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全程实录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4-12 11:11:10 | 只看该作者
纯工作联系/严肃认真的公益服务网站


                     建议实名/以示负责
22#
发表于 2010-4-13 20:31:04 | 只看该作者
尊重公益服务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创站者管老师的网管要求/实名注册以示愿[言责自负/坦诚认真]地与坛友交流。
23#
发表于 2010-4-14 09:21:3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和写作 ---肖川老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写作对于教师尤为重要。我一直有一个基本观点:能写好文章的人一定能上好课。写作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在教育领域里成长是写作富有教育智慧的表现。现在,写作常常与创作相联系。其间重要的是:让写作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和习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创作文章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过程,是社会成员之间表情达意,宣明事理的社会实践过程。写作过程是由物、现象、事情或感触、感怀、感悟再感到意(是指思想主张),再由意到文(一种书面的东西)。一篇文章的要素是主题、素材、技巧和语言。其实一切都很简单,有句俗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世界是什么样的完全由你的内心决定。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谓素材就是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写作技巧包括怎么制造悬念,让文章起伏跌宕,怎样的铺垫等等。还有就是语言,你运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是冷峻,悲伤还是调侃。作者的情绪是整个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表达方式上主要有五种。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像《明月几时有》前面的就是说明。是在怎样的一个背景下写的。在不同的文体中,这五种方式会各有侧重,但在具体的文章中却互相交错、彼此融合。

     对于老师而言,写作的意义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如果没有写作的需要和习惯,你只会泛泛浏览;如果有写作的需要和习惯,你会非常用心地读别人的作品,研究性的批判性的来读。第二:写作能够促使我们深化对事情的认识。第三:梳理思绪,使我们对事情的表达和理解井井有条,层次分明。第四:提高我们口头语言表达的质量。写作使我们的口头表达明练、准确和规范。第五:提升我们生活的态度。有写作的习惯,你就会去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事实和现象。第六:写作能够带给我们成就感。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内心的充实和丰富,充实是指物质和精神上的富有。精神上的富有就是有成就感。生命会因成长而美丽,生活会因创作更丰盈。当你把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此时此刻的你就会有成就感。以上便是我对写作意义的阐述。

     那么,作为一篇美文要具备哪些要素呢?第一:趣味。阅读的动机之一便是趣味。怎样使文章具有理趣、情趣和文趣,就变得十分重要了。第二:哲理性。深刻的东西容易打动人。有一句话说:所有的思都是诗。真正深刻的思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具有诗意、美感,是能够直抵心灵的。第三:情真。真情能打动人,人贵情真。一篇文章有没有真情,敏感的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出来。第四:自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要做作、娇柔。其中的韵味一定是积累的。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呢?其实没什么秘诀,重在积累。要更多的开阔心胸和自由,丰富人生的境遇和阅历。你的见闻和经历是生命质量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生活的积累不仅包括外显的东西还包括你的内心。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不勤于思考,即便走遍世界也只是一个贩夫走卒,也不过是个邮差。在经历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个沉静的反思。所以生活的积累和学识的积累是一样的,实际上就是哲学里讲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问题。

     另外,作文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你的才情,还取决于你人格的境界。比方说你会批评什么,怎么去对待这件事情。它决定了你会关注哪些细节,会用哪些语气、语词、口吻来表达。大家学者的文章是平和、宽容和高贵的。你能看到他疾恶如仇,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心肠。他不是出于私欲去看待人间的善恶,他关注的是人类整体的福利、福祉。他关注人性的尊严。所以文章写不写得好也能体现出人格的境界。

     当然要写好文章,技巧也是需要的。文章的表达是一门艺术,自然就存在技巧的问题。教育随笔,自然、清新、诗意。我的文章重在说理,思想独到见长。教育论文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文献意识。所谓文献意识就是指这个问题前人做了哪些研究,你的任何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和同时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还有就是对话意识,学术研究就是不断对话的过程。人家对这个问题的表达看法,你对此做何评论。我发现很多老师的引文张冠李戴。你引的这段话是想表达什么主张,你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并没有加以评论。我们不能用引证来代替论证。论文就是要论,回答问题,不断地回答为什么。我是觉得我们的老师更适合写随笔,因为严格地说论文没有很好的研究条件是不太能写出来的。我认为绝大多数老师的论文都是抄袭,假冒伪劣的。

   教师的语言修养对于写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怎样提高语言修养重在积累,多写读书笔记。我个人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背诵,一定要有一两百篇好文章,包括歌词。还有便是要有深刻的思想。往往深刻的思想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时候;在知识的积累,学识的积累,思想能够纵横驰骋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深刻而鲜明的思想。
我刚才提到第一个是天道酬勤,天道酬善,尽可能的与人为善。第二个是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也就是说你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我常常不希望谁给我什么机会,因为活着就是机会。只要你有一个好的脑子和心境,你就可以读书、写字、创造,这样的生活就不会乏味。第三个是相信:是金子一定会发光。你很优秀,身边有利害关系的人可能会贬低你,但是要相信乌鸦的翅膀是遮不上太阳的光芒的。这就是告诉我们爱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完美。要相信你的完美所有人都看得见。另外,你的完美不仅是别人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内在的自我评价很重要。第四就是简单,就是享受。学会简单的生活,过精神生活,更多的是注重内心。第五是不要贪图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但也要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什么是成功就是发挥自己的潜力就是成功。以上就是我的生活追求。

24#
发表于 2010-4-14 09:23:11 | 只看该作者
肖川,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 / 寒石
  活跃在中国教坛的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肖川,多年来用他清新自然又颇具智慧的教育随笔打动了众多教师的心。他虽“其貌不扬,但是头脑锐利”,每年五六十篇文章的效率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坚持做到的。在这些很有分量的文章出炉的同时,肖川教授的阅读和思考也从未停止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已经成为他的阅读习惯。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的读书人的气质。”作为一名教师,肖川认为写作和阅读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且两者之间是相得益彰的、相互促进的。“写文章的人,特别是能写好文章的人,对作品的鉴赏力会比较高。因为写作可以使我们的阅读质量得以提高,如果有写作的习惯,在阅读中就会更用心更有目的地去研读。”肖川写人物的时候,就曾研读过艾青写的齐白石,汪曾祺写的金岳霖先生,还有鲁迅刻画人物的一些文章。
  在肖川看来,学识的积累主要靠阅读,没有广泛阅读的生活积累,可能是肤浅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一个人没有广泛阅读,行万里路,不过是个脚夫;读万卷书,才能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但是,广泛的阅读并不是不加选择的阅读,肖川教授更愿意“与经典为友”,在他眼中,好的读物“就是那些能够唤起你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的读物,那些使你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读物。”极富个性的肖川同样看重富有个性而深刻的阅读体验——“只有深刻的东西才能打动心灵,而深刻的意思,就意味着不是平庸的,而是富有个性的、独特的东西。”这样的好书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能带给我们理智的挑战,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心灵以滋养,带给我们感动!
  “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自古就是高洁之士的写照。对于肖川教授来说,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在沉沉的夜色下,挑一盏孤灯,或伴一杯香茗,细细阅读”,“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读书,让他更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谛;读书的过程更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
  作为一位教育专家,肖川教授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与普通教师交流,“传授”他的阅读经验。在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上,他更看重后者。“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依他个人的阅读经验,读书不一定要读得多,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作为中小学教师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中小学各种教科书,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还有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席慕蓉、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等,都是肖川教授推荐中小学教师阅读的选择。在那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无论是轻松还是沉重的阅读,“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思考不可缺少,而文字的表达则让读书者阅读之后“读书人的气质”更加浓厚……
25#
发表于 2010-4-14 09:24:24 | 只看该作者
积蓄写作的冲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肖 川
   
        写作是一种生命状态,它是投入生活后的省察生活,是对无常人生的求索,是求索后的自得,是繁华落尽后的返璞寻“真”。
  写作的冲动,就是有万千话语在心头奔涌,不得不说而又意味隽永,在不尽的言说中体味着表达的快慰。
  积蓄写作的冲动,需要尽可能多地去生活,并用心体悟生活,去体悟纷繁的世事,领悟到万宗归一的“一”,月映万川的“月”。这首先就需要你见识过“万宗”,领略过“万川”。
  只有从想说的十句意思相同的话里择取一句,才有可能做到表达精当,才会有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隽永与意蕴,正所谓“纸上只言片语,胸中风起云涌”。只有积蓄写作的冲动,才会有烂熟于心后的一挥而就。
  写作技法中有“蓄势”一说。势,即文势。此种写作技法就是不断地用堵塞、制驭、隐忍的办法,积蓄某种强烈的内在力量,造成情节的急转和情感宣泄的巨大的爆发力和冲击力,使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获得通常情况下难以产生的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倘若有一点想法,一点主张,而无充分的积累──学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就仓促成文,要么为文造情、牵强附会,要么意多文乱、枝蔓横生,要么文章单薄苍白、干瘪无力。
  有的人,几乎每天都能挥就一文。可由于缺乏对表达的锤炼,一些闪光的思想湮没在芜蔓、琐屑的言说之中。还是古人说得好:“涵咏功夫兴味长。”热爱写作的朋友不妨蓄一泓清水在心中,每天去映照自我,并洗濯灵府,文思就不会枯竭。倘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欲壑难填,就可能江郎才尽。
  假如一个人一生中能有一两篇文章成为传世之作,如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在精神的天空里光耀千古。
  正如家中有积蓄,我们可以从容地生活,胸中有积蓄,我们可以从容地写作──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顺手拈来,皆成妙谛。那是修炼的结果,那是情感孕育的瓜熟蒂落,那是积蓄写作冲动后的水到渠成。
   
26#
发表于 2010-4-14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写作:生命倾诉的高雅形式  作者:刘建琼  
  刘建琼,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特级教师,曾任教于湖南省长郡中学。现为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类刊物《当代教育论坛》杂志社《校长研究》主编,兼全国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教育意味着一种解放,语文教育中的写作教学便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自我解放。写作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极好的教育历练,其间,自我生命的率真、情趣和责任,处在现实拷问和理想的追问之中,经历汉文字的洗礼从而获得精神升华,生命的质量得以提升。当年,北师大韩兆琦先生讲授《<史记>研究》选修课时充满激情地说:“鲁迅先生评价《史记》,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我说,《史记》是一部饱含着血和泪的悲愤诗。”是的,司马迁的文史地位是写作铸就的。《史记》独占“史家”至尊之位,缘由很多,它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生动地展示了一位史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极其丰富地呈现了极致的言语艺术。其成功之处,不可否认是来自于“发于情、肆于心”的史诗情绪。毋庸置疑,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能寓情于史,将生命的率真、情趣和责任贯注在客观的史实之中,催人泪下。

  由此想来,新课程实施之中,写作教学亦当呵护生命的率真、情趣和责任!

  写作,本就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教育。在狂欢明亮的瞬间或者忏悔郁闷的时刻,用深沉的文字去记录,应该是最能释放情绪的歌,可以没完没了地唱,让笔尖不辍,从而使言语、行为和灵魂不断地获得砥砺,数次涅槃,心灵终得归依,生命受到洗礼。张文质在《教育的十字路口》中说:“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被许诺的未来发展与幸福的可能性——所有的一切都神圣。”那么,是什么让生命永远温馨?是写作。

  倾诉是人的天性,写作是高雅的倾诉形式。鲁镇的人厌恶祥林嫂无数次重复“阿毛的故事”,从此她只有自己胡想,最后就只有“眼睛间或一轮”,这是为什么?因为她被剥夺了倾诉的权利。为什么毕淑敏在阳光、水、空气、鲜花和笔五种东西只能选一件时,留下的是“笔”?因为写作可以让心变得和顺滋润。假如祥林嫂可以倾诉,也许她的辛酸就是一首首诗歌,心灵也许会亮堂起来,兴许她就不会是那样的结局。简而言之,生活需要倾诉,或是用嘴或是用笔。同时也可以推知写作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可以治疗心灵、思想的毛病,曾经有人倡导“读书治疗”,在这里,笔者倡导“写作治疗”。

  写作就是用言语不断地去调整思想的坐标的过程。坐标调整愈是率真、愈有情趣、愈具责任,坐标值就愈大。肖川说,写作可以提升思想。思想是认识事物的一种体系,思想混沌不开,即使纯洁不杂,也会让人觉得个体生命的疲软无力。思想需要提升,写作当之无愧。思想寄托在山水之间,珍藏在心的深处,彰显于实践之中像一根指南针,就是明证。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人类可以以写作释放文明的气息,以真来充实,以善来滋养,以美来感染熏陶,健康而忘我。率真、情趣、责任同在,教育的意义就不会泯灭!

  新课程的作文课堂里,应该有学习者的自我需要、自我探索。学生作为学习者,每一次质疑,都是自我感受和深入认识的新起点;每一次探讨,都需要去把握前人的智慧、他人的思考以及自己的努力和个性;每一次成功,也都有自我的喜悦和喜悦的传递。这样,才是真正的作文引导。一个学生上午第一节课睡着了,旁边的同学叫醒她,让她站起来,醒醒瞌睡。我问她:“为什么昨晚没休息好?”“我昨晚熬夜写完了《边城》读后感,我缺睡眠,”她解释道。“坐下吧!”我平静地继续我的课。课间操时她来到办公室,毕恭毕敬站在我的桌前。我让她坐下,她对我说:“我读了沈从文的小说,想起他的人生,凄美掺和辛酸苦辣,写着写着忍不住就哭了。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最后很晚才睡着。”“好吧!以后还是注意休息!”……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有质感的学习过程。写作有了基础,课堂也才不会是地狱,即使有酸甜苦辣也是炼狱人生。

  经典是生活的提炼,是经过思想过滤的思想,是时代的科学艺术集大成。大师只是代言人,寻找与大师对话的切入口,才是获得交流机会的唯一办法,也是奠定写作高品位的途径。阅读和写作是不同的语文类别,前者汲取,后者传播,后者以前者作为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缺少经典阅读的写作,不具备继承意义上的传播方式,会显得浅薄。沿着大师曾经的率真、情趣和责任,才会找到更加宽阔的视野;学习经典的叙述经验,自己的率真、情趣和责任才能更好地表现、切实地得到呵护。鲁迅先生就曾经研读俄国文学,其作品的字里行间就蕴含了俄文学的滋养,许多大家皆不例外。

  真实而连续的写作,记录生活的感悟。心灵翻涌的过程用写作凝成墨迹,笔尖流动的信息,会让情绪受到感染、思想受到洗涤、人格得到陶冶……写作是心灵净化的最佳途径之一。“真实”和“连续”,怎样实现?第一,可以预设。以学年下期为例,记节日,米兰之香、中秋月明、九九重阳、除夕腊梅……记学习,艺术园地、科技世界、旅游视野、网络影视……记人物,父母亲情、志趣友情、久别乡情……记文字感受,“日”“月”之行、“牧”“本”之初……第二,可以点拨。“米兰”,花香浓烈,秉性高洁;“明月”,记挂千里,遥祝亲人;“夕阳”,登高畅想,晚花醇香;“腊梅”,清新奇崛,白雪之伴。另外,还可以推荐名著佳作、结习作小集、赛才情诗意……有真实而连续的写作,心灵的土壤才会肥沃。(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特级教师 刘建琼)

  
  《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22日第6版
27#
发表于 2010-4-14 09:31:45 | 只看该作者
作为思想者的生活  肖 川
  作为人类世代交替中的一员,思考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思考着复杂的人性和纷繁的社会生活,我感到无穷的乐趣与巨大的满足。  
     “人类的一切,我都不陌生”,“人类的一切,都与我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蒙田到马克思再到鲁迅,伟大的心灵都是如此的广阔,这令我无比景仰和向往。通过阅读和观察,从自我的内心中感悟宇宙的幽邈和深邃,我源源不断地获取思想的资源。 
     我首先是一个战士,其次是一个读书人,最后才是一个学者。一切的不公正,一切的狭隘和不宽容,一切的以权谋私,一切的妖言惑众都是我抨击、鞭挞、诟病的对象;社会的阴暗面,体制中的缺陷,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都在我批判的视野中。一个战士,只有同时是一个思想者,他才是富有力量的,否则,他就只是一个莽汉。 
    我知道我不过是一个平民,我自觉地坚守民间的立场。尽管我知道我个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我坚定地摈弃贱民意识、小民意识、草民意识。我以公民的名义,为制度变得更完善,为社会变得更美好,为阳光更加明媚和灿烂,以我的方式做出我的努力。这就是我的生活信念,这也是我的生活乐趣和我所体认的生命的意义。我绝不以真理与正义的代言人自居,我只能以我个人有限的智识追求光明与自由。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的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是一种崇高的生命境界。作为人类文明的探索者,我不崇尚斗争哲学。在任何问题上,我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个人,我不与任何的个人为敌。我为我们社会点滴的进步而欢欣鼓舞,我为中国的日益强大而倍感自豪与骄傲。但我不会为任何政要歌功颂德。我呼唤忧患意识,提醒人们不要陶醉于今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要意识到我们为取得的经济成就所付出的高昂的环境代价,提醒人们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人,只有“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才会被承认为“读书人”。通过“入仕”而“入世”,“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事实上,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遭遇,往往是“拳拳报国心,招来杀身祸”。但愿这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尽管捍卫言论自由仍然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好在读书人除了一个现实生活的世界,还有一个文字的世界。即使在现实生活的世界中,你只能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但在文字的世界里你尽可以大气磅礴、放荡无羁、汪洋恣肆。  
    学术是在不断的对话和修正中取得进步的。对于学术发展的敏感性,即对于新的材料、事实,新的理论和方法的敏感性是学术精神的重要元素,这种敏感性意味着学者的开放的态度和理智的诚实。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已经内化为我的学术良知,外化为我的生活形式——恬淡的、宁静的、诗意的生活。但任何学术,不管多么艰深和高妙,都要落实到对于具体、纷繁复杂的现象的捕捉和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教育学当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各种现象表面和浅层的描述与罗列上,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上升到概括与抽象的层次,但它同时也必须能够解释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感性的现象。真正的教育学者必定会真切地关注现实,关注人间疾苦,关注鲜活的教育实践,关注千千万万教师的所思所想、冷暖甘苦,关注数以亿计的儿童的成长与未来。 
     我们生活在喧嚣的世界里,受着现实生活的各种牵制,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一味地为生计而奔波忙碌,过着一种异化的生活,难免会感到人生如梦,到头来一切都归于虚无。于是,人生便需要明确的精神指引,需要一个理想的境界安顿心灵,以防止自我的迷失甚至走上歧路。唯有超越于现实之上的眼光才能洞彻人生的得失成败,不为眼前的利害所左右。也唯有智慧的心灵,才能在纷繁杂乱的现实中始终保持澄明,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我时常想起歌词作家乔羽先生用以自勉的三句话:“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 
 为了更为纯净的人生和更为隽永的文字,我坚持做到:1.不请官员为我的著作题词、作序;2.不为东拼西凑、言不由衷的“著作”写书评;3.在我所有的言说中不贴意识形态的标签,不使用意识形态的话语;4.不写用于宣传目的的应景文章;5.尊重所有人的思想成果、表达风格和研究个性。这也是我治学为文的原则。一个人需要处世艺术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最不能缺少的是原则和信念。否则,处世艺术也就成了圆滑、世故、狡黠的同义语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说过:“不要对少数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公民能够改变世界抱有怀疑。事实上,这是唯一曾发生的事情。”我希望我能够成为这少数人中的一员。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从自我中超越出来的程度。马克思、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鲁迅是我无比景仰的伟大灵魂。努力去影响别人,使人们拥有更宁静的心绪和更充实的感觉,这是我所能想到的人生最重要的价值。  (作者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编:100875) 
28#
发表于 2010-4-14 09:33:39 | 只看该作者
翻开肖川的教育专著——《教育的智慧和真情》,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从文字里飘出来,从纸页中散出来,诗意和美丽,始终闪烁着珠玉般动人的光泽,定格你的目光,吸引着你一直读下去。于是,一种享受文字的快意,贯穿于整个的阅读过程。读毕,最想对肖川先生说的是:感谢,让我享受到一场如此丰美的思想与精神的盛宴。
    掩卷,让我深深感叹的是:教育的言说,原来可以在思想上如此高屋建瓴,一览众山,且不空洞,不苍白,不流俗,不媚雅。教育的言说,原来也可以在表达上如此旷达,凝重,透彻,深邃,而不失诗意和优美。
    为什么肖川先生的文字有如此的感染力?其实,当翻开前面他《自序》,你就会豁然开朗。他说:“一篇文章只有当它不仅能够给人以心智的启迪,也能够给人以美的陶冶的时候,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他还说:“我打算用一生来写三本书”,因为他认为自己“有的文章不很理想,需要替换下来;有的文章整体上还不错,但仍需要润色,需要不断推敲”,可见肖川先生对待学术对待和写作的态度之严谨,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在当今这个文字垃圾泛滥的时代,“浮躁”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肖川先生这种追求“十年著一书”的精品意识,这种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情怀,无异是一股吹进人们心灵的清风!
    古人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以想象,当肖川先生呈现给我们一篇篇珠玉华章的背后,该是怎样一番呕心沥血的场景。在他看来,没有博览群书的深厚底蕴,没有那种追求古人“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推敲功夫,便不会酿成一坛文字的好酒。可以断定,肖川先生的文字,实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精心打磨之后而成的“十年积玉”。
    十年积玉,肖川先生积出的是真情的深沉,智慧的闪光,是胸襟的旷达,视野的开阔。用作者的话来说,“智慧与真情,二者都是光芒万丈的字眼,标示着人性的崇高与伟大。”而这种人性的光芒,正是让他的书处处流光溢彩的内涵所在。诚如刘铁芳评价肖川所言,因为他具有“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个体生命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因为他“抱定宗旨,一门心思为教师而写作。”所以,他的每篇文章都能经得住读者目光的检阅,也因而增强了教育学的可读性,对读者的感染力,具有了丰盈而活泼的生命力。
    肖川先生的真情,源自于他对教育理想与信念执著的追求。在书中,他无限深情地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些话,无不折射出肖川先生人文思想的光辉。
    肖川先生认为,“理想、信念、智慧、真情、情趣与艺术”是“辉煌灿烂的教育大厦和幸福美好人生的六大基石。”这也是贯穿于全书的核心精神所在。他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宏阔的视野,秉笔直书的胸怀,激扬文字,畅谈教育,引领读者跟随他一起望“教育的方向”,挖掘“教育的真义”,凝成“教育的智慧”,关注“教师的解放”,畅游“文明的星空”,漫步“语言的世界”,沐浴“心灵的阳光”,进入“自由的言说”之境,共享“书的芳香”。这是全书分为九个部分的系列内容。他说:“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我们的教育要“造就自主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方向,是肖川教授之于教育的了悟,也是统领全书的灵魂所在。凭借力透纸背的文字,我倾听到了肖川先生一颗心系教育而跳动的赤子之心,感受到了他胸忧天下而无限深沉的忧患意识。真情涌动其间,睿智闪现其间,于是深沉的感情与睿智的理性  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使得流连其中的我,也在蓦然间借得了一双慧眼,穿越教育的迷雾,发现了教育的真谛。
    本书区别于仅仅在微观层面上注重方法和技术传授之类的教育书籍,而重在思想的启迪。阅读中,使我深受启发的篇章和句子,犹如海滩上的彩贝,不胜枚举。譬如,关于思想,他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思想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有一种自觉的追求,使生命挺立着,并有一种把酒临风的旷达和潇洒。”“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关于智慧,他在《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一文中向我们娓娓道来:“没有智慧就缺乏眼光,就缺乏鉴赏力,缺乏眼光我们就会迷失在知识和信息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教师的五项修炼》中,他告诉了我们如何让自己变得受学生和他人欢迎的法宝是:“心地要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说要谦和,举止要磊落。”;在《教师成长的策略》中,他为我们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指点迷津:“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省;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
    “读书,是举步逐梦的阶梯。”走进《教育的智慧和真情》,我知道自己已被肖川先生十年积玉而成的流彩华章里流淌的真情和智慧深深地打动。他用真情点燃了真情,用智慧启迪了智慧,用思考开掘着思考,用思想催生着思想。我期冀着,从此也能做到像肖川先生那样“用思想的光芒,烛照内心的暗昧之处,驱除锈蚀的污垢,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敞亮与澄明。”期冀在先生文字的点化下,从此我举步逐梦的脚步将会更加从容和坚实,从而让智慧与真情琴瑟和鸣,奏出一曲美妙的教育之歌[zt]
29#
发表于 2010-4-14 09:35:35 | 只看该作者
教研员——语文老师的大班主任

刘湘玉

     作为“教师之师”的教研员,不只是忙于听课、评课,组织论文评比、出考试题,编写复习资料。他更应该是一个学科教师共同体中的大班主任。这里的班主任并不需要细碎的行为管理,而应该对学科教师的上进精神与专业发展的关注与引领,也就是学科教师思想发展的启迪者和业务成长的促进者。一位德国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对教育及其力量极为精辟的阐释,对学生的教育是这样,对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因为每个人在他职业生涯的某阶段,都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惰性和不自觉性,都需要别人的唤醒和带动。教研员的作用就是以自己的人格觉醒激发起学科教师的热情,创造出更坚定目标的环境,促成教师的主动发展。

    教研员要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科教师。“人格”一词,在汉语的词义上,可作两种解释:一是心理学里的个性,主要是指气质和性格:二是社会学里的品格。前者是指个体的差异,可以叫人格的个性特征;后者是指道德品质的高低,可以称人格的品格特征。但两者又密不可分,很难区分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教研员的品格表现在坚强的意志、公正的态度、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品性等。也就是说教研员不仅是业务的拔尖者,更应该是道德的楷模。教研员的热忱、公正、真诚、无私对学科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区域内,校长有很多,但学科教研员只有一个,如果教研员没有为教学服务的思想,高高在上,那就很难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掌握教学第一手资料,进行有效的常规教研活动。相反,一个教研员热爱工作,贴近一线,能与学科教师打成一片,热忱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公正地处理评选工作,无私地推荐优秀教师,这样教研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科教师整体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作用。

   教研员的人格召唤是促使教师进步的灵丹妙药。担任教研工作十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所带领的学科老师人人在进步。我每年总要召开一个大型的专题学科会议,除了专业研究外,我一定要为老师作一个专业引领的精神鼓动报告。例如:《读书是我们的生命需要》《研究自己,发展自己》《语文老师,拿起手中的笔》《珍惜工作,好好工作》,每个专题,都有一些别人的或者自己的说服力强的例子来感染大家,每次的真诚鼓动,都会掀起一次感动的高潮,都会让学科老师有一种向上的波涛在涌动。用一位老师的话说就是:如同过了加油站,知识随着诗意流淌,心底的清净结缘甘霖而来!

    特别是感动的是前年的暑期集中四天的语文教材培训,白天研讨教学;晚上,看一个半小时的教育影片。四百名语文老师热浪翻腾的酷暑中,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尊重专家,上台展示落落大方,台下提问彬彬有礼。表现出了语文教师这支队伍锐意进取,集体上向的崇高素质与精神。他们还利用中午的小空间,写出了百余篇优秀稿件,培训办公室专门为初中语文培训班出了两期高质量的专刊。寿光报世纪教育版,还专门出了一期“培训感想”专题文章。

   培训的过程中,我从容地驾驭着四百人的大课堂,以表扬为主,很少批评过老师,也没有特别强调过纪律,四百人的步调却是那样一致;在主持名师的讲课中,我没有特意要求过掌声,但会场却时常掌声如潮!我想,老师们崇拜名师,实际上是渴求知识;他们维护我的工作,是因为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晚上看影片时,我常常会默默地坐到会场最热的角落,我在大汗淋漓之时,也深深地感同身受我们的老师们的辛苦,但我没有发现他们为了寻找凉爽而离开自己的座位。为了充满诗意的教育,他们在这培训的大熔炉中努力锻造着自己!

   在广大教师中,教研员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班主任,他的影响效果是明显的,在寿光,语文老师人人写下水文争取发表文章已经成为风气,一个教师写作群体正在迅速崛起:扈敬梅、刘云龙、张艳秀、伦凌凤、隋艳玲、宁杰、刘美荣、李新刚等几乎每个学校都有部分老师成为多家报刊的撰稿人。
    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来我市讲学后,收到了我市语文老师们近百篇感悟式随笔,他回信高度赞扬说:


读完文章,心潮澎湃!

寿光的语文教师,何其雄奇壮丽的队伍!

寿光的语文教研员,何其聪明能干的导师!

敬业的精神,是你们的事业的灵魂,

向上的激情,是你们的集体的风貌!
30#
发表于 2010-4-14 12:46:1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16 , Processed in 0.0697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