生活状态调研”

                           (2009年第一站)



                                                       朋兴乡朋兴小学


调研目的:选取一位青年教师为“调研样本”,尽可能立体化地了解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状态,共同思考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相关问题。

调研方式
(1)9:20——10:00,朋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桂晶老师日常课《综合性学习语言艺术》课堂观摩。[一位老师作课堂实录(见附件1)其余老师侧重课的评价]
(2)10:00——10:30,集体议课。[评课实录(见附件2)]
(3)10:30——11:00,到达现场的小语区教研员,学区教研员,朋兴学区四位小语骨干老师研读桂晶老师提供的日常小学语文的实物资料[备课本、作业本、试卷等,作出业务性的研判,提出学术性建议。(见附件3)]
现场写就一篇自述文。(见附件4)
(4)11:00——12:00,管季超与在现场的朋兴五所小学的语文骨干教师交谈,话题集中在三点:
第一,语文教师要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力求站在尽可能高的视点,尽可能广的视域来研究、实施小学语文教学。
第二,希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教师之友网》的学术资讯,希望农村优秀小学语文老师参与《教师之友网》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通报近期省、市、区小学语文相关教研活动信息。(武汉听课、教学论文评选、网络教研活动)

参加调研人员
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管季超
朋兴学区教研员:涂其国
朋兴桂口小学:宋伟
朋兴涂河学校:陈燕梅
朋兴和平小学:肖艳
朋兴联合小学:专艳霞
朋兴小学:冷先斌(作课堂教学实录)

管季超带到现场的资料:
1、《语文报/书法版》、《书法报/硬笔书法》各50份,分赠各校。
2、台湾一所小学的学生毕业作品集,台湾、香港、澳门教育界同行在小学课外阅读推广方面所作工作的实物资料、原版书刊供参与调研人员浏览研讨。
3、赠涂其国先生一册《新课程问题解决实践研究》、赠桂晶老师一册《语文教学漫议》。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40:26 | 只看该作者
  08年10月28日在市赛观课现场的札记


                                            ■《教师之友网》
                                                  管季超



    前面的两个帖子是我作为区教研室艺术课教研员应邀参加区内两位赛手赛前议课环节时的所思所想。今日复看,基本观点没有变化。
    接下来的这篇札记,是我作为市赛美术分赛场评委在现场的观课札记。
    采用这种公开表达个人对竞赛课评议意见的方式充满着不确定的“危险”,在旁人看来显为“不智”的行为。
    因为:评议者本人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知之甚少,是非专业背景的学科教研员。虽然在美术教学上思考得并不少,但限于认识水平,并不能保证所言一定正确;
    因为:即或意见确乎正确,但只要直言,便会有“危险”;
    因为:即或不引发“负效应”,也属于在旁人看来根本不必去做、做了对我个人有害无益的举动。
但,我仍然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
    因为我并不因工作角色的卑微而轻视自己的思想。假如一桩赛事仅仅只是从一群人中区分为“一等奖”的几人,“三等奖”的几人,我个人作为评委之一的专业评议意见得不到有效传播/与同行交流,那我将自己生命中的整整一天半掷在一间教室里就有点儿亏。
    在开始表达这些评课意见前,请相关人士明察:
    ——不代表任何单位或集体,更非受托,只是管季超作为观课者的个人见解。(为自己经历过的工作留一印记)
    ——意见是实名公开表达的,无论认同或有以教训,亦请以同样的学术探讨方式,予以回应。
   基于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和对正常的学术批评的向往,我不畏惧任何不同观点的碰撞,更不畏惧因直白地表达了学术性意见而导致可能有的损失!
    与思想上有所收获相比,一切的“损失”将不是损失。
以下依赛课顺序依次表达观课感受:

■《中国古代建筑》
    ——执教教师教风朴实端庄,教学语言精炼流畅,这种良好印象在正式赛课现场得到进一步强化。
    ——平心而论,选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为讲题,有相当的挑战性。
    “古代”这个时间座标挺长,“建筑艺术”这个内容所涵盖的东西太多,在短短40分钟中要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颇不容易。如果我本人来上,不一定上得好。
    笔者在赛前议课阶段所表达的建议受到过重视,但改动处并不很多。改动处我以为都是应改和改好了的。
   我一向主张在赛课全程中尊重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参谋意见可以多说,反复说,但主意由做课教师自己拿。
    十一年间,经我手送出去参赛的课有好些节,每一次我都与赛手单位约定为“三轮为定”。第一轮,赛手完全独立地设计,试上(这一轮我常常谢绝了参与,将“校本”的研讨推到前台);第二轮,听完课后现场与赛手和赛手单位同行议课讨论,提出完整的参考建议(注意:是“建议”,而非“照葫芦画瓢”的那个“葫芦”),由赛手斟酌取舍,优化设计;第三轮,临近赛前数日,看赛手“彩排”效果,作一些细节上的推敲。
    这种方式我认为既尽到了作为“教研员”这个角色的责任,又没有“挤压”赛手本人的创造性,还不至于为了一节竞赛课/公开课耗费基层学校过多的财才和精力,所以以后还会坚持如此做。
    ——回头再说这节课。
    教案上包含的要“告诉”学生的“结论”挺多,赛手顺利地“告诉”了,课上得挺“顺”,几乎无懈可击。
    但我在赛前议课阶段表述过的观点没有变化!
    仍然觉得“告诉”得多,“师生共同经历”一个“过程”稍少了些。
    ——有一二处非常微小的细节再提出来与赛手商议:
    (1)导语部分引入古诗名句的想法是非常好的,理念上我完全认同,但与课的目标达成“贴”得不那么紧,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2)说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壮美”,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优美”(又言前者阳刚,后者阴柔),这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要举恰好相反的例子太容易了!
    (3)或许是漏点了鼠标,在讲到“民居”时,播放的画面是苏州园林。(孝南三中的陈强老师与我邻座,他与我都认为将“苏州园林”列为“民居”不甚合理。“民居”是住的,而“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游赏。)
    ——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与教学内容的标高已接近“临界点”,但赛手作了精心设计,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本次赛事的第一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呈现,既为本次活动定下一个好的基准音,又鼓舞了以下参赛选手的信心,是一个不错的开局。

■《京剧脸谱》
    ——承办单位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听美术课蛮有意思!我的感受与之相同。
        28日一天听了整整七节课,我一点儿也不感到疲惫,始终兴趣盎然。
    我喜欢听京剧,但对有关脸谱的知识知之不多。因此对这个教学内容颇有兴趣。听完课,也都弄明白了,记住了。
    ——这节课的教案是写得相当好的!
    思路清晰,要件完备,教案文本繁简适宜。
    ——将了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与现场临摹一个脸谱的习练结合起来的做法,笔者犹豫一下之后,基本认同。
    因为这有可能让学生印象更深。
    ——执教者课前所做的“功课”是相当充分的。
    仅仅是介绍“京剧的魅力”这一个片断,就从网上搜寻到奥运开幕式京剧木偶表演/希尔顿脸谱指甲/外国人上衣的京剧脸谱装饰/奥运会期间公交车上的京剧腧谱四个典型例证。
    ——对这节课提出一、二个细节,与赛手商酌:
    (1)可否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程式化”特征稍作些交代,再过渡到“脸谱”的“程式化”特征。
    在介绍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时,也可有几句话的交代,作些必不可少的铺垫。
    教案上有这一类的文字,但似乎还不够。
    因为“京剧为何要使用脸谱?”“为何要这么画脸谱”,是学生有可能不太明白的。相对于“从戏剧文化的角度去赏析”,动手画一个脸谱显得稍次要些。我以为。
    京剧的表演体系之所以与其他表演体系(譬如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并驾齐驱,这是一个明显的区分点。
    (2)假如要作精益求精的高要求的话,在谈及曹操的脸谱时,用一二句话“垫”一下,提示学生区分“文学、戏剧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的人物”并不能划上等号。
    (3)明显是因为顾及到教学时控的原因,十个小组的同学带上面具登台展示的环节稍稍匆忙了些,展示时间太短,学生长达近10分钟的“劳动成果”展示夸赞得吝啬了些。
    (4)有一个最值得探讨的一点是:这节课的教学容量稍稀薄了些,教学目标定得低了一点儿。

■《清明上河图》欣赏
    ——这节课没有给评委和听课教师提供教案文本。
    现场笔记上可以看出执教者的“教路”是:
    导语(用到奥运会视频)→初赏(涉及作者介绍与散点透视法介绍)→细赏(若干画中人物的细节性赏析)→分段再赏(郊野/码头/街市)。
    “教路”是非常清晰明快的。笔者尤为认同“细赏”环节。正好上星期日在卡西书店翻看过华师大王先霈先生为文学院学生开设的“文本细读”课的讲义,颇受启发。无论是赏析文学作品还是美术作品,“素读”和“细读”的方法是不可少的。
    ——与前两位赛手相比,本课执教者教态的从容、对教学内容投注的激情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上稍显不足。

■《广告创意》
    ——执教者显然属于那种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又善于营造交流感的“表演型”的赛手,这很能为自己的课“加分”。这是相当聪明的一位赛手!
    ——选取的教学内容也是很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此前感悟”的。
    所例举的实例有接近一半是笔者课前未曾留意过的,想来高中生忙于课业,也大多未曾看过,所以仅仅凭这些实例,也足以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和活跃,有新异感。
    ——对这节课,笔者也提出一、二处或许有别于其他观课者的思路:
    (1)笔者“顽固地”认为,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一样,本节课的执教者在教法上如出一辙,都是一种老师胸有成竹的“告诉”而非“师生共同经历”“共同探讨”。
    譬如在第三个教学时段“广告创意赏析”时,可否设计一个“教学变式”,先提出一个创意主题,让学生先“思”一下,然后再研讨,再共同归纳出一个“结论”呢?例子不一定要过多,深入些研讨倒不可少。
    (2)在“体验创意”教学时段所提出的题目是:“以‘远离网吧’为题,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听课时我与邻座陈强老师都表示了担忧,担心这个题目太难,学生完成不好。
    课一下,我到讲台上取走了全部共约30份学生课堂作业,此刻写这篇札记时逐幅作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有些问题被我们事先料中。譬如学生容易将“网吧”=“电脑”,“电脑=有害”。从而偏离了出题意图。
    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作业出乎我们的预料:相当好地用视觉形象传达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个人见解!
    例如高二(3)班李博、涂婉依,高二(4)班李文立,高二(3)班龙晴,高二(6)班蒋颖,高二(1)班陈洋,高二(1)班陈茜、阮静,高二(1)班樊曦、谌望、王文君,高二(4)班谌洁。(还有几位同学未注姓名)
    此前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有些同学的设计相当巧妙,有趣味,但似乎一时无法表现青少年“为何要远离网吧”这个核心意思。一味负面地表现使用“电脑”的弊端,这显然与我们要大力促进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相抵触,有违命题本意。
    陈洋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将画面斜切为两半,左下角画一位女孩手持利剑劈开“知识的大门”,右上角画一位男生身背电脑,劈开“电子游戏”的门。中间斜行由上至下大书“网络双刃剑”,加注4行小字:“网络双刃剑/看你用哪面???/正确的选择/成功的关键。”
    细看完这一叠学生作品,我对孝感一中的这群学生由衷表达欣赏与佩服!!
    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个理念:我们老师或许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低估了孩子们的思想深度。某些教学内容,完全用不着简单“告诉”,可以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以生本为本”的教法。
    教师“教”的效果要从学生“学”的效果来作考察。所以我一向特别留意公开课/竞赛课中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状态/有形与无形的“作业”。

■《剪纸艺术》
    ——这是一位对美术教学工作非常热爱,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对本课的内容投注了相当高热情的朴实的老师,这是我的现场观课感受。
    ——为了准备这一节课,执教教师整整剪刻了一满本的剪纸作品,现场的动手操作也非常熟练从容。(下课以后,经该县教研员同意,我从这个剪纸册中取了一枚人物剪纸和一枚剪纸贺卡,留作教研资料。)
    ——有一、二点参考建议,提出来供执教老师思考:
    (1)请留意一下好的教案设计文本,会有所获;
    (2)请留意一下,如何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美术课作通盘考虑,让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前后相延续又各显其功能。本课的教学目标明显定得过低,没有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同类剪纸课题拉开明显距离,课的“人文涵量”比较单薄。
    宋秋前(2001年第4期《教育研究》)在论及“教学密度”问题时说:“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教学改进的本质目的是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很希望这位年轻、敬业的青年女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常常作一下“跳出来”回看的思考。

■《现代服饰艺术》
    ——主办单位提供的课表上为另一位老师,所以我对该县教研员介绍的“这位老师从接到任务到上课只有五天。”这句话完全相信。
    ——执教者提供的是一份详案,A4纸小字号密密麻麻足有3页,推想执教者很花了些工夫用来熟记教案内容。(在28日的赛事间歇,《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一课执教老师也一直在背记教案内容,口中念念有词。)
    一线教师遇有参赛机会,都很努力,舍得下工夫,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位老师课前所做的查找资料的工作,制作课件的工作,也肯定投注了相当高的热情。(前些年,我曾花了点儿时间看这方面的书,能判断教案上所收录的资料非止来于一处,也都是准确的。)
    ——执教者显系语言表述能力很强,善于交流的那一类。再加上已熟记教案内容,所以看得出来,执教者颇自信,也从容。
    ——课间与这位执教者有过交谈,得其虚心求进的良好态度的鼓励,我提出了几点商榷意见:
    (1)课的整体感觉挺好!老师很会讲述!
    课的内容稍“满”了些,如果做些“减法”,或许更显从容,学生参与研讨/思考的时间也留出来了。
    (2)不在乎一节课中“告诉”了多少学生此前不知/未曾关注的“知识”/“信息”,而应将重心放在“服饰艺术与审美”、“服饰艺术与民族、职业、性别、地域、着装时间地点”的关系。即或是“告诉”,也首先“告诉”可以“通用”的“一般常识”。(“常识”比“专精”的知识更重要!窃以为。)
    (3)在讲至第4板块“服饰艺术的手段”时,分类方法似乎同时使用了三种,显得芜杂。老师在某一二个片断即兴发言时的教学语言引发了部分观课者的争议。对这一点,我个人持一种宽容态度,以后稍加留意就可以了。
    这位老师如果有再一次展示的机会,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进步。


    ——执教者提供的教案文本是相当好的!
    他的教案是所见几份教案中唯一标明教材版本的。
    这个细节有必要!因为高中艺术欣赏课教材版别有多种,听课者在现场也未持有教材。(某些课题或许是创编内容或引入了教材之外的内容。)
    这份教案的繁简程度也刚刚好!该宣示给听课者的,都作了交代;可以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的教学语言并未如前面某些赛手那样悉数呈现。
    ——付老师是挺会讲课的一位男老师。
    在课的导语部分,有一段幽默风趣的谈话,让听课的学生不觉莞尔。
    ——付老师的语速是舒缓平稳的,传达出对完全熟记教学内容和可以预测教学效果的充分的自信。
    ——从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我似乎完全找不到可以拿来与之商榷的具体的问题。
    内容安排逻辑性极强,取例典型正好合用。教学过程的推进不急不燥,与学生的交流感也亲切自然。
    希望如果付老师看到这个帖子后,自己来找一找这一节课有可能存在的某些“成功”之中的遗憾。
    作战方案的制定有可能影响实际战斗过程的全貌!
    假如作了某种“自我质疑”的严苛的“追问”,或许执教者本人会得出某些“颠覆性”的结论:
譬如:按“标志定义”→“标志历史”→“标志的类别”→“用途”→“造型特点”→“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要素”→“实例评赏”这样的“教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虽然井然有序,相关知识几乎“一网打尽”,俨然如标志设计的一本小册子的编写大纲。
    那就产生了一个完全可以试作设想的问题了:咱们老师的教学与学生通过相关小册子来“自学”(阅读)或通过网络来自己查询资料岂不毫无二致?
    可否将现在的“教路”完全倒过来呢?即先感知若干实例→产生了探究“标志要素”的求知欲望→进而探寻共性的“原则”→分类/知晓用途→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全不借助现成的文字呈现而概括出“标志”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一定要那么精炼完整,可以由学生真正的体会连缀而成)。
    对标志“历史”的介绍可有可无或可简可繁,因为这一个“点”与课题所标举的主要教学任务关系稍远些,不必让区区一节45分钟的课负载过重。

■《现代商业美术》(第7节课)和《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第9节课)、《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第10节课)不再详评。
    ——前一节课在进行过程中恰遇承办单位召开会议,喇叭里传来的声音关上门窗也没有完全挡住,这很让我分心,似乎执教老师也因此有些焦燥。
    老师的认真和努力我们是完全能感觉得到的。
    这节课中执教教师放进了太多的图例,个别例子似乎归类不一定“合群”,这让我在试作评议时追寻“课路”显得困难。(假如发放教案文本可能更好些)
    ——后一节课与前面的若干节课给我的印象是一样的,都是课前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了足够丰沛的现成的赏析“定论”了,然后按序“告诉”给了学生。区别只在于这种“告诉”的技巧是高一些,还是平一些;“告诉”时是完全自说自话的还是“设计”一点儿有“交流/参与”感的课堂“师生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太会有自然引发出来的思考状态,或抑制不止的“我是这么想的”、“我这样认为”的一种急欲表达的状态。
    咱们的课,缺少了对学生答问的再“追问”,缺少了一些思想的张力,缺少了一些探寻与辩驳,缺少了一些不经预约不期而至的困难和波澜。
    老师们似乎很害怕课上得不“顺”。须知最精彩的精彩常常是在遇到这种“不顺”之后的呵。
    在一线作初中语文教师时,我也曾自认为和被认为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离开讲台之后的这些年里,我得以有机会总结/反思/追悔当年教育工作的得失(更多的是“思而有悔”的痛苦),从而让自己在观念上试图作出某种超越。
    十一年来,我从小学语文、中小学艺术和幼儿园教师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老师们用他们各具风貌的鲜活的教学实践/实例,启发了我,丰富了我的感性经验,促进了我的理性思考。
    湖南师大石鸥先生的《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一书曾带给我许多启发。石先生从教学病理学视角把教学缺陷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几个方面。这本书帮助我确立了通过精细的课堂观察、对教学问题进行“问诊”进而试图提出“矫治”“处方”的思路。
    教育注定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更好的一节课一定在未来。
    对教师工作的评判,单以一节课而论其成败,也注定会有某种“测不准”的危险。
    高中艺术课教师群体是达观开朗的一群。
    我想老师们更珍视和看着高中艺术课教师这次历史性的“会师”,更看重亲如一家的友好交流的气氛,更看重从一课而引发的对若干课的重新思考,更看重“难得聚首,又难舍难分”的同行相亲的内心的美好感动,更看重我们无怨无悔选择艺术教育事业的职业信念的坚持。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41:06 | 只看该作者
我为何对学前教育研究如此兴趣盎然
                                        孝南区教研室幼教教研员     管季超

       写这篇短文时,我一时想不起来,到底是啥时候开始正式履行“幼教教研员”这个工作角色的。
        这不打紧。历次幼教活动我都有专门的档案收存,等整理《孝南区幼教教研史年表》时一查就清楚了。
        几年前,省教研室专设了幼教室,配了专职教研员;市教科院也立即配备了专职教研员,是我的高中同学,她此前也一直是市教科院分工联络“市幼教会”的人员。这样,区教研室也得找一个人来与之对应。找谁呢?
        好像我最合适。
       一是我与区直机关幼儿园的领导、老师都熟,早在1995年,我就应该园之请,协助整理了一篇园史资料;后来又应邀在一个晚间为该园老师开《如何写教养笔记》的专题讲座,事后还颇花了点儿心思为该园编过一册打印本的《教养笔记》。作为该园学生家长时,我与12位老师打过交道,关系都处理得挺好。其中几位还成为碰到了能聊好长时间的朋友。
       二是我对研究儿童美术启蒙教育一直兴趣颇大,喜欢看幼教方面的报刊。1993—1996年在教委办公室作文字工作时,就曾多次到该园去借书刊。所以区园的领导即向晏主任推荐,建议让我来作幼教研究工作。
       反正总得要一人来支应差事,反正你也挺感兴趣,晏主任欣然同意,随口就下了“委任状”。
       鲁双清副主任和我闲聊时,趁我高兴,没少痛批我的缺点,但对我有一个特点(?)抑或优点(?)是大加赞赏并表佩服的。
       他说:你蛮会读书,收集学术资料有绝招,又舍得下苦功夫研究感兴趣的业务问题。只要你想干,就舍得投入,能到得了状态。
       季超兄弟还真是当得起鲁兄谬赞。
       一接到“委任状”,我马上投入到学前教育相关理论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又兴致勃勃地到幼儿园听课,还自加压力拿出了一个可能在全省县区级教研室,都不太多见的宏大的研究规划,又策划了好几次区内的幼教活动,参加市省活动时,因为我区的准备工作每次都认真而充分,所以屡创佳绩。
       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说,怎么就不能将“表扬与自我表扬”结合起来呢?!
       这篇短文充其量只是个“节目预告”,可看的东西还在后头,请您不用着急,陆续就会看到:
        ——我自费买了600多元的学前教育理论书来看,又从市幼、区幼、杨幼、肖幼四园借阅可能有数百本幼教刊物翻阅,从中精选出最精萃的部分篇目(见本站《管季超收藏学前教育研究资料目录》)。
        ——每次听课,也都有观课日札。自我表扬一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呵!(陆续上传,文字上还需作必要的润饰)。
        ——历次活动,均有记载,将录入《孝南幼教研究史资料长编》中。又夸自己一回:做事还算“细作”。
        ——将倾力撰写自学幼教教研体会的长文,供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朋友和教研员同行参考。再自我表扬一回:挑担土有土在,流了汗当然就长谷。
       这样说来,创办一个网站好哇!
       既可以交流学术信息,对别人有益,又能促进教研员自己的工作总结与反思,每天都劲头儿十足地忙个不停,头脑一刻不停地思考问题,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
       物质生活依然平淡,精神生活特别充实,多好!
       游客朋友如果现在不赶紧参加进来,或许将来想参加,咱们还不稀罕了。
       附录一图,是安徽少儿出版社去年创刊的《学前课程研究》创刊号,是该刊的赠品。
       不用花钱,就能看到书刊,是最让我高兴的。所以拿来作配图,为该刊鼓吹!
       想把学前教育研究得深细一点儿的幼儿园教师朋友,可以关注该刊。创刊号学术水平就不俗,以后各期一定也挺不错!
接到过该刊一位青年编辑的约稿电话,当时我正和邹华等几位美术教师在职院参加市美协会,人声嘈杂,听不甚清。也快过年了,心思也散了些,稿子未及时寄去,有点儿对不住编辑朋友雅意。帮着该刊做个广告,弥补一下。
        这下,扯平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41:35 | 只看该作者
过访《当代学前教育》编辑部闲话


                                                                                                                          管季超



        大约是在2005年秋季吧,我受区教育局副局长之命,代他到武汉参加李岚清前副总理一本音乐欣赏专著在湖北的推介会。
        推介会“规格”颇高,省教育厅路钢厅长亲自主持,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先生亲自为这本书鼓吹,李前副总理的秘书(名儿我忘了)也讲了话。会议《通知》要求各县市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普教科长、音乐教研员全得参加。(其实缺席或让人顶会的不少)。
        这个会对我个人来说,是得着实惠了。一是我正想到汉办点儿私事;二是会上还发了精装彩印的李前副总理的书。书印得挺好,资料丰富,还配一张CD,正好我手头的音乐资料不多,需要这个。
        会后,我到雄楚大道出版文化城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查加伍先生办公室聊天,要了几本书,准备打道回府,忽然就记起前不久收到了湖北少儿社刚刚创刊的《当代学前教育》双月刊,于是就顺便转到B座7楼过访了该刊编辑部。
        在与主编蓝欣、副主编周艳交谈时,我谈了一些作为基层教研室幼教教研员的一些感受,因为事先并无精神准备,大概有些东扯西拉、言不及义。周艳小妹妹大概大学刚毕业,向我宣讲幼教论文应该有怎样的学术表述规范。其实她所说的我都清楚,只不过我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工作繁忙、又并不熟悉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格式的普通一线教师。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周妹妹哪能体会得到。
        湖北是中国学前教育的发源地,幼教从业人员是个庞大的队伍,照道理讲,应该有一本学前教育的刊才对。现在有了这样一本刊,咱也是湖北人,当然就希望它办得好,也希望自己能帮上忙。
       但是在作学术判断时,我会摒弃地域观念和情感色彩,说真话:这一本刊物直到现在,学术定位似还不够明晰,用稿标准太低,整体学术质量比不上湖南一师所编的《学前教育研究》(高端学术定位),也比不上《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切近教师的实用需求。
       但,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位卑言轻,又无名气,干着急,帮不上蓝欣她们的忙。
       也许,抽时间认真写点好稿子寄给她们,是一种帮忙的实际行动。
       谢谢蓝欣女士送我一册《梁培龙水墨画》集子。前些年到南宁时,曾专门到接力出版社拜访梁先生,惜未遇。
        希望湖北的幼教同行都来扶持这一本刊物。
         毕竟,它是湖北办的啊。
         用一句小时候在《检讨书》上写过的话:“请老师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42:11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收藏幼教研究资料目录
鸣谢:在此发布的《收藏幼教研究资料》是近三年来我从800余册各类幼教刊物,几种教育类专业报纸中精心编选的。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孝感市直机关幼儿园郭红园长、孝南区区直机关幼儿园吴运珍园长、喻银霞主任、罗三春主任、夏敏芬主任,杨店幼儿园杨艾欣园长,肖港幼儿园余新华园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
    追踪教育科研新动向,为一线教师提供有学术质量的专业支持,是教研员的责任。发布这份《资料目录》,目的在为一线老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查检之便,实现资源共享。






① 国 际 幼 教 新 理 念   

《幼教改革 三思而后行(上)》 李辉  李培美 幼儿教育 2003.9   
《幼教改革 三思而后行(下)》 李辉  李培美 幼儿教育 2003.10   
《幼儿园课程发展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走向(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周兢 幼儿教育 2003.3   
《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蒋俊华 袁俊玲 幼儿教育 2003.10   
《从台湾香港教改看内地幼教改革》 李辉 幼儿教育 2004.10   
《蒙台梭利幼儿角单元活动设计课程》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蒙台梭利幼教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基本练习与实例一应用篇》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蒙台梭利生平年谱记要》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 方钧君 柯蒂斯 上海托幼 2003.1   
《我的一堂剪纸课》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姚兵岳 幼儿教育   
《重新发现童年世界》 杨桂青 国际教育 2005.1.21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玩》 宋晓梦 光明日报 1997.4.4   
《怎样促进健全人格发展》 赵琳 幼教热线1999.12   
《博士重回幼儿园》 冯玥 中国青年报   
《蒙台梭利教育需要科学地解读和本土化》 杨莉君 幼教园地   
《调查显示:学前教育有持久效果》 卧松 中国教师报 2004.12.1   
《我了解的美国幼儿园教育》 安徽合肥 陆红 早期教育   
《美国幼教改革新动向》 李辉 吴颖思 幼儿教育 2002.7   
《美国学前数学教育新标准及应对策略》 周欣 幼儿教育 2003.9   
《美国学前教育子女的十大法宝》 吕莉/编译 幼儿教育 2003.3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施建农 幼儿教育 2004.19   
《走近美国幼儿园》 (美)马丁·可思 幼儿教育导读 2002.7   
《中英家庭不同的“餐桌教育” 》 浦东新区三林镇幼儿园 赵青 上海托幼2003.4   
《德国学前教育专家的高见》 康瑶 国外家教   
《“老外”的教子之道》 扬舟 国外新视角   
《老外怎样看中国的孩子》 郭莹 幼儿教育 2005.6   
《在活动中学习——日本幼儿园教育活动三则》 余碧君 幼儿教育 2005.4   
《中国应怎样借鉴“蒙台梭利” 》 霍力岩 学前教育研究 2001   
《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之比较研究》 缪胤 房阳洋 学前教育研究 2002.NO5   
《科学性全人教育——蒙特梭利教学走入孩子心灵深处》 吴珀媚 www.ancona.com.cn   
《与时俱进是:一个凉不下来的话题》 写在蒙氏教育大陆发展十周年之际 中国教师报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浅说》 李道佳 幼儿教育 2002.3   
《三岁决定一生》 蒙台梭利著 付地红 张冬梅/编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梁志燊教授谈蒙台梭利教育》 朱燕平 早期教育 2006.4   
《韩国“全国幼儿教育课程”评介》 张燕 张咏 上海教育科研 2003.11   
《儿童心理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赵婉黎 刘云艳 早期教育 2006.7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方案教学》 龚晖 郑蓉 程志宏 早期教育 2005.8   
《瑞吉欧的实验精神与研究方法及其启示》 姚伟 郑丽波 幼儿教育 2004.5   
《让幼儿教育成为儿童主动学习的乐园》 杜文莉 霍力岩 幼儿教育 2004.5   
《“方案教学”—儿童探索和探索儿童的方案》 钱慧 早期教育 2005.8   
《国外有关儿童游戏的文化研究进展》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珊珊 早期教育 2006.11   
《游刃于教与不教之间》 范秀洁 学前教育·幼教版   
《多元化教育管窥》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刘彤 李立 早期教育 2005.4   
《走近瑞吉欧》 黄浦区紫霞路幼儿园 张荣珍 上海托幼 2003.3   
《美国幼儿教育的基本走向》 刘明远 放眼世界 幼儿教育   
《美国的室外儿童的游戏场地》 周欣 幼儿教育 放眼世界   
《亲历美国幼儿教育》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刘彤 早期教育 2004.9   
《美国的幼儿园重视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 吴玲 编译 早期教育   
   
②重要的幼教理论文章(剪贴资料)   

《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有效转换的生态学理论解释》 戴莉 学前教育研究 2003.11   
《信息收集能力:让孩子胜人一筹》 赵蓉 幼儿教育导读 2004.3   
《素质教育从这里起步》 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 学前教育研究 2002.1   
《庄子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陈阳全     
《对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一点认识》 林茅 学前教育研究 2002.1   
《开发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几点尝试》 孟可飞 幼儿教育导读 2004.2   
《多兰斯创造力培养法》 邱岳 幼儿教育导读 2004.2   
《搜索8大智能》  幼儿教育导读 2004.6   
《爸爸与女儿的数的关系》 颜廷剑 幼儿教育导读 2004.8   
《亲近孩子的四大法则》 常华 幼儿教育导读 2003.11   
《好爸爸的8项注意》  幼儿教育导读 2003.11   
《透视幼儿珠心算教育》  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10.31   
《口号中的教育误区》 张劲松 幼儿教育导读 2004.1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庞丽娟、胡娟、洪能敏 幼儿教育导读 2002.6   
《我国幼儿教育的时代性主题》 冯晓霞 幼儿教育导读 2002.7   
《告诉我: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幼儿教育导读 2004.7   
《培养幼儿自信的五个途径》 黄永祥 幼儿教育导读 2004.12   
《提倡做“60分父母” 》 徐浙宁 幼儿教育导读 2005.5   
《概念地图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张文桂 浙江省湖洲师范学院教科院   
《一场关于“幼儿教学应关注儿童”的对话》 周勤慧 郑卫东     
《幼儿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刍议》 刘明远 早期教育2005.6   
《正确理解幼儿的创造》 刘宝根 上海教育科研 2003.10   
《对儿童“代声音”的解读》 史爱华 儿童发展与教育 2006.7-8   
《流行背后的误用与背离》——反思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运用多元智力理论的一些误区 李敏谊 冯景     
《多元智力理论研究应走向理性与客观》——试分析西方学者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反思 霍力岩 沙莉     
《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在“全国第二次实施《纲要》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 李季湄     
《我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马秋丽     
《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 刘晓东     
《注意幼儿园教育的三个偏向》 刘永和 中国教育报 2004.9.25   
《论当前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走向》 冯建华 俞国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育》——“追问大师”系列之一      
《民办教育促进法》解读 陶西平     
《创新,对幼儿意味着什么》 孙其华     
《张雪门的幼稚师范实习理论及其启示》 朱良     
《我国民办幼教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及理性思考》 万中 夏晨伶     
《请珍惜孩子的生活休闲时光》 邓文静     
《庄子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陈阳全     
《卷首语》 李嫔琦     
《早期教育:全民教育的起点》  幼儿教育导读 2004.2.16   
《感悟儿童教育》 许群民     
《中国民办学前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幼儿教育 2004.11   
《面对孩子的错误回答》      
《性健康教育走进小学课堂》      
《让孩子从网络面对整个世界》 谢湘     
《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      
《让我们了解一下真实的德育》      
《美国小学生校外干什么》 梁英     
《关注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张博     
《儿童论坛:开自己的会,自己的议题自己定》      
《中国孩子需要什么》 庞盼     
《关于我们的事情能不能问问我们的想法》 李纬娜     
《学什么?怎样学?》 孙玉晓 康丽颖     
《独立与依赖》 郝大海     
《文化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卓晴君     
《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 孙云晓     
《基础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张毅龙     
《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      
《难忘的两个多小时》 史慧中     
《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立建》 苗雪红     
《论儿童精神的导性逻辑》 丁海东     
《儿童的声音与儿童的哲学》 史爱华     
《幼儿活动教学:现象与解读》 黄小莲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徐明     
《儿童认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儿童的心理理论 缪小春     
《教育振兴从幼教开始》  中国教师报   
《我国学前教育的几点创新》 房阳洋     
《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 邓佐君     
《0—8岁教育:叫误区消失,让幸福开始》  中国教师报   
《孩子的世界 共同的世界》——重读《小王子》有感 胡福贞     
《幼儿教育的三层发展价值》 徐明     
《为追求理想的幼儿教育永不停息》 蒋建华     
《要对幼儿教育予以足够重视》 艾琳 中国教师报   
《为什么要重视幼儿的社会性教育》 吴文菊     
《儿子有问不完的问题》 李会玲     
《幼儿教育应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冯晓霞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尝试》 丁永峰     
《家庭教育原则浅说》 郭天雄     
《孩子的眼睛向你诉说……》 季能顺     
《往婴儿神经银行存钱》 程淮     
《儿童安全关键词》      
《我看幼小衔接》 吝日学     
《孩子的思维可笑吗》 王俊红     
《试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应具备的八大意识》 姜宏德     
《电视与儿童教育》 夏之秋     
《限制孩子看电视不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 亚文     
《教育在帮助孩子怎样选择方面做得不够》 史静寰     
《我看我国幼教改革之现状》 许群民     
《您是如何对待孩子玩的?》      
《一位母亲的“快乐民主教育”之惑》      
《狗也想回到幼儿园》 尚德其     
《为了孩子的未来》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06   
《家庭教育8大要领》 赵艺 梁志燊 幼儿教育导读 2005.4   
《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王芳 幼儿教育导读 2005.4   
《给自己的心理健康打分》  教师俱乐部 美丽幼师   
《对话哲学的启示—对传统儿童教育的反思及超越》 秦元东 理论建设 2004.11   
《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 刘晶波 幼儿品德教育专栏   
《试论学习方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吴永平 理念建设 2005.6   
《叙事: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 杨宁 理念建设 2005.7-8   
《近十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姜勇 理论建设 2004.3   
《正确认识儿童和儿童生活》 王喜海 幼儿教育 2003.7.8   
《儿童是个哲学家:解读及启迪》 杜燕红 理论建设 2005.2   
《论幼儿收藏的教育价值》 韩春红 理论建设 2005.4   
《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一个天真的梦想》 郑三元 学前教育研究 2002.1   
《孩子,1年等于10年》 王东华 幼儿教育导读 2005.3   
   
③ 幼 教 科 研   

《幼小衔接若干问题的应对》 浙江省渚暨市浣江幼儿园 陈莉莉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丁海东 《学前教育》   
《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四要点》 北京市西城曙光幼儿园 汪宋莉 《学前教育》   
《谈教研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全国教研员研修会上的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课题的设计与实施》 2007年第09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晶波南京210097 《学前教育研究》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选题的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2007年第09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刘晶波 王磊 孙永霞 《学前教育研究》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保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 ——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2007年第09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刘晶波 丰新娜 李娟 《学前教育研究》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五大领域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刘晶波 李娟 丰新娜 2007第四期 《学前教育研究》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刘晶波 孙永霞王磊 2007第10期 《学前教育研究》   
《从开蒙到开化——终身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对幼小衔接的关照》 1.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 重庆400715
3.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4. 重庆400715董小玉 杨晓萍5.  2007年第07-08期 《学前教育研究》   
《图画菜单的启示》 浙江杭州 张莉 《幼儿教育》2003.07-08   
《也许他比别人慢一拍》 江苏尼山 龚顺梅 夏英 《幼儿教育》2003.07.08   
《让幼儿张开想像的翅膀》——幼儿想像力测试及分析 龙建秋 余森森 《幼儿教育》2003.09   
《“园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 王喜海 《幼儿教育》2004.5   
《“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 虞永平 《幼儿教育》2004.5   
《请教师动手创编教材》 曹冰洁 《上海托幼》2003.5   
《行动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的有效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龙红萁 《上海托幼》2003.7.8   
《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卫 《上海托幼》2003.1   
《让行动研究准确起来具体起来》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尚荣 《早期教育》2004.10   
《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 浙江上虞市教研室 陈莉亚 《早期教育》2004.10   
《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案例教学》 黄娟娟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反思一次美术教研活动》 丹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雅典 《早期教育》2004.06   
《由教育咨询活动所想到的——教研员专业化成长之我见》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郑艺 《上海托幼》2003.7.8   
《园长该如何听课》 上海 黄诚 《幼儿教育》2002.7.8   
《市中心教研组作用探析》 浙江 江金华 章群弟 《幼儿教育》2004.4.4   
《用历史生态的眼光看幼儿园的科研诊断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许卓娅 《早期教育》2004.6   
《关于幼儿园教研活动多元化的思考》 邢少颖 张淑娟     
《社会资本视野中的园本教研支持策略》 吴立保     
《关于环境创设的研讨记录》 魏芳 《学前教育》幼教版   
《怎样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陆克俭     
《构建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任瑛     
《纲要》理念指导下的园本教研策略 浙江省平湖市教育局教研室徐流芳 《早期教育》2005.9   
《用历史生态的眼光看幼儿园的科研诊断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许卓娅 《早期教育》2004.6   
《案例研讨实录:没馅的饺子、贝贝摔倒了》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课题组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做好观察的几点思考》 江苏南京 蔡昱晓     
《开拓新百年——在中国幼儿教育百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史慧中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幼教百年沉思录(五)》 皮军功 宿红英整理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儿童出生的那一段——在百年中国幼教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
中央主席 许嘉璐 《学前教育》   
《幼儿园科研:目的和定位》  《早期教育》2004年第6期   
《又见指南》 薛姝 《学教育·幼教版》   
《纲要》理念指导下的园本教研策略 徐流芳 《早期教育》2005年第9期   
《从展示到纪录》 王峥 朱家雄 《学前教育》2005年第3期   
《教育案例与教案研究、案例教学》 黄娟娟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尊重,从了解开始——一个教育个案描述》 刘严 《学前教育》2004年第6期   
《幼儿园袋评价的几个误区》 霍力岩 赵清梅 《早期教育》2005年第6期   
《教育会诊:一种高效的园本培训模式》 杜静 《学前教育》2005年第7、8期   
《教育观念的更新很重要——对相隔十几年的同一教学活动的剖析》 刘钰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认识儿童的一个新理论:儿童的朴素理论》 鄢超云 《学前教育·幼教版》   
《当代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几个特点》 霍力岩 《学前教育》2004年第1期   
《论基础教育的“基础”》 燕国材 《学前教育》2005年第6期   
《中国当前教育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综述》  《学前教育研究》2001第1期   
《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十一五”课程诚征实验园》  《学前教育·幼教版》   
《教育的对话与计划》 黄进 《幼儿教育》2003年第7、8期   
《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的反思》 秦振飙 侯莉敏 《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   
《大力提倡幼儿教师自己的教育科研》 赵志毅 《学前教育》2005年第7、8期   
《幼儿教育能成为研究者吗》 步社民 《学前教育》2004年第10期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 步社民 《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   
《幼儿教育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杨宏伟 《学前教育》2004年第6期   
《在教师培训中如何运用行动学习法》 秦旭芳 《学前教育》2004年第1期   
《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之设计、操作方法》 罗慧 《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情有独钟——我做幼教资料工作》 何美玲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 王瑞祥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教师如何做个案研究》 周欣 《学前教育》2004年第4期   
《教养笔记——洋洋午睡日记》 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张燕 《幼儿教育》2007年7、8期合刊   
《由顾此失彼的教育引发的思考》  《学前教育》   
《幼儿园里的一天——教养笔记》  《学前教育》2004年第10期   
《案例研讨实录:没馅的饺子,贝贝摔倒了》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教养笔记——面对拒绝》 王黎敏 《学前教育》2004年第6期   
《案例研讨报告》 吴晓梅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④ 幼 教 教 师 专 业 成 长   

《教师专业成长“三步曲”》 杨凯红     
《做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吴放 《学前教育》   
《三十而立》 程洁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朱家雄     
《幼儿教师可以怎样表达教育观点?》 吴振东 《早期教育》2005.3   
《在“亲历”中成长》 易凌云 庞丽娟     
《管理的智慧(续2)》 毛美娟     
《幼儿园教师入职初期“关键人物”的影响》 郑蓉     
《通过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陶慧玲     
《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但菲 王红艳 吴琳     
《透析教师教育行为后的缄默知误》 王喜海     
《管理的智慧(续2)》 毛美娟 《早期教育》2005.3   
《巧“画”寄语》 陈向阳 《早期教育》   
《客人老师来了》 高美娇     
《幼儿老师同侪互助观课的理念与运作》 丁新胜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民办园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与回归》 王冬兰 冯艳慧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重塑专业自我,做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刘占兰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农村民办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与分析》 唐海燕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管理的智慧(续6)》 毛美娟 《早期教育》2005.6   
《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 李婵娟 《早期教育》2005.9   
《幼儿园的一天》 (三位博士的观察日记)     
《我朴素的幼教经历》 朱文曼 《学前教育研究》2003.9   
《关键事件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郑蓉 龚晖     
《优秀教师的特点》 郑和 《教育发展研究》2005.2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 刘丽     
《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 梁慧娟 冯晓霞     
《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 解希静 王晓岚     
《假如我是幼儿园的老师》 李军林     
《课后反思型说课:老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平台》 王春燕     
《我在说课、评课活动中主动成长》 倪慧芳     
《幼儿教师不可忽视语速问题》 罗欣环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教师手记》 张远清     
《一次童趣的放飞》 吴海丽     
《教育叙事研究》 尹坚勒     
《谈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朱因文 《学期教育研究》2002   
《女儿小敏》 陈庆云     
《撰写教育案助我提高素质》 倪菊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如何在培训中使用“头脑风暴”》 陈向明     
《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欣     
《听课要有门道》 张倩     
《幼儿教师能成为研究者吗》 步社民     
《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 王正可     
《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差异》 谈亦文 《幼儿教育》2003.12   
《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思考》 张文桂 《幼儿教育》2003.7-8   
《对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吴春榕     
《用“反思”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 夏薇 《早期教育》2004.5   
《让案例分析成为幼儿教师自我成长的阶梯》 刘振民 《早期教育》2004.3   
《师幼对话中教师的话语水平及面临的挑战》 王海澜     
《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高等专科层次)研制的初步成果》 李生兰 张民选     
《幼教师资:问题及对策》 王剑兰 张秀娟 《中国教育学刊》2004.7   
《幼儿园教师类型的分析》 吴荷芬 《上海托幼》2003.1   
《论信息时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霍力岩 缪胤 《幼儿教育》2002.11   
   
⑤ 幼 儿 园 课 程   

《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郑三元 《理论建设》2005年第3期   
《课程是一种社会协作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许卓娅 《早期教育》2004年第3期   
《新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姚伟 吴琼 《理论建设》2004年第1期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 李莉 唐淑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基本特点》 王春燕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百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回顾及反思》 王春燕 《研究与探索》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改革及课程设置》 上海吴积静 《幼儿教育》   
《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九》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幼儿教育》2007年第10期   
《论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 苏贵民 《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   
《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珊译(西南师范大学) 《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 虞永平 《学前教育》2004年第5期   
《学校课程综合化问题探源》 杨爱程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   
《内涵·物质·条件·方法——“园本课程”网络研讨会综述》 原晋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早期教育》2004年第8期   
《是教材,还是“操作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上海托幼》2003.7.8   
《用游戏、快乐、理解承载幼儿园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石晓波 《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建构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 常丽丽 郭芬云 《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7、8期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初操》 黄菊芳 《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7、8期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研究”过程概述》 姚莉 《学前教育》2004年第7、8期   
《为儿童幸福前行铺设好“跑道”》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尚荣 《早期教育》2005年第8期   
《幼儿园课程中的民族文化观照》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陶金玲 《早期教育》2005年第6期   
《用历史生态的眼光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下)》 许卓娅 《幼儿教育》2004年第4期   
《从年龄和外语学习的关系看幼儿期英语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高敬 《上海托幼》2003.1   
《我国关于世界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状况探析》 姚国辉、张莉 《早期教育》2006年第11期   
《试论对幼儿园教材的价值审视》 张晖 《学前教育》2006年第4期   
《幼儿园课程模式之我见》 高志方 《幼儿教育》   
《美国幼儿园的特点》 徐虹 《幼儿教育》2004年第10期   
   
⑥ 幼 教 品 牌 打 造  
  
《提升办园品质 彰显办园特色——幼儿园规划研究》 王成刚 《学前教育》2006.4   
《幼教品牌的丰富内涵及其形成》 浙江杭州 何春英 《幼儿教育》2002.12   
《幼儿园形象设计的意义与策略》 袁宗金 《幼儿教育》2004.2   
《打造品牌幼儿园的五个需要》 中国教师报 龙飞 2004.10.28   
《墙饰: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江苏南京 吴邵萍     
《走农村自然特色之路》 湖南湘潭 龙凤 《中国教师报》2004.10.28   
《让儿童持续、健康地发展——记深圳马荣教育机构“幼小”衔接系列活动》 《桃李苑》马荣机构主办     
《开拓新百年——在中国幼儿教育百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史慧平     
《我省幼儿教育十年回顾》 张维春     
《上海名园撷英》 上海市托幼工作办公室     
《孝南区首届幼儿园教研工作研讨会》 杨店区杨店镇幼儿园     
《爱心之桥》 肖港镇幼儿园主办     
《中外幼儿园环境布置图例精选》      
《湖北幼教100年》      
《武汉市公安局幼儿园》图片集      
《雏鹰展翅》图片集 少先队江汉石油管理局委员会 2004.6   
《孝南机关幼儿园50年园庆》图片集      
⑦ 幼 儿 园 艺 术 教 育 资 料   
《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说明》  南京五大领域之艺术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创新浅探》 张卫民 彭月芳 詹霞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论儿童艺术的发生》 边霞 《学前教育研究》2002.5   
《幼儿园艺术综合教学的实践探讨》 资利萍 《幼儿园教改》2004.5   
《幼儿学哪种才艺比较好》 《家庭·育儿》编辑部/策划 《幼儿教育导读》2004.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创新浅探》 张卫民 彭月芳 詹霞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林琳 《理论建设》2004.1   
《幼儿园艺术综合教学的实践探讨》 资利萍 《幼儿园教改》2004.5   
《儿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分裂及其综合》 黄进 《理论建设》2005.8.9.10   
《生活·生态·创生——“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黄进 《幼儿教育》2002.10   
《幼儿艺术活动体验式课程实验研究》 杭州大地幼儿园课程组 《幼儿教育》2002.7.8   
《早期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胡静 《湖北省幼教期刊》   
《谈幼儿绘画教学》 胡雁 《湖北省幼教期刊》   
《论本体感觉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易晓明 《理论建设》2004.3   
《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 易晓明 《幼儿教育》2003.3   
《“城市中的水”及其他》 李慰宜 《幼儿教育》2003.3   
《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 边霞 《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儿童早期音乐能力发展研究概述》 章淑慧 《理论建设》2004.11   
《幼儿早期书写与书写教育:思考与倡导》 林泳海 李琳 崔同花 沈毅敏 《理论建设》2004.3   
《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 万应均 《幼儿园教育教学》2005.7-8期   
《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 虞永平 《幼儿园教改》2004.1   
《幼儿前书写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王纬虹 申毅 庞青 《调查与研究》2004.5   
《艺术教育创新影响因素探析》 张卫民 《幼教论坛》2002.1   
《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课题组 《幼儿园教改》2003.12   
《浅淡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沈建洲 《研究会“十五”课题优秀成果选登》   
《汉字构型特征与幼儿认知的共鸣》——幼儿汉字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李静 《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7.8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 甘露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新思维创意》  《儿童学画一点通》   
《小班美术活动设计——吃饼干想象画》 周丽萍 《幼儿教育导读》2004.6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谢子静 林琛琛 《调查与研究》2004.7.8   
《戏剧能给儿童教育带来什么——透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 张金梅 《理论建设》2004.7-8   
《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及指导》 林琳 罗瑾璟 《调查与研究》2005.12   
《论幼儿绘画特征》 哈咏梅 《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   
《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2001.12   
《儿童学画一点通》 秦瑛 马莉 《儿童学画一点通》   
《三至六岁幼儿人物画的研究》 库桂香 《幼儿教育期刊》   
《澳大利亚、越南、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对比研究》 陈志超 《幼儿教育》2004.3-5   
《婴儿的美术教育活动》 林琳 《幼儿教育》2002.12   
《读画》 张念芸 《幼儿教育》2002.5   
《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幼儿美术教育》 张益文 《幼儿教育》2002.7.8   
《关于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寻》 唐晓娟 《教育教学研究》2004.4   
《绘画对幼儿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朱文佳 蔡志刚 林泳海 《调查与研究》2004.5   
《从涂鸦看动画的心智成长》 吴鑫 《理论建设》2006.1   
《浅淡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侯莉敏 《理论建设》2006.1   
《促进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发展的指导指导策略》 邱秀君 王冰 《学前教育研究》2007.5   
《儿童自主剪纸活动中 教师角色的探究》 北京市京源学校幼儿部课程组 《学前教育·幼教版》   
《现代建筑与胡同文化》 苏京平 《学前教育·幼教版》   
《浅淡幼儿版画艺术》 张新江 《早期教育·美术版》2005.1   
《儿童美术教育发展脉络》 屠美如 《早期教育·美术版》2005.1   
《大胆尝试 心情表现》 黄丽军 《早期教育·美术版》2005.1   
《我上美术欣赏》 江涛 《早期教育·美术版》2005.1   

⑧ 语 言 领 域   

《论童话的荒诞与幼儿的审美》 赵学菊 儿童发展与教育 2006年第7-8期   
《儿童读经一路走好》 中国教师报 2003.12.11   
《童话对儿童创作经验的书写》 王玉 理论建设 2005年⑤第12期   
《论童话中的“残酷”叙事与幼儿阅读》 金莉莉 学前教育研究 2003.10   
《教化:童话本质的背离》 余春瑛     
《以故事教学研究为载体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北海幼儿园语言教研组 幼儿教育 2007.10   
《猜猜我有多爱你》 褚潇 幼儿教育 2007.10   
《中班语言活动设计——等明天》 薛远远 幼儿教育 2007.11   
《学前识字并非越多越好》      
《文中识字与单独识字的比较》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 何琦 上海托幼 2003.7.8月合刊   
《全息汉字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 李静     
《缤纷童书 飞扬智慧》      
《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儿童文学卷》  湖北少儿出版社   
《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理论卷》  未来出版社   
《儿童早期语言教育与其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 赵琳 学前教育研究 2003.11   
《不老的童年——金波先生访谈录》 任继敏 金波 学前教育   
《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 杨晓萍 李子建 陈楷红 崔晶盈 调查与研究 2004.9   
《全息汉字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 李静     
《全语言教育与中国幼儿语言教育的本土化》 周兢 幼儿教育 2002.7.8   
“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对王财贵先生答《光明日报》记者问的质疑 刘晓东     
《阅读活动设计策略》 上海浦南幼儿园 王洁     
《西方小孩爱读什么——近年来西方儿童阅读状况扫描》 哈里·斯皮德 《幼儿教育导读》2003.9   
《阅读天地——水孩子》 陈萍 《幼儿教育导读》2003.9   
《我看幼儿的早期阅读——访华东师大学前教育学系副教授》 张明红 记者:聆珑 《上海托幼》2003.5   
《浅谈幼儿的阅读教学》 华中师大 林泳海 普陀区宜川一村幼儿园 崔同花 《上海托幼》2003.3.A.14   
《早期阅读应从“分享”开始》 北京师大心理学院 伍新春     
《前阅读活动的新经验》 陈帼眉     
《反思早期阅读活动“蜘蛛先生要搬家”》 南京市江宁区示范幼儿园 崔玉 仇宁燕 《早期教育》2005.5   
《当前幼儿文学欣赏教育中的误区》 任继敏 《学前教育研究》2007.5   

⑨ 幼 儿 园 科 学 教 育 领 域   

《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说明》  南京五大领域之科学   
《幼儿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 胡航宇 《中国教育报》第5851号   
《扁豆苗 扁豆藤 扁豆花 扁豆夹和扁豆娃娃》 张秋生 《幼儿教育》2004.1   
《父母是宝宝最佳的游戏顾问》 章淼榕 《幼儿教育》2004.1   
《警惕家庭中的假游戏现象》 张玉敏 《幼儿教育》2004.1   
《会伪装的灌输》 陈宗英 《幼儿教育》2004.1   
《我有了解世界的方法》 木米(译写) 《上海托幼》2003.6   
《十元钱的午餐(大班)》 上海浦南幼儿园 卢秋萍 《幼儿教育》7-8期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小班)》 顾莉玲 《幼儿教育》7-8期   
《记录 不仅仅是记录——“折装圆珠笔”的教与反思》 东南大学幼儿园 吴岚 《幼儿教育》2007.7.11   
《戏水活动概说》 张玉荣 《幼儿教育导读》2004.2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及干预》 周宇奎 唐淑主编《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三)》   
《论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韩春红 《幼儿教育》2002.5   
《多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温海涛 赵玲凤 《中国电化教育》2001.12   
《双语教学亟待建立规范》 叶莎莎 《中国教育报》2004.9.25   
《孩子们玩起来好快乐》 陶继新 《中国教育报》2005.2.8   
《利用棋盘游戏培养幼儿逻辑数学思维能力》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刘彤 翟洪娥 《早期教育》2005.9   
《实验记录本——“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苏南京 赵玲 《幼儿教育》2004.5   
《基于儿童朴素物理理论的半日活动》 鄢超云 郑梅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游戏中学、操作中学、生活中学》 安徽省政府机关幼儿园胡定蔚 《中国教师报》2004.6.3   
《谁侵犯了儿童游戏的权利》 何媛 《幼儿教育》2003.7   
《蚕的一生(大班)》 江苏南京 吴岚 陈雯领/设计赵岭/指导 《幼儿教育》2004.4   
《玩声音(大班科学活动)》 武玉岭 《幼儿教育导读》2004.6   
《中国娃(大班·节选)》 方小兰 金丽君 《幼儿教育》2002.12   
《有趣的相反日——大班主题活动》 陈林 《学前教育》   
《关于水的科学游戏》 赵芯莲 《幼儿教育导读》2004.8   
《各种各样的种子——小班常识字系列活动方案》 许建红 赵卫东 《幼儿教育导读》2002.7   
《尝试教学理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活动效应》 江办常州市教委研究室 王春梅 邱学华主编1999年 “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幼儿尝试活动设计》
   
幼 教 专 著 / 杂 志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第八版)[译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00元   
《幼儿园教育》 李季湄肖湘宁著1997年11月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当代学前教育》月刊(创刊号) 湖北少儿出版之社 5.00元   
《园长资讯》(2004年一、二期) 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教育发展事业部主办(赠品)     
《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 2005年2月号 12.00元   
《社会力量办学法规文件选编》(内部印刷) 孝南区教育局2003年9月翻印     
《少年儿童研究》 月刊2003年7、8、9期 4.00元   
《学前课程研究》2007年创刊号 安徽少儿出版社主办 6.00元(该社赠刊)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宣传提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0元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42:40 | 只看该作者
在竞赛活动现场的即席讲话(根据现场记录整理]
各位园长、各位教师:
  大家好!
  《孝南区第三届幼儿园教师优质课竞赛》在承办单位杨店镇幼儿园的鼎力支持和区幼儿园罗三春同志、杨店学区崔春同志的友好帮助下,今天顺利举行,达到了切磋教艺、取长补短、现场研讨、共同提高的预期目标。
  按照工作职能,我们区教研室承担全区公民办幼儿园的业务管理、业务指导和学术活动组织及学术评价的工作,具体的教研活动组织策划由我按室内分工“幼教教研员”的工作责任来实施。
我区幼儿园系列的第一次《幼儿教育教科研工作会议》是在杨店镇幼儿园举行的,区教育局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杨学军副局长亲临会议,并发表讲话。会后,区教育局下发了由我拟稿的《孝南区幼教教科研工作规划》专函。
  今天这次活动,我们又得到杨店镇幼儿园的有力支持。
  谢谢杨园长和杨店镇幼儿园的朋友们为全区幼教教研工作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我们将本届优质课竞赛的主题设定为“语言领域”的教学实施与教学研究。现在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幼儿园“语言”教学问题的理解,供老师们参考:
  一、要站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高度,认识“语言教学”的课程价值
  1、幼儿园语言课程是幼儿的课程
  一是幼儿语言训练的亲历性。(陶行知名言:“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支持性。(适时提供各种帮助、建议与鼓励性评价,帮助幼儿完成语言的习得过程)
  2、幼儿园语言课程是幼儿的活动。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活动”。(行动性、即时性、整体性、真实性)
  3、幼儿园语言课程是幼儿语言习得的“问题——解决”活动。
  当我们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去重新审视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时,我们发现“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真的是非同寻常。它直接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智力开发等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也许以下一些基本原则能提醒我们有效地改进我们的语言教学: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有效的和有用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合的学习。(打破学科界限)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早期教育中,语言教育无疑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在人的智力发展中,仅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教育非常值得重视:深刻的思维从形成到表达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一人类独具的符号系统,语言的贫乏无疑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幼儿园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课题,今天的活动会带给我们所有的参与者以新的启发。
  二、站在“优化教学策略”的高度去实施教学工作、评价教学工作
  以本次参加竞赛的七节课为例:
  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生活经验与理解、表述能力)的语言活动的话题(课题):
  今天现场呈现的这七节课,在这方面的策略选择都是比较适当的。
  ·杨店杨敏老师执教的《春天的颜色》:特定的季节(春天)、特定的地域(农村地区、桃花之乡)
  ·杨店园胡芬芬老师执教的《我喜欢看的动画片》:幼儿喜欢看动画片是共性。杨店园这两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区直机关幼儿园肖小燕老师执教的《伞儿撑起来》:水果、蔬菜这些儿童比较熟悉的实物(菠萝、西瓜、辣椒、苦瓜),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这节课现场教学效果好,较好地体现了本次活动的研究意图。
  2、根据幼儿学习活动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教学环节设计。
  肖港园肖俊玉老师在教学中引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郎”的动画故事来串联各个教学环节,让整节课笼罩在一种童话色彩的氛围中。
  三汊镇幼儿园邬桂花老师《小青蛙的新衣服》一课则是用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来“结构”整节课的。
祝站镇幼儿园杨丽君老师将成语“坐井观天”演绎成为一个生动的故事,再辅之以动态课件,力求让孩子们大致了解这个成语的涵意。
  朱湖幼儿园骆红梅老师将课设计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视播报形式,与辅助教学的另一位老师配合,让这节课有一种吸引孩子们视听注意的新颖形式。
  本次优质课竞赛,整体水平比前两届明显有提高。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规模比较小的新幼儿园,如三汊幼儿园老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水平与大园、老园相比,已相当接近。
  例如三汊幼儿园的邬桂花老师的讲叙能力、控场能力都不错,教态也亲切自然。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每所幼儿园都高度重视这次全区公办幼儿园的教学交流活动,无论在教案设计,还是课件制作,还是教具制作方面,处处可读出“认真/细致”这样的字样。让我们的这次优质课竞赛每节课都至少在某一二点上给同行带来启发。让观课教师感觉:不虚此行。(会场此时响起热烈掌声表示认同/注)
  现在,我谨慎地提出几个问题,请各位园长和老师们回园之后研讨:
  ——虽然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整合式”的活动教学,但我们的学习重点既然设定为“语言”,是不是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说话”,让孩子们有进行语言习得的机会?
  ——哪一些课题的选择、哪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明显超出了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否有一些教学环节并没有“顺”着儿童的思维和兴趣走,有一些生拉硬拽?某些课的教学环节“衔接”比较突兀,不是一种合乎教学逻辑的“衔接”呢?
  ——在进行语言训练过程中,是否需要关注想象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的“创编”的能力?语言的习得,是不是也需要有必要的“重复”,也即操练。
  三、站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去进行课堂观察和课例评析
  总的原则是:以互相学习、切磋教艺为出发点,敏锐地透视课堂,发现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肯定  好的教法,诊断教学“病症”。
  1、既关注环节,也推敲细节。
  2、既评价赛手,也反观自身。
  3、既发现现象,也挖掘原因。
  4、既鼓励同行,也不回避问题。

  四、几件具体工作的通气
  1、托园长们带给各学区教研员两份文件(网络教研评优活动文件/全省学生美术作品赛文件);
  2、在应城市举行的全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赛;
  3、公办园园本教研现状的调研工作。这项工作是列入了我们教研室《工作计划》中的,请各园园长向所属学区教研员汇报,共同商定时间,提前给我通气。
  十二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工作方式:未经预约,未接到明确的邀请,一般不会主动跑到基层学校/幼儿园去。为什么?一怕给基层单位添麻烦;二是事先有预约,工作协作的诚意就厚一些,效果就好一些。
我想各位学区教研员作为我的业务工作平等合作的亲密伙伴,不至于因为老管是“老师”,是“员”,而存轻忽之念,而让正常的业务合作遭会损失。
  事总是忙人做出来的,忙不要紧,累也不要紧,只要能像今天这样合作愉快就行。
  还有几句话,也是必须当众说,说了还要记录下来发到网上的。话不说人不知么。
  我的专业背景是中学语文教师,在目前区教研室的工作分工中,“小学语文教研员”的工作角色是我的“分内工作”,一是因为区教研室人手不够,二是因为我对音乐、美术和幼教教研工作有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之后,也从“完全陌生”过渡到“懂得一些”,甚至兴趣愈来愈浓,因此,我乐于在“小语教研员”的分内角色之外,尽力兼任好音乐、美术、幼教教研工作工作,我觉得,承担一些“分外”的工作对开阔小语教研的学术视野很有帮助。
  这样一来,就常常感到很忙,时间不够用。希望今后更多地得到各位园长和幼教同行们的理解、谅解和帮助,也希望相关领导在作工作评价时把“耳朵”和“眼睛”及基于事业发展的“公允心”一齐用上,持论公允,处事稳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要找一个“完美”的属下是找不到的,发现(其实无须“发现” )肯为一线教师诚心实意服务的属下挺容易。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真诚感谢为本次活动提供全力支持的承办单位杨店幼儿园园长杨艾欣同志讲话。[热烈的掌声]
  谢谢大家!
  一路顺风!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43:18 | 只看该作者
温暖的冬夜



                                              管季超



    像春潮拍击海岸,掌声,从一千多位孝高学子年轻的手掌涌向舞台。今晚,我坐在母校新建的大礼堂里,坐在如当年的我一般年龄的校友们中间,从第一声重拍开始迈步,踏着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曲《军队进行曲》鲜明的节奏,在记忆中行进,去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演奏者是96级204班的两位女孩,黑衣短发的付紫炫和白衣长发的于丹,他们并坐琴凳,纤细的手指在键上翩跹,把1818年起就躺在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一唤醒,组成一支队列齐整,步伐矫健的军队。六小节高亢嘹亮的号角性的引子过后,主要主题开始呈示,后半拍起音的跳动着的伴奏音型的衬托,使曲调轻快活跃,诙谐欢悦。歌唱性的中间部主题似乎由诙谐至于顽皮了。这一定是一群帅气而机灵的小伙子,像那年我们到部队学军时一样,既模仿着军人的豪迈,又未脱孩子气。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莫不是我们高二(五)班班主任胡成佳老师,幽默、和善、可亲可敬。号角又一次吹响,第一部分主题再次出现,仿佛是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行进。
    紫炫同学,你到过农村吧?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渔光曲》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你演绎得多好呵。人到中年的我真想像儿时一样攀着牛角,踏着牛头,爬上光滑的牛背,吹一吹读小学时那位打着赤脚上课的黄老师给我折的柳哨。
    于丹校友,看起来你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巴达捷芙斯卡《少女的祈祷》是专为你写的吗?分解和弦上行音调和轻捷的下行音调组成的乐曲主题与变奏,是你在倾诉美好的遐思和幻想么?出生于安定祥和年代的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美好的憧憬,我衷心祝福你们!
    而立之年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居然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继续构建辉煌灿烂的音响世界。于丹校友我不知道你现在正弹奏的《献给爱丽丝》是他写于失聪前还是失聪之后。我和你们一样喜爱这位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的大师,在我笔耕的案头,有一件由蒲德尔《贝多芬青铜头像》翻制的石膏像,那是在武汉读师范时,音乐老师推荐我去买的,那一次我的音乐课作曲作业被评为全班第一,老师一时刮目相看,青眼有加。
    潮水般的掌声从我的四周涌起,这一次是献给指导教师的。年轻的老师气定神闲,双手轻轻抚动,温和、委婉的旋律从起起落落的琴键中溢出,弥漫整个礼堂,汇入我的心海,德彪西如水的《月光》直泻在了我的身上。这不是九十二年前法兰西夜空的那轮明月,这是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月光;是庾肩吾“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的月光;是刘长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的月光;是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的月光;是袁枚“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的月光……流动的琶音,把照彻张若虚“春江”的月光,洒落李白“床前”的月光送到我的眼前。德彪西呀,叫我如何不偏爱你哩?柔美的尾声慢慢消逝,儿时的我躺在竹床上,在母亲用蒲扇摇动的凉风中也进入了梦乡。
      1997年12月20日,冬夜,应校友之邀回到母校的我,坐在身着校服的校友们中间,感受着他们年轻的呼吸,聆听母校师生演奏的钢琴音乐会,多日郁郁的心境豁然明亮,一种对少年时代的追怀遐想,一种沐浴灵魂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人生况味的崭新体认,让我周身发热。
   在这个温暖的冬夜,我疾步走回家中,在“书似青山常乱叠”的致远斋北窗,在袅袅于耳畔的琴音中写下这段文字。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44:32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散见于报刊的教育叙事理论文章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追踪教育叙事理论研究的信息已有好几年了,研读过的相关专著将在《管季超研读过的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专著》一帖中作介绍,请本站读者参看。
   本帖则是将已研读过、且收藏在手边的散见于各类报刊的相关文章开一个清单,供本站网友中有兴趣者参考,笔者自己也顺便疏理一下这方面的阅读经验。
   “叙事”在国内学界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至迟在上世纪中后期已常进入学术讨论视野。只不过我们较少关注教育界之外的情况,误以为教育叙事是一种特别“新”的东西。
   在教育研究领域,由华东师大丁钢先生主政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集刊一直是将“教育叙事研究”作为其学术特色的。丁钢先生认为:“教育这门学科和哲学、文学不同,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用适当的方式去呈现它,寻找符合教育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自己的话语和理论方式,也许教育叙事是更为合适的方式。”
   以下是我近年研读过的散见于报刊的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篇目:
(1)《期待聚焦实践的教育理论研究》郑金洲,《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期
●季超按:《上海教育科研》是一本很好的教育理论刊物,我连续自费订阅了数年。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订一份给老师们看。
(2)《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刘良华,《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2日
●季超按:良华先生在文中提及了加拿大两位学者的研究工作,这成为我的觅书的向导。作为年龄相仿(他比我小几岁)的湖北老乡,我们的几次电话交谈非常投机。
(3)《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丁钢,《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9日
(4)《教育事件:理论与实践的“动感地带”》王培峰,《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24日
(5)《教师叙事研究三题》柳夕浪,《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11期
●季超按:柳夕浪先生的工作单位并非高校或科研所,而是江苏海安县教育局,但柳先生的论文常常是比较前沿的一些课题,这让我对这位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五位局长中有两位博士、三位硕士,其中一位有过一面之缘。补一笔)
(6)《走入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研究》张济洲,《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7期
(7)《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途径》单明芳,《校长阅刊》2006年11期
(8)《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张希希,《校长阅刊》2006年8期
(9)《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李健,《中国教师报》2005年9月14日
(10)《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4年10月号专设了一个《叙事研究与实践》栏目,刊登了黎加厚、陈忠心、邵秀蔚、唐颂兵、孙志刚等人的一组文章,由理论而实例,由群体研究而个体表述,形成一个系列,因为是刊登在信息技术类刊物上的,较多从怎样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叙事的角度着笔,这与我在其他纸媒上看到的同类文章有一点点不同。
(11)《现象学教育学著作中的故事》刘洁,《教育研究》2005年2期
(12)《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丁钢,《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3)《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二——教育叙事》郑金洲,《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8期
(14)《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一种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姜勇,《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3期
(15)《教育叙事叙何事?》李润洲,《中小学管理》2005年3期
(16)《课程故事:教师教育生活经验的有效表达》田英,《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2期
(17)《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刘良华,《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1日
(18)《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邱瑜,《中小学管理》2003年9期
(19)《教学叙事初探》罗孝辉,《福建教育》2004年3期
(20)《人民教育》2004年10期在“教学平台”栏目中为我们呈现了四篇教学叙事故事。并附列了孙启民对这四篇教学叙事故事的评点。
(21)《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教育日志》郑金洲,《人民教育》2004年12期
(22)《教师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王彦,《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23)《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刘慧、朱小蔓,《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24)《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和过程》刘万海,《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3期
(25)《论教育叙事研究(中)》徐子煜,《幼儿教育》2006年7、8期合刊
●季超按:近3年来,我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学前教育研究中,翻看过的相关杂志总数应在500本左右。
许多教育界的同仁可能因为对学前教育的不了解,轻视了对幼儿园阶段师生教育活动的观察及对其中蕴含的教育研究价值的体认,这是非常可惜的。
(26)《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何锋,《幼儿教育》2006年7、8期合刊
(27)我在《幼儿教育》月刊2006年7、8合刊上发现了一个《2006年海峡两岸“幼儿园教育叙事研究”征文活动通知》。同时还发现原籍我市汉川现在深圳创办了“马荣教育机构”的马荣,推出了幼儿园《叙事性双语整合课程》系列教材。
该教材标举“叙事性”,引起了我的注意。
区直机关幼儿园的几位领导与马荣是相熟的,听她们谈过马荣的故事,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见见这位传奇创业经历的女人。
(28)《教育叙事研究在农村教师中的应用》陈礼洪,《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5月(此文一般化!多为抄袭他人观点!)
(29)《德育叙事的异化及其改善对策》冯永刚,《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11期
(30)《教育叙事中“假性叙事”的成因分析》张鲁宁,《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5期
●季超按:以上两篇都提到了防止“教育叙事”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文章所见不多,尤其是后一篇,应引起注意。
(31)《卢梭的<爱弥尔>是教育研究成果吗?》田宝宏,《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2日
(32)《倡导“叙事”,会使仅有的一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消逝》《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7日
●季超按:上述两篇我将其罗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观点正好相反,形成了一种“思想张力”。也许在看过太多的正面阐述关于“教育叙事”文章之后,(32)一文给了我一种“别一种”的看问题的角度。
   读书,我希望能“得间”。
  读书,也让我在以学术取向为评判标准的领域有足够的自信,不畏怯对那些装腔作势的官话和明则“管理”实则施行非学术的粗暴控制的行为公开表达质疑!并且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连眉毛也不会稍稍跳动一下子。


20#
 楼主| 发表于 2020-8-10 00:46:15 | 只看该作者
南风送来的风景

                ——写给《东莞文艺》月刊主编胡海洋先生的一封信


海洋先生钧鉴:
    前不久,贵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美术教研员谢洪涛先生寄赠今年新出的《谢洪涛书法作品集》、《特色/个性/魅力——东莞市小学美术特色教育成果集》两册书,勾起了前年应邀参加贵市硬笔书协活动时的回忆。
    离开东莞的前一天,有幸与女作家曾明了大姐在席间有一次天南地北的欢谈。晏罢,随洪涛等一帮朋友又到洪涛的画室里喝茶、神侃。那一晚,是极愉快的。临走,我向洪涛讨要了一堆中小学书法美术的集子。
    从去年第8期起,我每月都收到《东莞文艺》编辑部朋友们寄赠的新刊,已有十本了。(08年8、9、11期及09年1、2、3、4、6、7、8期。去年的第12期被一位朋友来家玩时顺走了,至今未还。今年的第5期带到我市文联《槐荫文学》编辑部去让朋友看时,遗落在那里了。)
    十五六岁至二十六七岁这一个时间段里,我迷看小说、诗歌、书画集;三十岁前后,兴趣转向迷看美术、书画类的理论书刊;近几年,则几乎不看新出的小说,诗也看得很少,阅读兴趣集中到了哲学、教育理论研究类和书画评论类著作。这种阅读兴趣的转移,或许与年龄、职业有关。
    但,每期收到你们寄来的《东莞文艺》,我都会马上拆开来看。一般是当天晚上就一字不漏全部浏览一遍,然后将其中特别喜欢的文章折上一个角,得暇再看第二遍。
    《东莞文艺》是最近一年半如此细致地读过的少数一二种纯文学刊物之一。
    离我家不过数百米,有一间报刊零售部,数百种期刊开架陈列在那里,我也常去逛逛,但已不像前些年那样看到好杂志就买,(藏书太多,清理起来也挺累,不敢再多买了)也不大能有耐心把一本文学杂志从头看到尾了。
    我无法清楚地解释为何每期《东莞文艺》我都会细心地看完。
    在写这封信时,想了一下,大概一个原因是你们逐期按时寄赠,潜意识中不敢有轻慢朋友赠刊雅意的缘故;另一个原因一定是:你们的这本杂志质量非常高,封面雅致,版式精致,栏目丰富,内容厚实,觉得不细看非常可惜!
    估计你们寄赠的本月新刊正在邮路上,想抢在收到第9期新刊之前,给您和编辑部各位朋友写一封信来,谈一点儿读刊时的感受,表达一位受赠贵刊的读者对您和编辑部各位朋友的谢意。
    我觉得用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方式不足以表达我的谢意之诚,还是用手写书信的方式,挂号寄到编辑部来。
    厨师做菜,哪一道菜比较受食客欢迎,大多心中有数,但仍然希望得到来自食客的品评意见。这是厨师职业幸福感的一部分。我猜。
    那么,我就把这十期杂志中特别喜欢或印象最深的篇目,例举若干在下面吧。
    ——《卷首语》。
    去年第九期曾永久的《邂逅昆曲》和今年第七期少文的《胡杨》
    ——《作品选登》。
    这个栏目所占篇幅不多,但选文精萃,视野开阔,几乎篇篇耐品,无疑提升了刊物的耐赏度,足见编辑朋友们“选家”的眼光。
这样的做法,在同类刊物中似不多见。
    我想这是必要的,实际效果也挺好。它让咱们的刊物有了一种摆脱地域局限的宏阔气度。
    ——《雷达新论》。
    雷达先生是我敬重的文学评论家。
    十期杂志中,先生的评论文字篇篇都细读一二遍。此时仍都折叠着,得暇还会再看。
    《原创力的匮乏、焦虑以及拯救》、《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一句顶一万句>到底要表达什么》、《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等篇我都细读过。
    顺带提及,青年一辈评论家中,我非常佩服谢有顺的文字,近日正在看他的《文学的常道》。
    ——《小说天地》。
    也许您会笑话我在小说审美观念上的落伍。
    坦白说,我在看“小说”时,还是希望能看到情节吸引人的“故事”。
    哪些小说中的“故事”让我的期待得到满足了呢?
    仅举一例吧。
    青年女作家张浩的《忘忧草》密集地叙述着城市中男男女女的“故事”,让你不得不一口气看完。题图中梳着一对短辫的女作者微微侧着头淡淡笑着的近照也让我对这篇小说莫名地增添了好感。
    ——[散文随笔]
    也许因为十余年前,曾经有过一阵狂购狂读散文集子的阅读经历(那一段时间收藏的名家散文专集我在书房里单独有一个小书架存放,约500册左右),我对这个栏目更有慢慢细品的兴趣,相对来说也比较有判断文字高下的把握。
    粗略的感觉是,贵刊“小说”栏目似乎稍逊于“散文随笔”栏。我特别喜欢看[散文随笔]栏中写都市生活感受及异地迁莞的作家怀乡的文字。纯然的游记性文字和“过虚”、“过于滥情”的“抒情散文”则不大亲近。
    以笔者的拙见,假如贵刊所发小说及散文随笔都在“都市生活书写”方面更侧重一些,也许更能彰显贵刊作为南方经济发展地区文学刊物的独特个性和价值。
    这颇有点像中国画创作:画家们生活在大都市里,却偏偏迷恋小桥流水、野山茅舍,不爱画、画不好都市风光。
    近些年来,深圳画院策划过几次画展,专题推出国画家笔下的城市风景画,挺有新意,也显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诗歌金页]
    这个栏目中的作品当初全都看过,一时想不起哪首诗印象特别深。
    作为一个读者,也许我对“诗”的评判标尺更高。
    我能容忍一篇稍显稚嫩甚至不够精致的散文随笔、小说,但不能容忍“诗”太白,让人无所回味;也不能容忍一首诗太过晦涩难懂、形同猜谜;同时还期待着诗的语言要能引起我阅读的新异感。
    诗,应该是文学中最高贵的,我想。
    作为一本不太厚的纸质文学月刊,也许,对“诗”的取稿标准、尺度更高些,对刊物、对作者,都不是坏事。
    ——我特别关注东莞本土作家的新作和对“新莞人”作家创作经历作介绍的文字。
    例如去年第8期的“东莞作家中堂/高埗采风”作品选登。
    去年第9期[作品点击]栏中对胡海洋小说、钟定智的诗集的评论文章。
    今年第1期胡磊评李泽光散文的文章。
    今年第4期冯楚评黎启天诗的文章。
    今年第8期[作品点击]栏的四篇文章都挺好。从张承良的评论文章中,我获知曾明了大姐创作出具有东莞地域文化特色的长篇小说《百年莞香》。这部作品应该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小说。
    我很喜欢看介绍谢松良这样的非土著的“新莞人”在南方生活、创作状态的评介文章。我相信《东莞文学》月刊的独特魅力,有一部分来源于: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有一种与他们在精神上“共同经历”的特别的阅读体验。
    以笔者为例,此生恐怕不大可能会迁至异地生活,也早已没有勇气拋开眼前的一切,毅然决然地像谢松良他们一样到南方生活、打拼,但我十分希望更多地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命感悟。
    李敬泽在“深圳都市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将“城市文学”与“都市文学”作了一番辨析。他说:“……现代都市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它还是决定性的文化力量,借助现代传媒,无论城乡,关于生活的几乎一切想象都必然是从都市出发的,一切价值都在都市背景下被重估,我们对乡村的热爱、怀念、向往也是被都市的消费和都市的焦虑暗自支配着。”
    我很认同他的分析,很希望更多地从阅读《东莞文学》中找到《南方生活》的替代经验。
    文学阅读,不就是让我们活在今天,又能回到既往;活在现实,又能进入梦境;活在此地,又能在精神上“身在他乡”么。
    这封信,作为朋友间的书信,已挺长了,恐怕浪费了你们宝贵的时间;如果作为一篇评刊文,又肯定是蜻蜓点水,无甚高论。
    其实,最要紧的话只有一句:
        感谢编辑部朋友们每月按时寄赠新刊,让我在遥远的湖北,观赏这——
        南风送来的风景。




                                                               你们的朋友
                                                                 管季超



                                                               09.9.17日夜灯下



                                                                   于湖北孝感





●再及:
    请代问东莞市文联林岳主席好!
    洪涛的《书法集》挺好的。得暇会另作专评寄来。
    可能会再晚些,近段比较忙。因我单位人手比较少,我担任语文教研员但兼着艺术课教研员和幼教教研员。本学期还按区局有关领导的要求,以一所乡镇中心小学为“驻校调研”的联系点。为了更精细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干脆自加任务,又选择了其中一个班为研究样本,直接介入到班级教学中,偶而代代课,改改小学生的作业,所以日常工作是极繁重又琐细。
    不能奢望像洪涛一样上下班开着私家车,专心思考小学美术教研这一方面的事儿?我和他的生存状态是颇不相同的。
    羡慕他,有一点点。


                                                                        季超



                                                                         09.9.18




●又及:
    海洋先生:
    此信临封发时,我将手边的这十册杂志又翻看了一遍,还有一点儿感受,补写在下面:
    ——要特别向贵刊美术编辑黄慧贤君表达敬意。在看各类杂志时,我特别留意刊物的装祯设计/版式设计等方面,也曾花了很多时间去琢磨书刊封面设计的门道儿。这十余年来,我经手设计的各种内刊和书籍的封面有近五十件,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可以很肯定地判断:黄君的美术编辑工作是非常有眼光又很用心的,为杂志增色不少。
    ——贵刊刊名《东莞文艺》,十分恰切。
    区区64个P的有限空间,寸土寸金,编辑朋友们作了精心的安排。
    以今年第8期为例。
    封面是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柳冬妩先生的照片,你们别出心裁加注一排小字“本期封面形象大使”,我的几位朋友看到了,都觉得这点子很棒。文艺月刊么,当然得力推文艺圈的精英。
    封二则是胡克嘉先生的风景摄影作品。(只是刊内找不到相应的简短评介文字,所以我无法得知胡先生是否东莞本土摄影家)
    封四则是旅美东莞籍旅美画家钟耕略绘画艺术展的图文介绍。
    内页则在[文艺花絮]栏中安排了《第二届荷花文学奖获奖作家获奖感言》、《长安新莞人洪湖浪长篇小说电视剧版权签约》等内容。
    在以往的若干期中,我“结识”了好几位东莞的音乐界、美术界人士,从若干简短的文艺通讯文字中,追踪着东莞市文艺事业发展的新脚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莞文艺》首先是够份量的《东莞文学》,然后以她的多元视角成为《东莞文艺》,再以她的使命感和内在的文化气质成为《东莞文化》。
    因为有了这本《东莞文艺》月刊,我对南方的这座城市,肃然起了敬意。
    再美的风景,也不及文化的风景。我以为。


                                                                               季超



                                                                           09.9.19








●又想到一些,补写如下。
    海洋先生:
    这封信本来昨天就已封好,准备发出。因昨天我和几位朋友去看我市庆祝建国60周年美展,没有时间到邮局。
    不过这样也好,将信封拆开来,补写今天想到的一些话,再封发。
    ——前天我在信中提到,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我近几年几乎完全不看任何新出的小说了。上高中时,因迷看小说,父亲屡劝不改,他只好将我房间的灯也搯了。通宵不睡觉,借着公共厕所里的灯光来看《红楼梦》,太迷了。
    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少年迷看小说,这不难解释。估计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阅读经历。
    但为什么如今我有充分的条件可以读小说(买书当然不成问题,可借阅的地方也很多。工作再忙,假如想看小说,也是挤得出时间的),但,真的是毫无兴趣了。
    这就不大解释得清其中的原因了。
    此时我坐在写字台前,死劲儿想:到底如何对小说阅读失去兴趣了。
    第一个原因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生活认知水平的提高,已不大能对一般性的由文字构筑起来的“小说”(其间必有“故事”)感到新鲜、好奇。
    我一直觉得“作家要深入生活”这个说法有点怪怪的。难道作家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不是一类“人”吗?他们另有一套“生活”,为了写出好小说,就要跑到咱们这些“人”中“深入”一下吗?
    自从进入“教育”这个职场,我一直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职业,“敬业”已经不能说是我的优点,而应该说成了一种自己都无法掌控的职业习惯,一种长期形成的“惯性”和本能。在认真地投入到在别人看来十分琐细、繁忙、平庸的日常工作中去的时候,我得到教育职场几个不同岗位的生活积累和若干专业经验,也在其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善良、丑陋、恶俗、百味人生,人生百味。
读小学时,在字儿都认不全的情况下,把《水浒传》连看了三四遍。如今,一部《历史的天空》或《闯关东》的电视连续剧,轻而易举地就“俘获”了我当晚的阅读计划。小时候看《三国演义》,闹不明白咱们古人为何有那么多的“计谋”来对付别人。如今,睁眼可见,即或一个区区不到20人的小“单位”,其中的“权谋”故事、“合纵连横”就颇有趣。说一个“生活细节”,就可知其中之趣:咱们区有一个没有任何行政权力的纯业务性单位,拔高一点儿说,本来应是以学术水平论短长,以学术服务能力为评价取向的一个能够风平浪静的不大招人注意的小单位,但您想像不到,如今要靠在办公室门上钉上两个乃至三个牌子,封上一大堆说不清“级别”道不明“职能”的虚衔来显示亲疏好恶、长短优劣。在年余时间里,甚至要用每个星期一早上专门召开一个“行政会”这种特别具有“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形式,刻意将一群工作职能几乎完全一样的业务人员强分成“领导”和“群众”,其“领导”层级之设,居然有三、四级之多。
    这显然比小说中的“权谋”故事更生动有趣,也比最搞笑的“谐趣小说”更逗!!
    既然生活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咱还劳神去看小说干嘛?!
    第二个原因也许是:因为工作性质或工作需要,近年我将较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理论书刊的阅读中,这一类书的吸引力也比小说大得多。
    前些年,我看过冯骥才的《100个人的10年》口述实录,觉得那也比任何一部反映“文革”的小说给我的冲击力要大;上月我细看了三联书店版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让我回想了很多已渐渐淡忘的记忆。
    我试着向《东莞文艺》编辑部的朋友们提一个建议。
    可否在贵刊设一个口述实录的专栏,采用尽可能记实的方式,展示本土“东莞人”和“新莞人”的人生经历呢?这样的一个栏目,或许对像我这样的外地读者更有吸引力。
    在东莞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接触过一群驾着私家车来参加朋友聚会的小学教师,一位七十岁开着新换的私家车来火车站接我们的小学校长,一位在东莞打拼多年历经辛苦但不愿返回家乡的湖南小伙子。返鄂的火车车厢中,我与一对孝感陡岗籍在东莞打工的农民工小夫妻有过长谈……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那么的不一样,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印迹,都让我兴趣盎然,至少比一篇平庸的小说,更具吸引力。
    深圳一位青年雕塑家,以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为原型,采用真人翻模的方式作了一批作品,我很有兴趣的收集到这组图片。
    开设这个“专栏”的建议,您不妨考虑一下,看是否可行。
    “访谈”对象的选取,则不必全为“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固然让人仰慕,“平凡人士”“非成功人士”总是社会人群的主体,更能从他们的经历看出时代的本质,在与他们同喜同悲的精神共振中,也不至于让咱们这样的“非成功人士”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季超



                                                                            09.9.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45 , Processed in 0.0844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