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词新语显示的时代特征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3:36 | 只看该作者
2002报纸十大流行语评出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中新网1月7日电 “2002年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昨天“新鲜出炉”。“十六大”使用频率最高,名列榜首,其他九个用语依次是:世界杯、短信、降息、三个代表、反恐、数字影像、姚明、车市、CDMA
  
  中国主流报纸2002年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3家单位共同主办。据介绍,此次评选活动的过程为:主办方组织一批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国15家主流报纸2002年1月1日至12月25日近一年共5亿数据作为语料进行定量、定性统计分析,筛选出30个备选词汇,然后这30个候选词汇接受公众网上投票及线下投票;再经由3家机构汇总投票结果并结合计算机统计分析,最后,十大流行语宣布“诞生”。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被列入此次评选活动的15家主流报纸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今晚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环球时报、深圳特区报、扬子晚报和羊城晚报。
  
  接受公众审视的30条流行语候选词语依次是:短信、车市、动漫、炒金、降息、彩信、反恐、新锐、团购、姚明、诚信;十六大、世界杯、刘晓庆、三个代表、小康社会、与时俱进、体育彩票、户籍改革、数字影像、野蛮女友、网络抄袭、双倍索赔、数码相机、艾滋电影、间接直航、汽车召回制度、4、CDMABOBO族(候选词语以词长为序)。
  
  评选结果显示,在2002年中,“十六大”在国内报纸上的使用频率最高,排名高居榜首。另外入选的其他九个用语依次是:世界杯、短信、降息、三个代表、反恐、数字影像、姚明、车市和CDMA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十大流行语发布会上,还现场揭晓了本次评选活动中群众提名度最高的“十大推荐流行语”,依次是:英雄、郁闷、小资、考研、周杰伦、米卢、申博、“倒萨”、MBA、激情燃烧的岁月。
  
  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爱情、友情、就业、消费、时尚等,时代性强,传播面广,反映着当代社会时局与人们文化心态的变化。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4:07 | 只看该作者
2003IT十大流行语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回味2003年IT流行语,有三点不可不提:其一,多数流行语并非始于2003,而是往年延续下来的,流行语“寿命”的延长,可视为IT产业稳定和成熟的一个标志。其二,多数流行语与网络沾亲带故,这在更深层次上显示信息产业已经全面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其三,IT流行语的“锐气”似已不复当年,IT行业“显学”地位的微妙变化,标志IT技术走向平民化了。

  短我:

  从“有事 Call 我”,到“短我”,人们日常用语的变化,显示了IT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在中国“一枝独秀”的短信业务于2001年兴起,2002年就实现了“爆炸性增长”,总发送量超过900亿条;到2003年第二季度,短信在三大网站营收的总盘子中均占据了半壁江山。预计2003年将超过1500亿条,直接利润可达150亿元。“拇指经济”让走过寒冬的中国互联网重新振作起来,也让华尔街的分析师领略了中国特色的短信“爆炸力”。短信成为网站赢利支撑中“最亮”的一点,业内人士甚至评价,正是短信这座意外挖到的“金矿”挽救了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每发一个段子,或下载一段铃声,就有钱掉进网站口袋”。

  网络游戏:

  一款网络游戏《传奇》成就了上海盛大陈天桥的暴富神话;进入2003年,网络游戏成为仅次于短信的另一块网络“金矿”,并在2003年11月被纳入国家“863计划”。据统计,中国现有网络游戏玩家超过了4000万人,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收入达10亿元人民币,2003预计达到15亿元,明年有望突破20亿元的规模。国内门户网站中,网易是网络游戏业务的最大赢家,现已拥有近1000万游戏注册用户,新浪和搜狐也已把此列为“新兴业务线”重点发掘。我国网络游戏市场推出的游戏产品年初就已达到130多种,且以月均10个品种的速度在增加,游戏代理公司超过50家。丁磊曾兴奋地称网络游戏是“世界上投资最少”的产品,“每天睡觉都可以有成千上万的收入”。

  小灵通:

  尽管小灵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种种争议和限制,但低廉的投入和较低的话费,却使得这种准移动业务在争议中逐渐成长、壮大。去年开始的“小灵通”冲击波今年势如破竹,攻占首善之地,冲到了北京市区和上海郊县。谁都知道小灵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使用上都有瑕疵,专家亦明确告诫用户小灵通使用的PHS技术属于已经过时的移动通信技术,但小灵通效应却屡试不爽,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已覆盖全国300多座城市,弄得各家移动商手忙脚乱。小灵通向包括京、沪、惠在内的中心城市的顺利进军,迫使移动电信运营商纷纷降价,单项收费的坚冰亦因此被打破。

  连锁网吧:

  尽管备受争议甚至反复遭遇“围剿”,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象征的网吧在2003年依然高歌猛进,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包括从业人员、上网电脑和ISPICP的运营)大关,生动地阐释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年以来,针对网吧“管理乱、布点散、规模小”的问题,文化部出台了连锁经营网吧的政策,已有电信和文化系统10家较大规模的运营企业获得连锁经营执照,将在全国建立100家连锁网吧,通过连锁把全国11万家网吧组织起来,走上规模化、规范化的经营之路。到2005年,我国80%的网吧将实现连锁经营。

  宽带:

  2001年兴起的宽带热,2003年已成燎原之势。8月26日,中国网通启动了“变革E线新生活”活动;9月15日,中国电信“互联星空”正式商用。一方面是用户对高速网的需求强劲增长,另一方面是电信运营商竞相用低价战略攻城略地(有的包月费已降至100元),2003年第三季度中国宽带用户已经达到942.3万户,比第二季度净增228.6万户,预计年底将达1200万户左右,比去年增长200%以上。照此蓬勃趋势发展,两年内宽带用户将占互联网用户的半数以上,从而为视频点播、多媒体查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互动游戏等业务开辟出广阔的市场。

  数字电视:

  2003年堪称“中国数字电视元年”。以2003年9月1日北京地区数字电视频道试验播出为中国,呼唤多年的数字电视终于姗姗迟来。青岛、宁波、浏阳等地纷纷跟进,联想、方正等PC厂商亦表示要制订数字电视战略。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2003年我国全面推广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接收用户超过3000万户;2008年全国部分地区实现高清晰数字电视播放;2015年全国停止模拟电视的播放。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40%的彩电生产能力和最大的电视用户群,如果数字电视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有望创造出一个上万亿元的大市场。

  Google

  进入2003年以来,搜索引擎引起了全球互联网行业的高度关注,“注意力”正让位于把用户锁定在“关键词”里的“搜索力”。在不少著名搜索引擎苦苦挣扎的时候,Google却以其卓越的功能赢得了用户的青睐,以高质量的搜索服务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美国知名的数字媒体评估公司 ComScoreMediaMetrix 今年发布排名显示,Google 取代雅虎成为最大的搜索服务网站。《Wired》杂志这样评价:“Google 已成为用户的宠儿,因为它简单,且有效。”加上即将上市的消息频传使 Google 热上加热。分析人士认为,Google 或许能获得高达200亿美元的资金,从而成为市值最高的网络公司。在 Google 的带领下,中文搜索引擎也开始了“搜钱”运动。搜索成了互联网继广告、短信和游戏之后的“第四桶金”。中国目前的搜索引擎市场上各路英雄摩拳擦掌,Google、慧聪、百度、雅虎等开足了马力,各大门户网站亦将其视为“未来重点仰仗的赢利点”,纷纷开设专门的搜索频道。Google 的巨大成功,让古老的搜索引擎重新在互联网上焕发了青春的魅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冲击波:

  2003年8月11日,一种名为“冲击波”(WORM_MSBlast.A)的新型蠕虫病毒开始在国内互联网和部分专用信息网络上疯狂传播,该病毒利用了微软公司公布的Windows操作系统 RPCDCOM 漏洞,国内上千家局域网和数以万计的计算机受到攻击,损失惨重。“冲击波”来势凶猛,去也匆匆,却再次让信息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CSO(首席安全官)也在这一年步入权力中央。相关机构的监测数据表明,全球仅黑客攻击事件每月就超过1万起,这还不包括肆意泛滥的病毒,莫明其妙的系统崩溃,以及防不胜防的来自地面和空中的窃密者。由此不难理解,信息安全领域成为IT市场上“鏖战”的新热土:1997年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年增长约为30%,信息安全市场的增长率却超过了50%。另据IDC提供的数据,2001年全球信息安全产品市场已高达660亿美元,到2006年,这个数字将增至1550亿美元。面对这块市场的空前“繁荣”,人们真不知道应该欢呼还是应该担忧。

  3G:

  3G的概念去年便开始升温,今年以来更是风行中国,但中国政府却至今未发3G牌照。尽管形势尚不明朗,众多欧美厂商却争先恐后向中国的3G市场发起冲击。有人认为中国不做3G先锋是明智之举,理由在于标准尚不成熟、需求尚不饱满、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TD-SCDMA 标准和本国厂商利益等等。当然,也有人表示,推迟发照很有可能把一个以10万亿元计的电信增值业务拱手让人,在3G业务链中,1万亿是电信设备,2.5万亿是电信运营,10万亿是电信增值业务。无论如何,3G在日本、韩国、欧洲、美国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何去何从,选择不可避免。

  首富:

  32岁的网易主席兼首席架构设计师丁磊,因网易在纳斯达克的股票奇迹般上升突然间拥有了75亿元人民币,一举成为今年中国IT界最耀眼的明星,分别被评为2003年全球40岁以下40位富豪第十四名(美国《财富》杂志)、中国大陆2003百富榜首富(胡润版)。尽管,丁磊本人对“首富”的耀眼光环相当低调,但他成为第一个靠做互联网荣当“首富”的国内创业者,这一结果被认为是“网络回春”最形象的证据。陈天桥、张朝阳等IT精英的榜上有名,也表明了IT产业与中国富豪的某种相关性。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4:36 | 只看该作者
2004十大网络流行用语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本年度10个最流行用语分别是:

  做人要厚道(电影《手机》里的台词)

  沙发(指论坛上第一个回帖的人)

  汗或寒(惭愧并且无可奈何)

  百度一下(用搜索引擎找东西)

  潜水(表示在论坛只看帖不回复)

  顶(支持)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电影《无间道》的台词,报应的意思)

  弓虽(强字拆写,还表示强的意思)

  偶稀饭(我喜欢)

  FB(“腐败”拼音缩写,吃饭聚聚的意思)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行话,具有简洁、幽默的特点,有时候是有谐音、借代、拆拚汉字等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网友们的心情,甚至有如睹其人的效果,适应了网络交流中轻松、快捷的氛围。但也有语言学家认为网络语言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传,但大力推广就不恰当了。对网络语言应当持宽容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漠视、纵容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5:03 | 只看该作者
2005年度十大流行语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第1位:“超女”。   关联词:PK、海选、玉米、凉粉、盒饭 。

  新闻来源:
  3月13日,2005年“超级女声”大赛在广州首唱。广州、长沙、郑州、杭州、成都5大唱区比赛正式启动。各地唱区不仅出现了昼夜报名的壮观景象,也出现了所谓“万人大逃课,只为‘超女’狂”的新闻。

  8月26日,“超级女声”年度总决选精彩开唱。李宇春一口气赢得了350余万张短信选票,瞬间完成了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的飞跃,成为万众瞩目的平民偶像。“超级女声”在中国内地开创了一场“草根造星”运动。

  上榜理由:这场全民追捧的“视觉盛宴”带来了无限狂欢和滚滚商机,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包括严肃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本年度最令人惊奇的社会现象。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里键入“超女”一词,就有约8180000条查询结果跳到你的眼前。

  颁奖词:我们一起见证一个收视神话的诞生(摘自《我为“超女”狂》)。
 
  第2位:禽流感。
  关联词:达菲、人禽流感、疫苗。

  新闻来源:今年以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禽流感疫情。我国有内蒙古、辽宁、湖南等11个省区、23个地市、30个县(市、区)、55个乡镇、112个村发生30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同时,自今年11月以来,我国共确诊7例人禽流感病例,其中死亡3例。11月,内蒙古生物药品厂因生产销售假禽流感疫苗被查处,农业部公布9家定点生产企业名单。11月14日,我国宣布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项目完成临床前研究。12月12日,上海医药集团与瑞士罗氏公司签署协议,取得已知对抗H5N1型禽流感病毒最有效药物达菲的生产权。

  上榜理由:禽流感以可怕的速度席卷世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在经历2003年的 SARS 疫情后,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采取积极而透明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颁奖词:我们战胜了 SARS,也一定能战胜禽流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17日在北京考察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和药物研制工作时强调。
 
  第3位:博客。
  关联词:名人博客、播客、沃客。

  新闻来源:12月15日,新浪首届中国“博客”大赛颁奖礼在京举行。大赛历时近一个月,有9567人报名参赛。余秋雨、刘震云、张海迪、潘石屹、郭敬明等300多位“名人博客”也赫然在列。其中,吴小莉和徐静蕾的“博客”访问量在开通首日分别突破8万、10万;张靓颖和韩寒的“博客”成为自己辟谣和版权声明的权威发布阵地。

  上榜理由:比赛只是“博客热”席卷全国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音频网络日记的代名词“播客”和视频网络日记的代名词“沃客”横空出世,紧跟“博客”的步伐,成为年轻人最时尚的名词之一。“今天你‘博’了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这种方式打招呼。

  颁奖词:不“博”(搏)不精彩──徐根宝广告语。
 
  第4位:大长今。
  关联词:“韩流”、韩服、韩国料理。

  新闻来源:9月1日,80集韩国连续剧《大长今》在湖南卫视首播。一时间,《大长今》主题曲“乌拉拉”飘荡在大街小巷。每晚10时,无数“长今迷”抛开一切公事私事,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得如痴如醉。从活色生香的美女到华贵典雅的宫服,再到垂涎三尺的美食,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的韩国用这样的方式虏获了我们的心。而之前《看了又看》《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赚取了国人多少热泪和笑脸。

  上榜理由:“希望将自己的心意,通过菜肴传递给对方”,不同的人在韩剧中找到了自己的最爱。生动细腻地反映家长里短,从不吝啬情感表达和宣泄,面对《大长今》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国产剧只留下半张尴尬的脸。而对人间真情及传统道德的不弃不舍,让我们不忍仅仅惊叹于电视剧的“养眼”!

  颁奖词:《大长今》像一坛韩国泡菜,给人以最多的信心和希望──韩国前总理李寿成说。

  第5位:苏丹红。
  关联词:孔雀石绿、雀巢奶粉、甲醛啤酒。

  新闻来源:
  2月,英国食品标准署在“第一食品公司”制造伍斯特郡辣酱油使用的辣椒粉中查出可致癌的“苏丹红一号”工业用染料。据查,这种酱油被麦当劳、联合利华、亨氏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用来制造不同产品。2月23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查含有“苏丹红”的食品。

  6月14日,上海市药监局认定批号为20050325的“金牌雀巢成长奶粉3+”中碘含量超标,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癌,随后该产品在全国纷纷下架。7月,在国内一些水产市场有“苏丹红第二”之称的“孔雀石绿”禁用兽药被发现,7月7日,农业部下发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

  上榜理由:民以食为天。“苏丹红”添加剂、旧皮鞋“造牛奶”、硫磺金针菇、孔雀石绿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我们没有传说中那根可以试出饭菜中是否有毒药的银针,但盼望有关部门能重拳出击,使老百姓不再成为食品问题的“惊弓之鸟”。

  颁奖词:苍天啊,大地啊,还有什么是我们能吃的?还有什么是我们敢吃的?──改编自演员范伟台词。

  第6位:水污染。
  关联词:苯超标、活性炭、全城停水。

  新闻来源:11月22日至11月27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车间爆炸事故引发松花江流域水体严重苯超标,哈尔滨宣布全城停水,在这座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城市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12月15日,广东北江上游水体被检出金属镉超标近10倍,直接威胁下游韶关、清远、英德3个城市的饮用水安全。

  上榜理由:2005年,环保官员首次公开表态,预计3.6亿中国百姓缺乏安全的饮用水。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农村水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

  颁奖词:“环保风暴”不能吹过就散──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
 
  第7位:天价医药费。
  关联词:550万、ICU(重症监护室)。

  新闻来源:
  11月25日,央视《新闻调查》报道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患者在哈医大二院重症监护室(ICU)住了67天,住院费花去将近140万元,加上自己花钱买的400多万元药品,总耗资550万元。账单显示,患者有一天居然输入106瓶盐水,还有一天输血94次至少9 400毫升,相当于正常人体内血量的两倍。事件曝光后,卫生部等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哈医大二院。

  就在“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悬而未决之时,12月8日,央视播出《天价药费不是个案》,披露深圳一患者在该市人民医院住院4个月花费120余万元。

  上榜理由:“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产生的震荡波至今未歇,事件当事人、主治医生王雪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席话值得我们深思:一个管理不善和需要改革的体制,引发天价医药费固然可怕,但更可怕、更令人忧虑的,却是一个职业的道德操守的失守。

  颁奖词:“最昂贵的死亡”揭开中国医疗界最痛的伤疤──新华社评论。
 
  第8位:芙蓉姐姐。
  关联词:流氓燕、“呕像”(呕吐的对象)。

  新闻来源:“经典的大麻花辫子、红衬衫和反S曲线”,今年上半年,芙蓉姐姐坚持不懈地在BBS上张贴自己的生活照,同时以令人生畏的激情在网上发表了大量与“玉照”交相辉映的抒情文字,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虚拟网络社区,并逐渐从网络走进大众的视野。

  上榜理由:是恶作剧还是“丑人多作怪”?是自我陶醉还是精神错乱?“芙蓉姐姐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就在于她的‘敢’。”每个人都会有一点自恋倾向,只不过平时在生活里可能不好意思表现罢了。她的搔首弄姿和一些让人近乎作呕的行为方式,使得人们在经历最初的狂热追捧后,开始冷静地反思,随后厌恶她甚至唾骂她。

  颁奖词:见过丑的,没见过这么卖丑的──著名网络社区“天涯”网评。
 
  第10位:“官煤勾结”。
  关联词:矿难、撤股。

  新闻来源: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针对矿难事故后逐渐浮出水面的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特别规定,凡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自《通知》下达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撤出投资,逾期不撤出投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目前已有4878人撤资撤股,登记资金73724万元。

  上榜理由:2005年的年初和年末,分别以辽宁阜新矿难和黑龙江七台河矿难作为分界符号,为数百条生命的生离死别做出沉重标示。这一年,在人们“期待安监局高官别再马不停蹄”的声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重典”次第祭出,官员从煤矿撤股、让造成重大事故的业主矿主倾家荡产,而在这些雷霆行动之后,“宁不当官绝不撤股”的“誓言”沉寂了,中国安全生产曙光初露。

 颁奖词:让他们(政府官员)把不该伸的“手”缩回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说(焦点新闻工作室评选)。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5:28 | 只看该作者
2006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出炉
 
杜 丁
 
 
  “自主创新”、“消费税”、“青藏铁路”等词语入选“2006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昨天,北京语言大学等部门公布了从15家中国主流报纸统计选取的九类十大流行语。

  中国主流报纸综合类十大流行语是:自主创新、“十一五”规划、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丛飞、消费税、青藏铁路、德国世界杯、双核。

  同时还发布了国内时政类、国际时政类、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社会生活类、体育类、文化类八个类别的十大流行语。去年文化流行语中的“超女”今年被“吉祥三宝”取代。

  据了解,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特定人群中迅速盛行广为传播的语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部分类别流行语:

  经济类包括:循环经济、商业贿赂、交强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国六条、燃油附加费、区域协调发展、反垄断法、跨行查询收费、存款准备金率、反洗钱法草案。

  社会生活类包括:应急预案、假药、农民工问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小排量汽车、沙尘天气、快速公交、霸王条款、数字家庭、烟花爆竹安全管理。

  文化类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意产业、原生态、青歌赛、郭德纲、名人博客。
    ──原载《北京娱乐信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6:13 | 只看该作者
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
 
王岳川
 
 
  文化研究有两个最主要的领域,一是电视文化研究,二是网络文化研究。就电视文化而言,因图像具有时效性,反映现实文化快捷的特点,就需要批评家对现实具有相当深入的批判的能力;而网络具有延续性和文字互动性的特点,则需批评家以清洁的网络语言来维护网络的健康发展。

  网络和电视正在改写着当代文化批评的品格,同时也改写着批评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尼采杀死了“上帝”,德里达杀死了“人”,罗兰·巴特杀死了“作者”。这里的“人”并不是肉体意义上的人,而是指自文艺复兴以降高歌猛进的主体之人。主体意义上的人死了,人们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零零的个体,丧失了那种具有英雄气概、理想情结和抱持家园感并进行无穷探索的人,我们被自己流放在网络的不归路上。所谓“作者”死了,并不是写作的人死了,而是说作者在完成了其创作之后被他者阅读时,作者似乎再不存在。接受美学给我们的毋宁就是:读者大于作者,意义的可能性大于意义的原生性。这使我们的研究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坚持读者和作者的主体间互动。网络作者具有弹性的暗示语言和话语扩张使读者可以任意阐释,当弹性变成了谐语双关,变成了模棱两可,成了后现代模糊思维时,文化误读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因此一方面是主体间互相误读,另一方面是电视和网络媒体的集体世俗化,使得当代传媒的文化症候不可小看。对此症候认真清理,是批评家的当务之急。在清理中恢复网络主体之间的对话,网络文学创作和批评将会变得健康和明朗得多。同样,有了电视文化批评的及时反馈,当代电视话语和电视文化的精神生态就会健康得多。

一、网络文化的普泛化及其现实问题

  网络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基本走向,其中有着很深的国际文化资本的运作和国际文化话语权力的运作动机和目的。在这一平台上,当代中国网络文化存在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

  其一,在西方普适化的价值体系中,中国文化价值当怎样提出?现在北美以美国马首是瞻基本上达到了价值和文化的统一;而欧洲更是连货币都统一了,可以在政治和文化上同美国俯视性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伦理相抗衡。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最不稳定的地方是亚洲。在亚洲几小龙崛起后,晚发的中国经济和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亚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形成“雁行经济”和“雁行文化”,日韩都想成为领头雁。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人民币坚挺,于是西方和日本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七国论”以及“制约中国”诸种声音。可以说,经济发展最终总是面对文化冲突──文化定输赢!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软性存在,在相当多的时候也是引起不同文化政体之间相互摩擦和争端的焦点。事实上,我们面临着双重问题:一是网络中汉语和英语的比例问题──正是因为网络文化,使得中文在网络国际话语体系中仅占百分之十。这实质上是西方文化资本和权力运作仍然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如何增加汉语在网络写作上的分量,是中国学者不可不考虑的。二是东亚问题。日本人提出日语是最优美的语言,西方人眼睛中的“东方”指的是出石油的“中东”,韩国人认为中国不是真正的儒家国家并废除了汉字,诸国间文化抗衡事件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在亚洲局部地区,今后文化的冲突和争端势不可免。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世俗化、平民化就有了另一层含义,不能逃脱人文理性的审视。

  其二,人文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网络。知识分子也是普通人,都处于油盐酱醋茶的日常境遇之中。但是,人文知识分子这个称谓使得这些“分子”既处于大地之中,又立于云天之外。他们必须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否则他们作为社会基本要素的价值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在网络大众化时代,须关注学术精英的走向,关注学术精英的高层对话。通过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对黑客攻击、恶意谩骂、相互造谣等行为的有效制止,学术精英将在网络上与大众文化形成良性互动。今天有太多的人陷于“现代性”之中而不能自拔。现代性是一种线性发展观,由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越是往后就越是前沿,越是靠前就越落后。但是,“前现代”价值及其知识构架是否在线性的“现代性”中彻底失效了呢?中国的屈原、李白、曹雪芹是否就在今天的网络文学中失去了意义呢?并非如此。这里有另一个评判标准: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线性发展模式中,有一个纵轴──最底层是生存境界,人都要吃饭而解决温饱;中间层是艺术境界,要主动寻求人生的审美意义;最高层是天地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无论基督教也好,儒道释也罢,对他而言,都不是认知对象,而是心灵的感召。真正高明的人,无论是用毛笔、钢笔还是用网络写作,最终都要通过写作达到一个重要的层次──对个体而言,是与他人与人类的沟通;对民族而言,则是要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优势。中国是欠发达国家,尽管曾经辉煌过,但是今天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边缘化,而且在网络时代正在加速边缘化。今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有一份担当与责任。

  其三,网络文化是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开创了什么“新纪元”,其意义不宜过分拔高。我们知道,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在面对现实诸多问题时,总是说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当新批评颠覆了社会理论阐释文学的时候,就一笔抹杀了过去的社会理论;当弗洛伊德们发现了无意识,不管是个体无意识还是其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或是后来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他们发现了人原来有一半还是猴子,难道可以将这个“猴子”看成是一个新纪元?再往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所有这些理论都对无意识理论加以扬弃而对对象做出另外的阐释。但我认为,那些最初充满冲撞力可以称之为“黑马理论”的,其实仅仅解释了文学对象的一小部分。因而我们对当下的身体写作、日常生活审美、美学变革等怀有太多的期待和怂恿,其实那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理论小浪花而已,而且很多问题无新可言,本身就是老问题。

  其四,网络的“看与被看”问题。“监视与被监视”或“看与被看”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对重要范畴。东方在近代以来一直被西方所“看”。中国电影《火烧圆明园》,是以仰视镜头拍故宫的大门,表现出对皇宫的仰视。而西人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在拍摄故宫大门时则是采用的俯视的镜头,它从故宫的屋顶从琉璃瓦上慢慢拍下去,一直拍到嫔妃住所和甬道,这是西方的眼睛在俯视古代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由此可见,东方看故宫和西方看故宫是完全不同的视角。东方看故宫是对过去辉煌的崇拜,而西方看故宫是对逝去文明的男权主义的女性式抚摸:张艺谋拍的《英雄》到西方后被禁演了两个月,考察其中的原委,原来美国人所理解的“中国形象”,就是《秋菊打官司》中的陕北黄土高原上奔波着说着宝鸡方言的农村妇女,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所展示出来的妻妾成群、杜撰民情民风的形象,就是《红高粱》中的颠轿的野合中“我奶奶”“我爷爷”的形象。在东方画面的愉悦中,西方的眼光已经将中国形象女性化了,而中国很多的作家和导演也习惯于在西方男性眼光的抚摸下将自我女性化。张艺谋的《英雄》一反过去的自我女性化的色彩,秦国成了万箭齐发、军威震天,英雄气节冲云天的高大形象,西方的那只手再也不能抚摸了──这是东方站起来的“天行健”的男人形象。在这个意义上,监视与被监视、叙说与被叙说、控制与被控制就变得非常微妙。

  其五,网络匿名互动的意义不能过分夸大,说到底,网络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网络的再现性互动与当下性的互动,即作者创作与读者的关系问题的确值得关注。萨特《词语》强调,在深夜写作时,他的身后站满了读者。托尔斯泰告诉我们,他每次蘸墨水的时候,笔上蘸满了自己的鲜血,蘸尽了周边无数怀着期待的读者的鲜血。过去的作家并不是没有互动,只不过那种互动是在其大脑中共时态完成的。否则我们就不可想象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修改了七次开头,不可想象莎士比亚会无数次地修改主人公的命运。但对于今天的网络互动不能估计过高。设想倘若曹雪芹再世在网络上写作,他能互动出《红楼梦》来吗?当然不能。就是因为他在香山闭门书写而举家食粥才有可能写出煌煌大著。难道他心里那么多人物、情节、命运没有互动吗?肯定是有的,只是形态不一样。我们知道,写作的真义是超越身体的,是对思维极限的挑战。否则海明威就不可能说“写作比死亡更难”。而今天新旧王朔们在网上把写作说得比活着还轻松──身体不可承受之轻成了我们时代的症结。究竟是精神互动还是身体互动,形态不同使得作家的写作意图不可能完全按照一己之悲欢来写。就象萨特所说,作者背后的读者给作家的启示很大。不同的时代,屈原、苏轼也罢,萨特也罢,今天的网络写手也罢,所有的写作都会由历史来最终评判。互动与主体间性相关。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理论已有一个世纪,而德里达发现达到“间性”是不可能的,其中的误读和消解不可避免,而哈贝马斯则提出只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与此针锋相对,德里达则坚持追求“差异”。实质上,差异非绝对差异,共识也非完全共识。所以后来有人提出“客体间性”或“他者间性”。也就是说,任何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对话都不是怀着善良愿望的,总有一部分“剩余意义”会溢出。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尤其要注意,第一和第三世界之间的对话当中始终包含话语权力争夺问题,不要怀着某种善意的愿望,亦即认为西方是为了支持社会主义事业才这样做的。我们要注重“间性”问题,“间性”取代了过去的二元对立,二元论变成了多元论。同样,前现代和后现代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现代网络文学可以更多地挖掘我们传统中好的东西,最时髦最后现代的东西也并不能排斥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就。换言之,东方文化可以对西方的舶来品进行滋养、补充、互渗和文化过滤。

  其六,网络传播中作者的中心地位已经让位于读者,图片的中心地位在不断地削弱文字的价值,因而应该注意网络文化意义阐释的边界问题和深度问题。在网络文化的“文图之争”中,不能诋毁文字,今天我们所思考的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文字。读文是灵魂,是对图背后的穿透。读图有一个界限,它作用于我们日常的感官和我们面对丰满世界的可能性,而读文是人之所以为人这个真正生存意义上的原点和向心力。理论家面对新事物起于青萍之末即刚出现时应予以支持,而当它成为滚滚大势时,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冷静对它加以分析制约,甚至加以批判,对网络传媒中的图像中心主义当然也不能例外。

  其七,关于网络价值多元化问题和“文化下移”问题。有人说这意味着精英文学正在让位于世俗文学,上半身写作让位于下半身写作。其实,中国的文学网远远多于国外的文学网,究其原因,大抵是中国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叙述的话语结构,往往把真实的事情转化成叙事性的成分,使之成为一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文学”。而西方人则历来有政治和神学的传统,他们更注重网络文化、网络学术、网络论坛与网络新闻。中国人比较沉醉于向内心深挖的程度,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外在的当下时效性。中国历来是一个诗歌民族,一个注重文学的民族,因此今天盛行的网络文学也是一件对国民精神生活有意义的事情。同时需注意,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发展的,按照哲学家的说法,历史是前进、后退、再前进、再后退,经过无数次僵化的“拉锯战”的合力结果。这种“拉锯战”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终极性的总体走向,就好比黄河有时也可能向西向南向北流,但最终是向东流。可以说,文化下移也会有反弹──世俗化甚嚣尘上时会有复古,文化激进推进时也有保守主义的吁求。当代文化总体趋势是下移,然而是不是下移到下半身写作就不再回归呢,对此我充满乐观!

  其八,网络传播中的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问题。目前,在电视新闻批判方面,对西方的妖魔化东方的新闻现象有所警惕,但批判尚不够。对电视文化批判关注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比较多,但对重大的国际上争端和反应很大的文化现象触及较少。如苏三写了两本书在网络上先行发表,在《三星堆大猜想》中说:她推崇这样一种观点:全球文明同源说,即人类文明都发源于一个中心区域,各个文明并非割裂生成。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三星堆文明的创造者主体为红海沿岸古闪族(Semite)人,三星堆古国是古代中东的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即古犹太人的一支,他们在历史上曾大规模地迁徙,后经过现在的伊朗、印度等国家及地区,于4000年前左右来到成都平原。因此中华文明起源于古代中东,犹太人是中国人的祖先之一。这里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和考古材料,充满了误读式的理解和缺乏依据的充满主观臆断的过度“猜测”。在《向东向东,再向东》中,她认为文明起源地从中东不断向东方迁徙,处于东方的中华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宫外孕”。这位考古的外行用《圣经·旧约》的材料加以牵强附会的解释,认为中国文明是中东文明或中亚文明,最终都经过了基督教的熏陶。这种“中国文明西来说”,不过是再次重复上个世纪的西人斯坦因的殖民理论罢了。不难看到,网络文化牵涉到一些重要的东西方文化争端,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泛化的批评和网络的随意浏览,很多重要的问题将从理论批评家的视野中消失。事实上,网络上的真正的文化批评的声音少之又少,这是文化批评家的集体失职。在我看来,网络批评一方面需要在一个全球化批评当中发出东方的声音,另一方面网络需要解决好英语写作与汉语写作的关系,这其中是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尤其是东亚文化的竞争问题。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间的精神差异性正在全球化中变成平面性,中国文化精神是否不成为边缘的声音,基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所分享的话语权,而且依据我们自己的文化自觉和对处于弱势的东方文化的主动输出。在我看来,在全球化传媒时代的汉语文化危机有三个方面:一是汉语占的比例比较少,二是所占的精英部分少,三是对世界前沿问题、文化发展问题、东亚局势问题的关注少。汉语网络丧失了一大片的话语地区,而只是满足于某些人的个体泄愤和匿名攻讦,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当媒体变成低俗之物的平台时,上网的人就会变少,因此,如何“清洁汉语的问题”并非不重要。当今文化领域已经大大拓展边界,媒体文化已经超越了纸介媒体而成为中心,如何使网络更加具有生态文化意识和更加法制化,成为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瓶颈。


二、当代网络法制化的可能性

  网络法是一个新世纪难题。一是事前的规范,即言说的规范;一是事后的追究,即法律的追诉。

  网络文化的建立有待于网络法的实施。为什么要制定网络法?有人说网络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圆桌会议,是匿名者国骂的大餐,是人们自由发言相互取悦的一个看不见的欲望旋涡。我们应注意,就网络文学而言还存在几个问题:首先,网络是个体匿名和集体匿名的集合体──作者是匿名的,阅读者是匿名的,批评者攻击谩骂者也是匿名的,这就使得网络上的语言水平显得参差不齐,脏话、粗话、糙话触目皆是。海外一些留学生上网看到这些情况大失所望,认为汉语应该是典雅的语言,而某些网上文字之粗俗令人难以卒读。其次,网络文学写作盛行的同时也带来抄袭事件层出不穷。网络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互文本,这种互文本性为投机取巧的拼贴操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有些高校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利用网络进行抄袭,从网上下载资料随意拼贴。抄袭者往往有一个潜在的想法:文章的作者都是匿名的,任何人都可以拿过来用,似乎不存在侵权的问题。这些弊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人文知识分子的首要功能就是对问题的先行看到,先行透视,他们不是现行制度的怂恿者,而是社会存在问题的报警器。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升与降低的双重效应的网络中,应留心写作与非写作界限的消失。写作成为随意写作或者称之为泛写作,阅读也成了一种随意的浏览。可以说,现在的阅读不再像过去那样,明窗净几,一杯清茶,可以坐下来慢慢欣赏,而是一种匆忙的、攫取式的、猎奇性的阅读。在网上,有些人回帖时所用语言之尖刻,那种匿名状态下的狂欢与快感,真有点象杰姆逊所说的“吸大麻”的感觉。

  针对这种状况,在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网络的法制化,这一法制化的过程相当漫长,亟需注意关注几个问题:

  关于网上黄毒、语言的肮脏等问题。有必要清洁网络语言、清洁思维,进一步提高网络汉语水平。人类永远要清洁自己的语言,平衡自己的精神生态,否则人文知识分子的功能就丧失了。网络并不是各种负面情绪的发泄地,而更主要的是文化交流的平台。网络是一个巨无霸式的超级市场,为人们提供了畅谈畅想的场所。但是随着黑客的增多,也有必要实施网络法。网络法并不是官方制定的法,它应当是民法的一部分。比如对那些涉嫌揭露他人隐私,造谣生事,甚至是诬蔑他人的人,可以查到他的网址,并进行民法的追究。

  网络法的制约性问题。现在有人整天泡在网络上专门攻击他人,甚至受他人委托在网上造谣,中伤他人。目前解决办法很被动,即发现恶意攻击者之后,版主删除这些恶意攻击者,或者不让他登录。网络法的实施将追究触法者,使这种行为得到有效制止。

  对网络法制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规范与法则建议。首先,不能随意转载未经作家授权的文章。很多作家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同意就被转载。其次,言说的过于泛化和非汉语化,把汉语糟蹋得不成样子。第三是强调对话的善意理解性。法制会使人的行为变得更为理性化,同样法制也要使外在的法律条文变成内在的精神自觉,使之成为精神性的一部分。

  网络文化的法制标准问题。网络的法制标准类同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契约论。契约论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现实利益,但同时又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要求制定一种合理的游戏规则,大家怀着善良的愿望和出发点,最后达成善良的共识。可惜,当今更多的是纯粹处于匿名状态下的宣泄,不是出于善良的愿望,而是有意攻击诋毁他人。如今,网络文化已经合法了,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法制化,如何使之实施条理化和法则内在化,使网络更为清洁。

  网络法的执行问题。网络法建立之后,执行者应有多种,一是版主,二是网络公共批评。网络法不是政治法,不能成为压制不同声音的法。它只是一种最基本最低层面的──相互尊重,不诬蔑攻击,大家都保持在理性状态下对话。只要在网络上一旦形成了文字,作者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健全网络文学批评,对批评界而言殊为重要。


三、当代电视文化的前沿问题

  同网络文化一样,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出现了诸多文化精神症候,值得学界分析厘定。

  其一,当代电视文化中最大的神话是关于“身体”的神话。毫无疑问,当代中国的写作,已经从“生命写作”成功地滑行到“身体写作”了。无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也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力,但这种支配不应该降低到动物的层面。今天不少人仅仅满足于上帝给我们的手足、脸蛋甚至是人造美女的所谓的形式美,从而能够“生活在别处”。这里我要举一个关于诗人“生命写作”的例子来反观“身体写作”的文化盲点。这位诗人已经去世,苗强──一位大学语文老师,因脑溢血而濒临死亡,经全力抢救活过来了,然而他的大脑完全被洗空──不认识字也不认识人,变成了一个“成年婴儿”。就是这么一个人,坚毅地像婴儿那样呀呀学语,经过三五年他学会了两千多汉字,并每天坚持写诗而写成一本《苗强诗集》。他写出的是直指内心显露灵魂的文字。经过这一次震荡,他头脑中所有的那些社会历史强加给他的垃圾性的残片被去掉了,那些现象学所要悬搁的东西都已被悬搁,或者是按照禅学所说的他去除了心上的阴霾。其诗歌当中逻辑语言明晰,意象的叠加和语言图景寓意深刻。这是向精神极限冲刺的生命写作的典型。今天也有很多人用身体来写作。身体包括三个部分,精神、意志和肉体。西方本体论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认为无穷的星空是本体存在;中世纪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父亲──神,神和人形象已然相近;文艺复兴之后发现了真正的人,“我思故我在”,本体存在的关键是思维性存在;19世纪,叔本华发现了意志,也即胸腔中磅礴的情意才是人的本质;20世纪弗洛伊德认为下半身、里比多和无意识存在才是人的本体。人经过了从星空、上帝、思维、意志,最后到欲望的转化过程,似乎是本体论在“下行”。但我以为这种“世俗化下行”意味着人类的“大精神复归”即将到来!何况,“身体”起码包括意志、思维和欲望。而今天谈到身体写作、身体文化、身体艺术,就想到弗洛伊德“力比多”那一套,则充满误区。其实荣格早将弗氏的“个体无意识”发展成“集体无意识”理论,杰姆逊又将其发展成”政治无意识“理论。不应以偏概全将人看成力比多的动物,而应全面的探讨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把“身体”写作变成木子美当堂的辩护词。

  其二,当代电视过多地沉浸在帝王将相、清官侠客的秘戏中,有人认为这有宣传奴性文化倾向,不利于精神生态的平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要分别对待。帝王将相作为中国传统中的朝代中的重要人物和现象,不宜一概而论为奴性文化,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智慧,以及三国文化对今天的重要意义,不能否定;《红楼梦》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为女性的命运而悲的深切大爱也不能否定。评价电视文化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代表人类对自我的超越、精神的向往、境界的提升的程度,而不在于对奇谈怪论的猎奇和炒作。那种一味对帝王将相歌功颂德,对清官侠客的顶礼膜拜,是需要抵制的。任何重构都是在过去基础上的重构,也是在消解过去弊端之后的重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是西方现代性构造出来的,需要我们今天仔细的清理,清除它已经死亡的部分,整合它尚有用处的部分,提升它对人类仍然有滋养的部分,这样现代性重构才有多元文化真正加之。

  其三,中国电视话语,近年来有跟着西方和港台走的倾向,这使得主持人操港台语,说洋泾浜英语,穿着暴露,头发五彩的情况不少见。有识之士提出应重构中国电视话语,使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中国电视的指纹。今天的中国电视节目越来越明显地模仿西方电视媒体节目形式,使电视人面临双重困境:即电视节目的东方特色匮乏和西方拿来抄袭后自我文化的消失,这其实是西方文化资本和权力运作对东方媒体的挤压问题。如何增加中国电视文化的份额,这是中国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从大语境来看,从五四以来中国就是“拿来主义”大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都在拿来,然而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再也不能够全盘拿来主义了。近十年来,我针对拿来主义和西方中心提出了“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就是不想再重复他人的声音。作为学院派知识分子,我们如果意识到了东方文化的生态意义、差异性文化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英部分而整合成新世纪的新文化,知识分子才有可能获得纠正传媒殖民化倾向的力量。可以说,当代电视剧中的若干现象,如哈日哈韩现象,戏说古代现象,帝戏过多现象,以及现代音乐过于中心化而传统音乐边缘化现象等,都因缺乏批评界的正面声音而变得日益失衡。

  其四,电视的“红色经典”的时尚化成为当代文化的精神症候,其中大抵包含三层含义:在红色经典当中包含了一代人的生命、理想和记忆,欣赏红色经典变成那一代人寻找失去时光的集体行动;红色经典在消费时代具有调侃和消解意义,将红色的政治含义消除,将红色的艺术形式加以后现代化,于是形成一种文化形式与精神的错位,由此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红色文化也说明了一个时代已然逝去,只能作为一种文化的产品被整合在文化工业中,被新一代大众在传唱中获得点滴的价值认同。历史总是在当代史中变形和重释,怎样对待红色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实的改编,是电视人的重要工作和问题意识的体现。

  其五,娱乐节目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追求自身的合法化,这其中事实上存在一个“伪需求”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所谓的受众需求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灌注到受众身上,进而为他们培养一种收视惯性。其实,就是国外的电视,尽管白天看到很多娱乐节目,但是晚上尤其是到了非黄金时间,文化节目的分量和精度也让人刮目相看。西方的电视台从来没有将电视看成与大众共同的世俗化平台,而是一个分层的平台,所以晚上总是为了“思想的猫头鹰的起飞”而准备的。晚间文化节目在凤凰卫视也可以见到其深度和重量。目前中国电视大约只有十频道和新推出的音乐频道具有或接近这样的水准。电视“伪需求”是一个双面刃,隐含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受众的基本判断问题。我们有八亿农民,有一亿知识分子(包括学生)。如何面对农民的乡土中国欣赏问题和知识分子的世界前沿的欣赏问题,兼顾中间地带若干大众世俗话要求,电视平台均须兼顾。简单的收视率不可以作为电视节目意义的终极解释,受众的需求实际上是他们制造出来并灌注受众身上的,收视惯性和从众心理问题,同样是需要深加追问的。

  其六,中国电视世俗化使得集体弱智、集体做秀、集体时尚化成为触目的问题。在当今这个后现代话语充斥的社会里,要避免电视媒体人文价值的缺失似乎是很难的。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确实面对着后现代话语。但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三,后现代确实带来了价值方面的平面性,但它比工业社会而言更强调的是文化差异问题,而不是生产力同一的问题;强调的是GDP达到人均三千美金以上的精神走向问题,而不是人均GDP一千美金的现代性单纯物质化问题。后现代在艺术方面引进了媒体、高科技,因此可能会产生一种基本形式的超越,或者说是形式大于内容,这方面需要人文工作者警惕人文价值的缺失。后现代是一个圆桌会议时代,是一个没有中心、注重边缘、注重弱势声音的时代,可以让不同的声音发言。当然,也可能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中心的声音变得不重要,比如人文知识分子价值情怀遭到消解,需要人文知识分子坚守自己的人文情怀,在电视媒体批判中注入自己的价值立场判断。

  其七,关于学界争论人文知识分子常在电视上露面,究竟是知识分子利用了电视的讲坛,还是电视挟持了知识分子问题。这类看法在国外同样常见。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言说总是和传播媒体紧密相关,如果西方知识分子不能够具有活字印刷纸张书籍,那么他们是不可能战胜中世纪贵族所读的羊皮《圣经》的;如果现代知识分子不用报纸、刊物、电台和电视作为传播思想的平台,现代民主和自由就不会迅速到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德里达等都曾充分利用电视和电台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如果说电视挟持了知识分子,只是说那些没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味的为电视说话而歌功颂德,丧失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失去了自己批判的立场和前沿身份,才是被挟持的。

  其八,电视批评面的“事情本身”时的文化立场。严格地说,电视批评不存在正常不正常的问题,而存在深刻与不深刻的问题。在狭义的不正常的概念范围内,可能是世俗性的文化,没有受到一种文化批评的考量。需要人文知识分子批评的价值立场。电视文化批判就是要把电视提升到文化建设中来,电视媒体这种文化功能的获得,一方面有赖于当代批评理论促进电视文化价值重建,另一方面有赖于电视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精神的寻绎。

  毋庸讳言,人文知识分子如何面对媒体的问题的不可忽略。学术精英如何在大众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诱导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今天很多人中现代性的毒太深,现代性是一种线性发展观,由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越是往后就是越前沿的,越是靠前就越落后越失败。但是前现代价值以及知识积累是否在线性的现代时间中失效了呢,中国的屈原、李白、曹雪芹是否就在今天的网络文学中失去了意义呢?我不这样看。我提出另外一个评判标准,在过去现在未来横轴这种“线性发展模式”之上,有一个纵轴──“精神境界模式”,底层是生存境界(李泽厚的吃饭哲学),中间层是艺术境界,所以要琴棋书画,要主动地寻找人生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把网络变成一个满足于泄愤、泄欲,或者是下半身写作狂欢的平台。最高层是天地境界,达此境界的人,无论基督教也好,儒道释也罢,对他而言都不是认知对象,而是心灵的感召。真正高明的人,无论是用毛笔写作,用钢笔写作,用电脑写作,还是用网络写作,最终都要通过写作达到某种精神境界。对自己来说是与他人与人类的沟通,对民族来说是要展示一个民族的优势。我们是欠发达国家,尽管曾经辉煌过,但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被不断边缘化。今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有一份担当。因此,网络对电视的一种监督机制和文字对图像的批判机制,当不可忽略。


四、建立中国电视生态文化批评体系

  电视文化批评的意向性应倡导“理性的思考,建设性的批判”。由于电视是一个涉及面最广、受众最多,带有大众运动性质的一种文化形式,因此在理性的思考中,必然因受过分感性的干扰,在建设性批判方面可能会遭遇到体系性不严谨的指责。这些都是思想批判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逐步地加以解决,相信新世纪电视文化批判会成为文化批判的最重要形式。
电视文化批判关键词是电视和批判,底蕴是文化。没有文化的电视无批判可言,没有批判的电视在文化当中将随风飘去。所以批判是生命,文化是精神,电视是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传播的是批判和文化,人类才可以从沉沦走向提升,才可以从西方中心走向东西互动,才可以从文化单边主义走向文化多元互动,愿电视文化批判成为思想者的家园,成为爱思想的人的家园。

  新世纪的电视批评,应从总体批判走向分类批判,从一般性的讨论变成前沿专业的讨论,从三七开的评定变成更尖锐和推进式的争鸣。明确地说,分类批判指的是将电视批判分成三个部分:一是电视新闻批判,二是电视文化批判,三是电视文艺批判。电视新闻批判:对新闻中的主持人的风度,新闻的基本态势,中西对话当中的中国形象提出尖锐的批评;电视文化批判:对跨国的重大问题和争端提出批评,对当下的文化现象症候提出批评;电视艺术批判:对当前的各种电视剧中的平面化现象、调侃性现象、虚无化现象和国骂化现象加以批判,同时对中国电视平台上张扬的音乐艺术、先锋艺术、流行艺术、时装艺术、大地艺术、生态艺术加以专业的分析批判。这样,电视批判才会深入中国文化艺术神经,才会真正走向精神生态。

  电视批评主体是人文知识分子,并包括广大民众中具有关注文化发展、文化陶冶力量的群体,同时还包括政府部门的分管电视和电视方面的从业人员。人文知识分子是批评的重要部分,他们的批评将依据的是优劣原则、精神原则和价值原则,当然也有一部分批评家成为一种只说好的“面子批评家”,提不出真正的建设性意见,也不敢对媒体当中的不良倾向、不正常倾向加以批评,这是需要提起大家注意的。

  电视批评客体包括电视、电视作品以及受众群体,批判电视的运作、作品的文本阐释,以及受众研究。在我看来,电视文本分析是第一重要的,它是分析的基准,也是分析的原点。如果仅仅是进行一些现象的罗列,望文生义的分析,跟潮式的伪问题,将使得电视文化价值更加平面化。相反重视文本分析、文本细读、文本阐释,解读其中的微言大义,探索里面所蕴含的落叶知秋的寓意,对其中的世俗化倾向的防微杜渐,才可能拓展批判的文本视野空间,形成良性的批评循环。

  电视批评走向电视生态批评表明当代中国电视界的精神自觉。电视批评与电视批判的概念各有所重,电视批判更注重的是电视文化批判,是一种文化研究的视野,电视批评更关注电视文艺批评,而“生态批评”必然成为当代电视文化批评的热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学界有人认为:全球化特别是工业现代化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使得当今世界处于四大冲突引发的四大生态危机之中: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引发自然生态危机;二是人与他人的冲突,引发社会生态危机;三是人与自我的冲突,引发精神生态危机;四是人与文明的冲突,引发文化生态危机。这是非常到位的说法。如今学术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在自然生态方面,诸如全球化地征服自然,使生态失衡,森林毁灭,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空气污染,河流污染,海洋污染,物种退化,生化武器危害生命,克隆人类危及人类尊严和生存。在社会生态方面,全球化地掠夺与剥削、倾销与榨取、欺骗与侵蚀,加剧了贫富分化而生态灾难危机四伏。在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方面,自然生存危机带来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的连锁反应,人性扭曲,道德沦丧,心态失衡,现代人产生异已感、被抛感、孤独感、荒原感,失去终极关怀;工业文明与宗教文明在全球化冲突中暴露出反生态性质,导致垄断、腐败、战争、恐怖、迷信与堕落,形成一种殃及全球威胁人类的生态大灾场。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灾难,人类迫切需要重建生态文明,生态文艺与生态批评在全世界勃然而兴。

  生态批评不在于具有过去的纯西方理论输出的单维性,也不再具有西方文化霸权的中心性,它是吸收了东方文化精神以后的东西方文化整合的人和自然和谐的一种文化批评方法。因此,它具有包容性、整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也许这种东西方文化的整合会产生新的批评方法,才能正确的描述人类的基本思想的互补性和彼此话语沟通性,在这方面我更欣赏那些为文化生态批评提供中国编码的学者,他们的思想将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我看来,生态文化批评在国内分成了两路,一种是老一代的批评家将生态学的思路引入文化研究方面,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二是更年轻的一批学者提出的文学生态批评论和电视艺术批评论,显示了年轻一代批评家的精神风采和深远的目光。尤其是他们对中国文学、电视意识中的一些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应当为文学界和电视界重视。

  电视批判应该在两个方面成为中国电视文化的名牌产品:一是树立一批电视批判著名学者,通过他们的声音使强大的媒体获得一种批判精神,使广大的民众认可学者的声音;二是出现一系列重要的电视文化节目,当央视的栏目从15个频道扩展到未来的50个频道时,如果丧失了电视批判的声音,丧失了学者思考的加入,丧失了有境界的有文化深度的声音,那将只是做大而没有做强。要做强,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忽略的,学者群体的力量是不可忽略的,东方的声音和立场是不可忽略的,前沿的思想更是不可忽略的!电视批判应该寻找到自己更多的理论武库,其中最可关注的是电视生态批评,这不仅是世界学术前沿,也是中国学者可以同西方进行平等对话的最好方式,更是东西方文化走向整合的一个契机。

  总体上说,网络批判和电视批判作为当代人们的媒体有其共性,但是也有其个性或者差异性。电视依据的是图像,图像具有现实的丰满性、快捷性;网络主要依据的是文字,而文字具有精神的深拓性和意义的准确性,它们只能互补才能达到图文互动。进一步说,网络电视表明国际文化的普世性走向,其中隐含着国际文化资本的运作和国际文化话语权力的运作的战略性。在西方普适化的价值体系中,在西方传入中国的电视与网络文化中,中国立场和价值怎样体现,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我看来,电视文化也罢网络文化也罢,都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媒体平台,严格意义上说它是西方技术传入中国的结果。但是在这个技术平台上我们应该不仅仅运载着西方的精神、西方的思想、西方的文化、西方的艺术,如果那样将使得全球化等于全球同质化。相反,全球化应该是一个尊重差异的过程,只有突出在公众平台上的东方思想、东方精神、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才可以同世界其它文化形成互动对话,形成彼此对差异性文化“和而不同”的尊重。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6:45 | 只看该作者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
 
中国青年研究所 田方萌 杨长征
 
 
  所谓“流行”,根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是指“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的现象都可以视作“流行现象”。简单地说,“流行文化”就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尽管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都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并有所反应,但流行文化的行为主体主要是青少年这一年龄层群体。

  1997年至今大约5年时间内,中国大陆城市地区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和话语三个层面上:

  产品层面,是指流行文化领域内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手机短信文化、Flash“闪客”文化和以QQ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可以被视为是这一类现象的代表。

  产业层面,是指以制造流行产品为主,或直接参与生产流行产品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绝大多数是非耐用品,受到时风变化的强烈影响,流行与否是产品能否售出的主要因素。比如最近5年来,在中国大陆青少年中流行的影视作品有《东京爱情故事》等日韩剧、《蜡笔小新》等卡通片、《不见不散》等贺岁电影、《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以及《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偶像剧。

  话语层面,是指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语汇。流行话语并不像前两者具有物质载体,但却直接反映了流行品背后的意识形态。“酷”这一流行词语以及随后的HIGH、IN等流行形容词,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指向。对这些词汇的解读,是探寻当前青少年观念心态的一把钥匙。另一类流行话语则是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高频词。如“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网上评选活动所选出的“十大流行语”排行结果是:   1、9.11;
  2、本·拉登;
  3、申奥成功;
  4、入世;
  5、WTO;
  6、“翠花,上酸菜”;
  7、出线;
  8、QQ;
  9、反恐;
 10、Flash。(《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6日
  其中有6、8、10三项属于青少年流行话语。这些词汇为当年的流行事物留下了社会语言学意义上的档案。

  对于流行文化这一研究对象,我们所能进行的无非是跨时间的纵向比较和跨地区的横向比较。跨地区的流行文化比较虽然很有研究价值,但却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比如中日两国青少年流行文化比较研究。目前我们只能进行前一种跨时比较。对比1997年以前我国青少年中曾经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我们归纳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以下六个特点:

一、技术特点──依托网络、电脑、手机的流行文化现象

  发达的技术本身并不能够产生流行,但却会迅速地被流行品所吸收。如果问起最近5年流行文化的变化,当代中国青少年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鲜与惊奇。其中,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大大丰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

  多媒体和印刷技术的发达、电脑和VCD的普及、超大纯平显示器的出现、动画制作工艺的日益精良等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这些新出现的声像技术强化了人们的视听感受,对诉诸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贡献良多。

  据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6~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及3个地级市、3个县城,对12所大学、21所中学的2710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课题组调查”),被调查的青少年“个人拥有或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电子物品(比例)为:收音机/随身听(75.9%),电视机(59.6%),录音机(50.5%),电脑(45.0%),照相机(37.5%),VCD机(35.7%),手机(31.9%),CD机(26.6%),电子游戏机(26.1%),组合音响(24.4%),录像机(23.3%),传呼机(20.8%),DVD机(11.8%),MP3机(7.4%)。

  毫不奇怪,声像技术首先被用于为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色情”与“暴力”添彩。电视广告、影视作品和报刊出版物中的“美女”形象频繁出现,且精益求精,极尽“美容”之能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7:26 | 只看该作者
面对汉语新词语文教学不赶时髦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扬州新闻网讯 马上就要开学了,我市的中小学老师都在忙着准备新学期的课程。昨日,新华中学教语文的孙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尽管学校没提要求,她还是先熟悉起来,因为万一将来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了这些词,自己却全然不知,就被动了。学归学,令她感到困惑的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今后在课堂教学时要不要赶时髦,使用这些新词语?

语委专家:课堂教学不要赶时髦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市语文文字委员会的专家。语委专家表示,语文教学不能赶时髦,不提倡老师使用这些不好懂的“新兴词语”。

  专家介绍,这171条新词语是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的形式公布的,只是民间用语原貌的客观再现。这些新词语并没有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它们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与筛选,目前来说并不具有引导大众使用的性质,更谈不上非要中小学生掌握和使用。

命题专家:学生作文最好使用规范词汇
  “对于这些新词语,学生不宜使用。”市教育局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参与中考命题的教研专家王安琪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他说,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应尽量使用规范和优美的词语。

  那么,如果学生在中考作文写作中使用了这些新词语,会不会扣分呢?王安琪说,既然是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新词语,就是被承认的,因而在阅卷中也会被承认,不会被扣分,但他提醒学生,写作时还是应该多使用符合语法习惯或约定俗成的规范词语,如果在作文中故意大量卖弄网络语言或“新兴词语”,形成一种怪异文风,就会影响考试得分。

  部分新词语解析:

  啃椅族:在快餐店内买杯饮料一坐大半天的学生或情侣。

  丁宠家庭:是指那些结婚后不要孩子,把宠物当孩子养的家庭。

  熟年:指30岁以上的成年人。

  剩女:长得漂亮、学历高、有思想、有品位,十分自我和清高,却找不到男朋友的那种女孩子。

  游贿:公职人员利用权力接受别人邀请而外出旅游的一种贿赂。

  半糖夫妻:指城市里婚内分居的夫妻,他们并非因为感情破裂而分居,而是企图通过分居来为爱情保鲜。

  砸票:帮别人为了某项利益而投票,投票越多越好。

    ──原载《扬州日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8:03 | 只看该作者
网语不是语言文字的害群之马
 
张若渔
 
 
  南京的王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常看到“PLMM”、“GG”、“886”等不得不让她“皱起眉头猜测”的词语,她为学生的用语规范感到担忧。日前召开的南京市语委扩大会议暨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透露,语言文字规范将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会受批评。

  网络语言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新鲜事物,爱它的人爱得发狂,恨它的人恨得刻骨!爱它的人能说出一大堆爱的理由,恨它的人也言之凿凿: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是一种戕害,有鉴于此,下大力气对之进行封杀也在所不惜。

  笔者倒是认为,我们应该用公正、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甄别的全部拿来。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多媒体,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式一直在演变着。语言也存在“物竞天择”,变化往往带来新的发展。网络语言虽给汉语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给汉语言的发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

  坦白地讲,不少人希望语言纯洁,这种愿望是很美好,但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要看到,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语言同样不可能做到纯而又纯。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曾经在《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在规范中发展。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的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

  新新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很快成为许多学生的“新宠”,并迅速传播流行起来。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些新新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青少年学生们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是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看来,对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并加以引导。对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网上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更没必要把它们当作洪水猛兽,大加挞伐,甚至置之死地而后快。

  事实上,一种语言,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就是活的、变化的语言,就必然会随时进行新陈代谢。任何社会,只要它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只要它还在不断地进展,就必然会经常出现新的词语。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更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语言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应该走进我们的课堂。如果能积极引导,驱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8:57 | 只看该作者
SOHO一族”“丁克家庭”“新新人类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一、SOHO一族

  “SOHO”是英文 smallofficehomeoffice 的头一个字母的拼写,就是在家里办公、小型办公的意思。SOHO是人们对自由职业者的另一种称谓,同时亦代表一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工作方式。选择PC时尚自助事业 =选择最时尚的SOHO

  互联网是SOHO的根本。一些优秀的网页设计SOHO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每天在家中更新网页,是这类SOHO族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些优秀的个人网站逐渐引起IT公司的关注,于是,个人网站与大网络公司合作或被其收购的新闻在IT业界层出不穷,这些SOHO族们又开始了新的事业。也有不少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了网上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尝试,成为信息服务这门行业的SOHO族。最常见的SOHO职业还有音乐创作、产品销售员、平面设计、广告制作、服装设计、商务代理、做期货、炒股票等等。SOHO族这样自由而又浪漫的工作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加入这个行列,在这片天空里,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露。

  SOHO跟传统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可不拘地点,时间自由,收入高低由自己来决定。同样也正是因为它自由,所以它极有挑战性。特别适合SOHO的是一些基于信息的制造、加工、传播类的工作,如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软件设计人员、网站设计、美术、音乐等艺术工作者、财务工作者、广告、咨询等,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工作或者主要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家中独立完成或通过在网上与他人的协同工作来完成。

  SOHO对于人的素质要求会更高。最重要的是自制力,也就是说你自己能否在时间上管理把握好你自己。其次,是由于SOHO后每个月没有一笔固定的薪水,你的收入结构会改变,所以如何管理好你的钱袋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事实上,一方面,国际上这一群落的人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办公自动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分工的细化将会导致为数众多的SOHO人的出现;另一方面,SOHO群的存在,也是在客观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这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而如何将这一群落有意识地纳入社会分工体系,并从身份、立法、税收和保障等方面予以确认、规范和保护,是摆在各机构眼前的现实问题。

  SOHO族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别。他们免掉了因上下班交通拥护而浪费时间,他们远离了办公室的人事纠纷,他们从事着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他们更有人自己做了老板。他们是当今时代的新新人类。

  SOHO族与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工作与生活不再明显的分割,办公与居家合而为一。按照SOHO族的工作方式大致可分为四种:

  创业SOHO自组1~10人的小公司,或经营一个小店面,或加盟某个连锁体系。这种SOHO规模虽不大,员工们也未必天天见面,但是通过互联网保持着高效的联系,在经营和管理上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在大公司无法兼顾到的领域,个人公司如能提供适合的商品和服务,往往会获得成功。

  自雇SOHO在家工作或个人工作室,一人身兼老板及伙计,例如文字工作者、艺术工作者、顾问、中介、保险从业人员等,他们大多爱好自由,工作富有创造性。

  兼差SOHO利用下班时间在家兼差的上班族,既能开辟财源,又有基本保障,是保守型过度到创业阶段的人的选择。

  在职SOHO在家工作的上班族。即在家利用现代通讯科技与所属公司连线进行工作的电子通勤族,号称科技似的带最酷的上班方式。他们与其他SOHO的区别在于他们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只是部分时间在家上班,而且在上班过程中要不断和本公司联络以便协调工作。

  不管哪一种SOHO,这种时髦的工作方式已变成世界性趋势。目前在美国已有1/5的工作人员是SOHO族,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着。日本、韩国和香港也在鼓励个人创办SOHO型公司。“朝日网”在主页上更增设SOHO专栏,介绍成功SOHO公司的势力,并为SOHO同行提供交换信息的场所、提供如何开办SOHO公司的指南。

  SOHO没有特殊的限制,也不是专指计算机行业的人士,凡是在家工作、小额创业、个人工作室、自由工作者等传统办公室以外发生的工作方式,都可以叫SOHO族。从专业人士到市井小民,都有可能自成单位,自力更生。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SOHO族,脱离了组织的庇荫自立门户,将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艰难与挑战,必须具备坚强的性格和能立足于社会的专长,才能做到独自打拼、勇闯天下。


二、丁克家庭

  什么是丁克家庭呢?就是不生孩子,只有夫妻的家庭。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有稳定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这似乎跟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青年颇有些相似。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会妨碍他们夫妻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丁克家庭”。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它悄悄在中国出现,以前这样的家庭会被别人议论,甚至是被别人怀疑有“生理问题”。而现在,这种家庭已经开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此次调查中,六成多的人同意“夫妻可以不生育孩子”。这些被调查者中,有一部分是自己已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大多数只是“局外人”。

  选择丁克家庭七大理由:

  夫妻双方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

  要做“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所以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

  不让自己和孩子太累,认为自己势必会为子女成长费尽心血,所以还不如不生育。

  对家庭生活没有信心,在自己对生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不要孩子。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还不够稳定,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出生后有好的生活。   把家庭幸福的条件放宽,认为没有儿女承欢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充实。
  相信社会保障功能的进步,这些家庭认为“防老”未必非得“养儿”,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

  丁克家庭利弊众说不一家:

  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丁克家庭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家庭功能观念有所转变。不过,人们在接受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疑问。有人认为不生育有悖于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不育文化”的无限扩展,对人类正常的繁殖生息是不利的。也有医学界人士提出,女性在其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生育过程,就能提高免疫力,不生育不利于身体健康。

  观点·声音──生不生育冷静考虑别盲目:

  家庭具有生产、生育、教育、宗教、娱乐等功能,生育不再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价值观念和理想憧憬来选择自己的家庭结构,这也是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接受的。不过,生育后代,维持人类的繁衍也确实是家庭的责任,孕育儿女可以使夫妻双方心理更加健康,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从养育子女的辛苦中理解父母的恩情。所以,不要盲目地,甚至是冲动性地选择不生育。

  嫌麻烦、怕身材走样,不少青年夫妇婚后不要孩子,做新潮的“丁克一族”。然而,不少医生发现,近年来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时立志不生育,到了中年随着夫妻情感变化而“反悔”的人。


三、新新人类

  迄今为止,“新新人类”还只是一个比较民间的说法,大体是指70年代末以后(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当然,并不是说凡是这个时期出生的都属于“新新人类”。被称为“新新人类”的人一般具有一些特征,例如,自我意识很强,主张个性独立,与众不同等等。尽管许多人并不认可“新新人类”这个说法,但他们的言行的确具有这些特点。

  “新新人类”的词库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而又妙趣横生的世界。他们的呼机、手机液晶屏幕上经常会显示着一些奇怪的数字:121、007或是141等等。这些数字总有着特定的含义,如121表示“想要和你单独交谈”(取意于一对一),007表示“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灵感来源电影007)。“新新人类”更多的语言是关于爱情的。10是“你十分完美”;11是“你比完美还完美”……“新新人类”是伴随着IT神话成长的一代,他们除了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数字话”外,“网络话”也是他们的通用语言。“美眉”、“菌哥”、“猫”、“伊妹儿”……打开网络,随便走进一个聊天室,让你眼花缭乱的首先便是这些满屏花里胡哨的文字,英汉夹杂,间或还有一些象形的符号。在“网络话”中,“弟”是“地址”的缩称;“U是“you 的意思;“hv”表示“have”。

  “新新人类”的爱情观也与众不同。他们拒绝生活的压力,也很少承担太多的责任,他们对爱情的态度特别随缘,相爱和分手都是用一个“缘”字来解释。说白了,他们最注重的是自己的感觉,“新新人类”爱情观的最显著特点是“段落式情感”:爱情的结果不一定是婚姻。他们要的是无拘无束的感觉,两人既要有情感上的契合,又要保留各自的空间。爱情并不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心灵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新新人类”而言,爱情是很单纯的事情,或者爱或者不爱,就这么简单。他们不会扯上结婚生子,不会扯上七大姑八大姨,因为他们是不愿有负担的一代。他们不愿委屈自己来适应别人,也不想去应付恋人的家人。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若是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个人带来困扰的话,那他们宁可不要。

  尽管一些“新新人类”已经处于非常“边缘”的地带,但是,他们和失落了人生方向的一类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不是西方社会的嬉皮士。他们只不过是想从另外一种途径证明自己的成功,哪怕是外观上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人生历程,可以预料,等到他们这种压力缓解,反思自己的人生时,他们就会自觉与传统的社会观念妥协,就会告别自己的“新新人类”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10 , Processed in 0.1237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