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学区桃花驿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今日开通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18:14:30 |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11-15 10:01:2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概况(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向科学化迈进,大的步子有五个:
  一是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时改“国文”“国语”统称为“语文”;二是1952年开始准备、1956年在全国推行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三是1963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四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性的蓬勃发展的环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改实践;五是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以后。
  《课标》颁发以后的情况应算是现状,本文暂且不说。下面分别说一下前四步的情况。
  一、统称“语文”
  “语文”一词,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没有的,词典里是找不到的。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在编审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教材时,“认为小学、中学都应以学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点文言;至于作文,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国语’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张志公《说“语文”》。《语文学习》1979年第1期)“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教育研究》1979年第4期)
“国文”“国语”统称为“语文”,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且是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深刻的变革。蒋仲仁同志在《语文教学三十年》一文中说得好:“这个改变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改变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教给学生的‘文’,是文本于语,还是文语脱离?……一是这个改变关系到语文课教学方法。‘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若干年来,一直如此。……教学上重‘文’轻‘语’,甚至于有‘文’无‘语’。这个偏颇,应该补正。”(《教育研究》1979年第4期)
  “国文”“国语”统称“语文”,实际上为我们语文教学指明了学科的范围和努力的方向: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并重;应该交给学生“本于语”的文,补正重“文”轻“语”、有“文”无“语”的偏颇;要在学生“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上下功夫。这个认识是深刻的,而且完全合乎科学,不能不说是我国语文教学史上一个重大的思想认识上的改革。
  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1952年,中央组织了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
  《报告》中说:“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历来都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的。这样教学的结果,不论从语言方面看,从文学方面看,都遭到了很大的失败。一般语文教学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并没有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以系统的语言规律的基本知识,所用教材也不适于进行语言教育,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遗害很大。另一方面一般语文课都不注意文学教育,没有经过文学培养青年的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观,也没有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系统的文学基本知识和文艺欣赏能力。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语文混合教学的结果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败俱伤,都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转引1955年8月《人民教育》刊载的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
  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这份报告。1955年秋在若干省市的部分学校施行。195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后来,随着情况的变化,1958年春季“汉语”“文学”又合一,仍叫“语文”。分科教学结束。
  分科教学在小学的表现,可从1956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看出:《大纲》将“汉语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三者并提;而且,“从第二阶段(即三、四年级)起,汉语教学按照自己的系统开始独立进行……有些儿童能理解的主要术语和定义也应当结合实例逐渐介绍给儿童”。并规定三、四、五、六年级“汉语”每周2课时。阅读教学强调“教儿童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前4个学年,还要阅读有关自然、地理和历史的科学知识的文章。”“到了第五、六学年,自然、地理、历史都单独设科,阅读课本就以文学作品为主。”可见,小学里的语文教学,也是“汉语”“文学”分科的:“汉语”———“汉语教学”;“文学”———“阅读教学”。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至今意见不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但仍不失是建国以后一次重大的语文教学改革。当然,这条路是不是可行,特别是就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并重、“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这一主旨来说,汉语、文学分科是不是方向,值得考虑。
  三、1963年教学大纲恢复了“语文”作为基本工具学科的重要地位
  语文是基础工具科,这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给红军大学的指示中早就说过。毛泽东同志说,“三科的文化教育(识字、作文、看书报等能力的养成)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转引《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可是,在实践中,由于“左”的干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1958年“汉语”“文学”合科以后,一个劲地片面强调政治、强调阶级斗争,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倾向更为严重。于是,1959年二、三月开始,《光明日报》《文汇报》对中学语文科的目的任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六十年代初期,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文道关系”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通过讨论,1963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明确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从而恢复了语文作为基本工具学科的重要地位。这里虽然只说是一个“恢复”,但就当时来说,在长期的“左”的严重影响下,明确规定语文是“基本工具”,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当然是难能可贵的进步。
  四、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各地繁花似锦的教学改革实践
  1978年吕叔湘先生写了《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提出了语文教改的问题以后,各地纷纷响应,语文教学改革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1年6月22~27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性的“教育实验工作座谈会”。当时,28个省市自治区代表130多人出席了会议。据会上代表所报的实验项目统计,从学制到各科教学,373所1166个班级参加了实验。教育部董纯才副部长在会上讲了话。会议开得生气勃勃,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教改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是教学改革最活跃的一个侧面,从拼音、识字,到听、说、读、写,祖国处处是教改的百花园。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小语教改创新步子大的、影响大的,这里我想举下面这些:
  1.拼音教学。主要是拼音方法的改革,由拼读改为直读,叫直读法。“直读法”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重点项目“基础音节换韵直读法”。该法的要领是“声母心里念,只做动作不发声,连着动作念韵母,直接读出音节”。该法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2)30号通知的附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纲要教学建议》的充分肯定。
  2.识字教学。值得一提的是:斯霞的随课文识字;辽宁黑山学校的集中识字;河北沧州苏静白的“部件识字”;安徽徽州师范黄剑杰的“分类识字”;四川鄢文俊的“字族文识字”;辽宁东港姜兆臣的“韵语识字”;浙江温岭李卫民的“奇特联想识字”等等。
  3.整体性改革很有影响而且有全套特色教材的实验。这里应提的是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中央教科所张田若主持的“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实验,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系列训练”实验,北京景山学校“以作文为中心安排整个语文教学”的实验,中央教科所潘自由主持的以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本领为主要标志,全面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各个方面的“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这些实验都是极有特色极有成效的。
  4.单项实验方面值得一提的有江苏于永正、湖北赵班胜、河南金耀林等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湖北、锦州、安阳等地的“学法指导”实验;浙江舟山乐连珠的“快速阅读”实验;湖南湘西佘同生作文起步的“童话引路”实验;等等。
  5.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作出突出贡献的要数江苏南通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了。
……
  粉碎“四人帮”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这一时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迄今为止最繁荣的时期。就我自己而言,我本身就是这一教改繁荣时期的产物。我怀念这个时期。但愿今后多多吸取这一时期的教改精神,百花齐放,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园地更加欣欣向荣。[zt]
  (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00088)
23#
发表于 2010-11-15 10:03:1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定格60年时代变迁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 新华日报

    网友王昆最近上网发布心愿:找全曾经读过的小学语文课本。     “翻开书本,就是a、o、e,后面画着火车、卫星、飞船。”在那精神稍显贫乏的年代,小小语文课本给他的童年注入无限快乐。     从“毛主席,像太阳”到“爱爸爸妈妈”;从《八角楼上》到《再见了,北京》;从黄继光、邱少云到刘翔、杨利伟……一摞摞小学语文课本,就是一面面镜子,用文字和图画定格60年的时代流变。     1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这是新中国首套小学语文的开篇课文《太阳底下花儿红》。     这套小学语文是1949年秋,由叶圣陶等人以老解放区“国语”课本为基础编写,延续了解放区浓烈的革命气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统一的典范文章”,成为此后十数年教材编撰的原则,大批革命文学进入小学课堂:《南泥湾》、《冀中的地道战》、《黄继光》……无数当年的小学生,至今难忘“八角楼上”。     建设新中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成就题材”,也是其时小学语文的热点篇目。1960年江苏小学语文试用课本中,就有《参观地下铁道》、《南京长江大桥》,以及《晒新谷》、《新式农具送下乡》。“养猪好,猪子浑身都是宝。养牛好,耕田出力真不少。”南京陈海鹏先生回忆,当时不少课文,如同儿歌,琅琅上口。他轻轻吟诵《三过黄泥坡》:“前天路过黄泥坡, 黄泥坡上草成窝……昨天路过黄泥坡,黄泥坡上人马多。千军万马齐开荒, 梯田块块遍山坡。”     “突出政治”,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公社”、“大炼钢铁”都进了小学语文。“我们在学校支上口铁锅,放开肚皮吃大锅饭。”81岁的南京退休特级教师陈树民说,当年,教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便领着学生大炼钢铁。     2 “今年的‘革命教材’,到了明年就跟不上形势”     “‘革命形势’瞬息万变,今年的课本到了明年就跟不上形势,老师不敢讲,学生不敢学,区里只好自己油印教材。”陈海鹏的回忆,为十年“文革”添上注脚。     当时,解放以来17年的教育被全面否定,人民教育出版社横遭解散,编辑下放劳动,各地纷纷自编“革命教材”,每个省,甚至部分县区都可以自编教材。     所谓“革命教材”,更像政治批判材料。各种小学语文课本的扉页上,无一例外印有毛主席语录。197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仅15课,除一篇《毛主席诗一首》、两篇毛主席语录,其余也都跟政治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学会革命的比较法》、《怎样写小评论》、《李贽勇批孔老二》……革命样板戏也是文革教材的一大特色。《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京剧选段出现在很多教材中。而古代诗歌和外国作品,“文革”前尚能“批判吸收”,此时几乎绝迹。“文革”盛行大鸣大放大批判,学写批判文章,是小学作文的主要内容。     “学校没什么教材,上课不是读毛主席语录、学毛主席诗词,就是讲语法。”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退休特级教师袁浩回忆说,当年教语法,不易犯政治错误,“我把语法编成故事,编成儿歌,孩子们喜欢听。比如,讲明喻、暗喻、借喻,就编了小诗歌,‘清除四害挽狂澜,革命航船破浪行。山歌好比春潮涌,党是英明引路人。’我的学生后来说,‘老师,你把语法都教了,上了高中、大学,都不用学了。’”     3 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我们找到了春天     “春风吹,天气暖。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找到了春天。”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课《春天》,再熟悉不过了。医治“文革”创伤,改革开放破冰,欢乐回到人们脸上,小学语文重现了久违的轻快文字:《小燕子》、《桃花苹果花海棠花》、《小蝌蚪找妈妈》。     “课本上说‘电灯、电话,电的用处真是大’,那时我还没见过电灯,经常看着书上的插图出神。”1981年,王昆刚上小学一年级,“桌子是长木板,凳子是长木板”,条件再艰苦,难改王昆对语文课本的痴迷。     教育回归自我,政治宣教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幅减少,而古诗、外国文学明显多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耳熟能详的《画》,出现在了1978年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锄禾》、《春晓》、《咏鹅》,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小学课堂也琅琅响起。《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凡卡》、《月光曲》,此类描绘西方社会的文字,为孩子打开了了解异域的窗口。而一些童话和寓言,如《农夫和蛇》、《狐狸和乌鸦》、《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则令几代人终身回味。     反映现代意识的课文,同样多了起来。《海底世界》是小学教材的“常客”,原先结尾写道:“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则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1992年,有人提出‘小语姓小’——小学语文不能承担过多任务,应该回到小学课堂,回到孩子身上。”时隔多年,陈树民依旧赞赏“小语姓小”,语文应该处理好人文性、思想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4 刘翔、杨利伟来了,“神六”、“神七”来了     “敌人投放燃烧弹,为何只烧到邱少云?战友怎么都知道他被烧死?要不,发起总攻时,怎会满山遍野喊‘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幼时念过《邱少云》,后来讲过《邱少云》,李亮对《邱少云》从未有过疑问。然而,在一次小学教材编审会上,听老师转述学生的上述疑问,作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编委会副主编,李亮很吃惊:“时代不一样了,学生不一样了!”     最终,这篇被采用了数十年的课文,没有入选新近出版的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过去强调‘繁、难、偏、重’,现在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李亮用“简约化、民族化、现代化”概括了苏教版语文的选文标准。     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偏爱。“陈香救母”、“嫦娥奔月”等传统故事,《论语》、《老子》等经典片断,以及古典诗文,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在中华书局版教材中,古代诗文占比超过了一半!     外国作品则有大变,数量多了,解读变了。解放初,小学教材中西方信息很少,且以负面居多。而今天,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西方题材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等领域,其中不乏励志文章,比如苏教版的《鞋匠儿童》、《船长》、《轮椅上的霍金》。《鞋匠儿童》讲述的是美国总统林肯的成长历程。人教版小学语文中,外国选文占到五分之一。苏教版主编朱家珑说:“过去,中国弱小,对外来东西有点怕,这些课文不能选;现在,咱们发展起来了,能用大国心态兼容世界。”陈树民认为,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对保留的外国作品,课堂解读大不一样,“再说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学生不爱听,得从人性去分析。”     时代性也是一大亮点。“活人不进教材”,这个不成文的规矩,随着刘翔、杨利伟、桑兰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而被渐渐打破。反映国家建设新成就的“神六”、“神七”,已经“飞入”小学语文。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也已出现在今秋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选择最新热点事件进入小学课本,引导孩子关注当下,是个好事!”陈树民说。     “小学教材的变化,是国家进步的缩影。”朱家珑感叹,尽管小学语文已告别人教版的“一统天下”,教材多达13个版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翻开苏教版语文,无论页面装帧,还是图案设计,越来越漂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第一页全是图案,教孩子怎么保护视力——这就是以人为本。” (郑全庆 孙巡)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21:40:00 | 只看该作者
见[你所在的用户组无法查看]字样,并非网站出故障,只是提醒[要登陆挂上注册名才能看图]的意思哦。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21:01:59 | 只看该作者
校本教研学习讲义[zt]
1、校本教研的涵义
校本教研 :即所谓"校本教育研究",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这种活动既是一种以改善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部人员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探索活动,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科研从自发状态进入自觉、自主状态的阶段形态。因此,作为一种以学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活动,它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一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研究
2、校本教研的特点
   第一,就研究人员来说,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体的一种研究活动。虽然,校本教研并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但校本教研更加强调学校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专业研究者在校本教研中只是处于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地位,为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相关的帮助。因此,校本教研就是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针对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研究"。
    第二,就研究目的而言,校本教研不在于验证某种教育教学理论或创立某种学说,而是在于改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的价值,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促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第三,就研究范围而言,研究发生与进行的场所就是教育教学发生的具体情境——学校与课堂,而不是另外的地方;校本教育研究是在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教师在一种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而不是放掉日常的教学工作专门从事研究。
    第四,就研究对象来说,校本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学校中、课堂中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与学校、教师、学生整体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疑问,是校长在解决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或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具体的、复杂的学校情境中,存在于师生的交往行为和教与学的活动中,存在于学校领导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它们可能不是大的带有普适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但却是真实地存在于学校的教育实践,甚至是教育活动细节中的教育问题。
    第五,就研究过程而言,校本教研是以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为起点,以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终点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群体通过"设计——行动反思"的螺旋式探索,使问题逐步趋近最终的解决。
    第六,就研究成果的表述来说,校本教研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叙事式"的表述,即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我"是怎么反思的?在反思的基础上,"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咯,或者"我"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采用了什么新的改进策略以及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这种叙述方式往往是以案例或行动研究报告的方式呈现,一般并不呈现为学术论文或专著。
3、校本教研的组织类型
   校本教育研究可分为单个教师的教育研究、学校教师群体的教育研究和合作型的教育研究。
    所谓单个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指教师个体以自己所带的班级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诊断,设定需要研究的课题,在以往经验不能解决的情况下,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使问题逐步走向最终解决。
    学校教师群体的教育研究,是指教师们以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借助群体的力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不断地讨论、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行动方案,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教师的群体研究实际上也是一种合作型的研究,但研究的合作者主要来自学校内部。
合作型的校本教育研究,是指学校里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教育研究。它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场所在学校中,研究的主体是教师,专业的研究人员是研究的参与者和教师开展研究活动的专业支持者,研究过程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研究的目的不单纯是寻求教育理论的验证和建构,而是实际地解决学校发展和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专业研究人员的职责在于提供思想资源,为教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信息渠道,而不是越俎代庖,把设计好的方案交给教师去实施,把他们变成被动的"理论执行者"。只有教师自己把所有的理论及他人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才能实现自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主体反思,才能实现校本教育研究的目的。
4;校本教研的方法
我们正在尝试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自下而上”的培训、“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实战式”培训,“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的基本学习模式。比如:
    1、专家引领。
    2、互动式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改变了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3、问题会诊。校领导深入各教研组调研访谈,了解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困惑,对本校在课题研究中进行筛选和整合,看看哪些课题研究能解决教学问题、真实问题、实际问题、自己的问题,重新确定研究方向,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师生发展性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进行深入研究。
4、开展行动研究。我们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开展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5、写教学案例和分析案例。教师写教学案例,能对自己的教学发挥作用,是很好的教师业务培养。研究案例在于促进对实践的回顾与分析,让教师接受挑战,在教学中作出更好的判断,而结论常常是没有的。案例本身可作讨论的材料,教师的讨论有很大好处,可以分析教学上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
    6、课堂录像分析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会自发地发生变化,它常常是在外力的刺激和作用下逐渐发生变革的。课堂录像有利于教师本人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从中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7、区域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8、教师成长记录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口号。在记录袋里装下教师的一份课改实验课教案,一份课后反思,一个教学课件等,记录下自己的昨天和今天,为的是明天的辉煌。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09:51:20 | 只看该作者
专题论坛

共话课堂
——湖北省小学语文“多课型”课堂教学展示暨教学评价实验课题研讨会综述


200842325日,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小语室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学,举行了“湖北省小学语文‘多课型’课堂教学展示暨教学评价实验课题研讨会”。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成员、“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评价实验”课题实验学校的校长及实验教师代表,以及一线广大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共计1000多人观摩和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
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的刘丹老师、黄冈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鲍爱霞老师、黄石市沿湖路小学的沈凯星老师、荆州松滋市新江口镇二小的粱赟老师、宜昌市葛洲坝实验小学的江蓉老师、恩施州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的唐清碧老师、荆门市象山小学的张庆红老师、仙桃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袁志博老师、潜江市龙湾小学吴明妮老师,分别就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做了精彩的现场课展示。与会教师认为,这九位教师的教学生动而富有活力,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加强识字、学词、学句的联系以及在情境中有层次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等方面,创造了一些新颖独特、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使大家深受启发。
此次研讨活动的最大亮点,就是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开展的三个专题论坛活动。
省小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市科教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张凤英老师,省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副主任、东风教育集团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董林涛老师,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仙桃市科教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向爱平老师,分别担任了识字、阅读、习作三个专题论坛的主持人。
专题论坛活动中,执教教师谈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达成目标采用的具体方法,并且反思自己教学活动的效果。
省小语会副理事长、孝感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赵洪老师,省特级教师、天门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危文品老师,分别对现场展示的识字课、阅读课、口语交际记习作课作了深入的剖析。
“师生心中的好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十佳论文”获奖作者:武汉市新洲区阳逻中心小学的罗玲玲老师、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杨东山校长、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周矶学校李萍校长,分别就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作了现场交流。
省特级教师、襄樊市樊城区教研室主任张运敏老师,省小语会副秘书长、省特级教师、十堰市教科院教研员吴定时老师,省小语会副理事长、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副局长冯发柱老师,分别就《如何切实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如何全面达成阅读教学目标》、《如何有效激发学生表达愿望,引导学生乐说乐写》进行了专题论坛的交流研讨活动。
与会教师通过短信互动和现场互动两种形式,发表自己对现场展示课的看法,交流自己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习作教学的经验和问题。台上台下,执教教师与听课教师面对面,执教教师与教研专家面对面,听课教师与教研专家面对面,共话课堂教学,共议课题研究,共思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发展方向。与会教师大胆地提问,专家们精辟的见解,博得了代表们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此次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广大与会教师殷切地希望,今后还能继续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发展。

                       (武汉市江汉区黄陂街小学     吕婧芬)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0:42:08 | 只看该作者
听《枫桥夜泊》之感

孝南区三里棚学校  戴桃兰

    《枫桥夜泊》是唐朝张继在落榜之后于一个深秋的夜晚,停船在枫桥边,看见月亮西沉,寒霜满天,树影朦胧,渔灯点点,愁思满怀,难以入眠。夜半,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传来,沉重而悠远。残月,乌啼,江枫,渔火,钟声与他的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他感物伤怀,为抒发旅途寂寞而写下的一首诗。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这只有二十八个字的诗歌,去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进而真切地感受诗人无尽的感伤、孤寂、凄寒的心境,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之处。
1111在湖北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黄冈团凤实验小学的刘敏老师执教的一节《枫桥夜泊》,她在引导学生探询诗歌的意蕴与情境时,运用用想象补白、情境对话两种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片段一:
(学生读第一句后)
师: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夜景,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张继他站在船头
师:你看到了断肠人在天涯
生:我看到了枫叶
师:怎样的枫叶?
生:寒风中凄惨摇曳的枫叶
师:你已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生:我看到了山、水,还有停在水边的船。
师:船孤零零地停在水边。


片断二:
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气:
浪迹天涯、背井离乡、落榜失意、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此时希望谁来陪伴他?
生:想他爸爸妈妈的陪伴
师:他渴望爸爸妈妈的殷殷关切。
生:想哥哥姐姐陪伴
师:期盼姐妹的虚寒问暖。
生:想朋友陪伴
师:想知己相伴,把酒当歌,人生几何!
然而他有父母相伴吗?有姐妹相陪吗?有知己相慰吗?
这里只有:(生齐读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片断三:
(播放悠远而沉重的钟声)
师:寒山寺的钟声划破夜的寂静,天地一片灰暗,一片朦胧,天地间只剩下无限的愁眠,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加愁,夜深难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下下撞击着诗人的心,这午夜寒山寺的钟声在向张继述说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一写)
不难看出,刘敏老师在想像补白、情境对话,她那似乎不经意的、极富感染对学生的情感推波助澜,让学生走进并沉浸在愁的意蕴与情怀中,与诗人的心进行碰撞交流,使心灵爱到感染与启迪。


28#
发表于 2010-11-18 20:33:03 | 只看该作者
好可惜啊!很好的学习机会,遗憾的是我却没有机会去!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28:40 | 只看该作者
         杨店高龙入选孝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zt]


       近日,从杨店镇传出喜讯,该镇申报的“杨店高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和复审,全市共有6大类12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安陆市的汉东书院传说、云梦县的楚王城传说入选民间文学类;应城市的膏矿号子入选传统音乐类;安陆市的麒狮舞和大唐竹马、孝南区的杨店龙舞、应城市的杨河高跷入选传统舞蹈类;孝感市的楚剧、大悟县的北路子花鼓戏入选传统戏曲类;孝昌县的雕花剪纸、应城市的膏雕入选传统美术类;汉川市的荷月入选传统技艺类。
流传在我区杨店镇一带的“龙灯”,不同于常见的“草把龙”、“布龙”、“板凳龙”,而是一种内结绳、外穿衣、身形高大的龙灯,被人们称为 “高龙”。
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全镇有126条“龙灯”, 每年元霄节,杨店天符庙、侯家大庙、木龙庙等龙灯上庙的地方,百龙闹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里的龙灯玩得热闹和气、传统而规矩。这既表现在龙灯的数量、上庙的路线、时间和顺序都是约定俗成的,也表现在随着政府的管理引导,霸王灯、宗族房头灯变成了文明灯、和气灯、团结灯。
       杨店龙灯由本地资深纸扎艺人手工扎制而成,色彩艳丽、姿态灵动、栩栩如生,节数一般为12节、13节居多,也有16节、18节的,最长的为24节。每年初三后,杨店人便开始扎龙灯,正月十一,装扮一新的龙灯在湾里设有祭祀的香案前闪亮登场,家家户户早晚都要到香案前各上一次香,祈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旧社会,龙灯是农村宗族地位与兴衰的象征,村湾之间,姓氏之间,常为争头香打得头破血流。解放后,玩龙灯成了一种民间的民俗盛典,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庆祝和祈愿。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6:40:2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25 , Processed in 0.0710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